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旅游景區規劃的定義范文

    旅游景區規劃的定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景區規劃的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旅游景區規劃的定義

    第1篇:旅游景區規劃的定義范文

    摘 要:推行旅游標準化工作對促進我國整個旅游行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探討了我國旅游景區開展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意義,以及我國已的與旅游景區相關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和應用情況,旅游景區開展標準化建設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等,并給出了對策建議,以期能進一步加快我國旅游景區標準化建設的研究和實施工作。

    關鍵詞:旅游標準化;旅游景區;標準體系

    一、引言

    在國內旅游業發展的“康莊大道”中,標準化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且必可不少的。一方面,對于旅游企業來說,實行標準化管理能夠增強核心競爭力,便于行業監督管理,能夠明顯的提高國內旅游業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另一方面,對于消費者來說,實行標準化管理有利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中國于1987年開始實施旅游行業中的旅游標準化。旅游業標準覆蓋范圍的不斷擴大,目前已基本覆蓋了食品、住宿、交通、購物、娛樂等諸多要素,覆蓋領域包括旅游飯店、景區、公共服務以及旅行社等,國內的旅游業標準化發展進程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系統的體系和框架,這一成效是十分可喜的。

    同時,旅游景區是表現自然環境、文化歷史和社會經濟統一的旅游地域單元,一般包含許多旅游點,由旅游線連接而成。旅游景區作為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參觀游覽的核心吸引物,在旅游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因此,實施和促進旅游景區標準化,能夠保障旅游景區的合法權益,促進旅游景區轉型升級,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提高旅游者的滿意度,實現景區和旅游者的雙贏。

    二、推行旅游景區標準化工作的重要意義

    1.為旅游景區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談到旅游景區標準化,就不得不從標準化管理的來源說起。根據有關資料,標準化管理最初是應用于自工業化生產過程的一種管理模式,通過應用標準化管理,自工業化生產企業的管理效率得到明顯提高,生產升本得到明顯降低。再將事業回歸到旅游業,從本質上來說,旅游行業是一種服務行業,各個旅游景區之間的競爭就是“服務質量”的競爭。那么,就可以通過實施服務質量標準化這一渠道來提升旅游景區的服務質量。例如,確立旅游景區服務等級形象,并依據標準建立系統的管理、評價、監控體系,以此來實現旅游景區的科學化管理,從而為旅游企業謀求更大的經濟利益、發展空間。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

    2.旅游標準化利于旅游景區增加旅游競爭力

    旅游服務業在我國發展迅速,提高服務質量、規范旅游行為、加強旅游行業管理等成為旅游業提升競爭力的重要保障。通過發展旅游標準化,旅游景區通過提升服務和標準化來拓展市場,旅游行業才能從“價格競爭”逐布過渡到“品牌競爭”。通過旅游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能規范旅游行為,優化服務產品,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競爭力,更加有利于旅游企業健康有序的發展,有利于塑造企業品牌,促進旅游服務行業轉型升級,更加與眾不同。

    3.是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早在本世紀開始的頭十年,我國就相繼出臺了若干關于發展旅游業的規定和政策,其中明確的指出了我國旅游業發展的方向:“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與“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2009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有關規定中著重的強調了要健全旅游業的標準體系,重點保障餐飲、食宿等旅游公共衛生質量,確保安全、衛生、綠色、低碳等標準。可見,旅游景區的標準化是旅游業發展宏觀和微觀層面的共同決策,是旅游業發展的大勢所趨。

    三、我國旅游景區標準化應用現狀

    我國目前與旅游景區相關的國家標準有:《旅游景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旅游景區服務指南》、《宗教活動場所和旅游場所燃香安全規范》、《公共信息導向系統設置原則與要求第9部分:旅游景區》等等。行業標準有:《旅游景區旅游者中心設置與服務規范》、《旅游景區公共信息導向系統設置規范》、《旅游景區講解服務規范》、《綠色旅游景區管理與服務規范》等等(詳見下表)。

    表 已的與旅游景區相關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

    上述的這些與旅游景區相關的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從不同的標準和規范的角度對涉及旅游景區不同方面的問題做出了要求和規定。分析如下:

    1.《旅游景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

    國家標準《旅游景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GB/T17775-2003)將旅游景區景點劃分為五個等級,每一等級對應于各自所應達到的要求,通過對比旅游景區的實際狀況、確定其所在的等級水平,從而督促旅游景區(點)加強景區管理,提高景區服務質量,維護旅游景區和旅游者的合法權益。

    2.《旅游規劃通則》

    國家標準《旅游規劃通則》(GB/T18971-2003)是為規范旅游規劃編制工作所制定的一項基本規劃標準。該標準包括了旅游規劃通則的使用范圍、引用文件、基本的術語與定義、旅游規劃編制的要求、程序、旅游發展規劃、旅游區規劃以及旅游規劃的評審、報批和修編等內容。該標準為旅游規劃的編制提供了有力的指導和依據,是當前旅游規劃過程中的重要指南。

    第2篇:旅游景區規劃的定義范文

    Abstract:This article obtains from the tourist scenic zone management innovation's definition to analyze the tourist scenic zone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e principle, further elaborated the tourist scenic zone management innovation content as well as the management tool innovation.

    關鍵詞:旅游 景區管理 創新

    key word: The traveling the scenic area management innovate

    作者簡介:劉義龍(1983-),男,河北邯鄲人,助教,在讀碩士研究生

    一、旅游景區管理創新的定義

    在旅游景區經營管理創新當中,管理創新是指通過汁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等職能的創新,對旅游景區內部進行重新組織與安排,以求在新的經營環境下,提高景區的工作生產效率。

    旅游景區內項目的運行好壞與管理是密不可分的。景區管理者所執行的決策、組織、協調、控制等職能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景點項目的成功機會。因此,管理創新是旅游景區創新的保障,其關鍵是根據需求層次理論和現代管理科學成果,建立景區的戰略管理和運行管理的約束機制、激勵機制和監督機制。

    二、旅游景區管理創新的原則

    (一)層次性與整體性原則

    從空間上考察,一個景區新產品要經歷從概念信息到具體投入運行,從產品到產品鏈或群等多個層次;從時間上考察,產品創新要經歷市場研究、功能規劃、成本設計、市場開發等多個階段。因此,景區經營管理創新也必須采用新的方式與手段,從抽象到具體,從簡單到復雜,逐層分析,層層建立評價、優化、決策的創新機制。

    (二)目的性與開放性原則

    旅游景區進行管理創新必須始終圍繞景區發展的目標,并為其服務。景區在各個發展階段都有不同的發展目標,如擴大市場份額、提高知名度和美譽度、提高景區利潤、消除競爭對手等,針對不同的目標,景區推出的服務產品是不同的,所以景區管理創新的方法與手段也是不同。

    三、旅游景區管理創新的內容

    在體驗旅游的時代,景區管理必須從系統的角度出發,兼顧游客、社區、政府、開發商、環境、生態等多方利益,從各個方面共同構筑起體驗旅游時代的景區管理模式。

    1.總體管理

    旅游景區要長期規劃、總體控制,實行從家門到景區大門的全程空間管理。政府要鼓勵公眾參與規劃,嚴格監管企業開發行為,制定行業規范,評估與監控旅游影響,對游客進行教育與溝通,培養負責任的旅游者,推行“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以糧代賑”等政策。

    2.資源與環境管理

    資源與環境的多樣性是游客體驗的必要條件,也是新鮮感的基礎。沒有了生態多樣性,自然就不能給游客帶來新鮮感,必須在滿足經濟、社會和審美需要的同時,保證文化統一、基本的生態進程、生物多樣性和生命支持系統,對文物保護采取“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指導方針,以及因地制宜,采用分區、容量控制、輪休等方法保證資源與與環境的可持續利用,防止“吃祖宗飯、造子孫孽”的惡性開發。

    3.社區參與和旅游扶貧

    社區是塑造游客體驗的重要道具,社區參與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社區居民對景區開發的影響感受最深;二是社區居民本身是構成游客體驗中“友好氣氛”的必要成分。促進社區發展實質上是保護了文化的多樣性,社區為游客的新鮮感以及親切感提供必要的基礎。景區開發要帶動社區發展,增加地方就業、社會收入與人民生活水平。在老少邊貧地區,旅游扶貧是中國特色的景區開發的必要使命。

    四、管理手段的創新

    管理思想創新直接體現的管理手段的創新上。今后旅游景區之間的競爭是一種核心能力的競爭,是一種非價格的競爭,是一種差異化的競爭。在旅游景區和管理手段上,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中,景區管理者必須敏銳地抓住景區競爭的核心競爭力,找到自己的獨特優勢,建立起自己景區的市場號召力。

    1.景區游客忠誠度管理

    游客忠誠的概念包括兩個層面的涵義:首先,游客忠-戚是一個心理學的范疇,它代表了游客對某一產品或服務的高強度的心理依戀,包含著對這一產品或服務性能、品質等的信任,以及在需要該類產品或服務時,首選購買該產品或服務的責任;其次,是在這一心理指導下的購買該產品或服務的行動和對該產品或服務的宣傳推介。

    (1)對于游客忠誠度的認識誤區

    首先,認為游客普遍出游的初衷是追求新異,對旅游景區重復消費可能性小,因而不存在游客普遍忠誠。其次,認為忠誠度比較重要,但培養游客忠誠度是為了景區利益最大化,而忠誠的游客就是反復來的游客,就是掏錢多的游客,所以盲目選擇增設景點設置和消費點,以期帶動重復消費。

    (2)提高景區游客忠誠度的意義

    當今市場競爭的性質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對于許多企業來說,重要的問題并不是統計意義上的市場占有率,而是擁有多少忠誠的顧客,即企業競爭的目標由追求市場份額的數量。顧客忠誠的數量決定了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也是企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

    2.旅游景區品牌管理

    旅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旅游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迫使旅游景區重新審視自己的旅游產品。美國的迪斯尼樂園長盛不衰,并且能在世界各地建立自己的連鎖式迪斯尼帝國,這就是品牌的魅力所在。品牌管理就是從品牌定位到品牌增值的全部活動過程。

    (1)景區品牌管理的意義

    品牌管理是通過識別功能,以品牌作為溝通代碼,承諾和保證產品的質量、價值、用途、信譽,自始至終確保其價值功能,能為消費者提供認為值得購買的功能利益及其附加價值產品。

    (2)景區品牌的管理

    旅游景區的品牌管理是根據景區的競爭狀況和產品優勢確定旅游產品在目標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根據旅游者的需要和動機進行分析,通過傳播塑造品牌形象,與旅游者溝通并得到認知,使旅游者的需求得到滿足,以此形成景區的競爭優勢,從而力圖在旅游者對同類產品的購買動機中,排他性地選擇自己的旅游產品。

    參考文獻:

    【1】徐偉,沈永田,淺談改革與創新旅游景區管理體制,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年 第20期

    第3篇:旅游景區規劃的定義范文

    一、相關概念闡述

    (一)旅游體驗

    旅游體驗的提出要早于體驗經濟,但在《體驗經濟》出版后,人們對旅游體驗的關注度越來越高,研究的范圍也越來越廣。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認為旅游的本質就是體驗,游客旅游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獲得一種獨特的、美好的情感,這和上世紀60年代最早提出旅游體驗的學者的看法是相反的。他們認為當時的游客并不是在追求以前那種真實的體驗,而是人云亦云的流行性消費,是大眾旅游的一種。約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爾摩認為體驗是難忘的,是獨特的,是當一個人達到情緒、體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時,他意識中所產生的美好感覺。國內關于旅游體驗的研究始于謝彥君教授(1999),他認為旅游體驗是旅游研究的內核,通過這方面的探討可以建立旅游學研究的獨立的理論體系。2002年,《體驗經濟》在國內經翻譯后出版,使旅游界的掀起了研究熱潮。武虹劍,龍江智(2009)引入旅游場的概念,探討了旅游者和旅游場之間的互動,即旅游體驗生成途徑的理論模型,為旅游開發提供了實施途徑。

    (二)生態旅游

    1983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特別顧問、墨西哥專家豪?謝貝洛斯?拉斯喀瑞(H.Ceballos- Lascurain),他在自己的文章中首次使用了“生態旅游”(Eco-tourism)這一概念。他認為:生態旅游是帶著研究、欣賞和品味自然風光、野生生物及當地文化特征的目的,去往相對沒有污染或破壞的自然區域的旅行活動。這種旅行活動,既包括在沒有遭到破壞的森林里的隨意漫步,也包括在偏僻地區對獨特自然現象的探索和研究。生態旅游具有五項基本特征:自然原始性、專業性、生態性、多樣性和科教性。

    (三)生態旅游景區

    國外在對旅游景區概念的研究中,更習慣用“旅游吸引物”(tourist attraction)來表述,主要強調“磁性”含義。國內研究中,對于旅游景區的使用尚處在籠統模糊的階段中,許多論文著作中出現旅游目的地與旅游景區混同的現象,甚至有些作者將旅游景區簡化為旅游區,這使得目前國內關于旅游景區概念的研究缺乏一定的統一性。鄒統釬(2013)對旅游景區進行了如下定義:旅游景區是依托旅游吸引物,從事旅游休閑經營管理活動的有明確地域范圍的區域。他認為旅游景區與旅游目的地有明顯的區別,旅游景區是旅游目的地的一部分,如果一個景點不能為旅游者提供住宿,則不能被稱為旅游目的地。筆者在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文對生態旅游進行開發的討論情況,對生態旅游景區作如下界定:相對于一般景區而言,那些沒有受到人類活動過度干擾,可為游客提供休閑療養、康樂科教等認識自然、了解自然活動的區域和場所。

    二、旅游體驗視角下我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現狀分析

    (一)旅游體驗視角下我國生態旅游景區的基本概況

    我國疆域面積廣闊,自然資源豐富多彩,為生態旅游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由于我國各地區自然生態環境差異較大,因此在探討其發展基本概況時應進行分區。首先是東部地區,可以按照地理學中的界定進行,即以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線為界以東地區。在這個區域內,分布著許多名山大川、江河湖泊和秀美的田園風光,如長白山、泰山、黃山、黑龍江、黃河、長江、松嫩平原、華北平原等等,這些都是開展生態旅游的理想之地。其次是西北地區,該區域包括內蒙古、寧夏、新疆和甘肅三區一省,因為氣候原因,這里遍布草原、荒漠和引人入勝的綠洲,可以開展探險、科研等形式的生態旅游活動。而青藏高原地區和西南盆地地區都是我國人為活動相對較少的區域。青藏高原以高寒景觀著稱,自然資源能保持較好的原始性,而且分布著一些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民俗文化。西南地區的地形復雜,氣候多變,動植物種類繁多,丹霞地貌和巖溶地貌是本區域的特色生態旅游資源。據此,我國生態旅游類型較多,主要有:“世界遺產”地生態旅游、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森林考察生態旅游、地貌奇景考察生態旅游、冰川探險生態旅游、漂流生態旅游、滑雪生態旅游、“香格里拉探秘”生態旅游、沙漠探險生態旅游、草原生態旅游、生態農業旅游、保護環境生態之旅等。

    在體驗經濟時代,追求個性化的體驗之感已成為人們出行的最終目標。目前各生態旅游景區依托獨特的生態資源,在不改變自然本真性的前提下,有選擇的建設一些旅游基礎設施,可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體驗。

    (二)旅游體驗視角下我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的主要問題

    1、生態旅游開發尚處于起步階段

    我國現代意義上的生態旅游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截止到2015年7月5日,中國已有48項文化遺址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總數列意大利(51項)之后,超過西班牙(43項),居世界第二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數量目前達到428個(2015年統計數據),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25家(2013年統計數據)。但不能否認的是,與國際情況相比,我國的生態旅游無論是理論研究還是實地開發都是落后的,仍處于起步階段。尤其是在旅游體驗層面上,國內的生態旅游景區還不能將其很好的融合到規劃開發中。游客在生態旅游景區的活動還集中在休閑觀光的層面,不能獲得真正的“暢爽”之感。

    2、景區生態環境承納量過度

    近幾年,隨著國內旅游市場的不斷發展,生態旅游景區經常出現游客爆滿的情況。2013年十一黃金周,九寨溝游客滯留事件影響頗廣,引起了專家學者的關注和討論。首先,過度的游客數量給生態旅游旅游景區環境和資源都造成了難以承受的負擔,而景區內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即使可以憑借現代技術進行復制,其內涵價值也會大大降低,因此,生態旅游景區應將其資源的空間承載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更重要的是,在體驗經濟時代,人們越來越注重旅游過程中的情感,游客在進行旅游活動之前的期望都比較大,但因景區人數過多而對旅游項目產生膩煩心理,可以參與到旅游項目中進行體驗的游客也不能獲得滿意的服務,這就使得生態旅游景區喪失了本質上的意義,因此游客的心理承載量是生態旅游景區在規劃開發中應特別注重的。

    3、游客與社會居民矛盾加劇

    生態旅游景區處在遺產型管理模式之下,以保護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的國內的生態旅游景區仍然主要依賴自身的經營來維持發展,因此造成“開發”與“保護”之間的不平衡性。一方面,相關的部門和企業通過對生態旅游景區進行規劃和開發來滿足旅游市場的需求,并獲得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在維護生態系統平衡基礎上進行的個性化和難忘的體驗式旅游意味著生態旅游景區所在地的居民要與游客共享當地資源,并放棄原來那種“宰客”型的經營效益,這就使得二者之間矛盾愈演愈烈。

    三、旅游體驗視角下我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對策分析

    (一)構建旅游體驗論的生態旅游研究體系

    自1999年謝彥君教授在國內率先詳細的闡述“旅游體驗”這一概念之后,國內對其研究漸入佳境,關于“旅游體驗”的研究理論也逐步形成一定的體系。但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情況來看并不如意,旅游規劃的實施者在后期的操作中往往不能真正的將旅游體驗理論與生態旅游貫穿融合。其次,國內的研究理論需要在實踐的指導中得到驗證,在“發現問題”之后“解決問題”,不斷的補充完善,以期更好的為生態旅游景區開發與管理提供理論支撐。

    (二)游客的體驗需求應與生態資源相結合

    編制恰當合理、復合生態旅游景區實際發展的旅游規劃是進行旅游開發的先行軍。旅游規劃的編制需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注重“人―地”關系,保護生態系統。另外,相關政府部門和企業需要充分考慮當今游客的體驗要求,以人為本,追求個性化、定制性的服務,在進行功能分區的基礎上,建立并完善旅游體驗設施,保護性的開發現有的生態資源,無論是資源的空間承載量和游客的心理承載量都應限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

    (三)生態旅游景區應實現利益分配主體多樣化

    相關政府部門應對生態旅游景區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旅游企業也應在政府的指導下進行一定程度的合理化融資,以建設和完善旅游體驗相關基礎設備設施。更重要的一點是,生態旅游景區應著力打造和諧型的社區環境,緩解當地居民和游客之間的矛盾。政府部門應制定頒布的規定,建立聽證會機制,實現景區的民主化管理。在此基礎上,合理引導當地居民參與到生態旅游景區的發展中,實現經濟效益分配主體多樣化,以景區發展帶動周邊經濟和社會發展。

    四、結論

    第4篇:旅游景區規劃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旅游景區經營權出讓問題對策

    根據薩繆爾森給出的公共產品的經典定義,公共產品具有使用上的排他性和消費上的非競爭性這兩個本質特征。在這兩種極端之間的物品被稱為“準公共產品”[1]。我國景區的旅游資源為全民所有,景區資源對于任何景區都是有一定空間范疇、時間范疇和生態容量的,當游客數量達到某種臨界點,每增加一個游客將降低所有游客的旅游效用,因此景區旅游資源既不屬于公共產品也不屬于私有產品,而是準公共產品。對于旅游景區的準公共產品的這種屬性,為旅游景區采取多種經營方式提供了更多了理論依據。

    旅游研究學者一般將景區經營權理解為“旅游企業在一定時期內對旅游資源的占有、使用和享有收益的權利”(楊廣虎,2003)。其他學者都沒有下過明確的定義,對經營權的理解也無甚異議。景區經營權出讓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益為目的的,以保證資源所有權人的權益為前提,通過有償轉讓的方式將旅游景區經營權在一定年限內轉讓給資本所有者、民營企業、非公有制經濟主體的行為。景區經營權出讓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使景區資源更好的實現其價值高效率運作的一種有效方式。

    一、我國景區經營權出讓現狀

    1997年中國大通實業有限公司(北京)和馬來西亞一家公司全國首次分別以委托經營和租賃經營的方式獲得了張家界黃龍洞和寶峰湖的投資經營權。1998年初,萬貫集團以協議開發方式獲得了四川碧霞峰等景區50年的獨家壟斷經營權,并創造了“碧霞峰模式”。自此之后,景區經營權出讓在全國迅速擴展。先后有國家級景區井岡山的龍潭景區向國內外招商引資,以拍賣合作的方式分20年、30年出讓經營權;宋城集團和萬象集團以協議方式分別開發浙江龍泉山國家公園、千島湖。到2005年4月底,云南省已將33個旅游區經營權出讓給國內外大企業,出讓資金達30億元。

    由于這些景區資源品味較高,經營利潤較其他產業要高得多,企業都積極支持。但建設部指出任何地區和部門都沒有轉讓景區給企業經營的權利。然而國家在這方面尚未出臺相應法規政策,景區經營權出讓事件愈來愈多了。最終由于2002年新希望集團欲買斷桂林遇龍河景區因國家主管部門直接干預未果一事,使景區經營權出讓有所趨緩。但截止2005年底,全國已經出讓或鼓勵出讓景區經營權的省、直轄市、自治區有20多個,已有超過300多個景區(點)以不同的形式出讓了經營權。下表是景區經營權出讓的情況粗略統計:

    部分出讓經營權的旅游景區

    (資料來源:本資料通過相關網站收集并歸納而得)

    由上表可知:獲得景區經營權的大多使旅游業發展較好的省市,每年都有很多景區出讓經營權,景區經營權出讓成為一種景區發展趨勢。以上所列的景區不包括決定出讓經營權的景區。目前,全國大多數省份都有意向出讓景區經營權。要出讓經營權的景區將會越來越多。

    二、景區經營權出讓需要面對的問題

    景區經營權出讓無疑是景區發展過程中的重大改革,改革就不免出現差錯,面臨阻力。由于目前還沒有明確規范景區經營權出讓的法律,經營者資質也良莠不齊,新舊經營管理體制交錯混亂等原因,因此目前需要考慮以下問題:

    1.國有資產流失

    有些景區一直處于虧損狀態,急于出讓景區以改善接待條件、擴大游客量,出現了許多問題:其一,在招商引資中對資源價值過于低估導致廉價出讓經營權;其二,景區經營權出讓的付款方式,考慮到經營權轉讓初期投入大,資金回收慢,不少景區采取了初期付款較少,以后逐年增加的付款方式。如張家界某景區,當時以6000萬標的出讓40年經營權,而受讓企業當年的門票收入就達4000多萬[2]。以此推算,一年半回收成本,此后長達30多年的收入為企業純收益。其三,出讓方式大都未公開招標,缺乏公開、公正、公平的競爭的機制,出讓的透明度令人置疑,容易出現“尋租”行為[3]。但其并不真正投資開發,而是將其轉手,不斷地從倒賣資源中獲益。還有一部分受讓者獲得景區經營權后,借旅游開發之名在景區開發房地產或從事其他經濟活動。這些都可能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2.惟利是圖,破壞資源環境

    投資主體在開發旅游資源過程中,考慮得更多的是經濟效益,難免會出現一些短期行為,如僅做小額投資,簡單作些建設,忽視景區環境承受能力,在景區內增設過多的接待設施,超負荷接待游客而不對資源采取任何保護措施。對生態環境的威脅還可能來自于企業自身的認識水平和技術條件的限制而在開發中對資源造成了破壞。如旅游公司用水沖洗孔廟建筑,給古建筑的油漆彩繪及其他文物造成了很大損失;張家界因建設滑索破壞了風景而遭遇聯合國科教文組織亮黃牌。有些企業對旅游人力資源過度開發,若完成不了經營指標就扣工資獎金,影響了景區的人文環境和愉快的旅游氛圍。

    3.出讓者管理過死或過松

    景區經營權出讓在我國旅游發展史上是一次新的嘗試,沒有先例可循。在轉讓過程中容易出現兩種偏差:一種情況是出讓者雖與受讓企業簽訂了經營權轉讓合同,但由于傳統觀念和傳統管理模式的影響,出讓者仍不斷插手景區經營,使景區經營權轉讓名不副實。另一種情況是政府部門與受讓者簽訂了轉讓合同后,產生了“甩掉了包袱”的心理。以為經營權和盤托出,可以不再過問了。事實上,經營權出讓后,其責任更大了,政府要將代表全民行使其管理職能,監督經營行為,確保景區資源的有效永續利用。

    三、解決景區經營權出讓問題的措施

    第一,科學評估資源的價值,通過各種途徑防治治國資流失。確定景區資源的價值,客觀上要綜合景區的資源屬性和級別、資源的市場需求、景區現有收入、前期已投入的資產價值及經營權出讓年限等;主觀上要組織專門的資產評估小組,其成員須包括與旅游領域專家、各相關行政管理機構、當地社區代表等共同來科學評估景區資源的價值及經營權出讓的額度。不能認為無形資產很難做出科學客觀的估計,就任意作價出讓。防治國資流失,方法如下:在轉讓合同的撰寫上要做到盡可能的具體、細致;盡量避免錯誤、籠統和粗糙;受讓方要交納保證金,對無形資產和不可再生資源要有抵押或擔保,責令受讓者對景區重要資源投保,在合同上明確其一旦違約的高額賠償經費。

    第二,盡快出臺針對性的法律法規[4],規范景區經營權出讓程序及方式。目前景區經營權出讓處于無法可依、監管混亂的狀態,出臺針對性的法律十分迫切。對于規范經營權出讓的程序及方式:首先要成立專門的景區經營權轉讓的機構,負責收集和消息、組織景區資源評估、組織拍賣會、監督企業的經營行為;其次要認真評定受讓企業的資質。在確定經營者的資格時,要通過旅游有關的各界專業人士、銀行、當地居民等綜合評審,確認其經濟實力、資信情況、管理水平、建設和維護景區原有生態和文化環境的能力,進行慎重而有條件的轉讓。再次,考慮景區的生命周期、企業的生命周期及管理的延續性的前提下,適度延長出讓年限。簽約期較長無形中促使企業考慮短期收益與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系。只注重眼前利益,破壞景區環境的潛在后果也將由其承擔,因此民營企業必然考慮資源的承載力及旅游活動對景區環境的長期影響。另外,要盡快統一出讓的標準,嚴格采取公開招標等公平競爭性手段出讓,嚴禁暗箱操作,堅決杜絕“尋租行為”。

    第三,強化規劃管理,定期對環境進行評估。將有資格的規劃單位存檔,審核部門須嚴把審批關,經審批的規劃方案要嚴格執行,若確須變動,須將改動后的規劃申報審批后實施。對出讓經營權的景區要定期組織專家對景區環境進行評價,強化經營者的環保意識,督促其采取措施,盡力減少開發經營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增加保護資源的資金投入,對不合格的受讓者采取警告、罰款、收回經營權等各種方式嚴肅處理。

    第四,強化行政部門監管職能。首先要建立政府對經營者的約束和監管機制,使各方不能私自擴大利益范圍或規避責任。其次政府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和角色:(1)完善規章制度。景區的工作要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須具體規定景區經營各事宜,這就需要政府強化監督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監督、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的作用。對任何違反規定的企業給予相應的處罰。(2)負責完善景區基礎設施。景區的道路、水電系統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要與當地的發展規劃一致,政府要出面協調與規劃。(3)旅游市場信息[5]。旅游市場存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存在經營者損害旅游者利益和違法行為。政府要加強旅游信息的收集和工作,協調社會各界創造有利于景區發展的宏觀環境。

    參考文獻

    [1]依紹華.《私營資本開發旅游景區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5:(151-156).

    [2]姜紅瑩.關于旅游景區(點)經營權出讓問題的思考[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5):57-59.

    [3]依紹華.民營企業進行旅游景區開發的現狀分析及發展趨勢[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3):38-41.

    第5篇:旅游景區規劃的定義范文

    生態旅游景區是一系列生態旅游點組合而成的、具有生態美學特征的、具有較為明確的主題和功能的一個旅游地域系統[(楊桂華,2004)。按照現階段人們開展海洋旅游活動的區域,海洋旅游基本可以分為海岸帶旅游(coastaltourism)、海島旅游(island tom'ism)、遠海和深海旅游(oceantourism)(潘海穎,2007)。海洋生態旅游景區可以定義為:以海岸帶、海島、遠海和深海等海洋空間區域為依托,具有鮮明生態特征,注重親近自然、保護自然,具有一定景觀和界域的旅游地域系統。其中包含具有觀賞和保護價值的海洋動植物、海洋地質構造、海域等自然資源,也包括一些相關的人工要素。

    開發是一個經濟學的概念,其本質是將資源轉變為產業的社會勞動過程。旅游開發往往強調因地制宜,有著鮮明的地域性。海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既是海洋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又是海洋生態旅游市場的開發,資源是推力,市場是拉力;調查、規劃、建設、經營、評估貫穿著開發的始終。

    二、生態旅游景區開發研究回顧

    國內外最早和最為系統的生態旅游景區是通過自然保護區或國家公園來開發的。生態景區的理論研究晚于實際生態景區的開發。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外對海洋生態旅游景區的研究較多。島嶼以及小島國最具代表意義的3s度假勝地受到較大關注,研究方向有物種特有性、生態系統獨特性、地方人文感覺(sense nfplace)、旅游業依賴性、近海珊瑚礁開發、島嶼脆弱性等(David Weaver,2001)。

    瑞士學者以西班牙東部巴利阿里群島(BalembicIslands)等4個地中海島嶼的生態開發為研究對象,在生態旅游需求量、旅游者結構、當地居民生存方式,生態措施(當地政府政策保證、ISOl4000論證、生態標簽)等方面做了詳盡分析,提出了海洋旅游生態景區的九項評估指標(Dimitrios Diamantis,2000)。在《海洋生態旅游:議題與實踐》專著中,作者一方面概括了海灘、海面、海岸帶的生態旅游規劃、管理和調控理論;另一方面,用6個案例來考察海洋生態旅游景區的實踐,比如馬來西亞Sipadan小島的潛水旅游、愛爾蘭Shannon Estuary海濱的觀鯨活動等(B.Garrod,B.Wilson and J.Wilson,2003)。

    在我國,針對區域海洋旅游開發的研究,大多提到開發中的環境保護和生態原則。2002年,朱龍研究了蓬萊旅游度假區的再開發,提出蓬萊、長島的生態旅游開發;周國忠等在2004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中,發表了系列論文,如《海洋旅游產品調整優化研究――以浙江為例》(2006)等。但涉及具體海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的論著,較為鮮見。

    三、海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范式

    海洋生態旅游景區開發中需要貫徹的核心思想是:旅游景區開發原理與區域環境影響評價技術的結合,在旅游景區開發中注重事前預防、超前定位、動態監控、系統管理,其實質是合理開發海洋旅游資源,將其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避免旅游資源開發導致環境惡化。

    (一)景區開發條件分析階段

    在海洋生態旅游景區的開發中,除了旅游資源分析和市場分析(本文對此兩項分析,不再展開)以外,首先要考慮景區環境質量,其直接影響景區的開發和可持續發展。景區開發項目的環境調查范圍至少應是景區半徑的1.2~1.5倍,通常需要確定景區環境調查的指標體系。

    第一,景區生態環境調查。完整的景區生態環境調查包括社會、自然、經濟三個亞系統,其中自然亞系統是環境調查的重點;既包括現狀調查,也包括歷史變遷的調查。主要的調查內容有:海岸帶和海島地理地質、海水、動植物、氣候、土壤及土地資源、區域生態環境問題(自然災害、污染危害)等等,重點是海岸與海洋資源狀況、利用狀況與利用潛力,特殊環境(如:河口、海灣、鹽沼、紅樹林、珊瑚礁、海藻床等)環境特點與問題。

    第二,景區生態系統分析與評價。包括景區生態系統分析、資源態勢分析和綜合分析。景區生態系統分析著重景區生態結構分析(即生態系統類型、空間分布、各生態系統的組成及特點)、過程分析(分析生態運行過程,各系統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景區內外生態系統相互關聯和作用)和功能分析(分析景區生態系統的資源生產功能和環境服務功能,分析生態環境功能需求以及評價生態系統對這種需求的滿足程度)。資源態勢分析著重景區的資源種類分析和資源利用合理性分析等,尤其是要分析景區特有的旅游資源和海洋資源優勢;考慮資源的稀有性和特殊用途,保護稀缺資源,做到用養結合、采補平衡。綜合分析的重點是景區生態環境承載力分析,如淡水資源的供應量和利用量,海洋物種的保有量,海水污染承載能力;其次是生態環境與資源的相關性分析:明確景區生態系統特點和可以利用的生態資源,分析景觀資源開發對環境保護的依賴程度和保護要求。

    (二)景區生態功能區劃階段

    在景區生態調查和分析的基礎上,需要提煉出景區生態特征、確立景區的生態保護原則、明確景區生態保護對象。具體海洋生態旅游景區的生態特征和保護對象各不相同。比如河北昌黎黃金海岸自然保護區,沙質海岸分布有40余列沙丘,最高處達44米,為我國海岸沙丘的最高峰,構成了國內獨有的海洋大漠風光;其主要保護對象為:沙丘、沙堤、瀉湖、林帶和海洋生物等構成的沙質海岸自然景觀及所在海區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浙江南麂列島海洋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海域重要的貝藻類基因庫,是我國建立的第一個海島海域生態自然保護區;其保護對象是島嶼及海域生態系統、貝藻類。

    景區功能區劃分一般以土地合理利用為最終表達形式。海洋是景區開發的主體資源,海水是起決定性作用的生態因子,旅游是其主體產業。常見的海洋旅游景區的功能區有:自然保護區、特殊環境、風景旅游區、公園、特殊保護地、特產地、居住區等。生態功能區有明確的界域和明確的功能目標或指標。景區總是處在不斷發展與變動之中,其功能區劃也必須具有一定的可調整性,以適應不斷發生的變化。

    (三)景區市場運作階段

    雖然海洋是生物圈中最龐大的生態系統,但現階段,海洋生態旅游景區往往依托于一些海洋保護區和珊瑚礁生境。在堅持景區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也能有效地實現生態環境的總體平衡。遵循旅游開發的原理,進行景區的合理定位、設計和建設,進行品牌建設,有助于實現保護與發展的平衡。廣東省南澳島于2005年成為中國首個國家4A級海島生態旅游景區。該島海上生態游、漁區風情游、風車陣瀏覽、國際候鳥天堂島嶼觀鳥游、搜獵海洋奇觀、觀看南粵第一道曙光等20多項海上生態游樂項目備受游客青睞,形成獨特的南國海島生態旅游品牌。

    2005年,浙江省普陀山風景區以優秀的生態資源、優越的人居環境被聯合國國際交流與合作委員會(CCC/UN)授予了“全球優秀生態旅游景區”光榮稱號,結合宗教旅游資源優勢,推進“世界佛教圣地、國際旅游勝地”的建設。

    (四)景區動態生態環境影響評價階段

    景區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內容包括景區水環境影響評價、景區空氣環境影響評價、景區土壤環境影響評價、景區動植物影響評價、景區景觀環境影響評價(石強等,2007)。而海洋生態旅游景區所依托的海洋生態系統,是一個可以稱謂而又很難準確描述的術語。根據海洋生態系統的環境特點,除潮間帶外,一般可以分為淺海帶或叫沿岸帶和外海帶兩類生態系統(毛永文,2003)。在現階段,海洋生態旅游景區多位于淺海帶生態系統,即自海岸線起到水深200米以內的全部大陸架,其灣、紅樹林、沼澤地帶等區域較為重要;一些海洋生物的觀賞,比如觀鯨,需要考慮到遠洋海區的生態狀況。

    第一,景區水體影響評價。其指導依據主要有海水水質標準GB309q、《中國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以及海洋監測規范HY003.1-HY/T003.10等。

    第二,景區物種影響評價。主要關注海洋動物習性改變、生境變化、物種遷移和繁殖能力變化等方面,主要指標有物種數量、多度、性比、年齡比。

    第三,景區景觀影響評價。斑塊、廊道和基質是其主要對象,景區開發項目與風景資源背景之間景觀相融性可以用來進行景觀影響評價。主要有形態、線形、色彩和質感等。

    四、結論

    第6篇:旅游景區規劃的定義范文

    論文關鍵詞:旅游景區;開發與經營模式;可持續發展

    論文摘要: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我國旅游景區開發經營模式既要重視游客體驗,又要貫徹可持續發展觀念。文章旨在整合體驗理論與可持續發展理論來解決目前國內旅游景區開發與經營中最突出并普遍存在的產品錯位與資源環境破壞問題。

    一、從經濟至上到均衡發展的開發經營理念

    我國旅游景區開發與經營理念經歷了從經濟至上到均衡發展,從經濟增長主義到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演變。

    (一)經濟增長主義階段

    早期的旅游景區開發方法的重點是產品開發、土地規劃與市場促銷,主要目標是景區經濟利益最大化。這種理念導致的結果是環境惡化、犯罪增加、游客與社區居民關系緊張、廣告引導的游客畸形消費等。

    (二)資源保護主義階段

    隨著過度開發負面影響的擴大,人們對資源保護的關注逐步加強。以Gunn為代表的空間與資源主導的旅游景區開發理論,其核心概念是分區(Zoning),他將旅游景區分為吸引物、景區路網、社區與交通干線。上述屬于空間分區,還有時間分區,比如許多景區在候鳥魚類繁殖時間限制游客進入。分區管理的目的是保護自然環境與提供娛樂機會(Gunn,1994)。這種開發理念注意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但并沒有找到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和諧共存的方法,仍然把兩者看成是對立關系。

    (三)可持續發展觀階段

    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社區居民是旅游產品的核心。倡導從社區利益出發,由社區確定發展目標、控制開發過程,追求景區經濟、社會、文化與生態之間的平衡。其核心概念是社區發展與社會承載力。聯合國開發署指出社區發展的原則是經濟自立、生態可持續、社區控制、滿足工人需求與建設社區文化。這種方法強調應將整個社區呈現給旅游市場,地方的友好、居民文化與生活方式都屬于旅游產品。隨著引入可持續發展與生態旅游理念,旅游景區開發開始重視資源環境利用的永續性,其中環境承載力是最重要的概念,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消除經濟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對立。按照世界旅游理事會的定義,可持續旅游是在滿足現有旅游者與地方社區居民需求的同時,保護與增強未來的發展機會。

    二、現代旅游具有重視“體驗”的特點

    (一)體驗經濟的特征

    《哈佛商業評論》中指出體驗是以服務為舞臺、以商品為道具,圍繞消費者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的活動。消費是一個過程,消費者是這一過程的“產品”,當過程結束時,記憶將會長久保存在對過程的“體驗”上。消費者愿意為這類體驗付費,因為它美好、難得、非我莫屬、不可復制、不可轉讓、轉瞬即逝,它的每一瞬間都是“唯一”。體驗經濟所追求的最大特征就是消費和生產的“個性化”。

    (二)最優體驗標準:暢

    心理學家克珍特米哈依(Csikszentmihalyi,1990)在其名著《暢:最佳體驗的心理學》中提出了最優的體驗標準是“暢”(flow),即“具有適當的挑戰性而能讓一個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記了時間的流逝、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這些思想將對現行的景區開發理論產生深遠影響。“適當的”挑戰指活動的難度與一個人所掌握的技能相適應,太難的活動會讓人感到緊張和焦慮,而太容易的活動則會讓人感到厭煩,難以獲得快樂體驗。

    (三)游客需求的轉變:快樂“三感”與“兩求”

    過去的游客是向往大自然的(Sunlust)、缺乏經驗的大眾消費者。標準化的旅游產品就能夠滿足它們的要求。而體驗經濟時代的旅游者尋求個性化的服務、靈活性、更多的冒險與多種選擇。他們追求真實與差異,從逃避走向自我實現。游客旅游的終極目標是為了追求快樂的體驗。快樂的三要素是:新鮮感、親切感與自豪感。新鮮感來自于差異,親切感來自于交流,自豪感來自于贊美。日常生活不能完全滿足快樂時,人們通過休閑旅游的方式來實現。實現的途徑是求補償與求解脫。求補償是尋求與自己的快樂標準相比,自己缺乏的東西。求解脫是與自己的快樂標準相比,自己日常生活中多余的東西。因此,一個旅游景區的使命是培養游客的“三感(親切感、自豪感與新鮮感)”與滿足游客的“兩求”(求補償與求解脫)。

    三、“體驗”思想與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契合

    (一)快樂體驗是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如果沒有關注游客的體驗,游客到一個景區如果沒有獲得快樂,就沒有游客。許多主題公園失敗的根源就是沒有給游客帶來新鮮感、親切感與自豪感,無法滿足游客的求補償、求解脫的心理。沒有了游客,何談可持續發展。

    (二)可持續發展是快樂體驗的基礎

    游客是通過“兩求”來實現快樂“三感”。新鮮感與可持續發展的關系最密切,新鮮感來自于差異,差異來自于文化與自然的多樣性。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原則就是要維護景區文化的多樣性與自然生態的多樣性。可持續發展是新鮮感的基本保證。親切感來自于理解、賞識與交流,尤其是平等與相互尊重。這就要求顧客要尊重景區的居民、員工,尊重他們的文化、生活方式與習俗,與他們平等相待。社區居民也以友好的態度接待游客。自豪感產生在成就某項作為、征服某種困難后。高層次的自豪感來自于克服困難為他人造福,或克服困難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游客通過自己的行為提高了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豐富了社區文化、保護了社區的環境必然產生一種造福他人的自豪感。

    (三)共贏是基本的游戲規則

    體驗思想與可持續發展最根本的結合點是游客、社區與環境共贏,這是現代旅游發展的基本游戲規則。

    四、旅游景區開發經營中對旅游者“環境心理烙印”的應用——留客留“心”

    站在旅游者的角度,旅游產品的實質是一種體驗,體驗的滿意度如何,基本取決于游客的主觀意向,其情感因素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旅游者的感性消費需求更為強烈,從而環境心理烙印的影響就更為突出。在旅游景區開發經營過程中克服其消極影響,科學的應用旅游者的“環境心理烙印”。

    (一)旅游規劃設計——總體與細節的聯手“攻心”

    1.總體旅游規劃。特色地域“文化靈魂”的貫穿應用旅游地的規劃設計是其旅游發展計劃成敗的關鍵,在進行規劃時不僅要摸清“家底”,更要摸清自身從古到今一脈相承的主流文化;對當地人和外域的人所造成的文化影響;其自身的現在、未來發展趨勢與動態的市場需求之間最好的切入點等。

    2.詳細旅游規劃:刺激因子的科學選用。(1)建筑——地方性、獨特性。環境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形成對建筑物的表象主要是識別性、景觀可見性、意義以及使用特點和頻率這些因素起重要作用。因此,在建筑規劃中一定要避免盲目的模仿,要充分體現當地的獨特風格,應以有重大意義的建筑為重點;主體建筑應避免被遮蓋,強調大可見度;對于使用頻率大,且具有獨特性的建筑,應以實用性、方便性為主,尤其是廁所,同時要與當地風格氛圍互相融合。(2)色彩——對比、協調。相較于周圍環境,主體景觀如果在與周圍環境相協調的前提下,適當采用鮮亮明快的色彩會迅速吸引游客的注意,使其注意力迅速集中于此。因此,在涉及色彩的規劃設計當中,既要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且符合其功能特點,又要能滿足游客視覺效果,起到烘托景觀的作用。(3)游客容量——科學、舒適。游客容量涉及旅游者的個人空間及其是否令游客覺得被侵犯。旅游道路是否太過狹窄有擁擠感、游客休息處座位的設計是否令人覺得有隱私被侵犯之嫌、廁所是否有隔板等,這些細節都是會對游客產生重大影響的細節。因此,在規劃過程當中必須注重科學和舒適性的原則,形成并增強游客對目的地的良好心理烙印。

    (二)旅游營銷戰略——喚起欲

    1.市場細分。對旅游企業而言,針對旅游者的環境心理烙印,在進行市場調查分析時,應根據自身的實力、市場狀況以及對所在地未來旅游發展預測的基礎上,盡可能地細化,明確自己的市場目標,做到高效、準確的定位,并隨時密切注意市場最新的動態信息,隨時調整營銷戰略。

    2.營銷手段。對于旅游業而言,環境心理烙印的存在,決定了旅游企業、旅游目的地在以盡可能細的市場細分基礎上,要結合多種營銷手段,尤其是心理營銷和情感營銷,以攻心戰術為主來制定營銷戰略的重要性。

    3.對外宣傳。既要充分發揮原有優勢,使其烙印更加深刻;又要引導游客的消費需求,對游客環境心理烙印中的不利方面進行科學引導,并注重與時尚的動態結合;創立優勢品牌、樹立并強化旅游地形象。

    (三)旅游服務——標準化、個性化

    環境大背景的影響在服務方面體現在各地特色鮮明的旅游服務要求和服務供給上,游客的環境心理烙印也會對此產生不同的影響。要加強其有利方面,用新觀念引導游客,使其產生新的良好印象。旅游目的地、旅游企業可以通過豐富服務內容,提高服務檔次來強化對游客的服務,消除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企業與游客在時空上的距離,使游客體驗到融洽和親切。

    參考文獻

    [1]劉純.旅游心理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

    [2]李增道.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王海鷹.感性消費下的商場服務對策[J].遼寧大學學報,2002,(1).

    [4]俞國良,等.環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薛群慧.論旅游宣傳中的心理策略[J].云南大學學報,2000,(4).

    第7篇:旅游景區規劃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 旅游景區 游客管理 杭州景區

    一、前言

    游客管理是景區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組織和管理游客的行為活動,通過調控和管理來強化旅游資源和環境的吸引力,在提高游客的滿意度和體驗質量同時實現對旅游景區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游客管理是保障旅游景區正常運轉的基礎,游客管理可以減少游客因不文明行為對景區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倡導文明的社會文化氛圍。不僅可以保護旅游資源、優化游覽環境、保證游客心情暢快,從而提升游客的滿意度,促進景區管理目標的實現。

    隨著近年來我國旅游業快速發展,游客數量的急劇增加,很多旅游景區在旅游旺季都出現了人滿為患的現象。大量涌入的游客,造成景區旅游資源的保護成為難點,特別是自然資源極易遭到破壞的自然保護區和遺產類景區,游客游覽所帶來的資源破壞所帶來的局面制約了景區開發利用及其可持續發展。因此,對旅游景區的游客管理是目前所需要實施的,這對我國旅游景區的游客管理對我國旅游業及其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重現實意義。

    二、旅游管理概念、內容

    1.游客管理定義

    游客管理是指旅游管理部門或機構通過運用科技、教育、經濟、行政、法律等各種手段組織和管理游客的行為過程,通過對游客容量、行為、體驗、安全等的調控和管理來強化旅游資源和環境的吸引力,提高游客體驗質量,實現旅游資源的永續利用和旅游目的地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2. 旅游管理內容

    游客管理包括對游客旅行目的地管理、游客容量管理、游客滿意度管理、游客行為管理、游客體驗管理、游客影響管理、游客安全管理等。

    三、我國景區游客管理存在問題

    游客管理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旅游目的地的發展,合理的管理對旅游景區的維護管理起到重要作用,在保護旅游環境的同時提升了文化環境內涵,實現旅游景區環境、社會和旅游目的地經濟的可持續最大化發展。

    由于缺乏有效的游客管理及對游客管理的不重視,導致我國很多旅游景區出現了資源損毀、游客滿意度下降,旅游需求減退等使多方利益蒙受損失的局面。游客管理在我國景區的實際運營過程中得不到重視,只有在旺季時才將游客管理作為景區工作的重點。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1.重視經濟效益.忽視游客管理。

    過度重視旅游經濟效益,大多數旅游經營管理者的管理目標重點在于如何吸引大批量的游客,缺少對大批量游客對景區環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考慮,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前瞻性;部分地方為增加旅游帶來的經濟利益,促使游客消費,對游客的不文明行為充耳不聞;即使部分大的景點實行游客管理,通常也是在旅游旺季將旅游工作的重心傾向于游客管理,但一旦回歸到淡季,便忽視了游客管理。

    2. 管理內容僅局限于游客行為管理,管理手段偏重硬性措施

    景區通常對游客管理的不重視,游客管理的內容大部門偏重游客的行為進行管理,實行減少游客對環境、資源的破壞方面地管理,忽視游客的旅游體驗質量,缺乏對游客的安全管理;對游客的滿意度及投訴行為缺乏合理的處置和規劃。

    由于在管理內容上傾向于游客行為管理,使得管理方法和手段過于硬性化,如對一些不文明行為實行巡視、處罰或限制活動等。無法讓游客意識到文明化環境氛圍,甚至管理過程中出現了對抗,硬性管理還存在著被動性、高技術性、高成本,因此旅游管理效果不是很理想。

    3. 缺乏對旅游景區綜合規劃及管理

    這幾年大力發展旅游業,但對區域旅游景區的規劃甚少,甚至對目的地旅游景區也缺少綜合規劃利用,對區域內的旅游景點缺乏合理的組織,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景區的游客對旅游景區的不合理感到不滿意,如在同一個旅游景點的不同處,一些地方過多的人流得不到合理的解決,而部分地區則出現無人狀態。服務設施不合理,有些景區很大一個地方也找不到一個廁所。旅游景區缺乏有效管理,如景區內對對商販攤點沒有統一的規劃管理,商販只管賣,不管環境衛生的清理;使得景區內的衛生環境臟亂,促使游客環保意識減弱,繼續破壞環境。

    4. 對從業人員的培訓與管理不到位,基層管理人員素質偏低。

    我國旅游業從業人員隊伍缺乏穩定性,基層管理人員素質相對偏低,同時很多旅游景區和企業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和管理不到位,缺乏對從業人員的管理能力和管理責任意識的培養和要求,缺乏應有的責任感,缺少起碼的職業道德。在國內的很多景區,游人會隨意觸摸文物古跡,在文物古跡邊嬉戲,并和文物拍照,而從業人員對其視而不見,使得文物資源在不經意見被逐步破壞。

    四、杭州旅游景區游客管理現狀分析

    1. 游客容量管理

    杭州景區在處理季游客容量問題有著獨特的方式,免費門票和營造四季特色文化旅游是對游客容量很好的處理,減少了在旅游旺季因游客數量激增而引起游客排隊時間長、可玩項目減少、滿意度下降的問題比較突出;同時也增加了旅游淡季的游客量,由于西湖周邊的景點免費較多,因此游客體驗及排隊的時間減少,從而增加了游客滿意度和體驗感。

    杭州實行低碳旅游,公共自行車、電瓶車、在方便環保及低費用的同時。對游客進行了分流,同時也成為了杭州景區內一道特色的風景線。還有水上巴士的、游船的運用,減少了部分陸地游客量,水上巴士同時還是連接了西溪濕地、京杭大運河、錢塘江、西湖,形成“五水”相通的水上旅游線路,增加旅游收入。

    2. 游客滿意度管理

    為了提高服務質量、完善設施、規范景區服務,杭州景區每年都采用抽樣問卷調查方式,對景區區游客滿意度進行調查、統計與分析。根據調查內容將數據統計并編寫出年度游客滿意度分析報告,并反饋給相關部門與公司領導。并根據游客的需要改善環境,同時更新旅游熱點,如對西湖、西溪等老景區通過不斷升級改造。2009年第二季度調查結果顯示,國內旅游市場游客滿意度為78.90,在40個樣本城市中,杭州、無錫、廣州、珠海、沈陽、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的滿意度指數較高,均超過80。其中,杭州排名第一。

    2010年國慶黃金周新推出江洋畈西湖濕地、新中東河、中山南路中華美食夜市、城北半山游步道等新景點,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市民,并推出游船體驗。都是對游客滿意度管理進行地調整。

    3. 游客行為管理

    杭州景區對游客的行為進行管理,在景區內對游客進行規定:景區通過宣傳對游客入景區須知規定:公園提倡尊重、理解、和諧的文明行為,禁止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毀壞財物、等不文明行為,如經發現后不聽勸阻者,景區有權要求游客無條件離開公園;景區內嚴禁打架斗毆、尋釁滋事、偷竊等違法犯罪行為,景區內安保部門及工作人員有權現場制止,并協助公安部門依法處置。

    在夏季的時候,西湖禁止游客跳入湖中游泳、洗澡,對于此不文明行為一旦被安保人員發現,先通過安保人員溫馨提示及時制止,如經勸導后依然繼續不文明行為者,景區通過協助公安部門依法處置。

    4. 游客體驗管理

    隨著杭州旅游方式向休閑旅游,體驗成為杭州景區的新興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體驗旅游對杭州旅游有重要作用。杭州景區為游客提供新、奇、特的游樂體驗和安全優質的游樂服務,打造中國休閑城市。杭州西湖景區的游船體驗,讓游客在游船上享受從水中看西湖,在水中看杭州,并結合西溪濕地等處開通水上通道,使游客們體驗不一樣的旅游方式,體驗水中杭州。杭州部門景區將游客觀賞、體驗納入了游客旅行的一部分,如西溪濕地的采柿子節,西溪采菱,游客們可以在秋季的時候采摘柿子,在水上采摘菱角,讓游客們感受西溪特色的民俗活動,加上西溪越劇、說大書、皮影戲、龍鳳舟體驗,讓游客更親近西溪,體驗節慶的熱鬧。

    5. 游客投訴管理

    游客對杭州景區的滿意度為我國前茅,杭州西湖名勝區 以爭創“投訴率最低、滿意度最高”為目標,從規范市場秩序入手,從提升服務品質著眼,為旅游業發展營造良好氛圍,實現低投訴率;相比而言景區的投訴較少,以前,西湖邊的景區集中在野導游、堵車、停車上投訴,為此杭州景區管理在處理黑車、野導方面進行了專門跟進調查,在停車場專門有負責人員管理,并進行停車電子扣費;對于無證導游,有一套野導黑名單,在投訴時可以快速查詢目標,進行跟進。

    現已推行異地投訴,游客可通過來電、來信、網絡等各種形式的投訴。游客服務中心首先填寫《游客投訴登記表》,初步判斷責任歸屬,并做出答復。運營管理中心督導室負責對事件進行調查和處理,并擬定回復意見,答復投訴人。對網上投訴,市場部網絡管理員負責將督導室的處理意見回復給投訴人,并及時向相關部門領導反饋情況。

    6. 游客安全管理

    杭州景區始終將把安全(包括設備安全、餐飲安全、游客在景區的游玩安全以及財物安全)放在第一位。杭州景區設置的基礎設施均符合國家安全標準,一些大型進口設施同時擁有國際、國內雙重安全標準保證,通過了國家級、市級相關檢測管理機構的認證。管理對景區內設備進行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定期跟新一些設備,始終以游客安全為己任,對景區內的餐飲進行檢查

    對景區內湖邊、河流邊、溪邊等活動特別注重游客安全管理,通知游客安全須知、漂流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警示標志、準備應急處置預案等,加強船只、游艇、皮筏的日常檢查、救生設施配備、沿線安全崗哨設置、督促游客穿好著救生衣、上下筏碼頭的安全措施等,景區內管理人員根據管理部門的建議要求完善和改進相關設施和制度。加強景區內管理、嚴格執法,加強山林保護和文物保護,防止山林火災,杜絕一切安全隱患,確保游客安全、財產安全。

    五、杭州景區游客管理不足方面

    1. 景區從業人員及導游培訓、管理不到位

    就對景區實際情況而言,杭州做為國際風景旅游城市,景區從業人員及導游的水平和素質都還未到國際級旅游城市水平,從業人員及導游對游客管理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在游客管理方面考慮不周全,同時很多導游都屬于兼職,導致導游水平參差不齊。杭州部分農家樂景區,由于從業人員的水平和素質不是很高,對其管理不是很到位,因此存在投訴現象,如誤導游客進入旅游景區高價產品。

    2. 人性化管理不夠全面

    在針對游客不文明行為發生的時候,會采用硬性化手段處理,缺乏通過教育、引導游客改善不文明行為,缺乏人性化處理手段;一旦進入西湖景區內很少有停車場地,在尋找車位存在著很大困難;杭州實行公共自行車無疑對減少了車子進入西湖景區,即保護了西湖資源環境、減少污染,同時也增加了游客旅行方式,但一旦到旅游高峰期,很多景區邊的停車位置不是缺自行車就是無法歸還自行車。

    3. 夜游景區欠安全性

    杭州部分景區推出夜游景區,夜游也成了很多游客喜歡的方式之一,但在夜游景區內通常夜游指示牌不明顯,缺少適當的照明指示,導致夜游西湖景區或是其他景區找不到著廁所、出口等現象,迷失了方向;在夜間需要幫助時,不太容易找到服務人員,只在出口處見到幾位管理人員,夜間管理人員巡邏少,一旦在湖邊、溪邊、河邊發生不安全事故不容易找到人救助。

    六、景區游客管理措施

    面對以上我國景區游客管理所面臨的問題,我們應該提出解決建議和措施,為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提供關鍵的一環,實現可持續旅游發展。通過對杭州景區的游客管理分析,提出對景區游客管理相應建議,實施景區旅游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目標,和諧最大化的發展景區旅游。以下為景區游客管理的措施。

    1. 重視游客管理意識

    由于當前我國旅游業的發展仍以經濟效益為導向,很多旅游目的地都重建設、輕管理,使得旅游目的地管理嚴重滯后。一個地區的旅游業如想要可持續發展,就必須重視游客管理并最終提升該地區的旅游競爭力。因此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者應當重視游客管理,將其納入旅游目的地的日常管理范疇,并針對游客管理存在問題,找尋相應對策,合理科學規劃景區、完善配套設施、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訓與管理、進行人性化管理等。

    2. 制定系統的景區旅游游客管理規劃

    結合杭州景區規劃,對我國旅游景區進行城市游客管理地規劃,尋求可持續、合理實現旅游目的地環境、經濟、社會利益最大化實現。景區旅游游客管理計劃明確規定具體的管理主體、客體、方法和程序等內容,同時對景區旅游游客管理的效果進行評估與監控,及時反饋、改進,實行動態管理。在景區游客管理總體計劃的指導下,要求各部門、各景區制定具體的游客管理分計劃。建議在今后的景區旅游規劃中單列一章專門制定游客管理計劃。景區游客管理計劃的制定不僅使實際游客管理中有章可循,更重要的是使旅游主管部、經營管理者們在觀念上重視游客管理,最終將其納入城市旅游日常管理范疇。

    3. 進行人性化管理

    建立完善的旅游信息咨詢服務系統,進一步完善旅游信息咨詢服務網點,構建合理布局、統一管理、服務優質的旅游目的地信息咨詢服務系統,實現提前安排游玩線路。

    通過開發新的旅游線路、宣傳其他景點/區、開發新的景區、排節事活動等對游客進行分流,吸引淡季人流,分散旺季部門景區人滿為患的人流。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是游客旅游體驗管理的一個有效手段,高水平的服務質量能夠提高旅游者的滿意度,更是保證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得到良好旅游體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立高效的游客投訴體系,保障游客安全、利益,更是指明該旅游目的地存在的問題,及時更正管理方式和內容,更好的實現景區的管理。鞏固游客安全管理,游客的安全問題是重中之中,是吸引其他游客來旅游目的地的基礎,也是保障游客安全、利益的基石,因此要鞏固游客安全管理。

    七、總結

    針對我國旅游景區游客管理存在問題,對杭州景區游客管理的優勢和不足進行分析,提出景區游客管理措施,從重視游客管理意識、制定系統的景區旅游游客管理規劃、進行人性化管理三個方面進行管理,實現對景區游客管理,最終提升旅游業的發展,促使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實現旅游目的地可持續發展前途下實現環境、經濟、社會最大化發展。為我國景區游客管理提供建設提供一些理論參考和管理措施依據。

    參考文獻:

    [1]何貴香: 杭州旅游對南寧旅游發展的啟示[ J ] . 現代經濟信息, 2009/17

    [2]周玲強:旅游景區經營管理[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6.

    [3]陶犁 等譯:城市旅游游客管理[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第8篇:旅游景區規劃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GIS;信息系統;旅游

    Research of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 Based on GIS

    WANG Wei-min1, LIU Li-hua2

    (1.The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he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Leshan 614000, China;2. Leshan People's Hospital, Leshan 614000,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on the technical method, the structure,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ystem, and analyzes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 The tourism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study with support of ArcObjects, VB, ect. In this system we can inquire,statistic and analyze to Leshan Giant Buddha scenic area and not only provide inquire service for tourist but also offer scientific basis for tourism administration who conduct programmed decision-making

    Keywords: GIS; information system; tourism

    中圖分類號: F5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作為一門邊緣綜合性學科,不僅融計算機圖形和數據庫于一體,儲存和處理空間信息,而且能把地理位置和相關屬性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實際需要準確真實、圖文并茂地輸出給用戶,滿足不同部門和不同用戶對空間信息的要求,并借助其空間分析功能和可視化表達,用于各種輔助決策[1]。它可以為許多部門所應用,對于旅游業而言,為繁雜的數據管理、多源的成果表達形式和空間數據分析提供了快速、方便、準確的方法和手段,在旅游資源調查、管理及旅游資源保護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本文以樂山大佛景區為例,探討地理信息系統在旅游景區規劃及管理中的應用。

    二研究區概況

    1.概述

    樂山大佛景區位于四川省樂山市城東南,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四至坐標為東經103°43′12″—103°47′06″,北緯29°31′12″—29°35′17″。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巖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為彌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巖造像中的藝術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樂山大佛景區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由凌云山、烏尤山、東方佛都等景區組成,是世界聞名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4A級旅游區。

    2.悠久的人文旅游資源和自然資源

    樂山大佛景區以人文旅游景觀為主,自然與人文旅游景觀融為一體。佛像是8世紀初一座依山鑿成的彌勒坐佛造像,建造歷時90年。通高71m,坐身高59.96m,為世界最高彌勒石刻大佛。大拂背負九項山,面向三江匯流,刻工線條流暢,比例勻稱,莊嚴肅穆。佛座南北兩壁,尚有唐代石刻造像90親直,其中“凈土變”龕、“三佛”寶堪稱藝術佳品,極具藝術價值。景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文物2處,二級保護文物4處,與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樂山城隔江相望,堪稱得天獨厚。景區以唐代摩崖造像——大佛為中心,有秦蜀守李冰開鑿的離堆,漢代崖墓群,唐宋佛像、寶塔、寺廟、明清建筑群等,是兩千年歷史的博物館。中國歷代名人有關的文化遺存十分豐富、獨持。文物館藏豐富,現有藏品7226件,其中有不少是國內外罕見的稀世珍品。景區內還有秦離堆、漢崖墓、唐代佛、塔、寺和宋代抗元九頂城等古跡,人文景觀密集,且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交相輝映[3]。

    3.景區旅游現狀

    樂山大佛景區主要包括凌云山和烏尤山兩個山體,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由凌云山、烏尤山、東方佛都等景區組成。大多數大佛景區來訪游客通常都通過景區大門前的導游圖或通過樂山大佛官方網站進行初步了解,由于導游圖和官方網站上的旅游信息極其有限,這樣將導致游客盲目旅游,對其旅游路線毫無規劃,甚至旅游結束后對樂山大佛都沒有較深的印象,這樣既不利于樂山大佛旅游景區知名度的傳播也不利于其旅游規劃管理。

    針對樂山大佛風景區旅游管理存在的問題和現狀及根據旅游資源發展的要求,結合GIS應用實踐,研制樂山大佛風景區資源管理信息系統,用于對景區的旅游資源信息與數據進行科學有效管理,同時運用GIS、管理信息系統對景區進行合理開發與規劃 [4]。

    三旅游信息系統設計

    本系統主要可分為四個模塊:數據輸入、查詢、分析和輸出(圖1)。數據輸入與編輯模塊包括屬性數據、空間數據以及文本資料的錄入與編輯;查詢模塊包括屬性數據查詢和空間數據查詢;分析模塊包括最短路徑分析、緩沖區分析以及統計分析如旅游容量分析等;輸出模塊包括特征資料顯示、地圖注記、地圖顯示和圖表打印。

    圖1系統結構圖

    1.需求分析

    通過對樂山大佛景區進行實地考察以及景區旅游資源管理工作的調查,分析總結出該景區相關部門和來訪游客對旅游資源管理方面的信息需求主要包括:

    ①統計信息。統計出各景區的面積、旅游資源的數量、自然環境條件和對旅游規模以及環境容量預測等。

    ②空間信息。給出各景區的地理位置,以及地形信息如三維地形圖等,使旅游資源信息的使用更加有效[4]。

    2.系統研制目標

    基于GIS的旅游信息系統的建立主要提供一個景區或景點的現狀圖及相應的查詢、統計、分析功能[5],為旅游管理者提供規劃決策依據以及為來訪的游客提供各種信息查詢服務。主要包括:

    (1)建立整個景區的電子導游圖,為咨詢者提供旅游指南,這種指南包括相關景區的圖片及文本說明,使咨詢者對景區和景點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2)為游客咨詢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根據需求提供各個風景區和景點的信息,如自然風光、歷史淵源、風土人情等,并且圍繞食、住、行、游、娛、購等內容向游客提供各種信息查詢服務,如賓館酒店分布、旅游購物中心以及旅游交通路線的選擇查詢等。

    3.旅游信息系統開發平臺

    該系統是在ArcGIS工作平臺上以具有代表性的GIS平臺組件式開發工具ArcObjects為基礎,界面和其他功能設計使用Visual Basic語言來編寫,采用SQL Server作為旅游信息數據存儲的數據庫,系統運行的軟件環境為Windows XP,Windows NT Server,Windows2000 Professional等。

    4.數據庫結構設計

    數據庫是信息系統的基礎,它的組織與管理直接影響用戶的工作效率。本系統主要包含兩類數據:空間數據,包括各景區、景點的地理空間位置關系等,它的來源主要包括測繪部門提供的樂山大佛景區地形圖,土地利用圖、景點分布圖以及野外GPS實測數據等。屬性數據,包括各景區、景點的自然特征、社會經濟情況、歷史文化概況、旅游業發展現狀、存在問題、比較優勢、旅游資源的分布與區域地理特征、旅游市場、游客流向、旅游景區的容量、旅游商品和產品、旅游設施狀況、旅游路線、文物古跡等[4]。屬性數據的獲取主要包括樂山市志、近兩年的旅游資源調查報告、景區交通規劃圖、旅游規劃圖以及野外調查統計數據和現場調查數據等。

    (1)屬性數據庫結構設計

    本系統中屬性數據庫包括兩類屬性表:一類為對應于地圖實體的用于存放這些地圖實體屬性的可地圖化的屬性表;另一類是不包含地理信息且主要用于資源信息管理以及多媒體屬性索引的非地圖化的屬性表。對于可地圖化的屬性表,根據旅游資源信息的分層方案,本系統分別設計了各景點屬性表、動、植物資源屬性表、賓館以及道路屬性表等。對于非地圖化的屬性表,系統設計了景點信息表、旅游信息表及多媒體文件索引表等。以旅游所查詢的賓館和游覽路線屬性結構設計為例, 各種字段類型按照SQL Server的標準來定義,如表1,表2所示。

    字段名稱 字段含義字段類型索引備注

    XH序號C15 主鍵 NOT NULL

    MC名稱C30

    LX 類型 C15

    JB 級別C100

    JW 價位C20

    RL 容量C30

    DZ 地址C50

    DH 電話C20

    WZ 網址C30

    表1賓館屬性結構設計表

    字段名稱 字段類型說明備注

    IDNumber 路線編號主鍵

    Name Text 路線名稱

    StartScapeText 起始景點

    EndScape Text 終止景點

    MidScapeText途經景點

    表2游覽路線結構設計表

    (2)空間數據庫結構設計

    GIS技術的主要特點在于:每種地物在二維空間或三維空間內不僅具有相應的屬性特征,而且具有空間位置特征,因此能夠精確定義實體地物間的空間關系[6]。空間數據庫的建立在GIS應用軟件中既能顯示出地物間的空間關系和連通性,又能對不同的地物類型進行空間信息的查詢和分析[4]。空間數據主要按點、線、面3種結構進行儲存,其結構參看Arc/Info空間數據結構。

    四系統功能及實現

    1.數據查詢功能

    系統中存在著大量的空間數據,每一個數據屬性都包括對于某個景區的地址或某個景點的定位。在空間數據查詢的操作中,用戶通過確定顯示地圖的空間范圍來進人數據庫。此時,系統將會在數據庫中查找符合用戶要求的圖片、表格或文本等各種形式的數據。用戶還可以輸入自己感興趣的景點名稱或從景區名稱中選定自己感興趣的該景區內多個景點,系統將會把此景點的位置在地圖上以閃爍的方式顯示出來,使用戶一目了然。

    如查詢凌云山景區具體旅游信息(沿線各景點具置、游覽路線、游客容量等),通過SQL的 Select命令在各有關Table表(景點分布表、游覽路線表等)中進行查詢,并且直接在地圖上顯示出來(如SELECT * FROM DafoJingareatab WHERE DafoJingareatab=‘凌云山景區’)

    2.旅游路線選擇功能

    系統提供了陸路、水路和水陸環形三種情況的游覽路線選擇。游客可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旅游路線(表2)。景區之間以及景區與賓館之間陸路旅游費用計算公示為:M=C+(R–2)×K,單位為元(人民幣)。C表示樂山市出租車起步價標準(3元),R表示要行駛的公里數(兩公里內是3元),K為行駛兩公里后每公里增加的費用(1.4元)。水路旅游費用為50/人。

    3.旅游信息系統的資源管理功能

    按照樂山大佛景區旅游資源本身所具有的特點、構成要素和外部特征,可將旅游資源分為自然風景旅游資源、人文風景旅游資源兩大類。自然風景旅游資源主要包括:佛像景觀、動、植物景觀等;人文風景旅游資源又有如下類型:歷史文化古跡、佛教文化、名人古跡等;所以該系統根據這種分類方法將大佛景區旅游資源歸類、存儲和管理,利用SQL語言設計用戶子模式,提供給旅游管理部門不同類型旅游資源的分布及相關信息[7]。

    4.旅游容量分析功能

    旅游容量又稱旅游環境容量或旅游承載能力,它可以為旅游地的規劃和管理提供依據,對旅游地環境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這里根據保繼剛等旅游資源容量量算公式[4]計算,可知樂山大佛主要景區的資源承載力(表3)。

    景區名稱A(m2)A0(m2) 日容量/人 年容量/人①

    凌云山 600,000②200 3,750675,000

    烏尤山 157,800③ 503,945 710,100

    東方佛都 266,500④1003,332 599,760

    ①一年景區開放日期由氣候適宜性定,即有180天(5-1O月)適宜旅游,

    ②③④數據由樂山市大佛烏尤管理局提供

    表3主要景區資源承載力分析表

    C = T/T0 × A/A0

    式中C為資源的極限日容量,T為每日開放時間(按國家標準取10小時),T0為人均每次利用時間(取8小時),A為資源的空間規模,A0為每人最低空間標準。根據公式得出的年容量數據遠大于從樂山市統計局網站上得到的2008,2009年的數據,樂山大佛風景區還存在著很大的旅游發展潛力。根據初步計算得出的旅游容量數據,再結合GIS的拓撲疊加功能以及緩沖區功能可確定旅游景區的保護區域、優先發展區域等,以此為旅游管理部門的規劃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5.數據顯示輸出功能

    本系統設計的數據顯示與輸出功能包括地圖顯示、地圖注記、特征資料顯示和專題地圖輸出打印等幾個方面,用戶可根據自己感興趣的地圖信息進行顯示或打印。

    五結論

    旅游管理信息系統是在對樂山大佛風景區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開發研制的,符合旅游者和當地旅游管理部門的需求。該信息系統的投入運行,將為當地旅游業發展提供新的契機,進而使樂山大佛優美的自然景觀資源和悠久的人文景觀資源得以保護和高效率的規劃管理。

    參考文獻:

    [1]房佩君.地理信息系統(ARC/INFO)及其應用[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杜,2OOO,3-7.

    [2]陳菁.基于GIS的福建省旅游信息系統研究[J].經濟地理,2OO2,22(1):120-123.

    [3]國家文物局網站 資料信息 /

    [4]何華春,石軍南.基于GIS系統的旅游區研究——以武功山風景旅游區為例[J].經濟地理,2OO3,11(6):841-842.

    [5]王永燕,孫雪松,等.基于GIS的旅游景區信息系統研究[J].濟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OO2,16(3):271-273.

    [6]邊馥苓.GIS地理信息系統原理和方法[M].北京:測繪出版杜,1996.1-5.

    [7]薩師煊,王珊.數據庫系統概論(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杜,2OOO.75-83.

    作者簡介:

    第9篇:旅游景區規劃的定義范文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營銷模式也在不斷的發生變化,體驗營銷就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由體驗經濟衍生出來的一種營銷模式。體驗營銷通過看(See)、聽(Hear)、用(Use)、參與(Participate)的手段,充分刺激和調動消費者的感官(Sense)、情感(Feel)、思考(Think)、行動(Act)、聯想(Relate)等感性因素和理性因素,重新定義、設計的一種思考方式的營銷方法。

    一、體驗營銷的概述

    體驗營銷與以往的營銷模式不同,它具有自己特有的一些性質。首先,體驗營銷更加重視顧客的感官刺激。體驗是商家和客戶溝通的一個過程,顧客通過看、聽、用等手段參與整個消費過程中來,加深顧客的感受,當今社會,商品琳瑯滿目,各種商品之間的差異性非常小,所以,能否將自己的產品推出去,主要是看作者跟自己的產品或者自己的企業有沒有感情。在以往的營銷當中,營銷人員都是把顧客當作“經濟人“或者是“理性“的。事實上,顧客在消費或者是消費產品的時候,是理性和感情同時存在的。比如說同樣是購買涼茶,有不少消費者會忽略加多寶和王老吉的價格差異而選擇加多寶,就是因為自一開始就跟加多寶這家企業產生了感情。采用體驗營銷就是正確的利用顧客在選擇產品時的感情。

    二、我國旅游營銷中存在的問題

    1、市場營銷理念落后。中國的旅游企業目前所進行的營銷多數是采用粗放式的推銷模式,根本沒有通過系統、深入、專業的市場調查工作。甚至一些旅游企業連專門的市場調查部門和預算部門及工作人員都沒有。客戶上門,旅游企業的銷售人員就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銷售方法隨口說來,對競爭對手的一些信息,對游客的需求沒有做認真的調查,也沒有做到心中有數。旅游企業的管理者對營銷是否專業也不是非常關注,只要線路銷售成功,游客招攬的多,那就是銷售高手,根本不談什么形象定位啊,目標市場啊,營銷組合之類的營銷過程。

    2、旅游營銷缺少規劃

    營銷計劃是公司戰略的核心,需要做全面細致深入的調研分析而后制定,并且要在根據市場變化,環境變化進行不斷的調整。當前,我國的旅游經營者嚴重缺乏營銷意識,對旅游的市場營銷也沒有規劃。大多數旅游經營者更關心旅游企業的利益問題,資金問題,而不重視旅游的營銷問題。他們進行營銷的手段多數通過壓低價格,零利潤甚至負利潤把游客招攬進來,然后通過一些其他手段牟取自己的經營利潤,最后導致游客對旅行社的極度不信任和極度反感,導致游客不愿意選擇跟團旅游,最后形成惡性循環,將旅游行業逼進了死胡同。

    3、重售前輕售后

    在現代的旅游市場營銷中,旅游產品是一個包含核心產品、有形產品和附加產品的整體概念。它不但滿足旅游者生理、物質的需求,還要使得旅游者心理上、精神上愉悅。要想達到這種效果,旅游經營者對待旅游者像對待上帝一樣,在招徠,旅游,售后等整個過程中提供優質服務。但是,實際上,不少旅游經營者只重視利潤和銷售結果,根本不重視產品的質量和售后服務。一旦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產生不滿意進行投訴時,旅游企業或愛理不理,或敷衍了事。即使是愿意解決問題,也經常會出現各種不順利的情況。

    4、旅游產品陳舊,缺乏創新

    開發旅游產品的核心是要充分利用知識、人力、資金等推進要素,挖掘資源潛力,高起點、高品位、高水平的開發和組合設計旅游產品,創造出內容豐富、獨具特色、質量上乘競爭力強的旅游產品。但是我國目前的旅游產品多數是沒有特色的,即使有一些自然風光具有特色,但是各個自然景區之間的差異很小。人工景區或者是參與性項目主要是主題公園,游樂場,漂流等等,沒有新意,模仿很多。旅游紀念品看起來種類很多,仔細一看,基本各個景區都是一樣的,在哪里都買得到,沒有什么紀念意義。

    三、開展旅游產品體驗營銷的對策

    1、提高旅游景區硬件設施的體驗性

    硬件設施主要是指旅游景區的商店、建筑、停車場、商場、游樂設施、洗手間、垃圾桶等等。在以往的營銷中,往往只是考慮到這些硬件設備的使用效果,而忽視了硬件設施對營造整個景區的體驗性的作用。當然,設備完善、使用方便是旅游景區硬件設備最基礎,也是不可或缺的,但要增加景區的體驗性,僅僅是設備完善,使用方便還是差的很遠的,還要提高這些硬件設備的體驗性,讓游客走在景區中,就有一種整體氛圍存在,仿佛走在某一種境界當中。

    2、提升無形服務

    旅游業屬于典型的服務行業,而旅游產品是一種特殊的產品,它不僅包含有形的產品成分,同時,更多的一部分產品是無形的服務。而且這些無形服務的好壞恰恰是旅游消費者是否滿意,是否能夠再次選擇旅游產品的關鍵之處,旅游行業中的無形服務,主要是指旅游景區的酒店服務人員,旅游團隊的導游人員,旅游景區的從業人員等等是否能夠站在游客的角度思考問題,能否為游客提供充滿感情的,細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務。只有努力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提升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才能將旅游景區的硬件設施的作用發揮到極致,才能使得旅游者滿意,滿足旅游者的需求。

    3、設計具有體驗性的游覽環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福利小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成人性生交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成人性生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成人欧美大片| 成人在线不卡视频|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天天欲色成人综合网站|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a级成人毛片免费视频高清|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伊人色院成人蜜桃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久久成人a毛片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在线看片成人| 四虎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天天成人综合网|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成人影院|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最新毛片基地|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嫩草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 在线成人综合色一区|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