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交媒體的目的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可供選擇的社交媒體營銷渠道非常多,這就給社交媒體營銷渠道的管理帶來了很大壓力,對小公司更是如此。下面就給大家分享一些可以高效管理社交媒體營銷的訣竅和工具,對大小公司都適用。
制定一個可供管理的社交媒體營銷戰略
在嘗試社交媒體營銷并在每個社交媒體上都注冊營銷賬號之前,首先要實事求是地評估下自己的能力,看自己每天可以在社交媒體管理上花多少時間,了解這個可以幫你弄清該優先在哪些社交媒體渠道上進行營銷。有效的社交媒體營銷管理通常需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這些都是制定社交媒體營銷戰略的因素:
設計:你不僅要為注冊的社交媒體賬號設計一個用戶喜歡的頁面,還需要和設計師合作優化社交媒體上的圖片簡介、內容配圖等內容。
內容制作:你不僅需要為社交媒體策劃和撰寫內容,還需要與其他部門合作來推廣宣傳公司的促銷信息。
內容參與度監控和與粉絲互動:如果你的品牌已經在網上讓用戶產生了負面情緒,或是你想通過社交媒體渠道提供客戶服務,你就要根據實際需要在這上面合理安排時間。為了保持用戶的參與度,公司的社交媒體經理也需要在這些渠道上回復用戶評論,回答用戶問題。
分析:分析監控包括銷售數據分析,粉絲分析、用戶參與度分析和用戶滿意度分析,你可以根據這些數據分析結果來優化內容戰略,并及時調整社交媒體管理策略。
確定目標用戶群:如果你的產品主要面向大的企業用戶,那么你應該在職業類社交網站上下功夫,如LinkedIn。如果產品主要是面向零散的個人用戶,推薦用Google+,因為Google搜索引擎會給自家社交媒體上的推廣內容更高的搜索權重。此外,Facebook也是一個必須要用到的社交媒體營銷渠道,正國內必須要用到微博一樣。
確定所要傳達的信息內容:除了要提高銷售數據外,你還想通過社交媒體營銷取得什么樣的效果呢?你想讓社交媒體成為另一個客戶支持渠道嗎?你想通過它來發送更多吸引用戶的內容并達到提高轉發量的目的嗎?或者你想通過它來拓展人脈,與業內知名人士建立聯系?只有明確了目的,內容時才會更有針對性,知道該在哪個渠道上什么內容,保證內容的高參與度。如果的內容都一樣,用戶的參與度就會降低。
現在社交媒體營銷戰略已經有了,知道該利用哪些社交媒體渠道,該什么樣的內容,也知道如果監控社交媒體營銷的效果以及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接下來就該行動了。幸運的是,現在有很多社交媒體監控工具可以幫助你高效管理社交媒體渠道,同時還能幫助你優化升級營銷策略。
使用各個社交媒體渠道自帶的免費分析工具
很多時候,每個社交媒體渠道都會內置一些社交媒體分析工具,它們也通常是最高效的跟蹤分析數據的工具。例如,利用Facebook Analytics,你在Facebook上一條信息后,它可以監控各種數據,包括每天不同時間段的頁面訪問量、有多少人在頁面上進行了負面評價操作等等。
Pinterest自帶的分析工具可以告訴你你的哪些內容最受用戶歡迎。Twitter自帶分析工具不僅可以分析你和你的客戶的熱門帖子,還可以分析哪些帖子最令人印象深度、參與度最高等。Google Analytics則可以幫你分析哪些渠道給你的網站帶來了流量,幫你提升銷量。不管你使用哪個社交媒體網站,都可以利用它自帶的免費分析工具,根據分析結果優化的內容和的頻次。
使用免費工具管理眾多社交媒體渠道
你當然可以使用如Excel這樣的工具來記錄跟蹤的內容,確保你在各個渠道上的內容都是不重復的。然而,現在有一些多渠道社交媒體管理工具,支持一次性顯示多個渠道上的內容信息,這樣就為你省去了需要來回打開不同網站、點擊多個窗口的麻煩和痛苦。這樣的工具有很多,例如Hootsuite和Buffer。利用這些多渠道社交媒體管理工具,你可以將Facebook、Twitter、LinkedIn和Google+等賬號拖到一個易于訪問的窗口。Hootsuite除了可以展示每個渠道上的內容外,還可以展示你和其它品牌的互動情況。
利用團隊協作工具將社交媒體營銷工作進展和團隊共享
社交媒體本身就具有社交屬性。你需要將社交媒體營銷戰略在團隊中保持透明度。這樣你不僅可以從社交媒體用戶那里搜集一些有用的建議,團隊成員也會積極參與進來,為社交媒體營銷出謀劃策。
在此次倫敦奧運會的媒體報道中,NBC選擇與Twitter結盟,意在擴大前者在沒有定時收看電視習慣的青年網民中的影響力,打造“我推(特)故我看”的傳播模式。從目前的統計數字來看,這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結盟”戰略初見成效。NBC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在觀看NBC獨家播出的奧運電視節目的觀眾群體當中,10歲至19歲的青少年觀眾上升最快,比上屆北京奧運會上升了54%。其中,60%的青少年觀眾都是根據推特上收到的“推薦”信息才選擇觀看相關的電視直播或錄播節目的。由此可見,這種“推”與“看”之間的互動還是相當明顯的。
盡管社交媒體幫助傳統媒體大幅提升了后者在目標受眾群體中的關注度和影響力,但是,從此次倫敦奧運會的總體傳播格局來看,社交媒體并沒有改變其在內容和功能上的邊緣屬性。據美國皮尤(PEW)新聞基金會的調查,72%的美國人仍然選擇通過NBC的電視節目了解奧運會的動向,只有17%的美國人只選擇社交媒體了解奧運會的動向。社交媒體提供的是文字直播、視頻回放和聊天(例如,美國游泳巨星菲爾普斯在Twitter上與網友聊天獲得了超高的流量),但他們談論的內容卻由于瑣碎而沒有獲得媒體的廣泛關注。PEW的調查還顯示,NBC王牌體育節目主播科斯塔斯在電視節目中對金牌得主的訪談仍然是最受美國觀眾關注的節目。
NBC對視頻內容的絕對壟斷,如為了保證廣告商的利益延時播出開幕式和博爾特百米賽,再加上美國對視頻版權的嚴格管理,使得美國網民一片罵聲卻也無可奈何。不少美國網民甚至“翻墻”到其他國家的網站看相關內容的直播。這說明很多對新媒體的預言家希望看到的“社交媒體主宰奧運會”的局面并未出現。在奧運會報道的權威性和專業品質上,傳統媒體仍然讓社交媒體望塵莫及。
另一方面,社交媒體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在挑戰甚至于打破了傳統媒體對內容和播出平臺的絕對壟斷。如NBC壟斷了近20年來的奧運報道,雖然美國觀眾對此頗多微詞,但直到此次倫敦奧運會,這個問題才由于社交媒體的介入而引發了廣泛關注,甚至在Twitter上出現了“#NBC失敗”(#NBCFail)的話題標簽,獲得了大批的追隨者。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時,NBC也沒有進行直播,但四年前遭到的輿論壓力要比現在小得多。這次倫敦奧運會,NBC仍然選擇延時錄播開幕式,遭到了微博網民的強烈抨擊,甚至有專業記者的介入而成為了一個話題事件。英國《衛報》記者在自己的Twitter上發帖質疑NBC的壟斷,公布了NBC奧運節目負責人的電子郵箱,號召網民寫郵件抗議,遭到Twitter的短暫封號,最終在網絡輿論的壓力下解封,也說明了這種“媒體壟斷”在社交媒體時代不能再像以往那樣大行其道。
【關鍵詞】 新媒體;網絡;社交電臺;互動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網臺互動逐漸成為傳統廣播發展的新趨勢,聽眾可以邊上網邊聽廣播。而傳統意義上的網絡廣播僅僅是打破了收音機廣播的線性傳播的屬性,受眾可以選擇在什么時間收聽哪個頻率或者節目,但是真正和節目的互動較少,受眾之間的互動也很少。而社交電臺除了基本的網絡電臺屬性,最重要的就是受眾決定自己固定收聽的節目單,同時實現受眾之間和受眾與媒體之間的互動,這也是電臺和社交媒體的一次完美融合。
一、社交電臺的出現
1、社交媒體的鋪墊
社交媒體的概念十分寬泛,早在2007年,安東尼·梅菲爾德( Antony Mayfield)在自己寫的《什么是社會化媒體》( what is social media)[1]的電子書中。將社交媒體定義為一種給予用戶極大參與空間的新型在線媒體,具有以下幾個特征: 參與、公開、交流、對話、社區化、連通性。我們認為,社交媒體就是依賴于網絡的個人網站,博主可以通過個人設置決定自己網頁的形式,并通過個人狀態、照片等其他應用進行裝飾,同時博主之間可以不斷互動的互聯網形式。
起初,博客就具備了社交媒體的性質,但是博主之間的互動往往只能通過瀏覽日志或者別人的相冊,但是近幾年興起的人人網,開心網,微博等信新興媒體,由于應用多樣,而且手機和IPad客戶端都有自己的APP,就更容易實現了博主之間的互動,社交功能愈加明顯。以人人網為例,只要網民注冊了人人網,就可以和同學或者朋友互相加為好友,和好友分享自己的心情狀態,上傳照片,發日志、音頻、視頻等,相當于通過人人網建立自己的網站。
2、社交電臺概述
學界目前對于社交電臺沒有明確定義,我們認為,社交電臺是具有社交功能的網絡電臺。每一位博主都有自己的網絡電臺主頁,同時可以點擊其他博主的主頁,分享其他博主的信息,實現和他人之間的互動。
北京菠蘿臺是北京人民廣播網,利用網絡把其所有頻率節目整合形成的網絡電臺,2011年8月,北京廣播網菠蘿臺(以下簡稱北廣菠蘿臺)正式上線。
北廣菠蘿臺擁有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全部16套廣播頻率的600余檔直播、回放欄節目,網友可根據個性化需求,在這個龐大的音頻資料庫自由定制節目,形成自己的專屬電臺。同時菠蘿臺也是全國唯一的支持多路廣播節目混排、自定義各節目播放時間且節目內容時時更新的網絡電臺,它所搭建的全新個性化網絡音視頻分享平臺,將廣播節目的選擇性收聽轉化為主動收聽,將傳統廣播節目與網友個人創意相結合,從而激發網友的參與熱情和創作激情。
在網絡電臺的發展歷史上,菠蘿臺是第一個國內可以自由編排收錄、創作上傳個人喜好廣播節目的網絡電臺,同時頁面設計新穎、活潑,功能體驗簡單、方便。
二、社交電臺的社交屬性
從社交一詞的意思來看,“社”強調“社會性”,是受眾參與社會的一個渠道和途徑;“交”則強調“交互”和“互動”。無論是社會性還是互動性,社交媒體最基本的是自主性,受眾通過媒體把個人意志體現出來。
1、自主性
北廣菠蘿臺的注冊用戶(菠蘿蜜)在創建自己的網絡電臺時,可以自創節目單,每個時段都可以挑選自己喜歡的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各個頻率的節目,形成固定的節目單,無需每天重復此動作。
菠蘿臺擁有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全部16套廣播頻率的600余檔直播、回放欄節目,網友可根據個性化需求,在這個龐大的音頻資料庫自由定制節目。聽眾在哪一個時段想收聽何種類型的節目,都可以滿足需求。北京菠蘿臺還把菠蘿蜜創建的電臺基于節目類型分成綜合菠蘿臺、戲曲菠蘿臺、娛樂菠蘿臺和音樂菠蘿臺。使菠蘿蜜們很快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時,每一位菠蘿蜜都可以瀏覽其他菠蘿蜜的主頁,收聽其他菠蘿蜜的節目,如果發現了自己喜歡的節目,可以把該節目放到自己的節目單,替換掉以前的節目。
2、互動性——邊聽邊聊的互動與反饋
互動被定義為“對一種媒體的潛在能力的度量,這種潛在能力能夠使用戶對媒介溝通的內容和(或)形式施加影響”。[2]在新媒體時代,每一位網民都可以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觀點,傳播者可以聽到來自受眾的聲音,從而形成良好的反饋與互動。
北京菠蘿臺的菠蘿蜜們在隨時收聽其他別人的菠蘿蜜電臺的同時可以和對方其他菠蘿蜜在線交流和聊天,共享聽到的內容和知識。如果菠蘿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點擊主頁左下角的意見反饋發表自己的觀點。這就是人人網特征的顯現,人人網上,好友自己可以分享對方的日志、照片,也可以實現在線聊天和其他相關功能。
3、參與性——用戶自制節目
用戶自制節目(UGG),是近幾年網絡視頻的重要節目來源。用戶自己拍攝、制作和上傳節目,其他用戶進入該用戶主頁,即可點擊欣賞并不斷擴散。這種節目形態往往會滿足相近人群的需求,引發比較大的熱潮。
而菠蘿臺的每一位菠蘿蜜都可以在個人主頁中上傳自己制作的音頻和視頻內容,同時也可以上傳照片,博客,創建各種菠蘿臺,真正實現了博主的自主選擇和無限互動。這種參與性以前往往見諸于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或者人人網、開心網的社交網站,而真正實現在網絡電臺還是第一次。
三、社交電臺的傳播意義
1、突破傳統的議程設置,強調網民參與
對于社交電臺的用戶來說,無論是從社交媒體的應用上講還是從它的傳播內容上來看,它都是大眾根據自己的審美標準、自己的意愿而定的,它所反映的是大眾的意識形態。在社交電臺,每一位用戶都可以擁有自己的節目單,什么時候聽什么節目完全由自己決定。而社交電臺就是個人進行自我議程設置的充分體現,菠蘿蜜可以自己上傳節目,也可以把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節目重新編排,都是個人喜好的充分體現和“議程設置”的轉向。
2、“把關人”理論被削減,公民新聞崛起
在新型的傳播環境下,所有公民彼此處于平等地位,邊緣可以成為中心,弱者也可以成為焦點,“把關人”不再把持信息流動“關口”,信息能直接從信息源傳遞給受眾,進一步凸顯了網民的主動性。在傳統媒體時代,作為信息把關人,媒體往往決定給受眾看什么,受眾往往是被動接收信息。而像微博、人人網等社交媒體在這里充當的是“引路人”角色,可以通過主頁推薦、欄目設置等方式實現部分的“把關”功能。在北廣菠蘿臺里,菠蘿蜜以一種自由化的方式實現了參與和表達的愿望,也以一種更加本真的狀態實現了對社會既定表達媒體的顛覆與解構,甚至是解構與顛覆了傳統媒體所代表的文化價值與思想訴求。
3、傳統的效果理論弱減,強調用戶的“使用與滿足”
傳統的大眾傳播理論認為媒體對于受眾的影響經歷了從強大效果論到適度效果論再到有限效果論的歷程。從最早媒體報道可以很大程度上影響人們的生活起居,到后來這種作用逐漸在減少,其實反映的是受眾對于新聞的選擇。而社交電臺就突出了用戶對節目的選擇,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建立自己的菠蘿臺,并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四、結語:網臺融合與互動是傳統廣播發展的重要機遇
杰克·富勒在《信息時代的新聞價值觀》中提出了“相對優勢領域理論”,“每一種媒介都有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它也會將這些強加在所攜帶的信息上。新媒介通常并不會消滅舊媒介,它們只是將舊媒介推到它們具有相對優勢的領域?!本W絡技術和音頻的融合使得網絡電臺有了運轉的平臺,強大的流媒體技術則使得菠蘿臺能夠按照菠蘿蜜的要求自動轉換網絡頻率。
社交電臺的出現,是網臺互動的一個典型代表。在傳統廣播發展不景氣的情況下,新媒體的出現讓廣播的發展有了新的空間。社交電臺讓傳統廣播的“聽眾”變成了新媒體廣播的“用戶”,只不過現在的網絡技術還沒有能夠讓用戶直接接觸社交電臺,而隨著網絡寬帶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廣播的又一個春天到來就不會遙遠。
【注 釋】
[1] Antony Mayfield. What is social media[EB/OL]. icrossing.co. uk /ebooks.
[2] [意]瑪格赫麗塔·帕加尼著.多媒體與互動數字電視—把握數字融合所創造的機會.羅曉軍等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109.
應在諸多事件上呈現中國視角
問:您對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有怎樣的期待?
答:中央電視臺于2011年開始在華盛頓創建北美分臺,并于2012年2月開播。主要目的是延伸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頻道(CCTV NEWS)的英語服務。2010年4月,中央電視臺英語國際頻道(CCTV 9)改版為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頻道(CCTV NEWS),對節目樣式和內容進行了改革。據其高級管理層介紹,此舉意在最終建設一個諸如BBC世界新聞頻道(BBC World News)、CNN國際頻道(CNN International)和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Al Jazeera English)這樣的全球性英語新聞頻道。北美分臺的建立有助于構建能力和新聞專業主義。
問:您對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登陸美國市場后的表現如何評價?
答:首先,目前階段還很難對其表現或影響力進行量化評價,因為北美分臺現在每天只在美國東海岸播出兩個小時的節目,還很難產生影響力。到2014年,北美分臺有望每天播出5個小時的節目。一旦節目播出量達到5或6個小時,那么就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力。第二,就目前北美分臺制作的兩小時新聞質量而言,我認為非常好。假如你將這兩個小時的節目與半島電視臺、BBC、今日俄羅斯(Russia Today)等新聞機構同一時段的兩小時節目相比,你會發現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的節目更具美國新聞制作水準。
問:既然您提到了節目質量,我想與您分享一下我最近對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和今日俄羅斯頻道內容進行比較研究所獲得的初步結論。研究表明: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的節目在新聞客觀性方面優于其他兩個頻道。然而,從目前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在美國三大社交媒體平臺,即優兔(Youtube)、推特(Twitter)和臉譜(Facebook)上的關注程度來看,遠不及另外兩個頻道。我由此產生了疑問:為什么更客觀的新聞報道反受冷落?是否外國觀眾對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依舊存在刻板印象,認為其是宣傳工具。這是否也會成為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在美國市場遇到的最大障礙呢?
答:這的確是個問題。事實上,半島電視臺在美國市場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因為它通常被視為一個激進的代表伊斯蘭立場、支持奧薩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的頻道,但假如你看一下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的節目,會發現它還是相當客觀的。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有些人會覺得它是一個宣傳頻道,但一旦看了它制作的節目就能發現內容很客觀。當然,今日俄羅斯頻道采取的是另一種做法,不追求客觀,相反它旨在引起爭議。
問:我們剛剛談到了中央電視臺進入美國市場有可能會遇到的困難,您認為以下兩種方法哪一種方法有助于應對這些困難:第一,關注中國事務,向美國受眾呈現中國形象;第二,關注新聞,特別是發生在美國的突發新聞。
答:我認為應該將二者結合起來。首先,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在南美洲和北美洲建立了廣泛的特派記者點,其目的在于報道一些其他媒體沒有報道的新聞。假如你看一下優兔,就會發現有一些發自南美洲國家,比如巴西和墨西哥的新聞,而這些新聞沒有被其他媒體所報道。第二,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可以在諸多事件上呈現中國視角。
必須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有所作為
問:根據我對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在優兔、推特等社交媒體平臺上表現的初步分析,從目前來看,還不能與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和今日俄羅斯頻道比肩。另一個有意思的發現是,CNN國際頻道和BBC世界新聞頻道似乎不是特別重視利用社交媒體平臺。此外,我從一些學術文獻中了解到,當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想要進入美國市場時,發現很難與美國本土電視新聞機構相抗衡,于是從一開始就特別關注社交媒體等新媒體平臺的應用。有鑒于此,您是否認為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在進入美國市場階段時也應該采取同樣的社交媒體策略?
答:首先,我想對目前全世界電視新聞機構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進行一個簡要的介紹。你說的很對,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和今日俄羅斯頻道是目前利用社交媒體最積極的兩個全球性新聞頻道。BBC和CNN也很積極,但區別在于,比如,BBC將大量資金投入到了自己的網站建設中,他們不想過于分散,而是希望觀眾通過其主頁收看視頻。因此,正如你所說的,它們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并不如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和今日俄羅斯頻道那樣積極。
相對來說,中央電視臺英語服務利用英語社交媒體起步較晚。目前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頻道和北美分臺在網絡上的表現還不是十分活躍,主要原因在于對使用社交媒體重要性的理解。但是,自2012年7月起,中央電視臺英語新聞頻道和北美分臺開始重點關注社交媒體的使用。據我所知,就在3個月前,他們成立了第一個社交媒體團隊,目前北京有3人,肯尼亞內羅畢有1人,美國華盛頓有1人。再看一下半島電視臺的情況,他們在2005年就已經意識到必須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有一番大的作為,至2006年,他們就已經建立了近100人的社交媒體團隊,分別位于多哈、倫敦、吉隆坡和華盛頓等地,非常強勢。又如今日俄羅斯頻道,2008年和2009年,他們在莫斯科、華盛頓等地建立了4個數字團隊(digital team)。因此,半島電視臺和今日俄羅斯頻道從一開始就將其英語頻道的資源放到了社交媒體平臺上。
我認為,在接下來的6個月或一年里,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在使用社交媒體方面會有一些大的舉動。當然,我必須承認,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需要在用戶數量等方面縮短與半島電視臺和今日俄羅斯頻道之間的差距。
問:我們剛剛談到了外國媒體機構在美國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這是否隱含了一個假設,即外國媒體機構進入美國市場是很難的,所以必須選擇多種平臺以求突破?
答:進入美國市場的確非常困難。比如,2012年1月和2月,中央電視臺相繼進入非洲和美國市場。非洲市場相對來講不是十分成熟,全球電視新聞領域的競爭者也比較少,目前只有一兩個全球性電視機構擁有非洲頻道,當然,BBC在非洲市場一直很有實力。因此,中央電視臺進入(penetration)非洲市場相對來講比較容易。然而,美國電視市場非常擁擠,可謂世界上最擁擠、最復雜的電視市場,所有想要進入美國市場的全球性電視機構都要經歷困難階段。對于中央電視臺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它面臨著擁有60多年從業經驗的美國本土傳統媒體機構,以及半島電視臺、今日俄羅斯頻道、法國24小時新聞頻道、NHK世界新聞頻道(NHK World)等新興全球性媒體機構。中央電視臺在2012年開設北美分臺,比其他全球性媒體機構晚了5至6年。而在新興全球性媒體機構中,半島電視臺已經開始花巨資打造一個與美國本土頻道相抗衡的新頻道,估計會雇傭800多名員工。
問:在對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使用社交媒體情況進行研究前,我一直認為BBC世界新聞頻道和CNN國際頻道是其在美國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但是,當我開始搜集并閱讀相關數據時,我逐漸改變了看法,認為從目前階段來看,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在受眾量等方面還不能與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和今日俄羅斯頻道相提并論,更不用說BBC和CNN了。您如何看待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對手問題?
答:對于競爭,實際上存在兩種情況:一種是現實性競爭(real competition),另一種是前景性競爭(aspirational competition)。從現實角度來看,中央電視臺北美分臺目前應該與法國24小時新聞頻道、NHK世界新聞頻道和伊朗的英語新聞電視臺(Press TV)處于一個水平,但它所希望達到的是BBC世界新聞頻道和半島電視臺英語頻道那樣的水平。我必須指出的是,我們不能將CNN國際頻道放入美國電視市場競爭的討論中,因為美國觀眾主要收看的是CNN的國內頻道。
Gartner稱,廣告收入是并將繼續是社交媒體營收最主要的貢獻來源。預計2011年和2012年的社交媒體廣告收入將分別達到55億美元和82億美元。廣告收入中包括了PC、便攜設備和媒體平板電腦等各種硬件平臺上的顯示廣告和數字視頻商業廣告的收入。
Gartner高級研究分析師尼哈古普塔(Neha Gupta)表示:“廣告客戶將開始從以前的‘一次性點擊廣告’向‘移動廣告’轉移,因此他們會將更多份額的廣告預算投放到社交網站上。這主要是因為社交網站在社交分析公司的援助下已經能夠開啟用戶之間的互聯數據結構,映射好友列表、他們的評論和消息、圖片和其他社會關系、聯系信息和有關媒體內容。”
為了便于計算社交媒體的營收,Gartner分析師明確了‘社交媒體’的定義,社交網站具體包括以下幾類網站:(1)因為與社區和社交活動有關的目的而創造、消費、推廣、、發現和共享內容的網站;(2)內容通常以文本、圖片或視頻等形式體現的網站;(3)可能自成一個封閉或開放平臺的網站;(4)表達的方向可以是單向的,也可以是雙向的。
社交游戲的收入將在2011年達到32億美元,2012年將增至45億美元。這部分收入包括社交網站直接利用它自主研發的游戲從用戶手中獲得的收入,以及將網站作為一個平臺借給第三方游戲開發商使用而獲得的收入分成。
古普塔稱:“我們發現社交網站在游戲創收方面發揮的是平臺的作用。也就是說,社交網已經發展成社交游戲的平臺。社交游戲最主流的盈利模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廣告創收,一種是免費模式。免費游戲獲得的收入主要來自廣告或內置現金交易?!?/p>
預計2011年和2012年的社交媒體注冊服務收入將達到2.36億美元和3.13億美元。社交網站很少會收取注冊服務費用,大多只針對高級服務收費。某些專業社交網站如LinkedIn、德國的Xing和法國的Vladeo都會向用戶收取高級服務費。
關鍵詞 移動社交,新聞社交化;傳播內涵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1-0003-02
新聞傳播的載體從紙質媒介到互聯網媒介,再到移動智能終端,媒介的更替帶動了新聞業務形態的變革。社交媒體的出現,將互聯網環境中散亂的網民鏈接在一起,以社交平臺為據點進行溝通交流,新聞傳播也逐漸朝著社交化的方向發展。社交媒體賦予新聞傳播新的發展空間,社交化的傳播方式賦予新聞新的內涵。
1 內容與社交的雙向融合
在媒介融合的主流趨勢下,各種媒介逐漸呈現出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受眾對社交化新聞閱讀的需求日益增長,迫使傳統媒體順應時勢做出改變,社交化傳播是將新聞內容與社交活動結合的最佳產品。
在業務形態的融合方面,社交化將多種新聞表現形式融合在一起,文字、聲音、圖片、視頻、鏈接,最重要的是融入了受眾的反饋機制和自我創造、生產機制和分享機制。在市場融合方面,不同的內容產品相互嵌入,多元組合排列在一起,社交媒體與傳統媒體在新媒體平臺上構建了新的市場環境,遵循以社交化為準則的市場運作規律,催生出各具特色的新聞內容。在終端融合方面,新聞的社交化傳播是將內容終端與社交終端的有機結合,拋開單一的新聞客戶端,社交化的新聞傳播更符合受眾的需求。在機構融合方面,傳統媒體早已注意到了新聞的社交化傳播趨勢,憑借其強大的專業優勢、權威優勢,成為社交新聞傳播的內容供應商,并開發出適用于網絡新媒體的運營模式和機構等。
新聞內容本身具有客觀性、真實性、嚴肅性等特點,但是社交媒體平臺中的環境卻是主觀的、虛擬的、泛娛樂性的,這就要求新聞內容在生產過程中要適當遵循社交媒體的“轉發邏輯”,在保證新聞原則的情況下,恰到好處地將內容和社交融合到一起,如新聞內容的口語化、簡潔化、數據化、直觀化、圖像化、視頻化、輕悅化、通俗化等等。例如,新浪微博140字的字數限制,為了使新聞內容更完整地呈現在受眾面前,加入圖片、視頻、超鏈接等就成了必要的手段。用140字以內的字數概括視頻或超鏈接中的內容,既要做到準確傳達新聞內容,又要做到吸引受眾的目光,從社交化傳播的角度出發,進行新聞內容的編輯和制作。
2 媒體邊界的消融與重建
自新媒體出現之后,有關“邊界消融”的聲音就從未停止過,隨著技術的發展,媒體的領地被入侵,越來越多傳統意義上的“非媒體”進入到媒體領地,擁有了自己的“媒體”[ 1 ]。例如,Facebook、Google、騰訊、新浪等科技公司,基于其強大的產品生態影響力和社交網絡系統,開始在新聞內容生產和傳播上進軍媒體行業,傳統媒體不得不面對這一全新的“競爭式合作”的發展局面。
新聞的社交化傳播,就是傳統媒體為了適應社交化的發展局勢所做出的改變,社交入媒、社交入新聞,就是為了讓新聞在跨媒介、跨媒體傳播中更加輕松順暢,在傳播過程中逐漸消融不同媒介之間的邊界的不二選擇。新聞的社交化傳播,傳者與受者的邊界被消融,兩者意見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轉化。在社交媒體中,人人都是一個生產新聞的自媒體,粉絲則是自己聲音的傳聲筒和放大器。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邊界也在消融,數字化技術構建著一個個諸如Facebook、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樣的網絡帝國,也構建了個人在社交網絡中的虛擬空間。新聞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受眾傳播和討論,在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中同時達成了一種共識,使得社交網絡中的虛擬平臺與真實社會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與其說社交媒體等新媒體的包容性一點點侵蝕著傳統媒體,不如說是受眾崛起的力量在吸引著傳統媒體π旅教宓慕槿耄媒體邊界的消融與重建都是為了更好的貼合受眾。邊界消融后,傳統媒體由單純的新聞內容生產轉向對外擴張,隨著可穿戴設備等其它智能硬件技術的發展,將通過跨屏內容生產構建完整的生態體系,由此產生的新的交互方式,也會促使媒體更加注重社交化與新聞的結合,再通過算法技術進行更精準的個性化新聞推送。
3 傳播個體的“節點化”
傳統媒體的傳播結構是點對面的,媒體是居于控制地位的點,受眾是被動的面,而新媒體的傳播結構是網狀的,新媒體底層結構是終端構成的網絡,信息也在這樣的網絡上流動,從一臺終端流向另一臺終端,但是,信息流動的核心作用力量是終端對應的用戶,建立在終端上的用戶構成了真正的傳播網絡,每一個用戶也就是這個網絡中的一個“節點”[ 2 ]。對個體用戶節點化的定義,即是對傳播個體的復雜性、多變性、社會性、動態性的根本認識,受眾不再是簡單意義上“不定量的多數”,而是具有高存在感的、清晰的、可辨別的、可測量的一個個節點。
移動互聯網給了節點化用戶發揮的平臺,社交媒體則是將每個節點的力量進一步放大,節點化用戶通過社交媒體建立起來的錯綜復雜的關系網絡,使其自身具有了超越傳統媒體和機構的傳播力量。新聞業正是注意到了這種強大的力量,轉而在移動互聯網領域建立自己的賬戶,從個體節點的位置開始,通過巨大的社交網絡形成節點互動效應,以覆蓋更多的節點化用戶,從而發揮有效的社會傳播作用。同時,社交媒體的關系屬性又賦予了節點之間相互影響的能力,社交媒體中的節點化用戶構成了網狀傳播結構,每個用戶都是新聞生產、傳播的“動態節點”,接收并釋放出不同的信息訊號,社交化傳播使各個節點有了窺視其它節點的渠道,從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如此往復的發生變革與更新。當個體被當作“節點化”看待時,他就成了社會鏈接的基礎單元之一,每個節點也是很多社會圈子的焦點,在不同的社交圈子中散發著個體節點的能量。
4 以分享為核心的中介傳播
中介傳播來自于對媒介化社會的研究,認為“任何事物都處于被中介的關系之中”中介性是媒介的一種內在屬性,媒介能在各種關系中發揮中介作用,并可能對這些關系產生進一步的影響[ 3 ]。從媒介的中介性來看,新聞的生產與受眾的閱讀處于被社交媒體的中介過程中,社交媒體作為一種中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影響著新聞的采集、制作過程,影響著受眾獲取新聞的方式,更影響著新聞以何種形式被擴散和傳播。
當個人在社交媒體上閱讀新聞時,在內部與自己建立一種溝通關系,基于對新聞內容的解讀建立一種認知,并引發大腦產生分享行為。用戶在社交媒體上分享的新聞信息,或是為了傳遞新聞本身內容,或是通過新聞內容建立自己在社交網絡中的自我形象,又或是與朋友之間簡單的交流與分享等。簡單的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已經不能概括現在復雜的傳播過程。個人在社交媒體中的新聞內容,可能只針對于個別受眾,也可能針對于現存的社交網絡,其目的與動機是不可測的,但是表現出來的行為都是分享。在分享信息的基礎上完成社交的最終目的,在中介傳播的過程中實現新聞的社會價值。
在移動互聯時代,社交媒體的影響絕不只在重塑社會形態上,而是從根本上改變了信息的獲取、生產、傳播和互動的模式,新聞傳播也被披上了社交屬性的外衣。隨著社交媒體在生活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逐漸成為新聞傳播的必要考慮因素之一,新聞的社交化傳播也將成為越來越多學者所關注的話題。
參考文獻
[1]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2015年新媒體發展趨勢報告[R].騰訊網?企鵝智庫,2015,11,12.
關鍵詞:社會媒體;營銷;泛娛樂
一、社交媒體的概念與發展起源
(一)社交媒體的定義和特征
關于社交媒體的定義和特征,傳播學者安東尼•梅菲爾德認為其有以下幾個特征:公開、交流、參與、對話、社區化、連通性。另外,邁克爾•亨萊因和安德烈•開普勒認為社會媒介是一系列基于Web2.0的技術和思想的網絡應用,它允許用戶創建和傳達自己的內容(UGC)。也有學者認為,社交媒體也叫互動媒體。
(二)社交媒體的發展階段
社交媒體最早起源于BBS論壇,注冊成為用戶之后就可以在符合論壇相關規定的條件下自主消息,也可圍繞相關內容與論壇的其他成員展開討論、交流。在互聯網的市場上,有需求就會有開發。緊接著,人人網等社交平臺出現,標志社交媒體進入第二階段;而社交媒體的第三個發展階段便是“微傳播”?!皟晌⒁欢恕钡陌l展帶來的是“碎片化”表達。
二、社交媒體營銷下泛娛樂化趨勢涌現
(一)國內社交媒體營銷現狀
不難發現,所有中國現有的社交媒體幾乎都可以從國外找到原型,從國外的Twitter到國內的新浪微博、騰訊微博,從國外的Youtube到國內的優酷、土豆,從國外的Wikipedia到國內的百度百科,還有各種位置服務、消費評論等等,這些媒體都為大眾提供了大量互動交流的平臺。目前,國內社交媒體的營銷現狀不容樂觀,很多用戶開始對各種植入廣告產生抵觸情緒,很多門戶網站負責人絞盡腦汁地思考如何吸引用戶點開鏈接,以此達到網絡營銷的目的。因此,在此背景下,社交媒體營銷開始呈現泛娛樂化趨勢。
(二)適度世俗化到泛娛樂化的變化
信息爆炸時代,媒介更新換代速度非???,受眾注意力被分散,人們的媒介生活呈現明顯的碎片化趨勢,無序的媒介生態最終導致了媒體適度世俗化到泛娛樂化的轉變。如此一來,互聯網的新聞傳播與新聞事實漸行漸遠,而只是熱衷于炒作所謂的“賣點”。近年來,互聯網信息爆炸時代的資訊紛繁復雜,每一個市場競爭的參與者都使出渾身解數不斷創新自身的營銷策略,以求在惡性競爭中不被淘汰。然而媒體從業者的素質參差不齊,激烈的行業競爭便推動大部分媒體走向“泛娛樂化”的低俗傳播模式。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科技的更新換代,受眾已經由完全被動接受者變為掌握傳播主動權的消費者。社交媒體的評論、轉發、點贊、打賞等功能是人們充分表達自我觀點的新手段,而媒介泛娛樂化的傳播在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較多消費者的表達和參與需求。
三、如何有效應對社交媒體的泛娛樂化傾向
現如今,當我們打開社交媒體,看到的更多是營銷、賣點、故事,事實、公益、理性卻越來越少見,所以更應該想想如何有效應對社交媒體的泛娛樂化傾向,如何規避不良風氣,使之堅守最基本的媒介專業主義底線。
(一)加強社交媒體法律監管
1.完善網絡信息管理的法律。針對泛娛樂化現象,國家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來規范,但對于社交媒體信息供給泛娛樂化的具體規定目前還存在漏洞。對此,首先應界定清楚哪些內容是不可娛樂的,防止媒體鉆法律的空子;其次,出臺相關社交媒體泛娛樂化法律法規的管理細則,加強對社交媒體信息的監管。只有在法律上加強監管,才能對媒體起到震懾作用,從而緩解社交媒體的泛娛樂化傾向。2.強化社交媒體法律法規的管理力度。法律的實施效果在于強有力的執行力,對于國家制定的網絡信息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規,相關執法部門必須嚴格執法。首先,執法部門必須嚴厲制止社交媒體打球的行為。同時為了避免因社交媒體鉆法律空子而出現“灰色文化”泛濫,相關執法部門必須加大懲處力度,重視這種不健康的泛娛樂化現象對大眾思想的侵蝕。
(二)提高社交媒體專業化
1.加強融媒體優勢資源整合。融媒體是以發展為首要前提,把單一媒體的競爭力轉化為多媒體競爭力,如此一來實現了資源通融。因此,在如今的融媒體時代,只有創新才能保證生命力,唯有更新換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也可以有效避免社交媒體的泛娛樂化操作,不再致力于發掘新聞信息里的消費和調侃因素,而是專注于補充其他媒體由于技術限制無法接觸或挖掘的事實層面,使新聞內容本身更加豐富。2.增強媒介專業化。專業化一定是未來社交媒體的發展趨勢,隨著分眾化傳播的加劇,社交媒體傳播時的重復化將得到有效的克服,這樣一來,高效利用媒介資源使新聞的公共性、客觀性得到保證,從而使泛娛樂化傳播趨勢失去它的必要性。同時,專業化也是為了將媒介自身獨特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更好地發揮新聞對公共生活的影響作用,體現其公益屬性。隨著媒介日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發揮教育大眾、引導價值的作用才是我國的媒體今后發展的趨勢;而受眾只有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才能影響媒體不斷改善自身的問題來適應新環境的需求,所以可以說受眾和媒介是相互促進、互相影響的。
參考文獻:
[1]李寶玲.實施社交媒體營銷拓展網絡營銷渠道[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2(1):13-14.
但社交媒體本身自然積累的大量數據對于營銷,特別是今天眾所推崇的精準營銷,則有著特別的意義,是RTB的基石,也是社交媒體在營銷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當之無愧的王牌。
用數據說話
對于很多人來說,社交媒體,無論是QQ空間、人人網,還是微博、微信,都是一個熟人或者生人之間社交的圈子,這里只歡迎希望見到的人,或者不期而遇的同道中人,至于帶著自己產品的不速之客,則會感到深惡痛絕。這也是初引入信息流時,很多人感到反感的原因所在。這就像一群朋友聚會時闖進來的推銷員一樣讓人厭惡。
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信息流中后邊跟隨的評論不再是清一水的厭惡,而開始多了很多對產品表示感興趣的評論,或者至少是對產品本身的評論。這一方面說明受眾對這種廣告形式已經開始有了習慣養成,另一方面,還是說明了當出現使受眾產生興趣的廣告時,對廣告的厭惡情緒變成了對相關信息的關注,而這方面就牽扯到了關于產品的精準營銷。
精準,是一個有充分吸引力的詞語,代表著一種理想的狀態,但同時,也是一個有些唬人的詞語,以至于一部分腳踏實地不喜浮夸的業內人士對其表示抗拒,認為頻頻提及者不過是在玩弄概念,吸引眼珠。但這一狀態又是每個希望用實在的技術為行業推進盡出自己努力的企業在默默爭取的目標,也是其在無限靠近的狀態。技術的進步開啟了營銷行為向精準的日益貼近,而社交媒體所產生的大數據內容,正是這一行為實現的有效根基。
受眾在社交媒體上所體現的上網特點,因其選擇眾多、貼近生活而更加反映受眾自身特點,對于這一領域的數據進行分析對于實現廣告有效投放至少不會比在搜索、購物中反映的效果差,關注用戶在社交媒體上的行為,通過檢測數據,在客戶允許下獲得的第三方數據,對于用戶行為習慣的推測準確性更有保障。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在于用戶的隱私保護以及社交媒體對于自身數據的保密。由于現有的互聯網巨頭紛紛推出自己的DSP平臺,這讓第三方數據分析者在競爭與合作中,比較處于劣勢的地位,這一點無論在資源還是人才的占有上都是顯而易見。
讓內容營銷
在各種社交媒體上,無論用戶對于各類營銷號如何冷嘲熱諷,但在各大品牌官方賬號下的評論卻很少無關的排斥,而是對產品或活動本身的關注與評論,這也是內容即廣告的魅力之處。同時,官方賬號的存在,更集中了品牌本身的關注者,在對需要者進行有效集中的同時,對于非需要用戶也客觀上起到了保護的效果。
越來越多資金充足的廣告主開始喜歡原生廣告的形式。在視頻、事件、報道等各種形式的幫助下,品牌的內涵得到挖掘與延伸,而消費者甚至可以成為愛好者對于品牌的忠誠度也得到了加強,而互聯網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無限可延展性讓這些內容有了更多的表現機會。社交媒體上的官方賬號讓品牌的宣傳有了一個常規有效的渠道,這也是新媒體的發展迅速趕超傳統媒體的原因所在。據國外媒體報道,到2017年,社交媒體廣告支出預期將達到100億美元,而原生廣告在其中的占比至少為40%。
在美國科技博客Business Insider上的報告顯示,品牌廣告主試圖在移動、PC上做跨平臺推廣營銷,而通過原生廣告實現PC端與移動端媒體內容間無縫式融合顯得合理而實際。同時,根據AdRoll提供的數據,Facebook信息流中的廣告點擊量是傳統網頁側欄廣告點擊量的49倍,而單次點擊成本較后者低54%。這份報告還認為,圖片和視頻分享應用也可以提供有效的原生廣告形式,而圖片因其與文字相比更加形象、與視頻相比更加簡潔的特性成為互聯網最常見的分享內容。
當然,官方賬號的運營本身也需要大量精力。很多品牌廣告主慣性地將這種運營工作外包給了廣告公司,廣告公司也樂于接受這種易見成效的宣傳工作,但官方賬號作為自身形象的社交媒體窗口,其象征意義與氣質體現需要更熟悉品牌,也更有感情基礎的人士才能做好。同時,增強與用戶的互動,甚至在產品設計和開發中鼓勵消費者參與其中,提供建議和想法,也是加強品牌與消費者關系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同樣,即使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節目,其推廣中,社交媒體也有著重要的作用。最近一段時間創下收視紀錄的節目《爸爸去哪兒》,很多用戶就都是被社交媒體上的信息吸引而成為忠實觀眾的,而移動端也成為很多用戶收看節目的主要視頻工具。
掘賬號價值
社交媒體每個用戶都擁有一個自己的賬號,這個賬號成為用戶在該媒體的世界中自身的象征,也是在網絡世界的代表。很多社交媒體都推出了與其它網絡應用的賬號互通服務,通過一個賬號用戶可以登錄幾乎全部自己感興趣的網站和App等。這也是值得營銷者進行挖掘的價值。
微信支付在前一段時間引起業界普遍關注,在微博叫好不叫座許久之后,微信的經濟意義受到專業或不專業的各種猜測,而騰訊也在此做了一些成功的嘗試,其中支付與游戲都得到了市場的強烈回應。而在社交媒體中,微博、人人等也都推出了賬號的支付功能,這是互聯網、金融融會貫通的體現,同時也是社交媒體對于營銷行為的嘗試,是對商業的有力切入,而對于電商營銷者而言,這個入口的營銷價值則更加凸顯。
社交媒體通過自身不斷的技術挖掘,也在為營銷提供便利。同時,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基于移動端的社交媒體可以針對自身用戶的特點提供更為個性化的營銷行為。比如在一鍵支付上,移動端的支付就比PC端的更普遍。同時,用戶在使用移動端媒體時,與手機使用的同步性,讓短信確認這一簡單有效的支付安全措施更加便利,也更容易實現。關注實際應用中可以發現,這種便捷安全的支付方式可以為產品在營銷中帶來更多的購買者,雖然不可避免地造成消費者一定程度上的沖動型消費,但對于產品的營銷價值卻是有目共睹的。
全球社交媒體使用情況的相關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但是它們卻未能捕捉到各種文化和各個地區的獨特性。有些國家的人們更具有種族優越感,更加注重隱私,更能(或更不能)容忍風險;有些國家的人則將公事與私事絕對分開。筆者剛剛考察完澳大利亞的社交媒體發展情況,現在讓我們來一起看看歐洲的情況,讓我們首先從德國開始。
77%德國用戶通過移動設備訪問社交媒體
上周,我在德國柏林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了解了該國社交媒體在工作生活中的應用情況。歐洲國家對于如何在企業中應用IT技術表現得往往更為保守和嚴格,在德國尤其如此。這有時候會讓他們更注重策略,而不是戰略,也就是說他們寧愿致力于解決具體的眼前的企業問題,而不愿在企業中推行廣泛而深入的技術變革。
是的,德國企業在應用社交媒體方面一直卓有成效。一些行業領導者,例如Daimler、沃達豐和Sennheiser,在最近幾年都已開始了這個進程。
就GDP而言,德國目前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在德國人的私生活中,社交媒體的使用圖景是非常有趣的。在美國,66%的成年網民均會定期使用社交網絡,而在德國,不到一半的人會這樣做。但是,相對而言,德國的移動社交網絡則要發達得多,77%的德國網民均會移動設備訪問社交媒體。
但是,具體而言,社交媒體的使用情況在德國到底如何呢?德國是一個以結構、秩序和等級著稱的社會,這些東西恰恰是崇尚自由的社交媒體的死敵。從整體上來說,消費者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與工作場所使用社交媒體的情況具有很大的關聯性。例如,日本的社交媒體使用率在發達國家中屬于最低的,因此,日本社交媒體在工作場所的使用率也是最低的。
IBM社交商務副總裁桑迪-卡特(Sandy Carter)稱,當前有70%的德國企業正在使用社交媒體處理業務,其中40%的企業用它來獲取用戶。如果這個數據是真實的,那么德國的社交媒體使用率是相當高的。德國企業崇尚實用主義,他們會在一切可能找到價值的地方進行找尋。
德國企業使用社交媒體的典型案例
在2012年柏林召開的社交企業峰會(Social Business Summit)上,我們獲悉德國化工巨頭BASF——2011年營收達730億歐元,擁有11.1萬名員工——正致力于應用社交媒體聯絡其全球員工。
我一直在跟蹤BASF的發展,就在幾周前,我還在科技博客ZDNet上詳細介紹過它的故事。對于一家擁有自己獨特企業文化、習慣和挑戰(例如,跨越多個區域,擁有多條產品線)的超大型企業來說,它需要時間和專注來改變其協同工作的模式。BASF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該公司負責社交媒體項目的主管科德里亞-克魯布(Cordelia Kroo?)在演講中對此給予了詳細的說明。
科德里亞首先描述了應用社交媒體的重點,“一家公司應該戰略性地開展社交業務,這倒不是因為現在每家公司都在打造內部的Facebook?!彼€指出,這需要全公司上下各個層面的人參與其中?!澳阈枰玫絹碜云髽I高層和底層的支持”,才能讓企業社交網絡發揮作用。科德里亞的部門經常會收到其他部門發來的索要“專業人才審核流程”的請求,這些部門需要這個流程來考察新進員工的潛在貢獻力。但是,他們最后發現這個流程完全沒有必要,因為社交媒體的透明度及其評估員工的功能,已能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實際結果也是如此:科德里亞報告稱,在過去兩年中,內部社交網絡的運行沒有出現任何障礙。
但是,社交媒體應用于企業的結果呢?BASF付出了什么?社交業務的投資回報率永遠是一個棘手的問題,是IT部門普遍面臨的問題。這是因為大多數企業,即使是管理完善、分工明確的企業,他們也無法在推行社交業務前后確定衡量它的關鍵業績指標。然而,科德里亞還是舉出了一些成功的例子。最后,她發現,社區經理在給用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管理,以及確保社交業務獲得成功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社交業務類似于爵士樂的工作模式
Jazz Impact網站的邁克爾-高爾德(Michael Gold)在柏林也發表了一次演講。他利用爵士樂的協同創作模式來講述協同作業,包括社交業務中的創新之舉。邁克爾說,“100年前,爵士樂沖擊著音樂行業,正如現在的社交媒體正在挑戰我們的企業一樣?!边~克爾的觀點是,我們必須走出我們的“安樂窩”,創造性地利用社交媒體時代下各種強大的工具來創造一些全新的東西?!稗D變的最大挑戰來自于我們自身對于改變的阻力。”邁克爾說。要找出阻礙我們的因素,我們需要經常反省自己。
邁克爾最重要的觀點是,“協同作業系統創造的結果遠遠大于各種資源之和?!边@種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正在從19世紀和20世紀的老化的工作模式轉向更為動態的知識密集型的工作模式。在新的工作模式下,我們需要在快速變化的企業環境中開發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社交業務非常類似于爵士樂的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