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一般規模經濟理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中國第三方;物流企業;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 F270.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8)13-0031-02
一、前言
以營業性貨運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后勤保障、貨運配載、倉庫出租、倉儲配送、包裝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務,在信息技術與服務支持的基礎上實現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應鏈管理)需要的集成管理,代表著改造傳統產業的經營理念、服務項目、經營方式等的一種新興市場力量。根據國際上有關實踐與理論研究,可以將這種力量概括為:第三方物流。
近年來,“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 Logistics,3PL)的思想成為流通領域一個廣泛談論的話題。不過,外包(outsourcing)物流職能的方法最早來自人們對產品的儲運。在美國,和郵政、電報、電話一起出現的公共倉庫、鐵路和商用卡車運輸,與工業革命的歷史差不多一樣長。然而,當前的市場狀況正增加人們對物流職能的高度重視,并再次引起對外包物流的興趣。有效率地、合理地調整物流,以滿足多變的市場需求變得日益重要。物流正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對第三方的外包成為一個需要給予更多關注的戰略問題。
(一)我國3PL公司的發展之路
第三方物流概念在國外已被廣泛接受,并在實施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我國物流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這一概念為物流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物流企業應抓住這次機遇,準確的定位、完善的組織、全方位的管理加上高科技技術的應用,將為物流企業拓展新的發展道路。
1.簡述中國3PL企業的發展條件
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目前已初步具備了發展第三方物流管理和配送技術的經濟環境和市場條件。(1)企業改革日益深化,為物流業發展培育了必要的微觀基礎。推進企業改革,著力培育市場主體是市場化改革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其主要的進展體現在對國有企業放權讓利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方面,使國有企業從計劃的執行者逐步轉變成為市場主體。(2)現代信息技術和現代商品物流技術的進步為我國物流業快速發展準備了充分的技術基礎。目前已有相當多的物流和配送技術開始進入中國并在企業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3)政府對物流業的政策支持。在我國流通領域對外開放政策中,鼓勵國外資本投資于物流和配送設施等。 (4)貨物運輸中小批量、多品種、高價值的貨物越來越多,客戶在運輸的時間性和服務質量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 (5)在我國物流服務領域有相當大的開發空間。
目前我國一般工業產品的流通費用占商品價格50%左右,而新鮮水果、易變質食品和某些化工產品的流通費用有時高達商品售價的70%以上,我國汽車生產中90%以上的時間是原材料、零配件的儲存、裝卸和搬運時間。這些費用和時間上的消耗為第三方物流的發展留下了巨大的空間。
2.中國3PL企業發展的特點與分析
目前,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第三方物流市場份額較小,從不同企業的物流執行情況看,生產企業原材料物流的執行主體主要是供貨方,占46%,其次是公司自身,占36%,第三方只占18%。第三方物流占整個物流市場的份額大約在2%,而美國是8%,歐洲是10%。
(2)第三方物流企業規模偏小,由于目前我國生產企業和商業企業物流“外包”主要以“分包”為主,不同的供應商會采用不同的第三方,總比例很小。物流企業規模偏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物流服務功能的多樣化,并影響物流服務質量的提高。
(3)第三方物流供應商提供的服務功能單一。增值服務薄弱是影響物流需求的原因之一,目前第三方物流服務商的收益85%來自基礎。企業對于信息流的服務、貨款托收等的需求也很大,長遠看,大多數企業更傾向于“一站式”服務,要求提供一體化綜合服務。
(4)物流供給質量不高。物流服務質量是影響企業是否愿意將物流進行外包的主要因素,能否提高服務質量將直接制約物流需求的增長。
雖然目前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份額很小,但在未來十年內,我國第三方物流市場將以16%~25%的高速度增長。
二、加快我國3PL公司發展的基本構想
第三方物流的占有率與物流產業的發展水平之間相關性十分密切,西方發達國家的物流業發展實踐表明,只有獨立的第三方物流至少占社會物流的50%時,物流產業才能真正形成并趨于成熟。第三方物流的發展程度反映和體現著一個國家物流業發展的整體水平。今后,我國第三方物流企業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
1.制定物流法規,協調有序發展,設置物流專業,培養物流人才
目前我國沒有統一的物流管理機構,也沒有相應的物流法規,部門分割、各自為政、重復建設造成大量浪費。國家有關部門應制定相應法規,使物流業有計劃、有序地發展,避免一些不應有的損失和浪費。因為物流企業占地多,投資大,要修路、建庫、買車等,不能說上就上,說下就下。要充分利用原物流企業的場地、設施,把老企業的改造和新企業的建設結合起來,協調發展。
缺少高級物流管理人才和技術力量是我國物流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從國外物流和配送的發展經驗來看,企業要求物流和配送方面的從業人員應當具有一定物流知識水平和實踐經驗。培養高級物流人才,加強物流理論研究,是發展第三方物流業的迫切需求。
2.以聯運企業的網絡經營改善物流系統的低組織化狀態
商品經濟概念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前遭到排斥,地區經濟長期封閉,物流技術落后,尤其是嚴重的條塊分割,造成了物流系統的低組織化。另一方面,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局部地區在現代化技術設備的投入超前于整個物流系統的水平,不同技術水平的物流系統銜接上的困難,造成了物流系統運行相對封閉,也形成了跨地區物流的低組織化狀態。
以網絡系統提供服務的產業具有一種特殊的經濟效應,而這種效應可以隨著參加者的增加以幾何級數增長。這種意義上的規模經濟效應,往往被稱為“網絡經濟效益”。這也是物流業的主要特色。物流企業的覆蓋地域越廣,用戶越多,越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發展物流業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擴大物流系統,從而刺激一個自力更生的增長過程。
針對物流企業生產空間跨度大,連續性強的特點,在政企分開之后,物流企業的組織結構應作相應的改革。一是改變舊的區域陣點式企業組織,通過建立跨地域的物流組織體系,形成全國性的運輸企業集團;二是改革現有的物流企業構成,大力發展綜合性物流企業,形成由網絡體系為中心的、物流與運輸公司相結合的物流企業組織系統。
3.開展適合中國國情的綜合物流
按照物流企業完成的物流業務范圍的大小和所承擔的物流功能,可將物流企業分為綜合性物流企業和功能性物流企業。功能性物流企業,也叫做單一物流企業,即它僅僅承擔和完成某一項或幾項物流功能。按照其主要從事的物流功能,可將其進一步分為運輸企業、倉儲企業、流通加工企業等,而綜合性物流企業能夠完成和承擔多項甚至所有的物流功能。綜合性物流企業一般規模較大、資金雄厚、并且有著良好的物流服務信譽。
我國物流產業應積極采取形式的客戶定制物流服務的第三方物流模式。中國目前物流企業在數量上,供大于求;在質量上有所欠缺,滿足不了需求的質量;物流網絡資源豐富,利用和管理水平低;缺乏有效的物流管理者。作為物流企業完全可以不進行固定資產的再投資,采用委托的形式,運用自己成熟的物流管理經驗和技術,為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主要思路為:不進行大的固定資產投入,低成本經營和外包原則;將主要的成本部門及產品服務的生產部門的大部分工作委托他人處理,注重建立自己的銷售隊伍和管理網絡;實行特許制,將協作單位納入自己的經營軌道;公司經營的核心能力就是綜合物流業務的銷售、采購、協調管理和組織設計的方法與經驗,并且注重業務流程創新和組織機制創新,使公司經營不斷產生新的增長點。
4.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和硬件配置
在物流基礎設施方面:(1)加大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建、更新、改建物流基礎設施,使其符合第三方物流業務發展的需要;(2)加強運輸網絡建設, 優化運輸結構和路線,提高和完善運輸樞紐控制貨物流動的能力,形成交通便利、調控靈活、通暢的運輸體系;(3)改善物流配送中心倉儲條件,提高儲存能力和出入庫作業效率。(4)加強物流信息傳遞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物流信息網絡化。
在硬件配置上:(1)使用先進的運載工具,根據商品、用戶運輸特點,選用高效、節能、專業化、多樣化運載工具,實現運輸專業化、網絡化、自動化;(2)應用先進的運輸方式,實現各種運輸方式的有效銜接,以方便、快捷、優質、經濟的運輸服務滿足第三方物流的需要;(3)加快倉儲設施改造,采用自動化立體倉庫、自動分揀裝置、托盤、集裝箱等現代物流技術,提高倉儲效益,實現裝卸搬運等過程的機械化,提高裝卸效率。
第三方物流戰略設計,在體制上需要向部門主義挑戰,將不同行業的活動聯成無縫的物流管理系統;意識上要強調用戶導向的準則,向自我為中心挑戰,形成協同運作體系。其核心是強化創新,需要從意識開始滲透到技術、組織和經營方式及過程之中,相關物流服務過程包括物流增值服務的延伸,往往使一些制造生產過程的縮短,資源更集中于其核心能力。
參考文獻:
[1] 朱道立,龔國華,羅奇.物流和供應鏈管理[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2] 崔介河.物流學概論[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7:4.
[3] 宗華.現代企業物流戰略的創新與發展[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1,(1).
[4] 駱溫平.第三方物流――理論、操作與案例[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01.
[5] 賀盛瑜.第三方物流理論與實務[D].北京:北京科技大學,2005.
[6] 文剛.第三方物流管理[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0.
[7] 宋華,胡左浩.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0.
[8] 高雷.企業物流[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
[9] Bell MichaelG.H.,Yasunori Iida.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alysis[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