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海洋資源的現狀范文

    海洋資源的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洋資源的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海洋資源的現狀

    第1篇:海洋資源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科技需求;政策措施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6)11 ― 0041 ― 03

    一、遼寧省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現狀

    (一)遼寧海洋漁業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

    遼寧省地理位置非常優越,面向渤海與黃海,海域面積廣闊,據統計,海域面積已達到15萬平方千米。隨著漁業的興起,遼寧省近年來不斷將強對漁業捕撈的強度,大面積而且不分種類的對海洋中的魚類進行捕撈,不僅對海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污染,而且過度捕撈導致漁類減少,自身阻礙了遼寧海洋漁業的進一步發展。目前遼寧省海洋漁業資源開發利用的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漁業資源環境是發展海洋漁業的重要物質基礎。〔1〕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沿海地區受益于政策優惠,經濟快速增長,人口不斷涌入沿海地區,隨之帶來的就是一系列副作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以及農村的農業廢水大量排入海洋,水質惡化,海洋魚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受到嚴重破壞,再加上沿岸的灘涂淺海被大量占用,魚類生存空間被擠壓,對遼寧海洋漁業的發展造成了沖擊。

    2.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內外消費市場對水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2〕如今,切實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儼然成為社會共識,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海洋水產品也不例外。目前,遼寧省漁業資源環境質量不斷下降,水質遭到污染,而且漁民濫用藥物情況存在,導致魚類產品的安全性保障需要加強。

    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的支撐是海洋漁業持續發展的原動力。〔3〕遼寧省近年來對海洋漁業方面的科研投入以及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投入明顯不夠,而且政策扶持方面也明顯不足,缺乏有力的機制保障,阻礙了遼寧海洋漁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遼寧海洋空間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

    經過長期發展,遼寧省已建設成以大連港、營口港為核心,以錦州港、丹東港以及葫蘆島港作為輔助的海上交通綜合運輸體系,不僅與國內其他沿海地區的港口互聯互通,而且與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建立了海上貿易網絡,海上交通十分便利。但是港口建設仍然存在著自身的不足:

    1.港口質量建設存在欠缺。目前,我國90%以上的外貿物資通過港口進出。海上煤炭和石油的運輸量分別占其總量的30%和45%。〔4〕然而隨著海洋經濟的不斷發展,西方發達國家對港口的建O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擴大港口數量這一層面,而是將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入到加強港口管理,以求提升港口總體質量這一層面,這樣不僅能夠在世界競爭的浪潮中脫引而出,而且能夠最大程度的發揮港口自身的優勢。

    2.海洋環境污染嚴重。我國的港口建設技術水平還比較低下,處于初級階段,遼寧省亦是如此。由于陳舊落后的設備,再加上港口建設技術比較低下,在建設港口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建筑廢料,沒有妥當的后期處理技術,這些廢料會被丟棄到周圍海域中,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三)遼寧海洋礦產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

    遼寧省優越的地理位置,形成了豐富的海洋礦產資源,全省主要分布有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砂礦資源,儲量非常豐富,也有相當廣闊的發展前景,在已探明的砂礦資源中,金剛石的產量名列全國前列。但是在礦產資源開發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不合理開發導致海洋環境污染嚴重。近年來,遼寧省在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方面出臺的政策相對比較寬松,這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但是由于科學技術水平落后,也造成了粗放式開采方式的濫用,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也對海洋環境形成了威脅。

    2.勘探開采技術落后。遼寧省目前對海洋礦產資源的勘探開采技術研發尚存在不足,對礦產資源的勘探范圍與規模還不能滿足需求,再加上現在資源開發利用規模較小,政府的資金投入也不夠,因此,增強勘探力度對遼寧海洋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至關重要。

    (四)遼寧濱海旅游資源及開發利用現狀

    遼寧已經形成了以大連市為首的旅游城市,丹東、錦州的旅游項目也正在興起,構成了遼寧東部沿海各市的濱海旅游帶。在濱海旅游方面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旅游項目創新不足。當前遼寧省的旅游業主要是滿足于底層級的海洋旅游需求,集中于水上游樂、觀光探險等項目,旅游業的種類與活動都比較單一,傳統旅游項目居多,創新性不足,這也直接導致了遼寧海洋旅游項目無法滿足高層級的海洋旅游需求。

    2.旅游業高端管理人才缺乏。高端管理人才的缺失,將嚴重影響海洋旅游業的服務質量,而目前遼寧海洋旅游業在這些方面存在著諸多問題,只有妥善處理好,才能保證遼寧省的海洋旅游業向可持續發展、合理發展方向進發。

    二、遼寧省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問題

    (一)科技層面的問題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任何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持,只有科技才能解決發展中的瓶頸,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開發利用也是如此。經過以上的論述,我們發現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中,例如針對遼寧海洋漁業的產業化程度較低,對資源的消耗和浪費嚴重等問題,〔5〕科技都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綜上所述,遼寧省在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中科技方面存在的不足可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技術的研發以及在轉化方面還不成熟

    遼寧省在科學技術的研發以及在轉化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別是在技術裝備這一方面,在科研機構研發出成果之后,并不能及時的轉化到海洋企業的實際生產當中,在加上政府對科研機構投入的資金較少,導致技術裝備的研發與生產進程也相當緩慢,如此一來,更是拖慢了科學技術在轉化方面的進度,不能形成實際的生產線和產業規模,從而抑制了遼寧省的海洋經濟的發展。

    2.科技創新能力與國際合作能力尚存在欠缺

    遼寧省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不足,而且與發達國家的雙邊與多邊合作都也不是十分緊密,造成了在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過程中,資源閑置與浪費的情況嚴重,不能發揮效益的最大化,特別是在遠洋海域以及深海海域開發利用海洋資源還在初級階段,存在諸多科技難題。如此一來,遼寧省在參與競爭大型海洋開發研究項目中,就會喪失競爭力,失去競爭的機會,影響到遼寧海洋資源開發技術的發展前景。

    (2)政策法規層面的問題

    近年來,遼寧省的海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相比之下,遼寧省出臺的海洋政策并不能十分契合海洋經濟發展的進度,要實現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從政策的整體指導思想到具體實踐的方方面面都要做出改變。歸納而言,遼寧省在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政策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夠以及不完善的法律法規

    當前,遼寧省對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政策支持力度還遠遠不夠,缺乏整體的政策指導思想,正因為如此,在落實到具體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實踐中,由于缺乏政府的財政支持,勞動力缺乏。而且政策支持力度的不夠也影響到相關法律法規的健全與完善,海洋環境污染以及資源的非法開采都缺乏法律法規的規制,導致海洋資源的非法開發利用現象嚴重。

    2.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監督管理體系缺乏系統性和協調性

    遼寧省海洋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監督管理體系缺乏系統性和協調性,這是阻礙遼寧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一個環節。缺乏合理有序的管理導致在資源開采的過程中浪費現象不時發生,而且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從而影響到遼寧省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可持續發展。

    三、 遼寧省海洋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科技需求

    (一)海洋漁業資源的科技需求

    1.海水養殖技術的科技需求

    近年來遼寧省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技術發展勢頭非常強盛,研發速度很快,特別是以海水養殖技術為重點項目的開發引人注目。隨著海洋經濟的發展,一方面,遼寧省的海水養殖技術要依靠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采取有效措施解決養殖病害的問題。另一方面,科研機構還要加強對基因組的研究以及基因轉移的研究,然后有效運用于海洋生物資源中,改良海洋生物遺傳基因,培育優良品種,以求提升遼寧省海洋生物資源的市場競爭力。

    2.海洋聲學技術的科技需求

    海洋聲學技術對于海洋漁業資源的開發利用具有重要作用,該技術不僅使用方法簡便快捷,探測魚群準確度高,探測的魚群范圍也相當廣泛,具有可靠度高的特點,并且通過海洋聲學技術,能夠對海洋中的漁業資源的分布情況以及聚集時的密度情況進行精確地測量,為漁民的漁類捕撈提供了可靠地支持,從而促進遼寧省的海洋漁業發展。

    (二)海洋空間資源的科技需求

    1.港口建設的科技需求

    隨著船舶業的不斷發展,海洋強國海洋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越來越重視對港口的建設,建設擁有先進技術的裝置配備的優質港口,提升港口的質量層次,是每一個海洋國家的追求。而遼寧省緊追世界發展的潮流,隨著近幾年的發展,遼寧省在研究沿海深水海道以及海岸、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術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這些成果終將會轉化到實際的運用中來。

    2.海上城市建設的科技需求

    當今社會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激增,生存空間不斷被擠壓,人口擁擠,交通堵塞,所以許多沿海國家開始慢慢實施海上移民策略,而且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建設海上城市已經成為可能。現在遼寧省海上城市的建設方法主要是通過填海造陸等方式為主,隨著科技的不斷提升,未來將有更多形式的海上城市的建造方法。

    (三)海洋礦產資源的科技需求

    1.海洋傳感技術的科技需求

    目前,海洋傳感技術主要是應用于海底礦藏勘探、海洋潮汐檢測以及海底地形地貌探測等領域,但是不容忽視的一點是,海洋傳感技術對于海洋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具有重大意義,今后的海洋傳感技術應該更多地向海洋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靠攏,充分發揮該技術的最大化效益。

    2.海洋油氣資源的科技需求

    油氣資源在海洋礦產資源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所以重視研發海洋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技術,從對油氣資源的勘探到油氣資源的開采全過程,都需要科技的支撐。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今后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將趨向于電子化、數字化、自動化,在海洋四維地震勘探技術、海洋遙測地震探測技術、海洋數字漂浮電纜技術、多頻海底探測技術、深海鉆探技術、海底探測數據自動傳輸技術、深潛和遙控運載器技術、深水鉆井技術、采礦系統組合技術、水下自航式海洋^測平臺技術等方面將取得重大進展。〔6〕

    (四)濱海旅游資源的科技需求

    第2篇:海洋資源的現狀范文

    (浙江海洋學院,浙江 舟山 316022)

    摘 要:海洋經濟作為未來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國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不可忽視的作用.我國海洋經濟的開發同樣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本文在對當前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我國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 :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海洋經濟

    中圖分類號:F06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2-0189-03

    推動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政策經濟背景:我國是海洋大國,有著豐富的海洋資源和海洋開發經驗.2013年全國海洋生產占國內生產總值總額的9.7%,其中,海洋第一、二、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為2327億元、21835億元、21408億元,海洋經濟三次產業結構為5∶48∶47;海洋相關產業增加值19062億元,全年涉海就業人員比上年增加70萬人.海洋經濟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 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現狀

    1.1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的破壞與保護

    海洋本身對危害自身生態環境的有害物質具有一定的自潔功能,因此,盡管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對海洋資源在開發和利用,但是海洋的環境還沒有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但隨著人們對海洋資源更深層次的利用,各種不正當利用海洋資源以及人類生活導致排污活動,不利于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海洋生態環境日趨嚴重和復雜,不僅包括自然因素造成的,如海嘯、風暴潮等海洋災害,更多的是由各種人類活動造成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

    1.2 我國海洋生態環境困境

    當前我國突出的海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在海洋污染和海洋環境破壞這兩個領域.根據1970年聯合國對海洋污染的定義,海洋污染主要是指人類直接或間接地將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包括海洋),從而導致生物資源的損害,危害人類健康,妨礙海洋活動,對環境質量產生影響,人類對于海洋資源的經濟開發必然會對其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四海海洋污染形勢不容樂觀,需要合理有效的治理.目前,我國的海洋污染主要集中在黃海海岸的北部地區,遼東灣、渤海灣、江蘇沿海、長江口、杭州灣、北部浙江沿海、珠江口等海域.全國海域的污染水質以第二類(較清潔)水質的海域面積為最大,達47840平方公里,而劣于第四類(嚴重污染)水質次之,達43800平方公里.

    1.3 渤海海域的污染程度最高,污染情況不容小視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加大了對海洋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導致海洋環境不容樂觀,海洋環境的保護和管理不不完善.對海水的污染分析可以發現,一直以來,渤海海域的污染最為突出,且污染的面積略有增加,東海的污染程度相對較低,但由于其海域面積基數較大,東海海域的污染海域面積卻居四大海域之首,達62670平方公里.自2004年以來其污染海域的面積占全海域面積的平均比例為8.96%,水質總污染比例目前基本與黃海相當,海域面積最大的南海海域的平均污染面積比例為0.62%,是四大海域中污染程度最小的區域.

    1.4 各大海域海洋災難頻發,海洋生態環境風險嚴峻

    當前由于我國不注重對于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的開發,海域的赤潮、風暴潮等海洋污染的事件時有發生,這都在一定程度上對海洋環境造成了破壞,這也不利于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2013年,我國的近岸海域污染尤為嚴重,主要表現在陸源排污壓力巨大、近岸海域污染嚴重、赤潮災害多發、局部區域海水入侵、土壤鹽漬化、海岸侵蝕等災害嚴重、海洋溢油等突發性事件的環境風險加劇等.這些危害顯然不利于生態經濟的發展.

    2 制約海洋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也在不斷的加深且速度之快.目前,全球海洋經濟的發展也存在諸多問題.

    2.1 海洋資源浪費現象嚴重

    隨著陸地資源的日益枯竭,海洋資源成為了各個國家爭搶的對象,意欲從豐富的海洋資源中尋求更大的生存機會,因此海洋資源突顯得越來越重要.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蘊藏著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無論是大洋還是海岸帶,無論是海水表面還是海底世界,海洋中到處遍布著豐富的海洋礦產資源和化學資源.目前世界上95%的鉆石、90%的金剛石、75%的錫石均來自濱海砂礦,而且在世界海洋3500-6000米的洋底處還儲藏著約有3萬億噸的多金屬結核,其中錳的產量可供世界用18000年、鎳可用25000年.世界關于海水化學資源的利用主要在于海水的淡化和海水溶解物的利用.當前海洋資源的利用不夠完善,開發的浪費現象比較嚴重,導致了海洋資源越來越少.目前我國存在許多不科學、不合理的海洋開發活動,主要體現在漁業捕撈和海水養殖等方面,這對海洋生態結構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如海上石油、化學品運輸的泄漏事故,以及因對沿海港口和碼頭的廢水、廢物的處理不當,致使海洋傾廢量增加;許多不科學的海岸工程建設改變了局部水文的動力條件;沿海灘涂的盲目圍墾致使海岸帶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入海流域的斷流對沿岸海域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造成一定破壞;某些外來物種的盲目引進,嚴重危害著本地物種的安全.

    2.2 陸域污染源造成海洋污染現象嚴重

    我國海域的陸域污染源約占入海污染物的90%以上,其中以陸地企業向大海中排放油類、酸液、堿液、劇毒廢液以及具有放射性的廢水等污染物的工業污染源為主.其余陸域污染主要包括以生活廢水、生活垃圾為主的生活污染源,過量使用的農藥、化肥等農業污染源,以及在水產養殖過程中的陸上養殖污染源.目前全國陸源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現象嚴重,僅27%入海排污口全年四次監測基本達標.近岸局部海域受無機氮、活性磷酸鹽等影響,約4.4萬平方公里海域水質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約2.2萬平方公里近岸海域水體呈重度富營養化狀態.

    2.3 海洋科研機構人才稀缺

    目前我國海洋科技人才的教育仍以大學本科為主.但其實對于理論功底和專業知識要求比較高的海洋科研機構,尤其是海洋基礎科學和海洋工程技術研究機構來說,對高層次的博士人才需求量相對更大,而我國目前的人才構成狀況卻遠不能滿足這方面的要求.目前海洋技術服務研究中本科成員的構成占51%,四類研究機構中本科生比例最高,而博士學位科研人員的比例僅占4%;海洋信息服務技術研究機構中本科生的比例也高達48%,居第二位,博士學位科研人員的比例僅占6%;海洋工程技術服務業和海洋基礎科學研究業研究人員中本科生的比例分別占總量的37%和31%,博士比例分別為13%和25%.因此,在發展海洋科技的過程中,必須加強培養或引進“高精尖”類的海洋科技人才,這是提升海洋科技水平的基本前提,不可小視.

    3 推進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海洋經濟的發展需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觀,海洋開發和海洋保護都需要有可持續的理念.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都在紛紛搶奪海洋資源,在陸地的資源變得枯竭的背景下,海洋資源已逐漸成為主要戰場.因此,在全球越來越嚴重的資源危機的情況下,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只有遵循海洋自身的發展規律,不破壞和犧牲海洋資源,才能爭取在生態經濟的背景下的海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3.1 重視海洋資源的可持續性

    對于地球來說,任何資源都不能毫不顧忌永無止境的開發和利用的,尤其是不注重對海洋的保護.在海洋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重視海洋資源的可持續性,努力保持海洋的生態的平衡,而不是過度的采撈.尤其是像海洋礦產資源、海洋土地資源、海洋空間資源等這些海洋的非再生資源,需要保持一定的存儲量,實現海洋資源的再利用.不僅可以采取技術手段作為著手點,提高海洋資源開發的技術創新的水平,同時提高海洋資源的開發效率,促使海洋資源向生產力的方向轉化.當然,也應該注意海洋資源利用的集約性,改善海洋資源的周邊環境,提高海洋資源的內在價值.

    3.2 海洋資源開發戰略需要合理規劃,推動綠色能源的利用

    海洋資源的多樣性,應用范圍的廣度決定了在海洋資源開發和利用過程中選擇頗多.然而,陸地的資源的開發經驗告訴我們,粗放型的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是不可行的,只有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對海洋資源進行合理規劃以及開發和利用,才能實現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循環發展.當前我國對綠色海洋資源的利用的程度仍然不高,主要原由是目前的海洋科學和技術的發展水平還不能滿足一些綠色海洋資源開發的需要,對于綠色海洋資源的開發力度遠遠不夠,缺乏對海洋能源開發的科學合理規劃和利用.此外,對海洋綠色資源的研究可以發現,如海洋熱能、潮汐能、波浪能、鹽差能和海流能等海洋能資源和海洋海水的資源等綠色海洋能源,大多用于代表著海洋經濟未來發展方向的海洋新興產業.因此,我們必須對海洋的綠色能源進行開發和利用的同時與海洋產業相結合,有規劃的對海洋資源進行開發和利用,從而推動綠色海洋能源能被充分有效的利用.

    3.3 健全海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提高全社會海洋保護意識

    切實保護海洋環境,一方面是海洋法律法規和嚴格的執法監督管理相關制度的完善,另一方面還在于全球的積極參與.但受長期的歷史觀念的影響,我國人民的海洋保護意識卻相對薄弱,沒有從根本上形成保護海洋環境的觀念.此外,我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明顯滯后且不夠健全,嚴重制約了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有效的規范化管理.因此,我們必須盡快完善海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以改善和提高大眾的海洋保護意識.

    3.4 推進技術創新,提高產業科技含量

    人類社會使用土地資源的經驗告訴我們,海洋產業不能再走陸地的產業發展的道路,而應該是集約重質量的可持續發展道路,海洋產業高投入、高科技這些特點也決定了技術創新對提高整個海洋產業的科技增加值和效率水平的重要性,這必將對整個行業的技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海洋產業的技術水平可以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入手.一方面,對于涉海企業,應著力提高企業創新管理能力,加強研發投入,引進海洋高科技管理人才;一方面要著眼于體制支持,加大對于海洋的科技和資金的投入的支持的力度.尤其是在發展海洋經濟的過程中,相關航運的配套的金融環境和法律等基礎設施還遠遠不完善,只有不斷地完善相關的配套的金融產業體系以及政策環境,才可以使得海洋經濟的發展朝著可持續的發展的道路前進.

    3.5 完善開發海洋的航運金融工具

    目前我國的航運金融體系較為簡單化,銀行一直都承擔了主要的融資的功能,航運的融資體系極為不完善.從發達國家的國際航運金融市場的發展特點來看,以投資基金模式運營的私人股權資本正逐漸成為航運金融市場的一個發展主力,所以我國應該充分認識到當前的形式,利用我國金融市場的流動性,完善航運的金融工具.

    4 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當前我國的海洋經濟發展迅猛,但在當前生態經濟的背景下,海洋經濟的開費問題相對嚴重,不符合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在全球越來越嚴重的資源危機情況下,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只有遵循海洋自身的發展規律,不破壞和犧牲海洋資源,才能爭取在生態經濟的背景下的海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對策主要可以如下:重視海洋資源的可持續性;海洋資源開發戰略需要合理規劃,推動綠色能源的利用;健全海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體系,提高全社會海洋保護意識;推進技術創新,提高產業科技含量;完善開發海洋的航運金融工具.

    參考文獻:

    〔1〕朱炳元.關于《資本論》中的生態思想[J].研究,2009(1):46-55.

    〔2〕馬彩華,等.海域承載力與海洋生態補償的關系研究[J].我國漁業經濟,2013(3):106-110.

    〔3〕姜旭朝,張繼華,林強.藍色經濟研究動態[J].山東社會科學,20120(1):105-114.

    〔4〕劉濤,曹廣忠,等.區域產業布局模式識別:指標體系與實證驗證[J].地理科學,2013(2):190-196.

    〔5〕崔力拓.河北省海域承載力多層次模糊綜合評價[J].我國環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2):26-31.

    第3篇:海洋資源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產業結構優化;SWOT

    中圖分類號:F427.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4.06 文章編號:1672-3309(2012)04-12-02

    國際海洋經濟理論認為,當前陸地資源已經出現危機,而海洋資源卻沒有充分開發,未來必將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新空間。為此,各主要發達國家早在二戰后就開始了對海洋經濟的研究,甚至出現對海洋資源的爭奪。盡管我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海洋經濟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2011年年初,國務院已正式批復《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這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承載著我國海洋資源與海洋經濟大開發的國家使命。然而,長期以來,由于管理體制、資金與技術等原因,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出現諸如產業結構不合理、海洋環境污染嚴重、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沒有形成規模、海洋開發戰略缺乏系統性等問題,嚴重影響著國家海洋戰略的實施。為此,本文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為例,運用SWOT方法,對其產業結構現狀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海洋產業結構優化的政策建議。

    一、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現狀

    1、山東海洋經濟發展歷程

    山東省政府于2003年開始建設以青島、煙臺、威海三市為主體的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海上山東”建設穩步推進。2004年,制定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發展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半島城市群起到了明顯的帶動作用,生產總量占全省的64%,經濟增長貢獻率64.8%。2005年,山東半島城市群已成為全國最密集的城市和產業集聚區之一。2009年,山東省出臺了打造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指導意見。2010年,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實現生產總值18724.9億元。傳統海洋產業全面復蘇,海洋服務業較快增長,新興海洋產業高速發展。2011年,山東省海洋經濟健康發展。其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實現生產總值21395.1億元。 “海上山東”的發展輪廓已初具規模。《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是“十二五”開局之年第一個獲批的國家發展戰略,是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也是形成“一核、兩極、三帶、三組團”總體開發框架的關鍵。藍色經濟區規劃主體區范圍包括山東全部海域和青島、東營、煙臺、濰坊、威海、日照6市及濱州市的無棣、沾化2個沿海縣所屬陸域,海域面積15.95萬平方公里,陸域面積6.4萬平方公里。

    2、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結構演進形態分析

    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的海洋產業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2年之前,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一、二、三產業,此為原始階段,海洋只是滿足生產、生活的基本需求。第2階段為2003年到2005年,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一、三、二產業,此為初級階段。當時海洋產業的發展以海洋漁業、海洋鹽業等傳統產業作為重點,同時帶動了旅游業、海洋公共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三階段為2006年至今,海洋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二、三、一產業,此為中級階段。這說明當資金和技術積累到一定程度后,山東半島海洋產業發展的重點轉移到海洋礦產業及海洋化工業等海洋第二產業,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經濟進入了快速工業化發展階段。而高級階段的三次產業結構形態為三、二、一產業,在這一階段,傳統的海洋產業利用高新技術實現升級,新興海洋產業規模擴大,海洋第三產業成為海洋經濟支柱產業。現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產業并未達到此高度。

    二、SWOT模型分析

    SWOT模型分析法,是通過相關調研和數據分析,將研究對象的內部優勢因素(Strengths)、劣勢因素(Weaknesses)、外部機會因素(Opportunities)和威脅因素(Threats)進行深度挖掘,然后運用系統分析的方法將各種因素匹配組合,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制定行動計劃。

    1、優勢分析(Strengths)

    (1)地理區位條件優越。山東半島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具有得天獨厚的對外開放條件。

    (2)海洋科技教育力量雄厚。山東是國家海洋科技創新的核心基地,集中了全國50%以上的海洋科技人員,國家和省屬涉海科研、教學事業單位近60所,省部級海洋重點實驗室29個,成為海洋高端人才聚集地和優質勞動力富集地帶。

    (3)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山東省內有9條沿海高速公路,位列全國第一;民用航空事業快速發展,交通便利;沿海港口密集,擁有24個國家一類港口。山東半島地區已經形成了高速公路、鐵路、港口中、航空為主體的發達的交通網絡體系。

    (4)自然資源豐富。據國家海洋信息中心選擇灘涂、淺海、港址、鹽田、旅游和砂礦等六種資源對沿海各省市進行豐度指數評價,山東位居第一,表明山東海洋資源具有顯著的綜合優勢。

    (5)投資環境優越。山東省半島藍色經濟區創建了多個高新技術開發區,并按照國際慣例簡化手續,使服務更加便捷、高效,是外資企業理想的投資園地。

    2、劣勢分析(Weakness)

    第4篇:海洋資源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海洋地理信息系統 現狀 發展趨勢 空間地理信息 問題

    中圖分類號:P2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4(a)-0139-02

    海洋地理信息學科理論的不斷豐富,為世界各國了解海洋地理環境提供了參考信息,確保地理信息相關問題的高效處理。提高對海洋地理信息的采集、分析與處理的正確認識,可以為海洋地理環境研究工作開展提供科學的參考資料。實現這樣的發展目標,應構建功能強大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統,促使海洋地理環境相關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得以快速處理,為海洋地理環境研究工作推進注入活力。同時,地理信息系統(GIS)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海洋漁業、資源開發等方面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也為海洋地理信息系統(MGIS)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需要從以下不同方面對該系統應用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行探討。

    1 海洋地理信息系統概述

    海洋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國家海洋測量局在航海自動化制圖中提出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海洋數據管理及數據庫系統的顯示功能進行了深入研究,對海洋地理信息三維空間建模分析展開了討論。隨后,美國、英國等國家的海洋地理科學家實現了數據模型系統構建,為海洋地理信息空間分析提供了參考依據。

    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了海洋地理信息系統研究,并提出了“以海岸鏈為基線的全球數據庫”的構想。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也逐漸成為了國家的重點研究項目。自90年代中期開始,在全球地位及遙感技術的支持下,開展了海洋帶空間研究,并對海洋地理數據進行了分析與管理。當前“海洋漁業遙感信息服務系統技術和示范試驗”專題活動的開展,對漁業方面海洋地理信息系統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

    在長期的實踐活動總結分析中,發現計算機硬件與軟件系統共同支持下的GIS能夠對空間地理信息進行高效采集、存儲、分析與處理等,可以進行三維空間內的可視化研究。因此,構建海洋地理信息系統(Marin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MGIS)中可借助GIS的優勢,加強對海洋環境的深入分析,獲取豐富的海洋數據,以便適應海洋科學的發展要求。海洋地理信息系統構建融合了海洋科學、計算機科學、測繪學等多種學科,并借助GIS、數據庫等技術的作用,擴大了其實際的應用范圍。

    MGIS是在計算機硬件條件和軟件系統的支持下,以海底、海面、水體、海岸帶及大氣的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為研究對象,對各種來源的空間數據進行處理、存儲、集成、顯示和管理,進而作為平臺為用戶提供綜合制圖、可視化表達、空間分析、模擬預測及決策輔助等服務,并且結合Web技術可以實現海洋數據和相關MGIS功能的實時共享,逐漸優化了海洋科學發展中各類數據的管理方式。

    2 當前MGIS的應用現狀分析

    2.1 海洋漁業方面的應用分析

    在可靠的MGIS系統及軟件的支持下,海洋漁業的發展速度正在加快。一些發達國家通過建立海洋環境模擬實驗室,結合海洋地理信息系統(MGIS)的優勢,促進了海洋漁業發展。相對而言,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在國家專項資金的大力扶持下,構建了性能可靠的GIS平臺,并采取設置數據庫的方式,實現了海洋漁業的生產調度指揮,并在漁業漁政綜合管理系統的作用下提高了海洋漁業信息采集效率。這些方面的內容,都與MGIS密切相關。

    2.2 海洋資源開發與管理方面的應用

    為了提高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效率,獲取更多的礦產資源,應注重MGIS空間分析功能與虛擬現實技術的合理運用,全面提升海洋資源開發中的綜合管理水平。靈活運用MGIS,可以為海洋資源綜合評估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構建出科學的海洋油氣評價模型,確保海洋資源開發作業高效性。同時,結合MGIS的作用注重海洋地理空間遙感信息的合理使用,有利于構建出可靠的海洋數據庫,全面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與管理工作質量。

    2.3 海洋環境評價與保護方面的應用

    海洋地理環境復雜,各種環境因素的客觀存在影響著海洋環境評價結果準確性。因此,需要注重海洋地理信息系統的構建與應用,以動態化、可視化的方式增強海洋環境評價結果的合理科學性,并為海洋環境保護提供策略。在MGIS的作用下,可以為海洋環境質量評價、保護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并通過設置基礎平臺的方式實現海洋環境動態分析、三維空間動態模擬分析、流場動態顯示等,為災害預測、海洋環境保護等提供參考信息。

    2.4 區域海洋綜合管理方面的應用

    作為地球表面最為活躍的自然區域,海洋帶的存在豐富了海洋科學的研究內容。針對海洋中包含的豐富礦產及生物資源,運用MGIS可以對蘊藏這些資源的專屬經濟區進行科學的考察、監測、規劃與管理。有利于提升區域海洋綜合管理水平。同時,在海洋地理信息系統的作用下可以對海域海圖及相應功能的劃分、海上石油平臺、遙感影像等進行綜合管理,為區域海洋綜合管理提供了強大的信息系統支撐。

    3 海洋地理信息系統應用中所面臨的問題

    3.1 缺乏有效的數據,數據異構性突出

    雖然海洋探測技術和相關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環境、生物、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數據資料呈指數增長,但是由于海洋面積廣闊,這些數據資料往往分布離散,而且由于信息技術更新速度快,以往調查獲得的許多數據由于精度不夠、存儲格式不統一、數據字段不足等種種原因無法使用于MGIS,需要挖掘與提取所需的信息,M一步開展大范圍的海洋科學調查,同時注意海洋科考數據精度的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由于海洋科學考察工作開展中需要多種專業設備、多個部門的協調配合,實際的工作開展中往往存在著數據結構標準、存儲格式、空間參考標準等不統一,加上海洋數據采集精度、圖像分辨率等有所差異,致使海洋數據異構性對MGIS的實際應用造成了影響。

    3.2 數據難以進行有效表達,缺乏專業MGIS軟件

    海洋環境復雜,與其相關的數據和事物難以進行直觀、形象的表達,加深陸地測繪中獲取的地理信息數據、比例圖等難以應用到海洋研究中,影響著相關研究工作的順利開展。加上海洋科學在處理實際問題中對其中的要素場未進行合理的組織表達,致使海洋數據表達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同r,當前構建海洋地理信息系統中經常采用的是傳統的GIS軟件處理模式,為充分地考慮海洋數據的離散型,加大了海洋三維甚至四維空間數據處理難度,客觀地決定了重視專業MGIS軟件開發必要性。

    3.3 開放性有待增強

    由于海洋調查通常都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部分數據在軍事、國防建設上也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海洋數據通常保密性較高,但是大部分非保密海洋數據由于所在系統開放性不足及不同系統間構建標準不一等原因無法實現數據和服務的共享,影響了實際的研究工作效率,降低了海洋數據利用效率,造成了相關信息資源浪費。這些內容客觀地說明了MGIS系統未來建設中開放性有待增強。

    4 未來MGIS的發展趨勢分析

    4.1 Web技術與MGIS技術的有效結合

    由于當前我國擬在MGIS研究中主要依賴于科研機構及政府的相關部門,難以實現資源共享,造成了海洋信息資源浪費。因此,需要注重Web技術與MGIS技術的有效結合,通過在Web上各類空間數據,確保用戶能夠通過計算機網絡瀏覽到這些數據,從而為空間數據高效利用、各類決策制定等提供參考信息,減少MGIS重復建設,保持信息資源利用高效性的同時全面提升MGIS研究水平。

    4.2 不同維度MGIS與虛擬現實技術的結合,實現MGIS產業化

    相對而言,海洋環境更為特殊,在開展研究工作時需要注重三維空間、四維空間數據使用,并保持這些數據的表達效果良好性。因此,需要注重虛擬現實技術與不同維度MGIS的有效結合,實現虛擬環境中海洋環境的模擬分析,增強海洋數據表達效果,提升對海洋環境研究過程中的整體感知水平,促進MGIS的快速發展。同時,需要結合MGIS產業化的發展趨勢,重視其產業化發展,開發出更多的專業MGIS軟件,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及科學決策,實現MGIS產業化。

    4.3 多學科融合,全球尺度MGIS的有效把握

    作為一種多學科交叉的綜合科學,MGIS建設中需要充分地考慮多學科的優勢,確保其在測繪、遙感、地理空間分析、管理等方面應用中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未來MGIS建設中應注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等多學科融合,最大限度地滿足使用者的實際需求,推動海洋科學的穩定發展。

    5 結語

    豐富的海洋資源,對世界各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強大的GIS技術支持下,MGIS的發展速度正在加快,逐漸應用于海洋各領域。與此同時,當前我國在海洋地理信息系統(MGIS)應用方面面臨著較大的挑戰,需要不斷加大對這種先進技術的研究力度,促進海洋科學的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海龍,馬志華.我國海洋漁業地理信息系統發展現狀[J].海洋通報,2012(1):113-119.

    [2] 王會平,王知.海洋地理信息在航運中的運用與發展趨勢[J].水運管理,2010(8):4-6.

    第5篇:海洋資源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包容性增長;海洋生態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7-0107-03

    一、包容性增長

    “包容性增長”(inclusive growth)最初是在2007年由亞洲發展銀行提出,具有極為豐富的含義。按照亞行的解釋,所謂“包容性增長”指的是社會和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與單純的經濟增長相對立,“包容性增長”倡導一種機會平等的增長,其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

    2010年9月,總書記在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會議上以國家層面發表了“包容性增長”的論述之后,國內外理論界對包容性增長的現實背景、科學內涵、理論貢獻、影響因素、實踐路徑等都進行了較為深入地論述。

    包容性增長具有三大立足點:首先是平衡發展觀的思想認識,其次是公平發展觀的思想認識,最后是全面發展觀的思想認識。包容性增長實際上是近幾年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發展,是一種發展模式認識上的精煉和升華。

    包容性增長這一全新理念包含的首要思想就是實現經濟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把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結合起來。實現包容性增長,根本目的是讓經濟全球化和經濟發展成果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發展海洋經濟時,如果不能建設海洋生態經濟系統,就無法實現包容性增長所要求的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保護相結合,就很難實現和享受生態經濟帶來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二、海洋生態經濟系統

    海洋生態經濟是指在海洋生態系統承載能力范圍內,運用生態經濟學原理和系統工程方法,挖掘海洋資源潛力來建設的經濟發達、生態高效的海洋產業經濟。海洋生態經濟,是實現海洋社會和諧、海洋生態健康的海洋經濟,是實現經濟與海洋環境保護、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自然生態與人類生態高度統一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海洋生態經濟系統(eco-economic system)是由海洋生態系統和海洋經濟系統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相互耦合而成的復合系統。海洋生態經濟系統需要與外界系統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同時,其內部子系統也時刻地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轉換,是一個開放的耗散結構系統。

    目前,浙江省海洋經濟的發展模式很大程度上屬于消耗較大、污染較高和效益較低的粗放擴張型海洋經濟增長方式。浙江的海洋生態經濟系統面臨著較為嚴重的沖擊和挑戰,與浙江省正大力促進的“海洋興省戰略”的要求有著較大的差距。主要體現在:(1)海洋經濟的發展以海洋環境受到破壞和惡化為代價。部分海域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重點入海排污口污水超標排放依然比較嚴重,海水增養殖區水體富營養化趨勢未見緩解。(2)海洋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海洋第三產業雖經多年努力已經大幅提高,但比重依然偏低;浙江省海洋捕撈產量占海洋漁業的比重仍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海洋養殖業發展相對滯后;并且,對于浙江目前經濟結構中輕工業比例過高、重化工業不足的情況而言,在海洋經濟的發展中能充分發揮浙江臨港優勢的重化工業依然不足,無法為浙江經濟打造更強大的經濟骨架。(3)對海洋的開發利用不合理。對海洋資源的掠奪式開發,造成了海洋資源的破壞較為嚴重。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保護迫在眉睫。(4)科技對海洋經濟的貢獻率偏低,海洋專業技術人員比較匱乏。“九五”以來,浙江省圍繞發展海洋經濟總體目標,全面實施科技興海戰略,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從總體上看,浙江省海洋科技現狀與海洋經濟發展的要求還不相適應,特別是作為海洋資源大省,海洋科研機構及院校和海洋開發人才相對缺乏[1]。

    綜合以上分析,目前在發展海洋經濟時存在著比較嚴重的生態目標與經濟目標的沖突。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海洋開發必須實行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但是在種種原因下,很容易重視經濟目標、忽視生態目標,另外,由于資金缺乏、技術手段不足以及其他原因,在海洋發展經濟與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之間,也往往處于兩難境地。

    總書記曾指出,“要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這為浙江發展海洋經濟的發展指明了重要方向,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出發,充分認識發展海洋生態經濟的重大意義,大力發展海洋生態經濟。

    三、在包容性增長的視角下建設浙江海洋生態經濟系統

    包容性增長這一新的發展理念進一步促進了人們對生態環境的深度關注,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時,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海洋生態經濟系統,走出一條以海洋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為基礎、海洋經濟的可持續性為中心、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為目的的發展道路,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包容性增長思想對于發展海洋生態經濟系統的指導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包容性增長作為一種全員共享成長、實現持續發展的理念,體現了一種生態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要求把生態環境放到應有的高度,為海洋經濟的良性發展創造良好的自然環境;二是包容性增長思想作為科學發展觀的進一步發展,體現了統一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取向要求的發展海洋經濟與保護生態環境和諧發展是包容性增長的重要目標,包容性增長是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價值觀念上所做的又一跨越式發展。

    在包容性增長重要思想的指導下,為盡快實現浙江省海洋生態經濟系統健康、可持續地發展,必須大力發展海洋低碳經濟、海洋循環經濟、海洋綠色經濟,建設和完善海洋生態經濟系統,以實現包容性增長所要求的人類與海洋的和諧共處。

    (一)發展浙江海洋低碳經濟,實現海洋生態系統低碳化的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是環境與經濟相融合,以低碳發展為發展方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海洋低碳經濟是注重海洋的深度科學開發和保護、注重科技創新積極引領海洋高端產業發展、注重海洋統籌布局、注重突出海洋生態文明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強化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永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發展海洋低碳經濟為在解決海洋經濟發展中統籌海洋資源與環境問題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思路。因此,強化海洋資源環境保護,大力發展海洋低碳經濟勢在必行。

    發展海洋低碳經濟對浙江發展海洋經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要實現浙江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實現海洋經濟與環境的協調,必須強化經濟發展的低碳意識、充分認識海洋碳匯的作用,必須盡快采取行動積極應對資源與環境的嚴峻挑戰,實現海洋經濟低碳轉型。

    發展海洋低碳經濟,要以低碳技術改造傳統海洋產業,并大力發展海洋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要以碳中和技術的應用為重點發展海洋新能源及碳封存產業,發展海洋新能源、探索海底封存二氧化碳技術;要推進海洋領域的節能減排,以實現海洋經濟的低碳發展。

    (二)發展浙江海洋循環經濟,實現海洋生態系統可循環的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無害化”為原則,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2]。循環經濟在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規律重構經濟系統,使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過程中,建立起一種新形態的經濟[3]。循環經濟通過改善資源利用的方式,不僅緩解了經濟發展與資源不足之間的矛盾,還將環保理念引入經濟運行機制,將環境保護滲透到經濟活動的全過程。

    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是遵循海洋生態學規律,把海洋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自然海洋生態系統之中,在海洋資源高效利用的基礎上促進海洋經濟發展;是通過更有效地利用海洋資源和保護海洋環境,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取盡可能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海洋循環經濟是具有海洋特色的循環經濟,是發展海洋生態經濟重要的發展模式。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是解決海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實施海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手段,是沿海實現新型工業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海洋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海洋生態環境也必然會隨著開發力度的加大而遭到破壞。因此,如何既保護好海洋資源,又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重要課題。

    在發展浙江海洋經濟時,把循環經濟作為海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優先模式是浙江實現海洋生態經濟、創新海洋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選擇,是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以海洋資源的高效與循環利用為核心,依托循環經濟理念和技術,整合相關資源,實現海陸經濟大循環,實現浙江經濟發展與海洋資源、海洋環境的有機協調和統一。

    (三)發展綠色海洋經濟,實現海洋生態系統綠色的持續發展

    綠色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經濟、環境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一種經濟形式。它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遵循生態經濟規律,將先進技術、制度創新融入到經濟建設中,使得一定時期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均實現提高,最終實現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綠色經濟要求不能因追求經濟增長而造成社會的分裂和生態的危機,也不能因追求經濟增長帶來自然資源耗竭而無法持續發展。

    綠色海洋經濟以海洋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標,將綠色理念融入到海洋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部分,通過技術創新、海洋綠色制度創新以及與環境無對抗的經濟行為,最終實現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發展綠色海洋生態經濟,要做好以下幾點:首先,要提高綠色海洋意識。要提升社會的環保危機感和責任感,把環境保護問題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核心工作和任務,發揮主導作用。其次,要建立海洋經濟綠色評價體系。評價對經濟工作起到了“扳道岔”的作用,具有很強的導向性。建立和完善海洋經濟核算體系和評價體系,對海洋經濟的科學管理和決策有著深遠的意義。最后,要大力推進海洋綠色制度創新。要建立海洋排污權交易制度和海洋生態環境補償金制度。通過制度創新促使、推動綠色海洋的建設。通過實施海洋排污權交易制度,不僅可以限定現有的環境容量下海洋排污的最大量,而且可以通過市場定價機制優化排污權利的資源配置。通過實施生態環境補償金制度,對開發、利用海洋環境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其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壞海洋環境資源的程度征收的一種補償金,可以實現最大程度的保護海洋環境與資源。

    參考文獻:

    [1] 黃蔚艷,蔣逸民.浙江海洋產業發展現狀、績效及問題分析――基于產業協同角度[J].管理觀察,2011,(13).

    第6篇:海洋資源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海洋資源;海域使用權;上市公司;大連市

    中圖分類號:F32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4-0035-02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可持續觀念的逐步深化,海洋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聯度愈來愈高,“藍色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愈發重要。要充分發揮海洋資源的效能,不僅要理順海洋資源產權關系,明確其性質、歸屬和產權代表,還要從微觀的角度行進核算,加強海洋資源的資產化管理,防止破壞和浪費。

    作為海濱城市,大連具有發展海洋經濟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大連有很多經營海洋資源的企業,從會計的角度思考,其涉及到的海洋資源的核算是一個需要明確和解決的問題。本文以其中的上市公司為例,調研并具體分析海洋資源中海域使用權的核算,并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相關建議。

    一、調研企業概況

    本文擬選取的企業分別為大連獐子島集團、壹橋苗業兩家上市公司,通過其對外報送的2011及2012年度的年報,對比分析不同企業對于海域使用權的會計核算狀況。

    獐子島集團是以海洋水產業為主,集海珍品育苗、增養殖、加工、貿易、凍鮮品冷藏物流、客運、休閑漁業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海洋食品企業。

    壹橋集團主營魚、蝦、蟹、海參、貝類、藻類育苗、養殖、銷售,海產品冷藏、銷售,水產品收購、加工等。

    二、調研企業海域使用權核算現狀及分析

    (一)獐子島集團海域使用權信息披露情況

    獐子島集團2011年年報關于海域使用權的信息披露如下。

    1.獐子島集團2011、2012年年報無形資產明細

    海域使用權賬面原值合計2011年初數為225 180 800.00元,年末數為225 180 800.00元;累計攤銷年初數為15 747 582.64元,年末數為30 792 363.24元;賬面凈值合計年初數為209 433 217.36元,年末數為194 388 436.76元;減值準備合計年初數為0元,年末數為0元;賬面價值合計年初數為2 094 332 217.36元,年末數為194 388 436.76元。

    海域使用權賬面原值合計2012年初數為225 180 800.00元,年末數為227 555 996.65元;累計攤銷合計年初數為30 792 363.24元,年末數為46 074 663.66元;賬面凈值合計年初數為194 388 436.76元,年末數為181 481 332.99元;減值準備合計年初數為0元,年末數為0元;賬面價值合計年初數為194 388 436.76元,年末數為181 481 332.99元。

    2.獐子島集團2011、2012年年報無形資產金額變化說明

    2011年年報無形資產金額變化說明:

    ①本期攤銷額17 913 478.09 元。海域使用權攤銷15 044 780.60元。

    ②抵押、擔保的使用權

    抵押的海域使用權面積為832,033畝。

    2012年年報無形資產金額變化說明:

    ①本期攤銷額19 613 554.58 元。海域使用權攤銷15 282 300.42元。

    ②抵押、擔保的使用權

    抵押的海域使用權面積為10 019.40畝,原值13 799 893.32元,已攤銷1 839 985.76元,凈值為11 959 907.56元。

    3.獐子島集團2011年、2012年年報海域使用權會計政策及會計估計披露

    ①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估計情況

    海域使用權預計壽命為15年,攤銷方法為直線法,依據為海域使用權證規定年限。

    每期末,對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及攤銷方法進行復核。

    經復核,期末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及攤銷方法與以前估計未有不同。

    (二)壹橋苗業海域使用權信息披露情況

    1.壹橋苗業2011、2012年年報無形資產明細

    海域使用權賬面原值合計2011年初數為90 000 248.00元,年末數為116 404 027.76元;累計攤銷年初數為10 250 140.80元,年末數為19 767 726.04元;賬面凈值合計年初數為79 750 107.20元,年末數為96 636 301.72元;減值準備合計年初數為0元,年末數為0元;賬面價值合計年初數為79 750 107.20元,年末數為96 636 301.72元。

    海域使用權賬面原值合計2012年初數為116 404 027.76元,年末數為116 404 027.76元;累計攤銷合計年初數為19 767 726.04元,年末數為31 874 082.04元;賬面凈值合計年初數為96 636 301.72元,年末數為84 529 945.72元;減值準備合計年初數為0元,年末數為0元;賬面價值合計年初數為96 636 301.72元,年末數為84 529 945.72元。

    2.壹橋苗業2011年、2012年年報無形資產金額變化說明

    2011年年報無形資產金額變化說明:

    ①本期攤銷額9 672 549.66元。海域使用權攤銷9 517 744.63元。

    ②抵押、擔保的使用權

    抵押的海域使用權面積為10 019.40畝,原值13 799 893.32元,已攤銷1 839 985.76元,凈值為11 959 907.56元。

    ③無形資產期末10 588.90萬元,較期初增加23.55%,主要系本期收購海域使用權資產增加所致。

    2012年年報無形資產金額變化說明:

    ①本期攤銷額12 412 856.43元。海域使用權攤銷12 106 356.00元。

    ②抵押、擔保的使用權

    用于抵押的海域使用權原值為13 799 893.32 元,已攤銷3 219 975.0元,凈值為10 579 918.23 元。

    3.壹橋苗業2011年、2012年年報海域使用權會計政策及會計估計披露

    ①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估計情況

    本公司于每年年度終了,對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及攤銷方法進行復核,與以前估計不同的,調整原先估計數,并按會計估計變更處理。

    本公司期末預計某項無形資產已經不能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的,將該項無形資產的賬面價值全部轉入當期損益。

    海域使用權使用壽命為10年,按收益期限內進行攤銷。

    ②公司主要稅種和稅率

    稅種為海域使用金,計稅依據為海域使用權面積,稅率為100 元/ 畝/ 年。

    (三)2家上市公司海域使用權會計信息披露分析

    《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中,將無形資產定義為: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非貨幣性資產。無形資產同時滿足下列條件的,才能予以確認:(一)與該無形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二)該無形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1]。從對無形資產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無形資產主要有以下特征:

    ①無形資產不具有實物形態;

    ②無形資產屬于非貨幣性資產;

    ③無形資產是為企業使用而非出售的資產;

    ④無形資產在創造經濟利益方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首先,海域使用權是企業擁有或控制的,企業通過支付使用費而獲得對海域的使用權,目的并非出售。其次,海域使用權作為一種權利,不具有實物形態。再次,海域使用權可以為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因此,企業將其確認為無形資產。

    獐子島集團通過外購取得海域使用權,按取得時的成本確認為企業的無形資產。按為企業帶來的經濟利益的期限內按直線法攤銷。如有明顯減值跡象的,期末進行減值測試,估計其可回收金額。可收回金額根據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無形資產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無形資產的減值損失一經確認,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

    壹橋苗業通過租賃取得海域使用權,租賃費用為100 元/ 畝/ 年的海域使用金。購買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其成本為購買價款的現值。按直線法的收益期限內進行攤銷。如有減值跡象,期末進行減值測試,按公允價值減去處置費用后的凈額與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兩者之間較高者確定可回收金額。無形資產的減值損失一經確認,以后會計期間不得轉回。

    三、海域使用權核算存在的問題

    從以上各企業不同的會計處理,本文認為目前的海洋資源類企業對于海域使用權的核算,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對于海域使用權的會計信息披露不全面

    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我國第6號準則規定,企業應當按照無形資產的類別在附注中披露與無形資產有關的下列信息:無形資產的期初和期末賬面余額、累計攤銷額及減值準備累計金額;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其使用壽命的估計情況;使用壽命不確定的無形資產,其使用壽命不確定的判斷依據;無形資產的攤銷方法;用于擔保的無形資產賬面價值、當期攤銷額等情況,計入當期損益和確認為無形資產的研究開發支出金額[1]。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FASB)于2000年6月通過的第142號準則公告――《商譽和無形資產》(即SFAS142)中規定,每一個會計期間應該在財務報表或附件中披露以下信息:攤銷無形資產包括賬面總額、累計攤銷額的總額和分類額,本期的總攤銷費用,以后五年估計的攤銷費用;不攤銷無形資產的總賬面價值和每個重要無形資產的類別的賬面價值;商譽賬面價值的變化等內容。

    由上述對比可知,雖然我國的會計準則對于無形資產的核算,從內容定義到攤銷、減值的確認和計量等都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和美國的會計標準相比較而言,我國會計準則中本身對于無形資產的信息披露要求不夠充分,導致披露的信息量的不夠[2]。

    2.僅限于對海域使用權的計價、攤銷、減值等核算上,鮮有涉及到對于海洋環境責任的披露

    海洋資源作為一種重要的自然資源,既為人類的生存發展提供重要條件,又會為人類的污染和破會降低功效[3]。如果只強調對于資源本身進行價值量的核算而忽視對于環境的影響,就容易造成對于海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例如,IASB就對于采掘業的礦區廢棄做出了規定,ASBE27確定企業對礦區廢棄義務要承擔責任且將來需支付廢棄支出,有兩種處理方法:一是企業承擔的礦區廢棄義務符合ASBE13《或有事項》中預計負債確認條件的,應當將義務確認為預計負債,并相應地增加井和相關設施的賬面價值;二是該義務不符合確認條件的,將礦區廢棄時發生的支出計入當期損益。

    四、完善海域使用權核算的建議

    1.完善無形資產的會計信息披露

    本文認為對于完善無形資產的信息披露應該進一步完善現無形資產的會計準則,不僅在報表中披露無形資產的確認、攤銷、減值和計量的等信息,還應加強對于企業擁有無形資產詳細信息的披露。例如,《美國會計原則委員會第16、17、19號意見書》,要求每一項主要的無形資產都要單獨列示在資產負債表中。若擁有大量的無形資產,必須在會計報表附注中更為詳細地列出每一項的金額。購買無形資產的支出必須清楚、明確地反映在“財務狀況變動表”上。無形資產攤銷額一般直接沖減“無形資產”賬戶,但也允許在資產負債表或附注中作為一個獨立的項目來反映[4]。如海域使用權可以增加實物量、現在信息以及未來預知的等信息的披露。

    2.增加企業對于海洋環境責任的確認、計量和列報

    加強企業對于環境責任的披露,有利于避免企業在發展中對于環境的污染和破環,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統一發展。例如,礦區廢棄后所承擔的對當地生態環境的恢復義務,滿足《企業會計準則第13號――或有事項》中預計負債確認條件的,就應當確認為企業的一項預計負債進行披露。由此,海洋資源類企業在對環境責任進行披露時,可參照照或有事項準則進行核算。

    (1)由于對海域的污染和破壞同時滿足以下條件的,應確認為預計負債:①該義務是企業承擔的現時義務;②履行該義務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③該義務的金額能夠可靠計量。

    (2)確認的預計負債,應按一定折現率折現后的金額,增加海域使用權的原值,同時增加長期負債。

    第7篇:海洋資源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漁業經濟;發展現狀;產業結構

    科技力量是國內各行業發展的強大助力,是推動我國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內漁業經濟作為推動國家發展的要素之一,其發展情況將會給我國的發展帶來不可忽視的影響。我國水域遼闊,是世界上漁業資源豐富的國家之一。豐富的漁業資源為我國漁業經濟的有力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我國漁業經濟在內銷層面和國際貿易層面均表現出了強勁的發展勢頭,但漁業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引發一系列環境問題,令我國漁業經濟的發展受到影響[1]。

    1我國漁業經濟發展現狀

    1.1漁業經濟總產值

    漁業經濟作為我國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其發展情況對我國整體經濟的發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漁業經濟總產值是漁業經濟發展情況的體現,從漁業經濟總產值出發,對漁業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科學判斷具有一定積極作用。結合2015—2017年的實際統計數據可以看出,2015年我國漁業產值為11328.7億元,而漁業經濟總產值包括漁業產值、漁業工業產值、漁業建筑業產值和漁業流通以及服務業產值,2015年的漁業經濟總產值高達22019.94億元。2016年國內漁業產值為12002.91億元,漁業經濟總產值高達23662.29億元。2017年國內漁業產值為12313.85億元,而漁業經濟總產值高達24761.33億元。雖然漁業經濟總產值為多項產值的集合,但僅對2015—2017年的漁業經濟總產值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國內漁業經濟總產值不斷增長。

    1.2水產品產量

    水產品作為對漁業經濟發展起決定作用的農產品,針對水產品的產量進行分析有利于規劃漁業經濟發展。為與漁業經濟總產值的相關數據產生一定聯系,針對水產品的數據分析將圍繞2015—2017年的數據進行。結合《中國漁業統計年鑒》可以看出,2015年我國水產品的產量達到6699萬t,比2014年增長了3.69%。2016年我國水產品的產量較2015年增長了3.01%,實際總產量達到了6901萬t。2017年我國水產品的產量比2016年有了一定程度的下滑,總產量為6445萬t,實際產量降低了6.61%。雖然我國水產品產量在2015—2016年增加,但受相關因素的影響,2017年的水產品產量有所降低。為了穩定國內漁業經濟的發展情況,相關工作人員需要對水產品產量進行管理[2]。

    1.3生態資源環境

    根據相關數據可知,我國2017年的水產品產量較2016年略微減少。就國內漁業經濟的長遠發展來看,雖然漁業經濟仍呈現出不斷發展的趨勢,但是國內漁業基于自然資源、廉價人力資源得以發展,出現過度捕撈的情況后,后續水產品產量將難以維系國內漁業經濟的持續發展。首先,漁業資源的衰退趨勢并未得到緩解,主要是因為相關工作人員在利用漁業資源獲取經濟利益時,沒有意識到漁業資源的有限性,相關捕撈工作的開展沒有受到嚴格管理。其次,隨著社會發展,城鎮化建設與工業化發展進程逐步加快,導致國內各地區水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水域污染給國內水產品的養殖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目前部分區域因水污染程度較深,導致當地的水產品養殖業出現了巨大的經濟損失[3-4]。

    2我國漁業經濟面臨的問題

    2.1漁業養殖結構單一

    依靠科技力量,當前國內相關捕撈工作的開展效率得到了極大提升,但過度捕撈情況時有發生。過度捕撈會導致漁業資源減少,水域內的生態結構遭到破壞。漁業資源是漁業經濟發展的根本,漁業資源減少會對漁業經濟的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從國內漁業養殖存在的問題來看,受國內市場、海外市場需求的影響,漁業養殖以貝藻類為主。僅在20世紀末,我國貝藻類養殖規模就比之前擴大了5倍,但魚蝦的養殖規模一直維持在同一水平。這表明國內漁業養殖結構單一,給我國漁業經濟發展造成了一定阻礙。

    2.2深加工發展滯后

    目前,國內水產品深加工企業對先進技術的掌握程度不足,且多數水產品深加工企業的加工設備老化比較嚴重,這表明國內水產品深加工行業的發展滯后。出現這些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現階段仍有不少社會民眾認為漁業養殖工作主要是積累漁業資源后進行捕撈,進而加工為食物進行售賣。這樣傳統的認知極大地限制了國內漁業經濟的發展,也使漁業資源的利用率長期處在較低水平且停滯不前。結合實際統計數據對此進行驗證后可知,捕撈、養殖作為漁業的第一產業,目前其產值在漁業總產值中占54%;漁業深加工是第二產業,其產值在漁業總產值中占32%,這一比例較低,說明國內漁業深加工發展滯后[5]。

    2.3競爭力不強

    國內水產品深加工發展處在滯后狀態,導致我國對外銷售的水產品絕大多數為粗加工品和半成品,而其他國家出口的水產品絕大多數為深加工產品。僅從水產品加工水平存在的差異來看,我國對外銷售的水產品存在競爭力不強的問題。不僅如此,分析我國對外銷售的水產品種類可知,我國對外銷售的水產品種類單一。這主要是因為國內漁業養殖技術亦處在滯后階段,導致我國漁業養殖工作缺乏先進技術的支持,在實際養殖過程中極易出現疾病,給漁業養殖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影響了我國水產品的產量,造成我國水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

    3漁業經濟發展的對策

    3.1優化產業結構

    為了將產業結構調整落實在漁業生產中,首先,應針對漁業市場的特點建立市場預警機制,進而基于市場預警機制為相關企業、漁民提供必要的市場參考信息,引導相關企業、漁民結合市場的需求開展養殖工作,進而推動漁業經濟進一步發展。其次,針對現階段國內漁業養殖結構單一的問題,相關工作人員應結合先進的技術對漁業養殖結構進行相關調整,進而擴大國內漁業養殖規模。在擴大漁業養殖范圍的同時為漁民傳授先進養殖技術,是確保養殖范圍擴大的重要前提。在市場預警機制、漁業養殖范圍不斷擴大、漁民掌握先進養殖技術的前提下,有利于實現漁業產業結構優化[6]。

    3.2大力發展水產品深加工

    水產品深加工的有效落實能夠有效助力我國漁業經濟的發展,主要是因為水產品深加工能夠有效提高我國水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水產品深加工需要先進技術的支持,因此促進國內漁業與科研機構緊密聯系是大力發展水產品深加工的前提。漁業與科研機構的聯合能夠促進漁業轉型為高科技漁業,對大力發展水產品深加工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進而使水產品因深加工工作的開展而提高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7-8]。

    3.3加強對海洋資源的保護

    加強對海洋資源的保護,就是加強對漁業資源的保護。為了讓相關保護措施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統合相關政策十分必要。相關審批政策是現階段必須實施的一項管理措施,將其應用于實踐中能夠有效減少過度捕撈等不良現象[9-10]。為了確保海洋資源得到合理利用,實施海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非常有必要。在海域使用審批政策與海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海洋資源能夠受到更為有效的保護。

    4結束語

    雖然漁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有利于促進我國的整體發展,但是為了實現更加長遠的發展目標,在促進國內漁業經濟的發展時,應當重視漁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漁業資源、海洋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同時統合必要的政策,引導漁業經濟向可持續發展方向前進,能夠讓漁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得到有效落實。

    參考文獻:

    [1]石勝男.漁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廣東蠶業,2020,54(5):121-122.

    [2]石勝男.淺析我國漁業發展戰略研究現狀[J].廣東蠶業,2019,53(12):11-12.

    [3]張甜甜.我國漁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建議[J].中國經貿導刊(中),2019(7):68-69.

    [4]馮浩.我國海洋漁業經濟增長影響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海洋大學,2018.

    [5]徐時政.漁業經濟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市場,2017(3):55,66.

    [6]王春華.我國漁業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漁業致富指南,2016(8):13-15.

    [7]李屹.我國漁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科技視界,2015(36):323.

    [8]張譯丹,祖岫杰,劉艷輝,等.我國漁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建議[J].現代農業科技,2015(18):314,316.

    [9]宗金強.論山東日照海洋漁業經濟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商,2015(24):240.

    第8篇:海洋資源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評價;方法

    我國沿海區域正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培育發展海洋化工、石化、鋼鐵、能源、海洋裝備制造等高端臨海產業和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興產業,建設高端產業集聚的“黃金海岸”。向海洋要資源、要環境、要空間是我國沿海區域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重要發展戰略。在這個背景下,深入貫徹落實海洋功能區劃制度,對于推動海洋經濟科學發展,促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必將發揮新的重大作用,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海洋功能區,是根據海域及海島的自然資源條件、環境狀況、地理區位、開發利用現狀,并考慮國家或地區經濟與社會持續發展的需要所劃定的具有最佳功能的區域[1]。海洋功能區確立了海洋開發方向和主導功能,實現了科學的海洋開發利用秩序,為實現海域的合理開發和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滿足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海洋的需求提供了可靠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明確規定,“我國實施海洋功能區劃制度,海域使用必須符合海洋功能區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也規定,“國家根據海洋功能區劃制定全國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重點海域區域性海洋環境保護規劃”,“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應當根據海洋功能區劃合理布局”。因此海洋功能區在海洋保護與海洋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海洋功能區劃介紹

    2012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準《全國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該區劃文件,確立了以自然屬性為基礎、科學發展為導向、保護漁業為重點、保護環境為前提、陸海統籌為準則、國家安全為關鍵6項原則;區劃將我國全部管轄海域劃分為農漁業、港口航運、工業與城鎮用海、礦產與能源、旅游休閑娛樂、海洋保護、特殊利用、保留等八類海洋功能區。同時,基于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確定了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臺灣以東海域等五大海區的總體管控要求,將我國管轄海域劃分為29個重點海域,并確定了重點海域主要功能和開發保護方向。

    將海域及海島劃分為不同類型的海洋功能區的海洋功能區劃理論是由中國學者提出,并逐漸得到發展和應用的。早在1989年中國就開展了渤海海區海洋功能區劃試點工作,之后開展了全國海洋功能區劃,并于2002年8月得到國務院的批復;《全國海洋功能區劃(2002)》實施期滿后,《全國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于 2012年3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實施。沿海各省市遵循《海域使用管理法》確定的編制原則,在《全國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的指導下,編制或修訂了地方各級海洋功能區劃,至此,中國逐步建立起了四級海洋功能區劃體系。海洋功能區劃是海洋開發與管理的基礎,其核心是根據海域區位、自然資源的環境條件和開發利用的要求,按照海洋功能區分類體系標準,將海域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功能區,確定海域使用的最佳功能順序,以控制和引導海域的使用方向,為合理使用海域提供科學依據。

    《江蘇省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于2012年10月通過國務院的批復,明確到2020年,江蘇省建設用圍填海規模控制在26450公頃以內,海水養殖功能區面積不少于30萬公頃,海洋保護區面積達到管轄海域面積的11%以上,保留區面積比例不低于10%,大陸自然岸線保有率不低于35%,整治修復海岸線長度不少于300公里。

    在國際上,除了個別國家如韓國效仿中國開展海洋功能區劃外,基本沒有開展這項基礎性工作。海洋功能區的功能使用歸根結底是對海洋資源的利用,很多發達的海洋國家是根據海洋資源的特點進行分區管理,但主要是從岸線區劃的角度進行管理,如荷蘭等一些國家主要實行資源區劃,不同的區域實行不同的管理對策,如美國夏威夷和阿拉斯加州。應該說,這些都具有海洋功能區劃的某些屬性。許多國家,在海岸帶資源與環境管理中實施有針對性的區劃、規劃和計劃,如1991年在美國California州召開的第七屆國際海洋和海岸帶管理研討會上就己有很多文章論及要實行海岸帶和海洋分區管理(Alan T. White and Nelson Lopez, 1991),通過執行稅收政策和環境引導達到海洋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目前國際許多國家,在沿海保護中開展了規劃、區劃的管理實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將自然保留地劃分為特定利用配置區(如潛水、自然研究、魚釣、繁殖區、水上運動等)海岸帶資源與環境管理,澳大利亞大堡礁海洋公園管理局的保護計劃、馬來西亞帕勞雷當海洋公園的海洋保留計劃、巴巴多斯的霍爾頓海洋保留地都體現了這一思想;二是按法規及沿海土地利用規劃,劃定某些特殊利用區如賓館、水產養殖、通航、綠色帶、商業捕撈、自然保留地。這些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2 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評價方法現狀

    隨著海洋功能區劃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施,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檢驗功能區運行質量,海洋功能區評價逐漸為人們所關注,陸續展開。如何能對執行多年的海洋功能區劃進行優化與修訂,如何對已完成區劃的功能區實施科學監督,掌握海洋功能區的優勢、劣勢,揚長避短,在海洋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使海洋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開發仍然是擺在管理者面前的重要任務。海洋功能區的評價目的亦在于此,因此,對海洋功能區進行評價,不僅能科學地反映海洋功能區的開發活動對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而且可以科學、客觀地評價海洋功能區的運行質量,讓管理者全方位了解功能區優劣情況,為管理者提供決策依據;同時,為海洋功能區劃理論提供修訂的參考方向。

    近幾年國內開展了一些對海洋功能區的評價方法的探討,如楊晗熠[2]將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判方法相結合,提出了一種新的定量的港口功能評價方法,并給出了港口功能評價指標體系的結構模型。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主觀因素對評價的影響并使定性問題定量化。吳姍姍[3]借鑒旅游地綜合評估理論,進行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無居民海島價值定量評價及級劃分研究,同時以放雞島為例進行驗證,為合理發展無居民海島旅游提供有益的參考。楊新梅[4]應用模糊數學的加權評分法和層次分析法對遼寧省海洋自然保護區環境和資源現狀進行了綜合的評價。陳劍[5]等應用系統工程理論方法,結合區位理論、宏觀經濟分析方法及計算機技術等對城市功能區劃進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關于膠州灣功能區劃的多目標動態決策分析模型,經過求解模型得到了滿意的區劃方案。

    目前國際上對海洋及海岸帶資源評價的指標框架通常有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提出的PSR 模型(Pressure-State-Response, 1994) 和DSR 模型(Driving force-State-Response,1996)、Corvalán等人提出的DPSEEA 模型(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 Exposure- Effect-Action, 1996)、EEA (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1998) 采用的DPSIR 模型(Driving force-Pressure-State- Impact-Response) 等[6-8]。這些模型均不同程度的考慮了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壓力,自然資源的質和量的變化,以及人們對這些變化的響應。

    相對于陸地區域的評價來說,海洋功能區的評價還只是剛剛起步,還很不完善、不成熟。在目前的業務化海洋監測與評價體系中,海洋功能區的監測與評價仍然停留在從常規的氮、磷、COD、石油類幾種監測項目的監測數據中對環境質量狀況做出簡單的常規評價。對海洋功能區的監測項目設置、評價方法與評價指標均未反映出各功能區的使用功能與服務特點。海洋功能區沒有針對功能區的固定監測站位,監測項目缺少針對性。評價方法只能依據單因子指數法,方法過于單一、沒有針對性,而評價標準選用的均為常規國家水質、沉積物標準,評價標準分級過于寬泛、一些反應功能區特征的指標缺少標準,尤其是反映功能區環境質量主要因素的生物群落結構等缺少評價標準,因此,當前對于海洋功能區的評價結果多為籠統結論或定性結論缺少定量指標:如對海洋自然保護區的評價結論只能簡單的反映水質是否滿足保護區的海水質量要求,缺少對珍惜保護物種及其棲息環境的監測與評價、海洋傾倒區缺少對污染生物的監測與評價,海水浴場的監測與評價項目中的某些常規水質指標(氮、磷等),對浴場使用功能發揮和人體健康沒有直接的影響等。由于目前海洋功能區監測與評價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導致了目前功能區的評價結果不能給功能區的使用與管理提供直接指導依據。

    3 構建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評價體系

    海洋生態系統是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海洋生態系統要持久地維持或支持其內在的組織結構功能和動態健康必須實現其生態合理性、經濟有效性和社會可接受性。因此,海洋功能區評價主要是建立基于海洋功能區的自然屬性、使用功能、海洋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的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9-10]。

    評價原則需考慮評價的綜合整體性、評價因子體系化與全面化、評價技術的系統化與定量化[11]。其中篩選評價指標、確定評價方法及評價標準是構建的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關鍵部分。評價指標的篩選應遵循完整性、可操作性、重要性、獨立性、評價性原則。在分析各種類型功能區的自然屬性、功能特點、海洋環境保護目標及目前的環境與生態問題的基礎上,篩選功能區環境質量代表性指標或因子。筆者認為海水浴場、海水養殖區、海洋保護區、海洋傾倒區等典型海洋功能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慮:

    海水浴場:環境狀況(海水質量、垃圾、是否有影響浴場環境的生物等方面)、使用價值(沿岸游憩的價值、資源吸引力、市場推動力等方面)、周邊資源(交通、服務資源、周邊環境等)等方面;

    海水養殖區:養殖基本狀況(養殖方式、種類、面積、密度)、養殖環境(海水質量、沉積物質量、生物體質量等)、養殖病害(發病率、投藥種類、藥殘量)等方面;

    海洋保護區: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物種豐度、生態系統多樣性)、稀有性(物種瀕危程度、物種地區分布、生境或生態系統稀有性)、脆弱性(生態系統功能穩定性、生境穩定性)、環境狀況(海水質量、沉積物質量、生物體質量)等;

    海洋傾倒區:傾倒狀況(傾倒種類、數量、污染狀況)、傾倒引起的環境狀況(水質變化、沉積物變化、生物群落變化、水深地形變化等)等。

    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評價方法及其體系的基礎是各種海洋功能區功能特點和環境保護要求及其管理目標[12]。因此,海洋功能區評價方法及評價標準的選擇需要考慮到方法的適用性與可操作性。目前層次分析法、專家打分法在海洋生態環境質量評價中已經相對成熟,因此可以根據海洋功能區評價目標的不同將目前的環境指數法與層次分析、專家打分法等方法相結合,建立適合海洋功能區的評價方法。評價標準的制定需要根據評價指標和評價單元質量的定量化描述需求及其生態效應進行分析后確定,還要考慮功能區的功能特點、環境質量現狀、相關環境質量標準或研究成果、海洋經濟發展、海洋環境保護目標等方面。

    4 結論

    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評價體系的建立不僅能夠反映海洋功能區的資源條件和環境狀況,還能反映其開發利用狀況以和服務功能的發揮情況,從而為海洋功能區的科學管理和可持續利用提供依據[13]。因此應盡快開展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評價方法及其指標體系的研究,出臺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評價技術標準或規范,以實現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評價的業務化運行,為海洋功能區的監督管理提供依據,促進海洋環境保護和海洋功能區功能的正常發揮。

    【參考文獻】

    [1]張宏聲.全國海洋功能區劃概要[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1-2.

    [2]楊晗熠,于定勇.基于AHP-模糊綜合評判的港口功能評價方法的研究[J].港工技術,2006,18(3):7-9.

    [3]吳姍姍,王忠,齊連明.旅游用無居民海島定量評價及等級劃分研究[J].海洋開發與理,2006,23(6):137-140.

    [4]楊新梅,劉娟.模糊數學在遼寧省海洋自然保護區資源現狀綜合評價中的應用[J].海洋環境科學,1997,16(4):16-20.

    [5]陳劍,黃京煒.膠州灣及其鄰近海岸帶功能區劃數學模型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38(2):95-99.

    [6]J. G. Ferreira. Development of an estuarine quality in debased on key physical and biogeochemical features. Oeean & Costal Management[J]. 2000,43(1):99-122.

    [7]P.K. Dinesh Kumar,P. Vethamony ,et al. Oceanographic Studies off Beypore Port,West Coast of India to Locate a Dredge Dumping Site[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2004(90):269-288.

    [8]Mark Hoyer,Thomas Frazer et al. Vege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 low-lying Florida coastal rivers in relation to flow,light,salinity and nutrients[J]. Hydrobiology,2004(528):31-43.

    [9]曹衛東,曹有揮.港口體系區域基礎的綜合評價研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7(2):195-199.

    [10]董潔霜,范炳全.國外港口區位相關研究理論回顧與評價[J].城市規劃,2006,30(2):83-88.

    [11]李娜,趙伊川.葫蘆島市港口資源評價與潛力分析[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6(1):87-90.

    第9篇:海洋資源的現狀范文

    【關鍵詞】藍色經濟 藍色經濟區 重要性 措施

    藍色經濟,是依托于海洋資源的新型經濟產業,也是我國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加強對我國沿海地區的創新發展,大力發揮海洋資源優勢,能夠有效提升國家發展空間,維護國家戰略安全,同時,能夠有效促進國際經濟發展。藍色經濟的發展,能夠有效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藍色經濟的發展,對沿海地區的環境和生態達到污染的最小化,突出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是國家經濟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目前,我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格局正在不斷完善,是我國藍色經濟發展的有效體現。

    一、發展藍色經濟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

    隨著我國能源資源的逐漸匱乏,對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加強藍色經濟的發展和應用,能夠有效提升海洋資源的開發效率和開發速度,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能源供應,確保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落實。目前,海洋探查結果表明,海底天然氣水合物、多金屬核資源等多種能源物質的儲量非常豐富,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這些能源物質的有效開采和應用,能很大程度上緩解我國的能源短缺現狀,加快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步伐,避免能源危機的發生。

    (二)有利于新型資源的發現和發展

    海洋中蘊藏著數目可觀的物質資源,加強藍色經濟的發展,能夠有效提升新型資源的發現和發展,為國家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解決經濟發展同環境污染問題的巨大矛盾。目前,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對周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生存環境的不斷惡化,導致人類生存空間的不斷縮小,影響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藍色經濟的合理發展,有效加快了新資源的發現和利用,帶動了一批新型產業的興起和壯大,如海洋藥物工程、深海基因工程、海水淡化工程,為相關產品的加工和生產開辟了全新的途徑,海洋資源的發展和利用,預示著海洋世紀即將到來。

    (三)有利于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

    藍色經濟的快速發展,能夠提供豐厚的經濟利潤,保證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速度,加快我國經濟結構的快速調整。隨著全球經濟環境的不斷惡化,以及我國房地產行業的逐漸低迷,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加強經濟結構調整,是確保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重要手段。藍色經濟的開發和發展,能夠有效的提升藍色經濟在我國市場經濟的中的比重和地位,調整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比例,提高我國經濟實力,促進我國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同時,藍色經濟的開發和發展,促進了我國海洋勞動就業隊伍的擴大,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勞動就業問題,對我國社會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二、藍色經濟區的相關發展建議

    藍色經濟區,就是基于經濟、科技、地理環境以及社會發展狀態等相關因素所建立的藍色經濟發展體系,能夠確保區域經濟的統一、協調發展,縮短區域經濟社會的空間距離,促進我國藍色經濟的快速發展。藍色經濟區是一種較為獨特的區域空間和創新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體系,依托天然的地理優勢,規范產業布局,從而實現海洋產業的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正在建設過程中,良好的發展現狀,保證了我國藍色經濟的良好發展局面。

    (一)做好產業布局和產業規劃

    發展藍色經濟,首先要根據區位優勢,加強對藍色經濟區的產業布局和產業規劃,加強產業帶的建立,激發區域經濟的發展潛力,集合地區經濟優勢,促進藍色經濟區經濟效益的有效提升。在進行藍色經濟區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重視交通等相關重要因素,使產業布局同企業發展相結合,調整產業布局結構,為藍色經濟的發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提出特色經濟,打造發展支柱

    藍色經濟區的建立和發展,必須要重視特色經濟的發展,落實藍色經濟區主導產業,打造藍色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是支持藍色經濟區域發展的重要動力,沒有可靠的產業支持,也就無法發揮經濟優勢,會影響到藍色經濟的發展速度。因此,相關部門必須要加強對特色經濟的發掘和定位,集中力量重點培養,打造發展支柱,提高藍色經濟區域發展的穩定性和抗風浪能力,確保藍色經濟區經濟效益的穩定提升。

    (三)加強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工作

    藍色經濟區的發展和建設,必須要加強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工作,整合人力資源,加強技術的創新和研發,實現藍色經濟的快速發展。首先,政府相關部門必須要加強對人才的培養工作,同高校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保證人才的培養和供應,為藍色經濟發展提供可靠動力;同時,政府相關部門必須要加強國際間的技術交流工作,及時了解先進的技術信息,幫助技術人員進行合理的了解和掌握,對于我國藍色經濟區建設和藍色經濟發展有著非常積極的作用。

    三、總結

    藍色經濟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保障,加強藍色經濟的發展和應用,能夠有效調整我國經濟結構,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可靠支持,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不斷落實。目前,我國藍色經濟的發展形勢較好,在此基礎上,必須要做好產業布局和產業規劃,發展特色經濟,加強人才培養和先進技術的引進工作,以實現我國藍色經濟的快速發展,實現我國市場經濟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姜旭朝,張繼華,林強.藍色經濟研究動態[J].山東社會科學,201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2021最新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 欧美成人精品大片免费流量|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天堂| 成人h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一级电影| 成人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电影|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91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h片在线| 鲁大师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大全|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成人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中文日韩电影| 成人免费夜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羞羞漫画在线成人漫画阅读免费|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 青青草国产成人久久91网|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福利|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播放|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