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創業投資概念股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數據顯示,僅2006年通過中小板實現資本退出的創投就獲得了25.8倍的平均回報。可以預見的是,一旦創業板開設,參股公司的回報將相當可觀。
在此背景下,一些具有鮮明創投概念的上市公司極有可能在二級市場上面臨著價值重估的投資機會。特別是一些持有創司股權的上市公司,近期受到相當追捧。比如大眾公用憑借持有深圳創新投20%股權,一舉成為創投概念的領漲龍頭。
除此外,還有不少上市公司參與設立了創司,如紫光股份、中海海盛、燕京啤酒、世紀中天等參與設立了清華紫光創業投資公司,華工科技、長源電力、武鋼股份設立武漢華工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參股浙江天堂硅谷創業投資公司的錢江水利,綜藝股份控股了江蘇省高科技產業投資公司,力合股份控股的珠海清華科技園創業投資公司旗下擁有的擬上市項目眾多,等等。
不過參股創投的上市公司中,出資額較高、占股份比例高的并不太多。從資金上看,出資額最大的是大眾公用,出資金額為3.1億元,參股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持股比例為20%。其次是紫江企業,控股上海紫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出資金額為2.9億元,持股比例為98%,同時還全資控股上海紫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出資金額為0.1億元,這兩家都是上海本地企業。出資金額超過1億元的還有唐鋼股份,參股深圳創新投資基金,出資2億元,持股比例為20%。杉杉股份,控股寧波杉杉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出資1.8億元,持股比例為90%。力合股份,控股珠海清華科技創業投資公司,出資1.1億元,持股比例為57%。
從數量上看,在創司方面,清華紫光創業投資公司最受上市公司青睞,擁有8家上市公司股東;其次是清華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擁有5家上市公司股東;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擁有3家上市公司股東。上市公司中,錢江水利參股的創司最多,有3家,其次是紫江企業和北京城建,各有2家。
除此外,還有一些本身擁有較多擬上市項目的上市公司也非常值得關注,比如復星醫藥、張江高科等,屬于準創投概念股。這兩家也是典型的上海本地股。
值得關注的上市公司
大眾公用(600635)
關注點:參股創投出資額大,占股份比例高
關注度:
大眾公用投資2.75億元參股深圳市創新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目前持有深圳創新投資集團20%股權。深圳創新投資集團是一家來自深圳的高科技企業孵化器,也是目前中國最大、前景最好、實力最強的創業投資公司之一。其注冊資本為16億元,集團現下轄全資、控股、合資的投資(基金)公司和投資管理公司13家,可投資能力超過30億元。其主要投資對象為科技型的高成長性創業企業,包括生物工程、IT、軟件等。
近幾年深圳創新投孵化的企業很多,如橡果國際、慧視通信、中心國際、珠海巨力、九城數碼等在美國以及我國香港主板上市,獲益幾十億元。而孵化的如怡亞通、西部材料、遠望股、中材科技、同州電子、濰柴動力和金正科技等成為國內中小板高價股。據公開信息,深創告孵化的企業今年有望在國內上市的要達到50家以上。可以預見的是,在創業板推出后,作為大比例參股股東自然將分享到巨大的收益,大眾公用就是其中之一。其余幾家股東還包括粵電力、鹽田港和唐鋼股份。
同時,大眾公用還是大眾交通(600611)的第一大股東,持股20.76%,公司還出資4352萬元持有大眾保險股份有限公司9.52%股權、出資3000萬元持有興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2.20%股權、持有112萬股交通銀行股權等。這部分資產也面臨大幅增值機會。
紫江企業(600210)
關注點:控股兩家創司,主營大幅增長
關注度:
紫江企業參股了兩家創司。控股上海紫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出資金額為2.9億元,持股比例為98%,同時還全資控股上海紫誠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出資金額為0.1億元.其中上海紫江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于2000年9月正式成立。目前,該創司已經在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及機電一體化、環保和能源領域進行了集中投資,投資項目已達十多項,成長前景較好。這一點為其控股公司紫江企業帶來美好的未來預期。
從主營業務來看,紫江企業是滬深兩市中規模最大、產品種類最齊全、盈利能力最強的包裝材料上市公司,在生產規模、技術水平、質量水平、銷售額、經濟效益方面均處于國內同行業領先地位。
此外,紫江企業2007年報預增300%以上,扎實的主營業務配合創投概念,值得投資者關注。
張江高科(600895)
關注點:參股創投進入收獲期
關注度:
張江高科的一個閃光點,就是其創投已逐步進入收獲期,未來有望成為公司重要的利潤增長點。此前若干年,張江高科在IT和BT領域重點培育并形成了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軟件三大支柱產業,發展并建立了文化科技創意、金融信息服務(銀行卡)、光電子和信息安全四大關聯產業。
其2007年初還參與成立了漢世紀創投基金,目前,公司直接投資和通過漢世紀基金投資的創投企業包括展訊通信(納斯達克上市)、復旦張江(香港上市)、萬得資訊和嘉事堂藥業等多家企業。隨著創業板的即將推出,公司也將有機會充分受惠于創業板的有效退出機制。
此外,公司大股東多次表示將為上市公司注入資產,而公司也在2007年11月公告欲配股融資以收購大股東資產,其進程值得關注。
復星醫藥(600196)
關注點:投資股權潛在收益豐厚
關注度:
目前復星醫藥投資的公司已經在A股上市的就有羚銳股份、海翔藥業、海正藥業(已賣出),同時復星還控股國藥集團49%、持有天藥集團38%左右的股權。
能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一直是眾多企業追求的目標!但現在,華爾街這個全球金融中心在次債危機的愁云籠罩下,正經歷著7年來最冷的一個“冬天”!
“挺過寒冬”,已經成為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最流行的口號。2007年下半年,中國登陸納斯達克和港股的公司有超過11家之多,僅在10月份之后就達到10家,但沒人能重現百度和分眾傳媒的上市奇跡。
紐約時間2007年12月6日上午11點,華視傳媒正式在納斯達克掛牌交易。隨后,大屏幕上不斷顯示延時20分鐘的交易行情,下午4點收于8美元,與發行價持平。融資1.08億美元。而此前,華視傳媒的初定詢價范圍是在9.5-11.5美元之間,計劃募集資金大約在1.28億-1.55億美元之間。與其他中國企業上市當天的紅火相比,華視傳媒上市當天只能用“寒流”來形容。
更讓人看不懂的是,巨人網絡上市時風光無比,但在短短的幾十天時間內,就跌破了發行價,這種情況被歸咎于華爾街7年以來最嚴酷的資本“寒冬”。
前段時間在股市上非常紅火的中國概念股為什么會變成現在這樣?
遭遇華爾街的冬天
這個冬天,是華爾街最寒冷的!
據華爾街方面的統計,2007年已有29家中國公司登陸紐交所和納斯達克,募資金額超過60億美元,成為2007年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中數量最多的國家。而2006年,中國只有8家公司在美國上市,募資金額僅為9.56億美元。
但現在這波浪潮顯然遭遇了一場寒冬。
“最近華爾街嚴重透支過度。”具有10多年華爾街工作經驗的基金經理告訴記者,由于在擔保債務憑證和杠桿貸款上蒙受損失,華爾街的投資銀行業成了2007年表現最差的行業之一。
據了解,美國抵押貸款市場的“次級”(Subprime)及“優惠級”(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條件作為劃分界限的。根據信用的高低,放貸機構對借款人區別對待,從而形成了兩個層次的市場。信用低的人申請不到優惠貸款,只能在次級市場尋求貸款。兩個層次的市場服務對象均為貸款購房者,但次級市場的貸款利率通常比優惠級抵押貸款高2%-3%。
次級貸款對放貸機構來說是一項高回報業務,但由于次級貸款對借款人的信用要求較優惠級貸款低,借款者信用記錄較差,因此次級房貸機構面臨的風險也天然地更大。
受次級債務的崩盤影響,2007年下半年以來,摩根士丹利、美林證券、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的股價跌幅都超過了16%,其中貝爾斯登的跌幅超過33%,美林證券的股價也下跌了32%,只有高盛的股價僅下跌了0.4%,然而華爾街業績的“年關”還沒有到來。
美國房屋抵押貸款的違約率升至20年以來的高點,令投資者所持有的次級債價值大幅縮水。據花旗集團的分析師Prashant Bhatia預期,繼2007年第三季度沖減了84億美元的次級債相關損失,美國市值第三大的券商美林證券第四季度可能再次沖減45億美元,這將導致美林證券每股損失2.5美元。
此前摩根士丹利曾表示,2007年9月份和10月份在高風險的房屋抵押貸款支持債券上的損失達到37億美元,Prashant Bhatia預計2007年11月損失還會增加7.5億美元。
華爾街股市的不如意,直接體現在中國概念股在金融市場上的表現!現在,很多中國公司在納斯達克申請上市的要求都被否決了!華爾街一位投資界人士透露:“在此前,在美國上市的許多中國公司,尤其是TMT(IT、電信、互聯網)行業的公司,在IPO當天都出現過兩位數以上的漲幅,但一些公司很快又跌回低于發行價。這種大起大落,也影響了美國投資者對中國概念股的信任度。”
在過去的兩周內,由于美國股市的持續低迷,已經有4家開始路演的中國公司延遲了在美國的上市計劃。在經歷了赴美上市的熱潮后,中國企業開始安靜下來。
四起四落
從1993年7月第一個在美上市的青島啤酒算起,中國公司在美國上市已有10多年的歷史。這么多年來,“中國概念股”在美國股市幾起幾落。
20世紀90年代初,第一批到美上市的公司多為改制后的國有企業,而且行業限于制造業。隨后上市的則以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為主,如華能國際、東方航空、廣深鐵路等公司。接下來是高科技通訊類企業,如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
可以說,幾乎每一只中國股票在紐約上市,都在華爾街掀起了一股“中國概念股”的熱潮。例如,2000年3月3日,亞信網絡在納斯達克上市成功,當日股價上漲314%,收盤于99.56美元,成功融資1.2億美元。即使在2000年底華爾街股市下跌后,中國公司的上市依然引起投資者積極的反應,中國聯通上市時就成功融資34億美元,2002年11月中國電信上市時,也成功融資49億美元。
“10余年中,既有像中華網這樣中國概念股風光無限好的輝煌,又有大半股票價格跌破發行價,有些股票僅值幾毛錢慘不忍睹的苦澀。”一位國際金融和投資銀行專家這樣總結中國公司海外上市的歷程。
據了解,中國公司第一次在美國股市形成的熱潮是在1993年7月。但這一次浪潮持續到1994年就消退了,股價跌到谷底。但在以制造業為主的股票引發的第一次浪潮消退不久,到美國上市的第二批中國股票又開始出現在華爾街,取而代之的大部分是以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為主的公司,這些公司涉及航空、鐵路、公路、電力等領域。如華能電力國際、中國東航、南方航空、大唐發電等公司。
這些公司一上市,很快吊起那些想購買中國基礎設施股票人的胃口,但好景不長。購買這些股票的主要是一些機構投資人,他們原打算長期持有,進行戰略投資,不到迫不得已時是不輕易出手的。結果,這些機構紛紛拋售這些中國公司股票,造成股價狂跌。
中國概念股在華爾街掀起的第三次狂潮是紅籌股,這次狂潮起始于1996年底,終結于1997年10月的金融風暴。第三次浪潮消退后,國外資本市場對中國股票大門緊閉長達15個月。
但這一情況在1999年7月14日發生改變。當時,中國證監會《關于企業申請境外上市有關問題的通知》。當天,中華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掛牌當日,股價由20美元飆升到67.2美元,上漲235%,當日市值超過110億人民幣,集資1億美元。外國記者形容:這些日子,中國企業股票就像坐上了火箭一樣往上升。
隨后,中國互聯網企業紛紛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而且,隨著互聯網公司上市的再度來臨,風險投資商也比以往更加關注中國市場。2007年以來,互聯網公司舉辦的 大型論壇上,幾乎無一例外地都設立了風險投資商演講環節,IDG、軟銀、賽伯樂等風投的身影更是時常閃現。“公司一旦上市,風投的回報將十分豐厚。”有關專家說,完美時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據了解,軟銀賽富一年前花800萬美元投資完美時空,在后者上市后獲得的回報竟高達4億美元,“一年內竟翻了50倍!”而在此前,軟銀賽富投資盛大網絡,獲得的回報也高達14倍。
從這四次浪潮可以看出,雖然國際資本市場變幻莫測,但中國企業為了樹立品牌形象、引進資金和先進的管理,走向國際資本市場成為必然趨勢。
風光不再
盡管每只中國股票上市之初都曾有過風光的日子,但隨后面對的冷寂也不容回避。事實上,美國人對中國概念股的熱度正在逐漸消退。
因為普通投資者不了解中國公司,對公司披露的信息往往抱半信半疑的態度,再加上中國企業的財務報表本身就有不規范之處,使得許多投資者對中國概念股“不敢輕易碰”,華爾街也沒有專門關注中國公司股價走勢的證券分析員。
盡管2007年以來,網易、搜狐等網絡股由于股價飚升引起了一些市場人士的關注,但這畢竟是“中國概念股”中的個案,大多數中國企業的股票依然少人問津。
現在,巨人網絡、太平洋相繼跌破發行價,似乎是對這個現象的印證。雖然股價的下跌對這兩家公司影響不大。但對期望上市的后來者來說,并不是好消息。此后上市將更加困難,即使勉強能夠上市,可融到的資金也將明顯減少,尤其對網絡游戲、行業門戶影響更大。
不難看出,海外投資人對于中國概念股的資質是相當挑剔的。如果一家中國上市公司無法成為一個有潛力的行業領軍者,就很難在資本市場上獲得成功。這點在國內互聯網企業的領軍人物――新浪、搜狐、百度和阿里巴巴身上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證。
而在華爾街,中國概念股的風光更是告一段落,現在能通過上市聆訊、路演成功、保持股價不跌就已是不錯的成就。而企業背后的風險投資商更是催著他們要盡早沖破上市大關,因為他們擔心2008年會更“冷”。
“不惜逆流上市的背后是風險投資的急于逃離。”一位創業者說。據悉,老牌投資商IDG在過去40天內成功退出4家公司,因為投資商急于退出,企業也就必須匆忙上市,哪怕是跌破發行價。
易凱資本CEO王冉評論說,風險投資商現在面臨兩種選擇:一個是2007年能上市就趕緊上市,“大家都在搶時間,害怕拖到2008年,”而企業即便上市后股價不佳,“那也只是股市投資者賺不了錢,風險投資商總不會吃虧。”據了解,現在一些社區交友網站和視頻網站已經調整了原定的上市日期。已進入的急于撤退,未進入的冷靜觀望,國內的創業投資報告提醒,IT業的投資正在直線下降,數字背后是風險投資商對“冬天”的恐懼。
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當殼資源炒作成為一種市場趨之若鶩的盈利模式時,其離崩潰也就不遠了。
一夜之間,殼資源就從“一天漲一個億”的坐地起價,變為市場避之不及,股價連續大幅下跌的燙手貨。而壓垮殼資源的最后一根稻草則是“暫緩中概股回歸A股”的傳聞。
5月5日,一則“證監會擬暫緩中概股回歸A股”的消息在市場不脛而走,稱“中概股回歸借殼、重組、IPO均可能有限制”。
受此傳聞沖擊,當日,上證指數大跌2.82%,創業板指數跌幅更是超過4%,與中概股相關的殼資源概念股開始躁動不安――綜藝股份(600770.SH)、中信國安(000839.SZ)等跌停,中銀絨業(000982.SZ)、大楊創世(600233.SH)、分眾傳媒(002027.SZ)分別大跌9.30%、7.37%、6.83%。
有統計顯示,滬深兩市15只中概股回歸概念股總市值在5月5日為4495.38億元,而5月6日則降至4256.09億元,一天時間蒸發了239.29億元。
5月6日,針對市場有關中概股的傳聞,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表態稱,注意到此類企業回歸A股有較大的特殊性,特別是對境內外市場的明顯價差、殼資源炒作應該高度關注。并表示,證監會“正對這類企業通過IPO、并購重組回歸A股可能引起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5月9日,受上述監管層收緊中概股回歸消息發酵的影響,A股市場中概股回歸概念股繼續大跌,其中搜房(SFUN.N)旗下資產借殼標的萬里股份(600847.SH)、正在運作收購中星技術的綜藝股份跌停,已完成借殼上市的分眾傳媒大跌7.17%,正在運作收購學大教育(XUE.N)的銀潤投資(000526.SZ)也下跌了4%。
同時,沖擊波也波及到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已宣布私有化的中概股公司股價普遍大幅下跌,甚至已經獲得股東大會通過、或者已經達成最終協議的公司也未能幸免。
當日,跌幅超過10%的中概股就有7只,分別為世紀互聯(VNET.O)、中國信息技術(CNIT.O)、陌陌(MOMO.O)、歡聚時代(YY.O)、空中網(KZ.O)、當當網(DANG.N)、奇虎360(QIHU.N),跌幅分別達到24.01%、17.86%、15.84%、13.81%、13.79%、13.28%、11.32%。
其中,從消息傳出之始到目前,世紀互聯、陌陌、歡聚時代、當當網、奇虎360的累計跌幅更是高達29%、25%、22%、21%、14%。
一場跨越大洋兩岸的淘金之旅為何突起波瀾?答案或許就是中概股回歸的“三宗罪”――溢價高、圈錢多、資金外逃。
按照彭博的報道,限制原因是為了防止中概股國內借殼上市溢價較高,或會導致融資過多抽取股市資金,影響股市穩定。另外,中概股大批集中回歸會導致在美私有化金額巨大,增加人民幣貶值壓力。 政策風向突變,中概股回歸概股大幅下跌。
風變小船翻
中金公司梳理過去一年以來有關方面對中概股回歸的政策表態,認為監管層在對中概股回歸問題的態度上出現了一些微妙的變化。
這期間以2016年3月“十三五”規劃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偏正面,以鼓勵為主;后一階段偏負面,政策監管漸趨嚴格。
中金公司表示,從2015年6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要“推動特殊股權結構類創業企業在境內上市”、工信部6月19日在全國范圍內放開經營類電子商務外資股比例限制,以及12月23日國務常務會議提到“建立上海證券交易所戰略新興板,支持創新創業企業融資。完善相關法律規則,推動特殊股權結構類創業企業在境內上市”等表態中可以看出,監管層對于中概股回歸一度持積極甚至鼓勵態度,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從2015年開始中概股公司回歸的積極性。
據中金公司的不完全統計,2015年以來,共有39家中概股公司宣布私有化,其中已完成私有化退市公司12家,而已達成最終協議或者已獲股東大會通過公司共11家。
但2016年以來,3月份有媒體報道“十三五”規劃草案中刪除“設立戰略新興產業板”字樣,以及5月6日證監會對紅籌公司回歸問題的表態,都使得市場開始擔心中概股公司私有化回歸之路是否會面臨更大的政策變數和不確定性,進而對股價造成顯著沖擊。
對于中概股回歸遇阻,市場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受監管部門抑制殼股爆炒的“誤傷”。
報道稱,在注冊制推遲、戰略新興板擱淺之后,A股市場中的存量殼資源開始遭遇爆炒,瘋狂的行情引起證監會的高度注意。為遏制炒作,會里已經專門召開過會議,研究限制辦法。
為此,證監會3月底組織了一些人大法工委代表及券商領導,探討過是不是要給中國概念股借殼降溫,其中也討論到中國概念股高溢價私有化,回歸時候又來一部分溢價,有些坑A股散戶的感覺。因此,對中國概念股未來借殼回歸A股,監管部門要采取較為謹慎的態度,否則可能嚴重沖擊當前中國股市。
也就是說,監管部門對中概股回歸和私有化并不持反對態度,監管的要點也不在于限制中概股回歸,而是在于抑制殼資源炒作。
不管是監管部門有心還是無意,政策風向的轉變仍使得正在回歸的中概股小船說翻就翻,影響的是以千億計的資金。
從中概股公司回歸A股的方式來看,主要有直接IPO上市、借殼和新三板掛牌三種。此前由于直接IPO門檻高、等待時間長;市場處于高位時合適殼資源相對有限、股權結構復雜;而新三板掛牌并非首選等考慮,中概股公司曾普遍寄希望于上海“戰略新興板”的推出短期內也不可能實現,因此也促使已經私有化中概股公司更多考慮借殼上市這一選項。
中金公司稱,雖然目前無法對政策和監管態度做出準確預判,但如果借殼方式也受限的話,則意味著中概股回歸的主要途徑均將面臨更大的變數和挑戰。
除了沖擊投資者情緒和相關公司二級市場股價外,中金公司認為,可能會打擊中概股公司私有化的積極性。
對于私有化要約的提出方(如公司管理層、PE基金等),能否順利回歸A股上市,以及這一過程所涉及的時間成本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考量。如果回歸A股之路面臨更多變數和不確定性的話,勢必會在一定程度上打擊尚未提出私有化,或者還未達成確定協議的公司的積極性。
回歸“三宗罪”
中金公司表示,對中概股而言,回歸過程主要分為在美國私有化退市、拆除VIE架構、在A股上市這三個步驟。從已有的經驗和案例來看,在美私有化退市并非難事,但由于拆除VIE架構和A股上市涉及到多個環節和多方監管,因此并非坦途。
但即使面臨諸多挑戰和困難,以及時間成本上的不確定性,A股市場的高估值溢價、高流動性、再融資功能等優點依然給中概股公司提供了良好的愿景和顯著的吸引力,這也是中概股公司決定私有化的主要動力。
萬里回歸只為利,為了獲得更高的估值,更便利的融資,中概股前仆后繼要回歸,但也同時成為市場反對中概股回歸的理由。
有投資者在微博做的一個調研顯示:90%的受訪者認為,中概股借殼回歸A股上市,目的是為了圈錢套利;更有人質疑,有些持贊同意見的人不是看不到這一點,而是可能存在著巨大的利益關系。
投資者反對的理由主要是中概股回歸看重的是兩地估值差帶來的套利機會,而大規模的回歸意味著天量的融資額,成為A股市場不能承受之重。
按照Wind資訊的數據,目前全球有352家中概股,市值達到1.4萬億美元,剔除中石化、中石油、中移動等國有企業外,剩余300多家中概股的市值約為5000億美元,全部回歸A股,至少需要6000億美元到7000億美元的對價,換算成人民幣將達到4萬億元的規模。
當然,上述情形是極端情形,至少在短期內不可能發生。不過,中概股加速回歸卻是正在發生的事實,2015年以來,已有近40家中概股公司宣布私有化,涉及資金380億美元。
同時,據Wind資訊統計,有數據的215只中概股的平均市盈率為13倍,而目前A股中小板和創業板市盈率分別為45倍和67倍,滬深主板市場的平均市盈率為14倍和23倍。
根據已經借殼成功的分眾傳媒及世紀游輪(巨人網絡)的市盈率來看,按照2016年預測的凈利潤計算,前者的市盈率約為28倍,后者則高達58倍,均遠高于中概股平均市盈率,巨大的估值落差意味著巨額財富的套利機會。
如,分眾傳媒在美退市時的市值為35億美元,而借殼上市時估值近500億元,借殼上市后即使股價有所回落當前市值也高達1300億元,實際控制人江南春的身價則高達300億元;而巨人網絡借殼世紀游輪后,世紀游輪股價也連續漲停,股價從發行價的不足30元狂最高飆至230元,史玉柱身價曾浮盈達300億元;完美世界退市時為10億美元,而作價估值則達120億元……
最近被綜藝股份收購的中星微亦是如此。2015年12月18日,中星微完成退市,退市前,中星微市值約為3.46億美元。根據綜藝股份的收購預案,中星微私有化時估值約為4.53億美元,對應人民幣估值為29.34億元。而綜藝股份收購時給出的估值為101億元,與中星微私有化時的估值相比,估值增幅高達244.24%。
財務數據顯示,2015年,中星技術實現歸屬凈利潤2.8億元,扣非后歸屬母公司的凈利潤1.31億元,按照上述收購估值,公司對應市盈率分別為36.1倍和77.11倍。
這一估值水平不僅遠遠超過了中概股的平均水平,也遠高于A股市場對應公司海康威視(002415.SZ)和大華股份(002236.SZ)的估值水平。按照2015年凈利潤計算,海康威視和大華股份的市盈率約分別為24.44倍和36.29倍;扣非后市盈率分別為25.44倍和37.28倍。
如果說,對于一些長期在美股市場上默默無聞、處于被遺忘的角落、流動性差、估值明顯偏低無法實現正常融資功能的中概股公司而言,回歸A股還可以理解,那么對于市盈率高達30多倍的奇虎360來說,并不存在被低估的基礎,為何也要搶著回歸呢?
2015年6月17日,奇虎360宣布,董事會收到創始人周鴻t的一份不具約束力的提案,該私有化提案對奇虎360的估值為90億美元。
中金公司認為,如果奇虎360回歸A股上市,其市值將高達3800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市值擴大近7倍。
中金公司的計算方法是將奇虎360各項業務按照A股類似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進行估值,然后進行加總。其中包括360 PSP業務估值1400億元、搜索業務1100億元、游戲業務740億元、企業安全業務420億元、智能手機業務140億元,加起來就是3800億元。
而且,這還是出于“保守估計”,既沒有對奇虎360的領導力給出溢價,也沒有計入奇虎360與國藥控股合作成立醫藥電商的進展。
目前,奇虎360的市值約為92億美元,與其私有化估值不差上下,而一旦按照上述測算回歸A股,就意味著憑空多出3000多億元左右的市值,財富的誘惑實在太大了。
除了懸殊的估值差異,A股市場融資的便利性也為中概股所看重。
4月14日,剛剛完成借殼上市的分眾傳媒就公告稱,公司以19.8元/股的發行價,定向增發25252.53萬股,募集資金總額約50億元。按照分眾傳媒2015年的凈利潤計算,這一定向增發價的市盈率約為24倍。
由于參與中概股私有化退市與回歸A股后之間的巨大套利空間,吸引了國內大量資金參與到中概股回歸的金錢游戲之中。有人士認為,這引發了監管層的擔憂,認為資金的大量外流,不僅加劇了資金脫實入虛,還可能將加大人民幣的貶值壓力。
以奇虎360的私有化為例。自從奇虎360放出私有化的消息后,A股投資者儼然參演了一場猜殼狂潮,在相關概念股被頻頻爆炒的同時,一些上市公司干脆斥巨資參與到這個游戲中來。
截至目前,A股已有4家上市公司披露將斥資參與奇虎360的私有化項目,包括中信國安、電廣傳媒(000917.SZ)、天業股份(600807.SH)、愛爾眼科(300015.SZ),投資金額約為4億美元、3億元人民幣、8971.4萬美元、3032.4萬美元。
上述公司打的旗號則多為“有望實現較高的資本增值收益,提高公司資金使用效率,不斷提高公司的投資水平,從而增強公司的盈利能力”。
因此,綜合業界評論,中概股大規模集體回歸A股,可能會沖擊創業投資市場,消耗大量外匯,沖擊A股估值。
首先,加劇國內資金脫實入虛,中概股私有化之風刮起后,許多PE開始只做這種所謂的無風險套利業務,錢都是在境內外股東層面流轉。同時,中概股集體回歸,還將消耗大量外匯儲備,尤其估值套利的邏輯深入人心后,這種操作手法還擴散為收購純海外資產做貨幣和估值套利。
其次,中概股越來越側重于玩跨市場套利,而巨大的估值差異也吸引著大量的PE參與其中,盈利模式變為介紹項目和搭結構發產品,惡化了PE行業生態。
再次,中概股回歸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助長了A股市場對殼資源股票的炒作,中概股回歸熱潮直接把4億元凈利潤以下、評估值在50億元以下的資產掃出借殼市場,35億元以下的殼基本絕跡,越爛的上市公司越,預期收益和胃口越高,嚴重扭曲市場資源配置。
回歸之路尚在
據報道,有知情人士稱,證監會并不是要徹底關閉中概股回歸的大門,而是在考慮限制中概股借殼回歸措施,其中包括對中概股回歸的估值,按照一定的市盈率進行限制。
即,中概股是可以回歸的,但要受到更多的約束條件,一個是提高時間成本,一個是降低估值溢價。
據報道,目前業內對于政策變化較為強烈的一個預期是,中概股VIE結構拆除完成后,需運行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才能進行下一步的資本運作。
華泰證券投行人士表示,“這個變化是很有可能的,因為這相當于提高了中概股走借殼渠道的時間成本,一方面防止了中概股過快的套利;另一方面也打擊了殼現象。”
此外,監管層還有可能仿效IPO限制發行市盈率的不成文規定,通過壓制中概股回歸后IPO、并購重組的估值來應對可能出現的泡沫,而且境外收購資產裝入A股公司的審核也要從嚴,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中概股回歸對A股市場資金面的沖擊。
方正證券表示,雖然中概股以后回來的路會坎坷很多,但對能夠回來的中概股而言,自己本身的估值還是會提高很多。
兩度創業,傷痕累累
陳一舟的創業歷程,是典型的淘金互聯網的“海歸”成功之路。斯坦福商學院有著一貫的創業傳統,當今國際眾多叱咤風云的大公司,從HP到Sun、Cisco,再到Yahoo、Excite和eBay,都是斯坦福的學生創辦的。陳一舟深受影響,有著獨立創業的情懷,即使有高薪伺候也不去給別人打工。
1998年年底,陳一舟牽頭搞起“斯坦福中國互聯網討論會”。每隔兩三個星期,斯坦福的中國留學生就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聊互聯網。在討論過程中,陳一舟與兩位斯坦福校友周云帆和楊寧,逐漸形成了一個創業部落,他們最終選擇做互聯網虛擬社區。
在上世紀,硅谷Sandhill街(沙山路)的投資家們開創了風險投資行業,那里幾乎集中了世界上所有的知名風險投資公司。1999年新年剛過,陳一舟便拿著三個人一起做出來的商業計劃書,開車在硅谷一家一家地敲門找投資商。不久之后,陳一舟獲得了自己第一筆200多萬美金的投資,并在5月回國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創業,這就是后來的ChinaRen社區。
通過高校行系列宣傳,ChinaRen校友錄人氣迅速拉升,幾乎成為中國大學生必上網站。逢上假期,師哥師姐傷感別離時會說,“去校友錄找我吧”。 2000年,ChinaRen排名國內網站老四。然而達到巔峰時,陳一舟口袋漸空。其時,全球互聯網泡沫即將破滅,上不了市,無法融資,就撐不下去。搜狐、新浪和網易上市后三足鼎立,未能及時上市的ChinaRen地位很難再突出,投資人決定把它賣掉。2000年,陳一舟將ChinaRen賣給搜狐張朝陽,他個人獲得44萬股搜狐股票。當時搜狐每股股票價值僅僅為1美元出頭。陳一舟認為搜狐的價值被遠遠低估,并未匆忙出手。2003年7月,搜狐的股價達到歷史最高的39.74美元/股。憑借著ChinaRen和44萬股搜狐股票,一買一賣間,陳一舟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賣掉股票后,陳一舟放棄搜狐副總裁的位置,重返硅谷,再次創業。互聯網熱潮退去,光通訊產業又熱了起來。他沒有怎么多想,又一頭扎了進去。在美國達拉斯,陳一舟邀了一幫同學、朋友,開起一家新公司,從美國得州大學一位教授手里,買回一項網絡加速器的專利,做IP電話產品。眼看要做起市場,“9?11”事件卻不期而至,美國經濟很快出現連鎖反應,企業不敢投資,工業設備根本賣不出去,時運不濟的陳一舟再次經歷了全球“泡沫經濟”。陳一舟的二次創業夢想又破碎了。
打造千橡航母
結束美國的生意,陳一舟無時不在關注國內。2003年,從美國股市上,他看到了中國互聯網經濟的復蘇。這一年,陳一舟召集舊部,攜近百萬美元創業投資回國成立千橡公司。取名千橡,寓意公司將要有橡樹一樣旺盛的生命力。他吸取前兩次的經驗,決定做社區,并且在保證發展的前提下,穩抓現金流,千橡公司正如它的寓意那樣,快速穩定地發展起來。
做ChinaRen時他就積累了很多關于社區的經驗,更何況陳一舟最了解和喜愛的就是社區,并自稱是在社區里泡的時間最長的中國CEO。當時中國開始出現“韓流”,于是陳一舟創辦的DuDu網完全從韓國網站借鑒風格。然而,陳一舟最終發現韓國的東西“拿來主義不Work”,DuDu網成長并不理想。自己做不成功,陳一舟開始想到收購,起初想要收購一個游戲類網站,結果沒有成功。接著他收購了貓撲。貓撲原本是個人網站,這個網站上曾經出現過諸如“手機調到馬桶里”之類的著名搞怪帖,是個另類風格的社區。在員工的推薦下,陳一舟偶然上了一次貓撲網,結果他開始發現“貓撲上的一群老用戶,非常有創新精神,回帖不按常理出牌,非常有娛樂價值,看一個帖子都能看你小半天時間。”陳一舟很快就被這個以BT(Bound Thinking跳躍思維)風格著稱的社區網站所吸引。觀察貓撲一年后,陳一舟把站長請來商談合作。2004年3月,通過股權置換方式,陳一舟購下貓撲網,這一次,陳一舟押對了寶。兩年后,貓撲網絡流量排名從全球的3000位開外,提升至目前的30位。完成貓撲的收購,陳一舟并未裹足不前,開始了一系列令人咋舌的資本運作,將魔獸世界中國網、UUme、5Q校園網、DoNews、豆瓣網等全都并入千橡,千橡成了一個瘋狂擴張的并購機器。
2006年3月,陳一舟的千橡集團宣布獲得來自于General Atlantic(GA)為首的包括DCM、TVC、Accel Partner以及聯想投資等在內的4800萬美元風險投資,這是2006年以來最大的一筆互聯網風險投資,也是WEB2.0概念中融資額最大的企業。打著2.0概念的網站非常多,千橡何以受到了風險投資的垂青?
真正有經驗的風險投資,投的不是資產,而是團隊。資產可以毀滅,而一個好的隊伍能不斷創造新的資產,以陳一舟為首的管理團隊被證明在互聯網社區有著極為成功的經驗,陳一舟和他所領導的團隊就是投資者最大的保證。而且,千橡在過去的時間里,創造了比較大的價值,體現在所有資產和它的變現能力、未來增值的潛力。投資者正是基于這兩點,才大力支持千橡。2006年千橡規模至少擴張一倍,旗下有“中國第一娛樂互動門戶”貓撲網、號稱中國最大的視頻分享中心UUme、魔獸世界中國網站WoWar、IT社區及媒體平臺斗牛士DoNews、軟件下載網站DuDu、貓眼寬頻Pcast、校園社區網站5Q、城市門戶Renren、互聯網電子地圖服務提供商mapbar等。
收購經
相對于自我積累式的自發型成長而言,成功的收購往往可以成為企業快速發展的捷徑,陳一舟就是這一理論的踐行者。他認為,企業發展要靈活一些,不能完全靠自己創業,也不能完全靠收購。是適合收購,還是適合自己去做,最后都是看成本。收購是為了節省時間,而且大部分收購對象在被收購后,它原有的資產擴大很多倍。如果沒有新的成倍價值的增長,收購是沒有意義的。由于資源、文化等方面的限制,國內企業之間的并購往往發生在上市之后,如搜狐等,企業上市之前的并購案例并不多見,千橡就是少數上市前并購并且成功的公司之一。
如何在自己沒有做大的時候就開始收購別人?陳一舟這樣回答:“收購是一種需求。有需求,就要去找,找到了合適就買。”貓撲他做不出來,但可以收購過來占為己有。回顧陳一舟的收購史,“貓撲”、“Donews”、“Renren”和“5Q”等為數眾多的子品牌連成一串,堆成一窩,為什么陳一舟對各種各樣的網站收購如此孜孜不倦呢?因為在陳一舟看來,WEB2.0時代網民的需求高度多樣化,用戶需要給它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特別是社區概念里面幾個網站,一定要有一些不同特色的品牌。就像寶潔賣洗發水一樣,同樣是洗發水,有很多不一樣的品牌。比如,貓撲網很受年輕人喜歡,但是這個市場還不夠細,千橡又新推出了“Renren網”和“5Q校園網”,“Renren網”提供的是城市分類信息服務,而“5Q校園網”則是一個只針對在校學生的社區網站,都很酷。應該說,千橡是互聯網業少見的多品牌公司,產品多可以給客戶一個打包廣告的機會,優勢顯而易見。比方說對于聯想,可以在DoNews針對高端用戶做廣告,也可以在貓撲網做大眾化產品的廣告,量身定做。千橡是互聯網業的寶潔,旗下有很多產品,都是通過一個分銷渠道系統去賣。旗下九個網站各有特色,吸引不同的人群,自然能創造更多的合力價值。
反過來考慮一個問題,這些網站既然陳一舟自己都做不出來,為什么反而被他收購呢?因為陳一舟能給它們更多的發展機會,更大的發展舞臺。這就是雙贏的交易。
陳一舟象獵豹一樣有著敏銳嗅覺和矯健身手,能準確、成功地抓住機會。陳一舟收購網站有兩個特點:一是社區、二是娛樂性。在他看來,社區具有高度互動性與粘著度。社區在自身成長同時,會給用戶帶來更大價值,用戶反過來會更愿意留在這個地方。而喜歡娛樂的人大都是年輕人,也是消費能力很強的群體,所以長遠收益是可預期的。陳一舟開始把這些收購來的網站逐步融合到主打的貓撲網平臺上,并加大投入,增加了朋友圈、帖吧、貓仔隊、貓眼電視臺等新產品,并推出DuDu網絡加速器等服務。陳一舟使用了十年Yahoo的地圖服務,但是在用了一次Google地圖后就改變了習慣。這讓他感到用戶對產品體驗的重要性,所以他堅持“重要的產品親自上,像朋友圈。產品質量要好,做得好的互聯網公司都是創始人自己做。”
在互聯網第二輪投資熱來臨之際,千橡一系列的收購舉動自然吸引了國際創業投資家的關注。雖然收購對公司來講意味著壯大,但每一次收購對創始人的個人股份則意味著一次稀釋。但是,國際風險投資商對陳一舟的偏愛和慷慨很大的降低了稀釋比例,源源不斷的資金加入解決了陳一舟的后顧之憂。
并非尾聲
目前看來,千橡可以被定義為一個“賣內容的公司”,而千橡也逐漸從一個創業型公司,變成一個成長型公司。“打江山易、坐江山難”,千橡將怎樣繼續成長,這是擺在陳一舟和千橡面前的首要問題。
清科研究中心最近的統計報告顯示,2011年前11個月共有204只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完成募集,盡管基金數量已達去年全年的2.49倍,但新募基金規模卻達到了200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外資VC著實品嘗到了冰火兩重天的滋味。
“盡管二級市場價格往下掉,但互聯網企業的融資價格依舊很貴。”徐晨告訴記者。隨著2011年互聯網行業的大起大落,以此為主戰場的外資創投也體會了一把驚險的過山車游戲。外資創投們為何鐘情互聯網?面對略顯泡沫的互聯網行業,是繼續堅守還是放棄?而各類行業間的門檻,創投們又如何跨越?
戀上互聯網
外資創投對互聯網行業的偏愛不無原因。一方面,是源于外資創投傳承下來的“血統”。創業投資基金起源于硅谷,谷歌、雅虎、英特爾等等一批知名互聯網企業的成功,記錄著外資創投的輝煌。另一方面,中國互聯網行業表現出的眾多機遇讓很多創業投資者心動不已。近年來在Twitter、Facebook、Groupon等互聯網創新模式的帶動下,中國互聯網行業再次成為了投資熱點。
分析人士指出,一方面原因是互聯網行業垂直細分領域吸引資本深入挖掘,“大消費”概念的電商網站成為逐利熱點;另一方面,物聯網產業振興規劃陸續出臺,云計算產業“方興未艾”。
另一方面,國內人民幣基金對于高端制造業以及中后期項目的追搶,外資創投在互聯網、TMT等高科技領域行業受到的限制和來自本土私募機構的競爭相對較小。
“互聯網行業投資的競爭對手,以美元基金為主,比如紅杉、凱鵬、北極光、高原等等。人民幣基金的管理團隊,大多是券商出身,比較看重傳統性的行業,看成長性的,也沒有這樣的經歷,很多還做不了早期這塊。”徐晨告訴記者。
類似移動互聯網等一些高新技術產業,早期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也就是所謂“燒錢”階段,短期的收益并不容易看到。之所以對互聯網行業如此熱衷,是因為在外資創投眼里,從大的行業發展看,互聯網行業是個大潮流。“覺得現在投的,像當年比較大的新浪、搜狐、網易這樣的,可能在將來5-8年后,或者更長的時間會成為一個比較大的公司。基本上賭的是將來。”徐晨對記者笑言。
在IDG全球合伙人熊曉鴿看來,“任何一個主導的發展都離不開主導的技術,過去幾年一個主導的技術就是IT加互聯網,中國的市場規模大,對互聯網來說是個機會,中國互聯網用戶多,像百度,騰訊,不需要去國外,中國市場就足夠大。美國google 50%的收入來自于美國國外,它要去面對蘇聯,面對中國,律師、語言,成本高很多。”
如果說在2011年上半年還是互聯網行業的盛夏時節,那么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就是徹底的嚴冬。尤其在電子商務領域,VIE大地震、淘寶殤城、拉手IPO折戟、高朋裁員……據不完全統計,2011年全國共1813家團購網站倒閉,占總數31.2%。
“回過頭想,移動互聯網其實害了不少人,05-06年做wap網站的公司全部沒有了,現在除了做3G門戶可能還在,剩下的90%基本都不見了。多數時候賭得就是你對行業的看法。”徐晨告訴記者。
VIE架構――拜堂受阻
由于互聯網企業資產規模輕,好多公司去上市并未盈利,不符合在國內上市的要求;另一方面,從國內券商本身特點來看,現在中小板推的還是以先進制造業和一些生產型企業為主。在創業板上市的企業,大部分是原來中小板、主板沒有涉及的行業,還是以偏傳統的行業為主,真正屬于模式上創新的公司并不多。
在一位外資創投的業內人士看來,“特別輕資產的像Facebook這樣的以網站資產為主的企業,還是比較適合去海外上市。現在國內市場VC所關注領域退出不順暢的話對VC意義不大。從現在的情況看,輕資產的企業在國內資本市場能得到認可的話還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天有不測風云,歐美債務危機使全球資本市場陰霾密布;頻繁出現的“中國概念股”危機讓美國證監會加強對此類公司的財務監管,包括groupon上市以后股價的情況,諸多預赴美上市的互聯網企業紛紛止步;而馬云的支付寶股權轉移把VIE模式推至風口浪尖。一波接著一波的打擊都意味著互聯網企業海外上市的路途更加艱險。
由于大部分互聯網行業的企業都采用了VIE架構,一旦VIE被禁,VC/PE的退出渠道將被堵,數億美元的投資回報無門。2011年9月20日關于證監會建議取締VIE的消息一出,當日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股票遭遇全線大跌,百度、搜狐、網易等互聯網公司遭遇普跌,新浪網當日大跌15.17%。
數據顯示,2011年前11個月僅有14家中國企業赴美上市,其中下半年僅有土豆網一家。其他擬赴美上市的企業如迅雷、盛大文學、拉手、凡客誠品等,均取消或推遲了其IPO計劃。
“我們兩只美元基金原來很多是做新浪結構的,原來全國各地都能做,現在只剩下北京上海能受理。因為沒有下來什么新的文,別的地方就不知道怎么做,北京上海經驗畢竟豐富點,會做也敢做。但是北京上海工作容量有限,全都跑向北京上海,來不及做。”徐晨告訴記者。
VIE架構是美元基金實現境外退出的主要方式之一,如若被否,將對手持美元基金的創投機構打擊巨大。在北極光創投鄧峰看來,“監管層的戰略思維要正確,要站在中小企業融資,推動互聯網行業發展角度考慮VIE問題的本質。目前來看,人民幣基金很難投早期的項目,互聯網行業中的中小企業需要外資基金的支持。”
“中國很多的高科技企業包括一些受限制企業都是借助VIE模式發展起來的。VIE對中國企業來說是好事,被禁的可能性不大。”畢馬威律師事務所的一位資深合伙人告訴記者。
國企改制――觸不到的戀人
“雖然相關文件沒有下發,但是VIE風波對我們打擊還是比較大,我們也在重新做戰略調整。”一位投資行業的人士向記者表示。
盡管投資屆人士普遍看好在中國的投資前景,但真正能讓外資創投分得的蛋糕著實不多。對于一些成長性企業的投資機會,主力軍是一批國內券商出身的人民幣基金本土團隊,而且多數是以國內創業板退出為主。
至于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城鎮化的背景下產生的大機會,比如產業整合、國企改制、海外資源并購,各類地方政府或者發改委備案的大型產業基金會會瞄準這塊蛋糕,它們部分采取了跟市場化人民幣基金合作的方式。因此外資創投想要品嘗到蛋糕上的奶油,實屬不易。
“產業基金基本上不是國有企業就是國有企業主導。因為國有企業有一些主導權,它是大的集團或者大的部委出錢,都是一些比較規模性的行業、規模性的企業,做重組剝離的比較多。”上海一家投資基金的董事告訴記者。
由于涉及到國有資產定性問題及出于國家安全考慮,外資創投對這塊領域也是愛恨交加。“如果上市退出的話,就沒這個問題存在,如果并購的話,就比較麻煩,國有資產拍賣要去舉牌,尤其是清算的話,就更麻煩了。后面就掛著不能動了。國有資產要么都是國有資產,千萬不能國有資產占大部分,不然跟它一起的人肯定不樂意。”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為了更好得在中國市場分得一杯羹,外資創投們對設立人民幣的熱情之高也就不難理解。目前戈壁投資的第一個人民幣基金是跟天津海泰集團合作設立,屬于全國有性質。第二個人民幣基金是與上海市政府合作設立。
“大概三分之一的資金來自于政府,上海發改委的錢、上海楊浦區金融辦的錢,其他的都是民企。因為國有控股,所以將來退出的時候可能會有一些操作上的問題,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徐晨向記者透露。“之前的天津的人民幣基金投得比較傳統,一般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很少投比如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社區這類純概念模式的公司。”
專情互聯網
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統計報告顯示,在二級市場持續低迷影響下,2011年10月份中國創投市場活躍度出現下滑,披露案例數量達2011年以來最低水平,從行業角度看,互聯網行業投資規模下降明顯,其中電子商務領域投資更是降至“冰點”。
盡管互聯網行業最近表現欠佳,但戈壁投資并不打算轉變一貫保持的投資理念。 “未來幾年,我們還會以早期和互聯網為核心。關注早期項目是因為戈壁投資主要關注的TMT領域投資機會主要在早期,成長期的公司或者不需要風險投資的介入,或者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另外,估值過高也是風險所在,因此綜合考慮下,戈壁投資始終關注早中期項目。”徐晨告訴記者。
另一方面,“TMT”結構的股東背景,也決定了戈壁基金“TMT”的投資方向。戈壁基金公司的兩只美元基金LP來自于美國。第一輪融資,戈壁基金主要融到了來自IT行業巨頭IBM,以及來自日本電信業的巨頭NTT Docomo。第二輪融資之后,戈壁基金與美國出版集團McGrawhill、Disney公司合作。
“2011年一共投了7個公司,3個是移動互聯網,3個是互聯網, 1個是偏傳統軟件。”戈壁投資合伙人徐晨告訴記者。“我們最近募集的人民幣基金也會投一些互聯網項目。”
隨著行業專業化的深入,大而廣的基金到最后體現出的競爭優勢并不明顯,專業化基金的出現成為私募行業一大趨勢。很多美元基金只做TMT,也是相對這個行業比較專注。清科研究中心的數據顯示,僅在2007年到2011年上半年,VC/PE投資到廣義互聯網行業的投資案例數達到776起,投資金額達57.95億美元。“這些大多是美元基金干的事。”清科的一位分析人士指出。
而基金的資產規模,也讓VC/PE不敢輕易跨行業多種類進行投資。目前的創投基金,資產規模并不大,很多基金的規模類似一家公司,因此必須做細分市場,體現出專業化優勢,以及與其他基金的差異化特點。
“像一些比較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要長到那個規模,才能在爭奪項目資源上有話語權。”一位業內分析人士告訴記者。
“我們也會嘗試一些其他領域,但基本還是以TMT為主。有些行業和TMT結合,像TMT醫療,而不是單純的TMT。”徐晨告訴記者。
從2009年至今,凱旋創投副總裁衣進在看了無數個太陽能項目后,還是遲遲沒有進入。這家于2008年創建的投資基金,從創立之初就在清潔技術領域尋找機會,而在衣進看來,新能源投資已經過了“黃金時期”。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間,無數資本涌入這個具有夢幻色彩的新領域,新能源上市公司的超高市盈率讓投資者趨之若鶩。漸漸地,大眾發現這些資本的寵兒似乎不厭其煩地講述著一個同樣的故事——此項新能源技術應用能替代大量的化石能源。在全球市場陷入低迷、產能過剩的現實面前,這似童話般的故事不堪一擊。
顯然,在上演了無數資本神話之后,二級市場上投資者對于新能源股票熱情跌入谷底,而這一情緒已經傳遞到了一級市場。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旗下金融數據產品CVSource統計顯示,2012年上半年,我國清潔能源行業僅披露融資案例3起,融資總額為2870萬美元,數量和金額分別較去年同期下降81%以及95%。
據衣進介紹,在美國,很多基金不再投資清潔技術。過去的經驗表明,從研發新技術到產業化,在清潔技術漫長的產業周期面前,“快錢”涌入的高風險不言自明,而如今IPO這個在過去暢通便捷的退出渠道布滿荊棘。以太陽能領域為例,今年以來已有多達10家太陽能行業企業IPO相繼擱淺,其中包括8家光伏企業,2家光熱企業。
對于嗅覺靈敏的綠金而言,不得不拓寬新的“脫身”路徑。“在別人恐懼的時候貪婪,在別人貪婪的時候恐懼。”這句創投界的名言,又成了當下新能源領域的生存法則。
變天
對于投資者而言,波譎云詭的新能源市場,經歷了“過山車式”的發展。去年9月,曾被硅谷風投熱捧的美國Solyndra公司宣布破產,給了創司當頭一棒。而在此前,它吸引了一長串的投資者,包括CMEA、USVenturePartners等著名的硅谷風險投資公司,以及MadroneCapital——沃爾頓家族的私募基金等。
雖然一大批風投對Solyndra公司情有獨鐘,現實是即使技術的故事多么完美,其高昂的成本讓其難以走向大規模的應用。“特別是在過去兩年,全球光伏市場需求迅速萎縮,風投對于光伏企業的追捧,直接導致了行業產能過剩。”一位不愿具名的風投人士對《能源》雜志記者如此表示。
而在國內,也同時催生了一批以清潔技術投資為導向的新基金。作為中國最早的一家專攻于清潔技術風險投資的公司,青云創投經歷了清潔技術投資從小眾走向主流的過程。“清潔能源行業正在經歷冰火兩重天,基金募集資金和企業融資都變得很困難。”在清科集團第十二屆中國創業投資暨私募股權投資中期論壇上,青云創投合伙人李立偉如此表示。
的確,受到產能過剩、歐債危機市場緊縮等因素的影響,世界范圍內風電和太陽能行業的發展都出現了明顯的放緩趨勢。特別是近期光伏巨頭賽維LDK以及尚德頻頻傳出破產消息,無疑是雪上加霜,令投資者對傳統的制造產業更加謹慎。
“在當前形勢下,即便企業成功IPO,其賬面回報水平也大大降低。更何況,有的企業甚至已經首發申請被否。”上述風投人士說。
根據ChinaVenture投中集團統計顯示,2012年上半年我國清潔能源行業有3家具有VC/PE背景企業上市實現8筆退出,IPO平均賬面退出回報僅為1.5倍,其中超過60%的案例回報水平在1倍以下,甚至還出現了—0.36倍的虧損情況。
“在國內,證監會對于新能源企業特別是制造類的企業非常謹慎。因而,投資者不得不重新思考其他的退出方式。”Martec(邁哲華)投資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能源電力總監曹寅介紹說。
這也就意味著,等待市場轉好,以通過IPO獲取高回報率已經不切實際。一些投資機構甚至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脫身”新路徑
從去年年初開始,輝倫太陽能營銷副總監袁全經常收到問詢收購的電話。雖然輝倫還僅僅是一家太陽能行業剛剛嶄露頭角的小企業,但其央企背景卻成為了一些企業尋求并購的對象。
“在二級市場低迷環境下,雖然上市是創投機構退出的主要方式,但是不論從美國資本市場對中國光伏概念股的反應還是國內新能源公司上市遇到的困境來看,通過并購或者股權轉讓退出,不失為一條很好的路徑。”曹寅解釋道。
而這一趨勢正蔓延到其他產業。對于風投退出主要有三種路徑:一是成功上市賣掉股份;二是轉讓給其他PE,做止損處理;在極端情況,只能發起清算。
根據清科研究中心統計,股權轉讓與并購退出方式在中國雖不及上市退出活躍,但伴隨著市盈率的逐年下降,VC/PE回報不斷下滑,二級市場退出難度加大,投資機構選擇股權轉讓和并購退出的占比近年來也在不斷增加。2011年VC/PE通過股權轉讓和并購退出案例數分別達到46筆和62筆,較以往年份有較大漲幅;相比之下,由于管理層回購普遍存在著融資困難、定價有失公允、政府過多介入及法律制度建設不完善等問題,投資機構選擇該方式退出較少。
作為國內光伏市場開發的主體,五大發電集團接待了絡繹不絕的上門者,甚至一些國外的創投機構組團攜帶比較早期的項目或者有新技術的企業尋找買家。“以前都是中國企業到國外找資金,現在都是國外公司到中國找資金,當然其中也不乏騙子。”某央企新能源公司人士向記者感慨道。“國有企業內部有一批懂行的人,對國外技術進展非常熟悉,會對技術、管理等各方面進行多方評估。”
據上述人士透露,曾有一家歐洲光伏電站的EPC公司到中國來尋找買家,但是一直無人接盤。
(一)風險投資對企業IPO影響的理論分析國內外學者從多個角度研究了風險投資機構在企業IPO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提出了許多理論模型,其中影響最為廣泛的是認證/監督理論和逆向選擇/逐名理論。1·正面效應:認證/監督理論。認證/監督理論的主要觀點是:風險投資不僅為企業提供簡單的資金支持,同時也提供相關的管理經驗和社會資源。風險投資家對企業的價值增值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減弱信息不對稱,向投資者傳遞來自第三方機構的可信信號,提高企業的資本市場形象(認證作用);二是提高企業自身的經營管理水平(監督作用),規范企業運作制度,引入管理、技術、社會關系網絡等資源,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與抗風險能力。基于這一理論,西方學者研究了風險投資對企業上市抑價、長期業績和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Megginson和Weiss[2]發現風險投資持股企業能吸引高質量的承銷商和中介機構,IPO抑價率和承銷費率也顯著低于無風險投資持股企業。Brav和Gompers,[3]Wang[4]等的研究也指出,風險投資機構通過認證作用減少了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抑價程度。Guo等[5]發現,風險投資參與可以降低生物科技公司信息披露的成本,通過加強公司的透明度來提高公司的市場認可度和競爭力。Morsfield和Tan[6]發現,有風險投資參與的企業的盈余管理和業績操縱更少。2·負面效應:逆向選擇/逐名理論。西方成熟市場風險投資基金的主流組織形式是有限合伙制,基金平均存續期為10年,或有延續期不超過3年,之后便進入強制清算。基于此,Gompers[7]提出逐名(Grandstanding)假說,認為年輕的風險投資家為了在資本市場保持活躍,需要良好的聲譽。他們在資本回收和資本增值的雙重壓力下,有較強的動機把尚未培育成熟的公司過早推向IPO市場。在IPO之后風險投資家又急于轉讓自己手中的股權來獲取資金,從而導致風險投資參與的企業出現更高的抑價水平且上市后經營業績持續惡化。Gompers[7]提出了檢驗逐名效應的三個假說:風險資本資金募集規模與其參與的IPO企業數目成正比;年輕風險資本機構推向上市的公司發展不成熟;年輕風險投資機構所持有的企業股權比例相對較低。Nahata,[8]Neus和Walz[9]等通過實證檢驗對上述假說給予了驗證。風險投資的另一個負面效應是逆向選擇。Amit等[10]認為,質量好的企業可以通過自我融資進行發展。他們不愿意受到風險資本家的限制,更不想與風險資本家分享企業的未來收益,只有資質較差的企業傾向于選擇風險資本以滿足自身的融資需求。逆向選擇與逐名效應的本質區別在于:逆向選擇理論認為,風險資本所篩選出的企業很可能質量較差,IPO之后企業的經營表現會延續之前較差的水平,IPO本身并不會帶來企業經營的明顯改觀;逐名假說則認為,創業企業本身具有投資價值,是年輕的風險資本家急于將尚未成熟的企業推向資本市場,導致了企業IPO之后經營表現的惡化。(二)風險投資對企業IPO影響的實證研究在風險投資對IPO企業經營業績的影響方面,學者們通過建立不同的經營績效指標對全球主要資本市場做了深入研究,研究結論因研究對象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Jain和Kini[1]等發現美國上市公司在經歷IPO之后,無論有無風險投資參與都出現了業績的下滑,但有風險投資參與的公司經營業績下滑的幅度顯著小于沒有風險投資參與的公司;而Franzke[11]對德國1997—2000年期間上市的公司進行了分析,發現有風險投資支持的公司IPO抑價程度更高。國外學者還探討了風險投資影響企業IPO前后經營業績的機制,這類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風險投資機構聲譽變量的考察上。在這一問題上,學者們的研究結論表現出了較高的一致性,大多數研究發現風險投資機構的聲譽和企業經營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即聲譽高的風險投資機構能提升被投資企業的經營業績。從國內的實證研究來看,唐運舒和談毅[12]以香港創業板市場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分析;寇祥河、潘嵐和丁春樂[13]對風險投資認證功能、發行抑價和“IPO效應”三個方面的功效進行了檢驗,并結合大陸主板、美國和我國香港資本市場的中國概念股進行了比較分析;王海人、林順昌[14]以深圳中小板的上市企業為研究對象,分析了風險投資機構的聲譽對其所投資企業的IPO抑價以及IPO后長期績效的影響。上述研究都沒有將創業板作為研究對象,而且大多是將風險投資作為虛擬變量處理,沒有深入研究風險投資影響企業經營業績的機理。
二、風險投資對企業IPO影響的實證檢驗
(一)研究樣本及數據來源本文選取的研究對象是2009年10月30日—2010年12月31日期間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并上市的153家企業(其中89家有風險投資的參與),2011年及之后上市的企業由于缺乏上市后的業績數據沒有納入研究范圍。上市公司的相關財務數據來源于WIND數據庫以及巨潮資訊網公布的上市公司招股說明書;與風險投資有關的數據包括風險機構背景、參與時間、風險投資機構在公司IPO之前的持股比例等數據來源于投中集團(ChinaVenture)的CVSource投資數據庫,部分數據是根據上市公司招股說明書手工整理而得。由于前十大股東之外的其他股東持股比例通常較低,對公司經營及戰略決策的影響較小,因此在定義公司是否為風險投資持股公司時,本文只考慮前十大股東。篩選風險投資的方法參考了吳超鵬等[15]的做法,主要認定依據包含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股東名稱中含有“投資”、“創業”、“創投”、“有限合伙”、“investment”、“VC”、“private”、“partner”等關鍵詞,并且在對股東的介紹中包含“有限合伙”、“主要從事股權投資”、“沒有實際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等語句;二是與公司實際控制人及高管沒有任何關聯關系。在對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的考量上,本文沿用大多數學者的做法,選取總資產收益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和主營業務利潤率(OPR)作為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衡量指標。此外,為了保證檢驗結果的穩健性,本文選取上述經營業績會計指標的中位數和平均值兩種指標作為描述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的特征值。(二)風險投資作用的描述性統計表1顯示了有無風險投資持股的IPO的特征比較。從公司規模和籌資規模來看,有風險投資參與的公司要高于無風險投資參與的公司。這一現象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方面是因為風險投資的介入可以提升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盈利能力,幫助企業做大做強;另一方面是規模較大的創業企業運作相對規范,更容易吸引風險投資的參與。從公司IPO前一年的財務比率來看,總資產收益率、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周轉率有風險投資持股組均低于無風險投資持股組,并且大多在5%的顯著水平下顯著,說明有風險投資機構持股的發行公司IPO前報表業績要差于無風險投資持股的公司。從企業IPO時的抑價率來看,有風險投資持股的公司首發抑價率高于沒有風險投資持股的公司,這與國外成熟資本市場的研究結論相反,說明我國的風險投資并沒有很好地發揮認證功能;由于多數風險投資機構成立時間不長,市場對其認可度不高,風險投資機構也沒有積累起良好的聲譽,因此難以承擔有信譽的第三方角色。同時,由于風險投資急于將企業推向IPO的動機,其所投資的企業反而不容易得到投資者的信賴,因而首發的抑價程度更高。從企業IPO前兩年與后一年經營業績重要指標的變動來看,無論是有風險投資持股的企業還是沒有風險投資持股的企業,在IPO前兩年的業績指標均表現良好,ROA水平都保持在20%以上,主要原因在于深圳創業板對公司上市前有較高的盈利能力要求。但全部樣本公司在IPO之后業績指標存在明顯的下滑趨勢,上市前兩年業績保持較高水平,從上市當年開始業績出現明顯的下滑,出現所謂的業績“變臉”,其中總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的下降均可通過水平為1%的顯著性檢驗。②
本文用IPO后一年業績指標與IPO前兩年平均業績指標的差作為考察變量,采用獨立樣本的T檢驗和非參數MannWhitney檢驗比較有風險投資組和無風險投資組的業績指標變動差異,結果見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三項業績指標在IPO之后均出現了下降,其中總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的下降幅度非常大,主營業務收益率下降幅度較小。有風險投資參與的公司IPO前后總資產收益率和凈資產收益率的下滑幅度無論是從均值角度還是從中位數角度來看,均小于無風險投資參與的公司;創業投資是否參與對企業上市前后經營績效指標的變動程度有影響,但是這一影響并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三)風險投資對企業IPO前后經營業績變動影響的實證檢驗為了更加準確地衡量風險投資對于企業IPO前后業績變動的影響,在以上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分別選用前述三項業績指標,用企業IPO后一年指標值和IPO前兩年的指標平均值(或前一年指標值)的差作為考察變量,構建如下回歸模型:Dependent[-2,1(2)]=β0+β1VC+β2Concentr+β3Ipotime+β4Ln(Size)+β5Ln(Histo-ry)+β6Underwriter+β7Audit+β8Ln(OfferSize)+β9Lev+β10HighTech+ε(1)其中,Dependent為因變量,表示IPO前后的經營業績變化;VC代表有無風險投資持股的虛擬變量,有風險投資持股為1,否則為0;其他可能影響因變量的指標作為控制變量出現在模型中,Concentr代表公司IPO前的持股集中度,用IPO前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表示;Ipotime是代表公司上市時間的虛擬變量,如果公司IPO時間在2009年則取1,2010年則取0;Ln(Size)表示公司規模,為上市前一年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Ln(History)表示公司成立時間,用IPO年份減去公司注冊時間;Underwriter和Audit為承銷商和審計機構虛擬變量,如果參與企業IPO的主承銷商和主審計機構是國內綜合業績排名前十位的券商③或會計師事務所,④則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Ln(OfferSize)為融資規模的自然對數;Leverage為公司的資產負債水平,數值采用公司上市前一年的資產負債率;HighTech為行業虛擬變量,如果公司是高新技術企業,⑤虛擬變量取值為1,否則虛擬變量取值為0。具體實證結果見表3(省略了在所有模型中都不顯著的持股集中度和承銷商聲譽變量)。在全部模型中,VC變量系數均為正,這一結論與前文差異性檢驗的結果一致。而且在模型1和模型3中,VC變量系數均通過了顯著水平5%的檢驗,說明風險投資能顯著降低創業板上市公司IPO之后業績下滑的幅度,同時也說明風險投資機構對企業的運營起到一定程度的監督作用。由于數據的限制,本文考察的僅是企業IPO一年后的業績變化。在鎖定期過后,隨著風險投資機構的退出,上市公司業績的變化可能呈現出不同的特點,這有待將來進一步的研究。以模型1的結果為例,企業IPO前一年的總資產規模、資產負債率、公司成立時間長短均對IPO業績的變動有顯著正影響,說明對于創業板上市的公司,規模越大、成立時間越長,公司出現業績變臉的可能性越小。而公司首發募集規模和行業虛擬變量系數為負,且在5%的顯著水平下對公司業績變動有顯著負面影響。可能的解釋是,許多創業板上市公司往往存在IPO超募的情況,造成資金嚴重過剩或者資金使用效率低下,從而影響了公司IPO之后的經營業績。對于高新技術行業的上市公司來說,由于面臨的行業風險更高,其上市后的業績下滑幅度也高于其他行業的公司。從中介機構的聲譽變量來看,審計機構變量的系數為負,說明聲譽越高的審計機構,其參與的IPO項目公司反而更容易出現業績下滑現象,審計機構的認證/監督作用并不明顯。(四)影響企業IPO前后經營業績的機制為了進一步分析風險投資對經營業績影響的機理,本文在以上模型的基礎上構建了下述模型,將風險投資持股變量細分為風險投資機構的聲譽、參與的風險投資機構的數量、風險投資持股比例、持股時間、風險投資的背景進行考察。具體模型如下:Dependent[-2,1]=β0+β1VCREP+β2VCNO+β3VCSHARE+β4VCTIME+β5VCSOE+β6Concentr+β7Ipotime+β8Ln(Size)+β9Ln(History)+β10Underwriter+β11Audit+β12Ln(OfferSize)+β13Lev+β14HighTech+ε(2)其中CVREP為風險投資機構的聲譽,本文采用了兩種方法進行衡量。第一種是借鑒Gompers[7]的方法,將風險投資機構的從業時間作為聲譽的衡量方法。如果領頭風險投資機構從業時間超過6年則取值為1,否則為0。由于我國風險投資行業起步晚,國外知名風險投資機構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也不長,因此,對于中國的風險投資機構而言,從業年限長短并不是較好的聲譽衡量指標。第二種方法是選用風險投資機構的排名作為聲譽衡量指標,排名依據為清科研究中心每年公布的中國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機構排名榜單。如果風險投資機構進入榜單前50名則聲譽變量取1,否則取0。CVNO為風險投資機構數目的虛擬變量,同一公司有兩家或者兩家以上風險投資機構持股取1,否則取0;CVSHARE為風險投資機構上市前一年在企業中的總計持股比例,VCTIME為風險投資機構持股時間,為IPO年份減去風險投資機構首次注資上市公司的時間;VCSOE為代表風險投資機構產權性質的虛擬變量。如果在企業中持股比例最高的創投機構為國有背景,則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回歸結果見表4。從各項回歸系數可知,風險投資的背景對IPO后經營業績有正向影響,且模型2和模型4的回歸系數在5%的顯著水平下顯著。這說明在我國創業板上市的企業中,帶有國資背景的風險投資參與的企業比其他性質風險投資參與的企業在IPO之后的經營業績表現更好,從而證明風險投資機構的背景是風險投資影響公司IPO前后業績變動的重要因素。風險投資機構的持股比例和持股時間也對企業IPO后的業績產生正向影響,但樣本的檢驗結果并不顯著。對于風險投資機構聲譽的考察則出現了有趣的結果,無論是用投資機構從業時間還是用投資機構的排名來衡量聲譽,回歸結果均顯示聲譽對IPO后的業績變化不產生顯著影響,這與國外大多數研究結果有所不同。這一結論也表明,我國的風險投資行業尚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風險投資機構的運作也不夠規范,投資業績和聲譽之間還沒有形成良性互動,聲譽沒有起到應有的約束作用。(五)穩健性檢驗為保證回歸結果的穩健性,前文已經使用了ROA和ROE兩個業績衡量指標,并且分別用IPO前兩年及前一年與IPO后一年的業績差額作為因變量。為進一步檢驗結果的穩健性,本文將代表風險投資特征的變量依次加入模型,因變量選擇ROA[-1,1]。具體結果見表5。 穩健性檢驗的結果符合前文的實證結論,即風險投資的背景對企業IPO后的經營業績具有顯著正向影響,而風險投資的聲譽、持股比例、持股時間、投資數量的回歸系數均不顯著。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在全球交易所并購整合如火如荼的大背景下,香港交易所也在“公司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趨勢推動下積極打造三個“中心”。中長期來看,大中華地區資本市場的競爭優勢取決于中國內地、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市場的整合與分工布局,借此形成強大的定價能力和更好的流動性,才能在亞洲占據主導地位。
2011年6月29日,多倫多證券交易所(Toronto Stock Exchange)
母公司TMXGroup Inc.和倫敦證券交易所(London StockExchange,簡稱LSE)由于無法獲得足夠的股東支持,宣布終止雙方擬議中的合并交易。
倫敦證交所與TMX曾于今年2月推出合并方案,希望打造全球最大的礦業公司上市平臺,并在原材料與能源領域交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但13家加拿大金融機構(包括多倫多道明銀行、宏利金融等)為避免多倫多證交所落入外資手中,組成銀團Maple Group AcquisitionCorp,參與競購,提出總額38億加元的現金收購方案,優于倫敦證交所35億加元(股票加現金)的報價。
倫敦證交所與多倫多證交所的并購失敗為Maple Group推進其針對TMX的競購鋪平了道路。
Maple Group希望將加拿大最大的另類交易平臺Alpha和CDS股票交易清算系統與TMX整合起來。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在并購多倫多證交所失敗之后,倫敦證交所自身也成為他人的收購目標:曾在2006年
2007年間收購倫敦證交所失敗的納斯達克OMX(Nasdaq OMX GroupInc,),在聯合洲際交易所(IntercontinentalExchange Inc,簡稱ICE)競購紐約泛歐交易所(NYSE Euronext)未果之后,正把并購的目光重新投向倫敦證交所。對此,倫敦證交所表示將秉持開放的態度。
此外,倫敦證交所、納斯達克都參與了對歐洲最大清算所LCH.Clearnet的競購,以加強其在歐洲大陸的業務規模。
作為歷史最悠久的證券交易所、世界第三大證券交易中心,倫敦證交所擁有輝煌的過去。在2007年收購了意大利證交所(Borsa Italiana)之后,倫敦證交所成為一個多元化的交易所集團:擁有意大利和英國的現金股票交易所,開展相關的上市和交易服務,并成為歐洲第三大的金融衍生品業務經營者。
據《財經》雜志報道,倫敦證交所市場總監馬丁?格雷厄姆認為,“交易所有三種方式前進,即競爭、整合、協作。”由于本地利益的存在,他預計要經過多年才會逐漸形成2家3家大交易所主宰全球的格局。
在并購倫敦證交所問題上,英國政府擔心的是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可能會將監管之手伸過大洋彼岸。
而英國奉行的是被稱為“輕觸”(lighttouch)的金融監管政策,以促使產品更迅速地推向市場,創新更易于進行。“非常重要的是,我們并不過分監管,也沒有什么政治干預。”
為此,英國通過了一項特別法案――如果任何倫敦證交所的收購者企圖對該所施加嚴苛的監管法規,英國政府便將此前的并購交易。和倫敦證交所不同,紐約證交所(NYSE)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監管,泛歐交易所(Euronext)受歐洲大陸五國監管者的約束。在雙方為并購訂立的諒解備忘錄中,一開始就維持了既有的監管邊界:不會出現泛歐交易所受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立法約束,比如受制于《薩班斯
奧克斯利法案》(sarbanes Oxley Act)的狀況。倫敦證交所面對的并購困境在于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和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之間未就監管邊界達成共識。
2011年2月,德意志交易所(Deutsche B.rse)宣布以90億美元并購紐約泛歐交易所。若交易獲準,將締造出全球最大的股票與衍生品交易所,并擴大紐交所作為全球最大股票交易場所的領先地位。
同時,合并后的實體還將取代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hicago Mercantile Exchange,簡稱CME),成為世界交易量最大的期貨交易所與美國期權市場的領導者。據《華爾街日報》報道,2011年9月中旬,德國金融服務監管機構Bafin批準了德交所和紐約泛歐交易所的合并,該交易仍有待歐洲反壟斷監管部門和交易所監管機構的進一步審批。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通過合并兩家交易所的兩個歐洲衍生品平臺,雙方預計會產生約5億歐元的年化協同效應,并為他們的客戶節約數十億美元。同時還有可能從清算業務和交叉銷售產品領域獲得收入增長。
合并后新實體的年度交易量預計將超過20萬億美元。同時,兩大交易所可精簡其上市發行業務,采用德交所的結算與清算設施并進入新市場。這些舉措很可能帶來一定的效率提升與成本節省,使其能夠在多個國家吸引新的交易量與上市客戶。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其全球衍生品業務將由法蘭克福總部領導,技術部門和歐洲現金交易業務將設在巴黎,全球上市業務和美國現金交易業務將由紐約負責。
2008年2009年期間,德意志交易所曾經兩次嘗試與紐約證交所合并,均以失敗告終。部分原因是德交所的管理層存在內部分歧,以及對合并后公司的總部設在哪里意見不一致。在此前的2007年,紐交所曾擊敗德交所的敵意競購,成功收購了總部位于巴黎的泛歐交易所。
在德交所與紐約泛歐交易所合并交易的壓力下,歐洲大陸的BATS全球市場公司(BATSGlobN Markets)和Chi-X Europe兩大電子交易平臺運營商正就并購事宜展開談判。
2011年上半年,紐約泛歐交易所領跑全球資本市場,其IPO融資總額達到254億美元,在全球排名第一;今年第二季度,紐交所在美國IPO市場保持領先,共有35個IPO,融資總額達106.3億美元,融資額占全美IPO市場的73%。與此同時,紐交所還吸引了一批高科技類、具有創業投資背景的上市公司,以及來自中國、阿根廷、加拿大、法國、希臘、韓國及荷蘭等國的企業。
近年來,紐交所在與納斯達克的市場競爭中占據上風:2011年上半年,有5家納斯達克的上市公司轉板到紐交所,總市值達40.1億美元。自2000年至今,已有187家公司從納斯達克轉板至紐交所上市。
與此同時,紐交所在吸引科技類公司上市方面市場份額穩步提升。2011年上半年已在美國上市的31家科技類公司中,有17家公司選擇在紐交所進行IPO,占總數的55%,與2010年的
44%相比有明顯提高。
進入21世紀以來,由紐約證交所與納斯達克兩大美國交易所為主導,席卷歐洲、美洲、亞洲的交易所并購活動日趨活躍:由于黑池(金融機構進行的不為公眾所知的大宗交易,darkp001)和其他替代易平臺的崛起壓低了交易所的利潤率,迫使他們從提供技術服務等其他領域尋求收入來源,并加速行業整合步伐。
曾任高盛(Goldman Sachs)總裁的約翰?塞恩(John Thain)在2003年12月擔任紐約證交所CEO之后,借助2005年4月收購芝加哥電子交易平臺Archipdago的機會,大刀闊斧地將紐交所這家在華爾街一棵梧桐樹下成立、擁有200多年歷史的會員制組織轉變為擁有全球視野的上市公司。
塞恩只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將紐交所的觸角伸向了歐洲和亞洲,使其在交易所的全球整合潮流中成為領跑者,領先于納斯達克和德意志交易所等競爭對手。
2007年1月,紐約證交所以1.15億美元現金收購印度國家證券交易所(NaSonal StockExchange of India)5%的股份,這是外資入股印度證交所的最高限額。
同期,紐交所與東京證交所結盟,雙方在交易技術、投資產品、市場推廣及上市公司監管等方面展開合作。
2007年4月,紐約證交所以90億歐元(約合120億美元)并購泛歐交易所,實現美元區和歐元區資本市場的融合,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流動性的上市交易所集團:同時擁有3家美國和4家歐洲的現金股票交易市場,以及倫敦國際金融期貨期權交易所(Lfife)和美國期權衍生品交易所(NYSE Arca)。紐約泛歐還為其他的交易所提供軟件和技術服務。
盡管是一家美國上市公司,但是紐約泛歐大部分收入來自于歐洲市場的業務。泛歐交易所本身即是數度整合的產物,記錄著歐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旗下包括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里斯本、巴黎的證交所和位于倫敦的衍生品市場。
面對紐交所的進攻態勢,創建于1971年的全球最大電子股票交易市場納斯達克不敢掉以輕心:2008年3月,納斯達克與北歐證券交易所運營商OMX公司合并,聯合組成納斯達克OMX集團。
合并后的納斯達克OMX,業務范圍覆蓋全球六大洲,提供交易、交易所技術以及上市公司等服務。其提供的技術服務,可以支持全球50多個國家的60多個交易所、結算機構和中央證券存管處的運營。
這項組合交易起源于2007年5月,納斯達克宣布以37億美元收購OMX,聯合組建一個跨大西洋的交易平臺;同年8月,迪拜證券交易所出價40億美元參與競購。為避免惡性競爭,納斯達克和迪拜證交所在9月達成協議:迪拜證交所先收購OMX,然后將其收購的97.2%的股份和投票權,轉售給納斯達克。
作為回報,迪拜證交所從納斯達克手中,購得納斯達克和倫敦證交所的部分股權。納斯達克曾在2006年花費約7.8億美元,買下了倫敦證交所15%的股份,后來將持股比例提高到28%以上。
經多輪股權交易后,迪拜證交所擁有合并后的納斯達克OMX19.9%的股份,成為其主要股東之一。
同時,納斯達克亦成為迪拜證交所旗下迪拜國際金融交易所DIFX的股東,擁有其33.3%的股份。
為了后來居上,一直以來雄心勃勃的新加坡交易所(singapore Exchange,簡稱SGX)在2009年12月任命原納斯達克OMX總裁薄滿樂(Magnus Bocker)為其首席執行官。2010年10月,新交所出價87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證交所(Australian Securities Exchange)運營商ASXLtd,的全部股權,希望借此晉升為全球第五大交易所。然而,此項交易在2011年4月被澳大利亞政府否決。
早在2007年3月,新交所即率先進行了亞洲首筆跨境并購交易:以4300萬美元購入印度孟買證交所(Bombay Stock Exchange)5%的股權,鞏固新交所作為衍生品和海外上市區域中心的地位。
同年6月,東京證券交易所(Tokyo StockExchange)支付374億日元收購了新交所的少數股權,雙方聯手開發股票和利率產品。
效仿紐約證交所與倫敦證交所,新加坡交易所從2011年8月1日起取消1.5小時的午盤休市時間:每日交易時間從上午9時直至下午5時,幫助投資者更好地對市場波動及消息做出反應。新交所認為,全天不間斷交易將有助于提升新加坡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新交所于2011年8月15日啟動世界上速度最快的交易平臺:這一耗資1.95億美元、名為“SGX Reach“的系統將有助于在亞洲推廣歐美交易所已普遍使用的快速電子交易平臺。據《華爾街日報》報道,IIFL Institutional Equities分析師Sachin Nikhare認為,技術只是提升市場吸引力的因素之一;資本市場的規模、深度和流動性以及全球市場動態將會對新交所業務增長速度產生影響。
為了吸引更多的中國企業來新加坡上市,新交所在2011年7月任命Christine Lie為高級副總裁及中國上市業務主管。加入新交所之前,Christine Lie任香港交易所發行推廣部副總裁。她將推動中國公司到新交所上市,并為已經上市的150多家中資企業擴大投資者基礎。截至2011年6月底,中資企業的數量已占新交所776家上市公司的20%以上。
除了中資企業客戶外,新交所也在與香港交易所爭奪歐美著名企業的IPO:在確保將上市申請與審批程序縮短到4周(通常需要2 3個月)、并采用“雙重股權結構”(即部分股票的投票權大于其他股票)之后,新交所擊敗港交所,贏得了英國足球巨人曼徹斯特聯隊(ManchesterUnited)的IPO。曼聯最早可能于2011年10月上市,擬集資10億美元。
不過,贏了這一陣的新交所仍有差距,彭博(Bloomberg)的統計顯示,2006年以來,港交所的IPO融資額是新交所的7倍有余;目前,港交所作為上市公司的市值超過新交所的4倍。
中國內地第二大女裝鞋零售商鴻國國際,由于在新交所交投冷清,2010年5月選擇私有化退市。時隔一年,該公司選擇在香港重新上市。其公司估值由私有化時的9.6億港元,膨脹數倍至50億港元以上。該公司已于2011年9月在港上市。
作為新加坡力爭成為亞太區金融中心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交所希望到2012年,外資公司能占到其上市公司數量的一半以上。
同時,新交所還擴大了期貨和大宗商品交易業務:該所與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hicagoBoard of Trade,簡稱CBOT)組建了一家對等持股的合資公司,將大宗商品期貨在新加坡的聯合亞洲衍生品交易所(Joint Asian Derivatives
Exchange,簡稱JADE)上市,借此進入增長迅速的衍生品市場。
創建于1585年的德意志交易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交易所之一,如今已成為業務最多元化的跨國交易所集團。作為全球唯一一家具備綜合性一體化交易所職能的機構,德交所集中為上市公司和投資者提供所有相關業務和系統服務:涵蓋股票市場、衍生產品市場、清算、結算和托管,高流通性電子交易系統的操作,以及市場數據和指數納入的規定。
與全球其他證交所不同的是,德交所的商業模式不是靠收取上市費用營利,而是獲利于股票交易的流通性。
德交所控股全球第二大的“歐洲期權與期貨交易所”(Eurex),在歐洲金融衍生品市場中占有領先地位。還擁有全美第二的股票期權交易所國際證券交易所(ISE)。此外,德交所使用的現貨市場交易平臺Xetra的流通性位居歐洲第一,日交易量高達50萬筆。
相對于紐約、倫敦和香港證交所,德意志交易所具有上市過程快捷、IPO費用與交易成本低、流動性好等優勢:在德交所掛牌上市5500歐元,每年年費10000歐元:與企業的上市市值、融資額、營業額都不掛鉤,是一次性費用;二次發行成本占融資額的3.3%,二次發行只要不超過總市值的10%,不需要德國金融監管局審批。
不少中國公司的發展戰略要求其在歐洲開展業務或引進技術,在德國上市有助于相關戰略的實施。
自從2007年7月首只中國概念股票進入德交所至今,已有包括中德環保科技、亞洲竹業、網訊無線技術、浩盈國際、中字股份、金豪股份等超過25家中國企業在德國成功上市。2010年,中國赴德IPO的公司數量達到7家,來自山東、廣東、香港和福建。這些企業的業務領域覆蓋廣泛,包括新能源、高科技工程、醫療、化工、房地產與消費品等行業。
據《證券時報》報道,德交所中國區首席代表毋劍虹認為,交易所并購是大勢所趨:“過去三年,另類交易場所和機構的出現造成了投資者分流,給全球證券交易所造成了巨大沖擊,交易所場內交易量明顯下滑。2010年紐交所下滑75%,德交所證券業務也有下降。由于德交所還包含期貨、結算托管、信息產品技術等其他業務模塊,受影響相對較小。”
作為全球金融業最后的“孤島”,交易所在監管機構和客戶端的上下游推動下,率先于歐洲啟動并購之旅。
2007年11月起,在歐盟內開始實施的MIFID(金融工具市場法規)加速了證交所間的競爭和新交易所的引入。MIFID對所有證交所具有負面效應:經紀人可選擇交易內化(即在其客戶間進行內部之間交易,無須通過交易所),迫使交易所降低交易費用。“公司化、多元化和全球化”三大主題因此成為各大交易所提升市場競爭力的發展策略。
近年來,證券交易所傳統的現貨股票業務面對成交量下滑與電子交易平臺的雙重壓力,期權和期貨等利潤豐厚的新業務成為贏利增長點。對于現有的交易所來說,最佳策略就是擴大規模,并專注于進入壁壘仍然很高的衍生品業務。在類似多德
弗蘭克(Dodd Frank)這樣一些推動衍生品到交易所交易的監管規定出臺后,隨著高頻交易與指數基金成為證交所的主導力量,衍生品成為交易利潤最為豐厚和增長潛力最大的金融產品。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金融咨詢公司Celent高級副總裁阿克塞爾?皮龍(AxelPierron)認為,交易所的跨境并購已成為全球性的趨勢,其目的是打造出服務于國際機構投資者的交易門戶。
由于競爭日趨激烈,交易所在單一區域或單一資產類型上贏利更加困難。據《福布斯》(Forbes)報道,紐交所的交易量目前約占美國證券市場總交易量的27%,而15年前的比例是90%。
如果紐交所的證券交易量不斷萎縮,就有可能失去對高質量上市公司的吸引力。要與新崛起的交易所競爭并生存下去,各大交易所需要合并以實現地域范圍多元化,重新獲得市場份額,并形成規模經濟以降低成本。同時,他們也需要讓交易產品多元化。
事實上,紐交所面臨的真正競爭并非來自其他全球易所,而是各類股票場外交易和自營交易方式,以及脫離公開交易股票的趨勢。擠壓紐交所市場空間的不僅有BATS之類的新興交易所,還有“黑池”,以及進行內部交易的銀行――后兩者目前約占美國股票交易的三分之一。
盡管私下交易適合大型投資者、銀行和企業,卻會傷害希望上市的中小型公司。
同時,眾多并購交易的出現、美國公司IPO數量減少、海外上市成本較低、投資者和股票經紀人改變工作方式,這些因素導致1997年以來海外IPO的公司數量幾乎是在美IPO的8倍,其中中國香港、中國內地和印度是首選的上市地點。
咨詢公司Capital Markets Advisory Partners的統計顯示:2001年以來,美國年均有156宗IPO,較1990年代減少了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