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幼兒急救常見的處理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 資料與方法
1.1 對象
于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3月31日因眼球意外損傷住院治療的260例患兒的263只眼,包括眼球破裂傷,眼球挫傷,球內異物,爆炸傷,其他如燙傷、化學燒傷等,以出院診斷為最終臨床診斷。
1.2 一般情況
眼球意外損傷患兒占同期住院患兒的16.7%,其中男女比例為2.86∶1,年齡1~14歲。經過治療后,263只眼中除5只眼檢查不合作外,其余122只眼視力>0.3,88只眼視力0.3~0.05,38只眼視力為0.05~光感,10只眼眼球摘除。這些不同致傷性質的類型有穿通傷、鈍挫傷、異物傷、化學傷、物理熱燒傷等。這些致傷因素引起的眼球外傷疾病種類有角鞏膜破裂傷、前房積血、虹膜根部離斷或虹膜嵌頓、外傷性白內障、球內異物、視網膜脫離、繼發(fā)性青光眼、眼內炎等。
1.3 眼球外傷致傷因素的分類及構成
在263只眼眼外傷中,穿通傷121只眼,占總數46.0%;鈍挫傷73只眼,占總數27.8%;異物傷39只眼,占總數14.8%,化學傷11只眼,占總數4.2%;物理熱燒傷6只眼,占總數2.3%;其他13只眼,占總數4.9%。
1.4 各類眼球外傷年齡分布
兒童眼球外傷的多發(fā)年齡為2~11歲,占總數87.2%,眼穿通傷常見于1~11歲,眼鈍挫傷多見于2~14歲,異物傷常見于6~11歲,化學傷及物理熱燒傷多見于5~13歲。見表1。
1.5 院前急救措施
一旦發(fā)生眼外傷,應保持傷口清潔,及時送往醫(yī)院進行搶救。醫(yī)生應穩(wěn)定患兒情緒,避免患兒哭鬧,保持平穩(wěn)的情緒接受救治。
發(fā)現眼球破裂,應采取相應措施,如正確包扎、將頭部保持水平位、防止頭部劇烈震蕩、避免患兒哭鬧和掙扎,以減少眼壓波動造成眼內容物進一步脫出和繼發(fā)性出血,甚至繼發(fā)驅逐性脈絡膜上腔出血等眼球外傷后的二次損傷。
當異物進入眼內,盡力分辨和記住異物的大小和性質,正確地描述于搶救醫(yī)生。當異物嵌入眼表或眼眶而一端暴露時,不能擅自拔除異物,避免創(chuàng)口進一步擴大,而應妥善地連同異物一起送往醫(yī)院。
眼部化學燒傷,如酸堿燒傷或熱燒傷,就地根據條件用冷開水或自來水沖洗患眼,以中和pH值或降低溫度,沖洗時反轉上、下眼瞼,并囑患者轉動眼球。眼球化學燒傷一旦發(fā)生,應當機立斷,分秒必爭,就地處理,以阻礙眼部損傷的進一步發(fā)展。
當發(fā)生車禍、爆炸傷或其它復合傷時,應先搶救生命,保護受傷眼球;待生命體征平穩(wěn)時,再進行眼外傷的處理。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0.0軟件作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方法為多個獨立樣本的非參數統(tǒng)計,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眼球外傷的損傷類別的不同,致傷因素的不同,是否得到正確的院前急救和及時的治療,都將影響眼球外傷的轉歸。在各種致傷因素中,鈍挫傷預后最佳,穿通傷和物理熱燒傷其次,異物傷和化學燒傷最差。見表2。而患兒年齡、性別與轉歸無顯著相關性。
3 討論
兒童眼球意外損傷是指由意想不到的原因所造成的損傷。兒童眼球意外損傷直接影響眼球完整性及功能,是導致兒童單眼盲的最主要原因,不僅在經濟上給眾多家庭帶來損失,還給兒童及家長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創(chuàng)傷,影響兒童生活及生存質量,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
3.1 各類眼外傷致傷原因
3.1.1 眼球穿通傷 發(fā)生率占本組資料的第一位,以嬰幼兒為主,2~9歲為多見。通常幼兒在單獨玩耍時銳器,如剪刀、縫針、毛線針、鉛筆、指甲等,意外刺傷眼球。一例12歲男童,來自農村, 玩耍時被玩伴用廢棄的一次性醫(yī)用針頭刺進一眼球,眼內嚴重感染不能控制,最終被眼球摘除。
3.1.2 鈍挫傷 1~9歲多發(fā),常見于嬰幼兒、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兒童。嬰幼兒在走路或奔跑時不慎跌傷及碰傷。爆竹、雷管炸傷多發(fā)于6~13歲大齡兒童,農村男童多發(fā)。
3.1.3 球內異物傷 兒童的發(fā)生率較成人低,常見于大齡兒童6~15歲,多見于鐵屑、玻璃碎片、鉛筆筆芯、玩具槍子彈、彈弓等誤入眼內,此類眼球外傷治愈率也較低,一旦發(fā)生后果較嚴重。近年來,因弱視、近視戴鏡治療的兒童逐年增多,戴鏡兒童跌傷及碰傷時眼鏡破碎,引起眼球穿通傷或異物傷亦不少見。
3.1.4 化學燒傷及物理熱燒傷 兒童中發(fā)生率相對較少,多發(fā)生于6~15歲,常因石灰燒傷、易燃品、明火等引發(fā),或學生在做實驗時因缺乏足夠的安全意識不慎燒傷。
3.2 相關因素的防治
3.2.1 健康宣教 在不同的場所,利用不同的形式,根據不同時期的高危因素進行教育。宣教場所為社區(qū)、幼兒園、托兒所、學校等;宣教對象為嬰幼兒、兒童或學生、家長、保育員、教師。利用形式有多媒體,畫冊,黑板報,兒歌,打油詩,講故事,情景表演,課堂講座等形式[5]。
3.2.2 創(chuàng)建安全環(huán)境 在嬰幼兒活動場所保證設施安全,避免玩耍易破易碎的劣質玩具。遠離危險物品如剪刀、玻璃或其它利器、煙花爆竹和仿真槍類。嚴格按規(guī)定處理廢棄的醫(yī)療器械如一次性注射器。
3.2.3 對兒童進行有效的監(jiān)護與教育 兒童天性活潑、求知欲強但控制能力弱,對危險因素的無知和防御能力的缺乏,需要成人有力度地監(jiān)管和教育。
3.3 指導正確的院前急救
正確的院前急救可有效防止眼外傷后的二次損傷,將損傷減少到最低限[6-7]。本組患兒中有2例石灰燒傷。一例患兒家屬就地沖洗后送至本院,最終因角膜斑翳視力為0.3,而另一例患兒未經任何處理即急送至本院,因堿性溶液滲入前房角,破壞小梁網導致繼發(fā)性青光眼以摘除眼球而告終。根據不同致傷原因進行相應的處理:如眼部化學燒傷就地根據條件用冷開水或自來水沖洗患眼;眼球破裂傷就地進行包扎;異物傷現場明確可能致傷異物性質,妥善包扎后連同異物一起送往醫(yī)院;同時安慰患兒,保持情緒穩(wěn)定。兒童眼球意外損傷是導致兒童單眼盲或視力減退的主要因素,以嬰幼兒或學齡前兒童多發(fā)。即可只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給予足夠的重視,加強安全意識,即可以防患于未然,也就是說多數兒童眼外傷是可以預防的;正確的院前急救可使眼球外傷的損傷降低到最低程度。
參考文獻
[1]Sanchez TH, Galindo FA, Iglesias CD, et al.Epidemiologic study of ocular emergencies in a general hospital[J].Arch Soc Esp Oftalmol,2004,79(9):425-431.
[2]張文斌,徐海峰.兒童眼外傷10909例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6,4(21):489-490.
[3]陳軍民,薛金增.1622例兒童意外損傷的分析[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5,14 (9):750-752.
[4]向偉,丁宗一.兒童意外損傷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11):702-704.
[5]Voon LW, See J, Wong TY. The epidemiology of ocular trauma in Singapore: perspective from the emergency service of a large tertiary hospital[J].Eye,2001,15(1):75-81.
[6]Ezra DG, Mellington F, Cugnoni H, et al. Reliability of ophthalmic accident and emergency referrals: a new role for the emergency nurse practitioner?[J]. Emerg Med J,2005,22(10):696-699.
眼睛外傷是兒童眼科中常見的眼病,尤其是1~3歲的孩子,都可以算作高發(fā)人群了。小寶寶剛學會走路,步履蹣跚,很容易跌倒,因而碰到桌椅的棱角、地面的石塊或手里拿著的玩具等造成眼睛外傷。當孩子的眼睛受傷后,哪怕是看出傷口的小傷,也要到兒童眼科檢查一下,讓醫(yī)生確定眼睛受傷的情況。
不同的眼睛外傷,急救也有區(qū)別
當孩子發(fā)生眼外傷時,父母往往驚慌失措,手忙腳亂,這非常不利于救治。眼科專家提醒大家,對眼睛外傷的正確處理,關系到寶寶的視力是否受影響。初步急救要迅速準確,而且要根據不同的傷害做不同的處理。以下是孩子常見的眼睛外傷的初步急救原則:
化學制劑,如洗滌劑、清潔劑,—不小心進入孩子眼睛應該怎么辦?
對孩子會有多大影響 洗滌劑、清潔劑種類繁多,無論哪—種,多是含有不同程度堿性化學成分,如果不小心進入了孩子的眼睛,對結膜、角膜上皮有損害,會使結膜充血、角膜上皮點狀或片狀破損,影響角膜透明度,使得孩子看東西模糊。由于化學成分刺激了角膜上皮豐富的感覺神經末梢,孩子會出現舊光流淚、不敢睜眼和疼痛等癥狀。
急救方法 立即用生理鹽水或自來水沖洗孩子的眼睛(沖洗時用小手絹掩住孩子的鼻子,防止嗆水),用手指將孩子的眼皮撐開,愈大愈好。如果孩子能接受,甚至可將他的頭部放在水龍頭下,讓水直接沖洗眼睛,沖洗時間至少持續(xù)15分鐘,同時盡可能讓孩子轉動眼球,沖洗后立刻送孩子到急診或兒童眼科檢查。
孩子摔倒,眼睛被撞傷怎么加
對孩子會有多大影響 孩子的眼球受到外力撞擊受傷,但沒有破裂,比如遭受各種物粥中撞、拳頭、彈弓、球類等的擊傷等。根據受撞力的大小,傷勢可輕可重。如眼瞼血腫,結膜下出血,多半會自行消退,醫(yī)生檢查后一般不需特別治療:
急救方法 立即幫孩子受傷的眼睛進行冰敷,大約15分鐘,這樣做可以減少疼痛及腫脹。如果孩子的眼眶變黑或視力模糊,可能是眼球內出血或其他傷害,這時要立刻送他去醫(yī)院,請眼科醫(yī)生檢查治療。
眼睛出血了,怎么辦
對孩子會有多大影響?眼瞼撕裂或結膜撕裂時,你能看到的癥狀是孩子的眼睛有出血,這種情況就是眼睛切割傷。眼瞼本身血液供應豐富,愈合能力強,只要及時將受傷的組織對齊縫合,防止感染,孩子的眼睛就無大礙。如果傷口比較嚴重,就可能影響孩子的視力。
急救方法 處理原則與一般外傷基本相同,用消毒紗布或干凈的手絹稍用力壓在傷口處,幫助傷口止血,血止住后再用紗布將眼部輕輕包扎。不要嘗試拿掉粘在眼睛或眼皮之內的任何物體,并避免碰壓眼球或揉擦眼球。簡單包扎后然后立刻送孩子去醫(yī)院。
孩子眼內進了異物,如砂子等,應當怎么處理?
對孩子有多大影響?當異物進到孩子眼睛里的時候,他的第一反應該是揉眼睛,但是這樣做可能會讓異物傷到眼睛,所以當看到孩子有揉眼睛的動作時,你要馬上幫他檢查眼睛。如果不是尖銳的異物,通常不會對孩子的眼睛造成大的傷害。
急救方法 一般異物如昆蟲、灰沙、鐵屑等進入眼內,多數是黏附在眼球表面。這時要用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孩子的上眼皮,輕輕向前提起,再向孩子的眼內輕吹,刺激眼睛流淚,將沙塵沖出。這個方法如果不奏效,則先讓孩子眼睛向上看,你用手指輕輕扒開下眼皮尋找異物,要特別注意下眼皮與眼球交界處的皺褶處容易存留異物,仔細尋找。如果沒有,可以翻開上眼皮尋找,或者到眼皮的邊緣和白眼球處尋找。找到異物后用濕的棉簽或干凈手絹的一角將異物輕輕粘出。如果進入眼內的沙塵較多,可以用清水沖洗。如果是石灰粒吹入眼中,應馬上翻開眼皮,將石灰粒取出,再用大量清水沖洗,然后立即送醫(yī)院處理,千萬不可不做處理直接送醫(yī)院。
如果異物仍然不能取出來,就要馬上送孩子去醫(yī)院治療。
最容易導致孩子出現眼外傷的原因
·2歲以內孩子的磕磕碰碰
預防對策:2歲以內孩子的走路不太穩(wěn),經常都是急匆匆的,動作很快,所以父母要特別注意家中在孩子眼睛高度以下的物品及擺飾,對一些有棱有角的物品最好加上軟墊或安全罩。
·家中各種洗滌劑、高濃度清洗劑、殺蟲劑,還有噴霧性發(fā)膠、香水等化妝品
預防對策:在使用洗滌劑時,千萬不要濺進孩子的眼里。這些東西要小心放置,最好放到孩子夠不到又能加鎖的櫥柜里,避免孩子接觸。
·彈射性玩具,如彈弓、飛鏢、發(fā)射性玩具槍、箭等,還有有潛在危險的玩具如帶刃、帶角、
玻璃易碎性質的玩具
預防對策:這類玩具對孩子來說太危險,不太合適他玩。除此之外,如果孩子邊拿著玩具邊跑,如果摔倒也可能受傷(即使是很安全的玩具),所以孩子的這種行為最好避免。
·家中所有尖銳的生活用品如:牙簽、鉛筆、剪刀、叉子、衣架、筷子、鐵絲等
預防對策:這些東西當然也要放到孩子夠不到的地方。別忘了使用過的,比如牙簽或鐵絲,當垃圾扔掉時,最好馬上扔到室外的垃圾桶,或單獨存放在—個孩子夠不到的垃圾桶里。
·廚房的開水、熱油、火苗
預防對策:廚房開明火或者開始炒菜時,就不要讓孩子再進入廚房。
·家養(yǎng)寵物的尖爪
預防對策:寵物也要定期剪指甲。這樣才能保證孩子的安全。大一點的孩子,告訴他不要去搶寵物的食物,以免和寵物發(fā)生正面沖突。另外,小嬰兒的指甲也要定期修剪,還要保證指甲邊緣圓滑,沒有毛刺,因為小嬰兒也會不經意用手指劃到自己的眼睛。
【摘要】 目的 總結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手足口病的方法,以更有效地降低患兒的致殘率和死亡率。方法 回顧性分析144例手足口病患兒病例資料,采取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法,包括注意休息,加強營養(yǎng),聯(lián)合使用利巴韋林和雙黃連抗病毒,霧化吸入,口腔護理等措施;重癥患兒給予大劑量免疫球蛋白、甲潑尼龍沖擊、脫水降顱內壓、對癥處理及營養(yǎng)支持等措施。結果 144例患兒全部治愈出院,無任何并發(fā)癥,平均住院時間6.5 d。結論 中西醫(yī)結合是治療手足口病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手足口病/流行病學; 皮疹; 熱證; 皰疹病毒,人; 腸道病毒感染; 中西醫(yī)結合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的急性傳染病,以嬰幼兒發(fā)病為主。尤其是由新型腸道病毒EV71感染引發(fā)的手足口病,近年來在全國多個地區(qū)爆發(fā)疫情,導致部分嬰幼兒致殘甚至死亡。自2008年3月底以來,安徽省阜陽市出現手足口病疫情(經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抽樣檢測,系由EV71感染所致),并導致多名嬰幼兒死亡。蚌埠市部分地區(qū)隨后也發(fā)生了手足口病疫情。本院于20080501設立獨立的手足口病病區(qū),至20080731共收治144例手足口病患兒。經采取綜合治療措施,取得滿意療效,全部治愈出院,未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和死亡病例,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80501~0731安徽省蚌埠市兒童醫(yī)院收治手足口病患兒144例,其中男79例,女65例,男女之比1.2∶1;年齡2個月至9歲,平均2.9歲;病程4~7 d,平均4.7 d。
1.2 診斷標準 所有病例的診斷均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所制定的標準[1]。
1.3 流行病學史 144例中,確認有同班、同校、同村密切接觸史者89例,有一般接觸史者37例,周圍有流行無明確接觸史者10例,周圍無流行又無明確接觸史者8例。有接觸史者占92.4%。
1.4 臨床表現 所有患兒均有手、足、口腔皰疹。其中34例除了上述部位的皰疹外,還存在臀部皰疹。主要臨床表現如下:發(fā)熱82例(58.3%),手足皮疹144例(100%),口腔皰疹144例(100%),食欲不振78例(54.2%),流涎65例(42.4%),咳嗽42例(28.9%),腹瀉、嘔吐13例(9.7%),抽搐1例(0.7%)。
1.5 實驗室檢查 144例患兒均作了血常規(guī)、心肌酶、血糖、胸部X射線、心電圖等檢查:其中外周血白細胞升高46例,血小板升高46例,血清磷酸肌酶同功酶升高24例,乳酸脫氫酶升高23例,胸部X射線片異常(呈支氣管炎、肺炎改變)82例,心電圖異常25例(其中竇性心動過速21例,T波變化2例,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1例,左心室高電壓1例),血糖升高8例。其中1例重癥患兒作了腦脊液檢查(提示有核細胞升高、蛋白升高),該患兒頭顱CT和腦電圖檢查,均提示有炎癥性改變。
1.6 治療及轉歸 一般治療為注意休息,加強營養(yǎng),矚患兒多飲水,吃容易消化的食物。藥物治療以抗病毒為主。采用利巴韋林(上海現代哈森商丘藥業(yè)有限公司)15~20 mg/(kg·d)和雙黃連(哈爾濱制藥三廠生產的干粉劑)60 mg/(kg·d)靜脈注射,療程3~5 d。合并有細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一般選用青霉素或頭孢菌素類抗生素)。同時霧化吸入利巴韋林和地塞米松,每日2次,加強口腔護理。對于手、足、臀部等部位的皮疹給于阿昔洛韋乳膏(湖北午時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外涂。其中1例從基層醫(yī)院轉來的合并有神經系統(tǒng)損害的患兒,除上述治療措施外,給予大劑量免疫球蛋白、甲潑尼龍沖擊、脫水降顱內壓、對癥處理及營養(yǎng)支持等綜合治療。
經過4~8 d的治療,本組所有患兒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時間6.5 d。1例合并神經系統(tǒng)損害的患兒住院15 d痊愈出院。
2 討論
手足口病是1957年首次在新西蘭發(fā)現的一種新型傳染病[2]。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類型很多,但均屬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人腸道病毒屬。包括柯薩奇病毒組5,10,16,19型(CA5,10,16,19)及腸道埃可71病毒(EV71)型和新腸道病毒。但最常見的為CA16及EV71型[3]。1981年國內首次報告了手足口病疫情。天津市在1983年和1986年的5~10月間發(fā)生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手足口病流行。1998年臺灣地區(qū)在6月和10月兩次流行中報道有近13萬手足口病患兒,病原學證實CA16和EV71是主要病原體。上海地區(qū)2002年4~6月兒童手足口病流行期間67例患兒的病原學調查表明CA16與EV71之比為6.4∶1[4]。2007年山東省臨沂市出現手足口病流行和2008年3月底安徽省阜陽市出現的手足口病流行。經病原學檢測主要為EV71型病毒所致[5]。本次本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兒經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抽樣檢測證實也系EV71感染所致。
手足口病一般患兒癥狀較輕。臨床診斷依據為流行病學史、口腔黏膜疹、潰瘍、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現的皮疹等。大部分患兒有發(fā)熱。皮疹以手足心部位為主。易與水痘、皰疹性咽峽炎等常見病鑒別[6]。只要發(fā)現和治療及時,多可痊愈。祖國醫(yī)學認為,手足口病的發(fā)生以感染時邪為主,邪毒由口鼻而入,蘊郁肺脾,內侵生濕生熱,向外發(fā)于肌表,故見手、足、口部皰疹。治宜清熱、利濕、解毒為主。雙黃連干粉劑為純中藥制劑,系由金銀花、連翹、黃芩等經科學方法提取其有效成分制成,具有抗菌和抗病毒雙重作用,它可以加速病情緩解,加快退熱過程。本院收治的144例患兒中,僅1例出現中樞神經系統(tǒng)并發(fā)癥。由于筆者采取了中西醫(yī)結合等綜合治療措施,治療方法得當,使得患兒均痊愈出院,沒有出現并發(fā)癥和后遺癥。陸國平等[7]總結危重癥手足口病(EV71感染)的診治體會中,回顧性分析重癥、危重癥病例,早期存在以下特點:(1)年齡
筆者體會,對每一個患兒早發(fā)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減少危重病例發(fā)生的關鍵。這就要求醫(yī)生在掌握該病的臨床表現的同時,更要仔細觀察每一個患兒,尤其是年齡
由于本病易在集體和幼兒園中傳播,多為嬰兒及隱性感染者咽喉液及唾液中的病毒以飛沫形式感染,患兒的皰疹液及糞便中的病毒亦可經手或借助被污染的物品經口感染。因此,要加強對幼兒園、小學教室的通風,玩具及餐具消毒以及對患兒進行有效的隔離也是杜絕手足口病流行的較好措施。做到洗凈手,喝開水,吃熟食,曬衣被,勤通風同樣是預防手足口病行之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上)[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807808.
[2] 霍淑芳,嚴超英,王菊芬.小兒手足口病60例臨床分析[J].白求恩醫(yī)科大學學報,1995,21(1):65.
[3] 吳曉波.手足口病68例臨床分析[J].中國小兒急救醫(yī)學,2006,13(6):559560.
[4] 楊智宏,朱啟镕,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兒童手足口病病例中腸道病毒71型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的調查[J].中華兒科雜志,2005,43(9):648652.
[5] 趙順英,李興旺,江載芳.關注小兒重癥腸道病毒71型感染[J].中華兒科雜志,2008,46(6):401403.
[6] 照日格圖.近年來新出現的重癥病毒性疾病的診治進展[J].小兒急救醫(yī)學,2005,12(5):356359.
本次培訓就兒童心理與行為問題及早期干預、幼兒園膳食結構與管理、幼兒常見傳染病的辨別與防控及過敏特殊兒的管理、幼兒園體弱兒、肥胖兒的管理、幼兒意外事故的急救方法等多方面展開講解。通過本次培訓,我明白了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保健老師,就要從規(guī)范幼兒園衛(wèi)生保健工作制度、常見意外事故預防處置、消防安全知識及應急處理、兒童常見傳染病及預防開始;明確幼兒園衛(wèi)生保健工作職責及相關制度、膳食營養(yǎng)調查、衛(wèi)生保健科研等方面知識。雖然我并不是園內專門的保健老師,但是通過本次培訓,我還是受益匪淺。
通過本次的培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要關注到幼兒方方面面的衛(wèi)生保健問題。每天從幼兒入園晨檢、進班、進餐、入廁、戶外、午睡、離園等幾大關口入手,對幼兒加大護理,關照、關注幼兒的成長變化,在生活中、學習上、心理上給予幼兒幫助、照顧、溝通疏導。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建立班上一日常規(guī)生活制度,讓幼兒做到動靜交替,應做到既有限定又有彈性,保證幼兒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發(fā)展。原來我忽視了幼兒園體弱兒的這個問題,但通過這次培訓,我了解到了關照體弱兒在幼兒園保健工作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日后每天的工作當中我會加強體弱兒的管理,例如我班的趙稼筠小朋友,我就要多觀察、多照顧他。其次要做好預防疾病的各項工作,發(fā)現有異常情況及時處理,如有發(fā)熱、皮疹、眼睛紅腫等,尤其是流行性傳染病高發(fā)期(如手足口等)應該更加嚴格執(zhí)行衛(wèi)生保健制度,堅持每天一小掃,每周一大掃,嚴格執(zhí)行消毒制度。
幼兒園的保健工作涉及到很多的細節(jié)問題,如:隨時提醒幼兒按正確程序洗手、注意進餐速度,飯后漱口,注意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注意提醒幼兒根據天氣情況穿脫衣服等。開展健康教育、以及安全自我保護教育教學;每天從幼兒入園晨檢、進班、進餐、入廁、戶外、午睡、離園等幾大關口,對幼兒加大護理,關照、關注幼兒的成長變化,在生活中、學習上、心理上給予幼兒幫助、照顧、溝通疏導。要做好各項保健工作,其主要是耐心,細心的對待幼兒。
系統(tǒng)/疾病
主要內容
要點
一、呼吸系統(tǒng)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概述
(2)臨床表現和病程分期
(3)治療和預防
(二)支氣管哮喘
(1)概述
(2)臨床表現
(3)診斷
(三)肺結核
(1)臨床表現
(2)臨床類型
(3)治療原則
(四)肺癌
(1)病理分類
(2)臨床表現
四、女性生殖系統(tǒng)
(一)妊娠與分娩
(1)妊娠診斷
(2)影響分娩的因素
(3)分娩的臨床經過
(二)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1)分類
(2)診斷
(3)處理原則
(三)產后出血
(1)病因
(2)診斷
(3)處理原則
(4)預防
(四)產褥感染
(1)病因
(2)臨床表現
(3)診斷
(4)處理原則
(五)子宮頸癌
(1)病因
(2)臨床分期
(3)臨床表現
(4)診斷
(六)子宮肌瘤
(1)分類
(2)臨床表現
(3)診斷與鑒別診斷
五、血液系統(tǒng)
(一)造血系統(tǒng)疾病
(1)概念
(2)分類
(3)臨床表現與實驗室檢查
(4)診斷
(5)治療原則
(二)輸血
1.合理輸血
(1)輸注血液成分的優(yōu)點
(2)常用血液成分的特性
(3)合理輸血的原則
(4)輸血適應證
(5)血液保護
2.安全輸血
(1)輸血基本程序
(2)輸血不良反應
六、內分泌系統(tǒng)
(一)總論
(1)概念
(2)病因及診斷
(3)治療原則
(二)糖尿病
(1)定義
(2)臨床表現
(3)診斷與分型
(4)綜合防治原則
七、神經系統(tǒng)
神經系統(tǒng)疾病概論
(1)神經系統(tǒng)疾病常見病因
(2)常見癥狀、體征及其臨床意義
八、運動系統(tǒng)
骨折
(1)臨床表現
(2)X線表現
(3)急救目的和急救固定的目的
(4)治療原則
九、兒科疾病
(一)感染性疾病
小兒常見發(fā)疹性疾病(麻疹、風疹、幼兒急疹、水痘、猩紅熱)
(1)常見呼吸道發(fā)疹性疾病的病因
(2)各種皮疹特點和出疹規(guī)律
(3)常見并發(fā)癥
(4)治療與預防
(二)小兒結核病
原發(fā)型肺結核
(1)臨床表現
(2)診斷
(3)治療
(三)消化系統(tǒng)疾病
小兒腹瀉病
(1)病因
(2)臨床表現
(3)診斷與鑒別診斷
(4)治療
(四)呼吸系統(tǒng)疾病
小兒肺炎
(1)肺炎的分類
(2)急性支氣管肺炎的臨床表現與并發(fā)癥
(3)幾種不同病原體所致肺炎的臨床表現
(五)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
先天性心臟病概述
(1)先天性心臟病的分類
(2)幾種常見先心病的臨床表現、診斷與鑒別診斷
十、傳染病
(一)病毒性肝炎
(1)病原分型
(2)臨床分型
(3)甲、乙型肝炎的血清學診斷
(二)流行性乙型腦炎
(1)臨床表現
(2)診斷與鑒別診斷
(3)治療原則
(三)傷寒
(1)臨床表現
(2)診斷與鑒別診斷
(3)治療原則
(四)腎綜合征出血熱
(1)病原分型
(2)臨床表現分期
(3)診斷依據
(五)細菌性痢疾
(1)病原
(2)急性細菌性痢疾的臨床表現
(3)糞便檢查特點
(4)診斷依據
(六)霍亂
(1)臨床表現
(2)診斷與鑒別診斷
(3)治療原則
(七)瘧疾
(1)瘧原蟲生活史
(2)典型間日瘧的臨床表現
(3)診斷依據
(4)主要預防措施
(八)日本血吸蟲病
(1)急性血吸蟲病的臨床表現
(2)診斷依據
(3)病原治療
(4)主要預防措施
(九)艾滋病
(1)病原學
(2)傳染途徑
(3)臨床表現
(4)診斷
十一、性傳播疾病
(一)淋病
(1)病原體及傳播途徑
(2)臨床表現
(3)診斷
(4)治療
(二)梅毒
(1)病因
(2)分期及臨床表現
(3)診斷及治療
十二、其他
(一)無菌技術
(1)滅菌、消毒概念和方法
(2)手術中的無菌原則
(二)急性中毒
(1)中毒的概念
(2)病因
(3)臨床表現
食物中毒是指孩子吃了某些攜帶病菌或毒素、毒質的食物而發(fā)生中毒。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很多,大多數是由于吃了不干凈的飯菜和沾染了有毒物質的食物。
引起小兒食物中毒的原因
1 細菌性食物中毒。食物在制作貯存、運輸及出售時被細菌及其毒素污染。常見的細菌有沙門氏菌、大腸埃希桿菌、副大腸埃希桿菌、嗜鹽菌等;另一些細菌經高溫處理可殺死細菌,但其代謝產生的毒素未被破壞,食入后仍可中毒。
2 真菌性食物中毒。指有毒的真菌如:赤霉菌毒、青霉菌和黃曲霉菌等污染食物致中毒。
3 有毒的動植物中毒。食物本身含毒,如河豚、蟾蜍、毒蕈、木薯、白果及發(fā)芽的馬鈴薯,本身含毒食后發(fā)生中毒。
4 化學性食物中毒。食物中摻雜入一些重金屬有機磷等引起中毒。
小兒食物中毒的緊急救護
1 發(fā)現小兒有食物中毒的現象時,如小兒未發(fā)生嘔吐,可用手指或筷子、或牙刷柄等包上軟布,壓迫孩子的舌根,或輕攪他的咽喉部,促使發(fā)生嘔吐,把毒物盡快吐出。也可給孩子喝些鹽水,再用上法促進嘔吐即送往醫(yī)院急救。
2 盡快清除未被吸收的毒物:清洗被污染的皮膚、除去污染的衣服、脫離有毒的場所或催吐、洗胃、導瀉、灌腸以清除食入的毒物。如果病人吃下去的中毒食物時間較長(如超過兩小時),而且精神較好,可采用服用瀉藥的方式,促使有毒食物排出體外。
3 防止毒物吸收:在催吐、洗胃過程中或其后,給予拮抗劑與直接未被吸收的毒物發(fā)生作用,以減低毒性或防止吸收。例如強酸中毒可用弱堿(石灰水上清液、肥皂水)中和,強堿中毒可用弱酸(1%醋酸、果子水)中和,日常飲的豆?jié){、牛奶或蛋清也有中和酸、堿作用和保護腸胃道黏膜作用,并常用作金屬毒物的拮抗劑。濃茶可以沉淀某些毒物。
及時告訴醫(yī)生孩子的表現、最近曾吃了什么東西和在什么地方吃到的這些東西。醫(yī)生將根據孩子的情況和中毒的類型進行治療。如果孩子有脫水征象,將對孩子進行輸液補水。
關鍵詞:小兒;高熱驚厥;護理
Abstract:Infantile convulsion is a common pediatric emergency,if not timely and effective treatment,can cause irreversible brain damage and even endanger the lives of children,so take the cooling,keep the airway open,stop panic,oxygen inhalation and safety protection nursing measures to control seizures,reduce children injury,and health guidance to strengthen its treatment compliance,prevention of seizure recurrence,so as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Key words:Children;Febrile convulsion;Nursing
小兒中樞神經以外感染引起38.5℃以上發(fā)熱時出現的驚厥稱為小兒高熱驚厥[1],高熱驚厥是小兒常見的一種急癥,不及時處理可以引起小兒神經損傷等系列并發(fā)癥,甚至死亡。如果小兒驚厥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絕大部分患兒預后良好。因此,做好小兒高熱驚厥的護理工作在臨床中有著重要意義。我院收治的123例小兒高熱驚厥患兒,經過有效的護理,取得較滿意的康復效果,現將我們的護理對策介紹如下,以供臨床護理工作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0年7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小兒高熱驚厥患兒123例,其中男71例,女52例;年齡6月~7歲,1~3歲有88例(71.54%);驚厥發(fā)作時體溫在38.5~39℃的有16例(13.01%),39.1~40℃74例(60.16%),>40℃的33例(26.83%)。
1.2癥狀和體征 排除患兒頭顱感染和其它導致驚厥的器質性或代謝性疾病,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它傳染病初期,當體溫在38.5℃以上突然發(fā)生的小兒意識喪失,頭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視,口吐白沫,兩眼發(fā)直,牙關咬緊,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陳攣性或強直性抽搐,個別患兒出現頸項強直、面部青紫、大汗淋漓,甚至大小便失禁,持續(xù)時間數秒至數分鐘后,發(fā)作停止后意識恢復。輕者表現為強直性發(fā)作,發(fā)作時握拳,軀干、四肢強直,四肢張力降低伴半身抽動,部分患兒僅一側或雙側抽動。
1.3護理對策 盡快控制驚厥發(fā)作,同時配合醫(yī)生尋找發(fā)熱病因予以治療及預防驚厥復發(fā)。
1.3.1發(fā)熱驚厥時的處理 ①保持呼吸道通暢:將患兒側臥,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嘔吐物,避免吸入窒息。②建立靜脈通道:有效靜脈通道可以保證將所需要的藥物及液體及時供給患兒機體,記錄好出入量。③密切病情觀察:監(jiān)測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血氣和血糖,血氧飽和度
1.3.2高熱驚厥持續(xù)狀態(tài)的處理 驚厥持續(xù)>30min,應采取緊急急救措施,專人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必要時氣管插管及人工呼吸,防誤吸。應用鎮(zhèn)靜、止驚、降溫、脫水等藥物時,一定要按藥物說明書要求進行給藥,采取正確途徑,注意給藥速度;用微量泵維持防止驚厥再次發(fā)生的藥物,但要避免藥物引起呼吸抑制,注意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發(fā)現問題及時匯報醫(yī)生,并配合有效處理。
1.3.3發(fā)熱處理 ①物理降溫:高熱時先用冰帽、全身溫水或酒精擦浴進行物理降溫,如果降溫效果不理想應報告醫(yī)生。②藥物降溫:及時應用降溫藥物(對乙酰氨基酚或阿司匹林口服,靜脈可選用賴氨酸阿司匹林)。③補液:既可降溫又可以防止患兒發(fā)熱致水、電解質紊亂。④查找引起發(fā)熱的病因,如有感染及時控制。
1.3.4安全護理 ①患兒抽搐時用牙墊或紗布包裹壓舌板保護舌,防舌咬傷或后墜。②床邊給予護欄、床頭墊軟枕防止患兒墜床及碰傷,四肢適當約束。③病房內保持安靜,減少刺激;治療、護理相對集中,動作輕柔、操作嫻熟。
1.3.5基礎護理 保持病房整潔、干凈,注意溫濕度適宜,病床舒適,及時更換污染的床單與被服,衣褲要柔軟寬大,保持皮膚及病床清潔衛(wèi)生。根據患兒年齡給予易消化高維生素飲食,保證有足夠水分補充。
1.3.6健康教育 讓家長了解發(fā)熱驚厥相關知識、驚厥及癲癇有何不同,目標控制驚厥復發(fā)的重要性,高熱驚厥有可能引起腦損傷等并發(fā)癥的風險,了解應對驚厥復發(fā)的措施;同時安慰患兒家屬樹立信心,增強患兒治療的依從性,積極配合治療。
1.3.7疾病恢復期 ①合理飲食保證充足營養(yǎng),積極參與身體鍛煉以增強體質,減少上呼吸道感染機會。②根據病情間歇或長期服用抗驚厥的藥物預防驚厥復發(fā)。③出院后患兒出現異常情況應及時有效處理、咨詢,并定期隨訪及復查。
2結果
123例高熱驚厥患兒,出現高熱驚厥持續(xù)狀態(tài)(驚厥持續(xù)≥30min)12例,高熱驚厥復發(fā)26例,4例患兒出現腦水腫等并發(fā)癥,隨訪2年121例患兒病情得到控制康復率98.37%,2例患兒繼發(fā)癲癇。
3討論
發(fā)熱是保護性反應,但持續(xù)高熱及高熱驚厥會對小兒造成身體傷害。由于小兒大腦皮質功能發(fā)育未成熟,各種刺激均能引起大腦強烈興奮與擴散,導致神經細胞突然大量異常放電活動而引起全身或局部肌肉抽動[2],出現腦損傷及各種并發(fā)癥,甚至死亡。熱性驚厥的防治原則是[3]:盡快控制驚厥發(fā)作,預防驚厥復發(fā),提高小兒健康水平,減少兒童發(fā)熱性疾病的發(fā)生。
治療及護理措施不當可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嚴重會危及生命[4],如窒息。小兒高熱驚厥采取降溫,可以降低腦組織的代謝,減少耗氧量,提高腦細胞對缺氧的耐受性,減少損害程度的進展,利于腦細胞恢復,但物理降匾注意防凍傷,擦浴禁止在小兒胸前區(qū)、腹部、后頸部位擦浴,以免引起身體出現不良反應;小兒發(fā)熱驚厥的急救需要鎮(zhèn)靜止驚,護理中要注意藥物的毒副作用,輸液控制液體速度;同時觀察小兒有無發(fā)熱虛脫,監(jiān)測小兒水、電解質是否平衡;小兒高熱驚厥有繼發(fā)癲癇的可能性[5],我們應對這部分家長做好心理疏導工作,隨訪本組2例癲癇患兒均得到家長精心照護。
我們在做好醫(yī)院護理工作的同時,應做好小兒健康教育宣傳工作,讓更多群眾了解嬰幼兒健康促進知識,掌握嬰幼兒常見病的防治簡單技能,提醒嬰幼兒家長,當他們發(fā)現小孩不如平時精神好,或有食欲減退時,就應引起家長重視,孩子有手心、前額發(fā)熱,面部充血等發(fā)熱體征時,就應監(jiān)測小兒體溫,必要時及時就診檢查處理。重視兒童生長發(fā)育,才能提高兒童整體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鐘小燕,趙春蘭.小兒高熱驚厥綜合護理方法的探討[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13,35(1):222-224.
[2]鄧成惠.小兒高熱驚厥的急救與護理[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1,27(13):2051.
[3]王曉慧. 熱性驚厥的治療與預后[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13(15):1-2.
【關鍵詞】新生兒;驚厥;臨床觀察;急救措施
【中國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5511(2012)06-0147-01
新生兒驚厥是由各種病因引起的新生兒期常見的一種急癥,新生兒癥狀常不典型,極易誤診而延誤治療,嚴重反復驚厥發(fā)生常導致腦細胞功能不同程度的受損,留下不同程度的智力和運動功能障礙,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嚴重負擔。故早期明確病因,有效控制驚厥發(fā)作,對減少病死率及后遺癥的發(fā)生極重要。2002年1月至2011年10月莒南縣婦幼保健院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病房共收治新生兒驚厥298例,現將臨床觀察及急救措施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298例中,男176例,女122例;早產兒49例,足月兒183例,過期產53例,體重≤2 500 g 25例、≥4 000 g 11例;驚厥首發(fā)日齡≤1天120例,1~3天68例,4~7天45例,8~28天65例。
1.2 圍產期因素 有異常分娩史38例,其中剖宮產30例,產鉗助娩4例,臀位產2例,胎頭吸引助產2例;臍帶異常13例,包括臍帶繞頸9例,臍帶脫垂2例,臍帶繞身1例,臍帶短小1例;羊水胎糞污染18例,其中Ⅲ度5例,Ⅱ度13例;有窒息史38例,其中重度窒息30例,輕度窒息8例;產婦妊高征15例;產前感染2例;不潔斷臍史2例。
1.3 驚厥病因 非感染性疾病262例,其中以缺氧缺血性腦病居多,感染性疾病37例。
1.4 驚厥發(fā)作類型 根據《實用新生兒學》的新生兒驚厥分類法[1],微小發(fā)作型72例,多灶陣攣型53例,局灶陣攣型48例,肌陣攣型35例,直型17例,混合型73例。
1.5 治療與轉歸 298例均予以止驚、吸氧、利尿脫水、促進腦細胞代謝及對癥支持治療,治愈295例,放棄治療1例,死亡2例,其中112例經高壓氧治療均治愈,隨訪無后遺癥發(fā)生。
2 臨床觀察
新生兒驚厥的臨床表現與嬰幼兒及兒童有所不同,癥狀常不典型,有時與正常活動不易區(qū)分且極易忽略,密切觀察意識變化、發(fā)作類型及伴隨癥狀對臨床診斷、鑒別、治療均有重要意義。
2.1 詳細詢問病史。 新生兒入院時必須先詳細詢問母親孕期健康、用藥情況、既往健康狀況、妊娠分娩次數、分娩經過(包括胎位、產程、胎兒)情況,羊水量及性狀,胎盤情況和臍帶情況以及新生兒出生時有無窒息,經過何種搶救,Apgar評分等。
2.2 仔細觀察患兒意識水平、肌張力、反射、自主功能的變化。本組資料表明圍產期窒息及分娩異常是新生兒驚厥的主要原因。針對這種情況,一旦了解該患兒有圍產期窒息或宮內窘迫史,則應密切觀察患兒意識,肌張力變化,原始反射等。
2.3 觀察驚厥的發(fā)作類型。本組病例以微小發(fā)作型及混合型居多,占50%以上,因此觀察病情時如果某一動作反復出現,應考慮微小發(fā)作型驚厥。
3 急救措施
3.1 保持呼吸道通暢。維持充分的通氣,以避免并及時糾正低氧及高碳酸血癥。驚厥發(fā)作時頭應側偏、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防止阻塞呼吸道。
3.2 建立靜脈通道,限制液量及滴速 。為達到正常體液平衡,新生兒每日液量控制在50~60 ml/kg,在24 h內平均輸入,滴速為3~5滴/min,以防止及減輕腦水腫和顱內高壓癥狀。
3.3 氧氣吸入。對驚厥頻繁發(fā)作,特別是全身性發(fā)作伴呼吸暫停或喉痙攣者,提高血氧濃度是主要急救措施之一,必要時用高壓氧治療。
3.4 止驚藥物的應用(1) 苯巴比妥鈉。苯巴比妥鈉是缺氧缺血性腦病首選藥,對改善新生兒神經癥狀和減輕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有顯著效果。(2) 控制驚厥。代謝紊亂所致驚厥,在應用葡萄糖及相應電解質后,短期內驚厥不能控制,可加用鎮(zhèn)靜劑如安定、苯巴比妥鈉等。
3.5 加強監(jiān)護,密切注意生命體征的變化。
4 討論
4.1 新生兒驚厥是中樞神經系統(tǒng)疾病或功能失常的一種臨床表現,是新生兒期常見癥狀之一,可對不成熟的大腦造成損傷,同時也是新生兒死亡的原因之一[2]。
4.2 新生兒驚厥的發(fā)作類型以輕微型最多,表明輕微型是新生兒驚厥的主要表現形式。輕微型的臨床表現為眼球水平位或垂直偏斜,眼瞼反復抽動、眨眼、吸吮動作、四肢呈游泳或踏車樣運動以及呼吸暫停等,這些表現易被忽略,有時難以與足月兒正常活動相區(qū)別[3],與新生兒中樞神經生理解剖特點有關。
4.3 新生兒驚厥對小兒危害極大,預防其發(fā)病是必要的。應加強圍產期預防保健、產前檢查,及時診治孕母并發(fā)癥,提高產科技術,掌握復蘇方法,并預防患兒低血鈣、低血鎂、水和電解質紊亂等合并癥的發(fā)生。一旦發(fā)生新生兒驚厥,應積極尋找病因,給予針對性的病因治療,同時行止痙治療,以盡可能降低患兒病死率及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的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253.
為了保障全園師生健康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促進幼兒園保教工作順利開展,防范各類事故發(fā),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危害,依照上級有關文件要求和相關法律法規(guī),從我園實際出發(fā),按照“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原則,加強幼兒園安全工作,提高幼兒園應急速度,保證應急工作高效、有序的開展,確保意外事件發(fā)生后能夠統(tǒng)一指揮,有條不紊地開展好各項工作,特制定本應急預案。
一、緊急預案的啟動 幼兒園在教育教育教學過程中下列事件一旦發(fā)生,應當即停止一切教學活動,并立即啟動各項事件的應急預案程序,應急領導小組成員和各相關責任人立即到位并按應急預案程序組織師生進行緊急撤離。
A.幼兒園正常教學時,發(fā)生爆炸、火災、地震、等危害學生生命健康的重大自然災害及外部事件。
B.防汛工作應急事件。
C.校園暴力傷害事件。
D.基礎設施故障校舍安全等事件。
E.社會疫情等方面,國家所規(guī)定的重大師生在園內發(fā)生重大傷害事故及食物中毒事件疫情(鼠疫、霍亂、傷寒、非典等)。
G. 以上未提及的危害師生安全的其他緊急事件。
二、應急領導小組成員
組 長:樊志琴 園長
副組長:李慧榮
后勤組:朱欣欣、劉莉莉、王琴
保衛(wèi)組:續(xù)婷婷、劉思濃、段勤勤
信息員:李慧娟
安全員:任敏、樊春蘚
成員:魏村幼兒園全人員幼兒園
幼兒園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置領導小組的主要職責:在縣教育局指導和領導下,全面負責本園突發(fā)事件的處置工作;收集、分析有關信息,預測相關事件的發(fā)展趨勢,重大問題及時向有關部門報告;研究確定應對突發(fā)事件的重大決策和指導意見,啟動突發(fā)事件應急預案,深入現場進行指揮;在處理突發(fā)事件工作中協(xié)調與其他部門的關系;當突發(fā)事件超出教育系統(tǒng)范圍時,及時向相關主管部門和單位通報情況,協(xié)調、協(xié)助有關單位開展應急處置工作。
三、學校正常教學中發(fā)生火災、地震等突發(fā)自然災害事故應急處置預案
(一)、預防措施:火災事故:
1、定時改造修繕幼兒園老化電路,不亂拉亂接臨時線路;
2、不違章使用電器造成;
3、規(guī)范實驗操作,嚴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4、不違章點燃明火造成;
5、不亂扔煙蒂。
6、開展火災自救逃生知識演習活動;
7、按規(guī)定使用和管理好消防器材,落實幼兒園消防責任制度。
地震事故:組織學生學習地震自救知識的演習活動。 暴雨、雷電、臺風等惡劣天氣事故:
1、嚴格按局規(guī)定停止教學活動,按規(guī)定放學。
2、教育學生安全行走、行車。
3、請家長配合接送學生上下學。
4、開展惡劣天氣自護逃生知識演習活動。
(二)發(fā)生火災、地震等突發(fā)自然災害事故應急處理程序
(1)發(fā)緊急撤離、集中信號(信號是警報聲)。
(2)立即停止一切教學活動,所有在場教師參加救援和疏導。在上課時由各任課教師帶領幼兒按指定線路到指定地點集中,老師在確認沒有學生時最后一個撤離。
(3)課任教師、班主任應按照平時消防演練逃生的路線有組織、迅速地疏散幼兒,地震、火災發(fā)生時等其他災害如安全通道被破壞無法安全撤離時要穩(wěn)定幼兒情緒,并引導幼兒轉移到相對安全區(qū)等待救援。
(4)緊急撤離時幼兒園應停止一切活動,不得攜帶書包,迅速離開現場,聽從老師指揮,互相照顧撤離。
5)門衛(wèi)聽到信號后就打開所有大門,總務處工作人員立即檢 查應急通道是否打開暢通。
6)工作時間發(fā)生火災時,發(fā)現者除119、110報警外,迅速報告園領導,;園領導應立即指揮工作關閉電源
(7)發(fā)生漏水現象危及學生安全的應立即切斷水源(消防用水源除外)。
(8)在報警的同時園領導應立即到一線進行指揮,幼兒園應急領導小組迅速作出反映指揮成立疏散引導小組、通信聯(lián)絡小組、應急救護小組、后勤保障小組,各小組迅速到達指定位置。 疏散引導小組:引導幼兒安全撤離到安全的疏散集中地,并要安慰管理好孩子,不能使孩子走失、走散。 通信聯(lián)絡小組:將相關情況通知各有關方面,向區(qū)教辦和村領導匯報,聯(lián)系110等相關部門到場撲救,聯(lián)系醫(yī)療部門實施醫(yī)療救護。 應急救護小組:將受傷師生及時送往醫(yī)院救治或就地對傷員展開施救護,并就地取材開展,營救尚未脫險師生。 后勤保障小組:保障人、財、物及時到位,盡最大可能保證師生生命安全,使損失減少到最小。
(10)除不可抗力的地震等自然災害外,人為引起的災害應保護好現場,協(xié)助公安、消防部門進行事故現場分析,查明原因。
(11)協(xié)助相關部門作好善后處理
四、為有效的做好防汛應急工作,本園特制定防汛工作應急預案如下:
一、 防汛工作領導小組:魏村幼兒園 組 長:
二、 加強防汛應急培訓工作: 防汛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防洪搶險培訓,每年汛前對全體員工進行防洪知識和自救知識的教育,增強員工的防汛意識和水患意識進行防汛知識的教育,重點講解汛前的任務要求。搶險措施和搶險注意事項。
三、 做好防汛應急準備工作: 幼兒園全體教職工要加強重視防汛工作,堅決克服麻痹思想,明確防汛責任。準備好急救藥品,安排好全體師生,安置好貴重物品,疏掏排水設施,檢修防汛器材。一有災情、傷情出現馬上到達現場進行搶險與救護,主汛期間保證通訊暢通。
四、 加強汛期巡查: 各班在汛期加強巡查,堅持雨前、雨中、雨后的三查制度保證排水通暢,萬無一失,確保生產、生活、工作正常進行。
五、 急救應急措施: 一旦發(fā)生汛情(立即啟動應急預案) 1、組長,組員應立即報告組長各方面汛情。
2. 組長:立即報告上級各防汛部門,警急時刻馬上打110、120報警。
3. 全體組長、副組長、組員立即開展自救工作,在園長的統(tǒng)一指揮下,各班保護好各班幼兒,把幼兒疏散至安全地方,等待家長接走。
4. 如有疫情發(fā)生,立即報告疾控中心,打110、120把患兒送往醫(yī)院。
5. 保護好幼兒園,銜接好上級各個部門協(xié)助好一切事后善后工作。妥善安排好幼 兒園一切工作。
五、 師生食物中毒事故應急處理預案及應急處理程序
(一)、可能引發(fā)師生食物中毒的原因: 購入的食品存在質量問題;食堂工作人員因操作不當引起食物變質、不符合食用要求;及個別人的惡意下毒等原因造成食物中毒事故。
(二)師生食物中毒事故的預防措施
1、加強幼兒園食堂食品衛(wèi)生工作的管理,嚴格執(zhí)行幼兒園食品衛(wèi)生安全管理制度,落實有效措施,責任到人,投入足量經費保障食堂衛(wèi)生器具、消毒工具及其他設備的添置和更新。
2、非食堂工作人員不得隨意進入廚房。加強對食堂工作人員的培訓、教育工作,嚴禁無健康證人員在學校食堂上崗工作。食堂 工作人員應按規(guī)定定期進行體格檢查,做到持證上崗。
3、幼兒園食堂、食品供應部門嚴格把好食品質量關,杜絕不潔、變質及三無產品流入學校;規(guī)范食品加工、操作程序,做到燒熟煮透,加工好的食品及時放入密封間;嚴格生熟食品的管理,防止熟食二次污染;做好食物留樣工作,留樣食品必須按規(guī)定保留48小時;嚴格操作環(huán)節(jié)中的消毒工作,消毒方法得當、時間保證。
4、保障師生飲用水源,師生飲用水要有專人管理,存放環(huán)境整潔,加強日常檢查,一旦發(fā)現變質,立即停用;飲水機要定期消毒,供水商要求證照齊全。
5、積極開展對師生的食品衛(wèi)生教育。教育師生不吃無證攤販的不潔食物,培養(yǎng)良好的飲食衛(wèi)生習慣。
六、食物中毒安全事故
1、學校要加強食堂食品衛(wèi)生和飲食,飲水管理,嚴防食物中毒事故發(fā)生。 2、若發(fā)生食物中毒事故,立即停止學校食堂的所有工作,及時向食品衛(wèi)生監(jiān)督所,疾控中心報告,及時報警110,120等部門請求援助。
3、積極協(xié)助衛(wèi)生機構救助病人。
4、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和原料,工具,設備和現場。
5、配合食品衛(wèi)生監(jiān)督所,疾控中心的調查,如實提供有關材料和樣品。
6、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處理工作。
師生食物中毒事故的應急處理程序
1、立即將中毒師生送就近醫(yī)院救治。同時向區(qū)教辦及衛(wèi)生監(jiān)督部門報告。
2、幼兒園安全領導小組立即介入事故的處理,并根據情況,制定工作方案,落實人員分工。
3、幼兒園保健醫(yī)生做好食物中毒事件的專項登記工作,其內容包括:班級、人數、姓名、發(fā)病日期、主要癥狀、處理情況等,并積極協(xié)助衛(wèi)生監(jiān)督部門做好調查工作,以利于有關部門采取措施、組織搶救、調查分析中毒原則和預防方法。若懷疑為投毒事件,應立即向公安部門報案。
4、積極做好中毒師生的就醫(yī)陪護工作,及時聯(lián)系幼兒家長,如實向幼兒家長闡述事故經過,并認真做好幼兒家長的工作,爭取家長的配合、諒解。
5、保護現場、保留樣品。保護好現場和可疑食物,吃剩的食物不要急于倒掉,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要急于沖洗,對病人的排泄物(嘔吐物、大便)要保留,以便衛(wèi)生部門采樣檢驗,為確定食物中毒提供可靠的情況。 與保險公司取得聯(lián)系,認真做好理賠工作。
6.在查明情況之前對可疑食物、水源應立即停止食用。查明情況后,對確定的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應按規(guī)定進行處理。
7、聯(lián)系保險等部門及時做好事故的善后處理工作,對有關責任人按規(guī)定作出處理。
七外來暴力侵害事故
1、學校要加強門衛(wèi)管理,嚴格門衛(wèi)進出制度,對來校的陌生人員要進行盤問,及時學校領導取得聯(lián)系,不得隨意放行。
2、學校外來未經允許而欲強行闖入校園者,學校門衛(wèi)不得放行,應及時將其驅逐出校,同時向其發(fā)出警告,并向學校報告或報110請求援助。
3、學校內發(fā)生不法分子襲擊,行兇等暴力侵害時,應先制止、制服,同時將其驅逐出校,向其發(fā)出警告,并向學校報告或報110請求援助。
4、對受傷師生及時救治,并將有信息及時報教育主管部門。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處理工作。
八 國家規(guī)定的重大疫情、傳染性疾病應急預案及應急處理程序
一)、預防方法和措施
1、加強衛(wèi)生知識的普及工作。要經常性利用給家長一封信、網站、櫥窗、廣播等各種形式做好預防重大疫情、傳染性疾病知識的宣傳。
2、教育家長、師生學會預防疾病知識,培養(yǎng)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和生活習慣。
2、由于幼兒園是人員高度聚集,室內活動較多,為進一步預防傳染病,應采取以下預防措施: (1)要求各班教室、公共教室及教師辦室經常性保持室內環(huán)境的通風換氣,30度以下不能開風調,開風調時必須在每天10:00-11:00三浴活動時開窗通風。
(2)重大疫情、傳染性疾病發(fā)生時不組織師生到人群集中的地方去活動;
(3)講究個人衛(wèi)生,幼兒園的洗手池上要提供師生消毒用的洗手液等常見消毒物品,提供流動水源供師生洗手。教育師生在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后要洗手。師生茶具、餐具專人專用。
(4)教育師生注意增減衣物和均衡營養(yǎng),加強戶外鍛煉,保證足夠休息,增強體質。
(5)教育師生在發(fā)生發(fā)熱、咳嗽、乏力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yī),37.5度要居家隔離,每班3人以上發(fā)生時要及時向衛(wèi)生部門報告,并做好相關人員的陋離工作。 (6)幼兒園各室場及幼兒用品應按照本園各項消毒制度規(guī)定定 期消毒。
(四)重大疫情、傳染性疾病發(fā)生時的應急處理程序
1、以下情況發(fā)生時要立即啟動應急程序:經醫(yī)確診的個別傳染病病例或疑似病例的;短時間內出現群體發(fā)熱、咳嗽、腹瀉等不明病因的癥狀,且人員急驟增多的;其它需要報告的防疫情況。
2、突發(fā)傳染病事件(如鼠疫、霍亂、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禽流感、肺炭疽肝炎、細菌性痢疾、傷寒、出血熱、肺結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要按《傳染病防治法》及時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區(qū)教辦及疾病控制中心報告,報告疫情癥狀、發(fā)病時間、人數等情況。
3、每天加強幼兒活動室的通風、消毒(紫外線)、幼兒玩具清洗消毒,每周把幼兒用品進行太陽曬或消毒水浸泡。
4、傳染性疾病發(fā)生應積極組織學生到醫(yī)院就診,并落實患者的隔離工作,對密切接觸者的做好觀察工作以,做好環(huán)境、飲食、飲水的消毒工作,防止事件擴大。
附則 .
1、幼兒園應根據突發(fā)事件的變化與發(fā)展,及時調整應急處理措施,以提高突發(fā)事件處理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2、幼兒園結合本園實際情況,制定出此應急預案,并報上級主管部門突發(fā)事件應急處理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
3、各相關應急預案的啟動、實施,由相關突發(fā)事件應急處Z領導小組組長決定。各領導小組成員應認真貫徹執(zhí)行本預案,嚴格執(zhí)行規(guī)定,遵守工作紀律,并確保通訊聯(lián)系的暢通、便捷。
4、本預案由幼兒園制定并負責解釋,并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及時加以修訂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