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TU98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4-0062-03
1 引 言
對一個城市的印象總是從“看”開始的,而色彩又是視覺的第一要素,談城市道路綠地景觀離不開對色彩問題的研究。在當今社會,城市色彩已多色化,對人工色彩的運用遠遠超過素材色,而且呈現出非常強烈地與自然色之間抗衡的趨勢。合理地將城市道路景觀中的自然、人工色彩有機地運用到道路綠地的設計之中,也是創造具有個性和魅力的城市風景的一個行之有效方法。
2城市道路綠地空間的色彩構成及功能作用
2.1 城市道路綠地空間的色彩構成
城市道路綠地空間的色彩是一個整體的宏觀的概念。它包括了城市道路自然景觀的色彩、建筑的色彩、公共設施的色彩甚至于廣告牌的色彩、汽車的色彩以及人們衣著的色彩等等。同時,它還是一個城市社會發展程度的綜合反映,涉及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了歷史、氣候、植被、建筑、文化等諸多因素。
按照色彩的分類,粗略地將城市道路色彩分成基調色、主調色、配合色和強調色幾個大的類別:
(1)基調色是組成道路地域總體的背景色彩,環境的范圍不同,基調色也各異。如,在湖畔、河流旁的沿濱大道景觀中,水的色彩則成為基調色。
(2)主調色在城市道路景觀色彩中是指道路綠地主要植物種植面和道路鋪裝的色彩,也就是道路中央分隔帶、中心島綠地、路面的色彩和廣場綠地、鋪裝色彩以及停車場綠地鋪裝色彩等等。在體現城市道路的色彩形象方面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道路色彩中較為豐滿的一部分。
(3)配合色是與主調色組合在一起的使主調色更加豐富的色彩。
(4)強調色也稱點綴色。是務必在配色群體中小面積出現的比較突出、醒目、明快的部分。如城市道路中的廣告牌的色彩、公共環境設施的色彩及休閑小品的色彩等等。在配色當中,強調色的使用也非常重要,運用的好,可以使整體環境色彩顯得更為生動,但如果使用不當,將導致色彩污染的局面,同時更會對色調的整體性造成很強的破壞作用。
2.2 色彩在景觀環境中的調節作用
城市的生存空間相對狹小,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因此城市色彩的運用要十分講究,不能隨心所欲。
色彩的選擇不僅要反映環境本身想要傳達的意義,還要考慮用路者對道路色彩的感覺。這就是色彩對人類的無形、抽象的精神作用,是最能引起人的情感和情緒變化的外界因素之一。色彩在設計中是作為一種主觀的語言來使用的,它們的意義是與情緒和聯想有關,并且民族的傳統和文化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一種色彩由于所處環境和聯想的不同可能有幾種效果。不同的色彩環境會對人的情緒產生相應不同的影響。美國一些科學家曾讓受測驗的大學生呆在四壁皆白、空洞無物、絕無異色的房間里,結果3天后有人出現記憶力衰退、智力下降,5天后有人出現神經紊亂等機理失調現象。
鑒于城市道路景觀色彩對于用路者的心理狀態和情緒的影響作用,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非理性地運用色彩實際上是一種災難。色彩的污染與泛濫,正在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據統計資料表明,近年來由城市色彩所引起的糾紛在日本呈增長趨勢。1976年,僅有6項關于色彩的控訴提出,到1993年,就變成了16項。其中,日本東京曾發生一場“色彩騷動”的事件。東京市民由于長期目睹流動著的艷麗的、高彩度的公共汽車、出租汽車,色彩不停變化的霓虹燈、五光十色的商業廣告及路旁閃閃發光的玻璃鏡面、玻璃幕墻和各色瓷磚裝飾的建筑等,便會感到頭暈目眩、心緒不寧,對城市色彩表示強烈的不滿,迫使東京市政當局不得不設法糾正色彩的偏差,以消除市民心中的煩躁和不安。
在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的色彩構成中,基調色、主調色、配合色和強調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將其分類,也不是要強調它們各自的存在,而是強調幾大類別之間以及它們與城市主體色彩之間的相互依托的關系。基調色、主調色、配合色和強調色只有以注重道路景觀色彩的整體質量為原則,合理地搭配在一起,才能使整體色彩和諧而生動。走在巴黎的街頭,無論是建筑物的色彩,還是步行道的鋪裝,都采用灰色系列,即使是遮蓋物和霓虹燈的色彩也以白色居多,身穿深紅色禮服,頭戴深紅色帽子的婦人走在以這種色調為背景的街面上,將顯得格外地美麗;橘紅色的電話亭或書報亭的色彩,也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
3城市道路綠地空間整體色彩個性表現的運用
3.1 主色調的重構
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色彩也是體現城市道路風格特征的因素之一。每個城市道路在它發展前進的過程中,都會因其社會和自然條件的原因,形成獨特的、并為當地用路者喜愛的色彩環境。而城市道路綠地景觀整體色彩的個性體現,以道路、廣場、停車場植被覆蓋面為主要的因素,這也是道路綠地主色調的重要體現。
重構城市道路綠地的主色調首先要確認主色調的植物種類。許多國家都把確立城市道路的主色調樹種作為道路色彩規劃中的一項重要的內容。需要強調的是,確認城市的主色調樹種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它需要充分地了解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以及當地人民的喜好,一般是在城市所處區域的本地樹種中來選擇,不同的功能區其對樹種的形態,大小、枝葉疏密度等是有差異的。這些都需要大量的實踐考察以及科學的考證、歸納和總結而決定。確立主色調樹種后,必須對其進行法律、法規的制定。城市中的任何新建、改建、擴建的工程都要力求同城市的主色調相協調。
道路綠地植物色彩及其豐富多彩,在街道中能增添許多的色彩。利用植物特有的花、葉、枝干色彩的變化能為城市街道的特色化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尤其是用一些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植物。
在丹東,人們喜歡銀杏樹。如圖1,銀杏樹不僅以其俊美挺拔、葉片玲瓏奇特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它適應性強,藥用功效大,經濟價值亦非常可觀。宋代大詩詞家坡有詞贊曰:“四壁峰山,滿目清秀如畫;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在丹東市區的大街小巷和公園內,分布著相當數量的300~500年樹齡的銀杏樹,市區的主要街道,幾乎被百年以上的銀杏樹所覆蓋,一片黃燦燦的景象,受到當地市民的鐘愛和青睞。
3.2 統一中求變化
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色彩是構成社會文明程度的一個顯著標志,尤其道路綠化帶(包括中心島綠地)、廣場綠地和停車場綠地的自然植被色彩所形成的綠色廊道反映著人性需求,可以彌補高科技發展帶給現代城市生活的冷漠感覺,使得人、自然與社會之間達成一種和諧與默契。色彩在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設計中的實際應用,就是為了創造城市道路景觀的色彩美。
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色彩應用所追求的目標是:“統一中求變化”。統一是首要的,也是必然的,它是指城市道路綠地的本色,各個空間其他色彩必須服從、統一于整個道路的綠色主調。變化是次要的,卻又是必要的。它依靠放松對有道路綠地附屬景物,如道路兩旁廣告牌、廣場鋪裝、停車場周邊建筑等的色彩控制以及對其它道路綠地景觀元素的精心設計來實現。色彩應用的理想結果是使道路綠地鮮明的綠色主色調得到保持和延續的同時豐富其色彩構成整體特色,避免造成與其它城市道路的色彩趨同,如圖2。
3 城市道路綠地公共設施色彩的選用
由于與和人的關系很密切,所以不能夠忽視作為點綴色的公共環境設施的色彩在塑造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色彩個性中的重要作用。公共車站的色彩、電話亭的色彩、垃圾桶的色彩、休息椅的色彩以及路邊欄桿的色彩、路牌的色彩等等都是需要規劃的對象。既體現醒目易于辨認的功能上的需求,又要形成此城市而非彼城市的特色,如圖3。
澳大利亞悉尼科索步行街。燈桿及座椅、垃圾箱均用絳紫色,色彩統一,并與鋪地圖案結合布置。沿街建筑保持了老式的建筑立面及尺度,未進行大拆大改,街兩側非常連續的界面表現出充分的多樣性,甚至某種程度的矛盾和沖突。但由于整個街道地面的色彩、圖案、質感及街道小品的統一,構成空間地面的強音及富有地域特征的棗椰樹突出形象的統率作用,使人們感受到整個街道空間和諧美以及多樣性的充實。
上海淮海路地段的垃圾筒,用各種飽而穩重的紅、黃、黑等色的搭配,清新又特別。悉尼歌劇院外環境中的垃圾桶,不僅在造型上采用與建筑相呼應的造型,在色彩上更是體現出和“大海、群帆”和諧的淺色系。
這些事例給我們的啟發是,公共環境中的設施,并不一定是用鮮艷色彩組成的,使用一些低彩度而明度較高的色彩也同樣可以達到醒目、和諧的效果。
在我國的一些城市道路綠地環境中,許多公共設施的色彩過于鮮亮,電話亭是紅與綠的搭配,站臺也是紅與綠的搭配,和背景中的五顏六色的廣告牌竟相呼應,識別性反而很差。但是并不是說,杜絕在城市道路綠地環境中使用鮮艷的色彩,而是強調合理地使用色彩,嚴格控制使用影響城市綠地形象以及造成視覺污染的色彩。
參考文獻:
[1] 肖篤寧,李秀珍.景觀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67~84.
[2] 李團勝.城市景觀生態建設-以沈陽市為例[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6,9(3):34~37.
關鍵詞:道路景觀 城市道路 設計
城市道路景觀一方面展示城市風貌,另一方面是人們認識城市的重要視覺、感覺場所,是城市綜合實力的直接體現者,也是城市發展歷程的忠實記錄者,它總是及時、直觀的反映著城市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總體水平以及城市的特色,代表了城市的形象。因此,如何對城市道路景觀進行設計是本文討論的重點。
1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概念
城市道路的景觀設計是指從美學觀點出發,在滿通功能的同時,充分考慮道路空間的美觀、路用者的舒適性,以及與周圍景觀的協調性,讓使用者(駕駛員、乘客以及行人) 感覺安全、舒適、和諧所進行的設計。它是涉及城市規劃、環境設計、建筑及空間設計、道路美學、園林學、環境心理學等知識的綜合性學科。
2城市道路的景觀構成要素
城市道路景觀的構成要素是多種多樣的,它包括道路本體、道路的植栽(行道樹、灌木、樹池) 、道路交通設施,沿街的建筑物(商業、辦公樓,住宅等) 、結點(廣場、公園、小品等) ,遠景中的自然要素(山岳、海、湖泊、森林等) 和人工要素(塔、城墻、高樓等) 以及人的活
動(步行者、自行車、汽車等) ,地下部分的交通設施、商業設施、能源、通信設施、排水設施,還有變動因素:季節、氣候、時間,將這些因素都融入和考慮在設計中,可增加道路景觀的個性化和城市特色。
上述的“道路”和“沿街”兩部分是城市道路景觀構成的基本要素,而“遠景”、“人的活動”、“地下部分”、“變動因素”等幾項,是僅次于道路和沿街兩項的重要構成要素。
3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現狀分析
城市道路的景觀,不僅關系到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環境,而且還關系到投資環境建設等問題。目前我國城市建設速度突飛猛進,國內的城市道路景觀,一定程度上能滿足人們的日常需要,但總體來說,不論是使用者還是管理者,對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考慮不周、不完善,還存在如下主要問題:
3.1道路景觀設計形式過于簡單,缺乏特色、創新與活力。城市街道建設在空間上、兩側建筑的色彩、材料及形式等方面缺乏可識別性。設計缺乏整體性。風格不統一,設計思想模糊不清,景觀比較凌亂,反映不出時代氣息。
3.2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缺乏科學性、合理性、系統性。
3.3單純注重交通功能的實現,道路附屬設施不夠健全,缺乏例如交通標志、人行天橋、道路地下通道、行人公廁、道路路名及路向標牌、城市交通地圖展示牌、果殼箱、公話亭、特殊人群無障礙通道等能使道路更好的為人們提供服務的設施。
3.4城市道路缺少足夠的綠地面積。城市道路在規劃建設時由于用地緊張,缺少路側綠化帶,不能為市民遮蔭避日,營造綠色的環境氣氛。另外,對城市道路綠化的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存在交通擠占綠地的現象。道路綠化內容不豐富,缺乏可供行人休閑娛樂的場所。
3.5忽視了綠化與地下管網、架空線路的矛盾。如在埋有地下管網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喬木、灌木,結果使樹木長勢減弱,甚至因根系無法伸展,吸收不到所需養分而死亡。
3.6在樹種及草地花卉的配置上,只考慮一時的景觀作用,而對季節性的景觀變化和晝夜變化因素考慮甚少。
以上問題的存在有歷史原因、觀念原因、管理不嚴原因、立法不健全以及各專業學科間分離等,結果造成城市道路景觀缺乏統一整體性。雖然如此,但城市建設尤其是“綠化城市”“美化家園”及“亮點工程”建設不會停止。特別是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因為它為居民提供優美及公共的活動空間,它將會得到持續發展,并走上功能完善,景觀優美的健康發展道路。
4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原則
4. 1與城市道路的性質和功能相適應的原則不同性質和功能的道路會產生不同的路網,因此,
城市道路各具特色。另外,由于交通目的不同,對環境中的景觀元素的要求也不同,周邊建筑的風格、綠地、雕塑以及道路自身設計都必須符合不同道路的特點。
4. 2考慮以人為本的原則
因為道路上的人流、車流都是在動態過程中觀賞街景,又由于各自交通目的(上班、購物、旅游等) 和交通手段(步行、騎自行車、乘公交車等) 不同,產生不同的行為規律和視覺特征,應在設計中考慮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4. 3可持續發展和個性化原則
可持續發展表現為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三方面統一在道路景觀設計中,要盡量加強自然要素的運用,恢復和創造城市中的生態環境,讓城市道路中的硬質景觀融入自然并與自然共存。個性化設計指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突出城市自身的形象特性,并考慮時間變量因素,充分展現城市特色。
4. 4考慮綜合效應和整體性原則
注重觀賞與功能并重,將城市自然景色(地形、山峰、湖泊及綠地等) 、人文景觀(古建筑、古橋梁、塔、傳統的街巷等) 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把道路與環境作為一個景觀整體加以考慮,并作一體化設計,創造既有整體感又有時代感的城市環境[3 ] 。
5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步驟
道路景觀設計的對象,分為道路部分和沿街部分兩大類。
首先,在第一階段中的景觀主題確定和整體印象確立過程中,應將道路用地部分和沿街部分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
其次,是設計道路基本類型和骨架的階段。
再次,對交叉點、橋頭等道路重要節點處進行探討。
最后,植栽設計、路面設計、道路景觀的修飾都是屬于細部設計。但細部設計卻對道路的整體印象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全面實施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承擔著城市公共環境建設的責任,是城市整體規劃和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不僅應該與整體的城市規劃風格相互融為一體,還應該符合道路所處的地理環境、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響,城市道路綠化景觀園林設計一定要符合城市整體規劃風格。
2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
2.1生態性原則
在平衡人口、經濟、資源及環境四者之間的全新經濟形勢下,任何發展都站在走可持續發展戰略道路上的,而城市道路綠化亦不例外,一項重要的原則就是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保護生態環境,配置多層次植物。任何有生氣的城市景觀都是建立在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基礎上的,都離不開生物,無論植物、動物還是微生物。因此,只有在城市景觀環境中堅持生態原則,保護城市的自然資源,才能創造出宜于多種生物生長、發育的環境,并在在有限的綠地空間內最大限度塑造優美的道路景觀,才能滿足生物對于環境的需求,才能營造多層次的植物群落,保證生物多樣性。
2.2協調性原則
在保證了道路綠化設計生態型原則的同時,想要形成一個整體的城市道路規劃,充分體現出經濟效益、生態以及社會三者間的關系,并協調好這三者的好關系,需要堅持協調性原則。需要協調道路綠化與交通組織,使得道路綠地設計要符合行車視線要求,以協調好投入與產出、保護與開發、建設與養護以及景觀與生態彼此之間的多重關系,不僅要滿通功能,還應該賦予人們優美、宜人的景觀視覺。與此同時,道路沿線各功能地塊的總體景觀建設的協調也是必要的,道路沿線綠化風格要協調統一,要對道路綠地的屏擋、隔離、通透范圍等交通組織功能設計綠地進行合理的利用。
2.3服務和諧性原則
任何形式的城市建設與規劃的宗旨都是為人民服務。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也不例外,它的根本目的就是為城市居民服務,設計原則也是服務于人,設計應充分考慮到人的行為規律和需求,最大程度做到自然布景與規劃布景相結合,體現自然、回歸自然。將植物美、自然美及景觀美充分體現出來,形成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滿足功能和景觀上的要求,更好地服務于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3城市道路景觀綠化設計
3.1確定綠化形式
城市道路景觀綠化形式的確定是整個道路綠化設計的核心和關鍵。首先,要綜合考慮到道路所處地理位置兩側建筑物的性質、建筑物的建筑風格與建筑特色、以及所需要設計的綠地的面積,再將以上幾點綜合考慮。以后,要注意季相色彩的分析與樹木高低層次分析,這是就是完成了綠化形式的一個基本雛形,基本可以完成設計方案的工作。
3.2選擇綠化植物
首先,要充分考慮其地方植物特色,合理選用基調樹種及其他綠化植物,一般情況下,常使用楊樹、垂柳、油松、國槐等常綠上層喬木;丁香、紫薇、玫瑰、珍珠梅、云衫等常綠中層喬木;月季、杜鵑、紫葉小檗等花灌木或者色葉灌木。其次,選擇具有多種功能的地被在植物群落,不僅可以提高綠地率,還能能減少揚塵和降溫。最后,為了避免沉悶單一的景觀層次,要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和層次。學會采用觀葉、觀花植物用來豐富色彩、點綴來活躍氣氛,以增加葉色動態的色彩變化。(本文來自于《工程科技》雜志。《工程科技》雜志簡介詳見。)
4道路景觀照明設計
4.1照明設計的協調性原則
作為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一項重要附屬設施,景觀照明是對城市在夜間特有的美感的更新和補充,通過對彩色光的使用,使之成為一個充滿視覺體驗和精彩紛呈的地方。景觀照明設計必須要與景觀要素、道路、廣告標識、建筑物等綠化景觀的設計內容緊密結合,并結合其不同的性質與特點,利用不同形式的燈光種類,如泛光燈、草坪燈等等充分體現出動態,并且層次分明的公共照明體系,給人們留下一個清晰的城市意象和空間架構,和不同視點的視覺感受。
4.2照明設計的節能環保原則
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保護生態環境是現階段城市建設的基本原則之一。在進行照明設計時,不僅應該滿足對于照明的需求,還應該避免過度照明造成的不必要的能源浪費以及光污染干擾。首先,在滿足視覺要求以及安全需要的基礎上,采用截光型燈具截斷上射光線以及雜散光等造成的光污染。其次,通過使用新型科學技術和各種高科技手段對能源進行自動控制和分級控制,最終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
5結束語
【關鍵詞】:榆林 道路 景觀
中圖分類號:TV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4-0011-02
Abstract: From the viewpoint of Yulin’s road and stree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paper bring up the viewpoint that yulin’s roa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hould be planned and designed according to road’s different character; there should be pay more attention to Yulin road Landscape’s local culture character; as well as developing yulin’s paving material industry while developing yulin’s roa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rogram. In accordance with previous viewpoint, the paper bring up some advice which have certain feasibility.
Key words: Yulin Roadstree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城市道路景觀是城市景觀形象的延伸和外在體現,好的城市道路景觀可以形成人們對一個城市良好的第一印象。這種良好的城市形象無論是對于改善城市的投資環境,還是改善市民的生活環境,抑或是提升城市的文化品味,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前者比如京津高速公路進入天津市的入地段,后者比如深圳的城市景觀大道。
榆林依托煤田和油氣田開發的經濟背景,隨著政府財政收入的增加,經濟建設能力的增強,目前改善城市投資環境,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改善市民生活環境的愿望目前比任何時候都變得要為強烈。然而,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面對政府超速,高效改善城市整體投資和文化環境的強烈愿望,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作于榆林城市建設發展的組成部分之一,特地對榆林城市道路景觀建設方面進行了如下思考與研究。
1. 榆林城市道路景觀主要建設原則
城市道路景觀建設主要包括兩個部分。城市外部主要交通干道景觀建設,以及城市內部
交通道路景觀建設。榆林城市道路景觀建設,主要應當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1分類處理,各具特色
目前榆林的城市道路設計有程式化和同一化的趨向,不同的道路屬性常常按照一個模式去規劃設計,對于道路的交通組織、行人分流、商業服務等功能性考慮較少。作為城市道路景觀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外部交通干道與城市內部交通道路在綠帶寬度,車輛速度,形成密度,交通道路安全規范的要求等方面都各有不同,因此,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應當分門別類加以規劃設計,不能一概而論。
1.2注意榆林獨特的氣候與土壤條件
作為通用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原則,包括榆林在內的新興城市的道路景觀設計一般都是從對東部地區和南方發達地區的模仿和學習開始的。這種模仿和學習主要體現在規劃設計承擔單位一般為東部發達地區的設計單位,或者對東部和南方發達地區規劃設計方式的學習與模仿。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榆林獨特的干燥氣候和沙質土壤,依賴于東部與南部地區植物資源的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模式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在景觀效果和植物適應性、性狀方面表現必然會發生一些水土不服的情形。
1.3通過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突出榆林的文化特色與文化形象
誠如前邊所指出的,在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方面對于東部地區和南方發達地區的模仿和學習,必然會導致榆林城市道路景觀陷入千面一律,與國內其他北方城市和地區同一化的誤區。
榆林具有獨具文化特色的沙漠和黃土高原的風土景觀和植物資源。要樹立榆林文化大市的城市形象,在城市景觀道路規劃設計方面尤其是植物景觀方面如何體現出雨林的地方特色與文化品位,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
1.4城市道路建設與發展地方經濟、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相結合
榆林每年道路綠化的大量苗木、燈具和鋪裝材料等都需要外調。通過林業和建設部門的行政引導,市地方群眾在育苗品質品種方面加以改進,地方建材生產企業在鋪裝、燈具以及鋪裝材料方面改進工藝,增加新品種,滿足新型城市道路綠化的需要,借助城市建設發展地方經濟,促進百姓致富,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2.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幾個具體問題的研究
良好的設計理念必須要在技術和可操作性方面落到實處。下面對榆林城市道路景觀規劃
設計原則在技術層面上如何落到實處,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與探討。
2.1明確城市道路的屬性,考慮城市道路用地的綜合功能
從榆林的實際情況來看,榆林的城市道可以分為三種類型: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的城郊部分;城市新區的道路和環城道路;城市內部的主要道路。
對于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的城郊部分,重點考慮道路兩側景觀林帶的寬度,景觀層次,后期管護方式和成本問題。具有道路中央綠化隔離帶的,在職務設計方面要考慮苗木間距與防止對行車輛的眩光問題;
城市新區道路和環城道路部分,要考慮城市未來發展的規模與空間,在道路綠地的寬度控制和實際內容方面要考慮道路綠地向市政公共綠地的轉換彈性。榆林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城市道路在綠地面積與城市道路商業活力之間的平衡力把握不足,在道路綠地系統規劃設計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除此之外,還要考慮橫向的交通綠帶與縱向的城市次級道路的交叉與銜接問題;
城市內部的主要道路由于歷史原因,老城區內和西沙的新區道路綠地面積狹小,缺乏與城市社區公共綠地的有機聯系(榆林城區內幾乎就沒有幾塊像樣的社區公共綠地)。在未來的城市道路景觀改造中,重點突出街道鋪裝,街道家具的景觀效果,強化街道景觀的休息、集散、游憩等綜合性使用功能。
2.2結合榆林的自然氣候自然風土特點,突出榆林城市道路景觀的地方特色與文化特色
東部發達地區道路景觀綠化的核心模式之一就是基于草坪基礎上的景觀綠化模式。所有的植物配置和造景方式也是基于草坪存在的背景而來。榆林是一個以沙土為主的缺水地區,保水性不足,蒸發量巨大,單純沿襲東部地區的道路景觀綠化模式,建設成本、管理成本相比于東部地區要高,景觀效果方面則較東部地區大打折扣。
從改善城市景觀形象和建立榆林文化大市的角度來講,榆林城市道路景觀有許多文章可做。從鄉村景色來講,和東部地區相比,榆林具有特色鮮明的以沙地、農田、旱柳、楊樹和渠道為骨干的鄉村景觀;從自然景觀來講,榆林有旱柳、沙柳、花棒、踏郎、檸條、苜蓿、胡枝子等植物組成的沙地植物群落景觀。這些具有榆林地方特色的鄉土景觀和自然景觀不但在景觀特征上區別于東部地區的獨特性,而且在性狀表現方面也因為適合當地的自然氣候而表現良好,管理維護費用相對較低。
建設榆林文化大市,不僅要向東部發達地區學習先進的文化建設經驗,同時也需要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在榆林自身的自然、氣候、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在保持自身文化特點的基礎上,學習吸收外來文化,而不是為外來先進文化所同化,喪失自己的文化主體性。
就建立榆林文化大市的這一命題來講,在城市道路景觀過化設計方面,如何在樹種選擇和植物搭配方面保持榆林自身地域特點,吸收東部發達地區的規劃設計先進經驗,還需要規劃設計人員的反復探索與研究。
2.3通過榆林城市道路景觀建設,促進榆林建材工業的升級換代
近年來,榆林每年都有大量的城市道路建設與改造項目。令人遺憾的是,面對如此巨大的建設投資,用于城市道路建設的建筑材料,鋪裝材料以及照明燈具和綠化苗木許多都需要從外地調入。這些相關產業的前期利潤都落入到了外地相關企業的手中。
但從發展的眼光來看,榆林不可能永遠依賴有限的地下資源發展下去。如何通過榆林近年來大發展的時機,通過城市建設,實現榆林建材產業和苗木繁育產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扶持帶動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的建材生產企業與苗木生產基地,對于榆林經濟未來的健康長遠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可操作性的角度來講,我市擁有豐厚的資本優勢,充裕的石材、土地資源,巨大的市場空間。迅速引進國內鋪裝材料和石材精細加工技術,及時掌握國內鋪裝材料的市場動態和流行趨勢,大力發展荷蘭磚,環保磚,透水鋪裝材料等鋪裝類建材產業,以及以綏德為核心的地方石材精細加工業,不但可以滿足榆林的市場需要,而且通過相關產業的發展,占領周邊地區的相關市場份額,實現榆林建材產業的升級換代,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增加本地百姓的收入,把鋪裝類建材產業的前端利潤留在榆林本地。
3. 結語
通過對城市道路景觀根據不同性質分類加以規劃設計的討論,可以為規劃、交通、市政和園林部門在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方面提供技術性參考;通過對榆林城市道路景觀文化特色與鄉土特色的強調,可以為政府決策部門在建設榆林文化大市的目標下,榆林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提供建設性思路;通過城市道路景觀建設促進建材產業升級換代問題的討論,可以為榆林建材工業升級換代的破題提供一個潛在的可選方向。
榆林城市道路景觀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同時也是建設榆林文化大市的主要內容之一,它需要規劃、交通、林業、市政、園林等部門在各個技術環節方面的共同的努力與銜接,如此才能在道路景觀方面創造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具有榆林特色的文化氛圍,形象良好的投資環境。
參考文獻
[1] 徐家鈺.城市道路設計 [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5.
[2] 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城市道路設計規范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3] 李敏.現代城市綠地系統規劃 [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4] (西)弗朗西斯科?阿森西奧?切沃.景觀元素[M].陳靜譯.深圳.百通出版社,2002.
關鍵詞:城市;市政道路;景觀
1.引言
為適應城市新的功能要求,市政道路綠化需要不斷在創新中發展、提高,必須營造出一條條綠化帶寬闊、層次感豐富、林蔭夾道、景觀多樣、芳草如茵、行車通暢、行人舒適的現代化城市道路。目的是形成多行密植、層次豐富、落葉樹與常綠樹相結合,綠化與美化相結合,用大樹綠化城市道路的特點與特色,這就是市政道路景觀設計的核心內容和關鍵。
通常來說,針對園林的市政工程可分為小市政和大市政,小市政是指,以民居小區,廠區排水及道路工程。大市政園林是指城市道路、橋梁、道路綠化、路燈等城市公用事業工程;具體來說,(1)道路交通工程。如道路、立交、廣場、交通設施、鐵路及地鐵等軌道交通設施。(2)河湖水系工程。如河道、橋梁、引(排)水渠、排灌泵站、閘橋等水工構筑物。(3)街道綠化工程。行道樹、灌木、草坪、綠化小品(如街道綠化中的假山石、游廊、畫架、水池、噴泉等) 建筑物、構筑物占主要部分的各市政專業工程場(廠)、站、點。
市政道路是現代城市生活和交通的必然產物。然而,大多市政道路景觀是建筑平行街道,兩側的景觀空間非常少,缺乏空間場所應具備的要素和特征。
2.城市市政道路景觀設計的原則
主要是:(1)尊重城市歷史的原則: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要尊重歷史、繼承和保護歷史遺產,同時也要向前發展。需要探尋傳統文化中適應時代要求的內容、形式與風格,塑造新的形式,創造新的形象。(2)注重安全性的原則: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首要原則,充分考慮行車視距,滿通安全的需要。利用植物引導視線的功能,設計出具有引導作用的植物空間,樹種上選擇根系不破壞路基品種。(3)保持整體性的原則:從城市整體出發,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要體現城市的形象和個性;從道路本身出發,將一條道路作為一個整體考慮,統一考慮道路兩側的建筑物、綠化、街道設施等。(4)因地制宜的原則:利用現有道路綠化成果,并與現有綠化以及道路整體環境融為一體。根據當地氣候和道路環境條件的不同,盡可能減少工程量的前提下,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樹木。(5)道路綠化生態原則:在保證生態適應性的前提下,即植物具有抗逆性強、生長發育正常、病蟲害少以及易繁殖等性狀,又具有水土保持能力強,生物防護性能好的。(6)連續性原則:道路景觀設計就是要將道路空間中各景觀要素置于一個特定的時空連續體中加以組合和表達,充分反映這種演進和進化,并能為這種演進和進化做出積極的貢獻。(7)科學性與藝術性原則:道路綠化設計與一般的綠地設計有所不同,它是動態的綠化景觀,要求簡潔明快、層次分明,并與周圍環境相協調,享受到“人在車中坐,車在畫中行”的意境。(8)經濟實用性原則:在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在達到綠化、美化目的同時,也應充分考慮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選擇植物時本著易采購、易施工、易管護及造價低的原則。(9)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主張不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體的和長期的環境代價,堅持自然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發展相統一。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不僅要考慮行人的安全,視覺效果,還要注意交通安全暢通,有引導車流的功能。總之,市政道路景觀設計需要從景觀和引導功能多方面綜合考慮。這樣才能給城市注入更多的感性色彩。
3.市政道路景觀設計需要注意的要點
3.1植物配植與種植方式
按照不同種植目的,道路綠化可分為景觀栽植與功能栽植。建議:(1)景觀栽植,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會產生不同的整體效果,也會直接影響道路的景觀。道路植物的配植方式一般有以下幾種:①孤植,指單一樹木的栽植;②叢植,指把二至九株樹木不等距離地種植在一起或形成整體,一般用于較為寬闊的道路綠地;③群植,以灌木和喬木搭配,組成樹木群體,適用于郊區公路旁或較寬的路側綠帶;④林植,種植具有一定密度和群落結構的樹林,主要以喬木為視覺中心的樹木聚合;⑤列植,以等距離或在一定變化規律下沿直線或曲線的栽植方式。這是運用范圍最廣的栽植方式,如路側綠帶、行道樹、分車帶、停車場等處;⑥環植,指在同一視野內明顯可見、樹木環繞一周的列植形式,常應用于樹壇及整形水池的四周;⑦籬植,指行列式密植的類型,根據樹種、高度、生物學特性立體布置矮籬、中籬和高籬,多采用常綠、半常綠、落葉以體現四季和諧統一。這種栽植方式多布置于道路分車帶、花壇、停車場等處,多為綠地的地緣界定。(2)功能栽植,是通過綠化栽植以實現某種預定的功能,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主要包括:①遮蔽式栽植,其功能體現在遮擋視線,如街道某處景觀不好,需要遮擋,以展現更好的一面;②遮蔭式栽植,其功能體現在遮擋陽光照射,在我國夏天比較火熱的地區,采用樹枝茂密,樹葉肥大等遮蔭效果好的樹種,多布置在人行道兩側;③裝飾栽植,其功能為界限的標志,防止行人穿過、調節通風、防塵、遮擋視線、日照等,如建筑用地周圍或道路綠化帶、分隔帶兩側作局部的間隔與裝飾之用;④地被栽植,種植具有面上擴張能力,能覆蓋地面的植物。
3.2道路節點的景觀設計
道路節點位于道路的相交處,是空間特征的視覺焦點,它構成了道路的特征性標志,景觀的“突出點”。道路節點的景觀要考慮車輛快速通過時的整體效果,也要滿足人們停留時的細部效果,另外,節點位置是交通導向的重點,要重于標識性,著重與周圍環境協調。節點整體性主要體現在設計時要充分利用各種景觀元素,按照一定的尺度、比例色彩、質地、線形、形態、韻律、節奏等基本法則進行空間構圖;細部設計主要體現在地形營造、植物配置、景石布置、街景小品、觀景路線等方面,力求簡明、小巧、別致、富有意境特色,以期對城市道路的景觀要素構成補充,而獲得更豐富的空間內容。
4.結語
關鍵詞: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綠化;主干道;人性化
Abstract: urban roads are skeleton of a city, it covered the whole city, formed a complete network of road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urban space, road, in addition to meet the transportation function, divided into neighborhood and convenient construction layout, urban landscape design should also be consider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city road is a significant and growing of people outdoor activity space, build a satisfy traffic function, and ecological aesthetic landscape road, will bring people to clean and pure and fresh feeling, also injected infinite vitality into the urban construction, therefore, a good urban road landscape design is quite important.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urban road landscape, and sums up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rban road landscape design, and finally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city road landscape design method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Key words: urban road; The landscape design; Greening; The main; Human nature
中圖分類號:P9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城市道路景觀的概念與功能
(一)城市道路景觀的概念
城市道路景觀是當今世界上的熱點問題,道路作為一種基礎性設施,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脅。隨著景觀學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道路景觀學。既研究道路、道路網絡空間結構和功能時空動態變化及相互作用機理,進行道路景觀評價及規劃設計,合理利用和保護道路景觀中的各種要素,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并具有生態、文化及美學價值的一門新興交叉學科。
(二)城市道路綠化的功能及應用
科技的進步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文明,但是過快的發展給社會帶來不小的資源浪費。人為因素越來越影響到地球的平衡,各種惡劣的環境現象出現使人們逐步認識到,保護好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重要性。道路是城市交通的主要表現,是貫通城市的血脈。人們為了減輕城市熱島效應而修建花壇,栽植樹木,起到了區域性平衡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質量,城市道路景觀的生態效應也逐步顯現出來。
街道不僅是人們生活與人文精神的一種重要載體,也是見證城市的變遷與歷史文化構成,是城市靈魂的表現。如上海浦東的世紀大道、南京東路步行街等。因此,道路建設反應了城市文化藝術內涵,街道與整體的完美平衡是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一種可行之道。
當前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文脈意識
缺乏文脈意識的景觀主要表現在: 缺乏對原有城市道路既成景觀風格或特色的尊重,不能夠有機的處理新增元素與原有景觀組成元素之間的關系,從而導致道路兩旁新建建筑不能與其周邊傳統建筑相協調一致,不但破壞了道路原有的良好景觀,而且逐漸使人們失去對環境及文化的認同感,不能喚起對原有場所的回憶。
(二)缺乏人本意識
缺乏人本意識的景觀主要表現在: 道路建設沒有從人的角度出發來滿足人的各種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忘記了道路景觀設計的目標是為“人”提供舒適優美的交通空間。只強調汽車尺度而忽略了人的尺度,道路環境只考慮交通的需要,而缺少了對人的關懷。因而在設計中經常忽略各種設施的設計,如街道照明滿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鋪裝材料耐久性差,不能滿足步行者的基本行走要求,缺乏無障礙設計。
(三)缺乏整體性、連續性
這是從城市道路本身的特殊性加以考慮的。城市道路記載著城市的演進,它反映了某一特定城市地域的自然演進、文化演進和人類群體的進化。因而城市道路的景觀設計應該是一個動態的時-空過程。缺乏整體性和連續性則主要表現在城市道路兩旁的建筑、綠化、小品、設施等景觀要素設計上。如有一些沿街建筑形式雜亂無章,廣告隨意張貼,街道設施分散凌亂,缺乏系列化、標準化設計,業主根據自己的需求各自為政,不考慮街道的整體風格,而規劃部門又沒有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協調。但也有一些街道井然有序,高樓和立交相得益彰,渾然的融為一體,真正做到了將道路設計與路旁建筑統一考慮,實現了整體與連續的目標。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方法
(一)城市干道及支路的景觀設計
1、城市交通性干道的景觀設計
城市交通性干道,由于突出路徑屬性,表現為對目標通達性的追求。此追求是靠路線的捷徑便利來實現的,表現在道路線型規劃設計中的布線與景觀的協調。布線直接形成的景觀特色就成為此類道路景觀設計的主要問題。因此,布線強調其“顯現的場所”屬性。從而打破僅作為路徑而呈現空間的單調與呆板。同時由于突出路徑屬性,故道路使用者為迅速到達目標而高速行進,其景觀感受是粗獷的、大尺度的。
2、生活性干道的景觀設計
對于生活性街道的景觀設計要著重強調其領域屬性,以形成其區域特色,使街道與兩側空間相融合,進而弱化道路與周圍界面的隔離,使行人在其中能感受到如鳥兒翱翔空中,魚兒在水中游動那樣自由。其設計手法亦可從布線、空間變化、領域分隔、道路設施及周圍建筑環境等方面來實施。
3、城市次干道、支路的景觀設計
城市次干道支路屬人車混雜型道路,人車分離裝置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行走環境和街道的氛圍。在人車分離上不選用任何道路附屬設施的方法可以創造整潔的街道景致,譬如說只要人行道比機動車道高出少許就可以避免機動車開到人行道上來停車。當人行道和機動車道在實現有高差的設計上有困難時,就不得不考慮使用附屬輔助設施了。
(二)道路交叉口的景觀設計
1、平交口的景觀設計
平交口景觀設計以綠化為主,大致可分為兩類:普通十字交叉口綠化;交通島路口綠化。其景觀設計主要應從以下三方面考慮:
(1)視距三角形。根據兩條相交道路的兩個最短的安全視距而在交叉口繪出的平面三角形,成為視距三角形。根據行車要求,在此三角形內不能有任何的建筑物和樹木等遮擋司機視線的地面物。此區域的植物高度不能高于0.7m。
(2)設計構思
在交通島路口進行景觀設計時要考慮確定主題,并采取一定的形式突出主題。
(3)植物配置
交叉口的植物應以耐修剪的低矮灌木、鮮花、草坪為主,視距三角區高度不能超過0.7m,以免影響行車視線。
2、立交橋的景觀設計
(1)綠化景觀
在立體交叉范圍內,由匝道與正線或匝道與匝道之間所圍成的封閉區域,一般采用植物栽植來美化環境。但立交的綠化要特別注意其交通安全要求,為司機留出足夠的視距空間,并注重對行車引導性,同時從司機駕車心理出發配置相應的植物品種進行規劃布局。
(2)橋型景觀
橋梁在道路中不僅以其顯著的交通功能備受關注,現代化城市橋梁同樣應以其或宏偉或精巧的優美造型、合理完美的結構、藝術的橋面裝飾、多變的色彩及欄桿造型成為道路環境景觀的焦點。
(三)林帶綠化與景觀設計
1、行車道綠化景觀帶
行車道綠化景觀帶是指布設在人行道上以種植行道樹為主的綠帶,又稱步行道綠帶,遍及城市主、干、支、居住區等各個方面。其功能是為行人遮陰、調節溫度、濕度、防塵、除噪,對改善道路環境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成為連接點、線、面、楔、環形綠地的紐帶,是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
2、分車綠帶
在車行道之間劃分車輛運行路線的分隔帶上進行綠化,稱為分車綠帶也稱隔離綠帶。其可將快慢車道分開,保證快慢車行駛的速度與安全,合理地處理好交通和綠化的關系。一般用低矮的綠籬或灌木遮擋汽車炫光,應用不同樹種和栽植層次達到美化街景作用。
3、路側綠帶
布設在道路側方,人行道邊緣至道路紅線之間的綠帶,可以減少噪音,保持路段內連續與完整的景觀效果。
4、交通島綠帶
在交叉路口為組織交通設置的安全島上進行綠化、美化稱為交通島綠帶。其可以保證交通安全,引導交通以及美化市容。
(四)城市道路景觀的人性化設計要點
1、遵循植被成片的特點
道路景觀植物主要以群植和片植為主,通過豐富多樣的植物,營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道路植物景觀。以白蠟、欒樹為基調樹種,不同景段選用不同的常綠喬木作為骨干樹種,并配以適當比例的落葉喬木、開花色葉小喬木、灌木及植被,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觀。各種類型植物
根據不同的景觀主題分布于道路兩側綠化帶中,以純林如紫玉蘭、櫻花、紅葉李、紫薇等,和混交林、闊葉針葉混交林、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等方式組合搭配。
2、采用塊狀的設計方法
植物配置切忌過分追求技巧、趣味而糾纏于細節。空間上采用多層次種植、平面簡潔有序、線條流暢、色調明快并富于節奏感,強調整體性和導向性,注重道路景觀的整體效果,形成一個完整的綠化景觀序列。運用重復的方法在總體風格基本統一的前提下,各路段又自
成特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綠化與城市人文特點相結合
在綠帶設計中,結合所城市人文特點,做一些相關主題的人文綠化景觀設計,把自然綠色主線與人文文化主線緊密結合,將人文融入自然之中。如結合綠帶設計人文長廊、小型文化廣場或設置一些能反應當地城市人文、歷史特征的藝術小作品等,來增加城市道路綠地系
統的藝術性和景觀性。城市道路空間是居民重要的活動場所,市民在此空間內活動,形成一個城市獨特的人文環境,也反映出一個城市居民的生活習俗、精神面貌、文化修養和道德水準。
結語
綜上,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把握人在不同道路上的不同活動方式,選擇不同的景觀設計方法。現代化的城市道路設計,交通功能和環境景觀功能必須相提并論,并駕齊驅。在城市道路的設計中,使用的方便性、舒適性以及精神上的感受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人性化的設計理念越顯突出。城市道路景觀是需要人們不斷深入研究、逐步完善的課題。
參考文獻
[1]娟,郭燕萍.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設計與生態環境[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4.12.
關鍵詞:城市道路;園林景觀;設計
一?概念描述
城市道路景觀涵蓋城市道路景色和人造景色。園林是在一定的城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種植花草樹木,營造建筑和布置園等途徑創作而成自然優美環境。園林設計包括構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園林建筑布置、園林小品、園路和場地、園林植物、置石等。它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交融。是對人性和空間的探討,是對自我尋求夢境的創造和再造。綠化是建設公園綠地的行為,城市道路景觀不僅是道路綠化,還要顧及園林城市建設,體現城市的文化和藝術。
二?道路景觀功能
(1)城市道路景觀反映城市的特色,代表城市的形象
道路景觀是城市景觀的框架,是城市景觀的血管,在城市交通運輸,購物,交往中,都離不開城市道路景觀。由于每個城市所處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道路景觀也不同,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用地不斷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礎上向四周發展,有的脫離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有的新舊城結合,不論哪種形式的城市,其道路景觀都反映著歷史的發展過程,記載著重要歷史事件和礦事。可以說城市道路記載著城市的歷史,蘊涵著城市的文化,反映了城市的特色。如:商丘的閼伯路,是以商丘歷史名人閼伯的故事而建成的。
人們對道路的感知不僅涉及路面本身,還包括道路兩側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樹、廣場景色及廣告牌、立交橋等。它們形成了道路景觀的整體形象,對于生活在這個城市的人們來說,道路景觀質量的提高可以增強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進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對于外地的旅游者和辦公者來說,他們停留的時間較短,大部分時間在街道上度過,因引街道就代表整個城市經這些外來人員的形象。
(2)城市道路是展示城市景觀的舞臺
一個城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城市道路的寬窄,街道兩側建筑物的體量和風格 ,色彩各異的廣告牌和指示牌,獨具特色的綠化、小品、設施,以及路是穿梭的車流,或漫步或急行的人們,或駐足聊天或者熱鬧的市民…… 這些城市道路上的情景往往成為這座城市景觀的代表。如商丘老城內的中心道路,兩側傳統風格獨特的建筑物,與街道軸線上的古城門一起構成商丘特有的城市景觀。
三?城市道路景觀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各個城市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道路由窄變寬,道路景觀不斷改善。但城市景觀還存在許多問題,如商丘市的城市道路。
(1)基礎設施不健全
商丘的多條城市道路交通環境現狀,僅僅考慮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對路面的要求,忽視街道各種設施的建設,如交通標志,街道照明,給排水設施,不能滿足人們的使用要求。
(2)環境效果差
如商丘文化路、團結路,道路綠化系統不健全,對缺損綠化修補不及時;沿街建筑形式雜亂無章,沒有特色;廣告隨意亂貼;交通標志缺乏系統的精心的設計。花壇之間出入口太多,行人隨意走動增加交通的危險性,道路設施缺乏系列化、標準化設計,環境整體效果差。
(3)道路環境“重車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橋、過街地道和人行橫道線,行人不得不冒險橫穿街道;許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擠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寬機動車道,步行者不得以而進入機動車道,從而增加了交通的危險性;車行道與人行道之間缺乏應有的隔離設施,人們步行缺少安全性。
(4)道路設施水評低下,缺乏公共活動場所
道路照明滿足不了交通需要,地面鋪裝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質量低,如商丘的團結路、文化路、人行道的鋪裝破爛不堪,尤其下雨天走在上面常濺一身泥,不能滿足人們出行的需要。缺乏為殘疾人、老人、兒童提供方便的無障礙設計。為路上行人服務的輔助設施,如公共廁所、路標、交通圖、公共電話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間等嚴重短缺,人行空間少,缺乏街頭廣場,人們在城市街道上找不到可以安全停留的場所。
(5)道路建設缺乏個性,不管城市歷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體風貌,各式建筑層涌而現,使得道路失去了個性。道路兩側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過于雷同,缺乏可識性。
四?道路景觀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以人為本,從人的角度出發,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需求。因為人群是道路的主體,他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活動決定著城市的未來。一個好的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者要處處為人著想,在進行城市道路景觀設計時要考慮不同人群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觀念。
4.2?整體性原則和可持續性原則
城市道路的設計要從地城市的整體出發,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要體現和展示城市的形象和個性。
五?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分析
(1)道路形式設計
城市道路可分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業步行街和其他步行用道。它們都有自己的景觀特性。但他們又有許多共性,如方便性、可識別性、觀賞性、安全性、適合性。交通性道路,設計者要以直線和大半徑的曲線為主,通過道路兩側的建筑和結化樹木的高度與街道寬窄產生空間感受,為流動的車輛提供便利暢通的服務;步行街是交通性街道的延續,在設計時要注意合理使用收放的手法,如在加寬的地方設置一些園林小品如小型噴泉、雕塑,增添步行道的自然情趣。
(2)廣告牌、周塑小品和設施設計
廣告是信息時代的產物,道路廣告在現代城市景觀中起了重要作用。廣告的作用在于宣傳,它需要強調刺激,尺寸較大,常常影響城市的形象,因此廣告要嚴格審批。但如果街道廣告和雕塑小品結合,既增添了不少樂趣,又節省了空間。雕塑小品、功能設施應當擺脫陳舊的觀念,創意領先,形式美觀,功能多樣,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設計思想要輕松、自然,有趣、活潑。如將電話亭、座椅和標示牌藝術化。
(3)城市街道綠化設計
【關鍵詞】城市景觀;城市交通;安全舒適
引言
城市道路景觀是從美學觀點出發,在滿足城市交通功能的同時充分考慮道路空間的美觀,道路使用者的舒適性,以及與周圍景觀的協調性,讓道路的使用者感覺安全、舒適、和諧的道路景色。
1 道路景觀設計的意義和必要性[1]
1)作為城市對外的窗口應該受到重視。近年來我國各城市為了尋求發展,招商引資,改善城市面貌和投資環境,已經紛紛將城市建設熱點轉移到城市道路景觀上。
2)作為城市地塊增值的必要因素。道路暢通與發展是帶動周邊區域的發展,吸引居民和企業的有效手段。可見,道路景觀對地塊增值有很高的效應。
3)尊重城市文脈的延續與“人性化”。城市環境共存的設計手法,是以現代社會生活和人為根本出發點,注重并探尋人與環境有機共存的深層結構的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方法。
4)提升交通的功能。合理的道路景觀規劃會給在路上行駛的司機良好的視覺感受,通過視覺的識別性和景觀的秩序性給司機某種心理提示,體現生態的、以人為本的設計指導思想。
2 道路景觀的構成元素
道路景觀由道路、綠化、建筑、照明這四要素構成[2]
1)道路。道路是城市形象的第一要素,也是形成道路空間、景觀的本性要素。道路的特征、方向性、連續性、韻律與節奏、道路線形的配合及斷面形式特點,構成了這一要素的基本內涵。
2)綠化。綠化在視覺上給人以柔和、安靜的感覺,并把自然界的生機帶進了城市。它的形狀、色彩和姿態具有可觀賞性,豐富了道路的景觀,有助于創造優美的視覺環境,提供舒適的行使條件。
3)建筑。現代城市中,街道上建筑藝術地視覺效果與道路的交通性質、交通組織和交通管理有密切關系。城市道路景觀,我們可以看成是路和建筑與其它元素組成的景觀。
4)照明。作為城市道路,照明是必不可少的設施,它對保證夜間通行條件和行人安全起著重要作用。夜間照明的功能既是“照明”,又是通過五光十色的裝飾照明去體現道路夜間景觀的魅力。
3 城市道路景觀要素對交通的影響
本文重點從綠化和照明兩方面探討道路景觀對交通的影響
1)城市道路綠化存在的主要問題及解決對策[3]
目前,我國城市道路綠地景觀缺乏整體設計,街區面貌大同小異,城市道路景觀缺乏個性、地域性;植物品種單一,忽視了植物的異質性、適應性和多種植物的共生性。在城市道路環境景觀的整體規劃和設計中,不能將各種道路要素有機統一,形成完整的風格形式。在體現自然與城市文化方面更顯得薄弱,道路的主題與設計特色表現貧乏。目前大多數城市中的道路綠地景觀建設,是在有限寬度的綠化帶中,放置了最寬的道路,僅僅解決了道路交通功能,而忽略了道路對于自然景觀、生態可持續發展、人文歷史等一系列建設的要求。
城市道路綠化首先要服從交通安全的需要,能夠有效地協助組織車流、人流的集散。同時,發揮道路綠化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豐富城市景觀的作用。通過道路綠化,不僅能美化環境,而且還可避免司機的駕車疲勞,增強安全性。在城市道路綠化中,因道路污染嚴重,在樹種選擇上,應選擇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的樹種,抗病力強,花、葉、果、干俱美,無臭味,無飛絮,壽命長是選擇樹種的幾個要素。春季發芽早,秋季落葉晚的樹種和美觀、速生的常綠樹種通常為道路綠化設計所選。草皮應選擇綠期長或經過引種馴化的外來優良品種,以豐富本地的物種;在植物配置上,應以喬木為主體,按每條道路在統一基調的基礎上,樹種力求豐富有變化,注意喬灌木結合,常綠與落葉、速生與慢長相結合,喬灌木與地被相結合,適當點綴花草,構成多層次的復合結構,利用植物本身的樹形、色彩、季相特點,按照反差、對比和漸變等美學原理組成寬度、色彩不同的花帶以及大小不等的圖案,顯得既規則又活潑,給人一種舒暢愉悅的空間感受,形成特色植物群落景觀。
2)城市道路照明對交通的影響及解決方法[4]
開車的朋友可能已經注意到,在城市繁華地帶不僅交通情況復雜,而且周圍景物五光十色、交相輝映,很容易分散駕駛員的注意力,引起視覺疲勞,甚至因此引發交通事故。當夜幕降臨、城市各類廣告牌的霓虹燈、招牌的閃光燈、瀑布燈忽明忽暗、光線游移,容易使人產生近視疲勞、偏頭痛和心率過速等病患。眩目的光線刺激還會使駕駛員的眼睛短時間內失去對路況的觀察能力。錯綜復雜的人工光線的照射,干擾了駕駛員的視覺,引起對光線和顏色的錯覺,時間一長,駕駛員對光線變化的反應會變得遲鈍,甚至視力減退。
對于城市道路的光污染,應盡快著手制定我國防治光污染的標準和規范,建議在國家或地區性環境保護法規中增加防治光污染的內容。同時,城市照明建設要嚴格按照照明標準設計,改變認為城市照明越亮越好的錯誤看法。設計時合理選擇光源、燈具和布燈方案,盡量使用光束發散角小的燈具,并在燈具上采取加遮光罩或隔片的措施,將防治光污染的規定、措施和技術指標落實到工程上,嚴格限制城市道路上光污染的產生。
4 結語
作為人們感知城市的重要媒體,城市道路景觀對城市形象的影響里已經越來越強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建設正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然而,不斷出現的淺薄形式化、缺乏對人與環境真實關懷、武斷的道路景觀設計,深深反映出我國對道路景觀價值關懷的貧乏與蒼白,同時也對現代城市交通產生了影響,嚴重削弱了城市道路的根本用途。以現代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為出發點,創造環境優美,符合大眾行為心理,功能實用的道路景觀,是中國道路景觀建設的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張競,劉遠才,王令博.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山西建筑,2009(3).
[2]裴玉龍.道路交通安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76.
關鍵詞:城市道路道路綠化人性化設計
Abstract: the road is the space environment h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city, is the frame of a city, is the link of each functional area of the city. Beautiful city environment, pleasant road gree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people of a region, a first impression of the city. People in the city is the most direct the most frequent feeling from the road, therefore has the "humanization" road landscape composition play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city image
中圖分類號:S7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增長,道路逐漸形成網絡。道路及其環境日趨重要,城市主干道路綠化是城市綠地系統的網絡骨架,它不僅可使城市的綠色空間延續,還能有效地改善生態。道路綠化的形式及其產生的景觀效果直接關系到人們對一個城市的印象。成功的道路綠化往往是地方特色的最直觀的表現形式。道路綠化除了增添城市景觀外,綠地布置可以使一些形似的街道由于綠地的不同而區分開來,從而增加了空間的可識別性。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生活,周邊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都要求我們要十分重視具有“人性化”城市道路景觀的設計。
一、道路綠化在城市中的功能及其景觀所產生的作用
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們盡情地享受到現代化帶來的各種文明,與此同時也導致了城市規模的擴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設施的充斥、機動車輛的增長、自然環境的污染等這些對環境的人為改變,使原有區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熱平衡等因素隨之改變。在城市中,特別是車輛擁擠的道路、立交橋和交叉路口等這些環境污染較嚴重的地區,大量種樹、栽花、種草能起到人為強化自然體系的作用,利用綠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功能;吸收有害物質,減輕空氣污染的功能;除塵、殺菌、降溫、增濕、減弱噪音、防風固沙的功能等等生態效益,應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根本出路。
提高交通效率和保障交通安全。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有效地協調車流、人流的集散,保障交通運輸的暢通無阻。從人生理方面的感受看,司機在長時間的駕駛過程中,城市枯燥乏味的硬質景觀很容易造成視覺疲勞,從而易于引發交通事故,而植物材料本身具有形態美、色彩美、季相美和風韻美,藝術地運用這些特性來進行植物配置,就能創造美麗的自然景觀,它不僅能表現平面、立體的美感,還能表現運動中的美感,能有效地緩解司機的不良反應,提高交通的效率。
改善道路上的衛生環境,減少污染。城市道路上汽車的尾氣、噪音幾煙塵對環境的污染是相當嚴重的。而植物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這些污染,達到凈化空氣的目的,并且在炎炎夏日里,提供綠蔭,使行人免受暴曬之苦。
美化街道景觀。將植物材料通過變化和統一、平衡和協調、韻律和節奏等配置原則進行搭配種植后,會產生美的藝術,美的景觀。花開花落、樹影婆裟,與成幾何圖形的臨街建筑物產生動與靜的統一,它既豐富了建筑物的輪廓線,又遮擋了有礙觀瞻的景象。道路的景觀是體現城市風貌最直接的一面。如果能和周圍的環境相結合,選擇富有特色的樹種來布置,則可盡顯街道的個性。
二、城市道路綠化的設計原則
城市道路綠化設計是城市道路設計的核心,良好的綠化構成簡潔、大方、鮮明、自然、開放的景觀。道路綠化設計同其它綠地一樣也要遵循統一、調和、均衡、節奏和韻律、尺度和比例五大原則,并應統籌考慮道路功能性質、人行車行要求、景觀空間構成、立地條件、市政公用及其他設施的關系。體現道路綠化景觀特色;發揮防護功能作用;道路綠化與交通組織相協調;樹木與市政公用設施相互統籌安排;道路綠化樹種選擇要適合當地條件;道路綠化建設應將近期和遠期效果相結合。城市道路綠化更應注意行道樹的選擇,改變行道樹樹種單一,地被色塊過于重復的現象。應采取同一道路的行道樹的配置手法相對統一的方式。我們可以選取十幾種行道樹作為基調樹種,確保城市道路綠化能體現和諧一致的總體風貌,而中下層盡量豐富多彩。堅持以鄉土樹種為主,同時大力推廣本地自然條件適宜的樹種。
三、城市道路綠化的“人性化設計”理念
城市道路景觀空間應該是既協調自然風景、人文環境與民俗風情,浸透著融合地理環境與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又結合地形,節約用地;順應氣候條件,節約能源,注重環境生態及景觀塑造;運用手工技藝、當地材料及地域獨到的建造方式,形成自然樸實的建筑風格,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強調人性化設計的具有多義的空間功能,各種服務性設施的配置從人的角度出發,滿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處處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具有尺度宜人的空間結構、形式豐富的景觀序列和融合自然的景觀空間,使人能夠“樂在其中”,又能“過目
不忘”,從而形成高品位、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道路景觀。
四、城市道路植物造景的人性化設計
在當代城市道路設計中,我們應樹立以人為本、天人合一的設計理念,注重突出城市的空間環境特色和宜人的比例尺度,要與“城市設計”的理念和方法綜合處理來進行設計創造。
提高植物配置水平,體現城市地域人文特色,加強合理植物群落設計,提高生態效率,強調人與自然和諧,促進可持續性發展,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手。
(一)保護原有的自然景觀
應該盡量保護城市道路兩側原有的自然遺留地和自然植被,重建綠色廊道和生物暫息地,形成綠色生態網絡,配置要符合自然發展規律,包括富于季相變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和人工誘引的復合植物群落,做到搭配合理,共生共榮。
(二)運用鄉土植物造景
植物品種選用上,最大限度地選用地方植物造景,這有利于鄉土特色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恢復,更是城市地區文化和民族傳統的體現;為豐富本地造景植物與植物景觀,可有計劃適當引進外來馴化樹種或植被,但必須與當地氣候、土壤相適應,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
(三)增加綠化率
引入綠量概念,目前城市綠化中的綠地率、綠化覆蓋率等指標往往不能真正體現出綠地的生態效益,提高立體三維綠量能大規模提高植物群落與外界物質流、能量流的交換效率,提高生態效益。城市道路景觀人性化植物造景,應盡量選用葉面積大、葉片寬厚、光合效率高、三維綠量高的植物,增加綠地的葉面積指數,促進群落的光合效率,創造適宜的小氣候環境,提高城市居民與自然環境的連接感,改善生活質量。
五、城市道路綠化“以人為本”的原則
在城市道路景觀空間人性化設計中,我們要注重突出城市特有的自然風景、人文環境與民俗風情,尊重并滿足當地居民生理、心理及精神上的各種需求,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天人合一、可持續性發展,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具體評價原則如下:[]
(一)充分尊重、繼承和保護歷史的作用城市中那些具有歷史意義的場所給人留下印象是深刻的,這就為城市個性建設奠定了基礎。這是因為城市有歷史意義的場所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間尺度和生活方式,恰恰與隱藏在市民心中的、駕駛行為產生地域文化認同社會價值觀吻合,因此能引起市民的共鳴,喚起對過去的回憶,產生文化認同感。由此看來,我們在道路景觀中尊重歷史、繼承和保護歷史,同時要向前發展。取其精華,取其糟粕。
(二)以整體觀念有序組織創造景觀序列的原則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整體性原則可以從兩方面來理解:第一,從城市整體出發,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要體現城市的形象和個性。第二,從道路本身出發,將一條道路作為一個整體考慮,統一考慮道路兩側的建筑物、綠化、街道設施、色彩、歷史文化等,避免其成為片段的堆砌和拼湊。并利用當地材料、傳統建筑符號,并融合社會、文化、展現地方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來達到景觀空間設計的實用性、觀賞性、地方性與藝術性的高度統一,充分展示城市的整體形象與個性,體現人性化。
(三)強調可適應性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