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酒文化的知識范文

    酒文化的知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酒文化的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酒文化的知識

    第1篇:酒文化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桂林米粉;產業鏈

    [DOI]10.13939/ki.zgsc.2016.51.118

    1 引 言

    近年來針對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產業化方面的研究,逐漸引起了學界的重視,并在生產性保護以及有效開發等方面進行了一些總結與深化。邱龐同認為我國“飲食烹飪申請‘非遺’已取得良好開端”,并已有了“在經營中保護”的方法對飲食類“非遺”進行保護[1]。毛笑文、聞艷云認為“飲食類‘非遺’有著天然的經濟沖動”,并且需要正確引導這種沖動,用企業管理模式、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模式來發展飲食類“非遺”[2]。曹嵐等人提到了通過開發飲食類“非遺”文化旅游項目對傳統飲食文化類“非遺”進行保護,認為研究和利用傳統技藝類“非遺”是為了實現經濟利益和對其保護傳承的良性循環[3]。余明社、謝定源對我國飲食類“非遺”進行了生產性保護探討,認為“生產性保護可激發飲食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力”,但也需要“防止生產性保護中的‘泛產業化’”[4]。桂林米粉制作技藝是桂林地域的飲食類“非遺”,已有不少學者對其飲食文化、發展路徑、產業政策、產業化路徑、品牌策略及連鎖經營模式進行了相關研究,但很多學者忽略了飲食類“非遺”的脆弱性,桂林米粉是一個區域性品牌,無序的產業化開發會對桂林米粉制作技藝的健康發展產生負面影響。本文以桂林米粉產業鏈結構為切入點,分析當前桂林米粉產業鏈結構對桂林米粉產業產生的不利影響,并提出符合當前背景下發展桂林米粉產業的建議。

    2 桂林米粉現有產業鏈結構分析

    桂林米粉產業目前已具備了一定規模,僅桂林市就有米粉店2000多家,100多家品牌連鎖店,從業人員達上萬名。2014年,桂林市桂林米粉食用人次達到4億人次,桂林米粉店銷售額達15億元,原料和配料年銷售額達10億元,桂林米粉行業的年銷售總額達到了25億元。但是從桂林米粉產業當前的產業鏈來看,生產環節缺失有市場影響力、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生產者,雖然行業整體已經初具規模,但是相比較于茅臺酒、普洱茶、沙縣小吃等飲食類“非遺”還有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采購和銷售沒有統一標準、品牌形象比較低端、利潤空間比較小行業吸引力有限。

    2.1 行I標準缺乏

    雖然桂林市政府已經出臺實施了《桂林米粉地方標準》《桂林米粉店建設與服務規范》《桂林米粉店等級評定規范》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對桂林米粉產業進行標準化,但主要是集中在銷售環節,對于采購環節還缺乏相關標準建設。目前從采購環節來看,生產加工桂林米粉的原材料主要包括大米、畜牧產品和農林產品,這些原材料通常是生產加工企業自行進行采購,導致采購比較分散,質量和規格也缺乏統一標準;桂林米粉銷售終端對桂林米粉半制成品的采購或通過內部交易或通過市場交易來完成,在此過程中也沒有統一的采購標準對其進行約束。采購環節標準的缺乏容易導致產品質量的參差不齊,使行業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生產難度變大。

    2.2 利潤空間有限

    桂林米粉在桂林人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是桂林人飲食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桂林米粉產業可以被稱為桂林的民生產業,價格受到非市場因素限制,使整個產業的利潤空間變得十分有限。而且近年來原材料的價格不斷上揚,利潤空間一再被壓縮。原材料主要為個體農戶經營,負責初加工的小型企業和作坊的分散性采購造成采購成本居高不下,另外小型企業和大量作坊式的米粉加工模式無法實現規模化生產,導致生產成本無法下降。利潤微薄使桂林米粉行業基本處于完全競爭狀態,資本積累變得十分緩慢,難以出現規模較大的企業。

    2.3 品牌建設滯后

    目前桂林米粉產業個體品牌較多,比較知名的連鎖品牌有崇善、日頭火、明桂、阿秀、俏天下、阿牛嫂等,但影響力較小,大多數局限于桂林地域,行業品牌建設發展滯后。廣西師范大學經管學院副教授張說,桂林米粉在桂林很紅火,但是發展和應有的地位并不相稱,可以說是“有品牌而不夠響,遍地開花不夠香”。由于桂林米粉產業長時間來處于自由發展狀態,眾多個體連鎖品牌和小型門店的混亂競爭使得整個行業的力量發生內耗,無法產生一個龍頭企業讓桂林米粉這個行業品牌真正“走出去”。

    3 桂林米粉產業鏈結構改進措施

    針對桂林米粉產業鏈中存在的問題,擬在標準建設、大企業(廠商)建設和品牌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進,改進后的產業鏈如下圖所示。

    改進后的桂林米粉產業鏈圖

    3.1 建立采購標準,統一采購

    政府應積極引導建立桂林米粉產業采購標準,引導企業從長遠利益出發,進行統一采購。第一,可以建立原材料生產供應基地,進行集中生產集中管理,以便于控制原材料質量與標準,米粉初加工企業到供應基地按照原材料使用標準統一進行采購;第二,米粉銷售終端對桂林米粉半制成品采購過程也要規定標準,按照指定標準進行統一配送,對于不符合標準的半制成品不準予進入銷售終端進行銷售。對此可以先對各米粉初加工企業進行考核,然后指定已達到配送標準的企業向銷售終端進行產品配送,并制定考核周期,對達不到標準的企業進行關停淘汰,這樣便可以“倒逼”米粉生產加工企業不斷通過產品創新努力提升自身產品質量,整個產業通過優勝劣汰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3.2 引導建立一批規模較大的加工廠商

    桂林米粉的初加工是桂林米粉產業鏈上的關鍵一環,對桂林米粉的質量、成本控制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目前桂林米粉的初加工廠商規模普遍不大,生產較為分散,沒有形成合力,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對此政府可以引導桂林米粉初加工廠商的合并,幫助企業進行合理整合,通過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來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對于新生成的企業如何進行產量確定時,除依據原有的經驗外,政府可以建立信息服務平臺,為米粉生產企業和銷售終端之間搭建信息溝通橋梁,銷售終端將自己每天的銷量進行上傳,初加工廠商依據這些數據來確定產量并可根據行情進行動態微調。

    3.3 強化品牌建設與走出去戰略

    針對目前桂林米粉品牌發展現狀,政府可以以桂林國際旅游勝地建設為依托,鼓勵現有小型門店從店面裝潢、人員服務等方面進行轉型升級,對無力升級的企業提供優惠貸款,免費為這些門店進行廣告宣傳;幫助現有的連鎖品牌進行合理對外擴張,引導其向高端餐飲方向發展,配合適當的廣告宣傳提升企業形象;同時可以政府主導投資在各地火車站或者機場建立一些品牌門店,直接樹立桂林米粉行業品牌的高端形象。前者對小型門店的發展主要是針對普通消費者,保障桂林米粉這項民生產業的延續,后兩者則主要針對中高端消費者,通過品牌溢價提高行業利潤。

    4 結 論

    通過產業鏈的完善,桂林米粉制作技藝這項“非遺”可以以更高的質量、更好的形象展現在人們眼前,滿足人們的多元化需求,以區域品牌輻射周邊地區,逐步提升桂林米粉在全國乃至海外的影響力。但同時也要注意產業鏈的改進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米粉初加工廠商在進行產品創新時不尊重傳統和消費者的需要,只是一味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產品革新,這就會使桂林米粉失去群眾基礎,對桂林米粉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重后果。

    參考文獻:

    [1]邱龐同.對中國飲食烹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幾點看法[J].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5):11-15.

    [2]毛笑文,聞艷云.飲食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4(12):60-63.

    [3]曹嵐,李旭,王新梅,等.傳統飲食文化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轉型研究[J].中國調味品,2015(1):106-109.

    第2篇:酒文化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中職 校企文化 “文化套餐” 對接模式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7B-0008-03

    當前,中職學校之間的競爭已從規模數量發展到辦學內涵的較量,文化成為一個學校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成為提高中職學校核心競爭力之一。而在中職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當中引入企業文化、行業文化、工業文化,實現校企文化對接,是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是提高中職育人質量的有效途徑。鑒于訂單培養模式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應用當中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本文著重探討構建中職校企文化對接模式的意義和特點,并且嘗試構建為訂單培養模式服務的“文化套餐”式校企文化對接模式。

    一、中職校企文化對接研究的重要意義

    (一)實現中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順利對接,是推動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中職領域大多數校企合作關系的建立和維系主要是靠“關系和信譽”,這種機制是校企合作的初級形式,形式簡單、方便靈活卻缺乏穩定性,因此必須注重構建雙贏的利益驅動機制。中職學校與行業企業能否長期合作,取決于雙方利益結合點、平衡點的尋找與把握是否得當。而能否使合作產生最大效益,則取決于長期合作中雙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種保障機制是否完善、健全。身為不同利益主體的中職學校和企業,僅從文化角度進行觀照,便可看出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存在著相當明顯的差異。文化差異性是不同主體運作機制差異性的集中體現,不同主體的運作差異性則直接影響到了校企合作的深度、廣度和可持續性。因此,促進校企文化對接、實現校企文化的真正融合,是從文化建設的角度探索校企運作機制接軌的一種有效嘗試,是推動校企合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二)中職校園文化中引入企業文化,是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活力之源。加強中職學校文化建設,突出職業教育的文化特色,是提升中職學校辦學內涵、發展我國職業教育的題中之義。作為中職校園文化,理應具備職業性、實踐性、技能性等本質屬性。這決定了中職學校必須以就業為導向,與社會、行業、企業緊密接軌,從社會、行業、企業中吸取校園文化建設的養分,吸納行業、企業文化資源、教育資源作為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動力。與普通教育相比,我國職業教育文化建設歷史尚淺、根基未固,因此中職校園文化建設沒有固定的模式,必須直面教育教學改革,構建與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相匹配的校園文化建設模式,才能為學校的進一步發展積淀堅實的文化底蘊。

    (三)打造具有企業文化特色的中職校園文化,是樹立中職形象特色的重要途徑。我國的中職學校在文化建設方面大都起步較晚,缺乏深厚的歷史和文化積淀。而行業、企業文化特色賦予了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職業特色,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特點又賦予了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區域特色。為了盡快形成自己的文化資源和品牌,中職學校應該根據學校的發展方向、與企業的合作特點以及區域服務需求,樹立明確的辦學理念和文化建設目標并著力分步實施。在此基礎上,中職學校應該積極與擁有優秀企業文化的知名企業合作。因為優秀的企業文化是行業文化的具體體現,是職業文化的直觀體現,在此基礎上加大校企文化的融合力度,吸納企業文化中的有益元素,是中職學校打造品牌文化、形成鮮明特色的校園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中職校企文化對接的特點

    雖然中職校企文化對接及對接成果對于形成中職學校特色、提高中職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但中職校企文化對接并非等同于校園文化對企業文化的簡單模仿和機械復制,而應該根據學校辦學、教學的具體實際,有選擇、有針對性、有側重點地開展文化對接建設。近年來,中職教育大力倡導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更是決定了在這一模式運作下開展的校企文化對接應該具備有鮮明的校本性、雙向性和互動性。

    (一)堅持校本性。中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既有相似點又有明顯的區別,而且企業文化不僅有優劣之別、高下之分,還有企業文化運行所需要的條件和環境,所以中職校園文化應該是有選擇地汲取、吸收企業文化的養分,而不是一味模仿和重復,不能簡單地用企業文化替代校園文化,也不能機械復制其他職業院校已取得的文化建設成就和經驗。具體到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校企文化對接,則應注意在堅持學校本位的基礎上,借鑒職業教育界已取得的成功經驗和做法,吸取優秀企業文化中的有益元素,注重在把握企業需求的基礎上把優秀企業文化精神作為對接建設切入點,把合作企業的先進文化內涵作為對接建設的重點,根據學校辦學特點和發展方向做好對接文化建設的定位、內容設置和過渡銜接。

    (二)強調雙向性。需要注意到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不同階段,校企文化對接中校企雙方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在“學”階段,一般以中職學校為主體、企業文化為主導,且往往以企業和企業文化的正向作用為主,以校園文化向企業文化反向輸出為輔;在“工”階段(注:教學場所在企業),則以企業為主體、校園文化為引導,在企業和企業文化發揮正向作用這一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加大校園文化對中職生的正面引導作用,以減輕學生實習期所受到的企業和社會多元價值觀的負面影響,引導中職生由“學生”向“職業人”、“社會人”順利過渡。由于“工”、“學”階段是一個相互交替、互相銜接的過程,因此校企文化之間的對接理應存在著一個雙向影響、交替互動的過程,在不同的教育階段不同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也不盡相同。因此,在中職校企文化對接研究當中應該強調文化交流、融合的雙向性,才能更好地對實踐起指導作用。

    (三)發揮互動性。現階段,校企文化的互動影響相對集中于校企利益訴求的基本結合點――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即中職生人才培養領域。前文已述,優秀企業文化是打造特色中職校園文化的活力之源和有益補充,現階段中職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從優秀企業文化中汲取新鮮養分、開展“職業化”文化校園建設,才有利于造就自身的文化品牌、塑造富于特色的文化形象,進而提升學校的社會形象和社會影響力,因此中職校園文化向優秀企業文化學習就存在著一個去粗取精、兼容并蓄的對接、選擇和融合過程,這一過程的最終成果一般物化形式表現為學校是否成功培養了符合企業要求、能夠較快地適應企業環境和文化氛圍的中職生;而在優秀的中職生完成“實習生”、中職畢業生完成“企業員工”的角色轉換的過程中,作為一線生產骨干儲備人才的中職生身上的職業校園文化積淀,將對企業文化尤其是企業基層文化的進一步鞏固和升華起到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企業文化也由此在不同程度上成為優秀職業校園文化的校外展示平臺、素質展示平臺和交流展示平臺。

    三、構建應用于訂單培養模式條件下的“文化套餐”式中職校企文化對接模式

    鑒于訂單培養模式在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應用當中的普遍性和典型性,本文所探討構建的中職校企文化對接模式,主要是為訂單培養模式服務的“文化套餐”式校企文化對接模式,其具有較強的應用性、針對性和實踐性。該模式為“文化主食+文化主菜+文化加菜+文化輔食”的層進宣教結構,主要內容如下。

    (一)“文化主食”。對校企文化的共通點進行準確定位,大力宣揚、滲透、融合與學校既有文化底蘊及辦學方向共通的優秀企業文化精神。校企文化對接并非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必然也應該以學校既有的歷史積淀、文化積淀和發展背景為基礎,能夠與校園文化成功對接的企業文化,肯定具備與該類型校園文化共通的精神內核。因此尋找校企文化共通的精神內核及適合用以傳播該精神內核的宣教載體,成為了校企文化對接的基礎,起賴以為生的“主食”地位。

    (二)“文化主菜”。針對訂單式工學交替培養模式,以企業冠名班為試點,以合作冠名企業文化模式為主干,大力宣傳冠名合作企業的核心文化理念,將冠名企業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與學校對學生的要求相結合,參照企業要求制訂學校的德育方案、制度和行為準則,規范對學生尤其是冠名班學生職業行為和日常行為的要求,并按照企業的標準來進行考核。由于冠名企業是訂單式工學交替人才培養的主要服務對象,因此冠名企業文化的傳播成為校企文化對接的主要內容,起亮點頻出的“主菜”作用。

    (三)“文化加餐”。由于“文化主菜”以冠名合作企業的企業文化為主干,在學校與該企業合作開設的冠名班當中能夠收到相當令人滿意的效果,但在非冠名班當中實施則有可能缺乏針對性;另外,考慮到冠名班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對非冠名班學生和冠名班學生,在結束了“文化主菜”教育之后,還要開展“文化加餐”教育活動,“文化加餐”的內容主要涉及兩大方面:一是針對非冠名班學生,在其即將赴企業實習之前開展強化教育,讓學生對即將前往實習企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物質文化建設情況形成初步且較深刻的認識;二是針對全體學生開展對口專業崗位群職業要求教育,提煉對口專業崗位群職業要求的共性,讓學生明確專業對口崗位、職業的從業標準,為學生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一般情況下,“文化加餐”需要根據“文化主食”、“文化主菜”的開展情況來確定所需補充的相應教育內容,因此成為校企文化對接的重要補充成分,起均衡營養的“加餐”作用。

    (四)“文化輔食”。無論是“主食”、“主菜”還是“加餐”,都是學生在學校主導、企業參與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文化輔食”階段則能夠體現學生的主動接受過程。所謂“輔食”,包含了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加強學校環境建設和文化活動建設,努力做到外形、內涵和藝術的和諧統一,讓學生通過學校的設施、氛圍等硬環境建設,既能受到企業文化的感染,又能得到美的享受;學校文化活動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學性和藝術性于一體,加強活動設計,以收到新穎、活潑、有趣之效果,對學生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氛圍中按受企業文化的熏陶。二是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必然會直接受到企業文化的影響和熏陶,隨著實習時間的推移,企業文化對學生個人價值觀的影響日趨明顯,學生將自覺或不自覺地完成對企業文化的學習遷移。三是由于文化的多元性,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所受到的企業文化和社會文化的影響,既存在著正面影響,也有可能存在著負面影響。這就需要學校針對學生實習過程中所產生的或有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設計教育活動和文化滲透活動內容,與企業共同協商、共同開展教育活動,通過文化引領的方式,擴大優秀校園文(下轉第14頁)(上接第9頁)化的作用力、感召力,盡可能減輕或消除多元文化所造成的負面影響。由于“文化輔食”體現了學生自主選擇、自覺吸收、自發傳播的主體地位,因此成為校企文化對接的拓展領域,起按需攝取的“輔食”作用。

    (五)“跟蹤服務”。即在“文化套餐”式中職校企文化對接模式運行過程當中,作為現階段校企合作主導方的校方,要重視保持與企業、學生的溝通、聯系,跟進解決工學交替培養模式當中“工”階段學生赴企實習期間因受到企業和社會多元價值觀沖擊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即便是“零距離”的對接模式,由于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畢竟屬于不同的文化語境,因此中職學生在跨文化語境轉換期間,必然會出現文化心理落差,主要表現在學生離校赴企頂崗實習期間或離企返校上課期間會出現諸多心理、生理和社會問題,這就需要校企雙方加強文化對接和心理疏導工作:一是抓好健康心理教育,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提高心理輔導在學生赴企實習和返校學習期間的教育轉化率,及時化解和消除學生的各種心理障礙,運用多元文化視閾幫助學生理解、消化不同文化現象形成、出現的原因和條件,避免學生因受社會不良風氣誤導從而陷入“以偏概全”認識誤區的危機。二是及時幫助學生處理工學交替轉換期間遇到的各種問題,如崗位不適應、生活不習慣、安全問題、待遇報酬問題以及各種糾紛等,學校帶隊教師(或實習負責人)及管理人員要主動與企業管理人員合作,共同為實習學生排憂解難,并引導學生提高自身獨立解決和處理問題的能力;要特別重視教育引導頂崗實習學生增強法律觀念和維權意識,學會運用法律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三是指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調整職業生涯發展規劃。學生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對勞動力市場的激烈競爭,對企業用工需求、企業崗位能力及素質要求有了親身體驗,思想也有所觸動。實習期間及實習結束返校后,學校相關部門和班主任老師應及時根據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在職業發展方向、綜合能力提高、就業崗位選擇等方面進行指導幫助,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擇業觀,使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更切合個人自身實際,完成由工學交替向工作就業的順利過渡。

    【參考文獻】

    [1]彭才根,郭永生.職業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機制與策略的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4)

    [2]姜漢榮.校園文化企業化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6(20)

    [3]李春海,房玉東.加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有機融合構建以"職業"為特征的特色校園文化[J]. 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5(5)

    第3篇:酒文化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WinCe 6.0系統;PID控制算法;智能化;環境監測控制系統

    Abstract:Based WinCe 6.0 system and PID control algorithm design a intelligent 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on greenhouse environment,the advantages:You can achieve three different control interface, ①each one machine shed in the ARM real-time monitoring and manual control. ②IPC can achieve independent control of each greenhouse. ③using a mobile phone or ipad to control,to achieve automatic monitoring and control of greenhouse environment.On the one hand,more intelligent of our greenhouse environment control, where in a network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heir own greenhouses for farmers.On the other hand,provide the best conditions for the crop,in order to improve crop yield and efficiency.

    Key words:WinCe 6.0 system;PID control algorithm;intelligent;monitoring and control system on greenhouse environment

    引言

    農業作為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對農業的重視度也可以反應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在農業生產中,如果用人工去對環境監測,并做出處理,顯然是很低效的,再者,近年來,智能化應用于各行各業,對大棚的自動化監測,控制,管理系統也應運而生。智能化溫室大棚的控制系統是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通過科技的融合,來調節大棚環境里的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以及光照強度等以得到作物生長的最佳環境條件,旨在提高作物產量,作物品質,也提高農戶的利益。國外在這一方面發展的比較成熟,國內也引進了一些,但是或許是環境不同,主要技術沒有掌握,在國內的效果不是很好,所以我們必須研究適合我國環境的智能化溫室大棚的控制系統。

    1.系統整體設計方案

    圖1 系統結構圖

    如圖1:采集機構,執行機構屬于終端層,ARM一體機,工控機,手持設備屬于應用層,終端層的監測機構分布在大棚內,實現對大棚內環境參數的監測和傳輸數據,終端層的執行機構實現對環境參數進行調節,以達到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通信層我們都采用無線傳輸。應用層:ARM一體機可以實現采集數據的顯示和手動控制執行機構。工控機可以實現對每個大棚監測數據的顯示和自動的控制執行機構,手機可以通過和工控機的連接,間接地控制工控機來實現對每個大棚監測數據的顯示和自動的控制執行機構。

    2.硬件的選擇和程序設計

    采集機構結構我們采用北京迪輝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DWSCZ-T8及數字溫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四合一為一體的變送器,通過RS232和DRF1605H相連,組成采集模塊,無線傳輸數據,ARM一體機我們采用LJD-EWinV5-LK7,采用一體機是因為它已經集成ARM的Wince6.0系統,并有好的封裝外殼,防水,防潮。

    3.通信協議和上位機軟件

    本系統的網絡通信是采用DRF1605H模塊,它基于TI公司CC2530F256芯片,運行ZigBee2007/PRO協議的ZigBee模塊,通過對模塊的配置,上電,設置他們中的一個為主節點,是剩下的為從節點,是很多個ZigBee模塊組成一個龐大的網絡,傳感器等檢測信息,通過串口發到ZigBee模塊,然后通過ZigBee模塊實現數據的傳輸,兩個DRF1605H理論傳輸距離為1.6公里[3]。

    DRF1605H有好幾種傳輸方式(點對點的傳輸,廣播式的傳輸,透明傳輸等)可供我們選擇,以方便數據的傳輸。

    工控機和手持設備的通信,采用了Team viewer軟件,Team Viewer是一個能在任何防火墻和NAT的后臺用于遠程控制,桌面共享和文件傳輸的簡單且快速的解決方案。只要我們在我們的工控機上和我們的手機上同時運行這個軟件,第一次運行啟動軟件時,會自動獲得伙伴ID,只要我們在手機上輸入工控機的ID,然后就可以建立連接,手機就可以控制我們的工控機做任何事情。

    4.系統軟件設計

    本系統的控制軟件主要有內核模塊,數據庫模塊,PID控制計算模塊,串口通信模塊,圖形模塊設計,文件記錄管理模塊。

    (1)數據庫的設計

    本程序的數據庫部分負責建立專家系統,用于存放各種植物的參數和檢索,考慮到軟件開發的成本問題,本系統采用MySQL MySQL是一個快速客客戶機/服務器結構的SQL數據庫管理系統[4]。

    (2)PID控制算法

    預設定參數可由程序預先設定好,用戶可在主控制界面的“大棚設置”中進行參數修改,現場信號由各個對應的傳感器采集,然后經過量化,編碼后傳給計算機,利用計算機上的PID控制計算模塊進行計算,再將結果通過無線網絡傳給各個大棚的控制節點,這些節點再將信號進行解碼分析,即可得出變頻器控制器信號。變頻器通過改變執行機構來調整各個參數,從而實現一個完整的PID控制

    系統中的偏差e是給定值SP(預設定參數)和過程變量PV(實際值,通過傳感器采集)的差。通過PID控制可描述輸出M(t)作為比例項、積分項和微分項的運算關系:

    式中:M(t)是PID的輸出,是關于時間的函數:Kc是PID的回路增益;e是PID回路偏差,即專家數據與傳感器采集數據的差;Mintial是PID回路初始值。

    為了能夠在計算機中實現PID控制功能。必須對連續的PID控制方程進行離散化操作,即對誤差進行周期采樣,然后經計算輸出,下面PID計算的核心部分程序:

    5.實驗結果

    6.結論

    本系統實現了大棚內溫、濕度,光照強度,二氧化碳濃度的實時采集和顯示以及風機、濕簾、紅外燈,水泵的自動控制,達到了自動控制大棚內溫、濕度,光照的效果。經實驗驗證該控制器運行穩定,操作簡單實用,可擴展性強,可以廣泛應用于農業溫室大棚。再者其優勢在于方便農戶,不用一直呆在大棚內,也不用呆在監控室,帶手機在有網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具體情況,以便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如果在本系統中在加入視頻監測模塊等,會使的大棚的智能化有更可視化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金曉龍.基于Zigbee的糧倉無線測溫系統的設計[J].測控技術,2011,30(10):44―47.

    [2]唐林林.蔬菜大棚的智能監控系統的設計與實現[D].山東大學,2010.

    [3]深圳市鼎泰科技有限公司.RDF系列ZigBee模塊使用手冊[S].

    第4篇:酒文化的知識范文

    一、創設課堂情境 ,激發學生參與課堂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室里安裝的多媒體教學設備來進行課堂情境創設,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多媒體教學對學生的感官刺激是多方面的,除了聽覺以外,還調動了視覺等多種感官,拓寬了學生吸收更多信息的渠道,讓學生以最佳的學習狀態學習新的知識。 例如:在教學《荷塘月色》時,以前講解時都是以課本的文字為媒介,師生進行交流,荷塘的環境都是靠學生的想象。有的學生就很難把握住這種特定的素雅朦朧及靜美的氛圍,影響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現在有了多媒體教學,情況就發生了完全的改變,可以播放一段視頻,以一首輕音樂伴奏,隨著錄音的播放朗讀課文,學生欣賞到荷塘及周圍獨特的環境,感受到了文章的語言之美、意境之美,在濃烈的藝術魅力氛圍中,學生更容易以此為依據展開合理的想象,更加準確地理解作者內心復雜的情感,再透過作品字里行間中的信息與意蘊,觸摸到那個特殊的年代作者的哀愁和喜悅。很明顯,由于課堂情境的創設,學生思維的激情被撥動了,充滿了創造性的靈動。

    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合作探究

    朱熹說過:讀書時應從無疑處發現問題,把生發出的疑問解決了,就獲得了進步。古人的經驗告訴我們,讀書學習時要不斷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就會不斷的獲得進步。同樣也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學時要善于引導學生探究,在無疑處設置疑問,鼓勵學生不斷探究。問題就會像投入水中的小石子,以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方式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不斷探究,不斷提升學生大腦的思維能力。比如《雷雨》的教學,隨著課文的講解,學生會很快理解故事中的情節及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也理清了文中人物之間的關系,似乎已經沒有什么內容需要講解的了,學生已經沒有問題提出,感覺自己已經理解了文本的內容。而事實上還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教師應該在這時候進行問題疑點的創設,讓學生繼續對文章進行探究,比如可以就周樸園這個形象究竟是偽君子還是對魯侍萍有真愛引導學生進行探究。針對魯侍萍被認出后周樸園的緊張等疑點引發學生思考,找到問題的答案。還可以對故事的結局進行想象,培養學生的思維擴散能力。

    三、創設表達情境,激發學生交流的欲望

    語文學習中可以創設恰當的情境,激發出學生表達交流的欲望,給學生創造多一些與他人表達自己內心情感的機會。教師應做一個有心人,教學時設計出一個讓學生說話的環節,可以是閱讀感悟,也可以是對問題的思考,教師還可以通過能夠引起學生思考的問題設置,來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對語文學習的熱情,用問題引導學生不斷地挖掘課文內涵,獲得新知,產生想要表達的意愿。教師還可以專門利用一節課或更多的時間讓學生練習說話,交流情感。練習說話的方式很多,可以是同位相互交流,可以是小組合作討論,還可以登臺表演。說話的內容可以是講故事,可以是針對一個觀點進行演講,還可以是交流一些熱點新聞。語文學習的最大功能就是要學會說話,寫小說,寫劇本畢竟是少數人的事。例如:在教學《六國論》時,就利用多媒體創設六國滅亡時的情境?然后結合《百家講壇》中河南大學王立群教授評六國滅亡的原因,再與課文中的語言進行對照,促使學生更好的共同交流六國滅亡的原因。通過這樣的情境創設,激發了學生的交流興趣,為下面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四、創設表演情境,體會語文課堂的愉悅

    中職生的思維都較為活躍,如果單單把學生的思維禁錮在語文知識傳輸的小范圍上,就很難滿足學生的學習愿望,不會把過多的熱情投入到課堂的學習之中,上課時難免會出現一些諸如頭疼、犯困等懶惰習性。學生感受不到學習語文的愉悅,與教師沒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著一定的關系。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將學習與表演相互結合,引導學生在原課文的基礎上,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創造性地發揮,在準確把握與原文中的人物形象相一致的前提下,把故事情節向前推進,以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容與文章的主旨。例如:在教學《雷雨》時,首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根據故事情節,可以讓學生以課本劇的形式來表演,當學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出現時,會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走近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樣,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周樸園貪婪、虛偽等性格特征。同時,也更加同情魯侍萍的悲慘命運。這種課本劇的形式對于那些距時代較遠的作品更加實用,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提高了教學效果。

    第5篇:酒文化的知識范文

    [論文關鍵詞]高校;知識產權文化;培育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其2003年9月召開的計劃和預算委員會第七屆會議上正式通過的《經修訂的2004—2005年計劃和預算草案》中首次提出了“建立一種明達的知識產權文化”的新思路,并隨后在《知識產權組織計劃活動的中期計劃——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構想與戰略方向》中進一步明確了把創建知識產權文化作為2004年至2009年期間WIPO構想與戰略方向中的一項重點工作,其思路是促進和鼓勵每個國家發展一種適合其需要的知識產權文化。…知識產權文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國內外環境,經過人們繼承豐富和發展而來的,在世界科技經濟一體化和政治、文化相互交流與融合的潮流中逐步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態。知識產權文化是人類社會文化進步的產物,知識產權文化培育需要社會各種力量的共同推動,高校作為引導知識創新的重要主體之一,勢必成為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的中堅力量。

    一、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內涵

    我國于2008年6月513頒布實施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中,將知識產權文化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舉措提出來,并將“培育知識產權文化”列為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五大重點之一,明確提出要在全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崇尚創新、誠信守法”的知識產權文化。高校是實施知識產權文化的重要主體之一,高校知識產權文化建設不僅是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首先應該對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內涵有充分的認識,筆者認為,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內涵是在我國高校范圍內形成“崇尚科研創新、提倡誠信守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文化氛圍。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應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先導,以和諧高校的構建和良好的知識產權秩序的形成為價值目標,打造符合世界知識產權制度發展趨勢、融合中國特色的高校知識產權文化。

    “崇尚科研創新”的要求符合高等院校自身具有的科研功能,體現了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基本內核,是高校知識產權文化培育的基本前提,崇尚科研創新就是要高校師生在科學研究中發揮出勇于創新、敢于面對失敗的科學精神。“提倡誠信守法”符合高等教育要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時代要求,體現了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制度基礎,是高校知識產權文化培育的規范準則,提倡誠信守法就是要求高校師生在涉及知識產權事務中遵照知識產權法律制度,規范自己的行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是知識經濟時代和諧校園與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高等教育必須承擔起新時期賦予其新的教育功能,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彰顯了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價值理念,是高校知識產權文化培育的重要目標。

    二、培育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意義

    作為我國的科研主體,高校科學研究的過程以及科研成果的轉化等與知識產權制度的實施有著天然的聯系。作為人才培養的陣地,高校有著其他社會組織所不具備的特殊性,其教育功用的效果并非短期全部顯現,更多則是體現在作為教育效果接受者的大學生日后的行為模式與文化素養上。高校的文化導向影響著青年大學生步人社會之后的發展方向,做好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丁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為知識產權制度的實施提供觀念支持

    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和執法力度已經達到相對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缺少理論、實踐以及思想意識方面的準備和一個自然孕育、錘煉的過程,并未完全實現移植法的本土化,更沒有形成與制度水平相適應的知識產權文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知識產權制度作用的發揮。制度的實施離不開觀念文化層面的支持,文化上的溝通交流有助于加深高校師生對于知識產權制度的理解,增強對知識產權制度的認同感。高校知識產權文化培育是知識產權制度在我國高校師生這一知識群體中獲得整體認同,并進一步推動整個社會對知識產權制度的認同,從而促進知識產權制度發揮應然效用的前提,將為知識產權制度的實施提供觀念支持。明達的知識產權文化能夠感染高校師生,尤其是可以讓大學生一開始就在尊重他人智力勞動成果的良好氛圍中更好地認識知識產權、使用知識產權,使學生對知識產權的尊重成為其平常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中的組成部分。正如盧梭說過:“……而且是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一種,這種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它形成了國家的真正憲法;它每天都在獲得新的力量;當其他的法律衰老或消亡的時候,它可以復活那些法律或代替那些法律,它可以保持一個民族的創制精神。”如果內心已然對知識產權制度形成特定的認識,那么對知識產權制度的認同即成為一種文化習慣、一種思維習慣,這種習慣能夠對高校師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能夠促進知識產權制度與知識產權文化之間的良性互動。

    (二)為我國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貢獻力量

    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是我國知識產權文化構建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系統哲學理論,高校作為社會整體系統中的子系統之一,在知識產權文化培育中應該努力尋找符合其自身組織特點的途徑,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才能促進整個社會系統知識產權文化的構建。從公眾意識的角度看,成熟的知識產文化需要公眾對知識產權制度保持敏感,對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迅速作出反應。高校就可以充分發揮其法律意識培養教育的功能,在大學生中開展關于反盜版、反假冒等關于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教育,使其具備一定的法律素養。高等教育讓大學生做好了知識和能力的儲備,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將知識產權有關的知識體系、制度規則和價值觀念內化為個體的意識和道德準則,進而幫助大學生在繼續社會化的進程中迅速適應社會知識產權文化的氛圍,為社會知識產權文化的構建做出應有的貢獻。從知識產權文化自身的特征看,知識產權文化具有創新性、前瞻性、物質依附性、文明性、繼承性、民族性、開放性和包容性,高校具備培育知識產權文化的基礎。作為一種新型的先鋒文化,知識產權文化所倡導的創新性和前瞻性一直是高校科學研究的主旋律。知識產權文化的產生與發展必須與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其對經濟基礎的依附性與高校的教育發展方向一致,高等教育的辦學也必須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知識產權文化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積淀的過程,知識產權的地域性又決定了知識產權文化的民族性,同時,在世界經濟、科技一體化進程的環境要求下,知識產權文化還應該具備與其他文化交融互動的開放姿態,具備融合差異性的品質,在多元文化交流中不斷完善。高校在主流文化傳播方面有一定的歷史積淀,對新型知識產權文化的接受也具有寬容的姿態,在知識產權宣傳、教育培訓、學術研究與交流等方面都為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域外高校知識產權文化培育的經驗借鑒

    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是一項系統化的工程,現代知識產權文化的內在結構包括兩個層面:一是觀念文化,包括知識產權理論、學說、意識、習慣等;二是制度文化,包括知識產權法律法規、公共政策、管理制度及組織機構、設施等方面。在知識產權制度發展相對成熟的國家,亦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知識產權文化,高校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一)美國鼓勵創新和科研的實踐

    在美國,知識產權為國家的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美國雖然建國歷史不長,但是知識產權制度的建立相對較早,知識產權制度的發展成熟推動了整個社會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政府在鼓勵創新和科學研究方面做出了積極努力,為創新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美國高校也在鼓勵創新方面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美國對知識產權人才培養采取了培養和引進相結合的模式,美國高校在培養本國技術人才的同時還注意吸引全球范圍內的優秀生源流向美國,美國高校率先進行的技術經營管理(MOT)專業已在200多個大學或研究生院開設,平均每年向社會提供1萬多名技術經營專業人才。有研究者認為,正是美國20世紀80年代大規模開始的MOT教育,才使得10年之后美國的技術創新活躍、經濟形勢繁榮。麻省理工大學的一項調查表明,36%的美國青年對發明感興趣,19%的人未來想成為著名的發明家,超過2000家公司設立是源于將大學的發明成果作為商業投資。”美國大學在知識產權人才培養上十分重視,也注重對科研創新的鼓勵,注重提高創新主體的積極性,為知識產權文化的發展鋪墊了良好的氛圍。

    (二)日本知識產權觀念文化的培育

    日本在知識產權觀念普及方面做了大量努力,為制度文化的構建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在學校參與的知識產權文化培育工作方面,教育是日本推進知識產權文化建設的主要方式。日本推行的措施有兩個方面的經驗值得借鑒:一是日本推行有針對性的知識產權教育方式。日本在知識產權意識和人才培養上給予充分的重視,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為了實現知識產權立國,日本政府根據不同的對象實施有針對性的教育,如對幼兒進行創新和知識產權意識啟迪教育,對中小學生進行普及知識產權知識教育,對大學生和研究生進行知識產權實用人才培養,對實業界和科研機構有關人員進行實用技能培訓等。二是在強化全社會創新能力和知識產權意識方面,日本采取的是政府、學校、社團和企業結合運作的模式,為了培養知識產權領域高素質專業人才,日本政府支持建立合適的教育基地,如建立與知識產權相關的法學院和商學院,也有為企業技術員和工程師提供的職業教育等。企業也會與學界合作開發技術創新項目,贊助和參與各類發明競賽和技術展覽會,在大學設立鼓勵發明創造的獎學金等,為日本發展其知識產權文化做出了貢獻。

    四、培育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途徑

    目前,高校在知識產權運用和保護中還存在很多問題,進而影響了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主要體現在:高校師生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還比較薄弱;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缺乏完善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和制度,存在科研成果流失的現象;缺乏必要的知識產權理論知識的培訓;缺乏有效的知識產權激勵機制等。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須形成全方位多層面共同推進的局面。

    (一)觀念文化的打造

    1.契合傳統文化中國知識產權法的歷史是一個“逼我所用”到“為我所用”的制度變遷史,也是一個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安排的法律移植史。相應地,這一舶來制度在我國本土化進程必然要伴隨著與傳統文化、傳統觀念的碰撞。規則和制度的移植必須要有文化的支持,使這~域外制度在我國更深層次地扎根,根本途徑是在文化層面上與中國傳統文化相契合,即尋找中國傳統文化中與知識產權制度相適應的社會環境、文化條件,并進一步創造與知識產權制度相協調的社會環境、文化條件。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高校的知識產權文化培育尤其是知識產權教育應該重視對傳統文化的借鑒,重視知識產權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之間的契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確存在著與知識產權制度相悖的思想,如“竊書不算偷”“盜亦不恥”以及“權力崇拜”等,知識產權文化要不斷地去修正這些觀念。但同時也應該發現中華文明與知識產權文化相契合的地方,如中華文化中以和為貴、促進包容和溝通、促進和諧的理念,恰恰是多元知識產權文化開放性和包容性所需要的文化基礎,在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中,不要一味地摒棄我國的傳統文化。

    2.融入自覺思維目前高校師生對知識產權的了解僅限于一些熟知的概念,如專利、商標、著作權等,而對于知識產權是缺乏深入了解的,比如,如何區分職務發明和非職務發明的界限,購買的商品包裝上標明了馳名商標是否就代表其質量優質等,這些問題就很難獲得滿意的答案,而恰恰是這些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知識產權問題能夠真正反映出對知識產權的認識是否融入到個體的思維方式中去。事實上,觀念形態的知識產權文化有著更深遠的影響力,反作用于人們的行為習慣。“付錢使用”的知識產權觀念不僅僅是在付錢不付錢、付多少錢上打轉,而且更透著文化和道德的素質。

    只有將知識產權文化上升為觀念上的自覺,普及知識產權知識,提高知識產權意識,使高校師生對知識產權的尊重成為自身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中的組成部分,把知識產權制度的基本規則融入到高校師生的基本觀念中,才能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秩序。

    3.融人校園文化高校校園文化是高校在長期的發展進程中形成并倡導的價值觀念、文化精神、行為方式等,它是由特定高校在其對外交流和對內管理等過程中所積累、借鑒、創造并推行的師生普遍遵守的行為規范和共同信仰的價值觀念,校園文化影響校園活動的態度,對高校師生行為起到引導作用。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不是無土栽培,必須有適合其生長的土壤,在高校已有的校園文化中融入知識產權文化的嫁接技術可以是一種有益的嘗試。歷來高校校園文化都會鼓勵大學生勇于開拓創新,青年大學生群體在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夢想和創意都是創新的源動力,保護他們的研發興趣與創造積極性,也是在高校培育知識產權文化的重要任務,因此可以把培養和保護青年大學生創造力的知識產權文化培育工作,融入到崇尚創新的校園文化中去。

    (二)制度規則的支持

    1.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建設和機構設置高校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工作要避免走入從“觀念”到“觀念”的虛無化,只有理論體系而不見實際成效。產學研相結合促進科研成果向實踐轉化一直是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動力,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過程相伴著知識產權制度的運用,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保護科研成果知識產權的相關制度是高校知識產權文化培育的行為落實,高校應不斷加強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建設和機構設置。

    教育部、國家知識產權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知識產權工作若干意見》第五條要求:高等學校要設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形成人員、場所、經費三落實和管理人員專業化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

    高等院校要制定學校知識產權管理制度,規范學校知識產權事務的管理,規范學校有關知識產權的轉讓、許可、使用等合同事務,以契約形式明確高校與教師之間知識產權共享的權利和義務關系等。

    高校要設置知識產權管理機構,配備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人員。知識產權管理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校對專利、版權、技術秘密等無形資產的管理,需要管理人員具備一定的業務知識,不同于傳統的對科研成果的評審鑒定、歸檔、科研成果統計等事務性工作。設置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可以幫助高校建立起信息溝通體系,加強合同管理,對參與科研的教師履行合同的情況進行統一的管理和監督。在高校與企業合作成果轉化過程中還可以協調雙方合作關系,尤其是在高新技術研發轉化中涉及雙方的實力、利益、知識產權歸屬、利益劃分等細節問題,知識產權管理部門具體進行操作,有助于實現共贏的合作模式。

    2.完善高校知識產權激勵機制完善現有的科研指標評估體系,尤其是職稱晉升的評價體系,增加對專利成果的考核比例,扭轉以往重論文、輕專利的現象,促使高校教師在技術創新研發上多做努力,考慮專利、技術成果的擁有量以及轉化效果,考慮知識產權的創造與保護。完善科研指標評價體系可以在現有的考核體系中增加對知識產權考核的要求,也可以對知識產權成果設置獨立的評價體系,以此激勵高校科研人員發揮科研創新精神。

    重視知識產權成果轉換收益,制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針對職務發明的利益分配,在專利法界定的原則基礎上,高校應該制定利益分享的具體操作方案。例如,德國洪堡大學即實行職務發明報告制度,遵循“誰所有,誰付費”原則。科研人員對其非職務發明應向學校報告,并提供非職務發明的證明,對于職務發明,在科研人員向學校登記其發明后,學校必須在1~4個月內審查決定其是否作為發明所有人。如果學校放棄此項發明,則該發明作為非職務發明由發明人自行處理;如果學校決定作為發明所有人,則學校會與發明人一起就可能的轉化結果分享問題進行協商,以學校的名義申請專利,學校在享有專利權的同時承擔申請、維護、轉化等方面的全部費用。高校在制定利益分享方案時應該考慮長遠利益,統籌兼顧,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才能保護科研人員的積極性。

    (三)人才環境的塑造

    1.加快知識產權人才培養在具備條件的高校開設知識產權專業,要以知識產權專業人才的培養來助推知識產權文化的培育,細化課程設置,優化師資,加快培養產業急需、實務能力強、熟悉知識產權運行規則的復合型知識產權人才,努力使高校成為知識產權實務型人才培養的搖籃。在沒有開設知識產權專業的高校,也要將知識產權教育作為一項普及性教育,通過開設公共選修課或者周期性講座的形式,向大學生傳達知識產權法律法規、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方面的知識。

    2.發揮高校的科研優勢高校可以充分發揮自身在科研層面的優勢,推動知識產權文化的學術研究與交流,與兄弟院校、中介服務機構、企業知識產權管理部門、政府管理部門等加強合作,開展知識產權相關研究,特別是實務性研究,著重于地區產業實際,推進校企合作,使具有科學性和影響力的知識產權學術思想有機會走進應用領域,增強全社會運用知識產權制度提升競爭力的意識。作為知識產權創新主體的高校,應該扭轉那種為職稱晉升、申請專利的錯誤觀念,抵制盲目申請專利,應當制定正確的高校知識產權戰略,尋找恰當的產學研合作渠道。

    3.開展誠信守法宣傳教育要求大學生在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管理、保護的過程中保持誠實的態度,杜絕學術剽竊,尊重他人勞動成果。開展形式多樣的知識產權宣傳活動,如“知識產權主題班會”“大學生發明創造成果展覽”“知識產權法制宣傳與咨詢”等,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發明創新的意識,強化知識產權法制觀念。另外,在知識產權宣傳過程中要注意與新近形勢的密切結合,如結合上海世博會的召開大力開展與世博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宣傳活動,使大學生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形成更加感性的認識,營造一個良好的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新的文化氛圍。

    第6篇:酒文化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博客空間;教育文化;核心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02-0060-04

    博客空間不是簡單的網絡日志,也不是一個僅為個人發表看法的網絡平臺,而是具有即時性、互動性、典型性的在線教育媒介。在博客空間示例下建構教育文化,具有兩層意義:一是建構具有先進性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具有典型性的教育實踐范式,并將優質教育資源呈現于博客空間這樣的公用網絡平臺之上,將優質的教育文化轉化為社會學習共同體的開放性、公益性資源,為教育現代化的實現和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做出有益嘗試;二是建構具有教育文化特質的博客空間,在博客空間中展示學校文化特色和教育活動,尤其是開發教育文化微課程,依托博客空間的即時互動等特性,充分發揮博客空間的在線學習、評價與管理功能,在博客空間平臺上建構開放性學習范式,嘗試慕課學習形態,讓學校教育文化示例于博客空間,進而在博客空間的互動反饋中優化教育文化。據此而確立的博客空間示例下教育文化特質研究,既具有現實的行為價值,又具有前瞻性的深遠意義;既具有個體學校的實踐價值,又具有教育文化的普適價值。簡言其研究目的:一是建一所具有教育文化特質的實驗學校,二是建一個教育博客網站,并將二者整合為具有普適價值和推廣意義的在線教育范式。

    一、“在教育中”“基于教學”“為了學校”的博客文化

    博客是網絡媒介,在微信、推特等社區網絡流行的大數據時代,博客似乎已經落伍,但將一個學校網站上的博客媒介做出“博客空間”這樣的在線教育網絡平臺,需要對博客空間做出文化定位,而這樣的文化定位是讓博客空間獨具教育文化特質的前提,所以博客空間不是一般意義的博客,而是“在教育中”“基于教學”“為了學校”的博客空間。江蘇省如東縣實驗中學“博客空間”,是充分依據“享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理念,突顯“以文化人”的教育文化功能,挖掘區域教育文化潛質,建立基于教育文化先進特性的實驗學校和具有典型范式的多元虛擬教育共同體,充分展示教育的實踐、理念、資源、評價、科研、課程、精神、智慧的在線教育社區。因此,博客空間的建設是基于“在教育中”“基于教學”“為了學校”的文化特性,并結合卓越學校理念的開發和推普,構建具有典型性的虛擬教育空間,研究教育文化的價值引領,著重在德性文化、課程文化、教師文化、課堂文化、學習共同體文化、網絡社區文化等方面進行典型性實踐研究,在教育文化現象、文化形式、文化載體、文化自覺以及文化引領等方面形成實踐性個案示例,以此影響教師、學生、家庭、社會,將優質教育資源回饋于社會。

    二、智慧的、精神的、課程的、科研的、評價的空間

    教育文化不是單一的學校文化,也不是一元性的校園文化,而是包含教育文化現象、文化形態、文化載體、文化自覺和文化引領的文化外顯和內隱的行為模式。博客空間示例下的教育文化特質研究,正是基于此建構了智慧的、精神的、課程的、科研的、評價的在線教育范式。

    從文化現象層面建設虛擬教育文化共同體。其目的是:研究典型性的教育文化個案,并在大數據時代建構一個多維度、多視角的教育博客空間;研究具有普及性、示范性的教育博客空間建設,推廣并普及“博客空間”在線教育。虛擬教育文化共同體是實體教育文化共同體的理想化和網絡化,如東縣實驗中學利用網絡將上海育鷹學校、浙江麗水實驗學校等三所學校建構為“東方麗鷹”卓越教育文化聯盟,將特色學校和區域教育文化有機融合,依托博客空間的信息互通與互動,做到資源共享,將教育文化做到最優化。江浙滬“東方麗鷹”卓越教育文化聯盟的目標指向為:一是卓越學校建設,主要以如東縣實驗中學的教育文化呈現為主體,兼顧聯盟學校、聯誼學校,博采眾長,優化教育文化資源。二是卓越學校聯盟建設,主要依托“博客空間”建設,統籌友好學校和聯誼學校,形成具有典型化的教育文化特質個案。卓越學校眾采江、浙、滬、新、青、甘、陜、湘、川教育文化精華,在2014年11月又與美國威廉斯堡中學結為友好學校,力求教育文化的中西合璧,以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文化差異與教育文化特質共融,以教育文化的差異性外顯豐富為兼容并蓄的教育文化特質。三是學校教育文化與家庭教育文化、社區教育文化、社會教育文化共融,回饋社會,呈現出智慧的教育文化現象。

    從文化形式層面構建教育的德性文化。德性文化構建的第一要義是培養合格的社會公民、鑄造有精神有靈魂有文化的“全面”的人,精神引領是教育文化特質的核心,在塑造完整的、自然的、社會的、公民的教育中,教師是具有精氣神的教師,學生是思想活躍的學生,家長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家長,這是理想的德性文化。博客空間的構建主要是在先進文化的精神引領之下,營造人文教化氛圍,借助專家引領、骨干示范、全體踐行的范式要求,讓博客空間成為教育的精神空間。博客空間不僅營造著師德師范的引領氛圍,同時也倡導著學生以及家庭的德性文化建設,充分發揮先進文化的社會教化功能,以先進文化促進教師專業成長,以先進文化濡染學生品性,以先進文化輔助學習型家庭建設,惠及教師的專業成長,惠及家庭教育的科學有效,惠及社會教育整體提升,呈現出精神的教育文化形式。

    從文化載體層面建立在線學習課程體系。學校將微教學、微學習和微評價等微型課程引入到博客空間,在開發創新學校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借鑒慕課等在線學習網絡平臺建設,研究校本化的博客空間課程文化,將課程、課堂科學地構建在博客空間平臺上,將學校教育課程和學校特色課堂科學構建于一體,將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合理交融,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統一于一體,從輔助課堂教學和互補學校教育兩大方面建立在線學習課程。輔助課堂教學,即依托博客空間拓寬課堂教學的外延,延伸課堂教學的觸角,實現課堂教學的效度,提高教育質量。互補學校教育,即依托博客空間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將隱性教育課程在博客空間顯性化,加強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的溝通,科學整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優化教育的整體功效,使其呈現為多元化課程的文化載體。

    從文化自覺層面改變教師專業成長生態。博客空間以教師專業自覺和教師教育研修為路徑,以教師專業成長為目標,科學地將搭建在互聯網上的信息技術載體運用到教師專業自覺、生命成長以及教師研修管理之中,改變教師專業成長的他律模式,促進教師個體的專業自覺和教師群體的專業發展,進而真正實現學校教育理想――享受幸福而完整的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而文化自覺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由之路,博客空間示例下的教師專業發展呈現出科研的文化自覺。

    從文化引領層面形成互動共生的在線評價。博客空間具有信息互動反饋的即時特征,具有在線評價的即時性、互動性和共生性,在解決了評價機制的不可控性的基礎上,重點加強教師與學生以及家庭與學校教育等評價形式,以即時互動改變評價環境,以公平公開營造評價氛圍,以在線評價和考試評價互補來加強評價管理,以量化和質化科學統籌,呈現出先進文化引領的教育教學評價形態。

    三、核心價值觀是教育文化的首要特質

    教育文化的特質首要為教育思想,教育思想是教育文化歷史積淀和創新發展的產物。用先進文化引領教育文化發展,這是教育文化的根本特性。教育是上層建筑,從本質上看是精神層面的,學校的教育文化首先表現在學校的辦學理念上,只有辦學理念超前,才能引領學校教育實踐的先進性。如東縣實驗中學創辦于世紀之初,“以人為本,以德為先,注重基礎,強化創新,培養可持續發展潛能的中學生”的辦學理念,是人本教育和德性教育的范例,學校發展的物質性是可以量化的,但質態的發展則是先進文化的最好詮釋。

    教育思想的關鍵又是學校核心價值觀,如東縣實驗中學將“學會超越,追求卓越”確定為教育理想,這是學校的價值追求,也是學校的核心價值觀。在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學生具有追求卓越的學習理想,教師具有追求卓越的教學理想,學校具有追求卓越的教育理想。學校核心價值觀是提升學校教育文化的根本,決定了學校教育的走向和未來的發展。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靈魂、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這是決定文化性質和方向的最深層次要素。”所以,在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形成的學風、教風、校風才具有文化的先進性。

    四、行動與課程是教育文化的成長形態

    博客行動,改變著教師、學生、家長對教育文化的認知觀念,改變了教師、學校對教育文化的踐行方式。博客空間是實體學校教育的數字化模擬環境,也是教育的精神家園。規章制度是外顯的教育文化,而校風、教風、學風則是內隱的教育文化,博客行動構建的正是這樣的一種精神氛圍。借助博客空間這樣的表象,以先進的教育理念、超群的辦學特色、獨有的人文精神打造卓越學校,則是博客行動的關鍵。學校聯合江浙滬等學校建構的“東方麗鷹”共同體,踐行了教育資源共享共建的博客行動。如果說這還只是教育文化的環境性現象,那么校本的活動則是教育文化的活動性現象了。學校在養成教育活動中,以“四個學會”“每日十問”“十六個從頭做起”為抓手,將禮儀文化精致到學生的衣食住行等舉手投足間;在素質教育活動中,以“三校”(少年軍校、青年團校、父母學校)、“五節”(科技節、讀書節、歌詠節、體育節、藝術節)豐富多彩的特色教育形式,將活動文化有機地融入在學校教育中;在校本教育活動中,以“三生教育”(生命、生活、生態)、“感恩教育”“性別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特色教育,將德育和德性有機融合,科學提升了學校德性文化。雖然這是一種活動呈現,但是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活動,有了校本的教育活動,才具有教育文化的行動特性,而教育文化的行動特性,則是教育文化的現象成長。

    博客課程,是記述教育現象,表達教育思考,深入教育實踐,提升文化品位的動態過程,是教育文化的成長樣式。學校的教育活動具有傳承性,而在傳承的過程中固化為課程時,則具有了文化特性。學校以教育博客為特色,固化為共寫隨筆的教師文化;以南黃海課程、乒乓課程、名著導讀課程、社團課程等固化為了地域特征和生本趣味的課程文化;以圖書連廊、文化展板、報欄專欄固化為了書香學校和班級的環境文化;以“自主學習―多元探究―引領提升”的課堂模式和學生學習習慣養成固化為了“協進”課堂文化。博客課程的開發與創新,形成了學校多樣化的文化樣式,博客課程既有傳承,又有創新,而教育文化正是傳承與創新的產物。

    五、傳承、變革與創新是教育文化形成的基本路徑

    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在《人的教育》中指出:“只有使一切事物具有生氣和一切事物得以在其中活動的精神和生命的氣息,才是真正的學校應有的本質。”可見,教育文化的特質在于“活動的精神”和“生命的氣息”,教育的核心價值觀是教育的文化自覺,也是文化引領。在文化自覺與引領下形成的文化精神,既需要傳承,也需要變革,更需要創新。

    傳承文化精神,積淀文化內蘊。如東縣實驗中學雖創建于21世紀初,但因其是從江蘇如東高級中學分離而來,人本教育的價值體系,精致教育的管理文化,和諧教育的教師文化,高效課堂的教學文化,多樣化的課程文化,也在傳承中發展而來。學校在十六年的傳承和整合、變革和創新中,擁有了如東縣實驗中學特有的“協進”教育文化精髓。“協進”教育文化成為了學校的價值體系,也是教育文化的精神所在。

    變革文化范式,拓寬文化視域。教育文化具有傳承性,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只有變革文化范式,才能拓寬文化視域,才能滋生出新文化。學校隨著縣城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和縣域教育資源的優質均衡發展,原有的精品教育文化定位已經不適應時展了,所以,學校主要從兩方面入手,變革文化范式。學校常規管理的基本單位是班級,所以學校的第一抓手是班級文化建設。在班級文化建設過程中,將班級文化標識和文化氛圍作為考量班級管理的績效標準。班級文化標識主要指班級文化布置,在校本的統一前提下充分彰顯班級個性,讓班級文化既具有校本書香班級氛圍,又呈現出百花齊放態勢。班級文化氛圍主要指課堂的教學生態建設,以學為主、小組協進、教師引領是考量教學文化氛圍的關鍵,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行為作為學習生態的考量依據,以此構建“協進課堂”文化范式。學校的第二抓手是備課組文化建設,將備課組建設作為教學管理的文化單元來建設,以榮辱與共、精益求精、協作共進為價值引領,以學進度、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課件、作業布置等為“同”,以二次備課、基于學情、個性教學為“異”,做到求大同、存小異,進而達到“美美與共”的文化“大同”范式。正是因為“協進”文化的價值引領,造就了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超越的文化特質。

    創新文化行為,皈依文化本質。有人認為學校文化建設有兩個來源:一是學校歷史的積淀,二是學校所處地域的豐厚文化資源。這只能說學校文化建設的優勢來自于這兩方面,但教育的相通共融性決定教育文化可以在實踐中創新文化。“江浙滬東方麗鷹卓越教育文化聯盟”是溝通江蘇、浙江、上海教育文化的共同體,集三地教育文化優勢,不同地域的教育實踐創造了更適合學情的文化,這是交流中創新了教育文化。學校作為全國首批“新教育實驗學校”,將新教育的“數碼校園”“師生共寫隨筆”“書香校園建設”等行動整合為“博客空間”在線教育,將特色文化整合為教育文化,這是整合中創新出教育文化。學校高質量完成了江蘇省“十一五”規劃課題“博客與教師專業成長研究”,又以“博客空間示例下教育文化特質研究”為課題申報并成長為江蘇省“十二五”精品培育課題,這樣的“博客”文化本身就是在傳承中創新出教育文化。只有創新的文化才是教育文化的生命特質。

    傳承文化精神,變革文化范式,創新文化行動,教育文化才能不斷豐富,不斷拓展,不斷創造,也只有這樣,才能皈依教育文化特質――人的精神和生命教育。

    Education Culture from the Angle of Blog Space

    HAN Ming & LI Xu-dong

    (Rudong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 Rudong 226400, China)

    第7篇:酒文化的知識范文

    關鍵詞:溫度變化;光合作用;云南濕地植物;影響綜述

    中圖分類號:S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8000302

    1 引言

    云南省西起橫斷山脈,東與貴州、廣西相接,橫跨8個經度,東西長約555 km;南與緬甸、老撾、越南接壤,北與四川相接,縱貫約9個緯度,南北寬達999 km;位于20°~29°N,97°~105°E,面積為390000 km2,占全國面積的4.11%。由于云南地處云貴高原,對氣候變化較敏感。云南的年平均溫度,除金沙江河谷和元江河谷外,大致由北向南遞增,平均溫度在5~24 ℃之間,南北氣溫相差達19 ℃左右,出現了“南邊炎熱北邊涼”的現象。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溫度變化對云南濕地植被的影響受到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的關注。

    2 云南氣溫的時空變化

    根據連續47年的氣溫觀測數據表明,云南全省的氣溫變化明顯,是對全球氣候變暖最敏感的地區之一。通過觀測數據可以看出,氣溫變化幅度與高度呈正相關,海拔越高氣溫變暖越明顯。極端最低溫度的增溫幅度顯著高于最低溫度。云南省1961~2006年的年均氣溫和變化趨勢見圖1和圖2。

    2.1 云南氣溫的時間變化

    從圖1和圖2可以看出云南的氣候變暖特征,47年來云南呈增溫趨勢,20世紀60年代以來云南氣溫明顯增暖,全省平均增溫速率為0.241℃/10a,略高于最近50年(1951-2001)全國平均的增溫速率0.22℃/10a。氣溫變化幅度與高度呈正相關。1971年和1997年分別是這47年中的最低溫和最高溫。

    2.2 云南氣溫的空間變化

    從圖2可以看出,增溫最大的是昆明和普洱,分別為2.08 ℃/47年和1.92 ℃/47年,其次為香格里拉,為1.80 ℃/47年。從圖2可以看出,47年以來云南氣溫上升幅度為0.40~2.08 ℃,滇中、滇南、滇西北、滇西南及滇西西南部氣溫增加最快在1.18 ℃以上,昆明最高為2.08 ℃,云南東部以及西部的大理、麗江增溫緩慢在0.40~0.91 ℃。總的來看,1961~2006年這47年里云南西部的增溫幅度明顯高于東部,說明云南的溫度變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

    3 溫度升高對云南濕地植被的影響

    3.1 溫度升高對云南濕地植被有利的影響

    溫度升高提高了這幾種濕地植物中酶的活性。酶是一類生物催化劑,它們支配著生物的新陳代謝、營養和能量轉換等許多催化過程,與生命過程關系密切的反應大多是酶催化反應,酶的這些性質使細胞內錯綜復雜的物質代謝過程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對這幾種濕地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重要的調節控制作用。因此,溫度升高后酶的活性提高,加快了這幾種濕地植物的發育進程。氣溫升高使得植物春季物候期明顯提前。

    溫度升高后,原本正常的蛋白合成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為了繼續生命活動,在這幾種濕地植物體內合成了一種特殊的蛋白――熱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HSPs)。溫度升高后,控制熱激蛋白的基因迅速增加,熱激蛋白迅速合成,對高溫造成的受損蛋白進行修復。熱激蛋白增加后,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花莢脫落率。

    3.2 溫度升高對云南濕地植被不利的影響

    大部分植物的種子在春季萌發時,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低溫春化。一般是指植物必須經歷一段時間的持續低溫才能由營養生長階段轉入生殖生長階段的現象,我們把這一現象稱為春化作用。然而隨著冬春季節溫度的升高,沒有了持續的低溫,無法進行春化,需要更多的有效積溫才能夠發芽。這就使得這幾種濕地植物的萌發晚于正常時間,打亂了這幾種濕地植物的整個物候。

    溫度對呼吸作用的影響程度取決于呼吸作用的溫度系數(Q10)。溫度升高后,這幾種濕地植物呼吸速率會升高。但是當溫度升高超出耐受范圍之后,這幾種植物的呼吸速率會下降。呼吸作用下降后,為這幾種濕地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的能量降低,這幾種濕地植物的各項生命活動能力也降低。

    溫度升高對這幾種濕地植物的生長速率有一定的影響。高溫脅迫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均有不利影響。考察溫度升高對云南濕地植物生長影響的一個重要指標便是生物量。大部分的濕地植物,隨著溫度的升高,生物量會下降。溫度升高后,這幾種濕地植物的葉片會由綠變黃直至枯死,它們的生長會變得緩慢,比正常溫度下生長的植株矮。

    4 溫度降低對云南濕地植被的影響

    4.1 溫度降低對云南濕地植被的有利影響

    大部分植物的種子需要經歷低溫春化才能夠萌發,由營養生長階段轉入生殖生長階段。而溫度的降低,有了持續的低溫階段,這幾種濕地植物能夠進行正常的春化,對冬眠植物的成花也有誘導和刺激作用,進而影響植物的繁殖能力。

    4.2 溫度降低對云南濕地植被的不利影響

    溫度降低后,這幾種濕地植物對氧氣的利用率降低,細胞組織中的活性氧分子迅速積累,超出了正常所需活性氧分子的量,對植物來說是一種氧化脅迫。這種氧化脅迫對這幾種濕地植物有潛在毒性。它使得這幾種濕地植物的脂質損傷、蛋白質損傷,最關鍵的是DNA損傷,遺傳受到限制,威脅到它們后代基因的延續以及家族的延續。

    溫度降低后,不僅對這幾種濕地植物的地上部分有影響,對于它們的地下部分的根系也有一定的影響。低溫使得這幾種濕地植物的根系出現褐色反應,再嚴重者會出現漚根現象。這兩種現象出現后,會嚴重影響根系對于養分的吸收,養分吸收減少后,這幾種濕地植物體內的一系列活動會受到影響。

    溫度降低后,這幾種濕地植物面臨的一個最大威脅便是凍害。凍害即作物在0 ℃以下的低溫使作物體內結冰,對作物造成的傷害。凍害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植物體內細胞膜系統的受損。凍害的癥狀主要是葉子和莖出現結冰并表現出冰漬,有的植物會出現暗褐色斑點。如果凍害發生在春季,會使這幾種濕地植物的成花凍死,嚴重者使這些濕地植物滅亡。如果凍害發生在冬季,則使這幾種濕地植物的種子凍死,來年無法正常萌發。總之,凍害對于云南濕地植物是最大的威脅之一。

    5 結語

    全球氣候變暖對云南濕地植被的影響,是一個長期和緩慢的過程。溫度變化對高海拔地區的影響大大超過對平原地區的影響,而云南地處云貴高原,濕地資源豐富,成為研究溫度變化對濕地植被影響的理想區域。從20世紀60年代到21世紀初,云南呈增溫趨勢。云南西部的增溫幅度明顯高于東部,說明云南的溫度變化具有明顯的區域特征。這些特征嚴重影響了云南濕地植被的生長。

    總之,全球氣候變暖,對云南濕地植被的生存是一個不小的威脅。濕地植物作為系統內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首要生物因素,在維持閉合半閉合濕地生態系統的穩定和物質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其結構和功能的核心。因此,研究溫度變化對云南濕地中植被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以及廣泛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丁一匯,任國玉,石廣玉,等. 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中國氣候變化的歷史和未來趨勢[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2(1):1~9.

    [2]鄭建萌,等.云南近百年來溫度雨量的變化特征分析[J].災害學,2010,25(3):24~31.

    [3]劉瑜,等.云南近46年降水與氣溫變化趨勢的特征分析[J].災害學,2010,25(1):39~44.

    [4]徐雨晴,陸佩玲,于 強.氣候變化對我國刺槐、紫丁香始花期的影響[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4,26(6):94~97.

    [5]商侃侃,張德順,王 鋮.高溫脅迫下植物抗性生理研究進展[J].園林科技,2008,107:1~6.

    [6]柴國華,呂慧穎,李輝亮,等.熱脅迫對大豆花莢離層細HSP70的基因表達、能量供應及花莢脫落率的影響[J].農業生物技術學報,2006,14(4):574~577.

    [7]范廣州,賈志軍.植物物候研究進展[J],干旱氣象,2010,28(3):250~255.

    [8]Criddle RS,Hopkin MS,McArthur ED,et al.Plant distribution and th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 of metabolism[J].Plant Cell Environment,2000(17):233~243.

    [9]Lobell DB,Schlenker W,Costa-Roberts J.Climate trends and global crop production since 1980[J].Science,2011,333(6042):616~620.

    第8篇:酒文化的知識范文

    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具有多方面的依據,其中主要的有如下三個方面:1.教師素質發展受文化的深刻影響首先,文化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著深刻的影響。文化范疇是很廣的,其別重要的是各種社會生活背后的精神;它作為一個“觀念的、精神的、非物質的范疇”,[6](P11)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對其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教師素質發展是通過教師的各種實際生活而實現的,教師的各種實際生活深受文化的影響。例如,文化影響著每位教師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而教師素質的發展又受其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其次,教師素質的發展尤其受文化的影響。人們經常說人是文化的產物,其中,人的內涵是人的素質,因此人的素質是文化的產物。不但人的價值觀念等素質的發展直接是文化中的各種價值觀作用的結果,而且人的整個心智的發展都深受文化的影響。[7](P161)教師作為人,其素質發展在一定意義上說是文化的產物。2.教師素質發展具有文化性質根據人們對文化的一般理解,凡是人改造自然而形成的東西,即“人化”的東西,都屬于文化的范疇,與“自然”相對。[8](P1~2)教師素質雖然有先天遺傳的基礎,即有自然方面的基礎,但更多的是后天人為努力的結果,教師素質發展的過程更是一個人為地改造人身自然的過程,因此,它具有較多的文化性質。從詞源上看也是如此。“文化”一詞,英文和法文均為Culture,德文為Kultur,俄文為Кулвтура,它們都源于拉丁文的Colere。拉丁文的Colere本義是指人在改造外部自然界使之適應于滿足食住等需要的過程中,對土壤、土地的耕耘、加工和改良。后來,該詞引申到精神領域,有化育人類心靈、智慧、情操、風尚之義,而人類心靈、智慧、情操等等都是人的素質。因此,從詞源上講,“素質”具有文化的性質,教師素質發展也是如此。3.教師素質發展具有文化使命中國教師素質發展,具有促進中華文化振興的重要使命。一個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生命,是一個民族、國家能否繁榮并取得進步的重大的決定因素,[9](P407)是一個社會共同體生活能否幸福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眾所周知,中華文化具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華文化趨于衰落,龔自珍時代更是進入一種“俄焉寂然,燈燭無光,不聞余言,但聞鼾聲,夜之漫漫,鶡旦不鳴”[10](P88)的“衰世”。自之后,中華民族一直面臨全面而激烈的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沖突,在沖突中中華文化處于劣勢,并一步一步地碎片化。當前,在文化全球化和進一步多元化的背景之下,中華文化面臨進一步弱化的危險,同時又迎來振興的機遇。如何才能振興中華文化呢?這一方面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人進行持續的文化傳承與創造,其中一個重要的人群就是教師,教師素質的發展在此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梁漱溟指出,中華文化具有五大病,其中兩大病是幼稚和老衰,[11](P72~73)因此,一直有著深層更新的需要,我們應該借當前教育變革,尤其是教師素質發展之機,實現文化的更新,以更新的方式振興中華文化。教師素質發展的這種文化使命的履行,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從學校發展做起,這就是:文化是學校發展的一個重要的視角、內容和條件,[12]通過教師素質發展,可以促進學校文化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學校的發展,通過學校及其文化的發展,來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的發展。

    在教師素質發展的視野之內如何促進中華文化的振興呢?這要遵循下文闡述的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的兩個基本方向:一是引領素質文化建設,二是走進崇高。應該著力將此兩個方面融合起來。1.引領素質文化建設文化的成分是多種多樣的,而在中國和西方的歷史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文化一直是利益文化。利益文化是以追求利益為主導性價值取向,并相應地表現為各種形式的文化。什么是利益呢?從哲學上看,指“人們通過社會關系表現出來的不同需要”[13](P842);從日常用語來看,指“好處”。[3](P1131)“利益”是一個復雜的范疇,其中最受關注的利益有權力和財富兩種。關于人類文化一直以利益文化為核心的狀況,許多思想家都有闡述。例如,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G.W.F.Hegel)的歷史哲學的核心主題就強調人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是歷史的原動力,并說:“如果沒有利害關系,個人就不能做任何事情。如果把這種對利害關系的關切稱為熱情,我們可以說,沒有熱情世上任何偉大的事業都不會成功……熱情,是指由私人的利益、特殊的目的而產生的人類活動。”[14](P12)過去人類文化以利益文化為核心的狀況,雖然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導致了許多嚴重的問題,主要有:其一,導致了人間的過多沖突、爭斗和社會震蕩。人類的歷史是一部嚴酷斗爭的歷史。雖然在各種相關文獻中,經常出現“和諧”、“和合”之類的詞,但這正是因為缺乏和諧、需要和諧之故;實際上,人類歷史是缺少和諧而充滿沖突和爭斗的,其中大規模的集團爭斗就是無數的戰爭。戰爭的起因主要是爭奪利益。其二,導致了大量的嚴重的社會不公平。在人們爭奪利益的過程中,強者的力量往往遠勝于弱者,而且強者往往是結成有凝聚力的集團的,因此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其結果是大量的利益歸于強者,而弱者獲得的利益太少。其三,導致許多人的人生失敗和生活悲慘。由于人們以獲取利益為成功的主要內容和標志,而在嚴酷的利益爭奪中,成功地獲得巨大利益的總是少數人,多數人獲得的利益太少。由于人們將過多的努力用于爭奪利益而不是生產,又有過多的利益被少數強者所占有,因此許多人爭奪利益的失敗又導致他們生活的悲慘。其四,導致大量的犯罪。由于文化以追求利益為核心,許多人以純粹追求利益為基本的價值觀,其中許多人為了利益而走上偷盜、搶奪、搶劫、貪污、索賄受賄、敲詐的道路。其五,導致許多積極的、有益的價值追求的弱化。人類本來有許多積極的價值追求,諸如素質發展、自我實現、高尚等,但許多人在利益的誘惑之下,弱化或失去了對積極價值的追求,甚至陷于“利令智昏”。其六,導致對地球的掠奪和對環境的破壞。有許多人因追求過多地占有財富而無限制地掠奪地球,有許多人為了過多地占有財富而在生產財富和使用財富的過程中不惜嚴重地破壞環境。人類文化應該實現根本性的轉變,即應該轉向以素質文化為核心。素質文化是以追求素質發展為主導性價值取向,并相應地表現為各種形式的文化。人的素質是一種客觀存在,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當人們不僅發展素質,而且穩定地將素質發展作為主導性的價值追求,即成為價值觀的重要指向,并且這種價值觀指向表現為豐富的形式時,就不僅僅是素質本身的問題,而且形成一種文化,即素質文化。人類文化應轉向以素質文化為核心,主要基于如下幾點:第一,有助于進一步實現人本身的美好。人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存在,而人的內涵是人的素質,人之所以美好是因為人的素質的美好。要進一步實現人本身的美好,而不是以身外之物來掩蓋人本身的美好,就需要轉向以素質文化為核心。第二,有助于促進社會繁榮。社會的繁榮與發展,首先需要依靠人的素質,例如,經濟繁榮就需要提升社會成員的科學技術水平、生產技能、勞動觀念、行為方式等素質。第三,有助于實現每個人的成功。素質發展是每個人都能實現的,尤其是對于先天遺傳基礎正常的人來說,他們都有極其巨大的潛能,都可以達到很高的素質發展水平。第四,有助于促進社會和諧。因為:素質發展包括有利于社會和諧的人的素質的發展;素質發展是每個人都能獲得巨大成功的,這能使人們都處于滿意、平和的心態,這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追求每個人的素質的充分發展,這是深層的社會公平,因而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第五,素質發展是符合人性的。因為人性總是傾向于向著完美的方向逐漸進化和發展的。事實上,一切物質和精神都傾向于向著完美進步[15](P235),就人來講,素質發展最能體現這種傾向。第六,許多思想家認識到,素質發展應該成為社會的核心。例如,馬克思強調,未來社會的基本原則是“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16](P649);杜威(JohnDewey)也強調,制度的良否視乎它的教育的效果———即它所養成的個人的性格……以它在多大程度上解放和發展了人的能力。[17](P106)第七,以素質發展為主導性價值追求,副作用小。每個人都可以致力于發展自己的素質,相互之間較少沖突,人們追求素質發展不會造成社會災難;人的素質發展不會造成對地球的掠奪和對環境的破壞。第八,素質發展不排斥正當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人總是要追求利益的,對素質發展的價值追求并不否定對利益的追求;相反,素質發展是利益的重要基礎:每個人的素質發展,是社會創造充足利益的重要條件;一個人素質的高低,應該成為其獲得利益大小的一個基本依據,社會應該據此為個人分配利益。因此,需要大力進行素質文化建設。素質文化的現實早就存在,例如,孔子就強調“成人”(成為一個人)的標準,這就是強調人的素質;科舉考試也是要求官員具備一定的素質,促進素質的發展,盡管科舉考試視野中的素質比較狹隘。筆者不是發現了素質文化,而是將早就存在的素質文化概念化,并進行理論探討。今天,我們要大力促進每個人的素質的發展,而且要使素質發展成為人們的主導性、核心性的追求。那么,如何加強素質文化建設呢?這需要有一個人群來引領。教師作為這個引領性的人群最合適,因為:首先,教師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榜樣、示范,他們的素質發展對于年輕一代的成長起著最重要的導向作用;其次,在社會各個人群中,教師行業是一個知識和整個素質要求較高的行業,而且這已成為一種傳統,由這個行業來引領能有力地促進素質文化建設的成功。2.走進崇高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應該與中華文化的傳遞和更新結合在一起。中華文化的傳遞與更新是極為復雜的,其中一個根本方面是中華文化中的最高價值。現代西方文化中的最高價值是“自由”,而中華文化中的最高價值則是“崇高”。“崇高”這種價值是中華文化的根脈,素質文化的建設、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應該與這一根脈結合在一起。“崇高”的含義也比較復雜,它不僅僅是一個道德概念。首先,從日常語言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如下含義:其一,道德高尚;其二,受人尊崇、受人推重;其三,地位優越;其四,空間高度極高。[18](P1799~1801)其次,在哲學(更具體地說是美學)上說,崇高的基本含義是:“形體上巨大有力或精神上偉大雄渾,令人震驚、崇敬、神往的事物特性。美學范疇之一。”[13](P172)從文化價值角度來講,整合起來看,“崇高”的基本含義有:(1)道德高尚;(2)受人尊崇和推重;(3)地位高;(4)具有偉大的力量,尤其是具有偉大的精神力量。“崇高”作為一種最高價值,是真、善、美三大價值要素的最高綜合體。當然,在不同歷史時期,“崇高”具有不同的具體表現。在不同歷史時期,“崇高”價值具有不同的具體內涵,在今天和未來的中國,“崇高”價值應該基于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得到更新,即應該包括如下三個基本方面:(1)每個人都得到基本的尊重;(2)素質高而受人尊崇和推重;(3)貢獻大而受人尊崇和推重。[19]在此,“受人尊崇和推重”是比“得到基本的尊重”更加高的評價;“貢獻大”包括在促進人的素質發展上作的貢獻。這里的“走進崇高”主要是指教師要:自覺地追求崇高;真正認識到素質發展是崇高的,將自身素質發展視為一種崇高,并在素質發展中體驗到崇高;由于自己的素質發展能夠為學生的素質發展提供榜樣示范,能促進學生的素質發展,因而真切地認識、體驗到教師職業的崇高性。

    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的內容是復雜的,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探究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特點“文化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20](P10)中國教師素質發展在文化上必定具有民族特點和時代特點,要深刻理解教師素質發展的問題就必須全面而深入地分析這些特點。首先,要分析中國教師素質方面在文化上的民族性特點。例如,要深入地分析這方面的“尊師重道”的文化精神,包括這種精神形成的根源和基礎、產生的作用、表現的各種文化形式,以及這些方面的歷史變遷。只有了解這些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中國的教育史和教師素質發展的歷程,并基于此理解今天的各種相關現象。又如,中國傳統社會中,最受重視的教師素質是教師的德性,我們需要探討教師德性的文化內涵、生成的文化根源、表現的各種文化形式、文化效應特點。其次,要分析當前中國教師素質發展在文化上的時代特點。就中國而言,當代文化局面形成的主線路有三,每一條主線路都很復雜:(1)文化及其中國化。眾所周知,的形成與發展是很復雜的,其中國化歷程尤其復雜,因為這一歷程深入地反映了中國的極其復雜的具體實際。(2)中國傳統文化及其歷史變遷。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多民族的國家,文化傳統強大而復雜,而復雜的歷史進程進一步增加了文化的這種復雜性。(3)現代西方文化的漸入。“西學東漸”已有較長的歷史,之后這種過程強化。當前,中國仍然受到西方文化的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現今的中國文化綜合體中,有很大一部分就來自西方。除了這三條主線路之外,當今中國文化局面的形成還有輔線。主線和輔線,就形成了當代中國文化的極端復雜的局面,這種局面對教師素質的發展產生著復雜的影響。2.分析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困境中國教師素質發展事實上正面臨著復雜的文化困境,我們應該自覺地意識到這種困境。重大的困境如:(1)如何處理現代化與傳統文化的沖突,教師如何對待這種沖突?許多人都認識到,中國的現代化與傳統文化之間存在著嚴重的沖突。較長時間以來,人們在研究著這些沖突,[21](P103~106)但仍然未能有效地解決這些沖突。(2)如何在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沖突中,在中華文化一直處于劣勢且逐漸碎片化的局面之下振興中華文化,教師素質發展如何納入這一重大使命之中?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致力于解決這一問題,但效果很不理想。(3)許多思想家認識到,中國文化與思想的發展在啟蒙上有缺失,當今新的文化精神的形成與發展需要新的啟蒙,由于中國的啟蒙是后發性的,應該對西方文化有所參照,然而,是參照西方啟蒙時代的還參照西方當今時代的呢?[22]教師素質發展應該著重體現怎樣的時代精神?這就出現一個困境。(4)人是文化的產物、受文化的限制,而文化又是由人創造的,人應該超越于文化,教師在素質發展上如何才能實現這種超越?3.提出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方略教師素質發展的深層方略是文化方略,文化自覺應該自覺到這類方略。具體而言,要提出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方略,就需要有效地探明如下問題:(1)文化對教師素質發展發生作用的內在機制是什么,如何將這種內在機制轉化為外在的方略?(2)人們常說文化的運行與發展有著自身的規律,那么有哪些規律,如何基于這些客觀規律提出教師素質發展的方略?(3)當前,我國教師素質發展面臨哪些問題,這些問題有哪些文化根源,如何針對這些問題及其文化根源提出教師素質發展的有效方略?(4)當前中國文化的發展與建設應該向著什么方向進行,教師素質發展具有哪些文化任務,如何面對這些任務的履行提出各種相應的方略?(5)在促進教師素質發展上,如何將文化方略與其他類型的方略整合起來,以便只需要消耗較少的資源就可以取得較多較大的效果?

    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需要通過多種多樣的途徑才能實現。在此,“途徑”可以從多個方面去理解和劃分。筆者認為,從文化自覺過程運行的特點來看,基本途徑有三條:1.權力途徑權力即政治的強制力量,這是一種正式的控制力。權力問題一直與文化密切相關,因為權力直接涉及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狀態、價值觀念和政治中的精神層面。同時,文化研究與實踐時時要面對權力的問題。“今天我們應當如何對待權力問題?關于這個問題,文化研究一直以來依據局勢提出了各種‘緊急應對’。”[23](P240)在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問題上,文化與權力是互動的。就促成教師素質發展這個方面來講,權力至少能夠起到如下作用:第一,將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規定為相關人員和組織的一種正式的任務;第二,通過強制的力量,在一定范圍內形成和強化關于教師專業發展的相對普遍的價值觀念,這就形成了相關文化范疇的核心方面之一;第三,在較大范圍內使教師素質發展的價值觀念轉化為現實的行為方式,這也是一種文化;第四,為以各種文化形式實現教師素質發展提供必要的政策條件和資源條件,并通過評價加以認可。因此,為實現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推動一定的權力作用,并為權力機構提供必要的策劃和咨詢,將是很重要的。權力途徑也有一定的復雜性,它至少包括如下幾個層次:國家政府的權力運用,尤其是國家層次教師教育管理部分的權力運用;地方政府的權力運用,尤其是這個層次教師教育管理部分的權力運用,這又包括多個具體層次;教師所在學校的權力運用,這具體包括校長、學校人事部門、學校師訓部門等的相關權力運用。2.情境途徑情境是任務、環境、人的心理和資源等的綜合體。人總是在情境中活動并感受的。情境對生活于其中的人具有導向和推動的力量,雖然這不是一種正式的強制力,但在文化自覺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文化自覺需要使一種現象深深地轉化為相關人員的觀念、精神和自覺行為,這就需要具備一種情境。情境“是文化的積木塊……既是個人生活的積木塊,也是制度的積木塊”,對個人的觀念和行為有著直接而全面的影響。[24](P114~124)就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而言,情境至少起著如下作用:第一,使人們實際地認識到教師素質發展的現實意義,并在情境之下以自己的心靈感受這種意義;第二,使人們關于教師素質發展的價值觀念與現實情境聯結起來,從而具有具體的現實感;第三,驅動相關人們在情境的推動下,將自己關于教師素質發展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動機轉化為具體的行為方式;第四,使人類生活共同體的文化精神與現實的情境聯結起來并在情境中現實化,同時,持續的情境會凝聚為人類生活共同體的精神,關于教師素質發展的觀念也是如此。因此,為實現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構建、引導和設計一定的情境,是很重要的。情境也是多個層次的,就教師專業發展的文化自覺而言,主要有:全國范圍,甚至全球范圍內的情境,尤其是輿論性的情境;教師行業范圍內的情境,尤其是行為的共識,即整個教師群體形成的主流性的情境;學校范圍內的情境,尤其是學校集體的心理氣氛,這也是學校文化的一個構成成分;教師小團體范圍內的情境,如教研組或非正式的教師小團體范圍內的心理氣氛和共識。3.自主途徑自主主要是自己主導、自己計劃、自我調控。文化自覺的結果是在生活共同體范圍內形成自覺的意識和精神,而要實現這種結果,就需要通過這個生活共同體中的各個個體的自主。這里所說的“個體”即每個教師自己。就教師素質發展的文化自覺而言,自主途徑的作用主要有:第一,使作為生活共同體之精神的文化具有現實的個體的心靈做堅實的基礎,因此,共同體的精神將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有生命力的、持久的精神;第二,使生活共同體的精神與個體心靈緊密地結合起來,因而更能引導和推動個體的行為;第三,由于生活共同體的精神堅實地建立在個體自主的基礎之上,因此這種共同體精神的形成和發展是自然而然,很好地實現了個體與群體的融通,這能減少和消除沖突,達到社會和諧;第四,自主是人的一種基本需要,[25](P78)由于注重了個體的自主,因此教師素質發展在文化上更能使個體獲得滿足并體現作為一個人的尊嚴。尋求個體自主的策略是多種多樣的,其別要注重:激發個體自主的內在需要;引導和強化個體追求素質發展的價值觀,使素質發展切實地成為個體自主追求的價值觀;使個體將自己的這種個體價值觀與追求教師素質發展的社會價值觀統一起來;注重引導和指導個體在素質發展上進行自我設計和自我調控,并致力于將這一點普遍化、持續化,滲入一定的文化精神,因而成為一種文化。

    本文作者:丁念金工作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第9篇:酒文化的知識范文

    摘要:靈芝具有顯著的醫療保健功效,并在中華歷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從靈芝典籍、詠芝名作、靈芝神話、靈芝與道教、靈芝與藝術等方面介紹了靈芝的歷史文化,并介紹了靈芝現代研究所取得的成就。

    關鍵詞:靈芝;神話;道教;藝術;歷史文化;醫療保健;現代研究

    靈芝,古時亦稱神芝、芝草、仙草、瑞草,因具有顯著的醫療保健功效,加上道家文化和儒家思想的推崇以及皇權政治的影響,使其在我國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靈芝的歷史文化

    1.1靈芝典籍“靈芝”一詞,最早見于東漢張衡《西京賦》:“浸石菌于重涯,濯靈芝以朱柯”,但早在遠古神話和先秦典籍中,就有許多關于靈芝的記述。

    1.1.1《太上靈寶芝草品》傳世最早的靈芝典籍,訖今已知世界上最早的菌類圖鑒。自公元二世紀以來,芝草圖見于古代著錄者有多種,唯《太上靈寶芝草品》有賴《道藏》的編纂而得以保存。《道藏》是道教經典總集,《太上靈寶芝草品》即保存在明《正統道藏》“亦一”卷中。

    《太上靈寶芝草品》是一部具有宗教色彩的圖鑒。靈芝被道教奉為仙藥,此書是一部講求服食、指導采集靈芝的圖譜,書中記述靈芝103種,皆略述產地、性味、形態和服餌價值,如“木菌芝,生于名山之陰谷中,樹木上生,本三節,色青,味甘辛,食之萬年仙矣。”是研究古代靈芝文化的重要文獻。

    1.1.2《種芝草法》道教種芝法專著,載《正統道藏》“如十”卷中。從該書內容記載可看到,道教種芝有許多儀式,都是宗教性的,但關鍵是“藥”,為道家嚴守之秘術,在清代陳氵昊子《花鏡》中有詳細敘述。本書不僅有宗教學意義,也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1.1.3本草學著作在古代本草著作中,芝類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神農本草經》,又名《本經》、《本草經》,托名神農所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成書于東漢末期,為中醫藥古籍中最珍貴的文獻之一,被尊為四大經典,但原書早已亡佚,現存多為后人輯本。書中收藥物365種,分上、中、下三品,所錄芝類有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黃芝、紫芝六種,均列為上品,對每種芝的性味、功效、異名都有記載。如“赤芝,味苦平,主胸中結,益心氣,補中,增慧智,不忘。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一名丹芝。”等。《本草綱目》,明李時珍撰,成書于萬歷六年。作者承其家學,遍歷名山大川,搜羅幽微,博采群書,考辨異同,集明以前本草學之大成。所收芝類有青芝、赤芝、黃芝、白芝、黑芝、紫芝,亦為六種,每種均按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附方等項,詳加注解。

    1.2詠芝名作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靈芝是圣潔、美好的象征。楚國詩人屈原的《九歌 山鬼》,即有“采三秀兮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三秀”即為靈芝。三國曹植的《靈芝篇》,是一首著名的燕樂曲,“靈芝生天地,朱草被洛濱,榮華相晃耀,光彩曄若神。”在他的名篇《洛神賦》中,又用“攘皓腕于神滸兮,采湍瀨之玄芝。余情悅其淑美兮,心振蕩而不怡。”描寫出神女采擷靈芝時安詳而閑適的神態,以及詩人鐘情于神女而激動不安的心情。

    自漢代以來,服食靈芝追求長生的思想,在漢樂府詩中已得到反映,如《長歌行》:“仙人騎白鹿,發短耳何長。導我上太華,攬芝獲赤幢。來到主人門,奉藥一玉箱,主人服此藥,身體日康強,發白復又黑,延年壽命長。”魏晉六朝許多著名詩人,如曹植、張華、郭璞、沈約、江淹、陶宏景等,還留下不少游仙詩。如曹植《平陵東》:“閶闔開,天衢通,被我羽衣乘飛龍。乘飛龍,與仙期,東上蓬萊采靈芝。靈芝采之可服食,年若王父無終極。”這種騎龍駕鶴、游歷仙山、采集靈芝、以求長生的詩,在魏晉六朝已形成一代詩風。直到唐宋以后,在李白、蘇軾的詩中,仍可見其余韻。

    1.3靈芝神話

    1.3.1《山海經》靈芝神話起源于《山海經》。《山海經 中次七經》說,炎帝小女名“瑤姬”,剛到出嫁之年,即“未行而卒”。她的精魂飄蕩到“姑瑤之山”,“化為瑤草”,“實為靈芝”,“其葉胥茂,其華黃”。因“天帝”(炎帝)哀憐瑤姬早逝,便封她做巫山云雨之神。有一天,楚懷王來到云夢,住進一所叫“高唐”的臺館,這位渴慕愛情的女神悄然走進寢宮,向正在午睡的楚懷王傾訴情愛,楚懷王從朦朧中醒來,記起她在夢中臨別時的叮囑:“妾在巫山之陽,高邱之,旦為朝云,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便給瑤姬立了一座廟,叫作“朝云”。后來,楚懷王的兒子楚襄王來這里游玩,也做了一個同樣的夢。楚國著名詩人宋玉根據這兩個夢,寫成傳頌千古的《高唐賦》和《神女賦》。現在,巫山生長靈芝特別多,傳說都是女神灑下的相思子。

    1.3.2《洛神賦》三國著名詩人曹植的代表作“洛神賦”,是一個描寫人神戀愛的故事,其中有“爾乃稅駕乎蘅,秣駟乎芝田”,意思是你駕著華麗的馬車到蘅出游,晚來將駕車的馬驅趕到栽種芝草的田野上放牧。漢班固《漢武帝內傳》是六朝人偽托,著重寫漢武帝與西王母故事,也談到西王母居住的昆侖山上種有芝田。這是有關靈芝神話傳說的又一個系統。由此派生出另一個神話故事:舊俗三月三日為西王母壽誕,每到這一天,仙女麻姑都要到絳珠河畔采集靈芝,釀酒為王母祝壽,這段故事已成為河北楊柳青民間年畫“麻姑獻壽圖”的主題。

    1.3.3《白蛇傳》是我國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白娘子和小青是修煉成仙的蛇精,和尚法海認為二人是蛇妖,百般破壞白娘子和許仙婚姻。白娘子為救夫君,不顧身懷六甲,只身前往峨眉山盜仙草,仙長憐其救夫心切,贈與仙草,救活了許仙。白娘子所盜仙草,即為靈芝。明陳六龍以此故事為題材作《雷鋒記》傳奇,未見流傳;清黃圖秘、方成培亦作有《雷鋒塔》傳奇,另《警世通言》有《白娘子永鎮雷鋒塔》,彈詞有《義妖傳》(亦名《白蛇傳》),均以白蛇故事為題材創作而成。

    1.4靈芝與道教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其哲學思想是“以生為貴”,認為只要通過清養修煉,服食“仙藥”,便可白日飛升,得道成仙。“五芝”在“仙藥”中占有顯赫地位,歷史上著名道家人物如葛洪、陸修靖、陶宏景、孫思邈等,都很重視靈芝研究,對推動中國靈芝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1.4.1靈芝抗衰老作用的發現在漢魏六朝期的800多年間,古籍中充滿食靈芝而獲長生的記述。《漢武帝內傳》說:靈芝為“太上之藥”,“得而食之,后天而老”。《瑞令記》說:“食芝延年不終,與真人同(壽)”。《魏志 華佗傳》說,有位叫樊阿的人,在山中迷路,遇仙人指點,在服食“黃芝”后,得享高年而精力旺盛過人。《神農本草經》亦將“六芝”列為草部上品之首,并說久服皆可“輕身不老,延年神仙”。因此,服食靈芝以求長生,成為當時社會風尚。

    1.4.2研究靈芝著作大批出現在道教追求長生思想的影響下,漢魏六朝期間,對靈芝的研究空前繁榮,產生許多研究靈芝的專門著述。其中包括介紹靈芝形態、生態、產地、采集之法的《木芝圖》、《菌芝圖》、《神仙芝草圖》等;介紹靈芝服餌之法的《靈寶服食五芝品經》、《服芝草黃精經》等;介紹道家種芝秘術的《種芝經》、《種芝草法》等,以及記載各地產芝經過的《祥瑞記》、《嘉瑞記》等。據古代目錄學著作記載,出自魏晉道教人物之手的芝草類專著,估計在百種以上。如此豐富的著述,在世界菌蕈學發展史上絕無僅有。上述著作,除《太上靈寶芝草品》和《種芝草法》有賴《道藏》的輯錄而得以保存外,其余均已湮沒亡佚。

    1.4.3對人工栽培靈芝的探索早期的道教著作,雖充滿仙家種芝的神話,但對種芝實踐也很注重。從傳世《種芝草法》來看,道家種芝術與中國古農書記載的種菇法有很大區別,不但文字間充滿神秘感并有宗教儀式,所用原料和栽培方法也有獨特之處。李時珍《本草綱目?菜部?芝類》說:“方士以木積濕處,用藥敷之,即生五色芝。”方士所用之“藥”,在清代陳氵昊子《花鏡》卷4中有較詳細記述:“道家種芝法,每以糯米飯搗爛,加雄黃、鹿頭血,包冬筍,俟冬至日,堆于土中自出。或灌入老樹腐爛處,來年雷雨后,即可得各色靈芝矣。”由此可見,所謂“藥”,就是含有淀粉、蛋白質和無機鹽之類的培養料,以改善營養條件,有利于自然中靈芝孢子的定殖和生長;其所以選定在冬至日,是因為低溫季節施“藥”,可防止雜菌污染。揭開神秘的外衣,可見道家種芝術和古農書上介紹的民間種菇法源出一理,均能體現中國人民的創造精神和聰明才智。

    由于道教世界觀和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對靈芝的研究也有錯誤和消極的一面。道教的“芝”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既包括芝類多孔菌,以及傘菌、腹菌等一些大型真菌,也包括按道教觀念創造出來的“神芝瑞草”。“芝”已成為一種超越自然的神化生物。因此,道教的采芝、餌芝方法,也就帶有神秘的宗教色彩。這雖然起著加強靈芝神秘形象和提高道教社會地位的作用,但也阻滯了靈芝研究的深入發展。

    1.5靈芝與祥瑞北宋著名詞人秦觀說:“草之有芝,猶鳥之有鳳,獸之有麟,從古相傳,以為瑞物。”古代將靈芝稱作“瑞草”,認為靈芝的出現,是向人展示天意的吉祥征兆。這種觀念的形成,固然與戰國以來齊燕方士文化有關,但根本原因,還是漢儒將靈芝神化的結果。《孝經 援神契》說:“王者德至草木,則芝草生;善養老,則芝實茂。”中國古代儒家的一些著作,如《孫氏瑞應圖》、《尚書大傳》、《白虎通》等書中,均有類似論述。于是靈芝便如傳說中的鳳凰、麒麟等靈禽祥獸一樣,成為反映圣王德政或儒家倫理道德的“祥瑞”。

    漢武帝元封二年6月,“甘泉宮內產芝,九莖連葉”,“乃作芝房之歌”,“赦天下”。其事被記入《漢書 武帝本紀》。此后,在歷代官修史書中,有關“現芝”、“獻芝”的記載,不絕于書。《古今圖書集成?草木典?芝草紀事》,稱得上是一部芝草紀瑞的編年史,它記載了許多有關顯瑞、表賀、勒石、赦天下、封禪、上尊號的盛典。

    時至今日,我國民眾以及世界各地受漢文化影響的各民族,仍以靈芝為美好的吉祥物,但就其本質來說,已擯棄儒家祥瑞之說的迷信成分,而將其作為追求美好生活的象征。

    1.6靈芝與藝術自秦漢以來,靈芝一直是石刻、雕塑、繪畫等宗教藝術作品的重要題材。在陜北出土的東漢初畫象石(石刻象)中,可看到在升仙的行列里,仙人手執靈芝進行引導;旅大市營城子東漢壁畫墓里,有墓主升仙圖,在墓主的對方,有“羽人”(仙人)手執靈芝在云中騰躍招引,以引導主人升仙。山西芮城縣永樂宮內的壁畫,是14世紀末東方宗教繪畫的優秀范例,三清殿中的《朝元圖》,秉承唐宋以來宗教人物畫的傳統,用筆遒勁,色彩絢麗,其中有位玉女手捧靈芝,神情端莊,風度飄逸,手中靈芝形象逼真,清晰醒目,是中國靈芝畫難得的珍品。

    清代畫家吳友如和任熊的《麻姑獻壽圖》,曾馳名一時,“麻姑獻壽圖”的故事前已述及。《瑞草圖》所畫是白娘子盜仙草的故事,這幅畫是乾隆年間作品,構圖豐滿,筆法勻整,色彩鮮艷。此外,象“百事如意”、“和合如意”、“天仙壽芝”、“芝仙祝壽”、“君子之交”、“壽山福海”等富含吉祥寓意的小品,都是靈芝畫的常見題材。

    古代絲織品、瓷器、窗花剪紙或其它裝飾物上,經常可以看到用靈芝構成的圖案。古建筑的部件,如欄、柱、梁、檐、脊等,無論是木是石,常將靈芝作為裝飾圖,甚至天安門前的華表,其上也有靈芝圖形。靈芝菌蓋表面有一輪輪云狀環紋,被稱為“瑞征”或“慶云”,是吉祥的象征,后來演變成“如意”,多用黃楊木、紫檀木或玉石雕刻而成,是象征富貴吉祥的工藝品,常為皇家或富貴人家賞玩、擺設或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頤和園的陳設中,還有象征多頭靈芝的“如意樹”,更是不可多得的吉祥物,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

    2靈芝的現代研究

    發源于中華大地的靈芝文化,走過漫長歲月,進入20世紀后半葉,掀開了新的一頁。我國一批優秀的科技工作者,對靈芝展開深入研究,揭開了靈芝具有醫療保健功效的奧秘,同時對靈芝的人工栽培和產品開發進行積極研究,均已取得豐碩成果。

    2.1靈芝的藥理藥效現代研究揭示,靈芝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環,提高對心、腦供血供氧能力,改善細胞和組織的生理機能,以及安神、解驚、解毒等功效。臨床上可以治療神經衰弱、慢性支氣管炎、心腦血管等疾病;配合抗生素可以治療細菌性疾病,降低抗生素的毒副作用;配合治療腫瘤,可降低放療、化療引起的副反應;常服靈芝可提高人體抗病能力,顯著增強免疫功能。筆者年近六十,因研究靈芝,得以長期服食,雖工作繁忙,但自我感覺十分良好,無論飲食、睡眠、代謝,還是精力、思維、靈感,均不亞于年輕同事。靈芝孢子是靈芝的“種子”,亦是靈芝精華,可抑制腫瘤細胞生長,促進白細胞介素釋放,提高晚期腫瘤患者免疫力;能減少免疫低下引起的疾病,如感冒、肝炎等;可降血糖、血粘和血脂,對中老年人的糖尿病、淤血癥和高血脂癥有良好治療效果。由于靈芝療效顯著,已得到國際醫藥科研工作者的重視,美國、英國、日本等國家,也先后對靈芝進行深入研究和臨床試驗,美國一家研究單位甚至報道,靈芝治療艾滋病有相當好的效果,可使免疫功能顯著恢復。2000年《中國藥典》已將靈芝收錄,充分肯定了靈芝的醫療保健價值。

    2.2靈芝的活性成分通過深入研究,已發現靈芝含有靈芝多糖、三萜類化合物、核苷類物質、生物堿和有機鍺等多種生理活性物質,其中有機鍺的含量是人參的4~6倍。各種活性成分都有特殊的生理功能,本文限于篇幅,不作詳細介紹。

    2.3靈芝的人工栽培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探索,靈芝的科學栽培已獲得全面成功,古代神話中的成片芝田已變成現實,我國江蘇、山東、福建、安徽等省的一些地方,已建立規模化的靈芝生產基地,所產靈芝已能滿足國內外的需求,使我國成為國際靈芝市場的主要供應地。

    2.4靈芝的產品開發近年開發的靈芝產品,有靈芝切片、靈芝純粉、靈芝精粉、靈芝茶、靈芝沖劑、靈芝膠囊、靈芝孢子粉、破壁靈芝孢子粉、靈芝孢子油、靈芝浸膏、靈芝多糖、靈芝肽、靈芝菌絲粉、多種靈芝復配制劑和靈芝美容保健品等,這些產品各具特色,醫療保健效果都很好,受到海內外消費者的普遍歡迎。

    我國靈芝2000多年的歷史,從一個側面豐富了中華歷史文化;靈芝的現代研究,則將靈芝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發掘、發展靈芝文化,讓靈芝為現代人造福,使千百萬人健康長壽,是每一位靈芝研究者的不懈追求。致謝:陳士瑜先生查閱大量歷史資料,做了許多前期研究,謹致謝意。

    參考文獻

    [1]黃年來.中國食用菌百科[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

    [2]上海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中國食用菌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1.

    [3]朱世能, 森昌夫(日).靈芝的研究[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4.

    [4]林志彬.靈芝的現代研究[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明星| 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91香蕉视频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波多野 |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3p | 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91成人免费版| 免费成人一级片|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成人乱码一区二区三区AV|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视频网址| 国产成人综合洲欧美在线| 成人网视频免费播放|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免费观看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大全|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噜噜噜www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久久| 伊人色院成人蜜桃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