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母嬰保健相關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圖分類號】R1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0)07-0264-02
Investigation on maternal health care among the mobile population in city of Guangzhou
Zhang Jun1 Chen Li2 Gong Shipeng1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wareness rate of the women who have the knowledge of maternal health care among the floating population. Methods:26 migrant women wererandomly detected with questionnaire about the knowledge of maternal health care in city of Guangzhou China. Results:(1)The correct rate about the the knowledge of maternal health care among these women is rank from 45.8% to 94.5%,and the highest correct rate among these questions is that “while you are in pregnant , you should go to the hospital for the examinations” , but the rate of the question that the first examin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earlier than 3 months after your are in pregnant is very low.(2)The awareness rat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come and the education level . but it has no direct relation with the career, marital status and the number of the children.(3)Making propaganda education in the community is the favourable type to spread these knowledge. Conclusion:the awareness rate of the knowledge mentioned above is low among the migrantwomen in city of Guangzhou and is associated with the income , education level , we should making good propaganda education .
【Key words】floating population;mother and infant health;questionnaire
孕產婦死亡率是體現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文化、衛生發展狀況的重要依據。廣州市是全國流動人口較多的城市之一,其孕產婦死亡率遠高于本地戶籍人口,流動人口已成為影響我市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主要因素。由于經濟發展迅速,流動人口日益增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流動人員作為廣州市建設的主力軍,他們中大部分來自農村,為廣州市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流動婦女正處于生育年齡,大部分流動婦女的文化水平較低,對孕產期的保健知識及住院分娩知識掌握得不多,且受過去農村舊觀念、舊習俗的影響,加之缺乏自我保健意識,有些人懷孕以后不愿到醫院進行產前檢查,甚至有些人為了省錢,到沒有取得接生資格的無證診所分娩或請接生婆到家里接生,導致流動孕產婦死亡或新生兒破傷風的事件時有發生[1]。為了掌握流動婦女孕產期保健與住院分娩知識的知曉率,我院2008年10月對流動育齡婦女進行問卷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期望為決策部門制定健康促進策略提供了科學依據。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以非廣州市戶籍但妊娠期間不間斷住在廣州市、年齡18~35歲的流動育齡婦女為研究對象。
1.2 方法:自行設計統一的調查問卷表,內容包括基本情況(一般情況、父母情況、家庭情況)、孕產婚姻情況和母嬰保健相關知識。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于2008年10月分別到城鄉交匯區流動人口密集地、市場、工廠、商場以及社區等地對268名流動婦女進行問卷調查(各場地由專人負責,專人解答問卷的疑問),統一收回。
1.3 統計分析:進行數據整理,應用SPSS 11.0進行統計分析,母嬰保健相關知識知曉率與職業、文化程度、收入情況、婚育情況行X2檢驗。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268名育齡婦女中,年齡最小18歲,最大35歲,其中暫住人口190人,流動78人。職業情況:科技人員3人、普通職員67人、工人98人、農民37人、個體戶26人、其它37人。文化程度:文盲3人1.1%,小學文化30人占11.2%、初中128人占47.8%、高中75人占28.0%人、大專28人占10.4%、本科以上4人占1.5%。收入情況:1 000元以下/月68人,1 000~2 000元/月134人,2 000~3 000元/月61人、3 000元以上5人。婚育狀況:已婚180人,未婚88人;現有小孩數:無小孩164人,1個小孩84人,2個小孩以上20人。
2.2 不同職業、文化程度、收入情況、婚育情況知曉率比較
2.2.1 母嬰保健相關知識[2]:①生孩子要到正規醫院,正確率為85.3%;②懷孕后應該3月內到醫院進行首次產檢,正確率為45.8%;③并不是所有醫療機構都能開展接生服務,正確率為49.8%;④懷孕后應到醫院進行產前檢查,正確率為94.5%;⑤生孩子有風險,應早期預防,正確率為76.5%;⑥“非法”接生,新生兒、母親均會有危險,正確率為79.3%;⑦新生兒破傷風是危害新生兒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正確率為85.5%;⑧母乳才是1歲內嬰兒最好的食物,正確率為58.3%;⑨無證診所或家庭接生是母親和新生兒傷害的主要原因,正確率為56.7%;⑩孕期可能或出現對母嬰健康有危害的妊娠稱為高危妊娠,正確率為68.0%。
2.2.2 職業、婚姻狀況和小孩數量母嬰保健相關知識知曉率與職業、婚姻狀況和小孩數量沒有直接的關系,統計學上沒有顯著性差異(X2=4.35~15.87,P>0.05)。
2.2.3 收入情況、文化程度結果顯示收入情況不同其母嬰保健相關知識知曉率不一樣,收入越高,知識答對率相對增高(10道題結果有4題有顯著性差異,X2=17.63~22.04,P
2.3 健康教育形式需求比較:為了增加流動人口的母嬰保健相關知識,認為最容易接受健康知識的形式依次為社區小范圍的宣傳知識45.7%、電視23.8%,孕婦學校12.3%、廣播電臺8.7%、網站5.2%、報紙4.3%。
3 討論
3.1 加大健康促進工作力度:資料顯示,廣州市流動孕產婦的母嬰保健相關知識知曉率偏低,且與流動人口的經濟收入、文化程度有直接聯系。收入越低其知曉率越低,文化程度越低,知識答對率越低,且文化程度影響更加明顯。農村到此打工族,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占了大部分,文化水平相對較低,還有部分是文盲。因此。要提高流動人口中婦女的母嬰保健水平,當務之急是對這部分人群進行健康教育,使孕產婦在孕期自覺自愿到正規醫院進行產前檢查,分娩時到正規醫院住院分娩。健康教育工作開展得好壞將直接影響孕產婦的生命安全和新生兒的健康成長。因此,我們必須切實抓好流動婦女孕期與分娩的健康教育工作,利用各種行政和傳播手段,加大健康促進工作的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促進活動。
3.2 利用各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健康教育形式的需求顯示,電視比其他傳播媒介傳播的知識更方便收看和容易接受。因此,要充分利用電視這一媒體,開展孕產期保健與住院分娩相關醫學科普知識宣傳[3],使廣大流動孕產婦認識到無證診所接生或請接生婆到家里接生是“非法”的行為,“非法”接生對母嬰的生命安全存在巨大的威脅,促使他們能自覺自愿到正規醫院住院分娩。根據我們的調查研究,最好采用社區小范圍的宣傳教育。
3.3 切實落實管理范圍:無論是常住還是暫住臨時戶口中的孕產婦均應納入管理范圍[4~6]。暫住臨時戶口中的孕產婦從妊娠后開始管理,針對常住臨時戶口中的未婚者從婚前開始管理,已婚者從妊娠前開始管理;為了更有效的加強管理,構建管理網絡勢在必行。首先由政府牽頭,依托社區,建立流動人口孕產婦綜合管理機制,形成市、區、居委會三級管理網絡。其次應明確各自職責,居委會流動孕產婦管理小組及時掌握流動人口中孕齡婦女情況,定期提供新婚、早孕婦女名單,每月向區級流動孕產婦管理辦公室上報,區級流動孕產婦管理辦公室及時上報到市級,市級流動孕產婦管理辦公室做好信息的匯總,及時反饋到各區。
3.4 按需提供服務:針對流動人口中普遍存在的保健意識薄弱的狀況,首先要大力開展健康教育,如在社區開展專題講座、宣教片、發放宣傳資料、體檢、咨詢等活動,在各醫院開辦“新婚學校”、“孕婦課堂”、“媽媽學校”吸引流動人口中的孕產婦及家屬們正確地選擇到正規的醫院檢查、分娩。其次是根據經濟狀況提供服務,對經濟確有困難的孕產婦,各醫院要實行首診負責制,不能因經費問題而推諉、拒收孕產婦;三是設立貧困求助基金[7],以解決貧困孕產婦的費用問題;四是可在城市內指定幾所醫院為流動孕產婦接診定點醫院,限價服務,以吸引她們定期檢查和住院分娩。
參考文獻
[1] 丁健,施惠琴. 上海市流動人口孕產婦保健服務利用現狀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05,20(24): 3198-3199
[2] 莊嬋娟,黃詠梅,朱昊平等. 外來孕產婦產前檢查及妊娠結局的調查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7,18(3):196-198
[3] 郁曉慧,劉曉英,秦宇等. 孕期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 醫學臨床研究, 2008,25 (8):1484
[4] 李青,魏秀菊. 城市孕期婦女圍產期的健康需求調查[J].中國臨床康復,2005,9 (28):233
[5] 譚江如. 孕婦孕期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分析[J].現代醫院,2005,5 (1):38
【關鍵詞】孕婦學校;健康教育;影響
孕婦學校是孕婦及家屬學習并掌握孕產期保健知識的地方,通過定期學習及培訓,使孕產婦增強自我保健能力,并順利度過妊娠期及分娩期,降低產科母嬰發病率及病死率,明顯降低了剖宮產率,隨著孕產婦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對孕期保健知識的需求亦日益增加,產科門診開展孕婦學校,對孕婦進行產前、產時、產后的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對孕產婦是否順利度過孕期及分娩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科于1998年開展孕婦學校,由豐富經驗的醫師及助產師兼任對孕婦及其家屬進行孕產期相關知識的教育宣講工作,通過簡單易懂的文字圖片及通俗的語言向孕婦傳播相關孕期保健、母乳喂養及優生優育方面的的基本知識,提高孕婦自身素質及其自我保健能力,促使其自覺消除不利于孕期保健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以良好的心態迎接分娩,得到廣大孕婦及家屬的好評,參加孕婦學校的人數日益增加。
1 實施方法
1.1 改變意識觀念,加強自身修養:孕婦學校的教師應具備多元化知識,有著豐富的內涵,衣著整潔得體,儀表端莊,熱情開朗,以和藹的態度積極與孕產婦及家屬進行交流,消除他們的疑慮和恐懼,讓他們感到服務的貼切、真誠、周到、放心和欣慰。
1.2 施教環境、設備完善:開班的孕婦學校應具有能進行健康知識施教的固定的健康教育廳,教室內要有授課的講臺,帶靠背的椅子,配備有多媒體設備,相關的音響效果要好,同時教室內的墻壁上可粘貼上色彩溫和、圖文并茂、簡單易懂的多種有關孕產期保健、母乳喂養、優生優育及科學育兒的相關知識,為孕婦及其家屬提供一個溫馨和愉悅的學習和經驗交流場所。
1.3 靈活多樣開展健康教育:孕婦學校課程安排貼于醒目位置,并印制成小單發放給每位初診的孕婦, 便于她們選擇課題,選擇時間聽課,開展孕婦健康教育一般應包括孕期、分娩期、產褥期的相關健康教育知識及嬰兒護理等。應開展靈活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通過多種方式向孕婦及其家屬傳授相關知識,一般主要采用以下幾種形式,①書面文字教育:將相關孕產期相關保健知識匯總成淺顯易懂、圖文并茂的書本或小冊子。②專題講座:有知識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開展相關健康教育專題講座。③多媒體教育:制作成生動易懂的幻燈片通過多媒體進行健康教育知識的傳播。④示范教育:醫護人員親自示范。⑤采取互動的形式:通過采用提問或者搶答的互動形式,調動孕婦及其家屬學習的積極性。⑥參觀學習:定期組織孕婦及家屬參觀產房、母嬰同室、產后康復中心,進行實地學習,增強其安全感,消除孕婦恐懼感。
2 對孕產婦的影響
一、總體目標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一法兩綱”,以民生工程為重點,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和重大公共衛生婦幼項目為主線,大力發展婦幼衛生事業,完善服務體系,健全保障制度,為婦女兒童提供安全有效和優質的衛生服務,努力降低孕產婦、嬰兒死亡率,預防和減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和婦女兒童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標與指標
1.葉酸發放2000人份以上,服用率≥90%,葉酸服用依從率≥70%,知曉率≥95%。
2.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鞏固在99%以上,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達100%。
3.全區已婚婦女(20—64周歲)婦科病普查率≥60%,低保婦女婦科普查率≥95%。治療率達100%。
4.農村孕婦和城市低保孕產婦產前篩查診斷2000例。
5.孕產婦接受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病原體的檢測率均達到80%以上。兒童經母嬰傳播感染艾滋病的報告感染率控制在5%以下,先天梅毒的報告發病率控制在30/10萬活產數以下,乙肝表面抗原陽性孕產婦所生新生兒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比例達到90%以上。
6.35-64歲農村婦女宮頸癌、乳腺癌(即:“兩癌”)普查分別達1500人以上。
7.完成婚檢男女雙方和孕15周之前孕婦夫婦雙方免費進行地中海貧血篩查(任務數600對)。
三、主要措施
(一)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畸形項目
1.全面實施全區農村育齡婦女孕前3個月和孕早期3個月免費增補葉酸項目。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制作并張貼宣傳欄、宣傳畫,舉辦有針對性的講座以及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利用廣播和電視專欄、學校課程、節假日專題宣傳、咨詢等活動,開展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畸形項目的宣傳,提高服務對象對增補葉酸預防神經管畸形服務的認識和利用。
2.區婦幼保健院應結合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期保健、計劃生育等多種途徑,以婚檢為龍頭,設立全區統一發放窗口,婦保科按照方案流程組織葉酸接收發放和督導管理工作,信息科按要求匯總上報全區葉酸發放情況相關信息。
3.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葉酸發放責任主體,應全面掌握本轄區計劃懷孕婦女動態,做好計劃懷孕婦女葉酸服用臺賬,積極做好葉酸發放服用情況的隨訪及補缺補漏工作,對領取葉酸的婦女每月至少進行隨訪一次,督促婦女按時服用,并將婦女在孕前3個月—孕早期3個月服用情況進行登記,每月匯總上報上月葉酸發放和服用信息。凡婚檢對象一年內未懷孕者,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督促鄉村醫生或保健員收集轄區內準備懷孕的婦女信息,入戶通知其領取葉酸片,并簽訂知情同意書,使服藥對象正確了解相關知識,提高葉酸服用率和依從率。
(二)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
1.各鄉鎮衛生院要加大項目的宣傳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向廣大農民宣傳國家住院分娩補助政策,做到家喻戶曉,為落實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政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各助產機構要按照規定的服務項目,為農村孕產婦提供規范、安全的醫療護理服務;要規范高危孕產婦篩查、轉診和救治流程,建立危重孕產婦搶救綠色通道;嚴格掌握剖宮產醫學指征,控制剖宮產率;要積極開展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的相關政策宣傳和健康教育工作,引導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從而進一步提高住院分娩率,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
2.實行財政資金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統籌管理,并執行正常分娩限價接生標準。
3.把推進住院分娩工作作為一項日常工作抓緊抓實,進一步提高邊遠山區住院分娩工作,落實好貧困孕產婦、流動人口孕產婦住院分娩,確保母嬰安全,將住院分娩率鞏固在99%以上。
4.相關單位應按照項目的要求,及時報送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項目有關信息。
(三)城鄉低保婦女常見病免費檢查項目
1.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加大已婚低保婦女常見婦女病免費檢查項目宣傳力度,積極與婦聯、民政、計生等部門密切配合,組織開展第三輪第二階段低保婦女免費健康檢查為民辦實事項目,2014年10月底前完成目標人群的普查工作。
2.區婦幼保健院負責實施轄區內已婚低保婦女常見婦女病的檢查,組織培訓、技術咨詢和質量控制,組織技術人員分期分批到全區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已婚低保婦女常見疾病檢查,并做好檢查資料的登記、匯總、分析及報表的上報工作。
3.各鄉鎮衛生院應做好當地未接受普查的低保婦女人員情況的統計,利用當地墟天或節日等契機召集未普查低保婦女,配合區婦幼保健院為城鄉低保婦女進行婦女常見病普查,并對普查出有婦科病的低保婦女進行相關的治療;同時,通過新農合補償、民政部門醫療救助、民間慈善機構捐助等渠道,為確診“兩癌”的低保婦女進行困難補助,并建立定期隨訪制度。
(四)農村孕婦和城市低保孕婦免費篩查與診斷項目
1.農村孕婦和城市低保孕婦免費產前篩查診斷項目為民辦實事項目,各基層醫療保健機構在實施孕婦系統保健管理中,應宣傳動員農業戶籍孕婦和城市低保孕婦自愿接受篩查,告知孕婦持聯系單、身份證(城市低保孕婦還應持低保證明)原件及復印件到項目實施醫院采集血樣和進行超聲篩查。
2.產前篩查血樣采集機構負責產前篩查血樣采集、集中血樣標本并進行檢測,并將初篩有異常情況的孕婦轉送至市第一醫院進行診斷,同時將應轉診孕婦名單報相應的產前診斷機構、未及時轉診孕婦由各個初篩單位進行追訪。
3.產前篩查機構指定經過產前篩查培訓的醫生,負責對超聲初篩發現異常或可疑異常孕婦進行質量把關,并指定專人對項目服務孕婦進行隨訪至其分娩,定期收集、上報項目報表,確保2014年全區完成孕婦免費產前篩查診斷2000例以上。
(五)預防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嬰傳播項目
1.廣泛開展健康教育,預防育齡婦女感染。要求轄區內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加大艾滋病、梅毒及乙肝等篩查工作的宣傳力度,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活動,制作并張貼宣傳欄、宣傳畫,舉辦有針對性的講座以及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利用廣播和電視專欄、學校課程、節假日專題宣傳、咨詢等活動,為育齡婦女、農民工、青少年及其家庭發放宣傳冊、小折頁等宣傳材料,開展預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嬰傳播知識的宣傳,提高大眾防治知識水平。
2.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檢測與咨詢服務。具備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要結合孕產期保健和助產服務,主動為所有孕產婦提供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的檢測與咨詢服務。在孕產婦初次接受孕產期保健時,同時提供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相關檢測,盡早明確感染狀況,盡早為感染孕產婦提供干預措施;要確保臨產時才尋求助產服務的孕產婦及時獲得相關檢測與咨詢,并可獲得干預服務。
3.將預防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母嬰傳播納入婦幼保健常規工作,把孕產婦HIV、梅毒和乙肝檢測列入孕早期常規檢查項目,發現陽性病例應填寫個案登記卡及時上報。同時,各助產機構應認真做好感染孕產婦及所生兒童的追蹤、隨防管理,為三種陽性孕產婦實行免費母嬰阻斷。
4.轄區內各級醫療衛生機構應建立記錄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檢測、咨詢信息的婚前保健、孕產期保健、產時保健等相關登記制度,定期收集、整理和匯總相關檢測、咨詢信息;按照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相關報表上報流程及要求及時填寫和逐級上報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工作月報表及系列個案登記卡,并通過預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嬰傳播管理信息系統進行數據信息的網絡報告。對所發現的孕產婦及婚檢婦女中艾滋病、梅毒感染者或乙肝患者,還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疫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等相關要求進行傳染病疫情報告。
(六)農村婦女“兩癌”普查項目
1.利用網絡、電視等媒體,廣泛開展農村婦女“兩癌”檢查項目相關政策和婦女健康知識宣傳,擴大農村婦女“兩癌”檢查項目的社會影響力,幫助廣大婦女樹立文明健康理念,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
2.人民醫院和區婦幼保健院為全區宮頸癌、乳腺癌檢查項目的技術牽頭單位,協助區衛生局做好宮頸癌檢查項目的日常業務工作,包括人員培訓、技術指導、質量控制、督導檢查和信息收集、審核、報送等。
3.區婦幼保健院和有條件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宮頸癌、乳腺癌檢查初篩機構,負責對所有受檢婦女進行婦科盆腔檢查、陰道分泌物濕片顯微鏡檢查、乳腺的視診、觸診和宮頸脫落細胞巴氏檢查。涂片送至人民醫院進行宮頸脫落細胞巴氏檢查。區婦幼保健院和各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收集受檢對象原始資料,及時將檢查結果反饋受檢對象,完成個案表登記,按要求及時報送相關信息。
4.人民醫院、區婦幼保健院對檢查出的可疑病例提供相應的便捷醫療服務,主要包括承擔陰道鏡檢查和病理診斷,并將檢查結果及時反饋至初篩機構。
5.人民醫院和區婦幼保健院為乳腺癌檢查初篩機構,負責承擔乳腺視診、觸診和彩色B超檢查,并綜合檢查結果做出臨床診斷和診療建議。做好檢查對象原始資料收集,及時將檢查結果反饋受檢對象,完成個案表登記,按要求及時報送相關信息。
6.區衛生局指定人民醫院承擔對初篩異常者進行乳腺鉬靶X線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及時反饋給初篩機構。
7.區婦幼保健院負責“兩癌”相關信息的收集、匯總、分析和上報,開發制作“兩癌”健康教育宣傳材料,負責組織技術力量到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有關健康教育、咨詢和宮頸癌檢查技術服務;指導有條件的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宮頸癌檢查技術服務。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做好“兩癌”檢查陽性和可疑人員的隨訪。確保2014年年底前完成第三輪“兩癌”普查任務。
(七)地中海貧血防控試點項目
1.在婚前、孕前和孕期保健服務中普及預防地中海貧血相關知識,利用新婚學校和媽媽班發放宣傳材料普及地貧防控相關知識,同時通過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開展宣傳工作,不斷提高群眾地貧防控知識知曉率。
2.篩查:完成地中海貧血篩查任務600對,對象主要為參加婚檢的男女雙方和孕15周前孕婦夫妻雙方。檢測血常規如MCV〈82fl和MCH〈27pg,即視為“地貧”篩查陽性。篩查工作主要由區婦幼保健院負責。
【關鍵詞】新入院孕產婦 孕產期 健康知識
妊娠、分娩雖然是正常的生理過程, 但常有各種危險因素威脅到母嬰的生命與健康。孕產婦死亡率與嬰兒死亡率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文化、衛生水平高低及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1]。隨著社會發展, 計劃生育的實施, 人們對優生優育期望值越來越高[2]。然而孕產婦對孕產期健康知識認知情況又如何?為探討新入院孕產婦對孕產期健康知識認知情況,本文對100名新入院孕產婦進行了問卷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調查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 2011年1月至2011年3月新入院孕產婦100名,其中小學文化12名;初中文化21名;高中文化30名;本科28名;碩士及以上9名。年齡層次:20歲以下的23名;20—30歲的33名;30—40歲的32名; 40歲以上的12名。
1.2調查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遵循知情同意、自愿參與的原則。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100%。
2 結果
新入院孕產婦對孕產期相關知識比較缺乏,其中胎膜早理方法認知率僅為9%,對何時會感到胎動、12小時胎動次數、母乳喂養添加輔食最佳時間、產檢時間與意義、飲食與休息認知率為50%以上,其他為50%以下。20歲以下的認知率明顯低于其他年齡段;文化程度高低也影響了認知情況,文化程度高的認知率相對要高。
3 討論
3.1新入院孕產婦對孕產期相關健康知識比較缺乏 調查顯示,新入院孕產婦對孕產期相關健康知識比較缺乏,其中對胎膜早理方法認知率僅為9%,只有對何時會感到胎動、12小時胎動次數、母乳喂養添加輔食最佳時間、產檢時間與意義、飲食與休息五項認知率為50%以上,其他均為50%以下。
3.2加強對孕產婦的健康教育,提高她們的健康意識,降低孕產婦及圍生兒死亡率 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們對健康保健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孕產婦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 既有生理上的顯著變化, 又有心理上的恐懼擔憂, 她們迫切需要了解孕產期保健知識和新生兒護理知識。因此, 通過責任醫生及護士不失時機的開展健康教育, 滿足她們對知識的需求。通過孕產期一系列的健康教育, 調整孕產婦孕產期的心理狀態,加強了自身保健, 減少一些妊娠并發癥的發生。廣大孕產婦通過健康教育這一特殊手段破除了迷信, 摒棄了陋習,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 強化了健康意識, 增強了自我保健能力。健康教育向人們講述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使母嬰保健知識得到普及,提高了母嬰保健水平。它架起了醫護患溝通的橋梁,使孕產婦能積極配合治療。通過對孕產婦的健康教育,提高了孕產婦自我保健意識,增強了孕產婦保健意識的能力,有效的降低了孕期并發癥、產褥病、難產率。
孕產期知識涉及范圍廣,內容非常繁雜,要在短期內累積建構成自身可理解記憶的信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醫務人員可以將孕產婦保健的總目標分解為若干個易于實現的和可以逐步提高的小目標,這樣可使孕產婦不斷有成功的體驗,有利于增強自我效能,有利于下一步目標的實施和完成。醫院定期組織準媽媽、新媽媽課堂,將孕期、產后的準媽媽和新媽媽們聚集到一起,談談感想,交流交流經驗,并聘請有名望的產科專家給予講課,組織一些趣味性的答題,并進行疑問解答,提高每個準媽媽和新媽媽對健康教育的需求。醫務人員還應積極學習,提高自身素質以便更好地為孕產婦服務。
3.3加強社會宣傳力度,提高全民健康意識 健康教育是一項以健康為中心的全民性教育,在教育對象上,實行病人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結合,而病人家屬教育尤顯重要,且自我護理正成為一種發展趨勢。以往產科病房的健康教育是以責任護士為主的針對孕產婦實施的健康教育,由于產科病房住院天數短、周轉快、陪伴家屬多且更換頻繁,僅靠責任護士個人的健康教育及指導易使計劃落實不到位。家屬和陪護不良的健康習慣極易影響孕產婦的健康教育效果。只有建立整個家庭成員的健康意識,才能保證孕產婦及嬰兒的健康。因此,應加強社會宣傳力度,如張貼宣傳畫、進行專題講座等來提高全民健康意識。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 HIV 感染;HIV母嬰阻斷;產婦;嬰兒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4-4721(2011)04(c)-124-02
兒童感染HIV,大多數是通過母嬰傳播獲得,故對于感染HIV的婦女,應建議采取避孕措施,已懷孕者應盡快中止妊娠。如果發現懷孕或堅決要求生育,則醫務人員應向她提供全面的咨詢、體檢,如果決定繼續妊娠,則應提供HIV母嬰傳播的相關檢測和治療,進行必要的母嬰阻斷。本院2009年6月~2010年5月,收治的HIV陽性孕婦37例,現對基本情況分析和妊娠資料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7例產婦血清HIV抗體金標和ELISA檢測陽性,并經廣州市疾控中心確診。產婦平均年齡27.76歲,35歲以上的4例,25~35歲22例,25歲以下的11例。常住地19例為農村,18例為非農村。12例為市內常駐人員,25例為外市或者外省常駐人員。19例為高中中專文化,大專以上1例,17例初中小學文化。丈夫高中中專16例,初中小學文化15例,大專以上文化6例。37例患者中,未婚7例,還有1例在得知陽性后離婚,已婚29例。有靜脈吸毒史2例,有靜脈吸毒史6例。其余否認吸毒史。37例產婦全部否認冶游史。
1.2 妊娠資料
孕次1~8次,平均2.43次,產次1~2次,平均1.24次,新生兒男19例,女18例。
1.3 新生兒資料
新生兒出生后,須轉新生兒科治療者4例,體重1 700~3 970 g,平均2 990 g。身長45~54 cm,平均身長49 cm。HIV抗體檢測仍在隨訪檢測中。新生兒住院期間的照顧者:30例(81%)是新生兒的父親,7例(19%)是除父親以外的親屬,如外婆,奶奶等。
1.4 產婦HIV情況
見表1~4。
1.5 HIV情況
產婦自述對方為HIV陰性的21例,陽性的12例,不詳的為4例。
2 結果
37例孕婦中,分娩孕周32~36周2例,早產順產。其余都是37周以后剖腹產。新生兒全部人工喂養,按需要進行口服母嬰阻斷藥物,并順利出院。新生兒主要照顧者了解HIV傳播的知識,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血液隔離保護新生兒的注意事項。基本掌握新生兒生長發育規律,喂養要點和預防接種等相關事項,新生兒HIV抗體檢測仍在隨訪檢測中。
3 討論
3.1 尊重HIV陽性孕婦的生育權
我國艾滋病流行正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傳播。女性感染者顯著上升。艾滋病患者生育權是受國家法律保護的,但從醫學角度考慮,尚不提倡懷孕[1]。艾滋孕婦的艱難抉擇,與其說是一個家庭必須面對的問題,還不如說是整個社會必須面對的問題。近些年來,社會觀念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勸艾滋孕婦流產到讓她們自己選擇,從拒絕艾滋孕婦到設立專業門診,無疑都標志著一種進步。對于感染HIV孕產婦,醫療機構將建議其終止妊娠,對不能或不愿意終止妊娠者,將轉介到定點收治醫院進行免費母嬰阻斷治療和嬰兒的檢測、隨訪。
3.2 HIV陽性孕產婦了解相關信息并尋求幫助,是母嬰阻斷是否有效實施的決定性因素
多種因素可能影響HIV的母嬰傳播。如母體細胞免疫功能、病毒載量、CD4+T淋巴細胞計數,毒力株、病毒排泌水平、分娩方式、破膜時間、喂養方式、嬰兒因素等[2]。篩查出HIV陽性的婦女如果有充足的生育意愿,在懷孕前能夠及時進行進一步的檢測和抗病毒藥物等,將身體調適到合適的狀態再進行懷孕。懷孕后,早期去醫院做HIV篩查是避免錯過最初治療的最好方式。流動人口孕產婦由于保健意識薄弱、經濟條件差等原因而不及早去醫院檢查,往往要在伴有其他嚴重疾病時或在懷孕中晚期才去醫院做檢查。產前HIV篩查和診斷錯過時機,錯過了最初治療的最好方式。患者在得知感染HIV之后,接診的醫生如能夠及時將患者轉介到專科醫院進行處理,擇期剖宮產和人工喂養能夠基本實現。文化水平不高,對HIV的傳播和母嬰阻斷的意識不強,是這些陽性孕婦遲遲沒有去接受感染診斷和治療的重要影響因素。這些陽性的孕婦游離在政府和監測人員的視線之外,也是很多孕產婦在后來追訪不到的很重要的原因。
3.3 社會支持影響HIV陽性產婦的母嬰阻斷的效果
社會支持是預防HIV母嬰傳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大部分的HIV/AIDS孕產婦認為其獲得關懷與支持主要來源于醫療保健機構。HIV/AIDS孕產婦及其家屬常表現為社會支持網絡的破損。經濟條件較好、AIDS防治工作基礎扎實的地區HIV/AIDS孕產婦及其家屬獲得的社會支持較好,反之,經濟條件較差、AIDS防治工作基礎薄弱的地區HIV/AIDS孕產婦及其家屬獲得的社會支持較差[2-3]。一方面,政府、社區、家庭和非政府組織需要為HIV/AIDS孕產婦及其家庭提供一個可以贏得各種支持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HIV/AIDS孕產婦及其家庭需要具備贏得社會支持的能力。本文中多數產婦知識層次不高,生活在農村,缺乏科學的育兒知識,也缺少母嬰阻斷和HIV新生兒護理的相關知識,常因觀念或者知識缺乏而導致喂養方法不當,承受很大的壓力,不利于新生兒的成長,也不利于母嬰阻斷,給社會造成不和諧的因素。因此,如果能夠適時開展HIV新生兒特定的社會支持指導,因人而異,及時的向產婦及家屬傳授有關產后基本知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滿足產婦的求知欲,確保母嬰健康。
3.4 注重對新生兒父親的指導,調動一切力量來保證母嬰阻斷的實現
新生兒的來臨給父親帶來喜悅與驕傲,但HIV感染的陰影又隨時懸在頭頂。住院生產的很多家庭都不愿意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感染HIV的事實。產婦手術后亟待休息和恢復,新生兒的照顧重任就落在新生兒父親肩上。對嬰兒父親實施健康教育,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護士為他們講解人工喂養的必要性,正確的喂養方法、新生兒洗浴要點、計劃免疫程序、飲食衛生、護理、適中的嬰兒著衣、母嬰阻斷和血液隔離的相關事項等,使嬰兒父親很快進入角色,和產婦協同工作。通過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能較好地幫助產婦適應新的家庭角色,讓產婦有充分的休息,還可以分擔壓力,以便其順應地過渡而不斷趨向成熟[4],給新生兒成長創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3.5 護理人員轉變觀念,提供全方位的護理和指導,以利于母嬰阻斷措施的完全實現
整體護理是以患者為中心,根據人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等多方面的需要,提供適合人的最佳護理工作方式[5]。而要以患者為中心,就要轉變觀念,設身處地的去考慮這些人群的特點和需要。除了專業規范和專科處理外,更應關注這些人群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情況,為她們提供切實可行的護理和指導。由于社會對這個特殊群體的不理解和患者及家人本身的避忌心理,這些人群在專業的傳染病醫院以外獲得的支持實際上是非常少的。37例產婦中,本市居住不到一半,另外的都是外省或者外市居住的,在妊娠期間,需要合理的安排產前檢查,必要時進行電話指導和隨訪。新生兒出生后,新生兒的照顧者和產婦必須接受完全的人工喂養和做好家庭血液體液隔離的相關知識。在新生兒出院后,家長仍然迫切的需要新生兒喂養和生長發育監測的相關知識。而這些,婦產科護理人員在盡可能的為患者提供詳盡的指導外,也應盡量幫助患者向規范的診療機構求助,鼓勵產婦和新生兒的照顧者融入社會群體,為新生兒的成長營造健康和諧的環境。
綜上所述,HIV/AIDS孕產婦的生理和心理均處于一個特殊的時期,其不僅面臨著感染HIV/AIDS的痛苦、生活上的困難以及社會的歧視與隔離,還有更廣泛的、即將做為母親的需要。HIV母嬰阻斷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程,要全面考慮這個群體的特性和反應,在尊重科學的基礎上,充分尊重HIV/AIDS女性的生育權,以患者為中心,進行科學系統的整體護理,提高這個特殊群體的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張娟妮.HIV母嬰傳播的因素及預防[J].國外醫學:婦幼保健分冊,2001,12(1):27-29.
[2]John GC,Kreiss J.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J].Epidemical Rev,1996,18(2):149-157.
[3]蒲杰,何丹,梁家智.等.HIV/AIDS孕產婦社會支持和生命質量現狀研究[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9,20(6):63l-634.
[4]葉郁蔥,余小珍,戴小燕,等.產后抑郁癥的發病因素及其干預措施[J].現代臨床護理,2008,7(7):69-71.
【關鍵詞】產科;孕產婦;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作為衛生保健的戰略措施,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認[1]。妊娠分娩是婦女一個正常而又特殊的生理過程,但由于缺乏對分娩的直接經驗,加之周圍分娩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使孕產婦產生了明顯的心理負擔。如何對孕產婦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是產科整體護理的重要內容。它對做好圍產期保健,促進產婦順利分娩,降低母嬰并發癥發生有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對母嬰保健的重視,產前、產時、產后服務模式轉變為以母嬰安全、健康為目的,以人性化服務的現代化為目標來管理。人性化服務的原則是要以產婦為中心,以愛母行動為準則,醫務人員要認識產婦是分娩的主體,尊重產婦。在整個孕產期為其提供不同的健康教育。本文對我科2006年100例孕產婦實施健康教育方法,報告如下。
1 方 法
1.1 了解孕產婦的知識需求,堅定開展健康教育的信念 我們隨機進行了一次住院孕產婦健康知識需求情況調查,對100名孕產婦調查情況表明,對知識需求程度迫切的占82%,一般占13%,無所謂占5%。調查資料反映了人們對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使我們進一步明確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堅定了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的信念。
1.2 根據產科特點,制定健康教育計劃 由于孕產婦入住院時間短,周轉快,知識需求量大,層次參差不齊,故教育方法應符合個體化的需要。針對不同個體,找出存在的健康問題,制定了從入院待產、分娩、產后、出院指導等住院分娩全過程的系列教育計劃,對妊娠并發癥也制定了相應的標準教育計劃。
1.3 確定和選擇合適的健康教育方式 根據產科的特點,采用書面、口頭示教等方式,加強床旁交流。要求護理人員在住院分娩全過程的不同時期,采用適當的方式進行針對性的宣教。
1.4 評價直接觀察:由護士直接觀察產婦操作,如哺乳姿勢等。直接提問:由護士不定時抽查,提問產婦有關知識,如母乳喂養好處、科學育兒等。問卷調查:出院前由護士長發知識問卷,并收回問卷,可針對不足再次指導。
護士與孕婦溝通除了應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應熟悉其他相關知識,如心理學和人文科學等。在業務上不斷充實自己,并注意擅長應用非語言行為,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激發孕婦的主動參與性,使孕婦在身心上獲得最大利益,對宣教成功起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分階段進行健康教育
2.1入院教育(1)無產兆的孕婦入院當天由責任護士為其進行環境介紹、入院須知、陪護制度,使孕婦盡快適應醫院環境。(2)對于有宮縮的孕婦,根據產婦入院時健康問題和心理狀態,給予有效、正確的指導。
2.2 住院教育
2.2.1 產前教育通過各種圖片、播放錄像讓產婦及陪護了解胎動、破水、先兆分娩、臨產標志、告知分娩過程可能產生的疼痛及原因、疼痛出現的時間及持續時間,讓產婦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增加自信性和自控感。教會產婦及家人減輕分娩疼痛的方法,如有特殊情況即進行個體化教育,如胎膜早破要講解臥位方法,保持會陰清潔,觀察羊水性狀;如胎兒窘迫,要注意監測胎動,左側臥位;如糖尿病即給予飲食指導等
2.2.2 產程教育在臨產后特別是第二產程,助產士陪伴在旁,指導產婦的呼吸和放松運動,在宮縮間歇期,指導產婦放松休息,恢復體力。做好臨產的監護及指導 當孕婦進入臨產后,因宮縮的陣痛,對胎兒安全及擔憂能否順利分娩產生緊張、焦慮心理。雖有助產士進行責任助產,指導正確有效的呼吸和屏氣,使用交談藝術,分散其注意力和適當進食、適時排尿,不僅減輕不適和消除孕婦的恐懼心理,而且更能使孕婦增加安全感和信心。同時加強對分娩知識的介紹,有利于孕婦在分娩過程中自我了解和自我控制,促進產程進展。
2.2.3 產后教育(1)指導產婦正確的母乳喂養方法。產婦回到病房30 min后,第一次由責任護士協助產婦進行母乳喂養,充分尊重母嬰的個體行為,采取針對性教育護理措施,在護理迫切型和興奮型新生兒母親時,要注意預防皸裂的發生,一方面不要讓新生兒太餓,另一方面要教會母親保護的方法,如用乳汁涂于;在護理延遲型新生兒之母親時,因新生兒對吸吮不感興趣,母親最容易喪失信心,護理人員應向母親說明這種現象是暫時的,鼓勵母親堅持讓新生兒反復吸吮。(2)正常分娩后產婦即可進食易消化的半流質飲食,營養應豐富,少量多餐,湯汁類可促進乳汁分泌。(3)活動與休息指導。(4)護理。出院進一步落實保健指導 出院時,責任護士對產婦進行評估,根據具體情況,進一步進行保健指導,尤其是宣教母乳喂養和促進子宮復舊的各種方法,如產后運動,給予必要的性生活和計劃生育指導,并告知產后42天母嬰返院體檢,提科24 h熱線電話,方便產婦和家屬咨詢。
3 因人施教
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提供服務,對文化較低的孕婦,應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解,適當延長宣教時間,對重點內容應反復講解,對于文化層次高的孕婦從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全方位的進行教育。
4 小 結
護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幫助孕產婦樹立健康信念。本組100例孕產婦及新生兒均沒有發生產褥熱、新生兒窒息、顱內出血等并發癥,綜合滿意度達98%。
5 討 論
5.1健康教育作為一種治療手段,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實踐證明有效的健康教育使產婦掌握了產前、產時、產后的健康知識,提高了自我保健的健康意識能力。在整個分娩過程中,給與產婦心理上的安慰,感情上的支持和生理上的幫助,使產婦最大限度地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減少產婦因不良情緒造成的難產,對優生優育,減少疾病的發生,起到了積極作用。
5.2健康教育的開展滿足了孕產婦知識需求 健康教育的開展促使護理人員更多接觸和了解孕產婦,了解她們的心理需求,有目的進行幫助。采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對產婦進行院全過程系統教 育,對孕產婦進行臨產的生理變化及注意事項,產程中的配合、手術的利弊等給以指導,使孕產婦對自身的生理變化有所了解,減輕對分娩的恐懼感,順利完成分娩過程。同時使她們了解產后保健及新生兒護理知識,科學喂哺、護理嬰兒,提高產婦的自我監護和照料能力。也使原來的宣教方式改變為針對不同個體、不同方式進行有目的指導和教育。
5.3 健康教育的開展促進了護理人員的理論學習和業務水平的提高 實施健康教育對護理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護理人員知識面廣,除了掌握本專業理論和知識外,還必須掌握更多的其他專業知識,才能對患者提出的各種需求(包括心理、生理、健康知識等)進行監測、評估、并予以針對性的教育指導。開展健康教育后,激發了護理人員的學習積極性,掌握專業知識的需求程度明顯上升,參加繼續教育、自學考試的人數明顯增加。
關鍵詞:孕婦;圍產期;健康指導
圍產期指的是懷孕28w~產后7d,處于圍產期的孕婦在身體和心理等諸多方面都會受到較大的挑戰,極有可能會對分娩和產后恢復等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做好對孕婦的圍產期健康指導至關重要[1]。本文即對孕婦圍產期的健康指導作一簡要綜述。
1 孕晚期健康指導
1.1健康宣教 在孕婦入院之后,指派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為大家講解圍產期相關知識,詳細告知大家整個圍產期期間需要注意的問題,以及在孕婦分娩之前需要做的各種準備工作,還有分娩之后的孕婦的身體恢復以及新生兒照顧等問題[2]。通過健康宣教,孕婦機器家屬都可以掌握必要的圍產期健康和分娩相關知識。同時,還要注意對孕婦的用藥指導,指導孕婦正確合理的用藥,嚴格按照醫囑用藥,避免因為用藥方法不當等而對胎兒造成危害。
1.2產前培訓 在分娩之前,組織孕婦參加產前培訓。由經驗豐富的醫護人員負責將分娩整個過程詳細的介紹給大家,尤其要將分娩的具體技巧和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問題等詳細的告知大家,然后著重指導大家注意分娩要點。平燕[3]隨機選擇320例初產婦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并給于觀察組妊娠期接受過助產士門診指導,對照組則在妊娠期未接受過助產士門診指導。然后,通過對兩組產婦的會陰側切率和產程時間以及新生兒窒息情況,還有產后出血情況和產婦的配合度以及滿意度的同集合比較,最終得出的結果顯示:觀察組在會陰側切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而保護會陰率和產婦配合度以及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均P
1.3心理指導 處于圍產期的孕婦較易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因此醫務人員要做好對孕婦的心理保健。要注意密切關注孕婦的心理狀態和外在表現等,積極的和孕婦交流,了解其存在的心理負擔等,并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從而幫助孕婦快速的調整好心態,保證后期分娩的順利進行。王瑞玲等[4]選擇 265例初產孕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對觀察組孕婦實施有針對性的心理指導。并進行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評分,最終的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孕婦在接受針對性的心理指導之后,較之對照組相,在焦慮和抑郁程度方面得到了較為明顯的緩解(均P
2 分娩期健康指導
在整個圍產期健康指導過程中,分娩期的健康指導至關重要。首先,要維持良好的產房環境,助產護士要對孕婦進行全程的陪伴和指導,及時對其進行適當的心理指導。利用輕柔撫摸等方法,緩解孕婦的緊張情緒,并指導孕婦配合醫務人員的各項操作。在宮口開全之后,指導孕婦合理利用腹壓來加速產程。到了宮縮間歇期,指導孕婦保持放松,抓緊時間休息以保持足夠的體力。隨著宮縮的加緊,指導孕婦屏氣用力。當胎頭拔露越來越大的時候,指導孕婦改為哈氣,保持胎頭緩慢的娩出,以降低對會位的損傷。在胎兒娩出斷臍之后,助產護士要及時的將新生兒抱到孕婦的面前,并贊美和夸獎孕婦的勇敢和努力,增強孕婦的成就感。
3 產后健康指導
3.1全面指導 產后要指導孕婦做好自我心理調節工作,保持情緒的穩定,做好對自身角色轉換的適應。并指導孕婦學習照顧新生兒,學會正確哺乳以及對新生兒皮膚等的護理。同時,分娩后生殖器官尚未恢復正常,宮腔內有較大的創面,宮口松弛,陰道粘膜有擦傷,會可能有側切傷口。因此要指導孕婦注意個人衛生,嚴禁盆浴和,以避免感染和各種產后并發癥的出現。
3.2入戶指導 在孕婦分娩之后,入戶指導也是健康指導的重要內容。在孕婦出院之后,醫務人員進行定期的入戶健康指導,深入到每位孕婦家中,可以和孕婦進行直接的交流,從而較為全面的了解每位母嬰的實際情況。然后,按照母嬰的實際情況,可以給予針對性的健康指導。一旦發現存在較嚴重的問題,還可以指導母嬰及時回院接受檢查和治療,從而有效的保證了母嬰的健康。李英[5]等選擇256例產婦進行研究,并在觀察組產婦出院之后,分別于出院后第1d、第14d、第28d,由產后保健組護士到產婦家中進行入戶隨訪。最終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的情況顯著優于對照組,(P
4 小結
綜上所述,對孕婦實施全面細致的圍產期健康指導,可以有效的減少孕婦各種生理和心理問題的出現,加快產后恢復,并保證母嬰健康,促進新生兒的生長發育,并對孕婦的長遠健康帶來了十分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侯湘平,吳仕元,袁勁進,等.個體化營養管理對妊娠高血壓疾病高風險孕婦圍生期結局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12,9(24):31-32,37.
[2]李桂華,許海紅.寶山區《全覆蓋孕產婦系統保健管理》實施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0):164-166.
[3]平燕.助產士門診指導對單胎頭位初產婦分娩結局影響作用的探討[J].醫學信息 ,2013,(19):139-140.
【關鍵詞】健康教育;孕產期系統管理;預防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健康和高質量生活的要求也日益增強,尤其是有孕產婦的家庭,孕產婦就成了重點保護對象,而在農村和邊遠地區由于知識的缺乏,高物質的生活水平卻未給有孕產婦的家庭帶來福音,巨大兒、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肥胖、自然分娩能力的下降、產后肥胖、產后抑郁、產后性生活質量下降在日趨增加,以上疾病的發生,離我們的孕產期保健的目標卻越來越遠,為了完成我們的目標,也為了提高廣大孕產婦家庭的生活質量,健康教育就成了孕產期保健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任務,對孕產婦實施健康教育,使孕產期準媽媽及其胎兒的健康得到保證,同時提高產后生活質量,獲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2年7月――2013年6月我院分娩數為:2669,于本院圍產保健科進行產前檢查并住院分娩的產婦對健康教育依從性較低組例為801人;本院圍產保健科進行產前檢查并住院分娩的健康教育依從性較高組例為1668人,兩組孕產婦年齡、職業、文化程度比較無明顯差異。
1.2.1方法 對所有建卡孕婦進行常規產科檢查,并對孕產婦和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教育的內容包括: 1.孕早期保健:通過我們的幫助和孕婦自身的努力達到母子安康,生一個健康聰明的寶寶,需要準媽媽了解:①圍產保健的重要性及產前檢查項目和意義 ;②孕期保健課程安排;③掌握可能導致胎兒畸形的相關知識;④懂得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健 ;⑤孕早期常見問題的解決方法。2.孕中期保健:教會孕婦科學的自我保健。①產前篩查的意義和目的;②系統彩超的意義和目的;③妊娠期糖尿病篩查的意義和目的;④胎動的自我檢測的意義和目的;⑤母體變化的原因和應對;⑥母乳喂養的好處和方法;⑦丈夫參與孕期管理的意義和目的;⑧孕中期運動的意義和方法(含教會準爸爸為孕婦按摩的手法);3.孕晚期保健:①產前準備(心理準備、物質準備、臨產先兆、分娩方式);② 母體進一步變化的原因和應對;③胎監的意義和目的;④新生兒的護理(新生兒沐浴和撫觸);⑤產時教育。4.產褥期保健:①產褥期母體主要生理變化;②產褥期保健的要點;③母乳喂養技巧;④新生兒護理;⑤新手爸爸的參與;⑥產婦的個人衛生;⑦重點關注(產后出血、產褥期感染)
1.2.2重點教育內容:1.孕產期心理護理:妊娠期間婦女尤其是初產婦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恐懼及軀體不適感,有以孕早期和孕晚期的焦慮水平較高。孕婦學校專門開設心理輔導課程,告訴孕產婦焦慮產生的原因,對母兒的影響以及如何應對。有效的避免產后抑郁的發生。2.孕期體重管理:①對所有建卡孕婦進行體質分析,并出具營養分析報告;②孕婦學校開設孕期體重管理課程:孕婦的體重是反映孕婦營養的重要標志,教會孕婦如何計算體重指數(BMI),讓她們明白不是所有的孕婦整個孕期體重增加都是一樣。不同的體重指數(BMI),孕期體重增加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孕期過多的體重增加將增加難產的危險,巨大兒屬于病理性體重易發生低血糖等多種并發癥,成年后繼發肥胖、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退行性疾病的危險性明顯增加;孕期過少的體重增長,除影響母體健康外,還可導致胎兒營養不良并影響其成年后的健康狀況。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孕期婦女的日常工作量和活動量明顯減少(在雙流縣占2/3的婦女在懷孕之后就不再繼續工作)容易發生能量攝入與消耗的失衡。3.孕期營養管理:①多攝入富含葉酸的食物和補充葉酸;②孕期常吃鐵豐富的食物;③保證攝入含碘食鹽,適當增加海產品的攝入;④少食多餐;⑤保證攝入足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⑥適當增加魚、禽、蛋、瘦肉、海產品的攝入量;⑦適當增加奶類的攝入;⑧禁煙戒酒,少吃刺激性食物。4.孕期和產后的運動管理:①孕期運動:由于孕期對多種微量營養素需要的增加,通過增加食物攝入量以滿足微量營養素的需要極有可能引起體重過多增長,并因此增加妊娠期糖尿病和巨大兒的風險,因此,孕婦應適當監測自身的體重,并根據體重增長的速率適當調節攝入量。也應根據自身的體能每天進行不少以30分鐘的低強度身體活動,最好是1-2小時的戶外活動,如散步、做體操等。適宜的身體活動有利于維持體重的適宜增長和自然分娩,戶外活動有足以改善維生素D的合成,以促進胎兒骨骼的發育和母體自身的骨骼健康。②產后康復訓練:產后鍛煉是對全身肌肉進行功能性訓練,以促進產后生理及形體逐漸恢復到生產前狀態的練習,達到讓身體健康、健美的目的,科學、正確的鍛煉方法對身體的恢復很有幫助。如產后不及時進行鍛煉,身體恢復較慢,松弛的陰道和腹部將為婦科疾病埋下隱患。另外,如果產后體形臃腫,也容易使人失去自信。a.產褥期鍛煉的好處;b.產褥期鍛煉的注意事項;c.盆底肌肉恢復訓練。5.母嬰阻斷:①母嬰阻斷是什么?②母嬰阻斷的意義;③母嬰阻斷的方案。
1.2.3助產士門診:為36周后有條件自然分娩的孕婦進行一個產時的模擬,使孕婦了解產時的真實狀況,消除焦慮和恐懼。
1.2.4候診室的健康宣教:每天上午在候診高峰期時段由圍產保健科的護士長進行健康宣教。①就診的流程;②特殊檢查的要求;③大致時段的檢查項目;④社區衛生院參與的原因和意義;⑤兒童預防接種的醫院;⑥入院需要準備的相關證件;⑦產后訪視的時間及人員。
2 孕婦學校健康教育的要求:①形式多樣化;②生動具體;③使用通俗易通的語言;④互動程度高。
孕期并發癥的發生和產后婦女及新生兒疾病的發生通常和孕期保健的好壞有密切相關的聯系,同時與孕期健康教育的依從性的高低也有密切的聯系,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孕期并發癥和產后婦女和兒童疾病發生明顯降低,獲得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潘孟昭.護理學導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9
摘要:目的:探討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產婦臨床資料,隨機等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產婦采取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母嬰床旁護理。產后2周內采用問卷調查法,比較兩組產婦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生活質量情況及滿意度情況。結果:觀察組知識和技能等掌握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提高產婦生活質量和滿意度,促進產婦掌握母嬰保健知識和技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產科;應用;效果觀察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6.032
母嬰床旁護理是指在產婦床旁完成一切護理工作[1],此護理模式是以家庭為中心,建立優質服務流程,達到保證母嬰健康的護理效果。在產科護理中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為產婦、嬰兒和家庭提供人性化的護理服務。其內容主要包括新生兒沐浴、撫觸、疾病篩查、健康宣教、預防接種等,在護理中讓產婦全面監督護理人員的護理行為。為了探討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60例產婦采取此護理模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將2012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120例產婦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產婦年齡23~35歲,平均(26.73±2.83)歲。體重41~69 kg,平均(52.83±5.03)kg。產婦孕周29~42周,平均(37.23±0.83)周。平均孕產次為(2.33±1.23)次。其中自然分娩81例,剖宮產39例。兩組產婦年齡、體重、孕周、孕次、分娩方式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對照組采取傳統護理模式,即由護理人員在新生兒室完成新生兒的預防接種,在新生兒浴室完成新生兒臍帶消毒、沐浴撫觸等。護理人員向產婦發放健康教育資料,組織產婦進行產后知識培訓等。
1.2.2觀察組觀察組采取母嬰床旁護理模式,產婦與新生兒在相同的護理環境中,護理人員在產婦的床旁完成對新生兒所有的護理操作。具體內容如下:(1)提高護理人員綜合素質,定期舉行分娩知識培訓。作為產科護理工作人員首先應該提升自身的工作素養,改善護理服務態度,增強職業責任心,不斷提高專業護理知識、健康教育知識等,定期舉行有效的分娩知識培訓,使護理行為更加符合要求。加強產婦健康知識教育,向產婦及家屬宣傳分娩知識,告訴產婦在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實施中應該注意的事項,增強產婦與新生兒的護理舒適度。在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實施過程中,結合產婦及家屬的實際要求,為產婦提供個體化、針對性的護理方案。(2)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實施。在護理過程中,遵循產婦以及家屬的意見后,進行新生兒預防接種、疾病篩查等。在產后提醒產婦注意清潔,指導產婦合理飲食、合理運動等。在床邊為產婦進行體溫測量,腹部、切口、乳房、皮膚等部位的護理。在護理的過程中,注意觀察子宮復舊情況,指導產婦采取體能訓練,糾正產婦在母乳喂養過程中的錯誤做法。護理人員詳細介紹產后營養等內容,對產婦及其家屬進行護理內容的操作演示等。(3)新生兒護理。新生兒在產房或手術室出生后回到病房,第2天進行新生兒沐浴,24 h內預防接種,以后每天洗澡撫觸、指導智護訓練等。第3天開始進行床邊疾病篩查,每天進行床邊健康宣教等。
1.3觀察指標[2]出院后的2周內,向產婦發放護理情況調查問卷,護理人員合理評價產婦撫觸、臍部護理、臀部護理、體能訓練、沐浴、母乳喂養、產后營養保暖方法等相關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隨訪調查問卷共發放120份,全部收回,有效率為100%。護理滿意度調查采用問卷法,分為不滿意、一般滿意、滿意、非常滿意4個級別。生活質量調查采取生活質量量表(SF36QOL),評分標準最高總分為100分。<70分評為高等質量生活;70~80分評為中等質量生活;>80分評為低等質量生活。
1.4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采用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產婦護理后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比較(表1)
2.2兩組產婦生活質量評分和護理滿意度比較(表2,表3)
3討論
隨著醫學模式向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現代護理活動不斷拓展,逐漸向社會、家庭等領域擴展。在產科護理中,單純采取產婦健康教育,已經不能滿足護理發展需求,需要向產婦提供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才能提高產婦對護理的滿意程度。母嬰床旁護理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新生兒護理模式,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如下:(1)提高產婦生命質量。實施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最大程度上促進母乳成功喂養,提高產婦的自我保健以及健康知識;提高產婦的自我保護能力,滿足產婦各種需求,掌握更多的產后護理知識,給予新生兒無微不至的照顧;提高產婦生命質量,及時解決產婦所遇到的各種困難,給予其個體化、針對性的護理服務對策,包括撫觸、臍部護理、臀部護理、體能訓練、沐浴、母乳喂養、產后營養、保暖方法等。在護理中讓產婦及其家屬能夠快速地轉換角色,不但保證母嬰安全,還為母嬰的情感交流提供一個有效的平臺等[3]。(2)提高護理技巧,體現人文關懷價值。母嬰床旁護理模式護理工作作為一項社會服務,具有明顯的獨立性、綜合性[4]。在護理中,需要解答產婦及家屬提出的各種問題,因此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具備全面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業務技術,才能開展各項母嬰保健技術服務,落實產婦保健、兒童保健的具體工作內容。在護理中,不但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溝通能力、專業素質等,在給予產婦提供優質護理服務的同時,與產婦以及家屬構建和諧的關系,提高產婦知識和技能掌握,促進產婦康復,保證新生兒健康成長,降低產后并發癥發生,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創造巨大的社會效益[5]。
綜上所述,在產科護理中應用母嬰床旁護理模式,有利于提高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促進產婦早日康復,為新生兒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操楠.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實用婦產科雜志,2013,29(5):11-12.
[2]孫娟,曹松梅.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的應用及其效果[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2):1097-1098.
[3]朱力峰.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的應用和效果觀察[J].中國保健營養(上旬刊),2013,23(6):35-36.
[4]邵海珍.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6):181-182.
[5]張菲菲,崔改英.母嬰床旁護理模式在產科的實施效果觀察[J].白求恩軍醫學院學報,2012,10(2):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