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病理學特點范文

    病理學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病理學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病理學特點

    第1篇:病理學特點范文

    【摘要】目的 分析縱隔脂肪肉瘤的CT表現及其特征,探討CT在診斷縱隔脂肪肉瘤上的價值,以提高該病的正確診斷率。方法 結合病理學特點,并歸納分析既往文獻中的病例報道,并對6例縱隔脂肪肉瘤患者的CT表現和特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CT對縱隔脂肪肉瘤的定位診斷比較明確,在定性診斷上雖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現,但確診仍需要病理學診斷。結論 CT是診斷縱隔脂肪肉瘤的有效方法,但確診仍需結合病理。

    【關鍵詞】縱隔脂肪肉瘤 CT 診斷 病理

    脂肪肉瘤常發生于軟組織深部及腹膜后,多見于40歲以上成人,發生在縱隔罕見。筆者結合搜集到的臨床病例,并復習既往文獻中的報道,對縱隔脂肪肉瘤的臨床及影像表現、病理學特點,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6例縱隔脂肪肉瘤病例。男5例,女l例。其中3例是術后復發。所有6例均經手術病理證實。病變位于前上縱隔1例,前下縱隔心膈角區3例,后下縱隔2例。細胞類型:粘液型脂肪肉瘤3例,分化成熟型脂肪肉瘤3例。

    2 討論

    脂肪肉瘤發生于縱隔者罕見。在全縱隔腫瘤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歐美資料占0.75%,日本占0.13%~0.20%[1]。我國自1978年應用CT以來至今,累計報告幾十余例,以個案報告為多。一般認為脂肪肉瘤極少是從脂肪瘤惡變而來, 而是一開始就具有惡性指征。腫瘤可發生于縱隔的任何部位,但多見于前中縱隔下部及心膈角區,常偏于一側。早期大多無癥狀,當腫瘤很大時可有胸悶、胸痛、咳嗽、吞咽困難和呼吸困難。病人這時才就診,所以腫瘤發現時常比較大。[2-4]

    2.1 腫瘤病理學特點

    病理學特點:脂肪肉瘤的主要成分為未成熟的脂肪細胞和成熟的脂肪細胞,以及纖維組織和粘液性組織。由于腫瘤的脂肪細胞分化程度不同,纖維組織及粘液性組織混合程度不同,腫瘤的大體表現亦有所差異。分化程度低的脂肪肉瘤切面呈魚肉狀及腦髓狀,可有出血、壞死及囊性改變。分化程度高的脂肪肉瘤包膜完整、光滑,切面類似脂肪瘤,伴有纖維組織增生,可見灰白色條索穿插其間。

    鏡下分為四型:粘液型,高分化型,多形性及圓形細胞型。其中的粘液型最常見,約占50%。當以分化成熟的脂肪細胞為主時,稱為分化成熟型脂肪肉瘤(高分化型);間質有明顯粘液變性和大量血管網形成者,稱為粘液型型脂肪肉瘤(粘液型);當分化差的小圓形脂肪母細胞為主時,稱為圓形細胞型脂肪肉瘤(圓形細胞型);當多形性脂肪母細胞為主時,稱為多形性脂肪肉瘤(多形性)。其中圓形細胞型和多形性脂肪肉瘤惡性程度高,易有復發和轉移[5]。因腫塊質地較柔軟易向組織疏松部位生長,所以腫塊多呈上窄下寬狀,對鑒別診斷具有一定的意義。

    2.2 腫瘤的CT影像特征

    CT表現:好發于前中縱隔的下部及心膈角區,腫塊常較大,偏于一側,可有分葉,與周圍組織器官的界限不甚清楚或呈浸潤性生長,或對周圍結構壓迫、推擠致其移位。腫瘤的密度取決于脂肪肉瘤的細胞間變及纖維性和粘液性組織的混合程度。分化程度低的脂肪肉瘤很少或無脂肪成分,密度以纖維組織成分為主,CT值可偏大,大于20HU。一般多為混合性,呈不均勻的混雜密度,常表現為不均勻脂肪密度內可見不規則的線形及條索高密度影,也可表現為腫瘤內部較低軟組織密度影并夾雜著不規則的脂肪密度影。其脂肪密度不均勻,可以是正常的脂肪密度,也可以高于正常,脂肪密度在-20 HU~-60 HU之間。腫塊內脂肪組織較分散,纖維組織和粘液組織共存。因此,總的來說,縱隔脂肪肉瘤的密度一般多為混雜密度,可在-80HU~40HU之間,增強掃描可見腫瘤內部輕度不規則的強化。分化程度高的脂肪肉瘤包膜可完整,與周圍組織器官界限清楚。腫瘤內部偶見線狀及斑片狀鈣化影。有研究者認為:CT值越低,分化程度越高, 如果CT值在-30HU以下則可能為高分化型,如低于-55HU以下則與脂肪瘤難以鑒別[1]。CT值是分化程度判定和估計預后的重要依據。

    2.3 鑒別診斷

    若腫瘤分化好,需與脂肪瘤、胸腺脂肪瘤鑒別。注意其好發部位,胸腺脂肪瘤好發于前下縱隔心膈角區,但其內可有胸腺組織,且無周圍侵犯;而脂肪瘤多位于后縱隔,CT診斷脂肪瘤并不困難;脂肪肉瘤好發于前中縱隔的下部及心膈角區,其密度一般多為混雜密度,常表現為不均勻脂肪密度內見不規則的線形及條索高密度影。另外脂肪肉瘤生長快及易侵犯周圍結構是其另一特點,也是診斷的有力證據。縱隔脂肪肉瘤也需要與縱隔實性畸胎瘤相鑒別,后者除了實體部分的軟組織密度,液體部分的水樣密度和脂肪組織的脂肪密度外,鈣化和骨化較常見,特征性表現是可出現脂肪- 液體平面,有時在此界面出現線狀及條索狀混雜密度影為毛發團。對于分化差的脂肪肉瘤鑒別難度較大,此時應就其發生部位、有否脂肪及其鈣化、周圍侵犯情況等特征性表現加以綜合分析判斷,作出正確的結論。

    目前來說CT在本病診斷上是較為實用的首選方法。其對縱隔脂肪肉瘤的定位診斷比較明確,在定性診斷上雖有一定的特征性表現,但確診仍需要病理學。

    參 考 文 獻

    [1] 王天君,藜庶,蔡臺生,等.縱隔脂肪肉瘤的CT診斷(附三例報告)[J].中華放射學雜志,1996,30(7):489-490.

    [2] 李鐵一.現代胸部影像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 1998:437-502.

    [3] 李果珍,戴建平,王儀生,等.臨床CT診斷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第2篇:病理學特點范文

    【關鍵詞】 人感染; 禽流感; H5N1; 病理學; 病原學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3.039

    禽流感病毒屬于甲型流感病毒[1]。人感染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人類疾病,根據禽流感病毒對雞和火雞的致病性不同,可將其分為低/非致病性、中、高三級[2]。由于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結構等特點,一般感染禽類,在病毒復制過程中,出現基因重配,導致病毒結構出現改變,獲得感染人的能力,最終導致人感染禽流感疾病的發生[3]。近年來,禽流感不僅造成了人類的傷亡,同時還對家禽養殖業造成了重創[4]。近年來先后在朝鮮、越南、泰國、韓國、日本、中國等10多個亞洲國家爆發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全球的高度關注[5]。此次研究對在2008年1月-2014年1月中國內地人禽流感患者25例進行研究,對其病理組織學、超微結構及病因學特點進行研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月-2014年1月中國內地人禽流感患者25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齡22~86歲,25例患者均符合《人感染禽流感診斷方案》中的標準,根據患者流行病學接觸史、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可作出人感染H5N1禽流感診斷。流行病學史不詳的患者,根據臨床表現、輔助檢查和實驗室檢測結果,從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標本中分離出禽流感病毒,或禽流感病毒核酸檢測為陽性,或動態檢測雙份血清禽流感病毒特異性抗體陽轉或呈4倍或以上升高[6]。

    1.2 方法

    1.2.1 胸腔局部解剖 對已死亡的1例患者進行胸腔局部解剖,摘除患者氣管、雙肺及心臟。

    1.2.2 病理組織學制片與觀察 使用4%甲醛對標本進行固定,使用石蠟包埋,然后連續切片,常規HE染色,然后在光學顯微鏡下對病理學組織進行觀察。

    1.2.3 組織化學染色 Macchiavello病毒包含體染色和網織纖維染色。

    1.2.4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采用單克隆抗體CK、CD68、CD20、CD8、CD4、CD3、S-100,EnVisionTM二步法染色,然后在光學顯微鏡下對其進行觀察。

    1.2.5 電鏡制片與觀察 使用2.5%預冷戊二醛對組織標本進行固定,1%鋨酸后固定,使用樹脂包埋,然后將其超薄切片,使用乙酸鈾-檸檬酸鉛進行雙重染色,然后使用透射電鏡進行觀察。

    1.2.6 病原體分離培養鑒定、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及動物致病性觀察 細胞培養特性和培養細胞電鏡觀察;RT-PCR測定與部分基因序列分析;血清學試驗;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和分析比較;新分離禽流感病毒動物致病性觀察。

    2 結果

    2.1 大體觀察 對行胸部局部解剖的患者觀察發現,該名患者左側胸腔內有黃色渾濁液體約400 mL,其左側胸腔內有少量淡黃色液體,該名患者壁胸膜外觀呈現淡紅色。氣管黏膜充血,并且氣管腔內有少量淡紅色分泌物。患者左肺上下葉外觀呈現出廣泛性實變狀,呈暗紅色,其切面有粉紅色泡沫狀液體流出;左肺呈現出淡粉紅色,散在斑片狀暗紅色區。心包內存在少量的淡黃色液體。患者心臟外觀正常。

    2.2 光鏡檢查

    2.2.1 肺臟 左肺臟主要表現為廣泛性肺實變,顯著的肺水腫和肺出血及壞死。急性彌漫性肺泡損傷表現為肺泡上皮細胞增生,核增大,染色質濃聚,部分肺泡上皮細胞可以看見核異型性及核分裂象。患者肺泡腔內有大量的蛋白性滲出液,大量的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紅細胞,少量的中性粒細胞及變性壞死脫落的肺泡上皮細胞以及多核或合體樣肺泡細胞,并且伴有明顯的透明膜形成;肺泡隔沒有明顯的增寬,有部分的小血管壁亦呈現纖維素性壞死,并且有少量的血栓形成。有部分區域的肺泡隔已經出現較為嚴重的損毀及壞死,融合成片,并且伴有大量的中性粒細胞浸潤。左肺病變較重,又肺病變較輕,肺組織內出血、充血呈灶狀或片狀分部。肺泡腔內有大量的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紅細胞及少量的水腫液、中性粒細胞等改變,有透明膜形成。支氣管:黏膜中可以看見有淋巴細胞核巨噬細胞浸潤;部分小支氣管出現壞死,并且充滿了炎性滲出物。

    2.2.2 心臟 心包小血管充血。心肌間質水腫,少量淋巴細胞浸潤。

    2.3 免疫組織化學

    2.3.1 肺臟 增生和脫落的肺泡上皮細胞及肺泡腔內的合體和多核細胞均呈現CK陽性反應。巨噬細胞呈現CD68陽性染色;只有少量的淋巴細胞CD3為陽性,標記B細胞的抗體CD79a及CD20均呈現陰性。SARS冠狀病毒S蛋白單克隆抗體染色呈陰性。

    2.3.2 心臟 心肌間質可以看見CD68陽性細胞浸潤,并且可看見有少量的CD3陽性淋巴細胞浸潤。

    2.4 組織化學染色 (1)病毒包涵體染色:少量肺泡上皮細胞質內存在嗜酸性染色球形顆粒。(2)網織纖維染色:患者肺部壞死區域內肺泡壁網織纖維出現斷裂,崩解消失。

    2.5 電鏡檢查 Ⅰ型和Ⅱ型肺泡上皮存在明顯的細胞腫脹,并且細胞表面微絨毛減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質膜消失,并且能夠觀察到細胞凋亡和壞死。Ⅱ型肺泡細胞核體積增大,胞質內空泡形成,能夠看見線粒體及內質網腫脹擴張。胞質內板層小體及早期病例相比數量增加。肺泡間隔內血管內皮紅細胞出現腫脹及空泡變性,肺泡間隔和肺泡腔內可看見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紅細胞和脫落的上皮細胞。在肺泡Ⅱ型上皮細胞及血管內皮細胞可以看到A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樣顆粒,多數呈現出球形,有囊膜,大小約為80~120 nm,高電子密度核心居中的C型病毒顆粒數量較多,低電子密度核心的A型病毒顆粒數量較少。

    2.6 病原體分離培養鑒定

    2.6.1 病原體的分離培養 將血漿標本接種Vero細胞16 h,觀察到細胞出現病變,24 h后,CPE達到4+。經0.2 μm孔徑的濾膜過濾后分別接種Vero細胞,出現CPE,與未經過過濾的樣品無差別。除Vero細胞外,接種MDCK細胞,在MDCK細胞進行試驗時出現病變時間相對于Vero細胞較早。

    2.6.2 培養細胞電鏡形態學觀察 在細胞外能夠看到大量的病毒顆粒,并且有明顯的突起,細胞內可見少量的病毒。

    2.6.3 RT-PCR測定 RT-PCR測定與部分基因序列分析均擴增出A型流感病毒的部分M和HA基因片段。擴增測序的M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與禽流感病毒的同源性為96%。HA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與禽流感病毒的同源性為97%。

    2.6.4 血清學試驗 抗禽流感病毒特異血清H5N1、H9N1、N7N7特異血清。采用酶標抗體染色法、間接免疫熒光染色、血凝抑制試驗。使用雞抗禽流感病毒H5、H7、H9特異抗體進行酶標染色,然后分離病毒與雞抗禽流感病毒H5N1亞型特異抗體均呈現出陽性反應。免疫酶標染色、血凝抑制試驗均與H5N1亞型特異抗體呈現出強陽性反應。與SARS的特異抗體的反應均呈現出陰性。

    3 討論

    人禽流行性感冒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的某些亞型毒株所造成的患者出現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患者病死率較高,并且尚無有效的治療[7-8]。目前對有關人禽流感病原學、流行病學及其檢測的研究已經有了進展,但關于人禽流感的發生及發展的病理過程及臨床特點還沒有定論,需要進一步的探索[9-10]。

    此次研究使用電鏡、光鏡、免疫組織化學、組織化學方法對25例患者臨床表現為多器官衰竭和急性呼吸窘迫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亞型感染病例進行觀察和研究,從而研究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病理學和病原學特點。

    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后,病毒在體內的潛伏期約為1周,臨床表現為發熱>39 ℃、氣促、呼吸困難、呼吸窘迫等;部分患者會出現嘔吐、腹瀉、惡心等表現;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肺部病變發展較為快速,出現大片實變陰影,呈重癥急性肺炎改變,可能會出現急性呼吸窘迫、胸腔積液、多器官功能衰竭、肺出血等癥狀,患者病死率較高[11-12]。

    綜上所述,高致病性A型禽流感病毒會導致患者出現嚴重急性病毒性肺炎,肺水腫、肺實變、明顯的出血性壞死性炎癥等病理改變為其主要特征。電鏡檢查可見A型禽流感病毒樣顆粒。研究人禽流行性感冒的病原學和病理學特點,為將來的人禽流感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案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病理學基礎。

    參考文獻

    [1]蔡孟華,李錚,董鵬,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血凝素蛋白中和抗體及表位的鑒定[J].基礎醫學與臨床,2014,34(5):633-637.

    [2]彭海燕,遲瑩,李燕,等.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亞型白NP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表達與鑒定[J].江蘇預防醫學,2014,25(5):6-9.

    [3]楊敏,成凌志,王偉.湘潭市高危場所環境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的監測結果分析[J].實用預防醫學,2014,21(3):366-368.

    [4]曹志亮.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5N1中和抗體表位及機制研究[D].北京:北京協和醫學院,2012.

    [5]吳瑞平.高致病禽流感病毒H5N1中和抗體表位的研究[D].溫州:溫州醫學院,2013.

    [6]莊麗,蒙黎明,趙文榮,等.貴州省2012年度禽流感病毒H5N1亞型HA-1基因分析[J].貴州醫藥,2013,37(6):492-494.

    [7]單云峰,李燕,遲瑩,等.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聚合酶酸性蛋白真核表達載體的構建與表達[J].江蘇預防醫學,2014,25(3):1-3.

    [8]冼盈,朱翔,張永標,等.不同H5N1亞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誘導IFN-α/β和MxA mRNA表達[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2,28(4):708-713.

    [9]呂星,王曉輝,吳春利,等.H5N1亞型禽流感病毒誘導的機體免疫損傷分析[J].中國共患病學報,2013,29(7):697-699.

    [10]張立霞,于在江,周劍芳,等.H5N1禽流感病毒headless HA基因在桿狀病毒中的表達[J].中華實驗和臨床病毒學雜志,2012,26(3):179-181.

    [11]劉麗琦,余慧燕,于在江,等.H5N1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和神經氨酸酶基因在桿狀病毒中的共表達[J].實用預防醫學,2014,21(5):543-546.

    第3篇:病理學特點范文

    [關鍵詞] 非結核分枝桿菌;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CT研究

    [中圖分類號] R56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3)22-205-03

    Imaging features and analysis on 10 cases with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pulmonary disease

    DONG Shuangxia

    Department of Respiration Medicine,Wenzhou Central Hospital,Wenzhou 325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acknowledge of clinicians on CT imaging findings of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pulmonary disease, and reduce the missed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 Methods The CT imaging findings of 10 cases with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pulmonary disease confirmed from September 2009 to September 2013 were retrospectively studied, and the lesions form and involved area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10 cases with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pulmonary disease,there were 5 cases(50%) with lesions involving the right lung,3 cases(30%) with lesions involving the left lung, and 2 cases(20%) with lesions involving the both lungs,of which 5 cases(50%) with lesions locating in the apex of right upper lung;8 cases(80%) occurred pulmonary cavity,of which 5 cases occurred multiple cavities that located in the more than 2 pulmonary lobes, 3 cases occurred pericavity infiltration;7 cases(70%) occurred pulmonary bronchiectasis; 1 case(10%) occurred scarce bronchogenic spread. Conclusion When the patients have invalid effect after receiving formal anti-TB therapy and occur repeated discharge of bacteria in clinical,the imaging findings show that many lesions form exist during the same period, including nodule shadows,small patchy shadows, cavities, consolidation and bronchiectasis,especially when it appears nearly subpleural thin-walled cavity, the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pulmonary disease should be considered,and sputum culture and strain identification should be positively done for reducing the missed diagnosis and misdiagnosis.

    [Key words]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 pulmonary disease;CT study

    非結核分枝桿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是分枝桿菌屬內除結核分支桿菌復合群(結核分支桿菌、牛分支桿菌、非洲分支桿菌)和麻風分枝桿菌以外的其他分枝桿菌[1]。NTM廣泛存在水、土、灰塵等自然環境及動物與鳥類中,NTM肺病主要傳播途徑是經呼吸道吸入[2]。NTM侵犯肺臟,稱之為NTM肺病,為NTM病中最常見的。近年來,由于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艾滋病)流行及實驗室檢測手段提高等因素,NTM肺病的發病率呈增多趨勢,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3]。目前尚未見我國大樣本量的NTM病流行病學調查資料,但我國歷次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NTM分離率從1990年的4.9%升至2000年的11.1%,2010年為22.9%,這基本反映出我國NTM病呈明顯上升的態勢[4]。由于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進展緩慢,臨床表現和影像學無明顯特異性,容易誤診為肺結核或漏診。現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經臨床及細菌學分離、培養鑒定確診的10例NTM肺病的CT特點,來提高臨床醫師對NTM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09~2013年收治的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10例。在這組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的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年齡45~76歲,其中男患者2例有COPD病史,1例患者基礎有支氣管擴張,1例基礎有糖尿病而無基礎肺疾病,女性患者3例患者無基礎疾病,均為圍絕經期婦女,1例患者既往肺結核,1例患者有脊柱側彎合并COPD,1例患者基礎有支氣管擴張。

    1.2 方法

    所有病例均有影像學檢查和病原學檢查,且診斷標準均參照2000年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的《非結核分枝桿菌病診斷與處理指南》及2007年美國胸科學會(ATS)的《NTM肺病診斷和治療指南》,有相應的呼吸系統癥狀和影像學改變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患者,可診斷為NTM肺病:(1)至少2次同一菌種痰培養陽性;(2)至少1次支氣管沖洗或灌洗液培養陽性;(3)肺活檢有典型分枝桿菌病的病理改變,肉芽腫性炎或抗酸桿菌陽性,且NTM培養陽性,或有典型的分枝桿菌病的病理學改變,至少1次痰或支氣管沖洗液培養陽性[5]。

    2 結果

    本組病例發病年齡平均為52歲,影像學檢查發現肺內病變,并從標本中分離出分枝桿菌,本組患者送檢3例患者送檢痰分支桿菌培養2次陽性,6例患者送檢灌洗液培養非結核分支桿菌,1例患者行肺穿刺活檢見典型分枝桿菌病病理改變,且NTM培養陽性。本組10例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病例病灶位置分布特點:累及右肺的5例(50%),累及左肺的3例(30%),雙肺累及的2例(20%),其中病灶分布于右上肺尖的5例(50%)。形態學特點如下:出現空洞(圖2)的8例(80%),而位于肺尖后段的4例(50%),靠近胸膜下的有6例(75%);空洞壁的形態上,薄壁的6例(75%),厚壁的1例(12%),空洞周邊有浸潤病灶的1例(12%)。病變斑片狀滲出影有1例(10%),出現纖維性變1例(10%),結節影(圖5)5例(50%),樹芽征(圖4)3例(30%),其中9例患者CT上同時出現兩種以上影像學形態。本組病例中合并有支氣管擴張(圖1)的6例(60%),病灶沿支氣管播散的1例(20%),肺門淋巴結腫大的2例(20%),肺內病灶見有鈣化的1例(10%)。出現胸膜增厚(圖3)的有7例(70%),其中有1例出現了胸積液。

    圖1 箭頭所指為支氣管擴張征

    圖2 箭頭所指為靠近胸膜的薄壁空洞

    圖3 箭頭所指為胸膜增厚,及纖維條索影

    圖1、圖2、圖3胸腔CT患者為男性,76歲,農民,經BALF分支桿菌培養3+,影像學上可見多發支氣管擴張、薄壁空洞、胸膜增厚及纖維條索狀影多種形態混合存在

    圖4 箭頭所指為樹芽征

    圖5 箭頭所指為小結節影

    圖4、圖5胸腔CT患者為女性,55歲,體健,送檢BALF培養緩慢生長非結核分枝桿菌,影像學上以兩肺多發結節影、樹芽征表現為主

    3 討論

    NTM肺病的臨床表現、X線影像學、PPD試驗、病理學檢查都酷似肺結核,臨床上對兩者的鑒別診斷極為困難。但NTM肺病也有一些特點:NTM肺病好發于中老年人,且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尤其是絕經期婦女最常見,大多數有肺部基礎疾病如COPD、支氣管擴張癥、囊性纖維化、塵肺病、肺結核和肺泡蛋白沉著癥等,或免疫缺陷[4]。NTM臨床表現與肺結核相似,但全身中毒癥狀輕,且咯血少見。NTM與MTB的菌體成分和抗原有其共同性,但NTM的毒力較MTB弱,非結核分支桿菌(NTM)病與結核病有相似的病理,區別在于NTM肺病干酪性壞死少見,組織反應較弱。本組病例中女性多于男性,為中年人或老年人,其中女性患者中無基礎疾病的絕經期婦女占多數,另大部分患者有基礎疾病,如COPD、支氣管擴張,1例患者有脊柱側彎畸形,與文獻報道基本符合。

    NTM肺病的影像學表現多累及上葉尖段和前段,可有結節影、斑片狀及小斑片狀實變影、空洞影,支氣管擴張、樹芽征、磨玻璃影、線狀及纖維條索影、胸膜肥厚等表現,且通常以多種形態病變混合存在[4]。在本組病例中,絕大部分患者有薄壁空洞,大部分患者有出現不同程度支氣管擴張表現,較少有支氣管播散;多位于上葉尖段,右肺病變多于左肺病變;肺門淋巴結腫大少,病灶鈣化少。本組病例出現胸膜增厚占大部分,但出現胸積液的病例較少。故與肺結核比較,NTM肺病特點總結如下:(1)薄壁空洞(圖2),尤其是胸膜下空洞,周圍常少有實質性浸潤;(2)支氣管播散少見而常為鄰近局部擴展(圖1);(3)病變部位鄰近胸膜明顯增厚(圖3)而胸腔滲液罕見。

    目前尚無NTM肺病治療方案和療程的統一標準。由于NTM對大多數抗結核藥物呈原始耐藥[6]給臨床治療帶來了很大困難,所以因注意選擇多種藥物(如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氨基糖甙類加上部分抗結核藥物)聯合治療,一般選擇5~6種藥物,NTM病指南及相關文獻均未明確指出NTM肺病的療程,僅推薦療程至痰培養陰轉后12個月。文獻報道,NTM肺病多采用18~24個月的治療方案[7-10]。

    由于非結核分枝桿菌的臨床表現、體征、影像學表現無明顯特異性,容易誤診和漏診,從而延誤患者的及時治療,臨床上當患者接受正規抗結核治療無效而反復排菌的患者,影像學表現為結節影、小斑片影、空洞影、實變和支氣管擴張等多種病變形態同時存在,特別是出現近胸膜下薄壁空洞時,需考慮NTM肺病,積極進行痰培養及菌種鑒定,減少漏診和誤診。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非結核分支桿菌病診斷與處理指南[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0,23(11):650-653.

    [2] 蔡柏薔,李龍蕓.協和呼吸病學[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11:954-958.

    [3] 唐神結,高文.臨床結核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700-709.

    [4] 中華醫學會結核病學分會,《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編輯委員會.非結核分枝桿菌病診斷與治療專家共識[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2, 35(8):572-580.

    [5] 馬.關注非結核分枝桿菌肺病的診斷與治療[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1,8:566-568.

    [6] Ishikawa S,Yano S,Kadowaki T,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osis cases complicated with pulmonary aspergillosis[J].Kekkaku,2011,86(9):781-785.

    [7] 夏祥新,桂曉紅.非結核分支桿菌肺病96例分析[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4(22):239-241.

    [8] Jeon K,Kwon OJ,Lee NY,et al.Antibiotic treatment of Mycobacterium abscessus lung disease: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65 patients[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9,180(9):896-902

    [9] Abgueguen P,Rabier V,Mahaza C,et al.Mycobacterium malmoense:an underestimated 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um[J].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0,66(1):98-100

    第4篇:病理學特點范文

    【關鍵詞】腦血管病;癲癇

    【中圖分類號】R742.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09-0137-01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的改善,人類疾病譜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腦血管疾病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腦血管病又稱腦卒中,是神經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多見于老年人,近幾年趨向年輕化,其發病率以及致殘率很高,是三大死亡原因之一[1],也是成年人癲癇發作的常見原因。腦血管病繼發癲癇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應引起我們醫務人員的高度重視。下面將我院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42例腦血管病繼發癲癇病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資料為2007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42例腦血管病繼發癲癇病患者,均為急性患者,其中男性29例,女性13例,年齡40~84歲,平均61.6歲。其中腦梗死26例,腦出血16例。既往有高血壓病36例,糖尿病15例,冠心病18例,心房顫動5例。

    1.2 診斷標準:腦血管病的診斷均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的診斷標準[2],癲癇的診斷均符合1989年國際抗癲癇聯盟對癲癇和癲癇綜合征的分類標準。

    1.3 影像學檢查:住院期間,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和(或)MRI檢查,42例腦血管病繼發性癲癇患者中腦出血18例(顳葉5例,顱葉5例,頂葉2例,基底節2例,腦室2例,小腦1例,腦干1例),腦梗死16例(額葉5例,顳葉4例,頂葉3例,基底節區2例,小腦1例,腦干1例),腔隙性腦梗死3例,蛛網膜下腔出血5例。

    1.4 腦電圖檢查:住院期間,所有患者均經腦電圖檢查,42例腦血管病繼發性癲癇患者中13例正常,29例異常,其中局限性慢波15例,彌漫性慢波10例,癲癇樣放電4例。

    2 結果

    2.1 癲癇發作的類型:42例腦血管病繼發性癲癇患者中,強直-陣攣發作18例,占總數的42.9%;單純部分性12例,占總數的28.6%;癲癇持續狀態7例,占總數的16.7%;復雜部分性5例,占總數的11.9%。

    2.2 癲癇發作的時間:兩周以內發生的為早發癲癇,兩周以上發生者為遲發癲癇。42例腦血管病繼發性癲癇患者中,早發性癲癇為28例,占總數的66.7%;遲發性癲癇為14例,占總數的33.3%。

    2.3 治療與結果:入院后,所有患者均給予腦血管病常規治療,癲癇治療依臨床而異。單純及復雜部分性患者口服卡馬西平;強直-陣攣發作者,給予安定靜推亦能控制癥狀發作,但有2例住院期間仍有復發需長期口服藥物治療;癲癇持續狀態需持續安定靜滴才能控制癥狀,其中3例于住院期間死亡。

    3 討論

    通過本組資料顯示,42例腦血管病繼發性癲癇患者中,強直-陣攣發作18例;單純部分性12例;癲癇持續狀態7例;復雜部分性5例。早發性癲癇為28例;遲發性癲癇為14例。經過治療,多數癥狀得以控制。我們可以看出急性期、病變累及腦皮質者繼發癲癇的發生率較高,但是與病灶的大小、嚴重程度無肯定關系。在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腦栓塞等急重病例中,可以看出這些患者更易發生早發性癲癇,這就提示我們:早發性癲癇與腦卒中的發病速度有關。而遲發性癲癇多數是在腦出血和腦血栓的恢復期出現的,其發病可能與腦卒中病灶中心神經元壞死、液化、周圍瘢痕組織刺激有關。

    急性腦血管病繼發癲癇的機制尚未明確,不過有幾點已經明確。在腦出血發生時,腦出血灶就是是導致癲癇發作的直接原因。這是因為出血激發了彌漫性腦血管痙攣,使同側及對側的腦血流量降低,腦缺氧性刺激引起癲癇發作,同時進入腦內血流中的含鐵血黃素對癲癇的發生也起了重要作用。另外我們知道皮層出血繼發癲癇要比基底節出血繼發癲癇的發病率高一些,這可能是由于血腫直接刺激大腦皮層運動區而造成的,血腫壓迫皮層運動區周圍血管而引起相應區域缺血或出血破入腦室系統,壓迫腦干,腦脊液循環障礙而出現顱壓升高,使得入顱的血流下降,周圍的腦組織缺血缺氧更加嚴重[3]。對于腦梗死的患者,可能是因為動脈阻塞造成局部組織缺血缺氧,繼而出現腦水腫,以致于顱內壓增高造成機械性刺激和腦組織軟化、壞死、代謝紊亂等而引起癲癇的[4]。癲癇臨床發作與梗死灶的大小有著密切的關系,梗死灶小的患者很少或者不出現癲癇臨床發作,即使出現了也是輕度局灶性發作;而對于梗死灶大的患者,其癲癇發病率就高一些,且呈正相關,甚至會出現全面性強直一陣攣發作。而對于晚期發作癲癇患者來說,可能是因為中風囊的機械刺激,從而逐步導致膠質細胞增生、疤痕形成、萎縮、粘連、移位、囊腔形成和小血管的增生等一系列刺激而形成癲癇灶致癲癇發作。

    腦血管病后癲癇的治療應根據患者的不同臨床情況采取不同的方法,原則上以治療病因為主,來控制癲癇發作。對于腦血管病早期癲癇的發作,可以考慮與顱高壓、腦血管痙攣相關,需積極控制腦水腫等因素,癲癇易得到及時控制,有反復發作者應同時給予抗癲癇藥物治療。而對于晚期癲癇發作者,應考慮腦血管病中風囊機械刺激或神經細胞變形等因素相關,應嚴格、系統治療,堅持規則服藥,給予足夠的重視,一般預后較好。

    參考文獻

    [1] 任自才,丁桃英,陸文杰.腦卒中繼發癲癇96例臨床分析[J].陜西醫藥雜志,2003,32(5):19

    [2]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1995)[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3] 王貴清,宋永建.急性腦血管病繼發癲癇的臨床研究[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4,21(1):80-81

    第5篇:病理學特點范文

    【關鍵詞】 顱腦損傷;流行病學

    作者單位:352100福建省寧德市醫院神經外科

    顱腦損傷在全身各部位損傷中約占15%,僅次于四肢傷而居第2位。多年來盡管在顱腦損傷的臨床診治及相關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許多進展,但其死亡率和致殘率仍高居身體各部位損傷之首,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和沉重的經濟負擔[1]。本文旨在通過對急性顱腦損傷的一般特點進行流行病學觀察、分析和總結,以助于提高急性顱腦損傷的預防和救治水平。現將寧德市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537例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統計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神經外科收治的537例急性顱腦損傷患者,男394例,女143例,年齡8個月~82歲,均有明確頭部外傷病史。

    1.2 研究方法 由培訓后的神經外科醫師從病例中收集整理各項臨床資料填表(參考華東六省一市的顱腦外傷流行病學調查表)。最后由專人匯總后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本組男394例,女143例,年齡8個月~82歲,其中顱腦損傷的高發年齡段為16~50歲,約占損傷總數的75%。顱腦損傷患者的職業以農民和務工人員為主,占總數的64 . 8%。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為主,占總數的72%。

    2.2 致傷原因 在損傷原因中,車禍外傷最為常見 ,占所統計所有致傷原因的66.0%,其次擊打傷占17.1%,墜落傷占14.8%,其他占2.1。摩托車為最常見的肇事車輛,約占所有車禍的58.4%。

    2.3 顱腦損傷的時間特點 全年顱腦損傷患者以7月份最多,其次為8月和1月。從一周來看以星期六和星期天為顱腦損傷多發,一天中發生顱腦損傷的時間比較集中于17:00~22:00。從受傷到神經外科病房的時間平均約4 h。

    2.4 損傷程度 本科收治患者的顱腦損傷程度以輕、中型為主,其中輕、中、重、特重型分別約占:63%、15%、11%、9%。其中分型參照GCS評分,輕型GCS:13~15分、中型GCS:9~12分、重型GCS:5~8分、特重型GCS:3~5分。

    2.5 治療方式 本組病例以保守、綜合治療為主,其中165例采取手術治療,手術方式包括血腫或腦挫裂傷清除和去骨瓣減壓術。

    2.6 顱腦損傷的預后 出院時正常生活420例占78.2% ,輕中度殘疾、生活能自理41例占7.6%,重度殘疾、生活不能自理32例占6%, 植物生存20例占3.7% , 死亡24例占4.5%。

    3 討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寧德地區顱腦損傷患者在性別、 年齡、 文化程度、 損傷原因及程度、 損傷時間、 預后上具有比較明顯的流行病學特征。

    福建省寧德市作為海峽西岸東北翼中心城市,是一座中小型的海濱城市。從本組資料來看,其顱腦損傷的致傷原因主要包括交通事故傷、 墜落傷、 跌傷和擊打傷等。其中在交通事故傷中,肇事車輛以摩托車引起為主,占 48.7% ,其次是機動車引起,占27.9%。考慮可能與寧德市經濟水平較低,以農村人口為主,摩托車數量眾多,且安全意識淡漠,不注意自我防護,政府對摩托車管理薄弱有關。非交通傷中以高處墜落傷為主要致傷類型,因隨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外地來寧務工人員逐年增多,但管理相對滯后,高空作業存在許多違規炒作,導致外傷事件的高發[2]。從本組資料看,在各種顱腦損傷患者中,男性占73.3%,年齡以 16~50歲的青壯年居多 ,占 71 . 1% 。因寧德地處閩東經濟欠發達地區,以農民、漁民等小工業者為主,文化程度不高,以初中及以下為主[3]。

    在評估顱腦外傷預后方面 ,Glasgow昏迷評分是最可信的單一評分體系之一[6]本研究對于顱腦損傷按照GCS評分劃分為4型,其中輕型 320例,中型 71例,重型 66例,特重型 57例。本組數據重型及特重型顱腦損傷占總數的 24 。決定急性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最主要因素是原發顱腦損傷的嚴重程度,其次是能否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從本資料看,入院時病情輕重與患者的預后關系密切,以GCS劃分的不同組別中,重型顱腦損傷患者GCS

    經過本次流行病學調查,認識到本市的顱腦創傷救治現狀及與國內其他地區的差距,了解到本市顱腦損傷的發生有一定的內在規律,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盡快完善寧德地區自己的顱腦創傷救治體系,優化本院的院內救治體系,發揮本院作為在本地區的醫療急救中心的龍頭作用,提高本市的顱腦創傷救治整體水平。

    參 考 文 獻

    [1] Gerhart KA,Mellick DC,Weintraub AH.Violence relat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opulation-based study.J Trauma,2003,55(6):1045-1053.

    [2] 麻育源,張玉海,蘭青,2004年顱腦損傷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學特征.蘇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7(1):103-104.

    第6篇:病理學特點范文

    【關鍵詞】原發性老年高血壓;臨床特點;護理

    高血壓可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高血壓是指病因未明的,以血壓升高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征。目前,按照世界衛生組織 (WHo) 建議使用的血壓標準是:凡正常成人收縮壓應小于或等于 140mmHg(18.6kPa) ,舒張壓小于或等于 90mmHg(12kPa) 。如果成人收縮壓大于或等于 160mmHg(21 .3kPa) ,舒張壓大于或等于 95mmHg(12.6kPa) 為高血壓;血壓值在上述兩者之間,亦即收縮壓在 141-159mmHg(18 .9-21.2kPa) 之間,舒張壓在 91-94mmHg(12 .1-12 .5kPa) 之間,為臨界高血壓。

    高血壓是世界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常引起心、腦、腎等臟器的并發癥,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因此提高對高血壓病的認識,對早期預防、及時治療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我們對73例住院高血壓病人進行了調查,并對其進行個性化護理,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73例研究對象均是于2009年2月在本院住院治療的老年患者,年齡60~85歲,平均74歲;男49例,女24例;一期高血壓19例,二期高血壓31例,三期高血壓23例。所有對象均符合WHO確定的原發性高血壓診斷標準: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

    1.2診斷標準

    Ⅰ期高血壓:臨床上無癥狀,或僅有輕度頭暈、頭重、失眠、記憶力減退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 Ⅱ期高血壓:血管持久痙攣而致硬化、血壓持續升高,舒張壓大于97.5mmHg。實驗室檢查蛋白尿和(或)血漿肌酐濃度輕度升高。 Ⅲ期高血壓:由于長期舒張壓升高,動脈硬化,心、腦、腎供血不足而致纖維化,在此基礎上出現功能障礙。

    1.3方法

    對住院的老年高血壓病人護理以及宣教,使他們做到以下幾點:

    1.3.1保持情緒穩定。血壓的升降與情緒波動關系密切,大喜、大悲、大怒都可引起血壓大幅度波動,護理人員應做好心理護理,主動安撫患者,根據患者的病情和實際需要,向患者講解高血壓的相關知識、治療情況及預期結果,注重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疏導,精神鼓勵,可適當讓患者聽一些適合老年人聽的消除精神緊張的音樂,參加有趣的活動消除患者的焦慮、緊張情緒、恐懼心理,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早日恢復健康。

    1.3.2飲食需三低二高。指導患者食用低動物脂肪、低糖、低鈉(鹽),高蛋白、高纖維素(蔬菜),避免高膽固醇食物,多食含維生素和蛋白質食物,食油選用豆油、菜油、麻油或椰子油,避免進食花生油和椰子油。體重超重者則需飲食清淡,適當控制食量和總熱量。不抽煙,不酗酒。

    1.3.3控制體重,根據耐受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體重增加會使心臟負擔加重,血管外周阻力增加,導致高血壓病情惡化【1】。避免長期靜坐或修養,鼓勵病人除保證足夠睡眠外要多加運動,比如說飯后步行15~30分鐘,練氣功打太極,調節氣血有助于控制血壓。

    1.3.4定時排便。人體在排大便時腹壓升高可影響血壓。病人在排便困難時可服用一些緩瀉劑,平時應多食含纖維素多的蔬菜,養成每天定時排便的習慣。

    1.3.5發現不適及時通知醫護人員。如出現血壓急劇升高,病人出現頭暈、頭痛、嘔吐癥狀,應考慮發生高血壓腦病或高血壓危象的可能,在通知醫生的同時,準備快速降壓藥物、脫水劑和止驚劑備用。

    1.3.6按時、按量、按規定服用降血壓藥物。端正病人用藥意識,遵守服藥原則。有些老年病人按自己的意識擅自停藥、減藥,認為血壓正常了后就不用吃藥,還有的病人記憶不好,忘記吃藥或者晚吃藥,護理人員應統一按點發藥,督促病人準時吃藥。除患者堅持規范用藥,還要求家屬做患者藥物服用的監護工作,以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提高醫從性【2】,達到治療的目的。

    1.3.7避免在高溫下長時間停留。不用過熱的水洗澡,禁止長時間站立。

    1.3.8定時監測血壓。老年人血壓波動比較大,如洗澡、活動后應靜坐30分鐘再測量血壓,老年人應多次測量血壓,并注意觀察有無靶器官損傷的征象。

    1.3.9避免突然改變,起、坐、站、臥要平穩。老年病人行動比較緩慢,要協助幫助病人活動,睡覺的時候打起床旁圍欄,注意安全,防止跌倒、摔倒。

    2 臨床特點

    2.1自覺癥狀不明顯:有的患者高血壓病后可無自覺癥狀或有輕微感覺,癥狀不典型。部分患者在體檢時發現高血壓,因此對老年人定期測量血壓是必要的。

    2.2精神心理特點: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心理表現為精神緊張、易怒、情緒不穩定等,這都是使血壓升高的因素。

    2.3缺乏對原發性高血壓病的認識:本組76%的患者對何謂高血壓,影響血壓的因素及高血壓的危害了解甚少,認為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對長期治療缺乏心理準備。這些因素給患者和家屬帶來不同程度的焦慮,同時由于家屬和患者道聽途說,使其產生恐懼感。

    2.4治療順從性差:不能按醫囑長期服藥,是高血壓患者最危險的因素。由于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需長期服藥治療,但是在長期服藥中,往往以自我判斷而中斷用藥或減少劑量【3】。不少患者不能認真遵守醫囑,按時吃藥,影響治療效果,加重病情。

    2.5不注意合理膳食:缺乏飲食對高血壓病影響的認識,重視不夠。高血壓病患者宜低鹽飲食,而部分患者因長期飲食習慣,認為食鹽的攝入量與血壓的關系甚遠,對醫務人員的講解不理,未能限制鈉鹽的攝入量。

    2.6不注意戒煙限酒:本組73例病例中,49例有吸煙嗜好多年,24例有飲酒的嗜好。其中92%患者認為吸煙僅僅引起肝損害、胃潰瘍等消化系統疾病,而缺乏煙酒對血壓的影響、認識、理解。

    3 藥物治療及療效觀察

    3.1藥物治療:60歲以上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常選擇6大類藥物控制血壓,即利尿劑、α-受體阻滯劑、β-受體阻滯劑、鈣通道阻滯劑(CCB)、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阻滯劑(ARB),由于降壓治療常需終生用藥,因此還應考慮到患者的經濟承受能力【4】。聯合用藥原則:第一線降壓藥利尿劑,應根據病情聯合CCB或ACEI;有缺血性腦血管病且心率慢的60歲以上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不用β受體阻滯劑而首選CCB或ACEI;心肌肥厚、糖尿病腎病患者應首選ACEI,但血肌酐高者慎用。需要ACEI而不能耐受ACEI副作用者,選用ARB。

    3.2藥物選擇:

    3.2.1利尿劑適用于輕、中度原發性高血壓,使用小劑量。如氫氯噻嗪每天劑量≤25mg,降壓起效較平穩、緩慢,持續時間相對較長,作用持久,服藥2~3周后作用達高峰。

    3.2.2CCB可用于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或外周血管病患者,特別是老年收縮期高血壓病患者,長期服用還具有抗動脈硬化作用。如硝苯地平5~10mg每日2~3次,尼群地平10mg每日2~3次,硝苯地平控釋片30~60mg,每日1次。

    3.2.3ACEI對肥胖、糖尿病和心臟、腎臟靶器官受損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有相對較好的療效,特別適用于伴有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后、糖耐量減退或糖尿病腎病的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常用卡托普利12.5~50.0mg,每日2~3次,依那普利10~20mg,每日2次。

    3.2.4ARB適用于需要ACEI治療,而不能耐受ACEI刺激性干咳和血管性水腫副作用者。常用氯沙坦50~100mg,每日1次。

    3.3療效觀察:①治愈:血壓控制在正常范圍,即降到140/90mmHg以下,無明顯靶器官損害和影響預后的并存的臨床情況可視為痊愈。但應注意原發性高血壓一旦確定,通常需要終身治療,經過降壓藥治療后血壓得到滿意控制,可以逐漸減少降壓藥劑量;但一般仍需長期服藥,中止治療后高血壓仍將復發。②好轉:血壓有所下降,但未達到正常標準,靶器官損害和/或影響預后的并存的臨床情況有改善但仍然存在。③未愈:未達到上述標準。

    4 健康教育

    4.1一般知識宣教 例如什么是高血壓及其臨床表現;高血壓的誘因和危害性;血壓的正常和異常范圍;血壓控制的目標;高血壓各類并發癥的預防;飲食要求;適量運動、堅持用藥及注意事項;煙酒與高血壓的關系等。

    4.2減輕體重 盡量將體重指數(BMI)控制在

    4.3減少脂肪攝入,給予低鹽飲食 膳食中脂肪量應控制在總熱量的25%以下,忌食肥甘厚味、油膩煎炸之品,如動物內臟、動物脂肪、蛋黃等,高血壓患者烹調宜選用植物油,如豆油、麻油、菜油等,以降低膽固醇的作用,利于血壓的控制。在改變食物鈉鹽的同時,要特別注意食物色、香、味,以及增進食欲,這樣才能使患者自覺接受低鹽飲食,減少醬油的用量,使用代用鹽。

    4.4戒煙和控制飲酒 每日不超過相當于50 g乙醇的量(男性20~30,女性15~20g)。因為飲酒不僅可導致血壓升高,并且可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的并發癥。飲酒可興奮交感神經,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類固醇激素水平升高,從而使血壓升高,同時吸煙的消耗量與血中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呈負相關系,吸煙者,高密度脂蛋白醇低,所以高血壓患者應戒煙限酒量。

    4.5適量運動 運動有利于減輕體重和改善胰島素抵抗,提高心血管適應調節能力,穩定血壓水平。可根據年齡及身體狀況選擇慢跑、散步、打太極拳或太極劍等有氧運動。

    4.6生活起居指導 慎起居,避風寒,防外感。高血壓患者起床時應避免因改變,血壓突然降低而引起昏厥,發生意外,故改變時應盡量緩慢,尤其是夜間起床更要注意。防風寒,冬季外出注意保暖,避免人體受到冷刺激,身體局部毛細血管收縮,阻力增加,從而導致血壓升高。因此高血壓患者洗臉、刷牙時應用溫水。

    4.7飲食結構合理 盡量軟質飲食,多樣化,清淡營養,富含維生素與纖維素,定時定量,不宜過飽,忌暴飲暴食。因為維生素有促進脂肪代謝的作用,特別是維生素C能降低膽固醇。所以高血壓患者宜多食維生素豐富之食物,如菠菜、蘿卜、青椒、橘子、葡萄等。

    4.8定期檢測血壓、家屬的配合是關鍵:教會患者或家屬測定血壓,目前市場上銷售的電子血壓計,是一種方便、快捷、準確的血患者可以自己測知血壓及心率的變化情況。

    4.9避免情緒波動,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情緒激動,尤其是生氣和憤怒,可通過神經系統影響內分泌和免疫系統,造成心率增快,使血壓增高,故而高血壓患者應心胸開朗、避免緊張、急躁和焦慮狀態,同時還要勞逸結合、心情放松。

    4.10強化遵醫行為:向患者及家屬仔細講解用藥原則對治療的重要性,講明堅持用藥與疾病控制的利害關系。使他們認識到正確合理用藥不但取決于醫生,更重要的是患者配合。除患者堅持規范用藥,還要求家屬做患者藥物服用的監護工作,以保證治療的順利進行,提高醫從性,達到治療的目的。讓他們認識到服藥的長期性和重要性,這是使血壓控制在目標水平,延緩靶器官損壞的一個重要環節。

    5 結果

    73例高血壓患者經過治療及護理,血壓控制良好,無近期并發癥發生。患者由最初對疾病認識不足出現異常到引導患者對疾病的正確認識,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6 小結

    肥胖癥患者是發生高血壓的危險因素,因此,體重增加與否是監測高血壓并發癥的一個重要標尺。合理控制飲食和增加體育活動是保證體重正常的良好方法。食鹽的攝入與血壓呈正比。血壓對鹽的敏感性通常涉及種族、精神狀況、社會因素、腎臟功能和飲食等方面。食鹽的攝入量對血壓的影響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特別是高血壓病患者。低鹽飲食是降低高血壓并發癥的治療方法之一,同時還促進其他降壓藥的效果。建議每人每日鹽的攝入量應不超過3~5g/d。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是治療高血壓的重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武陽豐,吳錫桂,李瑩.減重對血壓、血脂、血糖及血尿酸的影響[J].中華心血管雜志,1995,23:207.

    [2] 陳愛萍,張維娜,蔡虻,等. 高血壓病人的治療依從性與健康教育[J] .護理研究, 2002,(03).

    第7篇:病理學特點范文

    【關鍵詞】 糖尿病;下支血管病變;臨床特點;護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882-02

    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變是當前糖尿病在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同時也是直接導致患者下肢截肢的主要原因,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因此,在新時期加強對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變的臨床特點與護理的研究,是當前人們熱衷研究的一大課題。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所研究的30例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變患者是從醫院收治的病例中選取出來的,其中男性有16例,女性有14例,他們的年齡在35-60歲之間。這些患者的病程在5-20年之間,患者住院當天空腹的血糖值為11.6-25mmol/L。

    1.2 方法 利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對30例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變患者的臨床資料與診治結果進行對比性分析發現:本組所研究的30例患者中,靜息痛的有3例,間歇性跛行的有6例,足背動脈搏動弱的有7例,潰瘍與壞疽的有8例,下肢麻涼的有6例。針對患者不同的臨床癥狀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治療與護理措施,其內容包括適當運動鍛煉、藥物治療、飲食護理、足部護理以及血糖的監測。

    2 結果

    利用統計學的理論知識對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變患者的臨床特點與護理進行有效性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經過系統分析與研究,這30例患者的臨床特點為下肢靜脈出現阻塞病變時,肢體出現腫脹、膚色暗紅、皮膚溫度逐漸升高等狀態;當下肢動脈出現病變時,肢體的皮膚溫度降低,膚色發紺或者蒼白。伴隨著下肢動脈供血的減少,患者的間歇性跛行癥狀越來越嚴重,靜息痛的時間延長。患者的下肢出現足背動脈搏動逐步減弱、足部壞疽與潰瘍等癥狀。

    通過藥物治療與外科性的手術治療、運動鍛煉、足部護理以及飲食護理等多方面的對癥治療與護理,30例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有效緩解與控制。

    3 探討

    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變是指在糖尿病臨床癥狀的基礎上患者的下肢出現動靜脈硬化,從而造成患者下肢的遠端部位出現缺血的病癥。其在臨床上的表現包括足背動脈搏動逐步減弱、足部壞疽與潰瘍、靜息痛、間歇性跛行等,給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威脅。采取措施對該病的臨床特點進行有效性研究,并針對患者不同的臨床病癥采取針對性的護理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

    針對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變的臨床護理,所需要的步驟包括以下四點:

    首先是要針對糖尿病并下支血管病變的臨床特點進行外科手術治療與藥物治療:一是跟據患者動靜脈阻塞的范圍與程度,采取近遠端血管搭橋手術或血管成形手術以及自體外周的血干細胞移植手術等對患者進行治療,而對于足部壞疽的患者的治療,在做好血管造影的基礎上給予截肢手術的治療;二是要根據患者的意愿與臨床病癥特點采取保守性的藥物治療方法,利用肝素、丹參、川芎嗪等藥物對患者進行靜脈滴注治療,或利用前列地爾與西洛他唑藥物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

    其次是要做好對患者的飲食護理工作:護理人員要嚴格執行糖尿病的飲食原則,科學調整患者食物中無機鹽、維生素C、水、鉻鋅微量元素以及膳食纖維等營養成分的含量,以保障患者可以從飲食中攝取身體所需的營養,以有效糾正患者機體內處于紊亂狀態的代謝功能。此外,還要注意根據患者的情況,認真地進行分析,例如我院1位患者,通過飲食指導后仍控制不佳,而從訪談后我們了解到,患者飲食符合我院要求,但是運動量與初次飲食指導明顯降低,導致飲食不符合,通過調整后,血糖控制較好。

    三是要做好對患者足部的護理工作:用不超過三十七攝氏度的水洗腳,用中性性質的香皂洗腳,在用柔性吸水性強的毛巾擦干腳后用濕滑乳液涂抹腳面與腳心。運用平剪的方法修剪腳趾甲,嚴禁赤腳穿鞋走路。冬季嚴禁用熱水袋、電熱毯以及加熱器暖腳。

    四是要做好對患者血糖的監測工作:對患者進行血糖監測的時間為三餐開始前、睡前、三餐后,利用便攜式的快速血糖監測設備對患者一天各個階段的血糖進行監測,并做好記錄工作。護理人員一旦患者的血糖與正常標準出現過大偏差,需要及時與主治醫生聯系并利用正確的救治措施對患者的血糖進行調整。

    此外,我們認為,護士對糖尿病的臨床護理工作,還是一個個性化和動態的過程。護士要持續不斷地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了解患者的實際情況,再針對性地給予干預。而同時要動態地判斷糖尿病的患者的各項變化,如心理變化、皮膚變化、認知變化、血糖變化等,以調整臨床護理工作。

    因此,在充分了解患者病癥臨床特點的基礎上采取正確的護理與治療措施,有助于緩解患者的病情,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谷涌泉,張建,趙峰,汪忠鎬.老年人糖尿病下肢動脈粥樣硬化臨床特點及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07(05):29-74.

    [2] 袁南兵,劉大鳳,余婷婷.313例糖尿病病足患者臨床特點及療效分析[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9(17):817-818.

    第8篇:病理學特點范文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4062(2017)08(b)-0005-02

    Blood Pressure Changes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he Hemodialysis Course

    XI Qing-xia, ZHENG Li-yan

    Hemodialysis Room, Rizhao Central Hospital, Rizhao, Shandong Province, 2768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blood pressure changes features and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in the hemodialysis course and study the corresponding nursing measures. Methods 8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oth groups adopted the hemodialysis, and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the routine nursing,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adopted the targeted nursing, and the blood pressure levels and occurrence of hypotension before hemodialysis, at 1 h and 2 h after hemodialysis. 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hypotens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4.65% vs 18.60%),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Diabetic nephropathy; Hemodialysis; Blood pressure

    糖尿病腎病患者在行血液透析過程中存在一些特定變化特征,其中最常見的為低血壓。據相關研究報道,糖尿病腎病患者在行血液透析的過程中低血壓的發生率達20%~50%,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血液透析的順利進行[1]。該案選取了該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所收治的86例糖尿病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液透析過程中血壓變化的特點,并提出了相應護理措施,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86例該院所收治的糖尿病腎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確診,知曉該案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意識障礙、凝血功能異常、精神疾病及相關病史等患者。依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3例。對照組男29例,女14例;年齡43~82歲,平均(61.6±9.5)歲。觀察組男28例,女15例;年齡42~83歲,平均(62.1±10.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血壓測量方法 于血液透析前測量患者血壓,并依患者體質量、脫水情況等,及時調整透析速度,盡量使患者透析1~3 h后的脫水量保持一致。透析過程當中分別于透析1、2、3 h各測量1次患者血壓,并計算其平均值。

    1.2.2 護理方法 于血液透析過程中給予對照組患者以常規護理,觀察組以針對性護理措施,方法如下:①心理護理:主動、積極與患者溝通,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病情相關知識,鼓勵患者多與他人交流,以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認真回答患者問題,以消除患者疑慮。②飲食護理:給予綜合性營養護理,囑患者多進食蛋白含量較高的食物,及時補充水溶性維生素,以加強機體營養,同時保證微量元素的攝入。③病情觀察:加強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面部表情,傾聽患者主訴,重點觀察患者血壓變化情況。④低血壓:囑患者立即平臥,給予吸氧,停止超濾、降低血流速度、給氧并及時匯報給醫生,必要時可給予患者20 mL50%GS溶液和0.9%NS溶液;調整透析液溫度,使其保持在35~36℃,以使患者機體血液正常回流,適當加入兒茶酚胺分泌量,以提高患者血壓;每1 h為患者測量1次血壓,若患者血壓明顯下降,則應30 min測量1次。⑤高血壓:嚴格限制水、鉀、鈉的攝入;給予患者心理撫慰,緩解患者緊張情緒;遵醫囑給予患者藥物,并行低鈉透析;給予超濾及充分透析,并及時調整體質量;定期監測患者血壓,了解其血壓變化情況并給予控制。⑥低血糖:及時補充糖分,讓患者吃糖果或含糖量較高的食物;給予患者用藥及飲食指導,并依患者實際情況調整胰島素及降糖藥的用量;若在透析過程當中發生低血糖,可適當給予患者40~80 mL的50%葡萄糖。⑦并發癥:進行透析時,患者可能會發生心絞痛、心律失常等并發癥,對此護理人員應及時調整超過濾量;對患者行健康宣教,使其在進行透析時盡量保持體質量變化不超2 kg。

    1.3 觀察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透析前、透析1 h、透析2 h和透析3 h的血壓水平及低血壓的發生情況。透析過程當中,若患者收縮壓下降超4 kPa或低于12 kPa則判定為低血壓。

    1.4 統計方法

    利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以[n(%)]表示計數資料,并利用t檢驗和χ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血液透析過程中的血壓變化情況

    兩組患者透析前血壓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透析1、2 h和3 h的血壓變化幅度明顯小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低血壓的發生情況

    觀察組患者2例發生低血壓,低血壓的發生率為4.65%;對照組患者8例發生低血壓,低血壓的發生率為18.60%,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74,P

    3 討論

    伴隨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現糖尿病腎病患者在行血液透析的過程中已很少發生心衰或高血壓情況,現低血壓的發生仍未得到抑制。分析其原因:①患者存在心臟病理性變化或貧血情況,致外周血管呈舒張狀態而引起低血壓;②患者存在自主神經病理性改變,使得神經內、外膜和腎小球營養血管發生硬化,致血容量下降,靜脈及小動脈收縮困難也會引起低血壓;③透析時患者進食也會引起低血壓[2]。為此,分析糖尿病腎病患者血液透析過程當中血液變化特點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相應護理措施的實施對于患者的早日康復也具重要作用。

    第9篇:病理學特點范文

    [關鍵詞]惡化勞力性心絞痛;冠狀動脈造影術;血管病變;高危因素

    [中圖分類號]R972+,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3(b)-199-01

    惡化勞力性心絞痛是心血管病中常見的急重癥之一,是指穩定性心絞痛患者在短期內發作的頻率、程度及時間的增加并多伴有活動耐量的下降,而對硝酸甘油的敏感性降低,緩解后亦有T波的倒置,但無心肌酶學的改變。經內科治療可使不到90%的患者病情穩定,但部分患者的勞動耐量可能較前下降,約10%的患者可能發生急性心肌梗死。這提示臨床工作者對該類患者及早控制高危因素和進行冠狀動脈造影以掌握其血管病變特點,從而對患者的治療選擇及預后作出更好的判斷。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137例惡化勞力性心絞痛患者。入選標準為:穩定性心絞痛患者病史大于3個月,病情突然加重,表現為胸痛次數增加,持續時間延長,誘發心絞痛閾值明顯降低,按CCSC分級標準達I~IV級者,不包括靜息性心絞痛,無心肌酶學改變,其中男性91例,女性64例,年齡最小者34歲,最大者86歲,平均64歲。

    1.2方法

    對137例患者的性別、年齡、血脂、血壓、吸煙史及糖尿病史等高危因素進行詳實記錄分析,在入院治療7 d病情穩定后進行冠狀動脈造影,采取Judkin's法,多投照,用電影或數字剪影記錄資料,對冠狀動脈造影結果進行回顧性分析,病變血管為LM、LAD、LCX、RCA中的EM、單支、雙支及三支血管分析,病變程度分管壁小于50%者無明顯病變,50%~74%者為輕度狹窄,75%~90%者為中度狹窄。大于90%者為重度狹窄。

    2結果

    在137例惡化勞力性心絞痛患者中,年齡小于40歲的6例(4.4%);40~60歲的39例(28.5%);大于60歲的92例(67.1%)。男性91例(66.4%);女性46例(33.6%)。血脂大于5.7 mmol/L的101例(73.7%);血壓大于140/90mmHg 91例(66.4%);血糖(空腹)大于6.6 mmol/L的84例(61.3%),有吸煙史者76例(55.4%)。血管病變特點:單支病變8例(5.8%):雙支病變66例(48.1%);三支病變41例(29.9%);左主干病變22例(16.1%);除左主干外共累及血管支263支,平均2.28支,輕度病變17例(12.4%),中度病變56例(40.9%),重度病變例64例(46.7%)。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 亚洲成人一级电影| 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高清| 久久怡红院亚欧成人影院|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欧美成人黄色片|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成人性爱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手机视频|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成人动漫在线视频|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午夜在线观看视频免费成人| 国内自拍成人网在线视频| 欧美e片成人在线播放乱妇| www成人国产在线观看网站| 免看**毛片一片成人不卡|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看片黄在线观看| 成人污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淫片在线费观看| 成人欧美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