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動物行為學總結范文

    動物行為學總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動物行為學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動物行為學總結

    第1篇:動物行為學總結范文

    當1994年博弈論獲得諾貝爾獎的時候,我們不妨宣稱,經濟學理性主義運動達到了它的頂峰。在“完備理性”假設下,經濟學家用博弈論語言重寫了當代經濟學。所謂“完備”理性的假設,概言之,就是假設每個人都是上帝。舉個日常生活的例子,我走進茶館,看看茶經,點一壺茶,坐兩個小時,付款,走出茶館。按照“完備理性”假設,我必須知道附近各個茶館同類茶葉及水質、茶藝和服務的種類及格調,甚至室外氛圍和街道上的交通狀況――因為我必須知道由等價交通費所界定的“可選擇集”內每家茶館的情況,以便選擇一家“最優”的茶館,從而我剛剛坐了兩個小時的那家茶館,就應當具有“最優選擇”的各種可驗證和不可驗證的性質。在理論上,經濟學家甚至不愿考慮交通費、信息費或任何其他種類的交易費用的限制,他們只是簡單地假設人們永遠有能力在任何兩件事情當中作出抉擇――所謂“偏好的完備性”。

    只要能夠對未來事件作出準確預測,理論的基本假設不必符合現實情況。這是芝加哥學派經濟學的方法論立場,它在半個世紀里,受到主要來自“卡內基-梅隆”學派的管理科學家們,例如西蒙教授的抨擊。后者因提出“有限理性”而聞名經濟學界,并獲得1978年的諾貝爾獎。所謂“有限理性”的假設,概言之,就是假設每個人都是動物。根據行為學的基本原理,某一行為,只要它給行為主體帶來的回報超過了行為主體記憶所及其他行為所帶來的回報,該行為主體就會選擇該項行為。或者,某一行為,只要它能夠給行為主體帶來與“預期”效果相比更“滿意”的效果,它就可以成為理性選擇的行為。顯然,隨著我品嘗過的茶館的數目逐漸增加,我對每一價格上的茶的“預期的效果”便越精致,從而我的選擇也越具有“最優”的性質。但我的選擇似乎永遠也無法達到全局最優,因為我始終處于“學習”的過程中,我的選擇不斷地精致化。由于“有限理性”可以通過學習過程而不斷獲得完善,它也被西蒙教授稱為“過程理性”。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以芝加哥學派為首的主流經濟學不愿意接受西蒙教授的“動物人”的看法,他們寧愿推行“上帝人”的看法,后者具有強烈的數學誘惑力,從而經濟學家可以“先驗”地推導出現實生活里的人類行為,并且可以“六經注我”般地從經驗數據中發現支持他們的先驗假設的“事實”。

    這一情形在2001年有了突然的轉變,分享那一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三位經濟學家,首要的一位是阿克勞夫,他對諾貝爾委員會發表的演講,題目叫做《行為宏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行為》。用這么一個反常的題目,阿克勞夫立意要把行為學和社會學的核心概念引進經濟學里來,旨在解釋以往經濟學難以解釋的六類宏觀經濟現象。

    如果大多數經濟學家忽略了2001年諾貝爾獎傳遞的上述信號,那么我相信,他們絕不會繼續忽略由2002年諾貝爾獎傳遞出來的同樣的但卻清晰得多的信號――當代經濟學正在發生一次“行為學轉向”。

    卡尼曼長期以來的學術研究,用他和他的前輩茨沃斯基(已經去世)1994年發表在《經濟學季刊》上的總結性論文的題目來表示,就叫做“基于案例的決策理論”。這里,決策者沒有完備的理性能力,每次決策的時候,他只是從記憶所及的案例當中檢索出與當前場合最相似的那些案例以及相應的決策所帶來的后果。根據“相似系數”,決策者可以大致判斷類似的決策在各種相似場合可能帶來的類似的回報,然后由概率加權求得預期的回報。顯然,這一思路正是西蒙教授所倡導的“過程理性”或“有限理性”假設的思路。

    不同于卡尼曼的行為心理學思路,史密斯是在哈佛大學讀研究生時從張伯倫的一次課堂實驗,領悟了實驗經濟學的基本思想。以研究壟斷競爭著名的經濟學家張伯倫,在1930年代后期的一次研究班上,把學生們分為兩組――買方與賣方。每位同學,或以現金,或以實物,參與模擬的“市場”競爭過程。后來,史密斯在亞利桑那大學堅持進行實驗經濟學研究,終于把“亞利桑那學派”變成了實驗經濟學的同義語。他取得的研究成果如此顯著,以致分享了1994年博弈論諾貝爾獎的德國經濟學家希爾騰,最初正是從史密斯那里借鑒實驗方法的。

    因此,我傾向于把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看做一種雙重的承認:首先是對心理學家卡尼曼和茨沃斯基長期倡導的“基于案例”的決策理論的承認,其次是諾貝爾委員會1994年承認博弈理論之后,順理成章,對實驗經濟學的承認。諾貝爾委員會的雙重承認指向同樣的方向:經濟學正在從“上帝人”立場的先驗理論轉變為“動物人”立場的經驗理論。

    經濟行為是人類行為的一種,最重要的一種。人類行為的另一種,同樣地重要,通常叫做“宗教行為”。馬歇爾曾經說過,決定了人類行為的兩種最根本的力量,一種是經濟的,一種是宗教的。馬歇爾進一步認為,單純地把人當做“經濟動物”來研究,那是已經被證明了失敗的思路。

    第2篇:動物行為學總結范文

    關鍵詞 刺毛黧豆 癢覺 黧豆毛刺

    中圖分類號:R363 文獻標識碼:A

    Application of Mucunain Prurien in Itching Sensation Study

    ―― Talking about Study History, Mechanism and Methodology

    ZHU Houze, DONG Xiaowei

    (Institute of Cognitive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Abstract Mucunain Prurien,Cowhage is a tropical legume, burr itching of their pod. Active ingredients for mucunain. This plant produces the itching sensation and itching caused by classic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mpared to the substance histamine exists. Present on this substance caused the itching sensation, nerve conduction, related receptor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kin of some studies. At the same time, natural mucunain stimulate the skin causing itching sensation, and experiments began inactivation of black beans after adding other substances to epidermal behavioral studies, the progress made in the study of mucunain prurien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itchy sleep research tool.

    Key words mucunain prurien; itching sensation; black bean burr

    1 研究歷史

    刺毛黧豆(Mucunain Prurien, Cowhage)是一種熱帶地區的豆科植物,其豆莢上毛刺致癢的特性在二十世紀中葉已經有部分研究。毛刺上主要致癢物質為黧豆蛋白酶(mucunain)。八十年代時作刺毛黧豆為致癢物質被用于檢驗麻醉劑EMLA藥。Tuckett等人的實驗中使用貓研究傳導這種癢覺刺激相關的外周神經與脊髓神經。早期的刺毛黧豆致癢研究較少而分散。

    由于傳統止癢藥物:抗組胺藥物無法有效解決一些臨床癢覺問題,黧豆蛋白酶作為一種典型的非組胺致癢物質,其致癢機理開始被人們關注,由刺毛黧豆誘發的癢覺信號在外周神經及部分中樞神經上傳導有一些階段性結論。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采用組胺或其他化學物質進行比較性研究。

    刺毛黧豆中主要致癢成分黧豆蛋白酶作用于蛋白酶激活受體2及蛋白酶激活受體4(PAR-2&PAR-4),同時在人體外周神經上毛刺引起的癢覺激活的神經纖維與動物實驗有部分結果相互驗證。同時該蛋白酶在與其他刺激物通過黧豆毛刺進行刺激完成的對照實驗獲得一些行為學結論。

    刺毛黧豆在癢覺研究中的應用,從使用帶有多根毛刺的豆莢直接刺激到對目前可以量化單根毛刺的各項屬性,方法學逐漸改進。從使用處理的豆莢塊進行刺激并統計毛刺數量到使用黏合劑固定一定數量的毛刺,到目前“嵌刺板”(spicules insert)的出現,黧豆毛刺的量化研究逐漸深入。同時,在不同化學物質刺激人體外周的實驗中,滅活的毛刺成為其他物質的載體。這使得黧豆毛刺具有成為癢覺研究工具的潛力。

    2 刺毛黧豆致癢機制

    2.1 人體表皮行為學性質

    癢覺行為學實驗最常用致癢物質為組胺。作為一種典型非組胺致癢物質,黧豆莢刺刺激引起的癢覺行為學性質上與組胺存在區別及相似之處。組胺刺激人體表皮后,會增大血管滲透性產生疹塊和神經性紅腫;同時,會在刺激區域附近產生較大范圍感覺遲鈍,包括癢覺異化(alloknesis),癢覺過敏(hyperknesis),以及痛覺過敏(hyperalgesia)。并且在癢覺中帶有少量針刺感和灼燒感。作為一種典型非組胺致癢物質,與組胺相比,黧豆毛刺給予人體表皮刺激后,僅在刺激點附近小區域內血管舒張。基本無疹塊和微量軸突反射引起的紅腫反應。與組胺致癢相比,等強度抓撓反應對黧豆毛刺刺激癢覺抑制更明顯。這兩種癢覺的強度/時間主觀模擬評估曲線趨勢相近,黧豆毛刺刺激產生的尖銳感和灼燒感相對組胺刺激更強烈。抗組胺藥物無法抑制黧豆毛刺刺激產生的癢覺,使用辣椒素局部脫敏,能抑制黧豆毛刺刺激產生的癢覺感受。

    在較小皮膚范圍內(22),少量黧豆毛刺(1~7根)的刺激基本不會引起癢覺強度明顯變化。其傷害性感受主要為針刺感和灼燒感,其強度和持續時間比癢覺短,并且與癢覺強度感受成負相關。黧豆毛刺刺激引起的表皮感覺遲鈍區域與癢覺感受強度無明顯相關,并且癢覺感受強度,傷害性感受強度,與表皮感覺遲鈍區域之間缺乏相關。說明其中的神經機制較為復雜,暗示引起這些感受的機制來自不同類型的感受神經元。

    由于一些疾病引起的慢性癢如過敏性皮炎,過敏性濕疹,肝臟或腎臟疾病并非組胺誘發,無法用抗組胺類藥物解決。而刺毛黧豆作為典型非組胺致癢物質,其刺激產生的傷害性感受與過敏性皮炎病人相似,因此其應用于這類慢性癢研究。研究表明,對于過敏性皮炎患者,黧豆毛刺與組胺聯合刺激引起癢覺,其VAS①曲線與黧豆毛刺刺激近似而與組胺刺激有明顯區別,結合刺毛黧豆誘癢的受體研究內容,刺毛黧豆有建立過敏性皮炎癢覺模型的潛質。

    2.2 受體調控

    刺毛黧豆致癢有效成分為黧豆蛋白酶,是一種新的半胱氨酸類蛋白酶。使用基因工程技術完成的重組黧豆蛋白酶和天然黧豆蛋白酶在海拉細胞系中證明該蛋白酶作用于PAR-2及PAR-4。結合過去其他致癢蛋白酶報導,可以證明黧豆蛋白酶激活這兩種受體。PAR-2屬于局限在C神經纖維末端的G蛋白耦聯受體內一個亞家族,能夠被肥大細胞釋放的類胰蛋白酶激活。PAR-2在過敏性皮炎患者上表達量顯著增高。PAR-2與癢覺反應與炎癥反應有關,在小鼠上使用PAR-2機動劑能誘發小鼠抓撓反應。PAR-2機動劑與其他致癢劑如5-HT,組胺等引起的癢覺性質差異在小鼠模型中得到詮釋。PAR-2能夠與一些TRPV②協同作用,使其釋放與癢覺相關的細胞活素;而且PAR-2激活后調控TRPV家族中TRPV1及TRPV4,在炎癥性,機械性以及熱刺激疼痛中有相關研究。刺毛黧豆莢刺產生的傷害性感覺可能與這些受體間作用相關。PAR-4是一種源于白細胞的組織蛋白酶G,參與機體傷害性炎癥反應,與炎癥性皮膚病產生的癢覺有關,而且與內源性組胺致癢相關,其具體機理目前不明。

    2.3 癢信號神經傳導

    早期實驗中,外周神經纖維對刺毛黧豆莢刺刺激產生的癢信號傳導中發現,其激活了大部分C型多模式傷害感受纖維和部分A- 神經纖維。近期在靈長目上實驗顯示,這兩種神經纖維調控的癢覺感受時間過程中是不同的,而且有髓傷害感受纖維被黧豆莢刺刺激激活。C型和A -型纖維均參與這類非組胺性癢覺調控。

    由于刺毛黧豆誘發的是非組胺性癢覺,因此在神經傳導的研究中大部分實驗使用組胺作為致癢劑進行對照研究。在初級傳入神經中,黧豆莢刺刺激激活C型機械敏感類傷害感受纖維,不引起組胺誘導的C型非機械敏感類傷害感受纖維激活;小鼠上實驗結果顯示,這類刺激不引起機械敏感類非傷害感受纖維激活。在機械敏感類傷害感受神經纖維中,機械-熱-敏感型纖維在表皮受到黧豆毛刺或組胺刺激后均被激活,但是組胺激活該類纖維產生的信號相對刺毛黧豆微弱而且主要是短暫的簇狀放電。在機械-熱-敏感型神經纖維中,快速適應纖維較慢速適應纖維在受到黧豆毛刺刺激后能傳導更強的癢覺信號。而化學性傷害刺激(辣椒素)能激活更多C型機械敏感類傷害感受纖維,并對癢覺傳導有抑制作用。

    在貓腹外側脊髓中研究發現,間歇性靜息放電的廣動力范圍神經元被證明對黧豆毛刺刺激顯著性敏感。脊髓層面的研究目前尚缺乏,僅在小鼠模型中,采用PAR-2機動劑與組胺,5-HT這些致癢劑進行對比研究發現在脊髓背角神經元中,PAR-2機動劑誘發動作電位在脊髓中傳遞時主要激活廣動力范圍神經元及少量傷害性敏感神經元,而傷害性刺激時會激活更多上述兩類神經元并對癢覺傳導有抑制作用。然而PAR-2機動劑具有快速耐受性且并不激活PAR-4,因此與黧豆毛刺刺激存在區別。

    刺毛黧豆莢刺刺激和組胺刺激產生的癢信號在脊髓丘腦束神經元中傳導分別由不同的神經纖維完成,無神經纖維同時傳導兩種信號。印證了在丘腦下神經纖維的專線原理。通過ASL技術③發現,刺毛黧豆莢刺激主要激活人大腦皮層對側區域腦島及屏狀核,另外,這種癢覺刺激可能在皮層中引起強烈的情感、認知關聯,與組胺致癢有明顯區別。

    2.4 黧豆毛刺與表皮刺激方法學

    黧豆毛刺經過高溫處理(80℃,30分鐘),可以滅活其致癢成分黧豆蛋白酶。因此在研究黧豆蛋白酶與組胺性質的實驗中,采用組胺溶液浸泡失活黧豆毛刺,控制刺激方法一致。隨著研究深入,人們需要控制這種刺激方式的藥物劑量,因此在實驗中,統計刺入皮膚內的毛刺數量及單根毛刺在顯微鏡下觀測,計算攜藥劑量;毛刺的數量也得到控制:使用面積近似的刺毛黧豆豆莢刺激時在顯微鏡視野內統計嵌入皮膚內黧豆毛刺數,通過黏合劑固定一定數量黧豆毛刺進行實驗,使用“嵌刺板(spicules insert)”控制毛刺的數量、刺入皮膚角度、刺入深度以及刺入藥物劑量,以及使用微型鑷在顯微鏡下取用一定數量黧豆毛刺進行刺激。

    這樣系統的方法學改進,對于皮膚的傷害感受性質研究有重大的突破。目前存在同樣藥物使用不同刺激方法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學結論:比如辣椒素,使用毛刺給予小劑量藥物能夠引起癢覺及針刺感,灼燒感等傷害性感受。然而使用皮下注射的方式讓人產生強烈的痛覺;通過陽離子離子滲透法用組胺刺激人體幾乎不激活C型非機械敏感類神經纖維,所以引起癢覺程度低于通過表皮刺入性刺激(刺血針刺入人體表皮后滴加刺激物溶液再去掉表面溶液)。不同生物中,同一種刺激方式也會產生不同的行為學結論:大鼠模型中,皮下注射組胺不引起抓撓的行為學反應;人體模型中,皮下注射組胺則引起疼痛或傷害性感受。這些現象說明對于同一刺激物,刺激方法不同或不同生物使用同一刺激方法可能引起不同反應。近期Lamotte實驗室發表的相關文章暗示了黧豆毛刺刺激主要激活表皮附近的C型纖維和A- 型纖維產生信號,而更深層面(皮下注射等)刺激主要激活傳導傷害性感受及痛覺信號的纖維。

    因此,使用黧豆毛刺進行較淺深度刺激在比較刺激物質在生物中引起的癢覺及其他感覺性質時,能減少方法學因素帶來的誤差。同時,對比過去的癢覺刺激方式,黧豆毛刺能夠控制藥物攜帶量。使用滅活黧豆毛刺為載體給予表皮層面上的癢覺刺激時,能統一刺激方法,控制藥物劑量、給藥區域。因此黧豆毛刺有潛力成為癢覺研究的有效工具。

    黧豆毛刺在癢覺研究上的應用,除了比較黧豆蛋白酶與其他致癢物質的性質,還構建了研究小鼠癢覺與傷害感受的抓撓模型。通過黧豆毛刺與皮下注射對照,進行了致癢物質(組胺)及致痛物質(辣椒素)在人皮膚不同深度刺激后行為學性質比較。近期在小鼠中發現與癢覺關系密切的Mrgpr④家族中某個亞家族的機動劑通過這種刺激方式在人體上進行研究,拓展了蛋白酶受體對癢覺調控的研究內容。由于黧豆毛刺在癢覺研究中并不廣泛,這種利用黧豆毛刺研究其他物質的表皮行為學性質的方法還使用不多,但是其給予刺激的低深度,高精度,低藥物劑量及可控制性,使得其很有可能成為一種重要的表皮感覺研究的重要手段。

    3 總結

    刺毛黧豆從最早發現有致癢效果,到作為一種典型的非組胺致癢物。其表皮行為學性質、受體調控以及信號傳導已經有初步研究和結論。由滅活黧豆毛刺衍生的外周癢覺/傷害性感受研究方法學,目前應用不廣泛,但在將來黧豆毛刺可能成為一種重要的外周癢覺研究工具。

    注釋

    ① 由Lamotte實驗室設計,顯微鏡下操作完成。在外科用海綿上使用黏合劑固定定量黧豆莢刺,另一端加入尾桿,可以捏住尾桿控制莢刺刺入角度和數量.

    ② Visual Analogue Scale,視覺模擬評分法.

    ③ 瞬時受體電位香草酸受體.

    ④ fMRI中的一種技術,動脈自旋標記技術.

    參考文獻

    [1] Davidson S, Zhang X, Yoon CH, Khasabov SG, Simone DA, Giesler GJ Jr. The itch-producing agents histamine and cowhage activate separate populations of primate spinothalamic tract neurons. J Neurosci 2007;27(37):10007-10014.

    [2] Johanek LM, Meyer RA, Friedman RM, Greenquist KW, Shim B, Borzan J, Hartke T, LaMotte RH, Ringkamp M. A role for polymodal C-fiber afferents in nonhistaminergic itch. J Neurosci 2008; 28 (30):7659-7669.

    [3] LaMotte RH, Shimada SG, Green BG and Zelterman D Pruritic and Nociceptive Sensations and Dysesthesias From a Spicule of Cowhage J NeuroPhysiol March 2009 vol. 101 no. 3 1430-1443.

    [4] Namer B, Carr R, Johanek LM, Schmelz M, Handwerker HO, Ringkamp M. Separate peripheral pathways for pruritus in man. J Neurophysiol 2008; 100: 2062-2069.

    [5] Papoiu A.D.P, Coghill RC, Kraft RA, Wang H, Yosipovitch G. A tale of two itches, Common features and notable differences in brain activation evoked by cowhage andhistamine induced itch. NeuroImage, 2011, article in press

    [6] Reddy VB, Iuga AO, Shimada SG, LaMotte RH, Lerner EA. Cowhage-evoked itch is mediated by a novel cysteine protease: a ligand of protease-activated receptors. J Neurosci 2008; 28: 4331-4335.

    [7] Ringkamp M, Schepers RJ, Shimada SG, Johanek LM, Hartke TV, Borzan J, Shim B, Lamotte RH, Meyer RA A role for nociceptive, myelinated nerve fibers in itch sensation. J Neurosci.2011 Oct 19;31(42):14841-9.

    第3篇:動物行為學總結范文

    前言:閱讀完《完美的群體-如何掌控群體智慧的力量》后,最初步的感覺是整本書所講的跟我對題目的理解不一致,這種感覺跟《選擇的悖論-用心理學解讀人的經濟行為》和《思考,快與慢》及《決策是如何產生的》這幾本書有些類似,因為從題目來理解感覺應該類似與像《長短經》等春秋戰國的一些著作或像《說服他人的秘密》類似的書籍,應該講的是如何去掌控群體,大致是領導學或心理學的范疇的書籍,但可能真的是中西方的人的思維是有區別的,這幾本書的寫作框架都是類似的,從先解讀一些現象引人入勝,在就這些現象講一講一些規律,感覺太多按名字命名的定律了,最后總結一些解決的方法或者一些規律性的指導意見作為結束。因為此書從書評中看或許和《烏合之眾》這本書有某種關系,又快速瀏覽了下這本書,到是感覺200年前的這種書的論述方式還感覺比較好。現在的書籍的整篇文章的框架感覺有些論文化了,感覺深度不夠,僅僅是淺嘗輒止的闡述。此文讀完我又看了一下它的英文題目,頓時我覺得前面我對它的理解偏差都是來自翻譯的問題,這種奪人眼球的標題黨當真是害人不淺!

    讀完此書我覺得可以從此書中明顯感覺到現代社會學研究的方向,那就是"科學化",也即是凡事講究量化,講究實證,同時最好是能用某種數學圖形或表達式來驗證,而如果真的用數學來驗證了,也就意味著此定律被證明了。在這點上此書確實比其他基本更加"科學化"了。而在這點上我們的東方智慧研究和西方社會學科一百年前的研究都沒有能用數學去表達,而是在定性的論述。這種大趨勢真的印證了一千多年前的"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哲學思想。

    從整篇文章的大意上看,群體的一些行為就像物理學定律一樣是真實存在的,也即是不管是什么樣的群體,在同樣的假設情境下和一些可能還沒研究出來的變量不變的情況下,群體的行為是遵循某種規律的,而且這種規律甚至可以找出它的數學表達式,那么這樣我們一來可以預測群體的行為,二來也可以根據這種規律對我們目前的情況做些改進。這點確實是很神奇的,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而這種客觀規律不僅存在在物質世界,也存在于我們的社會群體中,了解到這些規律就可以為我們的工作做指導。

    但是我為什么覺得他們研究的比較淺嘗輒止呢?因為我認為目前心理學,組織行為學或管理學等的一些學科的術語太多,尤其是叫某某定律,某某效應等,例如墨菲定律,奔福德定律,暈輪效應,馬太效應,心理賬戶等等等等,并不是我覺得這些定律是有問題的,這些定律也確實存在,但我認為他們還是不夠科學,研究的不夠深入。

    為什么這么說呢?其實現代科學的發源或者思想的啟迪,在某種意義上是從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開始的。現在的一門學科,例如經典物理學(牛頓物理學),邏輯學,包括幾何學等,其作為一門學科科學的存在,是因為首先這門學科建立都是有它的基礎的,例如幾何學是由三大公理推導出的一系列定理和推論,這些定理和推論是比較基礎的,就像蓋樓用的磚頭和水泥,而如果已經變成了一個房間,就不會再把它稱之為定理來用了,因為那樣的話,這門學科的定理就太多了。描述經典宏觀世界的物理學也是一樣,牛頓三大定律是基石,邏輯學照樣存在三大公理,可以說推翻了公理,這門學科就不會存在了。

    那么我們再來看社會學科上的一些定律,其實就像最早物理學里把力分為九種,即世界上所有的力的類型都可以分到這九種,后來隨著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及科學的發展,大家知道其實九種力本質上是四種,到現在基本認知是兩種力,而以霍金為首的一批人一直想把人對世界本質的認知更近一步,只是還未做到。例如當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時,人們仍然把牛頓的經典物理學和愛因斯坦的分開看待,也就是他們在各自的世界里都是真理,后來才發現其實可以統一,牛頓世界的公式全部都可以用愛因斯坦的公式作替代。所以我認為現在我們對人的心理的本質認知還不夠,所以才存在數以百計的定律和效應,其中的很多應該在未來可以合并或者說是本質上是同源的,可以有同樣的解釋。這樣不論是人的心理效應亦或是群體的行為規律,才是真正算到了科學研究的地步,而不僅僅是浮在表面上。這才導致現在存在這么多流派,這么多一家之言。不至于像現在這樣甚至對于一個名詞的概念都不能統一。例如什么是管理。也難怪休謨和維特根斯坦都對社會科學有像我一樣的看法。

    也許前面的思考和本書關系不大,(本文來自于范-文-先-生-網)但確實是我的一些想法,希望能理解的人找到共鳴,不理解的話下面才算是正文吧。

    結合平時工作中的一些問題,我覺得《完美的群體》一書中有幾點是引起我思考的。

    一、書的第一章提到作為群體,在某些決策或做某些工作時,群體的決策的正確率有時甚至高達100%,這包括群體中大部分人甚至都不了解問題中到底是什么。文中給出了一個邏輯斯蒂差分方程,用來解釋動物種群數量的增長。筆者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此方程或許稍作修改可以解釋跟本書對立的《烏合之眾》的一些描述,也就是群體智慧程度在很多情況下(變量未知)是智慧的,但在某種變量的影響下,其也會經常在混亂和清醒中徘徊。在序言中的"群體智慧總體大于部分之和"中提到的問題確實在我們平時的工作中也會遇到。

    例如組織行為學中會有對于組織架構和安排的研究,管理學大師西蒙也在其的《管理行為》一書中對現在我們普遍的管理學的十大原則中的一些原則進行了思考,即論證了管理中對分工的認知在實踐中是有問題的,或者說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不大。其實這個問題我也一直都有困擾。例如我的區域市場的管理,假設以簡單的兩個工作招商和市場維護來看,我應該是以區域為劃分標準,讓區域經理做兩種工作呢?還是按招商部和銷售部進行劃分,讓兩個部門在同一個市場上自行去劃分區域呢?另外如果我的人員充足且人均產出也達標的情況下,同一個區域是按辦事處去運作,還是采用直線制的總部統管呢?其實從很多公司的實際情況看,什么情況都有,甚至今年用這種明年用另一種,或者不同的區域有直線制的也有辦事處制的。在實際管理中存在很多的問題。

    基于這點,通過對組織行為學的學習,可能我之前考慮太過于從組織架構和指揮鏈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而像群體的一些屬性和個人層面的態度或者認知這塊考慮的不夠,而且除了組織架構,相應的激勵機制薪酬考核等也沒有與之匹配,應該全面的再考慮一下才好解決實際問題。

    二、其實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事的判斷和決策都是在突發的情況下,需要很快的決策的。也許我的決策類型不屬于快速決策的類型,不少情況下事后都會后悔。通過此書的一些闡述,在很多情況下其實是使用群體決策的。這就需要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將可能需要決策的事情做一下分類。如果分好類后,遇到的事情不屬于個人決策占優的情況,那就要用群體決策。這樣應該就會減少不少決策失誤,給實際工作帶來好處。而且群體決策還有很多的方法,每種方法也有一些適用的條件,這些的掌握也有助于實踐中的運用。

    例如,公司每年會針對市場推出新品,而這種新品上市前的調研和討論會往往流于形式,很多新品花時間和金錢,且經過多次研討推出后,市場表現不如預期。或者新品推廣的方法研討會也沒什么新的點子出來。現在大概明白了,應該是一貫的文化起到了阻礙的作用。很多好的方案沒有提出來,或者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對,一幫優秀的人開完會最后得出的決策卻是個臭皮匠決策。這些都深刻的驗證了不遵循客觀的規律,群體決策連個人都不如。那么公司以后可以采用真正的頭腦風暴的方法(以前沒注意不能打岔)和名義小組方法來對這些會議進行有效的改進,汲取多數人的意見且激發團隊中充分的創造性,讓群體的決策趨于完美。

    三、檢查工作中的本福德定律。

    本福特定律,也稱為本福德法則,說明一堆從實際生活得出的數據中,以1為首位數字的數的出現機率約為總數的三成,接近期望值1/9的3倍。推廣來說,

    本福特定律

    越大的數,以它為首幾位的數出現的機率就越低。它可用于檢查各種數據是否有造假。

    這個確實是以前不知道的,因為平時工作中也會接觸很多數字報表,例如競品銷售情況,網點的銷售數據,一些市場調查記錄,投入產出的效益分析等,這里面肯定會有一些水分,但水分多少不清楚。以后了解了該定律,對工作的幫助也肯定會有的。

    四、群體,團隊等這些概念日趨流行,組織行為學里也有專門的論述。而在實際工作中,受制于企業的規模或投入產出比,不管企業如何分工,如何有效的設置組織架構,仍然是有一些工作是無法專門請專人去做或者無法進行精確的分工的。而且《完美的群體》一書的一些描述也是太過于科普,無法指導實際工作。對于企業而言,團隊的建設,從它的類型到它的構成,以及影響團隊成功的一些要素等,都是作為管理者應該去不斷了解和學習的。而且,完美的群體之所以很多情況下勝過個體,其中的很多因素,自變量因變量等都可能還不清楚,從領導的權變理論里,我知道這也許是一個很重要的變量,如果不了解團隊成員的成熟度和個人的性格等情況,采用了不適合的領導風格,那么完美的團隊可能就會變成烏合之眾,或者領導的選擇也會有一些特制,選錯了領導對企業的傷害也不小。

    第4篇:動物行為學總結范文

    一、動物的領域行為與利益集團

    如果群體缺乏組織化的途徑來表達自己的聲音,單靠個別人,形成不了一種力量,在真正的利益交涉過程中,利益集團的力量就會顯現出來,同時它也是社會穩定的重要機制,一個社會如果它的全部支撐力只靠政黨和政府,而沒有組織化存在的各種民間集團,這個社會從力學的角度來說是很脆弱的,因為每個人都是原子化的個人,大家沒有被整合起來。

    動物競爭資源的方式之一就是占有和保衛一定的空間(或區域),不允許其他個人侵入,而在這個空間內則占有所需要的各種資源,這樣的一個被動物所占有和保衛的空間或區域就叫領域(territory),而動物占有領域的行為和現象就叫領域行為和領域性(territoriality)。領域的主要特征有三點(1)領域是一個固定的區域,其大小可依時間和生態條件的不同而有所調整;(2)領域是所受領域占有者積極保衛的,(3)領域的使用是排他性的,即它是被某一個或某一些個體所獨占的。不同的領域一般說來是不重疊的,如果重疊也是少量的和暫時性的,重疊區可以被兩個領域的占有者所利用,但是利用的時間不同。

    領域的占有者自己必須知道領域的邊界在哪里,同時也必須讓其他個體知道自己所占有的領域,這就依靠幾種標記行為,并涉及到幾種感覺形式。

    1 領域的視覺標記,即領域的占有者常常借助一些明顯的炫耀行為來讓其他動物行為認清自己的領域。

    2 領域的聲音標記,即會鳴叫的動物常常用聲音來標記自己的領域。

    3 領域的氣味標記,即嗅覺發達的哺乳動物經常用有氣味的物質來標記它們的領域。

    4 領域的電標記,即用放電來標記自己的領域,使入侵者遭到電擊,不再敢侵入其領域。

    現實中的利益集團事實上也用以上的四種標記形式來標記自己的領域,來確定自己的領域邊界。

    1 利益集團的視覺標記。利益集團會利用自身的宣傳機構但更多的是利用大眾傳媒來讓其他利益集團或者個人了解自己的領域邊界。這種標記更多表現為一種感性的直接信息傳遞。并且這種直接信息傳遞往往很引人注目。

    2 利益集團的聲音標記。利益集團會對自己集團的核心主張以及價值理念通過各種方式在個體或其他群體間進行傳播,而這些核心主張往往是表達出自己集團的關鍵利益,表現出自己集團的突出特征的,是和其他集團相區別的根本點。

    3 利益集團的氣味標記。此種標記區別于利益集團的視覺標記,雖然二者有一定相似性,但利益集團的氣味標記的特點是,它不像視覺標記那樣醒目,可以使人們在較遠距離就可以觀察到,其具有更明顯的隱蔽性,但是,其卻具有可能更為深刻的警示作用,當人們處于領域中時,可以更為深刻地感受到領域的存在。利益集團一些沒有大力宣傳,但實際上影響深遠的行為是集團氣味標記的主要形式。

    4 利益集團的電標記。自然界中的某些生物通過在自己領域內放電來使入侵者受到打擊,來使其他生物了解自己領域邊界的所在。利益集團也會對自己的領域進行“電標記”,這主要表現為對其他侵入自己領域的其他利益集團進行警告或更多地表現為直接的打擊,使入侵者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

    通過以上幾種標記方式,利益集團對自己的領域進行了確定,并在自己領域內實現對資源的享用。

    二、動物的戰斗行為與利益集團

    雖然利益集團可以允許一個或多個從屬個體留在自己領域內與其共同利用領域內的資源。但資源是稀缺的,自然界的每一個動物都經常要與其他個體爭奪食物、領域和配偶等有限資源。不過在自然界,動物為爭奪資源(例如領域)而進行的戰斗大都被儀式化了,在嚴重的格斗發生之前,幾乎總是有一方首先撤退,因為嚴重的戰斗會使兩敗俱傷,雙方都得不到好處,事實上,每一個個體在爭奪領域的時候都會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是堅持戰斗,還是撤退對自己最為有利?利益集團也不例外。一般來說,領域主人是既得利益的保衛者,熟悉領域情況及其價值,因而戰斗意志較強;而領域侵犯者沒有既得利益,不熟悉領域情況,因此戰斗意志較弱或根本不愿交戰,常常采取撤退的對策,尤其是當領域侵犯者規模較大時。

    集團中的每個成員都想“搭便車”而坐享其成,并且都在理性地比較自己產生集體利益所做的投入和集體利益能夠給個人帶來的效益。因此,當利益集團對其要侵入的另一集團的領域的情況不熟悉,并且沒有既得利益受到損害的威脅時,他們會傾向于保持現狀,或為消極地應對。集團越是大,分享收益的人越是多,為實現集體利益而進行活動的個人分享份額就越小。所以,在嚴格堅持經濟學關于人及其行動的假定條件下,經濟人或理性人都不會為集團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動。團體的公共物品供給量就越遠離最優水平,使得利益集團對另一集團的領域進行侵犯時總會出現一個集團采取撤退的對策,這也是利益集團博弈的一個方面。

    如果說,集團的規模是集團自身因素,或稱為“內因”的話,那么事實上也存在一些可以成為“外力”的因素對集體行動有著深刻的影響。這種外力在奧爾森的理論中突出表現為:強制手段和積極的選擇性激勵。此部分理論集中表現在作者關于工會等壓力集團的論述中。強制手段主要表現在強制成員制、糾察線,暴力等,而積極的選擇性激勵則包括懲罰性的和獎勵性的。其認為“個人的理性選擇并不能自發地提升社會效用,公共物品的產生主要靠強制性的或選擇性的方式,即要么強制執行,要么以獎懲機制來使外部性內化。”

    三、“鷹對策”和“鴿對策”博弈下的利益集團

    我們可以把兩利益集團的斗爭比作是鷹與鴿的斗爭,鷹戰斗起來總是全力以赴,除非身負重傷,否則絕不退卻;而鴿只限于威嚇恫嚇,與對方對峙一定時間后便會自動退卻。現實中的利益集團雖然不能完全符合地歸為這兩類,但“鷹”與“鴿”基本的特征卻可以近乎窮盡地代表兩類利益集團――種利益集團總是全力以赴,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并且態度較為強硬,一種集團則只限于威脅恫嚇,整體實力可能處于下風,態度較為溫和。

    具有“鷹對策”及“鴿對策”特征的利益集團,要達到平衡,必須靠由鷹對策者和鴿對策者所組成的混合種群來實現。并且,我們可以計算出鷹對策者和鴿對策者在種群中的具體比列。當然為了使單個利益集團達到最好的平衡狀態,在單一集團內部也可就個體計算出鷹對策者和鴿對策者的具體比列。以此來控制利益集團在集體基因庫中留下的基因數量,從而影響利益集團的影響力。

    第5篇:動物行為學總結范文

    學者們忠告說:把八卦看作一種社交技能而非性格缺陷更可取。雖然你可能厭惡這玩意兒,但祖先們就是這么干的。

    最近,美國諾克斯學院心理系教授弗蘭克?麥克安德魯從進化論的角度發表了對“八卦”的研究文章。他指出,“八卦愛好者”并非流行文化的產物,而是古已有之。先民們(石器時代)在建立社交圈子的過程中就有心理上的強烈動機,對周圍人的生活保持密切的關注,以此更好地對抗未知風險、獲取資源。因此,著迷于他人的“八卦”(似乎)早就在我們的基因上打下烙印。你可以說,我們的每一個毛孔都散發著八卦的(近乎囂張的)氣味。

    也就是說,對“八卦”的熱衷從進化適應性上來講,是優勢品質。史前祖先的生活范圍狹窄,在穴居時代,他們必須與團體成員合作以抵抗外敵,但在獲取有限資源時,內部成員又是主要的競爭對手(做人真不容易)。祖先們必須記住誰是可靠的合作者,誰又是騙子;了解誰是生育能力強的配偶;學會如何經營友誼、聯盟和家庭關系。天啊,早期的人類在政治、社會學方面,天生會利用八卦知識來繁衍子孫。

    現在,我們的辦公室流言,熱衷的范圍無外乎熟人社會的一部分。當然,名人也是熟人社會的常客。雖然他們離我們的生活甚遠,但卻是飯桌上永久的話題,充當了談論的媒介物(他們真可憐)。無論是陳冠希還是文懷沙,一旦被媒介(越來越多的大報不乏獵奇心理,正龍拍虎能上時政新聞的版面,就是一例)傳播之后,其纖毫畢現的身體或是品性,恍如身邊的一個不曾謀面的MSN熟人。

    在辦公室中,人們總是傾向于關注上司的八卦,原因很簡單,一方面通過八卦途徑可以使自己與上級的心理平等感覺建立;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對八卦信息的交換與獵取(對,獵取,沒錯,把上司當獵物),使自己在辦公室政治與辦公室恩怨中,處于不敗之地。

    而對比自己職位低的人則毫無興趣。比如前臺,除非她正在獵食過程中擊敗了秘書,而與總經理有一腿。這時候,八卦就該升溫了。

    另外,對于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同級,八卦與流言則更是橫行無忌。同級、同行、同一專業人士的圈子是滋生嫉妒、艷羨、滿足精神勝利法的土壤。不了解八卦簡直無法立足與生存。

    為什么我們會抵制不住窺視和傳播別人的隱私?英國利物浦大學的心理學家羅賓?鄧巴在其著作《哈拉與抓虱:從動物相互梳理、人類閑聊解讀語言演化》中說:“閑聊是聯結社會團體的一種機制,作用類似于靈長類動物之間的相互梳理。”人類的經驗證明,對他人隱私的強烈興趣,備受自然選擇的青睞,因為“能八卦”說明了具備預測和影響他人行為的社會智商。

    如此看來,“能八”也是一種人格魅力,甚至可以引入成為繼智商、情商之后的第三商:八卦商。八卦的技巧在于意味深長、欲言又止,但“我只告訴你一個”是最大的謊言,“我答應你不跟別人說”是次大的謊言。人們在這樣的謊言中結成了利益共同體,一旦發現伙伴每次跟不同的人都說相同的警語時,那牢不可破的心靈締結遭遇摧殘,便成為流言里隨波逐流的一分子。

    “曖昧”一詞的出現給八卦提供了巨大的溫床。曖昧介于是與不是、似可非可之間。這個臨界狀態的詞匯包羅萬象。你無法運用“澄清”一說。人們的邏輯是這樣的:沒有的事你干嗎澄清啊。因此,流言讓它蜚短流長,八卦讓它自生自滅。看人看長線、看本質,不能讓八卦一葉障目。

    第6篇:動物行為學總結范文

    [關鍵詞]女性 服裝 購買心理 營銷策略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女性群體更顯示出巨大的消費能力。尤其是對于服裝的消費占有比較多的比例。研究女性的服裝購買心理對于女裝企業如何滿足消費者需求、制定營銷策略、使企業占有更多的市場份額提供了理論依據。

    俗話說“女為悅己者容”,服裝作為人類的第二層皮膚,也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認識的改變而不斷的發展。現代的女性經濟上更加獨立,消費上追求新穎別致、個性品位、美麗時尚。而服裝是最直接也最容易把這三個目標融為一體的表達。女性可以很容易的通過購買的服裝來展示自我的個性、品位和美麗,這也是女性為何如此狂熱的追求服裝的原因之一,正是居于上述的原因,女性對服裝的需求是很旺盛的,但也是很挑剔的。

    一、女性服裝購買的心理特點

    “女人永遠少一件衣服”就算擁有的再多,都會不滿足。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尤其是對服裝的追求更是瘋狂。所以說“女人的錢最好賺”,這是與女性特殊的消費心理密不可分的。其心理特點主要有:

    1.對自尊的需求:馬斯洛需求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在第四個層次也是較高的一個層次就是對尊重的需求。現代女性有著獨立的生活,獨立的經濟能力,能滿足自己各種需求,不再受人束縛。擁有較強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識,渴望別人的尊重。在購物時,她們喜歡獨立自主地選購商品,希望引領時尚,把別人仿效自己看成是一種內心的滿足,特別希望別人認為自己有時尚感,很懂商品,了解行情,善于挑選等。女性十分注重自己的外表,注重自己穿著服裝的質地、品味、整體的和諧,這更是體現了對自尊的需求。她們在購買服裝時會選擇款式、顏色、設計,使自己看上去光彩奪目的服裝,希望贏得大家的贊賞。對自尊的另一種體現則是炫耀攀比心理:在生活中有些中青年女性喜歡與人攀比,總希望比自己的親友、同事過得更好,顯得更幸福、富有。她們在消費活動中,除了要滿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消費需求,要求更美、更時尚外,還可能通過追求高質量、高檔次、高價格的品牌服裝來顯示自己的檔次,讓別人產生羨慕與崇拜。有時甚至不是實際需求的服裝,只是為了買高檔次的服裝來炫耀。有些女性就是喜歡消費品牌服裝,只為擁有一件帶有某品牌logo的服裝,從而產生消費行為。

    2.豐富的情感:女性消費者具有較強的情感性特征,是典型的“感性動物”。女人是水做的,既溫柔又多情。感情既豐富、細膩,又變化多端、富于幻想與聯想。這種特征反映在消費活動中,就特別容易在各種情感的支配和影響下,臨時產生購買欲望或形成對某種商品的偏愛,尤其是在為父母、丈夫、子女等親人購買物品時這種心理特征表現得更為突出。沖動性和從眾性消費是女性時常發生的,這與女性豐富多變的情感分不開的。對于服裝的購買,有時本不是需求,但經過銷售員的誘導,賣場擁擠的大量人群,打折或促銷的大賣場,這些情境因素都有可能影響女性消費者的行為,從心理上認為自己有某種需求,從而產生購買行為。從眾和扎堆正是女性控制不了情感的一種體現。認為人多的地方東西好,激發了購買欲望。女性心情好的時候,逛街購物是一種消遣、放松;心情不愉快的時候,逛街購物能排遣抑郁、舒緩不好的情緒。

    3.求廉心理:由于中國勤儉節約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女性()對價格都十分敏感,即使是揮金如土的女性,也都喜歡討價還價,這似乎是女人的天性。這種消費心理最典型的可能是家庭主婦。在購買商品時,通常會貨比三家,如果自己所購買到比他人更物美價廉的物品時,女性們通常就會有一定的成就感,就會為自己所體現出來的理財能力而感到欣喜。因此,女性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往往會不厭其煩的挑選,全面的衡量其貴賤好壞。女性在購買服裝的時候,尤其存在求廉心理,在價格上與賣家博弈,花同樣的錢買更多量的東西,追求能夠買到便宜的服裝,也是女性消費時的一個很大的特點。

    4.自我概念的影響:自我概念是指個體把自己作為客體時對自己的整體看法和感覺。消費者的自我概念擁有多種類型。即:實際的自我概念;理想的自我概念;社會的自我概念;理想的社會自我概念;期待的自我概念。羅杰斯認為,人類行為的目的,都是為了保持“自我概念”或自我形象與行為的一致性。如果理想自我、實際自我和自我形象不一致,就會產生緊張與焦慮。消費者的很多決定,實際上都會受自我形象的引導。尤其是購買服裝時,會想到要適合自己的身份。女性消費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在滿足需要的時候,消費的產品的效果是要由消費者本人的體驗和評價來實現的,自我概念正是在這些心理和行為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消費者的自我概念不同,其表現在購買服裝行為上的特點也不同。現代女性更加自信,更加有魅力,所以,女性通常會購買與自己自我概念保持一致的服裝來滿足自己。女性再選擇與自己自我概念保持一致的服裝的同時,還追求服裝的個性化,個性是指決定和折射個體如何對環境作出反應的內在心理特征。“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每個人的個性都是由其獨特的個性傾向和個性心理特征所組成。現代女性對于服裝總是追求自己獨有的個性。服裝設計的新穎、款式特別、面料的舒適度都會使女性對此產生愛好的情感,許多女性在選購服裝方面,力求表現自己的個性特點、性格氣質。恨不得擁有自己的專屬設計師為自己量身打造獨一無二的衣服來展示自我的個性。

    二、企業應對女性顧客服裝購買時的營銷策略

    充分了解女性購買服裝的購買心理特點,對于服裝企業做好營銷有很重要的意義和啟示,企業據此制定相應的營銷策略,是企業市場競爭力的重要保證。

    1.制定“女性至上”的市場定位

    現代社會,女性希望擁有自己的事業,在經濟上獨立,渴望成功。有自己的主見,希望擺脫傳統觀念和思想的束縛。希望脫離傳統,按自己的心意生活。現代社會描述女性的主題就是自強自立。表現女性自強自立,強調自我意識的服裝就更能取得她們的歡心。因此,深刻了解女性的自強自立動向的發展,就能更好的把握當代女性的消費心理。企業必須改變傳統的市場定位策略,要有“女性至上”的理念,以女性的各種需求為根本原則,根據女性的職業、年齡、收入等,確定目標顧客群體,細分市場,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迎合現代女性的消費需求。

    2.體驗營銷,情感促銷,激發女性的購買欲望,形成購買行為

    體驗營銷是注重顧客的體驗,考慮消費者情境,將消費者看成有理智的情感動物,為消費者建立一個休閑的環境,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消費者情境是指消費者或購買活動發生時個體所面臨的短暫的環境因素,如購物時的氣候、購物場所的擁擠程度、消費者的心情等等。女性通常被認為是感性動物,由于女性的特殊心理特點,在消費中通常是非理性消費,不在預期打算中,經常產生購買行為。商家可以在服裝的廣告中加入一些帶有感彩的內容,動之以情;還可以利用如“母親節”“婦女節”等等一系列的特殊節日來對服裝做宣傳;打折、POP廣告等現場促銷手段,注重銷售員的服務和購物氛圍,購物環境應該優雅、溫馨。以此來激發消費欲望,迎合女性“富有情感性”的心理,使女性產生非理性消費。這樣同時贏得了女性的信賴和忠誠。

    3.制定適當的價格策略增強對顧客的吸引力

    價格不僅是產品價值的體現,它還包含著社會心理價值。在購買過程中,消費者喜歡通過聯想和想象,把產品價格的高低同個人的意愿、情感、個性心理特征等聯系起來,通過自我意識比擬,滿足心理上的需求或欲望。一方面價格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己的社會地位、個性品味,而女性具有強烈的攀比和炫耀心理。服裝企業應制定能體現這種社會特征的價格;另一方面根據女性求廉的心理特性,又必須在價格策略的制定中滿足其心理需求。如使用尾數定價、折扣定價等價格策略,使消費者既能通過購買表現自我又能接受售價,從而毫不猶豫地進行購買。顯然,對于高檔的服裝應實行高價策略,對于名牌商品打折銷售,很多女性也會趨之若鶩。因此,針對女性需根據多方面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定價。

    4.服裝的設計緊跟時尚,突出自我概念與個性

    服裝的設計要注重顏色、款式及各個細節以體現當下流行時尚,以最大限度吸引女性消費者。同時,服裝一定要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的命名要富于有意義的聯想,激發購買欲望。當然,質量是最基本的保障。顯然,在服裝市場上,企業必須樹立創新意識, 把創新作為市場上克敵致勝、吸引需求和挖掘潛在需求的有力武器, 不斷滿足女性消費者追求新穎、時尚的心理需求。在對女性服裝的購買行為中, 服裝的色彩、款式、品質、以及品牌和購買場所都是女性消費者強化自我概念的工具, 她們在購買、消費服裝的過程中, 除獲得物質性滿足之外, 更追求精神和心理上的愉悅和舒適,追求通過服裝消費與自我概念達成一致。

    5.根據女性消費者的心理特征進行服裝市場的細分與定位

    對于商家來說,應根據女性消費者的心理特點,就其不同的自我概念對女性服裝目標市場進行細分并作出相應的市場定位,這比利用目標消費者的其他人口特征進行市場細分更加有效。從對外的推廣策略、購買場所的裝飾設計(包括色彩、燈光效果、香味等) , 到服裝產品本身(包括品質、款式設計等) ,以及直接面對顧客的售貨員, 都應當制定具有針對目標消費者心理的特定的營銷策略,努力誘發女性的想象力, 使其體現出由女性的自我概念而引發的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個人情趣、品位、個性、修養等, 而不應僅僅局限于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效用。

    總之,研究女性的購買心理對女裝企業制定合理的營銷策略有著重要的意義。女性群體是目前市場上最大的消費群體,也是有購買力、巨大潛力的消費群體,企業只有在充分了解女性的購買心理特征的基礎上,采取相應的營銷策略,不斷滿足女性消費的需求,才能使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Tai,Susan H.C,Tam,Jackie L.M. .A Lifestyle Analysis of Female Consumers in Gr eater China,Psychology & Marketing:New York;May 1997.

    [2]楊曉燕,解讀女性消費者行為學的理論范式[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4,(4):63—66.

    [3]符國群 消費者行為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梁鳳儀.女性的消費觀[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6.

    [5]鄧文艷.淺談中青年女性消費特點與營銷策略[J]. 消費經濟,2007(2): 43—46.

    [6]傅春林.當前女性市場的特征及營銷策略[J]. 江蘇商論,2010(11):136—138.

    作者簡介:

    第7篇:動物行為學總結范文

    關鍵詞痛覺,感知覺,情緒,中樞編碼,神經網絡。

    分類號B845

    1 概述

    疼痛是一種極為常見的軀體感知覺體驗。除先天性無痛患者外,幾乎所有人在一生當中都會經歷各種各樣的疼痛。這些痛覺缺失的患者都表現為多發性的軀體永久性損傷,這一現象支持了達芬奇的觀點,即痛覺是一種必要的保護性感覺。然而,對于大多數患有慢性疼痛性疾病的患者而言,那持續而令人痛苦的強烈感覺都是沒有必要的;而且在許多情況下,慢性痛已經脫離了提示傷害性刺激存在的需要,演變為一種由中樞活動維持的病理狀態。近年來,人們已經逐漸將慢性痛看作一類需要給予特殊注意和治療的疾病。因此,對于痛覺形成之中樞過程的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和臨床意義。

    經過多年的歷史沿革,人們對于痛覺基本機制的知識逐漸積累起來。到上個世紀末,人們已經知道,在正常情況下負責感知傷害性刺激的是一些的神經末梢,它們來自部分無髓或薄髓的感覺纖維(稱為C類和Ad類纖維);這些纖維分別進入脊髓背角淺層和深層,再經由丘腦投射到大腦皮層的不同部位。然而,尋找最高痛覺中樞的努力卻以失敗而告終。同時人們注意到,部分慢性疼痛在切斷脊髓丘腦投射之后依然存在,提示這些疼痛可能是由高級中樞產生的;另一方面,關于經皮電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 nerve stimulation, TENS)和針刺鎮痛的研究也提示,在脊髓、腦干乃至更高的邊緣回路水平,都存在著對痛覺的內在調節。這些現象提示,痛知覺并非簡單的外周傷害性刺激的直接產物,而是中樞神經系統對這些刺激加以復雜分析的結果。

    1900年,英國生理學家Sherrington表示,他贊成疼痛具有感覺和情緒兩種成分的觀點。他認為疼痛是一種初步的感覺,隨之而來的是認知和情緒反應。1968年,Melzack和Casey對這一觀點做了新的具體闡述。他們提出,新脊丘束投射系統激活丘腦外側核群和軀體感覺皮層(稱為外側通路),負責感覺特性的辨別,包括刺激的位置、強度和時程;而舊脊丘束和內側上行系統則通過激活網狀結構、丘腦內側核群和大腦邊緣結構來引起厭惡和不愉快的情緒,繼而觸發行為上的反應[1,2]。自此,疼痛包括感覺、情緒、認知等多個相互作用的維度的觀點逐漸被人們所接受。然而,僅僅到了上世紀最后十幾年,功能影像學技術[3]和神經元群記錄技術[4]的發展,才使研究大范圍中樞痛覺相關活動并將其與感覺、情緒、認知等過程聯系起來成為可能。本文將總結近年來的有關研究進展。

    2 傷害性刺激引起中樞的廣泛興奮

    2.1 功能影像學研究

    1997年,Rainville等首先利用正電子發射斷層攝影(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技術,發現利用催眠暗示選擇性地減弱疼痛的情緒反應,會選擇性地抑制前扣帶皮層(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的痛覺相關活動,而不影響初級軀體感覺皮層(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SI)的激活[3]。這一工作開創了利用功能影像學技術研究痛覺中樞編碼過程的先河,并首次在人體研究中證實ACC與痛覺情緒活動的密切聯系。此后,他們又發現如果催眠暗示指向選擇性地減弱疼痛的感覺本身,會同時抑制疼痛的情緒活動,以及與之伴隨的ACC和SI的代謝率的增加。這些發現也再次證實大腦皮層本身參與痛感知覺的編碼活動。

    然而,疼痛刺激所興奮的遠不止大腦皮層的個別區域。我們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研究表明,給予被試2°C的冷痛刺激,可同時激活對側初級軀體感覺與運動皮層、雙側次級軀體感覺皮層(secondary somatosensory cortex, SII)、內側前額葉、ACC前部、中腦、腦橋、小腦以及同側的BA7區和顳中回[6]。與其它作者的類似研究相仿,這些結果表明疼痛刺激所激活的中樞包括了參與感覺、運動、情緒、認知等過程的皮層部位及其相關的皮層下神經網絡。

    2.2 神經元群活動的電生理研究

    1949年,Hebb在他著名的細胞群落(cell assembly)編碼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痛覺編碼的中樞整合機制學說,認為疼痛信號的編碼基于皮層-丘腦神經環路的某種同步放電模式。在病理情況下,感覺神經元的同步活動失去控制,造成這些痛覺信號環路神經細胞的過度放電,由此扭曲了正常的認知和感知覺模式,導致疼痛[7]。然而,由于技術的限制,這一假說直到最近才有可能加以驗證。

    利用上世紀最后十年間發展起來的清醒動物神經元群單位放電多通道同步記錄技術,我們集中研究了參與上述內側和外側上行通路的丘腦-皮層結構,包括ACC、SI、丘腦腹后核(ventral posterior nucleus, VP)及背內側核(medial dorsal nucleus, MD)神經元的痛覺相關活動。與以往在麻醉動物上所進行的研究結果不同,清醒動物丘腦及皮層神經元大部分對輻射熱傷害性刺激有反應,其中外側系統(SI、VP)神經元的反應比例高達73%~91%,而且是清一色的興奮性反應;內側系統(ACC、MD)神經元也有半數以上出現反應(56%~69%),其中混合了少部分(7%~15%)抑制性反應[8]。從反應特征上看,外側系統神經元的反應短促而集中,與編碼刺激感覺特征(強度、定位、時間特性等)的要求相一致;內側系統神經元的反應則平緩而持久,部分內側系統神經元甚至出現對傷害性刺激的預期性反應,與編碼刺激情緒特征的要求相符。這一發現與Ploner等的腦磁圖(MEG)研究結果相仿,即SI對激光熱痛刺激的反應尖銳而短暫,在時程上相當于反應感覺成分的“第一痛”;相比之下,ACC的反應則平緩而持久,相當于反應情緒成分的“第二痛”[9]。同時,人類深部電極所記錄到的單位放電活動以及事件相關fMRI研究均證明,ACC的確存在對痛覺的預期性反應。

    上述的結果表明,短暫的傷害性刺激可導致大部分丘腦皮層通路神經元的反應。那么,持續性疼痛的反應又如何呢?我們在福爾馬林致痛模型上發現,在足底注射福爾馬林后的第一個小時中,44%的丘腦-皮層通路神經元出現興奮性反應;另外8%的神經元則出現抑制性反應,它們幾乎清一色來自皮層,其中多數是ACC的神經元。然而,在注射一個小時之后,第二相疼痛樣行為結束前后,幾乎所有的興奮性反應均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遍及丘腦皮層各區域的大量抑制性反應[10]。盡管實驗動物在行為上出現清晰的兩相反應,但只有10%左右的神經元(幾乎都來自VP)呈現雙相興奮性反應;其余神經元所呈現的均是持續20~60分鐘的興奮反應,其中近半數神經元在第二相開始時才出現反應。這些發現表明,福爾馬林的第二相疼痛樣行為的出現很可能是中樞神經網絡行為改變的結果,而它的消失也是中樞調節造成的。

    3 傷害性刺激編碼需要中樞神經元群的網絡活動

    由前述討論可知,疼痛刺激導致中樞廣泛區域的大量神經元放電活動改變。那么,這些改變究竟僅僅是它們對外周刺激分別反應的簡行疊加,還是相互組合成神經網絡,具有進一步的整合意義?按照Hebb的細胞群落學說,中樞神經系統內的神經細胞將因為反復的共同放電而形成相對穩定的細胞回路,每一種這樣的回路活動將代表某種神經事件[7]。因此,傷害性刺激在中樞也將誘導某種類似的細胞回路放電活動,并以此來編碼該刺激的感知覺、情緒及認知特性。從這個學說可以得到與傳統的特異性感覺投射理論類似的推論,即刺激存在時丘腦-皮層神經元活動之間的聯系將加強;不同的是,細胞群落學說指出,傷害性刺激發生時所增加的將不僅僅是由丘腦向皮層的上行投射,由皮層向丘腦的投射也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那么,究竟哪一種推論經得起實驗事實的檢驗呢?

    3.1 傷害性刺激加強丘腦-皮層神經元活動之間的聯系

    我們對熱傷害性刺激下丘腦-皮層神經元放電活動的交互相關性所作的分析表明,傷害性刺激的確使內、外側兩個通路內丘腦和皮層之間神經元放電的相關性均顯著加強[11]。更有意義的是,在這些交互相關的放電活動當中,丘腦和皮層的領先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轉變,由正常情況下的丘腦領先占優勢變為痛覺形成過程中的皮層領先占優勢(表1)。這表明,在傷害性刺激發生時,所增加的投射更多地發自皮層而止于丘腦。這一結果初步證實了Hebb痛覺中樞編碼理論的合理性。

    注:* 表中p值系t檢驗結果

    3.2 傷害性刺激引發中樞信息流動模式的改變

    信號分析技術與神經元群活動記錄技術的結合,使得了解中樞不同部位之間的信息流動情況成為可能。在這些技術中,Sameshima等人所提出的部分定向相干技術(partial directed coherence, PDC)無疑具有重要的地位。PDC分析可以揭示多個信號之間在頻域上的Granger因果關系,亦即一個信號對另一個信號未來變動的直接影響。因此,它可以反應兩個腦區之間信息流動量的變化情況。我們的結果表明,與對照情況相比,傷害性刺激導致由皮層向丘腦的信息流動大大加強;而由丘腦向皮層的信息流動總量則沒有顯著的改變(如圖1)。該結果與前述神經元活動交互相關分析一道,進一步證明痛感知覺形成過程中下行投射加強這一事實[12]。

    圖1. 傷害性熱刺激誘導的信息流動改變

    注:圖中所示為相對刺激前的PDC變化比值。ACC:前扣帶皮層;SI:初級軀體感覺皮層;MD:丘腦背內側核;VP:丘腦腹后核;control:假刺激;contra:對側熱傷害性刺激;ipsi:同側熱傷害性刺激。

    在持續性疼痛狀態下,這種信息流動也出現特征性的持續性改變。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福爾馬林致痛模型的第二相,皮層向丘腦的信息流動同樣大大增加;與此同時,由內側系統向外側系統的信息流動增加也貫穿了整個第一相和第二相行為反應。然而,這種流動趨勢在第二相結束時發生了戲劇性的逆轉,再次顯示第二相疼痛行為的形成和結束都是中樞主動改變編碼過程的結果[10]。

    痛覺發生時這種大規模的下行信息流動,與最近觸覺研究中所發現的情形極為相似。這表明痛感知覺的形成可能并非一個被動的感覺投射過程,而是如Melzack所預言的那樣,是大腦皮層主動從外周大量投射信息中“尋找”或“編碼”傷害性信息的結果[13]。這樣的機制認識可以更好地解釋何以在慢性痛狀態下會產生與傷害性刺激不相稱的疼痛感覺和情緒,何以從簡單的外周感覺刺激到認知水平的催眠暗示均可以改變對傷害性刺激的感知覺。

    4 傷害性刺激編碼過程的中樞調節

    很久以來,人們就知道疼痛感知覺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既包括主觀因素如認知、情緒的作用,也包括客觀因素如性周期和日節律[14],以及各種疼痛或非痛的感覺刺激[15,16]。針刺作為中國醫學的傳統療法,其鎮痛效應已經受到國際科學界的承認和重視。在過去數十年的研究中,人們已經知道針刺可以在脊髓水平釋放多種神經遞質和神經肽[17,18],也可以興奮腦干的許多核團[19]。fMRI研究結果也顯示,針刺可以激活多個大腦皮層區域[3]。然而,針刺對高級中樞的痛覺編碼有何調制作用,還是一個最近才剛剛開始得到部分回答的問題。

    4.1 針刺對中樞痛反應的調節

    盡管過去十年間出現了大量有關針刺激活中樞多個部位的功能影像學研究,但這些研究多數都不加考察地直接把這些激活區域看作與針刺鎮痛效應相關。事實上,針刺對人體多種功能都具有調節作用,因此將針刺激活區與針刺鎮痛原理劃等號是不恰當的。

    一個較好的方法是考察針刺對中樞痛覺反應的影響。在一項fMRI研究中,我們考察了穴位體表電刺激對正常人冷痛刺激反應的調節作用,發現針刺并非總是抑制中樞的痛反應;相反,在雙側運動皮層、前運動皮層、SII、ACC嘴側、眶額皮質、內側前額葉、旁中央小葉、丘腦、中腦、腦橋和小腦,同側SI、外側前額葉、顳葉后部與殼核,針刺甚至會加強中樞的痛覺相關激活[6]。對此,人們傾向于簡單化地將會被針刺加強的中樞活動看作中樞原本的鎮痛性調節,而把那些被針刺所抑制的中樞活動看作痛感覺本身的機制。

    電生理學研究的結果顯然更有助于揭示針刺對神經回路水平痛覺動態編碼過程的影響。我們的研究表明,電針選擇性的抑制外側通路神經元(SI和VP)對傷害性刺激的反應;對于內側通路的神經活動,電針只對ACC活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MD的活動在電針后反而增強;此外,電針還選擇性地抑制傷害性刺激時丘腦和皮層神經元放電之間的交互相關[11]。這些結果表明,針刺可能通過削弱外側系統神經元的傷害性信息傳遞,選擇性地抑制傷害性刺激信號中感覺成分的中樞編碼;而對負責編碼情緒成分的內側通路,針刺則表現為與fMRI研究所見類似的雙向調節作用[16],抑制其中某些成分而增強另外一些成分。

    4.2 針刺中樞效應與其行為學效應的關系

    為了說明針刺的中樞作用是否與其鎮痛機制有關,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案是考察中樞效應與行為學改變之間的關系。為此,我們采用fMRI技術考察了針刺的中樞激活與其行為學鎮痛效應之間的相關性[20]。結果表明,在電針所激活的大量腦區中,只有一部分其激活或去激活水平與鎮痛效應呈顯著的相關性。其中雙側島葉/SII、對側ACC尾側及丘腦的激活與低頻(2 Hz)或高頻(100 Hz)電刺激的鎮痛效應均呈正相關;對側MI、運動輔助區、同側顳上回與低頻刺激鎮痛效應呈選擇性正相關;而對側BA40、同側BA24和伏隔核則選擇性地與高頻刺激的鎮痛效應呈正相關。更為有趣的是,我們還發現雙側海馬和對側杏仁分別與低頻和高頻刺激的鎮痛效應呈負相關,即去激活程度越大,鎮痛效應也越強。

    上述研究反映了這些中樞部位誘發活動與針刺鎮痛效應的關系,因而可能更為確切地反映了針刺鎮痛效應的中樞機制。類似地,我們在丘腦-皮層神經元群活動的研究中,也注意到約6%~10%的神經元的自發放電活動與其隨后對傷害性刺激的反應閾值存在線性相關。有趣的是,在電針刺激后,MD神經元呈現這種相關性的比例提高了3~5倍,強烈提示該腦區與電針鎮痛的中樞機制具有極為密切的關系[11]。與外側通路上的SI和VP相比,ACC神經元在電針后這種相關性也略有增強。因此,內側通路的神經元回路很可能參與痛覺的調制;針刺對痛覺的調節作

    用可能部分是通過改變內側通路神經元的活動狀態實現的。

    5 結語

    功能影像學、清醒動物電生理學和生物信號分析技術的發展,為研究痛感知覺的中樞網絡動態機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這方面的觸覺研究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有關痛覺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現有的結果毫無疑問地支持過去百年間從Sherrington、Hebb到Melzack所做的天才預見,即中樞神經系統以動態神經回路方式從浩如煙海的感覺傳入信息中尋找出可能的傷害性刺激并將其作為疼痛感覺和情緒事件呈現于意識水平。今后的研究將為這一圖景提供更為清晰的畫面。

    參考文獻

    [1] Melzack R, Casey K L. Sensory, motivational and central control determinants of pain: a new conceptual model. In: Kenshalo D R (Eds.), The Skin Senses. Springfield, IL: Thomas, 1968. 423~443

    [2] 王錦琰, 羅非, 韓濟生. 內、外側痛覺系統――傷害性信息處理的并行通路. 中國神經科學雜志, 2003, 19 (6): 416~419

    [3] 張蔚婷, 羅非, 韓濟生. 痛覺的腦功能成像研究進展. 生理科學進展, 2001, 32 (3): 209~214

    [4] 王錦琰, 羅非, 韓濟生. 中樞神經元放電的在體多通道同步記錄技術. 生理科學進展, 2003, 34 (4): 356~358

    [5] Rainville P, Duncan G H, Price D D, et al. Pain affect encoded in human anterior cingulate but not somatosensory cortex. Science, 1997, 277 (5328): 968~971

    [6] Zhang W T, Jin Z, Huang J, et al. Modulation of cold pain in human brain by electric acupoint stimulation: evidence from fMRI. NeuroReport, 2003, 14 (12): 1591~1596

    [7] Hebb D O.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New York NY: Wiley, 1949

    [8] Wang J Y, Luo F, Chang J Y, et al. Parallel pain processing in freely moving rats revealed by distributed neuron recording. Brain Research, 2003, 992 (2): 263~271

    [9] Ploner M, Gross J, Timmermann L, et al. Cortical representation of first and second pain sensation in humans. PNAS, 2002, 99 (19): 12444~12448

    [10] Huang J, Chang J Y, Woodward D J, et al. Dynamic neuronal responses in cortical and thalamic areas during different phases of formalin test in rats. Experimental Neurology, 2006, [Epub ahead of time]

    [11] Wang J Y, Zhang H T, Han J S, et al. Differential modulation of nociceptive neural responses in medial and lateral pain pathways by peripher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 multichannel recording study. Brain Research, 2004, 1014 (1-2): 197~208

    [12] Luo F, Wang J, Huang J, et al. Information flow within thalamo-cortical pathways in freely moving rats during pain processing. Program No. 746.9. 2004 Abstract Viewer/Itinerary Planner. Washington, DC: Society for Neuroscience

    [13] Melzack R. From the gate to the neuromatrix. Pain, 1999, Suppl 6: S121~S126

    [14] 羅非, 韓濟生. 大鼠電針鎮痛效應隨日節律和動情周期而變化. 科學通報, 1992 (12), 37: 1128~1130

    [15] 羅非, 許偉, 韓濟生. 電針對實驗性單發關節炎模型的鎮痛及治療作用.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1995, 1 (1): 43~48

    [16] 羅非, 安建雄, 樊碧發, 等. 穴位體表電刺激治療三叉神經痛28例報告.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1997, 3 (2): 107~111

    [17] 羅非, 李楠, 田津斌, 等. 反復電針對單發佐劑關節炎模型大鼠脊髓P物質、八肽膽囊收縮素及甲硫氨酸腦啡肽樣免疫活性物質自發釋放的影響. 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1996, 2 (3): 169~175

    [18] 許偉, 羅非, 韓濟生. 大鼠脊髓5-羥色胺1A受體和1C/2受體亞型參與高頻電針鎮痛。中國疼痛醫學雜志, 1996, 2 (3): 176~180

    [19] Guo H F, Tian J, Wang X, et al. Brain substrates activated by electroacupuncture of different frequencies (I):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xpression of oncogene c-fos and genes coding for three opioid peptides. Molecular Brain Research, 1996, 43 (1-2):157~166

    [20] Zhang W T, Jin Z, Cui G H, et al. Relations between brain network activation and analgesic effect induced by low versus high frequency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 in different subjects: 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Brain Research, 2003, 982 (2): 168~178

    Dynamic Coding of Nociceptive Somatosensory Information in Central Neuromatrix

    Luo Fei,Wang Jinyan

    (Key Laboratory of Mental Health, I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Acute pain is a protective sensation that serves to warn us of impending harm. Chronic pain syndromes, on the other hand, are a group of resistant diseases consuming large amount of health care costs. Recent studies revealed that pain perception is formed via large-scale coding processes in central neural networks, involving several dimensions such as sensory, affective, and cognitive. Brain structures from spinal cord, brain stem, limbic system, to cortices are involved in these processes. Nevertheless, chronic painful diseases are suggested to be a result of some abnormal coding within this network.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of coding mechanism of pain within the central neuromatrix will give much insight into the mechanisms responsi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pain, hence helping lead to novel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s for pain management.

    第8篇:動物行為學總結范文

    最近,美國諾克斯學院心理系教授弗蘭克?麥克安德魯從進化論的角度發表了對“八卦”的研究文章。他指出,“八卦愛好者”并非流行文化的產物,而是古已有之。先民們(石器時代)在建立社交圈子的過程中就有心理上的強烈動機,對周圍人的生活保持密切的關注,以此更好地對抗未知風險、獲取資源。因此,著迷于他人的“八卦”似乎早就在我們的基因上打下烙印。你可以說,我們的每一個毛孔都散發著八卦的(近乎囂張的)氣味。

    也就是說,對“八卦”的熱衷從進化適應性上來講,是優勢品質。史前祖先的生活范圍狹窄,在穴居時代,他們必須與團體成員合作以抵抗外敵;但在獲取有限資源時,內部成員又是主要的競爭對手(做人真不容易)。祖先們必須記住誰是可靠的合作者,誰又是騙子;了解誰是生育能力強的配偶;學會如何經營友誼、聯盟和家庭關系。天啊,早期的人類在政治、社會學方面,天生的會利用八卦知識來繁子孫。

    現在,我們的辦公室流言,熱衷的范圍無外乎熟人社會的一部分,當然,名人也是熟人社會的常客。雖然他們離我們的生活甚遠,但卻是飯桌上永久的話題,充當了談論的媒介物(他們真可憐),無論是陳冠希還是文懷沙,一旦被媒介(越來越多的大報不乏獵奇心理,正龍拍虎能上時政新聞的版面,就是一例)傳播之后,其纖毫畢現的身體或是品性,恍如身邊的一個不曾謀面的MSN熟人。

    在辦公室中,人們總是傾向于關注上司的八卦,原因很簡單,一方面通過八卦途徑可以使自己與上級的心理平等感覺建立,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對八卦信息的交換與獵取(對,獵取,沒錯,把上司當獵物),使自己在辦公室政治與辦公室恩怨中,處于不敗之地。

    而對比自己職位低的人則毫無興趣,比如前臺,除非她正在獵食過程中擊敗了秘書,而與總經理有一腿。這時候,八卦就該升溫了。

    另外,對于與自己有利害關系的同級,八卦與流言則更是橫行無忌。同級、同行、同一專業人士的圈子是滋生嫉妒、艷羨、滿足精神勝利法的土壤。不了解八卦簡直無法立足與生存。這就像做新聞的不上“記者的家”,做雜志的不上“花名冊”,做IT的不上“斗牛士”(以前是,現在不知道了)一樣。

    為什么我們會抵制不住窺視和傳播別人的隱私?英國利物浦大學的心理學家羅賓?鄧巴在其著作《哈拉與抓虱:從動物相互梳理、人類閑聊解讀語言演化》中說:“閑聊是聯結社會團體的一種機制,作用類似于靈長類動物之間的相互梳理”。

    人類的經驗證明,對他人隱私的強列興趣,備受自然選擇的青睞,因為“能八卦”說明了具備預測和影響他人行為的社會智商。

    如此看來,“能八”也是一種人格魅力,甚至可以引入成為繼智商、情商之后的第三商:八卦商。八卦的技巧意味深長、欲言又止,但“我只告訴你一個”是最大的謊言,“我答應你不跟別人說”是次大的謊言。人們在這樣的謊言中結成了利益共同體,一旦發現伙伴每次跟不同的人都說相同的警語時,那牢不可破的心靈締結遭遇摧殘,便成為流言里隨波逐流的一分子。

    “曖昧”一詞的出現給八卦提供了巨大的溫床。曖昧介于是與不是、似可非可之間。這個臨界狀態的詞匯包羅萬象。你無法運用“澄清”一說,人們的邏輯是這樣的:沒有的事你干嘛澄清啊。因此,流言讓它飛短流長、八卦讓它自生自滅。看人看長線、看本質,不能讓八卦一葉障目。

    “珍惜生活、遠離八卦”事實上很難做到,除非那些做大事的人,珍惜時間,把別人用來喝咖啡聊八卦的時間,都用到創作上去了。可是人都無法避免兩件事:要么八別人,要么被別人八。名人們不用動怒,你選擇了被別人八的生活,就不要遷怒于宋祖德。

    時不時釋放一些八卦消息,在社會學家看來,有利于“促進群體團結、增強群體規范、保證個體平衡”(不知道學者們為什么要用政黨的詞匯來表達思想)。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人類學家克里斯托弗?貝姆在著作《叢林中的等級制度:平等主義行為的演變》中就說:“通過流言蜚語、嘲笑奚落和排斥放逐來操縱控制公共輿論,已經成為抵制群體中出現潛藏的主導個體的主要手段。”主導個體的通俗解釋就是出頭鳥。

    八卦行為學的研究先驅是加拿大人杰爾姆?巴爾科,這位人類學家總結說:“八卦尤為關注與自己生活緊密相關的人:競爭對手、生活伴侶、親戚朋友、社交伙伴及對我們產生影響的上級人士。但在選擇上,對上級和競爭對手的負面新聞更感興趣,因為這對我們有利;有關親友,則更樂于傳播正面信息。”

    八卦是局內人的事,如果沒人找你聊八卦,說明你還不在這個圈子,你未被接受與取得信任,你被一腳踢開了,省省吧,溜墻根的人。

    是八卦,不是神話

    羅小亦

    德里達說,文本之外一無所有。其實是,八卦之外一無所有。

    今天的八卦主義,有三種成分:神話的成分較少,因為激情和想象的年代早過了:道德的成分較多,因為這基本上是一個對道德不在乎的時代;還有一種是科學成分,它正在實施八卦領域的霸權計劃。形式上雖有所變化,但仍繼承著先天八卦與后天八卦的實質精神,一切的奇談怪論,都在考究范圍之內。更仔細一點會注意到,先天八卦是神話八卦,在對峙之中激情和想象多一些;而后天八卦是道德八卦,人人爭做四平八穩自強不息的君子(基本上可以認為,吾國自春秋以來,就是道德八卦為主流)。

    八卦是輿論的一部分,某種程度上甚至是輿論的起源,一個負面八卦必然引起譴責性輿論。勒邦筆下的烏合之眾從不過問“這是真的嗎”,他們只問“主角在哪兒”。

    有趣的是,愈是道德感缺失的社會,負面八卦引起的譴責反而逾激烈。八卦在毫無道德節制的媒介中暢通無阻,其本身的反道德性又勾起人們對道德的渴求。這種極端不平衡的供求關系只能導致單股停盤審查的悲慘結局,好在廣大散戶無需為此埋單,而這一點正是娛樂的精髓所在。

    八卦學的基本原理是專業。工科技師大多不想了解福柯的男友曾結過婚,李銀河也未必對愛因斯坦的年薪有興趣。

    第9篇:動物行為學總結范文

    【關鍵詞】數學學習 聯結問題 導向 策略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教師應當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這實際上從一個角度要求數學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認知學習。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未重視認知結構的研究運用。尤其到了復習階段,連續不斷的向學生發放復習試卷和機械地向學生布置復習題給予強化,以達到反應結果。或者在平時教學中,讓學生死記一些結論,不注重“有意義的學習”。學生的學習似乎還停留在“S-R”階段。這種簡單的操作方法在短時間內能使考試成績上去,但代價是學生沉重的學習負擔,并造成學生思維僵化,不利于培養“發展型”人才,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如學生對于絕對值概念,只知道│a│是a絕對值,而不明白它的真正內涵。沒有通過學生生活中已建立起來的認知概念與數學內容的新認知結構進行聯結,結果是造成對絕對值概念理解的是似而非。本文就數學學習的聯結問題及導向策略上作一些探索。

    1.關于聯結理論

    關于聯結,理論上的研究,目前有兩大派別。一是以美國心理學家桑代克為代表的聯結主義的行為學習理論。二是以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和奧蘇伯爾為代表的認知學派學習理論。桑代克的主要觀點是,學習就是作嘗試錯誤。如果把當今的學習刺激設為S,學習反應設為R,學習就是S-R的聯結過程。它是在動物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是一種盲目的嘗試。通過不斷嘗試,出現錯誤,不斷矯正,從中學會知識和技能。而認知學派認為,學習就是知覺的重新組合,這種知覺經驗變化過程不是簡單的“S-R”過程,而是突然的“頓悟”,強調“情景的整體關系”。而以美國心理學家托而曼為代表的觀點進一步認為,在 S與R之間應該有一個“中間變量”,即認知和目的,學習是期待,就是對環境的認知。因而,學習過程是一個S-O-R的過程。布魯納和奧蘇伯爾還把它進行了發展為現代認知理論,認為“學習就是類目即及其編碼系統的形成。”它不僅批評S-R直接、機械的聯結,而且提出學習存在一個認識過程,是認知結構的重新組合。強調原有的認知結構的作用,也強調學習材料本身的內在聯系。把內在聯系的材料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聯結起來,新舊知識發生作用,新材料在學生的頭腦中達成“內化”,學會了對“S-O-R”中的“O”的捕捉,成為真正的意義的聯結,或者說學生對新材料有了深刻地理解和超越。

    在數學教育中,我們不能不重視,數學學習重要的應該是認知學習,它是一個建立學生心理內部學習機制的過程。這里要明白三點:學生學習數學,一要利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二要重視學生一定年齡階段的心理發展水平;三要充分考慮不直接參與的情感、意志、興趣等問題。

    2.數學學習的兩種聯結思想剖析

    下面結合教學實踐,說明“S-R”與認知結構連結之間的各自意義。按“S-R”的行為主義聯結理論,可以讓學生直接操作。這時,學生可能不去仔細審題。由圖形“先入為主”,不斷嘗試,不斷碰壁,然后再回頭去審題。在點、線、角、三角形、圓的離散圖形中不斷產生錯誤。偶而碰上解題思路,才得到問題的解決。之后,再不去認識、總結。下次在碰上此題,又重新錯誤嘗試。顯然,這樣的問題解決法,造成精力的極大浪費,所學知識也難以鞏固。平時,我們老師經常說:“此題我讓學生解過,還做不出!”原因在于“S-R”聯結不是“有意義的學習”,沒有找出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結,沒有建立學生的新的認知結構。

    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把精力化在建立學生認知結構的工夫上,善始善終加以引導。少用或不用“S-R”這種“嘗試錯誤”的機械方法,多用科學成功的嘗試,引導學生認真尋求“中間變量”,努力使學生的新舊知識加以聯結,促進學生的數學素養不斷提高。

    3.數學學習聯結的教學策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18黄网站麻豆|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亚洲|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国产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 www成人免费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96|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电影在线| 成人看片黄a毛片|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播放|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国产精成人品|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2tv成人影院|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av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AV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十八黄网片|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粗大黑人巨精大战欧美成人|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18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