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無機化學專業導論范文

    無機化學專業導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無機化學專業導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無機化學專業導論

    第1篇:無機化學專業導論范文

    【關鍵詞】理科平臺課 基礎化學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0-0066-02

    我國高校化學專業本科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借鑒前蘇聯模式,以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構建了四大化學課程體系,實驗依附于理論課程,實施專業教育。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大學化學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1)社會需要創新型的人才,需要在快速變革下的社會里具有應變能力和高度競爭力的人才,國內大學的教育模式發生了顯著變化;(2)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使得教育培養的目標開始多元化,從培養專門化學人才向培養具有化學背景的高素質人才過渡;(3)學生的自主意識逐漸增強,從被動接受轉為主動選擇。學生已經擁有更多選擇課程、選擇專業甚至選擇院系的自由。

    此外,課程結構不盡合理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學科專業課程中,四大化學基礎課比重大、學時多,內容重復嚴重,造成學時浪費,導致講的內容用不上,要用的內容沒有講。同時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有交錯重疊或銜接不緊密的現象,嚴重影響了課程結構整體功能的發揮和教學效果的提高。

    在此情況下,國內一些實力較強的學校,紛紛開展教學改革,改變原有的本科教學思想和培養目標,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培養方法方面開展探索,建設適合大理科模式人才培養的基礎化學課程新體系。改革的出發點都是以“加強基礎、淡化專業、因材施教、分流培養”為辦學方針,充分利用本校學科齊全的優勢和良好的教學資源,實踐本科階段低年級通識和基礎教育、高年級寬口徑專業教育相結合的培養模式,突出基礎、能力、素質三要素的全面發展,為研究生教育輸送高素質、創新型生源;同時也為社會提供適應能力強的本科畢業生。這其中做得比較好的有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等,而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的理科平臺課設置方案又最具有代表性。

    一 課程體系概況

    北京大學首先在元培計劃實驗班中開設了理科平臺課,而南京大學與此相對應的是理科強化班。這兩個實驗班均是在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和大學基礎教育,在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一般是在第一學年設置大平臺課程,學生在第一學年學習完畢后,在對自身特點、學校的學科狀況、專業設置、培養目標以及其他情況有了進一步了解后,選擇進一步學習的專業領域。第二學年按模塊設置核心課程,學生可以選修數理類、化學生物類核心課程。從這一學年開始,無論是元培計劃實驗班還是理科強化班的學生,均開始按照各院系的教學計劃進行選修課程的學習,但還歸元培班或強化班管理。從第三學年開始,學生分流到各個院系,這一學年開設課程為各個專業的核心課程,第四學年為選修課程、科研訓練課程和畢業論文階段。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后課程體系建設的重心是第一學年的大平臺課程。

    二 課程體系的設計與安排

    北京大學理科平臺課中的化學課程為普通化學原理,課程開設對象為化學、生物、環境、地礦類專業方向的學生(數學、物理、信息、力學與工程專業方向的學生學學化學)。對于修化學專業方向的學生,隨后開設的主干課程有定量分析、儀器分析、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結構化學及相關實驗等。從課程內容上來講,他們所開設的平臺課普通化學原理類似于傳統授課方式中的無機化學(上),但在內容處理上又與傳統的無機化學(上)有較大的區別。普通化學原理教材為一冊,包含的內容主要有六部分:(1)物態(氣體、液體、溶液);(2)化學熱力學初步;(3)化學動力學初步;(4)溶液化學(四大平衡);(5)物質結構(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和配合物);

    (6)元素化學導論。

    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減少了新概念比較少的四大平衡、溶液等部分內容,而把更多的時間放在對理解化學原理更為重要且學生感到比較困難的原理部分,如熱力學、動力學和結構化學等。雖然這其中也列出了元素化學部分,但其課時數較少,僅僅是對元素化學進行簡單的概況介紹,更為詳細的內容放在了化學學院開設的后學的課程無機化學中。這樣的課程設計真正體現了普通化學原理作為理科平臺課的作用,因為對于非化學專業學生來說,過多地學習元素化學的知識沒有多大必要。

    南京大學理科平臺課中的化學課程為“化學原理”,從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它們與北京大學一樣,都是著重化學原理的講授,但課程開設對象更廣,包括數學、物理、天文、化學、生物、地質、地理、大氣等專業方向的學生。后續的模塊課程包括有機化學、有機化學實驗(上)、譜學原理、物理化學實驗(上)、儀器分析實驗、生物化學為化生大類學生的必修課程。有機化學實驗(下)和物理化學實驗(下)為化學生物大類學生的選修課程。在通過大理科平臺課程和化生模塊課程后,專修化學方向的學生可以進一步修讀材料與結構、結晶化學、高分子化學、高等無機化學和高等有機化學等化學專業核心課程以及其他化學類選修課程。交叉方向如生物物理方向等在通過平臺課程后,根據需要可選修譜學原理、有機化學、生物化學、有機化學實驗中的部分課程。

    從南京大學的課程設計來看,他們對原有的化學課程進行了充分的整合和充實。新設計的化學原理內容豐富,包括原無機化學、分析化學(化學分析部分)和物理化學三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分上、下兩冊出版,具體內容包括:(1)物態(氣體、液體、固體);(2)溶液化學(四大平衡)及定量分析化學;(3)熱力學基礎(包含統計熱力學簡介);(4)化學動力學;(5)物質結構(原子、分子、晶體和配合物結構);(6)元素化學。

    由于化學原理涵蓋的內容很多,因此不再開設后續課程無機化學。這樣設計的主要優點有:(1)從基礎化學教學的總體要求出發,刪減了原三門課程中的重復部分和陳舊內容,融入了近現代化學的思想、內容和發展成就,增加了新的涉及學科前沿的內容。(2)該課程及教材的特色是注重全面系統地介紹化學學科的基本理論,使一年級學生對整個化學領域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從而為進一步深入學習化學及其相關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3)大大縮減學時(從原先的240學時減至140學時),為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提供了時間保證。(4)配置有系列后續理論課程,如譜學原理、有機化學、生物化學、材料與結構等,構成了完整、全新的基礎化學課程體系。

    從兩者的課程設計來看,南京大學的改革更徹底、更完善,課程體系中已經完全不見了無機化學和定量分析化學的蹤影。這樣的設計既有利也有弊,好處是大大縮減了學時,利于教授授課和學生自學,不利之處是這樣的課程設計極大地增加了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負擔,對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要求較高。

    三 實施效果

    由上不難看出,通過理科平臺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將具有知識面寬、創新意識強、對交叉、邊緣學科的適應性好的特征。學生有深厚的數理和化生基礎、獨特的知識結構,能夠在不同學科方向之間作選擇。如物理方向的學生可以在化學領域,特別具有向理論化學、量子化學等方向發展的潛力,在物理領域內也特別適合在凝聚態物理的某些方向發展;化學方向的學生也可以在物理、材料、生物、環境等學科發展,成為能適應邊緣學科和很快進入學科前沿的人才。這樣的學生將來走上科研道路后,與其他學生相比也將有更為出色的成就。據統計,南京大學強化班的學生在研究生階段普遍都有高水平高質量的于國內外科技期刊。

    總之,南京大學強化班的課程設計同北京大學元培班的課程設計相比,向前邁的步子更大,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面更寬。但這種模式的推行至少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學校的整體實力,二是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及智力水平,正因如此,這種理科平臺課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短期內還不能在更多的學校內實行。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高等學校化學類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第2篇:無機化學專業導論范文

    關鍵詞 固相化學 無機合成 無機材料 應用

    Abstract Developments in the last fifty years(1949~1999), especially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on the solid state inorganic chemistry in China have been reviewed.

    Key words Solid state chemistry, Inorganic synthesis, Inorganic materials, Application

    固體無機化學是跨越無機化學、固體物理、材料科學等學科的交叉領域,尤如一個以固體無機物的“結構”、“物理性能”、“化學反應性能”及“材料”為頂點的四面體,是當前無機化學學科十分活躍的新興分支學科。近些年來,該領域不斷發現具有特異性能及新結構的化合物,如高溫超導材料、納米相材料、C60等,一次又一次地震撼了整個國際學術界。

    中國化學會于20世紀70年代末成立了固體無機化學和合成化學專業組,從此在有關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內開展了大量的基礎性和應用基礎性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向信息、能源等各個應用領域提供了各種新材料,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同時,許多高校相應開設了“固體化學”選修課,出版了編著或翻譯的教材;1998年,出版了韓萬書主編的《中國固體無機化學十年進展》一書;自從1986年召開了第一屆全國固體無機化學和合成化學學術討論會以來,迄今已召開了6次,這些活躍的教學和學術活動推動了固體無機化學的教學、科研、人才培養以及把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等方面的發展。

    1 固體無機化合物的制備及應用

    固體無機化合物材料的制備大多是利用高溫固相反應,這些反應難以控制,能耗大,成本高。為此,發展了其它各種合成方法,如前體法、置換法、共沉淀法、熔化法、水熱法、微波法、氣相輸運法、軟化學法、自蔓延法、力化學法、分子固體反應法(包括固相有機反應和固相配位化學反應)等。其中,近年來提出的軟化學合成方法最為突出,它力求在中低溫或溶液中使起始反應物在分子態尺寸上均勻混合,進行可控的一步步反應, 經過生成前驅物或中間體,最后生成具有指定組成、結構和形貌的材料。

    1.1 光學材料的研究

    蘇勉曾等[1]用均相沉淀法在水溶液中合成了氟氯化鋇銪(Ⅱ),經過處理后制得無余輝、發光性能良好的多晶體。用這種多晶體制成的高速增感屏, 其增感因素是鎢酸鈣中速屏的4~5倍, 已被全國2000所醫院使用。1983年,蘇勉曾等在系統研究氟鹵化物的X-射線發光及紫外發光現象的過程中,發現了BaFX:Eu2+晶體經X-射線輻射后著色的現象,開始注意到晶體中色心生成,并于1984年開始研究晶體的X-射線誘導的光激勵發光現象及發光機理,用光激勵發光材料制成了圖像板,作為X-射線的面探測器。他們還設計制作了一臺由光學精密機械和計算機組成的計算X-射線圖像儀, 已可以獲得清晰的X-射線透視圖象和粉末晶體衍射圖像。

    蘇鏹等用溶膠-凝膠法合成了一系列的稀土硅酸鹽和鋁酸鹽等固體純相發光材料,使合成溫度降低了150~300℃[2];用燃燒法合成了發藍光的多鋁酸鹽BaMgAl10O17:Eu2+和發綠光的Ce0.67Tb0.33MgAl12O20.5熒光體,該法具有反應時間很短,不需要還原性氣氛保護,使用爐溫從1500℃降到600℃,節能效果顯著等優點[2];他們首次發現,在空氣中當以3價離子Sm3+, Eu3+和Yb3+不等價部分取代堿土硼酸鹽SrB4O7中的Sr2+時,可使摻入的3價稀土離子還原為2價[3],此項工作于1993年發表后,立即引起國際同行的注意。蘇鏹等還根據觀察到的有關Dy3+的發光規律和敏化方式,合成出一些摻Dy3+的發白光的材料,制成光通量超過我國部頒標準的汞燈。

    石春山等[4]研究出一種組成為BaLiF3:Eu2+、具有存儲X-射線輻射能以及熱釋發光和光激勵發光性質的氟化物晶體,很有希望成為一種性能更加優越的新型X-射線存儲材料。王世華、趙新華等[5]發現EuI2和CsSmI3在高壓下皆有相變化,并已將此研究成果用于電光源材料。

    1.2 多孔晶體材料的研究

    徐如人、龐文琴等在水熱法合成各種類型分子篩的基礎上,發展了溶劑熱合成法,利用前驅體和模板劑,制備了一系列水熱技術無法合成的新型磷酸鹽及砷酸鹽微孔晶體,所合成的JDF-20是目前世界上孔口最大的微孔磷酸鋁[6];1989年,徐如人、馮守華等首次報道了微孔硼鋁酸鹽的合成和性質[7],之后,又獲得了一系列新型微孔硼鋁氯氧化物。其中硼的配位數可取4也可取3,但不會高于4;鋁、鎵、銦的配位數大多超過4,有的甚至達到6。所有這些都突破了傳統分子篩純粹由四面體結構基元構成的概念,為開發新型結構特征的微孔材料提供了豐富的實驗依據。

    龐文琴等[8]還系統研究了介孔分子篩的不同合成途徑,首創了濕凝膠加熱合成法[9]及干粉前驅體灼燒合成法合成MCM-41。她們還開發了雙硅源法并成功合成了絲光沸石大單晶體;在非堿性介質中利用F-離子作礦化劑,成功合成了一系列高硅沸石分子篩大單晶體及一些籠形氧化硅大單晶。

    1.3 納米相功能材料及超微粒的研究

    近幾年來,我國科學家在納米管和其它功能納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影響的7項成果,引起國際科技界的很大關注。范守善等首次利用碳納米管成功地制備出GaN一維納米棒,并提出了碳納米管限制反應的概念,該項成果成為1997年Science雜志評選出的十大科學突破之一;他們還與美國斯坦福大學戴宏杰教授合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硅襯底上的碳納米管陣列的自組裝生長,推進了碳納米管在場發射和納米器件方面的應用研究。解思深等利用化學氣相法制備純凈碳納米管技術, 合成了大面積定向納米碳管陣列, 該項工作發表于1996年的Science上; 他們還利用改進后的基底, 成功地控制了碳納米管的生長模式, 大批量地制備出長度為2~3mm的超長定向納米碳管,該項工作發表于1998年的Nature上。張立德等應用溶膠-凝膠與碳熱還原相結合的方法及納米液滴外延等新技術, 首次合成了準一維納米絲和納米電纜, 在國際上受到了高度重視。錢逸泰等用γ-射線輻射法或水熱法及兩者的結合, 成功地制備出各種納米粉; 用溶劑熱合成技術首次在300℃左右制得30nmGaN[10],此外,他們還利用溶劑熱法制得了InP及CrN、Co2P、Ni2P、In2S3等納米相化合物; 用催化熱分解法從CCl4制得納米金剛石, 該項成果發表于1998年的Science上, 成為人們推崇的“稻草變黃金”的范例。

    洪廣言等應用醇鹽法制備了十幾種稀土氫氧化物、氧化物的超微粉;用絡合-沉淀法制備了超微Y2O3粉;運用溶膠-凝膠法制備了CeO2納米晶及多種稀土復合氧化物超微粉;運用共沉淀法制備了鋁酸鑭超微粉;采用乙二醇為溶劑和絡合劑制備的PbTiO3超微粉,比傳統固相反應合成溫度降低了約230℃[13]。

    1.4 無機膜與敏感材料的研究

    孟廣耀等[12]利用高溫熔鹽離子交換法獲得固體電解質Ag+-β″-Al2O3,設計并發展了全固態SOx傳感器;中國科技大學氣敏傳感器實驗室還研制了CO、C2H2、C2H4等多種氣敏傳感器,有的已達國際先進水平。彭定坤等[13]建立了先進而有效的溶膠-凝膠工藝,制得了γ-Al2O3超微粉及Y2O3穩定的ZrO2膜;通過不同溶劑中的溶膠-凝膠過程,研制了有支撐體和無支撐體的TiO2膜。彭定坤、孟廣耀等發展了化學氣相沉積法(CVD)和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法(MOCVD),合成了高溫超導體YBa2Cu3O7-x薄膜和透氫的Pd-Ni、Pd-Y膜。

    1.5 電、磁功能材料的研究

    蘇勉曾、林建華等用軟化學方法合成一系列稀土-過渡金屬間化合物[14],制得了10余種滿足制備稀土永磁粘結磁體要求的金屬間化合物。任玉芳等合成了300多種不同組成的稀土與Ti、 V、 Mn、 Fe、 Co、 Ni、 Cu、 Mo、 W、 Ir、 In、 Sn的復合氧化物及稀土復合硫化物,稀土復合氟化物,稀土磷化物;研究了它們的結構和性質,光電、熱電、氣敏、熱敏、磁敏等傳感性質,快離子導電性質、超導性質及影響電性的規律;并研究開發了這些性質的應用。1987年,任玉芳等[15]在國際上較早提出臨界溫度為90.4K的摻銀的Y-Ba-Cu-Ag-O超導材料。

    1.6 C60及其衍生物的研究

    1990年底,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和北京大學開始C60團簇的合成實驗研究[16],爾后國內10余個單位相繼開展了C60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結果,如首先在國際上建立了重結晶分離C60和C70的方法;在國內首次獲得了K3C60和Rb3C60超導體,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發現在陰極中摻雜Y2O3可以大大提高陰極沉積物中等碳納米管的含量;首先報道了直接氧化C60含氮化合物的研究成果等。

    1.7 多酸化合物的研究

    顧翼東等[17]在常溫及很低酸度下合成了活性粉狀白鎢酸,使鎢化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謝高陽等以活性白鎢酸為原料,制備了多種不同結構的含鎢化合物。王恩波等結合鎢、鉬、釩的催化、抗病毒、抗腫瘤、抗愛滋病等特性,合成了大量鎢、鉬、釩以及含稀土元素的多酸化合物,并以多酸化合物為催化劑[18],在酯化反應、烷基化反應、縮合脫水反應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1.8 金屬氫化物的研究

    申泮文等設計了有特殊攪拌設備的固-液-氣多相反應釜, 使“金屬還原氫化反應”[19]在400~500℃范圍內進行完全;利用此類反應以新方法合成復合金屬氫化物;以“共沉淀還原法”和“置換擴散法”制備了鈦鐵系、鎳基或鎂基合金等儲氫材料;創造了釹鐵硼等永磁材料合成新工藝。

    1.9 其它

    黃金陵[20]等通過固相合成獲得了一系列具有奇特的層狀結構的三組元碲化物,第三組元離子是插入到“薄板”內,而不是“薄板”之間;他們還合成了具有優異的光、電、磁、生物等特性的金屬酞菁、萘酞菁類配合物等功能材料。秦金貴等對具有特殊固體物理性能的金屬有機功能材料的合成、結構與物理性能進行了研究。孫聚堂等研究了一些固相反應的可能機理,希望為一些化合物的合成提供新方法。秦子斌、曹錫章、計亮年等在大環配體金屬配合物,尤其是自由卟啉、氮雜或硫雜卟啉的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質方面進行了廣泛研究,取得了許多有意義的結果。

    此外,國內還有利用微波輻射法合成了氧化物、硫化物、硅酸鹽、磷酸鹽、鋁酸鹽、硼酸鹽、鎢酸鹽等各類熒光體,其中制得的CaWO4:Pb熒光粉的相對發光亮度為市售熒光粉的119%;利用摻Sm2+的M1-xM′xFCl1-yBry(M=Mg, Ca, Sr, Ba)的選擇光激勵,在世界上第一個實現了室溫光譜燒孔;建立了百萬巴高壓實驗室,完成了模擬地下6×109Pa和1500℃的高溫高壓實驗;利用高溫高壓法合成了立方氮化硼超硬材料、寶石級的摻稀土的翡翠及雙稀土鈣鈦礦結構的新相物質。轉貼于

    2 室溫和低熱固相化學反應

    從固體無機化學的發展過程來看,固相反應尤其是高溫固相反應一直是人們制備新型固體材料的主要手段之一。但長期以來,由于傳統的材料主要涉及一些高熔點的無機固體,如硅酸鹽、氧化物、金屬合金等,通常合成反應多在高溫進行,所得的是熱力學穩定的產物,而那些介穩中間物或動力學控制的化合物往往只能在較低溫度下存在,它們在高溫時分解或重組成熱力學穩定產物。為了得到介穩態固相反應產物,擴大材料的選擇范圍,有必要降低固相反應溫度。

    2.1 固相反應機理與合成

    忻新泉等[21]近10年來對室溫或近室溫下的固相配位化學反應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探討了低熱溫度固-固反應的機理,提出并用實驗證實了固相反應的四個階段,擴散-反應-成核-生長,每步都有可能是反應速率的決定步驟;總結了固相反應遵循的特有的規律;利用固相化學反應原理,合成了幾百個新原子簇化合物、新配合物以及固配化合物。

    2.2 原子簇與非線性光學材料

    非線性光學材料是目前材料科學中的熱門課題。近10多年來,人們對三階非線性光學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半導體、有機聚合物、C60以及酞菁類化合物上,而對金屬簇合物的非線性的研究幾乎沒有。忻新泉等在低熱固相反應合成大量簇合物的基礎上,開展了探索研究,發現Mo(W,V)-Cu(Ag)-S(Se)簇合物具有比目前已知非線性光學材料更優越的三階非線性光限制效應(表1),使我國在這一前沿領域的創新工作中占有一席之位。

    化合物 溶劑 線性透射率/(%) 光限制閾值/(J.cm-1) 參考文獻

    C60 甲苯 62 1.6 L.W.Tutt.Nature, 1992, 356, 224

    (n-Bu4N)3[MoAg3BrX3S4](X=I, Cl) 乙腈 70 0.5(0.6) 忻新泉等. JACS, 1994, 116, 2615

    [Mo2Ag4S8(PPh3)4] 乙腈 92 ≈0.1 忻新泉等.J.Phys.Chem.,1995,99,17297

    酞菁類化合物 甲苯 85 ≈0.1 J. W. Perry. Science, 1996, 273, 1533

    {(Et4N)2[(μ4-WSe4)Cu4(CN)4]}n DMF 90 0.08 忻新泉等, to be published.

    2.3 合成納米材料新方法

    納米材料是當前固體物理、材料化學中的又一活躍領域。制備納米材料的方法總體上可分為物理方法和化學方法兩大類。物理方法包括熔融驟冷、氣相沉積、濺射沉積、重離子轟擊和機械粉碎等;化學方法主要有熱分解法、微乳法、溶膠-凝膠法、LB膜法等。賈殿贈、忻新泉等[22]發現用低熱或室溫固相反應法可一步合成各種單組分納米粉體,并進一步開拓了固相反應法制備納米材料這一嶄新領域,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成績,如在深入探討影響固相反應中產物粒子大小的因素的基礎上,實現了納米粒子大小的可調變;利用納米粒子的原位自組裝制備了各種復合納米粒子。該法不僅使合成工藝大為簡化,降低成本,而且減少由中間步驟及高溫固相反應引起的諸如產物不純、粒子團聚、回收困難等不足,為納米材料的制備提供了一種價廉而又簡易的新方法,亦為低熱固相反應在材料化學中找到了極有價值的應用。

    2.4 綠色化學

    綠色化學是一門從源頭上減少或消除污染的化學,它解決的實質性問題是減少合成反應的污染或無污染。低熱固相化學反應不使用溶劑,對環境的友好及獨特的節能、高效、無污染、工藝過程簡單等優點,使之成為綠色合成化學值得考慮的手段之一。近年來,我們在這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取得了許多有意義的結果,如嘗試在低熱溫度下用固體FeCl3.6H2O氧化苯偶銦類化合物,成功地合成了相應的苯偶酰類化合物[23];嘗試將低熱固相反應合成方法用于芳醛、芳胺及過渡金屬醋酸鹽的原位縮合-配位反應,高產率地合成了相應的Schiff堿配合物[24]。有關固相反應在綠色化學中的應用潛力有待進一步發掘,尤其是在合成工業綠色化方面需要更多的投入。

    作者簡介:周益明 男,1964年8月生,江蘇射陽縣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固相配位化學及固相有機合成。忻新泉 聯系人 男,1935年1月生,浙江寧波人,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 固相配位化學反應及含硫原子簇化合物。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配位化學研究所 配位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南京 210093

    參考文獻

    [1]蘇勉曾, 龔曼玲, 阮慎康. 氟氯化鋇銪的合成、發光性能以及在X-射線照像增感屏中的應用. 化學通報,1980, (11): 656~657.

    [2]蘇鏹, 林君, 劉勝利. 用軟化學方法合成稀土硅酸鹽和鋁酸鹽磷光體. 發光學報, 1996, 17(增刊).

    [3]Pei Zhiwu, Su Qiang, Zhang Jiyu. The valence change from RE3+ to RE2+(RE=Eu, Sm, Yb) in SrB4O7:RE prepared in air and the spectral properties of RE2+. J. Alloys and Compds., 1993, 198: 51~53.

    [4]Xia Changtai, Shi Chunshan. BaLiF3(Eu2+): A promising X-ray storage phosphor. Mater. Res. Bull., 1997, 32(1): 107~112.

    [5]王林同, 王世華, 趙新華等. 高壓后EuI2, RbEu2I5, RbEuI3和Rb3EuI5性質的研究. 科學通報, 1995, 40(10): 957.

    [6]Huo Qisheng, Xu Ruren, Li Shougui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extra large ring of aluminophosphate JDF-20.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92, 875~876.

    [7]Wang Jianhua, Feng Shouhua, Xu Ruren.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microporous alumino-borate.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89, 265~266.

    [8]Sun Yan, Lin Wenyong, Chen Jiesheng et al. New routes for synthesizing mesoporous materials. Stud. Surf. Sci. Catal., 1997, 105: 77~84.

    [9]Lin Wenyong, Chen Jiesheng, Sun yan et al. Bimodal mesopore distribution in a silica prapared by calcining a wet surfactant-containing silicate gel. J. Chem. Soc., Chem. Commun., 1995, 2367~2368.

    [10]Xie Y, Qian Y T, Wang W Z et al. A benzene-thermal synthetic route to nanocrystalline GaN. Science, 1996, 272: 1926~1927.

    [11]余大書等. 乙二醇法制備PbTiO3超微粉末的研究. 功能材料(增刊),1995:701~703.

    [12]Yang Jianhua, Yang Pinghua, Meng Guangyao. A fully solid-state SOx (x=2,3) gas sensors utilizing Ag+-β″-alumina as solid electrolyte. Sensors and Actuators, 1996, (31): 209.

    [13]Xia Changrong, Wu Feng, Meng Zhaojing et al. Boechmite Sol properties and preparation of two large alumina membrane by a Sol-gel process. J. Membrane Science, 1996, (116): 9.

    [14]Lin J H, Li S F, Chen Q M et al. Preparation of Nd-Fe-B magnetic materials by soft chemistry and reduction-diffusion process. J. Alloys and Compds., 1997, 249: 237~241.

    [15]Ren Yufang, Meng Jian et al. Structure and superconductivity for YBa2Cu3O7-Agx. Solid State Commun., 1990, 76(9): 1103~1105.

    [16]Gu Z N, Qian J X, Zhou X H et al. Buckminsterfullerene C60: Synthesis, spectroscopic characterization, and structure analysis. J. Phys. Chem., 1991, 95: 9615.

    [17](a) 顧翼東, 朱思三. 粉狀白鎢酸的制備. 高等學校化學學報, 1982, 3(1): 137~140.

    (b) 顧翼東. 黃、白鎢酸制備法的差異,以及粉狀白鎢酸反應研究進展. 應用化學, 1985, 2(4): 9~15.

    [18]王恩波, 胡長文, 許林著. 多酸化學導論. 北京: 化學工業出版社, 1998: 192~193.

    [19]申泮文, 車云霞. 金屬還原氫化反應研究. 化學通報, 1984, (10): 24~25.

    [20]黃金陵, 黃寶泉. 金屬碲化物的插入反應. 第一屆全國配位化學會議論文摘要集, 1989: SL1.

    [21]周益明, 忻新泉. 低熱固相合成化學. 無機化學學報, 1999, 15(3):273~292.

    [22](a) 賈殿贈,俞建群,忻新泉. 一種固相化學反應制備納米材料的方法. 中國: 98111231.5, 1998.

    (b) Ye X R, Jia D Z, Yu J Q et al. One step solid-state reactions at ambient temperatures — A novel approach to nanocrystal synthesis. Adv. Mater., 1999, 11(11): 941~942.

    第3篇:無機化學專業導論范文

    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建設專業特色食品的安全問題關系到全人類的生活、生存與延續,因此一直是全世界關注的焦點。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其中不乏許多知名品牌牽涉其中,這些都表明,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嚴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國民幸福的瓶頸之一。食品安全事故頻發有多重原因,包括中國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生產者和經營者道德的缺失、科學檢測技術的提高和政府檢測監督機制的失靈等,導致在食品生產、加工、儲運、檢測和消費的產業鏈上都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問題,因此在大學開設食品安全專業,培養大批新型的復合型高科技人才,預防和降低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率,成為中國食品產業的迫切需要。

    2001年,教育部首次批準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為目錄外專業在全國率先設立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到2012年全國已有171所高校開設了食品安全本科專業或相關專業。江蘇大學2006年自主設立“食品營養與安全”二級學科博士點,2008年經教育部批準開設了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并開始招生,4年來,江蘇大學借鑒國內外相關經驗,在食品安全專業本科建設上走過了一條艱苦探索的道路,積累了豐富經驗,并形成了自己的專業特色,現將專業建設的探索和思考簡介如下。

    一、國內外食品安全相關專業的設置和培養情況

    江蘇大學食品安全本科專業建設之初,就對國內外各高校的食品安全專業培養計劃進行了詳細的調研,發現各院校根據其專業發展歷史逐漸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與專長,主要調研結論如下:

    1.江南大學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前身是食品分析專業,1998年,專業更名為食品品質控制專業;2004年,學校設立了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目前設有食品科學與安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研究中心。其專業具有工科特色,面對食品工業的發展趨勢,要求學生在掌握食品營養與食品加工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重點掌握解決和控制食品加工過程中質量與安全問題的技能。其研究方向主要為:食品加工過程的安全性控制、食品中生物危害的發生和傳播途徑及行為效應、食品加工過程化學危害物的產生和遷移變化規律與控制原理以及食品安全檢測新技術與新方法。

    2.中國農業大學培養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為理學學士學位,主要培養具有化學、生物學、營養學、衛生學和食品科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能,能掌握檢驗、檢疫的專門技能,從事食品品質控制、檢驗檢疫、營養及營銷策劃等相關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學生應了解食品生產的基本工藝和設備基礎知識,具有從事食品全程質量全過程控制管理和安全性保證的基本能力;掌握食品營養與功能成分及安全性檢驗的基本方法,熟悉食品法規與標準化;了解國內外食品質量及安全領域的發展動態并具備調查研究與決策、組織與管理的基本能力。

    3.香港理工大學設立了食品科技與食品安全本科專業,為其3年,授理學士學位,要求學生掌握與食品相關的食品化學和分析技術,并掌握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及產生的有毒物質和生長條件來確保食品的安全,能應用食品保藏、加工和食品工程相關基礎知識來解決食品技術中的安全問題,能整合所學知識來解決食品安全和技術的問題,尤其是食品產品的質量和控制、食品的感官評價、食品危害性分析和公共衛生管理等。

    4.調研發現,國內117所高校都開設了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且多個高校設置了與食品質量安全相關的博士點和碩士點,通過多年努力,課程體系建設日漸完善,教學內容日益豐富。多數高校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開設有普通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基礎生物化學、人體機能學(人體生理、生化與病理生理)、營養學、食品衛生學、食品化學、食品工藝學、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技術、食品質量檢驗技術、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功能食品、食品企業管理,以及食品微生物檢驗技術、營養與食品安全綜合實驗、食品質量檢驗技術實驗、食品化學實驗等實驗課程,形成了較為系統完善的課程體系。

    5.調研發現,學校可以依托自己原有的優勢課程,利用其教師資源以及教學資源對食品安全專業的發展進行規劃,能夠更好地提高專業水平,辦出高校的專業特色。如浙江工商大學其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前身為食品衛生與檢驗,其專業的學科重點就是培養食品檢驗型人才;廣東海洋大學利用自身在水產品研究和開發上的優勢,將水產品保鮮加工質量與安全作為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專業特色進行建設;中國計量學院是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下屬的以檢驗檢疫為特色的院校,質檢特色是該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建設目標,在培養方案上除強調三大檢驗外,著重食品安全的生物學快速檢驗,同時加強學生在管理、認證方面的基本技能培養;云南農業大學食品安全專業的建設特色,側重于對于云南傳統畜禽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等的產品原料生產以及產品保鮮加工的安全和質量控制,尤其針對云南民族傳統特色食品安全控制的教學科研,也是其專業建設的特色之一。參考每所學校依靠自身優勢培養出來的人才特點不同,恰好符合了不同就業領域對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需求的不同。

    6.調研發現,在國外高校中,基本都沒有將食品安全獨立出來作為一門新的專業,而是將其合并于食品科學等專業中,只學習基本的食品安全相關基礎課程,如微生物學、食品毒理學、食品安全學等。在此基礎上,國外食品院校開設了食品安全相關的碩士專業,如英國開設食品安全專業的有四所高校(諾丁漢大學、利茲大學、肯特大學和卡地夫威爾士大學),包括食品安全與風險分析專業、食品生產管理專業、食品市場和供應鏈的管理專業和食品安全專業等,一般為期1年,主修課程側重于食品原料、食品鏈和食品生產的安全管理、食品生產的風險評估等。荷蘭的瓦格寧根大學(號稱食品安全與工程專業世界排名第一)同時開設了食品安全和食品質量管理兩個碩士專業(為期2年),這可能是由于國外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較為完善,而中國的食品安全目前還主要側重于終端檢測,整個食品鏈的管理體系還有待加強,但整體的趨勢還是應該由單純的技術檢測轉變為安全管理和檢測并重。

    分析各校提出的食品安全所修的相關課程,其基本思想是以各自依托的學科背景為基礎,把食品產品的目標檢驗和控制作為重點,沒有充分認識和突出食品安全過程控制和預防管理在新時期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缺乏對食品安全專業的清晰認識,還把食品安全定義在食品衛生的角度,而這個定義已經過時。食品安全專業的學生要掌握食品科學的基本理論和實驗技術,掌握食品生產的基本工藝和設備基礎知識,熟悉食品法規與標準,能夠了解國內外食品質量及安全領域的發展動態,具備在食品生產、流通及消費領域從事分析檢測、安全評價、質量管理、科學研究及企業管理方面的基本能力。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從已經設置的食品安全專業來看,國內外重點高校在此專業的特色、基礎條件和師資力量差別較大,側重方向多樣,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及特色專長也各不相同。

    二、江蘇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建設特色和人才培養情況

    1.人才培養目標和招生情況

    面對日益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江蘇大學專業旨在培養適應經濟、科技、社會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和個性健康、和諧統一的,富有科學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的,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食品質量與安全方面的應用型人才,擬培養技術與管理復合性的新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面對新的形勢,我校結合本專業特點,努力構建“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重個性、廣適應、高素質、求創新”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希望學生能掌握化學、生物學、管理學、食品科學、食品安全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具備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能在生產企業、科研機構、檢驗機構、衛生監督機構、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環保機構等企事業單位從事分析檢測、質量控制、企業管理、生產、安全評價、經營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級人才,同時又能成為研究生的合格備選人才。

    江蘇大學2008年首次進行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招生,共招收21名學生,于2012年畢業,此后,每年招生增加到兩個班,目前共有194名食品安全專業本科生在讀。

    2.專業建設平臺和課程教學體系內容

    本專業建設平臺分為通識教育平臺、學科專業基礎平臺課程、專業(方向)模塊課程和實踐環節四大模塊。學生主要學習化學、生物學、食品科學、食品工程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學、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食品安全控制技術及食品標準與法規的基本知識,受到食品生產、食品質量管理與食品安全檢控和科學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訓練,要求學生具有從事食品質量與安全性檢測、監測、評價、預警、控制、認證、食品質量與安全標準和法規制定及食品質量安全的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

    基本框架如下:

    (1)專業基礎必修課程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導論、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工程圖學C、機械工程基礎、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雙語)、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化學、食品分析、儀器分析。

    (2)基礎選修課程

    試驗設計方法、食品物理學、營養生理學、食品物流導論、食品免疫學基礎、分子生物學。

    (3)專業方向必修課程

    食品工藝學I、食品衛生學、食品毒理學、食品營養學、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質量管理學、食品供應鏈管理、風險評估、食品工藝學II、食品感官評定技術、常見食品的安全檢測技術。

    (4)專業方向選修課程

    食品標準與法規、食品環境學、動植物檢疫檢驗、食品質量認證、食品流行病學風險控制、食品添加劑、食品品質計算機圖像處理(雙語)、食品工廠建設與監控、食品工程新技術、功能食品導論、學科前沿進展、食品無損檢測、食品生物技術、食品安全焦點案例分析、食品微生物學。

    3.江蘇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本科專業建設特色

    (1)依托優勢,特色發展。江蘇大學依托在食品無損檢測方向的優勢和長處,根據我校原有的優勢課程(現代食品檢測技術、食品機械與設備),利用現有教師資源與教學資源對食品安全專業的培養計劃進行修訂,將食品安全過程管理、控制(國際接軌)與產品終端檢測并重,將本校的食品安全專業人才定位為“懂工藝、精管理、強檢驗”的全方位人才,辦出江蘇大學的專業特色,如著重食品過程中的安全管理(利用本院在農產品加工和機械方面的優勢,如農產品的無損檢測等技術對食品的儲藏、加工和流通進行安全管理)。

    (2)課程體系設置創新,淡化食品科學專業的影響。江蘇大學將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方向細分為食品安全質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檢測(生物安全和化學安全)兩個大模塊,在選課時引導學生進行分模塊課程選擇,讓學生在畢業時就可以成為具備基礎知識且精通一個方向(檢驗或管理)的專業人才。

    ①通識教育平臺課程

    根據江蘇大學2012版新大綱對英語、計算機、體育和大學物理等課程要求,減少了英語的課時,增加了體育課時,將計算機調整為選修課,并增加了程序設計語言種類。

    ②學科專業基礎平臺課程

    參考教育部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新規范,適度增加了專業基礎課總量,新增了管理學原理、人體生理概論、食品原料學等課程,從而為后續課程開設奠定理論基礎。

    ③專業(方向)課程

    參考國外高校的專業設置和就業方向,將本專業方向細分為食品安全質量管理和食品安全檢測(生物安全和化學安全)兩個大模塊,在選課時引導學生進行分模塊課程選擇。

    食品科學工藝類課程:參考其他院校課程設置,對食品工藝學進行拆分,由原來的90個課時拆分成為食品工藝學I(原理部分)和II(工藝部分);在此基礎上,增加了食品分離重組技術,食品加工過程模擬優化與控制、食品微生物檢驗等專業方向課程,順應食品工業的精深加工、過程自動化的總體發展趨勢要求。

    食品安全類課程:參考外國高校安全類專業課程設置,新培養計劃增加了風險評估、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供應鏈管理和食品安全焦點案例分析等課程,便于和國際接軌。

    通過新大綱的改革,形成以下幾大模塊。

    食品學科化學基礎類:化學(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化學。

    食品工程特色類:電工電子學;工程圖學;機械工程基礎——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藝、食品加工機械與設備——食品工廠設計。

    食品質量管理方向類:管理學原理——食品質量管理學——標準與法規、風險評估、供應鏈管理等。

    食品質量與安全生物基礎類(營養與衛生):人體生理概論、微生物——食品營養學;食品衛生學;食品毒理學(含風險評估)。三大課形成了江大食品安全專業的核心課程群,即營養與衛生課程群,并給予842項目資助。

    食品安全檢測方向類:食品分析;現代食品檢測技術;感官評定;食品微生物檢驗;食品無損檢測技術等。

    (3)重基礎、求卓越、國際化。為了培養創新性和國際化人才,本專業開設了創新方法導論課程;開設了一門全英文課(食品生物技術),四門雙語課(食品化學、微生物學、食品工藝學和食品品質計算機圖像處理);并開設了四門網絡課程(食品文化概論、食品標準與法規、食品安全焦點案例分析、功能食品導論),完善了學科理論基礎平臺課程,旨在構建學生扎實的基礎知識體系,為研究生培養輸送合格備選人才。加強了質量管理類、論證、法規等課程,同時完善實踐環節,重點培養學生動手能力,滿足用人單位的要求。增加風險評估、預警等課程,并開設多門雙語課程與網絡自學課程,順應食品安全專業的國際化培養趨勢!

    (4)培養全方位技術人才,促進就業。目前社會輿論普遍都希望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畢業生除了具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外,還應該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熟悉各種質量管理體系的運作,熟悉相關的食品法律、法規和標準,具備食品檢驗和質量控制能力。另外,還要求畢業生動手能力強,能夠吃苦,愿意下基層工作。江蘇大學針對用人單位需求,整合校內外資源,形成一個從大一到大四、從課內到課外、從校內到校外的一體化學生實踐平臺,如特地新增了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等必修和選修的課程,同時開設了多個實踐環節(認知實習、認識實習、暑期實習和畢業實習等)和多個基礎實驗、綜合實驗(檢驗檢疫綜合實驗、食品加工綜合實驗等),每個環節有大概2~3周,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同時,江大和多個認證培訓中心聯合,開展ISO22000/HACCP、ISO9000內審員、食品安全師、食品檢驗工以及食品營養師等認證資質培訓,促進學生就業。

    參考文獻:

    [1]肖貴平.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福建農林大學為例[J]. 福建輕紡,2010,(1):36-42.

    第4篇:無機化學專業導論范文

    【導語】

    2019年4月寧夏自考時間:4月13日-14日。

    2019年4月寧夏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專業課程時間表

    專業代碼 專業名稱 層次  4月13日(星期六)上午  4月13日(星期六)下午  4月14日(星期日)上午  4月14日(星期日)下午 公共課      12656 *思想和中國特色

           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  00009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  00031 心理學  00012 英語(一)  037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03706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0219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二)  00015 英語(二)  02199 復變函數與積分變換  03709 基本原理概論  04183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  04729 大學語文    00420 物理(工)    00020 高等數學(一)    02198 線性代數    00022 高等數學(工專)    04184 線性代數(經管類)    00023 高等數學(工本) 英語頂替課    00318  公共政策    00031 心理學  08046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 20203 會計 專  00067 財務管理學  00146中國稅制  00155 中級財務會計  00144 企業管理概論  00157 管理會計(一)  00065 國民經濟統計概論  00156 成本會計  00043 經濟法概論      00041 基礎會計學           20207 市場營銷* 專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178 市場調查與預測  00177 消費心理學  00043 經濟法概論(財經類)    00065 國民經濟統計概論  00181 廣告學(一)  00144 企業管理概論      00182 公共關系學        00041基礎會計   30112 法律* 專  05679 憲法學  00245 刑法學  00260 刑事訴訟法學  05677 法理學  00242 民法學  00223 中國法制史  00243 民事訴訟法  00244 經濟法概論  00247 國際法  00261 行政法學     40101 學前教育* 專  12340 學前兒童發展  30002 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組織  09277 教師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   50114 漢語言文學 專  00535 現代漢語  00536 古代漢語  00534 外國文學作品選  00533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二)  00529 文學概論(一)  00530 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  00506 寫作(一)  00532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一)      00531 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   50207 英語* 專  00596 英語閱讀(二)  00831 英語語法  00522 英語國家概況  00795 綜合英語(二)  00595 英語閱讀(一)  00794 綜合英語(一)  00597 英語寫作基礎   50212 阿拉伯語 專  06755 阿拉伯語綜合技能(二)  06756 阿拉伯語語法  06758 阿拉伯語閱讀  06761 阿拉伯文化概況 100701 護理學 專  02997 護理學基礎  03179 生物化學(三)  02998 內科護理學(一)  03001 外科護理學(一)  02901 病理學  02996 護理*學  02864 微生物學與免疫學基礎  03002 婦產科護理學(一)  00488 健康教育學  03000 營養學  02113 醫學心理學  02899 生理學    02903 藥理學(一)    03003 兒科護理學(一) 90110 葡萄與葡萄酒* 專  02731 釀酒微生物  02735 葡萄酒工程學  02738 葡萄植物保護學  02736 葡萄酒工藝學 20115 經濟學* 本  00139 西方經濟學  00141 發展經濟學     20204 會計 本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160 審計學  00158 資產評估  00162 會計制度設計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159 高級財務會計  00161 財務報表分析(一) 20210 旅游管理 本  00058 市場營銷學  00198 旅游企業投資與管理  00191 旅行社經營與管理  00152 組織行為學        00053 對外經濟管理概論 20218 人力資源管理 本  06089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  06091 薪酬管理  05969 人力資源戰略與規劃  11760 人力資源政策與法規      00937 政府、政策與經濟學   30106 法律 本  00230 合同法  00246 國際經濟法概論  05680 婚姻家庭法  00228 環境與資源保*  00249 國際私法  00262 法律文書寫作  00167 勞動法  00226 知識產權法      00258 保險法  00233 稅法 30302 行政管理學 本  00318 公共政策  00315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01848 公務員制度  00034 社會學概論     00321 中國文化概論   40102 學前教育 本  00398 學前教育原理  00385 學前衛生學  00402 學前教育史    00401 學前比較教育    00387 幼兒園組織與管理        00882 學前教育心理學   60102 歷史教育 本 00774 史學理論與方法       40112 小學教育* 本  00464 中外教育簡史  00465 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    00467 課程與教學論 50105 漢語言文學 本  00037 美學    00538 中國古代文學史(一)  00537 中國現代文學史  00540 外國文學史    00539中國古代文學史(二)   80702 計算機及應用 本  02324 離散數學  02326 操作系統  04737 C++程序設計  04741 計算機網絡原理  04747 Java語言序設計(一)  04735 數據庫系統原理      02331 數據結構       82218 電子政務 本    00315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     90115 園林* 本  02662 植物生理學  07894 園林植物遺傳育種  07427 園林生態學  07899 園林建筑設計 90202 林學* 本      04215 觀賞樹木學  04216 森林規劃與設計 100702 護理學 本  03006 護理管理學  03200 預防醫學(二)  03201 護理學導論  03004 社區護理學(一)  03203 外科護理學(二)  03009 精神障礙護理學    03007 急救護理學  03202 內科護理學(二)  03008 護理學研究     100805 藥學 本  05522 有機化學  03023 藥物化學  03034 藥事管理學  02173 無機化學      03031 藥物分析  03050 藥理學(三) 80307 機電一體化工程* 本  02194 工程經濟  02240 機械工程控制基礎  02202 傳感器與檢測技術        02200 現代設計方法   20208 市場營銷 本  00185 商品流通概論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184 市場營銷策劃  00183 消費經濟學  00186 國際商務談判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00055 企業會計學  00098 國際市場營銷學 20202 工商企業管理* 本  00067 財務管理學  00150 金融理論與實務    00152 組織行為學         00149 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     80806 建筑工程* 本      02448 建筑結構實驗  02447 建筑經濟與企業管理 50201 英語* 本  00087 英語翻譯      00604 英美文學選讀 50408 音樂教育* 本  00730 中外音樂史  00732 簡明配器法     90403 畜牧禽醫* 本  02678 農業推廣學  02794 動物遺傳育種學  06698 牛生產學  05945 禽生產學  說明:帶*號專業為寧夏高職高專在校生銜接自考本科、中職中專在校生銜接自考專科課程而開的,不接受社會生報考。 帶的專業助學組織必須嚴格按照限定的報考條件招收新生。 ??

    第5篇:無機化學專業導論范文

    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四。近年來我校對制藥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實踐,確立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方式。我校制藥工程專業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一般情況下每4年修訂一次,經過院系相關專家的認真討論以及組織國內相關高校專家的論證沛訂了2013年版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并將在教學實踐中繼續修改和完善。

    一、與時俱進科學構建理論課程體系

    (一)圍繞專業培養目標優化整合理論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按照“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有特色”的原則進行體系構建和課程設置,通過學習,要求本專業學生了解和掌握相關藥物的研制、開發、生產、檢驗、流通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2013年我們對一些課程做了適當調整,刪去《儀器分析》及《儀器分析實驗》內容,合并到《分析化學》及《分析化學實驗》中蔗分析化學》

    學時由32學時調整為56學時蔗分析化學實驗》由32學時調整為48學時。在學科基礎課方面增加《制藥工程專業導論》課程,以引導學生了解各個專業的學科屬性和發展狀況在專業選修課方面,為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性取消了《雜環化學》課程的選修。同時在教育理念上改變過往人才培養與社會行業需求相脫節的現象。通過實地調查、座談等多種途徑積極主動地了解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學校的期望與需求股置了《藥學服務》選修課程,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臨床合理用藥、不良反應、執業藥師及其準入制度等相關知識增設了《新藥注冊與GMp認證》課程實現《藥事管理學》和《新藥注冊與GMp認證》教學內容的合理“分工”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使學生掌握國內新藥注冊以及生產企業GMp認證的程序和要求,了解歐美國家新藥申報的程序及中藥國際化的艱難歷程進一步拓展了本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

    (二)加強課程建設提供優質教育“產品”課程建設是直接影響高校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因素而精品課程建設則是高校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質量工程”重要內容之一。精品課程的建設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知識和能力水平而且有利于教師和學生教學相長和諧發展問。我校制藥工程專業以《有機化學》市級精品課建設拉動課程體系的建設,已培育《化工原理》、《分析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藥物化學》、《無機化學》等學科基礎課為校級精品課。通過不斷完善和優化使它們成為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借此推動我校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和優質教學資源的網絡化為本專業學生提供優質教育“產品”.

    二、改革專業實驗課程體系焙養學生創新能力

    目前高校的專業實驗課普遍存在諸如實驗課傳授知識多,能力培養少臉證性、重復性實驗多綜合性、設計性實驗少等現象。要適應現代制藥技術對“創新型、工程型、應用型制藥工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就必須不斷地對實驗內容進行改革創新。

    (一)突出綜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課程不僅是制藥工程專業理論知識、方法原理的綜合而且還是實驗手段、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實驗儀器設備的綜合。藥物合成實驗大都是傳統的經典性、驗證性實驗字生感覺枯燥無味。從“阿司匹林的合成”到“阿司匹林片劑的制備及質量評價”,這樣不僅使學生對藥物的制造過程有了整體認識而且使學生產生成就感肩利于他們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這類實驗教學的探索和實踐,不僅加強了學生綜合技能的訓練,同時提高了實驗教學質量。

    (二)嘗試設計性實驗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增開了設計性實驗。制藥工程專業學生大多熟知“達克寧”我們開設了“硝酸咪康哇軟膏的制備及質量評價”實驗前我們向學生介紹了硝酸咪康哇的物理性質、藥理特性及臨床作用特點使學生了解了咪哇類局部抗真菌藥的臨床應用現狀。基于藥物化學、藥理學、藥劑學等相關學科理論知識結合我院教師最新研究成果“抗真菌藥硝酸舍他康哇及其軟膏”,學生開展了設計性實驗“硝酸舍他康哇軟膏的制備”,評價了軟膏刺激性、錐入度等技術指標通過完整的半固體制劑制備及評價實驗操作,既提高了學生實驗的主動性漢培養了學生的專業實驗興趣。

    (三)加強科研成果向實驗教學轉化根據醫藥發展最新動態,優化實驗教學內容教師的最新研究成果進入課堂。基于我院教師研制的國家二類新藥“抗癲癰藥加巴噴丁及其膠囊”新藥研究成果役計了“加巴噴丁的精制”實驗項目通過與“阿司匹林的合成”實驗進行對照做到了實驗內容老藥與新藥

    的有機結合,同時讓學生了解到了老藥新用、一藥多用的知識使學生對新藥研究與開發有了感性的認識。通過“加巴噴丁片劑的制備及質量評價”的實驗的教學在掌握壓片的操作工藝基礎上評價了片劑的硬度、脆碎度和崩解時限及溶出度等指標,激發了學生對專業實驗的熱情。 三、加強實習環節提升學生實踐能力

    實習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制藥工程專業實習包括仿真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等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實踐環節。

    (一)完善校內仿真實習基地建設我院引入北京東方仿真控制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青霉素發酵工藝仿真軟件并開展了青霉素發酵工藝和青霉素提煉工藝仿真教學。通過計算機仿真實習使同學們熟悉了青霉素生產流程掌握設備操控要領了解故障處理原則實習結束后系統會自動對操作過程和結果進行考核。仿真實習有效緩解了實習中難以動手操作的難題更加貼近生產實際提高了學生的實習效果。因此通過建立多種工業化典型流程的仿真模式可以豐富學生對不同生產流程的操作經驗為學生服務不同制藥生產企業奠定基礎。

    (二)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院制藥工程專業建立了穩定的校外生產實習基地包括河北省九派制藥有限公司、華北制藥集團華栗有限公司、天士力制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第六中藥廠、天津市敬業精細化工有限公司等生產企業實習內容涉及到原料藥制造(化學合成、中藥提取、發酵等)、質檢、制劑、包裝、環保、營銷、動力以及GMp規范與認證等多個環節,與我院理論課程緊密銜接。實習基地為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可操作平臺,同時強化了學生對制造技術、質量意識、市場競爭、工業安全與法律約束等內容的認識和理解。

    (三)落實醫藥產業科技園建設為了加強校企聯合技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原則天津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南開區政府、天津博愛醫藥技術有限公司2007年打造了“天津理工大學博愛生物醫藥科技園”2010年天津理工大學化學化工學院與天津市靜海縣經濟開發區共同簽署了“醫藥產業科技園區”的合作協議。通過以合作聯盟為平臺的校企合作方式不僅解決了聯系實習企業困難的問題而且進一步拉近了學校與企業的距離探索出了一條產學合作辦學新路子。

    第6篇:無機化學專業導論范文

    關鍵詞:專業發展;培養目標;課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F2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182-02

    引言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國家教育部1999年分布實施的高校新專業目錄中新設立的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資源、環境與規劃管理能力的綜合性人才。石河子大學于2001年招收第一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科生,以培養環境科學及規劃設計類人才為目的。借助于近幾年社會對環境類及規劃設計類人才的有一定的需求量,幾年來生源相對充足,專業發展也一度呈現出良好的態勢;但是面對整個社會就業壓力大的事實,該專業的發展前景也開始令人擔憂,或者說已呈現出衰敗的跡象,而且也會時不時聽到該專業的畢業生喪氣地嘆道:幾年學下來,感覺比較空洞,我能找到什么工作呢?社會需要我這專業干什么呢?面對這種感嘆和疑慮,引起筆者長久的思考。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筆者認為,解決該專業發展問題的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方向的“定位”。

    一、“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發展現狀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屬于地理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它是個涵蓋面較廣的專業,據統計,全國有160多個高校設有該專業 [1],而各高校對該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目標大相徑庭,有的側重于資源環境,有的側重于城鄉規劃、有的以培養房地產管理人才為目標、有的以培養物流管理人才為目標等等。由于大部分高校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在地理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偏重于地理學的人才培養模式及目標的高校偏多,同時各高校也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及專業發展基礎設定培養目標,使該專業呈現出在同一專業名稱下培養著不同方面的人才的現狀。對此,要想使該專業有個良好的發展前景就必須準確“定位”,也就是應明確培養目標,認真科學地構建課程體系,專業方向要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并根據需求做靈活的調整,以便能使學生感覺所學不空、切實有用,消除學生疑慮,培養出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專業的發展強勁有力,前景光明。

    二、明確培養目標,確定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這個“人才”應該理解為社會需要的可用之人。因此,石河子大學的培養目標就相當明確:培養社會所需之人。隨著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境意識的提高,有效控制和防治環境污染及公共衛生問題,需要大量的專業性人才,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的共識,特別是在新疆這樣的生態環境脆弱地區,環境管理與污染防治任務相對繁重。針對社會需求,石河子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培養目標應確定為:培養具備環境科學和規劃設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環境保護、環境管理和環境規劃設計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就需要確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中有以下幾個要素:專業設置、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方案、培養途徑。其中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的具體化、實踐化形式,是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中心環節,是人才培養的實施藍圖 [2]。我們的培養方案經過幾次大的修改,目前使用的方案相對完善,具體表現:(1)方案中著重加強了本科前兩年階段的基礎教育,并適當增加了專業基礎課學習;如增加了“計量地理學”、“景觀生態學”等課程,將“環境規劃與管理”、“遙感導論”、“地理信息系統導論”等課程調整到大學第二年開課,使學生及早接觸專業知識,為以后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2)為了培養進一步深造與承擔社會工作等多方面的人才做準備,加強了專業基礎課與專業選修課程;如增開了“環境地理信息系統”、“專題地圖設計”、“全球變化”、“景觀規劃設計”等課程,這些課程突出專業知識教育,同時拓寬知識面。(3)實行“兩段”式培養,即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也就是在三年學校學習后,讓學生到環境管理、環境保護單位、環境評價企業以及規劃設計部門等實踐半年,給學生提供社會實踐經歷,以提高實踐能力和技能。

    本培養方案的特點是以綜合素質培養為基礎,加強專業素質教育,突出人才培養特色,以培養出具有良好科學素質、專業知識全面、實踐動手能力強的管理和設計人才。

    三、課程體系建設

    要實現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是僅僅靠一門或幾門課程所能奏效的,而是靠全部開設課程的協調和補充。課程體系是否合理,直接關系到所培養人才的質量。環境科學涉及自然、技術、社會和管理科學等諸多領域和學科,是一門跨學科和多學科交叉的科學[3]。“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通過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形成了 “綜合性強、研究領域廣、相關學科多” 等專業特點。這即為專業課程設置提高了難度,同時也提供了廣度。

    高校各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反映在普通課程、專業課程、職業課程、跨學科課程;理論性課程與操作性課程;必修課和選修課程;大、中、小型課程;潛在課程與顯性課程等幾個比例關系中[4]。經過幾年的不斷探索,目前在我們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中,首先,體現了基礎與專業的結合:我們開設專業所需的各類基礎課,如高等數學、英語、計算機、無機化學、自然地理學等。第二,體現了理論與應用的結合:一些課程除理論部分外,還開設實驗或實習課,如環境監測學,該課程中一半的課時是實驗課;再如遙感導論,該課程設有集中上機實習時間;還有野外實習,增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感官認識等等。第三,體現了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發展的結合:面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及時調整部分課程,如面對社會對環境規劃設計類人才的新需求,在原有“環境規劃學”、“環境影響評價”等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城市規劃原理”、“景觀規劃設計”等課程,使學生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目前該專業新的課程體系基本實現了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比例適當,理論性課程與操作性課程比例適當,必修課與選修課程比例適當等對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的要求。

    結語

    人才培養是為社會服務的,社會有什么需求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社會需求直接表現在對某類專業人才的需求市場上,因此,我們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也會通過深入研究人才市場對人才類型的需求做靈活的調整。站在教育工作者角度,如何才能抓住每一個市場需求機會,培養社會所需的人才,推動專業的蓬勃發展,是每位教育者都應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趙小風,黃賢金,等.中國高等教育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比較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8,(3):50-53.

    [2]曾冬梅,席鴻建,黃國勛.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2,(5):98-101.

    第7篇:無機化學專業導論范文

    關鍵詞:上海;中本貫通;培養模式;實踐

    作者簡介:朱曉佳(1993-),女,江蘇蘇州人,上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陳嵩(1964-),男,浙江紹興人,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占小梅(1985-),女,江西九江人,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所實習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

    基金項目:2015年度上海市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綜合研究項目“首批中本貫通試點專業的實踐研究”,主持人:陳嵩。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07-0036-05

    為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和“上海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5―2030年)”的精神要求,加快培養適應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一線優秀技術技能人才,2014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發《關于開展中等職業教育―應用本科教育貫通培養模式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中本貫通培養模式”),宣布正式啟動上海市職業教育中本貫通培養模式試點。

    中本貫通培養模式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新探索,這種模式對培養目標、組織架構、招生管理制度、教育教學方法、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實習實訓、監控評價等方面提出了全面的改革新要求。上海市首批中本貫通培養模式試點選取了三所老牌的中等職業學校和兩所應用本科院校以及兩個強勢專業,具體學校和專業是:上海信息技術學校、上海石化工業學校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對口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相應專業;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的機械工程(數控技術)專業對口上海第二工業大學相應專業。

    經過一年多的實踐探索,這五所學校相應專業的中本貫通培養模式試點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同時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亟需加以解決和改進,以期為今后順利推進職業教育體系構建奠定比較好的基礎。

    一、中本貫通培養模式現狀分析

    (一)共同制定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中本貫通培養模式頂層設計的重要內容,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因素,是中本學校課程銜接、制定統一人才培養方案等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中本貫通培養方案中,中職階段不能跟普通中職一樣,本科階段也有別于普通本科。作為一種新的探索,上海石化工業學校認為,中本貫通要注意區分與普通本科、高職專科培養人才的定位。中本貫通本科同一般普通本科相比具有鮮明的技術應用性特征,是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術人才為主要目標,兼具工程教育和技術教育并側重技術教育的本科層次教育。中本貫通的培養目標需要中職和應用本科根據具體情況詳盡地共同制定。(見表1)

    (二)成立聯合組織機構

    在實施過程中,聯辦的中職和本科院校形成“教育部門統籌協調,牽頭高校主導引領,中職學校主動作為”的協調運行機制,保證生源質量,避免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脫節。上海工業技術學校和上海第二工業大學成立了由兩校領導、學校相關部門人員組成的領導小組和工作小組,定期開會對這項工作進行指導,協商、溝通、解決在工作實施中遇到的問題;由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牽頭,上海信息技術學校和上海石化工業學校定期召開各方參與的“化工專業中本貫通研討會”,共同討論人才需求、培養目標、培養方案框架及主要的實踐環節,經過多次討論后確定“三中有四、四中保三”的中本貫通人才培養方案修改指導意見,即在三年的中職教育中增加四年本科學習的部分理論,在四年的本科教育中延續中職階段的實踐能力培養。值得一提的是,在實施過程中,五所首批試點學校首創了“導師領銜介入機制”。如:由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的陳桂娥教授領銜組織每學期的教學活動,帶動兩所中職學校的教師進行聽課及教研活動等。

    (三)逐步探索新的招生考試和學籍管理制度

    1.招生情況。中本貫通培養模式的招生工作分筆試和面試兩個環節。筆試就是參加初中畢業統一學業考試,要求總分(含政策性、獎勵性加分)須達到上海市普通高中最低投檔控制分數線及以上。從錄取的實際情況看,中本貫通班學生的錄取分數均大大高于普通高中最低投檔的錄取分數線,這從一個方面反映出這一培養模式得到了社會和家長的初步認可。2014年上海普通高中最低錄取分數線為510分,當年,上海信息技術學校中本貫通班招生的最高分為589分,最低分為538分;上海石化工業學校中本貫通班招生的最高分為557.5分,最低分為520.5分;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中本貫通班招生的最高分為575分,最低分為549分,平均分達557.17分;另外,招生政策中最大的亮點就是設置了面試環節。錄取前,考生還需要通過學校組織的面試,不權以分數的高低來錄取,還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與愛好。正如上海信息技術學校原校長鄔憲偉所說的那樣,“學校希望能找到一批真正對這一行有愛好、有興趣,不是為讀大學混個文憑的學生。我們是要培養技能型精英人才,不想浪費國家的資源,也不想浪費學生的時間。”

    2.轉段考試。中職學生學成后必須參加轉段考試。學生完成3年中職階段學習,通過轉段考試后可進入后四年的本科階段教育。轉段考試由文化課考試和技能水平測試組成,其中文化課成績占50%,技能水平測試成績占50%。文化課考試由市統一組織、統一命題、統一評卷,技能水平測試考試由本科院校單獨實施、單獨劃線、單獨錄取。對轉段考試成績合格的學生,頒發中職畢業證書,轉段考試成績不合格的學生,如完成中職階段專業教學計劃規定課程、達到畢業條件的,也頒發中職畢業證書;對完成本科階段教學計劃規定課程,符合畢業條件的學生,頒發本科院校畢業證書。

    3.學籍管理制度。制定嚴格的學籍管理制度。上海中本貫通培養模式規定學制7年,中等職業教育階段按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規定進行管理,學費按本市中等職業學校收費政策執行,幫困助學納入本市全日制中等職業學校幫困助學體系;根據相關學籍管理規定,轉段完成后,由高等學校及時辦理新生學籍注冊手續;本科階段按高等學校學生學籍管理規定進行管理,學費按本市高等學校收費政策執行,學生資助按照高等學校相關規定執行。

    (四)積極探索教育教學新途徑

    德育:以人為本,貼近學生、貼近實踐,著眼發展。要做到中本德育內容上的貫通,就必須根據中本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來安排具體的教育內容。從不同層次、深度和廣度上,對德育內容做詳細的分解,厘清中職德育和本科德育之間的差異與共通之處,真正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和個性品質出發,找到一條德育教育新路,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根據中本貫通的特點,注重對這部分學生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的培養,設置了職業導論課程,引導學生提高從業興趣,從一開始就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情操和道德素養。

    教學模式:由單一模式轉向多元化模式。中本貫通教育擔負著培養應用型職業人才的重任。只有在學校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革創新,才能全力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首批試點學校中教學模式改革的最大亮點就是由單一模式轉向多元化模式。機械工程(數控技術)專業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引入了CDIO教學模式以及模塊化課程體系,開發項目引領式教學內容,有利于中本階段交叉教學內容的融會貫通,為中本貫通培養模式提供了方便靈活、高效的培養方案制定與調整方法。

    教學方法:逐步采取貫通的教學方法。中等職業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重視知識性和理論性,在教學方法上更注重突出操作性、實踐性的特點,如果中本貫通培養模式重視教學方法上的銜接,那么中職教育的教學方法就恰好可以彌補本科教育輕實踐、重理論的缺陷。只有中職學校和本科院校在教學方法上共同進行探討和貫通,才能使中職學生在進入本科階段后有充足實踐的感性認識,為后續理論學習提供背景和增強學習動力。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教師采取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布置有創見性的課外作業,改變考試形式,多出開放式的題目,讓學生有充分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提高學生的感知和學習興趣,為后續學習作鋪墊。

    (五)初步探索七年一體化的課程設計

    1.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整合是中本貫通培養模式的核心。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特別是教育教學改革,最終必然要歸結到課程的發展與改革。課程設計要依據學生的認知結構水平,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也就是說,在設計一個具體的課程計劃時,必須重點考慮學生在這一年齡段的實際思維水平和認知水平。在中本貫通培養模式中,學習時間橫跨中職和本科兩大時間段,共計七年的培養周期,超過了任何層次的學歷教育時間,而這七年正是學生心理生理逐步趨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因此,中本貫通培養模式的課程一體化設計必須立足于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根據中本各個階段的學生思維水平和認知水平,明確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從實際情況看,首批中本貫通培養模式試點學校均依據學生的成長、心理認知規律等進行七年課程體系的一體化設計,初步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機械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兩大專業的中本貫通一體化課程體系。

    2.課程標準。共同制定兩個階段統一、貫通的課程標準。將中職、本科兩個階段的教學內容放在一個統一的課程框架內來認識和設置,制定統一的課程標準,為課程開發提供參考和指導。如此,開發出來的課程結構層次分明,才能有效實現課程內容的連貫和溝通,從而避免中職和高等教育課程貫通過程中各自為陣、定位模糊、趨同等現象。如:根據專業定位、能力要求、課程結構、職業資格等要求,上海信息技術學校、上海石化工業學校和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對語文、數學、英語、有機化學、無機化學、物理六門課程統一撰寫課程標準,兩個中職學校統一標準、統一考試,加強教研,改進方法,確保教學質量。

    3.教學計劃。共同制定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七年教學計劃。在其他省份3+4培養模式中,早已暴露出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即中職學生進入高等學校后,在專業技能課的學習上沒有問題,但在專業理論的拓展和深入學習中表現得很吃力,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因此,對于形式相同的專業基礎課,不能簡單地將其撤銷。課程內容上可以有重疊,但是在深度上應該有所區別。最理想的情況是,中職學校和應用本科在對職業崗位需要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進行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共同進行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一體化教學計劃設計,這其中的職業能力強調的是知識的應用性,而不是單純的掌握知識。如: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根據教學計劃進行了教學內容的重組、相關環節的增設、教學方法的變革等,為引導學生了解職業內涵,激發專業學習興趣,特地設置學科專業前沿知識及職業導航等;機械工程(數控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根據教學內容在原中職和原本科階段重復交叉多、知識脈絡廣、體系結構各自成一體等特點,進行了對教學計劃的細化、培養方案的整合等工作,在此基礎上,制定詳細的一體化課程大綱。

    (六)合力打造師資隊伍建設

    1.師資配備。中職、本科學校配備了優秀的師資團隊。學校和教師齊心協力,構建起具有職業特色的優秀教師團隊,為實現中本的有效貫通創造人力資源方面的條件。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為中本貫通班配備了老中青結合、高職稱、高學歷和高實踐技能的可持續發展師資隊伍,不僅如此,學校還特別配備了學校教師與企業工程師共同構成的雙結構師資隊伍。又如:上海石化工業學校積極挑選優秀教師承擔教育教學工作,選拔了多次獲得學校十佳班主任稱號的教師擔任中本貫通班的班主任;任課教師也挑選工作責任心強、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來擔任,這些都是保證貫通培養教學質量的重要基礎。

    2.教師的培訓與互動。中本貫通不僅僅需要課程的銜接,同時也需要師資配備的銜接。如何讓學生在完成前三年學習后順利進入本科階段學習,提高與本科相適應的理論與技能學習能力,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一支教學實踐能力過硬的互通的師資隊伍。通過專門的理論培訓和實踐操作訓練讓中本貫通的教師了解中本貫通的連貫性,清楚不同層次職業崗位的技能、技術要求,掌握職業技術教育各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改變傳統中本教師封閉培養、各自教育的方式,形成中本教師培訓實習的連貫性和互相交融性、不同職業崗位層次階段性有所側重的教師教育形式。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文化基礎課程部分教師在2015年6月到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進行了學習和培訓。同時,聘請本科專任教師到中職學校作為指導教師全程指導人才培養計劃的實施,對加強教學科研、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水平起到了引領作用。這兩所貫通學校還共同成立了機械工程(數控技術)專業聯合教研室,定期組織教研活動,開展貫通培養的教育教學改革、課程開發等。按課程大類成立教學組,課程負責人建立對接關系,定期舉行說課活動,便于同類課程任課教師互相了解各自負責模塊的教學內容。另外,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還特別派出了專業主任作為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的專業導師,與班主任不同的是,專業導師和中本貫通班級的教師學生接觸機會多,主要負責專業思想和職業導論課,對師資一體化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上海石化工業學校和上海信息技術學校為保證教學質量總體一致,除了組織相關教師進行專題教研活動外,還保證每學期兩次的聯合教研活動。通過教研活動,明確教學要求,實施正確的教學策略,以提高教學效果。

    (七)共享實習實訓資源

    中本貫通培養模式的開展需要學校合理調配實習實訓設備,優先滿足在校試點項目班級學生的實訓教學需求。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數控實訓設備在數量和能級上有明顯優勢,但基礎課程(如物理)實訓室沒有。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基礎課程實驗室完備,兩校已就同享這些資源達成共識。上海石化工業學校有綜合性實驗實訓基地,包括“化學工藝”開放實訓中心。上海信息技術學校建有“現代化工”開放實訓中心。而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擁有市級化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院級化工與環境實驗中心。所以,這三所學校可以取長補短、各取所需,逐步實現實驗實訓設備的資源共享。

    (八)初步建立監控評價機制

    中本貫通培養模式運行成功與否,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強化評價與監管。對此,試點學校都高度重視此項工作。由上海第二工業大學、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合作企業專家及校外職教專家等組成的貫通培養質量督導、監控小組,負責指導、檢查、監督中本貫通培養執行情況,并及時向工作小組反饋。不僅如此,兩所學校還聘請校外教學管理和校外企業專家組成的專家指導委員會來審核中本貫通人才培養方案并參與指導專業教學實踐和教學活動。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定期組織教學質量評價督導活動,為進一步完善教學環節,提高教學質量,在上海應用技術學院陳桂娥教授的領銜下,督導小組開展了聽課督導工作。不僅如此,還舉行了三校聯合教學督導檢查活動,對《有機化學》、《化學工藝基礎》等課程進行集中聽課并分析,開展督導評價工作。

    二、中本貫通培養模式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是“準大學生”的身份弱化了一部分學生的學習動力。由于中本貫通班學生的入學成績普遍優于中職班,因而部分學生存在自滿情緒。入校一定階段后,“準大學生”身份讓中本貫通班學生覺得自己沒有了學習動力,從而在學業上產生了懈怠情緒。因此,如何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的負責人提到,中本貫通班學生在技能方面明顯沒有中職學生的態度積極,亟需學校、家庭及社會各方力量共同進行宣傳教育。

    二是“中”轉“本”的轉段錄取細則尚未明確。學生完成三年中等教育,通過轉段考試后方可進入后四年的本科教育,但目前轉段錄取的細則尚未明確,學生家長都非常關注這一點。上海應用技術學院反映,由于教學計劃中語文、數學只安排了三個學期,而轉段考試要在第三年的第二學期進行,時隔一年半不碰語文和數學,考試成績肯定不能與當年三校生錄取本科的成績相比。三所中職學校負責人也反映,由于轉段考試目標要求不清晰導致文化課的教學難度加大,許多教師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本著“就高不就低”的原則嚴抓文化課;上海市工業技術學校提出中職學習階段文化基礎課的教學目標不明確,中職到本科的轉段考試大綱沒有,特別是2017年上海市“三校生”高考將發生變化,中本貫通的轉段考試如何開展和實施成為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三是教材的一體化設計和實施尚需時日。由于目前中、本的相關專業教學標準尚無完全統一,而教材的一體化考慮和設計是一個需要符合專業教學標準要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逐步摸索的過程,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時間跨度,因此尚沒有完全適合中本貫通人才培養模式的專業課完整教材。5所學校編制校本教材的工作剛剛起步,現行一些專業課教材基本采用“中高職教材+補充講義”的辦法,編制適合中本貫通培養模式一體化獨立教材的路還很長。

    四是需進一步重視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對教師的培訓形式單一,直接影響到中本貫通班教師能力的提高。另外,中職學校提出文化基礎課教師一方面自身教學的寬度、厚度還不夠,在執教中職文化基礎課時原本沒有升學壓力,但對有轉段考試的中本貫通班級心里沒底,直言執教壓力大。再有,目前教師在中本貫通班級的教學并未算進考核工作總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熱情。

    五是如何統籌使用專項資金。目前對開展中本貫通培養模式試點工作的專項資金只劃撥到中職學校,本科院校尚未設立專項經費使用的渠道。而事實上,中本貫通培養模式試點工作本科院校從一開始就介入并發揮了積極引導的作用,在開發適合中本貫通的專業教學標準、課程教材建設、隊伍建設等都需要花費大量的財力,在這個過程中,對高校配套經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多個獨立主體(法人)的情況下,如何設立專項經費統籌機制也成為一個瓶頸問題。

    三、進一步推進中本貫通培養模式的對策建議

    一是建立健全中本貫通培養模式的互通共享機制。由于目前這種培養模式屬于試點階段,5所學校又屬于不同主體,不同法人,多頭管理,因此從長遠看,迫切需要建立起由上海市教委牽頭的互通共享機制(或專設相應部門和配備專職人員),這是全面實現信息共享互通、師資共享互通、資源共享互通、資金共享互通等的前提和條件。

    二是要提前制訂“三”到“四”轉段考試的細則。建議市教委在進行廣泛調研、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就中本貫通轉段考試的細則、標準等及早制訂,并向社會公布,使得學校、家長和學生能夠及時了解相關信息,做到心中有數,從而能正確看待并積極應對中本貫通培養模式的轉段考試。

    三是采取多種措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職業認同感。建議社會、學校以及家庭共同配合,加強對中本貫通培養模式學生的思想教育,針對學生學習技能的消極態度,加大職業指導、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等的相關教育力度,使學生逐步增強對專業技能的重視度。同時,各專業課教師應配合班主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動機,激發他們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求知欲和主動學習的原動力;鑒于部分學生的自滿情緒,建議學校可配備專門的心理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使其正確認識自己的身份,找準定位,從而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標和動機。

    四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科院校的“高地”,給中職教師以充分的“充電”,提高其理論水平。另一方面,本科院校相關的專業教師也要到中職學校(或對口企業)掛職鍛煉,提高實踐能力,了解行業企業最新發展情況等。總之,要充分利用對方優勢資源,取長補短,提高中本貫通培養模式成效。另外,建議把教師在中本貫通班級的教學工作納入年度總工作量的考核范圍,并進行適當的獎勵。

    五是統籌力量開發設計一體化教材。編寫教材首先要明確中本貫通培養模式的形式和內容,改變各自為政的狀態,這就需要由相關職能部門牽頭,組織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專家以及一線教師,共同參與相關教材的編寫。其次,這種7年長周期中本貫通培養模式的教材需要邊實踐邊開發,要求一線教師積極地長期關注學生學習的反饋情況,關注相關專業領域的最新變化趨勢,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去完善、修整,不但實現教材的一體化,而且盡量實現與實際情況的同步化。

    六是統籌使用專項資金。任何一項教育改革都需要大量成本投入,中本貫通培養模式的試點也不例外。建議中本貫通培養模式盡早確立專項經費和編制(而不僅僅是籠統的一筆錢投入到中職學校),以支持這項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續性。比如:適合中本貫通培養模式的專業教材開發的成本較高,建議政府部門應當針對試點專業設置校本教材開發專項經費等。專項經費的撥付一方面能為學校更好地開展試點工作提供物質基礎,為師生創造更優質的教學條件與環境;另一方面能極大提高試點院校和教師的積極性,能更有效提高中本貫通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效果。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 | 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天堂|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成人片黄网站a毛片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精品欧美成人高清在线观看2021|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日本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欧洲成人r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成人毛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成人片在线观看地址KK4444|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成人免费v片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日本成人福利视频| 成人秋霞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草莓视频成人app下载| 777精品成人影院| 88xx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97成人在线视频| 57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网视频免费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试看120秒|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