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物常識總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根據《**省2018年農作物種子市場監管方案》等相關文件要求,我市種子管理部門從4月初就對種子生產基地特別是國家級制種大縣**區的生產基地進行檢查,從9月初就秋冬種農作物種子市場進行市場監督檢查及種子質量抽檢工作,現將基地檢查情況及秋季種子市場檢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加強秋冬種種子市場監管,規范經營行為。
1、是把好市場監管關。在秋季農作物種子市場檢查中,我們實行全面檢查和重點檢查相結合,加大種子市場監管,重點打擊無證無照生產經營、未審先推、制售假劣種子、虛假標注、虛假廣告、未按規定建立經營檔案等違法行為。9月份市種子管理站組織人員對全市11個縣區種子市場進行了全面檢查,通過看標簽、查檔案、清來源、堵漏洞,種子市場專項整治取得一定成效。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出動執法車輛25臺次,執法人員125人次,檢查種子市場數量12個,檢查經營門店數量84個,發現未經審定品種2個、標簽標識不規范1起。
2、是把好種子質量關。為確保秋冬種農民用上放心種,避免不合格種子流入市場。從9月份以來,我們組織縣區種子管理部門開展了種子市場秋季抽樣檢驗工作,對油菜種子、綠肥種子和部分蔬菜種子質量進行了抽檢,共抽檢樣品58個。
3、是加強政府采購種子質量的監管。今年**縣、**區、**縣、**縣、**縣等都進行了油菜種子采購,種子管理部門在采購中主要負責對種子質量的監管,要求供種企業在提交標書的同時提供種子質量檢測合格書,種子到位后種子管理站對各個批次種子進行取樣送檢,據統計共取樣25個批次。
二、加強雜交種子生產過程的管理,提高生產水平。為了從源頭上保證種子生產質量,嚴把種子生產源頭關。一是加強生產基地管理。今年以來,市縣區種子管理部門進一步加強了進入本轄區內種子生產企業的監管,對生產基地進行統一規劃、統籌安排,堅決打擊爭搶制種基地、擾亂種子生產秩序的行為。嚴格督促企業按照《農作物生產技術操作規程》繁育種子、建立生產檔案,要求種子生產企業必須向縣區種子管理機構提供真實的生產種子類別、生產地塊、隔離條件、面積、種子繁育合同(代繁合同)等數據資料。4至5月份市種子管理站對縣區的生產基地進行了全面巡查,核實我市雜交水稻制種面積為75310畝,面積較往年有所增加。二是進行田間花檢工作。6至10月份,市種子管理站組織有關田間檢驗人員對在我市生產雜交水稻種子的20多家種子生產企業所有生產品種進行了田間花檢,共檢查了70個生產基地,抽檢了60個水稻品種,抽檢面積344.55畝,受檢農戶458戶,從花檢結果來看今年各種子生產企業用于生產的親本基本是合格的。三是加強種子定期抽檢力度。6月底到9月底對大田生產的雜交水稻品種進行了品種真實性取樣,共抽取真實性樣品49個,11月份至12月份,對20家種子生產企業在我市生產的雜交水稻子一代種子進行定期抽檢,涉及品種71個,扦樣139個,代表種子量475萬公斤。目前,真實性樣品與純度鑒定樣品已全部送到省種子質量檢測中心進行檢測,發芽率、凈度、水分等質量指標已在市種子質檢中心完成了室內檢測,不合格的批次已與反饋給種子生產企業,要求相關企業做好種子精選工作。
關鍵詞: 初中生物學教學生物學常識實驗
在初中開設的各門學科中,生物學科作為一門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學科,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最為緊密。因此,初中生物學教學要充分發揮其學科的優越性,將課堂教學與日常實踐活動中生物教學資源有效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然而,如何將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常識應用到生物學教學當中呢?我開展了此項活動,主要集中在課堂中、實驗課中和課外實踐中三大方面,以下逐一展開分析。
1.在課堂中利用生物學常識引導教學
隨著現代科技化的日新月異,生物學知識的更新速度飛快,這就要求生物學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引導學生自覺學習,提升學生對生物學科的興趣。這也就要求生物學教師掌握最新的生物學發展動態,必須時刻給自己注入新的知識、新的能量來應對生物科學的發展。教師在準備新課之前,應根據課堂內容搜集并整理與本節課相關的常識和資料。教師可以用引用故事、常識、當前熱點和實事內容等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并為學生進一步思考奠定基礎。
1.1借助故事導課,用繪聲繪色的語言鋪陳渲染,既寓意深刻,又幽默輕松,能使學生精神煥發,興趣昂然,求知欲沖動。教師在課前備課時需要搜集大量的生物學故事的素材,可以借助當時比較流行的青少年圖書系列劇的小常識,也可以引用動畫片和動物世界等初中生比較感興趣的電視節目為材料,進一步加以整理。例如在學習動物具有保護自身的機制時,教師就可以引用動物世界中《變色避敵的枯葉蝶》,講述枯葉蝶不但在體形上模擬周圍環境,而且體色盡可能地和環境保持一致,讓天敵真假難辨。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引起學生的共鳴,另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1.2利用生活中的常識和現象為鋪墊,解釋課堂中涉及的知識的疑點和難點。由于生物學是一門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學科,因此要求教師要做好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的工作,可以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問題意識、探究意識,產生研究課題。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題,留給學生課后思考:為什么我們在吃海鮮的時候不可以吃水果?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入課程內容。再如:我們家中的水族箱里的燈光是否長時間開著呢?讓學生進一步思考:為什么燈光不能長期打開呢?會使魚的什么結構產生不適反應呢?諸如此類的問題會引發學生的關注和思考。
1.3通過當前的熱點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敘述當前的實際情況并提出發展規劃或者治理策略,可以提升學生對問題知識點的認識,同時也可以鍛煉學生思維的全局性。例如,我們在提及或者講解到生態環境的破壞內容時,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分別提出學生所觀察到的關于生態破壞的事例,并將各種環境破壞情況分門別類,進一步針對各種生境破壞情況提出解決的方案。這于無形中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
2.在實踐中滲透生物學知識
生物學教學的實踐過程可以通過兩個主要方面實現,即實驗課輔助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挖掘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當前要學的教學內容,將課本中抽象的知識點在實際操作和現實生活中得以體現。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教學實踐可以更有效和直觀地學習,使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參與的有意義教學。
2.1實驗教學是生物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實驗和實驗設計組織實驗教學,訓練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并利用實驗中的科學史滲透科學精神教育。實驗教學包括教師演示實驗部分和學生動手操作實驗部分。其中,教師演示實驗通常屬于實驗材料比較稀缺或操作的難度較大的實驗。在進行演示實驗教學中,根據教學目的,教師要向學生介紹有關演示實驗的思路、設計方法、儀器的使用、實驗過程等方面的知識,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科學地分析和說明。另外,教師應盡可能地增加學生動手操作進行實驗的部分,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步驟。這不僅能使學生在設計實驗過程中培養思維的嚴謹性和邏輯性,而且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實驗的能力。實驗能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更好地激發學習的興趣,開啟學生思維的大門。
2.2不可忽視課外實踐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教師要拓寬各種學習渠道,使學習和實踐有效結合。教師可以通過組織各項有意義的戶外活動,例如,通過組織學生進行動、植物園的參觀或者野外郊游等,讓學生親身感受自然界的生命現象。教師結合活動滲透一些生物學知識,能使學生激發對生物學的興趣,正確認識自然界生物與環境、人與自然的關系,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拓展知識面,實現寓教于樂,有效地避免空洞的說教。另外,教師讓學生與大自然深入接觸和了解,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教材中“生物圈”、“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環境”等內容,喚起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無形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魯桂蓮.初中生物學課的導入.生物學教學,2009,VOL34,(1):28-29.
[2]季凱寧.談提高生物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生物學教學,2009,VOL34,(1):25-26;
關鍵詞:生物拉丁文基礎;教法;教學內容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02-0029-02
生物拉丁文是科技工作者用來命名和描述生物的一種國際性語言,是以拉丁文為載體,在世界范圍內進行生物學交流的工具。通過學習這門課程,能夠培養學生多元化文化視角、開放性與包容性思維,提高國際交流合作能力。“生物拉丁文基礎”這門課在黑龍江大學是全校通識選修課,適合全校不同專業學生選課。
生物拉丁文作為世界通用的科技語言,在經典拉丁文的基礎上繼續簡化文法,又對許多詞匯賦予了專門的、確切的含義。在動物和植物學名用拉丁文,動、植物發表新種時必須一律用拉丁文描寫[1-2]。
一、教學內容與考核體系的設計
教學內容圍繞兩大主線,五個板塊進行。教學涉及的兩條主線:一是有關拉丁文的基礎知識,包括拉丁文的起源與發展、發音與拼讀、詞類及變格法。二是有關生物的分類單位及命名,包括國際動物、植物命名法規,動植物的科名、屬名和種加詞的來源與用法及命名人的相關知識[3]。此外,它還介紹醫生開的處方及常見的醫藥拉丁文等知識,普及科學常識。
教學板塊設計如下:
(1)生物拉丁文簡介(Brief introduction of biological
Latin)
(2)拉丁文基礎知識(Knowledge of Latin language)
(3)生物命名與法規(Biological hierarchy and principles)
(4)常用生物拉丁文識別(Identification of biological Latin)
(5)醫藥拉丁文簡介(Medical Latin)
課程考核體系采用開卷考試,把課程成績分成“平時成績” 和“期末考試成績” 兩部分,這樣有效避免了期末一張卷子決定成績的弊端。平時成績占30%(含課堂練習、作業及出勤情況),期末考試成績占70% 。平時作業包含了布置學生收集黑龍江大學校園植物拉丁文名稱等內容。讓學生在校園里欣賞美景的同時,記下校園里每種植物標牌的拉丁文內容,回來匯總打印出來,這樣可以考察學生的觀察力(拉丁文的正斜體、大小寫等問題學生通常不夠重視)。引導學生參觀黑龍江省森林植物園、東北林業大學城市林業示范基地等周邊地區,進行調查實踐活動以豐富生物拉丁文知識。
二、教學難點與重點的處理
如何讓無聲的書面語生動表述出來是本門課程的重點和難點。
(一)開好頭、收好尾,實例教學貫穿始終
首先,明確課程內容,便于學生根據實際需要進行選課。第一節課就告訴學生這門課的特點及講授內容。學生可以根據需要在第一周內進行退補選課。通常在講授緒論時就提出以下問題:1.選課目的。2.你了解這門課的內容嗎?是側重講授語言方面還是側重講授生物學方面。3.能否舉例說出日常生活中的拉丁文有哪些?明確告訴學生這門課程的開設旨在使學生掌握好生物拉丁文的基礎知識以及有關的術語詞匯,從而達到閱讀相關文獻和撰寫生物拉丁文的目的。課程主要講授生物拉丁文的起源與發展,國際動植物命名法規,動植物的科名、屬名和種加詞的來源與用法,雙名法、三名法、學名的簡寫和署名的縮寫等基本生物學常識。在課上舉出學生熟知的一些例子,比如酸奶中的保加利亞乳桿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和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拉丁文學名是每種生物的身份證。例如,川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Rhino是鼻子的意思,pithecus是猴子的意思,roxellana取自歐洲十字軍總司令Suleiman的翹鼻金發夫人Roxellana(洛克安娜)的名字。因此,這個拉丁名可譯為金發翹鼻的猴子[4]。在講授雙名法時,以下三個物種的拉丁文為例子:美國龍蝦(Homarus americanus)、美國黑熊(Ursus americanus)、美洲蟾蜍(Bufo americanus),三者的共同特點是種名相同(同是在美國或美洲分布的種類),而署名不同。再舉三個例子:毛白楊(Populus tomentosa)、加楊(Populus canadensis)和銀白楊(Populus alba)。三者屬名相同,說明是親緣關系近的三個物種,后面的種名代表不同的特征。tomentosa意為“被絨毛的”,指嫩枝、幼葉背面密被白色絨毛;canadensis代表產地加拿大;alba意思是白色的。由學名可知其背后的科學意義。這樣慢慢引導學生走入生物拉丁文的世界,使原來懷著混學分思想的學生慢慢也受到環境影響,加入到主動學習的過程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在一個學期始終保持學習興致是關鍵。課程中會穿插普及一些生物知識及醫學知識,豐富學生科普常識。例如,生物五界分類系統、植物界六大類群等、中醫經絡與健康、食品安全、BMI指數與肥胖癥等內容。
(二)課下通過網絡進行多角度溝通
在與學生的交流方面,采用電子郵件、網絡硬盤等網絡存儲介質,可以與學生及時溝通,發現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在課程最初就建立名為“拉丁語書架”的QQ群,可容納幾百個學生。不同年級的學生在群里,針對拉丁文的問題進行討論。另外,有的科研單位的研究生也加入該群,詢問新種命名等問題。此外,對于生物方面的問題也有所探討。還建立公共郵箱上傳、下載資料和進行交流。此外,在黑龍江大學校園信息門戶的業務系統里,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的賬號和郵箱。選課學生可以通過學號上網與教師交流。
(三)突出重點,期末總結重要內容及學習主線
這門課貫穿一個學期始終,學生往往在最后的復習時間里,不能很好地抓住重點。這樣就要在期末復習時把學習主線(兩個主線)列出,突出重點。
1.主要分類單位:界(Regnum)、門(Divisio)、綱
(Classis)、 目(Ordo)、科(Familia)、屬(Genus)、種 (Species)是生物的基本分類單位,如果需要更多的分類單位,還可以在各分類單位后加“亞”字單位。例如,玉米(Zea mays)是學生熟悉的植物,它的分類單位是植物界、被子植物門、單子葉植物綱、禾本目、禾本科、玉蜀黍屬、玉米。
2.生物分類階元的結尾有一定規律。植物界門的詞尾為-phyta,綱的詞尾是-opsida,目的詞尾是-ales,科的詞尾是-aceae,亞科的詞尾是-oideae;動物界總科的詞尾是-oidea,科的詞尾是-idae,亞科的詞尾是-inae。例如,棕熊科(Ursidae)、啄木鳥科(Picidae)(動物科的詞尾是-idae)。薔薇科Rosaceae(植物科的詞尾是-aceae)。
3.雙名法與三名法的構成。雙名法即用兩個拉丁文字或拉丁化形式的字給植物命名的方法。雙名法的書寫形式是:署名的第一個字母必須大寫,種加詞都是小寫。此外,還要求在種加詞后寫上命名人的姓氏縮寫。即,一個完整的學名=屬名+種加詞+命名人。例如,小麥(Triticum aestivum Linneaus),其中第一個詞Triticum是屬名,相當于“姓”;第二個詞aestivum是種加詞,相當于“名”;第三個詞是命名人,是為該植物取拉丁學名的人,但在非植物分類學專著或文章中,往往將命名人一項省略。
三名法:一個完整的學名=屬名+種加詞+命名人+ 變種/亞種/變型符號+變種/亞種/變型名+命名人。例如,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inn. var. mongolica Litv.)。其中第一個詞Pinus是屬名;第二個詞sylvestris是種加詞,相當于“名”;第三個詞Linn.是命名人林奈。var.是變種符號,mongolica是變種加詞,Litv.是變種命名人。
(四)總結中、英、拉名稱互譯及拉丁文縮寫,便于國際交流
通過總結,學生能夠識別常見縮寫及簡單的中、英、拉名稱互譯,便于閱讀文獻和進行國際交流。
這些名稱互譯很常見,如雙名法(binomial nomenclature)、三名法(trinomial nomenclature)、優先律(law of priority)、模式(type)、學名(scientific name)、物種(species)、新組合(comb.nov.)、屬名(generic name)、種加詞(specific epithet)。
縮寫的情況,如變種var.(varietas)、亞種ssp.(subspecies)、變型f. (forma)等。此外,一些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縮寫也應該引起重視。如公元A.D.(Anno Domini),簡歷C.V.(Curriculum vitae),例如e.g.(exempli gratia),等等etc.(et cetera),等人et al.(et alii),即是i.e.(id est),附言p.s.(post scriptum)等。
“生物拉丁文基礎”這門課經過教法設計與實踐探索,每個學期的選課人數穩定,還有旁聽的學生。特別是有的學生聽過這門課后,還會推薦給低年級的本學院學生來學習。在課堂上將無聲的書面語生動化、形象化,將生物拉丁文知識與平時生活中的例子結合起來,實現活學、樂學。
參考文獻:
[1]張本能.論開設生物學拉丁文的意義[J].四川師范大學
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5).
[2]齊桂臣.淺談生物的命名與拉丁文學名[J].植物檢疫,
1994,(5).
[3]陳少風.生物學拉丁語基礎[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
社,2007:1-126.
生物知識的教學,作為常識學科教學系統的一部分,必然與其它知識的教學相聯系。如環境方面的知識、 觀察、比較、概括、分析等能力的培養等都是互相影響的,必須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同時在生物知識內部也 存在著分工合作。
如關于飼養動物方面,有第一冊《家養動物》,第三冊《養魚》,第四冊《飼養小動物》,第六冊《養兔 》等內容。這些內容在熱愛生命,愛護小動物,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方面當然相通,然而在其余的內容上 卻各有分工:第一冊《家養動物》主要是讓學生籠統了解有哪些家養動物;第三冊《養魚》則是在除了讓學生 初步學會養魚外,還要讓學生對魚的運動,魚的外部形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為以后形成“魚”的概念作準備 ;第四冊《飼養小動物》則除了能力訓練外,還要讓學生對蠶的一生形成一個初步的概念,為以后教學“昆蟲 ”、“完全變態”等概念作準備;第六冊《養兔》則是要讓學生對哺乳動物的外部形態有一個初步的印象,為 日后教學“哺乳動物”的概念作準備。可見其傾向性各不相同。
又如,關于植物的結構、功能方面,第一冊《家鄉的樹》、第二冊《春天的花》、《夏天的瓜》、第三冊 《秋天的果實》,第四冊《木質莖和草質莖》,分別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了植物的葉、花、果實、莖等內容。但 系統地看整個小學階段的內容,會發現真正要求學生了解植物的構造和功能的,是在第七冊(根、莖、果實) 和第八冊(葉、花、種子)。這樣也就可以確定低年級對植物各器官的認識,應該只要求表面、直觀地了解一 下,形成初步的概念,知道一些簡單的的知識,能為以后相關內容的教學作一些知識和技能上的初步鋪墊即可 。我在制定《木質莖和草質莖》的相關教學目標時,為了給第七冊《植物莖》教學作準備,曾確定“能區分木 質莖和草質莖,并初步注意到莖的多樣性”這一目標,在準備這一課的材料時,把直立莖、匍匐莖、攀援莖各 種形態的莖都作了準備。課堂上學生在探究、探討時,我又提了一下,希望學生能簡單地注意一下莖的不同形 態。結果卻導致很多學生開始猜測我的意圖,不敢大膽討論,并且逐漸偏離原先的教學目標。這是因為學生遇 到了超越他們能力的問題,分散了注意力,也干擾了他們的思維,所準備的材料也相應失去了典型性。
綜上所述,在確定教學目標時,要有整體意識,各內容間互相協調、分工合作,仔細分析每個具體內容在 整個系統中的地位、作用,避免提出過高、過低或者重復乃至矛盾的要求,是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的根本保證。
二、普遍聯系,互相協調
教學的目標主要是使學生的知識得到積累,能力得到發展,情感得到培養。因此,常識教學內容必然存在 著一種縱向的聯系。如在上例中,第一、二、三、四冊關于植物器官方面的內容,與第七、八冊的內容認識對 象相同,可以認為是為第七、八冊內容打基礎的,同時相應第七、八冊內容又是前面內容的提高、深化。這就 是一種縱向的聯系。
另一方面是橫向的聯系,由于教學的對象,也就是學習的主體是同一的,因此,學生在學習一些相對并列 的內容時,其能力的發展必然會互相影響,并進一步影響這些內容的學習。如第七冊中動物方面的《昆蟲》、 《軟體動物》、《魚》、《爬行動物》和植物方面的《植物的根》、《植物的莖》、《植物的果實》,都要求 學生通過細致的觀察,深入的討論,得出它們的基本特征或通過實驗,驗證它們的功能,因此,它們之間的聯 系也是非常緊密的。在引導學生“探究”時,也要注意這一點,可以逐步地增加學生的主動程度。
我在教學這些內容時,在完成認知目標的同時,針對這些橫向聯系,在技能目標中加入了要求學生歸納出 自己的觀察、概括的方法(但并不強求一律),這樣學生經過兩課內容的探究、研討后,初步養成了隨時概括 自己學習方法的習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外部聯系主要反映教學內容與自然界的聯系以及與其它學科的聯系。教師設置教學目標時,應盡可能結合 本地區的優勢、特點,提供實在的事物,供學生或親身經歷,或耳聞目睹,不應強求學生掌握那些脫離學生實 際的東西,而與其它學科的聯系是指盡管其它學科與常識科的教學內容,教學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其知識、能 力、情感方面還是有所聯系,如數學教學中的邏輯推理能力,一絲不茍的態度;語文中的語言文字,甚至一些 具體內容,如第十一冊《冬眠》一課中涉及的刺猬的生活習性,冬眠的概念,刨根究底的態度,以及熱愛生命 的思想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直接的聯系。在組織“探究—研討”時,其目標的高度也應考慮到這些因素。
綜上所述,常識作為一個系統,其聯系是廣泛的,不但內部聯系錯綜復雜,外部聯系也千絲萬縷,制定其 教學目標時,充分考慮到這方方面面的聯系,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能使學生獲得最大發展的教學目標,以 取得最佳教學效果。
三、動態平衡,不斷修正
小學生所形成的概念,所具有的能力是不斷發展的。比如小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昆蟲”這個概念的形成, 在第二冊《周圍的小動物》中,小學生僅僅能通過觀察知道周圍有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包括一種和小魚、小老 鼠不同的“蟲子”;第四冊《會飛的動物》中,開始發現這些“蟲子”的翅膀和鳥的翅膀不同,而且也會在潛 意識里注意到這種“蟲子”的身體也和鳥類不同,但還不能表述出來;第五冊的《蚯蚓》、《瓢蟲和蜻蜓》、 《蜘蛛》三課后,知道了“蟲子”也分好幾類,其中一類是六條腿的;而他們的觀察能力從學習第六冊的《蝴 蝶和蛾》開始發生了質的飛躍,能通過仔細的觀察找出蝴蝶和蛾的一些細微的差別,并能概括出相同點;到七 冊《昆蟲》這一課后,“昆蟲”概念形成是一個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而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學生的觀察、概 括能力同時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另一方面,系統與外界的聯系雖然可以表現為相對穩定的狀態,但這種穩定狀態同樣不是靜態的,而是一 種動態的平衡,如周圍的小動物的種類、數量,生物的生存環境、自然環境等都發生著或大或小的變化,在每 一段時間內,由于受人類活動的影響,比如污染等,必須根據這些因素的變化相應調整教學目標,使目標與環 境達到平衡。
比如,我在農村小學第一次教《兩棲動物》一課時,確定的目標主要是認識兩棲動物的主要特征,初步了 解青蛙、蟾蜍等與人類的關系等。根據這個目標和農村實際,我采用看標本、看實物、然后組織學生研討的方 式,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幾年后,由于環境污染,人類捕捉等原因,農村青蛙、蟾蜍的數量大為減少。根據這 一現象,我有意識地在教學目標中加入環境保護的內容。為了加深學生對這一現象的認識,進行環保教育,我 先帶領學生去田間捕捉青蛙,讓學生通過與前幾年的現象比較,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生態平衡的影響的嚴重性, 然后是養青蛙,觀察青蛙的生長過程,生活習性,完成教學目標。接著,是放青蛙,使學生的思想受到了一次 愛護生命、關心環境意識的洗禮。最后又發動學生寫倡議書,號召大家都來保護青蛙。這一系列活動取得了較 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我們在制定目標時,要充分注意到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變化,外部相關的變化等因素,并相 應地作出調整,不斷修正,切不可一勞永逸,以不變應萬變,方能使學生適應現代生活,不致落伍。
四、有序發展,遵循規律
常識教學作為一系統,它的聯系并非雜亂無章,而是一個有序的結構。這個有序性同樣表現為兩個方面, 一是常識教學內容安排的有序性,二是學生能力發展的有序性,以生物知識為例:
第一學年
內容:了解常見植物,觀察莖、葉、花、果實或種子的顯著特征。了解常見的動物,觀察動物的體形和 活動。
能力:具有初步的觀察、表述能力,能說出某一具體事物外在的、顯著的特征。
第二學年
內容:了解常見植物,觀察、比較不同種類的植物,觀察不同環境中生活的植物,注意到植物的多樣性 。了解常見的動物,觀察、比較不同種類的動物,觀察、比較不同環境中生活的動物,注意到動物的多樣性。 知道動、植物都是生物,能區分一般的生物和非生物。
能力:觀察能力的進一步發展,能較全面地說出某一種事物的外在、顯著的特征,并初步具有比較能力 。對兩種具體事物之間的特定方面進行比較,并說出不同點。
第三學年
內容:了解一些常見的動、植物,了解動、植物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能力:觀察能力的進一步發展,能較全面地說出某一具體事物的特征,并能從動物、植物的結構中聯系 生活實際,說出該生物的一些簡單的生活習性。比較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不但能較全面地比較出具體事物間的 不同點,而且能初步概括出具體事物間的一些顯著的相同點。
第四學年
內容:了解家鄉的植物、家鄉的栽培植物、家鄉的野生植物。了解植物的構造和功能——植物的器官根 、莖、葉、花、果實、種子的主要構造和功能。了解家鄉的動物——家鄉的飼養動物,家鄉的野生動物。了解 各類動物的主要特征——哺乳動物,鳥、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魚、昆蟲、節肢動物和軟體動物。了解動物的 構造和功能——動物的運動,動物的攝食,動物的自我保護。
能力:觀察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不僅知道具體事物的外部特征,還初步學會用實驗的方法探索事物的結 構和功能,初步學會根據生物的結構推想出它的生活環境或生活習性。
概括能力的發展,能概括出某一類事物的共同特征。能進行初步的考察、調查工作。
第五學年
內容:了解植物生長跟水、空氣、光、溫度之間的關系;動物生活跟水、空氣、食物、光、溫度的關系 ;動、植物生長的基本條件;比較生活在不同環境中的植物和動物;了解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和生物對環境的適 應。認識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知道植樹造林和種草的好處。初步認識自然界的物質循環,知道生物間的食物聯 系,知道一些生物群落和生態平衡的知識。
能力:能突破空間限制,分析事物之間的聯系,并初步學會從事物現象間的聯系中找到客觀規律;并能 初步學會根據這些客觀規律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判斷某些行為的對錯。
第六學年
內容:了解一些動、植物的生長和繁殖情況,知道一些生物進化的知識。
一、提高看法,增強指導,明確責任。
街道黨工委接到上級文件后,立刻召開班子大會,組織學習上級文件精神,布置部署此項工作。并成立了以街辦主任劉秋生為組長的病媒生物防制指導小組,此次活動指導高度注重,要求落實專項資金,購置消殺器械,以保證活動獲得實效,并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施行方案。
月26日召開全體指導干部大會,學習了引鎮街辦病媒生物集中消殺工作施行方案,落實各辦、站、所指導、干部責任,明確各自職責,分工如下:
街辦喜歡衛辦:負責本次滅鼠工作的安插布置,檢查指導藥物置辦發放,材料搜集工作。
黨政辦:負責機關滅鼠、滅蟑及機關院內病媒生物集中消殺工作;聯絡指導駐鎮單位滅鼠、滅蟑工作。
市容辦:負責鎮區病媒生物孳生地整治和各生產運營門店的滅鼠、滅蟑工作。
各辦所:按工作分工負責所轄村孳生地的綜合整治工作,發動組織農戶清運垃圾,清掃天井,疏浚水溝,清算衛死活角,徹底肅清“四害”賴以生活的棲息場合。
二、堅持病媒生物防制工作長效機制,增強防制工作。
各單位和村委會接到街辦施行方案后,能實時領取藥餌,認真落實《西安市鼠害與衛生蟲害防制治理規則》和《引鎮街道做事處夏日病媒生物防制活動工作方案》,切實抓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切實負責,深化宣傳。各村、各單位均成立了響應的病媒生物集中消殺工作指導小組,制訂了切實可行的施行方案,明確了此項工作的詳細投放人、收受接管人,要求做好注銷,保證人畜安全。還,應用播送、板報、口號及村干部口頭宣傳等方式,大力宣傳和普及除害防病常識,調動廣闊群眾積極性,普遍投入到活動中去,構成大家知曉、大家參加的場面。
2、具體根除、清算病媒生物孳生地。各單位、各村組依照活動要求,組織人力認真清掃情況衛生,肅清衛死活角,特殊是對茅廁、糞堆、臭水溝、垃圾堆等進行了集中清算,并發動農戶打掃本人的房前屋后,干凈家天井落,肅清衛死活角。
3、集中開展殺滅工作。依照街辦布置,月1日—月4日為集中滅殺階段,各單位、村委會能做好毒餌投下班作,專人負責投放,按時收取,做好注銷,沒有發作人畜安全變亂。
一、在課堂中引入生產和生活的實際
陶行知的名言“生活即教育”人所共知,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扎根于生活,這和美國教育家杜威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生物本身就是一門強調實用的科學,它與生活、生產的實際密不可分,這就告訴我們在生物教學中必須走生活化的道路,加強與生活的聯系,這樣做不但能將生物知識形象化、生動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而且還能使他們真切地感受到生物學科在現實生活中是有用武之地的,自然就能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優化他們的學習動機。
例如,筆者在教“蛋白質的代謝”這一內容時,筆者告訴學生生活中的一個小常識: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都提高了,豆漿、牛奶成了人們早餐的必需品,很多人喜歡空腹喝豆漿、牛奶,或者只喝豆漿、牛奶別的什么也不吃了,其實這樣營養都流失了,是一個錯誤的習慣。為什么是錯誤的呢?怎么吃最營養呢?在問題的激發下,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他們會覺得所學的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原來如此緊密相關,這么做到底有哪兒不對呢?接著教師引領學生帶著疑問開始學習“蛋白質的代謝”,空腹喝豆漿、牛奶,其中的氨基酸被氧化分解了,來供給生命各項活動需要的各種能量。所以科學的方法是先吃饅頭、面包等面食,然后再喝豆漿、牛奶,這樣就能夠由含糖的饅頭、面包等面食氧化分解后供給能量,那么氨基酸就可以用來完成不同組織蛋白和酶的合成,或者在氨基轉換作用下形成能被人體有效吸收的新氨基酸,這兩種方式和上述方式就是蛋白質代謝的三條途徑。當學生明白了這一切之后,他們對蛋白質代謝的這三個途徑自然就有了無比深刻的印象,同時也了解了生活中必備的常識,正確地養成了良好的飲食習慣,更加有意義的是將生物學習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二、在課堂中引入新的知識熱點和科技成果
新一輪課程改革更加關注科技與社會這個學習目標,相比傳統的教學只限定在教材的圈子里有了重大的突破,對以往課程中存在的缺陷也予以了關注。新課程標準要求高中生物教師要善于使用多媒體技術,有意識地將生物學科研究領域中的最新進展、重要成果以及大家關注的熱點問題比如轉基因植物等引入到課堂中去,用這些新鮮的信息去激活學生的熱情,增強他們的興趣,幫助他們樹立高遠的個人理想。
例如,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學到“營養的代謝”這一內容時,就可以補充三鹿問題奶粉引起的中國乳業震蕩以及由此引發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信任危機。在講解“病毒”這個概念時,筆者就告訴學生現在世界流行的一些影響較大的病毒,比如甲型H1N1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豬流感病毒、非典病毒等,對這些曾經在我們身邊肆虐引起恐慌的病毒進行研究,分析它們能大規模傳播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已經了解的一些人體免疫常識,引導他們去探討如何有效預防這些病毒。在講“受精作用”時,筆者向學生介紹目前最先進的治療不孕不育癥的“試管嬰兒”技術和“克隆”技術等最新的研究進展和現狀,結合道德與倫理的相關知識,組織學生開展討論,談談自己對“克隆人”的觀點。
在講雜交育種時,介紹我國育種專家袁隆平秉持堅忍不拔的科學態度,培育出雜交水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為解決世界糧食危機做出了較大的貢獻;在講人類基因組計劃時,介紹中國在基因測序方面的進步,也擔任了1%基因組測序任務,并且首次對水稻基因組進行測序并繪出草圖。
三、在課堂中引入科學家的故事
生物學是一個循序漸進、團隊合作的探究歷程,如同牛頓所說“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它的每一次進步,每一項發現,每一次成果,都是眾多科學家前赴后繼,努力工作的結果,都有許多感人奮進的故事。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材料,介紹科學發現史和科學家成才的故事。通過這些事跡,學生可以學習科學家的發現、創新、假設、實驗的探究過程,學習他們在客觀實驗結果的基礎上進行抽象、模擬、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總結的思維方法,學習他們不怕失敗勇于挑戰的科學態度,學習他們不畏艱辛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風,學習他們對科學的熱愛和不懈追求的科學精神。
例如,筆者向學生介紹虎克是怎樣自制顯微鏡,發現細胞,為生物研究進入微觀世界奠定基礎的;達爾文是怎樣經過環球航行,采集標本,提出自然選擇學說,打破了唯心主義學說的;孟德爾是如何通過八年努力,提出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為研究遺傳規律指明了方向的;摩爾根是怎么通過飼養果蠅研究出遺傳學第三定律,即基因的連鎖和交換定律,為變異的出現闡明了本質的;沃森和克里克是怎樣親密合作發現提出DNA的雙螺旋結構等等。
關鍵詞:高中生物 教學 生活化
生活是探索的、智慧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涉及到生物知識,生物問題。《生物課程標準》中指出要“注重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倡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由此可見,新的課程標準越來越強調讓“生物教學走進生活”。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在一定程度上加強生物與生活以及社會的聯系,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實際生活中處處有生物知識,充分體現“生物是一門基礎的、實用的、創造性的科學。”
一,生物課堂的教學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體現生活中處處有生物
杜威認為:“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生命線,離開了生活和經驗就失掉了教育。”心理學也研究表明:當學生學習的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越貼近時,學生自動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盡量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引入生物問題,將生物理論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體現現實生活中處處有生物,讓生物知識“走出課堂,走向生活。”這樣,學生才會在熟悉的環境中,增強生物學習的樂趣,積極的投入到生物知識的學習與探索中來。
例如,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涉及生物知識的現象與同學們分享,共同探究,讓學生體會到生物知識的神奇魅力。
上課伊始,我就提出來一系列的生活中涉及到生物知識的問題與同學們分享:同學們也許不知道,我們生活中所需要的許多東西(包括衣、食、住、行、用)都直接或間接的來自生物。
同學們露出了疑惑的神色,生物涉及的面這門廣嗎?于是,我接著說,公雞為什么一到清晨就喔喔啼叫呢?鴨子為什么只會游泳不會孵蛋?我們怎樣辨別動物的雌雄呢?蚊子為什么愛叮咬小孩兒?為什么用蒼蠅拍打蒼蠅容易打死呢?為什么腐乳味道那么鮮美?柿子的澀味從哪里來?樹木草坪為什么能凈化空氣?蠶吃綠桑葉,為什么吐出來的是又白又細的絲?金魚是怎樣從鯽魚變來的···。聽著我一口氣提出來這么多的生活中涉及到生物知識的問題,同學們驚嘆道:生物知識真強大呀!幾乎涉及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一系列的問題,是同學們在生活中常常見到的現象幾乎“耳熟能詳”了,但是一旦涉及到原因,大家卻“說不清也道不明”。這不禁激起了同學們對生物知識強烈的探究欲望。生物就是一個謎,等待著我們一起去揭曉謎底!
二、培養學生在實際中對生物知識的應用能力,體現生物的“學以致用”
在人們的生活中,利用生物知識的現象處處都是,但是我們卻常常熟視無睹,主要原因是人們在觀念上缺乏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一種意識。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生物的應用意識,體現生物的“學以致用”,激發學生對生物知識的學習動機,以便更加深刻的理解學習的生物知識,形成一個很好的“良性循環”。
例如:在移栽植物時我們為什么要剪去部分枝葉,而且必須帶土移栽呢?果園里的果樹為什么需要定期進行修剪呢,這不是在損壞樹木嗎?例如,在教授《酶的特性》這節課的時候,就指出了酶在日常生活中的妙用,人們常用的洗衣粉,為什么要加酶呢?我們常常吃的奶酪中也要加酶,這是為什么呢?生物課堂教學與同學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使得課堂教學鮮活了、具體化了,同學們的學習更加活力四射了。
三、適當運用生活化的語言,拉近生活與生物的關系
在生物課堂的教學中,往往充斥著很多專業術語與名詞,讓人聽起來枯燥、乏味、陌生,這樣自然不能提高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想結果是不言而喻的。這樣既可以拉近生物與學生實際生活的關系,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對生物科學有一個全新的認識。讓他們知道原來生物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例如,在教授關于生物的遺傳性的知識點時,我借用了生活中人們熟悉的諺語“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來形象的說明生物的遺傳現象。在教授關于生物的變異性的知識點時,我借用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來形象的說明。在講到關于營養生殖的知識點時,我借用了“落地生根”以及“無心插柳柳成蔭”。
在講到生物的應激性與趨光性的問題時,我借用了生活中人們常說的“飛蛾撲火”。在講到種內斗爭時,我應用了生活中人們常說的“一山不能容二虎”。在講到物種間的“捕食”問題時,我運用了生活中人們熟悉的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樣既形象又生動的說明了物種間的捕食關系。
在課堂的教學中,針對某些知識點適當的運用同學們熟悉的詩句、諺語、典故,這樣不僅可以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也能夠使得生物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更緊密,從而激發同學們對生物學習的興趣。
總之,在社會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教育工作者要不斷的調整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努力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人才。將生活常識滲透到高中生物教學中,增強所學知識在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這是教育的最終歸宿。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生物,從而提高對生物學的應用意識,靈活運用生物學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生物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基礎項目
現有的基礎項目為:月衛生評比欄,天氣預報生活小常識欄。
月衛生評比欄:每月展出各班衛生評比狀況,衛生良好班級可得衛生流動紅旗。以此鼓勵各班級積極搞好自班衛生。衛生評比標準按月扣分的多少計算,每周衛生檢查次數應各班一致。扣分最少的為優秀班級。
天氣預報生活小常識:生活部下學期將把兩者分開,天氣預報一欄,貼出當天與第二天的天氣狀況,夏季填寫防曬指數,冬季填寫穿衣指數。生活小常識,天氣氣溫變化隨之帶來的易發疾病的防止知識及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如白襯衣的多次清洗易發黃,可在清洗衣物之前在水中點入一滴藍色墨汁,清洗后的衣物微發淡藍;向新生介紹長春的乘車路線;另一個是初到異地,許多同學會水土不服,我們可提前張貼防治知識;最重要的是由同學們自己提出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我們定期解答。
制定流動紅旗制:每個月末的評比之后,把錦旗發放到得第一名的班級中去,每月在系里流動一次。
宣傳板:新樓竣工,生活部預備擇一合適地點,做一個生活部專用的宣傳板。因為生活部需要每天更換張貼的東西多且瑣碎。
下學期班級畫室衛生評比細則有所改動:
(一)平時室內衛生評比標準
1.地面有煙頭扣5分。畫室內吸煙個人扣5分。
2.地面不凈扣2分。
3.地面有雜務扣2分。
4.明顯未倒垃圾扣2分。
5.窗臺,門玻璃不擦扣2分。
6.室內墻壁有鞋印扣3分。
7.衛生物品擺放不齊扣3分。
8.墻壁粘貼畫不整潔限期改正不改者扣2分。
(二)掃除衛生檢查標準。
1.以上每條標準嚴格執行。
2.室內死角有贓物扣2分。
3.墻內不得有臟跡,污點 扣3分。
4.室內物品擺放不整齊扣2分。
(三)室內有新穎設計的文化角適當加3—6分。
(四)在衛生檢查中不配合檢查取消當月衛生評比資格,隨意改變衛生檢查表者扣5分。
(五)全院衛生大檢查有兩次不合格班級取消本學期班級,成員各項評比資格,以及個人獎學金的評比資格。
活動計劃
9月份 長春宣傳月
主要以黑板報和海報的形式,從各個方面介紹,讓新生了解長春
9月06日----9月12日 旅游風景名勝古跡
9月13日----9月18日 美術用品的購買去處
9月19日----9月26日 各種檔次的購物地點
9月27日----9月30日 “我眼中的長春”主要展覽同學們的作品,形式不限,攝影 文字 繪畫 海報 招貼 行為藝術等均可。9月10日左右就將這次活動的征集海報貼出去。
十一長假前做出一份“十一旅游指南”,并標明出游一定提高警惕防盜!
10—12月 生活常識宣傳季
活動范圍 設計系 廣告系
活動目的 讓大家了解更多的課余知識,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應付各種小麻煩,健康渡過每一天。
活動要求 首先每班由生活委員組織,做一個題目為“生活常識宣傳欄“的主題,這樣一種形式的海報。規格在2開,內容的一些健康常識,生活小常識為主,制作形式不限,每班同學都要積極參與投稿,集思廣益,多多益善。每個班的作品輪流張貼在一樓大廳。制作優秀,新穎的頒發獎狀。然后在12月份舉辦一個“生活常識知多少”的頒獎晚會,晚會以有獎知識問答為主(問題多來自于張貼過得海報上),穿插歌舞,還有對這個宣傳季的總結,立若干獎項。
納新
對于生活部所需要的部員,以下六點為基本要求
第一:申請書應出自己真實想法,不得抄襲,字跡要求工整。
第二:專業和文化成績優秀,最好會寫pop字體或毛筆字。
第三:面試時不緊張,心理素質強,游刃有余。
第四:不懼別人的臉色,在工作中遇到阻礙也不退縮
第五:我們最需要的就是能吃苦的,能夠每天主動地檢查衛生,立竿見影,眼里有活這樣的成員。
第六:要在工作中鐵面無私,苛刻一些,絕不能心軟。
對于參加納新面試的同學,我們將會提出以下問題
1.如何看待“利益”?
2.認為怎么樣提高設計系衛生質量?
3.為什么要加入生活部?
4.談談在工作中的團結協作精神?
5.如果加入生活部,今后打算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6.怎樣在工作中使用“創新”?
7.為什么要進生活部?
8.大學生教育方面能否采用管制手段?
9.怎樣調整工作與學習的緊張關系?
10.你是怎樣理解“做人不需要技巧,做事需要技巧“這句話
11.對動畫學院院風的印象如何?
12.認為學生干部應該怎樣帶領學生積極向上
另外,最好為班級干部。
筆試:題目一 怎樣從全局考慮,不要說空話。
題目二工作與人際關系,工作與自身產生矛盾時,做為主角的你該怎么辦?
一、試卷分析:
本次生物期中考試卷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試卷由兩個大題組成,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其中選擇題是25個50分分,比較多,分值占的比重大;非選擇題5個大題共45分。此外還有5分的卷面分,突出考察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和實驗的能力。就試卷內容來看,題量比較適宜,難易程度體現了教材的重點、難點,沒有偏題、怪題,覆蓋面比較廣,知識點多且靈活,更能與生活實際中的問題密切結合。
二、成績分析:大多數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比較扎實,考試成績較好,少數同學的成績較差。不同班級目標完成情況不同;1班特優和學優沒完成,2班完成學優目標,3班和4班的特優和學優目標都完成;學生的總體 成績與老師的期望還有一定的距離。
三、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所學基礎知識不能及時復習鞏固,記憶不牢。
2.學生的自主學習不能及時完成或完成的不是很認真。
3.學生生活經驗常識少,理論聯系實的能力差。
4.對學生的檢查督促不及時,與學生溝通交流較少。
四、改進措施:
1、在以后的教學中,應重視學生興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突出能力培養,加大重點知識的落實力度。
2、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學會審題做題,學會學習。
3、教學中要關注社會生活和學生生活實際,挖掘、利用多方面的教育資源,培養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分析、綜合的能力。
4、課前精心備課,課堂上做到精講精練,及時鞏固,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5、有效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體現新課程要求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的學習成為有效學習,有意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