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紡織業特點及現狀范文

    紡織業特點及現狀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紡織業特點及現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紡織業特點及現狀

    第1篇:紡織業特點及現狀范文

    Abstract:As the largest textile exporter in the world, textile is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pillar industry of China. The persistent and steadygrowth of textile export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assurance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balance of payments, stabilization of Renminbi exchange rate, solving unemployment and the consistent development of textile industry. In spite of great achievement made in textil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change and its own defect of this industry, China meets great difficulties in textile and clothing export. After the abolition of textile quota system in 2005, the export of textile and clothing, which had been limited for a long time, should have been developing soundly with this opportunity. However, as a matter of fact, major import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 of China's textile have carried out different kinds of restraints on its expor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advantage advice aim at the current foreign trade of textile on foundation of analyzin

    g t

    he important function of textile trade in national economy.

    Keywords: textile; foreign trade;green barriers

    引言

    紡織業作為我國的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紡織品服裝一直是全國首位的出口商品,其進出口貿易的巨額順差成為我國外匯收入和資金積累的重要來源。我國的紡織業在世界市場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世界最大的紡織生產國和貿易國,我國是影響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加入WTO以后,一直困擾我國紡織品出口的配額問題將得到解決,紡織業被譽為是“受益最大的行業”。然而,取消紡織品及服裝進口的配額限制,對我國紡織業的影響也是雙面的。一方面,取消配額將會實現紡織品服裝的自由貿易。多年來受被動配額困擾而不能大幅度增加出口的中國紡織服裝業,將得以釋放。另一方面,取消配額將會對我國紡織業的競爭形式產生極大的影響。以前的紡織品貿易是在配額庇護之下的“不公平”貿易,現行的全球紡織品服裝貿易格局,在一定程度上是根據配額劃分的。我國對歐盟、美國等設限國家的紡織服裝出口,也主要由配額決定。一旦取消配額限制,勢必導致市場格局的變化。取消配額之后,紡織品市場實現了自由貿易,我國紡織品對外貿易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發展我國紡織品對外貿易有著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紡織品貿易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

    紡織業是我國的支柱性產業,具有解次人民穿衣和支援相關產業應用的社會效益,以及上繳國家稅利和出口創匯的直接經濟效益。它在國民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我國制造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1、紡織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出口創匯的首要產業

    2000年在全國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中,紡織、服裝和化纖業的職工人數為800多萬人,其工業增加值合計是1900億元,固定資產4500億元,這些指標在主要行業中名列前茅。2002年1至11月,紡織工業總產值9142.7億元,同比增長15.22%,紡織品服裝出口560.80億美元,進出口貿易順差430.12億美元,占全國貿易順差的158.05。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紡織產品質量的競爭力有了很大的提高,按每平方米銷售價格,66個國家加權平均數是2.32美元,我國產品為3.04美元,比平均值高30%。從貿易方式和出口創匯積累資金的能力來看,紡織工業是出口創匯的首要產業,我國紡織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戰略地位。

    1.2、提高就業率

    作為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勞動密集型產業紡織業、服裝業為我國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目前我國在紡織、服裝、化纖行業工作的人員超過800萬,隨著入世對我國紡織業帶來的發展契機,將會更多地吸收我國的勞動力。

    1.3、紡織產業是高關聯產業,對經濟的拉動力大

    紡織產業是高關聯產業,產業聯系程度高的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也越重要。紡織工業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的支柱產業,在國民經濟投入產出流量表中,紡織工業的總產出占13.396,每增加一個單位總產出,關聯到國民經濟各行業1.93個單位的直接投入和間接投入,其中農業投入系數是0.24個單位,第二產業系數是1.43個單位,第三產業投入系數是0.26個單位。權威部門提供的數據表明,1999年我國的人均纖維消費量僅為5.5公斤上下,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公斤左右,預計2005年后我國的人均纖維消費量可達6.6公斤,國內消費量從1999年的700萬噸增加到860萬噸,凈增加160萬噸的纖維消費量,紡織工業可以增加2000億元的總產出,增加國內生產總值600億元??梢詭訃窠洕鞑块T直接和間接投入3800億元。按當前水平測算,可以增加國內生產總值近1個百分點,貢獻相當可觀。

    1.4、紡織業是我國實現工業化的先導產業

    工業化是一個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操作為起源的現代工業的發展過程,它伴隨著資源配置結構的轉換、經濟結構的變動和社會生產方式的變革。工業化使一些先行的國家成為發達國家。工業化也是落后國家追趕發達國家的必由之路。先導產業通常是能夠較多地吸收先進技術,代表產業發展方向,為保持長期增長而需要超前發展,并對其他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強帶動作用的產業。紡織業擁有高關聯型產業,產業鏈長,涉及部門、產業依存度高等先導產業特點,紡織業具有市場大,技術障礙小,投資少,收效快,積累資金多,可以吸收許多人就業等特點。紡織業具有較高的后向聯系水平。這對處于工業化初期的不發達國家來說,尤其具有重要意義。對于不發達國家來說,在工業化初期,工業部門結構不完善,資金短缺、技術管理人員素質較低,經濟發展水平緩慢。為加快不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可以有意識地用后向聯系程度高的產業部門優先發展的方式,造成人為的短缺,以刺激或帶動與該部門后向聯系較緊密的部門的梯次發展,從而加速不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

    二、中國紡織品對外貿易狀況

    目前全球紡織服裝業的貿易額約為每年3200億美元,中國是世界紡織品服裝貿易大國,加入WTO以來,其進出口貿易額約占全球紡織服裝貿易額的1/4。紡織服裝業歷來是中國外貿出口的支柱產業之一,其出口金額不僅占到出口總值的1/5,而且是我國外貿順差的第一大來源。

    表1 1994年~2004年中國紡織品服裝貿易一覽表

    年份

    /年

    進出口

    /億美元 占全部貨物貿

    易的比重/%

    出口

    /億美元 占全部貨物貿易的比重/%

    進口

    /億美元 占全部貨物貿易的比重/%

    同比增長/%

    進出口 出口 進口

    第2篇:紡織業特點及現狀范文

    關鍵詞:出口競爭力;紡織業;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7

    文獻標識碼:A

    經濟全球化已成為當今世界發展的兩大趨勢之一。伴隨著經濟全球化,世界經濟也進行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轉換以及商品、信息、資本、服務、技術、勞動力、知識等各種資源在全球范圍內優化配置。

    整個世界日益形成一個巨大的、統一的市場,各國經濟的相互依存程度逐漸加深,世界經濟呈現一體化趨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格局。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發展,市場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呈現出非常突出的特征――國際化趨勢,行業面臨的環境更為嚴峻。在此背景下,世界產業結構在全球范圍內調整和升級,正呈現出新的特征,而出口競爭力已構成了產業發展的主旋律。我們必須根據國際市場的發展變化調整浙江紡織業國際競爭戰略,因地制宜發揮好浙江紡織業的出口競爭優勢。

    一、2009年我國紡織業出口狀況

    據海關統計,2009年我國出口紡織服裝1,670億美元,比2008年下降10.1%。其中,服裝及衣著附件1,071億美元,下降11%;紡織紗線、織物及制品599億美元,下降8.5%。其出口主要特點如下:1、月度出口值呈振蕩上升態勢,12月份當月出口值創年內新高;2、一般貿易出口占70%以上,加工貿易出口降幅較大;3、私營企業為出口主力,各類企業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4、主要出口至歐盟、美國和日本。

    二、浙江紡織業基本狀況分析

    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漸復蘇,以及國家對紡織業扶持政策的累積效應正逐步顯現,浙江紡織業出口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階段,但紡織業依然面臨以下問題:一是紡織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二是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日益抬頭;三是碳排放指標或成為歐美限制浙江紡織品出口的另一借口。

    浙江、廣東和江蘇位居出口前三位,福建出口逆勢增長。2009年浙江、廣東和江蘇分別出口紡織服裝397.5億美元、309.9億美元和267.1億美元,分別下降5.9%、10.2%和8.6%,上述三者合計占同期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總值的58.4%。此外,上海、山東出口值也均超過百億美元,福建出口逆勢增長18.6%。(表1)

    從指標體系的構成不難發現,綜合評價方法必須能夠處理多指標、多維度等諸多復雜問題,而主成分分析法以其科學降維、客觀賦權的突出優點在多指標綜合評價研究中被廣泛應用。

    本文主要對6個指標進行處理,選擇2個公因子,以每個公因子的方差貢獻率作為權數與該公因子得分乘積之和構建綜合評價函數:

    E1=(ai1Fi1+ai1Fi2/(ai1+ai2

    數據來源:本文分析的數據來源于2008年廣東、陜西、江蘇、上海、浙江、全國6個不同地區(國家)的評價出口競爭力的6個指標值,如表2所示。(表2)

    計算結果如下:本文采用SPSS17.0(中文版)統計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得到結果如表3所示。(表3)

    從表3中可以看出,因子1和因子2對信息的累計貢獻率已經達到80.492%,說明這兩個因子已經比較充分說明了數據波動的原因。根據SPSS軟件默認系統的提取原則,即提取的因子的特征值應大于1,在此提取公因子1和2代替6個原始變量,本文用Kaiser等量最大法進行正交旋轉,得到如下因子負荷矩陣,見表4、表5。(表4、表5)

    因子模型將變量表示成公共因子的線性組合,自然也可以將公共因子表示成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根據公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建立公因子得分模型:

    F1=0.341×國際市場占有率+0.325×出口貢獻率-0.115×NTB+0.088×RCA-0.024×出口增長優勢指數+0.338×進出口額

    F2=0.057×國際市場占有率+0.010×出口貢獻率+0.430×NTB+0.352×RCk+0.449×出口增長優勢指數-0.037×進出口額

    由于每個公因子只反映了各個地區(國家)紡織業出口競爭力的某個特征,因此本文以各因子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計算因子總得分,(表6)即對各因子得分進行加權求和,得出如下計算公式:

    F=(0.492×F1+0.312×F2)/0.80

    三、提升浙江紡織業出口競爭力的對策

    1、進一步發揮紡織業創新平臺的作用,提升浙江紡織業出口競爭力,加強對企業業主、管理人員和技術研發人員的教育培訓,繼續完善產業升級服務平臺及其支柱體系的建設,加強產學研的合作,建設現代生產體系,提升紡織企業的創新能力、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2、加大清潔生產和環境保護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紡織業的工業廢水污染物種類構成復雜,處理難度較大,單獨處理成本很高。因此,應進一步加快浙江紡織產業基地建設,把循環經濟和綠色經濟貫穿于產業升級的始終,推動浙江紡織業出口競爭力的提高。

    第3篇:紡織業特點及現狀范文

    摘 要 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著融資順序逆轉,外源融資比例不平衡,資產負債率偏低,股權高度集中的資本結構現狀。本論文立意于對我國紡織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現狀的分析,雖然只是對其資本結構存在問題的初探,但其對于今后明晰化的紡織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最優化管理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資產負債率 債券融資比例 公司治理

    紡織行業是我國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近幾年來,紡織行業經濟增長較快,并呈現良好的增長趨勢,但是一方面其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大多保持較低的資產負債率;另一方面有著強烈的股權融資偏好,甚至有些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接近于零,仍然渴望通過發行股票來融資。這與現代資本結構理論相違,也與西方國家的資本結構存在著差異。

    一、我國紡織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資產負債率偏低

    負債經營是現代企業的基本特征之一,其基本原理就是在保證公司財務穩健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財務杠桿的作用,為股東謀求收益最大化,企業舉債可以進行合理的避稅,這樣可以使每股稅后利潤增加。

    而我國上市公司一般在上市之初就通過資產剝離,降低了資產負債率。我國紡織、服裝和皮毛行業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在50%以下的公司,1998年有27家,所占的比例為79.14%,1999年有33家,所占的比例為73.34%,2000年有36家,所占的比例為75%, 2001年有39家,所占比例為71.69%;而資產負債率在50%以上的,1998年有7家,所占的比例僅為20.59%,1999年有12家,所占的比例僅為26.66%,2000年有12家,所占的比例為25%,2001年有15家,所占的比例為28.31%。從總體上看資產負債率偏低,1998年平均為44.42%,1999年平均為44.31%,2000年平均為41.47%,2001年平均為41.06% 。從表1可以看出,紡織業上市公司從2005到2008年資產負債率在逐步提高。

    (二)強烈偏好股權融資,債券融資比例嚴重偏低

    從現有融資環境來看,我國上市公司長期資本來源有利潤留存,長期負債以及股權融資三種渠道。通過對歷年交易所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分析,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內部融資比例甚少,而外部融資的比重占絕對優勢。

    二、我國紡織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存在問題的原因

    (一)資本市場的發展結構失衡,融資工具缺乏

    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極為不平衡。在股票市場和國債市場迅速發展和規模急劇擴張的同時,我國企業債券市場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甚至徘徊不前。一方面,由于我國企業債券的發行一直實行多頭審批制,制約債券的發展;另一方面,企業債券發行金額一般較大,必然承擔較大的籌資風險,而紡織行業屬于成熟型行業,投資機會不太多,并且盈利能力一直都不太理想,所以即使上市公司具備了資格,也不輕易發行債券融資。

    (二)經濟政策導向的偏倚

    國有企業改革的過程當中,國家一直花大力氣出臺相關政策誓要降低企業的資產負債率,從上到下,談債色變。因此,公司一旦上市,就有嚴重的配股偏好。在1997年以前,任何上市公司都可以進行配股,并且配股比例不受限制。直到 1997年才出臺了有關政策對配股行為進行了限制。而且,在社會的輿論導向上,不探究行業、時期和公司的具體情況,存在著對負債率低的公司大肆宣揚,而對負債率較高公司避之不及的現象。

    三、優化我國紡織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建議

    1.發展企業債券市場,提高債券融資比例。通過發展企業債務融資,可改變“重股輕債”的狀況,針對目前我國企業債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我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革和完善債券市場:改善對企業債券市場的宏觀管理,規范債券市場參與者行為;大力發展企業債券流通市場;發行可轉換公司債券等。

    2.加強公司治理。建立良好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己經成為中國證券市場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條件。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相關規章制度的不斷健全,要求上市公司規范自己的融資行為,保證市場經濟的穩定與發展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這就使得我們有必要對我國上市公司的資本結構進行優化,以適應不斷發展的市場經濟的需要。我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公司治理:完善獨立董事制度;提高董事決策的獨立性;提高高管持股比例等。

    四、結論

    資本在企業中的地位,許多經濟學家形象地比喻為人體的“血液”與“軀體”的關系。資本結構的選擇對于一個企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影響企業的融資成本和企業的市場價值,而且與企業的治理結構密切相關,不同的資本結構影響著企業的治理效率。紡織行業是我國傳統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文通過對我國紡織業上市企業的資本結構現狀、特點進行分析后發現其資本結構存在資產負債率偏低而流動資產比率偏高,股權過度集中和強烈偏好股權融資等方面的問題。指出其存在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國資本市場發展失衡、融資工具缺乏,經濟政策導向的偏移、股權融資的特殊和股權結構的成本低。通過對上述問題和原因的闡述和分析,提出了優化我國紡織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的若干意見。

    參考文獻:

    [1]徐雪霞,馬玉超.我國紡織行業上市公司資本結構現狀及對策分析.山東紡織科技.2003(6).

    第4篇:紡織業特點及現狀范文

    關鍵詞:規模經濟;外部性;產業集群;紡織產業

    紡織業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傳統理論認為我國紡織產業競爭力主要來源于資源和勞動力充裕等要素稟賦。然而,從國際紡織業競爭格局看,隨著人民幣升值和資源價格的不斷上漲,我國紡織品生產的資源優勢不斷被蠶食,但產業整體仍然保持了明顯的國際比較優勢;從國內紡織業競爭格局看,雖然中西部地區更具有發展紡織業的要素稟賦,但資源和勞動力相對缺乏的廣東、浙江、江蘇、山東等東部地區的紡織業競爭力明顯強于中西部地區。國內外紡織業發展實踐表明,雖然要素稟賦仍是形成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基礎,但基于外部規模經濟的產業集群已成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新的重要因素,產業集聚對產業競爭優勢的作用日漸顯現。

    一、產業集聚正在成為我國紡織產業新的發展模式

    紡織產業既是我國出口創匯的主要產業之一,其凈創匯額多年來一直雄居榜首,顯示出較強的國際競爭優勢,同時也是市場競爭高度激烈的傳統產業,產業平均利潤率卻保持在較低水平。作為技術、工藝相對比較成熟的傳統產業,紡織業進入門檻低,成為國內眾多地區特別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首選產業,從而導致紡織產業內企業數量眾多,呈現出產業規模大、企業規模小的發展態勢。

    從生產特點看,紡織產業屬于自由定位型產業。自由定位型產業一般位于能使其生產成本最小化的地區,如勞動力和原料充裕的地區。計劃經濟時期,我國紡織產業大都分布在老工業基地和原料產地,紡織生產基地以內陸居多。伴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我國紡織業布局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內地紡織企業特別是國有紡織企業普遍陷入困境,而以外商投資和出口導向為主的紡織企業在東部沿海地區迅速興起,在紡織業產能整體增長的同時,完成了產業布局結構的調整。2001年以來,年銷售額超千億的省份有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四省,這些地區紡織品銷售額不僅占居了全國當年紡織品銷售額的絕大部分,而且一直保持強勁的增長趨勢。

    對比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在產業發展方面的差別,比較明顯的是,東部地區紡織業呈現出集群化發展趨勢,而中西部地區紡織業總體上呈現孤立和分散態勢。自2002年以來,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分別于2002年12月、2004年1月、2004年12月、2006年5月命名了四批共16個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縣)和80個中國紡織產業特色城(鎮),其中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四省占居了其中的87.5%和88.75% (見表1 ),這些產業集群代表了中國紡織產業最具競爭力的地域分布。

    從國內紡織產業區域分布看,最具競爭力的仍然位于東部沿海地區,這些紡織大省和強省在資源和勞動力方面相比中西部地區顯然處于劣勢,甚至像江、浙這些“不毛之地”、“不棉之地”均發展成為紡織大省,充分說明紡織產業競爭力已不完全源自于資源稟賦。

    值得關注的是,東部地區紡織業的產業集聚現象恰恰是中西部地區紡織業所欠缺的,正是由于產業集群的規模經濟效應提升了東部地區紡織業的競爭優勢。從一定意義上說,資源稟賦對產業競爭優勢的支撐作用逐漸弱化,規模經濟的作用顯著增強,產業集聚正在成為支撐產業持續發展的新的源動力。

    二、產業集群優勢的形成機理

    產業集群的競爭力主要來源于規模經濟所形成的低成本優勢。規模經濟分為內部規模經濟和外部規模經濟,前者是指當企業的產出規模提高時,企業的單位產出平均成本下降;后者是指當整個產業的產出規模擴大時,各個企業的單位產出平均成本下降。由于紡織業各子行業均缺乏明顯的內部規模經濟性,單一企業規模與生產成本相關性不顯著,大企業不具有成本優勢。然而,眾多企業在特定空間集聚卻能帶來顯著的成本優勢,產業集群的競爭力來自于外部規模經濟。

    產業集群之所以能帶來該區域內各個企業的單位產出平均成本降低,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產業聚集可以使該區域的企業享受到高效率、集中化和專業化的服務。產業的發展需要相應的基礎設施建設,隨著企業的集中,基礎設施更加配套和完善,從而達到產業規模的經濟效益。產業集聚可以導致勞動力資源的共享,專業人才的集中,專業服務的集中以及專業生產供應和商品采購的集中。產業集聚還可使行業內部專業化分工更加細化,該區域內企業可以集中精力在主導產業上做精做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第二,產業集聚一方面增加了企業競爭的壓力,使得企業不得不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另一方面,產業集聚可以導致勞動力資源的共享,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具有高度專業化的勞動力市場,為企業更加靈活地選擇和使用勞動力提供良好的平臺。

    第三,產業集聚易于傳遞新的信息,有利于知識積累。產業集聚區不僅是生產中心,也是信息中心和技術中心。產業集聚可以產生“洼地效應”,提升知名度,擴大區域內企業影響。

    產業集群的外部規模經濟效應可以用圖1來表述,說明產業競爭優勢的形成原因。

    圖1中,ACa表示東部地區紡織品生產的單位產出成本,ACb表示具有資源稟賦的中西部地區紡織品生產的單位產出成本。在外部規模經濟作用下,兩個區域的單位產出成本曲線ACa和ACb都向右下方傾斜。而在任何給定的產出規模下,ACb總是位于ACa之下,表明具有資源稟賦的地區更具有紡織品生產的成本優勢。但是,由于東部地區紡織生產的集群化,由產業集聚而形成的總產出規模達到Q1水平,單位產出成本為AC1,而中西部地區紡織生產呈分散狀態,產出規模在Q2水平,單位產出成本為AC2。AC2>AC1,說明具有資源稟賦的地區盡管存在潛在的成本優勢,但由于產業集聚程度低,難以分享外部規模經濟效應,反而使東部地區的紡織產業借助外部規模經濟獲得競爭優勢地位,并且這種優勢會如同滾雪球一般自我積累和自我強化,形成持久性優勢。

    三、我國紡織產業集群發展現狀與特征

    考察浙、粵、蘇、魯等紡織大省的產業發展,除了在企業數量、銷售收入等方面超過其它省份外,最明顯的就是在產業空間布局上具有很高的集中度,表現出以某一、兩種紡織產品為主的產業集群現象。如江蘇省吳江市盛澤鎮的絲綢產業集群、浙江省嵊州市的領帶產業集群、浙江省諸暨市大唐鎮的襪業集群、廣東省東莞市大朗鎮和羊毛衫產業集群、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谷饒鎮的針織內衣產業集群等。

    實際上,中西部有些地區的紡織品生產也有較大的規模,但大都沒有顯現出產業集群效應。因此,片面追求規模并不能形成集聚優勢。紡織產業集群是規模化與專業化的結合,專業化是紡織產業集群之魂。離開了專業化的實質,一味地貪大求多,企業間缺少有機聯系,則難以產生集群效應。

    紡織產業集群是紡織產業內相互關聯的紡織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提供商、相關產業的廠商以及相關教育、科研、行業管理等組織在一定空間區域內大量集聚發展并形成具有持續競爭優勢的紡織產業群體?;诩徔棶a業的高度市場化和傳統產業屬性,我國紡織產業集群呈現出與高新技術產業集群不同的特點:第一,紡織產業集群的形成主要是由集群內生力量激發的,是大量企業在特定環境下依托當地產業特點和地方傳統優勢,在特定空間逐漸集聚自發形成的,集群內企業間存在強大的內聚力;第二,產業集群主要由大量的不同經濟成份的中小企業組成,集合了中小企業的靈活和大企業規模效益的優勢;第三,產業集群內企業專業化程度高,分工協作關系密切,形成“一縣一業”、“一鄉一品”的狀況,通過分工大大降低各環節的成本,實現小企業大規模;第四,產業集群在細分市場上具有很高的市場占有率,甚至達到了壟斷或相對壟斷的程度。

    四、紡織產業集群發展對產業梯度轉移的影響

    紡織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突破了我們傳統的慣性思維,走出了一條利用外部規模經濟跨越要素稟賦束縛的經濟發展之路。資源稟賦在產業發展中的作用之所以降低,主要是由于生產要素的流動性大大增強,生產要素的移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要素稟賦的作用,凸顯了規模經濟的效應,產業集聚提升了紡織產業競爭力。

    基于外部規模經濟的紡織產業集群在確立競爭優勢的同時,也會帶來專業分工模式的固定化與可能的效率損失。從圖1可以看出,建立在規模經濟基礎上的專業化分工模式可能會導致東部地區紡織產業固定在這種既定的甚至是不合理的分工模式之中,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當東部地區紡織企業通過產業集聚獲得競爭優勢時,強烈的外部規模經濟會鞏固已有的分工模式。即使當其它地區已經具備了更低成本優勢時,這些地區仍會為維護其優勢地位而人為控制成本,造成經濟效率和經濟福利的損失。

    事實也是如此,在紡織業持續增長的背后,東部地區已漸漸感覺到了危機:一是隨著經濟的發展,東部地區的土地價格迅速攀升,勞動力成本逐漸攀高,勞動密集度高且附加值較低的紡織品生產開始出現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的趨勢;二是發達國家憑借其技術實力、完善的市場網絡、品牌及資金優勢,繼續主導著高附加值的紡織品市場,基于外部規模經濟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面臨挑戰。

    雖然規模經濟性在未來一定時期內仍使東部地區紡織業保持較強的動態競爭力,但過度依賴低成本競爭必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因此,要實現我國紡織業持續健康發展,必須認真審視產業發展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重新思考競爭定位,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結構升級提高東部地區紡織產業集群的國際競爭能力,實現產業增長方式的轉變;另一方面通過產業梯度轉移和資源整合形成更為合理的產業布局與產業分工,充分發揮各地區的區位優勢,繼續保持產業的比較優勢地位。

    隨著東部地區資源約束力逐步增強,紡織產業梯度轉移的驅動力也將不斷加大。同時,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迅速,各種基礎設施日漸完善,許多地區不僅資源充裕,而且是老紡織產業基地,具有紡織產業發展基礎和歷史積淀。我國紡織產業梯度轉移的時機已經成熟,中西部地區紡織業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產業梯度轉移是大勢所趨,但也不會一蹴而就。紡織產業是高度市場化的產業,產業梯度轉移是市場自發調整的過程,調整的速度、方向、力度既取決于東部地區資源環境變化與產業升級狀況,也取決于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環境的改善和優化。雖然資源優勢是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基礎條件,但僅僅依托資源優勢卻不一定吸引產業轉移,甚至會削弱競爭優勢。我國紡織業的國際比較優勢不僅表現為產品價格具有競爭力,供貨及時、種類齊全、服務到位更為關鍵,而后者更多的來源于產業集聚。紡織產業內中小企業眾多的特點奠定了產業集群發展的基礎,中西部地區紡織產業發展可借鑒東部沿海地區產業發展經驗,走集約化、規模化發展道路,形成區域性特色產品產業集群,要素稟賦與規模經濟雙輪驅動,提升我國紡織產業持續發展能力和打造新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多米尼克·薩爾瓦多主編,朱寶憲等譯.國際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邁克爾·波特主編, 李明軒等譯.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Argote L., Epple D.. Learning Curves in Manufacturing[J]. Science, 1990,10:920-924.

    [4]Tracey P.. Alliances, networks and competitive strategy: Rethinking clusters of innovation [J].Growth and Change, 2003,34:1-16.

    [5]潘百翔.產業集群與紡織業國際競爭力——基于浙江省五地市的實證[J].浙江學刊,2009(04)

    第5篇:紡織業特點及現狀范文

    【關鍵詞】產業梯度轉移;產業集群;勞動密集型產業;集群轉移;產業配套能力

    一、理論與政策回顧

    梯度轉移理論源于弗農提出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這一理論后來被引入到區域經濟學中,產生了區域經濟發展梯度轉移理論。該理論認為,由于國家或地區之間生產力發展水平、科技水平和產品的創新能力的高低不同,每個國家或地區都處在一定的經濟發展梯度上,經濟區域中不可避免地會存在高梯度和低梯度地區。一般用區域單位內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計量梯度,即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被稱為高梯度地區,經濟欠發達的地區被稱為低梯度地區。一般來說,新產品和新技術在高梯度地區產生,隨著技術的成熟,技術不再成為決定性因素,取而代之的是成本因素。此時,低梯度地區的豐富原材料、廉價勞動力、便宜地租等因素將導致生產該產品的比較優勢從高梯度地區轉移至低梯度地區,于是會出現產業從高梯度地區向低梯度地區的轉移。高梯度地區則可以繼續發展新產業,產業不斷升級,從宏觀上形成一種產業不斷擴散推移的現象。

    1978年我國實行改革開放,實施東部沿海地區優先發展的非均衡發展戰略,產業梯度轉移理論是其理論基礎。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各地生產力發展水平、技術水平和社會發展基礎差異較大,總體上可以劃分為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根據產業梯度轉移理論,存在著經濟梯度就會出現產業的轉移。政府希望隨著產業結構升級,東部產業將逐步轉移到中西部,甚至是按梯級順序先轉移至中部,再轉移至西部,達到縮小地區差距、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目的。

    二、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梯度轉移的現狀分析

    20世紀90年代初,尤其是1993年,我國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出現了拐點,拐點出現的時間比人們預期的要早(孫超平、李姚礦,2007)。在1993年以前,我國基本上處于工業化階段;自1993年以后,我國東部和東北地區己經開始進入后工業化階段。按照梯度轉移理論,拐點的出現意味著將出現大規模的產業轉移現象。因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含量最低,隨著東部地區生產要素價格的上升,該產業將最早在東部失去比較優勢,可以設想,東部將首先轉移出勞動密集型產業。然而,盡管沿海地區經歷了30多年的快速發展,時至今日,我們尚未觀察到東部地區勞動密集型產業向中西部大規模轉移的趨勢。

    盡管2000年初起中央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戰略,出臺系列優惠政策鼓勵東部沿海地區企業到中西部投資辦廠,然而幾年來的現實表明,這些政策的績效甚微,預期的大規模產業區域轉移并沒有發生。反向思考,如果產業轉移能如梯度轉移理論所展示的那樣自然的發生,則區域經濟的發展差距將會自動縮小,也就沒有必要提出“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的戰略了。從產值上看,雖然東、中、西部在制造業上的產值都有增長,但東部增長明顯比中西部快得多。就連紡織業、造紙及紙制品業和紡織服裝鞋帽等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同樣集中在東部發達省份,如廣東、浙江等。本文選取了紡織業這個較為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進行比較。

    從圖1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東部地區紡織業總產值上升很快,這種高速發展的態勢和東部沿海地區優先開發的戰略相當吻合,而西部幾乎在原地徘徊。2009年,西部紡織業總產值不足1300億元,而東部已超過20000億元;1987年,西部紡織業總產值為159.38億元,東部為939.31億元。絕對的差距是在逐年拉大,而不是縮小。中部地區相對發展勢頭良好,2006至2009年,中部地區紡織工業產值年均增加率均在18%左右,但因基數小,和東部地區的差距依然在不斷拉大。希望這種發展速度能繼續保持,成為吸引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的動因之一。中部地區的發展相當不平均,紡織業主要集中在河南和湖北兩省,山西則極少。

    2000年以前,東部紡織業總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比重一直沒有超過80%,之后一直到2009年,這一比例都沒有低于過80%。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西部地區紡織業總產值占全國總產值的比重卻在1997年之后呈緩慢下滑的趨勢。紡織業不僅沒有大規模的從東部沿海轉移至中西部,甚至呈現出逆向轉移的勢態。

    以上對于總產值和相對比重的數據分析,顯然不支持東部地區紡織工業已經開始大規模轉移至中西部地區,相反,東部地區的紡織業不僅沒有出現衰退的跡象,反而在相對地位和絕對地位上都有所提高。

    三、我國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及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產業集群是指由一群具有產業關聯性的企業,以及為其服務的相關機構聚集某地,共同構成的群體。

    (一)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現狀

    1.區域分布。產業集群現象首先出現在經濟開放度較高的地區,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隨著體制改革進程的推進,中西部地區產業集群也有所發展,但是發展相對落后。

    2.省市分布。目前我國的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廣東、浙江、江蘇、福建、山東、遼寧等省份,這幾個省的產業集群數量占到了全國總數的很大比重。以制造業為例,2008年,東、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集群數量比例約為79:12:9。

    3.不同行業產業集群的區域分布。例如:紡織服裝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廣東、福建等東部地區。交通運輸設備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上海、重慶、吉林、廣東、浙江、湖南、山東等地區。電子通信設備制造產業集群主要分布在江蘇、廣東、上海、天津、北京、浙江等地區。

    (二)東中西部地區產業集群發展不平衡的原因

    1.歷史基礎。東南沿海地區相對靠近國際大市場,同時這些地區也率先進行改革開放,在市場化改革中先行一步。此外,東南沿海地區海外華人資本進入較多,這也有助于產業集群在這些區域的發展。

    2.思想觀念。東部地區市場經濟觀念、競爭觀念強,同時大量外資外企的進入,也帶來了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中西部地區人們的思想觀念相對保守,市場經濟觀念、競爭意識相對較弱。

    3.區位交通條件。東部地區的鐵路和公路密集網將近是西部地區的5倍;東部地區的內河道密度分別是中部地區的2倍多,西部地區的10倍多。

    四、運用產業集群戰略增加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

    產業轉移的緩慢已經影響到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因此,如何增強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能力以促進產業轉移,變得尤為重要。

    (一)各級政府的有效介入和推動

    政府應參與基礎設施整合和建設、區域利益協調機制統一、要素市場扶持、引導技術改造、制定產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制定優惠政策等,鼓勵以優勢企業、大型企業為龍頭,組建跨地區的大型企業集團,實現地區企業優勢互補。

    (二)發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產業集群

    鑒于產業集群自身的特點和國內近乎自由的勞動力流動,發達地區不需要進行產業轉移就可以享受欠發達地區的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為克服這一局限,適應資本向產業集群方向轉移的新趨勢,中西部有必要結合自身的優勢,制訂產業集群發展策略。如能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雛形,則外部企業將會被資源優勢和集群的競爭優勢所吸引而出現轉移。

    (三)優化產業配套條件,實施集群轉移模式

    隨著交通信息條件和市場經濟條件的不斷改善,外來投資者選擇投資地點時越來越看重產業配套的條件。因此,想要吸引和承接產業轉移,中西部地區必須優化產業配套條件。可將東部地區的某產業集群整體引進,或先將產業集群中的龍頭企業吸引進來,然后吸引其他企業進駐。這需要當地政府在招商引資中要有所側重,加強形式的分析和判斷。

    參考文獻:

    [1]徐從才,等.產業轉移與產業創新[J].經濟學動態,2004(03):23-25.

    [2]孫超平,李姚礦,等.地區產業梯度轉移拐點出現時間分析[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2):1670-1673.

    [3]羅浩.中國勞動力無限供給與產業區域粘性[J].中國工業經濟,2003(4):59-63.

    [4]傅鴻源,陳煌紅,葉貴.中國農村勞動力流動對產業梯度轉移的影響探析[J].經濟經緯,2008(5):104-105.

    [5]錢平凡.產業集群是一種經濟發展的戰略方式[R].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2003:125.

    [6]倪鵬飛.城市競爭力報告No.3[M].北京:社科文獻出版社,2005.

    [7]吳利學,魏后凱,劉長會.中國產業集群發展現狀及特征[J].經濟研究參考,2009,(15):2-15.

    第6篇:紡織業特點及現狀范文

    (一)數據來源

    本文的數據整理于國家統計局1996—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表1是自變量出口規模Export、企業盈利能力Profit、企業規模Y、全要素生產率TFP。

    (二)模型的建立根據前人研究、紡織業的特點以及數據獲取難易程度,本文構建模型如下:假設紡織業某出口企業i的生產率為tfpi,出口為exi,企業盈利水平為proi,企業規模為yi,那么該企業i的生產率等式設定其中,TFP為行業生產率,用近似全要素生產率法計算得出;EX為紡織業的出口水平,用當年該行業出口總金額表示;PRO為紡織業的盈利水平,用當年該行業的利潤總額表示;Y代表該行業總體規模,用紡織業在當年的工業總產值表示,η為誤差項,α、β、γ分別為EX,PRO,Y的待估參數,反映三者分別對行業生產率TFP的影響。

    二、實證檢驗分析

    (一)單位根檢驗

    要分析變量之間的協整關系、因果關系及建立VAR模型,首先要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只有通過了平穩性檢驗的變量,在同階平穩的條件下,才能對變量進行協整分析。因此,本文首先應用ADF單位根檢驗方法對變量以及他們的差分序列作平穩性檢驗。檢驗結果整理之后見表2,其中臨界值以10%的為例,二階差分在1%~10%顯著水平下都是穩定的,也說明LNTFP和LNEX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二)OLS回歸結果分析

    第7篇:紡織業特點及現狀范文

    關鍵詞:紡織業;技術創新;廣東省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8-0032-03

    多年來,紡織業一直作為廣東經濟的一大支柱,紡織設備與技術的引進一直作為縮小與工業化國家技術水平差距的有效措施??v觀廣東省紡織業的發展,許多企業在“引進、吸收、創新”發展模式上往往忽略了創新的過程,陷入“落后―引進―簡單模仿―又落后―再引進―再落后”這樣一個惡性循環之中。引進技術能否持續推動企業向前發展,不僅取決于選擇適用性的先進性技術,還取決于引進的技術能否得到消化、吸收和二次創新(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是指企業應用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提高產品質量,開發生產新的產品,提供新的服務,占據市場并實現市場價值,其內容主要包括產品創新、工藝創新、服務創新、組織創新。評價體系分為投入能力指標、研究開發能力指標、生產能力指標、營銷能力指標、管理能力指標和綜合性指標。各項創新內容的基本特征都很相似,即都具有新穎性、創造性、高投入性、高風險性、高收益性、周期性和大協調性。企業通過循環的技術創新過程,實現新的投入組合,使自身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上得到發展。通過眾多企業的模仿,可實現紡織業“引進―吸收―創新―擴散”的集群效應。

    常見的企業技術創新發展模式可歸納如下:

    一、一體化技術創新模式

    一體化技術創新模式可概括為,從技術創新所固有的技術與經濟相結合的本質出發,將技術開發和市場反饋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在創新全過程中,以創新主體內部信息交流為主要手段(而不是強制性命令和僵固化分工),不斷增進創新各類人員,特別是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人員和銷售人員間的相互聯系和協調,從而保證創新整體行為取得最佳實現效應。

    技術創新的成功實現是企業內科研、生產和銷售部門都充分參與的過程。創新主體整體行為功能是各類人員行為功能的積關系而不是和關系,任一類人員功能弱化都會帶來整個創新的失敗。因此,消除各部門孤立性,減少從R&D―規模生產―市場實現道路上的組織障礙極為重要,只有采用圖1中圖b循環型而不是圖a下屬型的創新管理模式才能實現各類人員間的充分信息交流和有效的組織協調。

    據統計,在美國,產品創新的市場成功率大大低于產品的技術成功率,而在收不到應有實現效益的創新項目中,約40%以上其最大的損失正是發生在由R&D成果向生產銷售的轉換環節上。類似情況在其他國家也不同程度存在。為改變這一狀況,許多企業在推進創新一體化上探索出一些成功經驗,主要有: (1)重新認識和樹立銷售人員功能形象; (2)強化“銷售帶動開發方式”;(3)從組織結合方式的高度來尋求R&D與銷售部門間的有效協調;(4)跨職能培訓,如英國H-Packard公司實行有計劃地將技術在R&D和生產部門間定期互換制度。

    南方技術創新中心發展模式是一體化創新模式典范。該公司2000年被定為廣東省紡織面料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集紡織產品展示、紡織產品技術開發、花樣設計、網絡信息化服務、法律中介、知識產權保護、商務會議等多功能一體的綜合服務。公司能采用銷售人員直接參與創新的功能的思路,將技術開發和市場反饋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依靠雄厚技術基礎,采用企業創新協調機制(如圖2),一直成為廣東紡織面料開發的前沿陣地。

    二、搶先占位技術創新模式

    搶先占位技術創新模式可概括為,根據創新的不對稱性競爭原理,利用或尋求在信息、技術和其他方面的優先條件,憑借創新行為的超前性,首次成功滿足和誘導需求,迅速取得創新競爭的優先條件,憑借創新行為的超前性,首次成功滿足和誘導需求,迅速取得創新競爭的領先優勢。即做“搶先打開窗戶的人?!?/p>

    實現搶先占位創新的“第一次”,要求企業具有創新行為超前性,其主要分為信息和知識獲取超前、決策與實施超前和市場開發實現超前三方面,各方面既有獨特性又具有互補性。如實力和水平較低企業依靠第一方面贏得搶先優勢,而實力水平較強企業可憑借兩方面優勢彌補某些延緩性失誤。這三方面均有許多成功的范例。如弱小的ROLM公司超前接受電話與計算機技術聚合知識,結果在計算機式電話交換機上占有一席之地。美國Pfizer小公司和波音公司搶先動手生產出實用產品,而把構思發明青霉素和噴氣式飛機的英國人遠遠拋在后面。再如,日本在紡織方面研究起步較晚,但在紡織新材料、紡織裝備技術創新與應用方面遙遙領先其他各國。

    領先創新在超額利潤、成本價格、技術壟斷和企業信譽形象多方面具有后來者一般難以超越的優勢。許多成功企業的實踐證實,企業間競爭最終取決于創新上的競爭,而創新競爭的焦點是時間搶先上的競爭,最終,時間搶先的主要目的和效應集中反映在“第一次”上。美國知名學者德魯克在《企業家與創新》一書中按照可靠性和可預測性程度,將“意想不到”排在創新各種來源之首,因為只有“意想不到”才能產生“第一次”的效應。杜邦公司首次開發出尼龍并引入市場,引起紡織業的震動,再如竹纖維、玉米纖維、改性滌綸等新原料的開發、創新,也使更多企業申請專利加入紡織新原料開發、應用的創新實踐中來。

    三、滾動積累技術創新模式

    滾動積累技術創新模式可概括為,突出技術創新一致性特性要求,尋求企業優勢與市場機會的耦合,依靠創新學習和資源積累,在較低基點上,逐步實現創新水平和層次遞增的連續性發展。

    技術創新總有風險,但風險程度則與創新選擇類型密切相關。僅從需求角度看,以現有市場需求變化為導向的創新,是被動性創新,其目的是滿足或適應需求;而以知識技術更新發展為導向的創新,是主動性創新,其目的是創造或更新需求。顯然,兩者對企業狀態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地說,前者對企業條件和創新機會的約束有更大的寬容性,使起點較低企業能夠有效回避較大創新失敗,隨著學習經驗和經濟實力積累,逐步走向創新良性循環。對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可采用內在機能及其相應的運轉方式所構成的有機系統,由主體機制(技術創新者)、動力機制(市場需求)等子系統組成,可概括為“輪式模型” ,同時采用滾動積累創新,作為擴展創新效益和承受高風險創新的準備基礎。

    滾動積累創新模式有三個特點,一是市場需求拉動效應,市場顯性需求及其變化機會是創新的主要來源。二是規模小、方向窄,力求尋求企業現有優勢同更多市場機會的結合,當這種結合得不到滿足時,常常借助于外力特別是外部技術力量的幫助。三是短期經濟收益和長期學習效益相結合,整個創新呈現明顯的連續遞進發展特征。

    許多成功企業在騰飛初期都經歷過滾動積累技術創新階段,如廣東的張槎、西樵兩鎮上的許多中小紡織針織企業,由于早期資金缺乏,開始時只購買二手設備,以較低成本來增加利潤,完成早期的資金積累過程。隨后逐步發展壯大,走出滾動積累創新的“五步曲”,即(1)主要依靠自己力量,以較小投資較低價位,確立了需求量較大產品的市場競爭優勢。(2)逐步擴大規模,引進新設備與技術,以性能領先的新產品搶占紡織品市場。(3)在技術上向國際水平靠攏,創新自己的研發中心,或與研發機構合作,推出工藝獨特的新型產品,從市場滲透到市場開辟。(4) 將新技術成果擴展到其他市場,擴大經濟效應。(5)再上技術等級和擴大產品系列并舉,綜合開發多種紡織新設備、新產品。這“五步曲”使企業能從低起點開始,逐步取得競爭優勢而穩步發展。

    四、外向推動技術創新模式

    外向推動技術創新模式可概括為,以高層次高水平上的技術推動為主要特征,在消化吸收和模仿國外先進生產技術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多種形式的再創新,使企業成功實現外向型發展或其他根本性突破。

    外向推動技術創新有如下三個主要特點:一是創新的技術起點高,不論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采用國際標準設計生產,還是開發新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同國內水平相比,其創新活動所表現出的技術水平遞增都具有較大飛躍。二是其具有強烈的技術推動傾向,從創新實現看,其表現為國內市場上的“第一次”效應(替代進口和創造新需求)和國際市場上的滲透打入,顯性需求拉動不是決定作用因素,其主導形式是新技術新知識直接推動創新開發。三是創新的投入產出與國際市場(技術市場和產品市場)緊密聯系,創新作用效應不再局限在項目本身,而反映為對企業發展的全面重大推進。

    對于發展中國家一般企業,要達到技術推動型創新下的完全外向型生產經營,還需相當長時期。但實踐證明,只要企業成功地引入和實施部分外向推動技術創新,如創造性模仿某項國際先進技術、采用國際標準設計生產、部分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等,就能從多方面促進企業加速改變原有觀念和行為方式,獲得全新性變化。我國有不少的大中型企業自覺借鑒采用國際標準及國外先進標準,堅持在高技術水平層次上進行技術創新。如高明溢達紡織有限公司積極開發高檔新型面料領域,如高檔歐洲手感面料、高檔納米拒水拒油面料、高檔免燙整理面料等,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

    再如,廣東豐凱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組建成立了“順德紡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并著手創建“廣東紡織機械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該中心依托公司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強大的研發力量,并充分利用企業現有基礎設施條件,開展高檔高速劍桿織機和噴氣織機的技術升級和研究開發工作,重點是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的開發和在紡織機械上的應用。

    經驗證明,外向推動技術創新是我國企業,特別是國內高水平企業和國內“擁擠”行業企業謀求新發展的重要途徑。應當認識到,外向推動技術創新模式有更廣泛的涵義,其不僅僅局限在以產品直接出口為特征的外向型發展,而且還包含以追求國際技術水平為特征的成功替代進口和創造新需求等其他根本性變革。引入和采用國外技術標準、進行來圖加工、聯合設計、聯合生產和聯合銷售等多方面循環漸進的合作,是外向推動技術創新整個發展過程的起步與轉折階段,是我國企業在相對較低起點上獲得技術創新較大發展的可行之路,同時又是盡可能減小風險損失(特別是國際市場競爭風險)的有效方法。

    五、組合開發技術創新模式

    組合開發技術創新模式可概括為,在原有技術改進提高的基礎上,在企業內部或跨企業、跨行業運用多種知識、技術和方法間的有效滲透和融合,創造出新的生產技術和全新產品,成功地獲得根本性創新的重大實現效應。

    目前廣東紡織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的主要模式:(1)依托一批大型骨干企業 ,建立技術開發機構;(2)政府支持或企業集資建立工程技術開發中心; (3)行業協會、地方政府支持,共同組建的創新中心;(4)由學校、科研機構承辦的創新中心,如西樵紡織產業基地創新平臺中有廣州美術學院教學基地、東華大學博士后站,并與東華大學(原中國紡織大學 )已全面開展產、學、研聯合,產學研一體化成果每年有 300多項 。四種模式形成由企業、政府、學校等二元或多元組合的開發技術創新主體。如由政府、企業、學校參與“廣東省紡織服裝開平基地技術創新中心”的組建,推動開平市紡織服裝產業的科技進步,促進產、學、研結合,解決科技成果轉化中的工藝、裝備、測試標準及產品質量等方面的薄弱環節,提高紡織服裝產業競爭力,通過信息服務、技術研究、產品設計以及企業策劃推廣、培訓等方式加大技術革新。

    鑒于組合開發技術創新的以下主要特點和我國實際情況,其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和實用價值。(1)與專項技術突破的創新相比,組合創新的主要手段是現有成熟或適用技術改進上的多種技術融合應用,其創新的技術起點和難度相對較低,投入少,風險小,周期短,經濟效益高。(2)創新范圍廣,機會多,即蘊含著新生產技術領域的開拓,又更有利于開發實現更多全新產品滿足需求和誘導需求。(3)從技術的相互滲透交叉點上尋求新的技術變革經濟效應,是專項技術創造性模仿的高層次形式,具有獨特的創新競爭優勢。(4)推動企業內部生產要素和社會生產要素的重新優化組合,充分發揮企業現有技術優勢和潛力,促進技術創新的社會聯合。

    六、模式應用

    就當前我國紡織企業實際而言,可用于創新的資源有限,多數企業并不具備率先創新的技術能力。因此,除少數創新能力較強的企業可以率先創新之外,多數企業可以先走模仿創新的戰略,通過模仿創新,提高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競爭力,同時也可在模仿創新中加快本企業的技術能力積累,再追逐率先創新。中小企業多采用“滾動積累技術創新模式”。

    在現階段,還可組織實施合作創新戰略,基于共同的利益,從開拓和占領同一市場出發 組織合作創新。在合作伙伴的選擇上,可采取國內產學研合作的方式,亦可實行跨國產學研或企業間合作的方式。通過與高校、科研機構建立戰略合作,實行零起點合作研究和合作開發市場,才能充分發揮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轉換的步伐,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目前,已有許多規模大的現代紡織企業采用“組合開發技術創新模式”。

    七、結論

    在實際中,這些模式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每一模式也不是簡單地包納一類技術創新,但這并不妨礙從經驗方法上對其進行抽象總結。各類企業可根據企業自身條件選擇合適的引進、吸收、創新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黃明朗.紡織服裝產業技術創新能力評價分析[J]. 經濟論壇,2008,(5):49-51.

    [2] 馮德連.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價值判斷與模型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0,(12):78-82.

    [3] 陳金怡,何新聞.廣東紡織服裝專業鎮技術創新平臺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經濟,2008,(11):42-43.

    Research on the textile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TANG Qin,WU Zuo-ji

    (Guangdong textile vocation technology college,Fuoshan 528041,China)

    第8篇:紡織業特點及現狀范文

    [關鍵詞]貿易壁壘 紡織業

    紡織工業是中國出口創匯支柱性產業,也是外向依存度很高的行業。中國加入WTO后,紡織業將是受惠最大的產業之一,服裝行業也將受益匪淺。然而,實際的情況卻遠非如此。日前,江蘇某集團出口德國的一批針織品被中間商處以16萬美元的罰款,而另外一家公司出口歐盟的30萬件夾克被迫回銷,理由都是因為這些服裝沒有達到生態紡織品標準。這些案例提醒國內服裝業,加入世貿組織后,服裝產品進入其他WTO成員國的配額、關稅等貿易壁壘雖然將逐步取消,但也要看到。中國服裝要進入發達國家,面前還橫著一道“綠色貿易壁壘”。

    一、綠色貿易壁壘的產生及影響

    “綠色貿易壁壘”是指發達國家為保護環境和保障人身安全,通過立法或制定嚴格的強制性技術標準,限制不符合其生態環保標準的國外產品進口。自奧地利1990年率先制定了環保紡織品標準后,經濟發達國家陸續制定了一系列“綠色標準”。近年來,質量技術壁壘已逐漸成為國際貿易中主要的非關稅貿易壁壘,特別是隨著人們對生態和環境問題關注程度的加深。

    綠色貿易壁壘作為國際貿易中非關稅貿易壁壘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國際貿易中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生態紡織品及其消費將主導國際紡織品貿易的新潮流。發達國家有關法令規定。銷售和進口紡織品需通過有害物質檢測,這給紡織品輸出國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在紡織品服裝領域,主要存在著兩類技術壁壘:一類是針對紡織品服裝從設計生產到報廢回收的全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所設置的壁壘;另一類壁壘則是由于產品本身對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影響所引發的,如生態紡織品的生產。有些經濟發達國家專門立法,規定進入本國市場的紡織品服裝必須實施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產品安全認證。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全球環保意識的提高,“產品對環境無害”的概念已成為指導生產和消費的主流趨勢。由于環保意識的提高和綠色消費的普及,使這種技術標準和環境貿易政策在名義上更具合理性,形式上更具合法性。

    二、我國服裝行業進出口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中國紡織行業是最早實行開放的領域之一,目前已完全按照市場化運作,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資源的配置完全由市場決定,政府沒有任何形式的干預。中國政府也正在致力于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就中國龐大的紡織服裝企業而言,在環保建設方面存在的差距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首先中國紡織品服裝企業面對席卷世界的綠色消費浪潮缺乏敏銳性,對于生態紡織品的標準和概念還處于被動接受狀態,還沒有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其次,環保法規和標準不完善。目前中國的紡織品檢測標準與國外有很大差別,尤其是對產品有害物質的檢測還沒有形成規定。

    第三,是環保技術和措施不健全?,F在中國紡織品從原料到制成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及廢棄物的處理,沒有考慮對周邊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特別是印染行業的設備和技術落后,導致環境污染更為嚴重。

    三、綠色壁壘帶給中國紡織業影響的對策分析

    面對國際紡織品服裝貿易領域不斷出現和增多的綠色貿易壁壘,中國的紡織品生產企業和有關行業管理部門應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抓住機遇,鞏固和提高中國作為全球紡織品的生產和出口大國的地位。要從以前幾個方面入手:

    1.加強自身建設

    (1)轉變觀念,理性認識。大多數國家施行貿易標準及其相關制度,仍然體現了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類健康的良好愿望。利用這些國際規范條件派生出來的不合理的國別環境標準以及以此為依據設置的貿易障礙才構成綠色貿易壁壘。作為發展中大國的中國,要沖破綠色壁壘,首先必須順應這股綠色潮流。我們反對的是濫用綠色貿易壁壘的不正當行為。我們應當及時轉變觀念,重新審視發展與環保的關系,制定出口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企業開發綠色產品,加速技術進步與產業升級。

    (2)熟悉規則,積累經驗。加強學習WTO文獻資料,了解WTO的有關規則和國際貿易形勢與特點重視綠色技術壁壘對相關產品出口的沖擊和危害,認真總結經驗教訓,增強企業應對技術壁壘的緊迫感和主動性。善于學習國內外出口貿易經驗,面對形形技術壁壘的阻障,提高企業辯識和應變的能力。

    2.利用外部力量

    (1)企業合作,綠色基地。尤其是紡織產品的加工企業和傳統工藝產品生產企業,相關企業聯手合作,建立綠色產業基地,更能樹立自己的國際形象。

    (2)借助政府,尋求支持。首先,企業在綠色產品的重大技術創新和出口經營活動中出現資金困難時,應向政府提出資金和技術支持。爭取獲得政府的稅收優惠和環保補貼,以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其次。應根據供應鏈理論,要求政府制定較為嚴格的原材料、半成品進口技術和環境標準,從而提升企業產品的整體環境技術水平。

    目前中國發展生態紡織品的當務之急是加強生產企業的環保意識,盡快完善相關的環保法規,設立專業權威的國家檢測機構,大力研制和開發生態紡織品,推動中國服裝技術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蔣杰生,董雅宇,中國服裝業警惕出口綠色貿易壁壘[J],中國紡織,2001,(4):22-24

    [2]黃耀輝,中國紡織服裝業推出綠色服裝應對入世[J],國際貿易,2001,(6):18-21

    第9篇:紡織業特點及現狀范文

    紡織業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世界貿易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電子商務已經非常普及,越來越多的顧客開始通過因特網去購買商品。整個世界正變為一個統一的大市場。

    關鍵詞:紡織業電子商務 交易網站

    一、 問題的提出

    紡織業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和世界貿易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目前棉紗、棉布、呢絨、絲織品、化纖、服裝出口和服裝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紡織電子商務的基本載體是紡織電子商務網,紡織電子商務網是采用計算機、通信及網絡等高新技術并結合管理者的智慧開發的專用信息系統。該系統能夠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及時的收集、加工國內外紡織生產、供、銷、服務等各類信息,并對這些信息進行有序、高效、合理的動態管理與控制,向用戶提供不受空間與時間限制的有效信息,輔助使用者合理決策。在美國等發達國家,電子商務已經非常普及,越來越多的顧客開始通過因特網去購買商品。在因特網上,越來越多的商品資料都可以自由查詢,商品的國界限制正逐步淡化,整個世界正變為一個統一的大市場。我國紡織品,服裝國際貿易要想持久發展,必須適應國際市場發展的趨勢,大力發展電子商務。

    二、我國紡織電子商務的分析

    據有關資料顯示,全球1998年電子商務市場約為430億美元,比1997年增加了16倍。2000年全球電子商務交易量達3770億美元。到2002年達到10234億美元,2003年占全球貿易額的10%―25%。隨著電子商務的普及,國內外紡織服裝行業電子商務網站日益增多。當前開展得比較成功的紡織服裝行業專業性網站有apparel key.com網站、etexx.com網站、瑞典的textilesolmion.com網站等,大型綜合性網站如全球首個紡織品交易網站itextile.com。下面從電子商務網站的數量和種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電子商務在我國紡織行業應用的現狀。

    1、數量分析

    通過因特網調查統計出中:中國紡織網目前已經匯集了國內外80000多家紡織及紡織相關企業的企業名錄,輸入“紡織”,可查到2548個紡織網站,分類查詢,可查到棉紡織網站114個、服飾類網站1067個、無紡布類235個、化纖類724個、印染類621個、還有紡織院校、科研機構和皮革等行業網站。通過新浪網(http://www.sina.com)、搜狐網(http://WWW.sohu,com)、雅虎中文站(http://cn.yahoo.com)可以搜索到的國內紡織電子商務網站的數量分別是:2007個相關紡織網站,相關網頁多達4210000個;45800個紡織網站,相關網頁達4210000個;100000個與紡織相關的電子商務網站,相關網頁則多達7630000個;在專門進行網站查詢的http://WWW.google.com上可找到579000個中國紡織方面的網站,相關網頁有985000個。(見表1)

    由于互聯網發展快速,加上各類紡織電子商務網站層出不窮,加快了我國紡織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

    2、種類分析

    電子商務網站的分類方法很多,根據其內容、運營模式、建站目的以及側重點不同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交易型網站與非交易型網站。

    (1)交易型網站

    交易型網站的主要目標是為促進供求雙方達成交易,實現商務營銷。這種網站成為買賣雙方信息交流的平臺,服務對象是企業。包括綜合性門戶網站、紡織各行業網站和紡織企業網站。他們的目標有著各自不同的側重和風格特點。據相關報道,截止2002年5月17 日,幾個交易型紡織網站的盈利情況為:中國化纖網盈利額為300萬元,中國紡織網為100萬元,中國服裝網為60萬元。交易型網站已經是紡織行業邁向電子商務的主力軍,而且仍在不斷完善中。這類網站又可細分為:綜合性門戶網站、紡織行業網站和紡織企業網站。綜合性門戶網站多是由國內一些權威機構協助創辦的,多實行有償或無償會員制,以電子商務、專業搜索引擎、企業網上社區、行業動態信息等內容為主,具有強大的信息檢索、信息交流和信息傳遞功能。它們以B2B(企業對企業)運營模式吸引企業進行注冊登記,在網上建立購銷展示,開辟網上宣傳等業務。其建站主要目的是商務營銷。當前,此類網站在網絡上最為活躍,人氣也比較旺盛。這類網站如中國紡織信息中心,它是目前國內門類齊全、技術先進、信息最權威的機構之一。紡織行業網站分為棉紡織、毛紡織、麻紡織、絹絲紡織、化纖、針織、紡織原料、紡織面料、紡織服裝、家用紡織、無紡布、紡織機械等行業網站。例如中國棉花網(http://WWW.cncotton.com)、中國麻紡信息網(http://WWW.cblfta.org.cn)、紡織布料國際貿易網、中國服裝時尚網(http://WWW.chinafashion.com)以及染整家園(http://dye.onchinmnet)。這類網站主要涉及某一特定行業,專門某一方面的信息或為這方面的企業提供服務,具有明顯的行業服務色彩。紡織企業網站多數是以展示企業形象為主,除個別企業外很少有網上交易。由于認識、人才或經濟等方面的問題,網站多由企業與IT公司合作創建,由IT公司負責維護更新,但更新很少進行。

    (2)非交易型網站

    非交易型網站包括科技、科普網站、紡織院校網站和一些個人創建的網站。這類網站的主要目標是交流紡織技術和宣傳紡織文化,數量相對較少,但倍受紡織專業人士關注。科技、科普網站,例如中華紡織論壇以及中國紡織導報等,多由原紡織科研院所和文獻資料收集機構組建,此類網站以一些業內知名期刊雜志為依托,信息量大,它們是業內人士了解行業信息的有效途徑。紡織院校網站,如東華大學網站(http://dhu.省略/

    home.asp)、武漢科技學院網站(wist.省略)、天津工業大學網站(http://tjpu.省略)等。紡織院校網站是學校建設和發展的基礎設施之一,是提高教學和科研水平,宣傳創新紡織科技的重要支撐環境。隨著信息化建設的發展,紡織院校網站不僅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而且越來越受到紡織各界的青睞。其中,院校網站紡織科技信息往往代表了時代研究的方向,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三、結論

    從電子商務的建設來看,目前大致可分成3個層次:電子商情、網上撮合與電子交易。網上商情是在網上做廣告或者提供商情。凡是利用電子信息技術的手段進行商務活動的都可被看成廣義的電子商務,這是廣泛的低層次的電子商務。網上撮合,即是有了明確的買賣雙方,撮合的過程實際就是電子商情的擴展。網上撮合的結果是網上簽約,這就會牽涉到法律認證和法律效力的問題。電子交易,這是電子商務的最高層次。它的核心就是電子支付和電子結算。當前我國紡織企業電子商務使用情況得出如下分析結果:

    1.上網用戶數量增長很快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國的上網用戶總人數為7950萬人,同上一次調查相比,我國上網用戶總人數半年增加了1150萬人,增長率為16.9%,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4.5%,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調查結果62萬上網用戶人數相比,現在的上網用戶人數已是當初的128.2倍,可見我國上網用戶總數增長非常之快。

    2.紡織企業實際使用電子商務的范圍較小

    多數企業以及個人有利用互聯網的愿望,上網用戶越來越多,但紡織企業實際應用范圍較小,而個人上網的目的大多數集中在獲取信息上,但是從圖2可以看出自2002年以來,通過互聯網進行商務活動或網上購物的比例卻在縮小,我認為從消費者的角度看,這也是為何大多數紡織企業還是多偏愛傳統交易方式的一個原因。

    `接入互聯網的企業本來就少,而其中開展電子商務的企業還不足1/3;從事網上采購業務的企業(有采購額)占41%,從事網上銷售業務的企業占34%。大多數企業的電子商務尚處在信息;收集和交流的階段。中國紡織電子商務網站上網企業的數量有增無減,但極少進行實質的網上的交易。企業對國際互聯網的利用程度有所不同,企業上網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的交易方式。已開通的紡織電子商務網站,也主要是用來進行紡織產品信息的。

    3.企業的創新意識和重視程度不夠

    有資料介紹,國內上網企業的網站中,有85%的網站所的信息6個月沒有更新或添加內容,90%的網站只有總經理的照片和企業產品照片,僅有不到10%的企業能利用國際互聯網從事各項商業活動。這樣就不可能深入研究電子商務的特點,就不可能達到利用電子手段去實現商務的目的。沒有創新意識,就不會有創新的產品,也就沒有可以更新的內容。

    分析結果顯示,在紡織行業中,電子商務應用的還不是很廣泛,即使有些企業應用了電子商務,但是大多數企業極少進行實質的網上的交易:大多數企業的電子商務仍然處在信息、收集和交流的階段;總體來看紡織企業還是多偏愛傳統的交易方式。

    作者單位:武漢科技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周學軍,電子商務與傳統紡織業的發展[A].上海紡織科技專論與綜述,2003.10:56-58.

    [2]彭勇,樊荔,紡織企業電子商務建設[A].四川紡織科技,2003(4):89-90.

    [3]徐伯俊,紡織企業信息的現狀與發展[J].江蘇紡織服飾導報,2002,(2):12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国产mv免费视频|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91|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一级毛片成人免费看a|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视频网站|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人网| 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永久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欧美成人777|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成人黄18免费视频|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免费看的成人yellow视频 |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成人免费小视频|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 动漫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观看视频高清视频|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91精品欧美成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成人一级片|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欧美成人久久久|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二三区波多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