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新生兒護理健康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科收治的100例新生兒開展分析討論,其中男嬰58例,女嬰42例,42例為順產,胎齡在33~39周不等,剖宮產為58例,體重在2.8~4.0Kg不等。隨機平均分為兩組,實施常規護理措施的為對照組,實施安全護理健康教育的為觀察組,將兩組新生兒的出生體重,胎齡、生產方式,出生情況等一般資料進行比較,結果并無顯著差異(P>0.05),有臨床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新生兒常規護理措施
保持室內溫度適宜,穩定新生兒的體溫;維持新生兒呼吸道通暢;預防感染;合理喂養等。1.2.2觀察組的新生兒安全護理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2.2.1健康教育的形式
(1)集體指導產前學校為孕婦開設育兒安全防范知識課程,便于產后產科護士可結合產前學校所授的理論課給予指導。可通過面授、錄像、講解、發放書面健康教育知識等多種形式,使孕產婦及家屬全面掌握。(2)個體指導主動與產婦及家屬溝通,解答疑慮,提升產婦的依從性。依據新生兒具體情況行針對性指導。
1.2.2.2健康教育措施內容包括
新生兒安全喂養知識,防止新生兒溢奶、誤吸和窒息方法,防止新生兒燙傷、抓傷、捂熱、濕疹、臍炎、敗血癥等意外出現及并發癥的傷害,確保新生兒正常生長。
(1)防燙傷新生兒手腳發冷、體溫在36℃以下時提示保暖不足,需給予保暖,給新生兒使用熱水袋時正確的方法為水溫為20℃左右(成人用手背試后不覺燙),切忌直接接觸新生兒,毛巾包好后放于兩足部的棉被外。為避免燙傷,盡量避免使用暖水袋,最好的方法是升高室溫,令室溫保持在24~26℃最佳。
(2)防抓傷因嬰兒的指甲生長較快,若不及時剪短,可能導致新生兒“病從口入”,或因無意識的亂抓,弄破皮膚。應在孩子情緒相對穩定的時候,剪指甲,一般每周剪1~3次。剪指甲時,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握住嬰兒需剪的手指或腳趾,另一手持指甲刀從甲緣的一端沿著指甲彎曲的弧度輕剪。剪好后,檢查一下甲緣處是否有方角或尖刺,若有應修剪為圓弧形。(3)防捂熱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神經髓鞘尚未形成,當受到外來聲音、搖動等刺激后易出現全身反應,影響睡眠質量。指導產婦及家屬正確使用包被方法,適宜保暖,根據室溫、孩子的狀態等判斷保暖是否適度。若新生兒面色正常、四肢溫暖且全身無汗則表明保暖適宜;若新生兒臉上有汗、體溫超過37.5℃(無疾病時)出現不安、煩躁等異常,提示保暖過度,應減少包被或松開包裹,夏天可選取薄一點的包被。
(4)防溢乳、誤吸、窒息吐奶是新生兒常見現象,因新生兒的胃部成不穩定狀態,賁門部位較松弛,收縮不良,胃部的奶汁易反流回食管。對于頻繁吐奶的新生兒,喂奶應少量多次。包裹不宜過緊,口和鼻留有空間,避免窒息。產婦不可抱新生兒睡覺,更不科于臨睡前躺位喂奶,以防產婦睡著時堵塞新生兒鼻孔。人工喂養時,奶孔不宜過大,吃奶時不宜過急。喂完奶后,輕拍其后背,最好等孩子打嗝后再輕放,取右側臥位,避免吐奶后誤吸。
(5)防新生兒濕疹及紅臀尿布性選擇純棉質地、透氣性能良好、柔軟舒適的。使用尿布時因新生兒腹部怕受涼,不可將尿布放在腹部,避免將低于嬰兒腹溫的尿布放于腹部。因男嬰排尿向上,放置尿布時可在上面加蓋一層;因女嬰排尿向下,放置尿布時科在下面加蓋一層。尿布不可覆蓋于男嬰臍部,防止尿液打濕臍帶。尿布不可覆蓋過緊,喂奶前或醒后應及時更換尿布。
(6)防臍炎及敗血癥臍帶未脫落之前易被尿液污染,出現臍炎從而導致敗血癥。臍炎臨床上表現為臍周皮膚紅腫,臍部出現滲出物,甚至出現精神弱、吃奶差,甚至發熱等全身癥狀。故應新生兒臍部干燥,尿布不可遮蓋于臍部,還應觀察臍部有無紅腫、滲出。用75%酒精擦拭臍帶殘端和臍輪周圍,確保臍部清潔干燥。臍帶脫落后仍有少量分泌物,每日用75%酒精棉棒擦拭3次即可,確保臍部干燥、清潔。
1.3評定標準
制定相關新生兒家屬滿意度調查表,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所指滿意度越高。
1.4數據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l3.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P<0.05)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新生兒的不良事件發生率以及滿意度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關鍵詞〕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
新生兒護理記錄單是反映新生兒病情變化與醫療護理活動全過程的客觀記錄,主要包括觀察記錄指標、護理問題、護理措施、效果、健康教育等組成部分[1]。為深化產科專科護理的發展,本院產科根據《病歷書寫基本規范》、《廣東省臨床護理文書書寫規范》、《婦產科護理指南》,設計出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提高護士的整體護理思維,加強對新生兒的觀察與護理,對于保障新生兒的安全具有重要意義[1,2]。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在本院產科自然分娩的600例產婦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00例,其中,產婦年齡21~36歲,平均年齡(29.2±0.8)歲;文化程度:36例小學,65例初中,93例高中,106例大專及以上。兩組產婦均無高危因素。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新生兒異常情況記錄于產科護理記錄單中,觀察組應用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具體如下。
1.2.1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樣式
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制成表格式,記錄項目包括母親姓名、新生兒出生日期、病區、床號、住院號、日期、時間、體溫、心率、呼吸、體質量、皮測膽紅素值、反應、面色、哭聲、吸吮力、臍部、臀部情況、大小便次數、喂哺方式與次數、健康教育、特殊情況記錄等。
1.2.2記錄要求
記錄書寫頻率為新生兒出生24h內,按照常規生命體征監測頻次進行觀察記錄,24h后如無特殊情況,每班觀察記錄1次,有特殊隨時記錄。除表格中的觀察項目外,嚴格根據新生兒的病情和醫囑對其他指標進行監測,如產瘤、血糖等,在表格空白欄填寫項目并文字描述情況。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及技能、新生兒各項生理指標以及并發癥等指標。其中,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及技能的掌握程度,應用技能及筆試法評估,優:產婦出院前,能熟練掌握母乳喂養、新生兒護理等知識及技能,筆試成績≥90分;良:能掌握大部分知識及技能,偶爾需要護士協助,筆試成績80~89分;中:能基本掌握知識及技能,有時需要護士協助,筆試成績60~79分;差:能掌握少部分知識及技能,經常需要護士協助,筆試成績≤60分[3,4]。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及技能比較
觀察組護理知識掌握熟練度88.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7.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新生兒的各項生理指標比較
觀察組:心率為(138.50±4.92)次/min,呼吸頻率為(39.5±4.9)次/min,氧飽和度為(98.6±1.2)%;對照組:心率為(149.8±7.9)次/min,呼吸頻率為(46.6±5.1)次/min,氧飽和度為(95.2±2.5)%;觀察組新生兒的心率、呼吸頻率以及氧飽和度等指標均優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以往產科實施母嬰護理,護士對新生兒進行監測的內容及頻次欠缺細化,工作思維得不到整體培養。本院自2014年4月以來應用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取得良好效果,其主要具備以下優勢。
3.1深化專科發展,培養護士的整體護理思維
護士每天按照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對新生兒病情進行規范的監測和記錄,能有效提高護士對新生兒的觀察及護理能力,規范護士對產婦及家屬的健康教育,同時有效地加強護患溝通,提高護理服務滿意度[5],有利于產科專科的發展。
3.2提高護理記錄書寫的完整性及準確度
使用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后,可對產科新生兒觀察、護理模式進行嚴格規范,進而大大降低記錄單書寫錯誤發生率,提高準確度[6]。
3.3提高產婦對新生兒護理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
通過應用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使護士充分掌握新生兒觀察及護理知識,為產婦及新生兒提供更加專業的護理服務,保障新生兒出生質量,改善心率、呼吸頻率、氧飽和度等指標。同時提高產婦對新生兒疾病早期癥狀的識別能力,及早發現病情變化,及時處理,保證新生兒的安全。另外,通過對產婦加強宣教,也使其掌握新生兒護理知識與技能,降低新生兒并發癥的發生率。本組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護理知識與技能掌握熟練度88.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57.7%,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應用產科新生兒護理記錄單,促進產科專科護理的發展,有效保障母嬰健康。
〔參考文獻〕
〔1〕蔣紅,沈君,孫超峰.母嬰同室中新生兒表格式護理記錄單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雜志,2010,27(20):1596
〔2〕楊蘭蘭,王玉霞.產婦及新生兒交接記錄單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4,13(11):1091-1094
〔3〕宣春梅.優質護理在母嬰同室護理中的應用〔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31(14):251
〔4〕張芳.人性化護理模式在母嬰同室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保健營養:下旬刊,2013,23(12):7429-7430
〔5〕杜海燕,吳濤,安桓奇,等.全自動配血系統在新生兒交叉配血中的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10,23(7):504-505
黃江醫院新生兒科,廣東東莞 523750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對新生兒家屬進行系統健康宣教的措施和效果,為其應用和研究提供有效的依據。 方法 選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該院住院治療的200例新生兒,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00例。對照組,接受常規健康宣教,觀察組,接受系統健康宣教,比較兩組新生兒的健康教育達標情況,并評估其護理滿意度。 結果 觀察組新生兒家屬的健康教育達標率為92%、護理滿意度為98%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8%和86%(P<0.05)。 結論 加強新生兒家屬的系統健康宣教可有效提高其照顧新生兒的能力,對于促進新生兒健康,減輕痛苦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新生兒家屬;系統健康宣教;健康教育達標率;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 R72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2(a)-0165-02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逐漸進步,以及醫療深化改革的逐漸深入,護理工作逐漸受到患者和醫療工作者的重視。健康教育是護理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環節,也是新生兒護理中必不可少的措施,在進行健康教育計劃的實施時,適當選擇教育方式對于保證新生兒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1]。該研究選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200例新生兒,分析系統健康宣教在新生兒家屬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接受治療的200例新生兒,隨機分為兩組,每組100例。其中,對照組,男64例,女36例,年齡為出生后10 min~1 d,新生兒家屬文化程度:初中以下62例,高中以上38例;觀察組,男64例,女40例,年齡為出生后10 min~1 d,新生兒家屬文化程度:初中以下60例,高中以上40例。兩組新生兒在性別、年齡及家屬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新生兒接受常規健康宣教方法的干預,新生兒和家屬入院后向其講解醫院的相關制度,向家屬介紹相關注意事項。入院后2~3 d向家屬接受相關疾病知識,新生兒出院時向家屬發放患兒的出院計劃單,講解預防接種的相關知識。觀察組新生兒接受系統健康宣教,根據新生兒家屬的陪護能力、文化水平以及新生兒的發育情況進行針對性的健康宣教:
①入院宣教:新生兒和家屬入院后向其講解醫院設備的使用方法、設施的位置、用餐時間、病區作息時間、探視制度等,并囑咐家屬只需提供奶粉、紙尿褲和濕紙巾等,其他的衣物和奶瓶都是由院方統一提供,都經統一清洗高壓消毒后使用的,每天更換(有污染時隨時更換),寶寶在新生兒住院期間每天早上沐浴、口腔護理及臍部護理一次,每3 h喂一次奶和更換一次尿片(如有大便隨時更換)。向家屬強調患有腹瀉、上感及皮膚病的患者不能夠接觸新生兒[2]。限制探望新生兒的人數數量,以免將過多病菌、細菌帶入病房內,影響新生兒的恢復。新生兒入院2~8 h后接受全面的檢查,同時做好護理評估,全面了解新生兒的出生情況,指導其進行正確的吞咽反射、吸吮、喂奶及皮膚護理的措施,預防新生兒發生顱內出血、窒息、燙傷等意外[3]。②入院期間宣教:新生兒入院后2~3 d向家屬講解相關病癥的表現、診斷、治療方法和護理措施等,同時幫助新生兒家屬了解生理性黃疸的發生原理、母乳喂養的優勢等。告知家屬及時為新生兒更換尿布的重要意義,應充分保證新生兒皮膚清潔、干燥,協助新生兒保持正確臥姿,以免發生窒息。入院后4~5 d告知新生兒口腔上皮珠、陰道流血、女嬰乳房腫大等的發生機制,評估家屬對知識的掌握情況。③出院宣教:囑咐新生兒家屬保暖、隔熱、母乳喂養、預防并發癥的有效措施[4]等,告知其輔食的添加原則及其相關的注意事項,告知定期進行新生兒體檢和疾病篩查。同時,對患兒家長進行新生兒護理的相關知識教育,有效指導患兒家長進行新生兒的科學護理,強調對新生兒的保溫護理,以免新生兒受涼生命,保證新生兒的飲食科學和營養均衡,以為其生長發育提供有效的營養供給。告知家長保證新生兒充足的睡眠休息時間。
1.3 評價標準
采用健康滿意度問卷進行調查,總分100分,主要針對患兒家屬對護理人員服務態度、健康教育內容、方式和效果進行評估。健康滿意度的達標率評分≥85分為達標;護理滿意度評分≥90分為非常滿意,70~89分為基本滿意,7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基本滿意[5]。
1.4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家屬的健康教育達標率和護理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新生兒家屬的健康教育達標率為98%、護理滿意度為86%,明顯優于對照組的92%和7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水平的逐漸發展進步和醫療改革的逐漸深入,護理工作廣泛受到患者和醫師的關注,成為醫院工作的重點。新生兒患者臨床期間需要家長的陪護護理,故做好對新生兒家長的健康教育對提高其知識水平和護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6],本研究以該院收治的新生兒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系統健康教育在家長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價值。
新生兒不具備自我照顧的意識和能力,且嬰兒剛出生后的各項身體機能發育尚不十分完全,且初為人父、人母的新生兒家長的新生兒護理經驗不足,缺乏新生兒護理的知識,急需科學合理的新生兒護理計劃,以滿足其需求[7]。該研究中,新生兒家屬在路徑教學的安排下,熟悉了解患兒的檢查、治療和護理項目,改變以往新生兒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情況。健康教育與一般的衛生宣教不同,其在具體的設施過程中需要體現出教育計劃的設計、實施檢測及評價原則,以有效的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路徑教育使健康教育逐漸趨于具體化和制度化,較大程度的增加了護理人員的自身責任感,保證患兒只入院起的整個治療過程均能夠接受全面的健康教育,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8]。除此之外,系統健康教育還可對護理行為的規范和護士的綜合能力均具有有效的促進作用。
該研究中對觀察組患兒臨床期間給予家長系統健康教育,通過表1可以看出,其健康教育達標率為92%、護理滿意度為98%明顯優于對照組78%、86%,說明對新生兒家屬進行系統健康宣教的效果明顯優于常規健康宣教的效果。該結論與付凱麗等[9]研究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加強對新生兒家屬的系統健康宣教可有效提高其照顧新生兒的能力,促進新生兒的健康,減輕痛苦具有重要意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俊,田鸞英,易烈致,等.新生兒監護病房應用多媒體輔助醫患溝通和健康宣教的探討[J].廣東醫學,2011,32(16):2221-2223.
[2] 歐陽海梅.護理干預對早產新生兒出院后視網膜復查依從性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36):8-9.
[3] 李明霞.新生兒轉科后產婦個性化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觀察[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0):145-146.
[4] 凌燕芬.母嬰同室床旁護理健康宣教在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效果評價[J].醫藥前沿,2012,2(3):289.
[5] 周碧瓊,周鑫,何濤,等.封閉式管理新生兒科患兒入院時對家屬實施健康教育與評價[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10):109-111.
[6] 蘇琳,田玲.健康教育在計劃性剖宮產孕產婦家屬中的應用[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2(2):70-74.
[7] 史麗榮,馬穎,蘆獻莉,等.FCC優質護理服務理念在新生兒家長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3,27(3):254-255.
[8] 胡怡萍,周瑩,張婧潔,等.新生兒家長兒童保健知識認知現狀及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中國優生優育,2011,17(2):97-99.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剖宮產;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473.71[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6(b)-074-02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in the health education of elective caesarean section
XIE Aiqun, FAN Jianfeng, TANG Yuanying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Lian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Lianzhou5134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in the health education of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Methods: 300 cases of elective cesarean section delivery wom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each group was 150 cases, clinical nursing path were used by the observation group to conduct health education, control group used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health education. Head nurse asked each delivery women to apprais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neonatal nursing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examination were carried before leave hospital, and self-administered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conduct satisfaction surveys, statistics the number of successful breast-feeding、postpartum urinary retention, analyzed statistically when finished.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theoretical evaluation of maternal, newborn care and operating skills, breastfeeding success rates and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services, etc.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 Cesarean section; Health education
臨床路徑是依據每日標準護理計劃,為一類特殊患者制訂出有順序的、有時間性和最適當的臨床服務計劃,以加速患者康復,減少資源浪費,使服務對象獲得最佳的持續改進的照顧品質[1]。我院產科于2007年2月成立臨床護理路徑實施健康教育小組,將臨床護理路徑應用于擇期剖宮產產婦,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07年2月~2010年2月在本院婦產科住院行擇期剖宮產術的產婦30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150人,平均年齡31.3歲,孕周37~42周,文化程度:小學31人,初中56人,高中24人,大專21人,本科18人。初產婦123人,經產婦27人;對照組150人,孕周37~42周,平均年齡29.7歲,文化程度:小學29人,初中60人,高中22人,大專19人,本科20人。初產婦118人,經產婦32人。兩組產婦年齡、文化程度、孕周、產次等情況比較,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健康教育的實施采用傳統的教育方法,不受時間的限制,隨機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健康指導。
1.2.2觀察組健康教育的實施制訂護理路徑表格。參考吳袁劍云、英立平主編的《臨床護理路徑實施手冊》[2],在實施臨床護理路徑管理后,擇期剖宮產待術時間縮短但相對于急診剖宮產仍有較長時間進行術前教育,充分了解評估產婦及家屬對健康教育內容、實施時間、教育方式等需要的情況,結合科室的具體情況,制訂了擇期剖宮產健康教育路徑,內容包括入院檢查、宣教、術前處理、產程觀察、術后護理和出院后訪視,其中有詳細的護理措施、母乳喂養技巧、用藥、監護、營養、心理護理、產婦健康指導等。
1.2.3 健康教育路徑實施的具體方法產婦入院時,由當班護士或主管護士認真做好入院評估,填好評估表,發放健康教育路徑實施表,向產婦及家屬解釋健康教育的內容和意義,取得其合作。主管護士每天和產婦及家屬進行交流,評估其需要,按照路徑上的內容進行健康教育,以講解為主要教育方式,母乳喂養則配以圖文資料,對一些難以理解的動作(如新生兒撫觸、擠奶等)則予以模型進行示范性教育。每天進行效果評價,對預測差異進行干預,直至產婦及家屬清楚掌握教育的內容。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2.4 健康教育的觀察指標出院日發放健康教育內容掌握情況和產婦及家屬對護士工作滿意度的調查表。健康教育內容掌握檢測包括手術后的飲食、活動、減輕疼痛的方法、母乳喂養知識及技巧的掌握、新生兒的護理知識、會的護理、護理、產后康復功能鍛煉、心理情緒的調節、手術切口的護理等10個問題。在出院前分別給兩組產婦填寫,并讓其能講出母乳喂養的知識及技巧。每個問題設3種答案(知道、部分知道、不知道),分別計10、5、0分,總分為100分,≥85分為達標,
1.3統計學處理
所得的數據采用SPSS 10.0軟件包進行錄入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從對每個產婦進行提問式了解產婦對母嬰保健知識的掌握情況調查中所知,觀察組產婦對宣教的接受能力和對新生兒護理操作的動手能力明顯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兩組產婦母乳喂養理論考試和新生兒護理
操作技能考核合格成績比較(例)
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P
每次對產婦進行母乳喂養知識、新生兒護理知識、產婦保健知識的考核及新生兒護理操作考核結果顯示,觀察組產婦的考試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
3討論
3.1臨床護理路徑能使產婦獲得最佳的護理服務
從本院產科開展護理路徑后,觀察組產婦在健康知識掌握情況、滿意度方面比較顯著高于對照組(P
3.2臨床護理路徑能密切護患關系,達到教與學雙向的護理效果
護理路徑使護理活動程序化和標準化,可使護士由被動護理變為主動護理,大大地培養了護士工作的自主性、自律性,增強成就感。同時通過護士與產婦在教與學中的互動實踐,可使產婦感受到護士對其細致及耐心的關懷,改變了傳統印象中護士對產婦的冷淡和不夠理解的局面,大大密切了護患關系。
3.3臨床護理路徑的實施,能有效縮短住院日,降低患者的住院費用[3]
經統計,開展臨床護理路徑后,擇期剖宮產產婦平均住院時間由原來的8.1 d減少到6.3 d,平均住院費用由原來的4 320元減少到3 580元。在標準的產程護理程序實施過程中,通過護士各階段的宣教、對產婦進行考核和護士長每天的提問,可幫助產婦加強對母嬰保健、母乳喂養知識的了解,讓母親參與新生兒洗澡、臍部護理及新生兒撫觸等操作,促使產婦變被動活動為自覺活動[4],而且由于這種管理模式降低了醫療成本,提高了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增加了醫護之間以及醫患之間的互動,大大地提高了醫院的醫療護理服務質量。臨床路徑的實施,對提高產婦的滿意度,規范診療護理手段,提高健康教育達標率,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立平,王竹筠.臨床路徑在甲狀腺功能亢進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護理學雜志,2006,21(6):30-31.
[2]吳袁劍云,英立平.臨床護理路徑實施手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78-84.
[3]盧章云.臨床路徑在單病種醫療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3):66.
[4]王惠賢.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護患關系的重要環節[J].實用護理雜志,2001,17(3):54-55.
[5]姜粉娣.加強產科醫患溝通降低產科醫療糾紛[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4):143.
[6]趙霞.住院病人護理的健康教育[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2):88.
關鍵詞 健康教育 產科護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1.154
實施方法
產前健康教育:孕婦入院后,向孕婦自我介紹,然后介紹病區的環境、制度,病區護士長、主管醫生和科室主任。讓她們感覺到醫護人員對自己的關心,從而建立了良好的醫患關系。
分娩過程的教育:產婦進入待產室后,面對一個陌生的環境不免會產生憂慮,孤獨與擔心,因此,我們盡量做到一對一的全程陪護、關心、體貼她們,告訴她們分娩知識,使她們知道分娩是一個正常的生理過程,消除恐懼心理。同時鼓勵產婦的丈夫陪伴分娩,可以在產婦疼痛不安時給予和安慰,給予感情上的支持。以緩解其緊張恐懼的心理,減少了產婦的孤獨感。助產士應該嚴密觀察產程,進行系統監護,并對產婦進行心理護理,滿足其需要。同時講解母乳喂養相關的知識。或者利用電視多媒體播放有關的知識,最大限度調動產婦的主觀能動性,指導產婦在分娩時正確應用腹壓,與醫護人員密切配合,順利度過這另人難忘的關鍵時刻。
產后護理與指導:產婦送回母嬰同室,護士立即對其進行身心評估,簡單的講解母乳喂養和產后保健指導。內容包括:①產后食物應富有高熱量,高蛋白質,多吃水果,蔬菜和多喝湯,以利于乳汁分泌。剖宮產后的產婦禁食6~8小時后進食湯類再逐步過渡到半流飲食,普食。②注意產褥期衛生,產后6小時內應及時盡早自解小便,交待病人注意會傷口情況及陰道流血情況,保持外陰清潔,勤換紙。鼓勵產婦下床活動,促進惡露排出。③做好產后的心理護理,以防發生產后抑郁。
母乳喂養指導:①向產婦及家屬宣教母乳喂養技巧,喂奶姿勢,擠奶手法,新生兒的日常護理,新生兒沐浴,新生兒臍部護理等。護士手把手的把這些知識教會產婦及家屬。②每天播放產后保健及新生兒護理的相關知識,讓所有“新媽媽”們及家屬盡快掌握其相關知識。
出院指導:①提供24小時的熱線電話,按需哺乳,堅持純母乳喂養6個月。告訴“新媽媽們”出院后的第1個月,有我們的專業人員去家里訪試,以及時了解新生兒護理存在的問題,給予正確的指導。②出院后如何保持足夠的乳汁分泌,如何辦理嬰兒出生證明。注意休養,飲食與營養,活動與休息做好避孕。③告訴產婦及家屬及時辦理嬰兒預防接種手續。
討 論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3月~2010年1月醫院收治的164例產婦作為對照組,年齡23~32歲,其中初產婦99例,經產婦65例;順產126例,剖宮產38例。將2012年2月~2013年2月醫院收治的200例產婦作為實驗組,年齡24~35歲,其中初產婦128例,經產婦72例;順產149例,剖宮產51例。所有產婦無其他妊娠合并癥,分娩過程順利,無產后出血等并發癥,新生兒均為單胎足月、體重2500~4000g,無胎膜早破及宮內窘迫,無畸形以及相關遺傳病。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分析總結對照組新生兒出現的護理問題,實驗組根據對照組的護理問題提出防范對策并進行規范護理管理,問卷形式評估比較兩組新生兒護理差錯的發生情況和護理糾紛的發生率、新生兒情況、產婦精神狀況與新生兒護理能力情況。
1.2.1護理問題
1.2.1.1護理管理制度不完善
產婦和新生兒的護理安全制度不完善,落實不及時,導致護理差錯事故的發生。如消毒不嚴格,來往看望探視人員增多,接觸新生兒未洗手,室內空氣污濁、通風較差,容易造成新生兒感染。另外護理人員對新生兒監護管理措施不到位,自身無菌操作意識淡薄,手衛生觀念差,容易發生院內交叉感染。
1.2.1.2護理人員專業素質參差不齊
部分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對護理操作流程不重視,巡視時間間隔延長或者不巡視,對待家屬問題不耐心,敷衍回答,導致對新生兒發生的變化處理不及時,防范意識缺乏,容易誘發安全事故,造成護理差錯的發生,威脅新生兒的安全。一些護理人員護理操作不嚴格,專業知識欠缺,臨床經驗不足,對新生兒和產婦生理、心理變化了解的不夠深入,無法對病情變化做出正確判斷。
1.2.1.3產婦育兒經驗不足
產婦大多數是初產婦,且有地區差異、文化差異,對育兒方法不清楚,老人對育兒過多干預,繼續進行以往傳統不科學的育兒方法等,均可對新生兒的健康安全造成影響。如不了解產后初乳和如何避免乳汁淤積,產婦哺乳姿勢不當易致新生兒窒息,更換尿布不及時可因排泄物刺激致臀紅、皮膚破潰,臍部護理等知識缺乏,在照顧新生兒的過程中產生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為實施母嬰同室、由產婦親自照顧新生兒帶來困難。
1.2.1.4護理人力資源不足
目前護理人員編制不足,在臨床一線工作的護士與患者比例不當,護士工作量繁重,壓力巨大,導致觀察新生兒時間不夠、次數減少,對產婦的健康教育不夠全面,發生情況不能及時處理,造成不良后果。
1.2.2防范措施
1.2.2.1加強管理
病室環境要保持整潔,定時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限制探視時間和人員,按照院方陪侍制度的要求執行,病區門口由專人看管,防止院外推銷人員或犯罪分子進入。護理人員在護理中常接觸多名新生兒,在護理完新生兒后應嚴格進行手的清潔消毒,重視手衛生管理,防止新生兒之間交叉感染。
1.2.2.2定期培訓教育
加強護理人員素質教育和能力培養是進行護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對護理人員要定期進行醫德醫風的理念教育,進行新生兒護理和孕婦產后護理等相關理論知識、熟悉護理安全制度及風險防范預案、規范技能操作和醫院感染知識的培訓,培養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耐心的“三心護士”,避免發生抱錯新生兒、燙傷、割傷、摔傷新生兒等意外傷害事件。
1.2.2.3傳授育嬰知識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對新生兒的研究也越來越深入,無論是初產婦還是經產婦,護理人員要教育其改變傳統的育兒方法,可通過健康教育公開課及宣傳手冊等手段途徑,正確指導產婦母乳喂養的方法,宣傳母乳喂養的好處,教會產婦觀察新生兒的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生理現象和臍帶、皮膚的護理,并宣傳嬰兒撫摸、按摩、游泳的好處。使產婦能有效掌握育兒方法,適應角色變換,避免因不適應、缺乏知識經驗導致的緊張焦慮心理狀態。
1.2.2.4人力資源配置合理到位
增加產科護理人員,根據病室床位數和護理人員合理安排,執行彈性排班制度,避免護理人員過勞、過累,護士長根據個人情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保障護理人員能夠對母嬰同室病房中的產婦和新生兒在規定時間內巡視,及時發現問題并處理。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母嬰同室新生兒情況、產婦精神狀況與新生兒護理能力情況
實驗組發生新生兒識別錯誤、新生兒意外傷害、產婦緊張焦慮情緒、母親角色適應和產婦對新生兒的哺乳、沐浴、穿衣、更換尿布等護理能力方面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母嬰同室新生兒護理差錯的發生情況和護理糾紛的發生率比較
實驗組家屬滿意度高于對眼組,護理差錯發生率和護理糾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小結
關鍵詞:新生兒;延伸護理服務;效果評價
新生兒作為一個特殊的患者群體,出院后父母護理能力的強弱直接關系著新生兒是否能夠健康成長。新生兒出院指導是教會父母在出院后如何科學地護理新生兒,對促進新生兒的健康成長,預防疾病,提高父母的育兒自信心具有重要意義[1]。在臨床工作中發現,新生兒家屬大多數會從書刊雜志、電視及網絡上獲取護理新生兒的知識,往往理論性強而實際操作性不強,在應對各種實際問題時比較教條。在與新生兒家屬的交流過程中了解到,他們普遍不知道如何護理、照顧新生兒。為了使新生兒在出院后得到正確的護理,我們在新生兒出院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新生兒均來自我院兒科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出生后 1 d~20 d新生兒120例,其中男嬰55例,女嬰6 5例,住院天數為6~10d,平均為7 d。
1.2方法 出院時給予照顧新生兒的家屬講解并示范動作:護士在患兒入院時告知我科的聯系電話及一些護理新生兒的宣傳教育知識。
2 護理指導
2.1 新生兒的保暖 新生兒的衣物應以棉質、柔軟、舒適為宜,新衣服一定要洗過后再給孩子穿。經常摸摸新生兒的小手、小腳,要保持手腳的溫暖,要根據氣溫的變化及時增減新生兒的穿衣、蓋被。通過三句寶典判斷新牛兒穿的衣服是否合適 ( 三句寶典即寶寶手腳是暖的,背上沒有汗,衣服是合適的;寶寶的手腳是涼的,背上沒有汗,衣服不夠,要添加衣服;寶寶的手腳是涼的,背上有汗,衣服穿多了,要減衣服)
2.2 新生兒的喂養 堅持母乳喂養,母乳喂養的優點是目前新生兒健康宣教的必須內容[2],向家長宣教母乳喂養的優點,建立母親母乳喂養的信心和決心。母乳營養豐富、方便,且能增強新生兒的免疫力,增進母嬰之間的感情。喂奶后給嬰兒拍背,吃奶后給予右側臥位,夜間將新生兒放置在母親身邊,防止吐奶后誤吸。指導選擇人工喂養患兒家長喂奶時試溫的地方是手掌的大魚際, 不是手心;喂奶過程中奶嘴要充滿奶汁,避免吸人過多空氣。同時告訴家長正確的配置奶液濃度,并教其學會奶具的清潔和消毒。一般母乳喂養 2 次奶要間隔 2~ 2.5 h,配方奶喂養間隔 3 h左右,如果喂奶次數頻繁,會消化不良,新生兒吃奶一般需要3 0 min左右, 如中途休息時可給拍背, 打嗝后再繼續喂奶,如果吃飽了,這時就不再吃了。
2.3 沐浴及臍部的處理 沐浴時室內溫度要達到30℃ ,先洗新生兒頭部,然后依次洗新生兒的頸部、上肢、腋窩、軀干、下肢、會陰及臀部;沐浴后可用安兒碘棉簽(或濃度為75%的酒精)對臍部進行消毒,如臍部有滲液,為防止感染,每天需用安兒碘棉簽(或濃度為75%的酒精)消毒臍部 2 ~3次,直到臍帶脫落結痂愈合為止。
2.4 臀部皮膚護理 現在多數父母為方便使用一次性紙尿褲,最好提倡使用柔軟的棉質尿布。大小便后更換尿布要及時,每天用溫水清洗臀部及會。每次清洗后,易被尿液浸濕的部位可涂上少許嬰兒潤膚油,這樣不易刺激皮膚。如果發現臀部皮膚發紅,可涂護臀霜或紫草油保護皮膚。
2.5 新生兒哭鬧時的處理 新生兒大聲哭鬧,首先要檢查新生兒是否有大小便,如有大小便要及時更換尿布,其次檢查新生兒所穿衣服是否松緊合適,再看看是否要吃奶,體溫是否過高或過低。總之,新生兒當有不適時才可能出現啼哭不休的癥狀,如無原因的哭鬧不止,安撫無效,則有可能是生病了,及時去醫院就診。
2.6 新生兒撫觸 新生兒撫觸是科學規范的對新生兒全身進行按摩[3]。向家長宣教新生兒撫觸的好處,告訴家長撫觸存家庭同樣適用[4]。護士示教撫觸的手法,首先撫觸的環境在 2 8~3 0℃,有條件者可以播放輕音樂,撫觸者要洗凈雙手,不戴首飾, 宜選擇在兩頓奶之間或者是沐浴后,充分溫暖雙手后涂滿油,依次按頭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和背部的順序輕輕按摩,每個部位按摩 3次,撫觸的時間控制在 1 0min左右。
2.7新生兒房間的管理 新生兒出院后會有很多親戚朋友來到家里探望,盡量減少與新生兒接觸,并且有固定人員護理嬰兒,防止交叉感染。嬰兒室要開窗通風,保持空氣清新,室溫不宜過高或過低,溫度在 24 ℃左右,濕度55%~65%為宜。
3 結 果
出院時對家屬做好新生兒延伸護理服務指導,通過電話回訪了解到有 120例家屬都能正確地護理好新生兒,在遇到一些特殊情況時也能自己正確處理,只有 8例產婦由于知識水平、智力因素、身體因素等不能完全掌握。做好新生兒出院時延伸護理指導對促進新生兒的健康成長、預防疾病,提高家長育兒自信心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4 討論
新生兒延伸護理服務豐富了家長的新生兒護理知識,提高了出院指導的效果,提高家長對新生兒護理技巧的認知,增強他們護理新生兒的信心,保證護理質量。通過1月后的電話回訪,對健康教育的內容能全部掌握的有112例新生兒的家長,占93.3%。新生兒延伸護理服務通過示范性操作的指導,讓家長在實踐中學到護理知識,同時通過實踐操作并在實踐中糾正錯誤之處, 可以提高操作的準確程度, 使家長熟練掌握各種護理技巧,從而提高家長的護理能力,使專業的護理從醫院得以延伸到患兒家中。
隨著醫學模式轉變而出現的開放式、延伸式的護理服務形式,是醫院將護理服務延伸到患者家庭的手段之一[5~7],是出院患兒家屬及時獲得康復保健指導與咨詢的最佳途徑,通過對出院患兒開展電話回訪,使患兒家屬更愿意與醫院保持長期聯系,不僅豐富了整體護理內涵,而且使人文關懷得到延續,體現了醫院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
參考文獻:
[1]張娟.如何做好新生兒出院宣教[J].中華醫學實踐雜志,2 0 0 6 ( 8):8 5.
[2]張素珍,孟永勤,丁焱.新生兒出院前健康教育需求比較研究. 中國婦幼保健[J].2008,23(16):2208- 2210.
[3]黃河清,洪琦,李儀風,等.新生兒撫觸對神經行為發育影響的臨床研究[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2,10 (3):203 -204.
[4]盧林陽.早產兒發育照顧護理綜述[J] .中華護理雜志 ,2009 ,4 4 (1):85- 87.
[5] 劉素娥,覃桂榮,麥蔚瑩,等.產婦產后健康教育方法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2005,(11):977 -978.
[6] 殷艷玲,蔡敏,丁海燕.產褥期家庭訪視的調查分析[J] .護理研究 , 2005 ,19 (5):464- 466.
關鍵詞:品管圈;計劃性剖宮產;護理路徑管理
剖宮產是一種剖開腹壁、子宮,取出胎兒及其附屬物的外科手術,是處理高危妊娠、異常分娩的重要方法。剖宮產術占分娩比重居高不下,21世紀前10年平均執行力高達50%~60%[1]。計劃性剖宮產多擁有絕大指征,風險相對較高,產婦病情相對復雜,落實高質量的圍術期護理非常必要。計劃性剖宮產是醫院最常見的、執行例數最多的擇期手術之一,也是我國最先開展護理路徑管理的手術類型[2]。本院采用"品管圈"方法制定計劃性剖宮產護理流程,并應用于臨床實踐之中。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產科計劃性剖宮產產婦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計劃性剖宮產,非急診;②有明確手術指征;③臨床資料完整;④知情同意;⑤單胎;⑥手術麻醉風險等級Ⅰ、Ⅱ級。共納入產婦424例,年齡22~45歲、平均(28.6±2.4)歲,初產324例,有剖宮產術史214例。按照入院順序,其中接受計劃性剖宮產護理流程管理者208例納入觀察組,接受常規護理者216例納入常規組,兩組產婦年齡、產次、剖宮產術指征內容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護理管理由護士長領導,依據舊有的剖宮產管理辦法進行管理,主要內容包括產前檢查、圍術期護理、產褥期管理等,工作主要依賴于護士長與護士經驗管理,并無系統的臨床護理路徑。觀察組,進行"品管圈"活動,制定并落實計劃性剖宮產術護理路徑,主要內容如下。
1.2.1品管圈活動
1.2.1.1建立品管圈 將品管圈命名為"五全圈",護士長擔任圈長,下轄5年年資在7年以上護士,"五全圈"主要目的為完善計劃性剖宮產術護理路徑,落實細節護理,進而保障手術安全,增強產婦新生兒照料能力與意識,最終改善產婦及新生兒近期以及長遠預后。
1.2.1.2五全圈內容 ①五全分別為"病情觀察"、"基礎護理"、"專科護理"、"風險管理"、"健康教育";②以小組成員為骨干,收集相關臨床資料,撰寫護理路徑研究報告,并進行自我實踐經驗總結,形成書面報告,護士長查閱相關文獻,擬定會議的主題,進行會議討論,以以上"五全"為內容,制定新的護理路徑表,討論每條護理內容必要性、可行性,制定新的護理路徑。
1.2.2新的計劃性剖宮產護理流程
1.2.2.1基本內容 以時間為縱軸、"五全"內容為縱軸,時間軸可分為入院首日、分娩日、產后首日、產后次日至出院前1d、出院日五個部分。
1.2.2.2具體內容 ①入院首日,完善檢查,調取病歷資料,識別風險,篩選高危因素,落實隨訪,進行基本的生命體征監護,強化落實高風險人群護理,落實健康教育,包括術前康復訓練、新生兒護理基本宣教等;手術前,完善實驗室檢查,進一步確認有無手術禁忌癥;②分娩日,落實圍術期專科護理,如手術室護理、麻醉護理、新生兒護理等,做好專科教育,如產后并發癥預防、新生兒護理的健康教育,強化高風險人群護理標準,落實術前健康教育、康復訓練、新生兒基礎知識、病房自我管理基礎知識、癥狀自我鑒別與處置;分娩日做好專科教育、新生兒護理、產后并發癥預防等;③產后首日,關注產后出血等并發癥預防護理,并進行母乳喂養等專科教育等;④產后次日至出院前1d,除繼續進行病情觀察、產褥期并發癥管理外,還進行有關于新生兒常見疾病預防護理以及健康教育;⑤出院前,進行關于產后衛生知識教育,如母乳喂養注意事項、術后回訪、切口護理等。
1.3觀察指標 統計患者總住院天數、住院總費用、手術時間、患者滿意度。統計不良事件發生情況,產婦相關并發癥如產后出血、產褥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新生兒不良事件如新生兒窒息,護理不良事件如護理差錯、護患糾紛,產后1w完全母乳喂養率。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資料以SPSS18.0軟件包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1計量資料 觀察組總住院天數、住院總費用、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不良事件與母乳喂養情況對比 觀察組產婦并發癥發生率、新生兒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產后1w完全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計劃性剖宮產是許多醫院最先進行護理路徑管理的術式。因產科護理內容繁多、任務繁重,護理路徑存在針對個體化問題的護理內容缺失、內容相對簡單等問題,護理更注重技術層面護理,健康教育內容不足,注重保障手術安全,對母嬰長遠預后關注不足。此外,傳統的護理路徑還受產婦自身因素影響,并發癥發生率較高[3]。
經"品管圈"活動,制定完善計劃性剖宮產護理流程,結果顯示觀察組總住院天數、住院總費用、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產婦并發癥發生率、新生兒相關不良事件發生率、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產后1w完全母乳喂養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戴娟.基層醫院剖宮產臨床分析及探討[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101-102.
【關鍵詞】孕婦;健康教育;孕婦學校;產前健康指導;孕產期
【中圖分類號】R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1-0617-01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孕期健康知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孕婦學校是孕婦接受懷孕期間以及產后相關知識的健康教育場所,同時也是婦產科工作者對孕婦傳播健康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幫助孕婦提高孕產期保健知識知曉率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如何做到孕婦學校的持續改進,最大限度地滿足孕婦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就此我們對來我院分娩的孕婦進行了孕期健康教育需求調查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2年11月-12月在我院孕婦學校聽課的孕婦260例。年齡:24歲及以下3人,25-30歲171人,30歲及以上86人。學歷:大專以下75人,大專及以上185人。
1.2方法 就2012年11月-12月在我院孕婦學校聽取一輪最后一次課的孕婦發放自制的問卷調查表260份。調查表采用不記名方式,由專人當場發放,當場收回,收回率100%。
2 結果
2.1孕婦健康知識需求(見表1)
3 討論
3.1目前孕婦對孕產期健康知識需求度高,但內容要求各有不同。此次調查結果表明,孕婦對于孕期自我保健關注程度低于產后新生兒的護理、喂養。因此我們將關注度100%的新生兒護理與母乳喂養一拆為二,設立新生兒護理、新生兒喂養兩次課,將關注度較低而對孕期又很重要的產前檢查與安全用藥及孕期保健與胎教合而為一。從而建立起以孕期自我監測、孕期營養及新生兒喂養與護理為核心課程,涵蓋孕期及產后知識,為廣大孕婦提供了全方位系統的知識培訓。
3.2 就孕婦對于授課規模的選擇情況來看,她們對于我們提供的授課方式比較樂意接受,其中小班實踐操作是孕婦學校最受青睞的授課方式,即50人以內的授課規模,專人演示,模擬操作的模式。而對于200人以上的大班授課方式接受性相對較低,這可能與孕婦渴求小范圍學習的心理有關[2]。但考慮到孕婦這個受眾群體的人員眾多,只有小班授課不能滿足廣大受眾的需求。因此我們在設置孕婦學校授課方式時采用50到200人的互動課,課程中設置互動部分,以孕婦實際操作需求。同時在常規課外,增加200人以上大班專題講座,滿足沒有充足時間聽常規課的孕婦的需求。
3.3 調查結果顯示孕婦對醫師、助產士、護士三類授課教師的需求是有差異的。這多與中國國情有關,國人普遍對醫師的青睞度高于助產士、護士[3]。但三類授課教師授課的出發點不同。醫師比較傾向于講授孕婦應該掌握而又容易忽視的專業性的東西,助產士傳授的是分娩前后的相關知識以幫助孕婦順利分娩、恢復,而護士則講授的是新生兒護理的一些基本知識。孕婦從三類授課教師那里會收獲不同的知識。因此,我們會繼續延續多教師授課的模式,同時通過提高教師的授課效果,增加孕婦對助產士、護士的了解來提高孕婦對授課教師的需求。
3.4 調查結果表明孕婦對授課時間更傾向于周末上。這與目前孕婦多是上班族有關。這類上班族休息時間多在周末。加之孕婦學校同意帶家屬參加,孕婦就更傾向于選擇有家屬陪同的周末。但是考慮到周末聽課的人員較多,授課效果會受影響,因此我們采用平時和周末同時開展的方式,且授課內容相同,也就避免了上述問題發生,補足了周末上班平時休息的孕婦不能到課的不足。
孕婦學校會根據孕婦的需求不斷進行調整,做到持續改進,最大限度的讓孕婦從中獲取知識。
參考文獻:
[1] 吳云雁,陳美珠.孕婦學校培訓后孕婦相關知識測試成績分析[J]護理學雜志,2007, 2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