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學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金翅雀(Carduelis sinica,圖1)有6個亞種,我國分布有4個亞種:指名亞種(C.s.sini-ca)、烏蘇里亞種(C.s.us-suriensis)、東北亞種(C.s.chaborovi)、臺灣亞種(C.s.kawarahiba) 。1996年至1997年趙益善等在歷山自然保護區對金翅雀的繁殖生態、種群結構、食性以及活動規律等進行了研究,采用的方法是路線調查法、幼鳥扎頸法和取樣解剖法。2005年3月至7月嚴小惠等對南充市金翅雀的繁殖生態進行了研究。利用10x42熊貓望遠鏡,采用完全記錄法(Focalanilal sampaling)和所有事件取樣法(Alloccur-ronce recording)對其繁殖生態進行了系統的觀察研究,結果表明:金翅雀3月開始繁殖,雌雄共同筑巢,營巢期4-5天。雌鳥孵卵,孵卵期12-13天,孵卵期間食物由雄鳥提供。雙親共同育雛,育雛期14-15天。雛鳥生長曲線呈“S”型。金翅雀的研究在山西、山東、四川等地都有報道,但在北京地區金翅雀的繁殖習性尚未有詳細報道。北京分布的是東北亞種 (C.s.chaborovi),為留鳥,身著黃橄欖綠色的羽毛,配上粉紅色的小嘴,甚是可愛;迎著陽光,飛行鼓翅時,翼端有金黃色閃閃發亮的光澤,這便是金翅雀獨一無二的標志。我們于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在北京市牛欄山一中校園內對金翅雀繁殖生態學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研究。我們主要研究筑巢于校園紅葉李和雪松上的金翅雀,分別編號為1號巢和2號巢,對其繁殖進行了全程攝像和拍照,記錄了金翅雀繁殖的所有生態學習性。
二、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金翅雀,屬雀形目燕雀科。
2 研究工具
8×30雙目望遠鏡和20×60單筒望遠鏡、數碼相機、攝像機、編輯機、200g托盤天平、卷尺、梯子、筆、記錄表、布袋等。
3 研究步驟和程序
(1)2007年11月對校園科技樓前的紅葉李進行剪枝,給金翅雀筑巢提供條件(圖2)。
(2)2008年3月至4月主要觀察金翅雀繁殖初期占區、求偶、配對活動。
(3)2008年5月至6月主要觀察并拍攝1號巢金翅雀產卵、孵化及育雛過程。
(4)2008年7月主要測量2號巢金翅雀雛鳥生長發育情況。
(5)2008年5月至12月主要對金翅雀的各種數據進行匯總。
4 操作方法
觀察法:我們幾個同學分工合作,在金翅雀筑巢、產卵及孵化期,主要觀察金翅雀筑巢、產卵情況、成鳥孵卵情況、卵顏色的變化,及測量卵的一些數據。在金翅雀育雛期,觀察金翅雀成鳥喂幼鳥情況。在雛鳥生長期,觀察并測量雛鳥每天的生長情況,包括體重、體長、翅長、喙長、跗踱、尾長等。在幼鳥出飛時,觀察幼鳥的特點。
錄像法:觀察的全過程均進行拍照和攝像。
三、研究結果
1 金翅雀的巢及營巢
(1)繁殖前期
研究區域主要在牛欄山一中校園及順義周邊,校園內主要以人工綠化植物為主,主要有油松、雪松、法國梧桐、紅葉李、國槐、圓柏、白玉蘭、紫玉蘭、白桿、刺槐等。
金翅雀在非繁殖期集群生活,一般在30只左右。喜歡在草籽谷物豐富的地方覓食,喜食麥粒、草籽、桑果等。常活動于城市、鄉村及公園附近高樹上或灌叢中,深山區分布較少。
牛欄山一中常年有幾十只金翅雀活動,3月中上旬進入繁殖前期,開始出現占區、求偶、配對、等繁殖行為。2008年3月初我們經常看見金翅雀雄鳥在雪松、油松、圓柏的枝頭吱吱喳喳地占區,三月中旬我們發現雪松上有了金翅雀的巢(圖3)。選巢時,雌鳥在樹枝間上下跳動,常停下觀望鳴叫,雄鳥隨雌鳥飛行,常停在旁邊的樹枝上看雌鳥并發出響亮的嗚叫。2008年4月下旬隨著落葉樹的樹葉生長。在紫玉蘭、紅葉李、海棠上我們陸續發現了金翅雀的巢。
求偶時,雌鳥在前,雄鳥尾隨其后,在樹枝間追逐。當雌鳥停住或者覓食時,雄鳥在樹枝間飛行并發出低沉持續時間較長的嗚叫,雌鳥飛走,雄鳥緊追,直到雌鳥發出嗚叫回應。雌鳥站在樹枝上,雄鳥在空中完成,每次持續2~3秒。我們拍攝到金翅雀在筑巢期也進行。
(2)營巢
金翅雀筑巢多選擇松柏類樹種,巢一般位于樹干與側枝的交叉處或側枝上的隱蔽處,主要由雌鳥筑巢。通過錄像觀察雌鳥每次取材時間一般為幾十秒,大約在離巢50米的周圍取材。雄鳥主要負責警戒和情飼,也供少量的巢材輔助雌鳥筑巢。雌鳥筑巢時先用草根或松針等搭起骨架,再用細草根、羽毛或棉絮狀物填充。我們給在紅葉李上筑巢的金翅雀提供了一些筑巢的材料,如棉絮、羽毛等,看到并拍到金翅雀利用我們提供的材料筑巢。5月11日我們發現在科技樓紅葉李上有金翅雀的活動(圖4),經過大家仔細觀察,發現金翅雀的雌鳥正在筑巢,雄鳥在周圍樹上嗚叫來吸引我們的注意。這窩金翅雀筑巢的位置非常利于攝像,我們從科技樓二層物理實驗室中,利用窗簾掩護,只把攝像機鏡頭露出窗外,對這窩金翅雀進行了最為全面的研究。
之后陸續又在雪松上發現營巢,筑巢高峰期為3-5月份。根據對幾個巢的營巢期長達幾個月的觀察。得知其平均營巢期約為4-5天,下雨天有推遲的現象,最遲可達7天。筑巢過程中,親鳥警惕性很高,銜材回巢時一般是先到巢所在樹的附近樹枝眺望,感覺沒有危險時才回到巢中。當巢呈碗狀時,雌鳥會試蹲于巢中并壓緊巢材。
(3)巢及巢材
校園內最高巢筑于5米高處的雪松上,最低巢筑于2米高處的紅葉李上。另外在海棠樹、紫玉蘭、白玉蘭上我們也發現了金翅雀的巢(圖5),巢位高約2~4米。巢呈碗狀,結構精致,緊密結實。巢外材主要為草根、松針、棉線、尼龍線、苔蘚等,相互交織在一起,中間巢材主要為枯草、楊柳絮、小布條、榆錢和一些細草根,內材主要為毛發、羽毛、棉絮等。我們對1號巢和2號巢的有關參數進行了測量,巢高平均52毫米,巢深平均38毫米,巢內徑平均53.5毫米×61.5毫米,巢外徑平均93毫米×94毫米。親鳥常在巢周圍飛行并發出清脆的嗚叫來標志領域。金翅雀的巢區大小不是很明顯,有時兩對金翅只相距幾米遠(見表1)。
2 金翅雀的產卵、孵化及育雛
我們從科技樓二層物理實驗室中,把攝像機鏡頭露出窗外(圖6),對紅葉李上這窩金翅雀的產卵、孵化及出雛進行了攝像研究。對紫玉蘭、雪松上的幾窩金翅雀進行了各種數據的研究。
(1)產卵及孵化
5月11日紅葉李上金翅雀開始筑巢,5月15日筑巢結束,5月16日我們發現了第一枚卵,到5月19日連續四天每天清晨產1枚卵,1號巢金翅雀的滿窩卵數為4枚。卵橢圓形,鴨蛋青色,
卵重(1.99±0.26)克,長徑(18±1)毫米,短徑(14±0.25)毫米。剛產下的卯鈍端有很稀少的淡紅色斑點,隨著孵化期加長,鈍端斑點變大,顏色也變深,到孵出前斑點的面積占整個卵的1/3,且呈深紅黑色。我們對1號巢和2號巢金翅雀的孵卵進行了巢溫的測量。把水銀溫度計的水銀端從巢底插入巢中。選擇溫度適中的上午10點左右,趁雌鳥在巢中孵卵時測量(圖7)。測量時雌鳥飛走,觀察數據時間一般為1分鐘,雌鳥在5分鐘后回巢。測得金翅雀孵卵溫度在34℃左右,雛鳥出殼時取走溫度計,減少對金翅雀育雛的干擾。
金翅雀在產下首枚卵后就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鳥承擔,雄鳥主要是外出覓食、情飼和警戒,雌鳥有時候也出去覓食,孵卵期14~16天。
孵卵期間情飼一般是一天4次左右。觀察中發現最早的一次是7:16,最晚的一次在18:40。大多數情況下雄鳥在觀察沒有危險時直接回巢喂雌鳥。雌鳥發出輕輕的“ci―ci”聲并迅速扇動翅膀求食。有時雄鳥會落到離巢約5米遠的電線或樹枝上,發出“zhi―zhi―zhi”的叫聲幾次,雌鳥聽到后迅速飛到雄鳥身邊,發出輕輕的“ci―ci,,聲并迅速扇動翅膀求食。雄鳥扇動翅膀發出類似雌鳥的叫聲,把食物喂到雌鳥嘴中。每情飼一次雄鳥喂給雌鳥食物7次左右,喂完后雄鳥會在電線或樹枝上清理嘴,雌鳥吃完食物后一般會拉一次糞便并在電線或樹枝上清理嘴和整理羽毛。 (孵卵期情飼情況詳見表2)
孵卵過程中雌鳥有理巢(修補巢與壓巢)和翻卵、冷蛋現象,觀察中冷蛋時間最長達60分鐘,最短50秒。金翅雀雛鳥一兩天內全部出殼。出殼后親鳥會把殼叼出,我們看到雌鳥有吃蛋殼現象。
(2)育雛
金翅雀育雛為雌雄共同育雛。幼鳥一般在上午10:00左右孵出,幼鳥孵出當天親鳥開始喂食。牛欄山一中校園內最早育雛在4月25日,進入育雛后期親鳥的警覺性明顯加強。
育雛前期(1~4天),親鳥回巢前會很謹慎的觀望再回巢,在喂食過程中會不停的觀望周圍的情況。一般是雄鳥把食物喂給雌鳥。雌鳥再喂給幼鳥,有時我們也發現雌鳥在巢邊理巢時,恰巧雄鳥回巢,雄鳥會直接把食物喂給幼鳥,這時雌鳥會震動翅膀、張著嘴等雄鳥喂食。雄鳥會把最后幾口喂給雌鳥,雌鳥再把食物喂給幼鳥。雌鳥出巢的時間很少,有理巢、改變、啄雛行為。一般情況親鳥喂完食,會把幼鳥的糞便吃掉。有時幼鳥臀部一翹,成鳥的嘴會在臀部等著把糞便吃掉。 (育雛期親鳥情況詳見觀察記錄表)
育雛中期(5~9天),雌鳥在巢中的時間減少,常出巢尋找食物。雄鳥回巢時,如果雌鳥不在巢中則先喂幼鳥,等吃完幼鳥糞便后飛走。若雌鳥在巢中通常是先喂雌鳥再由雌鳥喂幼鳥。幼鳥出現站立、梳理等行為。
育雛后期(10天至出飛),雌鳥在巢中的時間明顯減少,晚上不回巢呆在附近的樹上,喂幼鳥次數上升,雌雄常一起戲飛。育雛期間雌雄均清理巢,但雄鳥多于雌鳥,親鳥吞食幼鳥糞便的現象減少。觀察中發現,幼鳥出飛前親鳥常在巢邊的樹上發出叫聲引幼鳥出飛,幼鳥出飛后親鳥還喂幼鳥一周時間,有帶雛練飛行為并且會在附近的樹上守候,有危險時親鳥會發出“zhi―zhi”的叫聲。
我們對1號巢親鳥前10天育雛次數進行了全日的觀察統計,發現親鳥喂食有兩個高峰期,分別為8:00-10:00和14:00-16:00。喂食時一只成鳥飛了回來,3只幼鳥立刻大聲嗚叫起來,嘴巴向上張得很大,成鳥把食物塞進幾只幼鳥的嘴里。但有幾次雌鳥回巢時,幾只幼鳥酣睡中沒有反應,直至幾分鐘后,雛鳥突然一齊大聲嗚叫,雌鳥才開始喂食。
育雛期是鳥類活動最頻繁的時期,但由于我們對金翅雀育雛期進行了全程拍攝,所以我們可以按自己的時間分配觀看錄像的時間,而且全程拍攝還可以使我們更清楚、全面地了解育雛期金翅雀的詳細行為。
(3)2號巢金翅雀雛鳥1~14日齡生長發育情況
為了減少對金翅雀繁殖的干擾,我們只對2號巢雛鳥進行了各種數據的測量。每當我們靠近巢時,親鳥會發出“zhi―zhi”的驚叫聲,并不斷地在樹枝上飛跳,當人離開,親鳥確定沒有危險后才試著回巢并在巢中緊張的觀望。約15分鐘后恢復平靜。
1日齡:金翅雀剛出殼時全身,皮膚近透明,僅頭頂、肩部、背中央、腿側有少量長而稀疏的淡黃白色的絨羽,體無力,雙眼緊閉,腹大。由腹部可見內臟。
2日齡:幼鳥開始進食,頸右側嗉囊里的食物明顯可見,為白綠色的混合物;體表淡黃色,上述部位的絨羽為淡藍灰色。
4日齡:皮膚不再透明呈嫩黃色,絨羽長長些且分布到了頭的大部、翅、尾、背兩側、腿周,羽尖微顯黑色。喙基黑色變多,嘴裂的紅色變淡。
6日齡:眼睜開,身體黑色素增多,有羽毛部位擴大,絨毛灰黑,嘴尖紫紅色。
8日齡:體力較大,爪可抓物,絨羽明顯增多,腹部羽區變寬、羽鞘自頂部裂開。開始放纓,可見淡黃色皮膚,裸區肉色;翅上的初級飛羽10枚、次級飛羽7枚,較長;尾羽10枚,肛周有白色的約l毫米的纖羽長出;嗉囊變大,可見里面多為綠色食物,幼鳥在巢中求食較積極。
10日齡:背部羽毛多黑褐色,腹部多呈黃褐色,肛周羽毛明顯增多。
12日齡:腹部裸區很少,嘴黑色,嘴尖有很少的一點白色,飛羽出現黃色斑點。飛羽和尾羽尖呈白色。
14日齡:幼鳥出飛,主要在巢旁的樹枝上短距離的飛行,體型已接近成鳥,全身羽毛整齊,僅頭部有少量絨羽,翅上的黃斑明顯可見。測量雛鳥的體重、體長、跗、翼長、嘴峰的生長情況數據分析可知各種生長曲線呈“S”型。 (2號巢金翅雀雛鳥1~14日齡生長發育情況見圖9)
我們對2號巢的兩只雛鳥1~14日齡體重和體外器官進行測量,發現雛鳥體重生長曲線呈典型的“S”型。第1-3天增長較慢,平均1.1克/天。第4-7天增長速度平均達3.15克/天,而離巢前體重略有減輕(見表3、表4)。
雛鳥的跗、翼長也基本上呈“S”型增長,從圖10、圖11中可以看出:雛鳥的生長早期1至4日嘴峰增長較快,因為嘴為接受親鳥喂食的器官,其增長快有利于雛鳥更好進食,為以后各器官的生長發育提供物質基礎;中期5-9日體重、跗增長較快,因為此期新陳代謝增強,進食量較大,所獲能量大部分用于身體內部器官的生長,從而表現為體重的迅速增加;而爪、跗則與穩固和支持身體、爭奪獲取食物的最佳位置有關:后期10日至出飛體長、翼長和尾長增長較快,與雛鳥即將離巢而進行的飛翔生活密切相關。這個結果也說明:與取食有關的器官優先發育,而與飛行有關的器官后期發育較快。
四、研究結果分析
1 喂食時間分布
從圖12可以看出育雛期間,幼鳥進食高峰
在7:00左右和17:00左右,早晨的進食高峰主要原因是一晚上沒有進食,而傍晚的進食高峰是要為晚上的能量代謝做準備。這期間幼鳥進食頻繁,雌雄親鳥輪流喂食。中午進食頻率低是因為中午溫度高,不利于成鳥活動,早上6:00之前和下午19:00之后,天色昏暗,溫度下降,不利于成鳥覓食。在育雛期間,大部分時間雄鳥將食物交給雌鳥,由雌鳥喂幼鳥,雄鳥也偶爾親自喂幼鳥,這種喂食方式,讓雄鳥有更多的時間覓食和警戒,增加了幼鳥的食物來源,也增加了幼鳥的安全性。同時食物經過雌雄親鳥的初步消化,更有利于幼鳥的消化吸收。金翅雀的親鳥在育雛后期經常一起在巢周圍戲飛,據資料顯示:它們一年繁殖2~3窩。這可能是為下次的繁殖做準備。
2 保護雛鳥的行為
拍攝期間我們發現金翅雀親鳥會驅趕靠近巢的麻雀。在育雛期間有一只灰喜鵲飛到1號巢邊(圖13),親鳥立即飛走,在附近的樹枝上嗚叫吸引灰喜鵲的注意,我們想這也是一種保護雛鳥的行為。每當我們接近有幼鳥的巢時,成鳥總會在十幾米遠處大聲嗚叫,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同時親鳥的嗚叫也暗示了雛鳥有危險,雛鳥這時絕對不會發出一點聲音。相反,在成鳥喂食時,他們卻大聲地叫著,這可能是它們天生就有的自我保護能力。
3 啄食雛鳥糞便和蛋殼行為
在育雛初期和中期金翅雀親鳥都有啄食雛鳥糞便的現象,而后期則較少,大多是將其叼出巢外,我們推測可能初期雛鳥糞便中營養物質含量較高,親鳥通過啄食雛鳥糞便可以獲得較多能量,具體原因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親鳥有吃蛋殼現象,我們推測可能與親鳥補鈣有關。
4 金翅雀幼鳥成活影響因素分析
從我們研究的幾窩金翅雀發現其孵化率較高,但成活率偏低,主要原因是幼鳥發育過程中受環境影響較大,如2號巢中兩只幼鳥是因為7月5日的大暴雨而死亡(圖14)。其次也有其自身的原因,1號巢中幼鳥在臨出飛前兩天有一只幼鳥在夜晚失蹤,我們分析原因是幼鳥在育雛后期體形較大,但巢相對較小,有一只在夜里被同伴擠出了巢。
1 金翅雀在北京繁殖生態習性與國內其他地區的區別和形成原因(見表5)
(1)金翅雀在北京和山東最早筑巢時間相當,晚于四川南充地區,稍早于山西和甘肅。我們分析主要和氣候有關,金翅雀在北京落葉樹種上的筑巢期為四月下旬,而此時正是北京落葉樹種枝葉基本發育成熟的時期。
(2)從五個地域的筑巢樹種上看,金翅雀偏愛在松柏類樹上筑巢。另外有些樹種是當地的特有樹種,如山楊樹、柳杉。
(3)金翅雀在五個地域的滿窩卵數大多為4枚,這與金翅雀的體形和巢大小密切相關。
(4)金翅雀在筑巢期我們觀察到兩次過程,在我們所參考的資料中過程均在筑巢前期。我們分析這與我們進行全程攝像有關,幾乎白天的繁殖生態行為都拍攝記錄,使我們觀察得更細致。
2 北京地區金翅雀的生態作用和價值
金翅雀在北京分布廣泛,屬相當易見種,在北京地區生態系統中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非繁殖期種群數量一般為30只左右,吃多種草本植物的種子,對植物種子的傳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金翅雀在繁殖期也吃一些昆蟲,對生態系統的穩定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金翅雀體態小巧,羽毛亮麗,嗚叫聲較好聽,我們應種植一些更有利于金翅雀筑巢的樹種,并對紅葉李、海棠、白玉蘭、紫玉蘭、珍珠梅等灌木每年冬季修剪一次,給金翅雀筑巢提供更多條件,主動邀請金翅雀來我們身邊做客,使我們的城市更有生機。
3 創新點
(1)我們的研究填補了北京對金翅雀繁殖習性研究的視頻資料的空白,發現了金翅雀在繁殖習性方面的一些規律,使人們能更好地了解這種常見鳴禽的繁殖生態學習性。
(2)我們的研究還填補了北京對金翅雀的孵卵期巢溫測量的空白,測得金翅雀孵卵期巢溫在34℃左右,為今后人工繁殖金翅雀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3)此次研究我們人為的給鳥兒留下了筑巢的位置來吸引鳥類筑巢,為今后的鳥類研究及城市生態保護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4 進一步研究
我們此次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對金翅雀孵卵期巢溫的測量工具有待提高,下次我們會采用數顯溫度計測量,減少對鳥孵卵的干擾。金翅雀一般不會棄巢,但我們在測量紫玉蘭上筑巢的金翅雀時,親鳥放棄了對卵的孵化。我們也計劃對幼鳥進行DNA分析,了解金翅雀幼鳥的親緣關系。
六、結論
1 我們對3窩金翅雀的研究發現,金翅雀在北京的繁殖季節為3~7月,每窩產卵4~5枚,卵橢圓形,鴨蛋青色,卵重(1.99±0.26)克,長徑(18±1)毫米,短徑(14±0±25)毫米,剛產下的卵鈍端有很稀少的淡紅色斑點。
2.1 號巢和2號巢金翅雀孵卵溫度為34℃左右,1號巢金翅雀從5月11日開始筑巢,筑巢時間為4~5天。孵卵期為5月16日至5月31日共16天,孵化率為75%。育雛期為6月1日至6月15日共計15天,成活率為66%。2號巢金翅雀孵卵期為6月20日至7月3日共計14天,孵化率為100%。育雛期為7月3日至7月15日共計13天,成活率為50%。
3 通過對2號巢金翅雀幼鳥15天的觀察測量,得到金翅雀幼鳥的體長、翼長及10日齡前體重等生長曲線均呈“S”型。
七、收獲和體會
我們從去年開始,參與了金翅雀繁殖生態的研究,通過每天8個小時左右、長達一個月、共計260小時的攝像,積累了大量金翅雀筑巢、孵卵、育雛的視頻資料和3千張照片資料。了解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鳥類知識。生動有趣的觀察研究激發了我們對探求自然界的渴望,喚起了我們對自然的熱愛。
我們全程參與了金翅雀繁殖生態學的研究,一起對課題提出問題,一起進行數據測量,認真分析數據,一起探討、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提高了我們的創新意識和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培養了我們嚴謹的科學態度、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
關鍵詞:松茸;生態學;特征研究
松茸是營養共生型的外生菌根菌。由于其生態習性特殊,尚不能人工栽培,迄今仍處在野生或半人工栽培狀態,目前市場上銷售的松茸全部采自天然松茸資源。連年過量采收松茸,使得世界各國松茸產區都出現產量急劇下降的現象。日本最興旺時期年產松茸12000t,而近年來年產量僅有500―600t;目前整個云南松茸產量平均以年5%的速度下降,我國東北的牡丹江地區和長白山區的松茸產量也呈連年下降的趨勢。
一、松茸生態學特性研究的目的意義
在自然條件下,松茸發生必須具備適宜的生態環境,也稱立地條件。研究松茸生態學特性一是可以認識松茸的發生和分布規律,通過研究松茸產地的生態學特性及環境條件,確定了松茸產區的共同特點是靠近江河湖泊,山中云霧繚繞;二、松茸發生的一般生態學特征
1.植被狀況
松茸是一種營養共生型真菌,要有共生植物相伴而生。松茸的共生植物因地區不同而有樹種的差異。松茸喜生在通風透光,干燥瘠薄的偏酸性土壤中,因此,松茸產區的林分結構簡單,林下灌草植被稀疏,地表面凋落物少。
2.松茸發生地的地形狀況
我國松茸發生地多為坡度陡峭的山地。坡向一般為西南坡、西北坡、西坡,偶見南坡也有松茸發生,坡度多在30―40°;松茸主要生長在山坡中上部,海拔高度在長白山區一般為400―1000m,500―800m為松茸產出量最多的地段;
3.松茸發生地的土壤狀況
在牡丹江地區和長白山區松茸產地的土壤為暗棕色森林土,四川為山地棕壤、黃棕壤或灰棕壤,云南為山地紅壤、山地黃壤、棕色林土等。土壤質地多石礫,結構松散,透性好,腐殖層薄多為3―5cm,土壤呈酸性,pH在4.5―6.0。
三、松茸的分布、發生規律及其近緣種
1.分布情況
松茸及其近緣種在亞洲、美洲、歐洲、北非和南亞地區的新幾內亞島均有不同程度分布,其中以亞洲和美洲分布較多。
2.松茸發生季節
亞洲系統松茸的發生季節隨地區不同而有所差異。在日本松茸盛產期為8月中旬至9月;在韓國出菇季節為9月初至10月上旬,盛產期為9月下旬;長白山區松茸的出菇期為8月中旬至9月中下旬,盛產期為8月下旬至9月初;松茸在云南的出菇期較長,從6月中下旬開始持續到11月上旬,盛產期為7月中旬至9月中旬;四川地區松茸的出菇期從7月中下旬延至9月下旬,一般8月上旬為盛產期。總的看來,中國的松茸盛產期要比日本提前一個月左右,產菇期要比日本延長一個月以上。
3.松茸近源種
松茸及其類群分為亞洲系統松茸、北非洲系統松茸、地中海系統松茸和歐洲系統松茸。在亞洲系統中主要有松茸、傻松茸、假松茸和松茸臺灣變種。
四、松茸的保護情況
松茸是最具有開發價值的珍稀名貴林副特產品,松茸出口每年可創匯幾百萬美元以上。人們在獲取豐厚利潤的同時,也造成了松茸資源的破壞和產量的嚴重下降。實施松茸山承包責任制。每年7月起,對松茸發生地進行山林和地表清理,根據天氣狀況適時噴灌,人工調控小氣候,以利于天然松茸發生。在8月上旬松茸發生早期,用等外松茸菌蓋作為播種材料人工營造松茸窩和定點保留松茸子實體使其孢子彈射以促進松茸菌絲擴繁。由于采取科學的管理、保護和就地增產措施,使保護區內天然松茸資源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群眾對松茸資源的保護意識也有了明顯提高。
五.松茸的研究進展
自1984年起,延邊大學對長白山區松茸的馴化栽培進行了連續研究。主要在松茸的菌種分離、生態調查、半人工栽培、純菌種培養與真偽鑒定、土壤生態、根際微生物、菌根及子實體形成的限制因子等方面進行了重點研究。
在松茸組織分離中經常獲得兩種菌絲,一種是慢生型菌株,其菌絲生長極其緩慢,培養70天菌絲生長僅為24 mm,另一種為快生型菌株,菌絲生長迅速,制種和普通腐生菌一樣簡單。一般認為慢生型菌株為松茸純培養菌種,由于沒有充足根據,難以使人信服。1999年通過與華中農業大學的國家教委微生物重點實驗室合作,應用RAPD指紋對比技術對所獲得的兩種不同菌株進行了DNA鑒定。結果表明:慢生型菌株與其來源松茸子實體的不同組織全部具有相同的指紋圖譜,證明慢生型菌株是真正的松茸純培養菌種;而快生型菌株則不同,它與松茸生境土壤中居多的一種叫深紫被孢霉的指紋圖譜對應相同,說明快生型菌株不是松茸純培養菌種。
以松茸和櫟松茸基因池DNA為模板進行RAPD分析,從120個隨機引物中篩選具有多態性的引物10個,用這10個引物在構成松茸和櫟松茸基因池DNA的單個子實體進行擴增,只有引物OPA16和OPA20在檢測的松茸中均能各自擴增出一條1540bp和870bp的條帶,而在櫟松茸的單株中則未檢測到,表明這兩個RAPD標記具有松茸特異性。
松茸研究已有近百年歷史,人們對松茸的認識也隨著研究技術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深入。目前,用分子生物學技術手段研究松茸菌絲分子鑒定及其分類、松茸起源、種內和種間親緣關系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彌補了傳統形態學與分類學研究的不足。今后,在松茸營養生理學方面,深入探討菌絲體營養代謝的不同需求、人工純培養菌株菌絲擴展及侵染幼根、子實體人工誘導與形成等將成為研究熱點。松茸子實體的冷凍保鮮技術、松茸菌絲體深層發酵技術、松茸保健酒及飲料開發等等也是今后進一步升級松茸產業化的核心內容。
參考文獻
一、生態學及教育生態學解讀
生態學是為希臘文Oikos所衍生,是德國知名動物學家赫爾克在其《有機體普通形態學》一文中首次提出的。它主要一門研究研究生物和生物之間、生物和環境之間彼此關系的科學。生態學理論所探討的正是探討生物與環境間的各類因素彼此聯系與作用的理論,因而又被稱之為生態學。教育生態學則是一門新興的交叉邊緣學科,這門學科研究的內容主要包含了各類教育內容,其中不僅有微觀教學的內容,而且還有教學、文化與理念等方面的教學內容。教育生態學在實際應用中主要是運用生態學理論與方法進行研究的,其產生是深入探索教育發展規律與教學體制而形成的,所以我們套從定義與理論等方面進行全面研究。所謂教育生態學,主要是應用生態學原理及其方法,將教育與自然、社會等教學原理等加以結合,把教學規律、教學體制以及教學理念等進行結合和優化,從而揭示出教育生態學之原理。教育生態學之構成以課堂生態主體為其主要標準,包含了師與生等兩個不同的方面,是具備了主觀能動性之主體,在課堂生態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雖然在教學中學生與教師均獨立存在,但他們并非是相互鼓勵的,也不是以自己的意志為標準進行發展的,而是圍繞學習這一中心目標而實施的。所以在在教育生態學中,教師、學生與學習目標等方面構成。
二、生態學視角下的英語教學創新策略
生物間的營養關系在生態系統之中通常都是十分復雜的網絡關系,其相互間構成了彼此制約、彼此依存、一起發展的生態鏈,而生態鏈運用于教育系統之中更多的則是知識流的一種富集關系,因此,運用因材施教法能夠實現很好的分級教學。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加強學生之間、教師之間的彼此互動與合作,從而實現教師、學生以及教學生態環境等生態因子彼此間的和諧平衡關系,進而培養教師們可持續發展之觀念。
(一)運用課內分級教學以培養互動與可持續發展教學觀
在生態學的視角之下,英語課堂教學之中的目標、內容、主體、考試方法等生態因子一旦處理得不恰當,均有可能變成限制因子。所以,要實施分級教學以實現因材施教,注重教學管理,進而創設出和諧、互動的現代生態化教學環境。在生態學視角之下的英語課堂管理與教學監控可以說是一種思想和境界,而并非是方法,教師與學生均為課堂之主體,均應表現出自主性與創造性。這就需要高校英語課堂管理運用交流與互動,積極促進英語課堂活動的更好實施。課堂中教師和學生間、學生和學生間、人和課堂環境間的彼此作用與影響均會構成英語課堂情境之中的互動。這就要求英語教師認真觀察與積極引導學生們的學習活動,從而激發出學生們學習的主動性,運用教學活動,讓師生們均全面參與到其中,提升學生和教師間、學生相互間的互動機會,而非單一地實施。在英語教學互動之中,需要師生均能進行自我監察和自我調節,也就是隨時反思自身的行為表現以及情緒狀態,從而建立起積極的自我評價以及自我體驗。這一富有成效的課堂管理手段能夠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彼此對話以及信息交流,這樣一來就能促進大學生們知識經驗之獲取、能力之發展、心智之開發和英語課堂教學質量之提升。唯有通過和諧互動,才能讓英語課堂教學創新活動不致于流于表面形式。作為十分重要的生態因子,英語教師之間也應當不斷擴大合作、互動與交流之機會,具體的形式有教學互助、導師制以及共同承擔教科研課題以及創新研究等。教師應當堅持學無止境的原則,自覺更新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在合作中加強學習,在學習中深化合作,以實現共同成長。教師合作對象不僅包括同事,而且還可以是本校領導、外校教師同行、專家以及外教等。同時,也不需要拘泥于本專業,而是應當依據需要實施跨學校、跨國以及跨專業的交流互動,立足于教師之間的積極合作來提升學習者的專業素養,得到文化上的交融,構建起更加積極和開放的生態教學氛圍。這樣一來,不僅能夠加快英語教學的系統化、可持續發展,而且還能推動全社會的良性發展。
(二)通過課外網絡自主學習以促進英語隱性課堂教學的生態構建
隱性課堂主要是指除基礎課程以及通識課程之外、本校有計劃和有組織地開展的各類課外活動或大學生們自發組織的各類課外學習活動等。這一課堂教學方式是對其他形式課程的有效補充,能夠有效彌補通識教育課程所具有的缺失。作為高等院校英語隱性課堂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課外網絡的自主性學習和網絡英語沙龍等形式能夠切實調動起大學生主體進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而且還能提升大學生們的求知欲,強化其自主性學習能力。要大力推進英語隱性課堂中的生態構建,切實增強與鞏固大學生們學習之成效,從而讓大學生們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持續、協調發展。生態學理論認為,任何系統唯有做到開放,和外界環境具有物質、能量以及信息上的交流,這一系統才是真正具備了活力的,才能得到持續發展。應用多媒體以及網絡平臺提升大學生們的課外自主性學習能力,建設新型英語教學環境,就生態學中的生態功能而言,英語網絡教學體系具備了生態功能,也就是說,英語網絡自主學習生態環境會在各類生態因子的彼此作用之下呈現出動態性的變化。在多媒體網絡學習系統之中,信息的輸入與輸出能夠加快學生們英語知識之習得以及可持續發展。在設計多媒體網絡自主學習系統之外,英語教師還可積極鼓勵學習者們和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學生進行網上聊天或者面對面的交流,并且向學生們推薦有利于其提升英語聽力與口語能力的網站。這一在網絡多媒體支持之下,通過情境、協作、會話以及意義建構等共同組成的學習環境,能夠讓學習者們從多個不同的角度與渠道出發,借助于其固有的經驗、認知結構、選擇加工外來信息以及各類學習資源。比如,文字材料、多媒體課件以及視聽媒體等。要通過健全學習者們的文化知識結構以豐富其個性。要通過舉辦網絡英語沙龍、英語求職面試等大量具備校園文化特點的活動,讓英語隱性課堂中的生態環境能夠得到更好地擴展,最終在幫助學習者們獲得較好的學習效果的基礎上鍛煉學習者們的人際交往能力、組織能力以及創新能力。
(三)運用生態化教學以實現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英語課程評價是學校英語教學中十分重要的步驟之一。英語課程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標準與課程系統信息,并且應用科學方法對課程教學的成效作出價值判斷。學校要對英語教學的情況實施形成性評估以及終結性評估。前者可采用課堂活動以及課外活動記錄、網絡自學記錄、訪談以及座談等諸多形式,從而對學習者的學習情況實施有效的觀察、評價與監督,進而促進學生們更加積極有效地學習。而后者主要包含了期末考試以及水平考試等。形成性評估要將重點放于英語學習的過程之中,并且運用建立學習檔案、課堂觀察、學習者自我評價與學習者課外學習狀況評價等多種手段對學生們實施綜合性考察。學習檔案主要有英語高考成績、各單元開始成績和作業完成情況等。課堂觀察表是對學習者課堂表現情況的一種全面記錄,主要包括了出勤情況、課堂參與度和提問情況等。課外學習則是對學習者課前課文預習情況、復習情況和網絡自主學習情況所進行的記錄。此處需要要強調的是學習者們的自我評價。所謂自我評價,主要是指學生們在某一階段的學習完成之后進行的自我評價,包括了評價目標以及任務完成情況、評估內容的難易度情況、評估后是否采用有實效性的學習方法、評估是不是依據計劃完成預期的目標、評估自身在學習中是不是有進步或者還存在什么不足,這樣一來即可依據實際狀況對總體學習過程加以調整。事實上,自我評估主要是指對自身學習狀況進行診斷。自我評價十分有利于培養學生們對于學習的認真態度,并且積極推動學生們學會進行思考,隨時看到自身成績以及不足,從而反思自身學習經歷,切實幫助其樹立超越自我之學習目標。科學而準確的英語學習評估體系對建設生態化的英語教學創新模式顯得極為重要。學校對于學習者成績所進行的評價已從30%的平時成績加上70%的期末成績改為40%的平時成績加上60%的期末成績。該變化愈加凸顯對于形成性評估所具有的側重性。生態學指導下的英語課堂要側重于個體之間的差異,不應過于強調終結性評估所具有的結果。唯有將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進行很好地結合,才能更加有效地引起學習者們學習英語的主動性。
三、結束語
關鍵詞:人類生態學;現狀;趨勢;三次情報
1 人類生態學國內研究現狀
人類生態學問題與中國古代“天人”問題極其相似。被稱為“天人之學”的《易經》視為一個完備的人類生態學理論,是中國生態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生態學的宗旨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老子語)、德配天地(《易經》言),無為而治,清靜修身,愛情惜物,尊重生命,是中國生態學的基本準則,也是人類生態學的基本內容。
社會禮儀制度和倫理道德規范是人類生態學的一項重要研究任務。符合生態學原理的禮儀制度才是合理的,遵循生態學規律的倫理道德才是可靠的。人類生態學的原則概括為尊道重德,敬天愛人,珍惜生命,保護環境,以四海為家,以萬物為友。
中國人類生態研究起步較晚,20世紀80年代以來,老一輩生態學家對中國人類生態學研究做出較大貢獻。其中馬世駿先生提出“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系統”的理論,以及創立的人類生態系統的“整體、協調、循環、自生”的學術思想,為人類生態學的研究奠定了基礎,把中國傳統哲學思想融入到現代人類生態中,推動了人類生態學在中國發展。
云南大學周鴻教授是我國研究人類生態學最早的學者,對中國人類生態學做出了奠基性貢獻,出版了14部專著,發表多篇論文,并率先開設人類生態學課程(《人類生態學》是新世紀出版的第一本知識內容全面系統、具有特色和創新的教材),主持5項人類生態學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傳承了經典生態學方法,把人類生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人類生態理論與國計民生和可持續發展有重大關系等方面,進行了開拓性實踐,獨具特色。
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王如松教授從城市生態學和系統生態學出發,結合中國傳統哲學對人類生態學進行了大量理論思考,把人作為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的主體,研究其對生態和經濟生態格局、功能和過程的影響,創造性地把中國傳統人類生態哲學和現代生態學思想結合起來,認為自然生態系統包括水、火、土、木、金5類自然要素,人類生態系統包括人口、人力、人文、人心、人氣5類人類生態要素,要素間以相生相克、相輔相成的關系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生態關系。
復旦大學鄭師章、任文偉等把經典生態學和生態環境有機結合,提出基于經典生態學基礎的人類生態學框架。
臺灣國立臺南大學有關專家研究數千年文明興衰過程,探討了人類社會文明可持續發展出路、研究文化變遷、可持續發展原則,以及環境正義和治理的途徑等。
中國人類生態學會(IHE,China)于1995年10月成立。該學會從事人類生態學理論、社會學理論研究,旨在開展相關知識普及并服務于中國社會。宗旨是引導人們從自然和社會科學的多角度出發,綜合人類發展的經驗,總體了解,分析和解決人類所共同關心的問題;倡導人們樹立環境意識和生態意識,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協調發展。學會開展以下工作:人類生態學研究,介紹國內外研究狀況;編輯出版專業書籍、學術刊物和通訊;實施社區改革、環境改造、文化保護及教學實驗;開展學術交流并尋求國際合作,改善我國人類生態環境;發展會員、組織學術活動和專業培訓,促進人類生態學知識的教育和普及等。
2 人類生態學國外研究現狀
20世紀20年代,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為代表的人類生態學及其城市生態學術思想的芝加哥學派R.E.帕克與E.W.伯吉斯在《社會科學導論》中,首次提出人類生態學一詞,開創了人類生態學研究領域,奠定了城市生態學的研究基礎。當時人類生態學依附于其他學科。由于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只是局部課題研究,無法在學術界產生重要影響。
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提示了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引起世人的矚目,之后人類生態學經歷了質的飛躍。全球性人類生態問題的日趨嚴重,科學界內部的思想動蕩,以及相關學科的崛起,賦予人類生態學內涵發展動力,從而進入了近30年的快速發展階段。20 世紀70 年代,多學科參與的城市生態的系統研究得以開展。此后建立了以城市生態系統為核心的完整的城市生態學理論體系。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斯德哥爾摩召開,標志著解決人類生態問題被納入全世界的一致行動。同年,羅馬俱樂部公布了題為“增長的極限”的第一份研究報告,依據近70年來世界人口、資源、經濟增長和環境污染的資料,借助系統分析和電腦仿真技術,預測人類未來。從而使得有識之士把對人類前途的憂慮轉化為行動,推動了人類生態學觀念和理論體系的建立。1982年“內羅畢”宣言對世界環境現狀表示關注,需要在全世界、各地區與各國為保護和改善環境加緊努力,使人類生態學進一步得到重視,推動了學科發展。1985年,國際人類生態學會成立,標志著人類生態學成為生態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1970 年UNESCO 第16 次會議決定發起MAB 計劃,后來提出14 個研究項目,確立了城市系統的生態學研究方向,建立150 多個研究基地,發揮了示范作用。MAB 城市研究經歷了3個階段。70 年代初,研究考慮了人類生態、社會文化以及經濟和社會心理變量,被視為MAB 城市研究的經典領域;80 年代中期以后,逐漸明確了4 個研究領域并沿用至今;進入90 年代,特殊研究方向包括海岸帶城市生態研究、城市氣候和土壤研究等。90 年代末期,將生物圈保留與城市問題關聯起來,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 資助的美國長期生態研究(LTER) 網絡,致力于5 個核心領域的生態系統研究,于1980 年成立LTER 網絡,該網絡聯絡了20 多個在生態系統研究的站點,覆蓋從熱帶到極地、從海岸到內陸的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1997 年吸收了兩個研究案例,首次對城市中的生態學研究與城市生態學研究加以區分。盡管這項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在推動城市生態學系統研究方面卓有成效,是重要的實踐領域,對城市生態學理論體系的完善發揮重大作用。
20世紀90年代以后,生態學正在從傳統生物生態學向人類可持續發展生態學拓展和升華,研究重點轉移到生態系統和人類關系的可持續能力建設上。
3 人類生態學發展趨勢
(1)人炸。呈幾何級數增長的世界人口,在帶來各種社會問題的同時,進一步加劇對自然資源的掠奪,以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最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經濟增長及人口素質提高的速度。當地人民對人炸的危害仍缺乏認識及解決相應問題的能力,從而導致人類生存條件日益惡化,國際社會的努力收效甚微。
(2)人口老齡化。當特定區域的總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達到7%以上,該區域即進入了老齡社會。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已在多個發達國家出現。聯合國預測,2020年前后,發展中國家也將進入老齡社會,且將以更快速度加深人口老齡化。
未來的環境是由人類管理的生態系統所組成;可持續發展的未來將包括維持性、恢復性和創建性的綜合生態系統;生態學注定會成為制定可持續發展規劃與決策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全球結成合作關系,形成新型的生態文化。生態學應該成為未來人類與自然生態系統共存的理論依據和行動指南,生態學未來的歸宿就是人類生態學。
4 結語
自然環境提供給人類的需要和滿足是有限的,人類不能超出自然環境所能承載的限度;人對社會的認識具有主觀能動性,具備改造能力,但同時又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環境的約束和限制;人與自然是和諧統一的,人與自然的發展需遵循有序、均衡、協調的發展規律,才利于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良性、全面、持久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光榮.論芝加哥學派城市生態學范式的局限[J].天津社會科學,2007(5):60~61.
[2] 周 鴻.人類生態學/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劉 力.國外城市生態研究的主要方向與研究進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1(3):210~211.
[4] 林育真,付榮恕.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關鍵詞]媒介生態;社會性軟件;生態位;基本原則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848(2012)04-0012-07
[作者簡介]袁玖根(1978—),男,江西峽江人,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網絡傳播研究;邢若南(1980—),女,河北辛集人,江西師大傳播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傳播學、遠程教育研究;(江西南昌 330022)王琦(1982—),女,江西彭澤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傳播學、跨媒介敘事學研究。(江西南昌 330077)
媒介的形態變化是其自身不斷進化發展的結果,也是在社會的影響下和在與社會中其他系統(科技、政治、經濟、文化等)不斷接觸、交流、碰撞、磨合中發展的結果。媒介作為社會中的一個有機系統,有其特定的內部生態環境,而它的發展也必然會受到外部生態環境的影響和制約。目前,媒介生態學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幾個類別:一類是以媒介為中心展開,研究媒介與其生存發展環境問題的媒介生態學;另一類是以人類為中心展開的,研究人與媒介環境問題的媒介生態學。在計算機網絡廣泛深入人心、成為我們工作、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今天,社會性軟件普遍為大家所接受,它是能支持個人或群組間的會話交流、支持社會反饋、支持社會網絡的一類軟件,是人類在很多場合中都少不了的媒介,因此,用媒介生態學的觀點來分析社會性軟件對我們綠色地應用各類社會性軟件,順應其發展規律大有益處。同時對推動社會性軟件良性發展,優化媒介生態環境也會發揮重要作用。
一、媒介系統生態環境
媒介生態系統,研究的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內人媒介社會自然四者之間通過物質交換、能量流動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動態平衡的統一整體①。媒介生態系統的組成不同于一般生態系統的組成,它既包括非生物成分又包括生物成分,但更多的要考慮與其密切相關的部分。根據我們的理解,媒介生態系統可以分為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含有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和技術環境等)和一級生產者(傳播者)、二級生產者(媒介)、三級生產者(營銷)、消費者(受眾)等②,媒介生態系統模型如下圖所示:
二、社會性軟件的生態位分析
“生態位”是生態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著名生態學家E·P·Odum把生態位定義為“一個生物在群落和生態系統中的位置狀況,而這種位置和狀況決定于該生物的形態適應、生理反應和特有行為”③。對于媒介生態位,我國傳播學者邵培仁教授這樣描述:“任何一種媒體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時間與空間上的生態位(niche),亦即有其特殊的生存與發展的土壤和條件,以及它在這一狀態下的特有行為和作用,很少有兩種媒介能長期占有同一生態位。④我們在這運用社會性軟件生態序這一概念,旨在闡明各種社會性軟件在媒介生態系統中所處的時空位置以及各社會性軟件之間、軟件與媒介生態系統之間的相互關聯問題。下面以第一、二代幾種主要的社會性軟件(QQ、Blog、Wiki、Email、BBS)為例來,來對這五種主要的社會性軟件進行生態位分析。
從第一代社會性軟件到第二代社會性軟件的飛躍,在功能趨于完善,涵蓋從個人導向到群體導向,從簡單的通訊到群體的網絡協同工作,極大地提升了互聯網用戶的人際交流和社會交往。從媒介生態位的角度來看,社會性軟件的生態位是互不干擾、交叉存在的。(1)從QQ的出現到Blog、Wiki、Email、BBS的產生,它們都是相互包容,共同存在。第二代社會性軟件的出現并未使QQ無生存之地,而是QQ軟件同時也吸收了其他軟件的優勢,更全面地方便了人們的交流。目前,QQ已開發出穿越防火墻、動態表情、給好友放錄像、捕捉熒屏、共享文件夾、提供聊天場景、聊天時顯示圖片等強大的使用功能。另外,QQ還增加了QQ群、QQ秀、QQ寵物、QQ游戲等娛樂功能。由于QQ良好的開放功能、休閑娛樂服務,使其擁有了更龐大的用戶群。因此,各社會性軟件的生態位不是完全一樣的,也不是截然相反的,而是以一種多維的、重疊的、有所側重的生態位存在。(2)Blog的公開或半公開的日志,允許其他用戶參與評論發表,它倡導的是草根性的創作和真實的互動交流;(3)Email是應用最廣的服務之一,電子郵件可以綜合文字、圖像、聲音等多種方式,它為世界各地的Internet用戶提供了一種極為快捷,簡單和經濟的通訊和信息交換的方法。然而,它既沒有QQ軟件的實時交互的功能也沒有blog的共享等功能;(4)WIKI的開放性,它的特點是多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網站上的資料,每個人可以發表自己的觀點,或者對某個共同的主題進行探討;(5)BBS是計算機網絡上的電子論壇,一般以匿名訪問方式向公眾提供遠程訪問的權利,使得公眾以電子信息的方式發表自己的觀點的信息系統,它的這個功能使它具備自由、平等、普適、廣泛、跨時空等優勢。這使得社會性軟件生態位出現多維、交叉的態勢。因此,社會性軟件在媒介生態這個大生態系統中占據著各自適合的生態位,平穩、有序地發展。
三、從媒介生態六大基本原則對社會性軟件的分析
【關鍵詞】海洋浮游病毒;研究方法;豐度;生產力;多樣性;分離培養
海洋浮游病毒是海洋生態系統中豐度最大的生物實體[1]。海洋浮游病毒在海洋生態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宿主的侵染和裂解作用,介導著大約20% 的宿主死亡率,大大加快了物質循環的速度[1],并且調節著宿主群落結構的組成。與此同時,病毒也扮演著介導水平基因轉移,促進宿主類群進化的重要角色[1]。除此之外,海洋病毒宏基因組學的研究表明海洋浮游病毒類群有著巨大的多樣性,并且包含著大量未知的基因[1, 2]。海洋浮游病毒重要的生態作用必然使海洋浮游病毒生態學的研究成為熱點。
目前,海洋浮游病毒的生態學研究主要從豐度,多樣性,病毒介導的宿主死亡率,病毒與宿主的相互作用等方面開展。而目前在各方面生態學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可總結如下。
1. 海洋浮游病毒豐度的檢測方法
目前用于水生生態環境中浮游病毒豐度的測定方法主要有以下3種: 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TEM),表面熒光顯微鏡技術(EFM) 和流式細胞分析檢測技術(FCM)[3, 4]。
1.1 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 (TEM)
透射電子顯微鏡技術是早期海洋病毒學研究中病毒定量最常用的方法。使用這項技術時,要求濃縮海水中的病毒,把濃縮液滴置于銅網上,負染后鏡檢觀察。這項技術在檢測病毒豐度的同時還能獲取病毒形態方面的信息[5]。但該項技術的檢測的下限高,涉及到海水濃縮,染色,觀察等諸多可能產生誤差的環節,并且步驟繁瑣,對操作人員的技術,儀器的要求都較高[6]。
1.2 表面熒光顯微鏡技術 (EFM)
表面熒光顯微鏡技術是目前檢測病毒豐度使用最為普遍的方法。其測定操作的步驟為: 將水樣濃縮過濾于孔徑為0.02 μm的濾膜上,然后用熒光染料染色固定,再放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計數。EFM比TEM檢測更加精確,快速和節約成本。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是: 無法識別病毒的形態特征以及感染能力;無法區分大的病毒顆粒和細菌[1];在計數時是否會把一些被染色的非病毒顆粒計算上也存在著疑問。
1.3 流式細胞計數法 (FCM)
FCM是一種高度靈敏的檢測病毒豐度的手段,能夠對樣品進行快速精確的分析。FCM對于環境樣品的檢測不存在一個檢測限的問題,而且能夠基于病毒顆粒體積大小和熒光強度區分自然水樣中不同的病毒類群。FCM分析也存在和EFM相似的缺點[1]。
2.病毒生產力的估算方法
由病毒介導的宿主死亡率可以通過病毒生產力的測定來估算。目前為止使用過的病毒生產力的測定方法有以下幾種[7]。
2.1 間接的方法—計算病毒死亡率
由于海水中的病毒的數量是穩定不變的,那么病毒的生產力應該和死亡率是相同的,所以可以通過檢測病毒的死亡率來估算病毒的生產力。計算病毒的死亡率有幾種不同的方法。首先,在自然海水樣品中加入抑制宿主活動的藥劑來抑制新的病毒的產生,進而計算自然海水中病毒群落的變化,進一步計算死亡率[8]。其次,向海水中加入某種特定的病毒,培養一段時間后檢測該種病毒的效價的變化,進而估算整體病毒的數量變化[9]。再次,向海水中加入熒光標記的病毒,黑暗培養,檢測熒光病毒的數量及病毒總體數量的變化,從而計算病毒群落的死亡率[10]。
2.2 TEM 檢測宿主死亡率
用TEM 檢測受感染細胞是估算由病毒引起的宿主死亡率和病毒生產力最早的方法之一[11]。具體為在TEM上觀察細胞中有明顯可見的病毒顆粒的細胞出現的頻率,從而計算宿主的死亡率,并根據估計的每個細胞病毒裂解量大小來估算病毒生產能力。
2.3 放射性同位素標記
該種方法是在海水樣品中把病毒分離出來后,加入3H, 32P 或 14C等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胸腺嘧啶或亮氨酸進行培養,然后通過閃爍計數計算結合到病毒核酸或蛋白上放射性同位素的數量,進而估算病毒生產力[12]。這種方法會因細菌的存在而產生較大的誤差和不穩定性。
2.4 稀釋法
稀釋法是目前最為推崇的病毒生產力的估算方法[7]。具體方法是使用切向過濾系統分離細菌和病毒,最終稀釋海水中的病毒,避免或減少這一時刻的細胞在釋放病毒之前受到新的侵染,分時取樣,檢測病毒在這一過程中的變化,從而計算病毒的生產力及病毒介導的宿主的死亡率[7, 13]。
3. 海洋浮游病毒多樣性的研究方法
病毒被認為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高的生物實體之一。目前人們對病毒多樣性的了解還十分有限。不像細菌中存在如16S rRNA基因通用的分子標記那樣,病毒中沒有十分保守通用的基因,所以其多樣性研究的難度較大[1]。目前應用于病毒多樣性研究的的分析方法有以下幾種:
3.1 基于PCR的保守基因的分析
盡管整個病毒群落沒有通用的保守分子標記,但對病毒進行全基因組比對分析時,在一些感染相關宿主的病毒類群中發現有一些基因具有保守性。例如真核藻類病毒的DNA聚合酶基因,藍細菌病毒的衣殼組裝蛋白基因g20,依賴于RNA的RNA聚合酶基因等基因[14-16]。通過針對這些基因設計簡并引物,并用其擴增環境樣品,從而研究海洋生態環境中某些類群病毒的多樣性特征。
3.2 脈沖場凝膠電泳(PFGE)
由于海洋浮游病毒基因組大小分布范圍廣,從幾kb到幾百kb不等,因此病毒基因組大小的分布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群落結構的多樣性。脈沖電場凝膠電泳 (PFGE) 是一項基因組指紋圖譜分析技術,把不同大小的基因組以不同的條帶分離開來,根據可識別的條帶,揭示從海洋樣品中提取出來的病毒在基因組大小組成上的多樣性。并且條帶的深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不同類群病毒的豐度[17]。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病毒可能會有相同或相近的基因組大小,所以PFGE只能提供病毒多樣性分析的最小估計。把條帶從膠上切割回收,用特異探針進行雜交分析或PCR分析,可以增加PFGE分析的分辨率[18]。
3.3 病毒宏基因組分析
雖然自然環境中的病毒群落很大,但因其基因組小,相對于細菌和古菌,建立病毒群落的宏基因組分析要容易很多。病毒宏基因組的方法是用鳥槍法建立環境病毒基因組文庫,然后通過測序來分析多樣性。病毒宏基因組學分析使環境中病毒的總類群的組成和結構的分析成為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反映病毒群落的多樣性特征。當然這個方法也面臨著一定的挑戰,如環境中存在著大量的游離的DNA,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污染;病毒中存在能殺死克隆宿主的基因,不能克隆的基因以及修飾過的DNA,并且RNA和單鏈DNA 病毒的檢測在此方法中也受到一定的限制[19]。
4.海洋浮游病毒純株的分離及其基本特征的測定
海洋浮游病毒純株的分離是在個體細胞及種群水平上研究病毒生態作用的基礎, 可以為研究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病毒的基因組學分析提供更為詳細的信息,從而更深入地探究病毒在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及進化歷程中的作用[20]。
4.1 病毒的分離
病毒分離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步驟:首先是富集,主要通過分離樣品與宿主的共培養來實現。對于病毒濃度比較低的樣品,可在培養前進行濃縮,已提高侵染成功與富集的可能性。其次是侵染實驗,這部分可以根據宿主是否能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而分為雙層平板法和液體法。雙層平板法通過是否有噬菌斑的出現來判定,而液體法通過重復侵染后宿主細胞培養液是否被裂解來判定,如果現象不明顯則可通過計數,看病毒量是否增加。再次是純化,可以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的宿主可以通過雙層平板法每次挖單斑實現,而不能在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的宿主則通過梯度稀釋法來實現純化[20]。經過3-5次的純化,即可認為得到的病毒為純株。
4.2 病毒基本特征的鑒定
純化后的病毒可以通過一步生長曲線來測定在特定宿主中的潛伏期與單細胞裂解量的大小;通過氯仿敏感實驗來判斷病毒粒子中是否含有脂類物質;通過透射電鏡判定病毒的形態;通過全基因組測序和蛋白質組分析來了解其基因和蛋白組成等。從而從個體水平上細致深入的了解病毒,并為其他生態學研究提供詳細的信息與基礎。
參考文獻:
[1] Suttle, C.A. Viruses in the sea [J]. Nature, 2005, 437(15): 356-361.
[2] Rohwer, F., Thurber, R.V. Viruses manipulate the marine enviro nment [J]. Nature, 2009, 459: 207-212.
[3] Suttle, C.A. Marine viruses-major players in the global ecosystem [J]. Nature Review, 5: 801-812.
[4] 焦念志等. 海洋微型生物生態學[M].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6.
[5] Borsheim, K.Y., Bratbak, G. & Heldal, M. Enumeration and biomass estimation of planktonic bacteria and viruses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0, 56(2): 352-356.
[6] Weinbauer, M.G., Suttle C.A. Comparison of epifluorescence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for counting viruses in natural marine waters [J]. Aquat. Microb. Ecol., 1997, 13: 225-232.
[7] Weinbauer M.G., Rowe J.M., and Wilhelm S.W.. Determining rates of virus production in aquatic systems by the virus reduction approach [J]. MAVE Chapter 1 2010: 1-8.
[8] Heldal, M., and Bratbak, G. Production and decay of viruses in aquatic enviro nments [J]. Mar. Ecol. Progr. Ser., 1991, 72: 205-212.
[9] Garza, D.R., and Suttle, C.A. The effect of cyanophages on the mortality of Synechococcus spp. and selection for UV resistant viral communities [J]. Microb. Ecol., 1998, 36(3): 281-292.
[10] Noble, R.T., and Fuhrman J.A. Rapid virus productionand removal as measured with fluorescently labeled viruses as tracers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0, 66(9): 3790-3797.
[11] Proctor, L.M., Okubo, A. and Fuhrman, J.A. Calibrating estimates of phage-induced mortality in marine bacteria: Ultrastructural studies of marine bacteriophage development from one-step growth experiments [J]. Microb. Ecol., 1993, 25(2): 161-182.
[12] Steward, G. F., Wikner, J., Cochlan, W. P., Smith, D. C., and Azam, F. Estimation of virus production in the sea: 2. Field results [J]. Mar. Microb. Food Webs., 1992a, 6(2): 79-90.
[13] Wilhelm, S.W., Brigden, S.M., and Suttle, C.A. A dilution technique for the direct measurement of viral production: a comparison in stratified and tidally mixed coastal waters [J]. Microb. Ecol., 2002, 43(1): 168-173.
[14] Chen F., Suttle C.A., Short S.M. Genetic diversity in marine algal virus communities as revealed by sequence analysis of DNA polymerase genes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6, 62: 2869-2874.
[15] Fuller N.J., Wilson, W.H., Joint, I., Mann, N.H. Occurrence of a sequence in marine cyanophages similar to that of T4 g20 and its application to PCR-based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techniques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8, 64: 2051-2060.
[16] Culley, A.I., Steward, G.F. New genera of RNA viruses in subtropical seawater, inferred from polymerase gene sequences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07, 73: 5937-5944.
[17] Weinbauer M.G. Ecology of prokaryotic viruses [J]. FEMS Microbiol. Rev., 2004, 28, 127-181.
[18] Wommack, K.E., Ravel, J., Hill, R.T. and Colwell, R.R. Hybridization analysis of Chesapeake Bay virioplankton.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9, 65: 241-250.
關鍵詞:普通生態學;實踐教學;多元化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8-0187-02
服務地方經濟發展、以學生就業為目標、所培養的學生動手能力強、對社會具有較強適應性是新建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大多具備這些主要特點[1]。實踐教學是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立新型的實踐教學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是實踐教學質量保證的基礎之一[2]。因此,構建多元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項重要任務。
“生態文明建設”是十報告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學是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的科技保障[3]。作為新建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本科教學觀念和教學經驗相對缺乏。呂梁學院生命科學系生物科學專業入選山西省教育廳2015年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項目,作為生命科學系生物科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生態學》課程已經開設了15a,然而,50%以上的時間都是在學校未升本以前。本科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觀念與專科階段是不一樣的,專科時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經驗未必適合本科階段,所以,對《普通生態學》課程教學的研究十分重要,尤其作為新建地方性應用型本科高校,實踐教學的研究顯得更有必要。
1 生態學實踐教學的現狀
目前,《普通生態學》實踐教學的現狀如下:
(1)由于《普通生態學》的理科屬性,造成了重理論,輕實踐的現狀。《普通生態學》實踐教學在生態學教學過程中所占的比重較少,沒有能夠正確處理好生態學教學過程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關系。
(2)《普通生態學》教學過程中缺乏必要的教學平臺,實踐教學場所建設落后,如獨立的生態學實踐教學實驗室建設相對落后;缺乏生態學實踐教學實習基地;生態學科研訓練基地建設落后。這些都影響了《普通生態學》實踐教學的順利開展。
(3)師資隊伍薄弱。最初,生態學教師僅有2名,師資薄弱,既要講授理論課程,又要輔導實踐課程。現如今,生態學專業的教師已有5人,且是985院校的碩博士。然而,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剛畢業就上講臺,實踐經驗缺乏,對教學質量有一定的影響。
(4)學時數的減少。生態學實驗教學實踐的課時數由最初的30個學時,減少到24個學時,直到現在的18個學時。課時數的減少是學生進行實踐的機會越來越少,而課外的教學實踐平臺的建設相對落后,造成學生的動手機會持續減少。
(5)內容比較分散,不系統。由于課時的限制,生態學實驗教學又必須覆蓋面廣,這就造成了實驗內容的分散和不系統。花費大量的人力、財力。由于實驗內容不系統造成實驗儀器、材料、試劑的重復利用率低,效果沒有預期的好。
2 生態學實踐教學多元化體系
針對《普通生態學》實踐教學的現狀,依據“符合創新應用性人才培養目標、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序性”原則[4-5],運用開放的實踐教學模式,建立合理的實踐教學多元化體系,將野外實踐教學、科技創新活動等多種多樣的實踐方式結合起來,切實加強《普通生態學》的實踐教學環節。
2.1 加大實驗教學力度 提高《普通生態學》實踐教學的比重。增加《普通生態學》實驗教學的課時數;減少驗證性實驗的數量,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數量;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實驗內容有助于提高實驗設計、分析實驗的水平。
2.2 重視野外實踐教學,在實踐中感悟生態學 建立《普通生態學》校外實習基地是提高實踐教學質量的有效措施,有助于學生感性認識的增強,同時,對教材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校園建設生態農場,給每位同學分配固定的面積進行生態學實踐,讓生態學實踐從實驗室走出來,轉移到大田中,以切實提高學生的野外實踐能力。
2.3 參加科技創新活動 學生應當多參加科技創新活動,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拓寬其實踐空間。如大學生創新項目和大學生創業項目,國家“六大競賽”之一的“挑戰杯”[6]。
2.4 其他實踐教學形式 采用其他的實踐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如名師講座(討論生態學中的熱點問題)、知識競賽、畢業論文等。撰寫畢業論文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所以,學生應當珍惜畢業論文研究,引導學生探索其寫作方法,在畢業論文研究過程中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將來成為應用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2.5 建立高素|的師資隊伍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一方面,引進高素質的實驗技術人員。另一方面,培養現有的實驗技術人員,尤其是中青年實驗技術人員,使其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實驗技能。
2.6 建立完善的考核體系 沒有考核體系的實踐教學等同于沒有質量的教學,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只有扎緊制度的籠子,實踐教學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實踐教學的質量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首先,校級和系級層面健全實踐教學質量保證制度,把實踐教學質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其次,健全考核制度,遵循公平、公正的考試原則,對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建立明確的考核辦法,考核的核心在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能力。
3 結語
上述《普通生態學》實踐教學多元化體系的建立,較好地融合了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實踐教學層次,有助于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彭勤革,彭建業,薛克昌.構建應用型高校實踐教學體系[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28(4):106-108.
[2]洪林.國外應用型大學實踐教學體系與基地建設[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5(12):1586-1588.
[3]孫文營.生態文明建設在“五位一體”總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J].山東社會科學,2013(8):12-17.
[4]鄭瑞倫,翟曉川,唐靖云,等.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7(9):142-147.
關鍵詞:恢復生態學;生態園林;西方園林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文獻標識碼: A
1、恢復生態學的定義及內涵
1.1 恢復生態學的定義
生態恢復是由Leppold于1935年倡導的,恢復生態學這一名稱最早是Aber和Jordan兩位英國學者于1985年提出的。按照美國生態恢復學會(Society for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定義,生態恢復是幫助生態整體恢復和管理的過程,生態整體包括生物多樣性、生態過程和結構、區域、歷史的環境以及可持續的耕作實踐等的臨界變異范圍。
國際生態恢復協會(SERI)對生態恢復的最新定義為:幫助退化、受損或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的過程。Dobson等將恢復分為修復(Rehabilitation)和自然過程(Natural processes)或原生演替(primary succession)兩個層面,也就是恢復生態學中的自我設計與人為設計理論。自我設計理論認為只要有足夠的時間,隨著時間的進程,退化生態系統將根據環境條件合理地組織自己并會最終改變其組分。而人為設計理論認為,通過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復退化生態系統,但恢復的類型可能是多樣的。
我國植被恢復實踐工作者余作岳等給恢復生態學定義為“研究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的技術與方法、生態學過程與機理的學科”。
1.2 恢復生態學的內涵
單純從恢復生態學的定義,重在生態的恢復。根據生態系統退化的不同程度和類型,可采取不同的恢復方式,通常有恢復、重建和保護三種形式。恢復、重建也可概括為生態的修復,通常恢復生態學注重研究的是生態的修護,而忽略了保護。
研究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僅僅幫助退化、受損或破壞的生態系統恢復,是必須的,但是被動的。解決導致退化的根源,勝于解決表現的癥狀。將退化生態系統的成因、退化的生態過程及其機理等生態系統退化的原因搞清,防止或減緩生態系統的退化,未雨綢繆,防范于未然,是主動的保護。將保護與修護有機結合,保護為先,保修并舉,變被動為主動才是恢復生態學更深刻的內涵。
2、生態園林的內容
伴隨著人們親近自然的興趣的加深及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人們對城市美化的層次已經不僅僅是停留在美化上,而是期望城市的美化需要建立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之上。因此,出現了生態園林的概念。生態園林指的是以繼承和發揚園林美化為基礎,綜合運用現代技術和審美概念,使設計完成的園林不僅僅滿足美學需要,也要滿足生態需要。生態園林在城市的建設一方面有利于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生態環境質量。完善的生態園林需要滿足景觀性原則、生態平衡原則、生態位原則以及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原則
3、西方生態園林的發展歷程
西方園林設計的早期,深受東方園林設計傳統理念的影響,主要以裝飾性的植物以及較單一的園林布局為設計特色。但是隨著西方發達國家工業的迅速發展,環境日益惡化,迫使人們不得不探索不同的途徑來保護生態環境。因此,以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園林設計思想形成并融入到西方園林設計當中。在生態園林設計理念的引導下,西方園林設計逐步形成了不同的設計特色。對于西方國家而言,18世紀是一個工業革命與城市化早期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社會學家開始思考如何避免人與自然的完全脫離,與此同時,受到我國自然山水園林設計的啟發,西方的自然風景園林開始盛行。正如唐寧對西方自然風景園林設計的描述中所提到的,“在自然界中選擇最美的景觀片段加以取舍,去除所有不美的因素”。西方園林生態設計思想的發展史始終貫穿著景園建筑師對生態環境高度的責任意識,以及敢于運用新技術、新思想開拓改革的創新意識。因此,西方生態園林設計在恢復生態學影響之下,不斷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狀態靠近。
4、西方園林設計中的恢復生態學理念體現
4.1.田園城市
19世紀中后期,英國著名社會活動家基于英國城市化進程加大造成交通擁堵、生態環境惡化的現狀在著作《明日,一條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了田園城市的設想,之后,由被英國“田園城市和城市規劃協會”定義為田園城市是為健康、生活及產業而設計的城市,它的規模能足以提供豐富的社會生活,但不應超過這一程度。1903年,第一座田園城市萊奇沃思(Letchworth)在距倫敦56公里的地方建立。隨后,又距倫敦西北約36公里的韋林(Welwyn)建立了第二座田園城市。田園城市是恢復生態學思想影響下,西方園林設計拉近人與自然距離的初步實踐,為推動園林設計融入恢復生態的理念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為今后的城市規劃提供了理論指導。
4.2.變廢棄地為公園
上個世紀中后期,一些藝術家著力發掘自然生態的美感,開始走出畫廊,走出人們共同生活的城市與鄉村,走入偏遠的沙漠或曠野,將藝術創作與自然景觀相結合,創作出大氣蓬勃的藝術作品。這個將廢棄地變為創作舞臺的舉動激發了人們對自然生態美感的審視,紛紛投入到對自然生態的關注之中。這種大地藝術雖然對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干預,但是并不影響這塊地方的自然生態恢復過程,而且這塊地方的生態恢復借助藝術給人們帶來的沖擊力贏得了人們對這塊大地生態恢復的關注,會在一定時期內采取措施來幫助其恢復。大地藝術逐漸成為各種廢棄地更新、恢復、再利用的有效手段之一,極大地推動了生態園林設計的研究。最典型的實例即是德國拉茨的杜伊斯堡風景公園,其原址是煉鋼廠和煤礦及鋼鐵工業,使周邊地區嚴重污染,于1985年廢棄,而后被改造為以煤―鐵工業背景為主的大型工業旅游主題公園。在該公園內,原煉鋼廠、煤礦工業廢棄的貯氣罐、混凝土料場、倉庫和廠房都被用來作為活動和娛樂場地。該公園以廢棄地為背景設計了景觀公園,不僅沒有對該地的生態恢復造成阻礙,也使后代了解了重工業對環境的影響。
4.3.尊重植被
恢復生態學影響下的西方園林設計對植物在生態環境中的地位更加重視,這一點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留給植物空間用以其自然再生。比如,杜伊斯堡公園在設計中保留了原始野生植被,同樣的設計師在其另外一個園林設計作品中也保留了大量的野生植被。利用植被的再生形成一個新的群落,來促進生態的恢復;其次,設計增加對具有吸附污染物植物的利用,即根據具體的環境條件選擇適當的植物來吸附空氣、污水以及土壤中的污染物;再次,在一些廢棄地改造為景觀公園的過程中,一般的景觀植物很難長期生存,這種情況下,設計者更重視收集對環境適應能力強的植物來幫助完成園林景觀的構建。
結語
園林設計的范疇不僅僅是在原有的區域上構建一片供人觀賞的綠地或者公園,而是必須在整體的園林中融入生態學的有關理論,使最終建設的園林不會對建設場地的生態造成破壞,還要進一步使該地區的生態得以恢復。在生態問題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的大背景下,西方園林設計如何更好地完成恢復生態的使命還面臨著眾多的挑戰,但是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之下,西方的生態園林設計一定會步入一個全新的發展空間并為世界生態園林的設計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教育;師生關系;和諧共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5-173-01
一、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師生關系的本質內涵
隨著人們的生態意識逐漸加強,生態觀念日益深入人心。許多學者開始用生態學的方法、理論來研究其他學科,因此產生了許多邊緣性的交叉學科。教育生態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它的出現有助于更好地解決和認識教育中的問題。用教育生態學的方法進行師生關系探究,可以改善師生關系,緩解教與學的矛盾以及促進教育生態學發展。教育生態學視角下師生關系的本質內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互相尊重性
古老的學校教育模式無時無刻不在中國各地的課堂上上演。教師常采用命令的領導方式,必須、一定等詞語不斷出現在教師口中。老師也很少會走到學生中間,總是立足于那三尺之地。學生總處于被動和等待的地位,講臺永遠高出地面一截,這往往造成莫名的隔閡感一教師高高在上,學生聆聽受教。但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而良好的情感關系是教師發自內心地尊重學生,包括尊重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尊重他們的選擇和意愿,尊重他們的隱私和秘密,尊重他們表達自己意見的權利等等。同時,既然尊重是相互的,那么學生也應該謹守本分,努力學習,尊重自己的學習機會和權利、尊重教師的勞動成果。
(二)開放性
生態系統無論從微觀來講還是宏觀,都存在互為對方而存在,互相供給的現象。任何一個系統在其內部各個環節之間以及與外部環境之間都在不斷的進行信息流、能量流與物質流的交換。教育生態型師生關系,帶給人的思考應該是,我們既要反對以生為中心的學生論,也要反對以師為中心的權威論。任何以一種中心的強調,都無異于在削弱另一方的重要性。教學關系就師生方面來考慮,應該一種以人為中心論,師生需求開放、平等互為關系。師生關系擁有開放性和互補性,學生的價值實現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的價值實現依賴與學生的配合。
(三)危機意識性
教育生態意識不僅是一種有關教育生態系統生存與發展的危機意識,而且是一種對教育生態系統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總體認識。學生和教師之間的關系在整個教育生態系統中尤為重要,它決定著教育生態系統是否能良好運行。讓教師和學生深刻地認識到在教育生態系統中,如果有一個環節關系惡化或者失靈,就會使得教育生態系統面臨危機,嚴重威脅學生和教師的發展。所以學生和教師要時刻樹立教育生態意識,改善緊張的師生關系。
二、教育生態學視角下構建“和諧共生”的師生關系
生態智慧以整體性為價值本位,強調生態系統內各因子間的平等性,任何因子必須在與其他因子的有機關聯、最后在整體生態體系中才能最終確證自己。生態智慧強調世界有機的生命體之間廣泛而內在的普遍聯系。生態智慧追求生態系統中諸因子的健康互動,強調各生態因子間的對立統一,以實現殊異和對立的價值達到統一。教育生態學視角下構建”和諧共生”的師生關系反對抽象、唯一與專制,提倡互相理解、走進彼此的生活,注重公平民主。
師生關系作為一種交往關系,本真的追求應是一種相互理解。教育者的使命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歷史和文化,理解他人及自己。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孩子”。作為教師不光是簡單的播撒愛的種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對待每個學生的方式態度處處會表現出復雜的公平問題。比如:一些教師只愿與學習優秀的學生打交道,很少關心后進生,在課堂預設、提問環節上出現厚此薄彼的現象等。而出現不公平的原因主要來自考試競爭和教師的認識態度。教師在處理師生關系時一定要拋棄私心雜念,以”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立身公正,面向全體,照顧多數,不以個人好惡壓抑學生個性,順應天性,適時鼓勵,發展特長。只有教師在與學生交往中給予每個學生公平之愛,才能激勵學生追求真、善、美,培養優秀品質,調動學生積極性與創造性。對于品學兼優的學生,及時給予表揚,同時勸告戒驕戒躁,對成績差的或是犯過錯誤的學生,不歧視,相反還要傾注更多的愛,讓每一個學生都真正抬起頭來走路。當然,理解要遵循相互的原則,學生應該體諒教師的辛苦,信任教師,愿意向教師敞開心扉。理解關系的形成是生態型師生關系得以實現的基礎,師生之間只有通過積極的溝通、理性的換位思考、無私的幫助,才能建構起彼此間正確理解的橋梁。
三、結論
教育生態學視角下的師生關系絕不能僅僅局限在形式的討論上,必要求師生具備海納百川的開放胸懷,關注彼此的可持續發展,使彼此在運用自然、生命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與提高自己,使自己獲得應有的智慧。同時,教育生態學視角不能僅僅局限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還應在學習與生活中的整體融通。只有在生態和諧共生的校園環境中,師生關系才能獲得真正的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吳鼎福教育生態學芻議[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