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文地理學概論范文

    人文地理學概論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文地理學概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文地理學概論

    第1篇:人文地理學概論范文

    關鍵詞:音樂文化;音樂地理;地理環境

    在21世紀科技高度發展的時代,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一直伴隨著人類歷史的展衍。無論人類社會歷史怎樣展衍,都與地理環境密切相連。不同區域的地理環境帶有不同風格的音樂文化,地理環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和制約著音樂文化。

    為了使我們詳細了解音樂與地理所建構的知識體系,深度探究音樂文化與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有必要首先對地理學、音樂地理學學科內涵作一簡要概述。

    一、地理學、音樂地理學學科概念及研究范圍

    地理學(geography)是一門研究地球表面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區域分異的學科,研究主旨在于探討人與地理環境的關系。①地理學學科體系分類將之分為自然地理學和人文地理學兩部分。眾所周知,早期地理學研究內容主要偏重于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地理學,主要包括水文地貌、氣候土壤、地域風情、疆域山川等方面的內容。在現代地理學研究內容中,以人地關系為主題。它著重研究地球表面人類各種活動或者是人與環境的關系所形成現象的分布與變化。②人文地理學隨著科技的高度發展,其研究范疇更為深入詳細;在分支學科中文化地理學與音樂聯系最為密切。故此,針對文化地理學的概念及研究內容,我們需要進一步深入了解。

    文化地理學(cultural geography)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學科,它以研究人類文化的空間組合,即人類文化活動地域系統的形成及其發展規律為主旨。③其研究內容主要有文化區域研究、文化源地傳播研究、環境感知研究等。這文化地理學研究內容現已納入音樂文化內容,對音樂文化起到輔助作用。擴散、遷移是文化與地理最密切相關的問題。因此,促進了對音樂傳播、區域影響等各方面的深入研究。

    對于音樂地理學學科內涵,顧名思義是指針對音樂文化研究運用了地理學的學科理論、研究觀念與方法的邊緣交叉學科稱為音樂地理學。在地理學中,文化地理學理論影響著音樂文化研究。因此,音樂地理學這一邊緣學科研究課題內容已廣泛涉及音樂風格、音樂傳播、音樂文化區域、音樂的社會生活等眾多方面。

    二、音樂文化與地理環境

    著名學者Parris曾說:“我們無時無刻不受到音樂的熏陶,雖然我們幾乎常常忽視它的存在。音樂從家庭的音響設備里傳出,在我們的汽車里飄蕩。它出入銀行、辦公大樓、超級市場。電影和電視畫面與音樂相配,才使得我們感受致深。工作時,音樂相伴相隨;晨練時,音樂設定了節奏。是音樂催嬰孩兒入眠,幫助人們做健美操。各種典禮儀式及宗教都離小開音樂?!睆倪@段話中,我們可知:音樂無時無處不在我們的生活空間之內。它代表著地域風格,表達著地區風貌。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中,都能身臨其境在音樂之中。讓音樂文化深深的嵌入地理環境之中。

    1.音樂文化區劃與地理環境

    根據世界各民族音樂風格、地理風貌的差異,在王耀華先生編著的《世界民族音樂概論》一書中,似可將世界民族音樂劃分為九大區域。即:東亞音樂文化區、東南亞音樂文化區、南亞音樂文化區、西亞、北非音樂文化區、黑人非洲音樂文化區、歐洲音樂文化區、北美音樂文化區、拉丁美洲音樂文化區、大洋洲音樂文化區。用地理學科的角度分析,之所以將音樂文化區劃分為九大區域,是因為這九大地區的地形、氣候、水系、山脈都以形成了不同風格的音樂文化。

    在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區劃中,“漢族民歌色彩區”是最早的研究成果。根據苗晶、喬建中先生“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研究成果中大致將漢族民歌色彩區分為十一個區域。即:東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區、江浙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閩、臺民歌近似色彩區、粵民歌近似色彩區、江漢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湘民歌近似色彩區、贛民歌近似色彩區、西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客家民歌特區?!皾h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不僅以地理環境為依據,而且以文化背景、語言環境、民間習俗為依據。

    綜上所訴,我們即可總結出:地區自然環境、文化環境、民間習俗與音樂文化風格、體裁形式存在著密切聯系。音樂文化類型的劃分與地理學描述的不同范圍和不同地貌的自然地理環境劃分是相互聯系的。

    2.音樂文化源地傳播與地理環境

    文化源地是指人類最早產生文化的發生地。文化傳播是指將文化通過相關途徑促進地區之間的交流。關于音樂文化源地傳播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絲綢之路的音樂”。筆者認為,從地理環境角度分析,“絲綢之路”所涉及的路線比較通達,曾有海洋、綠洲、草原三條道路。從文化藝術角度分析,“絲綢之路”所涉及的地區文化環境比較豐富,比如西域各國的音樂文化。

    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的交流主要發生于綠洲道路上。從這條道路上,使得西域各國音樂文化流入中國內地。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交流主要體現在樂器(豎箜篌、琵琶、羯鼓等)、樂舞(天竺樂、安國樂、高昌樂等)與樂律理論等方面。④

    音樂文化傳播受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我國傳統音樂自古以來都靠傳承、傳播進行推廣。地理環境既可以成為音樂文化傳播的擴散途徑,也可以成為音樂文化傳播的天然阻礙。音樂文化的傳播既能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加強地域音樂風格發展,還能縮小音樂文化的區域差異。

    3.音樂體裁風格與地理環境

    用地理學的角度分析,由于受地形、地貌、氣候的影響,結合音樂起源說中的勞動產生音樂的觀點、方言語音等因素,所形成的音樂體裁風格各不相同。

    “漢族民歌色彩區”的劃分就帶有這些因素,舉一些差異較大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如:東北部平原包括山東、東北三省及蘇北、江蘇徐州等地區。由于自然環境優越促使經濟繁榮,從而音樂文化發達。民歌的體裁主要是小調、秧歌、勞動號子,音樂風格為五、六、七聲調式。代表曲目:《沂蒙山小調》、《小白菜》等。西北部高原包括陜西、山西、青海東部、內蒙西部等地區。其地貌為溝、崎嶇不平,音樂體裁為山歌,最為熟悉的代表是陜西信天游,曲調高亢,略帶蒼涼感。代表曲目:《走西口》、《三十里鋪》等。江浙平原包括江蘇南部、上海、浙江及安徽等地區。其氣候濕潤,以平原和濱海為主,素有江南水鄉之稱。民歌體裁代表婉轉秀麗的江南小調,風格偏為細膩、委婉。代表曲目:《茉莉花》、《紫竹調》等?;洶◤V東大部分、廣西南部及海南島的部分地區。民歌在方言使用中為粵語。其特色民歌體裁為咸水歌,風格質樸帶有抒情性。代表曲目:《怨爹娘》、《落水天》等。從上述例子更加充分了解到:音樂體裁風格受地理環境的影響。不同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不同的音樂體裁風格,兩者息息相關。

    三、結語

    從地理學的角度分析音樂,將音樂文化區劃p音樂文化源地傳播p音樂體裁風格與地理環境相聯系,即可知:不同的地理環境創造不同的音樂體裁風格。音樂不能夠獨立的存在和發展,從一開始就伴隨著人類整個歷史的發展。自然地理學p文化地理學為音樂提供了物質精神基礎,地理環境因素為音樂文化的展衍提供了必要條件。

    音樂是文化范疇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也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特定產物。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既具有外在的表現形式,也具有內在的涵義。音樂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資源,具有區域性特點,其特點離不開地理環境的影響。特定的地理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先決條件也是滋生和形成不同種族、地區文化傳統、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礎。音樂文化形態描述及音樂文化區域研究所采用的基本觀點與地理學強調的區域觀點是相通并互相借鑒p吸收。地理環境的研究對于音樂文化的研究起著重要作用。音樂地理學的研究縮小音樂文化的區域差異,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的音樂文化交流p加強地域音樂風格發展。

    注釋:

    ①《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

    社,1984年版,第1頁。

    ②李旭旦.《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人文地理學》

    辭條,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版。

    ③張文奎.《人文地理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4年版,第321頁。

    ④高興.《音樂的多維視角》,文化藝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122頁。

    參考文獻:

    [1]高興.音樂的多維視角[M].北京:文化藝術 出版社,2004.115-133.

    [2]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 樂出版社,2004.34-38.

    [3]管建華.音樂人類學導引[M].西安:陜西師 范大學出版社,2006.148-153.

    [4]王耀華.世界民族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 音樂出版社,2003.36-39.

    [5]馬勇,鄧亞波.試論音樂與地理環境[J].人文地 理,1995,(10):52-55.

    第2篇:人文地理學概論范文

    地理科學專業主修哪些課程 地理科學專業主修課程包括地球概論、地質學基礎、地貌學、氣象與氣候學、地理信息系統、人文地理學、城鄉規劃、城市規劃、植物地理學、土壤地理學、水文學、自然資源學原理、測量與地圖學、中國地理、世界地理、多媒體課件制作、地理教學論、遙感概論等。

    地理科學專業以重基礎、重技能、寬口徑的人才培養理念為指導思想,在課程與課時設置上重視地理科學專業基礎課程的教學,強化學生的地理實踐與地理教學技能訓練課程的教學、因學生而異開設選修課程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

    地理科學專業就業方向 1、教師——從事中學地理教學工作。

    中學教師(初中、高中地理教師;)

    大學教師(城鄉規劃、旅游方向,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學士學位及以上)。

    2、編輯——在地圖出版社從事地圖的繪制、編輯工作。

    3、公務員——在地質局、國土規劃局、環境保護局、水文水利廳(局)、氣象局、城鄉規劃研究院工作。

    4、工程測量人員——在大型建設集團從事與建筑、土地測量等相關的工作。

    地理科學專業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

    全面面向21世紀科技、經濟、社會和基礎教育發展需要,本專業培養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地理科學思維的基礎扎實、適應面廣、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中學地理教育和環境教育師資及其相關專業的后備人才。

    培養要求

    第3篇:人文地理學概論范文

    關鍵詞:生態人類學;生態文化;自然

    一、生態人類學的定義以及歷史與現狀

    生態人類學屬于人類學門類,是在文化生態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生態人類學以人類的適應――主要是文化適應,也包括生理適應為研究對象,借鑒應用生態系統的概念,在系統的結構和運動中具體考察各種文化、環境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功能,以發掘和整理作為人類適應的知識和行為體系,從而最大限度的進行生態學角度的文化及其演化的闡釋。

    生態人類學是古人類學、體質人類學、人文地理學、醫學、遺傳學等學科與生態學的交叉學科。但是它所關注的最主要是人類機體和生理的適應和進化以及當代的環境問題。其具體的研究領域包括人口、遺傳、體質、營養、疾病、生計、資源利用、社會發展等與環境和文化的相互關系。

    (一)國外文化生態理論的回顧

    在18、19世紀,早期的“環境決定論”的代表人物有法國的孟德斯鳩,英國的巴克爾和德國的F.拉塞爾。環境決定論是指:地理環境是唯一因素解釋社會文化差異的認識論。在拉塞爾之后,20世紀前期,美國人類學者以博厄斯、威斯勒、克魯伯為代表的學者開展了對文化要素分布和傳播問題的研究,以探討自然環境和民族文化之間的關系。

    人類學的生態研究,即從人類地理的模式跨越到生態學的視野,斯圖爾德應該是開創者和奠基者。他的貢獻就在于他明確的回答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人類的某些文化總是因自然環境的差異而差異,并且表現出密切的對應關系?斯圖爾德回答說:以生計為中心文化的多樣性,其實就是人類適應多樣化的自然環境的結果。到了20世紀中期,與人類學有密切關系的生態學取向研究不斷涌現,并產生了若干既相互聯系,又有不同學識背景的邊緣學科,如生態人類學、人類生態學、民族生態學、社會生態學等,使這一學科領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

    (二)國內研究概況

    在我國,人類學、民族學和人文地理學都是20世紀早期從西方引入的學科。20世紀50年代以前,國內的學者們對于人文地理和民族地理的研究都很少。50年代以后,由于某些政治因素,人文地理和民族學被認為是資產階級學科而成為。直到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人類學領域的生態研究才隨之進入了一個活躍的時期。先是在等雜志陸續刊登了有關文化生態學、人類生態學、民族生態學的翻譯和文章。此后,在老一輩民族學家、人類學家所編寫的民族學和人類學通論、概論中都有文化生態學和人類生態學的專章專節的介紹。

    二、人類學生態環境史研究的方法

    生態人類學的發展與生態環境史的開拓是分不開的。生態環境史,顧名思義,是研究生態環境變化的學問。而人類學研究人類文化,既研究共時性的文化形態,同時也研究歷史性的文化變遷。日本學者秋道智彌總結的生態環境史的基本研究思路是從變遷、外部影響、文化建構、環境適應四個方面進行的。人類學生態環境史研究的具體方法:

    1.田野調查法是人類學生態環境史研究的基本方法

    2.以某種重要的自然資源為對象的研究方法

    3.以植物和農作物為對象的研究方法

    4.以傳統農業變遷和土地利用變遷為對象的研究方法

    5.以特殊自然條件或以特殊地方疾病為對象的研究方法

    三、刀耕火種研究的背景、理論和方法

    當我們提到刀耕火種的時候,很多人會認為刀耕火種就是“砍到燒光”,其實不然。首先,它有一套嚴格的輪歇制度,使利用與保護相結合,以保證森林資源不受破壞,從而達到持續利用的目的;其次,它有各種土地分類的知識和相應的各種耕作技術,既能夠因地制宜,又能夠有效保護耕地;再次,它有十分豐富的栽培作物品種和相應的栽培經驗和技術,可以滿足人們的生活需要。最后,休閑的養育的森林既是牧場也是狩獵場,還是各種野生有用資源的采集場所,它在整個刀耕火種系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僅僅以上四點就不難看出,傳統的山地民族的刀耕火種是一個內涵十分豐富的文化生態體系。

    (一)刀耕火種研究的背景

    刀耕火種在寒帶和溫帶已經十分罕見,而在亞熱帶,尤其是在熱帶部分地區,卻仍然比較流行。中國是世界農業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作為森林農業形成的刀耕火種,在我國產生的歷史極為悠久。然而,迄今為止這一領域的調查研究還比較薄弱,云南目前是中國尚保留刀耕火種較多的地區,所以學者對于云南刀耕火種的調查成果也頗為豐富一些。迄今為止,關于中國刀耕火種的調查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從古代到20世紀40年代末可以作為第一階段。這個階段的情況,其實還談不上什么研究,僅僅是散見于歷史文獻的零星記載。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可以作為中國刀耕火種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的成績,主要是田野調查工作。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中國刀耕火種的調查研究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是刀耕火種農業受到空前的重視,人們所關注的重點主要在兩個方面:一個事農業史范疇的研究,另一個是生態環境角度的探討。舉個例子,在解放初期,西雙版納森林覆蓋率是%66.7,山川秀麗,四季常綠,45萬畝水稻田靠綠色水庫涵養水土。但是1985年后大量毀林開荒,20年來森林覆蓋率下降到%33.9,森林減少600多萬畝,其中毀林開荒占了一半。

    (二)刀耕火種的研究理論――從生態人類學的視野

    所謂生態人類學,簡而言之,就是探討人與自然相互關系的一種方法論。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人類對于自然的適應、保護和利用,是這種關系的主要表現形式。人類可以認識自然,掌握自然規律,并根據規律開發和改造自然,從而求得生存和發展,但人類在自然面前,很大程度上,人類還受制于自然的規定和約束。

    人與自然的關系可以從兩個層次進行考察。一個是自然生態系統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二個層次是人類生態系統中,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從某種意義上來看,人類的任何食物生產方式或生計方式都不是簡單的向大自然索取,而是文化的行為,因此刀耕火種也應該是一種文化,是森林民族創造的獨特的森林農耕文化。

    (三)刀耕火種的調查研究方法

    1.如前所述,刀耕火種是山地森林民族的生計,是他們對于山地森林生態系統的適應方式,簡單的說就是他們的生產行為。因此,研究刀耕火種就必須以山地民族為中心,即必須以“人”為主要研究對象,而不應該像很多自然科學者那樣,見物見事不見人,一味的去考察刀耕火種對森林、土壤、生態系統的影響,那樣的研究成果,顯然是不可能獲得全面、正確的結果的。另一方面,以人為中心考察刀耕火種,又必須重視人類的社會文化屬性,將其擺在重要的位置。社會文化是聯系人與自然、人與森林的紐帶,刀耕火種所反映的人與自然、人與森林的關系,其實是通過社會文化來表現的。因此,研究刀耕火種不僅必須以人為中心,還應該僅僅抓住社會文化這個關鍵。

    2.研究刀耕火種必須以刀耕火種民族及其社會文化為基本的著眼點,而前人又沒有留下多少系統的文獻資料,所以,除了進行田野調查之外,是沒有其他路徑可走的。

    3.研究刀耕火種這樣的課題,定點研究是基礎。通過對一個地點一個民族的考察,大體上可以了解刀耕火種的一些基本文化特質。再者,想要充分了解刀耕火種文化類型的多樣性,就必須在定點研究的基礎上再進行多地區、多民族的比較調查研究,從而在整體上把握刀耕火種及其演變的規律。(作者單位:大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尹紹亭著:《人與森林――生態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2] 尹紹亭.遠去的山火:人類學視野中的刀耕火種.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 李博主編:《生態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孫振玉主編:《人類生存與生態環境》,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第4篇:人文地理學概論范文

    2013年元月安徽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課程安排表(本科):

    時間 專業

    星期六(1月12日)

    星期日(1月13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金融(020106)  財務管理學(00067)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線性代數(經管類)(04184)  英語(二)(00015)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4183)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經濟學(020115)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00009)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線性代數(經管類)(04184)  英語(二)(00015)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4183)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會計(020204)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線性代數(經管類)(04184)  英語(二)(00015)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4183)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市場營銷(0202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線性代數(經管類)(04184) 企業會計學(00055)

    英語(二)(00015)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4183)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企業財務管理(02021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線性代數(經管類)(04184)  英語(二)(00015)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4183)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工商企業管理(020202)  財務管理學(00067)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線性代數(經管類)(04184)  英語(二)(00015)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4183)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律師(0301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法律(030106)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監所管理(030109)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行政管理學(030302)  財務管理學(00067)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公安管理(030401)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大學語文(04729)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餐飲管理(020119)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教育學(04010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秘書學(050104)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漢語言文學(050105)

    唐詩研究(0907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英語(050201)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新聞學(050305)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勞動和社會保障(02023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物流管理(020229)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00009)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線性代數(經管類)(04184)  英語(二)(00015)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4183)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經濟法概論(財經類)(00043)  機電一體化工程(080307)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工業工程(082205)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計算機及應用 (080702)  數據結構(02331)

    數據庫系統原理(04735)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計算機網絡(080709)

    高等數學(工本)(0002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計算機信息管理(082208)  數據結構導論(02142)

    數據庫系統原理(04735)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計算機通信工程(080708)  數據結構(02331)  數據庫系統原理(04735) 高等數學(工本)(0002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建筑工程(080806)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護理學(10070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林業生態環境工程與管理 (090609)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00009)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數學教育(070102)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一)(02010)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物理教育(070202)

    理論力學(二)(02040)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化學教育(070302)

    化學史(10859)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政治教育(040203)

    現代西方社會思潮述評(1086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歷史教育(060102)

    歷史教育學(00775)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地理教育(070702)

    人文地理學概論(02094)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體育教育(040302)

    體育教育理與方法(10874)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生物教育(070402)

    植物生理學(0266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英語教育(050206)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漢語言文學教育(050113)  中學作文教學(10878)  唐詩研究(0907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中學語文教學法(04579)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心理健康教育(040110)

    青少年心理學(0605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學校管理心理學(06180)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藝術設計(050437)  現代藝術設計史(10885)  CIS設計(10879)  視覺流程設計(10884)  設計心理學(04462)  旅游管理(020210)  旅游專業英語(06120)

    導游業務(00195)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廣告學(05030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調查與分析(020121)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00009)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線性代數(經管類)(04184)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管類)(04183)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日語(05020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一)(00012)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電子商務(020216)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對外漢語(050140)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人力資源管理(020218)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軟件工程(080720)

    高級語言程序設計(一)(0034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移動商務技術(080787)

    高等數學(工本)(0002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嵌入式技術(080789)

    高等數學(工本)(00023)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03708)

    英語(二)(00015) 基本原理概論(03709)  采購與供應管理(020282)  政治經濟學(財經類)(00009)

    第5篇:人文地理學概論范文

    [關鍵詞]旅游管理;應用型人才;學科整合;參與式教學

    隨著我國旅游業的發展,旅游活動出現全域化、休閑化、多元化、自助化、定制化等特點。“全域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內,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通過對區域內經濟社會資源尤其是旅游資源、相關產業、生態環境、公共服務、體制機制、政策法規、文明素質等進行全方位、系統化地優化提升,實現區域資源有機整合、產業融合發展、社會共建共享,以旅游業帶動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種新的區域協調發展理念和模式”[1]。在這種“融合共享”特征明顯的旅游模式下,現有旅游從業人員的單一知識儲備和簡單專業技能已無法適應社會需求。旅游人才類型和培養模式需要以就業為導向,向高知識、高技能、高應用能力方向轉化。高校旅游管理是培養旅游行業高素質綜合應用型人才的專業,旅游人才培養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實踐和創新是實現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的關鍵所在。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了《世界教育分類標準》,其中對應用型人才的定義是:是與普通高校培養的高等學術型、工程型人才相對應的高等職業技術型人才,是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它要求培養出的人才要熟練掌握該行業一線生產所需要的各種知識和技能,是從事行業一線生產的技術型人才[2]。旅游行業的導游員、飯店服務員、禮儀人員、空乘人員等均屬于這類人才。目前我國高校本科旅游專業人才培養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培養定位模糊,教法單一,教學資金投入不足,學生專業自信力低,一線服務技能差,學生就業導向不夠清晰等。結合時下社會需求,高校旅游管理本科專業對人才的培養應以高素質綜合型為宗旨,以“學術+應用”“知識+技能”“全國+地方”“行業+專業”為模式,重點通過教學模式的不斷實踐和創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實現學生從普通“旅游服務員”到高知、高技、高能的綜合型“旅游服務人才”的轉變。

    一教學內容的創新

    (一)通過“互聯網+”模式,拓寬知識獲取渠道,保持教學內容先進性

    旅游行業跨界明顯、知識容量大、更新速度快,教學中必須跳脫出單純依托教材的傳統知識獲取模式,緊跟“互聯網”“大數據”,才能保持學科和教學內容的先進性、前瞻性,才能保持起旺盛的生命力。在信息時代,“‘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3]。教學中以手機等自媒體作為主要的學習工具,一來可關注旅游企業、科研機構、旅游院校等的微信微博公眾平臺,及時獲取國內外旅游業發展的最新動態和知識。一來可進行“互聯網+旅游”“互聯網+微平臺”“互聯網+課程”的學習拓展。如通過“雨課堂”“釘釘”等互聯網平臺開展師生課堂內外同步學習交互,學習交流更為方便快捷。

    (二)緊扣行業發展趨勢,突出地域特色,加強地方特色內容教學

    大理是全球知名的旅游熱區。作為地方高校,大理大學在旅游地域性研究方面獨具優勢。旅游管理是理論和實踐高度結合的學科,所以,在教學中廣“接地氣”,增加旅游“地方性”的內容極為必要。比如,在“鄉村旅游”授課過程中,應緊扣鄉村振興主題,依托大理深厚的歷史文化、豐富的少數民族風情、獨特的地質資源以及眾多的古村鎮文化旅游空間資源,吸收借鑒環洱海保護開發的先進經驗,借助多樣的文旅、農旅休閑模式和案例,通過案例和田野教學,理論聯系實際,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引發學生對行業政策、發展的關注和思考,提升他們對鄉村旅游途徑下的鄉村振興的科研興趣。

    (三)多學科融合教學,拓寬學科視域,提升學生的綜合修養

    旅游學科屬于綜合性學科,應適當增加不同的學科知識,提升學生綜合素養。比如教學中地理與旅游的融合,能有效地展現旅游資源的“地方性”特征,能幫助學生加強對旅游動機形成、游客空間位移、旅游景觀和旅游模式的特色化發展等內容的理解。再則,在“旅游地理學”“人文地理學”課程中,結合大理當地旅游業的發展態勢,加入人口、民族、農業、工業、城市、宗教、語言、政治、旅游等地理要素主題,既能增加學生的地學修養,又能引起學生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關注,突出旅游專業的地方性特征。還有,旅游與藝術的融合,在模擬導游等技能型課程中加入民歌、舞蹈等地方文藝專題,在“旅游人類學”課程中加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內容,能有效拓展學生知識面,增加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專業技能。

    (四)加強旅游行業從業資格準入和技能提升內容教學,提高考證過關率,為學生就業奠定基礎

    旅游專業的學生可考的國家級從業資格證書有:導游資格證、茶藝師資格證、人力資源師資格證,教師資格證、普通話資格證、會計資格證、秘書資格證等十多種,這些證書是學生就業的“敲門磚”,但是證書的獲得對學生實做技能的要求較高。為幫助學生提高這些資格證的過關率,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加入相關內容,加大實訓力度。如利用“旅游語言基礎”課程加入語音學的知識,提高學生普通話的語音標準度;利用“茶藝鑒賞”課程加大茶藝實訓,提升學生手動能力;利用“導游業務”和“模擬導游”課程,進行導游考證面試模擬,加入應試技巧的內容,同時密切關注每年國家考證的變化,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導游考證過關率;在課內技能實訓教學的基礎上,利用“專業技能強化訓練”課程對學生的專業技能進行再強化,鞏固學習成果。

    (五)以科研項目為載體,促進科研與教學內容的深度結合

    首先,有條件的師生積極申報各種課題,積極參與地方性旅游規劃和科研項目。其次,在教學中增加科研的內容,如大理地區,大家都較為關注的大理全域旅游發展模式、大理“六大景區”發展現狀、大理導游的生存現狀、大理溫泉休療現狀、環洱海地區鄉村旅游發展模式、蒼山和洱海的保護問題、大理旅游線路設計現狀、大理古城人民路“擺客”現狀、問題和解決對策等,豐富課程內容,提升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增加學生對旅游業的關注和科研修養。

    二改進教學方法

    (一)全面踐行學生參與式教學,形成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為避免“灌輸式”教學帶來的聽課疲勞,在遵循常用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應注重教學主體轉換下的參與式教學,確保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公平性。參與式教學相對于“灌輸式”教學,教學中讓所有人能積極主動、全身心投入學習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擁有參與和發展機會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是一種合作式或協作式的教學法。這種方法以學習者為教學的積極成分和中心,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不僅能夠積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探究、創新和實踐精神[4]。1群體參與群體參與即全員參與。在旅游專業教學中應經常使用,如教師給出論題,學生分組討論并陳述觀點。由于學生的參與能力有差異,在這種分組教學法,很難確保每一位學生都“動”起來。我的做法是:利用手機或自媒體設備,各組學生自行查找內容,組內組間互通信息,避免雷同和抄襲,找到資料后組內各成員均需進行內容的文字或者錄音分析。時間允許時,每位組員上臺定時進行口語表述;時間不允許時,組內選出分析表達最好者,代表小組上臺陳述。多年的教學效果表明,此法“一箭雙雕”,既能保證參與的廣泛性,又能保證資料查找的準確性和全面性。理論課程可采用此法。如“導游業務”理論授課時,請學生查找導游帶團相關案例,學生的積極性高,內容記得牢,很受學生歡迎。2個體參與教學中也要強調學生的個人參與與個性展示。以“旅游學概論”課程為例,教學中加入“每日一聞”播報。在課前布置與課程相關主題,請學生課下查找,課程開始時進行5分鐘左右的旅游要聞播報,按學號順序進行,確保每一位學生的公平參與。此法增強學生對旅游行業的關注度,同時,大大提高了學生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總結歸納能力和自信力,學生參與和接受度高,教學效果較好。3角色參與以“假如你是我”“今天我為師”等為主題。利用“翻轉課堂”,進行師生角色互換,要求學生以教師身份完成一個完整的短時教學過程。此法顯示,角色互換是一種“教”與“學”的公平,鍛煉學生組織能力、表達能力、教學技巧的同時,也給教師一種提示和參考:尊重學生需求,教學效果必然更高一籌。4視覺參與結合教學內容,適當播放音視頻教學資料,通過“視頻+記錄+評論+感悟+糾正”的方法進行學習。如利用“模擬導游”課程,對學生利用實驗課自制的景區導游視頻進行觀看分析,糾正講解中的不足;利用“人文地理學”課程,將理論講授、師生互動教學與人文地理視頻教學緊密結合,題材應結合課題廣泛而深刻,如人口、語言、文化、環保、戰爭、地緣、城市、糧農危機以及地方發展等皆可納入,學生受益匪淺,教學效果非常好。

    (二)以學生參與為主導,積極推行情景模擬教學法

    “情景模擬教學法”是一種創設接近工作真實環境的場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場景中,進行不同工作角色模擬,從而整合專業知識、提升專業技能的一種方法[5]。比如在“導游業務”課程中,可經常采用這樣的方法:讓學生分組創設導游帶團情景,準備道具,模擬導游員、游客、旅游服務供應商等等,以情景劇的形式表現導游帶團場景。多年教學經驗表明此法極受歡迎,尤其是在公選課采用此法,多專業學生協作完成情景模擬,學習過程人人參與,寓教于樂,極大地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既增進了不同專業學生的交流,又展示了旅游專業靈活的教學模式,還能引起學生對旅游從業人員執業環境的關注,此種教學法對于學生的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表演能力、隨機應變能力、職業適應能力、心理素質都有較大提升。教學效果極佳。但是,此法多適用于技能型課程的實訓環節,而且人數太多效果不一定理想。

    (三)群體參與和個體參與結合,采用野外觀察學習法,節約教學成本

    此法適用于有野外實踐環節的課程。如“鄉村旅游”,在理論講授鄉村旅游的概念、特點、類型的基礎上,利用實訓課時帶學生到周圍鄉村旅游形態典型的村落進行田野調查,讓學生實地觀察鄉村旅游發展狀態,以小組為單位,從不同角度尋找存在的問題,回校后寫成調研報告。比如大理環洱海地區鄉村旅游發達,案例典型。學校到調查點,公共交通便捷,費用較低。再如“模擬導游”課程,教學中需要進行景點的實地講解,可以利用校園環境進行講解訓練,不出校門,方便安全,不產生任何費用。野外觀察學習法,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應用能力都能獲得提升,選點合適的話,既能完成課程內容,又節省教學成本。

    (四)充分利用現有課外資源,推行實景講解法,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綜合應用能力此法為“模擬導游”課程專用教學方法,課程具體講授導游資格證考證景點和景點景區講解的技能技巧??沙浞掷矛F有課外資源,先以校園環境為一級講解點進行初講訓練,以小組為單位按單體景觀分個人講解,待講解成熟,再選擇當地內門票費用少,交通便利,自然條件好,文化內涵高,距離較近的代表型景區為二級講解點進行實訓。講解點不一定選熱點旅游區,但必須具備以下特征:景觀典型、資源有特色、自然與人文結合、歷史悠久、民族特色濃郁、體驗度高。大理地區首選大理大學、大理古城、感通寺、南詔德化碑、洱海月濕地公園、白族名鎮喜州等。實景講解,學生綜合應用能力提升快,是一種較適用的教學方法。

    三結語

    第6篇:人文地理學概論范文

    關鍵詞:應用型大學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8(c)-0240-02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國際上高等教育逐漸形成了一股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潮流,“應用型本科”也逐步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和辦學實踐中的一個重要議題。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點提出:“今年將印發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發展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啟動改革試點,有序引導部分有條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向應用型大學轉型發展”。地方本科高校已進去轉型發展時期,建設“高水平應用型大學”業已成為我國眾多地方本科院校所普遍追求的辦學目標。

    從全國范圍內來看,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應逐步進行,而不是同一時間所有地方高校全部實現轉型;具體到某一個地方高校的轉型發展,也應該是某些應用型較強,具備一定基礎條件的專業率先轉型。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是根據最新《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設置的新專業,培養具備自然地理基礎理論并應用于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專門人才,具有典型的“應用型”特征。本文以地方高校湖北民族學院為例,對近幾年該校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和實踐進行總結,探討在轉型發展背景下如何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培養“應用型人才”,實現 “應用型專業”的轉變。

    1 人才培養方案創新

    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構建起:“7+3+1” 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達到“寬口徑+應用型+方向分流+有專長”的知識與能力的結構目標。即,以校內基礎理論教學夯實專業理論與知識結構,校外多模式實訓鍛造專業技能,高年級按專業方向分流,以專業技能培養(實驗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重點,以專業特長培養為特色的專業教育模式。

    即,第1~2學期重點完成大學通識課、科學基礎素質教育和學科基礎課程(主要包括高等數學、無機及分析化學、地理科學導論、可持續發展概論、環境科學、有機化學、工程數學)的教學;第3~4學期重點完成專業理論基礎理論與技術學科課程群(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學、環境化學、人文地理學、資源科學概論、測量與制圖、3S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儀器分析、環境監測等課程)的教學,夯實專業理論基礎;第5~7學期重點完成專業方向分流課程群,環境評價與管理方向主要包括生態學、環境微生物、環境影響評價、環境管理法學、環境地理學、環境規劃、環境工程、清潔生產、生態修復等,土地整理與規劃方向主要包括,綜合自然地理、資源環境經濟學、土地資源學、土地經濟學、水文與水資源、經濟地理學、土地保護學、土地管理學、土地利用規劃、旅游資源開發與規劃等;“3”指,第1、2、3學年暑期小學期教學單元,通過校企、校地合作等多種產業人才培養模式,重點開展專業技能、方法實習實訓課程教學,第1學年暑期小學期教學單元以資源環境調查分析社會實踐課為主,第2學年暑期小學期教學單元重點開展專業技能訓練,包括自然地理學實習、3S技術實習、環境監測見習等課程,第3學年暑期小學期教學單元重點開展專業綜合技能訓練,按專業分流方向,環境評價與管理方向主要開展環境評價與管理實訓課程,土地整理與規劃方向主要開展土地管理與規劃實訓課程;0.5年指第8學期中的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實踐環節,要求根據企事業合作單位指定的專業方向,在老師或者專業機構或者企業內部強化提高某一方面的專長。

    2 專業教育模式創新

    組建階梯式專業基礎與專業技能耦合型課程群,進行分階段教學,搭建專業核心知識與能力架構,改革專業能力培養方式,專業課理論課程教學同時進行專業技術、能力實訓,采取學校教學與企事業單位實踐教學相結合、“雙師”教學與導師制相結合等方式,確保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確保實踐技能訓練的系統性、強化性,確?;緦W科方法、專業技能、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漸進提高,確保專業理論在實踐實訓教學中得到強化與升華,確保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

    該模式中是采取的階梯式耦合型培養模式,關鍵點在于, 專業理論與專業實踐能力教育相結合,強化實踐技能訓練。

    該模式在傳統分層次教學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改革,主要創新點在于一下幾方面。

    (1)通過耦合進階式教學模式,將專業理論教育與專業方法技能訓練結合,使得學生在掌握專業理論的同時,受到專業方法和技能的訓練。(2)實行導師制,學生自由選擇指導教師,導師負責指導學生學業規劃及其實施,學生參與到導師相關科研課題中,促推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3)將課堂教育與校企(地)合作教育相結合,推動專業實踐技能教學,在生產實踐中學習、提高,促使人才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要求。(4)采取“雙師”教學模式,專業老師主講專業課,同時聘請企事業單位技術工程師、一線管理者進課堂講授部分理論與實踐教學內容。(5)壓縮節約出半年時間,由學生自主選擇方向,進相關企事業單位或部門,基于前期培養的基礎上在自己喜歡的崗位上培養特長,結合畢業論文(設計),開展專業綜合能力訓練。

    3 實踐教學模式創新

    整合課程實驗、專業技術方法、實習實訓,將集中教學與分散教學相結合,校內教學與校企(地)教學相結合,專業基礎實踐教學與專業方向分流實踐教學相結合,確保能因材施教,充分培養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和個人專長。主要體現在一下幾方面。

    (1)對自然地理學、3S技術、基礎化學實驗等專業基礎實踐課程,進行整合,實行校內集中教學;對環境監測、環境評價、土地管理、土地規劃等生產實踐性強的課程,實行校外實習實訓。(2)學生早進課題,選擇導師進入課題組,參與教師的科學研究。(3)實習過程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由實習課程負責老師統一安排,并由學生自主選擇指導教師(由該專業專任教師或聘請的兼職教師組成)后,分配到本專業固定實習單位,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學生實習。

    4 實現人才培養模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的基本舉措

    4.1 更新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專業應用型人才育人模式

    更新教育觀念,積極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并完善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一是突出“寬口徑+應用型+方向分流+有專長”的知識與能力目標,構建并完善專業有特色,形成基礎扎實、專業技能訓練有素、個人專長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二是以專業能力培養(專業技能、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重點,構建并完善實踐教學、社會活動和文化活動等相結合的能力培養體系。三是強化素質培養,構建并完善成人與成才教育有機結合的素質拓展培養體系。

    4.2 結合專業人才國家基準和產業人才培養規格需求,優化應用型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1)參照教育部專業人才培養基準和產業發展對人才的規格要求,科學合理地安排既適用,又簡練、精干的課程體系。(2)不斷更新和調整各門課程教學內容,充分考慮加強素質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做到教學內容少而精、適度基礎、重應用和能力。(3)強化實踐環節的教學,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關系,適當減少學科性教學內容,增加應用性、實踐性教學內容。(4)圍繞強化實踐這一中心,積極探索各種有效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法,將理論教學融入問題解決的實踐過程中。(5)教學方法上改變單純的理論知識傳授,采取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中的創造性。

    4.3 以專業方法技能訓練為核心,調動多種實踐教學平臺,完善實踐教學體系

    突出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根據“7+1+3”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加大校內專業基礎實驗內容,加強校內實踐性教學基地建設,引導學生參加教師的科研項目,參加用人單位的實際項目,申報大學生創新課題,建設、發展校企(地)實習實訓基地,多平臺綜合增強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學校育才企業用才的有效對接。

    4.4 加強、拓展教師隊伍建設,為支柱產業人才培養提供智力支撐

    按產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求,校內補強、借力校外優秀專業人才,搭建有效的教師隊伍。該專業將在現有教學隊伍的基礎上,借助學校加大專業骨干教師和優秀人才引進力度的政策,進一步加大人才培養和引進的力度,提高專業教師隊伍整體教學、科研水平。在未來5年內,爭取通過引進和培養相結合的方法,使專業教師隊伍的人數保持一定規模增長,教師隊伍的科研教學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同時,通過引進和鼓勵年輕教師(特別是無實際工作經驗的教師)到企事業單位進行短期實踐鍛煉,以提高教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參考文獻

    第7篇:人文地理學概論范文

    【關鍵詞】GIS;城市規劃;城市結構分析

    1.城鎮空間布局的發展背景

    改革開放使我國的城鎮化進程得到發展, 但在城鎮發展布局方面, 由于受傳統計劃體制影響, 城鄉人口流動被限制, 城鎮布局按照行政計劃安排, 或者由近期經濟發展需要而興起,缺乏對發展潛力的預測分析, 缺乏對影響城鎮發展的多因素綜合分析, 同時由于不盡合理的產業結構以及缺乏協調指導, 造成資源嚴重浪費, 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低下, 因此,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 需要改進原有的思路與方法, 認真研究城鎮發展布局研究方法指導思想。

    2.城鎮空間的結構問題

    城鎮結構問題是城鎮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由于涉及城鎮中多個方面,需要借助多學科的方法和手段進行研究。GIS的介入為城鎮研究領域提供新的手段。城市結構分析是GIS在城市研究中的主要應用領域之一。城市結構反映了城市的歷史演變、城市中各種功能用地的分布情況和相互關系、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等,需走定量與定性、靜態與動態、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強調其研究方法的動態性、社會性和反饋性。然而,面對海量的社會、經濟及空間數據,城市研究者往往束手無策,GIS的發展給此類研究帶來了新的希望,它聯系著地理空間和社會空間,為定性與定量分析架起了橋梁,是未來城市研究的信息主要來源之一,也是城市研究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和新的研究方法與技術支持之一。

    3.利用GIS幫助城鎮空間布局

    利用GIS,從社會、經濟分析的角度出發研究實體空間問題是近年來城市空間結構分析的主要方向之一?;谝陨隙鄬W科綜合分析的觀點,以《德化縣三班鎮總體規劃》為例,分析該鎮的空間結構,為該鎮的總體規劃提供參考?;舅悸啡缦拢?/p>

    (1)利用GIS,結合模糊綜合評判法劃分區位

    (2)引入經濟學中需求和供給的基本含義并加以拓展――在本次用地供需與區位關系分析中,由于城市土地的供給和需求量很難直接量化,在借用了經濟學的供需概念的基礎上創立了供給度和需求度的概念,即:假設全鎮的土地總供給量和總需求量分別為1,這一個單位的供給量和需求量在不同區位的分配稱為該區位用地的供給度和需求度。

    (3)進行現狀居住和商業用地供需度與區位關系的分析通過分析居民對城市各類用地使用情況的評價與需求、居民日常行為習慣等,從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綜合的角度研究城市不同區位各類用地的需求情況,同時,通過城市各類土地的開發潛力及現狀環境條件的綜合評價研究用地的供給情況;引用經濟學中供給一需求分析方法,結合GIS的空間定位,繪制了供需度與區位關系曲線圖,將這種關系映射于圖形上,形成反映不同區位城市現狀用地的供需矛盾與平衡關系的供需區位圖。

    (4)城市用地空間結構優化分析

    根據上述各類主要用地的供需度與區位之間的關系,針對供需矛盾較大的區位進行用地結構調整,達到宏觀上優化城市結構的效果,為城市規劃提供重要的參考。

    (5)利用GIS手段對現狀地形建模,為規劃用地布局作參考。

    3.1鎮區區位分析

    綜合影響城市區位的若干主要因素,包括商業繁華度、交通條件、市政設施、社會服務等幾大類,采用系統工程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利用GIS將本鎮劃分為十個不同等級的區位,創建區位分析圖,作為下一階段調查與分析的基礎 。

    3.2現狀調查

    本研究現就居民個人基本情況、家庭所在位置、日常行為習慣、近期購房愿望、遷居意愿、環境滿意度、鄰里關系等七大類共24個因素進行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獲取本鎮居民意見和城市建設現狀的第一手資料,調查內容主要包括:

    (1)城市建設現狀―― 實體空間的調查:作為居民活動的空間載體,城市的建設現狀影響著城市居民的行為習慣和行為方式,同時也是土地供給潛力的主要衡量內容之一。

    (2)居民意見一社會空間的調查:包括人口的素質調查、居民家庭收入情況調查、居民的生活方式調查、居民對環境的滿意程度調查、鄰里關系情況調查、居民的日常生活習慣,主要包括居民日常的購物習慣、出行習慣、休閑習慣的調查等,這些因素將影響城市不同區位各種用地的供給需求程度。

    3.3各區位用地供給需求關系分析

    (1)不同區位居住用地的需求度分析

    調查分析居民對不同區位居住用地的需求,包括居民購房地段選擇、對不同區位環境的滿意度、個人情況、鄰里關系等因素。采用關聯度分析法選擇分析的因子并確定因子權重,分別對各個不同區位所選擇因子的實測數據和查、居民家庭收入情況調查、居民的生活方式調查、居民對環境的滿意程度調查、鄰里關系情況調查、居民的日常生活習慣,主要包括居民日常的購物習慣、出行習慣、休閑習慣的調查等,這些因素將影響城市不同區位各種用地的供給需求程度。權重值進行無量綱化、加權求和、歸一化處理,求得居住用地需求度一區位的關系曲線。

    (2)不同區位商業用地的需求度分析

    同樣,選擇與商業用地需求相關的因子,包括:現有的商業建筑的密集程度、交通便捷程度、市政設施情況(利用居民對現狀市政設施的滿意度指標度量)、居民出行習慣(利用居民經常購物的地段、上下班\上下學地段等指標度量)、人均收入水平等,求得商業用地需求度一區位關系曲線。

    (3)不同區位居住用地的供給度分析

    影響用地供給的因素主要有:用地的更新潛力及規劃情況,其中,用地更新潛力主要影響因素和基本假設如下:

    ①建設現狀,主要包括:建筑質量(假設:建筑質量越好則更新的潛力越小)、建筑容積率(假設:容積率越大的更新潛力越小)和建筑用途(假設:屬于文物保護對象的建筑所處地段用地更新潛力較?。?;

    ② 環境市政設施的完善程度(假設:越完善則用地的更新潛力越?。?/p>

    ③居民遷移的可能性(假設:鄰里關系越松散的遷移的可能性越大,用地更新的潛力越大)。基于以上因子及其基本假設,綜合評判不同區位居住用地供給度,求得居住用地供給度一區位關系曲線。

    (4)不同區位商業用地的供給度分析

    采用與居住用地供給度分析類似的方法,選取商業建筑質量、現狀建筑容積率、建筑用途、居民環境滿意度、居民遷移難易程度等因子綜合評判,計算不同區位商業用地供給度,求得商業用地供給度一區位關系曲線。

    (5)不同區位居住、商業用地的供給、需求度綜合分析

    分別將居住和商業用地的供給度、需求度與區位關系曲線繪于同一圖表中。將供需關系映射在區位圖上,分別獲取居住、商業用地供過于求和供小于求的區位分布圖。

    3.4.城市結構分析與調整

    (1)不管是居住用地還是商業用地,最的地區仍然明顯地用地供過于求,說明本鎮的發展以集約化為宜。

    (2)對于居住用地而言,現狀居住用地分布凌亂,通過用地供一需分析,發現位于核心與最之間的地區具有較大的居住用地需求。這些地區既避開最主要的交通干道,又不會太偏離中心??梢姡词故窍鄬Σ粔虬l達的小城鎮,居民對居住環境要求的意識仍然比較強烈,在考慮交通便捷的同時,更多地考慮周圍的環境。

    (3)對于商業用地而言,現狀的商業用地大部分分布在鎮區中心的主要于道邊上,通過供需分析表明,交通仍然是商業用地需求的旺地,本鎮這種向中心極化的趨勢仍然很強烈。

    (4)商業用地需求與區位之間關系十分密切(見圖2),相對而言.居住用地的需求則更多地依賴于周邊的環境及居民的習慣,與區位之間的關系趨勢不明顯(見圖1)。

    (5)結合以上分析結果,以規劃方式適當緩和不同區位用地的供需矛盾關系,進行相應的用地結構調整。

    3.5現狀用地建模

    4. GIS將為城市規劃研究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和工具

    近年來,交叉學科的發展為城市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城市結構分析更加注重研究城市社會空間與自然、經濟空間的關系,向主要采用以人為核心的多種分析方法論相結合的綜合性方向發展,GIS的發展給此類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和工具。利用GIS,結合社會、經濟調查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找出現狀城市中需要調整的區位,進行用地結構分析,可為規劃設計提供更科學合理的依據,也為城市政府、開發商、其他投資者提供城市土地供需的資料,使之了解城市的投資環境與存在的問題,有助于引導投資,使規劃方案更好的實施,從更深層次上體現了城市規劃的公眾參與,使城市更具人性。

    參考文獻:

    [1]周素紅,周冰艷. GIS輔助城市用地結構分析與用地調整的初探. 人文地理. 2002.

    第8篇:人文地理學概論范文

    [關鍵詞]文化心理;楚文化;中原文化

    中國自古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的古代文明是由境內的各民族共同創造的。以《詩經》為代表的北方黃河的中原華夏文化和以《楚辭》為代表的南方長江中游蠻夷的楚文化,同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精華,并對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但由于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環境的差異,與中原人相比楚人具有特殊的文化心理。

    一、蠻夷本色——開放

    楚文化是在長期同黃河流域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中形成的,它在初興起時與中原文化相比,居于從屬地位,是處于外圍的邊緣文化。楚人在文化上與中原同源,楚人的遠祖出自帝顓頊高陽氏,先祖重黎亦曾為高辛氏火正,號為祝融。自熊繹受封,建立楚國,就已經開始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化。當時楚是江漢間小國,在文化上與中原不一致,受到北人的輕視,北方諸侯常以文明者自居。《詩經·小雅·采杞》中說:“蠢爾荊蠻,大邦為仇?!薄抖Y記·曲禮下》云:“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日子。”《春秋》亦云:“用夷禮,故日子。”而《國語·晉語》稱:“昔成王盟諸侯于歧陽”時因“楚為荊蠻”而“故不與盟”。《孟子·滕文公》云:“南蠻,鳥舌之人,非先王之道。”《春秋公羊傳》又云:“楚,夷國也,強而無義?!薄对娊洝ど添灐啡眨骸熬S汝荊夷,居國南鄉?!薄蹲髠鳌こ晒哪辍份d:“楚雖大,非我族也?!薄妒酚洝こ兰摇份d,楚武王伐隨時云:“我蠻夷也,今諸侯皆為叛,相侵或相殺,我人敝甲,欲觀中國之政?!背耐跻嘌裕骸拔倚U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由此可知,楚人自先秦起就被稱為“荊蠻”、“楚蠻”、“蠻夷”,這種民族特性對文化心理影響深遠。

    當時的中原文化模式,從制度層面上來看,即以王室為天下共主,按照尊卑親疏和內外遠近劃分政治地理區域,其中貫穿著強本弱末、恩威并施的統治政策,體現著“內其國而外諸夏,內諸夏而外夷狄”(《春秋公羊傳·成公十五年》)的政治原則。在經濟上,這種制度由于“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國語嚕語》),使得中原地區以更快的速度發展;在政治上,由于諸侯有幫助天子征戰的義務,因而大大加強了天子對諸侯四裔的統屬關系;在思想意識上則更牢固地形成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詩經.小雅.北山》)的觀念。中原作為天下的地理、政治、文化中心,不但自身在固有的物質文化基礎上向前不斷發展,而且以其先進的文化向四周輻射擴散,吸附和征服四方邦國和民族,不斷擴展舊有文化圈的地域范圍。夏商周三代以來“天下共主”的統治方式導致了文化心 理上的定向趨勢,即中原地區獲得了一種睥睨四夷的優越感。所謂“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論語叭佾》),“不以中國從夷狄”(《春秋公羊傳.成公十五年》)就是這種心理的反映。這種文化價值判斷不僅流行于中原,而且普及四夷,得到普遍的心理認同。地處夷夏之間的楚國自然受到這種社會普遍心理的影響,產生自卑情緒。所以費無極說:“晉之伯也,邇于諸夏;而楚僻陋,故弗能與爭?!?《左傳·昭公十九年》)楚地偏處南方一隅,山林眾多,還沒有完全脫離原始人的生活習氣,刀耕火耨,生活艱難;地域上處于中原外圍,文化上又源于中原,具有從屬性,在與中原諸國的交往中備受冷落,楚人內心充滿了自卑。“不與中國之號謚”雖是驕橫之辭,也有自卑之心。然而正是這種文化自卑情緒刺激了楚人開放的文化心理,奮發圖強,以達到自強于天下的目的。

    正因為楚人從不以中華正統自居,所以楚文化也從來沒有中原文化那樣的中心輻射的優越感和排他性,而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一面北和諸夏,“跋涉 事天子”(《史記·楚世家》);一面南撫蠻夷,聯合巴、越、等少數民族。正如《左傳·襄公十三年》中所說:“赫赫楚國,而君臨之。撫有蠻夷,奄征南海,以屬諸夏?!边@種“南下撫有蠻夷,北上以屬諸夏”的發展道路,是在與蠻夷雜處的現實環境和服務中原王朝的現實需要下逐漸形成的。楚人兼采夷夏之長,并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間的相互學習,正是在開放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生機。開放融合是一個民族永葆生機的基礎。楚人的這種開放融合的思想,比當時管子“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左傳.閔公元年》)和孔子“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左傳.定公十年》)的思想都要先進。楚先民從中原南遷到江漢蠻荒之地,身處于土著荊蠻中間,為了生存必須與當地的荊蠻和相鄰的蠻夷友好相處。長期的共同生活,使楚人與他們建立和睦的關系。《史記·楚世家》記載楚武王熊通說:“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笨梢姵敃r的民族政策非常開放和兼容,很得民心,蠻夷因而“皆率服”。同書又載,熊繹五代孫熊渠“甚得江漢間民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于鄂”。可見,楚人在江漢地區一直是深孚眾望的。楚王熊渠的“奄征南?!钡幕顒樱玫搅私瓭h間蠻夷的擁護和支持,征服了南方的大片地方,頗有些順應民意的意味。從史籍中看,楚人也從來沒有流露出像中原文化那樣的對蠻夷的極端鄙視和仇恨的心理,所以能夠開明地、迅速地“奄征南?!?,將一個方圓百里的小國發展成為幾乎擁有南土半天下的赫赫大國。也許正是因為楚文化在學習中原文化的同時,融入到了蠻夷之中,在激烈的文化碰撞中,顯示出極強的兼容性,所以表現出博大而又開放的文化心理。就像擁有蠻夷族鮮卑血統的唐代君主一樣,兼收并蓄,呈現出極大的生命力和創造性。

    從地域文化的角度來看,中國疆域遼闊,地形復雜,人繁密,民族眾多,自古以來產生了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當代研究地域文化的學者根據地貌特征將地域文化概括為河谷、草原、山岳和海洋四種類型,認為河谷文化內聚力和包容性突出、草原文化流動性和外向性強,山岳型文化具有封閉性和排他性,而海洋文化則以開放性和冒險精神為特征。中原文化大體是山岳型文化,而楚文化則顯現出明顯的河谷文化特色,具有強烈的內聚力和包容性。直至今天,在南楚故地的湖北,楚人的后代仍然像祖先一樣被稱作“蠻子”,在發達的交通條件下接受、歡迎各種思潮。武漢也不像北京和上海那樣排斥外地人,而是以仿佛誰都能融人進去的小市民社會而著稱。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歷史文化心理的繼承。

    二、浪漫主義——沖動

    楚文化的浪漫主義精神,與世居兩湖、江漢地區的自然環境有關,也與受自然環境影響的社會環境有關。

    南朝著名文學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就指出:“若乃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略語則闕,祥說則繁。然屈平所以能洞鑒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山地之民近悍,江湖之民近黠。對于南北文化的差異,當代地質學家周昆叔強調環境的因素。他說:“北國有粗獷豪放的人民和古樸深沉的文化;南國有圓通靈敏的人民和輕靈秀美的文化,為什么會有如此之差異?不可否認,北方坦蕩的黃土高原和南方山回水轉的環境對人類性格陶冶和對文化特點所帶來的深刻影響??梢哉f,人及其人創造的文化是植根于環境中的,是環境起了重要作用的杰作,是環境的效應。”楚地山巒起伏,林木蔥蔥,大江奔流,細川潺潺,時而云遮霧繞,時而晴空萬里,此種絢麗多彩、瞬息萬變的自然景觀,為楚文化的浪漫主義精神提供了fijfEl源泉。除了民族不同、地域環境不同外,中原文化與楚文化之間還有經濟生活的差別。顯然,北方中原是旱地農牧經濟;南方楚地是水稻漁獵經濟。這些不同,帶來了兩者文化心理的明顯差異。如中原人重禮制、重理性;楚人則重人神共位、重感性,并富于浪漫色彩的幻想。

    《漢書·地理志》記載,楚地“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菔贏蛤,食物常足”。由于謀生較為容易,就可能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精神上的追求。此外,也不需要組成強大的集體力量以克服自然,維護生存,所以楚國也沒有形成像北方國家那樣的嚴密的宗法制度。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個人受集體的壓抑較少,個體意識相應就比較強烈。一直到漢代,楚人性格的桀傲不馴,仍是舉世聞名,《史記》、《漢書》中,可以找到不少例子。豐富的物質條件、較少的壓抑,形成了楚文化浪漫沖動、熱烈奔放的生活情感。在中原文化中,藝術,包括音樂、舞蹈、歌曲,主要被理解為“禮”的組成部分,被當作調節群體生活、實現一定倫理目的的手段。因而,中庸平和被視為藝術的極致。而楚國的文化,無論娛神娛人,都是在注重審美愉悅的方向上發展,充分展示出人們情感的活躍性。楚地出土的各種器物和絲織品,不僅制作精細,而且往往繪有艷麗華美、奇幻飛動的圖案。飲酒是浪漫氣質的表現,楚人非常重視酒在祭神與助興中的功用,酒后的狂放是生命力的展現,楚人的個性與活力在這里得到了自由的舒展。楚人與樂舞也結下了不解之緣。楚歌抒情的意味特別濃厚,《招魂》、《九歌》所描繪的音樂舞蹈,顯示出熱烈動蕩、詭譎奇麗的氣氛。音樂是楚人生命中的一個部分,楚歌雖有陽春白雪、下里巴人之分,然而都極具震撼力,上自士大夫,下至田夫野老,都有歌舞的雅趣。楚人充沛的想象力和獨特的審美情趣,使楚文化的藝術遺存無不呈現出造型清秀、韻致俊逸、色彩富麗、線條流暢的風貌。楚人崇拜太陽,崇拜大火,喜愛亮麗的紅色;向往日出的東方;楚人尚鬼,好祀,崇巫,喜卜;楚人愛細腰,女子婀娜多姿,男子則輕剽好斗等等,都可以用楚人耽于幻想、富于浪漫氣質尋求一個確切的解釋。與中原文化相比,念祖、忠君、愛國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共有之處,但中原文化偏重禮法,楚文化偏重情感;楚文化中崇火尚鳳、親鬼好巫、天人神合一、力求浪漫,與中原文化尚土崇龍、敬鬼遠神、天人相分、力主現實形成了鮮明對比。

    浪漫沖動的性格一方面能夠革故鼎新、銳意創新,形成自己的特色。早在建國初期,楚人就發明了“楚式鬲”,還得揚越和華夏的青銅冶煉技術而兼之,使自己的礦冶水平居于全國領先水平,并創立了介乎夷夏之間的楚制和楚俗。在楚文化的整個發展過程中,楚人敢于打破陳規,向自認為不合理的事物挑戰。熊渠封兒子為王、熊通自稱武王,還有楚莊“問鼎中原”均屬離經叛道、驚世駭俗之舉?!安圾Q則已,一鳴驚人”本是楚人的一種性格,最后升華為以敢于創新為主要內容的民族精神。但另一方面,這種浪漫主義的情懷也造就了楚人狂傲沖動的心理特征。楚人的狂傲和沖動是人所共知的,因此遭到儒者[難。早在孑L子時就有楚狂人“風歌笑孔丘”,一個“狂”字,把楚人的性格刻畫得淋漓盡致。班固就指責屈原“露才揚己,……怨惡椒蘭,愁神苦思,強非其人,忿懟不容,沉江而死,亦貶潔狂狷景行之士”(班固《離騷序》)。楚人的狂傲在一定程度上來源于楚人的自卑心理,超越自我的愿望使他們重視自我的存在,自我是他們首先關注的對象,正因為這一點,楚人建立起以自我為中心的文化。楚人的性情在他們的生活中處處表露出來,這種生活方式又強化了楚人沖動與狂放的性格。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期望能“乘騏驥以馳騁兮”、“令鳳鳥飛騰”(《離騷》)。項羽更是以剛愎自用、輕狂傲慢聞名。司馬光也曾在奏折中寫道:“閩人狹險,楚人輕易?!?《續資治通答·卷六卜七》)

    確實如《禮記·王制》所說:“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睂W者們在研究時也發現,不同的地區有著不用的文化心理特質。李淦的《燕翼篇·氣性》則將天下分為三大區域:“地氣風土異宜,人性亦因而迥異。以大概論之,天下分三道焉:北直、山東、山西、河南、陜西為一道,通謂之北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廣為一道,謂之東南人?!钡囟嚓懮偎?,人性質直,氣強壯,習于騎射,憚于乘舟,其俗儉樸而近于好義,其失也鄙,或愚蠢而暴悍。東南多水少陸,人性敏,氣弱,工于為文,狎波濤,苦鞍馬,其俗繁華而近于好禮,其失也浮,抑輕薄而侈靡?!焙髌鋮^域劃分雖粗,但描述習俗民情卻十分形象,似乎正好對應中原文化與楚文化的不同的文化心理。

    司馬遷曾這樣評價楚地楚人:“其俗剽輕,易發怒?!?《史記.貨殖列傳》)直至今天,湖北民間還有著動不動就“白刀子進,紅刀子出”的民俗,人們也習慣把湖北人叫“九頭鳥”,表現著狡黠、強悍、變化多端等種種特點。武漢人也以脾氣大、容易毛躁著稱。楚人的文化心理深深積淀在楚人心中,傳承千年仍表現在衣食住行、自娛自樂、思維想象等各個方面。

    三、神秘巫祀——達觀

    德國l9世紀著名人文地理學家拉采爾在《人類地理學》中,分析了地理條件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認為人的活動、發展和分布受到了地理環境的嚴格制約,自然環境“以盲目的殘酷性統治著人類的命運,一個民族應該居住在命運所賦予的土地上,他fH JjF.從法則,必將死于這塊土地”。他把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總結為四個方面:直接的生理影響;心理的影響;對于人類社會組織和經濟發展的影響;支配人類的遷徙及其最后分布的影響。他在強調地理環境決定著人類活動的思想的同時,也承認人類意志的力量和人的無限創造力。楚地特殊的地理條件產生了強烈影響著社會組織和經濟發展的神秘巫祀文化,在心理上也產生了達觀的態度。在氏族社會里,巫一向具有很高地位。中原文化的態度是“敬鬼神而遠之”,以禮制的名義保留了一些形式。而楚人在對神靈的堅定信仰中獲得了力量,這種力量也使他們形成了達觀的文化心理。

    楚國故地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由于大量泥沙的淤積,形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江漢平原。在古代,這里就是“地勢饒食,元饑饉之患”(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因此,無論是在春秋還是戰同時期,楚國都是富強繁榮的大國之一,“荊有云夢,犀兕麇鹿滿之,江漢之魚鱉黿遙為天下富”(《墨子.公輸》)。至今長江中下游各地,仍被譽為魚米之鄉。楚由“族”發展為“國”,罔由小發展到大,歷經800多年。曾被中原人稱作是“荊蠻”、“南蠻”的楚國處于一個“有江漢川澤山林之饒”(《漢書·地理志》)的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之中,并在社會風俗、思想傳統與生活習慣等方面都不曾像中原地區那樣“經過嚴格的‘禮’的教化”,而是都要比中原地區“較為濃厚地保存了原始氏族社會的許多傳統”。跟同期中原各國比,楚國大量繼承了氏族社會的風習,受宗法制度和禮教觀念的束縛較少,顯得比較寬容和開明。這種狀況在政治制度上業得到了體現。張正明先生考證,楚國的的政治體,其前期有著濃厚的原始社會組織的痕跡,后來發展為農奴制為主體的政治體,這與同期中原地區的奴隸制國家有一定的區別,在文化心理上也因而表現出更富有自由的想象和激越的情感,從而成為神秘巫祀文化發展的沃土。

    荊楚繁茂的叢林、縱橫的江河、廣袤的原野以及多民族雜處的神秘的生態環境,孕育出楚地先民崇尚自然、敬畏鬼神的傳統意念。楚人信鬼、崇巫、好祀,他們生活在充滿神奇傳說的地方,飛翔的大鳳、熊熊烈火都是崇拜的對象,楚人的精神就來自這原始的沖動、神奇世界帶來的原動力。楚先民“民神雜糅,家為巫史”(《國語.楚語》),《列子·說符》中云:“楚人鬼”;《漢書·地理志》記載,在楚國,從宮廷到民間,歷來“信巫鬼,重祀”。王逸在《九歌序》中也說過:“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痹凇冻o》那里,我們更能看到一個與巫風關系密切的神話世界。屈原作品《九歌》中保留著對自然多神祟拜的遺跡,《離騷》等作品中,也能夠看到其對遠古神話傳說的大量承襲和運用。在民間,古來荊楚卜居建宅,均要“前門植桑,后苑種竹”;生兒育女,歷來互饋“竹米”;壽誕生辰,必要種樹、“放生”;行事動輒求神問卜。還有流傳千年不衰的跳喪舞等,無不蘊涵著對鬼神的敬畏。就像元稹的詩中所描述的:“楚俗不事事,巫風事妖神?!?元?。骸顿惿瘛?楚人尚鬼、崇巫、祀、好b,雖有迷信落后的一面,但生活中的這種濃烈的神秘氣息,不僅形成了楚人思想和行動上的特立獨行,同時也體現了楚人達觀的一面。其中.既蘊含著人們寬厚善良的本性,也為楚人在興邦建國的艱難歷程中提供了樂觀的精神力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四虎www成人影院| 青青草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成人自拍视频网|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 www成人在线观看| 天天成人综合网| 羞羞漫画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在线看 |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成人观看网站a| 欧美成人伊人十综合色| 1314成人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片|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成人一区专区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91精品成人福利在线播放|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 成人18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黄色在线网站| 成人在线播放av| 成人黄页网站免费观看大全| 综合558欧美成人永久网站| 美国成人a免费毛片|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欧美成人性动漫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亚| 69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中文 | 成人秋霞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