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范文

    計量經濟學的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計量經濟學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計量經濟學的方法

    第1篇: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國際競爭力;計量經濟學;回歸分析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7-0006-02

    一、引言

    國際競爭力(International Competiveness)的定義一直以來不同的學者都從自己的研究視角給出了不同解釋,但越來多的人贊成這樣的看法,即國家競爭力是一個經濟體長期、可持續、綜合實力的體現,是一國保持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漲的能力。對國際競爭力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6年美國政府成立競爭力理事會(Council on Competitiveness),目的是推動有關國家的競爭力討論、研究和比較活動。20世紀90年代中期英國政府了一些有影響力的競爭力白皮書(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1994—1998),并從1999年開始,陸續了年度競爭力指數排名。經合組織(OECD)在國際競爭力上也進行了多項研究。早在1980年,經合組織的科技政策委員會(Committee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olicy,簡稱CSTP)成立了科技與競爭力臨時工作小組,目的是更深入的了解國際競爭力以及其與技術的關系[1] 。

    現有的文獻對國際競爭力的研究主要體現為:“圍繞著自己的國際競爭力的定義,設立一套國際競爭力的評價體系,然后給出世界主要國家、地區的研究成果”。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薩拉·伊·馬丁(Xavier Sala-i-Martin)教授研究設立了“全球競爭力指數體系”,“世界經濟論壇(WEF)”根據這一體系每年發表《全球競爭力報告》來綜合評價各國的競爭力狀況,分析一國或地區的國際競爭力的優劣勢,并提出提升國際競爭力的發展戰略與政策;瑞士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的也同樣制定了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運用和借鑒經濟、管理和社會發展的最新理論,建立了國際競爭力成長的基本目標,對世界各國或地區國際競爭力的發展過程與趨勢進行測度。IMD每年出版的《世界競爭力年鑒》是目前國際上有關國際競爭力最權威的年度報告之一;中國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競爭力研究基地在2010年發表了《世界競爭力報告2009—2010》公布了世界75個主要國家和地區 2009—2010年國際競爭力的總指數排名,并對它們的國際競爭力及其相關情況進行了分析。

    這些分析多為感性的文字敘述,缺乏理性的定量的分析。故筆者想嘗試一種新的方法,即運用回歸分析的方法,建立國際競爭力的回歸模型對國際競爭力進行一種定量的分析。

    二、國際競爭力回歸模型

    1. 模型變量的選取。根據國際競爭力是競爭力資產和競爭力過程相統一的原理,選取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創新能力(Innovation)、對外貿易依存度(Degree of dependence on foreign trade)作為擬合國際競爭力的自變量。首先,基礎設施作為一個國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可將它作為競爭力資產的代表引入模型。它不僅包括交通、通訊等公共設施,更包括教育、科技、醫療等社會性基礎設施。其次,創新能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創新可以大大提高競爭力資產轉化為經濟結果的效率,對競爭力過程有著重要的影響。

    2.變量的衡量。用什么數據來衡量國際競爭力、基礎設施、創新能力這些抽象的變量呢?一些國際組織(如IMD和WEF)通過構建國際競爭力評價體系,采用相應的指數來對其進行衡量。這些數據具有科學性,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認可。我們可以采用里面的數據進行衡量。而對外貿易依存度這一變量的衡量,可以通過定義([IM+EX]/GDP)計算出它的具體數值。

    3. 模型形式的設計。設定因變量國際競爭力指數“IC”,自變量基礎設施指數為“Inst”,創新能力指數為“Inov”,對外貿易依存度為“Ddft”。通過散點圖發現IC與Inst和Inov存在明顯的線性相關關系。與Ddft不存在線性相關關系,分析數據研究原因引入虛擬變量D(是否正常參加國際貿易看這個國家是否加入WTO,是否設置高的貿易壁壘等):

    D= 0 正常參加國際貿易的國家

    1 非正常參加國際貿易的國家

    研究發現IC與(Ddft+D)存在線性相關關系[2] 。于是設計模型的方程為:

    IC=C0+C1Inst+C2Inov+C3(Ddft+D)+μ

    第2篇: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范文

    摘 要 目的:止血帶聯合垂體后葉素及垂體后葉素兩種方法在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應用的臨床分析。方法:將子宮肌瘤患者,隨機分成兩組,比較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時間。結果:觀察組止血帶束扎宮頸峽部配合垂體后葉素子宮肌層注射既減少子宮體大血管供血,同時又減少切面毛細血管滲血,使術中出血明顯減少,節省了止血花費的時間,使手術時間縮短。由于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從而使術后恢復快,術后并發癥相對減少。對照組子宮肌壁注射縮宮藥物方法,亦能減少術中出血,但由于注射藥物時盲目性較大,受注射部位深度、方向限制,注射層面難以把握,所以止血效果相對較差。結論:止血帶聯合垂體后葉素在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應用比單純垂體后葉素應用出血少,時間短,術后恢復快。

    關鍵詞 止血帶 垂體后葉素 子宮肌瘤剔除 出血量

    子宮肌瘤是育齡婦女最常見的一種良性疾病。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好轉,女性從生理和心理角度出發,要求保留子宮的越來越多,從而使子宮肌瘤剔除術得到不斷地發展及完善。子宮肌瘤剔除術最常用的治療手段是剖腹手術,近年來陸續應用腹腔鏡、宮腔鏡及經陰道等微創手術。我院仍沿用傳統經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為主,但在手術技巧上逐步完善。術中最常見并發癥為創面出血。為探討減少術中出血,取得良好手術效果的簡單、有效、安全、經濟的方法。通過要求腹式子宮肌瘤剔除術的患者(其中觀察組使用止血帶束扎宮頸峽部、垂體后葉素子宮肌層注射;對照組用垂體后葉素),觀察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并發癥。

    資料與方法

    收治要求保留子宮的子宮肌瘤患者60例,年齡25~45歲,單發肌瘤34例,多發肌瘤26例。肌瘤大小0.5cm×0.5cm×0.5cm~10cm×10cm×10cm。有腹部手術史6例。

    研究方法:①病例分組:隨機選擇30例為觀察組,其余30例為對照組。觀察組單發肌瘤16例,多發肌瘤14例,有腹部手術史2例,用止血帶穿過兩側闊韌帶透明區束扎宮頸峽部,垂體后葉素6U子宮肌層注射。對照組單發肌瘤18例,多發肌瘤12例,有腹部手術史1例,于子宮肌層注射縮垂體后葉素6U,其余手術方法一致。②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術中的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恢復時間。

    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法。

    結 果

    對照組子宮肌壁注射縮宮藥物方法,能減少術中出血,但由于注射藥物時盲目性較大,受注射部位深度、方向限制,注射層面難以把握,所以止血效果相對較差。見表1。

    擬解決的關鍵問題:①嚴格掌握禁忌證: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者禁用垂體后葉素,可改為催產素代替;②應用止血帶時應注意觀察子宮體顏色變化,若宮體表面蒼白,應及時松解止血帶。在行多發性肌瘤剔除時,可于兩肌瘤剔除間歇期,適當松解止血帶,以防子宮組織缺血壞死。

    討 論

    第3篇: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金融數學

    1前言

    金融數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發展很快,是目前十分活躍的前沿學科之一,可以理解為現代數學與計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教育部2013年批準了在本科層次開設授予經濟學學士學位的金融數學專業。可見雖然金融數學授予的是經濟學學位,但其專業特征卻是要求學生掌握金融理論的定量分析技術,并應用于指導金融實踐。計量經濟學作為經濟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討論通過、教育部批準的必修課程,并且是經濟學各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對授予經濟學學位的金融數學專業而言,自然有著重要的地位。

    計量經濟學是數學、統計技術和經濟分析的綜合,是以一定的經濟理論和統計資料為基礎,運用數學、統計學方法與電腦技術,以建立經濟計量模型為主要手段,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隨機性特性的經濟變量關系的一門經濟學課程。可以說計量經濟學是最能體現金融數學交叉W科特征的課程之一。不少學者也提出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的建議與想法:姚壽福等(2010)認為需要加強案例教學的同時,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蘭草和徐曉輝(2011)在借鑒國外高校實驗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探索我國計量經濟學開放式實驗教學改革之路;白秀廣和陳曉楠(2012)認為應該突出以案例和計量經濟學的實踐應用為特色的教學改革;李劫(2014)對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改革的研究,認為應該將原理驗證性實驗與研究設計性實驗相結合;熊彥(2015)認為目前國內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教學普遍存在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狀況,從而需要改革教學方式;顧翠伶(2016)針對統計學專業提出了教學改革建議。可見,當前的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尚缺乏針對金融數學專業的探討。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發現在金融數學專業的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還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剖析計量經濟學中數學推導的處理問題,并給出了相關的改進對策與建議。

    2計量經濟學中數學推導的處理現狀及存在問題

    計量經濟學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學科體系,其主要內容包括有數學理論的推導和實際經濟和金融問題的計量分析。在數學理論推導方面,當前計量經濟學的教科書往往充斥著過多的數學推導,甚至使學生誤認為這是一門數學課,把其與數學分析、高等代數等數學基礎課程并列,對略顯高深的數學理論望而生畏。事實上,因為金融數學是一個交叉學科,其目標就是要把數學、金融理論應用于指導金融實踐,金融數學的學生在計量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應該是在學習好計量經濟學方法、模型的同時,把方法與模型應用于現實金融市場,以指導金融實踐。因此,如何處理計量經濟學的數學理論推導是具有金融數學特色的計量經濟學課程改革研究的首要問題。

    我們以如下兩個例子為例:

    第一,在介紹經典單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一元線性回歸模型時,當前計量經濟學教材往往非常注重于回歸模型的參數估計及估計量統計性質的推導證明。具體的,往往詳細給出一元回歸模型最小二乘法(OLS)、最大似然法(ML)及矩法(MM)的數學推導;并羅列出估計量的線性性、無偏性及有效性的詳細證明過程。這些推導及證明往往數學公式就有近10頁,導致學生往往對計量經濟學產生敬畏,從而有遠離的趨勢。

    第二,在介紹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時,當前計量經濟學教材的分析方法往往是把多個隨機方程改寫成矩陣表達式,然后再用最小二乘法(OLS)、最大似然法(ML)及矩法(MM)給出矩陣形式的參數估計的數學推導。而后,用矩陣形式對多元回歸估計量的線性性、無偏性及有效性的詳細證明過程。

    可見,當前計量經濟學中涉及數學推導的部分是非常嚴謹的,在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進行大量的數學推導,讓學生在數學、矩陣的海洋中“暢游”。但其在嚴謹的同時,會讓學生更多的認為這是一門數學課,需要大量的計量及數學證明,而忘記學習計量經濟學的實質:定量分析研究具有隨機性特性的經濟變量關系。如此這般忘記了計量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經濟學課程,忙于應付煩瑣的數學推導,忘記了去討論經濟變量的關系,使得學生難以把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和模型應用于有著真實數據的金融實踐。因此,針對這些弊端,本項目組提出計量經濟學課程數學推導內容的改革。

    3計量經濟學中數學推導的改革措施

    金融數學專業的學生在計量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更多的應該是在學習好計量經濟學方法、模型的同時,把方法與模型應用于現實金融市場,以指導金融實踐。因此,針對上述數學推導的設置問題,我們提出如下改革措施:

    第一,計量經濟學的數學推導應該盡量化繁為簡。例如一元回歸模型最小二乘法(OLS)、最大似然法(ML)及矩法(MM)的數學推導設置。我們給出最小二乘法的詳細推導后,最大似然法(ML)及矩法(MM)的設置,我們只需給出方法思想及目標函數,而無需再給出詳細推導。對估計量的線性性、無偏性及有效性的證明,我們可以只給出線性性的詳細推導,對無偏性及有效性只需給出方法及目標即可,不再給出具體證明過程。

    第4篇: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概率論;數理統計;計量經濟學;教學設計

    從1998年教育部把計量經濟學列入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計量經濟學已經成為現代高校經管專業必不可少的核心課程[1],它和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一起構成了中國經濟管理類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核心理論課程[2]。近20年來計量經濟學課程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在中國大多數經濟與管理相關的專業的教學大綱中,計量經濟學作為本科公共必修基礎課,一般都要求學生已經修完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前期課程。事實上計量經濟學的基礎知識主要來自于概率論和數理統計,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研究過程與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是一致的,先設定模型,然后通過樣本抽樣,參數估計和假設檢驗[3]。

    在計量經濟學實際教學中發現,許多同學對統計學中基本概念掌握得很好,依然無法理解計量經濟學的內容。主要的原因是已有的計量經濟學教材缺乏引導學生從概率論和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銜接。由于學生在學習這兩門課的過程中,缺失了知識點的過渡和遷移,常常用孤立和割裂的視角來看待計量經濟學的內容,這無疑提高了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困難程度。學生不知道將已有的數學知識與計量經濟學相互結合,形成完整的邏輯體系。針對上述問題,本文將論述從概率論和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過程中出現的知識點相互割裂的主要問題,闡述造成學生理解困難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法。

    一、從概率論與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出現的教學問題

    雖然大多數學生在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已經學過計量經濟學的基礎課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但學生在計量經濟學學習的過程中,面臨的巨大挑戰是如何將已有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知識和計量經濟學中的知識點相串聯。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有:第一,許多計量經濟學中的重要知識點,在概率統計中只是簡略的介紹,甚至一帶而過,并未引起學生的重視。第二,許多計量經濟學的教材常常忽視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知識點,這可能是由于在歐美的計量經濟學課程,并不要求學生前期修過概率論和數理統計。所以中國在引進的國外的計量經濟學教材后,也沒有在課程上復習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為了具體說明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本文以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大綱中最主要的教學內容:經典線性回歸的最佳線性無偏性質和違反基本假設造成的后果兩個重要的知識章節作為案例說明。

    (一)經典線性回歸估計的最佳線性無偏性

    經典線性回歸估計的最佳線性無偏性是小樣本理論下的普通線性回歸的最重要的性質,大多數本科計量經濟學教材最前面的2-3章都是介紹這一內容,例如國內最常用的教材李子奈的教材《計量經濟學》[4]和國外的伍德里奇的教材《計量經濟學導論:現代觀點》[5]等。學生對這一內容的理解程度也將直接影響到計量經濟學的后續學習。然而對于學完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同學來說,雖然他們學過隨機變量的數字特征,包括期望和方差,還有n階原點距以及n階中心距的內容。但他們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課程中并沒有接觸過無偏性和有效性的概念,事實上,就計量經濟學的本質來說。無偏性就是用一階中心距來計算,有效性則用二階中心矩來衡量。而這兩個概念在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課程中都已經學過,但如果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不特別加以說明,學生很難意識到兩者之間的聯系。學生難以理解的另一個原因在于,在數理統計課程中,關于中心矩的介紹很簡略,許多學生可能并沒有意識到其在計量經濟學中的重要性,而計量經濟學教材中往往忽視對概率統計的中心矩的介紹,導致學生采取一種割裂的視角,無法建立一個統一的思維框架。

    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中,常常遇見許多同學難以理解為什么要用最優線性無偏性來衡量最小二乘法的優劣?因為大多數計量經濟學教材往往直接介紹最小二乘法種種優良性質,在同學們不熟悉無偏性和有效性與中心矩之間關系的前提下,直接引入這兩個概念往往顯得突兀,學生在學完了線性最小二乘法的最優線性無偏性之后,仍然會產生為什么要用這兩個指標來衡量的疑問。更合理的方法是,可以在介紹最小二乘法的內容之前,先介紹均方誤差的概念來引入無偏性和最小方差兩個概念,這與數理統計中如何衡量參數估計的性質等內容部分是一脈相承的,學生如果學過了數理統計學,就很容易理解均方誤差的概念。關于這種過渡知識的介紹,已有計量經濟學教材在這方面做了很好的改進,例如陳強著的計量經濟學教材[6~7],與許多其他的計量經濟學教材不同,他并不是在計量經濟學教材中直接介紹最小二乘法具有最優線性無偏性的性質。而是在還沒有引入最小二乘法之前,先介紹了如何評價參數估計的優劣,即介紹均方誤差的方法,均方誤差可以進一步分解成方差和偏差平方之和。偏差平方等于零就是無偏性的證明,方差最小就是有效性的證明,這種分解方法可以直觀的表示為什么線性回歸的最小二乘法估計會得到最佳線性無偏的優良性質。因為這種對參數估計優劣的評價是通用于所有的參數估計,而不僅僅是對最小二乘法。同學在理解了評價參數估計的方法之后,就不會再對最小二乘法最優線性無偏性的證明過程感到難以理解了,這有助于同學們理解如何從數理統計過渡到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

    (二)違反基本假設對最優線性無偏性的影響

    當違反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基本假設時,其最優線性無偏性會如何受到影響?許多同學常常依靠背誦的方法記住違反了每一條假設產生的后果,正如已有研究中所指出的[8]。這會導致學生混淆違反不同基本假設與產生后果之間的關系。古典線性回歸模型是基于以下四條假設而得出的最優線性無偏的優良性質,第一,線性假定;第二,嚴格的外生性;第三,不存在嚴格多重共線性;第四,球形擾動項。事實上,在對于無偏性的證明當中,并沒有用到第三條和第四條假定。第一條假定可以通過設定線性方程的形式來保證實現,一般我們可以假設其滿足。所以,影響無偏性最重要的假定是第二條嚴格外生性。第二條假設也是最容易違反的,而且直觀上并不能看出是否違反了第二條假設,也很難使用計量的統計方法來檢測第二條假設是否被違反。事實上我們所有關于線性回歸方程內生性的討論,都是基于違反的嚴格外生性的假定而展開的。只有違反第二條假設,最終的估計才是有偏的,而違反第三條和第四條假設,并不會對估計結果的無偏性產生影響。在教學中發現,許多同學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他們常常認為違反多重共線性或者球形擾動項的假設都會影響無偏性的估計。以至于他們認為所有變量之間不可以存在任何相關性,或者認為不可以存在異方差和自相關,否則他們認為會導致估計結果有偏,這都是錯誤的觀念。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沒有理解在推導無偏性中所使用的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學的相關知識。這里所需要期望的概念,同學們在數理統計中已經學過,但是另一個重要的知識點——迭代期望定律,在本科生概率論和數理統計課程中一般并不會介紹,如果在推導普通最小二乘回歸的無偏性之前,先介紹迭代期望定理,則可以讓同學們很容易理解整個推導過程,從而理解得到無偏性所需要的假設,并可以推導出違反不同假設對最優線性無偏產生的影響。二、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相結合的教學改進方案

    上述介紹的從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學過渡到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原因,這些是高校計量經濟學教學過程中常出現的現象。結合教學實踐和相關教學研究,筆者提出以下改進的方法和建議。

    總體而言,在計量經濟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推薦多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對于一些非常新的概念和知識點,先讓同學分組討論,由此可以了解他們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并且讓同學們嘗試應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推導出計量經濟學的結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知道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缺口,同時能夠很好的將計量經濟學的新知識和他們的知識儲備相連接,幫助學生從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知識點過渡到計量經濟學的知識點,建立一個整體的知識框架,在具體實踐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一)計量經濟學教材的選擇

    在計量經濟學教材的選擇方面,最好選用計量經濟學教材在介紹最小二乘法內容之前,先復習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雖然有些教材將這部分知識放到了附錄部分,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對這一部分基礎知識的介紹。所以更合適的方法是先介紹完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知識,比如,最重要的知識點包括條件概率、條件分布、數字特征,迭代期望定理,隨機變量的性質、假設檢驗、統計推斷、大數定理和中心極限定理、隨機過程等。讓同學們在學習計量經濟學之前能夠回憶起已經學過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基礎知識。尤其對學生后期進一步學習最小二乘法的性質的數學推導過程和性質非常有幫助。

    (二)課堂教學的改進方案

    在課堂教學方面可以采用“學生分組討論+教師講解+課后習題演練”三者相結合的方法,傳統的教學方式往往重視教師的講解和課后的習題演練。而忽視學生的分組討論,雖然學生分組討論在學生較多的時候很難開展,尤其是在總學時有限的情況下。但是,如果在課堂上給出五分鐘,讓同學們能夠自行討論,并反饋他們對于計量經濟學推導過程的理解,將有助于老師掌握學生真實的基礎知識,尤其在不知道他們掌握了哪些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知識的前提下,一味的介紹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往往無法在他們已有知識庫和新的知識之間建立很好的鏈接。造成學生在理解計量經濟學的推導過程中采用孤立的視角,無法跟他們之前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知識點形成有效的聯系,最終無法建立更加統一的知識框架和體系。

    (三)教學大綱的優化方案

    對于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現有的教材在不同教學知識點的安排上并不十分合理。應該根據學生掌握的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基礎情況,提出更合理的計量經濟學的教學大綱。比如,從目前國內比較流行的計量經濟學教材來看,往往會花很多筆墨來介紹小樣本理論的普通最小二乘法的推導過程和相關性質,尤其是在違反了不同假設之后所導致的不同后果。許多教材都會介紹當擾動項存在異方差和自相關時,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并提出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法。但在計量經濟學的實際應用當中,這兩種違反假設產生的后果并不十分嚴重,在使用計量軟件進行回歸處理的方法非常簡單。這與實際教學中所花費的學時不相符。另外,在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教學中,往往會花很多時間來介紹多重共線性對于回歸結果產生的影響,但在實際應用當中,我們并不經常討論多重共線性的問題,除非是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多重共線性,因為當建立回歸的模型時,我們就會考慮變量之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盡量避免使用多重共線性很嚴重的變量。而不是通過后期的測量多重共線性的方法來刪除相關變量,因為如果該變量納入到回歸方程中,一般情況下我們首先應考慮其理論意義,而不是為了降低多重共線性將其刪除,如果刪除一個相關的變量,則有可能會因為刪除一個重要的控制變量,導致最終的回歸結果產生偏誤,最終反而得不償失。

    上述內容越來越被計量經濟學的研究者所認識到,目前,計量經濟學正發生可信性革命性[9]。傳統的計量經濟學教材需要在相關的教學內容上做進一步的調整,以適應計量經濟學的不斷發展和變化[10]。所以對于在一些理論上推導復雜,但是實際應用中簡單的相關知識,應當在教學中多介紹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來推導模型,并說明推導過程中違背假設所導致的后果以及實際處理方法,如果學生能夠運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的相關知識來理解不同的假設條件下的推導過程,將對他們在實踐中處理各種計量經濟學的相關問題大有裨益。

    第5篇: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范文

    中圖分類號:G883 文獻標識碼:A

    1 研究對象及方法

    1.1 研究對象

    北京體育大學競技健美操運動員上肢力量訓練方法。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收集整理了有關競技健美操運動員上肢力量訓練方面相關專著和文獻,《健美操》《運動訓練學》《體能訓練法》等共20余篇,并對其進行了整理與分析,全面、準確地把握了該研究問題的現狀與理論,作為該課題的研究基礎。

    1.2.2調查問卷法

    對北京體育大學健美操隊2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向他們發放調查問卷,投放問卷20份,回收20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達到了100%。

    2 結果與分析

    2.1常規上肢力量徒手訓練方法

    主要運用重復訓練法、間歇訓練法。

    主要訓練上肢的三角肌、肱三頭肌、肱二頭肌、小臂肌。競技健美操的項目特點決定了上肢肌肉的抗阻能力是競技健美操運動員在比賽中完成難度動作的基礎和保障。

    要想增加神經原控制肌肉纖維的數量就要通過鍛煉來刺激神經原。一般在鍛煉后在隨著肌肉的增長,力量也在同時增長。

    俯臥撐,要求慢下快起,大臂和小臂呈90直角#孔椋孔0次。

    倒立推起,要求核心力量收緊,頭部與身體呈一條直線,做3組,每組5次。

    2.2常規上肢力量器械訓練方法

    主要運用抗阻訓練法、負重訓練法。

    仰臥在凳子上,兩手寬握杠鈴,把杠鈴放在大腿上,直臂前舉到45#6秒,還原。杠鈴重量為能舉起最大重量的70%-75%,做3-5組,每組5-10次,慢速做。

    仰臥在凳子上,杠鈴放在胸前,向上推舉杠鈴,再還原,杠鈴重30-40公斤,做2-3組,每組3-5次。

    2.3競技健美操特有的上肢力量訓練方法

    競技健美操特有的上肢力量訓練方法可以分為徒手和負重這兩種形式的練習方法,徒手是指運動員根據訓練安排,克服自身重力,完成訓練任務。

    負重的練習分為兩種方式:

    第一種是器械訓練:主要有杠鈴、啞鈴、羅馬凳、卷腹凳等。傳統的器械訓練主要以增強運動員的一般性基礎力量素質為主,為以后的專項訓練做準備,具體的練習方法有:深蹲、半蹲、臥推、臥拉、平推等。

    第二種是小負重的器械訓練。目前國家健美操集訓隊在進行有負重的課上訓練時只用到一種器械,重量為1KG的綁腿(手腕)沙袋,這種沙袋經常貫穿于素質訓練以及技術訓練當中,在成套操化訓練時綁于腳躁或者手腕處,增強練習時的動作記憶,促進技術動作的學習。

    2.4 A組動力性力量的訓練方法

    競技健美操難度動作GROUP A:動力性力量―俯臥撐,文森類,提臀起與分切類。

    總體描述:這組動作包含的種類有:俯臥撐類、文森俯臥撐類、俯臥撐騰起類、提臀起類、分切類、成分腿高直角支撐類、旋腿類、托馬斯類、直升飛機類、開普類。

    A組動力性力量需要的一個最基本素質就是俯臥撐撐起動作,從這個動作可以看出一個運動員上肢動力性力量的強弱。

    3結論

    (1)當前北京體育大學競技健美操運動員上肢力量訓練的內容主要是以俯臥撐和臥推杠鈴為主的動力性訓練,主要訓練方法是重復訓練法、負重訓練法。

    (2)競技健美操運動員系統的進行上肢力量訓練,能夠為他們今后系統訓練打下良好的基礎;上肢力量素質的提高,有利于競技健美操難度動作的學習、掌握和發展;加強上肢力量有利于提高上肢的控制能力,對完成成套動作的質量有直接的幫助。

    (3)競技運動中人體的最大用力效應,取決于人體各運動環節的協調配合和協同工作,取決于人體運動系統各運動環節整體活動的綜合效應。也就是說,人體在專項運動中要發揮最大力量效應,必須使身體各部肌群和各部動作的各類力量都得到協調均衡的發展,提高人體各環節的用力效果,才能最終發揮和提高人體的整體用力效果。所以,正確地選擇訓練方法尤其重要,上肢力量訓練效應的系統性和整體性是科學地、有效地進行力量訓練的前提和保證。

    參考文獻

    第6篇: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范文

    關鍵詞:計量經濟學;理論教學;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6-0293-02

    1980年“頤和園經濟計量學講習班”的成功舉行,標志著計量經濟學正式進入我國。三十余年來,計量經濟學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發展。1998年7月,教育部將計量經濟學規定為經濟學門類的8門核心課程之一,使之成為國內各高校經濟學科、管理學科等相關專業本科學生的基礎核心課程,極大促進了計量經濟學在國內的普及和發展;在培養經管類專業學生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方面,計量經濟學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在新的發展階段,進一步提高實際教學效果,促進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和發展,是經管類專業本科生創新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提升的現實客觀要求。

    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包括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兩部分,共同構成有機的統一整體,彼此融合,相互促進。在總結計量經濟學教學規律的過程中,筆者發現由于學生知識背景等方面的不同,教學效果常常表現出典型的差異性。現階段,在經管類院校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學習的學生群體中,有相當大一部分學生源自文科背景,其數學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對于有較高數學要求的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學習常常感到吃力;因此,對具有文科背景學生的充分關注將直接影響到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的整體水平。那么,現階段具有文科背景的經管類本科生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主要的困難與問題何在?如何針對文科學生開展計量經濟學的課程教學、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本文擬對上述問題展開細致剖析,以期為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與發展進行積極的創新探索。

    一、文科背景下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面臨的主要困難

    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課程,內容涵蓋經濟學、數學和統計學;其中,經濟學為計量經濟學模型建立提供了理論指導,而數學與統計學則為計量經濟學的運用提供了方法和工具。因此,計量經濟學的教學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學生的數學基礎;特別的,計量經濟學對高等數學、矩陣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濟統計學等課程有較高的要求。這對于具有文科背景的學生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現階段,文科學生在學習計量學過程中遭遇的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課程學習的興趣不高

    認識不到位。對于廣大文科學生而言,由于受到長期的文科知識體系的熏陶與訓練,形成了相對更加偏愛于定性的思維模式,故對于以“量化”取勝的計量經濟學,顯得學習興趣不是特別高。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表明,多數學生的選課態度更加傾向于課程設置的需要,而不是自我提高的需要;另外,因感到計量經濟學課程過于困難也成為部分文科學生對課程興趣不高的原因。同樣的,由于思維模式的沖突,導致許多文科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性的認識存在偏頗,課程教學中就常常有學生提出“計量經濟學是在玩數字游戲,對現實問題沒有多少助益”之類的說法,表明其對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性的認識不夠,也制約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2.數學基礎差,理論模型的數理推導與理解困難

    系統深入地學習計量經濟學,需要相應的數學知識儲備,主要包括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數理統計與概率論等。由于受到文科知識背景的制約,文科生高中階段數學知識基礎相對較差,加上現階段我國高校對經管類本科生的數學課程開設相對簡單,因此在涉及計量經濟學理論模型的數理推導方面,文科學生相對于理工科學生的劣勢非常明顯;特別是在有關運用矩陣分析處理計量模型時,文科學生往往感到無從下手,嚴重阻礙了對于理論模型背后經濟含義的理解。事實上,這正是眾多文科學生感到計量經濟學“太難”的根本性原因,使得文科學生在學習計量經濟學過程中顯得格外吃力,教學效果不能令人滿意。

    3.實驗教學中主動的探索性能力較弱

    整體上看,文科學生更加習慣于按照既定的格式化實驗報告要求,完成實驗任務。一般地說,在現行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框架中,基本的實驗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講完理論模型之后,隨即通過教材案例進行操作演示,學生據此進行實驗操作。由于有完整的書本操作實例,或者教師操作記錄,學生甚至不需要明白實驗原理,就可以“依葫蘆畫瓢”完成實驗。有些學生在做完實驗后,甚至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但由于有教材或教師的“操作范本”,學生總是能“漂亮”地完成實驗報告,也很容易獲得高分。但很顯然,學生的實驗主要是對教師教學內容的簡單重復,而主動的探索性能力較弱,使得實驗教學的自我發現功能嚴重不足。

    二、針對文科學生的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針對文科學生在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的主要問題,需要對計量經濟學的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創新,積極探索適合文科學生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提升教學效果。

    1.加強科學引導,提升學習興趣

    針對文科學生對計量經濟學學習興趣不高的現狀,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領會計量經濟學的學科優勢,端正學生對課程的正確認識。眾所周知1969年首屆諾貝爾經濟學獎正是頒給了計量經濟學的兩位創始人弗里希和丁伯根;而從1969年到2012年共計71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中,直接因為計量經濟學貢獻的有11位,這一比重遠遠高于經濟學科中的任何其他一個分支學科。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萊因曾說:“計量經濟學已經在經濟學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更是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的經濟學是計量經濟學的時代”。通過對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的認識,以及在培養提升學生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方面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的領會,培養學生對計量經濟學的學習興趣,激發其研究熱情。

    2.加深對理論模型的理解

    3.重視深化實驗教學

    計量經濟學的特色和優勢,在于其方法性和工具性,即為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針對文科學生實驗操作能力相對為弱的情況,在實驗教學中需要從以下方面切實加強改革創新:一是要強化基礎性實驗教學,教學中,需要在保證實驗教學課時的基礎上,根據理論教學內容,精選實驗項目,在教師的演示講解和學生的觀摩學習基礎上,由學生獨立完成實驗項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師則從旁予以適時糾偏,保證實驗教學順利進行;二是大力開展探索性實驗教學,探索性實驗教學是指在教師引導下,學生結合自身專業理論,借助于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對本專業的某一理論或現實問題,自行設計實驗項目并完成項目研究的全部過程。通過基礎性和探索性實驗教學,提升學生對計量模型的理解,并掌握利用計量經濟學工具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計量經濟學教學改革與發展。

    三、結語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如何提高學生提出問題、分解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創新能力,使學生既有扎實的理論功底,同時又具有實際的動手能力,是現代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計量經濟學教學在我國的長足發展,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現階段,具有文科背景的經管類專業學生是學習計量經濟學的一個大群體,充分關注并積極改進針對文科學生的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對于提升計量經濟學整體教學質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文在結合筆者多年從事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經驗基礎上,歸納提煉了文科背景下經管類專業學生在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所面臨的困難主要包括對課程學習的興趣不高、對課程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數學基礎差、理論模型的數理推導與理解比較困難,同時實驗教學中主動的探索性能力較弱,教學效果不能令人滿意。為此,文章從加強科學引導、提升學習興趣,加深對理論模型的理解和重視深化實驗教學等方面提出了對策思路,為提升計量經濟學的課程教學效果、促進課程改革與發展、進一步發揮其在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與綜合素質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進行有益探索。

    參考文獻:

    [1]李南成,張衛東.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教學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J].統計教育,2003,(6):35-36.

    [2]邱東,李子奈,肖紅葉.經濟學類專業統計學,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調研報告[J].中國大學教學,2007,(11):17-20.

    [3]王立平,王健.《計量經濟學》實驗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4):56-58.

    第7篇: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范文

    由于計量經濟學課程非常重要,并且學習難度大,因此很多文獻對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教學改進辦法等進行了積極探討。李均立、許海平歸納了該門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并從教學內容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教研教改建議[1]。馬成文、金露、魏文華強調案例教學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的作用,并指出了案例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問題[2]。張檸認為在教學中應該加大實驗教學力度,通過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習效果[3]。項后軍、隗力從模仿性案例和綜合性案例教學兩個角度對計量經濟學案例教學進行改革,以提高教學質量[4]。劉曉平結合教學實踐,闡述計量經濟學探索性實驗教學模式設計教學改革[5]。董美雙認為應該從計量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實驗課教學及課程考核等方面進行改革[6]。柯健提出了“寫作前引導學生重視、寫作中精心指導、寫作后嚴格驗收”的本科計量經濟學課程論文教學模式[7]。范曉男、戴明華,孫曉程探討了計量經濟學課程引入PBL教學方法的必要性、PBL教學方法的組織與實施及效果[8]。已有文獻為本課題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鑒,但是通過對有關文獻仔細地梳理后發現,現有文獻存在如下特點:其一,關于計量經濟學的教研論文大部分將實驗教學、案例教學作為提高計量經濟學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強調弱化甚至取消課程中公式的證明推導過程。其二,將焦點聚焦在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困難上。其三,雖然沒有指出,但是已有研究主要探討如何搞好課堂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上述文獻既存在合理的地方,也存在一定的偏見,為此,本文將首先介紹計量經濟學的本科教學目的,然后從教學目的出發,引出教學中的困難、如何合理進行課堂教學、布置課外作業以及考核。

    2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目的

    本科計量經濟學的教學目的一般包含:學習并掌握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研究方法,并能運用計量經濟學這一工具,針對實際經濟問題,建立簡單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對經濟現象進行定量分析。例如斯坦福大學指出,本科計量經濟學教學計劃的目標之一是教會學生將數學作為經濟分析的一個基本工具去思考和描述經濟問題和政策。但是計量經濟學發展很快,大量新理論的出現使得所建立的模型更能反映實際情況,因此本科計量經濟學的另一個目的是夯實計量經濟學的理論基礎,使學生具有進一步學習與應用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與模型的基礎與能力。

    3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計量經濟學教學效果差,不僅體現在教師不知道怎么教、教什么方面,而且體現在學生的學習基礎差、學生應該怎么學、計量經濟學怎么考核等問題。一是學生的學習基礎差。計量經濟學覆蓋三門學科:統計學、數學、經濟學,而其基礎理論為統計學和數學,其研究對象主要涉及經濟學知識,當然現在其研究對象已經推廣到其他各門學科。一般而言,本科生尤其是文科類本科生的數學基礎薄弱,并且在概率論的教學中,受課時限制,教師通常側重于概率論的講授,而對數理統計學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在計量經濟學學習中大量遇到的假設檢查和區間估計等知識點則一帶而過,課程安排在第五、六學期,而相當一部分學習差的學生對大一、大二學過的數學知識已經遺忘,這使得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基礎更差,加大了學習的難度。而對于理科生,由于經濟學知識的缺乏,使得學生缺乏對計量經濟學研究的了解,學生不知道學習計量經濟學是為了什么,進而缺乏學習熱情。二是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毫無疑問,明確的學習目標有助于學生認識到計量經濟學這門課程的重要性,進而提高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學習動力。但是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由于部分學生缺乏長遠眼光,急功近利,不斷詢問老師計量經濟學中公式的推導有什么用、是不是考試內容。而且一些學生自學能力差,繼續沿襲過去依賴老師的學習模式,存在惰性,不能獨立完成作業。三是教師授課內容設置不合理。在教學中存在兩種極端。一種是純粹按照西方高等院校教授計量經濟學的方法,從具體經濟、金融案例出發,強調利用計量經濟學工具去解決實際經濟、金融問題,較少涉及數學和數理統計學的知識,而對數學公式更少進行推導,一些老師甚至不講公式的推導,只要求學生死記硬背。從表面上看,經濟、金融案例方面的教學有助于改善計量經濟學的枯燥性,使得學生入門比較容易,大量的案例分析應該能夠提高學生運用計量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支撐,不少學生根本不知道為什么采用這樣一些統計量進行檢驗、為什么模型的建立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等等。同時,在沒有理清數學邏輯的前提下,對公式死記硬背是不可能的,更不用說運用計量經濟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且本科是最佳的學習階段,在思維可塑性最強的本科階段跳過數理推導,而將其推遲到思維模式基本固定的研究生階段,根本是一種逃避行為,其教學效果不可能很好。事實上,中國研究生在學術論文中存在計量工具濫用、錯用現象,在很大程度上和本科階段計量經濟學理論基礎差有關。這種教學模式更不利于學生進一步學習與應用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與模型的基礎與能力。另一種極端是僅僅關注計量公式的推導,而對如何利用計量經濟學知識、設定模型、改進模型等方面的內容關注不夠,盡管這種教學模式有助于增強計量經濟學教學的邏輯性,但是大量枯燥的計量公式的推導不足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學生提高利用計量經濟學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能力。四是考核與教學脫節。從培養目標來看,本科計量經濟學教育應該從理論學習與運用計量經濟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兩個角度進行考核,但現實情況是,大多數學校這門課程的考核重點放在一些計量經濟學理論結果方面,而對教學中這些結果是如何得到的、怎么運用這些結論去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很少涉及。這使得學生認為,即使不學習,靠投機也可得到較高分數,這使得考核成為學生學習的推動力這一效果未能實現。

    4教學方法改革

    4.1課堂教學改革

    計量經濟學是數理統計學的一個分支,其理論部分仍然沿襲數理統計的數理理論邏輯。從相當大程度上講,計量經濟學原理的講授就是向學生傳授經濟變量之間的非確定性關系思想以及如何建立、估計它們之間的非確定性關系,幫助學生從以前的確定性關系分析、定性分析向非確定性關系分析、定量分析轉型,進而初步建立現實和理論之間的聯系。因此,計量經濟學課程主要是為學生打下定性分析、非確定性分析基礎,幫助學生建立起非確定性分析思維,而不是要學生精通計量經濟學理論,并能熟練、正確運用復雜的計量經濟學理論解決實際問題。要達到后面的效果,需要長期的實踐訓練,而不是短短的課堂講授能達得到的。計量經濟學的講授,主要基于計量經濟學原理的講授,盡可能讓學生知道諸如t統計量、OLS估計量是怎么構造出來的、起什么作用,只有當學生掌握了基本原理,才能夠正確使用這一工具,準確地分析經濟現象,避免計量工具的濫用、錯用現象。盡管計量經濟學是數理統計學的一個分支,但又和數理統計存在較大區別,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注重點不同。數理統計更多的是涉及變量的非確定性關系———如概率分布,較少涉及變量與變量之間的非確定性關系;計量經濟學注重在一定假定條件下精確估計解釋變量和被解釋之間非確定性關系,以及一些假定條件不滿足時如何進行修正。其二,數理統計應更注重理論傳授,計量經濟學教學更應該注重變量之間不確定性關系思想的傳授。其三,數理統計課后一般有一些與理論配套的習題可供學生訓練,以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能力;計量經濟學理論具有一定的封閉性、連貫性,其課后習題基本上是如何運用計量經濟學原理解決實際問題,與計量經濟學原理論證、推導聯系不大。計量經濟學是一門研究工具,其最終目的是用來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因此,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很有必要引入一些與學生專業知識相符的經濟案例。一方面通過計量經濟學工具,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建立起所學理論知識和實際問題之間的聯系橋梁,進而提高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興趣,另一方面為學生利用計量經濟學解決實際經濟問題做示范,起到“師傅領進門”的目的。由于授課時間的限制,案例教學不可能占較大的比例,應該壓縮在合理的范圍內。

    4.2課外教學改革

    根據上述分析,實際情況使得課堂教學中的案例分析占時較少,那么如何提高學生運用計量經濟學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呢?一些教師采用讓學生交課程論文的辦法,這一方面對學生起不到監督作用,很多學生為了應付老師布置的課程論文,從網上下載論文打印交給老師,另一方面不同學生課程論文題目存在較大差異,使得學生運用計量經濟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具有可比性。同時,也不利于學生之間進行有益的討論。為了解決上述不足,很有必要引入PBL教學法,即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它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計量經濟學理論知識講完后,布置一個和學生專業知識聯系緊密的國際熱點問題,以此問題為導向,以計量經濟學為工具,對學生的專業縱深知識以及專業橫向知識進行挖掘,一方面拓展學生的專業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在實踐中驗證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性,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以及運用計量經濟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結語

    第8篇: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范文

    調查問卷共分三種:“學校卷”、“教師卷”和“學生卷”。“學校卷”由講授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院系組織填寫;“教師卷”由經濟學類專業任課教師(不含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專業教師)填寫:“學生卷”由已修完統計學、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高年級本科生填寫。統計學課程問卷調查共回收了43所學校、587名教師和1586名學生的有效問卷。計量經濟學課程問卷調查共回收了27所學校、211名教師和728名學生的有效問卷。總體看,回收問卷覆蓋了全國七大區域和絕大多數類型的高校,學校層次既有211院校也有省市共建的院校。問卷填寫質量較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滿足分析需要。

    一、統計學課程教學現狀

    對統計學課程的調研,主要圍繞課程設置的必要性和重視程度、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教學效果等方面展開。結果顯示,統計學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普遍受到學校、經濟學類專任教師和學生的認同;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增強了學生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能力。對于課程教學具體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如缺乏課程實踐、缺乏案例教學、忽視個性培養等,還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加以解決。

    1.統計學課程必要性和重視程度狀況

    (1)開設統計學課程的必要性。總體看,教師中認為非常需要的占47.5%,認為比較需要的占38.2%,總計超過85%的教師認為開設統計學課程是有必要的。其中,應用經濟學專業教師選擇非常需要的比例為53.8%,高于理論經濟學專業教師的30.1%。職稱越高則選擇非常需要的比例越高,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選擇非常需要的比重依次為32.8%、47.4%、49.0%和54.1%。

    (2)對統計學課程的重視程度。從學生角度看,30.7%的學生認為學校對統計學課程非常重視或較重視,認為一般的占52.3%從學校角度看,33.3%的院校認為學生對統計學課程非常重視或較重視,59.5%的學校認為重視程度一般。總體看,對統計學的重視程度還需要加強。

    (3)雖然統計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具有其自身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但作為一門方法論學科,當將其應用到具體學科時,必然要與背景學科相結合,從而會產生新的特點。調查發現,有76.7%的院校認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院校統計學課程教學目標應該有所不同。88.4%的院校認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院校統計學課程教學模式應該有所不同。67.3%的經濟學類專任教師認為有必要或非常有必要對不同的專業編寫專門的統計學教材。

    2.統計學課程教學狀況

    (1)教學隊伍。整體較好。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66%,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27.1%,具有國際交流經驗的教師占19%,具有統計實踐經驗的教師占31.1%。專任教師隊伍的絕對數量在逐年增加,且增速在不斷加快。但相對于學生規模的增長速度而言,專任教師數量相對不足。

    (2)教學內容。大多數院校的教學內容包含基本概念、數據的描述性整理、概率抽樣、參數估計、假設檢驗、相關與回歸分析、指數和時間序列分析等,教學內容符合學科要求,知識結構合理。教學實踐內容方面,多數院校設計了實踐活動。

    (3)教學條件。超過一半的院校使用國家級規劃教材。83.7%的院校認為使用的教材很好或較好。各院校統計學課程教學課時平均為52課時,其中講授44課時,習題4課時,上機4課時。各院校普遍認為課時偏少,特別是實踐課時。認為比較合理的教學課時數為60課時。實踐教學中,超過一半的學校選擇Excel,1/3的學校使用SPSS。僅有少數院校使用SAS。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正在逐漸被各院校采用。對于網絡教學資源的評價,院校和學生有所不同。學校對網絡教學資源的評價偏高,83.4%的院校的評價集中在比較豐富或一般,與學校的評價相比,學生對此的評價相對較低。認為比較豐富或一般的學生僅占68.2%,還有21.2%的學生認為網絡教學資源較缺乏。可見,網絡教學還不能很好地滿足學生的需要,有待于進一步豐富。

    (4)教學方法與手段。76.7%的學校使用板書和投影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對于多媒體教學方式,絕大多數院校和學生持肯定和贊成態度。42.9%的院校和21.3%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手段對教學具有很大的積極影響,另有54.8%的學校和63.6%的學生認為有積極影響,但影響有限。作業對于學生鞏固相關知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將近一半的院校作業次數在7~9次,約4成院校作業次數在3~6次,還有14.3%的學校作業次數在9次以上。關于作業的批改,大多數學校要求全部批改或批改2/3,不到30%的學校要求批改1/3或教師自行掌握。幾乎所有學校(95.2%)統計學期末考試都采取閉卷形式。最常用的出題方式依次是臨時統一命題(38.1%)、分別自行命題(28.6%)、題庫(23.8%)、卷庫(9.5%)。而教師和學生認為更合理的出題方式依次為題庫(38.1%)、卷庫(26.2%)和臨時統一命題(19.0%)。

    (5)教學效果。調查顯示,各院校授課教師除了對學生課前預習評價偏低以外,對于課堂出勤、作業完成、學習態度和效果等方面的評價普遍較好。在對學生掌握統計學知識促進專業課程學習效果的評價中,有9.5%的教師評價很好,46.8%的教師評價較好,二者合計達到56.3%。學生對教師的敬業精神評價最高,72%的學生對教師敬業精神評價很好或較好,然后依次是教書育人、知識結構、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滿意度偏低,認為很好或較好的只有40%。

    (6)主要問題。教師認為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五個主要問題依次為缺乏課程實踐(64.3%)、忽視個性培養(54.8%)、教師數量不足(52.4%)、缺乏案例教學(45.2%)和學生數量過多(42.9%)。學生認為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五個主要問題依次是缺乏課程實踐(69.1%)、教學方法單一(55.7%)、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48.6%)、忽視個性培養(46.5%)和缺乏案例教學(42.9%)。兩者有三個問題相同。特別是缺乏課

    程實踐和缺乏案例教學這兩個問題,應當引起高度關注。

    二、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

    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調研同樣主要圍繞課程設置的必要性和重視程度、教學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教學效果等方面展開。結果顯示,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樣普遍受到學校、經濟學類專任教師和學生的認同;認為通過課程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從數量上研究經濟關系和經濟運行規律的基本分析方法,增強了學生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能力。對于課程教學具體環節中存在的問題,如缺乏課程實踐、缺乏案例教學和忽視個性培養等,還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教學改革加以解決。

    1.計量經濟學課程必要性和重視程度狀況

    (1)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必要性。總體看,教師中認為非常需要的占49.3%,認為比較需要的占36.0%,總計超過85%的教師認為開設計量經濟學課程是有必要的。其中,應用經濟學專業教師選擇非常需要的比例55.6%,高于理論經濟學專業教師的33.3%。職稱越高則選擇非常需要的比例越高,助教、講師、副教授和教授選擇非常需要的比重依次為32.1%、44.8%、51.9%和64.9%。

    (2)對計量經濟學課程的重視程度。從學生角度看,32.2%的學生認為學校對計量經濟學課程非常重視或較重視,認為重視程度一般的占50.5%;從學校角度看,59.2%的院校認為學生對計量經濟學課程非常重視或較重視,40.7%的學校認為重視程度一般。總體看,對計量經濟學的重視程度還需要加強。

    (3)調查發現,有高達96.3%的院校認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院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目標應該有所不同。92.6%的院校認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院校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模式應該有所不同。

    2.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狀況

    (1)教學隊伍。整體較好。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占61.3%,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占45.7%,具有國際交流經驗的教師占21.4%,具有計量實踐經驗的教師占49.7%。專任教師隊伍的絕對數量在逐年增加,但相對于學生規模的增長速度而言,專任教師數量相對不足。

    (2)教學內容。大多數院校的教學內容包含建立計量經濟學模型的步驟和要點、計量經濟學的基本概念、一元線性回歸模型、異方差性、序列相關性、多重共線性、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隨機解釋變量、虛擬變量、滯后變量、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模型等內容,教學內容符合學科要求,知識結構合理。

    (3)教學條件。44.4%的院校使用國家級規劃教材。92.6%的院校認為使用的教材很好或較好。上機使用相應的軟件進行建模的實際操作,是計量經濟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調查發現,絕大部分學校(96%)使用的是目前比較流行的EViews軟件,僅有少數院校使用SPSS、SAS。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正在逐漸被各院校采用。對于網絡教學資源的評價,院校和學生有所不同。學校對網絡教學資源的評價偏高,81.4%的院校的評價集中在比較豐富或一般。與學校的評價相比,學生對此的評價相對較低。認為比較豐富或一般的學生占64.7%,還有30.1%的學生認為網絡教學資源較缺乏。

    (4)教學方法與手段。對于多媒體教學方式,絕大多數院校和學生持肯定和贊成態度。22.9%的學生認為多媒體教學手段對教學具有很大的積極影響,62.1%的學生認為有積極影響,但影響有限。作業對于學生鞏固相關知識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44.4%的院校作業次數在3~6次,40.7%的院校作業次數在7~9次,還有14.8%的學校作業次數在9次以上。關于作業的批改,接近一半的學校要求全部批改,1/4的學校讓教師自行掌握。幾乎所有學校(92.6%)計量經濟學期末考試都采取閉卷形式。最常用的出題方式依次是題庫(29.6%)、臨時統一命題(29.6%)、卷庫(25.9%)、分別自行命題(11.1%)。而教師和學生認為更合理的出題方式與各院校實際采用的出題方式順序相同。

    (5)教學效果。調查表明,各院校授課教師除了對學生課前預習評價偏低以外,對于課堂出勤、作業完成和效果等方面的評價一般。在對學生掌握計量經濟學知識促進專業課程學習效果的評價中,有10.4%的教師評價很好,有42.7%的教師評價較好,二者合計達到53.1%。學生對教師的敬業精神評價最高,有73.2%的學生對教師敬業精神評價很好或較好,然后依次是教書育人、知識結構、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對教學方法評價最低,認為很好或較好的只有44.2%。

    (6)主要問題。教師認為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五個主要問題依次為教師數量不足(70.8%)、缺乏課程實踐(52.5%)、缺乏案例教學(50.0%)、學生數量過多(37.0%)和忽視個性培養(37.0%)。學生認為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五個主要問題依次是缺乏課程實踐(64.0%)、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57.8%)、教學方法單一(52.1%)、缺乏案例教學(47.5%)和忽視個性培養(44.7%)。兩者有三個問題相同。表明各院校在教學中講授理論普遍過多,講授具體應用太少,這不僅不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計量經濟學的興趣,也不能很好地體現計量經濟學的價值。應當引起高度關注。

    三、對統計學、計量經濟學課程教學現狀的思考

    通過調查分析與研究,筆者認為:

    (1)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經濟系統越來越復雜,不確定性越來越強,經濟活動風險加大。要準確的認識經濟運行狀況、測度風險,必須依靠定量分析工具,作為數據分析方法的統計學必然成為重要的工具之一。經濟學家熊彼特認為,“‘科學的’經濟學家和其他一切對經濟課題進行思考、談論和著述的人們之間的區別,在于掌握了技巧或技術,而這些技術可分為三類:歷史、統計和‘理論’。三者合起來構成我們的所謂‘經濟分析’”。可見,熊彼特認為對一個經濟學家來說,最重要的三門學問是經濟史、統計學和經濟理論。在具體談到統計對經濟學的作用時,熊彼特說,“……我們至少在原則上要承認:統計方法是經濟分析工具的一部分,即使不是為了經濟分析的特殊需要而設計的,也是如此。”著名華人經濟學家錢穎一也曾談到過統計學和經濟學的關系,他認為“運用數學和統計方法做經濟學的實證研究可以把實證分析建立在理論基礎上,并從系統的數據中定量地檢驗理論假說和估計參數的數值。這就可以減少經驗性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可以得出定量性結論,并分別確定它在統計和經濟意義下的顯著程度。”由此,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結論,統計學對于經濟學的重要性已成為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共識。

    (2)計量經濟學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是一門從數量上研究經濟關系和經濟活動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是統計學、經濟學和數學的綜合。經過幾十年的發展,

    計量經濟學已經在經濟學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經濟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尤其是近20年來計算機的飛速發展,使計量經濟學的發展和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計量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使經濟學在精確化和定量化方面跨出了革命性的一步,使經濟學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它自身也成為經濟學家對經濟概念和定律進行定量化的工具,成為經濟學家檢驗經濟理論,分析和預測經濟運行與發展的工具。盡管計量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學科分支,有一定的學科獨立性,但不可否認它的方法性和工具性,即計量經濟學是一門探索經濟變量間關系的有用方法和工具。無論是從計量經濟學課程本身在經濟學人才培養中發揮的作用來看,還是參照國際上的普遍做法,我們認為把該課程作為經濟學類專業的核心課程是必要的。

    (3)各院校基本上都已經認識到了開設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必要性。但在重視程度方面二者相比有所不同,學生中非常重視或比較重視計量經濟學的比例要高于統計學。對此,我們認為,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在經濟學人才培養中發揮了不同作用。盡管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都是定量分析方法,然而二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簡單地說,統計學是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科學。而計量經濟學是統計學、經濟學和數學的綜合,是一門從數量上研究經濟關系和經濟運行規律的科學。由此不難看出,統計學更多地說是一種工具和技術,負責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而計量經濟學是統計學和數學在經濟中的應用,這種應用不僅在開始階段要有經濟理論作為指導,而且在應用的最后階段還要運用經濟理論對產生的結果進行解釋。此外,我們從兩門學科的定義中可以明顯看出,統計學是計量經濟學的基礎之一,計量經濟學大量使用了統計學中的概念和方法。沒有較好的統計學基礎,學好計量經濟學是不可能的。因此,統計學應該作為計量經濟學的先導課程。

    (4)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教育部將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列為經濟學科的核心課程,到目前已有十幾年的時間。這期間,兩門課程教學在經濟學類專業人才培養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均給予很高評價。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掌握了基本的定量分析方法,增強了分析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的能力。有效提升了學生對經濟數據的正確理解和應用,從而對經濟學的學有裨益。

    (5)經過國內經濟統計學界20世紀80年代激烈爭論,統計學的方法論性質成為主流認識。隨之,數理統計方法被大量引入統計學課程。但由此卻引發了新的問題,即在新的統計學課程教學中,原有的經濟統計學部分,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課時均呈現下降態勢,應當引起我們高度關注。

    統計學不僅是計量經濟學的先導課程,而且確實有其獨特的作用,尤其是經濟統計對經濟學的學習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原因在于,計量經濟學要依賴于數據,正確地理解數據是正確地處理和使用數據的前提。經濟統計學的系統訓練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經濟數據的收集過程和計算方法,從而能更好地理解一些統計指標的內涵,從而也就比沒有學過經濟統計的學生更可能正確地使用這些數據。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GDP,學過了經濟統計,我們就知道GDP是一個時期指標,總量指標,既包括物質產品的價值,也包括服務的價值,是按當年價格計算的,不同年份的GDP需要剔除價格因素后才能相互比較。如果沒學過經濟統計,沒有定基、環比、基期、報告期的概念,在剔除價格因素時就會遇到困難或者出現錯誤。

    第9篇: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范文

    作為我國高等學校經濟學門類各專業8門核心課程之一,計量經濟學越來越受到經濟學專業教師和學生的重視與青睞[1-2]。我校區域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開設此門課程雖然只有6年的歷史,但是其在研究生課題研究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需要根據當前計量經濟學教學的發展趨勢,做出相應的改進。

    一、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夠,學時偏少

    我校區域經濟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計量經濟學課程課時為32學時,這遠遠低于很多高~60學時的安排。課時安排偏少,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教師水平的發揮、教學內容的設計,學生對于該課程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會大打折扣。

    (二)課程定位不清晰

    我校的計量經濟學課程究竟是理論課還是實踐課,目前有不同的意見。從目前該課程的學時安排來看,顯然是將該課程設定為理論課,在教學中強調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嚴謹性。但是作為一名碩士研究生,其學習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在掌握模型建立、參數估計、模型檢驗和運用的理論與方法之后,在自己的研究中結合研究課題實現將現實經濟問題抽象化和模型化。因此,目前對于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定位難以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上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三)研究型教學模式運用不夠,實驗教學

    與案例教學質量難以提高計量經濟學是以數理統計為基礎,數學方法為手段,經濟理論為指導,考察現代社會中各種經濟現象的數量關系,預測經濟發展趨勢,檢驗政策效果等。也是經濟學課程中唯一一門對學生提出知識、方法、能力和素質的綜合能力要求的學科,這就決定了計量經濟學教學方法的多樣性。當前,在計量經濟學教學中,課堂教學以講授為主,外加演示Eviews軟件以熟悉各種估計和檢驗方法的流程。計量經濟學研究思路包括建立模型、估計參數、模型檢驗及模型應用。目前的教學中主要就參數估計和各種檢驗的理論和方法進行介紹,而對如何從專業領域的經濟問題出發建立模型,如何應用模型分析實際經濟問題,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討論,學生的應用能力差。此外,目前應用廣泛的一些計算機軟件的實際操作訓練仍然是薄弱環節,學生上機操作訓練不夠,主要限于每節課最后學生的操作演示。

    二、對完善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的若干思考

    (一)在明確定位的基礎上優化課程內容體系

    課程建設的重點是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內容體系,這需要明確計量經濟學課程的定位。計量經濟學教學要盡量做到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應用并重,同時要聯系實際的研究情況。核心問題是如何優化課程內容體系使之適應創造性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和研究型教學模式的需要。為此,需要處理好以下4個方面的關系:首先,在整體思路上,處理好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基礎性、前沿性和時代性關系。計量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發展很快,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不斷涌現。在研究生計量經濟學教學中既要介紹基本的經典理論與方法,又要講授一些非經典的理論與方法。經典理論方法是非經典理論方法發展的基礎,而且至今仍然被普遍應用,在課程內容建設中理應受到重視。同時,應當指出經典理論方法的主要特征及其與實際經濟問題之間的差距,在此基礎上闡述以微觀計量經濟學、非參數計量經濟學和動態計量經濟學為主要內容的非經典計量經濟學理論方法,從而追蹤本學科領域的最新成果,介紹新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動態。同時增加案例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不斷補充和優化課程內容體系,既保持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和基礎性,又體現其前沿性和時代性。其次,在內容結構上,處理好理論、方法和實際應用的關系。研究生能夠結合各自研究方向應用所學的計量經濟學方法,分析和解決實際課題研究中的問題是我們的主要教學目標。因此,在教學中,要注重計量經濟理論與方法和現實經濟問題的結合,堅持理論與應用并重。在講完單一方程和聯立方程理論方法之后,還要講解單一方程計量經濟學應用模型和聯立方程計量經濟學應用模型及其在生產、供給、需求、消費、金融、貿易等主要領域的應用,同時根據學生的研究方向與課題,設置不同類型的專題講座與案例討論。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又能加深學生對于計量經濟學基本理論和方法的理解。再次,在理論與方法的講授上,處理好思路剖析和數學推導的關系。闡述計量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需要借助數學推導過程,然而要認識到,最重要的是思路而不是數學推導過程。很多數學推導過程都可以通過自學掌握,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思路則要通過教師的引導才能掌握,只有讓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理論方法產生和發展的方法論,才有可能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因此,在時間極其有限的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著重掌握的應該是常用方法及其思路,而不是詳盡的數學推導過程。一些較繁瑣的數學推導和更多的方法可以在課后針對有研究需要的學生另行安排。最后,在模型應用的講授上,處理好理論模型介紹和發展過程分析的關系。計量經濟模型在每個領域的應用都有其特定的演變與發展過程。通過各種應用模型的講解,可以讓學生熟悉常用的計量經濟模型及其估計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了解有關模型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以便其在未來的研究實踐中能夠根據具體情況提出和改進模型。所以在應用模型的講授上,應重點介紹模型演變與發展的方法論,只有這樣才可以使學生真正了解計量經濟學的理論方法是如何發展的。

    (二)在積累豐富素材的基礎上加強教材建設

    所用教材的優劣是課程建設水平高低的標志之一。近30年來,計量經濟學的教材層出不窮,其中不乏比較好的。然而多數以介紹理論和方法為主,除了一些例題外,很少有關于應用的專門章節。因此,計量經濟學給人的印象是一門孤立的課程,讀者難以發現它與其他經濟學課程之間的聯系,更不能理解它在整個經濟學課程體系中的地位,甚至會把它視為一門經濟數學方法類課程。為了較好地體現上述關于課程內容體系優化的思想,急需總結多年來的教學與研究經驗,在積累豐富素材和融入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礎上,更新教材內容,做到理論與應用并重,將計量經濟學設計成為一門特色鮮明的經濟學課程。這一方面需要處理好基礎性和前沿性的關系,另一方面需要增加實例,更新和改變軟件。

    (三)在適當增加課時的基礎上改進實驗教學#p#分頁標題#e#

    實驗教學是計量經濟學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兩者缺一不可[3]。目前教學中,學生上機訓練時間太少。建議在現有學時基礎上,增加8個學時的上機操作訓練,并將這8個學時穿插在原有的32學時中間,而不必專門安排軟件應用的實驗課。在實驗教學中可以重點介紹一種專業應用軟件,要做到實驗教學與理論方法教學相銜接,即應該將實驗教學合理、適時地穿插在理論與方法教學的過程中,而不能截然分開,這樣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理論方法的理解和運用。在實驗教學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加強學生在處理各類型數據、建立模型等方面的訓練。可以適當安排一些綜合練習,在綜合練習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研究方向選擇實際研究對象,綜合應用所學的理論方法,建立模型,收集數據,估計、檢驗和應用模型,從而完成建模的全過程。通過獨立的實踐、教師的輔導和互相之間的交流,促成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

    (四)在豐富案例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提高案例教學質量

    計量經濟學強調綜合能力的培養,案例教學自然是教學方法的首選。然而,在目前計量經濟學教學中,傳統教學方法依然占主導地位,對如何根據經濟學理論、從實際經濟問題出發建立模型以及如何根據已建立的模型分析實際經濟問題等討論的較少,結合實際案例的分析和應用就更少。這樣勢必導致學生理論方法的實際應用能力較為薄弱,面對實際經濟問題或現象,在提出建模設想、選用具體估計方法、查閱相關資料、收集整理數據、診斷發現問題和改進估計方法等各個計量經濟建模環節都存在問題[4-5]。因此,在計量經濟學課程建設中,除了適當增加實驗教學外,急需加強案例教學,以便有效地消除或縮小理論與實踐的鴻溝。首先需要有效地組織案例素材,建設有專業特色的案例庫。有專業特色就是要充分體現我校區域經濟學專業以及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科特點,圍繞當前國家社會經濟生活中與區域經濟和農村經濟發展有關的課題,選取體現時效性、專業性、貼近個人社會經濟生活的微觀區域經濟案例。在建立案例庫的過程中,應當整合校內多個相關學院的資源,特別是人文與發展學院和經濟管理學院要互通有無,合作交流。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成人免费在线|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videos欧美成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户外勾搭野战| 91成人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成人免费无毒在线观看网站|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性生活免费看|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成人|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一级成人a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无遮挡毛片免费看 |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专区| 免费看的成人yellow视频| 成人片在线观看地址KK4444|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中文|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高清|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 成人综合婷婷国产精品久久蜜臀 | 欧美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 成人18视频日本| 成人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四虎成人影院网址| 国产成人小视频| 亚洲成人黄色网|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久久久成人影院|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a成人毛片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