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規模經濟的分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 要 汽車租賃行業作為網絡型產業中的新生代產業,近幾年在國內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行業內主導企業基本實現了全國范圍的網點布局,但卻不存在明顯的規模經濟。本文對這一現象進行探討,以期能夠對行業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 汽車租賃 網絡型產業 規模經濟
中圖分類號:F246.4 文獻標識碼:A
網絡作為一種系統,具有整體性、結構性、層次性和開放性等一些明顯的系統特征;同時,其本身節點和鏈路的構成狀態及構成體系又決定著它在結構上具有互補性和可分割性。網絡型產業,為具有物理網絡基礎設施的產業,即它們都有從生產設備到用戶端服務所需的網絡設備,并按照一定的組網方式將該項服務的所有用戶聯結起來,形成功能完善的網絡組織。
然而不同的網絡型產業,規模經濟效應又具有特異性,本文從汽車租賃行業現狀入手,對汽車租賃行業網絡規模經濟進行研究。筆者認為汽車租賃行業的規模經濟,應該包含范圍上的規模經濟和經營上的規模經濟。
1國內汽車租賃行業發展現狀
目前,國內較大汽車租賃企業已經基本實現全國范圍內的覆蓋,消費者能夠在全國各大城市進行汽車租賃。然而,沒有一家企業實現經營上的規模經濟。作為網絡型產業中的新興產業,汽車租賃行業中的異地還車費用居高不下,為消費者帶來了極大不便。神州租車公司,作為國內汽車租賃行業最有實力的企業,同樣也不存在經營上的規模經濟。例如,由神州租車石家莊橋東區北國商城益友百貨店網點取車,14天后在北京鳥巢店還車,異地還車費用為854元,按0.1L/KM油耗計算,石家莊至北京的距離為392km,取當下97#油價為7.34元/升,實際由北京駕車到石家莊油耗為288元,再加之一天的租賃費用90元,人工費用(在此計100元),費用不足500元。然而租賃公司給出的價格實在高的有點離譜。假如由石家莊租車在深圳還車,異地還車的費用高達4000元―6000元之多,根據計算異地還車實際提供的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式。看一個國外的例子:在華盛頓取車,兩天后在紐約機場還車,兩地之間距離為364km,卻沒有任何的異地還車費用。
2汽車租賃行業的規模經濟特性
2.1汽車租賃行業租賃網絡的正外部性
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汽車租賃行業作為一個網絡型產業,當區域內節點之間的用戶不斷增多時,就會出現明顯的正外部性。兩節點之間車流相互抵消,較少甚至消除異地還車費用。隨著用戶基數增加,往來于兩地之間的車輛就會增加,消費者a在甲地取車在乙地還車,而消費者b正好希望在乙地取車在甲地還車,這樣就可以消除乙地還車費用。如果沒有異地還車費用,單項車流可能會因此變大,進而可以一次性的將車輛送回原地,降低異地還車成本,每個消費者所必須承擔的成本降低。消費者數量的增加,降低了其他消費者所必須承擔費用,稱之為汽車租賃網絡化經營的正外部性。
2.2經營性規模經濟節點發展速度較快
汽車租賃行業的發展與區域的經濟發展情況有著密切關系,經濟發展良好的區域率先開展汽車租賃服務,并引領全國該行業的發展。如果區域某些節點之間存在較大的出行需求,那么該區域節點之間將率先出現異地還車服務其費用一般較低甚至無異地還車費用。然而對于出行需求較小的節點之間,汽車租賃企業將采用相應的手段來限制該節點之間的異地還車業務,從而降低企業管理成本和沉沒成本。在美國,很多地區的異地還車費用可以免除,而對于系統設計內不存在經營性規模經濟的節點間異地還車,將會收取非常高昂的費用。例如,美國道樂租車,加利佛尼亞州,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三個州之間以及佛羅里達州境內不需要任何異地還車費用,但是美國很多區域需要收取高昂的異地還車費用。這在使得本來具有經營性規模經濟的節點,快速發展的同時,抑制了不具有經營性規模經濟節點的發展。
2.3范圍性規模經濟與車輛租賃行業交替推拉關系
在區域汽車租賃行業得到較快發展之后,消費者希望得到更加快捷的服務流程,能夠實現異地還車等服務。發展較好的企業,將受到消費者需求推動,開展網絡化的服務。當汽車租賃企業在全國形成網絡以后,就會出現范圍性的規模經濟,拉動消費者的需求。在消費者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將產生區域性的經營性規模經濟,此時又會極大地拉動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在汽車租賃行業網絡化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將出現該行業與規模經濟交替推拉的關系。
2.4汽車租賃規模經濟效應調整過程中的非連續性變化
從形式上看,汽車租賃行業的規模效應同一般規模經濟效應的不同體現在一般的規模經濟效應可以連續性量化調整,而汽車租賃行業只能呈離散性與跳躍性調整;同時,這種離散性體現了量變和質變同時遞進的過程。
參考文獻
[1] 李晨陽,網絡型產業的網絡效應與一般規模經濟效應的特征分析[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
關鍵詞:企業規模 企業國際競爭力 效率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走出去”戰略,參與國際分工。然而在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時,不同規模的企業表現出了不同的應對策略,其競爭力也各有不同,因此,到底企業規模與國際競爭力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關系,成為理論界研究的焦點。
在過去既有的研究中,關于企業規模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問題,在國內外學者構建的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中,企業規模往往作為一項評價指標納入企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但上世紀70年代,英國的經濟學家舒馬赫寫了一本轟動一時的書叫《小的是美好的》。舒馬赫認為,資源密集型的大型化生產將導致經濟效益降低,資源枯竭和環境污染,應當超越對“大”的盲目追求,提倡小型機構、適當規模、中間技術等等,所以,“小的是美好的”。隨著21世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很多企業發生了定制革命,越來越多的企業由原來的規模化生產轉變為定制化生產。因此在定制化時代,有必要重新審視企業規模與企業國際競爭力關系,確定企業的規模與效率邊界,從而有效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
企業規模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內涵
當我們把企業規模與企業國際競爭力放在一起時,首先會想起美國《財富》雜志每年評選的世界500強企業,規模巨大,實力雄厚,擁有強大的國際競爭力。企業規模通常由企業總資產、員工人數、銷售收入等具體的指標來反映,要考察企業規模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系,首先從企業的生產函數分析。在企業的長期生產過程中,所有的投入要素都是可變的,在既定的技術水平下,廠商按照同樣的比例增加投入要素的數量,產出將會發生三種變化情況:生產要素一定比例的增長會引起產出更大比例的增長及規模收益遞增情況;產出按照比投入要素更小比例的增長及規模收益遞減情況;產出恰好與投入要素增長的比例相同及規模收益不變情況。
企業國際競爭力是一個整體概念,是企業多種能力的綜合。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WEF)1985年《關于國際競爭力的報告》中提出的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定義:“企業在目前和未來在各自的環境中以比它們國內和國外的競爭者更有吸引力價格和質量來進行設計、生產并銷售貨物以及提供服務的能力和機會”,那么企業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產品就必須具有價格和質量優勢。對于什么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有關部門《關于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的指導意見》中認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應有如下特征:即技術創新能力強,主業突出,擁有知名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市場開拓能力強,有健全的營銷網絡,擁有持續的市場占有率;經營管理能力強,有適應國際化經營的優秀管理人才隊伍和現代化管理手段;勞動生產率、凈資產收益等主要經濟指標達到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規模經濟效益好,具有持續的盈利能力和抗御風險能力。
從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定義可以看出,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與企業的規模有較強的正相關性。企業擴大規模可以帶來規模經濟效應,從而減低產品的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但企業規模擴大的同時也會引起企業經營效率的降低、企業管理成本的增加以及企業成長的不平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企業規模對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正效應分析
企業規模對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正效應主要是指企業規模與企業國際競爭力有較強的正相關性,其主要原因在于規模經濟效應。在經典的微觀經濟學分析中,規模經濟是用于解釋競爭力的重要概念和分析工具,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產品之間成本的差異構成了產品競爭力的基礎。規模經濟是指在既定的技術條件下,生產要素一定比例的增長能夠引起產出更大比例的增長,生產的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減。企業產品或服務的生產函數之所以呈現出單位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下降,除了大規模采購和數量折扣帶來的成本節約外,還有以下原因:
(一)分工和專業化使生產成本降低
規模經濟最早來自于分工和工人熟練程度的不斷提高而帶來產品生產專業化的經濟性。分工與專業化使勞動者用于生產活動的操作越來越少,從而較快地提高勞動的熟練程度。與此同時,分工與專業化使勞動者節約或減少因為經常變換工作或變換生產活動中的不同操作而損失的時間。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到分工理論,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勞動分工導致專業化的生產工序,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由此看來,經營規模的擴大使分工進而生產工序專業化成為可能。而且當一個廠商采用生產專業化降低成本時,其他廠商也會擴大生產規模,產生規模經濟效應。規模經濟帶來的相互依賴性和累積性效應會迫使各個廠商進一步擴大規模,爭取獲得相對于其他廠商的成本優勢。
(二)學習效應引起成本降低
學習效應是指企業的工人,技術人員,經理等人員在長期生產過程中,可以積累產品生產、技術設計以及管理工作經驗,從而通過增加產量導致長期平均成本下降。如果產品在市場上的銷售價格不變,單位產品成本下降,單位產品利潤提高,可以刺激企業擴大產品生產規模,增加市場供給。由于學習效應而導致的單位產品勞動投入量下降必然導致產品長期平均成本的下降,使企業能夠用較低的勞務成本生產較多的產品。對于存在著學習效應的行業,當企業生產規模擴大到足夠大時,進入該行業的企業可以通過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降低勞務成本和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等措施獲得比較好的經濟效益。
(三)沉淀成本的存在促使企業產生規模經濟效應
沉淀成本是指業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對企業而言,固定資產、無形資產、遞延資產等均屬于企業的沉淀成本。由于企業在生產過程中,一些要素是不可分割的,尤其是廠房、設備等固定成本,這類成本作為一次性投入,會隨著廠商規模的擴大,使這些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要素的生產能力。企業生產過程中還存在一些類似于固定成本的設置成本,即在生產準備工作期間所耗費的時間和費用,這些成本在一定范圍內不會隨著產量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就會產生規模經濟效應。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企業規模的擴大可以帶來規模經濟效應,降低產品的生產成本,使企業有能力提供更具有成本競爭優勢的產品,從而具備較強的產品國際競爭力,而產品國際競爭力又是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與企業的規模之間呈現一定的正相關性,企業規模要素就成為研究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必須考慮的要素之一。
企業規模對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負效應分析
(一)企業規模擴大的同時會增加管理成本
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的管理、監督、協調成本也越來越高,有時甚至高于通過市場的交易成本。例如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教育培訓費用、行政辦公費用、內部審計、監督費用等等,這些費用的增加直接導致企業管理成本的增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企業規模的擴大會延長信息溝通渠道,增加信息溝通成本,導致決策效率低下,產生利益本位主義,更不利于企業對市場變化做出快速反應。經濟學的研究表明,當企業內部管理成本低于市場交易成本時,最好由企業替代市場,即擴大企業的經營規模;當企業內部管理成本高于市場交易成本時,最好由市場替代企業,即縮小企業的經營規模。因此,企業規模的最佳界限,就是企業內部管理邊際成本與市場交易邊際成本相等時所確定的企業規模均衡邊界。
(二)企業規模擴大會帶來企業創新上的惰性
創新惰性是指企業被創新所取得的成就所迷惑而導致的放松懈怠。對于創新惰性的理解是多方面的,如企業領導依據思維定勢進行創新決策、由惰性文化而引發的因循守舊、對環境變化的置若罔聞等。一般來說,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隨著規模的擴大和市場份額的提高,公司最初的增長活力會慢慢消退。因為隨著企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公司制度逐步完善,改革的空間和動力不足;員工已相對穩定,企業進入雇員低循環期;公司業務仍在發展,但利潤率已徘徊不前。實踐證明,越是獲得過成功的企業,越容易固守以往的傳統和習慣。成功容易使人缺少風險防范意識和創新意識,缺乏應對挑戰的準備。當市場環境發生變化時,企業往往不知所措,被迫倉促應戰,結果導致公司一步步走向衰敗—這不是因為未采取行動,而是因為遵循以往的慣例,采取了滯后或錯誤的行動。
(三)企業規模擴大會導致企業成長的不平衡
企業規模擴大的同時,往往會出現資源利用的不平衡性和企業管理能力的有限性,具體表現為企業成長因素之間的發展不同步和不協調。這些成長因素包括企業的生產能力、市場能力、融資能力、管理水平等方面。例如企業規模擴大要求企業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然而在企業成長的過程中,管理水平的提升往往滯后于企業的發展,結果規模成了包袱,擴張成了陷阱。企業在不斷擴大規模的過程中,由于管理能力的不足,企業往往片面關注單方面因素,如企業的規模、市場、行業、區域、企業家、組織能力等決定成長的各個方面,最終結果導致企業成長失衡。另外,當企業規模擴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受一些現實因素的制約,企業家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創新惰性,從而造成企業家成長和企業成長的不平衡。
結論
正是由于企業規模與企業國際競爭力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所以在現實的企業國際競爭力研究中,企業規模不僅被視為競爭力的決定因素之一,而且往往被直接作為衡量企業國際競爭力強弱的指標之一。在國內外學者構建的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中,企業規模作為一項評價指標納入企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在眾多的評價指標體系中,反映企業規模的指標有:總資產、企業員工人數、銷售收入等。這些指標作為企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中規模因素的構成,決定并影響著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結果。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企業規模對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僅有正效應,還存在著一定的負面效應。從企業產品國際競爭力的角度來考慮,企業規模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系可以這樣描述:如果企業出現規模收益遞增,那么就存在規模經濟效應,使企業產品獲得成本優勢,增強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相反,如果出現規模收益遞減,則會影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因此,規模大是否必然帶來強大的國際競爭力還取決于其他因素,但這并不妨礙企業規模作為企業國際競爭力研究分析工具的有效性,因為企業國際競爭力是一個綜合概念,由一系列指標來反映,每個指標對企業國際競爭力影響的程度由該指標在評價指標體系中占的權重決定。所以在評價企業國家競爭力時,企業規模作為評價指標之一,必須賦予恰當的權重,并綜合考慮其他相關因素。在實踐中提高和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時侯,必須充分考慮企業規模對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正面效應和負面效應,合理地確定企業的規模與效率邊界,從而有效的發揮規模經濟效應,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1.金碚.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M].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2.彭麗紅.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及分析[J].管理世界,1999(1)
3.胡大立.企業競爭力-決定因素及形成機理分析[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5
【關鍵詞】銀行保險 因素分析 規模經濟 風險管理
銀行與保險公司皆屬于金融中介范疇,對金融資源的配置所起到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國民經濟中銀行與保險都處于核心地位。隨著全球化、市場一體化進程不斷推進,監管政策的不斷放松,金融服務業被迫進行戰略調整和擴張,追求規模效率和范圍效率。
一、銀行及保險機構的規模經濟
保險機構和銀行同屬于金融中介的類型,雖然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但在產品的供給方式、運營的方式、盈利的方式以及風險控制的模式上具有高度相似的特點。例如產品的開發過程是相似的,包括產品定價、風險分析、營銷拓展等;運營管理方式比較相似,包括客戶服務、財務管理、投資管理基本相近。保險及銀行等金融機構內在的擴張需求及外在的競爭壓力以及在市場間套利的機會,驅動著金融中介機構以不斷提高規模效率,充分運用規模經濟方式拓展新的領域和尋找新的利潤來源。
在國際金融市場創新化、多元化、國際化和功能化的驅使下,國際保險市場也面臨著風險國際化、競爭自由化、資本國際化和監管透明化的挑戰。現代技術尤其是通信與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以及在金融保險業的廣泛應用,大大提升了金融運行的效率,強化了金融信息的傳遞,推動了金融工具的創新以及隨之而來的金融企業組織形式的演變和優化。其中銀行保險合作發展的銀保模式以及全能銀行模式,推動著國際金融企業競爭實力的不斷提升,也迫使金融企業尋求一切方式提高自身實力,不斷擴張規模,發揮規模經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規模經濟是研究經濟組織的規模與經濟效益關系的一個基本概念,指經濟組織規模的不斷擴大,而導致經濟效率不斷提高、平均成本不斷的降低。因擴大規模而降低平均成本的,均稱之為具有規模經濟;因規模擴大的,平均成本不變或者升高者,稱之為缺乏規模經濟或規模不經濟。不過當經濟單位規模擴張到一定程度之后,會出現規模不經濟。根據產業組織理論,內在的規模不經濟是由于組織規模變大后,更難于協調、監督和管理,導致交易成本顯著增加,造成整個組織經營管理效率下降的傾向。大型金融機構的規模不經濟通常變現為盈利能力低、效率低下和比較弱的資本結構。
二、保險業發展的規模經濟因素
國際金融保險市場的競爭日益加劇,金融保險業通過戰略重組提高自身實力,擴大經營規模,提高規模效率,所以跨業務部門并購浪潮不斷涌現。例如美國保險業的花旗銀行與旅行者集團的合并,歐洲銀行保險業的并購也涉及310億美元。根據Sigma(2006),1999-2004年期間,日本發生規模較大的并購交易,期間Meiji Life與Yasuda Mutual Life合并,Prudential US收購了Kyoei Life,Tokyo Mutual Life和Daido Mutual Life以及Taiyo Mutual Life進行了合并。這些公司合并均著眼于擴張規模,提高規模效率。
規模的擴張若能夠帶來成本的降低,證明該經濟單位具有規模經濟效率。以銀行保險業最發達的法國情況來看,用銀行保險形式的公司明顯比傳統保險公司更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傭金和成本在總保費收入中的比重,銀行保險機構能夠控制在10%左右,傳統的保險公司比例則通常高于10%,甚至達到20%。不過由于行業的特殊性,銀行保險和一般企業的規模邊界有所不同。對于一般企業而言,規模的追求很可能僅僅受到某種數量邊界的限制,因為超過某種邊界,將導致規模不經濟。但是,對于銀行保險而言,由于各國法律和監管的規模定,其規模最直接的限制就是自己既定的資本量以及現有的資產質量。所以在通常情況下,按照資本量和資產質量來選擇和決定規模邊界,是銀行保險最為現實的選擇。
三、銀行保險在風險管理上的規模經濟效應
保險機構和銀行的聯合將有效提高在風險處理上及風險管理領域的效率,在多個層面體現規模經濟效應。兩類機構的風險類別雖然有一定差異,但就風險管理和處理的技術手段、管理技能、專業人才方面具有較多共同點,兩類機構的資產風險和負債風險的處理方面可以充分發揮上述幾方面的規模經濟,從而提升規模效率。保險機構及銀行對規模擴張的追求,以及上述多種要素產出效率的提升,導致生產邊界不斷擴張,從而實現更多的風險聚集。在不同層面上,風險的管理將體現規模經濟效應。
一是風險集中與公司總風險。雖然對公司總風險的估算仍是保險機構和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難題,因為不同類型的風險估計差別顯著,總風險的估算基本上是各種風險評估的混合。集中風險的方法基本上是對歷史數據的統計,計算凈回報率的概率分布,并且計算分布的標準差。雖然各種風險匯總過程中對各種具體風險之間的權衡和相互之間的抵消程度是非常復雜的過程,但是通過擴展企業生產邊界,擴展風險處理邊界,擴大風險承擔總量,仍可以提升幾個類別風險的估計精度。
二是對保險機構的承保風險處理效率的提升。根據實際情況來看,保險市場處于一種分割狀態,不同類別、地域、客戶群、渠道等指標的保險風險具有顯著的風險差異性,從而呈現了割裂的保險市場。銀行保險機構規模的擴張,承保風險規模的擴大,實現較細類別風險處理量的提高,從而有利于在概率上提高精算技術上估計的準確程度,降低定價方面的精算風險,從而有利于降低整個精算風險。
關鍵詞:國際游資 規模估算 經濟影響
在我國經濟增長放緩、金融危機普及全球的今天,正確認識我國國際游資流動的方向和規模,探討國際游資活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成為值得研究的問題。
對我國國際游資規模的重新估計
我國學者測算國際游資規模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測算方法是:用外匯儲備額減去正常的外貿順差和外商直接投資,扣除一些正常的貿易轉移支付和利潤匯出以及資金回調,剩下就是估算的國際游資數額。由于該方法涵蓋范圍較寬,學者們提出不同修正方法:王建(2005)認為流入中國熱錢等于我國外匯儲備缺口;梅新育(2006)認為熱錢流入數額=外匯儲備增量-貨物貿易順差-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王世華和何帆(2007)認為應該作如下調整:其他資本流動凈額=外匯儲備的增加額(經儲備價值變化調整,減去銀行注資和資產置換)-貿易余額-總的FDI流入額-中央銀行的利息收益,但這種方法對數據要求較高。
另一種方法是“直接法”,即在凈誤差與遺漏基礎上進行調整得出國際游資規模。王軍(1996)、楊勝剛和劉宗華(2000)直接使用卡丁頓法估算我國隱性資本流動;李俊(2005)用公式:凈誤差與遺漏+(大額儲備增加-順差-外商投資額-貿易和金融項目調整值)-外匯儲備收益調整-其它(個人和企業結匯、銀行外匯經營收入、QFII等) ;Eswar Prasad和Shang-Jin Wei(2005)則直接把誤差與遺漏項和投資流入項加在一起作為我國國際游資規模。
由于不同學者測算國際游資使用的計算方法和口徑不同,測算結果存在差異。為了對我國國際游資的規模和趨勢有一個準確認識,本文在比較不同測算方法基礎上,分別用間接法和直接法在6個不同口徑下來估算其規模,并對結果進行對比分析。
(一)間接法基礎上的估算
間接法是用一國總資本流入減去正常的資本運用得到一國資本外逃或熱錢流入的數量,基本算法是:國際游資=(外債增加額FD+外國直接投資凈額FDI)-(外匯儲備增加額RSV+凈貿易額CAB)。其中凈貿易額為正,代表經常項目赤字;反之代表經常項目盈余。計算結果正號表示國際游資凈流入(熱錢流入),負號表示國際游資凈流出(資本外逃)。
由于我國外匯儲備大部分是美國國債,如果美元匯率發生較大波動,那么以其它貨幣形式持有的外匯儲備的美元價值就會變動,而該變動導致的外匯儲備價值變化不是由資本流動引起的,所以應從外匯儲備變動額中剔除。考慮到外匯儲備變動經匯率變化調整前后有明顯差異,本文分別用經匯率變動調整的儲備增加額(盛柳剛和趙洪巖,2007)和未經調整儲備的增加額計算了兩個口徑不同的測算結果:
間接1: (FD+FDI)-(RSV+CAB),其中RSV經匯率變動調整
間接2: (FD+FDI)-(RSV+CAB),其中RSV未經匯率變動調整
(二)直接法基礎上的估算
直接法公式為:國際游資規模=國際收支凈誤差與遺漏+私人非銀行部門短期資本流入+其它調整項目
其中:國際收支凈誤差與遺漏反映沒有進入統計的地下資本,數據直接從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獲得。私人非銀行部門短期資本流入反映的是進入統計的、具有投機資本特點的私人資本,本文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金融項目下其他投資中短期項目來反映。
本文通過對“經常項目”的各個子項目進行分析,發現:首先,雖然偽報進出口是國際游資進出我國的一個渠道,但2001-2003年期間,貨物和服務項目并未出現非正常變動,而且估計偽報進出口主觀性較強,因此本文未對進出口項目進行調整;其次,“投資收益”項2002年起絕對值明顯下降,到2005年由負變正,說明存在通過投資收益進行資本投機的可能;“經常轉移”項下“其它部門”差額在2002年后明顯增加,部分國際短期資本可通過僑匯等方式進入國內,因此本文用這兩個項目實際發生值和指數平滑預測值的差額來衡量其中可能隱藏的投機資本數額(其中,差額1=投資收益-指數平滑法預測值;差額2=“經常轉移”的“其它部門”項目-指數平滑法預測值)。
根據以上分析,本文運用直接法對我國國際游資規模進行了四個口徑的計算:
直接1=凈誤差與遺漏-儲備貨幣價值變動+金融項目其他投資中短期項目
直接2=凈誤差與遺漏-儲備貨幣價值變動+金融項目其他投資中短期項目+差額1+差額2
直接3=凈誤差與遺漏-儲備貨幣價值變動+金融項目其他投資中短期項目+差額1+差額2+(FDI-外商直接投資實際利用額)
直接4=凈誤差與遺漏-儲備貨幣價值變動+金融項目其他投資中短期項目+差額1+差額2+證券投資
本文還采用來源于Bureau Van Duk electronic publishing Country Data數據庫的其他短期資本凈流動指標(包括經估值變化、異常融資、凈誤差與遺漏調整的短期資本凈流動和組合投資凈流動)作為另一客觀口徑進行對比。
不同估算口徑得到我國國際游資規模和趨勢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7個口徑估算的國際游資規模在趨勢上是一致的,具體的數額雖然有一定差異,但總體變化是一致的。我國在2001年前經歷一段時間的資本外逃情況后,從2002年起國際游資出現了凈流入,且規模逐年增加;但是在2005年以后國際游資流動規模出現大幅波動,流動方向變動也表現出易變性。
國際游資規模變動對我國的影響
(一)我國國際游資流動方向有發生逆轉的可能
首先,國際游資在2002-2005年大量流入的情況下,2006年突然出現明顯外流,這說明我國國際游資有短期內流出途徑;其次,國際游資大量流入的階段(2002-2005年)正是我國處于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資產價格存在增值預期的階段,到2006年之后由于預期已部分兌現,國際游資在方向和規模上開始出現波動,不排除部分投機者已獲利撤出。這說明國際游資的活動基本是與我國的經濟周期相符合的,如果我國出現經濟增長減速、資產價格下降等問題,國際游資就可能會大規模地流出,這極有可能對我國的金融穩定造成不利影響(E.S.Prasad & S.J.Wei,2005)。
(二)國際游資的規模變動影響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
當一國處于經濟高漲時期,中央銀行為抑制通貨膨脹而提高利率時,國際游資會大量涌入,迫使該國被動增加貨幣投放,從而抵消緊縮性貨幣政策的作用;當經濟增長放緩,中央銀行放松銀根時,國際游資會因投資預期收益下降而選擇流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擴張性貨幣政策的成效。因此,國際游資規模和方向變動可能會起到抵消我國貨幣政策作用的效果。
(三)國際游資規模及方向變動會加大國內資產價格的波動幅度
由于國際游資往往以短期高額收益為目標,因此它帶來的貨幣供應往往直接流向股市、房地產等,轉化為虛擬資本,形成投機需求,造成資本市場過度投機,形成資產價格泡沫(王自力,2005;梅新育,2006;宋勃、高波,2007;彭菲婭、劉兵權,2007;張中華,2007)。同時中央銀行為抑制投資,不得不進行總量控制,導致投入到實際經濟部門的貨幣供給減少。因此大量國際游資流入會造成超額貨幣供給,推動通貨膨脹;會造成實體經濟部門的資金不足,導致虛擬經濟投機過度和實體經濟增長不足的畸形經濟結構。而在國內短期投資收益下降后,國際游資大量流出會導致投機性資產的拋售壓力,從而導致證券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資產價格的過度調整。
相關政策建議
(一)加強對資本項目管理
加強國際收支統計分析和監測預警,嚴格控制短期性外資流出入,保持合理的債務結構,嚴格限制資本項目的借匯,對異常的外匯流動要跟蹤調查。必要時可對短期資本流動征收托賓稅,增加國際資本流動成本,從而抑制國際游資的流動。
(二)采取穩定的匯率政策
大量國際游資涌入我國的主要目的是在人民幣升值過程中獲取收益,因此保持匯率政策的穩定性對于降低國際游資波動性很有必要。在目前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下,人民幣匯率趨勢的改變或大幅波動,必將導致投機資本撤離我國。同時,穩定的匯率政策也使我國經濟結構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調整,有效降低外部經濟波動對國內經濟的沖擊力度。
(三)強化財政政策的調控能力
由于我國貨幣政策獨立性會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從而導致實施效果不佳。因此,我國在進行宏觀調控時,應著力強化財政政策,降低國際經濟震蕩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首先,應對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進行重點監控,防止基礎產品價格的大幅波動;其次,對投機資本容易涉足的行業采取限制政策,防止資產價格的過度波動;最后,合理運用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鼓勵長期性的實業投資和國內居民消費,把資金引入實體經濟中,積極引導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
(四)加強國際政策合作
由于國際游資的活動主要通過外匯市場進行,要抑制國際游資的活動,需要通過較多的信息披露和有效的市場約束,同時需要通過主要國家之間的貨幣政策協調,特別是在匯率政策方面的協調,來縮小國際游資活動空間,減輕其破壞性。我國前期面臨的國際游資涌入的問題,實際上是美國雙高赤字帶來的弱勢美元政策和亞洲國家對出口的高度依存帶來的亞洲國家匯率政策兩難選擇所造成的。在目前美國面臨危機的情況下,亞洲國家和發達國家應通力合作,解決失衡的國際經濟格局:美國要重視對赤字的控制和調節,亞洲國家要逐步調節國內經濟結構,降低對外貿易依存度;同時,亞洲國家的央行應聯合起來優化匯率制度設計,避免部分國家匯率波動引起整個地區甚至全球金融震蕩。
參考文獻
1.和平.漸進資本開放下中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6(11)
關鍵詞:規模效益;合作競爭;醫療服務;非對稱博弈模型
中圖分類號:F08:R-0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217(2007)04―0099―03
昂貴的就醫費用和漫長的候診時間,令歐美國家的就醫隊伍開始不斷向海外尤其是亞洲國家轉移。這一趨勢與上海打造亞洲醫療服務中心的目標不謀而合。但由于缺少與國際醫療、旅游醫療相配的服務品牌與服務文化,目前針對高端的、分散化的特需服務并未承擔起上述任務。因此,建立一個同時具備優勢資源整合營銷功能以及互補提供功能的醫院作為國際醫療的平臺,成為構想。
一、醫院間的協同競爭
協同競爭是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競爭觀念的創新。知識經濟更強調顧客化、靈活性、迅速反應和價值鏈的非內在化和非結構化,這些都促進了企業之間的合作。當兩個企業在某些活動中合作,而又在其他活動中相互競爭時,就呈現出一種二元對立的矛盾關系,將這種關系可以稱為協同競爭。協同競爭是協同與競爭的統一,是協同與競爭矛盾的雙方相互轉化、相互依賴的對立統一過程,是企業間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的一種戰略意境。平臺性國際醫院的建立目標是獲得國際醫療、旅游醫療等現有市場份額外的市場,但作為新建醫院,獲取醫療服務專家、提供最高水平醫療技術的時間成本與經濟成本會非常高,必須借助現有醫院的優勢技術。另一方面,借助國際醫院平臺,現有醫院可能獲得更具支付能力的顧客,同時學習和提高自身服務水平。但是,國際醫院作為醫療服務機構,對現有的市場不可能完全不分享,雙方間的競爭不會完全消除。醫院間呈現協同競爭態勢。這是一個動態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的選擇過程,在此過程中既可能出現合作,也可能出現背叛。醫院行為的出發點都是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
二、醫院間協同競爭模型
(一)基本假設
目前,上海有30個醫學重點學科,30個醫學重點專科以及33個臨床醫學中心,它們分布在20余家醫院,是體現上海市醫療技術與醫療水平的制高點,也是可供新建平臺性醫院選擇的合作對象。假設合作的方式是,現有醫院提供核心醫療服務,如制定治療計劃、處方、手術等,新建平臺型醫院提供服務對象、設備與設施及國際標準的非核心醫療服務,如病房服務、康復指導等。
假設I={l}代表參加合作的現有醫院,簡稱“合作醫院”,I={2}代表新建國際醫院,簡稱“國際醫院”;令S1=S2={競爭,合作}為參與者策略集,即擁有潛在服務對象與國際化服務文化的國際醫院,以及擁有相應醫療核心技術的合作醫院都有兩個策略可以選擇。當兩個醫院都選擇合作時,雙方把自己擁有的資源結合,并分享收益;當兩個醫院都選擇競爭時,每個醫院都放棄合作,國際醫院自己雇用或聘請醫療專家完成治療,合作醫院選擇自己尋找服務對象,分別在沒有對方參與的情況下,完成該次醫療服務并占有該服務的全部收益。如果國際醫院選擇合作的策略,對合作醫院的醫療技術進行推介,提供潛在服務對象,而合作醫院卻選擇競爭策略,獨自完成醫療服務,則國際醫院獲得的支付為0,合作醫院得到醫療服務的全部收益。如果合作醫院選擇合作策略,提供醫療技術,國際醫院選擇競爭策略,則合作醫院獲得的支付為0,國際醫院得到醫療服務的全部收益。
(二)非對稱二人博弈模型
假設醫療專家團隊為相對稀缺資源,如果合作醫院與國際選擇獨自完成業務,合作醫院的營銷成本是C1,國際醫院獲取醫療專家的成本是C2,則有0≤C1R2≥0。于是,合作醫院和國際醫院的支付矩陣可以表示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
三、結果討論
目前上海已建立的30個醫學重點學科,30個醫學重點專科以及33個達到亞洲一流水平臨床醫學中心,是實現十五規劃中提出的建設亞洲醫療中心的核心步驟。其目的是整體提升醫療技術水平。此外,還需要構筑新型醫療服務體系作為亞洲醫療中心的基礎。而這一新型醫療服務體系必定是可以最大限度滿足多層次醫療服務需求。
面對亞洲醫療旅游產業目前正以每年20%至30%的增長速度,以及2012年,預計將超過44億美元的年收入,中國沒有如印度、新加坡、泰國一樣很好的把握到國際醫療與旅游醫療的機會,同時中國也成為這些國家國際旅游醫療的目標市場。這意味著目前市場服務體系中層次的不完整以及存在繼續流失的風險。歸根結底,缺少國際標準醫院,醫療服務質量有待改進,是造成目前局面的主要原因。
研究表明,要形成城市醫療服務規模經濟,可以考慮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1、建立一個國際標準醫院。在沒有外部約束協議時,作為各自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新建國際醫院與現有醫院的博弈漸進穩定性結果沒有雙方選擇合作的結局出現,這提示我們,需要必要的約束和措施,才能實現借助建立國際平臺性醫院整合優勢醫療資源的目標。
2、完善利益分配機制。互補是企業合作競爭的基本前提。但除了互補性前提外,利益分配機制是合作發生的另一前提。在開設初期,國際醫院獨自完成醫療服務的成本可能會遠遠大于現有醫院,其凈收益可能為負,而合作醫院因本地市場的繁榮,對國際市場替代性極大,獨自完成交易的凈收益為正。而就長期而言,這種局面在高端客戶目標群體上,可能會相反。因此,在利益分配上,短期應更偏向于合作醫院,同時使合作醫院從戰略角度上認識到國際醫院中長期在增加市場份額中的作用,認識到幫助國際醫院渡過開業初期短期內的困難將更加重要。盡早使現有醫院參與到國際醫院的商務計劃中來,有利于這種認識的建立。另外,國際醫院的部分科室由現有醫院長期經營,也是一種均衡短期與長期利益可供選擇的方法。
關鍵詞:環境質量 經濟增長 實證分析 可持續發展
引言
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了能源消費總量的不斷攀升。2011年能源消費總量達到了34.6億噸,比2010年增長8.8%;2012年能源消費37.5億噸,比2006年增長8.3%。因此,“十二五”規劃期間,我國整體的經濟消費模式依然不會有所改變,但是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未來趨勢而言,依然要不斷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而隨著環境惡化以及高能耗所帶來的種種問題的凸顯,我國近年來逐步重視節能減排工作,積極倡導低碳發展模式。由于石油、煤炭等資源的稀缺性以及不可持續性,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包括美國、英國、法國以及德國在內的西方發達國家都在積極尋求新的石油替代品,無論是生物能源的研發還是對于太陽能、風能、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與研究都在積極的開展,由此也預示著未來的能源發展的重大趨勢以及方向。
如何協調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是當今社會的焦點問題,人類經濟的高速發展是以犧牲環境質量為代價的。本文擬采用實證和理論相結合,計量分析為主的研究方法,通過對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之間關系的實證分析,探討目前環境質量本身對于中國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以及促進作用,并基于上述實證分析結果針對現有中國經濟發展提出具有建設性的可持續發展建議。本文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第一調查分析,到相關經濟管理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進行調研,進而獲取一手資料。第二資料研究,對中國政府所公布的《2012年統計年鑒》以及《2010年中國環境質量公報》進行搜集,并基于上述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第三理論探討,通過宏觀經濟學理論以及微觀經濟學、可持續發展等理論的研究與探討,從理論研究方面對環境質量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探討,并對國內外相關研究進行總結。第四實證研究,運用計量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分析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間的關系。
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國外研究現狀
目前國內外關于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都是在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的基礎上進行的。國外的學者的研究更多是側重于對于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驗證。
所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EKC)是由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在分析人均收入水平與分配公平程度之間關系的一種學說。研究表明,收入不均現象隨著經濟增長先升后降,呈倒“U”型曲線關系,如圖1所示。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開創性地將庫茲涅茨曲線引入環境污染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并發現SO2排放量和經濟增長的關系符合庫茲涅茨假說。
Inmaculade對22個OECD國家23年歷史數據研究,得出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經濟增長呈N型曲線關系。Antle and Heidebrink (1994),Shafik and Bandyopadhyay(1992),Simon.Dietz and W. Neil.Aclger (2003)和VanLantz (2002),涉及到了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但并沒有從整體環境質量(包括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研究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除此之外,國外學者的研究還集中于低碳經濟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研究。如:D?約翰遜等學者通過對英國碳排放的研究分析,認為到2050年英國在碳排放量在1990年基礎上減少80%是能夠實現的,但是前提是英國繼續實行現有的低碳經濟政策,不斷加大對于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與發展投入。澳大利業學者約翰(John)以化學的視角研究生產和消費,從經濟學創新理論出發研究可持續發展與低碳經濟問題。特雷福斯等學者認為通過相關政策措施的支持,德國在2050年實現1990年基礎上減少碳排放80%是可能的。Birdsall在對全球現有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不斷增長中得出影響全球氣候變暖以及溫室效應加劇的主要因素來源于兩方面:一方面是人口的不斷增長,人口數量的增加意味著對于社會資源的需求的增加,而資源的增加則會帶動能源的消耗,包括汽車尾氣、垃圾焚燒、煤炭的消耗等都會增加全球的碳排放量,另一方面是植物的大面積采伐會導致全球空氣凈化能力的下降。
(二)國內研究現狀
本文研究所用的數據來自天津37家上市公司2009年和2010年的財務數據。用到分析軟件分別為SPSS17.0、matlab7.1軟件。
(一)因子分析基本模型 因子分析正是基于信息損失最小化而提出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 它把眾多的指標綜合成幾個為數較少的指標,這些指標即因子指標。其基本模型如下:
設X=(X1,…,Xp)’是可觀測的隨機向量,E(X)=?滋,D(X)=?滓2,且設F=(F1,…,Fm)’(m
X1-μ1 =a11F1+a12F2+…+a1m+Fm+ε1;
X2-μ2=a21F1+a22F2+…+a2m+Fm+ε2;
……
Xp-μp =ap1F1+ap2F2+…+apm+Fm+εp。
此模型為正交因子模型,用矩陣表示為:X=μ+AF+ε;其中F=(F1,…,Fm)’,F1,…,Fm稱為X的公共因子;ε=(ε1,…,εp) ’稱為X的特殊因子;公共因子一般對X的每一個分量Xi都有作用,而εi 只對Xi起作用,而且各個特殊因子之間以及特殊因子與所有各個因子之間都是互不相關的。
(二)財務指標的確定 本人通過對財務管理課程的學習和相關文獻的參考研究,選取以下十個財務指標來作為評價公司經營發展業績的評價指標體系,分別為: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產負債率、股東權益周轉率、每股凈資產、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周轉率、資產凈利率、銷售凈利潤利、每股資本公積。運用SPSS17.0軟件對天津37家上市公司因子分析得到以下結果:
KMO and 球型Bartlett檢驗的結果如表1。表1給出了KMO和Bartlett的檢驗結果,其中KMO的值為0.479,根據統計學家Kaiset給出的分析,KMO的值近似于0.5適應因子分許;Bartlett檢驗給出的相伴概率為0.000,小于顯著水平0.05(在SPSS中,此時選擇默認的顯著水平為0.05),因此拒絕零假設(相關矩陣為單位陣),認為選擇的便量很好,便于因子分析。在求出因子分析的共同度、旋轉前因子方差貢獻,因子旋轉后的因子方差貢獻、旋轉前因子載荷以后,再求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銷售凈利率(0.957)、資產凈利率(0.908)、凈資產收益率(0.886)在第一個因子上的載荷都很大,它們都反映了企業的盈利能力,因此,將此因子定義為盈利能力因子;總資產周轉率(0.890)、股東權益周轉率(0.975)在第二個因子上的載荷比較大,這兩項指標反映了企業的營運效率,也即反映了企業對對資產的有效利用能力,因此,本文將此因子定義為管理能力因子;流動比率(0.967)、速動比率(0.938)、資產負債率(0.684)在第三個因子上的載荷都很大,其中流動比率、速動比率代表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而資產負債率代表企業的長期償債能力,因此,本文將此因子定義為償債能力因子;每股資本公積金(0.963)、每股凈資產(0.911)在第四個因子上的載荷比較大,這兩項指標反映了企業股本擴張的能力,也即反映了企業將來的發展,因此,本文將此因子定義為企業發展潛力的因子。
二、支持向量機模型——間隔最大化的有序支持向量回歸(OSVR)模型
在實際的問題財務系統預警過程中,預警警度一般分為多個種類,例如:無警(0)、輕度預警(-1)、重度預警(-2)等多分類問題,但是,不能簡單的利用一般的多類支持向量機分類方法進行預警,因為預警期望輸出的3個可能值是有順序的,從預警的嚴重程度看應該滿足升序關系,本文將有序支持向量回歸應用于財務預警,提出了OSVR預警方法,解決了多累警度的財務預警問題。
(一)間隔最大化的OSVR模型 兩類模式分類問題的支持向量機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最大間隔”(maximized margin),其實質是結構風險最大化原則(SRM)。類似地,本文的OSVR問題可考慮最小化(K-1)個間隔。傳統的有序回歸遵循的是經驗風險最小化的原則(ERM),而OSVR基于結構風險最小化原則,這是他們的本質差異,而最小化(K-1)個間隔有兩種方式:固定間隔法(fixed margin)和總和間隔法(sum of margin);本文選用的是固定間隔法(fixed margin)。
令(w,bq)為最近兩類的分離超平面,并標準化該超平面,使相鄰的兩個類別q和q+1的間隔為2/||w||.固定間隔法的有序回歸問題就是找方向w和常量b1,…,bk-1,目標是最小化(w*w),并滿足訓練樣本的可分約束性。如圖1所示:
顯然,序號q是未知的。未知變量,b1,…,bk-1, 可以通過兩階段最優化問題求出,其中第一階段是求解一個二次規劃,第二階段是一個現行規劃,所以基于固定間隔法的OSVR預警問題可以轉化為如下最優化模型一:
(三)OSVR模型算法描述 對于輸入樣本xji,計算Q=[-X1,…,-Xk-1,X2,…,Xk]n*N;求解二次規劃問題,求出最優解?滋*;求w*=Q?滋*代入Q式并求出b*j;對于新輸入的x,根據決策函數確定所屬預警類別。
三、實驗結果分析
影響支持向量機預警模型的因素主要有:財務預警指標的選擇,前文已有很好的證明;SVM核函數的選擇,本文選用RBF核函數;C參數的選擇,以及核函數中相關參數的選擇。根據我國證券市場的特點,本文把財務狀況有問題的企業劃分為ST或是PT企業,即特別處理企業,認為重度預警型企業;另外一些企業根據最近三年的經營情況和專家意見劃分為輕度預警企業和無警企業。同時為了避免在訓練時為了計算核函數而計算內積的時候引起數值計算的困難,故需要對數據樣本進行歸一化處理。本文通過選用RBF核函數進行試驗,matlab7.01軟件運行得到了結果并整理如表3所示:
從上述的訓練樣本和測試樣本的數據可以看出:小的C值將擬合訓練樣本的數據不足,而大的C值會將模型擬合的更好,更加貼近實際。而對?滓2有時會隨著?滓2增加使精確度減少,當然有時在多數有效集上的精確性會隨著?滓2增加而增加。
從表3還可以看出,選用?滓2=10;C=10000時,能得到很好的擬合效果。從2009年的數據擬合看,準確率為91.89%,然后用此擬合的模型預測2010年的數據并和2010年的真實數據比較,準確率為91.89%。所以可以得到用OSVR模型進行多分類模型在財務預警上是可行的,并且也得到了本文的預期期望。
四、結論
本文采用了基于間隔最大化的有序回歸模型對天津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進行預測,此模型克服了線性模型的缺點,具有適應性強、效率高的特點,解決了傳統方法不能解決非線性、高維、局部小的問題,同時輸入的樣本不需要符合正態分布,其次樣本間的相關性對預測的進度影響也不是很大,所以此模型的預測精度高于一般線性模型;同此模型也和標準SVM模型也區別,可以說是對標準SVM模型的推廣,將二分類推向多分類,克服了只將公司簡單地分為有財務危機和沒有財務危機的兩種情況,而此模型可以將對陷入財務危機的公司和沒有陷入財務危機的公司再進行劃分,是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財務狀況。本文通過OSVR模型對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給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模型,人們可以根據此模型的預測結果來選擇自己的投資方向。
參考文獻:
關鍵詞:商業銀行;規模經濟;范圍經濟
Abstract:Applying the Generalized Translog Cost Function,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panel data of 14 commercial banks from 2001 to 2010.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eneral economies of scale of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is slightly better than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but,in terms of specific economies of scale on loan,the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 is inferior to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The economies of scope of the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 are better than the joint-stock commercial banks’;in respect of specific output economies of scope of state-owned commercial banks,there are cost compensations between loan and deposit,investment and deposit; but there are light scope diseconomies between loan and investment.
Key Words:commercial bank,economy of scale,economy of scope
中圖分類號:F830.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265(2012)02-0064-04
一、引言
規模經濟、范圍經濟一直是商業銀行效率研究的熱點。商業銀行規模擴大導致長期平均成本遞減就是規模經濟;反之,就是規模不經濟。如果銀行的經營范圍擴大導致平均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提高,則存在范圍經濟;反之,則存在范圍不經濟。對于該問題,國內外學者基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樣本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本斯頓(Benston,1972)最早提出了銀行業的規模經濟效應,認為無論銀行自身規模大小如何,給定其它條件不變,只要銀行規模擴大一倍,銀行的平均成本將下降5―8%。本斯頓等人(1982)采用中介法實證分析了1975―1978年美國中小型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情況,發現美國商業銀行存款規模在100―250萬美元之間存在著最有效規模,偏離這個規模則表現為規模不經濟。卡瓦略(Cavallo,2002)等人利用1992―1997年法國等歐洲六國的商業銀行數據研究發現所有的金融機構都存在顯著的規模經濟。伯杰等(Berger等,1994)發現全能銀行的效率更多地來自收入的增長而非成本的降低。克拉克(Clark,1996)對日本、以色列、歐洲國家的銀行進行了研究,發現在金融服務聯合生產中存在顯著的范圍經濟。曾(Tseng,1999)利用二次成本函數對美國加州不同類型的銀行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加州銀行業由整體的規模不經濟過渡到了部分規模經濟,在存款和貸款兩項業務上并不存在范圍經濟。
國內的研究側重于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比較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采用指標分析法比較不同商業銀行的獲利能力和經營績效(于良春等,1999)。目前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使用計量經濟模型或非參數分析方法。徐傳諶等人(2002)運用超越對數成本函數研究了1994―2000年我國的商業銀行,得出我國商業銀行普遍存在規模不經濟的結論。成剛(2006)利用復合成本函數估計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1998―2003年的成本函數,結果表明,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都存在著輕微的規模不經濟和范圍不經濟,國有銀行略好于股份制銀行。陳宇峰(2007)利用14家全國性商業銀行1993―2003年的面板數據,通過計算規模經濟系數SCE和擴增型規模經濟系數AS-CE,對我國銀行業規模經濟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在不考慮分支機構數量變動影響時,所有銀行均呈現顯著的規模經濟;增設分支機構這種粗放型擴張模式,影響了我國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效應。鄒巍(2010)通過建立測度商業銀行規模經濟的計量經濟模型,利用我國12家上市銀行的數據進行了回歸分析,實證發現2006-2008年我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整體呈逐年上升趨勢,但3家國有控股商業銀行呈現規模不經濟情況。楊大強(2008)的研究表明,我國的國有商業銀行存在著范圍不經濟,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存在著輕微的范圍經濟。張成、李敏(2010)運用廣義超越對數成本函數分析了我國8家商業銀行1996―2007年的面板數據,結果表明國有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程度大于股份制商業銀行。
綜上分析,不同的經驗分析方法和研究樣本將會導致差異性較大的結果。本文擬采用能更好擬合現實中銀行成本曲線的廣義超越對數成本函數,選取我國14家商業銀行2001―2010年的面板數據為研究樣本,以期較為準確地描述我國商業銀行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狀況,并對特定產出的規模經濟、范圍經濟進行分析。
二、模型構建與數據選取
廣義超越對數成本函數(GTCF)是用Box-Cox因子替換出現在超越對數成本函數(TCF)中的獨立產出的對數值 而得到的:
(1)
對稱性要求: ; ;
在廣義超越對數成本函數中,總體規模經濟(GSOE)定義為:
(2)
特定產品規模經濟(PSSE)定義為:
(3)
總體范圍經濟(GSOE)定義為:
(4)
任意兩種成本互補特定產品的范圍經濟(PSSOE)定義為:
(5)
本文選取4家國有商業銀行與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2001-2010年的數據來進行檢驗,所選取的銀行包括工、農、中、建4家國有商業銀行及交通銀行、興業銀行、廣發銀行、華夏銀行、浦發銀行、深發展、招商銀行、光大銀行、民生銀行、中信銀行等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分析的數據是截面和時間序列的混合數據,數據經價格調整至2001年,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2001-2010)。其中,各個變量的定義如下:
TC是總成本(億元), 為未清償貸款(億元), 為投資(億元), 為銀行存款(億元), 為勞動價格, 為資本價格,R為利息成本。
結合選取的指標及式(1),并按限制性條件整理,得出以下廣義超越對數成本函數:
由于4家國有商業銀行在資產規模和負債水平上均居壟斷地位,所以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成本函數有可能不同。為了便于分析,本文將整個樣本分為三組:第一組為全部14家銀行、第二組為4家國有商業銀行、第三組為剩下的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
三、實證結果
利用面板數據的固定效應模型中的似然非線性回歸方法,在Eviews3.1軟件中對三組樣本成本函數的系數進行估計(見表1)。
表1:三組樣本銀行系數估計結果
Vari-
able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Coeffi-
cient Std.
Error Coeffi-
cient Std.
Error Coeffi-
cient Std.
Error
C -3.6604 0.0486 -6.1422 0.4580 -2.2354 0.1289
6.1663 1.8285 2.4656 1.3028 14.9656 9.6195
-0.5266 9.2201 -0.8419 1.1926 1.9743 7.7506
-3.0511 1.4021 -0.3788 7.3553 15.7431 10.4204
0.1597 0.0439 0.3715 0.4274 0.1754 0.1166
-2.5969 1.0300 -2.1388 6.4194 13.8196 7.6791
-1.6480 1.2800 0.2931 3.2237 -28.8032 2.8862
-3.7468 6.3654 -1.0617 4.7975 19.7040 3.7611
-1.1867 8.1067 -0.8696 2.2951 -60.5132 1.2182
0.7822 6.7321 0.4523 4.0769 -17.5436 4.7250
1.3083 7.9054 0.7359 2.6703 33.6413 7.6123
-0.0951 0.0642 -1.5399 0.4532 -0.096 0.2092
1.1915 4.2189 0.3926 6.1292 -5.7058 6.9927
-0.1992 1.4676 -0.4695 2.3950 2.2951 2.6168
-1.0861 2.1313 -0.3398 4.0391 -1.5230 4.7788
-0.2729 1.8574 0.0404 1.8196 -0.5344 2.0394
將各組系數代入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的衡量公式,求得各組銀行的總體規模經濟、特定產出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特定產出范圍經濟(見表2―5)。
表2:總體規模經濟分析結果GOSE
第一組樣本 第二組樣本 第三組樣本
總體規模經濟GOSE 0.9347 0.9601 0.8803
表3:特定產出規模經濟分析結果PSSE
第一組銀行 第二組銀行 第三組銀行
存款的規模經濟PSSE(Y3) 0.9142 0.9540 0.6046
貸款的規模經濟PSSE(Y1) 0.8209 0.7915 0.8852
投資的規模經濟PSSE(Y2) 0.1155 -1.3402 0.2280
表4:總體范圍經濟GSOE
第一組銀行 第二組銀行 第三組銀行
總體范圍經濟(GSOE) 1.3491 1.8577 1.1658
表5:特定產出范圍經濟PSSOE
第一組銀行 第二組銀行 第三組銀行
貸款與投資的范圍經濟 PSSOE(Y1Y2) 1.3552 1.0679 2.5580
貸款與存款的范圍經濟PSSOE(Y1Y3) -0.8192 -0.9023 -0.7963
投資與存款的范圍經濟PSSOE(Y2Y3) -0.5185 -0.7524 0.1092
四、分析與建議
(一)規模經濟
對于總體規模經濟(GOSE)與特定產出規模經濟(PSSE)的衡量,當OSE
從表2可以看出,第一組樣本總體規模經濟數值0.9347
對特定產出規模經濟的分析,三組銀行特定產出規模經濟數值均小于1,說明銀行在特定的存款、貸款、投資方面均存在規模經濟,但股份制商業銀行存款規模經濟的數值小于國有控股商業銀行,這就不難解釋為什么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速度較快。股份制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經濟的數值大于國有控股商業銀行,這與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客戶較分散相關。受分業經營的限制,兩類銀行投資規模經濟數值都相對較低,拓展的潛力很大。
(二)范圍經濟的結果
對于總體范圍經濟的衡量,若總體范圍經濟GSOE>0,則存在總體范圍經濟,反之不存在總體范圍經濟。對于特定產出范圍經濟,本文從任意兩種產品之間成本互補性方面對兩者是否存在范圍經濟進行界定,即當PSSOE(Y1Y2)
從表4中可以看出,這三組樣本銀行均存在范圍經濟,4家國有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優勢更加明顯。4家國有商業銀行聯合生產時總成本的相對減少量要遠大于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聯合生產時總成本的相對減少量,這與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資產規模大、網點廣有關。從時間序列上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范圍經濟呈現逐漸減少的趨勢,而國有商業銀行則呈現逐漸增加的趨勢。
表5顯示的是各種產出之間的成本互補性,三組樣本中貸款與投資均不存在互補關系,說明它們之間存在競爭關系。貸款與存款、投資與存款存在互補關系,但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特定產品的范圍經濟明顯好于股份制商業銀行。
(三)建議
一是適度控制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的規模,促使其盡快由不明顯的規模經濟向規模經濟轉變;二是加快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發展,發揮規模經濟相對優勢,優化銀行業結構,提高銀行業效率,滿足多層次的資金需求;三是在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體制下,通過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使更多的銀行享受范圍經濟的優勢。
參考文獻:
[1]Allen N. Berger,David B. Humphrey.1994.Bank Scale Economies, Mergers, Concentration,and Efficiency: The U.S.Experience.Working Paper,University of Pennsylva-
nia:94-25.
[2]Benston G. 1972.Economics of scale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5):255-268.
[3]Benston G,Hanweck A,Humphrey B.1982. Scale economies in banking:a restructure and reassessment [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14(5):435-456.
[4]Cavallo L,Rossi S.2002.Do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ffect the performance and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the European banking systems? A parametric analysis using the 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J].European Journal of Finance, 8(1):123-146.
[5]Clark,J.A.1996.Economic cost,scale efficiency,and competitive viability in banking[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Vo.l3:342-365.
[6]Tseng.K.C.,1999:Bank Scale and Scope Economies in California,American Business Review,Vo.l 17:79-85.
[7]成剛.中國銀行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實證研究――基于復合成本函數的分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7).
[8]陳宇峰.分支機構數量、資產規模與銀行規模經濟――基于擴增型規模經濟方法的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7,(1).
[9]吳奉剛,陳國偉.金融效率研究評述[J].金融發展研究,2008,(10).
[10]徐傳諶,鄭貴廷,齊樹天.我國商業銀行規模經濟問題與金融改革策略透析[J].經濟研究,2002,(10).
[11]于良春,鞠源.壟斷與競爭:中國銀行業的競爭與發展[J].經濟研究,1999,(8).
[12]楊大強.我國商業銀行綜合經營研究――基于范圍經濟視角的分析[J].河南金融干部管理學院,2008,(4).
關鍵詞:交通運輸;規模經濟;范圍經濟
一、運輸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的基本內涵
(一)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
范圍經濟(Economies of scope)是指利用單一經營單位內原有的生產或銷售過程來生產或銷售多于一種產品而產生的經濟。范圍經濟是由廠商的范圍而非規模帶來的經濟,也即是當同時生產兩種產品時,生產的費用低于分別生產每種產品所需成本的總和,這種狀況就被稱為范圍經濟。只要把兩種或更多的產品合并在一起生產比分開來生產的成本要低,就會存在范圍經濟。
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是指當生產或經銷單一產品的單一經營單位因規模擴大而減少了生產或經銷的單位成本時而導致的經濟。即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當生產廠商增大企業的生產規模時,由于有更多的產品分攤了固定成本,使每個產品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有所下降,所以企業單個產品的總成本必然就會有所下降。
在產業經濟理論中,規模經濟有規模內部經濟和外部經濟之分,規模內部經濟中的"規模"是指工廠和企業在一定條件下的生產能力或產量,規模內部經濟就是指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使單位產品成本下降,收益上升。規模外部經濟是指實現規模內部經濟性所需的外部條件,如市場規模擴大、資源供給充足、運輸和融資方便等。
(二)運輸范圍經濟與運輸規模經濟
現代運輸業是一種網絡性很強的行業,其所涉及到的運輸網絡空間極為復雜,范圍極廣,且運輸的客貨也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特性與計量要求。因此,對于該行業的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研究也較為復雜。現代經濟學研究中,有關的運輸業經濟學研究都沒有給運輸業的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下一個權威的定義。但要弄明白運輸產業的經濟問題,首先必須要搞清楚這些概念及其相互關系。在此,僅以自己的理解對這些概念進行分析。
運輸范圍經濟主要是相對于運輸行業而言的范圍經濟,是指同分別單獨生產每種運輸產品(提供某種運輸服務)相比較,采取共同生產多種運輸產品(運輸服務)的平均成本能夠降低。運輸范圍經濟可以是某一運輸企業而言,也可以針對整個運輸網絡或者運輸網絡的某一個部分,如某一運輸線路使用率高低,運輸站點、運輸設備營運能力高低及車隊等。
運輸規模經濟主要是相對于運輸行業而言的規模經濟,主要指隨著運輸規模的擴大,運輸產品和服務的平均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降低,而形成的單位運輸產品成本下降的現象。運輸的規模經濟包括運輸密度經濟和運輸距離經濟。運輸密度經濟包括線路通過密度經濟,運載設備能力經濟,車隊規模經濟和節點處理能力經濟。運輸距離經濟是指隨著距離延長平均成本不斷降低的現象。
二、運輸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的比較
(一)相通之處
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的相通之處主要在于規模經濟都是指產量增加會引起平均成本降低,范圍經濟都是指共同生產多種產品比分別生產時的成本要低,但二者的最終結果都是使運輸產品的平均成本降低。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都是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使用,提高經濟效率的重要手段與途徑。
同樣運輸范圍經濟與運輸規模經濟的最終結果都是降低提供運輸產品和運輸服務的平均成本。二者都實現了社會交通運輸資源的充分的有效的使用,是我們發展交通運輸業,提高將交通運輸業生產效率,更好地滿足人們的運輸需求的有效途徑。
(二)不同之處
運輸范圍經濟與運輸規模經濟的不同之處在于二者的形成過程是不同的。規模經濟的主要來源是:專業化分工和協作的經濟性,采用大型、高效和專用設備的經濟性,標準化和簡單化的經濟性,大批量采購和銷售的經濟性,大批量運輸的經濟性,大規模管理的經濟性。而范圍經濟的主要來源是:生產技術設備具有多種功能,零部件或中間產品具有多種組裝性能,研究與開發的擴散效應,企業無形資產的充分利用。
運輸規模經濟的形成原因有很多,其中較重要的一點就是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特別是道路網絡體系的建設。道路網絡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使公路交通運輸效率大大提高,運輸產品可大批量快捷方便的進行運送。其次,運輸企業自身運輸能力的提高、加強運輸生產過程中的組織與管理,也有利于運輸規模經濟效應的發揮。在道路運輸過程中,尤其是節假日出行高峰時段,通過公共交通,或者汽運大巴出行,顯然比每個旅客單獨駕車出行更有規模經濟效益:大家通過公共交通出行分攤了出行成本中的汽油費用、司機的工資、過路費等等費用,并且減少了資源浪費和汽車尾氣排放等帶來的空氣污染。
而運輸范圍經濟形成的主要是運輸設備的改進、運輸線路的延長和服務節點的增多帶來的。在長途旅客運輸中,我們常見的運輸形式有兩種:一是直達運輸,即從出發地到目的地中間不停靠不加客;另一種就是俗稱的"過路車",這種運輸方式通常是運輸線路較長的長途運輸,所載的乘客的目的地不一定是線路的終點,但都是在這一運輸線路上。若空間允許,汽車可在下一運輸網點搭載乘客。這種運輸形式通過延長運輸線路就達到了一種范圍經濟。它在同一運輸過程中提供了不同的運輸產品來滿足了不同旅客的需求,充分利用了運輸資源,節省了運輸成本。
三、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在運輸業中的復雜性
對于運輸業來說,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的體現顯得尤為復雜,常常令人混淆。僅管如此,二者也是有區別的,這些不同主要由不同運輸產品的特殊性引起。運輸業是一個特殊的多產品行業,這使得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在運輸行業中相互交叉,幾乎無法分開。這使得其應用也較為復雜。
首先,運輸業是空間網絡性很大的行業。運輸業主要是將某一地點的客貨運送至指定目的地 ,實際上是一種地理空間上位移的活動。而且運輸業所覆蓋的規模非常廣,路線很長,網點也很多,因此難以確定運輸業的描述與計量方式,對它的分析和應用也相對比較困難;其次,運輸路線的使用率的高低,即某條道路的運輸量的多少,也影響著該線路的單位運輸成本,運輸量越大,單位運輸成本則會越低,這是范圍經濟所研究的問題。第三,各單一運輸設備的營運能力不同,運輸成本就會有很大差異,運載能力大的設備,單位運輸成本越低,范圍經濟性越好。第四,各運輸企業所擁有的運輸設備的多少,對于企業的經營效率和單位成本有著直接影響,設備越多,效率就越高,單位成本也就越低。
結束語
綜上所述,運輸范圍經濟和規模經濟的應用與分析是具有很大復雜性的,二者既有聯系,也有很多不同。為了能夠更好的運用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來發展交通運輸業,提升運輸企業經營水平,從而更好地滿足日益增長的客貨運輸需求,我們必須明確二者的概念、聯系和區別,分析其形成原因,以便更好地發揮交通運輸行業中的范圍經濟與規模經濟。在此,提出幾點建議:
一、加強交通運輸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公路交通網。
二、鼓勵運輸企業加強合作和兼并,提高組織管理水平。
三、推進運輸技術的進步和應用,改進運輸設備。
參考文獻:
[1]榮朝和.關于運輸業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問題的探討[J].中國鐵道科學,2001,22(4)
[2]錢德勒.企業規模經濟與范圍經濟:工業資本主義的原動力[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陳引社.我國道路運輸的規模經濟問題[J].綜合運輸,2004(06)
[4]榮朝和.高宏偉.運輸業規模經濟計量方法的探討[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1999,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