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現代科學的特點范文

    現代科學的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科學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代科學的特點

    第1篇:現代科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Protel 99se;Cadence;ADS;工具欄按鈕功能;軟件間的配合使用

    二、多種EDA軟件簡介及其對照

    1、Protel

    目前主要EDA軟件有Protel 、Cadence、ADS、EWB、PSpice等電路設計軟件,其中以Protel 、PSpice和EW較為簡單基礎、容易上手,而以Cadence、ADS更適用于從事大規模、高精度的電路系統設計。在中國最為常用的軟件是Protel,這當然也是中國大陸的電子工程師們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所決定的,而在國外就不一定了。Protel系列軟件的最大特點是簡單、適合教學的,其系統性能也很穩定。

    2、Cadence

    Cadence 在仿真、電路圖設計、自動布局布線、版圖設計及驗證等方面有著絕對的優勢。Cadence 包含的工具較多幾乎包括了EDA 設計的方方面面。Cadence軟件在中國應用比較晚;

    3、ADS

    ADS軟件在射頻電路設計、通信系統中的高頻電路設計和電磁輻射和電磁屏蔽等方面有很多的應用。在新版的ADS2008軟件中還具有增強的圖形化使用者操作界面的功能,可以使得系統的設計速度加快。另外。ADS2008軟件還將3D技術應用到電磁分析等方面,使得ADS2008軟件功能愈顯強大。

    三、Protel 99se軟件的相關配置及其特點

    1、Protel 99se 軟件的基本配置及其功能

    a、SCH5.0 的特點:主要用于原理圖的設計,其具有集成性高、支持層次化自動設計、元件庫強大擴充功能、任意的繪圖頁尺寸、兼容性高、提供基本的設計驗證工具、為印制電路板設計提供網絡表等特點。還具有分層組織設計功能、設計同步器等功能。

    b、PCB5.0的特點:自動化布線功能、智能化的覆銅技術、與電氣原理設計系統的動態連接、面向生產工藝的設計功能??梢赃M行多達32層信號層、16層內部電源/接地層的布線設計,交互式的元件布置工具極大地減少了印制板設計的時間。

    2、Protel 99se 軟件的完整配置

    Protel 99se 軟件的完整配置包括SCH5.0、PCB5.0、ROUTE5.0、PLD5.0、SIM5.0;其中ROUTE5.0是一個集成的無網格自動布線系統,布線效率高;在該完整配置中集成了PLD開發環境,可使用原理圖或CUPL硬件描述語言作為設計前端,能提供工業標準JEDEC輸出;該配置還包含一個基于最新Spice3.5標準的仿真器,可為用戶設計前端提供了完整、直觀的解決方案;

    四、對Protel 99se的文件分類、字體設置

    1、Protel 99SE可以的文件類型

    Protel 99SE可以建立十種文件類型。我們在講課的時候需要指出:Schmatic Docment文件對應的庫函數是Schmatic Library;而PCB Docment文件對應的庫函數是PCB Library。

    2、字體設置

    第一步:選擇Preferences命令后,在圖1對話框所示的自動備份參數設置;

    第二步:單擊Protel 99SE 中的Change System Font按鈕,屏幕彈出圖2所示的字體設置對話框,可以進行字體、字體式樣、字號大小、字體顏色等設置;

    圖1  自動備份參數設置                    圖2  字體參數設置

    五、工具欄按鈕功能以及常見封裝形式的記憶

    1、形象直觀工具欄按鈕的講解與記憶

    Protel99SE提供形象直觀的工具欄,可以通過對工具按鈕中常用的命令進行形象、聯想等方式進行記憶,這在開始學習Protel的過程中必須的過程:

    2、常見的封裝形式記憶

    參考文獻:

    第2篇:現代科學的特點范文

    【摘要】

    中醫學是人文和自然科學中的多種學科的融合體,它是隨著古代哲學思想史的發展而發展的,現以傳統中醫理論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為立足點,結合古典哲學的基本原理,通過對傳統中醫學的特點及現代醫學特點的分析、比較,站在思維方法的高度探討中醫發展的趨向,不但肯定傳統中醫理論體系和臨床實踐的科學性,并認為中醫現代化勢在必行, 中醫現代化必須站在哲學的高度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關鍵詞】 傳統中醫理論 中醫現代化 古典哲學 中西醫結合

    中醫學是中國的傳統醫學,英文翻譯為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即TCM。中醫學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在科學迅速發展的今天仍被世人所矚目,并不是它具有當今公認的先進的科學理論,恰恰相反,它是以東方古老而深奧的哲學思想及同學科所沒有的特色與優勢吸引著世界。中醫學的理論模式是在古典自然哲學“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然而,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傳統中醫的科學性越來越被人們所懷疑,因此,中醫現代化勢在必行,那么什么是中醫現代化呢?筆者認為中醫現代化的科學內涵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是指在保持中醫自身主體、特色和優勢的基礎上,建立系統完整的科學方法體系,將整個中醫學從理論到實踐都納入現代科學整體發展軌道,并運用現代科學方法對中醫學理論進行合理解構和重建,通過多學科向中醫學的滲透,形成新興的綜合性學科,依靠現代科技的不斷發展,來促進中醫學向更趨系統化、客觀化、科學化、國際化方向發展。中醫現代化是一個持續發展的實踐過程,要求以現代科學思想為指導,以中醫學為研究對象,結合中醫學固有的理論體系,全方位、多學科地吸取一切現代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作為自身的養料,使其學術理論和臨證實踐具備現代科學的特征。其最終目標絕非實現中西醫全面結合,中西醫結合只能成為推動中醫現代化進程的一股巨大力量;西醫學只是實現這一過程可借鑒和可吸收的學科,不可能取代中醫學[1]。

    1 中醫現代化與中醫特色是否具有相容性

    中醫的特色是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 是中國傳統文化所特有的思維方式在中國傳統醫學中的自然體現,是哲學與醫學相融合的獨特的醫學理論體系和診療實踐。中醫學的陰陽、五行、藏象、經絡、辨證,哪一樣都離不開特有的哲學思維方式,而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不過是其中一個具體體現罷了??傊嗅t是傳統人文觀念和傳統科學相混合的產物。中醫存在了幾千年,其科學文化體系表現在,對生命現象、人體功能、生命規律的直接觀察、整體把握以及對疾病未病防治,動態整體診斷,激發潛能,自我調節等。中醫不僅是一門醫學科學,更是一門醫學哲學,是中國古代自然哲學所派生出來的醫學哲學,與現代科學從根本上存在著互不兼容性?,F代科學思維方式不能解釋脾與胃關系、經絡的走向、中醫氣的運動。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的中醫臨床實踐持續了幾千年,并以其具有較好療效性而為中國人所接受,甚至為世界人們所接受,我學院一位方劑學袁教授在美國紐約的"中醫黑診所"(在美國中醫診所暫無行醫執照) 里看到中醫的湯藥、針灸及拔火罐等很受歡迎,這說明中醫的傳統療法是有其效果的,但其理論與現代科學從根本上存在著互不兼容性,那么如何真正的達到中醫現代化,使其在理論上和臨床療效上與現代科學具有相容性呢?這是我們所要深思的問題,筆者認為中醫現代化實際上仍是繼承與發揚的問題,因為中醫現代化的基點是中醫而不是其他學科,是在中醫學原有的基礎上現代化,因此對原有中醫學就有一個繼承的問題,而現代化則應是她的發展,不是中醫學受到摒棄或為其他學科所代替。

    2 中醫基礎理論的應用體現著整體觀

    中醫學產生于生產力落后的原始社會,《黃帝內經》為其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思維形式采取“比類取象”的方法,停留在宏觀的抽象與模糊,是思辨的、邏輯的,把人及其疾病置于多種因素的相互聯系中加以考察和分析,不是用一因一果的簡單的線性關系來識別疾病[2]。比如在中醫整體觀中包含以下幾點含義: (1)生命有機性,中醫學自始至終以人為本,不僅僅局限于人體自身的有機性,更倡導自然界的有機性。“人與天地相參”的天人統一觀,認為“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边@里的“大同”,無疑就是對“有機”的反映。(2)整體性,系統觀認為生命是有序、開放、自我調節和有目的性的整體, 整體觀是中醫學的靈魂和精華,不論陰陽五行、藏象、病因病機、辨證論治都面向人這個整體,同時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一個要素,全面加以考察,現代的整體觀還包括社會地位,生活和工作環境等方面的考察。(3)以模型描述對象,即研究真實現象形成概念模擬對象行為,這個問題,源于五材學說的五行說體現最明確。當古代醫家把反映古代農業生態的“五材”比類于人體某種病理、生理狀態,五臟配五行,使中醫以模型描述對象的方法確立[3]?!端貑枴の宀厣善分赋?“五藏之象,可以類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幾千年來,這樣的思維方法,始終是中醫診療體系的指導。由此相關的辨證論治體系,“四診合參”,“司外揣內”也無不一一對應于信息論原理及控制論核心的“黑箱方法”、反饋調節機制等,另外中醫理論把人體生命看成是“形與神俱”的統一體。對形神關系,儒道兩家的基本思想都認為神隨形生,神賴于形。但道家主要從本體論角度探討人之生成規律及個體生命之自然本性,以達順從自然,全生全身;儒家則從認識論和倫理本位出發,探索主體能力發揮和心性修養之有效途徑。而中醫學的形神觀則立足于醫療實踐,以人體健康為中心,綜合并發揮儒道兩家的形神理論[4]。由此可見中醫的整體觀既是其立足點,又是它的精髓。

    3 傳統中醫理論模式需要現代化重構

    中醫學是唯一延續至今的與現代醫學并存的中國傳統科學中的一個學科。近年來,由于現代醫學的迅速發展,我國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加上中醫藥與現代科學發展的不適應,中醫的地位可謂岌岌可危。有學者認為,中醫理論是一種“哲理式”的思辨,實踐是一種“經驗式”的積累,從現象上看,中醫在醫療市場的競爭力略顯不足,中醫的許多分支學科在萎縮,主動或被動地與西醫同化;一些中醫院為了求生存,放下純中醫的架子,大量地引進大型現代醫學檢查項目,大量地使用西藥,甚至超過中藥;反映在人才需求方面,中醫院校畢業生普遍面臨找工作難的窘境。這一切,都無法令人樂觀。但峰回路轉,柳暗花明,中醫在世紀之交也面臨著更大的機遇。人們發現,21世紀將是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交叉發展融合的時代,這也反映在現代醫學模式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上。目前西醫正經歷由微觀到宏觀的新轉變,由生物醫學模式到生物-心理醫學模式、再到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過渡。而傳統中醫學由于歷史的原因仍然沒有從宏觀到微觀的過程,沒有擺脫古老的哲學的約束,中醫學偏重于整體的肯定,而對人體的病理生理缺乏細致入微的考察,過分強調整體經驗陷入知而不分之弊,不能細致入微地進行解剖、分析。中醫學偏向實用,而忽視實證理論,中醫理論僅是用來說理及指導臨床的工具,而不是對人體內在的規律的闡釋,其真理性不是它是否與客觀實際相符合,而僅體現在它聯絡經驗過程中的適用性、有效性和有用性上,較現代醫學缺乏客觀、科學的精神。同時,富有辯證性的中醫思想體系缺乏對觀念的精確界定和細密分辨,造成現象與實質不分,觀念與經驗混淆,概念的模糊又造成了理論的模棱兩可性。中醫作為醫學應該具備自然科學的特點,故中醫學不能免去現代化這一過程。我們應該有勇氣突破前人的金科玉律,對傳統的中醫體系進行整理,對傳統的中醫理論模式與中醫的文化根基進行反思,在重構發展中繼承其科學精髓,剔其庸俗糟粕,讓現代科學中的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成果給古老的中醫增添活力,這樣,中醫必能獲得新的發展。

    4 中藥的現代化

    中藥的現代化問題,也是中醫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首先是傳統中藥飲片的現代化問題, 中醫處方是針對某個患者開的特定的臨時組方,包括古方、經方、時方、驗方(偏方)、秘方等等,這是傳統中醫藥的優勢和特色。傳統中藥飲片的質量是臨床療效的基礎,發展傳統醫藥首先需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的方法和手段,使傳統中藥飲片現代化。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4.1 名稱的統一 我國地域廣闊、物種繁多, 不少中醫古籍和地方性本草多是民間醫生經驗的匯集。目前中藥同名異物、異名同物的情況沒有根本改變,例如有南北區分的藥物如南、北五味子,南、北蒼術,南、北沙參等。處方調配隨意性大,臨床療效不穩定,不良反應難掌握,學術交流說不清。因此,當前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國藥典》)為綱,抓住國家頒布《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契機,用生藥學的方法,形態學描述、分類學處理制定中藥飲片實名原則。如基源名、傳統習慣名、加工炮制名、藥用部位名等等,使中藥飲片的名稱統一,處方規范,真正做到“名副其實”,“名正言順”。

    4.2 加工炮制的規范化 中藥材前期的加工,多在產地采收季節由藥農及時加工,中藥材后期加工多在中藥飲片加工企業由藥工進行。基層醫院中藥房購入的多為傳統的中藥飲片,是用藥效果與安全性的最后關口。目前中藥飲片的質量呈下降趨勢,有的是野生資源減少,如甘草越來越細,杜仲、黃柏、厚樸越來越薄;有的是栽培品各地品種不一,如丹參、、黨參、黃芪等;更多的是加工炮制方法不統一,如茯苓有塊狀、片狀,雞血藤、苦參塊狀有大有小;炒黃、炒焦全憑感官而定,如焦山楂、酒炒黃芩、炒山梔、鹽炒杜仲;對中藥飲片的粗細、大小、顏色、氣味、雜質、灰分等以外觀、感官確定其質量優劣,國家無統一標準,主觀性強。2000年版《中國藥典》收載藥材534種,其中有200余種需加工炮制的未提到,使飲片炮制品性狀無據可依。生藥經炮制后顯微特征、化學成分都與生藥不盡相同,有的甚至面目全非,沒有標準直接影響臨床療效。

    4.3 中藥劑型現代化 中藥劑型的不同與使用者的需要相關,有傳統的湯劑、丸劑等和具有現代化表現的超微飲片, 沖劑、氣霧劑、膠囊劑、栓劑、緩釋劑等新劑型,為方便患者用藥、提高中藥療效發揮了作用。中藥的現代化應立足于中醫藥理論,證法方藥相結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以解決制約優勢發展的關鍵問題為突破口,組織中醫藥與多學科結合的研究隊伍,爭取實現飛躍性進展,加快中醫藥現代化進程。

    5 中醫現代化的實現應走中西醫結合道路

    中西醫結合是中醫現代化的必經之路,無論從理論還是臨床實踐,中醫和西醫都各具特色,中醫注重整體觀和辨證論治,它主要從疾病當前的病因、病位、病性、發生發展過程和轉歸五個方面來整體地分析疾病,因而,在臨床上出現了“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這就是因為中醫強調的是證,以證來論治,而西醫只注重病因、病位,具有片面性,有些疾病只治標而未治本,中醫則標本兼治,當然西醫在急救等方面具有它的優勢,因此,中西醫結合要“有的放矢”。中西醫結合應在發揮中醫優勢的基礎上取長補短,如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病證結合擴大了治療范圍,豐富了辨證論治在臨床中的應用。人們的生活方式、生存環境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病因結構、疾病發展規律隨之變化,心腦血管病、癌癥等慢性病、退行性病、老年病正成為嚴重威脅人類的主導疾病,其形成中的社會因素、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七情心理等非常重要,而這些因素正是中醫理論非常重視的,如何利用中醫之優勢,找到更好的治療、預防手段應是21世紀中西醫結合的任務與焦點。所以說中醫現代化在臨床上的突破口有兩個:(1)現代的疑難雜證是以病因治療的西醫內科和以手術為主的西醫外科的難題,而這恰恰是中醫辨證施治的優勢;(2)在保健方面,中醫的養生術和保健是中醫的特色和優勢。

    綜上所述,中醫是傳統人文學科和自然學科交相融會而成,它具有豐富的內涵:既包含我國古代哲學、文學、美學等人文學科,也吸取了地理學、天文學、氣象學、數學等成就,它是人文和自然科學中的多學科的融合體,但在現代層次上將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相互融合,還需我們這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使中醫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礎上,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 羅雄,凌湘力. 從“中醫研究”與“研究中醫”談中醫現代化 .貴陽中醫學院學報, 2005,27(2) :7-8.

    2 劉中景.當代自然科學中“多因一果”的特征.醫學與哲學,1998,19(3):135.

    第3篇:現代科學的特點范文

    我國的中醫藥學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飄搖之后,其獨特的整體協調、辨證施治等思維方式和治則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種理論形態、思維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會有其生成的土壤、陽光和水分。中醫藥學的科學研究傳統是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東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東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中醫藥學的發展見證了中國特定時代人類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的變遷。隨著科學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西方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映射出向東方回歸的痕跡,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想與中醫藥學哲學思想有著深深的默契,后現代醫學也與中醫藥學存在明顯的暗合。可以說,后現代科學的腳步正是使中醫藥學感受到強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預示著中醫藥學將在21世紀與后現代化邂逅。這些都說明,中醫藥學傳統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的科學合理性和現實啟發性,其優勢必須保持。

    1 中醫藥傳統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代科學思想

    1.1 系統論思想盡管近代的系統方法是從20世紀40年展起來的,但一些樸素的系統思想卻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東方出現了。中國古代存在著典型的有機整體觀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樸素的整體系統觀。如在我國最早的著作《易經》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風、澤、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說。八卦說把世界看作為一個由基本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從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間萬事萬物的世界體系。而且《易經》還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關系所規定的層次系統整體,是一個動態的循環演化的系統整體。同樣五行說也是將世界看作是由五種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組成的系統整體,這五種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層次的系統結構,從而構成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所以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將最基本的物質元素看作是組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而整個世界無非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整體系統,它們之間相生相克,使得整個世界不斷循環演化,形成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系統整體。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為創始人的道家對系統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經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無”“陰陽”學說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疇,如有與無、一與二、始與終、陰與陽等對立統一的關系來表達自然界的統一性。它們認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則。天、地、人都是道的產物,它們具有統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體,也是天地人運動必須遵守的規律和行動法則,認為世界的起源于“無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

    植根于中國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國古代醫學思想同樣包含有豐富的系統觀念。《黃帝內經》中人體被看作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并進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養生規律是與外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故有“天人相應”的醫療原則,主張把生理現象與自然現象相聯系,提倡整體辨證施治的觀點。

    中醫藥學的這種觀點受到國際上系統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當代著名系統科學家,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說:“我們正是站在一個新的綜合、新的自然觀的起點上。也許我們最終有可能把強調定量描述的西方傳統和著限于自發組織世界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1]。

    中醫的診斷方法中依然蘊涵著大量的系統論思想,中醫的診斷包括四診和辨證,四診除通過望、聞、問、切外,還包括參考病人的社會心理狀況、體質狀況以及自然環境狀況等信息,對病因、病位和病機做出明確判斷。辨證是以一定的經驗(包括理論)為基礎的信息加工、分析和處理的過程,辨證既是對四診資料的處理,又反作用于四診技術的運用,同時還受治療結果的反饋,并不斷完善和更新。中醫藥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藥物治療的方法是針對證候組方遣藥,非藥物治療也同時針對證候或病因,選擇針灸、推拿或心理、音樂等來治療。其治療思路整理如圖1。

    1.2 演化論思想中國古代演化觀主要表現在陰陽學說、五行說、太極圖等學說之中。大多都是將萬物的演化描述成為一個相生相克、連鎖輪回的變化鏈條,其變化在一個閉合的回圈中進行,而始點最后又變成了終點。中醫藥學思維活動是動態的過程,通過人的機體在自然狀態下的動態描述,去反映出癥狀或生理現象的表現,如臨床中獲得的脈象、病人的面色、舌體形狀。中醫藥理論認為人的復雜性在于它自身和環境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元氣學說闡明了“形”與“氣”相互轉化的發展觀,強調“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動統一過程狀態演化,如中醫理論中健康概念實質上體現的是陰陽之間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狀態,醫療的任務就是調整這種狀態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狀態。中醫學對生理過程的認識角度是從氣化的結構和氣化的活動這一“耗散”系統出發的。

    2 中醫藥學傳統方法論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啟發

    2.1 中醫藥整體認知論的科學思想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天人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相互影響,相至制約,因而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天人觀在古代曾表現為“天命論”“天人感應論”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學的內容。但在西方工業化進程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和能源浪費等社會問題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諧的中國古老天人觀有助于在現代科學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保持與自然的和諧持續發展。

    從實踐角度看,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影響。日本哲學家和農學家福岡正信先生依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農法”取代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科學農法”,并親身實踐,取得了顯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賴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主張“有機建筑”的理論,充分注意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人與自然有機協調的特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還影響到現代技術的發展,這就是強調技術程序應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悅和健康,強調技術的功能是解放人,現代的人體工程學、人-機系統工程學和技術美學研究,正是適應這種需求的體現[3]。

    2.2 中醫藥直覺、體驗的方法論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創造性的思維模式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某種不同于西方的藝術特性——既有原則,又能進行靈活調整;不僅有科學思想,而且有駕馭科學的智慧。他說:“中國人和日本人所擅長的并以他們的擅長而自豪的,就是直覺的領域——日語叫做‘勘’(がん),這就是一種敏感或機伶?!保?]老莊的思想在湯川秀樹的物理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受莊子的倏和忽為渾沌鑿七竅的故事的啟發,聯想到萬物中最基本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們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對應。它雖未分化,卻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本粒子的可能性,這就是“渾沌”。湯川秀樹還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句話的啟發,提出了時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醫藥學思維中的直覺和理性總是互補存在,這種直覺賦予了科學家以新的頓悟使其有所創造。正如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說:“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并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相互關系的復雜網絡。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當重視“體驗”的作用,他通過中醫和《易經》來體驗事物的對立統一和動態平衡,通過《華嚴經》來體驗事物的相互依賴和時空的相互滲透,通過中國哲學中道與氣的學說體驗“空”與“形”的關系,并將這些體驗同現代物理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對基本粒子結構和關系、量子場論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維模式的嚴密邏輯性決定了其強調“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這限制了創造力的有效發揮,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體驗的模式認識成果恰恰能夠啟發和激勵科學家的創造和想象力的發揮。

    3 中醫藥學協調思想為現代科學關于有機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李約瑟將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成為“有機自然主義”[6],因為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主要是針對存在有機聯系的事物加以整體的認識和體驗,其典型的科學成果應該就是中醫藥學。這是傳統科技體系中至今仍有現代價值的為數不多的成果之一。中醫藥學在不破壞生命有機體的內外聯系的前提下,通過觀察、體驗和辨證施治,調節人體內在機能,達到內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療特點,以其舉世公認的療效說明了中國傳統思想在認識生命有機體方面獨有的方法論意義。

    管理科學是現代科學體系中體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具備社會有機體特點的組織或群體。早期的管理科學理論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羅制”實際上把工人看作從屬于機器生產工具,用機械論觀點看待生產活動中的人與人、人與機器的關系?,F代管理科學中的Z型理論改變了這種傾向,開始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人際的有機協調。提出Z型理論的美籍日本管理學家威廉。大內主張經濟組織中每個人和每個團體正好象人體中的器官,管理的機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協調,這種觀點顯然帶有東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學家伊藤肇進一步指出,日本企業家能夠使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復興,中國經典的影響應居首功[7]。

    從分子到細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針對功能的遺傳學早有定論:基因產物必須在細胞內環境中發揮功能,細胞必須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機體必須在多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達及作為結果產生的表型常是通過個體基因型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飾和改變[8]。最新文獻也認為,很多人類常見病代表著我們的基因組與環境畢生相互作用的一種積累,預測基因在復雜疾病過程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令人氣餒的任務[9]。由上可見,基因型與表型不總是一一對應。因此單純以基因表達譜作為“證”的實質或作為“證”“病”的連結點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僅是基因并不能解開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10]。美國《科學》雜志19990402出版復雜系統???,其編輯部導言“超越還原論(Beyond Reductionism)”就直截了當指出現代基因組學還原論方法的不足,指出:“還原論的缺點越來越明顯,主要是信息過載和過分簡單化,從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議事日程(integrative agenda)以補充占支配地位的還原論方法”[11]。

    中醫藥學中蘊涵著現代系統科學的基因,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為中醫藥學特色和優勢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發展呼喚中國傳統科學觀啟迪的今天,中醫藥現代化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其科學內涵將會得到充分揭示和發展,中醫藥學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中醫藥學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藥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學的特征;中醫藥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浩瀚的古典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中醫藥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展示了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從以上的優勢和特色可以看到中醫藥學不但具有極強的科學性,而且在許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現代人體科學、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以至現代科學發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正在從分析的科學嬗變為整合科學,中醫藥學中所蘊涵的文化優勢、思維優勢將對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發揮重要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伊·普利高津.從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2.

    [2]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3]張相輪,凌繼堯.科學技術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湯川秀樹.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于東西方的考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5]灌耕.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科學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張相輪.東方的智慧[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8]Klug Ws,Cummings MR.Concepts of Genetics,Columbus:CE Merrill publ,1983:81.

    [9]Peltonen I.,Mekusick VA.Dissecting human disease in the postgenornicera.Science 2001,291:1224.

    第4篇:現代科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科學思想;傳統科學;科學價值

    科學思想是在具體的科學認識活動中產生的,它是闡述、解釋科學假說和科學理論的概念框架及信念基礎。它制約著科學認識過程中的思維方式,引導著科學方法的形成及其發展方向,指導著科學理論的構成內容,影響著社會對科學價值的評價。同時,某段歷史時期的科學思想作為社會思潮的一部分,也是歷史傳統與現實生活在科學活動中的反映。

    一、我國傳統科學思想

    我國封建社會長期奉行的基本國策是重農抑商,經濟結構的基礎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自給自足式的小農經濟生產方式。恩格斯曾指出,科學的發生和發展一開始早就被生產所決定。因此,圍繞著自給自足精耕細作式的種植農業的發展,我國的天文歷法、農學、計算數學、中醫學及手工業等實用科學構成了中國傳統科學體系的主體。伴隨著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產生和發展,我國的天文氣象學得到了蓬勃的發展,節氣,歷法指導老百姓的春耕秋收,一直沿用至今。我國古代為了防旱抗澇,減少地質災害,讓老百姓有穩定的生產環境,興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如著名工程都江堰。而作為我國醫學史上的瑰寶――醫學,歷史上眾多救死扶傷的事例到現在還為人們津津樂道。我國的古代生產工具從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銅器,再到秦漢時期成熟的鐵制工具,始終都處于同時代的前沿,甚至有些鐵制工具在我國某些地區一直沿用至今。由于這些學科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傳統特色,且形成了自己獨特但又彼此交叉互補的思想體系,因而統稱為中國傳統科學思想。

    二、我國傳統科學思想的特點

    追溯我國傳統科技文化可以發現,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中是集實驗、數理、科學精神于一體的??傮w看來,我國的傳統科學思想是精華與糟粕的混合體,這里,我們就其合理的一面作大致歸結:

    1、帶有唯物主義傾向。肯定世界的物質性,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去尋找世界的本原。重視理性思維,反對迷信和超自然。如荀子的“天地合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天行無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孔子的“子不語怪,力,亂,神”;以及沈括力求在經由人操作控制的情況下,從而得到確鑿的事實和數據等都可看到這一點。

    2、對科學方法的重視。在我國古代,科學知識的目標不僅在于實用,而且其本身就是以實用的方式來建構的。并且從中提出了許多科學的方法,諸如“取象”(定性)、邏輯分析方法、“運數”(定量)等方法。墨家還第一次把“類”、“故”、“理”完整的提出來,作為東方類推邏輯體系的基本范疇構架,并運用于具體的實用科學中,為我國的幾何學、光學、力學等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在把握“類”時,提出要注意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這種方法,在運用于醫學、歷法、天文、音律等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對整體思維的重視。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和諧思想,認為自然界內部各部分之間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立足于整體,分析事物及其發展規律,強調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系,并以統一的、發展的觀點看待自然界。并把自然界看作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注重整體性、內外轉化、演化發展的思考,對人類未來科技的發展預示了廣闊的前景。

    4、對科學技術人生價值的重視。占有中國傳統文化主體之一的道家,在從其仙道理想的層面,試圖利用科技以達其理想。譬如煉制仙丹的過程中發現了水銀,把木炭粉、硫粉和火硝按一定比例混合而發明了火藥等等。在道教的思想觀念中,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創造力的偉大民族,發明創造更是道教崇尚的傳統美德。歷代教徒追求得到成仙、濟世救人其實也是一種認識和征服自然,使自己不斷獲得更多知識和更高能力的歷程。更有學者把中國傳統科學稱之為“生命科學”,并探討其科學精神。

    三、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現代價值

    首先,中國傳統科學蘊涵了寶貴的思想精髓,為現代科學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啟示。我國擁有輝煌燦爛的古代科學和精湛的古代科學思想。數理學、農業學、天文學、音律學、醫學等各個學科不僅自成體系且有著緊密的整體聯系。如我國數學家吳文俊等人曾采用引用坐標、類比推理、以及代表假設的多項式等途徑證明了初等幾何主要一類定理的證明可以機械化。事后吳教授曾感慨的說,“我們是在中國古代數學的啟發下提出問題并想出解決辦法的”。因此,應加大對中國傳統科學文化的探索與挖掘。

    其次,在中國傳統科學中的一些高明的思想、方法及技巧,在現代科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如冶金業、釀酒法、嫁接技術等,在中國的傳統科學中,這些憑借著高明的思想方法和技巧是不勝枚舉的。這些方法與技術要在現代科學研究中發揮其方法論的作用,必須將傳統方法以及技巧中的思想精髓,進一步加以提煉,結合現代科學研究內容的特點,才能恰到好處地發揮其效能。

    最后,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中辯證的思維方式,對現代科學認識具有積極的作用。中國傳統科學文化的思想辯證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且相互作用,因此,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保持一種和諧的關系。但是近年來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劇,帶來的一系列的環境、生態、浪費等問題。這就是人類無限制的掠取自然的結果,因此,人與自然的關系愈來愈得到人們的重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要求人們在考察、研究事物時,應從多個角度,在多維空間中,進行多相的、動態的描述,所以,辯證的思維方式就顯得尤為重要。

    四、結語

    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待中國傳統科學思想,其中有許多是具有珍貴價值的,我們必須很好地加以挖掘和弘揚。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傳統本身就是一種惰性,有不少思想是落后消極甚至是錯誤的,我們必須加以克服和批判。對我國傳統思想不僅具有理論價值,而且也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刑兆良.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2]自姜生.論道教與科學[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5).

    [3]鞠曦.中國之科學精神[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第5篇:現代科學的特點范文

    一、注重科學探究,認識科學本質

    科學探究是科學的本質特征。修訂版教科書注重科學探究活動,設計了大量的“活動”“探究”“實驗”,突出科學學科本身的特點,強化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科學的根本方法,倡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促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體會科學精神的實質,培養科學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從而更好地認識科學本質。

    科學探究是科學課程的核心內容之一。修訂版教科書依據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對科學探究活動進行了全面梳理,統一規劃整套教科書中的探究活動,使探究活動的分布更加合理。修訂版教科書落實“科學是以自然為研究對象,以理性和實驗為特征的探究活動”的課程理念,以科學探究作為科學學習內容整合的主要方式,將科學探究的學習與科學知識的學習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并結合科學核心知識的學習來設計科學探究活動,強調知識與過程的統一。在探究活動的編排上,從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出發,合理安排探究過程要素的訓練,使學生體驗科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形成對科學探究過程的完整認識,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增進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對環境的察覺”一章中,原教科書設計的兩個探究活動是:“為什么要用兩只耳聽”和“陽光下樹蔭中的圓形光斑是怎樣形成的”,這兩個探究活動所涉及的知識并非是本章學習的核心知識,這樣的探究重視的是活動過程。在修訂版教科書中,刪除了這兩個探究活動,取而代之的是“平面鏡成像規律”和“凸透鏡成像規律”兩個探究活動,平面鏡成像規律、凸透鏡成像規律都是這一章的核心知識,實現了把探究活動和科學核心知識的學習緊密結合起來,讓學生既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又學到科學核心知識。

    科學探究的方式與過程多種多樣,科學探究的內容與任務的難易程度各不相同,科學探究涉及的要素也不一致,并且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一個不斷提高的過程。因此,修訂版教科書中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做到有序安排、形式多樣、層次分明,盡可能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例如,剛進入初中科學學習的學生,需要對探究過程和要素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因此,在七年級上冊“科學入門”一章中安排了“科學探究”一節,先通過“生活中的探究:電燈突然不亮”,讓學生從生活案例中感受探究過程;再通過“科學家的探究:天花和牛痘的故事”,讓學生“觀摩”科學家探究活動,感受科學探究的“味道”;最后通過“我們一起來探究:根據人腳印的長度判斷人的身高和盒子里面有什么”,讓學生從自我探究活動中感知探究整個過程,初步了解、體會探究的含義及探究的方法。在七年級下冊和八年級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對探究活動的各個要素進行訓練。例如,“蚯蚓是怎樣生活的”主要是對獲取事實與證據的訓練,“探究液體蒸發快慢的影響因素”主要是對假設檢驗的訓練,“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主要是對獲取實驗數據、分析與論證的訓練。在九年級的探究活動中,再讓學生關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特別是探究方案的設計等。例如,“探究小燈泡的電功率跟哪些因素有關”“探究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等都涉及探究活動的多個要素和方案的設計。

    二、注重知識整合,實現學科綜合

    初中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課程。修訂版教科書力圖超越學科的界限,統籌設計,整體規劃,強調各學科領域知識的相互滲透和聯系整合,注重自然科學中的統一概念和原理,引導學生認識自然界的內在統一性,體現課程的綜合性。修訂版教科書的內容以科學探究活動、主題形式、核心科學概念滲透相關的學習內容等方式進行知識的整合。例如,教科書的第1章“科學入門”就是從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來整合學習的內容,在學生初步認識什么是科學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觀察與實驗,初步掌握科學研究技能――科學測量,體會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科學探究;“空氣與生命”一章是以主題的形式來整合學習的內容,它既涉及物質科學中的氧氣與二氧化碳等常見的物質、化學方程式、元素的循環和物質的相互作用等內容,也涉及生命科學中生物體內的物質和能量的轉換。又如“對環境的察覺”一章是以人的感覺為主題來整合物質科學中的聲與光的知識、生命科學中的人體感覺器官的結構及功能的知識學習;“可持續發展”一章是以發展與和諧為主題來進行整合,涉及物質科學中的能源與社會、生命科學中的人類與生態環境等學習內容。教科書還以“核心科學概念的邏輯體系為主線滲透相關的學習內容”的方式進行知識的整合,例如,在“電流的測量”中介紹“心電圖”“干擾電流療法”等與生命科學有關的知識;在“磁場”中,介紹“地磁場方向的改變”“生物體與磁場”等和地球科學、生命科學有關的知識。

    三、注重生活經驗,順應認知發展

    科學教科書的編寫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問題情境的設計盡量與學生生活相聯系,概念和規律的學習盡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際出發,注意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知識解釋自然現象,分析和解決各種實際問題。這樣的教科書設計一方面順應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感受科學就在身邊,感知科學對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同時也是強化“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課程理念,培養學生善于觀察、樂于探究,注意從身邊現象探索科學問題,注重將科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聯系的探究意識和科學精神。

    修訂版教科書注重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出科學概念和規律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科學源于生活、源于自然,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例如,在“對環境的察覺”中,從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例來引入“人的感覺”的學習,從遙控器可用來調節電視機的節目引入“看不見的光”的學習,從筷子放在水中變折了引入“光的折射”的學習,從近視眼鏡和遠視眼鏡的鏡片引入“透鏡”的學習等。又如,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前,先讓學生完成“凸透鏡成像”的活動,讓學生獲得凸透鏡成像的一些經驗事實,建立物距與像距的概念,為“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起到“支架”的作用。

    修訂版教科書注重科學知識的學習與實際的聯系。例如,在學習超聲波與次聲波時,介紹“蝙蝠利用超聲波捕食、大象用次聲波交流、用次聲波檢查胎兒的發育情況、用次聲波清洗眼鏡”等與實際相聯系的知識。教科書也注重在學過某一科學知識后聯系實際,介紹一些應用性問題。例如,在學習“凸透鏡成像規律”后,介紹放大鏡和數碼相機的應用。

    修訂版教科書安排了實踐類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實踐意識。實踐類問題是需要學生親自動手或調查才能完成的。例如,制作土電話、測量眼睛的近點和盲點、調查校園周圍的噪聲情況、觀察當地晝夜長短的變化、計算碳排放量等,這類問題重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教科書還通過“閱讀”“科學?技術?社會?環境”等欄目聯系實際,如“電冰箱的工作原理、車速不同時的停車距離、衣服干洗、電動汽車的速度控制、電吉他、自來水廠的水凈化、天氣預報與農業、電話、PM2.5與人體健康、肥胖、科學的刷牙方式、親子鑒定、濫用抗生素的危害、流行性感冒”等,讓這些自然與生活現象成為學習的素材,使學生感受科學知識的廣泛用途與無所不在,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學習科學、認識科學。

    四、加強STSE教育,滲透人文精神

    注重科學、技術、社會、環境(STSE)的教育是當今世界科學教育的發展趨勢。科學、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修訂版教科書盡可能引導學生用科學理論理解或解釋周圍的現象,用科學方法解決身邊的問題,像科學家那樣去思考問題。修訂版教科書關注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交融貫通,實現科學知識的學習與社會責任感教育的統一,注意形成具有社會責任感的科學價值觀。為此,修訂版教科書增加了“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欄目,其目的是開闊學生的視野,探討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相互關聯的問題,重視科學和人文的融合,培養學生關注社會與環境的意識與能力,強化科學教育的育人功能??茖W、技術、社會、環境之間互動的觀點,既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的積極作用,還可以讓學生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的負面影響,認識人、自然與社會應和諧發展,培養學生用聯系、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進而逐步認識科學的本質,樹立正確的科學觀念,培育科學精神??茖W、技術、社會與環境的問題多數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所常遇到的問題,在科學學習中,只有廣泛地聯系這些問題,才能使學生領悟科學是有用的、鮮活的。

    修訂版教科書不但增設了STSE欄目,而且在書中其他部分盡可能滲透STSE的思想和意識。教科書注重滲透科學發展的歷程,介紹科學發展過程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相關的歷史背景,以及一些著名的科學家的故事,如在“磁生電”中安排了“電與磁的發展歷程”,在“空氣與氧氣”中安排了“氧氣的發現”等。這些科學史實能夠讓學生感受科學發展的歷程,領悟其中的科學思想、方法,認識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五、注重時代性,反映當代科學成果

    科學在不斷發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修訂版教科書在整體上注重體現課程內容的現代性,力圖反映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成果和科學思想,了解現代科學技術對改善人們生活的作用,了解現代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初中科學中的一些學習內容本身就是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反映了教科書內容的時代性。例如,在九年級下冊“演化的自然”一章中,涉及“現代宇宙學說、恒星的演化、生命的起源、遺傳物質DNA、達爾文的進化論”等內容,這些內容都是現代科學前沿知識。另外,“新型材料、核能”等內容也屬于現代科學前沿知識。

    修訂版教科書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注重體現內容的時代性。例如,在“看不見的光”中介紹“紅外線制導技術”,在“透鏡”中介紹“數碼相機”,在“電磁鐵的應用”中介紹“信息的磁記錄”,在“同位素”中介紹“同位素原子的應用”,在“育種與優生”中介紹“太空育種”等。修訂版教科書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也注重體現現代科學思想與方法。例如,在“平面鏡”一節中,介紹像與物相對鏡面具有對稱性,并設計活動讓學生通過對稱法作出鏡中的像。對稱的思想在現代科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修訂版教科書通過對知識與技能的拓展來體現學習內容的時代性。例如,在“長度的測量”中,除了介紹傳統的測量方法外,還介紹現代的測量技術:利用聲吶測量潛水艇與障礙物之間的距離;利用電磁波測量飛機與雷達站之間的距離;利用激光測距儀測物體間的距離等。在“溫度的測量”中介紹現代測溫技術:色帶溫度計能方便地跟蹤動物的體溫變化;衛星能遙感測出海水0.1℃的溫度變化;天文學中常用光譜分析的方法研究恒星的溫度。

    修訂版教科書的時代性也體現在可持續發展觀念、環境保護意識等方面。為此,教科書在九年級下冊單列一章來論述可持續發展,介紹人口的增長、全球性資源與環境問題、新能源、低碳生活、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等課題,這些課題都是人們非常關注的與現代科技有關的問題。

    修訂版教科書還通過“科學?技術?社會?環境”“閱讀”等欄目,介紹“導航與數字地圖、航天器的盔甲――燒蝕材料、克隆技術、深海載人潛水器、利用碳-14測定年代、噴氣發動機、核電站的安全性、基因組改變未來、超導現象與超導體、記憶合金、中子星、哈勃望遠鏡、同步衛星、光纖通信、磁懸浮列車、納米技術,SARS冠狀病毒”等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及其應用,關注科學熱點問題,體現教科書內容的時代性。另外,修訂版教科書利用“超新星、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各式各樣的U盤“等與現代科學技術相關的知識作為情景來編制練習,也反映了教科書內容的時代性。

    六、合理設置欄目,優化版面設計

    修訂版教科書對欄目的設置進行了適當的調整,優化版面設計。教科書保留了原有的“活動”“探究”“實驗”“閱讀”“讀圖”等多數欄目;將原來的“思考”和“討論”合并為“思考與討論”欄目;增設拓展類欄目:“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意在加強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聯系,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關注社會與環境的意識與能力;增設“本章知識結構”,以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整理所學的知識,更好地形成知識框架;增強原有的“對話框”的功能,將重要的科學方法適時地用對話框的形式呈現出來。

    第6篇:現代科學的特點范文

    然而,我們不能不看到近百年以來中醫文化面臨的深重危機,尤其是當今中醫學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嚴峻挑戰,很多人對中醫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因此大力弘揚中醫文化,不僅是振興中醫、提升國家軟實力的戰略選擇,而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途徑。

    中醫“仁和精誠”是中華文化核心價值觀念的體現,中醫不僅是“科學史上的奇跡”,也是文化史的奇跡

    中醫的基本理論、道德信念、行為規范、臨床診療、養生實踐,無不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觀念,我把中醫的核心價值觀念概括為“仁和精誠”四個字。

    “仁”是中醫人的最基本要求,體現了中醫從業者仁者愛人、生命至上的倫理思想。醫生的責任在于傳承陰陽之道,完善天地本性,在于治病救人。中醫作為“生生之具”是幫助人類健康長壽的,是呵護人類生生不息的工具和技術。中醫的最高道德理想是能夠參贊化育、效法天道、救治生命以實現“生生”仁德。

    “和”是中醫追求的最高境界,體現了中醫人崇尚和諧的價值追求。中醫認為一個健康的人必須做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自身形與神三個層面的和諧。中醫認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之所以會生病,就是因為失“和”――違逆了天地陰陽四時的規律,進而引發自身陰陽失和,于是治療疾病就需調和致中。進而言之,中醫提倡醫患信和、同道謙和,強調醫療行為中各種關系的中和、和諧之美,“和”表達了中醫藥觀念和方法、手段和目標的統一。

    “精”是中醫職業精神的最高概括,體現了中醫人的職業要求。生命至重,有貴千金。所以對醫術的要求至高,必須做到至精。孫思邈《大醫精誠》認為醫道是“至精至微之事”,所以要求從醫者首先要有精湛的醫術,習醫之人必須“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禮記》上說“醫不三世,不服其藥”,意思是沒有研究透徹《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脈訣》或《傷寒論》這三世之書,不能算稱職的醫生,不敢服用他開的藥。后世醫學教育、醫療實踐中,對醫生的職業素養要“精”的要求一以貫之,成為中醫的核心價值追求之一。

    “誠”是中醫行為的最高準則,體現了中醫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孫思邈《大醫精誠》要求醫者必須誠心救人:“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要有“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感同身受的心和“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亦不得“自逞俊快,邀射名譽”、“恃己所長,經略財物”。“澄神內視,望之儼然。寬裕汪汪,不皎不昧”的大醫之體是“誠”的形象寫照。

    中醫的發展方向關乎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命運。

    中醫在數千年發展過程中不斷汲取中華文化各家精髓,漢代醫學汲取先秦儒道及其他各家的精髓,隋唐以后汲取儒釋道的精髓。中醫還不斷汲取歷代天文、數學、地理、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知識。中醫不僅是“科學史上的奇跡”,也是文化史的奇跡。

    要想發展中醫,必須要保持中醫特色,同時也絕不能離開現代科學、現代醫學的發展,要借助現代科學的方法和手段

    然而,近百年來中醫卻屢遭坎坷。伴隨著傳統文化近現代以來所遭遇的猛烈沖擊,中醫不但失去了在中國的主導地位,甚至幾次面臨著被取締的命運。

    科學主義的盛行,使“科學”與否成為“資格”標準。凡是不符合“科學”的東西,都要遭到批判、唾棄。中醫藥學自然躲不過這樣的“資格”拷問。在科學主義的話語霸權之下,帶“中”的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合法性。

    從根本上說,中醫的危機就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危機。在長期的西方文化中心論、科學主義思想觀念指導下,國人對中華文化的信心受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打擊,優秀的中華文化受到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摧殘,中醫學也是如此??梢哉f中醫的發展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那么中醫應該如何發展?由于視角不同,立場有別,中醫界乃至整個學術界形成了很多流派。

    總的分為兩大派:一派可稱之為“現代派”,包括剝離派、改造派、重構派、科學現代化派、西體中用派等。該派認為,應該采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將中醫學的傳統體系改造成科學體系。中醫學是一個含有巫術、哲學、科學等多種成分的復雜體系,應將那些非科學成分一層層剝離和解構、丟棄,只保留科學的成分。

    另外一派可稱為“傳統派”,包括補天派、重認派、中體西用派等。該派主張立足于中醫自身的傳統思維方式來研究和發展中醫,在不破壞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式的基礎上對中醫學不足的地方給予修補。認為可以借助現代科學的方法和手段,但不能以現代科學為標準來衡量中醫、改造中醫,強調重新認識醫學的目的,重新構建醫學的價值系統。醫學的目的并不是純粹的治病,而是治人,要以人為本。

    關于這個問題,我曾在上世紀末提出一個“中醫現代化悖論”――“中醫能夠在不改變自己非現代科學特色的前提下實現現代科學化嗎?”在我看來,中醫的發展只能按照中醫本身的規律發展,而不能按西方科學、西方醫學的模式發展。中醫要發展,首先要搞清中醫的歷史文化,要重新找回中醫自己表達的“語言”、思維方式、價值觀念,進而培育適合發展的優良土壤,或提供中醫發展所需的營養成分。

    要想發展中醫,必須要保持中醫特色。所謂中醫特色指的是相對于現代醫學而言的本質特點,有人將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看成是中醫的特色,有人將元氣論和陰陽五行學說看成為中醫的特色,還有人將藏象學說視為中醫特色。我個人認為,中醫特色就是中醫學特有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也就是“象數思維”,即中醫是從功能模型、關系虛體出發來構建人體生命系統的。當然,中醫發展絕不能離開現代科學、現代醫學,要借助現代科學的方法和手段。

    中醫學是一個包含科學、人文等各種成分的極其復雜的混合體,中醫的各種成分可以分為“形”、“氣”、“神”三個層面,其中“氣”和“神”是中醫特色和傳統文化精華之所在。如果舍去“氣”和“神”而保留“形”,那樣的中醫連最初級的西醫形態學、解剖學都不如。中醫和西醫都是研究人體生命的,人不是一堆分子生物結構,而是活生生的生命。醫學應盡快回歸人生――整體生命的本體,要關注“氣”和“神”層面。

    其實老子已經告訴我們怎樣對待外來文化,簡言之四個字:“知白守黑”。在守住我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基礎上,一定要了解西方文化,要有包容的胸懷,并為我所用。振興中醫完全可以走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道路,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應該并行不悖,如鳥之兩翼,共同為當代中華文化、當代中醫的發展提供動力。

    我個人認為,中醫的發展應當采用“揚長棄短”的態度,應當“有所為有所不為”,應當發揚自己的優勢“方面”,對自己的劣勢“方面”則直接用現代醫學來彌補。中醫學在代謝性、免疫性、功能性疾病以及多組織、多系統、多靶點性疾病或特定病程的治療方面,在調整亞健康狀態、養生攝生、防老抗衰等方面有著優勢,應當“有所為”,而對一些明顯處于劣勢的疾病則可以“有所不為”。中醫的優勢發展應當始終以中醫為“平臺”,而不是以西醫為“平臺”和發展目標。

    在中國文化學界,一般只關注對儒、道、佛的研究,而忽略中醫文化的研究;在中醫學界,一般只關注中醫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同樣忽略中醫文化的研究

    長期以來,對中醫哲學、中醫文化的研究一直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在中國文化學界,一般只關注對儒、道、佛的研究,而忽略中醫文化的研究;在中醫學界,一般只關注中醫的臨床和實驗研究,同樣忽略中醫文化的研究。

    中醫文化復興不僅是振興中醫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重要途徑,其意義重大。北師大幾年前完成“我國文化軟實力發展戰略研究”項目,對全國大學生調查顯示,在前10位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符號中,漢語(漢字)、孔子位居第一、第二位,中醫居第六位。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不斷深入,中醫藥逐步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和認可,越來越多的各國民眾選擇中醫藥作為醫療保健手段。中醫藥的醫療保健方法與手段,已成為傳播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方式。

    優秀的中華文化與中醫文化同根同源,本為一體,正如樹木生長一樣,一棵樹即使再茂盛,當它根基下的土壤營養不足時,也會慢慢衰敗凋敝。在現代社會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中國人,對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逐漸陌生,對原有的書面語言文言文更缺乏必要的掌握。

    第7篇:現代科學的特點范文

    [摘要] 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把批判性思維能力作為醫學生的基本能力要素之一。醫學人文教育的發展改變著醫學教育理念,推動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促進醫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辨證地看待中醫學的傳統思維特征,主張傳統思維與現代科學思維的互補與整合,更有利于醫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

    [關鍵詞] 批判性思維;中醫高等教育;傳統思維與現代科學思維

    [中圖分類號] R2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8(a)-121-03

    在現代社會,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被普遍確立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因為批判性思維在人們的認知、決策、創新、人格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所以在大學生群體中培育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精神品質,無論在應對復雜多變的自然界,還是提升現代社會生活的人文精神等方面都具有深遠的意義。當前,中醫院校教學水平評估與專業認證、中醫學本科教育標準正在實施和制訂之中,因此有必要就批判性思維及能力培養的問題進行探討。

    1 批判性思維能力是醫學生的基本能力要素

    關于什么是批判性思維的定義,國外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是“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時所進行的合理而成熟的思考”或“反思的傾向和技巧”等。國內學者認為“批判性思維是面對做什么或相信什么而做出合理性決定的一系列思考技能和策略”或“批判性思維是用批判性的眼光看文本”,有的認為“批判思維”與“教條思維”相對,它是“批判思維”的條件。批判思維類似創造思維,帶有否證、懷疑,當然也有繼承的意思。迄今為止,批判性思維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明確的定義,但各種定義之間都是互相補充、互相澄清的。

    美國哲學學會成立的專家小組通過Delphi法進行調查認為,批判性思維包括兩個部分,即認知技能與情感傾向。其中認知技能包括分析、評價、邏輯推理、解釋說明、歸納演繹、自我調控等;情感傾向包括知識淵博、思想開明、勇于質疑、善于反思、具有創造性等。由此說來,要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不僅要加強認知技能訓練,更要注重正確應用這些技能的前提和保證,即情感傾向。批判性思維不僅是與非形式邏輯相提并論的一種思維形式,更是一種優秀的思維品質,與問題解決并稱為思維的兩大技能,已經成為21世紀教育的基礎之一[1]。

    1993年美國教育部要求所有大學生畢業時在批判性思維能力方面都應有顯著提高,并且把促進大學生“評判思考,有效溝通及問題解決”的能力作為2000年的國家教育目標。1999年6月,由紐約中華醫學基金會及其所屬的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制訂了針對本科醫學教育的“全球醫學教育最低基本要求”[2], 提出世界各地醫學院校培養的學生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由7個宏觀教育目標領域組成,規定了批判性思維作為醫學生教育的重要的內容之一。

    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末提出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創新思維是人們在探索未知領域中,發揮認知的能動作用,沖破原有的邏輯通路,以新穎的方式和多維思維轉化去獲取新成果的思維活動;而批判性思維則是創新思維的基礎與前提。在以人的健康為服務對象的醫學科學領域,由于其問題的復雜性,醫生經常面對的是沒有唯一結論的臨床問題,在作出醫療決定時應考慮到問題的不確定性和概率,需要具備較強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就決定了培養醫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性,對于提高醫學教育質量和提升人類的健康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醫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已經制訂了“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其中,批判性思維能力成為醫學生的基本能力要素之一。2009年教育部、衛生部《關于加強醫學教育工作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積極進行課程體系改革,構建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自然科學知識與醫學知識相結合,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相結合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新型課程體系;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模式,確立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著力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加強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2 醫學人文教育改變了醫學教育思想,豐富了批判性思維內涵

    在我國,隨著醫學人文各個學科的萌生和逐步發展成熟,高等醫學院校的人文學科的教學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2009年11月首屆“醫學發展高峰論壇”全面地總結了幾十年來我國醫學人文學的發展過程,呼吁重新思考醫療衛生服務的模式與功能,順應當代醫學發展的整體化趨勢。應該看到,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醫學對人體的干預越來越大,引發的人文社會問題也越來越多,因此,要重視醫學人文和醫學專業的整合。有關專家指出,要大力促進醫學回歸人文,提升醫學診療技術中的人文性,提高對生命質量的關注。

    埃德蒙德D.佩里格里諾在20世紀末就認識到醫學不應該僅僅被理解為一門科學技術,更應把它看作是復合型的學科,他強調僅僅是醫學科學和生物技術不足以表達醫學的復雜本質。“外在于科學范疇”的人文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醫學的本質[3]。然而,當今的醫學教育與醫療實踐中,有一種不良傾向,即過分地強調醫學的科學技術層面,而忽視了醫學關注人類價值的傳統?!搬t學是最人文的科學,最經驗的藝術,并且是最科學的人文”[4]?,F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就提出,醫生應具備哲學家的最好品質:無私、謙虛、高尚、冷靜的判斷、必要的知識和不迷信。唐代的《大醫精誠》一直被視為醫德典范,孫思邈在其中寫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同時提出,欲為“大醫”者,除醫學知識外,還需要涉獵五經、三史、諸子百家。

    此外,我們還應從醫學發展的本源來深刻理解人文教育對醫學的重要作用;在醫學生的培養方面重視并倡導醫學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間相得益彰的綜合素質,拓展批判性思維的內涵。首先,醫學人文教育能促使醫學生和醫學從業者通過反思、感悟、評判來認識人類生命的價值問題以及做為“人”應當如何存在等倫理問題,而不僅僅靠經驗的觀察或實證科學的思維方法。其次,批判性思維的目標是追求合理性,既包括求“真”,也包括求“善”和“美”。所以批判性思維既需要科學思維,也需要道德思維;既需要邏輯思維,也需要辯證思維;既需要有獨立判斷真偽的能力,也需要能評價其是否有意義和價值。只有這樣,在具體的批判性思維過程中,才能考慮各種因素、各種條件或各種情況,從而做出合乎理性的最好的選擇與判斷。

    3 中國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中的批判性思維

    3.1 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包含著較濃厚的批判性思維傳統

    中國古代先秦時期的知識分子,堅持獨立的主張,保持獨立的人格。如墨家在與儒家、道家、名家等其他學派進行論辯的過程中,對各家各派的主張進行理性審查和分析,從而形成了墨家的批判性思維。《禮記?中庸》也提到批判性思維在學習中的作用,“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的審問、慎思、明辨則包含了豐富的批判性思維思想。朱熹曾提出“學問思辨四者,所以窮理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審問”和“慎思”,才有可能達到“明辯”境界。近代的、,在反對封建統治的同時反對經學獨斷論,提倡具有批判精神的自由思想,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中醫學悠久的發展歷史,產生了眾多的各家學說。每位醫家在繼承前人的理論研究成果和臨床經驗的同時,往往在某些領域、某些方面有所創新、有所發現,形成了個人的獨到見解、觀點、經驗,形成了中醫學術百家齊鳴的局面,對中醫學說水平的提高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如果說批判性思維包括認知技能與情感傾向這兩個部分,那么中國古代思想文化中所包含的批判性思維傳統大致屬于后者,即包括知識淵博、思想開明、勇于質疑、善于反思,具有創造性等。其認知、判斷時又常常伴隨著比較強烈而濃厚的主觀情感。在這種思維方式下,人們的認知判斷常和價值判斷結合在一起。

    3.2 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中也包含著與批判性思維相背離的因素

    現代中醫學子在研讀古代中醫“四大經典著作”,接受中醫文化和傳統思維方式熏陶之際,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中也包含著與批判性思維相背離的因素,而這些不利因素會使學生習慣于被動地接受教育,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阻礙了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萌發。中國傳統思維方式中存在著明顯的唯上性特點。中國古代社會發展形成的宗法結構導致中國文化是倫理型文化,社會心理表現為對傳統的極端尊重。圣人的古訓從小就加以灌輸,使之帶有趨同性特征,即:反對思想的多樣性,盲目地尊重或推崇某一種觀點或理論,排斥其他的觀點或理論。中庸之道被認為是中國式的智慧特征,中庸尚調和主平衡,反對走極端,提倡擇兩用中。這些思想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或削弱學生敢于向權威或自我挑戰的精神。另外,從經驗方面注重思維及言論的效用是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又一重要特征。在這種思維方式支配下,人們判斷是非往往以過去的經驗以及感性認識為標準,而很少利用理性分析和邏輯思維。

    4 培養傳統思維與現代科學思維互補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現代高等中醫院校的創建,使中醫學教育從傳統的師承模式轉變為院校教育模式,初步實現了中醫人才培養的規模化、標準化和教育管理的規范化、制度化,這是中醫教育的一大進步,是中醫發展的必然選擇?;谂c自己學科特點契合的人才培養要求,目前,中醫高等院校再次強調對“中醫四大經典著作”的研讀,其目的重在培育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有利于對中醫理論及其治病技能的正確把握。在這一背景下,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培養學生的質疑、析疑、解疑的能力,形成多端、靈活、精細和新穎的思維特點,開發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是我們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4.1 擅長于運用人文科學的思維方法研究生命和疾病是中醫學科的本質特征

    中國的傳統思維方式具有的辨證性、整體性、直覺性、反思性以及實用性等多重特征,在中醫學的理論與實踐中得到很好的發揮。因為中醫學形成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大環境之中,從本質上說,中醫學就是建立于中國傳統哲學的基礎上,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方式文化。

    從方法論的角度上說,關于人體的生命活動和疾病規律,可以通過實驗室,用微觀的、靜態的、分析的、定量的方法來研究和掌握;而有一部分只能通過活體的考察,用宏觀的、系統的、聯系的方法來認識,如中醫主要就是采用這種方法。中醫擅長于運用人文科學的方法對待生命和疾病,治病與治人相統一,醫德與醫術并重,體現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巧妙結合。中醫藥能夠發展延續至今,正是把握住了人與外在環境密切相聯的規律,從生理、心理、社會、環境等多因素出發,整體、全面地把握人與自然的聯系,揭示人的生命價值和意義,保護生命,維護健康,防治疾病,提高生存質量。有專家認為,中醫學這種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相結合的理論體系具有超前性、開放性,甚至代表著整個人類科學的發展方向。

    然而,中醫依靠四診合參收集人體宏觀層面的信息,注重經驗、直覺感悟能力和綜合思辨能力在現代科學發展中會招來質疑。如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由于缺乏嚴整的概念系統,多用格言、比喻、例證的方式表達思想,使用的概念也大多沒有明確定義,只能靠人們的直覺去領會和體悟。這種悟性思維方式的直觀性特點之長處在于,它強調人的靈感,強調一種超越,帶有批判性、創造性思維的特點,有時能引導人們做出一些原創性的重大發現,這是通常在邏輯思維情況下難以取得的。但是通過直觀所得的重大發現往往帶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凡是能夠產生一定科學價值結果的直覺思維實際上都與長期艱苦的邏輯思維有密切關系,并且,直覺思維的結果還必須經過嚴密的邏輯論證才能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4.2 傳統思維與現代科學思維的互補整合

    就現代中醫教育中的批判性思維培育而言,不僅需要傳統的思維方式來傳承和保持中醫思維特征,而且還要現代科學的思維方式來充實、提高甚至變革傳統思維方式,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多學科多維度的全面發展。批判性思維能力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體現,也是健全人格的標志之一,高等教育可以通過專門的訓練或跨學科課程以及隱性教育等方式來實現。總之,不管采取何種方式,目的是要讓學生堅持獨立思考、設問、多維度考證、反思的學習方法與態度,不唯書、不迷信權威、不照搬經驗、不盲目從眾。高校教師也應該樹立先進的教育思想,對教學的實質性問題進行反思,尤其是對學生的批判性人格等精神的發展給予人文關懷,采取先進的教育教學方法,改革考試制度和評價體系,營造一個充滿自由、民主和有思維活力的教育情景。近年來PBL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小組討論法等啟發式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推廣,對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起到積極的作用。

    中醫學的傳統思維方式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實踐中是不可或缺的,有其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與后天不足。而曾經創造近代科學輝煌的分析和還原方法在處理跨越兩個物質層次以上的事物時也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難,正像科學哲學家波普爾所指出的:只要自然單純由確定性科學所描述,我們就面臨著無法解決的難題?,F代科學的研究使這一矛盾日漸突出。不穩定性和漲落在從宇宙學到分子生物學的所有存在層次上產生的演化模式,非平衡過程物理學及不穩定系統的物理學表達使現代科學與無時間的確定性的世界分離。這一結果,將西方科學拉近了中國哲學[5]。

    20世紀40年代之后,新興的復雜性科學正在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模式,即由追求簡單性轉向更真實的復雜性。中醫的臨床與實驗研究面對太多的“復雜性”問題,需要處理同時存在和發生的許多甚至無限多變量之間的協調和不協調的關系,單憑傳統思維方法是不能勝任的,所以需要現代科學思維方式的互補與整合,即多學科多思維的綜合應用。現代復雜性科學的整體性思維方法正是如此,它一方面以整體、關系作為問題的出發點,特別強調宏觀層次的“突現”的特性;另一方面力求從微觀層次的組成成分及其相互作用來理解宏觀層次方面的特性。更重要的是把兩者相互關系的表述不只停留在抽象的、思辨的水平上,而是具體化到科學地解釋事物整體屬性和局部屬性的產生及其機制上[6]。這是一種整體和局部、定性和定量互補整合的辯證邏輯思維方法,中醫的科學研究需要這種批判性與創新性的思維方式。

    [參考文獻]

    [1]鄒從清.論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2003,21(1):67-69.

    [2]丁可.明天的醫生:科學、批判性思維和能力[J].國外醫學:教育分冊,2001,22(2):1-7.

    [3]Tristram H Engelhardt, J r. The Birth of the Medical Humanities and the Rebirth of the philosophy of Medicine: The Vision of Edmund D. Pellegrino [J]. Journal of Medicine and Philosophy,1990(15):237-241.

    [4]Edmund D Pellegrino. Humanism and the Physician [M]. Knoxville: University Tennessee Press,1979:17.

    [5]陳曉東,李婷.從思維方式的互補性看中醫學與現代科學[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1):20.

    第8篇:現代科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 文科生;科技素質教育;科學技術學;開放式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4634(2012)04—0064—03

    目前我國高校文科生的科技素質普遍不高,近八成的文科生對20世紀初至21世紀初世界重大的技術發明和科學發現不了解,對我國的科技現狀以及我國重大的科技計劃也不知道。筆者以為,造成文科生科技素養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現行的高等教育體制的問題。很多文科生表示,他們希望了解現代科學技術知識,且認為在當代社會不懂得現代科學技術知識對自身的發展非常不利,但他們缺乏系統了解當代科學技術現狀的機會和條件。

    學術界關注更多的是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提高問題,而對文科大學生科學素質不高的現象缺乏關注。建議在高校要為文科生開設《科學技術學》(SST,Scie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課程體系(這一學科名稱的提法參照“社會科學學”的提法),通過在教學方法上實行改革,提高我國高校文科生的科技素質。

    1 國外文科生的科技素質培養模式

    在歐美發達國家,文科大學生的科技素質課程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文理交叉學科。從20世紀70—80年代起美國許多大學都設有文理綜合課程。如美國洛厄爾大學就開設有“技術、社會和價值”課程,這門課程的授課教師有理學院教授、歷史學教授和社會學教授。這一課程吸引了許多文科生的注意,取得了很大成功。

    2)歐美很多高校開設了一種稱為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eiety,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課程,而S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y,科學技術研究)是一種文理交叉學科的培養項目。這一培養項目興起于上世紀70—80年代的美國,隨后加拿大以及英國等國的著名高校也開設了這種專門從人文科學角度研究科學技術的培養項目,這一項目提供具有文理交叉學科性質的STS學士學位以及碩士、博士學位,而學生的來源則是文科生或者理工科學生。其中STS項目的學士學位是第二學位。從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加拿大約克大學等有STS培養項目的高校來看,它們的STS課程并不承擔文科生普及科學技術常識的任務,但這一培養項目無疑對文科生科技素質的提高至關重要。

    我國目前高校的STS課程體系可以說并沒有完全建立起來?,F有的課程也是為培養哲學專業或者政教專業本科生以及研究生服務的。

    2 文科生科技素質教育課程體系的設計

    我國高校的文科生是高中階段文理分科后進入大學的,科學素質不高并非是他們自身的原因。在美國,高中階段有一門必修課就是《科學技術導論》(Introduc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或者簡稱為科學課程(Science),是一門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平行的課程,其實質就是一門現代科學技術素質的培養課程。對我國的大學文科生而言,他們也迫切需要有這樣一門課程來彌補他們在科學素養方面的不足。依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建議為文科生開設《科學技術學》課程體系。

    這一課程體系由《科學技術史》、《現代科技概論》和《科技價值論》3個模塊組成(如表1所示)。

    上述3個教學模塊和兩個教學平臺構成了《科學技術學》課程體系,這一課程體系的目標就是提高大學文科生的科技素質。三個模塊的教學內容既相互獨立又有交叉,共同形成了培養文科生科技素質的科學知識網絡。3個教學模塊的分工是:《科學技術史》模塊主要揭示科學技術的本質、科學技術的發展歷程、科學技術發生的文化與社會歷史背景。其基本內容有:古代科學技術、近代科學革命與技術革命、近代技術的全面發展及第二次技術革命、中西近代科學技術比較等;《現代科技概論》模塊主要是為文科大學生普及現代科技知識,對他們實行“科學掃盲”?;緝热萦校盒虏牧霞夹g、能源科學技術的創新、信息科學技術、空間科學技術、現代生物工程、環境科學技術等;《科技價值論》模塊的主要目的是要讓文科大學生學習科學的研究方法,領會科學技術的價值。其基本內容有:科學技術的方法論價值、科學技術的認識論價值、科學技術的經濟價值、科學技術的人文價值、科學技術對政治及法律的影響等。

    《科學技術學》課程體系的3個模塊有如下幾個特點:(1)綜合性。單一的知識結構已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全球文理交叉學科的大量涌現正是順應了大科學時代知識綜合化的趨勢;(2)層次性?!犊茖W技術學》課程體系的3個模塊是分層次的。《科技史》模塊為文科生描繪整個科學的輪廓,是表觀層次;《現代科技概論》模塊則描繪現代科學技術的全景,是中間層次;《科技價值論》模塊則是在前兩篇的基礎上的應用和提升,是核心層次;(3)時代性?!犊茖W技術學》課程體系的后兩個模塊圍繞前沿性的科學技術,分析其深刻影響以及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4)開放性。《科學技術學》課程體系不是一個知識封閉體系,它追蹤現代科學技術、歷史學研究、哲學研究乃至法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更新知識內容。

    3 《科學技術學》課程體系對文科生的意義

    第9篇:現代科學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中醫基礎理論;科學性

    中圖分類號:R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32-0258-02

    一、引言

    歷史悠久療效奇特的中國傳統醫學,幾千年來護佑了中華子民世世代代的健康和幸福。中國醫學歷史上出現的偉大醫學家常常德藝雙馨為后人稱頌,而不朽的中國醫藥著作更傳承著中國醫學的精神。目前,一方面希望通過中醫進行保健和治療的人越來越多,但另一方面有人對中國傳統醫學持懷疑和貶抑,評價中醫不科學,所以中醫不可信。中醫基礎理論作為發源于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是幾千年來經中國醫界人士不斷觀察、實驗、思考而總結提煉出的原始系統論醫學理論。今天,這兩種迥然不同的現狀,形成了十分強烈的反差和貌似復雜的悖論,值得研究。本文擬以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作為理論框架,對相關問題進行闡述和分析。

    二、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內涵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定義,科學假說指“根據已有的科學知識和新的科學事實對所研究的問題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它是將認識從已知推向未知,進而變未知為已知的思維方法,是科學發展的一種重要形式?!笨茖W假說并非科學認識的目的,而是人們認識自然界事物本質和規律常用的理論思維方法和手段。

    任何科學理論確立之前,往往有一個“建立假說”的階段。人們常常通過大量的觀察并積累一定的事實材料,對研究對象的某些現象和規律作出假定性的說明和判斷甚至預見。

    三、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視角下中醫基礎理論科學性分析

    科學假說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一,科學假說是建立在一定實踐經驗基礎上,并經過一定實踐驗證的理論。二,具有相當推測性。其的基本思想是根據不夠完善的科學知識和不夠充分的事實材料推想出來的,還不是對研究對象的確切可靠的認識。三,具有明顯過渡性。科學假說是科學性與推測性的對立與統一,是真與假的對立與統一。這種對立統一的轉化條件在于實踐,實踐是檢驗假說的唯一客觀標準。中醫基礎理論在整體上符合科學假說的定義和特點。分析如下:

    第一,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是中醫臨床診斷治療的基本理論原則,中國傳統醫學作為經驗醫學,由中醫藥從業醫師經過幾千年臨床實踐總結出來。就像劇毒的砒霜在中醫里可以入藥,但它的用量是由嚴格限定的,這正是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以大量醫案、醫方等方式把結論記載留傳下來。

    第二,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具有一定推測性。張方,李煒芳指出,中醫藥傳統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代科學思想,如系統論和演化論思想等。根據其“天人合一”理論,發展了豐富的象思維模型和方法,在人體生理、病理方面掌握了一定事實材料之后,根據以往掌握的確定知識,推測人體生理病理特點,總結病因病機理論,并在診斷治療中加以驗證。但這些認識仍有一些思辨成分,還不是人體生理病理方面完全可靠的確切知識和理論。但是,沒有經過實驗驗證的理論不一定是“錯誤的”或“迷信”,因為隨著人類知識的積累,原先沒有經過實驗驗證的理論可能在未來經過驗證成為科學理論;

    第三,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與現代科學概念下的科學理論相比較,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差別很大。倪培民指出,中醫里面所體現的中國傳統哲學與近代西方的理性主義、與近代科學的基本原則、公理和檢驗知識的標準有很大的不同。鄭子新[4]認為,中醫藥是我國的傳統醫學, 兩千多年來仍有頑強的生命力,正是來自于它的實用性和科學性。包括宇宙觀、自然觀、整體觀、辨證觀、論治觀和平衡觀及其治療作用順應人體生理病理規律而不干擾生命活動的自然性。因此,我們相信,隨著現代技術在中醫理論研究中的不斷應用,很多原始形態的理論與現代科學理論發生了接軌和融通,因此中醫基礎理論具有從假說到科學理論明顯的過度性特點。

    對于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先師們不斷觀察、實驗、思考而總結提煉出的基本的系統論的理論思想,幾千年來從誕生一直到今天還在指導著中醫醫師進行臨床診癥治病的有效的醫療實踐。同時,中國傳統醫學是典型的經驗醫學,其診治原理、原則和方法是中醫藥從業醫師幾千年來反復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這些數據也是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只不過中醫藥以經方的方式把最精華的結論記載留傳了下來,而把幾千年來中醫藥從業醫師親自嘗試各種入藥的原料的實驗和配伍實驗過程和患者服用的效果觀察資料遺失了。不能因為這些歷史資料的遺失而簡單粗暴的認定中國傳統醫學是沒經過實驗而總結出來的。所以,不能一概而論“中醫基礎理論沒有經過實驗驗證”。

    中醫基礎理論中確實存在著假說現象,這和其他任何一門學說并無二致。假說與科學理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關系呢?科學的理論都是先提出一個假說,然后在經過試驗驗證,經過試驗驗證的假說就是科學理論。對于一個科學假說是否能夠成為科學理論的問題,我們分兩種情況來探討。第一種情況,在“科學”或說“實驗科學”不斷發展的時空框架下,肯定有一些假說沒有相應的實驗條件,那么,我們只能通過理論來檢驗。這種理論上的檢驗包括假說的邏輯完備性、假說的邏輯簡單性、假說的解釋和預見功能。第二種情況,我們既可以理論檢驗,又可以進行實驗驗證,包括直接驗證和間接驗證。實驗醫學的手段可以完成這樣的驗證和論證。最終,那些經過理論和實踐雙重檢驗的假說,有的直接成為科學理論,有的經過修正、補充發展成為科學理論,有的被淘汰。

    科學假說的存在并不是沒有意義的,正相反,假說的作用十分重要。論者賀新華、劉奇研究認為,首先,假說是通向科學理論的橋梁,這是不言自明的,因為科學研究就是沿著“假說-理論-新假說-新理論”的路徑不斷前進發展的。第二,假說是激發思維創造性的媒介。假說體現了人類認識世界的能動性,它在科學思維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第三,不同假說的爭鳴有利于學術的繁榮。最后,錯誤的假說對科學的發展同樣起著積極的作用。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說。”

    我們把中醫基礎理論基石,即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都看作假說。到目前為止,這些理論的綜合程度現代實驗科學還無法驗證,這種情況說明,我們所面臨的許多未知領域,有待于今后不懈的探索。但是,五千年來中華醫學的診療實踐證明,依據這些理論進而產生的藏象理論、病因病機理論、治則治法理論等在邏輯上的確具有完備性、簡單性以及極強的解釋和預見功能。而且,這些具體理論目前正在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進行實驗研究:在臨床上,研究者從整體觀念出發進行辨證論治,從“治未病”到“治已病”,診療活動都在日益深入開展。在科學研究中,從臟腑經絡到器官組織,到細胞水平,到基因分子水平,其中很多都已證明中國傳統醫學的假說確實是“科學理論”。

    事實上,中國傳統醫學和其他任何一門學科一樣,不可能在理論和實踐中盡善盡美,她也是需要不斷發展前進的。假以時日,中國傳統醫學將日益朝著更深入更完善的方向發展。如果今天,打著“科學”的旗號對中國傳統醫學輕易否定或貶疑,那絕對不是科學的態度。

    同時,我們還要清醒地認識到,科學理論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或“好的”,即“真”與“善”不是一個概念。對于醫學問題,這一點我們尤其需要討論。十七世紀以后,在西方實驗科學框架下,飛速發展起來的以生物醫學為核心、以科學實驗為手段的現代西方醫學,雖然目前全球普遍接受,但她并不是完美無缺的靜止狀態。因為醫學解決的問題是“人”的問題,人作為具有生命活力和主觀能動性的生物體,既具有生物學屬性,又具有社會學屬性。所以西方現代醫學的“實驗科學”或“還原醫學”模式也是無法解決所有問題的。因此,對于醫學研究與實踐,醫學科學和醫學人文都必不可少。

    中國傳統醫學,在繼承古代醫學界的經驗與智慧的過程中,應在科學研究和人文研究的立體框架下全面快速發展,更高效更精準地為人類健康服務。因此,言說“中國醫學不科學”有其合理成分,因為中國傳統醫學的所有原理不可能全部認識完成,這個其他任何一門學科的情況是一樣的;但是這個傳統醫學診療的有效性,是這門學問值得深入研究的根本原因,我們沒有理由放棄對她的發展。而言說“因為中國醫學不科學,所以它不可信”的人,則是對二者雙重的誤讀與誤解――對中國醫學的偏見,同時對“科學”的迷信。

    四、結語

    中醫基礎理論中的氣一元論、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不可能經過現代實驗驗證。但根據西方文化術語科學假說的內涵,這些理論應該具有學術價值。顯然,中國傳統醫學基礎理論已經滿足了科學理論在形式上的需要,有自己獨特的概念、模型和規律表述,是一種系統化的理論體系。我們可以先將之看成科學假說,再經過不斷實驗驗證,其中一部分理論將成為未來的科學理論,成為由科學概念、命題判斷和命題系統組成現代言語體系。當然,這一認識的達成也需要中國人早日建立充分的民族自信心和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包容態度。作者希望,在中國醫學新興的科學技術和傳統優秀文化實現再次騰飛、復興之前,希望國人包容、自信心態的養成過程早一天完成,對“中國傳統醫學”與“科學”的關系也能更好地認知。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2013-ZD-105):中醫藥文化國際價值及其對外翻譯傳播研究。作者為項目主持人。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編[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

    [2]張方,李煒芳.中醫藥傳統文化的現代科學價值[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7):1773-1774.

    [3]倪培民.中醫的科學性與兩種科學概念[J].哲學分析.2010,1(1):139-146.

    [4]鄭子新.中醫學的科學價值與現狀和發展[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31(1):682-683.

    [5]賀新華,劉奇.醫學辯證法[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精品非洲|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国产高清成人mv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美女| 成人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成人品日日拍夜夜免费 |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久久怡红院亚欧成人影院| 成人免费观看高清在线毛片|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成人影院在线观看视频|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欧美成人网|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88aa四虎影成人精品|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性A级毛片免费| www亚洲成人|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 外国成人网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成人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视频网址| 成人99国产精品| 成人伊人青草久久综合网破解版| 2345成人高清毛片|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欧美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国产日韩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