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景觀生態規劃原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設計原則;技術要點
1.1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共生性原則
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共生性原則是指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通過各種表現實現控制城市生態景觀與自然的結合,實現與自然景觀和自然物體的融合,使城市生態景觀協調、共生于城市環境。
1.2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功能原則
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堅持強化城市生態景觀的基本功能,著重開發城市生態景觀的環境服務和文化支持等功能,在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中通過體現空間、結構和功能的正常實現。
1.3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整體性原則
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必須將各種設計意圖和設計功能完美結合實現城市生態景觀的美觀、功能和意圖的高度整合。
1.4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多樣性原則
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體現景觀的多樣性,以此來展示生物和環境的多樣性,通過城市生態景觀體現綜合、多樣、美學和功能的特點。
2.完善城市生態景觀結構的設計
完善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體現生態景觀的基本元素和基本結構,通過串聯和交叉的方法系統地體現城市生態景觀的各個環境,將城市生態景觀的生態性和人文性融合成一個穩定的表達系統。城市生態景觀規劃的結構設計應該體現物質和生態的循環,能量在城市生態景觀中的流動,信息在城市生態景觀中的體現,高效發揮城市生態景觀結構的重要作用。城市生態景觀應該強化對區域、廊亭、道路的設計和規劃,將結構的創意始終納入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之中,完成—個具有生態意義的結構設計,體現動態的城市生態景觀結構體系。
3.完善城市景觀生態工程的設計方法
在傳統的城市景觀設計中,過分強調人工對環境的改造和變化,這樣的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雖然能短期實現設計的部分目標,方便獲得城市景觀的外形,但是往往出現人力、資金和能源的大量浪費,因此需要改變城市景觀的設計思想,通過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工作體現環保、節能和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等觀念。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體現生態的多樣性,使各種城市生態景觀生物在自然的環境中能自行生長、成熟、演化、通過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建立生物棲息環境,獲得獨具生態特征城市景觀設計能力。應該堅持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整齊劃一,對城市生態景觀進行精心修飾的以視覺觀賞為主,采用精細的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方法,應用多元化和多層面的措施體現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意圖和目的。
4.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人文特色
4.1提高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親和性
首先,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把握人性的尺度,將人性化的城市生態景觀作為營造親和性景觀重要的一方面。其次,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具有模糊的功能,一般實現城市生態景觀功能的多樣性。最后,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堅持多功能性,將城市生態景觀轉化為從事各種社會活動的場所。
4.2提高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生態性
首先,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體現對地形的多變性,建立城市園林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形成豐富的植物資源和生態資源,用設計體現城市園林具有生動富有活力。其次,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將設計意圖滲透到的景觀的基面,用細節和結構的設計體現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生態性。最后,城市生態景觀規劃設計應該體現對自然環境的融合,通過對城市生態景觀中各主要組成部分的設計將園林和自然融合在一起。
【關鍵詞】城市建設 園林綠化 景觀生態學 景觀設計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K928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景觀生態學是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配置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強調空間格局、生態學過程與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核心所在。它是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與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以及相互作用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的學科,是一門新興的多學科之間交叉學科,主體是生態學和地理學。
二.景觀生態學的生態建設與生態區位。
景觀生態建設是指通過對原有景觀要素進行優化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采取調整或構造的形式,來形成新的景觀格局,以增加景觀的穩定性和異質性,從而創造立足原有基礎而又優于原有景觀生態系統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形成高效、和諧的人工-自然景觀,構筑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在生態規劃中,景觀生態學中的區位生態學和生態區位論是重要的理論基礎。生態區位本來是一個競爭優勢空間或最佳位置的概念,是一種富有方法論意義的空間競爭理論,長期以來一直占據在統治地位的經濟地理學主流理論中。現代的生態區位論還包含向宏觀和微觀兩個方向發展,在微觀方向上,生態區位論和區位生態學就是特殊區位論發展方向。生態區位論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系統性的將生態學、經濟學、地理學、系統學等方法統一起來,將生態規劃問題的新型區位論作為重點研究的對象;區位生態學是具體研究最佳生態方法、最佳生態區位、最佳生態效益、最佳生態行為的生態規劃學和經濟地理生態學。
從生態規劃角度來說,所謂的生態區位,就是生態單元、景觀組分、生活要求和經濟要素等方面進行最佳生態利用組合配置;生態規劃就是要根據人類利益統一的要求,按照生態規律,采取因地制宜、適地適產、適地適用和適地適生以及合理布局的原則,通過對環境、交通、資源、技術、產業、人口、資金、效益、管理、市場等生態經濟要素進行嚴格生態經濟區位分析,綜合各類資源和分析結果,來合理進行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環境整治、生產力配置、生活安排。生態規劃要遵守區域原則、發展原則、生態原則、優化原則、建設原則、經濟原則和持續原則等七項基本原則。在現在景觀生態學中,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研究如何深化景觀生態系統空間結構分析,如何設計和發展生態區位論以及探討區位生態學的方法和基本理論,研究如何有效地規劃、組織和管理區域生態建設。
三.景觀的可持續設計。
景觀的可持續設計是一種新的設計思路,是建立在生態景觀可持續發展基礎上的設計理念。鑒于景觀的可持續設計的發展優勢,目前,許多專家和學者對可持續生態景觀理論、設計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一套成功的可持續設計模式還需有待未來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總結,來逐步完善和提高景觀的可持續設計。
1.構建較為完善的生態系統。
景觀是一個由生物圈和陸圈組成的、具有生物圈和陸圈相互作用的系統。完善的生態系統能要能夠保持自然水土、能對局部的氣候起到調節作用,能為動物提供一個豐富多樣的棲息地,有利于食物生產環境,能實現減緩旱澇災害的基本功能,擁有較為潔凈的環境,能滿足感知需求,能成為精神文化的源泉和教育場所等,這就是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和基礎作用。為了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關系,在進行景觀的可持續設計時,就需要采取相關手段來保護和構建完善的生態系統。景觀系統是一個生態系統或者是多個生態系統的聚合,其可持續性容易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例如人的干擾程度大小和生態系統內物種的多樣性之間的影響關系等等。
從物種的多樣性方面來講,一個由微生物和復雜動植物構成的生物群落,和一個復雜的能量和物質轉化、循環過程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僅僅能比單一物種和簡單的生態過程所構成的系統更具可持續性。在目前城市建設過程中,經常出現以美化的名義將自然的河道和山野風光進行改造,并以此來取代傳統的鮮花和觀景樹木,采用一些簡單的人工群落來代替原生的較為復雜的自然群落,類似的這些現象,極大的降低了景觀的可持續性。
在生態景觀的建設和維護過程中,既要滿足人的使用目的和使用需求,又要盡量將人的干擾范圍、干擾程度和強度降低到最小,這也是生態景觀設計師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職業技能和職業倫理。生態景觀設計中,所使用的材料和工程技術,要盡可能不對自然系統中的其他物種和生態過程帶來毒害和損害。其中較為有名的是香港濕地公園,在該公園建設中,為了避免在景觀的施工期間對現有湖泊和水體受到污染,刻意設置了一個雙層條板屏障,通過該屏障將游客中心和水體分隔開來,實現隔離污染的作用,該屏障在工程合約完成后才拆除。設置的屏障中的條板入到粘土層中,由于粘土本身具有較強的恢復能力,能夠保證湖泊系統在施工完成后具有較好的完整性。
2.加強對景觀材料的合理利用。
生態景觀中的硬質景觀,如景觀設施和景觀建筑在材料選擇上,要盡量選用綠色環保、可以循環利用和再生的材料。在香港濕地公園中就采用了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對工程進行規劃設計,在設計過程中非常注重對施工物料的選擇。
在生態景觀的軟質景觀中,如園林植物的選擇上,要盡可能最大程度的保護和應用鄉土樹種。由于鄉土樹種造價較為低廉,同時通過長期和當地環境的適應和同步進化,相對于外地物種來講,更能適應當地環境變化,并能最大程度的發揮樹種的生態功能,合理選擇鄉土樹種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城市特色。
3.提高對設計的重視和管理。
為了保證景觀生態規劃設計的科學性和景觀的可持續性,進行規劃設計時必須要與生態管理相結合。在景觀規劃中存在很多的問題,尤其是對于一些復雜的環境問題,一般都需要結合相應的景觀管理手段,來解決景觀規劃中的問題。
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目標是要能引導變化,以便能維持重要過程和景觀系統的持續良好運作。獲取規劃設計相關資料、對資料進行能分析處理是形成景觀生態化可持續規劃設計策略的關鍵所在,在規劃設計前期要需要綜合考慮景觀在自然、人文方面、環境等諸多因素及相關資料,分析其中存在問題的根源;在景觀設計過程中要注重設計策略和設計方法創新,加強對設計各階段成果的審查和對設計過程的控制,做好各個方面的協調;在景觀項目施工的過程中,要注重設計跟蹤,做好技術監督工作,要充分發揮景觀規劃管理的作用,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創造可持續的景觀。
四.結束語
生態規劃應該遵守區域原則、生態原則、發展原則、建設原則、優化原則、持續原則、經濟原則等7項基本原則。現在景觀生態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如何深化景觀生態系統空間結構分析與設計而發展生態區位論和區位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進而有效地規劃、組織和管理區域生態建設。合理選擇施工管理手段,實時調整支配資源應用,提高創新能力,通過對于管理手段和施工方法的改進,把美化人居環境、美化市容作為一項重大功能,充分發揮保持城市可持續利用功能,為景觀生態化創造永續價值。
參考文獻:
[1] 朱強,黃麗玲,俞孔堅.設計如何遵從自然――《景觀規劃的環境學途徑》評介[期刊論文].城市環境設計,2007(1)期
[2]肖篤寧,李秀珍,高峻等.景觀生態學[期刊論文].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生態建筑;景觀設計;原則;要點
中圖分類號:F205文獻標識碼: A
引言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以及人們對建筑居住環境要求的提高,建筑景觀設計要不斷以提高建筑使用群體滿意度為前提,加大建設生態建筑景觀的力度,從而保證建筑景觀規劃的效率和效用,從而使居住人員能夠充分感受建筑景觀的美好,提高人們對建筑的滿意度。當前,人們對建筑環境越來越趨于綠色生態的方向,由此生態建筑景觀規劃設計就變得越來越重要,打造綠色生態建筑環境是以后建筑景觀必然的發展方向。本文就是針對生態建筑景觀設計提出一些見解,力圖為提高建筑景觀設計的有效性提供一些參考思路。
1 建筑景觀設計原則
1.1 以人為本原則
建筑景觀設計是構建建筑實體周圍環境的重要環節,因此建筑景觀設計就應該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從而保證建筑景觀設計的有效性,發揮建筑景觀的功用性。在建筑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把建筑使用群體的需求作為首要出發點,從而增加建筑的滿意度,發揮建筑建設的效益水平。所以,建筑景觀設計要充分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切實把建筑使用群體的需求作為出發點,要發揮以人為建筑核心的根本,要充分了解建筑使用群體的心理,并針對不同年齡的居住人群對建筑景觀進行合理規劃設計,從而使各個年齡階層人的需求得以兼顧,只有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原則,才能切實提高建筑的效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使人們在居住環境中得以放松。
1.2 生態性原則
當前,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綠色建筑景觀規劃已經成為建筑發展的方向,因此,在進行建筑景觀設計時,就要充分遵循生態性的原則,力圖把建筑景觀設計為綠色低碳生態的居住區,這樣就可以保證建筑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從而把建筑打造成園林化居住園區,提高人們的滿意度和舒適度,使建筑使用群體可以充分與自然和平共處,享受自然和生態環境帶來的樂趣。因此,在建筑景觀規劃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圖使用建筑周圍原有環境要素,使建設與原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1.3 功用性原則
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不僅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人們需求的滿足,同時還要保證建筑景觀功用性的發揮,要保證建筑景觀規劃能夠滿足人們對居住日常的需求,比如說休閑以及運動和娛樂,這就需要在建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考慮相關設施的建立,比如一些運動器材和場所的規劃,同時還要設置一些休息的區域,使人們能夠有合理的交流場所,增加建筑使用群體的溝通,使建筑居住人員之間能夠增加親密程度。因此,建筑景觀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不同階層和年齡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區域,發揮建筑景觀的功用性,同時要塑造景觀的藝術效果,使建筑景觀集功用和形式美感于一體。
1.4 地域性原則
建筑景觀設計不能毫無依據,盲目推陳出新,要根據建筑坐落地點的整體風格進行景觀的構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觀整體色彩風格可以體現地域化的特點,這樣可以增強建筑景觀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觀與周圍大環境和諧統一,防止由于過于個性化的設計帶來的不協調,使建筑景觀、建筑與建筑依托的大環境能夠形式一致。
2 建筑景觀設計要點
2.1 景觀道路設計
建筑景觀設計中要特別注意建筑中的道路的規劃設計,要充分發揮人行優先的原則,避免車輛使用對居住環境的影響。要充分設計道路的主次,要協調人行到與車道之間的關系,做到人車分流,防止建筑中的交通擁擠和堵塞,避免對建筑使用群體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建筑景觀道路的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協調道路與周圍景觀之間的關系,要根據建筑的整體元素及周圍布景,設置一些小路,從而增加景觀的趣味性,滿足人們的欣賞需求,便于人們近距離的接觸自然景觀,使人們增加美的感覺,增強對建筑及周圍景觀的熱愛程度。
2.2 景觀植物規劃
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中,植物是景觀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做好建筑景觀植物設計也是不容忽視的。建筑景觀植物規劃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植物的適用性,充分保證種植植物能夠成活,并對造景產生更為積極的影響。因此,在植物的選取中,要充分了解各種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樹種、病蟲較少、對人體沒有危害的樹種,這樣可以保證樹種的有效性。在種植方式上,要特別注意樹種的配合,注意喬、灌木、草以及常綠植物的搭配,充分創造建筑景觀效果。在植物選擇過程中,還要注意層次性,使景觀構造能夠體現層次性,要充分保證植物的成活率以及植物養護的難以程度,合理配置植物,發揮景觀植物的功用性。
2.3 建筑小品設計
在建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建筑小品也能充分發揮造景作用。因此,也要特別注意建筑小品的設計。建筑景觀小品能夠起到點綴作用,增添園林的色彩和文化底蘊,從而提高建筑整體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使人們能夠得到更好的視覺享受,同時能夠置身生態環境當中獲得身心的放松。一些諸如座椅、花架、燈具、水池等建筑小品在設計中要根據建筑整體意境進行合理規劃,使建筑小品能夠充分融入到建筑環境中去,并且能夠使靜態的環境得以靈動起來,同時要注意建筑小品設置要突出特色,豐富建筑景觀內涵,使建筑使用群體能夠自覺喜愛建筑景觀,并樂于走出室內,充分感受大自然風光,增加建筑滿意度。
3 結語
建筑景觀是建筑依托的外部環境及整體布局,建筑景觀規劃設計要遵循綠色和生態的理念,創造適合人們居住的美好環境,精心設計建筑景觀各要素,從而保證建筑景觀與建筑實體的協調,創造一種視覺沖擊,從而增加人們使用建筑的美感和滿意度以及居住的舒適度。只有這樣,才能增加人們對建筑的喜愛程度,使人們能夠充分與自然接觸,在居住環境中就能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美感,同時,也能提高建筑的效用,促進建筑景觀規劃設計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瑾.綠色建筑景觀設計淺析[J].住宅科技,2012(8)
[2]屈德印.當代建筑景觀設計的創新與審美價值取向[J].文藝研究,2009(1)
[3]袁毅.淺析建筑景觀設計中人文思想的體現[J].山西建筑,2008(9)
[4]董冰.建筑景觀一體化環境設計研究及實踐[J].新建筑,2012(2)
(一)設計目標和性質定位。本設計以“煙波浩渺”和“生態之湖”作為規劃的目標。形成以水體景觀為主,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休閑娛樂等功能為一體的大型生態公園,力求將其打造成“清新自然、水綠相融”的生態之湖。充分利用“兩湖”這一綠色自然的元素,將自然帶回城市中來。
(二)設計理念和原則。“生態設計”是兩湖公園設計的總原則。突出“以人為本、注重生態”的原則,達到再現自然地景觀效果,并以現狀條件和規劃場地的周邊情況及總體關系確定功能分區布局,以水陸交通流線的組織形成動線連結各景觀服務點,和健康娛樂作為吸引城市居民的主要景觀特色。
二、總體布局及專項系統規劃
(一)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針對用地的現狀情況以及用地區位、外部交通條件等因素,本次規劃設計擬將用地大體上分為都市風情景觀區、生態園林景觀區、濱水景觀游樂區、植物科普教育區、兒童游樂場、高爾夫球場、別墅區、柳堤春曉景觀區、濕地景觀區、水上項目游樂區十個功能區。
(二)功能分區情況及概念闡釋。(1)都市風情景觀區。該區為整個規劃區域的中心景觀區,是本次規劃的重點,其中的景觀重點為園區的主體建筑——景觀塔,屹立于西側的大湖面之上,周圍環繞噴泉,每到夜晚,華燈初上,景觀塔通體發光,蔚為壯觀。(2)生態園林景觀區。在這一區域中成片種植高大的喬木,營造森林景觀,林下設有曲折自然地小路、木棧道,到處都是生態、自然的植物景觀,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流連忘返。(3)濱水景觀游樂區。該區位于鄰水區域,通過對濕地景觀、荷塘景觀、岸邊景觀的塑造來豐富兩湖公園的總體景觀效果,同時對生態環境也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并在水邊設置游憩、休閑設施,為人們提供進行親水活動的條件,充分滿足人們的親水心理。(4)植物科普教育區。植物科普教育區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對色葉植物、蔭生植物、地被植物等的展示對人們進行植物科普教育,并設置植物科普管、給植物掛牌標注名稱,人們在欣賞美景的同時對植物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并增強人們愛護植物、保護環境的社會責任感。(5)兒童游樂場。兒童游樂場是孩子們的樂園。有游樂設施、濱水演藝廣場,還有親水空間和木質廣場,孩子們可以在這里盡情的嬉戲、歡笑,享受無憂無慮的七彩童年。(6)高爾夫球場。該球場為國際標準18道的球場,場地內營造起伏的地形和水池,并種植樹木,增強擊球的難度和競技性,并設置停車場、會員俱樂部、新手練習場等配套設施,使人們在這里體驗到競技的和心情的放松。(7)別墅區。將家蓋在水邊、林中、水天之間,在這里,一座座小樓點綴與碧樹綠水之間,優美、安靜,這里不僅景色優美,而且空氣清新,為人們營造了良好的居住空間。(8)柳堤春曉景觀區。通過寬闊的湖面、平緩的堤岸及岸邊的茂密的柳樹林和水中的睡蓮,營造出一派安詳的水岸之間;到了春天,水面微波粼粼,再配以鳥兒鳴叫、樹影婆娑、暗香浮動,這美妙的景致,足以讓那些終日奔忙于繁華都市中的腳步得以片刻的駐足,讓人們的心靈獲得暫時的安寧與回歸。(9)濕地景觀區。設計中將水位較淺的區域處理成人工濕地景觀,種植各種耐水濕的植物,姿態娟秀、色彩淡雅、野趣尤濃。在濕地內鋪設木棧道,引導游人進入濕地的深處,并栽植高大喬木形成濕地水森林,人們可以在林中木棧道上行走,欣賞濕地植物,還可以與濕地內的小動物們近距離接觸,體現人與自然共生的主題。(10)水上項目游樂區。本區共設有快艇競賽項目、水上巴士項目、木船自助游項目、水上航模比賽項目、水上滑板項目等多種豐富的比賽、游樂項目。
(三)道路交通組織。東湖及西湖道路為兩處環裝游覽路線。民生路穿越公園,設計中充分挖掘它的景觀文化內涵,將其拓展為一條重要的景觀帶,并為園區內的交通組織提供便利條件。
(四)綠地、水系生態系統規劃。(1)植物規劃原則:兩湖公園的植物規劃以體現景觀的生態美為造園基礎,充分遵循自然植被景觀的原則,盡量減少人工雕琢的痕跡,創造層次分明的林緣喬木、灌木、草坪、花卉景觀系統。(2)綠地生態系統:兩湖公園規劃以水域為核心,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隨道路及島嶼分隔形成不同的水面,沿湖設置規劃游覽路,同時圍繞整個湖區種植綠化隔離帶,使整個湖區掩映在綠帶之中。(3)水系生態系統:在現狀水面規劃基礎上進行整理,營造曲岸、湖光、水影相映的自然景觀。同時以種植耐水濕的植物為主,配以灌木和藤本植物,不僅增添水面空間層次,豐富了水面空間的色彩,還吸引鳥類、魚類、昆蟲等生物來生活、棲息,使整個公園沉浸在生機勃勃的景象之中。
關鍵詞:城市邊緣區;生態景觀; 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 TU98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城市邊緣區是一種土地利用、社會和人口特征發生變化的過渡地帶,它位于連片的城市建成區與純農業腹地之間,幾乎是完全的非農住宅、非農用地、非農產業的土地利用轉換地區,又被稱為城鄉邊緣帶和城鄉結合部。城市邊緣區處于這個特殊的地理位置中,具備城市和農村雙重屬性,因此其發展對于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協調、生態環境的保護、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等有著非常大的影響。
二、城市邊緣區景觀特征
1、景觀類型的復雜性
城市景觀一般以人工景觀為主,自然景觀一般以生態景觀為主,而城市邊緣區景觀不同于這兩種景觀,它融合了自然景觀、半自然景觀以及人工景觀,是一種復合型景觀,包括有河流、草地、森林等自然景,又有農田、果園等半自然景觀以及民居、道路等人工景觀,因此它具有豐富的景觀類型。這種復雜性表現為斑塊類型的復雜程度以及景觀要素的豐富度。
2、景觀功能的多樣性
以往城市邊緣區景觀功能較為單一,通常只具備農業生產的功能。然而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擴張,城市邊緣區景觀在城市空間的滲透作用下,漸漸的不但具有城市景觀的休閑和文化等功能,同時具備鄉村景觀的生產和生態等功能。因此,科學的邊緣區景觀的建設應當兼具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雙重功能。
3、景觀格局的動態性
由于城市邊緣區發展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集約化農業的轉變時期,邊緣區景觀處于城市景觀向鄉村景觀變化的過渡地帶,因此城市的發展給其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土地利用類型的不斷轉變以及生態景觀斑塊的不斷變化,導致景觀格局的穩定性較低。城市邊緣區景觀是變化最快、復雜程度最高的景觀地帶之一,景觀格局一直處在動態變化的過程中。
三、城市邊緣區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原則
1、生態優先性原則
城市邊緣區很多區域的自然景觀和生態過程被不斷向其空間蔓延的人類活動破壞和阻礙,導致城市與城市邊緣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針對這個嚴峻的問題,城市邊緣區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必須本著生態優先原則,在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和維護自然生態過程的基礎上進行,盡可能有效地保護自然景觀資源,維系自然生態過程和功能,這是進行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和實現景觀可持續發展的前提。
2、景觀整體性原則
景觀的整體性強調的是城市邊緣區景觀系統內各個景觀要素之間的連續性、各個景觀空間的協調性,以及城市邊緣區整個區域內景觀的整合。因此在邊緣區景觀規劃設計設計時,要將各個景觀單元視為有機聯系的單元,從整體角度出發進行景觀要素的設計,尋找各個單元之間的聯系,形成一個體系。這樣城市邊緣區景觀才能如同具有一定結構的有機生命體,應充分發揮其整體功能,在達到景觀的整體改善,建立起和諧的景觀系統,實現可持續性、整體性、有機性與和諧性的統一。
3、地域特色性原則
不同的城市邊緣區在不同的地理、歷史、文化背景等條件下,逐漸形成了各具文化風格的特點和類型。因此,城市邊緣區景觀規劃設計設計要本著地方性原則,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礎上,尋求多元化的發展。地域性原則要求在邊緣區景觀規劃設計中尊重場地、因地制宜,充分發掘地方的特色,利用地方性的建材和植物,這樣不僅有利于城市邊緣區環境景觀的保護、地域方特色的凸顯,而且就地取材能節約成本,降低開支,減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能夠充分尊重當地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結合生態要求保持區域特有的地域風格。
4、城鄉協調性原則
城市邊緣區是城市的一部分,因此整個城市的景觀空間形態以及景觀規劃設計發展,都受到城市邊緣區的人工景觀建設以及自然景觀開發的影響。城市邊緣區的生態景觀不僅可以改善邊緣區的生態環境、同時也為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態屏障。因此,城市邊緣區生態景觀的規劃設計要著重考慮它對邊緣區空間、環境、景觀等方面的影響,并與城市的景觀形態形成有機的生長趨勢,協調城鄉發展,形成整體景觀。
四、城市邊緣區景觀生態規劃設計方法
1、協調城鄉一體化發展
城市邊緣區景觀作為城市整體環境一部分,無論是其人工環境的建設還是自然環境的開發,都影響著整個城市的景觀空間形態。城市邊緣景觀規劃設計建設要著重考慮它對區域空間、環境、生態等方面的影響,并與原有的景觀形態形成有機的生長趨勢。城鄉二元結構是我國城市與鄉村發展的重大問題,城市在不斷的發展,但城市與邊緣區的鄉村之間的差距卻在不斷的擴大。實現邊緣區與城市之間優勢互補,相互帶動,可以有效的消除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
2、優化城市邊緣區的土地規劃分區
城市邊緣區用地被城市的擴張侵占,使耕地面積急速減少,應該積極發展多功能化、高度集約化的城郊型新農業、現代都市農業和觀光農業。城市邊緣區的土地利用類型的規劃分區應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依據,在給邊緣區土地類型規劃設計大的結構框架的同時,使用科學的規劃分區方法來調控各種類型的土地之間的轉化,合理搭配建設用地、農業用地、景觀用地、生態用地等等類型的比例,創建和諧的景觀生態空間結構。
3、創建城市邊緣區和諧的生態空間
城市邊緣區是連接城市和鄉村之間信息、能量和物質交流的通道,然而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這些通道支離破碎,于是產生了許多獨立的斑塊,阻礙了能量和物質的流通,致使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因此,開展景觀生態斑塊、廊道以及網絡的建設,能夠實現物質和能量的交流。這就要求在對城市邊緣區生態景觀進行規劃設計時,要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依據,科學地規劃景觀的空間格局,使生態基質、生態斑塊、生態廊道等景觀要素的以適當的數量合理的分布在生態景觀系統中,并建立起有機聯系,從而使信息、能量和物質能流通,構建有效的景觀生態空間。
4、發展城市邊緣區生態旅游
邊緣區具有豐富的景觀資源,在合理的開發利用的前提下,營造完整的特色的生態景觀,開發觀光型、民俗型和休閑型的生態旅游,規劃各類休閑娛樂場所,比如自然風光生態公園、觀光采摘果園、農家樂休閑中心等,為城市居民提供服務的同時,在滿足景觀功能的同時,也能發揮其美化環境、調節氣候等生態作用。挖掘邊緣區景觀資源,融合生態理念,營造生態景觀,打造生態旅游,使其在內容上體現出不同于城市的文化特色,在風格上顯現出鮮明的地域特點,從而實現經濟和生態的雙贏。
五、結語
城市邊緣區是城市和的鄉村過渡地帶,也是城市不斷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沖突的區域。對城市邊緣區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的研究,不僅能夠改善該區域的生態環境和生態景觀,還能促進城鄉一體化的協調發展,促進城鄉景觀的整體性發展。不斷完善城市邊緣區生態景觀規劃設計理論,還需要來自各界學者的共同努力,并結合不同學科進行反復的論證、探索和實踐。
參考文獻:
[1] 殷青.城市邊緣區景觀空間的格局與發展[M].南京林業大學.2012
[2] 王菁.城市邊緣區農田景觀設計研究[M].合肥工業大學.2007
[3] 王婷婷.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研究[M].成都理工大學.2007
[4] 王恒;谷延霞.淺析城市邊緣區的生態景觀規劃[J].山西建筑.2010
[5] 王菁.城市邊緣區鄉村景觀生態構建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8
[6] 房志騰,李兵營.村落發展的歷史啟發及現實思考[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8
關鍵詞:生態建筑;景觀設計;原則;要點
中圖分類號:TS958文獻標識碼: A
一、建筑景觀設計原則
1.1以人為本原則
建筑景觀設計是構建建筑實體周圍環境的重要環節,因此建筑景觀設計就應該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從而保證建筑景觀設計的有效性,發揮建筑景觀的功用性。在建筑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要把建筑使用群體的需求作為首要出發點,從而增加建筑的滿意度,發揮建筑建設的效益水平。所以,建筑景觀設計要充分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切實把建筑使用群體的需求作為出發點,要發揮以人為建筑核心的根本,要充分了解建筑使用群體的心理,并針對不同年齡的居住人群對建筑景觀進行合理規劃設計,從而使各個年齡階層人的需求得以兼顧,只有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原則,才能切實提高建筑的效用,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
使人們在居住環境中得以放松。
1.2生態性原則
當前,生態環境保護以及綠色建筑景觀規劃已經成為建筑發展的方向,因此,在進行建筑景觀設計時,就要充分遵循生態性的原則,力圖把建筑景觀設計為綠色低碳生態的居住區,這樣就可以保證建筑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從而把建筑打造成園林化居住園區,提高人們的滿意度和舒適度,使建筑使用群體可以充分與自然和平共處,享受自然和生態環境帶來的樂趣。因此,在建筑景觀規劃中,就要合理造景,最大限度的避免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力圖使用建筑周圍原有環境要素,使建設與原生態環境和諧共生。
1.3功用性原則
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不僅要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人們需求的滿足,同時還要保證建筑景觀功用性的發揮,要保證建筑景觀規劃能夠滿足人們對居住日常的需求,比如說休閑以及運動和娛樂。這就需要在建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考慮相關設施的建立。比如一些運動器材和場所的規劃,同時還要設置一些休息的區域,使人們能夠有合理的交流場所,增加建筑使用群體的溝通,使建筑居住人員之間能夠增加親密程度。有很多居住區設計美輪美奐,但轉來轉去沒有一處可供坐下休息的地方,讓人覺得只可遠觀而不可親近,因此要強調休息設施的合理配置。建筑景觀規劃設計要充分考慮不同階層和年齡人的需求,合理布置區域,發揮建筑景觀的功用性,同時要塑造景觀的藝術效果,使建筑景觀集功用和形式美感于一體。
1.4地域性原則
建筑景觀設計不能毫無依據,盲目推陳出新,要根據建筑坐落地點的整體風格進行景觀的構造和布局,使建筑景觀整體色彩風格可以體現地域化的特點,這樣可以增強建筑景觀的代表性,使建筑景觀與周圍大環境和諧統一,防止由于過于個性化的設計帶來的不協調,使建筑景觀、建筑與建筑依托的大環境能夠形式一致。
二、建筑景觀設計要點
2.1 景觀道路設計
建筑景觀設計中要特別注意建筑中的道路的規劃設計,要充分發揮人行優先的原則,避免車輛使用對居住環境的影響。要充分設計道路的主次,要協調人行道與車行道之間的關系,做到人車分流,防止建筑中的交通擁擠和堵塞,避免對建筑使用群體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在建筑景觀道路的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協調道路與周圍景觀之間的關系,要根據建筑的整體元素及周圍布景,設置一些小路,從而增加景觀的趣味性,滿足人們的欣賞需求,便于人們近距離的接觸自然景觀,使人們增加美的感覺,增強對建筑及周圍景觀的關注與喜愛。居住區園路設計還要著力關注方便居住者的進出,防止設計的園路因不方便使用而導致業主自行在景觀地上隨意踩踏成路。
2.2 景觀植物設計
建筑景觀規劃設計中,植物是景觀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因此做好建筑景觀植物設計也是不容忽視的。建筑景觀植物規劃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植物的適用性,充分保證種植植物能夠成活,并對造景產生更為積極的影響。因此,在植物的選取中,要充分了解各種植物的特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樹種、病蟲較少、對人體沒有危害的樹種,這樣可以保證樹種的有效性。在種植方式上,要特別注意樹種的配合,注意喬、灌木、草以及常綠植物的搭配,充分創造建筑景觀效果。在植物選擇過程中,還要注意層次性,使景觀構造能夠體現層次性,要充分保證植物的成活率以及植物養護的難以程度,合理配置植物,發揮景觀植物的功用性。同時還要避免由于過度追求植物的密度和豐富度和堆坡造景而對低層建筑的視線和采光造成負面影響。
2.3 建筑小品設計
在建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建筑小品也能充分發揮造景作用。因此,也要特別注意建筑小品的設計。建筑景觀小品能夠起到點綴作用,增添園林的色彩和文化底蘊,從而提高建筑整體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使人們能夠得到更好的視覺享受,同時能夠置身生態環境當中獲得身心的放松。一些諸如座椅、花架、燈具、水池等建筑小品在設計中要根據建筑整體意境進行合理規劃,使建筑小品能夠充分融入到建筑環境中去,并且能夠使靜態的環境得以靈動起來,同時要注意建筑小品設置要突出特色,豐富建筑景觀內涵,使建筑使用群體能夠自覺喜愛建筑景觀,并樂于走出室內,充分感受大自然風光,增加建筑滿意度。
三、結語
建筑景觀是建筑依托的外部環境及整體布局,建筑景觀規劃設計要遵循綠色和生態的理念,創造適合人們居住的美好環境,精心設計建筑景觀各要素,從而保證建筑景觀與建筑實體的協調,創造一種視覺沖擊,從而增加人們使用建筑的美感和滿意度以及居住的舒適度。只有這樣,才能增加人們對建筑的喜愛程度,使人們能夠充分與自然接觸,在居住環境中就能享受大自然帶來的美感,同時,也能提高建筑的效用,促進建筑景觀規劃設計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瑾. 綠色建筑景觀設計淺析[J]. 住宅科技,2012(8)
[2]屈德印. 當代建筑景觀設計的創新與審美價值取向[J].文藝研究,
2009(1)
關鍵詞:生態景觀學;園林規劃;設計策略
景觀生態學知識體系完備,對于當代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有較強的指導性。景觀生態規劃可以用于指導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全面提高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實現園林景觀達到多樣化發展目標。
1景觀生態學對園林規劃設計的主要影響
1.1提高園林規劃設計的整體性
在園林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引入生態學基本理念,可以提高園林規劃設計的整體性,有助于滿足城市未來發展需要,對于促進城市園林快速發展、消除環境污染、優化環境有重要意義。在生態學的視角下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可以實現美化城市,構建和諧的城市景觀體系,符合園林景觀設計的長遠需要。在自然環境與社會因素協調發展理念下,園林景觀設計規劃更有優勢,可以有效節約設計成本,保證園林景觀更好地符合地方環境現實需求,這對于解決園林景觀建設施工難題有重要意義。基于生態學的園林景觀,實現了園林工程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1.2提高園林景觀設計的科學性
現代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不僅要滿足人們的觀賞需要,而且還要符合城市生態體系建設需要。只有在生態學的視角下,審視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方法,才能滿足城市綠化內在需求,做到在滿足審美需要的基礎上,實現園林景觀設計人性化。運用生態學方法可以科學分析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理性標準,有助于加強對園林景觀規劃的科學指導。同時,運用生態學方法,可以實現地方綠化元素的有效運用,做到對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合理統籌,更好地發揮地方植物元素的應用價值。另外,在生態學視角下,可以進一步根據城市工業生產、交通運輸排放的有毒物質情況,發揮園林景觀改善環境作用,對于解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壤侵蝕問題有重要作用。
1.3提高園林景觀設計的實用性
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的主要目標在于合理運用園林植物,發揮不同園林植物的應用價值。基于生態學的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實現了從單一景觀向綜合性景觀設計的轉變,可以結合植物的生態習性與生物學特征,實現樹木的優化配置。首先,現代景觀生態學充分運用地理信息系統、遙感測繪、全球定位技術,收集可以用于園林景觀規劃的數據,這對于解決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結構布局問題有重要意義。其次,園林景觀規劃在生態學的關注下,實現了由平面到立體設計的轉變,園林景觀規劃更注重垂直結構的植物配置設計,對于資源的循環利用,營建符合長遠需要的生態發展模式有重要價值。最后,生態學理論還可用來檢測園林景觀規劃方案的可行性,有利于對園林規劃的合理性做出判斷,指出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中的不足,完善設計方案。
2景觀生態學指導下園林設計規劃原則
2.1自然優先原則
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應當遵循自然優先原則,注重實現自然條件與園林規劃的有機結合,在充分保留自然環境要素的基礎上,發揮園林規劃的實際價值。例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必須從地方自然環境氣候與現有園林資源出發,在適地適樹的原則下進行園林景觀規劃。從地方植物特點與土壤環境特征出發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可以實現對自然環境資源的充分運用。只有充分尊重地方自然環境,從當地的河流湖泊、山地樹木等條件出發,才能更好地發揮現有生態資源的應用價值,為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打下堅實的基礎,在符合生態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發揮園林景觀植物的美學價值。景觀生態知識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完整的知識體系更有利于實現詳細、合理、全面綜合的設計目標。
2.2生態協調原則
景觀生態學視角下的園林規劃設計應當實現人與環境的有機協調,做到人的審美需要與園林自然屬性的有機結合。強調在滿足人們園林使用需求的同時,能夠更好地保護環境,全面提高園林景觀設計的綜合性與有效性。園林景觀設計應當在人與自然協調的基礎上,實現園林景觀規劃的多樣性目標,能夠結合不同的生態知識,滿足人對園林景觀的多樣性需求。景觀生態學視角下的園林景觀應當注重自然景觀與城市發展的平衡。只有做到既注重園林景觀的社會效益,又注重園林景觀的生態效益,才能達到城市建設與園林景觀協調發展的目標,實現生態效益的最大化。因此,應在生態學知識的體系下,實現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形成完善的園林景觀設計體系,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3融合發展原則
生態學視角下的園林景觀設計應當注重整體平衡和滿足園林發展持久需求。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設計應當保持工業生產、城市交通、園林景觀的整體協調。做到在了解城市生態結構的基礎上進行園林景觀規劃設計。園林自然景觀是由多種生態系統共同打造,需要提高各方面資源協調性,使整體效益得到最大化。與此同時,在生態效益的視角下,運用生態學知識,審視現有園林景觀規劃設計生態漏洞,從而實現各種生態元素的有效融合。
3景觀生態學在園林規劃設計中的具體應用
3.1美化園林景觀
一方面,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不能僅停留在表面的美學設計上,應當結合人們的內在需求,科學合理的設計,滿足人們美學需要;另一方面,運用理論標準衡量園林景觀設計,從園林生態學角度審視設計中的不合理因素,從而更好地達到人文性與自然性的統一。例如,云南倘甸濕地公園建設規劃全面借鑒了生態園林設計規劃思想,主要結合轉龍鎮區位優勢,借助轉龍鎮樹木林立和水系縱橫的特征,發揮東川紅土地資源價值,以大山的情懷和紅土的厚重為基本設計理念,重點營造以濕地漫步、休閑水岸為主題的景觀設計。以保留原有植物為方法,搭配常綠樹種,達到展示紙馬古道觀景的目標。
3.2優化景觀要素
生態學原理視角下的園林景觀規劃應當把城市景觀與自然景觀有機結合,在合理利用自然材料的基礎上,提高園林景觀規劃設計質量。首先,應充分了解園林景觀要素的多樣性、復雜性。在設計園林景觀時,應當維護園林的多樣性特征,凸顯園林景觀的個性,同時,合理運用各種富有地方特色的園林景觀元素。其次,將多樣性與其它非生物因素有機結合,在重構生態體系的基礎上,滿足地方生態系統發展需要。最后,在城市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方面進行有效的協調統一,在發揮生態效益最大潛能的基礎上,使生態環境建設趨于全面合理化。例如,為了提高園林景觀綠化的有效性,2015年昆明市公布了城市綠線,重點加強了對龜龍湖公園、洛龍公園、入城公園綠化植物的規劃保護工作。
3.3完善綠化植物建設
生態學涉及動植物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觀賞學等領域,這些具體的生態學知識都可以用于園林綠化植物建設。因此,在園林景觀綠化過程中,應當合理運用不同生態學原理,全面提高生態工程建設的綜合性效果,切實發揮園林綠化植物的應用價值。例如,昆明“十三五”時期規劃新建74個重點公園,圍繞滇池草海環湖濕地、風景林地為設計主線,按照城市道路交通系統的現有格局,實現一心、二軸、三環、四橫、五縱的綜合布局規劃思路。以“碧雞秋色、金馬朝輝、滇池夜月”為主題,重點種植常綠開花喬木,從而形成完善的生態系統。
關鍵詞:景觀生態; 旅游景區; 規劃設計
Abstract: The principle of landscape ecology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ourism, not only to understand the landscape pattern, based on the landscape function division, attractions designed according to ecological security pattern principle in various functional areas, so that each partition play their respective tourism function, and more conducive to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 more wit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tourism and the basic objective, because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and ecological tourism's goal is the same.
Key words: ecological landscape; tourism scenic area; planning and design
中圖分類號:F06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伴隨著社會的發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漸提高,人們對于生活質量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生活的閑暇, 人們都有一種渴望回歸自然的想法, 生態旅游應運而生。但是生態旅游不僅僅是自然旅游, 它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先, 通過減輕環境壓力、促進自然生態系統的良性運轉來平衡經濟利益。生態旅游的規劃就是要把地理自然與生態保護結合起來。而在規劃建設中要靠什么來指導呢? 這就是近年來逐漸興起的景觀生態學。景觀生態學把具有空間屬性的景觀作為研究對象, 以協調統一生物學和地理學這兩個領域為目標。它能很好地指導生態旅游規劃設計,使旅游景區永續發展。
一、生態旅游的含義
生態旅游的興起引發了研究熱潮, 從眾多對生態旅游的定義中可總結出生態旅游的三重含義。一是哲學理念的, 即可持續發展的哲學觀;二是科學層面的, 指科學技術的研究, 著重環境容量和旅游生態系統的變化規律; 三是商業意義的, 指一種旅游產品。在旅游規劃規程中, 生態旅游既被看作產品, 也被看作是理念和科技的支持。
二、景觀生態學在景區規劃設計中的應用
1、景區規劃設計的景觀生態學原則
旅游是由主體、客體和媒介三大方面組成的一個系統。旅游主體是人。媒介則更多體現在交通網絡的形成和信息的交流上,是旅游結構的網絡和信息流。客體是旅游活動進行的載體。對其規劃的目的是保護景觀的特色和品質,適度調整景觀的格局與功能,保證旅游網絡的暢通,同時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景區規劃與設計應未雨綢繆,在其開發模式中,將可持續發展思想融人開發理念之中,堅持生態保護與自然修復相結合,緊扣人與自然的和諧互動。這正是當今生態旅游發展的迫切要求。
1.1 整體優化原則
即把景觀作為系統來思考和管理,實現整體最優化利用。生態整體性和景觀異質性原理是景觀生態學中的核心理論。生態整體性認為景觀是由景觀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具有獨立的功能特性和明顯的視覺特征。景觀要素的時空分布總是不均勻的,從而構成了景觀的異質性。異質性同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抗干擾和恢復能力密切相關。旅游景區規劃是對基地景觀生態系統及其內部多個組分、要素進行規劃設計,因此,在旅游規劃過程中應遵循景觀生態學二大基本思路:保證景觀生態整體性和設計空間異質性結構。同時景觀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方面隨時間的推移而不斷發生著變化。而景觀的變化具有不可逆性。這就要求旅游開發必須走可持續利用的道路,要對旅游設施和游客數量進行嚴格控制;要設計合理的旅游生態容量和景觀生態安全格局;要對旅游活動進行嚴格的功能分區等。從整體的高度上,強調景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然修復。
1.2 個性與特殊保護原則
景觀具有區別于其它景觀的個體特征,進行景觀規劃設計不能簡單重復套用、沿襲舊模式,否則景區的個性魅力將散失殆盡。特殊指旅游景區內有特殊意義的景觀資源,如歷史遺跡或對保持景區生態系統具決定意義的斑塊,應進行有效保護以及規劃設計再利用。
1.3 保持多樣性原則
景觀多樣性是指景觀單元在結構和功能方面的多樣性。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存在并與異質的立地條件相適應,才能使旅游景觀的美學效果達到最高水平,構成異質性的景觀格局,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旅游景觀,使旅游景觀的穩定性達到一定水平,保障景觀功能的正常發揮。一個理想的旅游景區應是含有各種景觀成分所組成的綜合體,這樣既可增強景區整體的抵抗力和恢復力,提高生態系統的總體穩定性,又能保證旅游類型的多樣性,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因此,旅游景區規劃設計的重點是景觀的多樣性的維持、旅游空間多樣化的創造。
1.4 綜合效益原則
即綜合考慮景觀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注重生態平衡,結合自然,協調人地關系,體現自然的生態和諧美、生趣美及藝術與環境融合美,這在旅游景區的人文景觀規劃設計中尤為重要。再把旅游服務設施和景觀生產價值的有效利用融于山水之中,使旅游地的景觀美不被減弱又能產生經濟效益。
2、景觀生態學的在旅游規劃中的宏觀設計
旅游生態系統是一種非獨立性的景觀生態系統。景觀生態規劃與設計充分強調景觀的自然屬性,本質上是對資源進行空間配置。有效的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對保持旅游地的景觀特色、景觀品質以及確保景區可持續發展十分有益。基于景觀生態學的旅游規劃在其開發中把可持續發展思想融人開發理念之中,而旅游地景觀生態規劃設計則是基于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關系之上的一種規劃,是運用景觀生態學中相關原理,在景觀水平層次上對旅游景區的旅游景觀、環境景觀等所進行的一種規劃。本質上,它是一種包含“旅游”、“景觀”、“生態”三方面的綜合性規劃設計。其中,“旅游”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資源進行分析與評價,以及對游客行為心理進行揣摩、分析和設定;“景觀”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項目、游客活動、設施建設進行空間布局、時間分期和設施設計;“生態”的規劃核心是對旅游地的自然環境要素與因旅游開發建設而引起的包括環境問題在內的各種影響,進行識別、分析和保護。要從景觀結構和功能上進行景觀生態規劃,主要包括對旅游產品市場的需求及特征分析,自然保護區自然、社會要素等基礎資料和相關資料的調查搜集,景觀分類和對景觀結構功能及動態的診斷,然后通過不同類型的結構規劃,構建不同的功能單元,從整體協調和優化利用出發,確定景觀單元及組合方式,選擇合理的利用方式。
3、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的微觀設計
在景觀生態學的景觀結構理論中,景觀的結構通常用斑塊、廊道、基質和緣來描述。在旅游規劃中同樣可以以這四元素建立一個網絡結構。景觀生態學在旅游規劃中的的微觀設計主要體現在對景觀結構要素斑一廊一基的具體設計上。景區斑塊的設計要與環境融為一體,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共生程度高,真正做到人工建筑的斑塊與天然的斑塊相協調,旅游基礎設施,要充分實現生態化,并注意與當地的自然、文化景觀的特征相協調一致,切忌以城市化、商業化的濃重氣息破壞自然保護區各種景觀的原有文化內涵和特色,更應防止一切扭曲文化形象的景觀污染事件發生。而在對自然風景區進行斑塊設計時,除了考慮其旅游美學功能外,對于負有保護物種的功能區域,應該注意保留一定面積的斑塊,避免因生境面積過小而造成物種滅絕。對于廊道,斑塊內廊道的設計要以林間小路、河岸、滑雪道等為廊道,并注意合理組合,互相交叉形成網絡,強化其在輸送功能之外的旅游功能設計,以便延長游客的觀賞時間;區內廊道的設計要避開生態脆弱帶,盡量選擇生態恢復功能較強的區域,充分利用自然現存的通道,如河流等。
關鍵字:道路景觀;設計;原則;道路綠化
中圖分類號:U41 文獻標識碼: A
目前我國對環境的認識和重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道路景觀也不僅僅局限在滿足功能和視覺美感的層面上,也逐漸轉變到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上。因此,當代的道路景觀設計就應該立足功能需求、生態原則、文化特征三位一體的整合[]。具體來說,物質景觀是載體,生態保持是法則,文化內涵是目標,互相結合以此共同實現道路景觀的現代化。
一、目前我國道路景觀存在的問題
(一)景觀規劃忽視地下管網、架空線路
在道路景觀綠化時,經常發現在埋有地下管網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喬灌木,結果使植株生長勢態減弱,甚至因根系無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養分而死亡。有的在有架空電線的下面盲目栽植,因產生樹線矛盾不得不疏枝,影響了美化效果,更嚴重的是大風季節,因疏枝不及時,造成線路中斷,給人民生命財產帶來危害。
(二)景觀規劃忽視道路的交通功能
有些地方過分重視道路景觀設計,卻忽視了道路的交通功能。比如在人行道上栽植樹型不緊湊樹木,影響人們步行或騎車,甚至也會阻擋行車視線。
(三)盲目選用外來植物品種
很多規劃者只顧眼前效果,不考慮長遠利益。選用未經引種馴化的外來植物品種,結果因不適應當地生態環境而逐漸死亡。不但造成經濟損失,而且影響道路景觀規劃設計的整體效果[]。
二、道路景觀規劃所要遵循的原則
城市道路景觀是城市實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內容,景觀設計應注意以下幾點原則:
(一)生態性原則
在道路景觀環境設計中,我們首先必須要堅持生態優先,保證生物多樣性[]。生物的多樣性出于生態環境建設的需要,是穩定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具體內容之一,同時也構成了自然景觀。道路景觀要有生氣,就必須建立在生物多樣性的生態基礎上。一切生物都離不開地面,只有在地面上創造宜于多種生物生長、發育的環境,才能達到生物的多樣性。因此,城市道路建設一方面要保護城市的自然資源,另一方面要對在城市化過程不可避免地被破壞的自然資源進行補償,并建立城市的人工生態系統,保證城市持續發展。
(二)協調性原則
城市道路是一個有機整體,設計中要協調生態、社會、經濟效益的關系,保證生態效益的充分發揮。同時要協調保護與開發、景觀與生態、投入與產出、建設與養護的多重關系,保證道路景觀體系的可持續發展。另外,還應協調道路沿線各功能地塊的總體景觀建設,保證城市綠化體系結構良性地整體發展。
(三)服務性原則
道路景觀的服務對象為居民,景觀設計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并充分挖掘城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地域特征,滿足各種不同情感的需求,盡量做到自然布景與規劃布景相結合。應體現出“天、地、人”三位一體的環境觀,追求天、地、人的和諧,表現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形成以人為本,回歸自然的主題。主要以自然美、植物美、景觀美為基礎,體現自然的重要性。形成綠地成片、樹木成林、花香四溢、環境優美、生態平衡的城市景區。 三、道路景觀規劃設計方法探析以上原則充分表明,道路景觀規劃設計受到更大時空范圍內的城市發展的制約與影響,因此觀念意識上要轉變“就景觀論景觀”的傳統思維,形成景觀的區域觀和時空觀,以下是對道路景觀設計的方法進行幾點分析:(一)生態綠地建設道路綠化和景觀環境建設是建立和完善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環節。道路綠地應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道路紅線內的綠化帶,另一部分是道路紅線之外沿道路的綠化帶,該綠化帶的寬度即為綠線寬度。根據《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的規定:紅線寬度大于五十米的道路綠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三十;紅線寬度在四十到五十米的道路綠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五;紅線寬度小于四十米的道路綠地率不得小于百分之二十[]。
對于生態樹種的選擇上要突出地方特色,南方地區還好,北方地區應該適當增加常綠樹種以彌補冬景的單調和蕭條,同時注重常綠樹葉的相互襯托。在種植方式上,我們要打破單調的行列式布局,以組團式、條塊式為主要配置特點,喬、灌、地被結合進行復合混合式立體綠化,形成富有層次感和韻律感的景觀生態走廊。使道路景觀努力形成行人視覺與行為心理的綠色景觀。(二)景觀設計的多樣性
道路的景觀設計在考慮一定連續性的基礎上,也要增加變化,結合城市文化、企業文化,創造多樣性的有文化意蘊的景觀,同時也為各種材料、技術的多樣性表達提供空間。
(三)分車帶的景觀設計
在設計分車帶景觀時,應結合自身寬度、所處車道性質及有無地下管線進行規劃。位于快車道之間的分車帶,以草坪和宿根花卉為主,適當配以小型花灌木。位于快、慢車道之間的分車帶,寬度為兩米以下或有地下管網的,以草坪和宿根花卉為主;寬度在兩米到四米之間,且無地下管網的,可采用灌草結合的方式,做靈活多樣的大色塊規劃設計;寬度為四米以上且無地下管網的,除灌草結合外,還可配以小型喬木。
(四)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在道路景觀規劃設計中,我們也要充分體現對人的關懷,一方面,即使在人流不是很大的道路上,也應該設置便利設施,比如地圖、公用電話、公共廁所等,避免在人們活動時,感覺缺乏人性化的關愛。另一方面,對于一些景觀設置,不能設置在道路交叉口、視距三角形范圍內和彎道轉彎處,不能影響駕駛員視線通透,所以在道路的一定寬度和高度范圍內的車輛運行空間,樹冠和樹干不得進入該空間,同時要利用道路綠地的隔離、屏擋、通透等交通組織功能設計綠地。
四、參考文獻
[1]韓麗雅.道路綠化建設現狀及思考[J].河北林果研究,2003,(1).
[2]丁銘績.淺談城市道路綠化設計[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3,(12).
[3]沈清基.城市生態與城市環境[M].同濟大學出版社,2011.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03).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5]王曉謀.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6]劉濱誼. 城市道路景觀規劃設計.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7]《公路工程技術標準》JTGB01-2003交通部[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作者簡介:梁稀(1983.11~),男,瑤族,廣西平果人,大學本科學歷,廣西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道路、交通設計工作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