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藥文化與智慧范文

    中醫藥文化與智慧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藥文化與智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藥文化與智慧

    第1篇:中醫藥文化與智慧范文

    1.1研究價值被廣泛認同

    一個學科獨立存在,首先要具備獨立的學術與社會文化價值。中醫文化研究的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從微觀方面看,有利于中醫學的學術繁榮。中醫學兼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屬性于一身,但中醫學的現代研究大多屬于自然科學研究,對于中醫學的文化研究則起步晚、成果少、影響力不大。中醫文化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糾正中醫研究的偏差,彌補現代中醫研究的不足。從中觀方面看,有利于總結中醫學發展規律,為中醫學發展提供動力。通過對中醫文化內涵及發展規律的揭示,來傳承傳播中醫文化核心價值,保存與發展中醫學原創思維,為中醫學術發展提供方向引領與動力源泉。從宏觀方面看,有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復興。“中醫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原創思維方式,融合了中國歷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精華,凝聚了古圣先賢和儒、道、佛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現了中華文化的魅力”。大力弘揚中醫文化,大力發展中醫文化事業,是提升國家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和重要途徑。

    1.2學科內涵認識趨近

    學科內涵是一個學科明確研究對象,區別于其他學科的重要標志。中醫文化學是研究中醫文化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關于中醫文化的界定非常關鍵。由于對文化本身認識的多元性,給中醫文化的界定帶來了復雜性。目前的代表性觀點有:“所謂中醫文化,不是或主要不是指中醫作為科學技術本身,而是指這種科學技術特有的社會形式、文化氛圍,也即中醫學發展同整個社會文化背景的聯系以及中醫學中所體現的特有的文化特征”。這是從中醫文化與中醫科學技術區別角度來界定的。另外一種是廣義文化上的界定,即“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中醫藥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還有一種是從文化的具體層面來界定,如“中醫藥文化是中醫藥學內在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外在的行為規范、器物形象的總和”。幾種界定盡管角度不同,但對于中醫文化的研究對象卻基本達成共識,即中醫文化以中醫學為研究對象,研究中醫學與傳統文化的聯系及中醫學自身的精神文化、行為文化與器物文化。

    1.3學術研究成果向綜合集成

    中醫文化研究熱首先是由傳統文化熱推動的,中醫文化研究早期成果集中在中醫學與傳統文化特別是中國傳統哲學、易學及儒學、道學、佛學的關系上。關于中國古代哲學與中醫學關系,如劉長林的《內經的哲學與中醫學的方法》;關于易醫關系,如楊力的《周易與中醫學》、張其成的《東方生命花園———易學與中醫》;關于中西醫文化比較,如何裕民的《差異•困惑與思考———中西醫學比較研究》、祝世訥的《中西醫學的差異與交融》;關于中醫與儒學、中醫與道學、中醫與佛學方面的研究專著,如薛公忱主編的《儒道佛與中醫藥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歷史研究不可或缺。中醫學史早已經成為一門較為成熟的獨立學科,從中醫學術史過渡到中醫文化史是中醫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轉向,也是中醫文化學獨立的一個重要基礎。馬伯英的《中國醫學文化史》是中醫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之作。中醫哲學作為中醫文化的核心內容,中醫哲學史研究自然也成為中醫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一個重點內容。程雅君的《中醫哲學史》計劃四卷本,目前已經出版二卷,是中醫哲學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另外,由南京中醫藥大學牽頭組織編寫的《中醫文化研究》三卷本,從中醫文化源流、中西醫文化比較、中醫文化復興三個方面對中醫文化進行了開創性研究。隨著中醫文化研究的深入,中醫文化教育在高等中醫院校中廣泛開展,編寫教材、構建中醫文化與中醫哲學知識體系成為中醫文化教育工作者的另一項工作任務。《中醫藥文化基礎》《中醫哲學基礎》《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中醫文化導讀》等教材不斷創新,有的列入國家規劃教材,有的成為省市精品教材。從分化走向綜合,是學術研究與學科發展的規律,也是學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1.4學科隊伍不斷壯大

    中醫文化研究最初是由兩部分人員構成,一是哲學工作者,從中國哲學角度探討中國傳統哲學對于中醫理論形成與發展的影響以及中醫學思維方式特征,或從科學技術哲學視角探討中醫學方法論及其發展規律;二是中醫醫史文獻專家,醫古文、中醫史學是這一群體的先覺者,還有一些中醫文獻學專業工作者也加入到中醫文化研究隊伍中來,目前許多研究機構的中醫文化學科帶頭人同時也是中醫醫史文獻專家。隨著中醫藥機構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為滿足中醫文化教育、宣傳與傳播的需要,一些中醫藥管理工作者、中醫臨床專家、中醫基礎理論教師、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外國語教師也介入到中醫文化研究與教學中來;同時越來越多不同專業背景的研究生如哲學、語言學、傳播學、教育學的研究生也開始關注中醫文化,甚至將中醫文化作為自己的學位論文。

    1.5學科建制基本成形

    隨著中醫文化研究的深入,中醫文化研究機構也開始先后成立。南京中醫藥大學1994年成立了全國首家中醫文化研究中心。1999年北京中醫藥大學成立了中醫文化研究中心,2014年該中心更名為獨立建制的國學院、中醫藥文化研究院。隨后山東省、上海市、福建省、安徽省、河南省、湖北省等省市也先后成立了中醫文化研究與傳播機構,其中有些研究機構已發展成為省級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有的機構成為學校2011年協同創新中心,還有的中醫文化研究團隊成為校級或省級科技創新團隊。1996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正式成立,從此中醫藥文化研究有了自己獨立的學術團體。2007年中國哲學史學會中醫哲學專業委員會成立,聯合中國哲學史及中醫基礎理論學者,積極開展中醫哲學學術研究與學科建設。專業學術期刊是學科成長的重要平臺,也是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醫古文知識》《上海中醫藥雜志》《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等中醫學術期刊相應開設“中醫文化”專欄,《中醫雜志》的“學術探討”欄目也積極發表中醫文化研究成果。

    1999年《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創刊,這是目前全國高等中醫藥院校學報中唯一的社會科學版學報。2006年原《醫古文知識》更名為《中醫藥文化》并正式創刊,成為目前國內唯一專門研究中醫藥文化的學術期刊。近幾年幾乎每年都有多項中醫文化研究課題被立項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甚至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重大招標項目,有的還立項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標志著中醫文化研究已經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此外,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在“十二五”學科規劃中將中醫文化學作為了重點建設學科,包括安徽省、南京市、山東省、上海市、北京市等地多家研究機構入選。國家行業主管部門將中醫文化學列入重點建設學科,標志著中醫文化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具有了合法性。安徽中醫藥大學等高等院校在中醫學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置中醫文化學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招生點,南京中醫藥大學與北京中醫藥大學率先在中醫學一級學科下自主設置中醫文化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招生點,專門培養中醫文化研究高級人才。

    2中醫文化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

    中醫文化學作為一門學科雖然已初步成型,但由于學科發展時間短,還存在學科界限模糊、研究內容過于分散、研究隊伍有待提高等諸多問題。

    2.1學科界限模糊

    作為一門交叉學科,中醫文化學與中醫史、醫古文、中醫文獻學、中醫基礎理論學科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一些內容的交叉滲透難以避免。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中醫文化學必須進一步明確自己獨立的研究對象,否則就會出現一個問題多個學科去“爭搶”研究,導致中醫文化學科被淡化,甚至學科獨立存在的必要性遭受質疑。因此,在保持與其他學科交叉滲透的優勢前提下,進一步明確自己的研究重點,劃定自己的學科界限非常必要。

    2.2研究內容過于分散

    在中醫文化研究的早期階段,研究內容分散無可厚非,但作為一個獨立建制的學科,則需要將研究視野集中到解決中醫文化學科核心問題與關鍵問題上來。另外,中醫文化研究還存在著整體水平不高的問題,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現有研究雖不乏精品,但低水平的所謂‘研究’卻也占據了相當比例。這種研究水平參差不齊的情況嚴重影響了中醫文化研究的整體水準,使其整體研究狀況與其深遠的現實意義之間呈現出不平衡的狀態”。中醫文化研究重點應從過去“回溯性”研究,轉向到解決中醫發展的現實問題中來。

    2.3研究隊伍有待提高

    由于中醫文化研究者來自眾多學科領域,受學科視野限制,學者們往往選擇自己熟悉的問題,運用自己的學科方法開展研究,而缺乏文化整體視野的觀照。目前中醫文化研究主體,一是中醫藥學者,一是文史哲學者。中醫藥學者研究中醫文化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但部分研究者由于缺乏人文理論素養,不熟悉文化研究方法,導致研究成果容易滯留在醫學層面,而未能夠深入到中醫文化內核。而一些文史哲工作者長于文化研究方法,但缺少必要的中醫學知識儲備,研究成果容易滯留在文化表層,未能切入中醫內部。兩個研究主體由于處在不同學科領域,缺乏必要的交流、溝通與理解,所以培養一批熱愛中醫文化事業、具備深厚中醫文化功底的中醫文化專職研究隊伍刻不容緩。

    2.4引導作用未充分發揮

    中醫文化研究時間不長,在沒有統一的理論范式引導下,對中醫文化研究中的重大問題并沒有取得統一認識,許多問題尚處于見仁見智的階段。《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22號)提出,要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將中醫藥文化建設納入國家文化發展規劃,并將其提高到與中醫藥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并列并重地位。中醫文化的作用在于引導,但由于學術內涵研究不足、實踐研究不夠,其在引領中醫教育、醫療、科研、保健、產業與對外交流合作方面的作用發揮不盡理想。

    3加強中醫文化學科建設的建議

    3.1加強學科內涵研究,厘清中醫文化學科與其他學科關系合理界定中醫文化學科內涵是中醫文化學科建設的一個基礎性工作。盡管目前對中醫文化學科內涵的認識趨同,但如何從中醫文化本質、要素、結構、功能等方面分層界定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中醫文化學科內涵界定既不能廣泛無邊,否則難以體現中醫文化特色;也不可過于狹窄,否則難以起到引領中醫藥事業發展的作用。界定中醫文化內涵,除了需要處理好中醫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與中醫藥事業發展的關系外,還需要處理好中醫文化學科與其他中醫藥學科的關系,厘清中醫文化與中醫文獻、中醫史、中醫基礎理論等學科的界限,在保持為其他學科提供文化背景、思想源泉與發展動力的前提下,保持和維護學科自身的特色與獨立性。

    3.2聚焦重大需求,解決中醫文化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

    中醫文化研究涉及面廣,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但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首先需要解決的是本學科的重大基礎理論問題,同時還需要解決中醫藥傳承傳播領域重大實踐問題。在中醫文化學科理論問題研究中,除了合理界定中醫文化學科內涵外,還需要解決中醫科學性、中醫文化核心價值體系與中醫學思維方式等重大理論問題。中醫文化需要解決的重大實踐問題,著力點應放在中醫文化的保護、傳承與傳播上。

    3.3加強中醫文化隊伍建設,培養高素質中醫文化專門人才

    第2篇:中醫藥文化與智慧范文

    我國的中醫藥學在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風雨飄搖之后,其獨特的整體協調、辨證施治等思維方式和治則治法依然保持了不朽的魅力。任何一種理論形態、思維方式的生成都不是空穴來風,都會有其生成的土壤、陽光和水分。中醫藥學的科學研究傳統是在中國博大精深的東方古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形成的,也是東方文化中孕育出的最為璀璨的一顆明珠。中醫藥學的發展見證了中國特定時代人類的認識能力和社會的變遷。隨著科學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西方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映射出向東方回歸的痕跡,后現代主義哲學思想與中醫藥學哲學思想有著深深的默契,后現代醫學也與中醫藥學存在明顯的暗合。可以說,后現代科學的腳步正是使中醫藥學感受到強烈共振的空谷足音,它預示著中醫藥學將在21世紀與后現代化邂逅。這些都說明,中醫藥學傳統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的科學合理性和現實啟發性,其優勢必須保持。

    1中醫藥傳統科學文化中蘊涵著大量現代科學思想

    1.1系統論思想盡管近代的系統方法是從20世紀40年展起來的,但一些樸素的系統思想卻早在二三千年前就在東方出現了。中國古代存在著典型的有機整體觀念,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就形成了樸素的整體系統觀。如在我國最早的著作《易經》和“洪范”中就提出了“八卦”(天、地、雷、火、風、澤、水、山)、“五行”(金、木、水、火、土)說。八卦說把世界看作為一個由基本要素組成的系統整體,以代表天地的乾坤二卦作為起始形成八卦,八卦重疊形成六十四卦,從而形成了概括天地間萬事萬物的世界體系。而且《易經》還把世界看作由基本矛盾關系所規定的層次系統整體,是一個動態的循環演化的系統整體。同樣五行說也是將世界看作是由五種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組成的系統整體,這五種要素彼此相生相克形成不同層次的系統結構,從而構成一個復雜的大系統。所以這些理論基本上都是將最基本的物質元素看作是組成世界萬物的基本元素,而整個世界無非是由這些元素組成的整體系統,它們之間相生相克,使得整個世界不斷循環演化,形成不同層次不同內容的系統整體。公元前五百多年,以老子為創始人的道家對系統提出了精辟的看法,在其經典著作《老子》、《荀子》等著作中提出的“有無”“陰陽”學說用一些更抽象的范疇,如有與無、一與二、始與終、陰與陽等對立統一的關系來表達自然界的統一性。它們認為“道”是事物之本源,又是事物的法則。天、地、人都是道的產物,它們具有統一性。道是天、地、人的主體,也是天地人運動必須遵守的規律和行動法則,認為世界的起源于“無生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

    植根于中國古代文化土壤中的中國古代醫學思想同樣包含有豐富的系統觀念。《黃帝內經》中人體被看作一個和諧的有機整體,并進一步被看作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此人的養生規律是與外界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故有“天人相應”的醫療原則,主張把生理現象與自然現象相聯系,提倡整體辨證施治的觀點。

    中醫藥學的這種觀點受到國際上系統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當代著名系統科學家,耗散結構理論的創始人普利高津(Prigaogine)曾說:“我們正是站在一個新的綜合、新的自然觀的起點上。也許我們最終有可能把強調定量描述的西方傳統和著限于自發組織世界的中國傳統結合起來”[1]。

    中醫的診斷方法中依然蘊涵著大量的系統論思想,中醫的診斷包括四診和辨證,四診除通過望、聞、問、切外,還包括參考病人的社會心理狀況、體質狀況以及自然環境狀況等信息,對病因、病位和病機做出明確判斷。辨證是以一定的經驗(包括理論)為基礎的信息加工、分析和處理的過程,辨證既是對四診資料的處理,又反作用于四診技術的運用,同時還受治療結果的反饋,并不斷完善和更新。中醫藥學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兩種,藥物治療的方法是針對證候組方遣藥,非藥物治療也同時針對證候或病因,選擇針灸、推拿或心理、音樂等來治療。其治療思路整理如圖1。

    1.2演化論思想中國古代演化觀主要表現在陰陽學說、五行說、太極圖等學說之中。大多都是將萬物的演化描述成為一個相生相克、連鎖輪回的變化鏈條,其變化在一個閉合的回圈中進行,而始點最后又變成了終點。中醫藥學思維活動是動態的過程,通過人的機體在自然狀態下的動態描述,去反映出癥狀或生理現象的表現,如臨床中獲得的脈象、病人的面色、舌體形狀。中醫藥理論認為人的復雜性在于它自身和環境的相互聯系及相互作用的動態變化,元氣學說闡明了“形”與“氣”相互轉化的發展觀,強調“從其氣則和,違其氣則病”,注重人的生命活動統一過程狀態演化,如中醫理論中健康概念實質上體現的是陰陽之間交互作用,形成自和的最佳狀態,醫療的任務就是調整這種狀態的非平衡或非最佳狀態。中醫學對生理過程的認識角度是從氣化的結構和氣化的活動這一“耗散”系統出發的。

    2中醫藥學傳統方法論對現代科學研究的啟發

    2.1中醫藥整體認知論的科學思想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一種新的天人觀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特征之一是注重天人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主張人與自然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相互影響,相至制約,因而人應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種天人觀在古代曾表現為“天命論”“天人感應論”的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觀念,其中有不少秘化、不科學的內容。但在西方工業化進程帶來的諸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資源和能源浪費等社會問題日益加重的今天,注重天人和諧的中國古老天人觀有助于在現代科學基礎上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保持與自然的和諧持續發展。

    從實踐角度看,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科學思想的影響。日本哲學家和農學家福岡正信先生依據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提出要以“自然農法”取代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科學農法”,并親身實踐,取得了顯著成功[2]。世界著名建筑大師賴特(F.L.Wright)受老子“崇尚自然”思想的影響,主張“有機建筑”的理論,充分注意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體現了人與自然有機協調的特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還影響到現代技術的發展,這就是強調技術程序應有益于人的身心愉悅和健康,強調技術的功能是解放人,現代的人體工程學、人-機系統工程學和技術美學研究,正是適應這種需求的體現[3]。

    2.2中醫藥直覺、體驗的方法論為現代科學發展提供了創造性的思維模式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湯川秀樹從小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文化中某種不同于西方的藝術特性——既有原則,又能進行靈活調整;不僅有科學思想,而且有駕馭科學的智慧。他說:“中國人和日本人所擅長的并以他們的擅長而自豪的,就是直覺的領域——日語叫做‘勘’(がん),這就是一種敏感或機伶。”[4]老莊的思想在湯川秀樹的物理學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受莊子的倏和忽為渾沌鑿七竅的故事的啟發,聯想到萬物中最基本的東西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而且和我們今天所知的任何基本粒子都不對應。它雖未分化,卻有著分化為一切種類基本粒子的可能性,這就是“渾沌”。湯川秀樹還受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這句話的啟發,提出了時空量子的空域概念。

    中醫藥學思維中的直覺和理性總是互補存在,這種直覺賦予了科學家以新的頓悟使其有所創造。正如美國物理學家卡普拉所說:“量子力學迫使我們認識到,宇宙并不是物體的集合,而是統一體中各部分相互關系的復雜網絡。但這正是東方神秘主義體驗世界的方式。”[5]卡普拉相當重視“體驗”的作用,他通過中醫和《易經》來體驗事物的對立統一和動態平衡,通過《華嚴經》來體驗事物的相互依賴和時空的相互滲透,通過中國哲學中道與氣的學說體驗“空”與“形”的關系,并將這些體驗同現代物理學研究緊密聯系起來,從而獲得了對基本粒子結構和關系、量子場論和宇宙自洽性的深刻理解。

    西方思維模式的嚴密邏輯性決定了其強調“非此即彼”的刻板和局限性,這限制了創造力的有效發揮,而中國傳統文化中體驗的模式認識成果恰恰能夠啟發和激勵科學家的創造和想象力的發揮。

    3中醫藥學協調思想為現代科學關于有機事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啟示

    李約瑟將中國傳統科學思想成為“有機自然主義”[6],因為中國傳統科學思想主要是針對存在有機聯系的事物加以整體的認識和體驗,其典型的科學成果應該就是中醫藥學。這是傳統科技體系中至今仍有現代價值的為數不多的成果之一。中醫藥學在不破壞生命有機體的內外聯系的前提下,通過觀察、體驗和辨證施治,調節人體內在機能,達到內外平衡,抗病祛邪的治療特點,以其舉世公認的療效說明了中國傳統思想在認識生命有機體方面獨有的方法論意義。

    管理科學是現代科學體系中體現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滲透的新興學科,其研究對象是具備社會有機體特點的組織或群體。早期的管理科學理論重物不重人,西方的“泰羅制”實際上把工人看作從屬于機器生產工具,用機械論觀點看待生產活動中的人與人、人與機器的關系。現代管理科學中的Z型理論改變了這種傾向,開始強調以人為中心,注重人際的有機協調。提出Z型理論的美籍日本管理學家威廉。大內主張經濟組織中每個人和每個團體正好象人體中的器官,管理的機能主要不是控制而是協調,這種觀點顯然帶有東方文化的特征。日本管理學家伊藤肇進一步指出,日本企業家能夠使戰后日本經濟迅速復興,中國經典的影響應居首功[7]。

    從分子到細胞再深入基因,希望能找到針對功能的遺傳學早有定論:基因產物必須在細胞內環境中發揮功能,細胞必須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機體必須在多變化的環境中生存,因此基因表達及作為結果產生的表型常是通過個體基因型與內外環境相互作用而被修飾和改變[8]。最新文獻也認為,很多人類常見病代表著我們的基因組與環境畢生相互作用的一種積累,預測基因在復雜疾病過程中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種令人氣餒的任務[9]。由上可見,基因型與表型不總是一一對應。因此單純以基因表達譜作為“證”的實質或作為“證”“病”的連結點似欠全面。

    正如李政道教授指出的,“僅是基因并不能解開生命之謎,生命是宏觀的”[10]。美國《科學》雜志19990402出版復雜系統專刊,其編輯部導言“超越還原論(BeyondReductionism)”就直截了當指出現代基因組學還原論方法的不足,指出:“還原論的缺點越來越明顯,主要是信息過載和過分簡單化,從而可能需要把整合性提上議事日程(integrativeagenda)以補充占支配地位的還原論方法”[11]。

    中醫藥學中蘊涵著現代系統科學的基因,復雜性科學的興起和發展為中醫藥學特色和優勢的深入挖掘和理解提供了可能。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在科技發展呼喚中國傳統科學觀啟迪的今天,中醫藥現代化步伐會進一步加快,其科學內涵將會得到充分揭示和發展,中醫藥學一定能全面走向世界,對人類健康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中醫藥學對生命活動的認識,提供了人類認識和把握人體復雜體系的有效途徑;中醫藥學研究人體生命活動規律的認知方法及其個體化診療體系反映了整體醫學的特征;中醫藥豐富的治療手段和靈活的方法,符合人體生理病理多樣性的特點;中醫藥浩瀚的古典醫籍,是人類生物信息的巨大寶庫;中醫藥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展示了現代科學一體化的新趨勢。從以上的優勢和特色可以看到中醫藥學不但具有極強的科學性,而且在許多方面提示和反映了現代人體科學、現代生物學、現代醫學以至現代科學發展的方向和研究的前沿。科學進入后現代時代,正在從分析的科學嬗變為整合科學,中醫藥學中所蘊涵的文化優勢、思維優勢將對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發揮重要的啟發作用。

    【參考文獻】

    [1]伊·普利高津.從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12.

    [2]葛榮晉.道家文化與現代文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

    [3]張相輪,凌繼堯.科學技術之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湯川秀樹.創造力和直覺——一個物理學家對于東西方的考察[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9.

    [5]灌耕.現代物理學與東方神秘主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6]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2卷)·科學思想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0.

    [7]林德宏,張相輪.東方的智慧[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

    [8]KlugWs,CummingsMR.ConceptsofGenetics,Columbus:CEMerrillpubl,1983:81.

    [9]PeltonenI.,MekusickVA.Dissectinghumandiseaseinthepostgenornicera.Science2001,291:1224.

    第3篇:中醫藥文化與智慧范文

    泉樂坊旁,七彩云南周年店慶的彩色拱門,伴著悠揚的音樂隨風搖曳。這一次我們的到訪不是為玉而來,而是為一個人,這個人便是著名的養生專家曲黎敏。抱著采訪的初衷來到這里。卻意外收獲了一場別樣的養生之道。

    爽朗的笑聲。風趣的談話,拉進了我們訪談的距離。初見曲黎敏,給人一種快樂的感覺,因為在她的臉上總是洋溢著一種溫馨的笑容。應該說這次采訪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她總會在談話中制造出一種別樣的幽默。

    在大家相互自我介紹后,曲黎敏說:“今天你們想聽什么,我就給你們講什么……”,很樸實的一句話,讓在場的人都笑了。聊天中,她總會制造出不同的笑點,不經意間把快樂傳遞給在場的每一個人。她說自己不注重打扮,從不減肥,但當攝影師給她拍照時,她卻不乏幽默地告訴攝影師:“拍側身吧,這樣會把我拍瘦點。”

    采訪從開始到結束,她都談笑風生,不經意間就把快樂傳遞給了所有在場的人。當我們問及她為什么總是這樣快樂時,她告訴我們這就是養生的秘決:快樂就是最好的養生!

    記者:自古以來,人們對美麗的玉石,上至帝王將相,下及民間百姓,都非常珍視,認為玉石是陰陽二氣的精純,對人體健康有著神奇的作用。在您看來,玉文化與養生文化二者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曲玉是礦石中比較高貴的種,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玉石之國”的美名。

    在原始社會,有一種吃石頭的風氣。石頭中有豐富的礦物質,氣彪悍,可以少量攝取。但如果大量食用就會引起狂燥癥,焦慮癥。宋代時,有人喜歡食石中乳,因為它上萬年才會長一點,是石之精華。而玉就是一種特殊的石頭,從古到今,都有“人養玉,玉養人”的說法,玉石中富含多種微量元素對人體有著一定的養生作用。

    記者:那玉石對我們中國人有什么樣的影響?

    曲:玉石至今有七,八千年的歷史。玉文化是一種很典型的中國文化,代表著中國人的性格。古人云君子須佩玉。玉有五德,即指玉的5個特性。第一,溫和而中庸。第二就是表里如一的智慧。第三就是舒揚清脆的聲音。第四就是致密而透明的組織。第五就是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人們常說“黃金有價,玉無價”。玉除了它獨有的德性外,自古以來還有種德性那便是驅魔辟邪,護身擋災的作用。玉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早已經成為具有靈性的神石,“君子無故,玉不離身”。所以直到今天,中國人都以玉來護身,佑其后代。

    記者: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注重養生,有追求長生的愿望。現在由于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注重養生與保養,您認為人們應該如何養生?

    曲:關于養生都不能說得太絕對。其實我所提倡的養生文化,并不是告訴大家吃什么藥,或者吃什么保健品來防病治病這么簡單。怎樣養生都不如保持個好的心態重要。所以我提倡的養生文化就是要有大情懷。

    現在社會讓人浮躁的東西太多,可當你靜下心來的時候,說不定就會對現在有一種新的感悟人應該保持一種陽光的心態,少生氣,多說些贊美別人的話。別人高興了,自已就會自然而然的高興了。現在為什么那么多人會抑郁7就是因為欲望太多,缺少天天向上的熱情,其實都是私欲。可能年輕的時候體會不到這一點,等到再年長幾年+生活的重心不再向別人索取感情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憑自已的力量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你就會很快樂。所以,快樂就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記者:您作為一位養生專家,也是一位公眾人物,平時您有精力去刻意地實施一些養生之道嗎?您和您的家人是怎樣注重養生的?

    曲我其實是個生活得很簡單、很純粹的人。養生是一種生活方式,不需要刻意去做。我覺得養生最重要的就是吃好飯,睡好覺。知道上網不好,我就很少上網。除了在網上打理一下我的個人博客外,平時大部分時間我更喜歡閱讀。看書能讓自己心里很安靜。

    至于養生之道,其實我特別去遵循的真沒什么。吃東西也很簡單,一日三餐都要吃飽,不能餓著,多吃主食。可能也是跟性格有關,我不太喜歡吃復雜的東西,但一日三餐我都會按時吃。再一個就是心態一定要好,做自已想做的事,不要給自已太大的壓力。病由心生,有許多人選擇吃些保健食品,也就是所謂的食補或藥補,不管怎么樣的進補,都是淺層次的養生。與其研究怎么吃藥,進補,不如先把心態放好,把壞毛病改掉。真正要講養生,就從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開始,因為養生就是“我的養生我做主”。

    第4篇:中醫藥文化與智慧范文

    [關鍵詞] 中醫院;中醫藥文化;文化建設

    [中圖分類號] R197.4;R20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10(a)-0072-05

    Discussion on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TENG Ye ZHANG Zongm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Hospital cultur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ource of hospital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urrent.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medical culture is also a modern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reform and management facing the inevitable topic, is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promote hospital development. However, TCM hospital culture construction nee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o support, also needs cultural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adapted to modern TCM hospital. Meanwhile, TCM hospital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inheritance and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transforming TCM culture into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hospital culture is helpful to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ospital culture construction includes values, norms and environment three aspect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highligh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CM from the three aspects above. Aiming a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uperficial, formal and lack of network in hospital culture construction, cultivating good mental hospital, creating hospital culture br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e to ease tensions relationship between doctors and patients and improving the hospital network construction should be done, so a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hospit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CM.

    [Key words] TCM hospital; TCM culture; Cultural construction

    隨著我國醫改過程的不斷深化,醫院文化已經成為醫院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資源,成為醫院管理和改革的重要內容。醫院的管理者們也已經意識到,面對醫療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必須重視塑造醫院核心競爭力和提升醫院整體素質,因此,確立符合醫院科學發展的文化建設理念,將對醫院的長遠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影響。

    20世紀90年代初期,源于企業文化的醫院文化成為醫院現代化管理的一種新的理論和方法,受到越來越多的醫院管理層的青睞,醫院文化已成為現代醫院管理的發展趨勢,對醫院的經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已經成為醫院管理理論中的重要部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顯著改善,全民的健康意識不斷提高,對醫療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這為中醫院中醫文化建設工作創造了良好的機遇。近年來,為進一步推動中醫院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訂了《關于加強中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和《中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指南》,對中醫院如何開展中醫藥文化建設做了較為具體的介紹,指導各級中醫院做好中醫藥文化建設。《中醫藥文化建設“十二五”規劃》強調進一步繁榮發展中醫藥文化,切實發揮中醫藥文化對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引領作用。目前,中醫院中醫文化建設工作處在初步發展時期,雖然獲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中醫藥文化建設實踐中,仍然與公眾需求存在著差距,需要進一步研究中醫文化建設的規律和特點,擴充中醫文化專業隊伍和提高專業人才素質。

    1 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1.1 中醫文化建設能夠增強中醫的社會影響力

    中醫院作為以中醫藥治療為主的醫療機構,為患者提供醫療救助,滿足大眾對身體健康的需求,同時,更是民眾認識和了解中醫藥的重要場所。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和人民群眾經濟水平的提高,社會公眾對健康的追求越來越強烈,以“中醫養生”為主題的健康服務成為熱門現象。社會上“中醫養生會所”、“中醫美容店”等私人個體店鋪比比皆是,電視訪談節目中的養生專家們大談中醫養生之道,圖書店內關于中醫的書籍也非常暢銷,可以說中醫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需要注意的是,一些例如“張悟本事件”的非法行醫、違法行醫的現象對中醫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將中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中醫院作為中醫的合法醫療機構,有義務承擔起傳播和弘揚中醫文化、樹立中醫良好形象的責任。通過加強中醫院中醫文化建設,要把中醫院打造成宣傳和推廣中醫的重要平臺,使得中醫院能夠充分體現出中醫文化特色,讓廣大人民群眾在享受中醫服務中正確認識和了解中醫和中醫文化,增強中醫的社會影響力。

    1.2 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中醫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的,中醫的發展變化也深受文化的影響。第一次對“中醫藥文化”做出明確的定義,是在全國第八屆中醫藥文化研討會上,會議提出“中醫藥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體現中醫藥本質與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總和”[1]。由此可見,中醫藥文化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是中華文化中最為重要的內容,是傳播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特殊標志。《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強調“中醫藥蘊含著深刻的哲學智慧和人文思想,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象征”[2]。因此,中醫藥文化是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因素[3]。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從而促進中華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做出應有的貢獻。

    2 加強中醫文化建設的必要性

    2.1 中醫藥文化建設能夠形成醫院的核心競爭力

    隨著我國中醫院的快速發展,醫院的規模不斷擴大,中西醫的結合逐漸成熟,中醫院的“醫院”功能得到了鞏固,但有些中醫院已經有名無實,“正宗”中醫文化面臨嚴重的傳承缺失問題。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制度的不斷完善和醫療改革工作的深入開展,醫院相互之間的競爭早已從過去醫療技術和醫院設施的“硬實力”競爭,轉變為服務理念和文化戰略的“軟實力”競爭。如今中醫院面臨的新課題,是探索出一種能夠充分發揮中醫藥學術特點和中醫藥文化特色的醫院管理模式。傳統中醫文化是中醫院構建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資源[4],加強中醫文化建設能夠改善中醫院的社會形象,提升中醫院的凝聚力,實現中醫院的發展目標,對中醫院的健康發展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2.2 中醫院是展示中醫藥文化的重要陣地

    中醫院作為以中醫藥治療為主的醫療機構,為患者提供醫療救助,滿足大眾對身體健康的需求,同時,更是民眾認識和了解中醫藥的重要場所。因此,中醫院要塑造成傳播和弘揚中醫藥文化的重要陣地,中醫院要充分體現出中醫藥文化特色,全面加強中醫院的中醫藥文化建設,讓廣大人民群眾在享受中醫藥服務的同時能夠感受到中醫藥文化的魅力。首先,醫院要在建筑風格和內部裝飾體現出中醫藥文化元素,通過外在形式突出中醫藥文化的特色,優化患者看病就醫的環境,也改善醫務人員的工作環境。其次,醫院要在醫院的價值理念和醫院的規章制度中融入中醫藥文化思想,依靠思想制度強調中醫藥文化的作用,擴大中醫藥文化在患者和社會中的影響力,同時增強醫院職工從事中醫的自信心,也可以對醫務人員行醫活動起到約束作用。

    3 中醫院文化建設現狀

    3.1 中醫院文化建設內容

    3.1.1 物質文化建設 醫院物質文化建設是醫院文化的外化,它以有特色的、人性化的醫院建筑,完善的工作條件和文化生活設施,優雅溫馨的就醫環境為標志,是一個醫院有別于其他醫院的個性化展示。良好的醫院形象是醫院難以估計的無形資產,客觀反映醫院的物質基礎、醫技水平和醫患關系和諧的人文環境,有利于醫院贏得社會公眾的信任和好感,提高醫院的管理水平,塑造更好的社會形象,增強醫院的市場競爭能力。

    3.1.2 行為文化建設 醫院的行為文化建設包括醫院行為文化、員工行為文化,例如制訂醫院員工共同行為規范、各部門人員行為規范等[39]。行為文化能夠促進員工自覺地按照大家認同的觀念和意識約束自己的行為,醫務人員通過平易近人、充滿關愛的言行表達出對患者的關懷能夠增強患者對醫務人員的信任感、親近感,進而認同醫院的文化價值觀,對醫院產生信賴,有利于增強醫院的社會吸引力。

    3.1.3 精神文化建設 醫院精神文化建設是醫院文化建設三個次層中最深層次的文化,是中醫院文化建設的核心和靈魂。它是一種貫穿在醫院日常活動中的無形文化,通過將中醫文化特色融入到醫院的理念、醫院的價值觀、醫院的精神,使醫院工作者產生對醫院精神理念和價值觀念的認同感,將自己的工作行為和情感意識與醫院發展相統一,將實現職工個人目標和醫院整體目標相結合。

    3.2 中醫院中醫文化建設關鍵環節

    3.2.1 塑造中醫文化特色的醫院環境形象 醫院形象是通過醫院的建筑外觀、庭院造型、內飾風格以及醫院標識等外在符號向社會公眾展示中醫院個性化的特征。中醫院在環境形象上充分彰顯中醫文化特色,是展示與傳播中醫文化的重要方式,是在外在形象上有別于其他類型醫院的最佳途徑[5]。通過優化中醫院的外觀形象,將中醫院的價值觀念以視覺的形式外化,向社會公眾傳遞中醫院的基本特征、中醫藥的特色優勢,有利于醫院保障中醫為主的發展方向,更好地保持中醫的社會公眾形象,從而提高中醫院的市場競爭力。

    3.2.2 制訂“大醫精誠”的醫院行為規范 醫院人員在患者來院看病就醫過程中表現出的一言一行,是患者了解和接觸醫院文化價值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保障患者能夠滿意醫院及其職工的服務行為,必須嚴格制訂和不斷完善醫院的行為規范制度。中醫院中醫文化建設的主要任務是在醫院職工行為規范制度中充分體現中醫文化,全面提高醫院員工的職業素養,在醫療服務中發揮中醫的特色優勢。醫圣孫思邈在《大醫精誠》中提出的“若有疾厄來求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老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6],將這種思想貫穿于醫院的各項工作,融入到每位員工的行為舉止中,將有助于中醫院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培育“醫乃仁術”的醫院精神,形成富有中醫特色的服務行為,提高醫務人員的自身素質修養,培養職工健康的醫德醫風,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塑造醫院良好的社會形象。

    3.2.3 培育“仁、和、精、誠”的醫院價值觀 中醫院中醫文化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是要在醫院的價值觀念上與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相融合。中醫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主要體現在“仁、和、精、誠”四個字,即“醫乃仁術”、“天人合一”、“調和致中”、“大醫精誠”的價值理念。“仁”表達了中醫仁者愛人、愛護生命的倫理思想,深刻體現了中醫院的精神理念;“和”是指中醫崇尚和諧的價值觀念,體現為“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調和致中”的治療觀,是中醫院文化建設的核心思想;“精”體現了中醫人要精勤治學,要具備精湛的醫術,這是行為文化建設最基本的要求;“誠”要求中醫人在為人處事、治學診療中做到真誠、誠信,是中醫工作者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只有培育出蘊含中醫文化的醫院核心價值觀,才能夠有效指導中醫院的環境形象建設和行為文化建設工作,才能保障中醫院中醫文化建設的順利開展,并取得理想的成果。

    3.3 中醫院中醫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3.3.1 中醫院文化建設內容表面化 中醫院中醫文化建設包括三個層次:物質層、行為層、價值觀層,這三個層次是逐層遞進的,價值觀是醫院文化的核心和本質,是全部醫院文化的源泉。有些醫院管理者對中醫院文化建設缺乏透徹的認識,片面地認為醫院文化建設就是搞好員工的文體活動,豐富職工業余文化生活,將醫院文化建設理解為組織文藝活動、體育比賽、參觀游覽,或者將醫院文化建設簡單理解為醫院形象建設。還有一些管理者將醫院文化曲解為包裝醫院,僅僅是在墻上貼標語口號,或掛一些名醫的畫像就是體現醫院文化。

    3.3.2 中醫院文化建設效果形式化 雖然一些中醫院管理者認識到了醫院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設計并提出了醫院的宗旨、理念、價值觀、愿景等,但是,只將醫院文化做到價值觀層面,沒有將價值觀轉化為員工實際行動,那么醫院設計的價值理念也就等于毫無意義的空話。中醫院文化的核心――醫院價值觀應是包括管理者和醫務工作者所普遍認同并共同遵守的價值觀念。醫院制訂的行為文化需要全體員工的共同遵守,當與自身利益發生沖突時,部分員工卻將自己置身事外,知行不一,缺乏表率作用,進而導致醫院的醫患關系不和諧問題。

    3.3.3 中醫院文化建設缺乏網絡化 中醫院的文化建設工作內容非常豐富,其中中醫文化科普宣傳也是中醫院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中醫院的科普宣傳活動形式多樣化,包括義診、院報、醫院實施、公益活動、電視節目等等,可是,醫院在網絡媒體上的投入力度不都大。雖然,每家中醫院都有官方網站,但網站上的信息不全面、更新不及時等問題普遍存在,針對中醫科普宣傳的內容也是少之又少。網絡媒體作為當前最流行的信息傳播工具,中醫院的文化建設應該充分合理地運用網絡平臺。

    4 加強中醫院文化特色建設的建議

    4.1 培育優秀醫院精神創建醫院文化品牌

    醫院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從醫院管理實踐上升為醫院文化,再由醫院文化指導醫院管理實踐,循環往復、不斷推進的過程。因此,醫院文化是醫院特定的價值理念、文化氛圍與行為方式的結合體,其中最核心的是醫院價值觀。因此,培育體現中醫文化特色、符合醫院實際情況的醫院價值觀念,是中醫院文化建設面臨的重要問題。

    首先,中醫院的文化建設要繼承傳統中醫文化的精髓,中醫院的精神理念和價值觀念蘊含著深厚的中醫文化底蘊,能夠充分展示中醫院的“中醫”特征,有效保持中醫院的特色優勢,鞏固醫院以中醫為主的發展目標,更好地滿足社會公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7]。同時,中醫院要培育醫院價值觀念體系,如醫院的辦院宗旨、價值觀念、精神理念等方面要結合時代文化特征。中醫院中醫文化建設既要充分體現中醫藥文化,還要將“醫乃仁術”、“大醫精誠”等中醫文化價值觀念與醫院的自身價值需要、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想結合。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醫院要在價值理念上明確“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在發展目標上確定“要做什么、不做什么”。正是由于醫院精神所具備的獨特的中醫文化特色,使得中醫院成為有別于西醫院和綜合醫院的重要標志。

    其次,加強文化建設,有利于創建醫院品牌。醫院相互之間的競爭就是對病源的競爭。患者或者患者家屬選擇到某家醫院就診,往往取決于醫院的知名度,而知名度是長期積累的過程,醫院文化對形成這種知名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創建醫院品牌是醫院文化建設成效的重要內容[8]。醫院的精神理念通過形象能清晰直觀地傳播給患者,能夠加強患者的認同感。加強中醫文化建設,塑造優秀的醫院品牌形象不僅是推動醫院發展的工具,更能呈現中醫院獨特的人文風貌。在實際工作中,中醫院品牌建設主要考慮到醫院的歷史、價值、使命和愿意,在內容設計上與中醫文化相融合,建立一種清晰的、適當的形式來表達中醫院的品牌特色。

    4.2 加強“精、誠”文化建設緩解醫患緊張關系

    伴隨醫學技術發展越來越快,醫院設備應用越來越廣泛,醫院更多地憑借高端的儀器設備而不重視患者的體驗感受,醫院醫療手段嚴重“物化”而缺少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溝通。即使現代醫學提倡“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但醫生缺少對患者的人性關懷,醫患之間缺乏溝通,是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而眾所周知,中醫崇尚“仁愛”精神,中醫文化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加強中醫文化建設是緩解當前醫患關系最具可行性的方法。

    一方面,醫生要“精”于專業素質,消除患者顧慮。隨著人民群眾健康意識、法律意識、權利意識的日益增強,醫患關系緊張成為一個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熱門問題[9]。一個醫院若想構建“醫患和諧”的環境,最基本的前提是具備值得患者信任的專業技術素質。當今社會,醫院之間的競爭甚為激烈,沒有出色的技術優勢和精湛的技術,是很難取得患者的信任,很難形成醫患和諧關系。對于中醫院而言,就應當充分發揮“中醫”優勢,要積極運用傳統的視、觸、叩、聽、望、聞、問、切醫療手段,加強與患者的有效溝通,發展醫院核心技術,打造重點專科,提升醫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是緩解醫患關系的主要途徑。另一方面,醫生要“誠”于道德素質,對患者提供人文關懷。根據中華醫院管理學會進行的關于“醫療糾紛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在導致醫患關系緊張因素中選擇“由于醫務人員服務態度不好,引發糾紛”的有49.5%[10],而現實中由于醫患溝通不通暢而造成醫患矛盾的比例要遠高于此。由此可見,醫務人員在醫療服務過程中對患者的表現出的行為和態度是影響醫患關系的重要因素。人稱“藥王”的中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大醫精誠》中談到了作為中醫人要嚴格遵守的道德要求:一為“精”,即技術精湛;二為“誠”,即品德高尚。中醫學推崇“仁愛精神”,敬畏生命、精求醫術、仁善博愛是中醫者必須具備的基本品格和素質,也是必須遵從的職業道德和操守。將“誠”字作為中醫院醫務人員的職業操守,可以全面提升醫院職工的職業道德素養,改善醫療行為作風,對緩解當前醫患的矛盾關系有著至關重要的現實意義[11]。

    4.3 完善網絡宣傳平臺,豐富科普宣傳途徑

    互聯網作為20世紀興起的新媒體,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尤其是微博和微信的應用,對于信息的傳播產生了巨大影響。需要指出的是當今“中醫文化熱”、“中醫養生熱”及“張悟本事件”都是依靠的網絡,因此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將中醫院打造成傳播和弘揚中醫藥文化的主陣地,醫院需要創建網絡平臺。

    4.3.1 完善醫院網絡建設要充分運用“微”平臺 中醫院要完善醫院的官方網站。目前,每家中醫院都有其官方網站,介紹醫院概況,公布醫院門診信息,網上掛號方便患者看病就醫,但有的醫院在網站內容設計上顯得雜亂無章、不合理。宣傳和普及中醫藥健康知識。在滿足患者看病需求的同時,創辦文化特色專欄,加大傳播和弘揚中醫藥文化力度。中醫院要創辦醫院的微博、微信平臺。微博、微信已成為時下傳播信息速度最快、范圍最大的公共平臺。但是,在新浪微博對“中醫”進行搜索,共得到700條結果,將地點定位為江蘇,機構設置為醫院再次搜索得到結果為34條,其中大部分也是以個人形式注冊的微博,醫院的官方微博很少見。中醫院要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的時效性、互動性優勢,及時醫院最新信息,并通過與大眾在網上的互動了解人們對于就醫需要和看病滿意度,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好、更及時的中醫藥服務。醫院以中醫養生保健為傳播中醫藥文化切入點,通過網絡平臺展現中醫藥文化吸引大眾的廣泛關注,有利于人民對中醫藥文化的理解和認可,擴大中醫院的社會影響力。

    4.3.2 醫院要豐富科普宣傳,進一步弘揚中醫文化 當前人們對健康的需求越來越高,醫院在提高醫療質量服務水平的同時,通過一系列公益活動,增強社會公眾對醫院及科普理念的認可顯得尤為重要。加強中醫藥文化的宣傳普及,把中醫藥文化建設成為一項惠民的活動,通過多種多樣的宣傳方式,擴大中醫藥文化宣傳普及范圍。中醫文化科普宣傳工作是醫院中醫文化建設的關鍵內容,中醫文化的傳播速度和范圍取決于醫院宣傳工作的成效[12]。醫院在發展過程中只有緊緊抓住中醫文化建設這根主線,將中醫文化與科普宣傳有機地結合起來,推廣文化、凝聚文化、弘揚文化,將中醫藥文化融入到中醫藥特色的傳承和科普宣傳中,融入到醫院環境與醫院品牌中,醫院才能發展成為特色優勢明顯、服務環境優良、文化氛圍濃郁的醫院。

    5 結語

    文化作為一種柔性的生產力,在推動醫院建設和發展過程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13]。醫院文化是醫院核心競爭力的基礎,是現代醫院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對中醫院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中醫藥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工作,中醫院如何將自身特點與中醫藥文化相結合來實施管理和發展,如何發揮中醫藥文化的特色和優勢,還需要不斷地努力。

    [參考文獻]

    [1] 文苕.全國第八屆中醫藥文化研討會紀要[J].醫古文知識,2005,(4):46-47.

    [2] 國務院.國務院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若干意見[Z].2009.

    [3] 曹洪欣.中醫學是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N].中國中醫藥報,2010-07-08(3).

    [4] 朱宣諭.弘揚中醫文化精髓提升中醫院競爭力[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0,18(4):303-304.

    [5] 李翠萍,范紹榮.加強中醫院中醫藥文化建設的思考[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2009,18(16):166.

    [6]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7] 王彬夫,秦霞玉.關于傳統中醫文化與現代醫院文化結合的實踐和思考[J].中國醫院管理,2008,28(11):45-47.

    [8] 高紅.醫院文化建設與醫院品牌建設[J].管理觀察,2008,(20):50-51.

    [9] 劉國祥,趙萬一.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辯證思考[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5,21(7):502.

    [10] 鄭雪倩,鄧利強,陳春林.對326所醫療機構醫療糾紛和侵權事件的調查報告[J].中國醫院,2002,6(6):24-30.

    [11] 張月娟,李木青.試論中醫文化的倫理道德在醫患關系構建中的作用[J].湖南中醫雜志,2011,27(5):103-105.

    [12] 陳孟利,郭伍斌.創新醫院宣傳工作的思路與探討[J].現代醫院管理,2011,9(2):16-18.

    第5篇:中醫藥文化與智慧范文

    1.中國巨大的發展潛力形成了全球 “漢語熱”現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學院,更是讓中國的語言文化在全世界煥發出生機。這說明

    ①文化交流能夠增強文化影響力②文化對經濟有積極的反作用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途徑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中國巨大的發展潛力形成了全球‘漢語熱’現象”,這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對文化的作用,故②不符合題意。排除法是解答本題最快捷的方法。答案為D。

    2.優秀城市雕塑體現了城市的精神品質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間將新建一批呈現北京歷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優秀城市雕塑作為公共環境藝術作品

    ①體現了城市環境對雕塑風格的依賴②反映了雕塑理念與城市環境的統一③體現了城市環境是時代精神的產物④反映了歷史情懷與時代精神的融合

    A. ①②B.①③C. ②④D.③④

    解析:城市環境是一個城市的物質條件和精神特質(包括精神追求、精神文明等)的統一,從本質上說城市環境屬于物質范疇,故③是一種唯心主義的觀點,是錯誤的,可排除B、D。雕塑是城市環境的組成部分,作為藝術作品是客觀現實(城市環境)的反映和產物,故雕塑風格依賴城市環境,①錯誤,A可排除。答案為C。排除法是解答選擇題最快捷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考生在復習備考時要學會并熟練運用。

    3.閱讀材料,回答下面的問題。

    中醫藥文化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從龍腦樟樹中提取的龍腦具有極高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壽域神方》記載:“治頭腦疼痛,龍腦一錢,紙卷做拈,燒煙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醫藥典籍稱龍腦“為百藥之先,萬物中香無出其右者”。

    不知從何時起,龍腦樟樹在我國“銷聲匿跡”了,我國所需龍腦不得不長期依賴進口。

    1988年我國發現了一棵野生龍腦樟樹!

    科研人員以此為契機創立了專業研發中心和實驗室。他們深入研究中醫藥典籍中有關龍腦的資料,利用現代科技成功培育了萬畝龍腦樟原料林,改變了原料生產完全依賴自然的狀況;研制了我國第一套天然龍腦工業化提取成套設備,改進了傳統龍腦提取方法,開發了新產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龍腦樟資源基因庫,積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數據;通過電視、網絡等著力打造中醫藥文化品牌。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現代科技對于光大中醫藥文化的作用。

    解析:材料中的“成功培育了萬畝龍腦樟原料林,改變了原料生產完全依賴自然的狀況”及“改進了傳統龍腦提取方法,開發了新產品”,體現的是中醫藥創新(文化創新)問題;“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龍腦樟資源基因庫,積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貴的數據”,體現的是中醫藥的可持續發展(文化繼承與發展)問題;“通過電視、網絡等著力打造中醫藥文化品牌”,體現的是現代傳媒的作用。

    根據材料的上述信息,可以調動的《文化生活》知識有:科學技術是促進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的傳承,文化創新,影響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把《文化生活》的知識與材料信息有機結合,就可組織出答案。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組織答案的方式上,北京卷、全國卷多要求知識與材料信息的有機融合,而不能生搬硬套理論,因此,答案不是知識的簡單復述和再現。這是與地方卷特別是山東卷的重大區別,這一點考生在復習備考時要切記并做好針對性訓練!

    參考答案:科學技術是促進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稀中醫藥植物,開發新產品,促進中醫藥文化創新;有利于建立中醫藥植物資源基因庫,更好地傳承中醫藥文化;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有利于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傳播,擴大中醫藥文化的影響。

    4.作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體,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要面對東道國語言、風俗習慣、價值觀、等文化差異帶來的挑戰。

    運用《文化生活》中的相關知識,談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應對上述挑戰應有的正確態度。 解析:“談談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應對上述挑戰應有的正確態度”,這種類型的試題的解題思路一般是:①提出正確態度是什么,②闡明持這樣態度的理由。

    設問的有效信息包括:“《文化生活》中的相關知識”、“我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應對上述挑戰”、“正確態度”。

    材料中給出的“上述挑戰”是“東道國語言、風俗習慣、價值觀、等文化差異帶來的挑戰”,“文化差異”是文化多樣性問題,所以,“應對上述挑戰應有的正確態度”也就是如何正確對待文化的多樣性,這樣可以調動的《文化生活》知識就是“尊重文化的多樣性”。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尊重文化不是要將某種文化“束之高閣”,而是要“兼收并蓄”,實現文化的融合。

    對外直接投資企業應對挑戰,實質上是要處理好文化與經濟的關系問題,這是解釋應有的正確態度的原因的思維角度。據此可以組織起這樣的答案:“文化對經濟有重要的反作用,沒有對東道國文化的尊重,沒有對東道國文化的吸收、借鑒、融合,對外直接投資企業就無法在東道國順利地開展經濟活動”。因為試題分數的限制,參考答案對這一點沒有作出要求。

    參考答案:尊重文化多樣性,對外直接投資企業應尊重東道國的文化。跨越文化差異,博采眾長,取長補短,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5.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

    當前,我國文化“走出去”的行動不斷加強,但還存在較多問題。如某些國產電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藝粗糙、營銷手段落后等,在國際電影界備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國交響樂團在德國演奏了改編創作的交響京劇《貴妃醉酒》,以德國人喜愛的形式充分展現了中國京劇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應“走進去”。

    結合材料,運用文化交流與文化創新的相關知識,談談對中國文化要“走出去”,更應“走進去”的認識。

    解析:首先,解讀設問信息:“文化交流與文化創新的相關知識”(這是調動知識的范圍),“談談對……的認識”(這種試題的解答思路一般是“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中國文化要‘走出去’(是對外文化交流),更應‘走進去’(是對對外文化交流的要求,即融合當地文化,能夠為其他文化接納和欣賞)”。

    材料給出的有效信息是:①我國文化“走出去”的行動不斷加強,但還存在較多問題。②正反兩方面的案例,特別是以德國人喜愛的形式改編創作的交響京劇《貴妃醉酒》這個案例。從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走進去”的角度上說,這兩個案例給我們兩點啟示:要推動文化創新,提升文化產品的思想性、藝術性;文化創新必須借鑒、融合當地文化(這是“走進去”的真正內涵,也是“走出去”與“走進去”的關系)。不解決這兩個問題(兩點啟示),中國的文化產品就不能被接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就無從談起。這里也在告訴我們“走出去”“走進去”的意義: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高文化軟實力,提升綜合國力。

    在這樣解讀試題信息的基礎上,按照“為什么”“怎么辦”的思路整合這些有效信息,用《文化生活》的語言表達出來就是比較準確的答案。參考答案中的①②屬于“為什么”(其中②中包含“走出去”與“走進去”的關系),③④是解決“怎么樣”或“怎么辦”的問題。

    參考答案:①文化“走出去”能增強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提高文化軟實力,提升綜合國力。②文化“走進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他文化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實現文化“走出去”。③要推動創新人才隊伍建設,增強文化創新意識,提高文化創作能力,把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提升文化產品的思想性、藝術性。④通過不同文化間的交流、借鑒與融合,創造出能為其他文化所接納、欣賞的文化產品。

    【考情分析】

    1.從近三年高考全國卷和地方卷的整體情況看,對本專題知識的考查有遍地開花的特點,近三年高考試卷涉及了本專題的每一個考點。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甚至“現代文化傳播手段的特點”這些一向被認為“偏冷”的考點,出現在2012年的全國文綜新課標卷非選擇題中(第39題)。從這個角度說,對本專題的考點復習時首先應該堅持的原則就是全面、系統。

    2.本專題的考點實際上可以歸納為四個,文化的多樣性、文化傳播、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文化創新。就這四大考點而言,近三年的高考考查還是有所側重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了文化的多樣性、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文化創新這些考點上。山東省教學內容的調整中將“文化在繼承中發展”框題刪除后,“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這兩個考點在山東卷中沒有出現過。從這個角度說,對本專題的知識點的復習可以根據各地命題的特點有所側重,不必平均用力。

    3.高考對本專題知識點的考查,尤其是對重要知識點的考查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知識點的考查綜合化,換句話說,就是考生解答高考試題往往需要使用知識體系而不是單一的考點知識。如2012年全國文綜新課標卷第39題第1問。二是對單一知識點考查的深化。如2012年北京文綜卷第38題第4問,參考答案中“跨越文化差異,博采眾長,取長補短,促進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是對尊重文化多樣性內涵,特別是對“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這一內容的深化理解。因此,對本單元的重點知識要深化理解。

    【考點精講】

    基于對近三年高考考情的分析和對考點的理解,我們把本專題考點整合為如下四個:

    1.文化的多樣性

    (1)文化多樣性的內涵。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國家的文化共同構成的。不同民族和國家文化的內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文化多樣性的價值。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3)文化多樣性的重要表現(載體):民族節日和文化遺產。

    ①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透過各民族的傳統節日及習俗,我們可以領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韻味。

    ②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世界上許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遺址類著稱的文化遺產,不僅對于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于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它們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4)對待文化多樣性的正確態度。

    ①正確態度: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鑒,,尊重世界文化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②原因:第一,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第二,尊重文化多樣性是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內在要求。每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一個民族的歷史與現實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這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樣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發展好本民族文化。第三,尊重文化多樣性是實現世界文化繁榮的必然要求。

    (5)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含義:文化是民族的,是說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個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是說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②原因:各民族間經濟的和政治的、歷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種因素的不同,決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間存在著差異,文化是民族的。同時,世界各民族的社會實踐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規律,決定了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規律,文化是世界的。

    考點拓展:

    (1)文化的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關系。文化的世界性與民族性的關系是一般與個別、普遍與特殊的關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國文化普遍具有的屬性即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種文化的個性、獨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區別開來。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脫離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沒有民族性就沒有世界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對性,它們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2)文化遺產≠世界文化遺產。

    (3)文化多樣性≠文化多元化。文化多樣性主要是從文化的表現形式來講的。所謂文化多樣性,主要是指人類文化的表現形式豐富多樣。文化內容的差異、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樣性的表現。而文化多元化則主要是從文化的來源和性質來說的。多元化文化是文化多樣性的一種表現,但不是文化多樣性的發展方向。

    2.文化傳播

    (1)文化傳播的主要途徑。

    ①商業貿易。商人進行貿易活動時,不僅通過商品交換將商品中蘊含的豐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過程交流文化。②人口遷徙。每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都意味著大規模的文化傳播,都會對當時當地的經濟、政治、文化產生極大的影響。③教育是文化傳播的又一重要途徑。人們通過學習各種文化課程,能夠獲得不同的文化知識。各國之間互派留學生和訪問學者,則是一種更為直接的文化傳播方式。

    (2)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大眾傳媒。

    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被稱為大眾傳媒。大眾傳媒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

    (3)對待文化傳播的正確態度。

    我們既要更加熱情地歡迎世界各國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動地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做傳播中華文化的使者,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

    考點拓展:

    文化傳播途徑≠文化傳播手段。

    ①區別。

    文化傳播是人們通過一定的方式傳遞知識、信息、觀念、情感和信仰,以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社會交往活動。文化傳播途徑(方式)指的是文化傳播中的具體方式、行為,如商人的貿易活動、人口遷徙和教育等。小到親朋聚會、外出旅游,大到各種經濟、政治、文化活動都可視為文化傳播途徑(方式)。

    文化傳播總要通過一定的媒介來實現,這些傳播媒介就是文化傳播手段。文化傳播手段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口語、文字、印刷、電子和網絡等發展階段。例如電視和互聯網屬于大眾傳媒,是文化傳播手段,而不是文化傳播途徑(方式)。

    ②聯系。

    文化傳播途徑(方式)和文化傳播手段也有密切聯系,人的精神活動總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所以文化傳播途徑(方式)總是離不開一定的文化傳播手段。

    文化傳播手段是文化傳播方式的媒介,文化傳播手段的運用則屬于文化傳播途徑(方式)。如報紙、雜志、書籍屬于文化傳播手段,但閱讀報紙、雜志、書籍則屬于文化傳播途徑(方式);電視、互聯網屬于文化傳播手段,但利用電視、互聯網信息則屬于文化傳播途徑(方式);手機是文化傳播手段,而利用手機傳遞短信則屬于文化傳播途徑(方式)。

    3.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1)文化的繼承。

    ①文化繼承的對象: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現實生活中的、具有相對穩定性的文化。傳統文化的繼承包括傳統習俗(是傳統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的繼承、傳統建筑(是展現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標志)的繼承、傳統文藝的繼承和傳統思想的繼承。

    傳統文化的特點:第一,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穩定性。傳統文化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征,同時,它的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第二,傳統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

    ②文化繼承的正確方法(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辯證分析(分辨其中的精華和糟粕,根本標準是是否符合社會發展要求);批判繼承,即“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革除陳舊的、過時的舊文化,推出體現時代精神的新文化);古為今用。

    (2)文化的發展。

    ①文化發展的實質,就在于文化創新。

    ②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社會制度的更替。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決定著社會制度的變化,也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第二,就文化自身的傳承而言,科學技術和思想運動,都會對文化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科學技術的進步,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思想運動往往催生社會變革,也促進文化的發展。第三,教育是人類特有的傳承文化的能動性活動,具有選擇、傳遞、創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與培育上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教育方式的不斷變革,教育在人類文化的傳承中將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

    (3)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繼承是發展的必要前提,發展是繼承的必然要求。繼承與發展,是同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文化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在發展的過程中繼承。

    特別說明:山東省的教學內容調整中刪除了“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這兩部分內容,山東的考生可根據實際加以取舍。

    考點拓展:

    “影響文化發展的主要因素”,這個理論的根本意義是要告訴我們如何推動文化的發展。要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根本的是要促進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為此必須深化改革,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其次,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思想解放,促進教育發展。

    4.文化創新

    (1)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

    ①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人類在改造自然和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離開了社會實踐,人們不可能從事任何有價值的文化創造。

    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動力。一方面,社會實踐中不斷出現新情況,提出新問題,需要文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新情況,回答新問題;另一方面,社會實踐的發展,為文化創新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資源,準備了更加充足的條件。

    (2)文化創新的意義。

    ①文化創新可以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推動社會實踐的發展,是文化創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檢驗文化創新的根本標準),也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重要保證。

    ②文化創新能夠促進民族文化的繁榮。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傳統文化才能煥發生機、歷久彌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滿活力、日益豐富。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證。

    (3)文化創新的途徑。

    ①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②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對待傳統文化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傳統文化,(這是文化創新的根基)又要“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精神。(這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③面向世界,博采眾長。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取長補短”,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鑒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

    (4)堅持文化創新的正確方向。

    文化創新,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 “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民族虛無主義”和“”。

    【新題速遞】

    1.2012年6月,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馬文輝在新聞會上表示,十七大以來,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由單個的項目性保護逐步走向系統保護、科學保護和依法保護階段,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已初步形成。假如請你為文化遺產保護制訂宣傳標語,你覺得可以做出的選擇是

    ①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②保護文化遺產,我們仍需努力③依法保護文化遺產,是每個公民的責任④保護文化遺產,我們已經有了完備的制度體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2.微博在匯聚民眾智慧的同時,也可能成為散布謠言的途徑。從傳播學的角度看,事件越重要、事實越不清楚,傳播的速度就越快,謠言的危害也就越大,“謠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眾的判斷能力。”因此,當有重要事件發生時

    ①大眾應避免盲從,要有理性判斷②傳媒應承擔社會責任,防止消息擴散③個人應盡快傳播,自由行使權利④政府應及時信息,使謠言止于公開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作為中外交流的港灣,香港人創造了一大批中英混用的詞匯,“hold住”就是其中一個。“hold住”是指面對各種狀況都要控制把持住,要充滿自信,從容應對。該詞語2008年就開始出現,2011年隨香港一檔節目而爆紅網絡,成為新的流行詞匯。上述材料體現了

    ①文化交流是文化創新的來源②人民群眾是文化創新的主體③大眾傳媒在文化傳播中有重要的作用④尊重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倡議:減少一點謀術文化,增加一點大愛文化;減少一些民粹文化,增加一些理性文化;減少一點復古文化,增加一點創新文化。文化做這樣的“減加法”,有助于

    ①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②改造腐朽文化③傳統文化順應時代的變遷④改變我國文化的多元化狀態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我們無法改變各個國家文化上的差異,但可以通過文化交流了解并理解這樣的差異,從而增進對不同國家文化的認同”。這一觀點的合理性體現在

    ①承認世界文化的統一性②認為各個國家在文化上的任何差異都不能改變③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④認同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與溝通的重要性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6.近年來,中央電視臺開播的《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通過其強大的媒體優勢及節目創新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成就了許多人的明星夢,也成為商家必爭的優質電視廣告宣傳載體。這說明

    ①大眾傳媒是企業獲得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②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③現代媒體是文化創新的主體④文化通過創新能更好地掌握群眾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7.2012年8月23日(農歷七月初七)是中國傳統的七夕節,《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熊建的文章《牛郎織女何時感動世界》。閱讀文章節選,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相關知識回答問題。

    節選一:我們的牛郎織女故事本應成為世界的范本。

    牛女傳說濃縮了中國農民對小農經濟下男耕女織生活方式的全部理想,因而備受歡迎。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人的傳統愛情觀有四大因素:責任、忠貞、含蓄、雋永。

    由牛郎織女組成的家庭,相信一定是穩固的。因為他們二人都不會把愛情和婚姻當兒戲,這跟中國傳統的婚戀觀、家庭觀是一致的,在當前也是有現實意義的,與世界主流價值觀也是一致的。西方社會經過一度的“去家庭化”,撥亂反正之后也在向“重責任、固家庭”的主流意識形態靠攏。

    (1)結合節選一,談一談你對傳統文化的認識。

    節選二:我們的牛郎織女故事本應成為世界的范本,但卻一直處于“自悲”之中。

    即便外國文學大師,也看不明白我們的愛情。雖然七夕節提供了破譯中國人愛情密碼的絕佳藍本,但是很少有西方人愿意花費心思和精力來搞清楚。如果說牛郎織女故事缺乏足夠的情節,那么,中國愛情最經典的表述——《紅樓夢》則提供了更多、更充實的愛情故事,但這對西方人來說更加難以理解。

    第一位發表紅學論文的西方人——德國人郭實臘(1803年~1851年)更不靠譜,他甚至以為賈寶玉是女孩,說書中的小姐們“喜鵲般談論著無聊之事……毫無顧忌地發表對奢侈品的個人看法”。

    文化是軟實力,伴隨硬實力的盈縮而變化。18世紀,西方社會還對中國充滿敬意,在后來的交鋒中,中國的文化傳統伴隨國家地位跌入谷底。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化中也贏得了尊重。1000年前,中國俯視世界;100年前,中國仰視世界;今天,中國平視世界。

    但中國崛起之快,許多人還不適應,往往用老黃歷看待中國,也因此對中國的進步抱有偏見。我們堅信,那種陳舊過時的中國觀遲早會改變,那種隨意誤讀、解構中國愛情悲劇的現象會越來越少。

    (2)結合節選二,說明怎樣才能破解“牛郎織女何時感動世界”這一難題。

    8.2012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作為2012德國“中國文化年”重點活動之一,第27屆德國石荷州音樂節中國主題系列活動7月14日晚在德國北部城市基爾拉開帷幕。石荷州音樂節,是德國也是歐洲規模最大、水準最高的音樂盛會之一。并非音樂節“傳統項目”的京劇,今年首次進入音樂節的舞臺就光芒四射,“東方戲劇”《野豬林》在德國著名的塔利亞劇場演出,征服了這里口味挑剔的觀眾,并出現“一票難求”的局面。

    對此,《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分析指出:這些年,京劇一直在“走出去”,但大多動靜寥寥。綜觀國家京劇院《野豬林》在國外演出的巨大反響,我們至少可以獲得這樣的啟迪:京劇“走出去”必須依靠品牌劇目,張揚傳統特色,體現中國精神;劇目必須融合人類情感,講述現代視野的動人故事,適合國外觀眾理解和欣賞習慣;同時,要有優秀的演員,豐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以及良好的演出平臺和專業的市場運作。

    結合《野豬林》演出成功給我們的“啟迪”,用文化創新的有關知識說明京劇怎樣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參考答案:

    1.A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體系只是“已初步形成”,故④錯。

    2.B重要事件不一定是負面的事件,故②“防止消息擴散”的觀點不正確。當有重要事件發生時,個人對事件的了解不一定正確、完整,況且事件的性質也不確定,故③“個人應盡快傳播”的觀點不科學。

    3.B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是社會實踐,故①錯。立足于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故④錯。

    4.A對待腐朽文化應該是剔除而不是改造,故②錯誤。文化的多元化不是文化發展的方向(參考本文“考點拓展”部分),也不是我國文化的現狀,故④錯。

    5.D世界文化的統一性是指世界上不同國家文化的共性和相互依存性,顯然①不符合題意。從整體上說,各個國家文化上的差異是無法改變的,但這不等于任何具體的差異都不可改變,因為在文化的交流中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鑒,故②錯誤。

    6.C現代媒體是文化傳播的手段,不是文化創新的主體,文化創新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故③錯誤。大眾傳媒的宣傳只是企業獲得經濟效益的重要條件,企業獲得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還是自身經營的改善,故①錯。

    7.(1)①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從七夕節的世代流傳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這一點。②傳統文化具有相對的穩定性,牛女傳說濃縮的“全部理想”“備受歡迎”,及其現實意義說明了這一點。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西方世界“重責任、固家庭”的回歸,與中國傳統的婚戀觀、家庭觀一致,說明東西方文化有一致性。④要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這是社會實踐的需要,也是文化自身發展的需要。

    第6篇:中醫藥文化與智慧范文

    關鍵詞:中醫語言;隱喻認知;歷史分析法;文化詮釋法

    中圖分類號:R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707(2017)01-0020-05

    Abstract: By using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referring to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modern linguistics, the social background environment of the foundation of TCM language was explored, the essence of TCM language was analyzed, the causes of TCM language characterized by metaphorical cognition and its effects on TCM cognition way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tion of TCM language was understood. Chinese language is characterized by metaphorical cognition. It is a product of ancient Chinese specific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It is a form of thinking formed on the basi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Metaphor is the means by which TCM doctors can understand the human body, describe diseases, express the principle of treatment and interpret the laws of medication. The key to grasping the Chinese language is to reconstruct the background of TCM terminology which is arranged according to syntactic rul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gmatics, to map to the specific semantics of Chinese medicine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cognitive contexts, to interpret physiological and pathological phenomena of the human body in specific contexts, and to understand the tru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Key words: TCM language; metaphorical cognition; historical analysis;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中t古籍著作中“隱喻”的表達方式比比皆是,反映中醫把握人體、認識疾病、表述治療的思維認知形式[1]。這不僅使中醫語言“辭簡”“文約”“言煉”,更能形象化、具體化地表達抽象中醫術語概念,進而形成一種基于隱喻認知的中醫語言[2]。研究者們借助認知語言學的新視角,聚焦于中醫理論、病因病機及治療原則中的隱喻表述,論證了隱喻構建中醫理論、形成中醫認知機制的手段和功能。中醫是如何會形成這樣一種認知語言體系的呢?“辨彰學術、考鏡源流”,本文運用歷史分析法和文化詮釋法,從現代語言學的角度探查中醫語言形成之初的社會背景環境,分析中國古代地理、經濟、文化、科技對中醫語言形成的影響,為進一步研究中醫語言體系和醫生思維方式提供深入、理性、追本溯源的依據。

    1 中醫語言以隱喻認知為特征

    1.1 隱喻暗含的思維方式

    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源域(A)出發向一個抽象的目標域(B)進行系統映射。通常來說,源域是人們所熟悉的已知事物,目標域是人們尚未了解、希望認識的未知事物。隱喻就是借助于已知事物來認識了解未知事物的思維認識過程,它廣泛應用于人們具有一定經驗卻仍缺乏普遍性知識的領域。

    隱喻的基本表述形式為:A是B。這似乎與通過概念定義對象的認知方式有著相同的表述形式,但細究則會發現概念要求A與B的外延所代表的兩個類或是全同關系(所有A都是B,所有B也都是A),或是上屬關系(A上屬于B,所有B都是A,但是有的A不是B),或是下屬關系(A下屬于B,所有A都是B,但是有的B不是A),或是交叉關系(有的A是B,有的B是A,有的A不是B,有的B不是A),或是全異關系(所有A都不是B,所有B也都不是A)。若A與B之間是全異關系,則性質判斷結果為假,該定義不成立。在隱喻表達中A與B之間恰恰是這種全異關系,“時間”這一概念的外延和“金錢”的外延本不屬于同一范疇,但我們的思維卻能接受“時間是金錢”這一類的句子,這是由于“時間”和“金錢”都有著相同的本質屬性――珍貴,因而相較之與明喻,隱喻更強調兩類事物本質屬性上的相同;且隱喻所使用的這種語義失匹配的形式,能夠引起大腦的關注,強化人們的思維認知過程。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修飾方法,更是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3],在人們通過已知探索未知的認知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1.2 隱喻認知的普遍性

    中醫語言以隱喻認知為基本特征,其理論體系中存在大量的概念隱喻和語句隱喻[4]。中國古人有“善于取譬,可謂仁人之至”的說法,表明古人善于用隱喻的方法來揭示深刻的道理。綜觀中醫著作,其中使用隱喻的方式比比皆是,這使得深奧難懂的中醫理論變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這應該是一種最高明的專業表達方式,也是中醫生命力的集中體現。例如,人們通過觀察日常生活中“木火土金水”5種具體物質材料的作用、特性,抽象出5類功能屬性符號;又利用這5種物質材料之間的相互關系,推演出這5類事物所代表的物質世界之間的相生相克關系,最終形成了五行的概念。除此之外,古人將五行概念映射到自然界,將季節、方位、氣味、動物、植物、聲音、數字等統一地聯系起來,“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將五行概念映射到人體臟腑組織結構功能屬性上,形成了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并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關系,解釋疾病發生發展變化的原因。在五行學說的框架下,中醫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的整體觀,藏象學說將人體看成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加以認識,并且人體與自然環境之間也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此外,“七情”“正邪勝負”“上熱下寒”“表寒里熱”“四氣五味”“君、臣、佐、使”“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無一不是基于隱喻的[2]。也就是說,無論是構建中醫哲學中的基本理論,還是闡釋中醫病因病機,制定治則,處方用藥,都存在隱喻思維[5],隱喻認知是中醫語言的基本特征。

    中醫語言中大量存在隱喻的表達方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古人在探索人體生命奧秘的過程中,缺少先進的儀器從微觀角度了解人體生理病理的實質,只能依據簡單的解剖知識,借助豐富的想象力,加之個人的經驗體會,“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抽提出不同類事物的本質屬性,根據相似性建立映射,進而擴展自己的認知范疇,解釋臨實;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是古人利用隱喻表述意在強調這些看似不同域概念之間在本質屬性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說,人們在理解中醫名詞術語的時候,不能簡單地“望字生意”,中醫概念中的“風”是來源于自然界的風,但并不是簡單的對應關系,而是抽提出自然界的風具有“動”這一特征的本質屬性,用來表達肢體振搖、抽搐、眩暈以及所有自覺動的病證,若只是簡單地從字面上理解,就會導致對中醫理論的曲解。

    2 隱喻認知下中醫語言的解讀

    2.1 現代語言學視角下的中醫語言特點

    現代語言學將語言分為句法、語義和語用3個層次。句法學研究的是語言符號空間排列關系。語義學是將這些符號排列映射到所指對象中去,研究語詞與事物之間的聯系。在實際映射過程中,人們發現無法從現實世界中找到“孫悟空”“金山”等詞的原型,于是誕生了“可能世界”的概念,現實世界只是可能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一個命題是可能的,當且僅當它在某些可能世界中是真實的。

    中醫語義映射的世界是中醫的可能世界,不能生搬硬套一個現實世界的原型去解釋中醫術語,如中醫的“經絡”一詞,就使用了“容器隱喻”的方法,用現實世界中的管道實物,抽提出管道有一定的邊圍和內部空間,且具有連接溝通的作用這一屬性,來說明經絡貫通上下,溝通內外的作用[6]。如果我們認識不到這一點,就會犯現實世界中找不到經絡原型而抨擊中醫理論的錯誤。

    語用學將人的因素納入其中,研究語言符號和符號使用者之間的關系,以及語言符號使用時涉及的各種語境因素。不同的人即便是對待同一個事物,由于人們自身經歷體驗不同,對事物的理解也會千差萬別,例如同一種色彩在普通人的眼里和在畫家眼里含義是完全不同的。同樣,不同的民族對同一對象的語言表達方式也相差迥異。萊考夫和約翰遜在《體驗哲學――基于身體的心智及其對西方思想的挑戰》中開篇便點出體驗哲學的核心觀點:心智是涉身的,思維是無意識的,抽象概念大部分是隱喻的[7]。根認知語言學的觀點,涉身的(embodied)體驗是隱喻和認知研究的哲學基礎,隱喻是人自身的感覺器官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要研究中醫語言的表達方式,必須結合本民族的地理環境、文化心理背景,充分考慮中醫學科的特點進行研究,才有意義與價值。

    2.2 大陸民族文化對中醫語言產生的影響

    中醫形成以隱喻認知為特征的語言特色,是與當時古代中國的地理、歷史文化背景、物質條件分不開的。中國地處東亞大陸,東有浩瀚的太平洋,西北和西南邊則是險峻的高山和廣袤的沙漠,這種獨特的地理條件,使中國處于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而內部回旋余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狀態。這樣的地形決定了中華民族自古就是以農業為生的國家。由此而來,中國古代文化是農業社會的文化。這種文化不同于游牧社會,也不同于西方工業社會,是一種典型的大陸民族文化[8]16。農業文化對中醫語言表述產生的影響可以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第一,農業經濟中人們對自然條件有著很強的依賴性,對自然的態度是敬畏且尊重的,因此形成的是一種以“求善”為目標的“道德型”文化[8]24,這使得人們自覺將人與自然看成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加以認識,強調了機體、自然、社會、心理的統一,整體與局部的統一和表里上下的統一[9],“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布氣真靈,總統坤元,九星懸朗,七曜周旋”(《素問?天元紀大論》),宇宙自然化生了萬物,天地之氣產生了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靈樞?本神》),“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問?六節藏象論》)。古人在思維中隱藏著“人是自然化的(人)”這一基本的概念隱喻,善于利用人與自然界的相似性,將身體對自然界氣候、環境、現象等各種體驗和感受來認知和理解人體一系列的生理活動和疾病規律[10],即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下,通過對自身體驗和對人與自然界相似性的聯想,將自然隱喻的認知手段跨領域運用到對人體的認識探究中,形成抽象的中醫概念。

    第二,農業社會中,人們在土地上勞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播種、生長、收獲,循環往復,使古人認為宇宙萬物有著周而復始的環周運動,一切自然現象和社會人事的產生、發生、發展、消亡,都在環周運動中進行[11]。這使得中醫在對人體生理機制的認知上形成了循環往復的概念,“經脈流行不止,環周不休”(《素問?舉痛論》),“營衛之行也,上下相貫,如環之無端”(《靈樞?動輸》)。

    第三,農業經濟下,土地是財富的根本基礎,貫穿在中國歷史中,社會、經濟的思想和政策的中心總是圍繞在土地的利用和分配上[12]23。土地的重要作用使人們將五行中的“土”與臟腑中的“脾胃”相對應,將土生長萬物的功能映射到脾胃功能上,認為脾胃能夠運化水谷,化生精微,濡養周身,重視脾胃在人體生命活動及疾病發生、發展、變化中所起的作用。“脾為后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有胃氣者生,無胃氣者死”。

    第四,小農經濟下人們追求的理想生活方式就是“安居樂業”,“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古代人民在思維方式或心理上重視實際,注重事物的因果關系,具有“務實精神”,所有的科學技術產生的關鍵都是為了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例如古代數學,《九章算術》收集的246個問題都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應用題。正是這種實用主義精神,一方面使得古人在思維上很少去探究“為什么”的問題,相對看重的是經驗的傳承,重視通過直覺獲得的感知。這種直覺把握的方法,是人腦的意識對于客觀對象的某種直接的領悟和洞察,是“躬行”之后“悟”的結果,具有自由性、靈活性、自發性、偶然性、不可靠性等特點,是很難用言語表達的。也就是說,中醫語言更多的是一種私人語言,他的形式是“我以為該病證是……”“我覺得該病證是……”,它是一種隱喻,與每個人的經歷所形成的感受密切相關[13]。正如《素問?八正神明論》中記載:“神乎神,耳不聞,目明心開而志先,慧然獨悟,口弗能言,俱視獨見,適若昏,昭然獨明,若風吹云。”另一方面形成了中醫重視實用,而理論的發展相對滯后的局面,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總體框架和內在結構的建設,明顯滯后于中醫學理論內涵的發展和積淀,成為中醫學科理論建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重要問題[14]。

    第五,土地是不可移動的,一家幾代人都要生活在一起,這樣就發展起來了中國的家族制度[12]27。宗法社會注重的是人際關系,重點要實現的是宗族內部的和諧。統治者的側重點不在于征服自然,而在于求得國家內部和諧的“求治”上,相關思想的提出也都是為了政治服務的,用意在于實現其政治主張[8]24。這也就可以解釋,何以中醫許多理論在表述的時候選擇以國家行政職能中的君臣理論、家庭倫理中的父子兄弟理論進行隱喻,用說明封建王朝官職的道理,說明人體生理協調統一的醫學知識,“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素問?靈蘭秘典論》),“心為一身之君主,稟靈虛而含造化,具一理以應萬幾,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張介賓《類經》)。這些古籍中的語言表述都運用了隱喻的方法。

    3 理解中醫語言以隱喻認知為特征的作用

    3.1 還原共同的認知語境

    語言誕生之初,它就在主體和客體之間阻隔出了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作為主體要想認識客體必須通過語言這一中介,客觀世界也必須通過語言才能反映主體,“一切理解都是語言問題,一切理解都在語言性的媒介中獲得成功或失敗”[15]。正確理解中醫語言的關鍵,除了上文分析的中醫語言是一種基于隱喻的語言,它的描述側重的是事物的本質屬性,中醫語義映射的是中醫的可能世界,不僅在現實世界中尋找其原型之外,還要建立共同的認知背景。中醫語言是中國古代特定的地理環境、生產方式、社會組織下的產物,是在大陸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思維形式。在這樣的語言建構下,中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建立了中醫知識獨特的觀點及內容[16]。中醫思維不同于現代醫學思維形式,中醫學建立在中華文化和“天人合一”式哲學基礎上,從事物運動過程中的各種內部關系及其與周圍事物的聯系方面整體把握其變化,較多地運用了辯證邏輯的基本原則,所以它側重從生命現象反映整體機能變化,動態研究其內部及其與外在環境的相互關系,進而了解生命活擁幕制和規律。整體、動態、機能聯系與調控等辨證綜合原則乃其靈魂,因而它看到的是藏象、經絡、精氣神,是氣機升降、氣血虛實、邪正相爭[17]。當前,中醫藥研究或稱之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的目標之一是要形成一套具有中醫特點的現代語言,其目的是這套語言能為更多的人理解掌握,更好地揭示人體的奧秘,指導臨床實踐[18]。由于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中醫語言中的隱喻有可能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表達方式,即俗稱的“死喻”,也有可能隨著時間的發展和空間的延伸而不斷發生變化,這就需要我們還原語詞的相關背景,在共同的認知語境下才能理解中醫語言的真正意義。

    3.2 探究醫生經驗復現的構象匹配規律

    除了理解中醫古籍文獻,中醫語言還被用于中醫臨證診療過程中。此時患者表現出的癥狀與癥狀之間的聯系就是句法,所有的癥狀統一起來反應某一證候的過程就是語義,疾病的整個發病治療過程就是語用。醫生的診療決策過程需要在聯系患者疾病背景的基礎上,將所有癥狀結合舌脈,一并在腦中進行構象,并調用自己知識背景下形成的診療經驗庫,將2個集合進行映射匹配,通過聚類、搜索、匹配、對比和分析,構成最優方案的主干[19]。醫生參考診療經驗庫中原有的治療方案,做出相應改動,完成對患者證候語用層面上的解讀過程。在此過程中,醫生的構象匹配過程是至關重要的,匹配的可靠程度取決于病象與病機關系的真實程度[20]。醫生能否根據患者對疾病的描述,涉身體驗還原疾病的發生發展背景,因人因地因時,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是該次診療過程能否取得良好治療效果的關鍵。臨床診療過程中,決策步驟具有相對穩定性的同時,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即便是相同的歷史條件,也會因患者個體體質和疾病不同,而在決策步驟方面有所側重[21]。如何把醫生頭腦中的決策依據積累過程,通過系統建模和仿真的方式,與臨床規范聯系起來,建立適合中醫藥領域的決策模型和決策方法,是下一步仍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在臨床知識傳遞過程中,專家將頭腦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隱性知識通過語言、文字等形式表述出來,完成隱性知識的顯性化過程,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關鍵在于能否在頭腦中構建出該知識相似情境的模式,內化隱性知識,完成知識轉化過程。如何選擇合適的知識表達方法,構建能夠準確描述專家知識構成的語義網絡也是下一步研究的關鍵點。

    4 小結

    本文借鑒現代語言學研究成果,對中醫語言進行研究,發現中醫理論中大量使用隱喻的表述方式來闡述復雜深奧的中醫理論。古人通過使用隱喻這一思維方式和認知手段,借助于已知事物闡釋未知事物,強調事物之間在本質屬性上的相同。從現代語言學的角度來看,在隱喻的表達方式之下,中醫語言語義映射的是中醫的可能世界,無法與現實世界原型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從語用學的層面來看,中醫理論闡述是古人在特殊地理環境、文化條件下的涉身體驗,深受中國大陸民族文化的影響,是一種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理解古人何以這樣表述的關鍵在于復現中醫相關理論誕生變化的背景,建立共同的認知語境。中醫醫生診療決策、專家經驗知識傳遞過程的關鍵均在于要構建相似的認知背景。準確描述中醫知識、搭建合理的語義網絡是下一步借助計算機進行輔助診療決策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屠金莉,蘇立昌.中醫概念隱喻及其文化特征研究[J].語文學刊, 2009(8):46-47,53.

    [2] 賈春華.中醫學:一種基于隱喻認知的語言[J].亞太傳統醫藥,2009, 5(1):11-12.

    [3]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3.

    [4] 占永久,嚴惠芳.論中醫診斷學中的模糊語言及其精確表達[J].江蘇中醫藥,2010,42(1):63-64.

    [5] 彭昌柳.中醫語言將走向何方――中醫隱喻研究文獻[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4,16(6):1411-1416.

    [6] 謝菁,賈春華.從認知角度看中醫語言的容器隱喻[J].中醫藥學報, 2012,40(2):1-4.

    [7] 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 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 New York: Basic Books,1999:5-7.

    [8] 馮天瑜.中國古代文化的類型[M]//深圳大學國學研究所.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86.

    [9] 宋琳莉,孟慶剛.基于復雜性科學的系統思維與中醫整體思維辨析[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2(2):80-83.

    [10] 謝菁,谷浩榮,賈春華.從認知語言學角度探討中醫六概念隱喻――以濕邪概念為例[J].中醫藥學報,2012,40(3):3-6.

    [11] 邢玉瑞.中醫思S方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37.

    [12]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M].涂又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13] 賈春華.中醫理論思辨錄[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0,33(7): 441-443.

    [14] 潘桂娟,楊威,張宇鵬,等.關于中醫學理論體系研究的若干思考[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5,20(8):453-455.

    [15]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詮釋學Ⅱ:真理與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220.

    [16] 崔昌源.試論中醫知識體系之建立――兼論對老莊哲學的詮釋[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0(5):15-21.

    [17] 煙建華.醫道求真:《黃帝內經》學術體系研究[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15-34.

    [18] 賈春華,谷浩榮,郭.中醫語言的吁請――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中醫病因病機語言隱喻特征分析[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2,30(8): 1713-1714.

    [19] 謝晴宇,孟慶剛.中醫診療過程中復雜問題的決策流程初探[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34(11):725-728.

    [20] 黃開泰.病機真實與證據可靠[J].中華中醫藥雜志,2005,20(2):72-75.

    [21] 謝晴宇.基于系統復雜性及其認識論的中醫診療決策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

    第7篇:中醫藥文化與智慧范文

    關鍵詞:天地之中;儒、釋、道文化;生活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05X(2011)05-0033-04

    2010年8月1日,世界文化遺產提名項目“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4屆大會上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39處世界遺產。

    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包括周公測景臺和登封觀星臺、嵩岳寺塔、太室闕和中岳廟、少室闕、啟母闕、嵩陽書院、會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處11項優秀歷史建筑,歷經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構成了一部中國中原地區上下2000年形象直觀的建筑史,是中國歷史上跨度最長、建筑種類最多、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古代建筑群之一,是中國先民獨特宇宙觀和審美觀的真實體現。

    在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中,中國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國,而天地中心則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則在鄭州登封,因而這里成為中國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薈萃的中心,儒、佛、道都在這里建立了弘揚傳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這里也成為人們測天量地的中心,這一歷史背景使得這里匯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貴的文化紀念建筑,其精華,即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都與中國“天地之中”傳統宇宙觀發生著直接的、必然的聯系。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關于世界文化遺產列入標準共有六條,提名項目至少要符合前五條標準中的一條(第六條不可單獨使用)。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符合列入標準第三條和第六條。

    標準(三):能為一種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中國古代對宇宙形態的觀察和探索開始于3000年前,直到15、16世紀才漸漸停息,在長達20多個世紀的歷史時期,許多朝代的統治者宣傳推廣“天地之中”的宇宙觀,并被社會廣泛接受。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8處11項建筑分別代表不同時代的各類主導文化,是一個業已消亡的科學、教育和信仰體系的物質見證,也是現存仍在發展的佛教、道教文化傳統的見證。

    標準(六):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

    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與相關信仰有著直接或實質的聯系:包括對于天文、宇宙規律的探索和信仰,對于皇權來自神授地位的宣揚和信仰,對于祭祀禮制活動的提倡和信仰,以及現存傳統的道教信仰和起源并發展于少林寺的佛教禪宗信仰。所有神圣的或世俗的建筑集中于此,正是對穩固而持續的“天地之中”傳統理念的直接反映。

    登封“天地之中”之得名緣于其作為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明中心所遺留下來的一些重要的標志性文化建筑物,這些優美的建筑以觸手可及的形式訴說著當年輝煌的歷史。但是,若因此認為這個中國文化薈萃之地現在只落得個物質(建筑)的外殼供人瞻仰就大錯特錯了。千百年來,在登封及其周圍地區,中華主體文化儒、釋、道因統治者和上層社會的大力推崇和實踐示范,早已在民間生根發芽,哺育了民眾的文化,塑造了民眾的品格,培養了民眾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了民眾實踐化的儒、釋、道文化,或稱之為源自儒、釋、道的生活文化。用當代的概念來定義它們,就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登封周圍地區,這種發端自儒、釋、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集中在登封、焦作、濟源、洛陽、平頂山、許昌、鄭州一些地方,主要內容按類型可分為三類:1.武術和醫藥文化,包括登封的少林功夫、焦作陳式太極拳、焦作四大懷藥種植和炮制技術、輝縣的百泉藥會、禹州的禹州藥會、洛陽的中醫正骨療法;2.信仰文化,包括濟源的邵原創世神話群、新鄭的黃帝拜祖祭典、登封少林寺的佛教信仰、登封東岳廟的道教信仰、洛陽的關公信仰;3.生活文化,包括洛陽的唐三彩燒制技藝、洛陽的牡丹花會、洛陽的水席制作技藝、洛陽的宮燈、禹州的鈞瓷煉制技藝、汝州市和寶豐縣的汝瓷燒制技藝、寶豐馬街書會、寶豐的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等。。

    佛教傳人中國之初,哲理深奧,形式與中華常禮有異,難以為廣大的民眾接受。經過近500年的磨礪,禪宗在少林寺出現,佛教步入了中國化和日常生活化的道路,開始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產生重要和持久的影響,并演變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和有機組成部分。少林功夫是禪宗思想在民眾生活層面的表現,被稱為武術禪。少林功夫的出現,意味著佛教已與中國社會水融,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千百年來,在少林寺、在登封、在世界的許多地方,少林功夫受到民眾普遍的歡迎。通過演練少林功夫,人們既鍛煉了體魄,增強了防身自衛的能力,又增加了對于佛教的理解甚至熱愛。少林功夫成為佛教服務和影響社會的一種重要方式。

    陳氏太極拳的哲學基礎是易學、理學和老莊思想。一開始,這些思想作為王朝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主要在上層社會流傳,也主要局限于觀念層面。經過歷代王朝的推崇,明代末年,在溫縣陳家溝這個毫不起眼的中原小村落,一介布衣陳王廷運用它們創造了太極拳,把古老、玄妙的學說轉化為民眾身體上的直接表達。

    有意思的是,在“天地之中”周圍,還存在與少林功夫和太極拳形成呼應之勢的傳統醫藥文化,如洛陽的中醫正骨療法、焦作四大懷藥種植和炮制技術、輝縣的百泉藥會、禹州的禹州藥會等。正骨療法、藥材的種植和炮制技術、藥材交易大會這些不同門類的醫藥文化在這一地區出現并長存下去,從一個方面說明了這兒曾經的文明中心的地位。只有發達、文明的地區,才會有醫藥健康方面的高質量和大規模的需要,才能聚集相關的人才和物質力量。在中國,醫藥文化與道家思想、道教以及儒家思想有著深厚的關系,在“天地之中”區域出現這么多優秀的醫藥文化應該說合情合理,理所當然。

    在這一區域的濟源太行山區,還流傳著大量的漢民族古典創世神話及其衍生神話,這些神話傳說用想象的方式解釋了世界的開辟、人類的起源、文化的創造,描述了中國歷史上早期的重大事件。它們呈體系化方式存在,并且與當地的一些民俗、自然風物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互相說明,互為印證,這在全國都比較罕見。這從一個方面說明此一地區在中國文明起源上占有重要地位。

    新鄭的拜祖祭典,祭拜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祖先崇拜是漢民族最重要的信仰形式,是儒家思想倡揚的美德。祭拜

    黃帝的祭典能夠增強社會凝聚力,激發人們尊重歷史、尊重傳統的意識。

    登封的禪宗祖庭少林寺、道教名觀中岳廟滿足善男信女們追求靈性的需要,為民眾提供宗教服務,也為這一區域武術功夫文化的發展與進步提供靈感。

    洛陽的關林廟是我國唯一的關羽“冢”、“廟”、“林”三祀合一的古建筑遺存,自古就是人們朝拜關羽的勝地。這兒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朝圣大典祭拜關圣。關羽俗稱關公,被視為“忠”、“義”化身和道德楷模,是儒家思想造就的英雄豪杰。宋元以來,關公廣受社會大眾的敬仰和崇拜,被稱為武圣人,地位等同于文圣人孔子。民間關公崇拜的大規模興起,是儒家思想徹底世俗化和實踐化的表現。關公崇拜遍布華人分布之處,是最具影響和中國特色的民間信仰,對中國社會影響極大。

    “天地之中”區域內的這些神話傳說與,為當地民眾的生活持續地提供來自儒、釋、道的動力和支持,賦予他們生活的意義和價值,也增加了他們的社會共識和認同。

    少林功夫、太極拳、關公崇拜在“天地之中”區域的出現或興盛絕非偶然,它表明儒家、佛教、道教、理學等思想在這兒影響力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它們在“天地之中”的出現是必然的,因為任何一種優秀的思想,當它為民眾接受,都會被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創造出自己的表達方式,也即結出民間文化的碩果。少林功夫、太極拳、關公崇拜像中原文化的三座高峰,標志中華文化的主體儒、釋、道文化完成了其民間化和生活化的過程,成為民眾日常所用的文化。

    “天地之中”區域還有著大量的民眾生活文化創造,它們有的表現與儒、釋、道及其上述衍生文化的關系,如寶豐的馬街書會。馬街書會上,演員在曠野中演唱招徠顧客,所表達的多是儒家的道德倫理說教。在傳統社會,民間文藝蘊涵了儒家道德倫理的內容,成為農民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最好的方式。不夸張地說,馬街書會培育了中原乃至全國的民間曲藝藝術;有的表現了這種文化生態環境中人們的創造能力和藝術才華,如洛陽的唐三彩燒制技藝、洛陽的牡丹花會、洛陽的水席制作技藝、洛陽的宮燈、禹州的鈞瓷煉制技藝、汝州市和寶豐縣的汝瓷燒制技藝、寶豐的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等。

    以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相互勾連,形成一種互補共生、相互支撐的關系。從生態關系的角度說,信仰文化是武術和醫藥文化、生活文化的土壤和母體,并為它們的進一步發展提供支持;反過來講,武術、醫藥文化則是信仰文化結出的碩果。從重要性和影響方面說,少林功夫、太極拳、中醫藥文化已傳布全世界,深受世界各國人民的歡迎和喜愛。

    在我國,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入,文化生態區保護已成為非遺保護最為重要的方式。文化部2009年11月頒布的《文化部關于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對于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定義是這樣的:“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對歷史文化積淀豐厚、存續狀態基本良好,并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文化形態進行整體性保護,以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的特定區域。”另一個對文化生態保護區比較詳細的解釋是:“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在一個特定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環境、區域中,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如古建筑、歷史街區與鄉鎮、傳統民居及歷史遺跡等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傳統手工技藝等相依相存,并與人們依存的自然和文化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和諧相處。”

    文化生態保護區有著相應的理論基礎,其主要理論來源是美國人類學家斯圖爾特的文化生態學理論,中國學者據此演繹出的認識是:“人類所創造的每一種文化都是一個動態的生命體,各種文化聚集在一起,形成各種不同的文化群落、文化圈、甚至類似食物鏈的文化鏈。它們互相關聯成一張動態的生命之網,其作為人類文化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都具有自身的價值,為維護整個人類文化的完整性而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基本含義就是把人類文化本身看做一個生態系統。

    文化生態保護區方案的提出,說明中國學術界認識到了非遺與非遺之間、非遺與物質文化遺產之間、非遺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有機聯系和互生關系,整體性的保護能夠從根本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態環境,保持非遺自己的活力和更生機制。

    在這里,我們之所以建議將“天地之中”區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整合起來申報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正是看到了這一區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文化積淀豐富”――上至遠古下至明清,“具有特殊價值和鮮明特色”――武術和醫藥文化鮮明地體現了中國文化的特點,在全球化的今天非但沒有被支配性的西方文化擊垮,反而因為發達的資訊和便捷的交通為更多的人熟知、喜愛并運用;看到了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以及與物質文化遺產、自然環境之間存在相互依存的生態關系。在當前形勢下,這種生態關系顯得比較脆弱,需要借助國家的力量進行干預和保護。

    但是,上面所做的解說或描述主要針對應該保護這一問題。另一個關鍵的問題是,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否“持續狀態基本良好”?是否繼續活在民眾的生活中并發揮一定的社會功能?一句話,是否具有保護的可行性呢?

    20世紀80年代初電影《少林寺》的上演,掀起了世界性的少林功夫學習熱潮。30多年來,國內外少林功夫愛好者云集河南,既促進了少林寺武術功夫的恢復和發展,又帶動了周邊武術館校雨后春筍般出現。目前,登封市已把過去的86所武術館校整合成21所武術館校,實現了武術館校的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還組建了塔溝、鵝坡、小龍三大武術集團,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武術館校、協會等分支機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武術人才培訓、輸出基地。少林武術表演團也常年在海內外巡回演出。

    焦作已把太極拳作為市民健身活動的主要內容,把太極拳列為市運會的必賽項目,開展了太極拳進機關、企業、學校、社區、農村等活動。目前,焦作地區共有80萬人練習太極拳,全市現有太極拳武館、學校50余座,基層太極拳協會超過200個,全市60%的行政村都有太極拳輔導員。焦作已舉辦了9屆國際太極流大賽(年會),比賽規模逐年增大,規格逐年提高。太極拳已傳播到1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世界練太極拳者達1億多人,8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太極拳組織。

    “四大懷藥”(懷山藥、懷地黃、懷牛膝、懷)聞名海內外,焦作市制定了無公害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建立健全了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的質量標準體系。2006年8月,“四大懷藥”標準體系從地方標準上升為國家標準。如今,焦作市“四大懷藥”種植面積達24.2萬畝,建成標準化種植示范基地22個,輻射帶動標準化種植專業戶3000個,四大懷藥的產量和質量較過去都有大幅度的提高。焦作市還積極與國內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合作,建立了懷藥工程技術中心、“四大懷藥”栽培和品質技術研究中心等研發中心。政府每年拿出專項資金用于懷藥產業化開發,并陸續出臺一系列優惠政

    策,大力支持懷藥產業化生產經營。

    中醫正骨療法的傳承者“洛陽正骨醫院”在發揚傳統中醫藥特色的同時,積極與現代醫學、與國際標準接軌,將傳統的中醫藥特色與大量專科特色設備結合,讓中醫正骨術更精確、更科學、更可靠。近年,醫院大力開展與著名中醫藥院校的研究生聯合培養項目,積極探索醫療機構和高等院校聯合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新途徑,為提升“洛陽正骨”的技術水平和長遠發展進行人才儲備。目前,醫院在聘博士研究生導師2名,碩士研究生導師34名,兼職教授、副教授50余名。50余年來,醫院共獲得120項科研成果。現在,“洛陽正骨”正沿著專科化、特色化、品牌化、一體化、國際化醫院方向健康發展。

    據史書記載,軒轅黃帝故里在河南新鄭。軒轅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華夏炎黃子孫的共同祖先。春秋時代的歷史典籍就有三月三登新鄭具茨山(俗稱“始祖山”)朝拜黃帝的記載,唐代以后漸成規制。盛世時由官方主拜,亂世時由民間自辦,一直綿延至今。現在,黃帝拜祖大典已成為具有海內外重要影響的文化活動,吸引了大批炎黃子孫參加。

    洛陽關林從1994年開始舉行關林國際朝圣大典。每年,海內外華人、社會團體及相關人士云集關林,舉行盛大的朝拜儀式。關林現已成為海內外華人拜謁的圣地,馳名中外的旅游勝地。

    “天地之中”區域內的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與前邊所介紹的情況一樣,洛陽的牡丹花會、寶豐馬街書會規模較前都有了顯著的擴大,其他技術類的項目如洛陽的唐三彩燒制技藝、洛陽的水席制作技藝、洛陽的宮燈、禹州的鈞瓷燒制技藝、汝州市和寶豐縣的汝瓷燒制技藝、寶豐的蒸餾酒傳統釀造技藝,水平比過去都有明顯的改進和提高。

    可以說,在“天地之中”周圍地區,作為優秀傳統文化代表的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經過現代化的洗禮,已經或正在實現現代轉型。它們扎根于當地的社會生活,與社會文化的其他部分一起構成一個文化生態系統,具有動態性、開放性、整體性的特點,繼續為人們的生活服務。正像《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所講的那樣:“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設立“天地之中”儒、釋、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具有多方重要的意義。

    1.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和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文化生態環境正發生急劇的變化,設立“天地之中”儒、釋、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加強對于儒、釋、道所衍生的日常生活文化的保護,可以守住我們民族文化的根脈,提高民眾的文化自覺,增強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可以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維護文化生態系統的平衡和完整。

    2.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趨于式微,但以少林功夫和太極拳為代表的武術文化和中醫藥文化卻反其道而行之,在世界各地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和尊崇。“天地之中”儒、釋、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設立,將使我們以武術文化和中醫藥文化為突破口,大力宣傳和介紹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帶動人們對于中國文化的認識、了解和喜愛,實現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復興。“天地之中”儒、釋、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設立,還可以給學術界提供認識傳統文化轉型和更生問題的機會,把從研究中獲得的理論認識去指導當前正在進行的各項工作。

    3.當前,中原經濟區的建設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中原經濟區建設綱要(試行)》提到要構建獨具特色的文化體系,建設包括儒、釋、道文化為主題的一批文化旅游基地,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品牌。綜觀河南全境,最能表現儒、釋、道文化特點的就是“天地之中”區域。“天地之中”儒、釋、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可以建設成為中原經濟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更為重要的是,當我們思考如何為中原經濟區建設安身立命,賦予它怎樣的文化品格和靈魂這一重大問題的時候,“天地之中”儒、釋、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獨特的意義便凸顯出來。

    中原之被稱為“天地之中”,便在于它海納百川、融會貫通的文化創造能力。中原經濟區的建設和“天地之中”儒、釋、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立,將給中原人民提供接觸和面對世界各種優秀文化的機會。這是一種難得的歷史際遇,相信勤勞智慧的中原人民會一如既往,通過學習、比較、借鑒和創新,為中華民族新文化的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4.中原河南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馮驥才先生曾言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半在河南。現在全國已設立了八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但河南卻沒有一個,這著實令人尷尬。以“天地之中”區域內大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看,這里設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當之無愧,理所應當。“天地之中”儒、釋、道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設立將極大地推進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發展,促進河南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黃小駒.陳至立:加強文化生態保護,提高文化遺產保護水平[EB/OLJ.zjwh.省略/www/dtxx/whrd/2007-05-31|57615.htm.

    [2]Steward,Julian H.Theory

    第8篇:中醫藥文化與智慧范文

    生活類圖書

    目前市場中的生活類圖書,其品種主要有運動健康類、飲食醫療類、飲食養生類、生活情趣類、生活美食類、大眾生活醫學類、生活保健類等。

    此類圖書項目的市場開發點有:一是大力開發飲食的營養性、美食性圖書,適應人們對營養的追求。二是注重飲食與養生類圖書的開發,注重對中國傳統養生理念予以新開發。三是注重生活情趣類圖書開發,如有關園藝、盆景、養生、釣魚、寵物等。四是注重食療與家庭醫學類圖書開發,尤其是注重中醫藥方推介與相應的偏方推介等,以增強飲食的醫療價值知識推廣。五是結合目前國人身體機能上常出現的問題及生理心理等因素,開發一些有關養生、足療類選題。

    旅游類圖書

    隨著經濟發展、國民新式消費觀以及所謂“休閑時代、休閑社會”的來臨,并結合休閑經濟、旅游經濟等產業政策的引導,旅游類圖書在市場中十分活躍。其出版品種主要有旅游資訊類、專題游類、自助游類、旅游養生類、出境旅游類、特殊境域區旅游類、文化旅游類、旅游文學類、旅游攝影類、旅游文化專題類等。此類圖書產品的市場知名品牌主要有反映文化、西南文化的《藏地牛皮書》《云南天堂》,紫圖文化的中國古鎮系列,日知經遠與創世卓越的中國國家旅游地理等。

    總體而言,此類產品的市場開發點有:旅游游記類、旅游文化讀物類、專題游類、中國文化的旅游開發、私家旅游地理類。以及有關中國名鎮名村、歷史名城與境外歷史文化名城的介紹等。

    女性專題類圖書

    目前,女性類別的圖書主要有女性智商培育、女性情商(如女性情緒協調、心理健康訓練、快樂法則等)、女性健康養生美容、女性常見病防治、女性職業生涯、女性理財與消費指導、女性情感實錄、女性生活小品(如有關星座、血型、性格、衣物配飾、女性社交禮儀)等。

    總體而言,此類產品的市場開發點有:一是女性情商與心理調節類。二是女性智商與職場技能類。三是女性養生、保健類。四是女性財商與收支預算智慧,及消費指導類。五是女性生活小品類,給予女性生活以小品趣味般的點拔與啟示。

    文化類圖書

    文化類圖書的興起是近幾年出版界的新動向,此類圖書打破了以往文化學術類圖書僵化、專業化的臉孔,給人一種新鮮的文化閱讀享受。遵循了文化的品位性與文化的普及性,以及可讀性、通俗性的原則,采用鮮活的選題思路與圖文結合的編輯方式,將文化類圖書打造成了一種極富生命力的書界奇花。同時,隨著國際化潮流中的對外文化傳播、提升中國軟實力的戰略需求,中國文化類圖書必將有著美好的未來。

    當前,文化類圖書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別:中國文化概述類、中國文化嚴肅專題類(如有關中國政治文化、經濟文化、哲學思想文化的解讀)、中國文化通俗專題類(如有關中國山水文化、景觀文化、文物古跡文化、風俗文化等方面的展示)、對外文化出版類、中國文化古籍出版類、外來文化引進出版、港澳臺地區特殊的文化類圖書。

    出版文化類圖書需要遵循如下原則:一是正確且精確地選擇中國文化類別,并給予編輯落實。二是所選文化類別應具有中國文化的代表性,能從一種全新的角度對中國文化的整體特色予以新視角解讀,調動起讀者的閱讀趣味。三是對所選文化項目的文字風格與圖片的新鮮度、美學度給予精準化要求,以提高此類圖書的文化與美學品位。四是寫作上不能太過學術化、專業化,應通俗易懂。

    經管類圖書

    經管類圖書即為經濟類圖書、經濟管理類圖書的結合。目前市場中的出版品種主要有:針對企業管理類而出版的經濟圖書,注重企業的人事管理、企業財務、企業經營項目規劃與風險評估等;針對市場營銷類的圖書產品,包含市場營銷技巧、市場促銷口才、營銷團隊管理與激勵、經濟廣告類;家庭經濟類圖書,如家庭消費、家庭理財指導類、個人理財消費指導類;時尚經濟名詞類圖書,如假日經濟、休閑經濟等各類時尚經濟圖書;產業經濟類與經濟年鑒類圖書,如工業經濟、農業經濟、外貿、技術貿易;經濟改革類及涌現出的新的經濟現象類圖書,如股票類、證券類圖書;引進的外版經濟圖書,如涉及西方經濟理論、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風險投資類經濟學等。

    目前經濟與經濟管理類圖書的主要問題有:一是經濟理論過于深奧,缺乏通俗化解讀。二是經濟理論過于數量化解讀,其中存在的圖表與數學模型顯得抽象艱深,需要對其加以文字注釋,才能使普通讀者對其掌握。三是經濟理論過于形勢化,當前的經濟圖書過于跟隨形勢而動,因而顯得研究功底淺薄。四是經濟理論過于西方化,缺乏中國的本土化轉變,因而構建起中國經濟學與經濟圖書的本土化很有必要。

    勵志類圖書

    勵志類圖書是隨著商業社會的到來,以及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追求財富欲望、個人自由主義思潮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在市場上,此類圖書主要有:針對個人情商與智商的調整與優化設計類圖書;依托于西方世界的古羊皮卷而形成的圖書(此種勵志圖書帶有西方古典布道說教色彩);依托一些宣揚所謂商脈、人脈、財脈思想而形成的圖書(如有關經商技巧、人脈構建等方面的圖書);依托中國傳統軍事學與政治學經典著作而衍生出的勵志人心、磨煉為人處世慧眼類圖書;依托中國傳統修身學而形成的具有濃厚儒家修身修心特點的勵志類圖書;依托中國知名政治人物及軍界或商界名人之成功或失敗經歷而形成的勵志類圖書;對人生成功或失敗相關因素予以“條例式”歸納的成功公式、數理式的圖書;外版式西方企業管理與勵志圖書。

    總體而言,勵志類圖書的發展方向可分為:一、開發中國當代成功模式的勵志圖書,以適應中國國情。二、開發中國傳統的人生學、道德學與哲學,或是宗教學經典,將古籍中的經典衍生到成功學中。三、將成功學的編寫視角,從個人成功轉向群體成功、階層成功、職業群成功、區域成功、企業成功來進行大開發。四、將一些名人的成功案例寫實寫透,使名人的個人生活史得以全新展示并從中悟出深刻的人生智慧。五、對一些外國式成功學理念與條例,加以中國式的解讀,使其適應中國文化與中國人之求。

    藝術類圖書

    藝術類圖書與生活類圖書相異又相通,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也應屬于生活類圖書。一般而言,生活類圖書瞄準的是低端大眾化的群體,而藝術類圖書則多為高端精英化社會群體。但隨著國民教育水平的普及化,這兩者已在出版形式上出現相融合的狀態,如市場中的生活化藝術圖書或藝術化生活圖書即是此種合流的證明。從市場而言,藝術類圖書主要有以下幾個類別:藝術文化類(從文化的角度來演繹藝術,同時又從藝術的角度來演繹文化)、藝術專題類(如有關美學、戲曲、戲劇、舞美、音樂、書法等各種分類專題性圖書,從藝術專題史或鑒賞的角度予以編輯)、藝術思潮與藝術學術哲學類、藝術鑒賞與收藏類、藝術圖賞與風光名勝圖賞類(使人們在圖片中,通過視覺觸悟而培育藝術素養,發揮著藝術圖書的審美教育功能)。

    藝術是人類審美的永恒追求,作為反映人世間的自然美、人工美與人文美的藝術類圖書有著其永恒的歷史價值與美學功能。此類圖書的發展方向在于:一、搞好藝術史類與藝術文化專題類圖書的開發,提高藝術圖書的文化品位。二、多開發些有關藝術思潮、藝術流派,及相應作品的專題類圖書,以促進國民對于各種藝術種類與派別風格的認知。三、加強風光圖賞與實用文物、藝術品圖鑒類圖書的開發,以促進人們對人文、自然風光的感知與美學感受。

    教學讀物類圖書

    從圖書市場角度來看,教學讀物類圖書主要有如下品種:名著讀物類(主要定位在優秀中外文學名著的學生版開發上)、專題讀物類(主要定位在社會類讀物開發上,如安全教育、交通法規教育、法制教育、國防教育、環境教育等)、名人文選與美文文集類圖書(主要以散文集、美文集,以及著名作家的作品集錦等形式出版)、作文類圖書(分為日常作文訓練類、應試類、競賽類)。

    教學讀物類圖書的發展方向有:一、加大傳統與經典的中外名著的學生版開發,以名著來塑造學生,適應學生對精品圖書的需求。二、加大作文圖書的開發,目前社會中對寫作型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由此促進了人們對寫作能力的重視,因而作文圖書是個市值龐大的開發點。三、加大精美文集與著名作家文集的開發,對于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散文精品、詩詞精品等均給予重新結集出版,并在選文與裝幀設計方面進行創新。

    古籍讀物類圖書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其豐富的古籍典藏為中國古籍出版事業提供了豐厚的資料源泉。權威且完整的古籍珍本與善本,更為古籍出版事業的未來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出版資源。

    結合中國古籍的類別,以及市場中的古籍版別狀況,筆者總結了此類圖書的市場品種主要有:啟蒙類古籍讀物(如中國傳統的三字經、治家格言等)、道德類古籍讀物(如中國古籍中的弟子規、女兒經等)、權謀類古籍讀物(如中國古籍中的太公兵法、孫子兵法等)、文學類古籍讀物(如中國古籍中的漢賦文學、唐詩宋詞文學等)、易學與預測學類古籍讀物(如中國古籍中的易經)、科技類古籍讀物(涉及到古天文、古歷法、古工藝、古醫學、古地理、古機械等各類古籍)。

    第9篇:中醫藥文化與智慧范文

    目光敏銳,瞄準中藥產業

    許淑清,出生于北京,下鄉在黑龍江,創業在廣州,拓展在廣西。2006年,她以大股東的身份入主廣西梧州中恒集團。回首往事,許淑清的每一個重大決策都是經過數年的分析思考、反復論證的。

    2003年,時為廣州保宇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許淑清到廣西扶貧,無意中與中恒集團進行了接觸,了解到于2000年上市的中恒集團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第一家上市公司,當時公司主業曾涉及房地產、建筑、水電、制藥等多個產業,但上市幾年后,中恒集團的經營遭遇困難。當時正值東部產業西移,這位多年從事服裝、外貿等業務的商界人士,憑借她在商海沉浮多年煉就的眼光,敏銳地看到了中恒集團在困難下蘊藏的優勢和潛力。

    “首先,中恒集團盡管連續虧損,但其中制藥業務仍有盈利;其次,制藥行業是一個朝陽行業,老百姓對于健康的需求屬于剛性需求;第三,中恒集團下屬的梧州制藥在產品上有著非常突出的優勢。”許淑清分析說,梧州制藥的資源非常豐富、優勢十分突出,擁有11大類劑型217個品種,309個批準文號,其中獨家生產品種21個,中藥保護品種11個,專利產品4個;產品治療范圍涵蓋了跌打、心腦血管、婦科、呼吸系統、泌尿系統、保健等領域;此外,梧州制藥的“中華”和“中恒”都是知名商標品牌。

    當然,任何一家企業進行重大改革時都會遇到阻力,許淑清也不例外。何況這一決策不僅會使企業面臨跨省搬遷,還要面臨行業的轉變。“那時候,我的壓力確實很大。”時至今日,許淑清仍很有感慨。“中恒集團當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資金、缺管理、缺機制,而這些東西我都不缺。我從中看到了企業的潛力和未來。”堅強、自信和隱忍的許淑清最終排除一切困難接手中恒,并做好了頭幾年虧損的準備。

    許淑清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完成職工安置和思想觀念的轉變。許淑清給了職工3個月過渡期。在這3個月里,原崗位一概不動。她找職工談話,將先進理念一點一點地滲透給他們;她也總是及時將企業的發展變化公布于眾,讓職工們看到企業的點滴變革和希望。

    梧州制藥是一家有著90多年歷史的老企業,一家子都在企業上班的不在少數。許淑清公開承諾:職工來去自愿;留下的職工工資上浮10%到20%。不愿在中恒集團再干下去的職工可以辭職,并給予政策補償。僅此一項,許淑清就拿出了4000多萬元。

    為了確保能者上,許淑清運用“賽馬機制”,從職工中間選拔優秀人才擔任中層領導。她做出承諾:中層確保高薪;企業今后3年如果繼續盈利,中層的薪金實現翻番;在原崗位做得好繼續留用,不再外招。這一舉措極大地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

    入主中恒集團后,許淑清帶領高管團隊制定“五步”規劃,第一步,調整公司產業結構,由原來的以房地產為主轉變為以制藥為主;制藥產業中,又以專利產品生產為主。第二步,實施人才戰略,充分發揮現有本地人才的積極性,大膽引進緊缺人才,包括企業管理、財務管理、法律事務、銷售運營等人才。第三步,全面實施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推廣先進科學的管理理念。第四步,徹底實施技術改造,以一流的設備確保一流的產品質量。第五步,拓展創新,大幅度提升企業績效。即以創新為指導思想,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重點產品定位、持續技術改造、質量為本以及員工隊伍建設;在強化企業管理中,許淑清強調實施“六同步”,即員工與高管福利待遇同步、內涵式與外延式發展同步、企業效益與社會效益同步、企業發展與員工成長同步、企業文化與硬件建設同步、長遠發展與當前業績同步。

    此外,中恒集團及時調整了發展戰略。在中恒集團旗下制藥、房地產、水電站三大業務中,許淑清果斷地將發電站等不良資產剝離,迅速將房地產項目出售,以回籠資金,將精力、財力、物力集中投放到制藥業,逐步構筑起以中藥制造業為核心主導產業,房地產開發為成熟基礎產業,輔以旅游酒店、物業管理及自有資金投資參股等多頭并進、健康持續發展的經營架構。

    2007年,中恒集團成功實現扭虧為盈,制藥成為公司核心主營業務的發展走勢已初顯雛形。2008年中恒集團的利潤翻了一番。此后,走出困境的中恒集團進入了良性發展的快車道。

    狠抓科研,定位高端

    中恒集團的成功,無疑得益于許淑清多年煉就的商業眼光及管理經驗,但許淑清更愿意將其歸功于自己對于中藥事業的熱愛。在她看來,制藥行業是朝陽行業,隨著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制藥行業必定有良好的發展前景。但許淑清也清楚地認識到,我國中藥產業的整體創新能力差,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低,中藥材過度開發、管理粗放、質量不穩,同時還缺乏適應中藥特點的質量標準體系和中藥質量系統綜合評價,這些都直接限制了中藥產業更好更快地發展。“跨國藥企的產品之所以在國內賣得比較好,主要是因為產品標準高。中藥目前存在的問題一是標準不高,二是還有很多內涵都沒有挖掘出來。”許淑清如是說。

    為了把產品做成高端,不斷提高產品標準,許淑清加大藥物研發投入,將原來只有五六個人的研發團隊擴充到200余人,研發投入更是高達每年銷售額的5%。

    2007年初,中恒集團專門成立了植物藥業科技公司,致力于藥材規范化種植研究及中藥材種植示范推廣;2007~2009年,投資12億的梧州制藥現代科技工業基地建成投產,成功研發了凍干粉針劑、粉針劑、小容量注射液、膠囊劑、片劑、丸劑等多種新產品。

    中恒集團還積極與國家級科研院所聯合開展技術創新。總投資2900萬元的“婦舒樂”產品開發項目已進入到二期臨床研究階段;總投資1875萬元的新藥制劑研發項目已完成初步藥效研究和藥材活性提取工藝資料。另外,企業申報的結石通片質量控制技術研究、苦玄參有效成分純化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等6個科研項目,獲得了國家財政部、科技部的資助,“注射用血栓通高技術成果產業化”被列入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獲得國家專項資金支持。

    2010年上半年,中恒集團對婦炎凈膠囊質量標準中苦玄參苷IA含量進行了修訂,起草三七總皂苷(主根)質量標準,并準備收載入中國藥典增補版中;公司還申報增加注射用血栓通功能主治(適應證),申報肝得樂膠囊、復方蛤蚧口服液、龜苓寶等3個發明專利并獲得國家專利局受理。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恒集團已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制藥技術和一整套成熟的產品生產工藝,特別是在中藥單體有效成分的提取技術方面的成果更是居于國內領先地位。

    企業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就要打造自己的拳頭產品。在中恒集團的年報里,一個現代中藥產品對企業利潤貢獻率極高。這個產品就是注射用血栓通(凍干)。而2006年注射用血栓通的年銷量僅為1000萬支,在業內并不屬于強勢產品。許淑清入主中恒集團僅半年時間,該產品即爆發出強大的市場競爭優勢。許淑清表示,中恒集團之所以選擇血栓通這個產品,不僅僅來自高管團隊對于市場的判斷,還借助了臨床醫生、藥學專家等陣容豪華的外腦智慧。根據專家的意見,中藥在心腦血管等慢性病治療方面具有西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逐漸擴大市場份額。注射劑特別是凍干粉針作為中藥現代化的代表品種,未來將成為中藥發展的重點方向。

    “血栓通凍干粉針是現代中藥的典型品種,由于其相對其他產品療效更顯著、毒性及副作用更低等特點,未來有望成為心血管用藥市場的重磅藥物。”在許淑清看來,選擇血栓通作為主打產品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梧州制藥不僅是該產品的原研單位,也是該產品的標準制定者。20世紀80年代,梧州制藥廠就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作研發三七注射劑,1983年開始生產血栓通注射液。許淑清對該產品的要求是:在確保產品安全的前提下,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以及標準。

    事實證明,中恒集團高層對于企業發展戰略和戰術的選擇都是對的。2007年年中報顯示,中恒集團利潤增長主要來自制藥業,制藥業占主營收入的93%、凈利潤的108%。

    在全力打造注射用血栓通的同時,中恒集團也對中華跌打丸、婦炎凈膠囊等進行二次開發和質量升級,將其納入重點產品序列,加大市場推廣力度。

    許淑清深知,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她從人力和財力上大舉推動企業進行研發創新。2009年4月,梧州制藥與中藥復方新藥開發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聯合進行中藥研發,共同致力于推動中藥產業化、現代化發展。

    現在梧州制藥已經擁有一流的技術研發中心和一支優秀的科研技術人才隊伍,能滿足于生物制品、中成藥和化學藥等各類新藥以及產品質量提升項目研究的需要,掌握了國內領先的中藥提取技術和成熟先進的生產工藝。中華跌打丸、婦炎凈膠囊、坤月安顆粒、健脾降脂顆粒等主營產品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注射用血栓通、中華跌打丸、婦炎凈膠囊、結石通片等被評為了高新技術產品。

    許淑清心中早已有了一張企業的發展藍圖:將梧州制藥所有“沉睡”的產品批號“喚醒”,將中恒集團打造成為規模龐大的“制藥王國”。

    順勢而為,放手銷售

    與此同時,營銷卻是中恒集團不得不面對的薄弱環節。目前該企業核心產品采用底價銷售模式,普藥則由公司自己銷售但業績不明顯。長此以往,銷售將逐漸成為企業的軟肋。而此次中恒集團將梧州制藥的全部藥品交給步長制藥總經銷,可謂“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企業在“拋開市場銷售重壓”之后,可以“輕裝上陣”,依托自身國家級現代劑型中藥研發中心和自治區級藥物提純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集中精力搞好現代中藥研發、生產和質量控制,而這對于做強中藥產業無疑是有力的促進。

    2010年11月30日,步長集團總裁趙濤與廣西梧州中恒集團董事長許淑清做客人民網時明確表示,雙方將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實施產銷合作新模式,合并銷售體系,共享銷售網絡,以期實現“產銷雙贏”。廣西梧州中恒集團與步長制藥集團“結盟”,其決策與“結構調整”政策不謀而合。因為就在11月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推出《加快醫藥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通過結構調整,推動兼并重組,增強企業素質和國際競爭力。

    《意見》提出,我國醫藥行業將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加強自主創新,促進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推動兼并重組,培育大企業集團,加快技術改造,增強企業素質和國際競爭力,經過5年的調整,使行業結構趨于合理,發展方式明顯轉變,綜合實力顯著提高,逐步實現醫藥行業從大到強的轉變。

    通過總經銷協議可知,步長醫藥今后將負責梧州制藥全部產品的銷售。協議規定,梧州制藥2011年度含稅銷售收入完成23億元,2012年度完成30億元,以后3年每年遞增。為此,步長醫藥方需向梧州制藥支付銷售保證金3億元。未來梧州制藥的銷售人員和所有經銷商都將納入步長醫藥管理,而步長醫藥擁有較為完善強大的銷售網絡,這將有助于公司的血栓通和其他普藥迅速搶占市場。

    據了解,中恒集團梧州制藥與山東步長醫藥銷售公司在長達一年的時間里,經多次商談和了解、市場調查分析,取得了具有針對性、指導性、綜合性的第一手市場信息,經過相互考量、審慎決策,最終互相選擇了對方作為合作伙伴。

    早在2010年3月25日,步長集團董事長趙步長一行來到中恒集團進行考察,了解企業的經營發展狀況,并進行廣泛的交流和溝通,謀求共同發展。

    中恒集團董事長許淑清從國家醫藥政策及環境、企業中長遠發展需求、強強聯合的雙方有利優勢等方面闡述了梧州制藥與山東步長合作的深遠意義。她說:企業之間的強強聯合,可以實現企業的優勢互補,優化資源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制藥先進技術的研究和開發,達到擴大市場占有額,獲取更大的經濟效益的目的。強強聯合,有利于梧州制藥專心致志在生產上打造廣西本土的中醫藥產品品牌,推動中醫藥產業快速、健康、有序地發展。

    梧州制藥與步長醫藥簽訂產品總經銷協議這一強強聯合的舉措,有助于梧州制藥公司產品迅速占領市場。根據協議測算,制藥集團2011年度將實現含稅銷售收入約23億元,2012年度將實現含稅銷售收入約30億元,以后3年每年將均有遞增。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电影| 成人3d动漫网址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 | 成人免费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网站视频www|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 亚洲综合成人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成人a视频片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观看app|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图区| 成人羞羞视频国产|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四虎成人永久地址| 成人午夜性影院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日韩成人免费aa在线看|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国外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四虎成人永久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四虎www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精选免费视频| 成人超污免费网站在线看|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高清在线视频|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成人免费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