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能源轉型的原因范文

    能源轉型的原因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能源轉型的原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能源轉型的原因

    第1篇:能源轉型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 :能源消耗;經濟增長;格蘭杰因果分析;典型資源型地區

    中圖分類號:F06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6)12-0164-07

    能源是經濟發展所必須的能量輸入要素,對一國經濟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有研究發現,在未來10―20年,能源供給與生態環境污染將成為制約中國社經濟發展的瓶頸之一[1]。中國資源型地區憑借資源稟賦優勢,經濟發展多依賴資源開采與初級加工產業,如果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仍然維持這種粗放式的能源消耗模式,那么必將會對地區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從而直接降低中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厘清中國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背后的能源消耗現狀,能夠幫助我們直面中國資源型地區經濟發展問題,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加快經濟與能消的脫鉤發展,為中國資源型地區未來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提供參考,最終實現全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1 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綜述

    Kraft J和Kraft A開創性的對美國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發現GNP對能源消耗存在單向因果關系[2]。此后,對于能耗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成為發達國家和地區認識自身實際發展,調整產業的能源利用結構,調控經濟與能源脫鉤發展的有效手段。Hhan Ozturk,Alper Aslan和Huseyin Kalyoncu[3]對全球51個國家1965―2005年的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長期協整關系,對低收入國家而言,存在從GDP到能源消費的單向因果關系,對中等收入國家而言,存在GDP與能源消費的雙向因果關系。Chontanawat[4]等人通過對世界上125個國家(其中30個OECD國家和95個非OECD國家)的能源消耗和GDP數據進行研究,發現20個OECD國家和36個非OECD國家存在從能源消耗到GDP的單向因果關系。Henryk Gurgul和Lukasz Lach[5]利用2000―2009年的季度數據分析波蘭總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發現波蘭存在從能源消耗到經濟增長的單向因果關系。

    我國關于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成果豐碩。王崇梅[6]利用脫鉤指數(Decoupling Index)研究我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脫鉤發展情況,認為1990―2007年間中國經濟與能源消耗基本實現相對脫鉤。楊宜勇[7]等人采用VECM對中國1952―2008年能源消耗與GDP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能源消耗與GDP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Qiang Hou[8]利用Hsiao’s因果關系對中國1953―2006年能源消耗和經濟增長之間關系進行檢驗,發現兩者存在雙向因果關系。龍少波[9]等人利用雙變量線性與非線性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以及基于擴展的新古典生產函數的線性與非線性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我國1953―2013年的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認為我國存在從能源消耗到經濟增長的單向非線性關系。肖濤[10]等人認為從長期來看,東北、北部沿海與南部沿海和黃河中游地區的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存在雙向因果關系,而長江中游、西北和西南地區僅存在單向因果關系。龐家辛[11]等人利用脫鉤指數對甘肅省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分析,認為甘肅省近20年兩者之間已經實現相對脫鉤。

    縱觀目前的研究成果,學術界對于資源型地區的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探討幾乎空白。資源型地區作為能源的提供者與消費者,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在長期相互影響下形成了怎樣的因果關系?這種關系的未來走向如何?這些問題都成為國家與地方政府關注的焦點,事關我國未來經濟發展走向,研究意義重大。

    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2.1 典型資源型地區選擇依據

    《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明確提出中國擁有資源型城市262座,涵蓋中國24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涉及化石能源、礦產資源、林木資源等各種類型。本文以山西省、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省為例,分析其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動態關系,以期為中國其他資源型城市未來的經濟轉型提供路徑參考。選擇依據如下:

    (1)涉及面廣影響力大。山西省與東北三省分別擁有資源型城市13座與37座,占據中國資源型城市的19%。山西省是全國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主導產業為煤炭、化工等資源導向型產業,原煤產量占能源總產量的99%左右[12]。東北三省是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裝備制造業基地,煤炭和石油儲備豐富,是能源輸出重要地區[13],但是能源消費問題同樣嚴重,遼寧省歷年能源消費總量均占全國能源消費量的5%以上,且能源消費總量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逐年增加[14]。

    (2)能源與煤炭消耗持續加重。圖1反映了山西省以及東北三省1985―2014年近30年的GDP、能源消耗、煤炭消耗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山西省與東北三省的能源與煤炭消耗均呈現整體上升的趨勢。從不同階段來看,四個資源型省份的能源與煤炭消耗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1985―1991年的緩慢上升期;二是1992―2000年的平穩上升期;三是2001―2014年的劇烈上升期。以能源消耗量為例,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在2014年的消耗量分別為1985年的4.8倍、2.1倍、3.2倍、3.3倍。

    (3)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巨大。隨著國際資源價格的下跌與中國能源利用結構的調整,資源型地區的經濟發展受到沉重打擊,主要表現為經濟增長動力不足。由圖1可以看出研究區的能源消耗與煤炭消耗在2012年之后均出現放緩的節奏,但另一方面2014年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與遼寧省的GDP增速也分別下降為4.9%、5.6%、6.5%與5.8%,GDP增速在中國31個省市排名分列后5位[15],這一現象說明資源型地區的經濟發展仍然與能源消耗關系密切。經濟變化與能源消耗聯系的緊密也成為筆者將山西省與東北三省作為本次研究對象的主要依據。

    2.2 數據來源與數據處理

    本文采用中國典型資源型地區山西省、黑龍江省、遼寧省、吉林省1985―2014年GDP總量作為反映經濟增長的指標;采用1985―2014年各地區能源與煤炭利用總量作為研究區能源消耗的指標,變量及符號見表1。其中,GDP指標數據來自《山西省統計年鑒》(1986―2015年)、《黑龍江省統計年鑒》(1986―2015年)、《遼寧省統計年鑒》(1986―2015年)、《吉林省統計年鑒》(1986―2015年),2項能源指標來自《中國能源統計年鑒》(1989―2015年)。

    為進一步減小數據的波動性,對上述指標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變量取對數是為了消除時間序列的異方差現象,可以將可能的非線性關系轉化為線性關系,減少變量的極端值、非正態分布以及異方差性[16]。

    2.3 研究方法

    本文首先根據研究對象,建立生產總值(GDP)與能源消耗(NYXH)、生產總值(GDP)與煤炭消耗(MTXH)、能源消耗(NYXH) 與煤炭消耗(MTXH)三組變量關系,在此基礎上進行EG兩步法協整檢驗(Cointegration test)[16-17],格蘭杰因果檢驗(Granger test)[18],分析1985―2014年間中國典型資源型地區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發現其中存在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從而優化中國資源型地區的經濟發展路徑,為實現經濟增長和能源利用脫鉤發展提供政策建議。

    3 研究結果

    3.1 平穩性檢驗

    當兩組變量均為非平穩時間序列時,對其進行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容易得出偽結果,影響判斷準確率,因此首先要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以排除“偽回歸”的可能性。本文采用擴展迪基――富勒檢驗(ADF)對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ADF檢驗的具體方法參照文獻[19]。本文分別對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的lnGDP、lnNYXH、lnMTXH進行平穩性檢驗。運用ADF單位根檢驗法得出的檢驗結果見表2。

    結果表明: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序列lnGDP、lnNYXH、lnMTXH為非平穩序列,遼寧省的lnGDP、lnNYXH為非平穩序列。進而對各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顯示研究區的ΔlnGDP、ΔlnNYXH、ΔlnMTXH在ADF值小于10%的顯著性水平下均是一階單整序列,說明山西省、東北三省的GDP、能源消耗、煤炭消耗的原始數列是一階單整序列,滿足協整檢驗的前提。

    3.2 協整檢驗

    如果兩個序列是非平穩序列,在進行回歸分析之前要需要對其進行差分處理,但是差分存在導致兩個序列之間關系信息損失的可能性,所以Engle和Granger提出了協整理論,目的是消除對非平穩變量的時間序列進行回歸而造成錯誤的情況[17]。筆者在此采用EG兩步法對生產總值(GDP)與能源消耗(NYXH)、生產總值(GDP)與煤炭消耗(MTXH)、能源消耗(NYXH) 與煤炭消耗(MTXH)三組變量關系進行協整檢驗。EG兩步法的具體檢驗模型與步驟參照文獻[16]。檢驗上述模型的三組變量的殘差序列et是否為平穩序列,檢驗結果見表3。

    由表3可知,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不同變量組的殘差序列ADF檢驗統計值均小于相對應的臨界值,可認為各省的三組變量估計殘差序列et為平穩序列。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中國典型資源型地區的GDP與能源消耗、GDP與煤炭消耗、能源消耗與煤炭消耗存在協整關系,即GDP與能源消耗、GDP與煤炭消耗、能源消耗與煤炭消耗存在長期的相互影響,使兩者具有相似的發展趨勢。

    3.3 因果關系檢驗

    因果關系是用來形容變量之間存在的依賴性,若某一變量的變化能引起另一變量的變化,那么這個變量就稱為受影響變量的原因變量。格蘭杰(Granger)從預測角度給出了因果關系的一種定義,并將這種定義下的因果關系稱為格蘭杰因果關系,其基本原理是:在做Y對其他變量(包括自身的過去值)的回歸時,如果把X的滯后值包括進來能顯著地改進對Y的預測,我們就認為X是Y的格蘭杰原因,類似結果則定義Y是X的格蘭杰原因。格蘭杰指出,如果變量之間是協整的,那么至少存在一個方向上的Granger原因;若在非協整的情況下,格蘭杰檢驗無效[20]。具體檢驗模型與步驟參照文獻[20]。對山西省及東北三省的3組變量進行格蘭杰因果檢驗的結果見表4。

    由表4可知,對于山西省而言,能源消耗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不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對于黑龍江省而言,能源消耗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m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對于吉林省而言,能源消耗與GDP互為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與GDP互為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對于遼寧省而言,能源消耗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GDP的格蘭杰原因,GDP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煤炭消耗不是能源消耗的格蘭杰原因,能源消耗是煤炭消耗的格蘭杰原因。

    4 Y果分析

    從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出發,山西省的能源消耗仍然在經濟結構中發揮重要作用,能源的削減可以影響經濟的增速,這是由山西省的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過于依賴第二產業造成的。對于此類資源型地區應首先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產業發展路徑應向集約化、低載能的新興產業轉變。黑龍江省與遼寧省已經出現了經濟增長與能源脫鉤發展的情況,但經濟增長仍然會造成能源消耗的增長,說明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只是相對脫鉤。這種相對脫鉤是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的必由之路,未來的經濟發展應該堅持節能減排政策,加大新能源的開發與產業化進程,此外產業應向高端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產品附加值高、能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產業轉型,爭取經濟發展與能源消耗的絕對脫鉤。吉林省的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聯系緊密,任何一方的變動都會對其它一方產生影響,反映出吉林省經濟增長對于能源的依賴程度深,轉型難度大。此類資源型城市在未來的經濟轉型中需要在逐漸降低產業能耗的同時加速培養一批較為成熟的替代產業,短期通過依靠投資、消費與對外出口,長期依靠技術進步與人均資本的增加作為經濟增長的動力[21],以防止因為控制能源利用而造成經濟加速下滑的情況。

    從煤炭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出發,山西省、黑龍江省與遼寧省的煤炭消耗已經不能促進經濟增長,一是表明資源型地區不能再通過單純的資源開采與初級加工發展經濟;二是以煤炭作為能源消耗的產業缺乏經濟增長優勢。對于這類資源型城市必須有效化解煤炭產能過剩的問題,首先需要提高煤炭轉化率,大力推進煤轉電、煤轉化等高煤炭使用率的產業發展,通過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延伸資源產業鏈條,增加煤炭資源產品附加值;其次需要引進與開發以油氣資源、新能源為能源消耗的產業替代煤炭能源。吉林省的煤炭消耗與經濟增長聯系緊密說明吉 林省產業發展的能源結構中仍以煤炭消耗為主。這類城市的經濟轉型需要以產業的能源轉型為主,今后的重工業產業選擇要以油氣能源替代煤炭資源,其次大力開發新能源等環保能源產業。

    從能源消耗與煤炭消耗的關系出發,煤炭作為我國目前能源利用結構中占比最大的能源[22],本次研究的所有資源型省份都表現出能源消耗的增減會直接影響煤炭消耗的增減,因此可見煤炭資源仍然是資源型地區的主要能源消耗物,直接反映出中國資源型地區在未來能源結構轉變中任務艱巨。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應制定專項規劃調整地區產業發展,以自身資源優勢為依托,結合國內外現實背景,逐漸調整三產占比;在產業園區建設方面,要以產業的資源與能源的循環利用為原則落實不同企業布局,建立高效、節約、低碳、綠色的能源結構;作為企業,要在能源利用技術層面進行改造升級,提高油氣資源以及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5 結論及展望

    本文以中國典型資源型地區山西省、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為例,利用格蘭杰因果分析探討其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深層關系,以期合理優化中國其它資源型地區的經濟轉型路徑,現得出以下結論:

    (1)山西省表現出從經濟增長到能源消耗的單向因果關系,應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選擇集約化、低載能的新興產業。黑龍江省與遼寧省表現出從能源消耗到經濟增長的單向因果關系,應加大新能源的開發與產業化進程,產業應向高端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轉型。吉林省表現出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雙向因果關系,產業轉型在降低產業能耗的同時應加速扶持已經相對成熟的替代產業,盡量減少產業轉型對于地區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

    (2)山西省、黑龍江省、遼寧省都表現出從煤炭消耗到經濟增長的單向因果關系,產業轉型需要提高煤炭轉化率,引進與開發以油氣資源、新能源為能源消耗的替代產業。吉林省表現出煤炭消耗到經濟增長的雙向因果關系,產業轉型應以能源結構轉型為主,產業選擇要以油氣能源替代煤炭資源,同時大力開發環保能源產業。

    (3)山西省以及東北三省都表現出從能源消耗到煤炭消耗的單向因果關系。作為政府應制定專項規劃調整地區產業發展;產業園區建設要以產業的資源與能源的循環為原則落實不同企業布局;企業要在能源利用技術層面進行改造升級,提高油氣資源以及新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本研究在變量選取方面,單純用能源與煤炭利用量只能從整體反應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考慮加入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變量以明確不同變量對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關系產生的不同影響,除此之外應該考慮到資源型地區環境損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薛進軍,趙忠秀.低碳經濟藍皮書:中國低碳經濟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XUE Jinjun, ZHAO Zhongxiu. Annual report on China’s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2012) [M].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2012.]

    [2]KRAFT J, KRAFT A.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and GNP [J]. Journal of energy and development,1978,41(3):401-403.

    [3]HNA O, ALPERl A, HUESYIN K.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relationship: evidence from panel data for low and middle income countries[J]. Energy policy,2010,38:4422-4428.

    [4]JARUWAN C, LESTER C, RICHARD P. Does energy consumption cause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a systematic study of over 100 countries[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8,30:209-220.

    [5]HENRYK G,LUKASZ L. The electricity consumption versus economic growth of the polish economy[J]. Energy economics,2012,34(2):500-510.

    [6]王崇梅.中國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脫鉤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3):35-37. [WANG Chongmei. Decoupling analysis of China economic growth and energy consumption[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0,20(3):35-37.]

    [7]鉅擻攏池振合.中國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關系研究――基于誤差修正模型[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9(9):39-45.[YANG Yiyong, CHI Zhenh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based on VECM[J]. Research o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9(9):39-45.]

    [8]HOU Qia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growth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finance,2014,1(2):232-237.

    [9]龍少波,陳璋,黃林.中國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再研究――基于線性與非線性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4(1):36-44,69. [LONG Shaobo, CHEN Zhang, HUANG L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China: a reexamination based on liner and nonliner granger causality test[J]. Journal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5,14(1):36-44,69.]

    [10]肖濤,張宗益,咼小明.經濟區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科研管理,2012,33(4):139-146. [XIAO Tao, ZHANG Zongyi, GUO Xiaom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n the eight economic regions of China[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2012,33(4):139-146.]

    [11]龐家幸,陳興鵬,王惠榆.甘肅省能源消耗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及能源消耗預測[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4,28(2):31-36.[PANG Jiaxing, CHEN Xingpeng, WANG Huiyu. Relationship of energy consumption with economic growth in Gansu Province [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2014,28(2):31-36.]

    [12]陳桂月,李海濤,梁濤.山西省工業廢棄物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分析[J].資源科學,2013,35(6):1184-1193.[CHEN Guiyue, LI Haitao, LIANG Ta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waste discharge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hanxi [J]. Resources science,2013, 35(6):1184-1193.]

    [13]徐明圣,朱天星,張雪麗.我國東北三省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費關系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1(3):44-49. [XU Mingsheng, ZHU Tianxing, ZHANG Xuel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on northeast three provinces in China[J]. Journal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1(3):44-49.]

    [14]王麗,郗鳳明,王嬌月.遼寧省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的灰色關聯[J].應用生態學報,2016,27(3):920-926. [WANG Li, XI Fengming, WANG Jiaoyue. Analysis of grey betwee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6,27(3):920-926.]

    [15]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5[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hina statistics yearbook 2015 [M].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2015.]

    [16]易丹輝.數據分析與EVIEWS應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YI Danhui. Data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eviews [M].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2008.]

    [17]ENGLE R, GRANGER C W J.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 Econometrica, 1987,55:251-276.

    [18]GRANGER C W J.Investigating causal relation by econometric and crosssectional method[J]. Econometrica, 1969,37:424-438.

    [19]孔凡文,才旭,于淼.格m杰因果關系檢驗模型分析與應用[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6(2):405-408.[KONG Fanjie, CAI Xu, YU Miao.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of granger causality test mode[J]. Journal of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0,26(2):405-408.]

    [20]孫敬水.計量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315-319.[SUN Jingshui. Econometrics[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 2014:315-319.]

    [21]吳翔,劉漩,寧華光.吉林省能源消費與經濟增長:基于誤差修正模型的實證分析[J].東北電力大學學報,2013,33(3):74-77.[WU Xiang, LIU Xuan, NING Huaguang. Jil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lbased analysis of error correction model[J].Journal of Northeast Dianli University,2013,33(3):74-77.]

    [22]錢鳴高.煤炭的科學開采[J].煤炭學報,2010,35(4):529-534.[QIAN Minggao. On sustainable coal mining in China[J].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2010,35(4):529-534.]

    第2篇:能源轉型的原因范文

    一、模型的構建

    (一)DEA交叉模型介紹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提出了評價多個決策單元(DMU)相對效率的一種分參數方法———數據包絡分析方法(DEA)。數據包絡分析有多種模型,其中C2R模型思路清晰、簡單,且理論最為完善,假設有n個DMU,每個DMU有m種投入和s種產出,設xij(i=1,2,…,m;j=1,2,…,n)表示第j個DMU的第i種投入量,yrj(r=1,2,…,s;j=1,2,…,n)表示第j個DMU的第r種產出量,vi表示第i種投入的權重,ur表示第r種產出的權重。向量Xj=(x1j,x2j,…,xmj)T,Yj=(y1j,y2j,…,ysj)T分別表示第j個DMU的輸入和輸出向量,u=(u1,u2,…,um)T,v=(v1,v2,…,vs)T分別表示輸入、輸出權重向量。決策單元j的效率評價指數為hj=(uTYj)/(vTYj),j=1,2,…,n。決策單元j0最優數學模型為:若式(2)的最優目標值vj0=1,說明j0是弱DEA有效的,若式(2)存在最優解w*>0,μ*>0,且最優目標值vj0=1,則稱j0是DEA有效的。從上述敘述中可以看出,DEA方法的C2R模型是使產出與投入的比達到最大,因此,把資源型經濟體作為決策單元,選用適當投入產出指標,可以用DEA方法的C2R模型測度或評價其相對效率。

    (二)投入產出指標的選取及數據獲得1.投入產出指標的選取董鋒等(2012)選取資本存量、人力資本和能源投入3個指標作為投入指標。本文考慮了科技創新因素,選擇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占總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第三產業從業人數占總從業人數的比重、第三產業能源投入占總能源投入比重和科技創新4個指標作為煤炭省份的投入指標。轉型的目的是使經濟增長對資源的依賴程度降低、環境污染減輕、經濟實現可持續增長。對資源的依賴程度可用第三產業GDP占總GDP比重來衡量,因為第三產業的發展狀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經濟對資源的依賴程度,當第三產業GDP所占比重增加時,說明經濟對資源依賴程度降低,反之,則說明經濟對資源依賴程度增加;環境污染減輕程度和經濟可持續增長能力用實際利用外資額來衡量,因為實際利用外資額變化可一定程度反映環境情況和經濟可持續增長的能力,當實際利用外資額增加,說明環境污染降低,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加,反之,則說明環境污染加重,可持續發展能力降低。因此選擇第三產業GDP占總GDP比重、實際利用外資額作為資源型經濟的產出指標。2.投入產出指標數據獲得為研究的方便,用固定資本投入(wi)表示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TI)與總固定資產投資額(I)之比;用人力資本(wp)表示第三產業從業人數(TP)/總從業人數(P);用能源投入(wR)表示第三產業能源消耗(TR)占總能源消耗(R)之比;科技創新(wT)用每萬人中科學研究機構從事科技工作的人數表示,即用科學研究機構從事科技工作的人員數(Q)與總從業人數(TQ)之比乘以10000來表示;第三產業GDP占比(wG)用第三產業GDP與總GDP之比表示;其中,第三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總固定資產投資額、第三產業從業人數、總從業人數、農林牧漁能源消耗、輕工業能源消耗、總能源消耗、科研機構從事科技工作人員數和實際利用外資額均可以從省統計年鑒上獲得,通過計算可以得到各投入產出指標的具體數據。為了對投入產出指標及指標數據獲得有一個更為清晰、直觀的認識,繪制投入產出指標及數據獲得表1。

    二、煤炭資源省份轉型效率測度和比較的實證分析

    (一)煤炭資源省份轉型效率測度和縱向比較———以山西為例2010年12月,山西資源型經濟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正式得到批復,成為全國唯一一個以資源型經濟轉型為主題,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因此以山西為例,選取山西省2006~2012年時間序列數據,試圖通過縱向比較找出有利于提高煤炭資源型省份轉型效率的因素。利用表1的計算公式,通過計算得出所選擇投入產出指標值,見表2。決策單元效率為1的較多,不利于比較各決策單元效率的優劣。通過計算各列元素的平均值,引入他評效率,可重新得到各決策單元交叉效率值e1=0.8582,e2=0.8699,e3=0.7944,e4=0.7738,e5=0.7752,e6=0.8642,e7=0.9356。可以看出:2006~2007年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效率有所提高,2008~2010年轉型效率較之前有所下降,2011年恢復到2007年水平,2012年山西省轉型效率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見圖1)。結合國內外和山西經濟的實際情況,分析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效率變化的原因:2008年,受次貸危機的影響,山西省資源型經濟轉型效率降低,影響持續到2010年。2010年12月,國務院正式批復山西省資源型經濟綜合改革試驗區以來,各級政府和工作人員把轉型當作主要工作,放在戰略高度,因此,2011年山西資源型經濟轉型效率迅速恢復,并在2012年迅速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二)煤炭資源省份轉型效率測度和橫向比較分析2012年,煤炭產量在全國排前10位的省份依次是:內蒙古、山西、陜西、貴州、河南、安徽、山東、新疆、云南、河北,因此選用這10個省份作為樣本資源型省份,以期通過橫向比較得出影響煤炭資源型省份轉型效率的因素。利用10個省份2012年截面數據,利用表1公式,通過計算得出所選擇投入產出指標,見表3。利用MATLAB軟件,以表3中wi、wp、wR、wT值為輸入變量,以wG、wF值為輸出變量,得到決策單2006~2012年的交叉評價效率矩陣:綜上所述,10個資源型省份的轉型效率從高到低依次是:河南、山東、貴州、河北、山西、新疆、安徽、云南、內蒙古、陜西。其中,轉型效率最高的是河南,達0.9140,最低為陜西,為0.6163。可以看出,河南、山東、河北等開放程度高的省份轉型效率高于經濟閉塞的省份,如安徽、云南和內蒙古。一般來講,開放程度高的地方,創新意識較強,金融市場較發達。轉型效率最低的是陜西,眾所周知,陜西旅游業發達,但同時過多的資金、人力等要素投入在了旅游業,由于規模效率存在倒“U”形,造成了陜西資源型經濟轉型的規模效率呈遞減狀態。

    三、結論與建議

    第3篇:能源轉型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國際貿易;貿易結構;碳排放

    中圖分類號:F129.9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2.019

    近年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的重要議題,而且正從一個環境問題演變成涉及全球的政治、經濟、貿易和社會等的復雜問題。作為一個正處于工業化階段的新興市場國家,中國長期沿用的高耗能、高污染、低產出的增長方式,給資源和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長期依賴資源型出口產品的外貿結構與低碳經濟的發展潮流相違背,亟待加以改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調整進出口貿易結構,不僅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共識,也是中國實現經濟轉型發展的戰略要求。總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關鍵在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既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在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氣候會議上,中國政府鄭重承諾,到2020年中國的碳排放強度(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為了實現這一目標,2005-2020年期間中國單位GDP能源消耗年均至少需要降低3.35%—3.9%[1]。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大出口國,正面臨著艱巨的減排目標和任務。

    當前低碳產品日漸成為國際商品貿易市場中的新主角,以低碳認證為主的綠色壁壘已成為國際貿易壁壘新趨勢,這導致主要以出口加工貿易方式為主、過分依賴中低端制成品出口的中國對外貿易在全球低碳經濟潮流中顯得越來越難以持續[2]。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國際貿易的發展使得生產和消費發生分離,在一國生產的產品可能在世界其他地方消費,而自然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對環境的破壞又主要是在生產過程中發生,從而留在生產國。因此,國際貿易可能會使生產國的能源利用和環境狀況遭到一定程度的扭曲。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英國2003年《能源白皮書》中,它是指基于低能耗、低污染為基礎的綠色生態經濟。“低碳經濟”這一名詞被提出以后,國內外學術界掀起了低碳經濟研究的熱潮,其中對于低碳經濟背景下國際貿易結構變化和轉型的研究也已開展起來,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低碳經濟與國際貿易關系的研究以及低碳經濟背景下國際貿易結構轉型路徑研究兩個方面。

    1 低碳經濟與國際貿易關系研究

    1.1 國際貿易和能源消費研究

    AryeL.Hillman等使用投入產出法,在 H-O理論模型中把能源作為解釋變量,放寬假設,采用 3*2*2 的模式,即三種要素投入兩個國家兩種產出,最終通過這個新的模型,對投入產出法的研究作了更深入的探討[3]。Machado G等研究了1970-1992年間巴西的國際貿易對其能源消耗量的影響程度,結果表明,1995年巴西出口的非能源產品中的能源含量明顯大于進口產品中的含量,巴西每單位產值出口商品平均要比進口商品多消耗40%的能源[4]。Chen Ying等利用投入產出法,對2001-2006年中國貿易隱含能源消費情況進行分析,認為中國能源需求和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多,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國巨大的外貿出口引起的。研究結果表明,盡管中國從1993年起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但由于國際貿易,中國實際是隱含能源的凈出口國。2002年中國出口隱含能源為4.1億噸標準煤,但如果排除進口商品隱含能源1.7億噸,中國凈出口隱含能源為2.4億噸[5]。Lan Yisheng等認為高出口增長和高能源消費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的一大特征,并對21種出口行業工業品能源消費情況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在過去的32年里隱含能源出口保持著年均23.6%的增長速度,到2030年中國隱含能源的出口量將是能源產出量的8倍。作為一個人均能源產量比較低的國家,中國必須改變出口貿易模式,根據能源消費敏感度,對不同出口產品采取鼓勵或限制的政策[6]。

    趙曉麗等運用投入產出理論,通過建立能源消費的直接消耗系數和完全消耗系數計算模型,運用1992、1997和2002年的投入產出表數據,首次研究了中國對外貿易分行業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的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7]。朱啟榮測算了2002年和2007年中國出口貿易活動能源消耗量,分析了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存在的問題及原因,認為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使得我國的能源密集型產品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但由此形成的貿易結構不利于國內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8]。熊妍婷應用面板協整分析和誤差修正模型等檢驗了中國能源消費和貿易開放之間的相互關系,結果顯示,中國進出口貿易每增長1%,帶來人均能耗0.09%的增加,人均能耗對進出口的長期彈性約為0.5[9]。趙曉麗等運用指數因素分解法,根據“聯合產生和平等貢獻”原理,研究中國國際貿易結構變化對能源消費的影響,認為1980-2005年中國進出口能源強度的下降,是由于出口商品能源效率變化的推動,高耗能產品凈進口的增長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國內能源消費的過快增長[10]。劉強等利用生命周期的評價方法,對中國出口貿易中的46種重點產品的載能量和碳排放量進行了計算和分析[11]。Fredrich Kahrl等也分析了中國出口貿易活動對能源消耗的影響,其研究結果表明,出口迅速增長是導致中國能源需求快速增長的一個主要原因[12]。王元道分析了中國出口貿易內涵能源,證明出口貿易內涵能源的增加是我國整體能耗水平提升的重要原因[13]。蔣和平等對廣西出口貿易與能源消費關系進行研究,指出出口貿易波動對能源消費產生持續負向影響[14]。

    1.2 國際貿易與碳排放研究

    1974年,國際高級研究機構聯合會(IFIAS)能源分析工作組首先提出隱含碳(Embodied Carbon)的概念,用以衡量某種產品或服務生產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產生的碳排放。從國際貿易的角度看,“隱含碳”和轉移排放有許多相似之處,隱含碳核算又和投入產出原理密切相關,因此投入產出中的許多概念被應用到隱含碳的分析中,投入產出分析模型也成為測算隱含碳排放的重要方法之一[15]。

    在進出口貿易和碳排放關系上,國外的研究主要有:Wyckoff對6個OECD國家1984-1986年進口商品隱含碳排放進行了計算,結果發現制成品中隱含碳占到總排放量的13%左右,認為進口產品會抵消國內減排措施的效果[16]。M.T.Tolmasquim在對巴西進出口貿易中隱含碳排放的研究中指出,一個國家向能源密集型的經濟結構轉變將會給該國環境造成巨大影響,巴西在1990年代CO2排放量的增加與貿易專業化向能源密集型轉變存在密切關系,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導致巴西碳排放增長7.1%[17]。

    隨著中國出口貿易的增長,出口商品隱含碳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Shui等通過研究中美貿易隱含碳問題,指出中美雙邊貿易為全球增加了7.2億噸的碳排放量,中國對美國出口貿易中的碳排放量占總碳排放量的7%-14%[18]。Dabo Guan等分析了中國1980-2030年的碳排放情況,研究結果表明家庭消費、投資和出口增長是中國碳排放增加的三個主要因素[19]。齊曄采用投入產出法,估算了1997-2006年中國進出口貿易中的隱含碳[20]。孟祺利用投入產出法測算了中國出口商品國內的碳排放情況,指出進口中間產品無論是對我國還是全世界都起到“減排”的作用[21]。李善同采用結構分解方法,對中國各地區、各產業能源強度差異進行因素分解分析[22]。王媛等應用對數平均指數法(LMDI)對中國影響隱含碳凈轉移的因素進行分解分析,并對中國國際貿易隱含碳進行估算[23]。魏本勇等從最終需求的角度,對中國2002年出口貿易引起的碳排放(包括直接和間接排放)進行了評估,研究表明2002年中國為滿足對外出口需求而產生的碳排放約為288.22-330.49億噸,其中國內產生的碳排放量261.19億噸,約占當年中國一次能源消費碳排放量的23.45%,單位產值出口的平均碳排放為0.093-0.106千克,其中0.084千克是在國內排放的[24]。李艷梅等通過結構分解模型,將影響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的因素分解為4種:直接碳排放強度效應、中間生產技術效應、出口總量效應和出口結構效應,并對1997-2007年中國出口貿易隱含碳進行實證分析,結果顯示,造成出口貿易隱含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出口總量的不斷增長,其次是中間生產技術的變化[25]。寧學敏基于協整理論和誤差修正模型(VECM)對中國1988-2007年碳排放量和商品出口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發現中國碳排放量和對外出口貿易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并且兩者存在雙向的因果關系,出口的短期變動也同樣對碳排放量存在著正向影響[26]。周新研究了國際貿易所引起的“碳泄露”問題,對包括中國在內的10個國家或地區的國際貿易中隱含的碳排放進行測算,并通過“消費者污染負擔”和“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負擔”原則,重新測算各國或地區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結果發現美國是貿易隱含碳排放的最大凈進口國(464億噸),而中國則是最大凈出口國(452億噸)[27]。

    2 低碳經濟背景下國際貿易結構轉型路徑研究

    目前,氣候變暖已成為全球的首要環境問題,減少碳排放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研究報告認為,全球碳排放量將在2020年達到峰值,為此,發達國家應實現202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30%,發展中國家實現2050年在1990年基礎上減排20%[28]。Stern提出到2050年,碳排放量至少要比1990年減少50%,發達國家應到2050年減排80%,多數發展中國家到2020年應該承諾具有約束力的減排目標[29]。丁仲禮等根據人均累計排放相對原則,通過計算各國的排放配額和剩余的排放空間,將世界各國或地區分為四大類:已形成排放赤字國家、排放增量需降低國家或地區、排放增速需降低國家或地區、可保持目前排放增速的國家或地區[30]。

    如何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發展低碳經濟,如何在低碳經濟背景下促進貿易結構轉型,國內外學者提出了可能的實現路徑和建議,概括起來主要有2個方面:一是發展低碳出口產業;二是加強低碳貿易的制度設計。

    第4篇:能源轉型的原因范文

    某種程度上,法國能源系統目前的主要指標就是許多國家能源轉型所要追求的理想狀態。然而,法國在2015年8月17日頒布了《能源轉型法》。“高大上”的法國能源也要轉型了,能轉到哪里去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看法國能源從哪里來,特別是回顧一下法國電力改革進程。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國能源為什么要轉型,以及轉型的具體路徑。 法國特色的資本主義

    在法國能源界有個頗為流行的說法:“法國沒有石油,但是有點子。”其中,最令法國人驕傲的“點子”就是在電力部門實施的按長期邊際成本定價的理論和實踐,這保證了1946年成立的“共和國長子”法國電力公司(法電)長盛不衰,也成就了上世紀70年代以來法國核電的跨越式發展。

    至2015年,法國核電裝機63吉瓦,占全國電力裝機略低于一半,當年發電量4168億千瓦時,占全國總發電量的76%,并且是歐盟成員國中最大的電力凈輸出國。

    隨著歐盟經濟一體化,法國自2000年以來逐步走上了電力部門市場化之路,并成立了獨立的能源監管委員會。從發電的角度來看,法電的一統天下已被打破,目前全國130吉瓦的電力裝機中,法電以外的發電裝機達到30吉瓦,發電量比例約占15%。法電也從衙門式的國有壟斷公司變身為國家控股(目前持股84.5%)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并拆分成立了法國電網公司、法國配電公司兩個全資子公司。

    售電市場的開放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步驟,自1999年起,從大用戶直購開始,到2007年7月1日起法國居民用戶也可以自行選擇售電商,售電市場終于實現了全面開放。法國售電市場目前共有21家全國性的售電商,包括了意大利、德國、瑞士、瑞典、盧森堡等外資企業,但是法電作為國企也躋身售電商之中。

    法國電力改革的表面力度不可謂不大。然而,自2007年中售電市場全面開放以來,絕大多數的法國電力消費者沒有主動行使自己“用腳投票”的權利。至2015年9月底止,法國全國3153.7萬居民電力用戶中,只有352萬選擇了競爭市場上的新售電商,占總數的11%。如果從電量的角度看,競爭售電商的供電量只占居民電力消費總量的8%。

    那么,法國電力改革為什么會出現這樣頗為糾結的局面呢?

    關鍵因素是法國在開放市場的同時,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價格體制,事實上形成了電價的“雙軌制”。

    以居民用電戶為例,2007年以后居民用戶確實可以自由選擇當地任何一家供電商的服務。表面來看,各個供電商提供的套餐大同小異,電費水平相差不大。然而,從價格形成機制來看,如果選擇法電以外的供電商,電費均為市場價,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而法電的電費屬于“監管價”,與改革前的法電的電價形成機制一脈相承。雖然號稱“監管價”,但實際上并不受法國能源監管委員會的控制,而是由法國主管能源的部長根據能源監管委員會的建議來最后定奪批準。

    所以,法國電力改革并不到位,市場化名不符實。究其原因,法國電力部門長期得益于法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吃核電的老本得過且過,電力改革只是在歐盟能源政策的外力作用下半推半就,且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壟斷留了“后門”。法國電力公司雖然不再是法律意義上的壟斷企業,但是卻保留了事實上的壟斷地位。法國能源監管委員會的獨立性有限,在事關重大的電價方面只有建議權,政府那只看得見的手依然在發電、輸配電和銷售各個環節操縱價格,最后還是能源主管部長說了算。因此,法國的電力改革飽受歐盟批評,認為法國是歐盟成員國中電力市場化程度最低的國家之一。 核電悖論怎解

    長期以來,法國電力改革緩慢主要是內部動因不足,但是事情正在起變化,從法國的電價水平走勢可見一斑。

    自售電市場全面開放以來,各個售電商的“市場價基本緊貼法電的“監管價”,各種菜單只是略有優惠而已(一些專營綠色電力的售電價格則明顯高于監管價)。在這種情況下,監管價的走向決定了法國消費電價的整體走向。自2008年以來,每年監管價平均上漲3%(同期平均每年通脹僅為1.2%左右),所以市場價也隨之水漲船高。目前法國的電價水平已經達到歐盟的平均水平,而且預計持續走高,法國人引為驕傲的低電價優勢很快就會失去。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監管價掌控在政府手中,為什么政府會允許電價不斷攀升?

    法國的58座核電機組的平均年齡到2016年已達31.4歲,最老的機組是1977年建成投運的,最年輕的也是1999年建成投運的。據法國審計署公布的數字,核電平均發電成本2010年為0.049歐元/千瓦時,2014年已達0.062歐元/千瓦時,而且成本勢將繼續攀升。

    為將核電機組40年的設計壽命延長至50年-60年,預計到2014年-2030年需要投入750億歐元進行更新改造,考慮到250億歐元的運行費用,到2030年前總額可能高達1000億歐元左右(平均每臺機組17億歐元),度電成本將達到0.070歐元。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法國以核為主的能源結構保持不變,根據邊際成本定價的原理,電價大幅上漲是不可避免的前景,核電成本將成為不可承受之重。成也核電、敗也核電,法國的能源轉型可謂是逼上梁山。

    法國能源轉型最核心問題就是如何看待核電。在法國,左右兩大政治勢力對核電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定的共識:法國堅決不能像德國那樣走棄核的“邪路”;但也不能走保持超規模核電的“老路”。

    對于左翼來說,50%的核電是“天花板”;對于右翼來說,50%的核電是不可再低的下限。這樣,“50%”這個比例數字就成為法國的一個奇妙的政治平衡點。

    因此,國會批準的《能源轉型法》規定,未來核電裝機將不超過現有的63.2吉瓦規模,核電比例在2025年降至50%。相應地,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到2030年達到40%,在終端能源消費的比例達到32%;溫室氣體排放到2030年要比1990年降低40%。

    如果說法國能源轉型的目標很明確,也就是“去哪里兒”的問題解決了,但是“怎么去”的問題卻遲遲沒有定論。按照原定計劃,2015年8月《能源轉型法》通過之后,在年底巴黎氣候峰會前就應出臺該法的實施細則。但此后幾度推遲,法國政府表示要花更多的時間征詢各方意見,目前預計到2016年5月前后這個實施細則才有望頒布。

    法國能源轉型實施細則遲遲不能出臺,主要是因為遇到了一個幾乎無解的“算術”問題:《能源轉型法》要求2025年核電比例下降至50%,但同時又規定核電裝機可以維持在63吉瓦的現有水平。這兩組分別涉及發電量與裝機量的數字實際上是有矛盾的,魚與熊掌如何兼得?

    法國電力公司已經表示未來十年內只有兩臺最老的機組退役,由將在2018年投入商運的弗拉芒維爾EPR兩臺第三代核電機組代替,但是總體而言法國的核電裝機將維持在《能源轉型法》所規定的規模。

    在裝機水平不變的情況下,如果2025年實現核電比例下降到50%,那么電力需求應該增長到7500億千瓦時,然而按照目前最樂觀的預測,法國電力需求到2025年也不可能超過5500億千瓦時。如果將核電比例在2025年降至50%,這就要求法國在未來的不到十年間大約要關閉10臺-15臺核電機組,從而減少相應的核電發電量。但是在現有經濟技術條件下由可再生能源替代核電,電價仍然會飆升,從而有悖轉型的初衷。

    至此,因為這道解不出的算術題,法國朝野關于能源轉型的辯論似乎回到原點。

    的確,法國能源轉型如果孤立地在法國本土來推進,確實是一盤死棋。但如果在歐洲電力市場上大量吸納德國等周邊國家的可再生能源電源,同時以核電出口支撐德國等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進一步發展,形成法德“核電-可再生能源”的低碳軸心,法國能源轉型這道難題未必完全無解。也就是說,在歐盟的范圍內,特別是與德國的能源轉型整體考慮,法國“過剩”的核電可以得到充分利用,而可再生能源應用的比例也可增加。

    第5篇:能源轉型的原因范文

    >> 中國農村清潔能源發展分析及建議 新能源在中國農村地區的應用與普及 關于中國農村清潔能源發展及建議的分析 為加快推進中國替代能源產業化進程貢獻力量 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村人口市民化問題分析 城市化進程中的中國農村金融結構轉型分析 中國農村地區天然氣基礎設施建設方興未艾 中國農村地區收入差距與教育差距的動態研究 中國農村地區的醫療糾紛及其解決方式 秸稈建筑在中國農村地區的應用推廣 中國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發展對策研究 中國報業產業化進程的難點與突破 中國汽車風電能源產業化構想 改革以來中國農村發展地區差距分析 叫好又叫座:宇通新能源產業化進程再加速 新能源產業與中國農村區域經濟的互動發展研究 推動休閑產業化進程 “亞特蘭”主食產業化進程 現代化進程中中國農村落后的根本原因淺析 試論中國農村城鎮化進程中的土地配置問題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2014-07-01.

    [2] 人民日報刊發國家統計局報告.改革開放鑄輝煌 經濟發展譜新篇――1978年以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R].國家統計

    局,2013-11-06.

    [3] 張國興,高秀林,汪應洛,劉明星.政策協同:節能減排政策研究的新視角[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4,(3).

    第6篇:能源轉型的原因范文

    1.承擔責任,緩解國際壓力。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不斷在氣候變化、高碳排放方面向發展中國家施壓,將一系列環境問題主要歸咎于發展中國家,力圖確立世界低碳經濟的國際氣候體制,迫使發展中國家承擔一定的環境保護責任,約束其碳排放。面對國際,壓力,我國在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基礎上允諾承擔有“共同但有區別”的環境保護責任。在2009年12月開展的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上,中國承諾延緩二氧化碳的排放,到202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此舉充分體現了中國是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其為保護全球氣候正做出應有的貢獻。

    2.節約能源,保障能源安全。根據國際能源署預測,2006~2030年世界一次能源需求將增長45%,達到170.1億噸石油當量,年均增長率為1.6%。預計到2030年,化石能源占世界一次能源的比重仍將為80%,且煤炭需求是各能源品種中增長最快的。未來20多年里,我國經濟發展對化石能源需求量巨大,依賴性十分強。而化石能源是一次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我國儲存量十分有限。因此,我國有必要向低碳經濟轉型,提高能源利用率,尋找新能源,從而保障能源安全。

    3.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工業革命以來,人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一味追求經濟增長,導致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升。特別是以氣候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其對地球自然生態系統、人類的生產生活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這些影響危及人類健康與生命,甚至會帶來不可恢復的或毀滅性的災難。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人類不可忽視的嚴峻問題:從1906年到2005年的百年間,全球地表平均溫度上升了0.74℃,20世紀后50年北半球平均溫度是近1300年中的最高記錄,而剛剛過去的10年則成為人類有記錄以來最熱的10年。溫度的上升導致了北半球積雪面積明顯減小,山地冰川和格陵蘭冰蓋加速融化。與此同時,海洋升溫引起海水熱膨脹。據統計,20世紀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約0.17米。此外,全球氣候變暖還造成了極端氣候事件的趨多趨強。在此背景下,中國有必要提倡低碳經濟,發展低碳道路,以減少碳排放來保護環境,應對氣候變化。

    二、中國向低碳經濟轉型所面臨的挑戰

    1.經濟持續增長需求增加高碳排放壓力。當前我國受金融危機影響,經濟增長減速,就業壓力增大,社會問題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經濟快速增長需求凸顯。近幾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三大產業結構比例保持在1:5:4的狀態,第二產業制造業所占比重非常大,且有增長趨勢。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經濟增長主要依賴于第二產業,以后長期時間內經濟增長將持續呈現以重化工業為主導的產業模式。而重化工業對能源的依賴性比較強,需求量十分大,必然導致未來能源的持續增長消費。據統計,2000年~2008年,我國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速達到9.1%,2007年我國能源消費量結構中煤炭占70.4%,石油占19.7%,天燃氣、水電、核電各占3.3%、5.9%、0.8%,其中煤炭與石油我國能源消費比重的90.1%。可見,我國能源消費是以煤與石油等高碳排放的化石燃料為主,碳排放量必然巨大。如何確保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同時實現我國低碳經濟轉型,這是我國面對的一大挑戰。

    2.我國國際貿易定位低端,國際制造業轉移趨勢加重。歷年來,在國際貿易中西方發達國家主要負責研發、設計、品牌建立、市場營銷等產業價值鏈高端部分,我國卻承擔著國際貿易產品的制造加工,利用廉價勞動力、廉價自然資源發展制造加工業,賺取低額利潤,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高碳經濟。此外,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召開后,世界大多國家都明確表態了自己節能減排、實行低碳的任務,采取各種措施減少碳排發。而西方國家實行低碳之路的手段之一,就是加快高碳排放的制造業轉移趨勢,將高碳低利潤的制造業轉移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從而減少自身國家碳排放,降低發展低碳經濟的代價。國際制造業轉移趨進一步加大了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道路的障礙。

    3.資源稟賦存在缺陷,能源消費以煤炭為主。目前我國的能源條件是“富煤、少氣、缺油”,能源供給結構以高碳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非常有限。2007年能源消費結構中,美國、日本消費煤炭比例分別僅占24.3%、24.2%,而中國消費煤炭比例高達70.4%,我國對煤炭的依賴遠遠大于世界其他國家。據計算,每燃燒1噸煤炭會產生4.12噸的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今后20年,我國能源結構短期內無法改變,煤炭需求還將持續增長,年平均增長將為2%,其所占份額也將從2006年的26%上升到2030年的29%,消費總量增長85%,這會使環境壓力越來越大。由此可知,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因素是制約中國低碳道路發展的因素,能源結構的轉變將是異常艱巨的任務,會對我國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第7篇:能源轉型的原因范文

    低碳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是推動我國甚至是全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當前,我國在工業方面消耗的能源占到全國總消耗能源的7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全國總排放量中占86%,其中中小企業排放的數量就占到全國各類企業總數的99%,并且多數都是高耗能、高污染以及資源性“兩高一資”型的企業。因此,我國政府為了降低碳的排放量,減少環境污染,開始大力提倡低碳經濟,在這樣的經濟條件下,中小型企業必然要面臨轉型與升級,成為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內容。本文主要對低碳經條件下我國中小型企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

    低碳經濟 中小型企業 轉型升級

    近年來,全球氣候的不斷變暖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而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企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引起的。因此,全世界都開始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的情況,為了避免氣候變暖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威脅,低碳經濟理念的提出希望能降低世界各國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減少能源與資源的消耗,有效降低溫室氣體與污染物的排放量,將經濟發展轉變成為低碳經濟發展,把人們的生活也轉變成為低碳生活。

    一、低碳經濟發展概述

    低碳經濟的概念最早在英國提出,但是至今為止關于低碳經濟的定義卻依舊沒有一個具體的解釋。通常來說,對低碳經濟的解釋可分為三種情況:溫室氣體排放增長的速度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速度;零排放;降低碳的排放量。雖然社會各界對于低碳經濟的定義有著很多的說法,但是,從總體上來說,低碳經濟主要是指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進行技術、制度創新、新能源開發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等方式,降低企業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達到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的目的。從本質上講,低碳經濟就是將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成為碳經濟發展模式,以達到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當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全世界的專家和學者開始對低碳經濟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關注,到目前為止,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低碳經濟的激勵制度、低碳經濟具體的發展路徑以及低碳經濟在各個國家的發展進程等。近年來,中國緊跟時展的腳步,也開始關注低碳經濟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大力提倡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我國的相關人員,對低碳經濟的內涵、碳市場、實現路徑、碳稅、國外低碳經濟的發展經驗以及國內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有:2005年,莊貴陽發表的《我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2009年,潘家華發表的《怎樣發展中國的低碳經濟》以及2010年樊綱等人發表的《走向低碳發展:中國與世界》等。這幾篇文章都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了詳細的說明與研究,并提出了低碳經濟模式的本質內涵與未來發展趨勢。

    二、低碳經濟條件下我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

    1.經營理念落后與資金缺乏,降低了企業轉型升級的主動性。

    對國內大部分的中小型企業而言,企業規模相對較小、資金少以及力量相對薄弱等特點,為了企業能夠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縮短企業生產的周期,以確保投入的資金能在最短的時間得到收益,才能確保企業的資金鏈能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行,由于長期受到管中運營觀念的影響,有些中小型企業管理人員的目光不夠長遠,難以為企業制定出長遠的發展目標,資金投入也都以短期投入為主。但就實際情況而言,中小型企業向低碳方向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就像是一項資本性的支出,投入資金數額比較大,并且在短時間內不會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屬于一個高投入、長收益的投資項目,這一特點讓我國很多的中小企業都不愿意向低碳經濟轉型,降低了中小型企業向低碳經濟轉型升級的積極性。

    2.低碳轉型升級投入成本過大,中小型企業無法接受。

    企業的轉型升級,就是對企業內部所有設備進行更新,置換企業內部的員工或進行再次培訓。尤其是對低碳經濟發展環境下的中小企業而言,對企業設備上進行置換或更新時,置位的設備必須能滿足高水平生產的要求,也要達到低碳排放的相關標準,做到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在員工方面首先要讓轉型后的員工能更好地適應新設備和新崗位的實際需求,還應該提高企業員工環保、低碳意識,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3.專業人才缺乏、技術創新能力較低,行業起步太晚。

    在我國大部分的中小型企業中,專業技術人員在全體員工中占的比例非常小,專業人才比較缺乏,創新能力也非常薄弱,這一情況對中小企業的低碳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制約,成為中小型企業無法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國際上普遍認為:一個企業如是在技術開發上的投入資金在該企業的總銷售額中占到了1%,那么該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將非常困難,如果占了銷售額的2%,只能維持正常發展,只有點到了5%以上,企業才具備一定的市場競爭能力。但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多數的中小企業,都沒有設置相應的開發經費,就算有,也占不到整個企業總銷售額中的1%,專門的研發部門更是缺乏,因此,投入低、技術創新能力低等因素都嚴重阻礙了我國中小企業向低碳經濟的轉型和發展。

    三、低碳經濟條件下國內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對策

    1.轉變傳統經營理念,提高企業低碳轉型的主動性。

    國內的中小企業,如果想要完成低碳轉型,就需要轉變原有的經營理念,強調低碳經濟發展的發展戰略。企業的管理層應該更新自己的發展理念,明確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全面掌握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為企業制定一個長期的戰略發展目標,充分了解低碳轉型投資成本雖然比較高,但是卻能為企業帶來長久的經濟收益,堅持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進行企業低碳轉型升組,努力朝企業低碳經濟目標發展。

    2.抓住低碳經濟關鍵點,占領市場,拓展企業的資金來源低碳經濟發展,強調的是新能源產業和環境和諧發展

    我國的中小企業想要在這個低碳經濟時代長遠、穩定的發展,就面要抓住低碳經濟發展的制高點,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優先搶點低碳經濟商品市場。如面對當前制造行業相對飽和的狀態,我國的中小企業就需要開辟出一條全新的發展途徑,在現存生產水平條件下,往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方向發展。另外,為了促進行中小型企業順利的低碳經濟轉型升級,走可持持續發展道路,中小企業就必須不斷拓展企業的資金來源,擴大企業的融資方式,確保有充足的資金為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資金保障。如,采用中小型合并企業的方式擴展企業規模,抓住低碳經濟的增長關鍵點,依據關鍵點制定出合理的發展計劃,提升企業借債的能力等[2]。

    3.確保轉型步伐的穩定,對企業轉型的成本進行嚴格的控制

    轉型成本是所有企業進行轉型升級必不可少的投入,尤其是對力量薄弱且資金缺乏的中小型企業而言,控制好轉型的步伐至關重要,轉型升級應該有計劃的順利開展。企業應該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不但要確保企業具備足夠的收入來源,對企業進行分層轉型,先對企業的生產設備進行更新,對一些陳舊的設備進行及時的更新處理。例如,企業可采用融資方式,租入更多的新型設備,對財務分配情況進行正確的把握,緩解企業的財務壓力,對企業轉型的成本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

    4.加強人才培養,創新生產技術,構建低碳經濟發展機制

    人才與技術是中小企業向低碳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性因素,在人才方面,企業需要加強低碳經濟的宣傳力度,吸收更多優秀的技術、管理人才進入企業。在企業構建相關的激勵機制,激發企業所有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此外,還需要加強企業內部員工的培訓,大力提升員工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確保企業員工能適應低碳經濟條件下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就技術方而來說,中小型企業需建立一套全新的創新機制,加大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注重低碳技術的研發,讓企業由傳統的生產型轉變為技術型,把技術創新與企業生產的實際需求有效的結合起來,為中小型企業的低碳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術保障。

    四、結語

    在低碳經濟條件下,我國的中小型企業應該對世界各國低碳經濟轉型成功的經驗進行合理借鑒,依據國內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注重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發展,加強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推動我國綠色商業的發展。此外,中小企業還應該提倡低碳技術的研發,了解人們的消費模式,創造更多的低碳產品,推廣低碳經濟、低碳生活觀念,促進我國的企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作者:崔乃文 單位:赤峰市中小企業服務中心

    參考文獻:

    第8篇:能源轉型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經濟轉型

    2011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嘉興的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生態文明建設如何尋求新的突破和發展?在我市“十二五”規劃基本思路中,“加強生態文明、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被列為“十二五”期間我市的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之一。其中,發展低碳產業、倡導低碳消費,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節約利用、加強環境生態治理將為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而保駕護航。

    一、“低碳經濟”的由來

    低碳經濟1,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2006年,我國了國內第一部《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低碳經濟正式登陸中國。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之后低碳經濟在中國迅速升溫發熱,甚至成為全國“兩會”的重要提案。

    二、嘉興低碳概況

    發展低碳經濟2,目前幾乎已經是全世界的發展方向,中國選擇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可以說是必然趨勢。而對于嘉興,選擇低碳經濟模式,更是必然中的必然。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能源資源匱乏。嘉興市能源資源匱乏,能源的需求卻越來越大,這樣的現實迫切地要求我們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二是環境保護時不可待。自上世紀那個工業為先的年代以來,嘉興受到了較為嚴重的污染。因此推行低碳經濟可以在實際操作中提高城市環境質量。三是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經濟就是最好的改變不合理產業結構的途徑,這正是我們尋找的新型產業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順應時代,接軌國際。推行低碳經濟模式也將為嘉興帶來新的發展契機,使嘉興在參與全球產業發展競爭中贏得更大的主動。

    2005年開始,嘉興就開始在企業中廣泛推行節能降耗,并已連續4年圓滿完成節能降耗目標。同時,在嘉興市下轄的五縣兩區,“低碳運輸”、“綠色生產”等詞條紛紛出現在各媒體上,其中目前備受矚目的有平湖的“低碳農業”、南湖區的“文化創意產業”、海寧的“太陽能產業”以及“鐵哥們廢舊鋼鐵資源創意循環利用產業”。

    三、積極發展低碳經濟,促進我市經濟轉型升級

    當前,嘉興市正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時期。發展低碳經濟,不僅是推進全面建設“生態嘉興”的發展方向,也是加快我市經濟轉型升級的強大推動力。

    1、開展低碳經濟宣傳教育,培育“生態倫理”,提高市民素質

    發展低碳經濟,是涉及千家萬戶、人人參與的社會生活改良運動。必須開展低碳經濟宣傳教育,身體力行做好“四要”:要大力倡導節能消費,鼓勵使用小排量汽車;要推廣實施公交優先策略;要努力提升植樹造林、綠化環境的基本理念和意識;要將低碳教育納入國民教育、公民教育,努力培育全社會健康的生態倫理觀念。

    2、增強產業轉型升級中的政府作為,全力扶持新興產業發展

    加強組織領導,做好統籌規劃。抓住長三角區域規劃出臺和滬杭高鐵通車等機遇,進一步發揮嘉興的區位、交通及產業優勢,以交通基礎設施方面的對接和服務的同城化為基礎,全面提升對內對外開放水平。完善體制機制、完善為企服務。推進繼續深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綜合配套改革,完善生態補償機制,同時積極推動行業協會規范發展,加強行業協調和自律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大資金支持、扶持新興產業發展。統籌安排各產業部門專用財政資金,加大整合力度,同時充分發揮科技銀行、擔保公司等創新金融載體作用,著力培育發展一批具有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3、進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提升科技創新實力,再造體制機制新優勢

    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大力實施創新型企業創建工程,健全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增強企業自主創新的內在動力。發揮孵化平臺的放大作用。積極探索重點綜合孵化器、專業孵化器和面向特定創業對象服務的企業孵化器并舉的建設模式,重點規劃建設浙江(嘉興)科技孵化城、市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等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產權為紐帶、以項目為依托,進一步健全“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共同發展”的合作機制。發揮科技服務的支撐作用。一方面,加快信息平臺建設。另一方面,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組織培育。

    4、積極發展低碳經濟是促進我市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近年來,我市的經濟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城市綜合競爭實力進一步增強,先后獲得了“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雙擁模范城市”等榮譽稱號。當前,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將成為促進我市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總之,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如何加快經濟結構轉型、推進發展方式轉變、減緩生態環境壓力,創立新的發展路線圖,已成為當務之急。大力發展低碳產業,開發低碳技術,建設低碳社會,以推動我市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正是破解這個難題,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綠色發展、低代價發展的迫切要求和戰略選擇。堅持開發節約并重、節約優先的方針,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節約型增長方式。積極開發新興能源,大力引進太陽能、生物質能、潔凈煤技術和“智能電網”等清潔能源,逐步減少并嚴格控制燃煤總量。

    第9篇:能源轉型的原因范文

    關鍵詞:低碳試點省份;工業部門;低碳轉型;碳排放;陜西省

    1 引言

    世界低碳經濟的發展潮流正在引發新的國際政治、經濟、貿易、技術的競爭,以歐盟、美國、日本等為代表的主要發達國家和地區紛紛提出各自的低碳經濟發展戰略或行動計劃來積極應對氣候變暖。為適應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世界經濟的新變化,促進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發展,中國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核心任務。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推進,1990s以來工業部門占中國能源消費釋放CO2 總量的比例保持在66.3%-72%[1],工業部門具有“碳鎖定”效應,實現工業部門的低碳化轉型,是推進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突破口。中國當前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經濟的快速發展過度依賴于能源的高強度投入,經濟增長方式具有強物質化的特征,能源利用的強度和規模不可能短期內減少,導致碳排放量持續增加,發展低碳經濟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近年來,研究者對經濟低碳轉型的研究已經取得一定進展。魏一鳴等采用AWD方法對中國1980—2003年間的能源消費引起的碳排放強度和原材料部門的最終能源消費引起的碳排放強度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碳排放強度下降的原因來自于實際能源強度的下降和能源消費結構的改變[2]。譚丹等在分析碳排放各行業差異的基礎上,指出高耗能、高碳排放工業行業是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方向,這些行業對碳排放量的有效降低,對低碳經濟的發展起決定性作用[3]。王燦等分析了中國1957—2000年間的碳排放的變化因素,認為1957—2000年碳排放理論上減少了24.66億t,其中的95%歸功于碳排放強度的降低[4]。李艷梅等構建因素分解分析模型,表明造成碳排放增加的因素是經濟總量增長和產業結構變化;而促進碳排放減少的重要因素是碳排放強度降低[5]。朱勤等綜合分析宏觀經濟多項因素對碳排放的影響,對能源消費碳排放進行分解,認為經濟產出效應對中國該階段能源消費碳排放的貢獻率最大,提出節能減排的重點在于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6]。曹俊文根據江西省1992—2007年投入產出表,運用投入產出模型,對江西省產業部門直接碳排放強度和完全碳排放強度進行測算和分析,并提出控制高碳排放部門的能源消耗,優化隱含高碳排放部門的中間投入以及合理協調發展低碳排放產業的政策建議[7]。朱華友等對金華市不同產業部門的碳排放量進行分析,并預測未來的碳排放趨勢,確定金華市不同產業部門的發展與碳排放的關系,提出金華市的碳排放三級控制模式[8]。

    通過對文獻的回顧,發現關于產業低碳化轉型的研究已經有著大量的工作,既有國家和地方等不同層面的研究,又有碳排放特征和影響因素的研究,但大多數研究對國民經濟系統中產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考慮不夠深入,從而不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發展。2010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確定以陜西、廣東、遼寧、湖北、云南五省為低碳試點省份,對發展低碳經濟進行有意義的實踐探索。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陜西省工業部門的22個細分產業為研究對象,計算并分析各產業的碳排放特點、影響力系數和平均影響力系數,深入分析各產業在工業部門低碳化轉型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根據碳排放強度和平均影響力系數兩個指標,將工業部門的22個細分產業分成四類,針對不同的產業選擇差異性的低碳轉型路徑,在保持經濟穩定性的基礎上實現陜西省工業部門的低碳轉型,并為其它相似的區域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2 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2.1 研究方法

    2.1.1碳排放強度計算

    目前中國沒有碳排放量的直接監測數據,現有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在對能源消費引起的碳排放測算的基礎上進行。本文采用《IPCC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指南2006》推薦的計算碳排放量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9]:

    (1)

    其中, 為碳排放量, 為能源種類, 為化石能源消費的實物量(萬t或萬m3 ) , 為能源折算為標準煤的轉換系數 (kJ/kg或kJ/m3 ), 指燃料的含碳量(kg/GJ), 為能源燃燒的氧化率,采用IPCC默認值100%, 為 轉化為 的系數。

    碳排放強度是由能源消耗強度引申出來的,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強度是衡量經濟同碳排放量之間的關系指標,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所帶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說明該國就實現了一個低碳的發展模式,其計算公式為[10]:

    (2)

    其中 為 產業的碳排放強度, 為 產業的碳排放總量, 為 產業國內生產總值。

    2.1.2影響力系數計算

    投入產出分析是對區域各產業之間的經濟關聯進行定量核算的方法[11]。通常 為直接消耗系數矩陣, 為完全消耗系數矩陣,且, 。 稱為影響力系數是完全消耗系數矩陣的列向量之和,影響力系數是衡量國民經濟內某產業的生產對其它產業的影響程度的指標,影響力系數越大,表示該部門對國民經濟其它產業的波及和帶動效應越大, 其計算公式為:

    (3)

    平均影響力系數 是 產業的影響力系數與國民經濟所有產業總體影響力的平均值的比值, 有三種可能,即 , , ,其中 的產業將會對國民經濟發展產生更大的影響和帶動作用,應該重點進行發展,其計算公式為:

    (4)

    其中, 為 部門的影響力系數, 稱為國民經濟平均影響力,是國民經濟所有產業總體影響力的平均值, , , 為國民經濟所有產業的總體的影響力。

    2.2 數據來源

    本文主要數據來源于《陜西省2007年42部門投入產出表》 和2007—2011年《陜西統計年鑒》,包括工業部門各產業的各種能源消費量、各行業國內生產總值、終端能源消費統計數據等,計算碳排放量參考的系數為IPCC公布的《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表1)[12]。

    表1 化石燃料能量轉化系數與含碳量

    Tab .1Energy conversion factor and the carbon content of fossil fuel energy

    能源種類 凈發熱值(kJ/kg或kJ/m3) 缺損含碳量(kg/GJ)

    煤類能源 原煤 2.09×104 26.80

    油類能源 汽油 4.31×104 20.00

    煤油 4.31×104 18.90

    柴油 4.27×104 19.50

    氣類能源 天然氣 3.56×104 15.70

    為將投入產出表和能源統計資料銜接起來,以2007年《陜西省投入產出表》和2007—2011年《陜西統計年鑒》中的工業分行業終端能源消費量統計數據和能源平衡統計數據為基礎,結合《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GB/T4754)的部門劃分,使二者的行業分類口徑調整一致,將陜西省工業部門合并為22個細分產業,其中采掘業包括4個產業,制造業包括15個產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包括3個產業。

    3 結果與分析

    3.1 影響力系數和平均影響力系數分析

    以陜西省2007年投入產出表數據為基礎,計算和分析工業部門22個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和平均影響力系數(表2),得出以下結論:(1)影響力系數最大的5個細分產業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影響力系數分別為2.15、1.98、1.98、1.88、1.87,它們對國民經濟的其它產業有著重要的帶動作用。(2)影響力系數最小的5個細分產業為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金屬礦采選業,化學工業,影響力系數分別為0.78、0.85、1.17、1.22、1.29,它們對國民經濟的其它部門的影響力水平較低。(3)平均影響力系數最大的5個細分產業為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平均影響力系數分別為1.42、1.31、1.3、1.24、1.23,它們的平均影響力系數均為大于1,同時這5個產業也是影響力系數最大的5個產業,說明這些行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起到較強的帶動效應和影響力。(4)平均影響力系數最小的5個細分產業為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金屬礦采選業,化學工業,平均影響力系數分別為0.52、0.56、0.77、0.81、0.85,它們的平均影響力系數均小于1,同時這5個產業也是影響力系數最小的5個產業,但這些產業均屬于能源和資源的加工利用產業,其自身發展對國民經濟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3.2 碳排放強度特點分析

    通過對2006—2010年工業部門的22個細分產業的碳排放強度分析(表2),得出以下結論:(1)平均碳排放強度最大的5個細分產業為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化學工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分別為4.29噸/萬元、1.63噸/萬元、1.08噸/萬元、0.91噸/萬元、0.87噸/萬元,其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為歷年來碳排放強度最大的產業,這些產業均屬于高強度的資源利用和消耗行業,能源為主要的生產要素。(2)平均碳排放強度最小的5個細分產業為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分別為0.02噸/萬元、0.02噸/萬元、0.02噸/萬元、0.02噸/萬元、0.03噸/萬元,這些產業均屬于提供保障性供給的產業和制造業。(3)工業部門的各產業碳排放強度整體呈現下降的趨勢,僅有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這3個細分產業呈現上升趨勢,上升幅度分別為25%、3.39%、0.38%。(4)碳排放強度降幅度最大的5個細分產業為金屬制品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非金屬礦采選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金屬礦采選業,下降幅度分別為93.24%、89.17%、75.48%、65.04%、61.36%。(5)碳排放強度變化幅度最不顯著的5個細分產業為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變化幅度分別為0.38%、3.39%、16.13%、21.84%、23.20%(圖1)。由于工業化過程尚未完成,陜西未來經濟增長依賴重化工業的發展格局仍將維持相當長的時期,工業結構仍將持續重型化,這就為陜西省未來的工業實現低碳轉型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結合以上分析,陜西省工業的低碳轉型應注意以下幾方面:(1)歷年來碳排放強度大的產業要作為減少碳排放的重點產業;(2)歷年來碳排放強度小的產業要繼續保持健康的低碳排放狀態;(3)碳排放強度呈現增加態勢的產業要進行重點關注,要作為減少碳排放量的突破點;(4)對于碳排放強度下降幅度大的產業要分析下降的原因,為其它產業的減碳化提供經驗和借鑒。

    圖1 陜西省2006-2010年工業部門22個細分產業碳排放強度比較 單位:噸/萬元

    Fig. 1 The contrast of carbon emissions of the industrial sector in Shaanxi province in 2006-2010

    3.3 工業部門的細分產業分類

    不同產業的碳排放強度和影響力系數的差異反應了各產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和減少碳排放任務中的作用不同。工業低碳化轉型目標的實現不僅需要考慮減少碳排放,還必須考慮維持國民經濟的穩定性。為保持數據的一致性,在選擇2007年《投入產出表》的基礎上,結合陜西省2007年碳排放強度指標,對陜西省工業部門22個細分產業進行分類,其中,以2007年陜西省工業部門的平均碳排放強度為0.61噸/萬元作為分類臨界值,以平均影響力系數等于1作為分類臨界值。根據影響力系數與碳排放強度兩個指標,將陜西省工業部門的22個細分產業劃分為以下4類:

    (1)平均影響力系數高,碳排放強度大的產業,(平均影響力系數大于1,碳排放強度大于0.61噸/萬元)。主要包括: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造紙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業。這類產業均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產業,也是傳統意義上的高碳排放產業,與其它產業的經濟技術聯系度大,對整個國民經濟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其最終需求的增長將會大幅度拉動國民經濟其它部門的增長,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產業具有拉動經濟增長的“火車頭”作用。

    (2)平均影響力系數高,碳排放強度小的產業,(平均影響力系數大于1,碳排放強度小于0.61噸/萬元)。主要包括:紡織業,服裝皮革羽絨及其制品業,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業,金屬制品業,通用、專用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它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制造業。這類產業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支撐作用,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強度也較低,是工業部門中應該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

    (3)平均影響力系數小,碳排放強度大的產業,(平均影響力系數小于1,碳排放強度大于0.61噸/萬元)。主要包括: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非金屬礦采選業,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這類產業對能源的依賴性強,具有強物質化的特征,降低這些部門的碳排放量對于控制整個工業部門的碳排放量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平均影響力系數小,碳排放強度小的產業,(平均影響力系數小于1,碳排放強度小于0.61噸/萬元)。主要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金屬礦采選業,食品制造業及煙草加工業,燃氣生產和供應業,水的生產和供應業。這類產業對勞動力需求大,尤其是食品制造及煙草加工業,屬于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能源的投入只是生產或服務活動的輔助條件,因而碳排放強度較低。

    4 工業部門實現低碳化轉型路徑

    為實現到2020年陜西省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礎上降低45%左右的目標,需要出臺針對工業部門低碳化轉型的具體政策。首先,從源頭控制碳排放,盡可能的使用碳密集度低的能源,有計劃地扶持風電、水電、太陽能及生物質能項目,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其次,鼓勵節能減排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有效發揮先進技術在高碳排放產業生產過程中減少碳排放的作用。第三,加強末尾環節控制,規范工業部門的碳排放標準,運用碳稅,價格補償等政策措施引導企業發展和應用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技術[13];建立行業間的碳交易市場,以經濟杠桿的作用引導工業企業向低碳方向發展。第四,推進工業部門的“減物質化”發展[14],主要從三個方面來實現:(1)通過先進技術的采用和生產工藝的升級,減少生產過程中不必要資源消耗;(2)通過生態設計來延長產品的使用壽命,降低資源流動的速度和消耗;(3)通過提高資源和產品的回用率,減少廢棄物的產生和新資源的消耗。考慮到經濟系統內部存在復雜的產業關聯,為保證國民經濟系統的穩定發展,避免工業部門在低碳化轉型時產生連鎖反應和波及效應,結合工業部門22個細分產業的分類選擇具體的減排路徑:

    (1)對于平均影響力系數高,碳排放強度大的產業:首先,其生產規模保持在既能滿足國民經濟長足發展的需要、又不會由于其過度發展造成能源浪費和不必要的碳排放產生的合理水平上。其次,選擇若干經濟關鍵產品,制定產品碳排放標準,引進先進技術,通過低碳排放要素投入替代高碳排放要素投入,著重降低這些產品的碳排放水平,以點帶面地降低整個經濟的碳排放水平。此類產業是重點關注和實現低碳化的產業,應該重點推行低碳化轉型,有效降低碳排放強度。

    (2)對于平均影響力系數高,碳排放強度小的產業:首先,依據產業發展規律及國家宏觀經濟發展目標,提高該類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既優化產業結構,也有利于降低節能減排的壓力。其次,對該類行業進行資源整合,規范該類產業的發展方向,加快產品升級換代步伐,增加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此類產業是推進經濟系統穩定發展,實現工業低碳化轉型的突破口。

    (3)對于平均影響力系數低,碳排放強度大的產業:首先,加強技術創新與技術改革,加強生產管理,淘汰技術落后的企業,促進產業升級。其次,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減少重復建設,提高準入門檻,嚴格控制新建高碳排放項目上馬,制定產品碳排放標準,抓住關鍵產品降低碳排放。此類產業是重點推進減少碳排放的著力點,對實現工業部門低碳轉型有重要的推進意義。

    (4)對于平均影響力系數低,碳排放強度小的產業:首先,在傳統主流工藝基礎之上優化生產方案,通過優化產品設計和流程設計等來降低碳排放強度。其次,通過實現物質回收和資源的循環利用,使物質的利用、能源利用和生態效率都能夠達到最優化,實現資源多層循環利用。該類產業與國計民生有著重要的聯系,應該規范這類產業健康發展。

    5 結論

    減少碳排放是應對氣候變化,實現經濟低碳化的重要路徑。為實現陜西省工業部門的低碳化轉型,需優化能源結構,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結構中的比重,加強低碳技術的應用和推廣,加強末尾環節控制,提高碳回收,推進工業部門的“減物質化”發展。此外,根據工業部門22個細分產業的分類結果,采取有針對性的實現路徑:優化發展平均影響力系數高,碳排放強度大的產業;重點發展平均影響力系數高,碳排放強度小的產業;約束發展平均影響力系數低,碳排放強度大的產業;規范發展平均影響力系數低,碳排放強度小的產業。

    參考文獻:

    [1] Zhang M, Mu H L, Ning Y D, et al. Decomposition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 over 1991–2006 in Chin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 68(7): 2122-2128

    [2] 魏一鳴,范英,,等.關于我國碳排放問題的若干對策與建議[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2(1):15-20

    [3] 譚丹,黃賢金,胡初枝.我國工業行業的產業升級與碳排放關系分析[J].四川環境2008,27(2):74-84

    [4] 王燦,傅平,陳吉寧.清潔發展機制對溫室氣體減排的貢獻[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48(3):357-361

    [5] 李艷梅,張雷,程曉凌.中國碳排放變化的因素分解與減排途徑分析[J].資源科學,2010,32(2):218-222

    [6] 朱勤,彭希哲,陸志明,等.中國能源消費碳排放變化的因素分解及實證分析[J].資源科學,2009,31(12):2072-2079

    [7] 曹俊文.江西省產業部門碳排放特征及減排途徑[J].經濟地理,2011,31(12):2111-2115

    [8] 朱華友,蘇陽,沈美麗.基于碳排放控制的區域產業轉型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1(7):124-128

    [9] IPCC. 2006 IPCC guidelines for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R].IGS, Japan: the National Greenhouse Gas Inventories Programmers, 2006

    [10] 艾明曄,畢克新,李婉紅.我國制造業發展模式動態演進及產業結構優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12(1):48-54

    [11] 劉起運.投入產出分析[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

    [12]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Synthesis Report[R]. Geneva, Switzerland, 2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软件|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人碰人碰人成人免费视频| 免费成人黄色大片| 日韩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国内自拍成人网在线视频|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成人永久免费福利视频app| 全球中文成人在线| 成人午夜福利电影天堂| 免费看成人aa片无码视频吃奶| 欧美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成人黄色电影在线观看 |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777777| 成人人观看的免费毛片| 成人羞羞视频网站| 欧美成人18性| 韩国成人在线视频| 88aa四虎影成人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 成人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久久久成人影院|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