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藝術培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動漫產業是21世紀以來,在世界上最受歡迎、創利豐富的熱門性產業。動漫產業所需要的人才是在文化與技術方面都能很好把握的人才。目前我國的動漫產業人才培養機制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如傳統的學科型培養模式,與社會需求脫節,人才培養定位不明等等。筆者認為,解決動漫人才培養的問題,對于整個動漫產業是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的。
一、動漫產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動漫產業是一種復合型產業,要求文化與經濟自然結合,需要的人才從整體看來是一個高、中、低的金字塔的結構。高端的人才是在創新與總策劃方面有著很好的操控能力,中端的人才是在動漫的設計與開發中有很強大把握,低端的人才則只需要負責推銷、展示、銷售和服務。目前我國動漫產業只有少量的高端人才及大量的低端人才,中端人才十分欠缺,結構非常不合理。
第一,企業對于剛從高校畢業的動漫人才存著懷疑。當前,關于動漫人才的培養對動漫產業的產業鏈需求還有很多欠缺,如對人才培養計劃的權威性的缺乏,以及人才培養的規格定義的不足。在專業應用技能上,動畫制作需要結合很多理論與創作技能,而常規的課堂往往難以使學生的操作能力得到鍛煉,很難達到培養目標。然而全國各種動漫培訓班紛紛成立,培養出來的人才在很多仍有很多不足,依然滿足不了動漫企業的需要。
第二,動漫產業從業人員質量不高。我國動漫產業從業人員數量雖然已經足夠,但是質量卻不太高,不管是社會性的培訓班,還是高校的動漫專業人才培養都缺乏科學合理的培養模式。大部分動漫從業人員都只是技術性人才,對文學與藝術方面的素質特別缺乏。他們往往只是引進與模仿其他動漫大國的技術制作工具與方法,而缺少創意與藝術修養,被淪為國外動漫公司的廉價勞動力。
第三,學校與企業合作不充分。我國動漫產業在人才培養方面,還存在著學校與企業溝通不夠充分,合作不積極等障礙。在高校的培養模式中,學校與課堂依然占主導地位,采用傳統學科型模式,課程內容與社會實踐不銜接,導致畢業生不能立馬被企業所采用,而制作出來的作品也往往忽略市場檢驗的這一環節。
二、動漫產業人才缺乏的原因分析
政府在動漫人才培養方面缺乏正確的引導。政府對于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制定正確的方針,對于動畫人才的培養的政策上缺乏扶持和引導。我國的人才培養機制和選人用人機制并沒有完善,導致很多優秀人才沒有合理的利用。對大部分的動漫專業人來說,他們的職業前景并沒有在政府的管理范圍之內;而對于動漫從業人員,既沒有設立規范的人才管理機制,也缺乏應有的人才錄入機構。
高校動漫人才培養模式不合理。師資力量在動漫人才培養中起決定性作用。目前在高校中的動漫專業老師大多是藝術設計或繪畫出身,他們在人物設計,場景或者原畫方面都能勝任,但是動漫專業的教學是很綜合的,不僅要能夠懂得藝術與設計,還必須具有動漫制作的實踐技能和技術。當前高校對于引進師資的門檻設置的太高,就算是高學歷、高職稱的教師,也只是精通于理論,實踐經驗和技術方面還很欠缺;相對于那些曾經在動漫企業工作過,擁有豐富的動漫產品制作經驗,唯學歷偏低的專業人才卻很難被高校所引進。
沒有科學正確的培養目標。在動漫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培養目標是整個培養模式的大方向,而目前我國的動漫人才培養中并沒有注重這個帶領整個產業發展方向的總規劃。從大部分高校開辦動漫專業以來,對于動漫產業的了解都還不足夠,就盲目的招生與開辦。他們對于整個動漫產業的運作方式都沒有充分的認識,對于動漫產業所需要的人才結構更是不夠了解,而動漫人才所必須具備的能力體系也沒有搞清楚,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參與到動漫企業的制作過程中來,培養出來的人的沒有特色。
三、如何加大動漫人才的培養力度
1.政府應該起帶頭作用。政府應該帶頭制定關于動漫人才的培養開發與規劃,為動漫產業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機制與開發規劃,鼓勵國內企業引進國外的人才培養體系的模式,壯大我國動漫產業的人才隊伍。政府有關部門應該通過動漫協會的行業組織制定更加科學的人才標準與規格,為動漫人才提供更多的保障和優惠。
2.改革高校的教學體系與教師隊伍。高校應該積極改革課程體系,增加更多途徑打造更加強大的師資隊伍。積極改革目前動漫專業教育課程的不合理成分,形成規范合理的新型課程體系,把課程內容與實踐更好的結合起來。對師資隊伍結構進行調整,對于一些在企業工作過,有著豐富實踐經驗的老師,我們應該壓低門檻,對于這些教師要給予更多的優惠來留住這樣的一些優秀師資力量。
3.學校與企業進行合作。在合作過程中,應該廣泛了解周邊地區的動漫企業、動漫市場幾動漫行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崗位設置,從而制定所需要培養的人才規格及人才培養目標。在高校的教學課程開發中,積極對企業的制作模式進行學習與模仿,讓動漫企業專家與技術人員也參與到課程制定當中來。在課程開發中,要模擬在動漫企業中的實際操作模式的工作環境,來對動漫專業的學生學習課程進行設計。
4.引進國外的動漫人才培訓機構的先進經驗。企業可以引進國外的動漫人才培訓機構的先進經驗。如聘請一些國外的動漫人才培訓優秀師資,培養適合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優秀人才,;也可以將一整套的動漫專業課程引進,通過對這些課程模式的一些借鑒與模仿,使企業能夠用這種優秀的課程培訓自己所需要的人才,使動漫企業的員工能夠更好的吸收國外優秀的制作經驗,把它變成我們自己所擁有的知識體系。
5.到國外進行留學培養。國家應該增加更多的動漫高端人才的出國留學計劃,使我國的優秀動漫人才能夠到動漫產業發達的國家學習先進的制作經驗。在其他動漫大國,他們有著豐富的動漫產業人才培養經驗,而且他們也有著非常成熟的動漫作品制作技能,把我們的動漫人才送過去,學習先進的制作技能與技術。然后再將這些優秀人才投入到動漫企業中,結合我國的風土人情與新引進的制作技能,創造出具有我國文化特色的動漫作品。
四、結語
作者簡介:彭吉象(1948- ),男,漢,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合作導師,兼任江蘇省文化廳藝術百家學術委員會委員,全國藝術學學會副會長,中國高等美育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中國高教影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高校藝術委員會副會長,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藝術系客座教授,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研究方向:藝術學。)
摘 要: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國的傳統藝術,特別是了解極富特色的中國傳統藝術精神;進一步學習外國先進文化和新的藝術表現方式和藝術手法,不斷加強中西文化藝術的交融會通,盡快創建中國藝術學學科體系,推動中國藝術走向世界,應當是我們每一位藝術工作者和文藝理論工作者的共同追求。也只有這樣,中國藝術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真正體現出中華民族藝術的文化價值與美學特色,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藝術才能在弘楊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真正走向世界舞臺,為各國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正因為如此,作為中國藝術學龐大體系的構建與敘述者,《中國藝術學》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背景,通過中國藝術簡史、中國藝術理論和中國藝術精神三個方面,從總體上勾畫出中國藝術的風貌,概括了中國藝術發展進程的基本規律,尤其突出了中國藝術的民族風格和美學特征,體現了中國藝術深邃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中國藝術學;學科體系;創建;培養;文化修養;藝術人才
中圖分類號:J02文獻標識碼:A
五千年悠悠歲月,五千年輝煌歷史,形成了光輝燦爛的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深厚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結晶,更是屹立在世界之東方、自成系統、獨具特色的文化。正是在這豐厚的中華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燦爛輝煌、絢麗多彩的中國藝術。從古至今,中國藝術涌現出了難以計數的杰出藝術家和不朽的藝術作品,并且形成了具有濃郁中華民族特色的中國傳統藝術理論和美學理論,形成了洋溢于我們中華民族一切優秀作品之中的中國藝術精神。正因為如此,如同中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樣,中國藝術也是人類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閃耀著舉世矚目、璀璨獨特的光芒。
在筆者擔任主編的專著《中國藝術學》(75萬字)中,正是以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背景,通過“中國藝術簡史”、“中國藝術理論”和“中國藝術精神”這樣三個方面,從總體上勾畫出中國藝術的風貌,概括了中國藝術發展進程的基本規律,尤其是突出了中國藝術的民族風格和美學特征,體現了中國藝術深邃的文化內涵。眾所周知,中國傳統藝術有著悠久漫長的歷史,從氣魄宏大的秦漢藝術,到藝術自覺時代的六朝風韻,從富于樂舞精神的唐代藝術,到推崇文人心態的宋代藝術,再到處于社會巨大裂變期的元明清藝術,組成了一幅極其壯觀的中國傳統藝術的歷史長卷。與此同時,中國藝術又包含著戲劇、舞蹈、音樂、美術、雜技、曲藝等等為數眾多的藝術門類,而在每個藝術門類中又都有浩如煙海的藝術作品與宛若繁星的優秀藝術家。此外,中國傳統藝術還包括著宮廷藝術、文人藝術、民間藝術、宗教藝術等不同內容和層面,其面貌更加異彩紛呈、氣象萬千。
毫無疑問,中國藝術學本身是一個龐大的體系。第一,中國藝術歷史悠久。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里藝術始終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國藝術是中國文化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中國文學史應當包括各個歷史時期的作家和作品,以及詩歌、散文、小說等各種文學體裁和樣式一樣,中國藝術通史也應當包括各個歷史時期的著名藝術家與經典藝術作品,以及音樂、舞蹈、美術、戲曲等各個藝術種類。除了中國藝術通史以外,由于中國藝術史上,各個歷史時期的藝術都取得了獨特而輝煌的成就,今后還應當采用斷代史的方法加以研究,例如秦漢藝術史、唐代藝術史等等。
第二,中國藝術門類眾多。除了世界各國通常都有的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舞蹈等等門類之外,中國藝術還有自己獨特的一些藝術種類,例如戲曲和書法等。與此同時,中國藝術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又形成了自己獨有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例如中國的國畫同西方的油畫、中國的戲曲同西方的話劇都存在著十分鮮明的區別,非常值得我們去深入研究。當然,作為中國特有藝術的戲曲,本身又包含著京劇、昆曲、越劇、豫劇等三百余個劇種,具有綜合性、程式性、虛擬性等戲曲藝術審美特征,值得我們從藝術學的高度去高屋建瓴地加以研究。
第三,中國藝術體系繁雜。在中國藝術史上,不同門類的中國藝術還包括著文人藝術、民間藝術、宮廷藝術、宗教藝術等不同方面和不同類別。就拿美術作品來講,現在的研究還主要集中在歷代的文人藝術家和宮廷藝術家,以及他們的作品即文人書畫和宮廷書畫。實際上,在民間藝術中,也有不少優秀的美術作品值得去發掘和研究。
第四,中國藝術成就輝煌。中國藝術猶如一個巨大的寶庫,歷朝歷代出現了無數的優秀藝術家,宛若天上的繁星一樣難以計數;產生了無數的優秀藝術作品,真可謂是浩若煙海,讓人目不暇給。正因為如此,中國藝術學學科體系的構建同樣是一項巨大的工程。
與此同時,中國傳統藝術在藝術創作、藝術鑒賞乃至藝術門類等方面,都鮮明地體現出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識,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從藝術創作來看,中國傳統藝術在創作規律、創作過程、創作方法、創作心理以及對于藝術家道德的要求等方面,都有許多獨到的理論。例如,強調創作與生活的關系,強調藝術家的作用和主客觀的統一,唐代張b的名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可謂一語中的。又如,在藝術創作中重視審美意象的孕育、形成和物態化的過程,清代鄭燮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堪稱精辟概括。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從藝術鑒賞來看,歷代大量的詩話、詞話、畫論、書論、文論、樂論、戲曲論、小說評點等等,以富有民族特色的風格和方式,蘊藏著極其豐富的藝術鑒賞和藝術批評的理論寶藏。中國傳統藝術這種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審美特征,甚至在某些藝術技巧、表現手法,乃至材料工具、物質媒介等方面體現出來。尤其是中國傳統藝術深深植根于民族傳統文化的豐富土壤之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審美意識,形成了中國傳統藝術精神。
應當看到,對于中國藝術學的研究,不但是為了完善和加強藝術學學科體系建設,培養藝術學人才的教學和科研方面的需要;與此同時,對于中國藝術學的研究,也是當前我國各個門類藝術實踐的迫切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講,今天的世界,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的藝術應當如何應對這種機遇和挑戰?如何真正走向世界?已經不只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緊迫的實踐問題。正因為如此,中國藝術能否真正走向世界?能否創作出為世界各國人民所喜愛的優秀藝術作品?歸根結底就在于我們的藝術家能否在創作中做到既具有全球視野和時代追求,同時又能深入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在東西方文化交融中,使自己的作品體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具有中國藝術的精神。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時代在發展,文明在前進。人類文化是一個不斷創造、不斷發展,不斷更新的過程。人類文化既有民族性,也有時代性;既有繼承性,也有創造性。正因為如此,中國當代文化是“傳統性”與“現代性”的統一,也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中華文化具有五千年歷史,繼承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藝術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未來的中華文化一定會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我們的民族藝術必須正視并且順應這一歷史發展的趨勢。我們更要看到,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大眾傳媒的普及,我們的一些傳統藝術正在遭到現代化強有力的沖擊,特別是大眾傳播媒介對于傳統藝術的沖擊和影響更是不能低估。這就要求我們的民族藝術不斷超越傳統,不斷追求創新,真正作到“傳統性”與“現代性”的有機統一。
另一方面,21世紀綜觀世界,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全球化,可以說是當代社會生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對于全球化的討論,也是當前世界范圍內最引人矚目的話題之一。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加強,加拿大著名傳播學家麥克魯漢早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關于“地球村”的概念,正在成為現實。尤其是以電影電視和因特網為主導的大眾傳播媒介正在重構著人類的生存空間,影響到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既要強調文化的民族性,創作出具有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的藝術作品,我們注意到,凡是具有鮮明民族性和地域性的文藝節目往往更容易受到世界各國觀眾的歡迎。但是,我們同時也要強調文化的世界性,必須走中西文化融合之路,通過外來文化的吸收與轉化,通過中西文化的會通交融,綜合創造出一種具有現代文明色彩的中國當代文化藝術,真正作到“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在這種意義上,正如人們常說的:“越具有民族性,也就越具有世界性”。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藝術才能真正適應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的時代要求。
在新世紀的時代大潮中,中國藝術如何真正走向世界?已經不止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而且也是一個緊迫的實踐問題。中國藝術能否真正走向世界?能否在世界藝壇上得到它應當具有的地位?能否創作出為世界各國觀眾所喜愛的優秀藝術作品?歸根結底就在于中國的藝術家們在創作中和表演中能否做到既具有全球視野和時代風貌,同時又能深入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在東西方文化交融中,使自己的作品體現出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特色,使自己的作品真正具有中國藝術的精神。
因此,一方面,正如人們常說越具有民族性也才越具有國際性,對于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我們民族藝術繁榮發展的沃土。另一方面,21世紀的藝術更需要對于民族的歷史和現實進行深刻反思,運用現代意識對于傳統文化進行觀照與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講,這種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反思,正是構成了中華民族優秀藝術作品文化價值與審美價值內在的深沉意蘊。
在這方面,許多優秀的華人藝術家們已經通過他們成功的經驗,給我們提供了不少深刻的啟示。其中之一,便是博采東西方文化所長,我把它概括歸納為一句話,就是“用現代的藝術語言來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換句話說,就是通過現代創新的藝術手法來體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這種成功的經驗,我們幾乎在各個藝術門類里都不難發現,并且在一批享譽世界的著名華人藝術家們那里找到例證。
在舞蹈領域中,著名舞蹈家楊麗萍運用現代的舞蹈語言來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她擔綱主演的大型舞蹈作品中《云南印象》中,將極具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情的云南少數民族文化,通過極富創新精神和時代色彩的現代舞蹈語匯體現出來,受到世界許多國家觀眾的熱烈歡迎。
在繪畫藝術領域中,旅美著名華人畫家丁紹光被稱之為“云南畫派”的代表人物,善于運用最具有現代創新意識的繪畫語言來表現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云南風情;此外,還有旅居法國的著名畫家趙無極,善于將國畫與油畫打通,將東西方文化的神韻通過自己的畫筆有機融匯在一起。
在建筑藝術領域中,享譽世界的建筑藝術大師貝聿銘善于運用現代建筑藝術語言來體現濃郁的東方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他設計的北京香山別墅就是一個典型的作品,極富時代特征的建筑手法與宛若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建筑風格交相輝映,他設計的另一個建筑藝術作品,巴黎羅浮宮門前的三角形建筑也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在音樂藝術領域中,旅美著名音樂家譚盾在音樂晚會上,將古代樂器編鐘與現代音樂語匯有機結合起來,在他為獲獎影片《臥虎藏龍》所創作的音樂中,更是將中國樂器鼓、鑼、鈸、板巧妙地編織為樂曲。
在電影藝術領域中,我們不但發現20世紀80年代電影藝術家,包括香港“新浪潮”電影和臺灣“新電影運動”,以及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大陸“第五代”導演群體,他們盡管有著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和美學追求,但是他們的影片至少也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用現代的電影語言來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此外,一批成功進軍好萊塢的華人電影藝術家如李安、吳宇森、成龍等,同樣也是如此。
正如李安在《臥虎藏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之后自己所說:“我對中國文化比較了解,對西方的文化也比較了解,就是站在這兩種文化中間,我采用西方人的方式成功地表達了一個中國人的故事。我有一些出發點是比較中國的,比如儒釋道這種東西……所以當我拍電影的時候,就會自然地把這些東方的精神還有西方的手法融進來。”①顯然,李安這種“東方的精神”和“西方的手法”,正是他成功的經驗,也就是我們所講的“用現代的藝術語言來體現中國的傳統文化”。
正因為如此,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進一步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國的傳統藝術,特別是了解極富特色的中國傳統藝術精神;進一步學習外國先進文化和新的藝術表現方式和藝術手法,不斷加強中西文化藝術的交融會通,盡快創建中國藝術學學科體系,推動中國藝術走向世界,應當是我們每一位藝術工作者和文藝理論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只有這樣,中國藝術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和特點,真正體現出中華民族藝術的文化價值與美學特色,也只有這樣,我們的民族藝術才能在弘楊傳統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創新,真正走向世界舞臺,為各國廣大觀眾所喜聞樂見。(責任編輯:陳娟娟)
① 張克榮編著《華人縱橫天下•李安》,現代出版社,2005年版,第194頁。
Construct Chinese Artistics Disciplinary System and Develop Cultivated Artistic Personnel
PENG Ji-xiang
(School of Art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關鍵詞:遺產;民族文化;創新創業人才;文化產業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人類創造力的見證。
2001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藝術振興基本法》以及各種文化振興政策。今年2月,日本又出臺了面向今后5年的“第二次基本方針”,方針揭示了現今文化藝術振興的意義,即文化力是國家之力,文化藝術和經濟緊密相連,明確指出了“文化藝術立國”的目標,日本文化廳長官青木保說:“面向21世紀,文化藝術非常重要,失去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目的。韓國政府不遺余力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1997年設立了“文化產業基金”,1999年通過了《文化產業振興法》,2001年又成立了文化產業振興院,政府還設立“阿里郎獎”,嘉獎、鼓勵那些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作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多傳統手工技藝正面臨著斷代、失傳、消失的危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是在保護和維系我們民族的文化身份,守護民族的精神家園。可以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不但迫在眉睫,更是激發民族文化創造力、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
現在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要求。二是如何借助市場經營文化產業項目與公益性文化藝術事業,又不能完全借助市場的力量進行發展,而缺乏專門藝術人才是關鍵問題。。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藝術產業政策如何完善,還存在立法層次低,統計指標體系不健全的問題。四是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課題以及文化體制改革滯后的問題,如何采取的針對性的研究。五是相關部門之間如何協調,行業組織和文化管理部門如何有效的合作,以形成合力,建立起政策規劃統一、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六是所生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產品科技含量較低,粗制濫造假冒偽劣產品過多,且盲目追求經濟效益,造成市場競爭能力減弱。可以看出,藝術專業人才的缺乏是在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的一個瓶頸,而在高校中認知傳統文化,創造創新型富有時代中國精神的藝術作品,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模式也是迫在眉睫。
任何民族所創造的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都是其民族精神的體現。但相對而言,對于民族精神的傳承,非物質文化占有更為重要的地位。這是因為,物質文化的載體已被物化為恒定的形式,表現為歷史的、靜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蘊涵隱藏很深,已遠離它的生態環境,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修養,不能潛心感受和解讀,是很難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傳遞的。而非物質文化的載體則是具體的活動過程,表現為現實的、活態的、不斷生成的,同時它就在民眾的真實生活之中,成為他們日常經驗的一部分。其精神蘊涵有如空氣和陽光,可以直接被人們所吸收,并在經常性的活動中世代傳承。一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是她獨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記憶,是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維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線。這種生命線一旦遭到破壞,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鏈將出現斷裂變形,民族的存在隨之發生危機。因此,面對當今強烈的“全球化”、“一體化”的沖擊,對這種文化的保護,實際就是對一個民族精神之根的呼喚、認同與養護,也是一個民族沿襲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人類歷史上,因為自身文化的失傳或被強行割斷而解體乃至消亡的事實,深刻地說明了這一點。
作為一個多民族的文化古國,在全球一體化的浪潮中,抵制強勢文化的侵襲,保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為維護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做出應有的貢獻,在強勢文化的沖擊面前保持高度的文化主體性,是越來越頻繁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對我們提出的嚴峻挑戰。在某種意義上說,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和保護,就是對我們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認識和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就是中華民族文化命脈的傳承。只有站在這樣的立場,我們才能夠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當代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以強烈的責任心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保護工作,共同迎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英語教學;提問藝術;創新思維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主陣地,而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主要來源于教師教學中科學的運用課堂提問的策略和技巧。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思維訓練,如何幫助學生建立優化的智能結構,如何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呢?本文擬從英語課堂提問藝術入手,就其中的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做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課堂提問對創新思維能力之培養的意義
1.優化設計課堂提問有利于新課程標準中教學目標的實現,為創新思維奠定堅實的語言知識基礎。
善教者,不僅要善于質疑,還要善于激疑,更要善于啟發學生自己質疑;不但可以提出淺層的問題讓學生回答,更要在教學中巧妙設疑,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并鼓勵學生獨立、積極的思考,標新立異,另辟蹊徑。通過教師以教學目標為中心,精心組織的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環環相扣的一系列提問,可以牢牢控制課堂教學的節奏和方向,突出授課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成為課堂的主導。學生會根據所設置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把學習的注意力集中到學習的重點和難點上,并在豐富的語篇信息中有目的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最終在民主、愉快、輕松的氛圍中,通過師生的合作共同完成預定的教學目標。同時,以一系列問題為主線,在整個激疑――生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得到了有效的誘導和調動,學生思路得以開拓,思維定勢有望得以突破,從而發現本來不容易發現的問題,為進一步的創造性思維提供了條件。
2.優化設計的課堂提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突破了學生在創新思維訓練中的主體性。
講究課堂提問藝術,其目的之一就是要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刺激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創新思維就是要使學生在思索問題的過程中訓練創新思維能力,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而是敢于探索新的未知領域。用問題去刺激、去引導學生善于從多角度、全方位去觀察、思考、分析和理解問題,發展逆向、發散思維,使學生不只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上,而是利用所學知識,結合已學知識去探索、去創造,培養創新思維,增強創新能力。
例如,高中英語Unit 14 Lesson 53 對話練習中,出現了三種表達建議的方式:(1)Why not…?(2)Why don’t you…?(3)You’d better.鼓勵學生展開思維,探索其它的方式,學生討論熱烈、踴躍發言,補充了(4)What/How about (doing) something …?(5)Would you like(to do) something?(6)Let’s…,shall we?(7)Is it better to do something?(8)Have you considered doing…?等等不同的句式。學生在疑問中思考,在教師的啟發下,自主探索,解決了問題,新舊知識得到了鞏固和提升,獲得了成就感,同時又反過來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3.優化設計的提問有利于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語篇應用的能力,從而有利于提高英語交際的能力。
(1)比較性提問:
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課文內容、情節、主題等的可比性,提出一些比較性問題,讓學生分析、比較、歸納。如教Martin Luther King時,可聯系Abraham Lincoln,設計:What’s the same between the two great persons? and what abou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
(2)概括性提問:
這種提問多見于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題。如教An Interesting Life一文時候,可設計What does “interesting” mean in this reading?學生通過討論,最后概括出interesting 此處是meaningful之意,從而揭示文章的主題。
(3)延伸性提問:
這種提問可以引導學生從所學的課文中“跳”出來,在時間、空間上作些拓展延伸,注重聯系實際來談認識、說看法。這也是滲透德育教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如在教American Country Music時,在學生對此文初步理解后,可以提問: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American young people today? and what about today’s Chinese young people?讓學生在討論中了解到當今美國年輕人消極、低沉的處世態度,以及我國當今青年的積極進取向上的精神面貌的強烈對比,將課內學到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延伸到課外相似的話題中,創造性地解決提出的問題,在不知不覺之中受到良好的政治思想教育。
二、課堂提問有講究
1.目的性
設計的問題應有明確的教學目標。提問必須以教學目標為導向,把握教學的整體性。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同時,還需要研究問題的設計目標。備課要備人、備教材兼顧,做到因人提問,有的放矢地提問。這樣可以有效控制課堂教學活動的進行,避免隨意性、盲目性、雜亂性。例如在處理First Aid 中的生詞injured, running water, medical care,wound,bleed時,可設計:
(1)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f you cut your finger?
――Wish the wound under cold running water, dry it and cover it with a piece of cloth.(引出生詞wound, running water.)
(2)Look at the picture. What has happened to the man?
――He’s injured.( 引出injured這一生詞)
(3)What’s the women doing?
――she’s putting a piece of cloth on the wound.(引出具體的急救措施。)
這樣有目的的提問避免了諸如What can you see?這類盲目又簡單的問題
2.針對性
提問要有針對性,主要是指提問的內容和提問的對象。課堂提問一般應選在知識的重點和關鍵處才有價值,如新舊知識的銜接之處。個別提問時,還要根據內容的難易程度,選擇合適的學生,問題的設置要盡量避免填空式,應留下一段相應“合適”的空間與考慮問題所需的“適當”的時間,使其經過積極思考才能回答,努力創設“跳一跳,摘到桃”的最佳情景,使學生們在“差距”中、在“跳躍”中思考和感悟。
3.啟發性
在教學實踐中,本人對此體會尤深,效果特別好,所謂逆向性提問,就是由教師提供答語,讓學生根據答語來提問,所提問題必須與答語吻合。這種方式使得同一個答語就可能有許多種提問,學生逆著答語去思考,可以有效地開拓思路,增強創新思維能力。在教7A Unit6 A Fashion Show 的 Integrated skills 時,我安排了一組對比性很強的關系服裝的教學內容:First,播放一組中國貧困地區的小學生在校學習、就餐、上學路上的短片。Next,請學生看著我說說我的穿著:light blue sports clothes;a pair of red wool gloves and white leather trainers,Then,請一組男同學和一組女同學到講臺旁來談論他們不同的服裝,包括material:cotton,leather,wool,style:clean,colorful,smart,modern,sporty,beautiful,comfortable,cool,color: yellow, red, white, pink ,purple, black, green,clothes:jeans,trousers,skirt,jumper,scarf,golf,cap,dress,skirt,shirt,blouse,shoes,trainers,leather boots等等,句型有:
What are you wearing today?
Look,how cool you are today!
What is(are)your blouse (jeans)made of?
I am sure your scarf matches your yellow jumper well
短語有:a yellow cotton blouse, a pair of white leather boots
Match my wool skirt well, be made of 教師預先把句型和短語寫在黑板上。Afterwards,啟發學生關注貧困地區的小學生的衣服和這兩組同學的服裝,進行比較,想想同學們應該怎樣花pocket money,動動手為貧困地區的小學生design their school clothes ,Finally,讓同學們來說說你自己設計的校服,老師給出的建議是:由于小學生好運動,校服以sports clothes為佳,可以參照我老師今天穿的運動服,從顏色、質地、體現sporty,colorful,cool,smart,modern,comfortable 等風格方面讓學生Speak up:
Our school clothes for the pupils in the poor areas.同時讓同學分小組用英語記錄下他們喜歡的校服及搭配并展開小組討論我們的校服:
What are our school clothes?
What colour are they?
What are they made of?
We are sure they match very well.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問答課文要點:
What are our clothes?
What are they made of?
在這節課堂上,學生們在操練英語的同時接受了一次精神洗禮。課后學生紛紛決心要把自己的零花錢存起來,捐給需要幫助的人,把自己不穿的衣服拿出來,進行好好的搭配和修補,包裝好捐給需要的學生,盡力把他們穿出風格來。
總之,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訓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主要陣地,也是評價一堂課的重要指標之一。教學中,凡是學生能發現的知識,教師不要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不要暗示。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活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張揚自己的個性,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新時代的教師,不僅要“傳道、授業、解惑”,還要做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開發者、培養者。讓我們從課堂教學開始,努力探索課堂提問藝術,讓學生在問題中鍛煉他們思維的翅膀,以便去更廣闊的未知世界自由翱翔!
【參考文獻】
[1]陶國剛《優化課堂設問,培養創新思維》
[2]沈燕 蔣旭華《注重有效提問,培養創新思維》
關鍵詞:文化創意 設計藝術 教育
河南省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涵蓋了文化創意產業鏈條上所有從業人員的學歷教育,再教育,技能培訓以及自我完善能力的培養。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處于這個產業鏈的高端,有著不可替代的主導地位,但對其作用機制的研究不能從其學科體系中割裂出來,必須在河南省地域文化、經濟發展水平的大背景下針對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及要求,依托大的學科體系展開全面的比較分析。
一、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特點及要求
文化創意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型新興產業,具有高知識性、高附加值、強融合性的特征。[1]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可以根據在產業鏈上的作用和分工的不同,分為文化創意人才、文化創意活動的組織人才和文化創意成果的經營人才。而文化創意人才能夠位于創意產業價值鏈的高端,是因為創意產品的主要增值部分就在其原創性的知識含量中。文化創意人才所從事的創造價值的這種活動,改變了過去必須要有實體生產才能成為產業與創造價值的觀念,而將抽象的、無形的創意活動當作產業鏈的一環。
1.文化創意產業的個性與共性
創意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關鍵是人才,創造性人才需要個性的自由發揮,而創造性產業在一定程度上要考慮共性,產業機制是規模化的,需要有制度和協調。[2]所以這樣一種個性和共性的結合,就是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和創造性產業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和協調問題。
高等設計藝術教育在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中最根本的作用就是解決了以上兩個問題,即文化創意增值和個性與共性的矛盾調和。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首先是文化創意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它的基本培養模式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批量為社會輸送創造性的人才。此時創造性人才的個性表達是基于一個系統科學的創新體系之上的,最終的教育成果表現為文化創意產業規模化發展的人才儲備。
2.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形勢
目前國際上文化創意產業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一是以英國政府定義為基礎的“ 創意型”,主要依托工業設計和藝術設計領域;二是以美國界定為代表的“版權型”,即生產和分銷知識產權的產業;三是中日韓等國的“文化型”,不論哪一種產業形式,文化創意人才的培養都是以高等設計藝術教育作為中堅力量。[3]僅以游戲產業為例,在2003年,美國設有游戲專業的大學(學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學設有游戲(開發、設計、管理、運營)專業,韓國有288所大學或學院設有相關專業。
二、河南省高等藝術教育的比較分析
河南省高等藝術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等院校的藝術普及教育、高等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方向、高等職業應用型的設計藝術教育、純藝術教育。其中普通高等院校的藝術普及教育和高等職業應用型設計藝術教育是河南藝術教育的重點。
(1)普通高等院校的藝術普及教育
在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占基礎性地位,而藝術素質教育又是人文素質教育的基礎。沒有藝術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高等學校需要藝術教育,實施藝術教育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時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切入點,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創新能力的根本途徑,是大學生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2)高等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方向
高等師范院校的藝術教育應該是以培養從事普及藝術教育為目標的教育人才為核心的。培養講方法、知識淵博、長于引導,有較高的藝術鑒賞、藝術批評、藝術教育理論研究能力的高水平教師。
(3)高等職業院校應的用型設計藝術教育
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是我國藝術教育領域發展教晚,但規模最大,分類最細,教育目標最明確的類別。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的辦學目的是培養祖國現代化建設中迫切需要的行業內專業人才,與行業相關技術、工程緊密結合,能夠快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繼續學習持續發展的能力,在熟練掌握專業基礎同時具備日后深入學習的能力。
(4)純藝術教育
純藝術的概念最早被賦予的意義是反藝術實踐中任何的功利性目的,是為了“藝術而藝術”的一種很純粹的,重精神體驗的藝術活動。因其被定義了本質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然的與應用型的各藝術設計專業相距日遠。
我們看到藝術普及教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應用型設計藝術教育的快速壯大,學歷培養和就業優勢兩把利器完成了對整個文化創意產業鏈的支持和提升。伴隨著我國經濟的高歌猛進,社會對應用型設計人才呈現出很大的剛性需求,高就業率、高收入帶動了藝術教育市場整體的繁榮。
三、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在河南省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重要作用及有效支撐
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是指高等職業學校主體有計劃發掘、培養與完善學生的設計藝術創造素質與能力的行為及其體制,是專門的以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目標為導向的設計藝術文化創造能力教育,其終極性目的是為了促進人類實現意義化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夢想。[4]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在本質上是在高層面上的發掘、促進學習者的設計文化素養、創意創造與傳播能力的形成與提高。
創新思維的培養是職業設計藝術教育的核心問題,設計藝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創新思維的發展。設計藝術的創新思維實質是指以辯證的邏輯性思維為基礎,以敏銳性、獨創性以及批判性為特征來體現形象的一種思維活動。所以在設計藝術的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善于捕捉創造靈感思維的能力。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的核心作用就是培養創意型、素質型、可持續發展型的人才,這也正是文化創意產業所需的人才。
文化創意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會受到消費者文化層次、審美取向、價值觀念等軟因素的制約,一個具備較高文化藝術素養的受眾市場無疑是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最強有力的保證。在高等職業藝術教育大框架下,通過高等藝術教育四個層次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到高等職業院校的藝術教育在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健康發展積蓄力量,為河南省文化創意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保障。
綜上所述,雖然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仍處在起步階段,但其強勁的發展勢頭,必定會成為我國未來的朝陽產業,前景不可估量。文化創意人才是河南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第一文化資源,在大力引進人才的同時,高等應用型設計藝術教育必須完全融入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新興的經濟力量,將文化創意與藝術感染力和科學技術生產力更為緊密的結合起來,攜手純藝術發展的力量,高度重視高等職業設計藝術教育,充分利用現有設計藝術教育資源和優勢,才能為河南培養更強更多本土化的文化創意人才,以促進和滿足河南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和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軼.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范式的分野及反思[J].現代傳播,2007(1):108-116.
[2]徐光春.徐光春在香港談中原文化與中原崛起,2007.55-56.
[3]歷無畏.創意產業導論[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
[4]彭吉象.藝術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7.
關鍵詞:信息化;初中數學;問題意識;培養
一、正視初中生數學問題意識的現狀
在很多課堂中,學生習慣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卻很少能自己提出問題,有些概念并未真正理解,有些知識的由來和“所以然”更是一知半解,學生有疑卻不問,這是為什么呢?
1.教學的封閉性讓學生無疑可問
傳統的結論性教學,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已經習慣教師給出現成的結論或答案,這樣的一種課堂氛圍也讓很多學生不敢問,所以就放棄了提出問題的念頭。
2.教學的“功利”性讓學生無機會問
在傳統的課堂上,大多數教與學的行為均由教師或部分優等生包辦代替,當教師發現學生提出的問題思路不對時,往往會打斷學生的表述,這樣一種不給學生機會提問的教學,不能讓學生的學習技能得到進一步的鍛煉與提升。
3.過于依賴聽覺阻礙了學生問題產生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于重視聽覺接收信息的功能,同時學科課程的開設也阻隔了知識間的相互聯系,從而影響到學生思考問題的方式。
二、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與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
1.巧借信息化創情景激發問題意識――想問
思維通常是由問題情境產生的,問題源于情景,數學情景是含有相關數學知識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情景,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例如,在“有理數的乘方”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一段有關拉面的視頻,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拉面在拉面師傅的手中逐漸變得越來越多,讓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發現問題,促使學生進行認知結構的重建。所以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創設相關的數學知識情景,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問題意識。
2.借鑒信息化營造民主氛圍培養自信心――敢問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促進學習的關鍵乃是教師和學生個人之間關系的某些態度和品質”,一個人的創造力只有在他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才能獲得最優的表現和發展。現代教育技術讓教師營造寬松、民主的氛圍,提供適宜探究的學習環境。例如,復習八年級數學“四邊形”這一章時,我在課件制作上,利用熱鏈接把四邊形、平行四邊形、特殊平行四邊形等主要的知識點,把相關的動畫和圖片都融合在了一起。把課件放在服務器上,在網絡教室進行教學時,讓學生根據自己需要,有選擇地學習主要內容。這樣教師與學生都成了學習者,學生不僅可與同學進行學習交流,也可同教師探討問題,形成了交互式學習氛圍,還可通過網絡查找一些相關的資料,在愉悅、民主的課堂氣氛中,師生的思維處于一種積極活躍狀態,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答。
3.利用信息化擴展課堂容量拓展知識――善問
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計算機網絡技術相融合,有利于學生知識視野的拓寬,學科的融合。例如,學習七年級下冊“統計調查”這節課時,我充分利用課前準備好的PPT課件,通過鏈接互聯網,有效通過編號(字母),對新聞、體育、動畫、娛樂、戲曲五類電視節目的喜愛情況現場進行調查統計,在探究實踐的過程中,學生們形式多樣的問題脫口而出。現代教育技術融合了學科知識,讓學生能夠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觀察,養成善于觀察的習慣,從而發現有價值的問題。
摘要:武術,是一個永遠處在變化中的動態概念。在悠久的武術文化發展歷史中,也蘊含著豐富的武術哲學思想[2]。武術在幾千年的演變發展中,成為了我華夏兒女的驕傲,直至今日成為我們的國粹。千百年來武術融合了各家的思想以及地域的不同逐漸發展為多個流派。通過傳播武術文化內涵,不僅加強了高校與社會的聯系,還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調節了大學生的心理,增進了身心健康,提高其綜合能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關鍵詞:武術內涵 武術教育 民族精神 哲學思
武術,其本質是格斗,但卻包含了儒家、道家、墨家等各家的思想及各時期的文化內涵,讓武術不單單是爭斗,更是一種育人育己的體育項目。作為一種將健身與育人完美結合在一起的體育項目,更應該在高校中得到更好的培養和教育。在國家的重視下,各高校開展了武術選修課,但這種課程的開展主要是以健身為主,卻忽視了武術更深的內涵,這樣長此以往必定會大大影響武術的傳承。高校是文化教育培養主要領地,大學生本身又具有很高的文化素養,更是中華民族文明繼承和發展的主力軍,所以我們要在高校中把武術的本質與武術的文化內涵結合起來進行教育培養,這樣才能有利于武術的傳承與發展。一、武術文化的相關概念、內涵、特點。
(一)武術的概念
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體育項目,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部分。其武術以動作形態為主體,但其中包含了深厚的哲理、藝術及思想。武術由其具體動作形態,設計動作形態的內在原則,以及支配這種內在原則的三種要素組成。
(二)武術文化的特點
武術文化具有技擊性的特點,技擊性是武術的本質屬性,也是構成武術文化的核心要素,而千百年來對武術注入的文化與內涵使武術有了思想,成為不僅僅是一種格斗技擊的打斗技能,更是一種有著思想的技擊藝術。武術之所以可以傳承至今,其合理性是武術又格斗的本質,而思想文化與內涵使武術流傳至今的靈魂,所以從武術的文化概念和內涵可知,我們對武術的判斷不能僅從表面去看,而必須深入武術文化的內涵。
二、武術文化內涵對于武術發展的重要性
一提到中華民族,人們大多會想起武術這個項目,現在雖然國家正在進行重視,但卻單單只重視了武術的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功能,卻沒注重到到武術的文化內涵。武術千百年的文化內涵武德,在日韓得到了重視,如跆拳道,在跆拳道中最注重的就是禮義廉恥忠孝仁義,而發展至今我們卻忽略了這點,而且他們在跆拳道的規則,以及對抗競技中都有很好的表現方式,這是致使他們能上奧運的主要原因。武術可以強身,更可以育人,如詩仙李白,唐太宗李世民,以及我們的乾隆皇帝,都是文武兼修。武可修身,文可修心,但武更可以讓人身心得到更高的升華。武術的練習不僅僅是強身健體,防身自衛,更多的是學習武術的內涵,武術千百年來發展的歷程。在武術中我們可以修身修心,可以了解中國更多的傳統,道德,哲學,以及千百年來發展中各種武術家智慧的結晶。
三、結論與建議
(一)武術文化內涵在高校的開展有利于武術文化的傳承,民族精神的弘揚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也是構成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文化的傳承則是民族共同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機制,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靈魂。對學生進行武術文化的教育,就是對武術文化的傳承,并且使青少年具有較強的民族精神意識、素養和平哥,使其能更好的繼承民族文化,傳承并弘揚民族精神。
(二)武術文化內涵在高校的開展有利于提高高校學生人文素質
武術在千百年來的風雨歷程中,涵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各種成分和要素,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他融合了古代哲學、陰陽說、儒家、道家思想等等,在武術的身上可以找到幾乎所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烙印。武術作為高校重要的體育內容,那么就更應該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從而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
(三)高校對武術文化內涵的教育培養有助于武術世界性的傳播和發展
高校,言外之意是一個高等教育的學府,是聚集了全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的高素質人才,是文化教育的主陣地。高校是一個具有更高平臺,擁有更高素質人才的地方,高校成為了與他校交流、全國交流、國際流的一個窗口,武術作為我國的一個獨有的特色項目,便成了高校中打交流開窗口的重要手段。因此高校中對武術文化的教育培養,更有助于武術在世界性的傳播和發展。
(四)將武術文化內涵融入大學武術教育培養課程的措施
1.高等學校的武術課程是武術文化傳播的最好途徑,因為武術課程在很多高校已經成為一門必修課,雖然很多同學在被迫上這門課程,但是可以再這個基礎上,來傳播武術的文化內涵更好的提高高校學生的興趣,從而來弘揚民族傳統文化。
2.高校中的武術隊起到的是決定性的作用,在武術隊中,不乏技術很好的學生,這樣在實際的表演中,可以讓校園其他同學更客觀更近距離的對武術產生興趣。武術隊可以和武術協會相輔相成,在校外進行多方面的交流,一是技術交流,再者是武術文化內涵的交流。這樣才能使得武術文化能在高校中更好的開展開來。
參考文獻:
[1] 張耀庭.中國武術史[M].人民體育出版社.1996.
關鍵詞:民間文化 藝術設計教學 思維能力 創新性 主動性 整體性
中國民間文化是相較于上層精英文化而言的特定文化形態,單從表象理解,只是屬于下里巴人范疇,似不足道。但是,孔子《論語。先進》有云:“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上溯歷史長河可以發現,民間文化承繼了人類童年文化的混合性,在下層勞動者間發展、流傳,這種根性特征決定了其生生不息、強大蓬勃的生命力。教師在藝術設計教學中,把傳統民間文化引入課堂,引導學生自覺地把民間美術元素糅合進設計之中,在世界全球化的當下,可為開拓學生的思維增加助力,使其設計出的作品具有盎然的生機和活力。
一、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藝術設計作品通過將抽象的概念轉化成視覺符號進行信息的傳達,是否具有創新性、能否吸引觀者眼球便成為重中之重,而想象力又是決定創新性思維能力的關鍵一環。“真正的創造就是藝術想象的活動。”想象,作為一種心理能力,不僅是審美心理活動中最重要的構成因素,也是藝術創作中最積極的創造性智能,這種智能最大限度地被保留在了民間美術之中。
中國上下5000年,文化史與社會史始終保持著千絲萬縷的關聯性。中國民間文化觀念是在匱乏的現實條件中形成的,以超越現實困境,擺脫人生苦難為中心意向的主體意識系統。民間美術依附著民間文化而生,其藝術形態充分體現了勞苦大眾希望營造一個沒有疾病、貧窮和痛苦的美好世界的愿望,他們渴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丁興旺、生活安康,這也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他們無窮無盡的藝術想象力。
以民間剪紙藝術為例,家有譜猶如國有史,據甘肅省國家級民間剪紙藝術大師彭粉女老人的家譜記載:“清朝年間由慶陽縣田城子村遷移正寧縣許溝泉村,人丁繁盛。因同治年間遭回亂,人丁屠殺,唯留三人,至今稍繁,家計寬裕,文氣浩大。慎終追遠之心志,夙夜憂思,不遑寢之,遂今日思想本有其本水之有源,人生在世敢放先祖迄今繼承者為序。”生活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可預測,只有民間藝人手中的剪刀才是心靈的慰藉。在他們的作品中,人類、動物與植物之間模糊了界限:蛇身人面的小娃娃咧嘴而笑,翩然起舞;狗兒跳上躍下,長著兔子般的耳朵;生命樹枝繁葉茂,連接著人類和天界,整個世界呈現出異彩紛呈的奇妙景象。在這種審美想象中,不僅使主體的愿望得到了精神性、意念性的滿足,而且自由馳騁的想象力使作品具有了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觀之難忘。
在了解民間文化的基礎上,把民間美術引入到設計教學中,例如在設計教學課上,上述人物與動物、動物與場景的組合套用都可被學生吸收借鑒。此外,因為是民間藝人再造的世界,民間剪紙作品的創作會突破形體外在輪廓的限制,忽略物象實際比例,自由安排主體物和從屬物的大小。同時,為了展現蓬勃的生命力,民間剪紙作品大膽選用飽和度較高的色彩,精心拼貼組合,艷麗但不艷俗。學生把這些構成特色融匯進藝術設計,可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其大膽創新的能力。
二、主動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所謂主動性,是指人在完成某項活動的過程中,來源于自身并驅動自己去行動的動力的強度,對于中國百姓而言,這種主動性反映在依賴和貼近偉大的土地的民間文化生活之中。生活,在淳樸百姓的心靈世界里,不單是追求物質、滿足物欲的日常營生,還是一種關照人生、寄托情懷的介質。人們自覺自愿地通過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表達自己對于土地和家園的熱愛,賦予每一個細節以神圣的意味和親切的情趣。
首先,神圣的意味體現在如稻谷收獲后,人們會把豐收歸功于照料土地的社神和先祖,會為他們獻上清香四溢的新米新面;人們也知道在某個時節、用某種形式給花烏魚蟲等大自然的伙伴慶賀生日,在新春到來之際,也會為身邊的家畜、房屋、樹木掛上彩綢,共享時序交替的喜悅。其次,親切的情趣體現在人們對于身邊一草一木、飛鳥游魚的熱愛上。他們栽種牽牛花,因為牽牛花樸實無華、蔓長葉茂,常攀籬笆和墻頭趨勢而上,是“步步登高”的象征;他們喜愛鴛鴦,稱其為“愛情烏”,因其雌雄形影不離,被視為愛情美滿、婚姻幸福的象征。
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在論述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時指出:“忽視民間藝術,就不可能真正了解民族文化及其基本精神。不將民間藝術當做民俗現象來考察,不研究它與其他民俗活動的聯系,也就使民間藝術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對民間美術有深層的了解。”可見,民間美術依附于各種民俗活動而生。民間藝人把牽牛花變為剪紙形象,貼于窗欞炕頭;把鴛鴦繡于新婚枕頭上,以維系家庭的幸福。
唯有打動自己方可打動他人,任何一件民間美術作品都是深受民間文化浸染的自覺自愿的藝術結晶。現代藝術設計的諸多流派均來源于印象主義、立體主義、構成主義等現代繪畫風格,而對于中國藝術設計教育工作者來說,不能只是被動的接受西方話語。民間文化語境下的設計教學一方面可引導學生張開雙眼,細心觀察生活、主動體悟生活,發掘自身對于生活的熱愛,創作出感染設計者本身,也吸引廣大受眾的作品。另一方面,學生也可以從民間藝術家的創作中汲取靈感,主觀能動地開掘本民族的藝術寶庫,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設計作品,更好地完善和發展本民族固有之文化。
三、整體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從創新性思維能力和主動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看出,以民間文化為載體的民間美術出自勞動者之手,也服務于勞動者自己,是民族藝術之源和民族藝術之母。而中國現代藝術設計作為中國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必然的與整個文化系統發生關聯性作用。這種整體性的關照有利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自身素養的全面提高。
西方世界把人理解為抽象的思維主體,把世界看做思維主體所認識、把握的對象性實在。與這種主、客體二元對立的認識不同,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認識論世界,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理性與感性在其間交織和融合。
(一)理性精神的體現
就理性而言,民間文化觀念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實用理性精神。人們向往豐衣足食、沒有疾病困擾的生活,在漫長的農耕時代中,通過老百姓長期的觀察和總結,積累了大量的體現自然規律如天文、地理、醫藥、農藝等方面的經驗知識。同時,傳統倫理觀念又深刻影響著普通勞動者的日常生活,如民間有詞云:“人人說,新姑娘,可敬可愛。孔圣賢,女四書,讀滿心懷。夫今日,小登科,懸燈結彩。子異日,大登科,八扶八抬。化一省,眾黎民,人人愛戴。”可見,勞動者一方面觀察大自然,腳踏實地地生活,一方面也用傳統倫理道德規約自己的行為,這些都是理性精神的集中體現。
(二)感性精神的表達
除理性精神外,民間文化觀念又帶有十分濃郁的原始信仰色彩和十分浪漫的感性表達。如人們認為日食是天狗把太陽咬下了一口,還有“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口丁”,“竹子開花,人要搬家”等混淆了主觀與客觀、理想與現實的說法。這些觀念被融合進民間美術中,就使作品帶有了浪漫主義的色彩。在傳統刺繡作品中,不能只繡一只眼睛,因為“魂魄不全”,是不吉利的象征;在民間剪紙中,因蝙蝠的“蝠”與“福”諧音,蝙蝠就成了幸福、幸運的象征等等。
在全省高校即將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之際,學校組織召開選人用人、人事招錄、培訓培養問題自查自糾工作會議,意義重大,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貫徹落實8月19日全省高校選人用人、人事招錄、培訓培養問題自查自糾工作會議精神,結合學院實際情況,積極開展自查自糾工作,以務實的工作作風查擺學校在選人用人、人事招錄、培訓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以扎實的工作舉措糾正學校在選人用人、人事招錄、培訓培養方面的不正之風,建立健全選人用人、人才招錄、培訓培養的長效機制,推動學校高質量的發展。在此,我就開展本次自查自糾工作提四點要求。
一、統一思想、深化認識
抓好選人用人、人事招錄、培訓培養工作,關乎黨的教育事業發展,關乎學校干部隊伍建設,組織關心,社會關切、師生關注。我們要從講政治的高度深刻認識選人用人、人事招錄、培訓培養方面開展自查自糾工作的重大意義,自覺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確保自查自糾工作取得實效。堅決摒棄麻木不仁、無動于衷的“無所謂”的思想,堅決克服敷衍應對不扎實不擔當的行為。
二、自我革命,查找問題
學校開展本次選人用人、人事招錄、培訓培養問題自查自糾工作要堅持以政治建設為統領,強化政治責任擔當,勇于自我革命,深入自查自糾。一是要成立以學校主要領導為組長的自查自糾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總體部署、督導指導自查自糾工作,領導小組要下設辦公室,負責貫徹落實領導小組的決策部署;二是要緊扣自查自糾通知要求,重點自查“制度落實、選人用人、人事招錄、培訓培養、巡察整改”五項重點工作,明確“時間表”,制定“路線圖”,落實責任部門和責任人,有計劃地推進自查自糾工作;三是要堅決防止自查自糾形式主義,杜絕淺顯自查、虛假自查,堅決防止“把說了當成做了”,“把做了當成做好了”,要以“兩反三轉”為契機,把自查自糾工作做深做細、落地見效。
三、執紀監督,落實責任
本次xx省高校選人用人、人事招錄、培訓培養自查自糾工作是經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黨組與省紀委監委派駐紀檢監察組共同研究決定的,既體現政治責任,又具有針對性操作性。大家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嚴肅正視問題。我自己要承擔自查自糾工作第一責任人的責任,親自統籌、親自督促、確保自查自糾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領導班子成員要主動擔當,抓好分工范圍內的自查自糾工作,科室負責人及廣大教職員工要積極主動參與自查自糾工作,學校紀委監察室要踐行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防止零報告無責任,無問題保太平的現象發生,積極主動履行監督、檢查、問責的職責,推動自查自糾工作有效開展。
四、面對現實,建章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