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免疫學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目前各種呼吸睡眠障礙性疾病日益增多,最常見的呼吸睡眠障礙性疾病如失眠、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在我國患病率很高[1]。睡眠障礙疾病能對身體多個系統造成損害,能導致障礙、腎功能損害、心腦血管疾病、神經精神疾病。準確地診斷呼吸睡眠疾病及其類型并及時采取相應治療措施就十分重要,多導睡眠儀(PSG)能夠準確地診斷睡眠呼吸障礙疾病,并確定其類型。通過多導睡眠儀監測確診睡眠呼吸障礙疾病,為醫生確診提供了充分的臨床依據,進而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案,為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提供科學保障。我科室于2009年4月至2010年7月應用PSG對196例疑有睡眠障礙疾病患者進行了整夜睡眠或白天多次小睡的監測,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196例疑有睡眠障礙疾病患者,男性170例,女性26例,年齡4~70歲,均采用德國生產的EMBLAS4000多導睡眠監測儀(PSG),進行整夜睡眠監測或白天多次小睡監測。
1.2方法:在監測專用房內作PSG檢查,連續監測7h。監測腦電、眼動、口鼻氣流、鼾聲、心電、胸腹式呼吸、血氧飽和度及等,通過微型記錄儀進行實時記錄、輸入電腦進行處理、分析,給出結果。注意事項:做檢測前沐浴、理發,監測當日午后禁飲咖啡及飲料,不得用鎮靜劑。所安裝的電極要粘牢,不易脫落,胸腹運動帶與胸壁相貼得體,松緊適度。
2結果
196例疑似睡眠呼吸障礙疾病中阻塞性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160例(81.6%),失眠患者26例,發作性睡病4例,不安腿綜合征[2]2例,反復發作性過度睡眠1例,癲癇3例(通過擴展PSG腦電導聯發現癲癇棘波),其中阻塞性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中阻塞型低通氣119例(74.4%),混合型30例(18.8%),中樞性11例(6.9%)。在睡眠呼吸障礙疾病中阻塞性睡眠暫停綜合征占絕大多數,而且對身體危害最大,在這里對此病的監測結果做詳細分析,結果表明阻塞性睡眠暫停綜合征存在較大程度的血氧飽和度下降(中重度占83.1%)和呼吸紊亂(中重度占89.4%),血氧飽和度下降分為輕度、中度、重度,呼吸紊亂是指呼吸暫停或不同程度的氣流下降。睡眠呼吸暫停嚴重程度的標準以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AHI)來判斷。AHI是指睡眠中每小時呼吸暫停和低通氣的次數。輕度的呼吸暫停定義為AHI5~15次/h,中度為AHI15~30次/h,重度為AHI>30次/h[3]。監測結果:呼吸紊亂:輕度17例,中度34例,重度109例;血氧飽和度下降:輕度27例,中度41例,重度92例。對160例阻塞性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中有解剖結構異常的患者進行手術治療30例,對無解剖結構異常的給予配戴呼吸機治療130例,并追蹤觀察。阻塞性睡眠暫停綜合征經配戴呼吸機治療后氣道通暢,鼾聲消失,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指數降至5次/h以下,血氧飽和度提高到90%以上,因而及時診斷、及時治療十分重要。
關鍵詞:風濕免疫教學法;學生能力;培養
本研究特將以就業為導向的風濕免疫教學法引入風濕免疫內科實習教學中,并探討其能力評分情況及教學方法滿意度的數據差異,詳情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基礎資料
從醫院風濕免疫內科2015年2月~6月接收的實習學生中選取80名作為受試對象,利用隨機平衡序貫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23名實習學生中有男生40名,女生17名,年齡在22~31歲之間,平均(28.7±1.6)歲;對照組40名實習學生中男生25名,女生15名,年齡21~31歲,平均(28.5±1.7)歲。兩組均為碩士學歷,均為風濕免疫內科實習學生,組間基礎資料數據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
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的教學法,即由帶教老師帶領學生將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向其詳細講解注意事項,并定期組織考核,鼓勵學生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向教師反饋發現的問題和疑問,教師應當向其詳細解釋處理方案和原因。觀察組接受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法,主要內容為:首先,由帶教老師通過問卷調查、談話、匿名投票等方式了解學生今后的就業意向及規劃;其次,教師除了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外,還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適當向學生介紹當前的就業形勢,給予學生面對面的指導,引導學生做好長期的職業規劃;再次,教師應培養學生在今后臨床實踐過程中需要的能力和工作技巧,如護患溝通技巧、特殊病患的處理方案、病歷記錄書寫的注意事等;最后,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適當穿插理論知識的講解。若學生遇到疑問,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方案。
3.觀察指標
教學時長均為1個月,教師于教學結束后采用百分制對兩組實習學生理論知識、醫患溝通技巧、實踐操作水平、問題解決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說明教學成效越理想。兩組學生對教師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由學生自主評定,非常滿意和滿意構成比之和即為總滿意率。
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量、等級和率分別采用t、非參數法和卡方檢驗,若P
二、結果
1.兩組評分比較
觀察組學生的理論知識、醫患溝通技巧、實踐操作水平、問題解決能力評分均遠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均具有顯著性(P
2.兩組教師滿意度的比較
觀察組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者分別有32人、8人和0人,總滿意率為100.0%;對照組分別有21人、14人和5人,總滿意率為87.5%。組間滿意度分布及總滿意率比較差異均有顯著性(U=4.536,X2=5.207,P
三、討論
風濕免疫科是近年來新興的科室,其疾病類型復雜多樣,患者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治療原理等方面的知識均比較瑣碎,并且內容枯燥無味、難以理解。多數實習學生反映在風濕免疫內科實踐教學中對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理解程度并不理想,并且很多內容往往靠死記硬背才能達到教學要求。因此,當前的教學模式下仍然有很多風濕免疫專業學生的能力達不到臨床實踐的要求,因而制約了醫療單位的服務質量和發展水平。
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在風濕免疫內科實習教學中著重培養社會需要的多樣化人才,在提升學生專業知識水平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同時,還重視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法比傳統的教學模式成效更佳,優勢也更為明顯。相關研究指出,在風濕免疫科實習教學中引入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提升教學成效。本研究中觀察組的評分和滿意度均明顯優于對照組,這證明了該教學模式的有效性。綜上所述,筆者建議在風濕免疫科實習中引入該教學模式,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同時還可提升其滿意度和學習興趣,不失為一種理想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關鍵詞】“教學做評用”一體化;平面設計;項目
1.引言
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也稱作視覺傳達設計,是創造性思維與藝術表達的融合,以“視覺”作為溝通和表達的方式,運用符號、圖片、文字和色彩等視覺元素,通過多種表現方式創造出用來傳達觀念和信息的視覺表現。[1]
平面設計是我院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核心方向之一,課程主要涉及招貼設計、包裝設計、出版物排版等典型工作任務,每門課程對應學習掌握不同的設計軟件,每個項目要求在“教學做評用”一體化模式下完成富有創意、內容豐滿、形式新穎的作品,達成設計任務。
2.“教學做評用”一體化教學模式的設計
我院平面設計類課程已經開設多年,在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同時也發現了此類課程的教學弊端。
2.1 學生缺乏積極性
以往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單一,教師演示學生模仿,沒有更好的監管辦法。在教師演示時很難控制學生注意力、走神現象嚴重,等到操作時再查書上的步驟,失去了教師演示的意義,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學習效果差。
2.2 不能學以致用
以往教學模式學生的工作任務主要來自于書本,書本上的設計任務完成了就是學會了,這就造成了學生只會模仿課本的例子,難于發揮想象力,操作技術不全面,不能承擔修改和變動的任務,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
2.3 設計缺乏創意
創造性源于個人的積累,學生專業基礎參差不齊、人生閱歷淺、對藝術作品的鑒賞和感悟力低,這就要求教師的講解更加生動、教學內容涉及范圍更加廣泛、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教學任務更加體現時代氣息和創造力。
針對這些弊端,課題組成員展開新一輪行業企業調研、畢業生調研和在校生調研,參考職業資格規范,重新梳理了平面設計教學模塊的課程體系、核心工作崗位及典型工作任務,修訂了相關課程的課程標準。結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進行整理歸納和反復推敲,提出“教學做評用”一體化教學模式改革方案。該模式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典型工作任務載體,師生共同完成教、學、做、評、用等教學環節,實現提高學生鑒賞、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目標。
3.“教學做評用”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現
3.1 教師教――教師主導
3.1.1 課程準備
首先確定課程培養目標,分析相關企業工作崗位和典型工作任務,確定引入課堂的教學項目,制定新型課程標準。要求教學項目來源于企業一線,教師每年每門課程至少開發2-4個教學項目,項目設定由簡單到復雜、由特殊到一般、由單一到綜合循序漸進。根據教學項目的工作任務,進一步確定工作角色。大多數平面設計類項目都可以分為產品設計、素材采集與處理、產品制作、印前處理等任務流程,據此劃分不同角色,可供小組分配使用。
教學項目設計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適度拓展教學內容,即在項目實施中增加設計原理、表現技法、平面構成、色彩構成、文化內涵、創意原則、運營模式等行業崗位應知應會的內容,為學以致用打下基礎。[2]
教師積極建設課程資源,根據教學項目和教學模式編寫新型教材,本專業平面設計類課程已經先后出版教材5本,結合實際崗位需求設計教學項目,包括實用性、趣味性、創新型教學項目20余個。不斷完善網絡課程資源,開發教學項目視頻、動畫、課件、講義、行業信息、參考資料等。博客、QQ、微信等多渠道與學生保持溝通無障礙,利用與學生的互動和信息反饋及時地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改善教學。
3.1.2 任務提出
課堂上,教師首先根據教學項目提出具體要求,任務流程和技能操作等不易說清的問題可使用教學視頻或錄屏視頻,并發放項目指南。每個教學項目都配有項目指南,介紹該項目的教學目標、能力要求、角色分配、學習建議和學習進度,提供教學資源、參考資料或相關網站,供學生分析和實施任務時使用。教師定期布置自主設計任務,主題由學生自主確定、學生獨立實施并展示作品,提高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1.3 任務分配
學生收到項目指南,熟悉項目具體要求以后,教師將精心設計的一個或多個情境化任務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任務分配并對任務分配情況進行詳細登記,以便任務實施過程的跟蹤和落實。[3]
3.2 學生學――學生主體
3.2.1 任務領取(選取)
學生在明確項目具體要求后,以小組為單位領取任務或選取任務,并參考項目指南中的角色劃分進行角色任務領取,每個人需填寫角色任務單,小組組長需填寫小組任務單,任務單將記錄任務的完成過程和結果,并附有任務考核評價欄。
3.2.2 任務分析
學生收到角色任務單后,要對自身角色的主要任務進行分析和討論,組長最終確定每個組員的角色任務,制定整體項目解決方案,強化團隊協作精神和口頭溝通能力的培養,組長將根據角色任務難度及完成情況,給出組員小組考核成績分數或名次。
3.3 師生共做
平面設計類教學項目的實施要特別注意作品的實用性、觀賞性和獨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教師指導不能一味要求“一致性”。
任務實施:
在教師指導下,每位組員制定自己的角色解決方案,完成具體的角色任務并進行自評,之后與組內其他成員的角色任務進行連接,共同完成教學項目。組長組織進行小組評價后,上交每位組員的角色任務單和小組任務單,準備項目演示和答辯。各組在答辯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在小組互評和教師評價后,最終做出項目綜合評價。
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學方法的運用尤為重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合適的角色、講究的教學方法,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除了應用常見的項目驅動、案例教學、小組討論、啟發式等教學方法外,還要著重使用趣味教學法和分層教學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4 師生共評
課程評價由評價形式、評價范圍、評價方位形成師生全方位立體評價體系。
3.4.1 形式多元
評價方式由一元轉向多元,平面設計類課程特別適合過程考核、技能測試、作品展示、項目分析和設計、課程設計等多種形式評價學生。定期舉行作品展,將學生自主開發的作品進行公開布展并講解,給學生搭建一個相互學習、提高鑒賞力和創新力的平臺,可給予一定獎勵或計分。
3.4.2 范圍多元
評價范圍由一元轉向多元,樹立以“綜合能力測試”為中心的現代考核和評價觀念,分別從職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等方面全面的評價學生。特別是學習態度、創新能力、團隊協作等能力的考核,占總成績的比例有所提升。
3.4.3 方位多元
評價方位由一元轉向多元,分別從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小組評價等多種方位公正客觀的評價學生。同時引入技能大賽考核機制,選拔部分學生參加校級、市級乃至國家級技能大賽,根據技能大賽的級別以及獲獎級別將給予不同等級的獎勵,并可申請免試。
3.5 師生共用
3.5.1 與其他課程模塊相結合
平面設計類課程要達到學以致用,還可以和其他模塊相結合。例如和網頁設計類、軟件設計類課程相結合,進行網頁或軟件的界面設計,就可以合理其他模塊的產品布局、豐富產品內容,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產品效果。現學院已開設界面設計課程,使平面設計類課程應用到其他領域。
3.5.2 校企合作
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利用學院技能社團和創新創業工作室,積極參與社會設計項目投標,接受企業訂單,為作品明碼標價,實現自我價值,這樣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又有利于其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創作水平[1]。我系已與多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完成網頁維護項目3個,宣傳冊設計項目2個,裝幀設計項目2個,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設計水平,還創造了產值。
4.“教學做評用”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效果
平面設計類課程應用“教學做評用”一體化教學模式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它不僅發揮了“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優勢,實現了學生自主學習,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還增加了“評”和“用”,“評”使學生加入到評價機制中來,為學生創造了相互學習、開闊眼界的機會;“用”拓寬了專業發展方向,架通了學生和企業之間的橋梁,使學生學以致用,提高了教學質量,為企業輸送大批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奕.對平面設計教學中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考[J].美術教育研究.2014(03):146-147.
[2]胡北辰.創新教育在平面設計課程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J].福建電腦.2014(03):185-186.
[3]趙家敏.“教學做評一體化”任務型教學設計與實踐[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4(01):105-106.
心里學家的研究發現,人的面部表情在萬種以上,它表達著各自不同的情緒,成為人們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的重要窗口,是人體語言的“稠密區”。而目光所反映出的人的不同思想情感在整個面部表情中自然首推第一。
俗話說:眼睛是人心靈的窗口。魯迅先生說:“寫人極儉省的筆法是畫眼睛。”事實上也正如此。在教學中,教師的目光不僅是他心靈的窗戶,更是他借以傳遞信息和組織教學的有力手段。課堂上,有的學生思想上開小差,搞小動作,東張西望,我們只要看他一眼,那學生便會不由自主地作出相應的反應,往往可很快把思緒回歸到我們的教學中來。試想,若是教師只是低著頭,只看課本和教案,而不注意學生的表情和反應,或只是高昂著頭,“目中無人”,目光游離于天花板,其結果會如何呢?那自然是既不利于課堂教學,又對學生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更不必說很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了。
那么,如何正確運用目光來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有效地組織好課堂教學呢?
首先,教師的目光既不能呆滯,也不能閃爍不定。
有的教師一進教室,學生喊起立致敬詞,他都只顧翻課本,找教案,目光僅僅停留在三尺講桌上,或雖抬頭,要么平視,目光僅僅習慣于停留在某一狹小的角落;要么仰視,目光呆滯于天花板或吊燈之上。也有的教師一進教室,看似其目光游離于教室前前后后,卻因其閃爍不定弄得學生要么十分尷尬,要么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各自心中直犯嘀咕:我今天怎么啦?他今天怎么啦?這自然很不利于短時間內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當堂教學中來。
恰恰相反,例如,剛剛走上講臺,面向學生起立致敬語時,教師視線就應從左向右,然后再從右向左進行一下環視,這表現出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對課堂局面也有控制能力,同時,其親切關注的目光還可很快縮短師生間的時空距離,讓學生滿懷希望和信心投入到你所組織的這堂課的教學中來。 轉貼于
其次,要根據教學的內容的不同,恰如其分地運用和變化目光調整學生的心理情緒。
我是教小學語文的,小學的語文課大多生動活潑,溶知識性、科學性、趣味性和思想性于一體。在教學中,我們就要根據所教學內容的不同恰如其分地運用和變化自己的目光,若簡單機械地要么只是板起面孔,以毫無表情的目光對待學生,既不利用學生領會教學內容,更不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或者不分內容地要么一味地使用喜悅的目光,要么一味地使用憤怒的、或憂郁的、或恐懼、或哀怨的目光,都會對教學不利,也會使學生產生厭倦之感、疲倦之感而分散其學習注意力。小學生思想情緒極不穩定,教師更應充分利用教學內容的要求,恰如其分地運用變化的目光把學生帶入喜、怒、哀、樂、悲、恐、驚這七種表情之中去,讓其思緒圍繞著教師這根“指揮棒”轉,讓他們在變化的感情中去領悟、去感知、去掌握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等三位教學目標,這樣,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注意力便自然集中了。
再次,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恰當使用和變化目光組織課堂教學,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關鍵詞】 黃芪 肝損傷 小鼠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tective effects of Compound Astragalus Extract (CAE) on liver injury in mice. Methods The acute liver injury models were induced by D-galactosamine (D-GalN, 800 mg/kg, ip) and Bacillus Calmette Guerin (BCG,1×107/0.2 mL, iv) plus Lipopolysaccharide (LPS 7.5 μg/0.2 mL, iv) in mice. ALT, AST, MDA content in liver homogenate were assayed by sepctrophotometry. IL-1 activity and ConA-induced splenocytes proliferation were detected by [3H] TdR incorporation assay. TNF-α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by assay of cytotoxicity against L929 cell. Results CAE (60, 120, 240 mg/kg) could obviously lower the elevated liver index, ALT level in serum and MDA content in liver homogenate in D-GalN mice and in the immunological liver injury mice. It also decreased ALT, AST level in serum, recovered ConA-induced splenocytes proliferation. It had inhibitory effect on inflammatory factors TNF, IL-1 secreted by PMφs. Conclusion CAE showed significant protective effects on chemical and immunological liver injury in mice.
Key words:CAE;liver injury;mice
黃芪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等功效[1]。現代臨床研究認為,黃芪粗制劑對慢性肝炎均有較好的療效,使大鼠肝纖維化程度明顯減輕[2]。我們多年的研究還發現,黃芪總苷有抗炎、抗氧化、免疫調節、誘導肝癌細胞凋亡以及抗肝纖維化等作用[3-6]。由此,根據臨床經驗并結合中醫理論,提取與分離了黃芪有效部位群(黃芪多糖、皂苷、酮及酚),再依據體外正交實驗結果首次組成黃芪多部位組合(compound astragalus extract,CAE)。本實驗進一步對其抗小鼠肝損傷進行研究。
1 實驗材料
1.1 動物與細胞株
昆明種小鼠,雄性,6~8周,體重(18±2)g;C57BL/6J小鼠,雄性,6~8 周,體重(20±2)g;均購于安徽醫科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合格證號:皖醫實動準字01號)。小鼠成纖維細胞瘤(L929)細胞株:南京軍事醫學研究所朱敏生教授惠贈。
1.2 藥物與試劑
CAE,合肥恒星醫藥研究所提供,批號20030508;研缽碾為細粉,0.5%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CMC-Na)混懸。護肝片,黑龍江五常葵花藥業有限公司產品,批號20041016;卡介苗(BCG),上海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產品,用前以滅菌生理鹽水配成所需濃度;D-氨基半乳糖胺(D-GalN)重慶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室,批號020327;硫代巴比妥酸(TBA),上海化學試劑公司;谷丙轉氨酶(ALT)、谷草轉氨酶(AST)試劑盒,上海榮盛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產品;[3H]TdR比放射性為37 MBq/mL,中國原子能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產品;新生小牛血清(NBS),杭州四季清生物制品公司產品;RPMI-1640培養粉,美國Gibco公司產品;脂多糖(LPS)、Hepes、刀豆蛋白A(ConA)均為美國Sigma公司產品。
1.3 儀器
Napco-6100型CO2培養箱,美國杜邦公司產品;YJ-1450型醫用凈化工作臺,蘇凈集團安泰公司制造;LDR4-8.4低溫離心機,北京醫用離心機廠生產;XSZ-D倒置顯微鏡,重慶光學儀器廠產品;GL20A全自動高速冷凍離心機,湖南儀器儀表總廠離心機廠;LS-6500型液體閃爍計數儀,美國Beckman公司產品;內切式組織勻漿機,浙江機械廠產品。
2 實驗方法
2.1 D氨基半乳糖胺誘導小鼠急性肝損傷模型的建立及處理[7]
昆明種小鼠60只,隨機平均分組:正常組、模型組、CAE 3個劑量組(60,120,240 mg/kg)和護肝片組(800 mg/kg)。灌胃給藥或溶媒,1次/d,共7 d,腹腔注射D-GalN 800 mg/kg,給藥容積0.1 mL/10 g,正常對照組腹腔注射等量的生理鹽水。造模后24 h眼眶采血、摘取肝臟,進行血清ALT、肝勻漿丙二醛(MDA)的測定。
2.2 卡介苗+脂多糖誘導小鼠免疫性肝損傷模型的建立及處理[8]
昆明種小鼠60只,隨機平均分組(同上)。造模第1天每鼠尾靜脈注射給予BCG 2.5 mg/0.2 mL(5×107菌體)。正常鼠尾靜脈注射0.2 mL生理鹽水,2 h后灌胃給藥或溶媒,連續12 d。第12天每鼠靜脈注射LPS 7.5 μg/0.2 mL,禁食12 h。眼眶采血供ALT、AST的測定;同時進行ConA誘導的脾細胞增殖反應檢測及腹腔巨噬細胞的培養,收上清供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與白細胞介素-1(IL-1)的檢測。
2.3 指標檢測
2.3.1 血清ALT、AST檢測
采用賴氏法,按試劑盒說明書步驟操作。
2.3.2 肝勻漿MDA測定[9]
采用TBA比色法。由標準曲線計算樣本含量,結果以nmol/g表示。
2.3.3 ConA誘導的小鼠脾淋巴細胞增殖反應的測定[10]
采用[3H]TdR摻入法。常規制備1×1010/L C57BL/6J小鼠脾細胞懸液,加入96孔板,每孔100 μL;再加含ConA(終濃度5 mg/L)的10%小牛血清RPMI 1640培養液100 μL。設3個復孔,37 ℃、5% CO2培養48 h。終止培養前6 h,加[3H]TdR 20 μL(終濃度370 bq/mL),培養結束后,收集細胞,液閃計數儀測dpm值。
2.3.4 小鼠腹腔巨噬細胞(PMΦs)分泌TNF-α及IL-1活性的檢測
參照文獻[11-12]方法,分別采用小鼠L929殺傷法和小鼠[3H]TdR摻入法。
2.4 統計學方法
各組數據均以—x±s表示,組間比較用SPSS11.5軟件進行t檢驗。
3 結果
(見表1~表3)表1 CAE對D-GalN誘導的小鼠肝損傷血清ALT、肝勻漿MDA及肝指數的影響(略)注:與正常組比較,##P
4 討論
我們前期體外研究結果表明,黃芪多糖、皂苷、酮及酚等4個有效部位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LPS誘導的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產生IL-1、TNF-α及NO的水平。依據體外實驗(正交設計)組成的CAE在11.3~90 mg/L濃度范圍內同樣對LPS誘導的大鼠腹腔巨噬細胞產生上述炎癥因子有明顯的抑制作用[13]。但CAE對急性肝損傷小鼠有無作用?本實驗首先采用了類似人類病毒性肝炎的D-GalN化學性肝損傷模型[7],結果表明,口服不同劑量CAE(60、120、240 mg/kg)均能明顯降低D-GalN升高的血清ALT的水平、肝臟指數及肝勻漿MDA的含量,表明CAE對D-GalN性肝損傷有保護作用,提示CAE的抗氧化和抗炎作用可能是其抗肝損傷作用的機制之一。
早期的研究發現,許多慢性肝炎患者存在諸多抗體,從而認為病變遷延不愈的本質可能與免疫有關,于是人們采取了多種方法建立了免疫性肝損傷模型[14]。BCG+LPS是常用的免疫性肝損傷模型。BCG可使多形核中性細胞、單核巨噬細胞聚集于肝臟,其后用低劑量LPS攻擊,可激發這些細胞釋放一些對肝細胞有毒性作用的炎癥介質如氧自由基、白三烯和細胞因子TNF-α、IL-1等,從而造成類似人類肝病免疫性肝損傷[8,15]。它是篩選保肝藥物的一種可靠的免疫性肝損傷模型。本實驗成功地復制了BCG+LPS免疫性肝損傷模型。研究表明,CAE使小鼠升高的血清ALT、AST水平降低,而且明顯上調脾淋巴細胞增殖反應,恢復低下的免疫功能,表明CAE對小鼠免疫性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和免疫調節作用,并提示CAE對小鼠免疫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可能與其免疫調節作用有關。
TNF-α主要是由激活的單核巨噬細胞產生的一種內源性細胞因子,具有廣泛而重要的生物學作用,肝臟中大量枯否細胞(KC)的增生活躍是TNF-α水平增加的基礎。國內外學者認為,TNF-α與病毒性肝炎關系密切,是引發急性肝壞死的重要介質[16]。TNF-α又可作為肝損傷的第一介質,引起許多與肝損傷有關的第二介質的出現,如IL-1、IL-6、IL-8及蛋白酶的產生[17]。而IL-1也是由激活的單核巨噬細胞產生的另一種內源性細胞因子,它加強TNF-α的肝損傷程度[18],因此,本實驗檢測了PMΦs分泌TNF-α和IL-1的含量。結果表明CAE對BCG+LPS過度激活的小鼠PMΦs產生TNF-α、IL-1有明顯的下調作用。結合體外CAE直接抑制PMΦs分泌TNF-α、IL-1研究結果,推測CAE抗免疫性肝損傷作用可能與其抑制TNF-α、IL-1等炎癥因子有關。但CAE是否直接抑制肝中的KC分泌TNF-α、IL-1等炎性因子,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卞如濂.抗炎免疫藥理與臨床應用[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北京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2.280-282.
[2] 馬 紅,王保恩.黃芪對肝纖維化治療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華肝臟病雜志,1997,5(1):32-33.
[3] 楊 沁,路景濤,王 斌,等.黃芪總苷的抗炎作用及其作用機制探討[J].中國臨床藥理及治療學,2001,6(1):21-24.
[4] 宋少剛,楊 雁,路景濤,等.黃芪總苷抗肝纖維化作用及其機制[J].中國藥理學通訊,2000,17(4):9.
[5] 曹正中,陳敏珠,李常玉,等.黃芪總提物對佐劑性關節炎的抗氧化作用[J].中國臨床藥理學及治療學,2000,5(3):224-226.
[6] 楊 雁,陳敏珠.黃芪總苷對肝癌細胞凋亡及WTP53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2001,17(4):447-451.
[7] 徐叔云,卞如濂,陳 修.藥理實驗方法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346-1349.
[8] Wang GS,Liu GT.Role of nitric oxide in immunological liver injury in mice[J].Biochem Pharmacol,1990,39(9):1277-1281.
[9] Ohkawa H,Ohishi N,Yagi K.Assay for lipid peroxides in animal tissues by 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on[J].Anal Biochem,1979,
5:351-353.
[10] 王 斌,陳敏珠,徐叔云.白芍總甙對佐劑性關節炎滑膜功能和脾細胞增殖反應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1994,8(2):128-132.
[11] 楊貴貞.免疫工程綱要與技術[M].長春:吉林科學出版社,1991.205-212.
[12] 梁君山,魏 偉,周愛武,等.白細胞介素-1的檢測及白勺總苷對其產生的影響[J].中國藥理學通報,1989,5(6):353-357.
[13] 路景濤,陳敏珠.黃芪多部位組合對細菌脂多糖誘導大鼠腹腔巨噬細胞分泌TNF-α、NO及IL-1的影響[J].安徽醫藥,2006,10(5):330-331.
[14] Uibo RM, Helin HJ. Immunological reactions to liver-specific membrance lipoprotein(LSP) in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in rabbits[J].Ibid,1982,48:505-508.
[15] 王根生.一氧化氮和腫瘤壞死因子在小鼠免疫性肝損傷中的作用及抗肝炎新藥SY-801和SY-640的影響[J].生理科學進展,1996,27:47-49.
[16] 張慧琴,姚志強,周永興,等.腫瘤壞死因子在實驗性急性肝壞死中的作用[J].臨床肝膽病雜志,1994,10(4):19-21.
【關鍵詞】 免疫 肝損傷 淋巴細胞亞群 大蒜多糖C 流式細胞術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lymphocyte subsets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mice with immunological liver injury and intervention of Garlic Polysaccharide C. MethodsThe animal immunological liver damage model was reproduced by injection via the tail vein of BCG (Bacilli Calmette Guein)and lipopolysaccharide(LPS) into mice.The peripheral-blood lymphocyte subsets' percentages and the CD4+/CD8+ ratio was measured by the flow cytometry.ResultsCompared with normal control group, the percentages of the T lymphocyte and the CD8+ T lymphocyte in the peripheral-blood in immunological liver damage mice siginificantly increased(P< 0.01),however, the percentages of the B lymphocyte, CD4+T lymphocyte and the ratio of CD4+/CD8+ decreased(P
Key words:Immunity; Liver injury; Lymphocyte subset; Garlic polysaccharide C; Flow cytometry
病毒性肝炎的損害與機體的免疫應答有密切的關系[1]。卡介苗聯合脂多糖(BCG+LPS)誘導的免疫性肝損傷是研究病毒性肝炎發病機制及藥物防治的有效實驗模型[2,3],此模型中小鼠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特征尚無定論。 大蒜藥食同源,近來我們從大蒜球根中提取分離出新的安全低毒有效成分大蒜多糖C,并證實大蒜多糖C在體外有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對四氯化碳所致化學性及BCG+ LPS誘導的免疫性肝損傷小鼠肝功能均具保護性作用[3~5]。為此,本研究則進一步觀察BCG+LPS免疫性肝損傷小鼠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變化并研究大蒜多糖C的干預作用,以探討大蒜多糖C護肝作用的相關免疫機制,尋求有效的抗病毒性肝炎藥物。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藥品及試劑大蒜多糖C:參照文獻方法提取及純化,純度為92.3%[3~5]。卡介苗(BCG)活菌:蘭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產品,凍干粉劑,批號:20020501,使用前用滅菌生理鹽水配制成1%的溶液。脂多糖(LPS): SIGMA公司產品。小鼠單克隆抗體: FITC標記CD3試劑、PE標記CD19試劑、PE標記CD4試劑、PE標記CD8試劑以及相應同型對照,均為Caltag公司產品。流式鞘液及溶血劑(Immuno-Prep)均由Beckman Coulter公司提供。
1.2 動物與儀器健康雄性昆明小鼠,體重22~25g,由湖北醫學科學院提供,適應1周后開始實驗。主要儀器: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 EPACS XL流式細胞儀。
1.3 動物模型、分組、標本采集及制備采用卡介苗(BCG)加脂多糖(LPS)誘發的小鼠免疫性肝損傷模型,即小鼠先尾靜脈注射1% BCG活菌2 mg/只致敏,12 d后再尾靜脈注射微量LPS(4μg/只)誘導肝損傷。小鼠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免疫性肝損傷模型組、大蒜多糖C治療組(800 mg/kg ig,qd×12),每組20只。實驗第1天,模型組及大蒜多糖C治療組每只小鼠尾靜脈注射1% BCG溶液2 mg即0.2 ml,正常對照組尾靜脈注射生理鹽水(0.2 ml/只)。次日起,正常組和模型組ig生理鹽水qd×12;大蒜多糖C組 ig 800 mg/kg qd×12。末次給藥后,模型組、大蒜多糖C治療組每只小鼠尾靜脈注射LPS 4 μg,正常對照組給予等容積無菌生理鹽水。12 h后,小鼠摘眼球取血,收集于肝素抗凝管中備測。
1.4 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比值測定應用流式細胞術檢測。采用淋巴細胞亞群雙色分析方案,按照儀器和檢測試劑說明書進行。取待測肝素抗凝血樣本100 μl,分別加入相應抗小鼠抗體或同型IgG對照10 μl,室溫避光孵育20 min,加入溶血素溶解紅細胞后,1 000 r/min,離心5 min,棄上清液,用1ml 0.001M的PBS重新懸浮細胞,200目過濾網過濾樣本后上機檢測。
1.5 統計學分析實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
2 結果
結果見表1。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模型組T淋巴細胞、CD8+T細胞百分比值明顯升高(P< 0.01),B淋巴細胞百分比值、CD4+/CD8+比值明顯下降(P< 0.01),CD4+T細胞百分比值也有減少(P< 0.05),NK1.1+T細胞百分比值無顯著變化。大蒜多糖C治療組T,B,CD4+T,CD8+T淋巴細胞百分比較模型組均明顯下降(P< 0.01),甚至低于正常組水平(P< 0.05或P
表1 大蒜多糖C對小鼠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的影響(略)
與對照組比較,*P< 0.05, **P< 0.01; 與模型組比較,##P< 0.01;n=10
3 討論
淋巴細胞是存在于體內的一種單核細胞,是機體免疫系統的主要構成成分之一。根據細胞功能不同,淋巴細胞主要分為T淋巴細胞(CD+3)和B淋巴細胞(CD+19)兩大類,T淋巴細胞主要介導細胞免疫,B淋巴細胞主要介導體液免疫。其中T淋巴細胞又可分為CD4+、CD8+和NK1.1+ T淋巴細胞。CD4+T淋巴細胞主要由輔T淋巴細胞(Th)構成,其功能在于協助T、B淋巴細胞、MΦ分泌細胞因子、產生免疫應答。CD8+T淋巴細胞主要由細胞毒性T淋巴細胞(CTL)構成,作為效應細胞分泌細胞因子產生細胞毒性作用殺傷靶細胞。NK1.1+ T淋巴細胞是新近發現的一群細胞,現認為,NK1.1+ T淋巴細胞在防止自身免疫性疾病、控制感染及抗腫瘤免疫等方面均可發揮作用。各種T淋巴細胞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調節,保持CD4+/CD8+比值相對穩定,維持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淋巴細胞亞群的比例上升或下降,反映機體免疫功能發生相應變化。CD4+/CD8+比值發生變化說明機體的免疫狀態失衡。
BCG聯合LPS誘導的小鼠免疫性肝損傷模型類似于人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或亞急性損傷過程,是研究病毒性肝炎較理想的模型[2,3,6]。該模型是巨噬細胞(MΦ)介導的免疫性肝損傷, 激活的MΦ能釋放INF-γ,IL-1α,IL-6以及IL-8等多種細胞因子,刺激T淋巴細胞增殖、分化,并增強其功能。活化的T淋巴細胞和INF-α等細胞因子一起作用于肝細胞,發揮免疫功能產生損傷。 我們在前期研究中已經發現,大蒜多糖C對免疫性肝損傷小鼠有保護性作用,在較大劑量(800 mg/kg)時更為明顯[3],因而本部分實驗也采用此劑量,進一步觀察外周血淋巴細胞亞群的變化。 實驗結果顯示,BCG+LPS模型組小鼠CD8+ T淋巴細胞比例明顯上升,這種變化導致了T淋巴細胞比例上升和B淋巴細胞比例相對性下降,CD4+/CD8+比值更是明顯下降;表明該模型中小鼠免疫功能的平衡狀態被打破,CTL大量增生,產生細胞毒性作用,殺傷大量正常肝細胞。在造模同時,連續給予大蒜多糖C 800 mg/kg灌胃12 d治療后,小鼠各淋巴細胞亞群比例均下降,但CD4+/CD8+比值恢復正常;表明大蒜多糖C全面抑制BCG+LPS肝損傷小鼠機體免疫功能的過度激活,包括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阻止各種淋巴細胞增生,使其保持在較低水平,而且建立了新的免疫平衡。這種低水平的免疫平衡有兩個好處: 一方面機體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減輕了免疫應答對正常肝細胞的損害,阻斷肝損傷的進一步發展,發揮保護肝功能的作用;另一方面糾正了失衡的免疫狀態,建立新的免疫平衡,有助于機體整體恢復,促進肝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 邱英鋒,繆曉輝,王俊學,等.卡介苗加脂多糖建立大鼠急性免疫性肝損傷模型的研究[J].實驗動物與科學管理,2004,21(3):15.
[2] Ding AH, Nathan CF. Trance level of bacterial lipopolysaccharide prevents interferon-γ or 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 from enhancing mouse peritoneal macrophage respiration burst capacity[J].Immunol,1987,139:1971
[3] 趙 驥,鄭 敏,鮑翠玉,等. 大蒜多糖C對免疫性肝損傷小鼠血清及肝組織ALT、AST的影響[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05,19(1):24.
[4] 鄭 敏,盧葵花,吳基良,等.大蒜多糖體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研究[J]. 中藥藥理與臨床,2005,21(3):29.
[5] 鄭 敏,潘世斌,姜友定,等.大蒜多糖對肝損傷小鼠血清和肝組織ALT,AST的影響及其毒性實驗[J].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 2003,17(2):85.
醫學免疫學教學包括基礎和臨床免疫兩部分,其中基礎免疫教學主要包括免疫細胞、免疫器官、免疫分子及免疫應答等內容,在醫學免疫學教學占據主干,具有較強的理論及嚴謹的邏輯性。但是由于免疫學知識抽象、深奧,內容繁雜,學生理解起來較困?y、枯燥,學習興趣不能提起,致使免疫學的學習提升難度。因此,如何能提高其教學質量,使內容由深入淺、由繁化簡,是每位免疫老師需要思考的問題。針對延安大學醫學院對臨床學專業的改革以及臨床學學生的特點,我們免疫學教研室在原有基礎上查閱了相關文獻、視頻資料,還包括一些在臨床方面的應用,同時將科研匯入到教學中,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氣氛也得到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發學生對免疫學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一旦人們對一些事物激起了濃厚的興趣,自然會主動去學習、去摸索、去實踐,同時在此過程中產生美好的情緒、體驗,因此,從第一堂課緒論開始就應引入故事,醫學免疫學從發現到證實的每個知識點,都有一段感人的科學故事,比如將預防天花的“痘苗”的發現作為鋪墊,將抽象的“免疫”具體化為學生們碰觸過的事件,使學生們對“免疫的感念”有個初步的認知,在故事的背景下再闡明免疫的概念及免疫的功能等抽象的知識就順理成章了。免疫學其他的概念同樣有相關的故事,比如德國科學家貝林用白喉抗血清拯救白喉患兒故事,從而得出了抗體這章知識的學習。因而,在同學們學習的每一新章里,老師們都必須用心設計,耐心引導,同學們對相關章節的知識產生濃密的學習樂趣,以帶動其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2]
二、提高學生對免疫學教學的重視
吸引學生對免疫學學習的重視,才能使學生有學好免疫學的決心,所以,將以下幾點教學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1、納入諾貝爾獎的教學
向學生們介紹關于醫學免疫學在諾貝爾獎中所取得的主要業績,提高學生們了解免疫學的重要性及其發展趨勢。例如,早在1908年,俄國科學家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與德國科學家保羅?埃爾利希發現的細胞吞噬作用,從而取得了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隨后,奧地利的Karl Landsteiner 在1900 年發現了 A、B、O血型以及 1913 年法國的Charles Robert Richet對超敏反應的研究,分別獲取了的生理學醫學獎。到2000 年以后,仍然有關于醫學免疫學的研究而獲獎。其中艾滋病病毒的發現者Luc Montagnier 和 Francoise Barre Sinoussi兩位科學家因此在2008年獲得諾貝爾獎。此類科學家們的故事講解可使原本枯燥無味的講課格外生動,引起學生對免疫學的重視性。
2、結合實驗課教學
在講授理論教學的同時,實驗課的教學可驗證其基礎知識,能協助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提升他們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3-4]常見的免疫學試驗分如凝集反應、ELISA、吞噬實驗及單核細胞的分離及過敏原檢測等。即可以提高學生科研操作能力,同時也進一步加深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通過理論教學結合實驗操作及其發生原理的講解,引起學生對醫學免疫學的重視。
3、結合臨床病例進行教學
關鍵詞:免疫學;食品專業;積極性;互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09023402
1 引言
作為生命科學和醫學的基礎性、支柱性學科,免疫學非常重要。免疫學與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營養學等學科均有一定的交叉。目前在蘇州大學,免疫學也是食品系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1,2]。然而,由于專業背景的差異,食品系學生在學習免疫學的過程中有著不同于醫學專業學生的規律和特點。而且近10多年來,免疫學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基礎理論不斷修正和更新,新的免疫學技術不斷涌現。這就要求免疫學專業教師必須采取合適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夠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筆者同時承擔著醫學專業和食品專業學生的免疫學n程,在教學過程中總結了一些經驗和教訓,在此與大家共同分享授課過程中的一些心得與體會。
2 教學方法分析
2.1 以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免疫學理論知識較為抽象、內容繁雜、概念和英文縮寫較多,即使對于醫學背景的學生來說,學習上也存在著一定的難度,部分同學對免疫學學習興趣低下,學習效果不理想[3~5]。因此,調動食品專業學生學習免疫學的興趣,是提高授課效果的關鍵因素之一。筆者認為,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講解背后的免疫學原理,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筆者在講授“超敏反應”時,以日常生活中的花生和雞蛋過敏為例,先給學生介紹基本癥狀,再結合生理學和免疫學知識詳細講解引起超敏反應的機制。然后又拓展到花粉過敏、螨蟲過敏等其它常見的過敏性疾病。這樣,一方面貼近實際生活,另一方面也與食品系學生的專業背景相符合,提高了他們學習免疫學的興趣。又如,在講授“免疫缺陷病”章節關于“人免疫缺陷病毒導致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時,通過講解骨髓移植治療HIV感染的病例,一方面復習了HIV病毒入侵T細胞的機制;另一方面鼓勵學生多學習免疫學知識以及其它學科的知識,并靈活運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在講授免疫耐受時,通過實驗分組的討論,讓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構思及邏輯。通過講述一些偉大免疫學家取得的成就及其研究過程,激發學生對免疫學的的主動學習熱情和興趣。
2.2 運用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理論豐滿生動
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知識成倍增長的信息時代,各種新式的教學手段和方法層出不窮。怎樣使免疫學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論具象化、生動化,是對課件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教學方法研究的重點之一。筆者認為,在課件中應該盡量減少文字,多以圖片及動畫的形式,詳細、系統、精確地展示免疫學的基本理論。比如通過圖片演示免疫細胞結構時,可以通過不同形狀和顏色去區分不同的細胞器;講解T細胞活化過程時,通過動畫、視頻的方式一步步演示T細胞活化的步驟,并且在關鍵步驟要有顏色深淺的區分。在講解淋巴細胞的黏附與遷移時,則首先要通過圖片講解黏附分子的結構和相應的配體,然后通過視頻一步步講解淋巴細胞在趨化因子的驅動下,引起黏附分子構象的變化,從而將不同的淋巴細胞募集到特定的免疫器官。多媒體手段的引入,使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具體,有利于學生對這些理論的理解及記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2.3 重點傳授免疫學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在免疫學知識快速更新,各種信息呈現爆發式增長的信息時代,免疫學理論不斷地擴充。因此,作為教師也要不斷整合新知識、更新舊理論,提高自身的知識水平。應深刻認識到,只依靠老師的講解和傳授是不可能把免疫學的全部知識教授給學生的。因此,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已經成為各個大學階段學習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師不僅僅要在課堂上傳授書本上的理論知識,而且還要傳授給他們學習方法,培養他們自我學習的能力。蘇州大學的老師都非常重視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在筆者的授課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自我管理能力。首先,從今后的學習和工作角度,強調免疫學理論知識的重要性,讓學生了解到,幾乎所有的疾病都與免疫系統有一定的關系。其次,摘取頂級期刊的最新的研究結果,向學生展示免疫學的重要性。再次,向學生推薦一些免疫學的經典著作,包括中文以及英文的經典教材。最后,給學生推薦一些免疫學論壇的網址和鏈接,讓學生自己通過互聯網去查閱免疫學資料。通過學習方法的傳授,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了“授之以漁”的教學目的。
2.4 及時復習并增強課后互動
在每節課開始前,都要對上次課的重點內容進行復習,這樣可以不斷加深對免疫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在講解T細胞受體時,首先回顧B細胞受體的結構,引出T細胞受體的內容;在講解了T細胞受體結構后,將其與B細胞受體進行比較,分析二者在結構上的相似性和差異,可以增強學生對兩種受體結構的理解和記憶。在“淋巴細胞的分化發育”章節,著重講解T細胞和B細胞在中樞發育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通過視頻動態呈現B細胞和T細胞發育的過程。在講授過程中,及時提出問題,如“外周淋巴結中是αβT細胞多還是γλT細胞多?為什么?”。通過這種互動,將原本比較枯燥的TCR胚系基因圖以及難以理解的T細胞發育過程變得生動、形象,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效果和興趣。在講解理論知識時,幽默、風趣、形象的比喻,能夠快速地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生動的比喻帶給學生對免疫學抽象概念的形象理解,比如在講解“細胞因子的分泌方式”時,筆者將“自分泌作用方式”比喻成自己掙錢自己花;“旁分泌作用方式”比喻成自己掙錢朋友花;“內分泌作用方式”比喻成自己掙錢多了,就去做慈善,讓邊遠地區的人民一起花。這使得免疫學課程的節奏變得生動、活潑、輕快,使學生易于接受免疫學的理論知識。課后,通過手機、電子郵件及微信、QQ等軟件,進行實時互動與交流。在互動的同時,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免疫學理論知識,并用免疫學理論知識去解釋日常生活中及臨床上的現象,做到學以致用。這些課中、課后的交流與互動手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提高了免疫學的教學與學習效果。
3 結語
對食品專業的學生而言,免疫學是一門相對深奧、抽象、邏輯性強的課程。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貫徹“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運用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在預習、復習及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提高教學效果。近10年來,免疫學新理論層出不窮,許多免疫學現象有了新的、更合理的解釋,甚至有的理論被重新改寫。這些對于教授免疫學的教師來說是一種挑戰,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時刻主動學習新理論、更新知識。在將新理論傳授給學生的同時,也要讓學生掌握免疫學的學習方法,讓他們自己完成知識的整合、更新,為其進一步深入學習、研究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鄭源強,包玉龍,丁 楓,等.研究生醫學免疫學實驗教學改革與探索[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5(31):548~550.
[2]杜 冰,任 華,祁 靈,等.免疫學技術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中國免疫學雜志,2014(30):404~405.
[3]林巧愛,薛向陽.提高醫學免疫學教學效果探討[J].基礎醫學教育,2011(13):407~409.
關鍵詞 免疫學;教學方法;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6)04-0129-02
Teaching Refo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mmunology Course//YUAN Zuoqing, ZHANG Jianyong, PANG Qiuxiang, DENG Hongkuan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the refo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during our teaching Immunology course, including the first class, theoretical contacting reality,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the combin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ce research, as well as modern multimedia. All of above make our classroom teaching significantly improved.
Key words immunolog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form
1 前言
免疫學是生命科學的重要基礎學科,也是生命科學的前沿學科之一,推動著生命科學和醫學的不斷發展。因此,免疫學不僅是醫學專業的重要基礎課程,也是一些高校生物科學專業的必修課。免疫學發展迅速,知識點多、概念多,前后內容不僅銜接緊密,而且比較抽象復雜,學生普遍感到枯燥難學、不容易理解和記憶,導致死記硬背,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教學效果不理想[1]。本文結合筆者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經驗,針對免疫學課程的特點,談談在免疫學教學過程中進行教學改革和增強教學效果的探索與嘗試。
2 注重“首因”,以精彩緒論奠定良好開端
根據“首因效應”原理,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人們以后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2]。因此,第一堂緒論課非常重要,力爭在內容和形式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喜歡上免疫學。
緒論除了介紹免疫學的基本概念、發展史外,還通過串聯的形式介紹各章節的主要內容,突出其前后銜接和內在聯系的緊密性。對免疫學發展史的講解,應該兼具科學性與故事性,可以通過列舉一些著名的傳染性疾病,講解人們如何應用免疫學方法來預防這些傳染病,使學生明白很多疾病的發病機制都可以用免疫學的理論知識來進行解釋,很多臨床病例的診斷及治療也涉及應用免疫學相關的技術和方法,使學生感到原來免疫學就在身邊,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免疫學的學習興趣。
免疫學以及免疫學密切相關的科學成果在歷年諾貝爾獎的頒發中所占的比例是任何生物醫學學科所屬的單一學科所不能比擬的。通過向學生介紹一些免疫學方面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突出免疫學在生命科學和生物醫學中的重要地位,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免疫學的熱情和興趣。
3 案例導入,以情趣促認知
免疫學理論知識和分析技術與臨床病例等實際應用緊密聯系[3]。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根據各章節內容適當引入相關的臨床病例和實驗應用分析,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具體化,加深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避免照本宣科的講授和枯燥的理論說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接受知識。如講到免疫凝集時,告訴學生免疫凝集就是抗體與顆粒抗原結合形成的肉眼可見的凝集反應。學生可能還是不能理解凝集反應是什么,這時引入具體的例子分析,舉例常見的免疫凝集反應,如血型鑒定試驗。告訴學生血細胞凝集反應抗體識別的抗原是紅細胞表明的天然抗原,紅細胞在這里扮演的就是顆粒性的抗原,因此能與抗體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反應,從而進行血型診斷。
這時還可以引入凝集抑制實驗,凝集抑制實驗可以用來進行妊娠檢測和是否吸食檢測。這樣理論聯系實踐的講授能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免疫凝集概念的認識,對以抗原抗體為理論基礎的免疫分析技術在臨床實驗分析中的應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4 方法驅動,提升課堂參與度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如提問式教學、比喻教學、啟發式教學和雙語教學)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中來,由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接受知識轉變。
提問式教學 課前可以提問學生上一堂課所學的主要內容,促使學生課后復習上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隨時提問,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思考問題,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避免長時間的講授。學生長時間聽講容易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如在講授影響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時,可以提問:“為什么抗原的分子量越大,結構越復雜,抗原的免疫原性就越大?”講授完補體活化的三條途徑,可以提問:“補體活化三條途徑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如何?”
比喻教學 比喻教學法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用大家熟知的物品、知識或經驗來類比,進行教學的方法[5]。如在講授免疫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時,可以將人體的免疫系統與一個國家的國防系統來進行類比,通過比喻教學法可以使抽象的理論知識變得通俗易懂,加深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啟發式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進行一些啟發式的提問,使學生發散思維,積極主動思考,靈活運用已有的理論知識來回答問題,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如在講授抗體的類別時,可以啟發學生思考:“IgM血清異性IgM水平增高,提示有近期感染;臍帶血或新生兒血清中IgM水平升高,表明胎兒有宮內感染,診斷的依據是什么?”
雙語教學 免疫學教學內容中英文縮寫詞比較多,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穿行雙語教學,一些專業英語詞匯和句子可以用英語來進行講授,加深學生對英語縮寫詞的理解記憶,提高學習免疫學的興趣,為以后專業英語的學習和閱讀英語專業期刊文獻打下基礎。
5 “教”“研”共進,踐行“研究性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可以適當地引入一些免疫學的國際前沿動態介紹,也可以將教師的科研項目及成果圖片引入課堂教學中來,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學習免疫學的興趣,還能吸引學生申報學校的創新研究項目,課后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師的科學研究中來。如講授抗原抗體反應時,可以結合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全氟辛烷磺酸對渦蟲神經再生毒性研究”進行講解,全氟辛烷磺酸作為一種環境污染物,對渦蟲的神經再生有影響,就可以使用酶標記或熒光素標記的抗神經突觸的抗體來檢測渦蟲神經再生的情況。這樣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講解,不僅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免疫熒光分析技術,還使學生知道如何將所學的免疫學知識運用到科學研究中去,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為他們以后進行科學研究打下基礎。
6 教學手段優化,多媒體呈現與板書設計相輔相成
免疫學內容比較抽象復雜,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多媒體課件教學與傳統的板書教學相結合進行教學。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免疫學作用通路和反應機制具體化、形象化、簡單化,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4]。如在講授抗體介導的調理作用時,使用多媒體圖片教學形象直觀,學生就能比較容易理解,牢固掌握所學知識。免疫學知識點多,內容復雜,如果完全依靠多媒體教學,往往導致教學速度過快,學生難以短時間內接受大量教學信息。尤其是一些比較難的知識點,學生課堂上可能就沒完全掌握,從而影響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將多媒體教學和板書教學適時結合,深入淺出地進行教學,不僅能放慢教學速度,而且有利于借助板書的即時性、互動性特征,強化學生對關鍵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
7 結束語
以上是筆者近年來在免疫學教學實踐當中的一些探索與實踐,今后將在教學實踐中繼續完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使越來越多的學生喜歡免疫學,不斷增強免疫學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群芝.醫學免疫學教學改革與探索[J].繼續教育,
2014,8(10):61-62.
[2]操龍升.淺析心理學“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對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J].基礎教育課程,2014(2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