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供應鏈管理研究熱點范文

    供應鏈管理研究熱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供應鏈管理研究熱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供應鏈管理研究熱點

    第1篇:供應鏈管理研究熱點范文

    關鍵詞 協同 供應鏈協同 戰略層 戰術層 操作層

    中圖分類號:F274 文獻標識碼:A

    現代商業管理中經營管理模式最大的變化是企業不再以單獨、自主經營的形式參與市場競爭,而是以企業之間合作的供應鏈形式參與競爭。進入21世紀以來,供應鏈協同已經成為眾多學者的研究熱點問題。為了方便以后對供應鏈協同的研究,我們對供應鏈協同的文獻進行了歸納和梳理。

    1供應鏈協同層次結構研究現狀

    供應鏈協同是當今世界市場競爭的一種新的管理模式和競爭戰略,最早是在20世紀90年代被提出來的,是繼VMI、CPFR、連續補充等思想被提出后由咨詢界和學術界提出的。在1999年,供應鏈管理專家David Anderson發表的“Synchronizes Supply chains: The New Frontier”中指出,新一代的供應鏈戰略就是協同供應鏈。2006年DaeSoo Kim從過程鏈的角度出發研究供應鏈的協同,提出過程鏈是供應鏈協作的新范式。

    從決策范圍和決策時間的角度,將供應鏈協同管理的研究分為戰略層、戰術層和操作層。

    1.1戰略層協同

    戰略層協同規定了戰術層和操作層協同的程度和范圍,研究的問題主要包括對供應鏈協同管理的預期協同價值收益、協同機制方面的建模分析。

    在供應鏈預期協同價值收益方面,劉紅勝等(2009)在分析供應鏈協同動因的基礎上,運用Shapley值模型對復雜產品制造業供應鏈的協同收益分配機制進行了研究。

    在供應鏈協同機制方面,俞燕(2008)研究了黑板、主-從、第三方TTP三種基于多系統的供應鏈協調機制。陸杉(2008)從有形協同和無形協同兩個方面探討了供應鏈機會的識別,并提出培植以知識共享為基礎的企業文化、建立信任機制、建立集成化協同管理信息系統的方式提高供應鏈的協同效應。郭俊芳(2011)在其碩士學位論文中從組織、信息和業務三個層面對閉環供應鏈的協同管理機制展開研究,構建了閉環供應鏈協同管理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同時提出基于三角模糊函數的層次分析模糊綜合評價方法。

    1.2戰術層協同

    戰術層協同是供應鏈協同管理的核心問題,包括具有直接供需管理的上下游企業間的需求協同策略、產品設計協同策略、庫存協同策略、物流系統策略、采購協同策略等。

    在供應鏈協同庫存方面,王海鵬(2002)提出了訂貨補貼、賒賬銷售及收取特權費,利潤分配策略和價格折扣策略三種供應鏈庫存管理協同策略。徐文亮(2002)建立相關模型,得出VMI總會導致供應鏈上總庫存成本的減少和購買者收益的增加;供應商卻不一定從這種成本降低中獲利。韓亞欣等(2007)對庫存協同策略進行了統一的形式化描述,并對不同的庫存協同策略進行完整的分類,并對分類后的集成度進行了分析。

    在供應鏈協同采購方面,蔡麗麗等(2008)提出了基于CPFR思想的供應鏈協同采購策略,包括共享策略、技術策略、關系策略、監控策略。

    1.3操作層協同

    葛亮(2005)從三個合作伙伴選擇、合約設計的激勵、協同運作和績效評估等方面對供應鏈協同技術與方法進行了綜述。合作伙伴的選擇有很多方法,包括直觀判斷法、招標法、協商選擇法、采購成本比較法、招標法、協商選擇法、采購成本比較法、ABC成本分析法、層次分析法、Fuzzy聚類分析、TOP IS法和神圣網絡法。供應鏈協同技術中起支撐作用的是信息技術,包括自動識別技術、電子交換技術EDI、GIS/GPS技術、電子訂貨技術EOS等。陳思云(2006)給出了供應鏈管理各層次和各環節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協同機制、協同技術。程國平(2003)提出評價供應鏈結構中信息協同程度衡量方法,采用二維指標來評價供應鏈中的需求、生產能力、庫存、生產計劃等信息廣度和深度。

    2結論

    不同的學者從供應鏈戰略層、策略層、操作層角度對供應鏈協同問題進行了研究,但是存在研究側重點和學術觀點不一致,缺乏一整套完整的供應鏈協同研究理論。供應鏈協同中很多概念有待澄清,許多方法的應用還存在分歧,對于供應鏈管理協同本質的把握和協同技術的應用還不是很清楚,需要對供應鏈協同管理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DaeSoo Kim.Process chain:A new paradigm of collaborative commerce and synchronized supply chain[J].Business Horizons,2006(49):359-367.

    [2] 劉紅勝,王延娜,顏永才.復雜產品制造企業供應鏈協同收益分配機制研究[J].當代經濟,2011(9).

    [3] 俞燕.基于多系統的供應鏈協同機制研究[J].物流技術,2008(1):75-76+119.

    [4] 陸杉.論供應鏈協同效應[J].科技與管理,2008(11):36-38.

    [5] 郭俊芳.閉環供應鏈協同管理研究[D].山西: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6] 王海鵬.供應鏈節點企業間的協同庫存控制策略[D].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7] 徐文亮,徐青川,喬卓.VMI下的供應鏈庫存系統分析[J].物流技術,2002(11):18-19.

    [8] 韓亞欣,徐學軍,謝卓君.供應鏈協同庫存策略分析[J].工業工程,2007(11):38-41.

    [9] 蔡麗麗,宋福根,袁德玲.基于CPFR的供應鏈協同采購策略研究[J].價值工程,2008(3):52-55.

    [10] 葛亮,張翠華.供應鏈協同技術與方法的發展[J].企業管理,2005(6):151-154.

    第2篇:供應鏈管理研究熱點范文

    研究模型:配合集團主業,完善運營模式,并對行業做出分析預測。

    研究方向:供應鏈管理、消費與零售行業觀察。

    研究成果:利豐供應鏈管理、采購經理人指數。

    從最初給洋人做采購中介的小商號,到現在全球最大的貿易與采購商之一。一本《供應鏈管理――香港利豐集團的實踐》已經成為零售、電商等從業人員的必讀書目。這本書的撰寫者便是利豐研究中心,書中揭示了一個事實,百多年的成長歷程中,利豐的核心競爭力就藏在它的供應鏈管理當中。

    利豐集團的并購與擴展、供應鏈信息系統的構建、供應商網絡的管理、綠色供應鏈的搭建,都在應用利豐研究中心的總結和研究成果。而且利豐旗下有不少業務,比如雅培奶粉、歐美奢侈品服裝等,這些業務在中國內地市場的開拓,都參考應用著研究中心的供應鏈模型。

    在全球化的生產采購業務當中,如何安排生產、庫存、物流等任務的外包,如何統籌整個生產流程,包括一切設計、采購、生產管理、物流、融資及其他支持性的工作,這些供應鏈管理模式的搭建要素、變化與調整的原則,都需要借鑒研究中心的模型。

    作為集團的智囊機構,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務是要深入集團的各項業務當中,對集團內部各部門、合作伙伴進行調研。與從事實際操作的業務經理、管理人員,以及合作伙伴進行訪談,系統地收集最新業務管理模式和業務發展方向等信息。梳理運作經驗,補充并完善運營機制,將既有的經驗固化為理論、規則和模式。繼而在利豐集團內部分享、推廣,并且對合作伙伴產生影響,更好地強化合作。

    除了供應鏈,零售與消費行業、經濟動態兩方面也都是利豐研究院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利豐集團內部,每天要面對1000多張各不相同的訂單,需要尋找成千上萬的供應商,在這過程中,就產生了龐大的供應商網絡、產業采購動態信息。

    于是,研究中心就總結這些數據,分析并提供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物流業景氣指數、連鎖行業KPI指標體系等方面的系列報告,為利豐集團及其業務伙伴提供研究分析及咨詢服務,協助它們掌握內地市場的最新動向,幫助它們做出有關的業務決策。比如,采購經理人指數是制造業狀況的晴雨表,可為上游供應商的生產決策提供有效參考。

    這種參考對全球化程度極高的利豐集團十分重要。類似于國家的五年計劃,利豐集團的發展采用的是“三年計劃”,利豐研究中心就需要對公司的三年計劃給出自己的建議。研究中心首先要通過環境分析預測三年后企業發展的基本景觀;其次根據未來預測,結合公司愿景,制定發展目標;然后從目標回望現況,提出跨越距離的策略建議;最后根據環境變化改變修訂策略。這其中,環境變化的感知,是研究中心尤為突出的任務。

    第3篇:供應鏈管理研究熱點范文

    摘 要 牛鞭效應不僅反映了需求信息失真,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供應鏈的失控,給供應鏈帶來了巨大的效率損失。信息共享一直被認為是抑制牛鞭效應的主要措施;另外,風險共擔作為近年來降低牛鞭效應新措施,打破了在含有單個成員的簡單供應鏈中探索牛鞭效應的研究模式,成為降低具有網絡結構的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的重要方法。本文通過介紹已有的對牛鞭效應的研究,分析現有研究的不足,為以后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路。

    關鍵詞 牛鞭效應 信息共享 風險共擔

    一、 研究背景

    牛鞭效應(Bullwhip Effect)作為供應鏈中發生的一種重要現象,得到了學術界和企業的廣泛關注。1997年學者H.L.Lee[1]正式對牛鞭效應進行了定義且這個定義普遍被學術界和企業所接受,即供應鏈末端消費者需求量的微小的變化會引起一系列供應鏈上游成員的供給發生劇烈的波動,這種現象類似于揮動鞭子時,微微的用力擺動末端,鞭梢就會發生大幅度的擺動。牛鞭效應給供應鏈帶來的管理失控以及一系列的低效率運作,如何采取措施降低牛鞭效應成為近年來供應鏈研究中的熱點。

    由于牛鞭效應本質上是需求信息的扭曲沿著供應鏈被放大的現象,因此,讓供應鏈的各級成員共享顧客的銷售信息能夠顯著降低牛鞭效應。信息共享一直被認為是控制牛鞭效應的主要措施。最明顯的就是沃爾瑪的需求信息共享計劃,通過給供應商提供在線的銷售點數據匯總,沃爾瑪實現了對牛鞭效應的控制和高效的供應鏈管理。

    另外,現實情況下的供應鏈大多具有網狀結構,即每一級供應鏈并不只含有單個成員。因此,同級供應鏈成員的需求之間可能會存在一定的關系,管理并利用好這種關系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牛鞭效應,即風險共擔。風險共擔是供應鏈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的核心含義是:如果供應鏈中的一級將來自不同下級成員的有效需求整合起來考慮,需求變動的程度將會被減輕,原因是來自不同下級客戶的高低需求會相互平衡,從而可以減少安全庫存和平均在庫。

    二、 有關利用信息共享降低牛鞭效應的研究

    信息共享作為控制牛鞭效應的主要措施,也得到了供應鏈管理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Chen等人[2]指出除了利用恰當的預測方法和降低前置期來控制牛鞭效應,還提出了利用信息共享來降低牛鞭效應的思想,并且分別給出了采用信息共享和不采用信息共享兩種情況下各級供應鏈成員處產生的牛鞭效應,明確指出利用信息共享可以有效降低牛鞭效應。在Chen的基礎上,Wu等[3]進一步探討了三種不同級別的信息共享類型,分析并比較了每一種信息共享情況下的牛鞭效應,得出結論――信息共享的級別越高,對牛鞭效應的緩解效果越好。Agrawal等[4]提出,相比于單純采用信息共享方法,縮短提前期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降低牛鞭效應,這是將信息共享與其他降低牛鞭效應的方法進行共同研究的文章之一。董超等[5]認為需求變化增加的根源是用戶的需求信息在沿著供應鏈向上游傳遞的過程中發生了扭曲,其原因在于各級供應鏈成員沒有很好的共享銷售點信息,強調了信息共享戰略在供應鏈管理中的重要意義和在未來競爭中的作用。

    三、 有關利用風險共擔降低牛鞭效應的研究

    風險共擔實際上是均衡效果的一個特例,它強調了供應鏈成員之間需求信息的整合效果,當同級的供應鏈成員的需求情況彼此相關且這種相關關系被注意到并被利用起來的時候,便可以達到有效控制牛鞭效應的目的。Sucky[6]在2009年首次提出了利用風險共擔來降低牛鞭效應的思想,同時針對一個含有多個零售商的三級供應鏈,分別推導出了采用風險共擔和不采用風險共擔情況下的牛鞭效應的量化表達式,最終證明,考慮多個零售商之間的風險共擔效應可以有效地控制牛鞭效應。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信息傳遞情況并沒有被討論,因此,Sucky所研究的三級供應鏈的核心成員是處于供應鏈中間的批發商,最上游的生產商扮演了滿足批發商訂貨的成員角色,其生產量波動以及牛鞭效應情況并未討論。這些方面都是值得補充和拓展的。

    四、 對未來研究的展望

    供應鏈中牛鞭效應的形成機理和控制方法已經成為了供應鏈管理的研究熱點。盡管信息共享一直是降低牛鞭效應的主要措施,利用風險共擔降低牛鞭效應卻是近年來才被提出。

    以上介紹了關于牛鞭效應、信息共享和風險共擔的已有研究,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一些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一)討論可以不僅局限于分別利用信息共享和風險共擔來降低牛鞭效應,也可以考慮將二者相結合,達到更好的控制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的效果。

    (二)可以對信息共享和風險共擔以外的方法進行進一步研究,將多個方法結合比較,觀察其對牛鞭效應的控制程度。

    參考文獻】

    [1] Lee, H.L., Padmanabhan, V. and Whang, S. 1997a. The Bullwhip Effect in Supply Chains.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92-102.

    [2] Chen, F., Drezner, Z., Ryan, J.K. and Simchi-Levi, D. 2000. Quantifying the Bullwhip Effect in a Simple Supply Chain: The Impact of Forecasting, Lead Time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46(3):436443.

    [3] Wu, Y.N. and Cheng, T.C.E. 2008.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Sharing in a Multiple-Echelon Supply Chai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115:111.

    [4] Agrawal, S., Sengupta, R.N. and Shanker, K. 2009. Impact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Lead Time on Bullwhip Effect and On-Hand Inventory.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192:576593.

    第4篇:供應鏈管理研究熱點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教學模式重構;首要教學原理;五星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5)23023502

    1 引言

    目前,供應鏈管理已經成為企業管理實踐的前沿和趨勢,也是管理科學研究的熱點,代表了未來管理的發展方向,融合了采購管理、生產管理、財務管理、物流管理、市場營銷等眾多領域的內容,是經濟管理類學生和管理從業者應該學習和掌握的內容?!豆湽芾怼芬殉蔀閲鴥韧飧黝惿虒W院的熱門課程。盡管《供應鏈管理》課程非常重要,但是該課程在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學內容過于理論化、脫離實際,教學手段方法過于單一,考核方法單一,教學理念落后(唐中君和丁媛,2011),以傳遞信息代替教學,過于依賴媒體等問題,教學效能和教學魅力差強人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高。這就導致高校培養出來的供應鏈管理人才所具備的知識技能與企業實際需求相脫節。

    近年來一些高校教師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供應鏈管理》教學改革的方向,如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侯心媛,2011)、基于建構主義的教學(李巍巍和唐凱,2009)、基于師生協同的教學(李靜宜,2011)、基于體驗式的教學(陳玲玲,2012)等教學理念。但是,這些研究往往只是一種教學理念在《供應鏈管理》教學中的淺層構思,沒有形成系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

    2 《供應鏈管理》課程的特點

    《供應鏈管理》課程有以下幾個特點:

    (1)內容多、涉及面廣,對學生的知識面要求高(杜志平等,2010)?!豆湽芾怼匪婕暗膬热莘浅6?,涵蓋財務管理、市場營銷、信息管理、采購管理、生產運作管理、物流管理等內容。以上每一個部分都是一個獨立的應用領域,各自所要求的基礎知識和教學方法都有差異。

    (2)應用性強、實踐難度較大。供應鏈管理注重各類管理原理和方法在實際問題中的實際應用,但是學生卻不可能為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而長時間在企業進行實踐和實習,增加了學生理解、掌握和應用知識技能的難度。

    (3)面向任務?!豆湽芾怼返恼n程內容與一定的供應鏈管理任務相關,如供應鏈戰略決策、供應鏈策略選擇、物流系統、信息流系統、商流系統、資金流系統等課程內容都可以歸納成相對獨立完整的任務,讓學生去完成。

    (4)知識來源廣泛。隨著企業和社會對供應鏈管理關注度的提高,關于跨國公司和國內企業供應鏈管理最佳實踐的新聞報道不斷出現在互聯網、報紙、電視等各類媒體中,為學生獲得供應鏈管理知識提供了廣泛的渠道。

    (5)知識更新快。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國內外對供應鏈管理的研究逐步升溫,研究成果逐年增加,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從1996年到2009年,該領域研究文獻的數量從7篇增加到5362篇,增長了765倍(鄧明榮和葛洪磊,2012)。

    3 基于首要教學原理的《供應鏈管理》教學模式重構

    3.1 首要教學原理簡介

    當代著名教學技術與設計理論家、教育心理學家Merrill(戴維?梅里爾)博士提出的“首要教學原理”(又稱為“五星教學模式”)試圖確定能夠最大程度地有利于學習的任何教學產品的若干基本特征;是有效教學的各種處方(Merrill,2001,2002)。首要教學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務”為教學宗旨,認為教學應該由不斷重復的四階段循環圈―“激活舊知”、“示證新知”、“嘗試應用”和“融會貫通”等構成,共有五個原理(階段)和15個操作要點,形成“結構―指導―輔導―反思”的教學循環圈(盛群力和宋洵,2008)。首要教學原理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兼收并蓄,博采眾長;不僅關注教學過程,更關注學習過程;將教學原理同教學設計模式結合起來;致力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效率和主動性;實施起來有很大的靈活性;是研究教學過程的新制高點(盛群力和馬蘭,2006;戴維?梅里爾,2007),是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理想的理論基礎和開發工具。目前已有相關教師將首要教學原理用于建筑類課程(蔣友寶等,2008)、汽輪機原理(李樹春,2011)、戰略管理(宋陽等,2012)等課程的教學設計中。

    3.2 基于首要教學原理的《供應鏈管理》教學模式重構

    基于《供應鏈管理》課程的特點、教學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可以得到該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點與首要教學原理的五項首要原理是相互對應的,如圖1所示??梢?,首要教學原理可以為《供應鏈管理》教學模式重構提供系統的理論支持和開發工具,形成五星級的教學模式。

    (1)聚焦完整任務。根據現實企業需求重構《供應鏈管理》課程的完整教學任務,并形成針對每堂課的子任務序列。首要教學原理以“聚焦完整任務”為宗旨,認為當教學內容在聯系現實世界問題的情境中加以呈現,學習者介入到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因此,基于現實企業供應管理的實際決策過程,可以以某一產品或某一企業的實際供應鏈為具體案例,提煉出《供應鏈管理》課程中學生需要完成的完整的、復雜的供應鏈管理任務,包括供應鏈戰略決策、供應鏈策略選擇、供應鏈流程運作、供應鏈集成管理、供應鏈績效評估、供應鏈改進與提升等。將供應鏈管理任務進一步細分成不同的單元子任務,如將供應鏈的流程運作細分為供應鏈物流運作、信息流運作、資金流運作和商流運作等,并根據子任務之間的邏輯關系將其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多樣等順序加以編排,形成針對每堂課的單元子任務序列,為學生提供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讓學生一開始就知道學習結束之后他們能夠完成的供應鏈管理任務。

    (2)激活原有知識。根據認知特點,對完成單元子任務所需知識技能進行分類,并設計其內容結構和呈現方式,同時針對這些知識技能來激發學生原有的理論知識、實踐經驗、已知信息和操作技能等。首要教學原理認為當相關的舊經驗被激活時,學習才能夠得到促進。因此,根據認知特點,將《供應鏈管理》課程中的知識技能分為信息、成分、概念、程序、過程等五類。對每一類知識技能分別設定適合其特征的內容結構,如說明主體功能、標明事物結構、區分類型特征、設計程序步驟、給出過程規則等。同時,對每一類知識技能分別設定適合其特征的呈現方式,如文字、圖像、公式、多媒體、案例、動畫、模擬等。由于供應鏈管理的知識技能大多以企業管理的知識技能為基礎,因此可以讓學生回憶其在前導課程、實習實訓、新聞事件、操作實踐中已掌握的企業管理知識技能,并以合理的內容結構和方式呈現出來。

    (3)展示論證新知。針對知識技能的類型,設計多維的《供應鏈管理》教學方法。首要教學原理認為每一種知識技能類型都有相匹配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法。因此,針對信息、成分、概念、程序、過程等五類知識技能,借鑒現有的《供應鏈管理》多維教學方法(葛洪磊和鄭映群,2014),設計講解示范、游戲實驗、軟件操作、模擬仿真、案例分析、視頻賞析、實地考察、調查分析等多維教學方法,以充分地展示論證這些知識技能,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

    (4)嘗試應用練習。針對完整任務和子任務序列,設計多樣化的應用情境,激發學生運用新知識。首要教學原理認為當要求學習者運用知識或技能解決問題時,才能夠促進學習。因此,設計新的案例分析、模擬仿真、軟件操作、調查分析、企業實踐、參加競賽等任務或任務序列,形成多樣化的應用情境,指導學生綜合應用學到的供應鏈管理知識技能,及時檢查錯誤并給予糾正,同時逐漸減少指導以提升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能力。這既是應用知識技能的過程,也是考核反饋的過程。

    (5)融會貫通掌握。根據學生特點,設計靈活的方式激發學生運用新知識。首要教學原理認為當學習者受到鼓勵將新知識技能融會貫通或遷移到日常生活中去時,才能夠促進學習。因此,根據學生在知識技能應用中的表現進行分組,通過個人反思、小組討論、小組展示、小組辯論、企業實踐、參加競賽等各種方式激發學生創造、發明或探索供應鏈管理的新知識及其應用途徑。

    4 《供應鏈管理》五星教學模式的持續改善

    基于首要教學原理重構《供應鏈管理》教學模式,是一個動態的、不斷完善和優化的過程。在教學模式的重構和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動態進行供應鏈管理實踐要求與學生已有知識技能的差異分析。

    企業進行供應鏈管理的實踐要求是形成《供應鏈管理》課程完整任務和任務序列的關鍵,而完成完整任務所需的知識技能與學生已有知識技能之間的差異是確定教學內容的關鍵。因此,一方面需要通過調研動態地了解企業供應鏈管理的實踐要求,另一方面要對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體系進行摸底,然后對兩者進行比較分析,確定完整的任務和任務序列以及重點的教學內容。隨著實踐與教學活動的動態演化,企業供應鏈管理實踐要求與學生已有知識的差異也會動態變化,需要進行動態的調研和差異分析。

    (2)持續貫徹知識技能類型與教學策略的匹配關系。

    知識技能類型與教學策略的匹配涉及信息、成分、概念、程序、過程等五類知識技能與其內容結構、呈現方式、講解說明、嘗試練習和學習指導等五個方面的匹配。知識技能類型與教學策略的匹配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是整個教學設計的關鍵。因此,要合理劃分五類知識技能,并在理論分析和教學實踐中檢驗知識技能類型與教學策略的匹配關系。

    (3)合理權衡教學方法多樣性與可行性的悖反關系。

    同一課程內容和任務序列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以提高教學效果,但是設計和實施多種教學方法卻會面臨實施成本和時間的限制。因此,如何為不同的課程內容和任務序列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需要權衡教學效果與實施難度之間的關系,做出合理的取舍。

    參考文獻

    [1]Merrill, M. D. Components of instruc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tool for instructional design [J].Instructional Science, 2001,29(1):291310.

    [2]Merrill, M. D. First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02,50(3):4359.

    [3]陳玲玲.供應鏈管理體驗式教學探析――淺談ERP沙盤模擬在供應鏈管理教學中的運[J].科教文匯,2012,(5):7273.

    [4]戴維?梅里爾.教學策略效能的不同水平[J].遠程教育雜志,2007,(4):1822.

    [5]鄧明榮,葛洪磊.供應鏈管理:戰略與實務[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6]杜志平,劉永勝,劉俐.供應鏈管理課程特點與教學方式探討[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0,(9):7475.

    [7]葛洪磊,鄭映群.供應鏈管理課程多維貫穿式實踐教學體系[J].現代商貿工業,2014,(8):126127.

    [8]侯心媛.基于工作過程的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物流與采購,2011,(20):6263.

    [9]蔣友寶,賀藝華,楊春俠.結構穩定性課程采用五星教學模式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5154.

    [10]李靜宜.基于師生協同的“供應鏈管理”課程教學創新模式的實踐分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1,(10):5657.

    [11]李樹春.首要教學原理在“汽輪機原理”精品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電力教育,2011,(4):8385.

    [12]李巍巍,唐凱.基于建構主義教學觀的《供應鏈管理》教學改革[J].物流科技,2009,(8):116117.

    [13]盛群力,馬蘭.走向3E教學――三述首要教學原理[J].遠程教育雜志,2006,(4):1724.

    [14]盛群力,宋洵.五星教學模式的應用探討――兼及一堂課的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8,7(1):6972.

    第5篇:供應鏈管理研究熱點范文

    關鍵詞:石油行業;GSCM(綠色供應鏈管理);結構模式

    前言

    綠色供應鏈管理(GSCM)是目前企業管理的研究熱點之一,但在企業實施綠色供應鏈的驅動因素這一問題上,尚未形成統一認識。總結已有文獻??梢詫⑵髽I實施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驅動因素分為四種,即:合法要求、市場要求、協調相關者利益和企業社會責任。在此基礎上,可以得出與四種驅動因素相對應的"綠色度"遞進的四個層次綠色供應鏈管理概念模型,即:合法綠色供應鏈管理、市場綠色供應鏈管理、相關者綠色供應鏈管理及深層綠色供應鏈管理。

    一、石油行業GSCM(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內涵

    GSCM(綠色供應鏈管理)又稱環境供應鏈管理(ESCM),其在供應鏈管理中增加和強化環境因素、注重環境保護、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思想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90年代中后期進行了大規模、有意思的綠色供應鏈研究,主要包括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資源的優化利用,基于環保因素的供應商選擇,綠色采購與營銷,綠色供應鏈管理的設計與結構化,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實施,全面質量環境管理,綠色供應鏈評價模式及評價指標等。

    國內近幾年才興起對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研究,主要介紹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發展、內涵、原理、特征,綠色供應鏈管理的體系結構和集成特性,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實施特征、主要內容和目標,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戰略模式等方面,然后在電子、生態旅游產品開發、家電等行業中進行了應用研究,指出了應用的必要性、基本原則、實施關鍵環節等。目前學術界普遍把GSCM定義為:一種在整個供應鏈內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的現代管理模式,它以綠色制造理論和供應鏈管理技術為基礎,涉及供應商、生產廠商、銷售商和用戶,其目的是使產品從物料獲取、加工、包裝、倉儲、運輸、使用到報廢處理的整個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負作用)最小,資源效率最高。

    石油行業的綠色供應鏈管理,就是要在整個石油供應鏈中,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率,在物資供應、油氣勘探、開發、煉化、儲運、銷售及使用過程中,持續地應用環境策略,加強安全、健康和環境管理及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減少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提高整個供應鏈條的綠色水平,實現良好的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二、石油行業GSCM(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結構模式

    石油行業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其供應鏈大致可分為物資供應、油氣勘探與開發、儲運、煉化、產品銷售、客戶等環節。根據石油行業供應鏈的特點、供應鏈結構模型及綠色供應鏈的概念模型,經過綜合與改進,建立了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過程模型和結構模型。這種模式是通過市場的需求或者用戶的需要進行輸入,經過完整的綠色供應鏈網絡,輸出最終的石油化工產品,每一過程均是其上級過程的用戶,也是其下級過程的供應者。通過對供應鏈網絡各環節的綠色管理,實現各環節之間的無縫鏈接,提高網絡的整體綠色水平。

    油氣勘探、開發、運輸、煉化、銷售及消費過程都會產生污染和浪費,這種管理模式是實現回收、再利用等逆向物流的動力。其管理中的社會環境系統包括:社會文化、法制、倫理道德等因素,以及提供的資源、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并規范、激勵、約束和引導石油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促使對環境破壞減少,促進社會、企業、環境相容。

    在石油行業GSCM結構模型中,核心企業是石油勘探與開發公司。核心企業是指具有一定的核心能力,在供應鏈上發揮著核心作用的企業。中石油在改組過程中,油公司只保留勘探和開發等主要業務,證明了勘探開發企業是整個石油行業的核心企業。

    石油生產過程中的浪費和污染是最值得重視的。第一,石油勘探開發中容易污染環境,地震探測、油氣泄漏及揮發等會造成大氣和地下水的污染。第二,油氣資源本身會污染環境,如油輪的沉沒會污染大片的海域。第三,石油生產過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原材料,價值巨大,而節約材料也是綠色環保的重要舉措。第四,油氣生產過程中的重大事故不僅會污染環境,還會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因此,必須十分重視油氣生產各環節中的安全、環保、節能管理。

    三、石油行業GSCM(綠色供應鏈管理)的管理內容

    綠色供應鏈要求企業在供應鏈中的每個環節都實行環境管理,加強環境保護意識,開展減少和消除破壞和危害生態環境的供應鏈管理活動。根據石油行業供應鏈的特殊性,石油行業GSCM應包括綠色采購,綠色生產,綠色儲運、包裝、營銷和使用,綠色回收與再利用等方面。

    (一)綠色采購

    綠色采購是通過對材料源頭的控制,在采購時就考慮材料是否是環境友好材料,如是否能循環再利用、是否可以通過焚燒或降解等措施來清除廢棄物等。因此,需要選擇綠色的供應商,并與之保持良好穩定的合作關系,發揮供應商在優化企業供應鏈環境績效方面的重要作用。石油企業可以通過全面環境質量管理、ISO14001環境認證和HSE管理、對供應商的環境審計、第三方培訓等方面來實現供應商的綠色化。

    (二)綠色生產(勘探、開發、煉化)

    綠色生產是指在石油勘探、開發和煉化過程中持續應用環境策略,以節能、降耗、減污為目標,以技術、管理為手段,通過對生產全過程的排污審計、篩選、實施污染防治措施,以減少對人類和生態環境的風險,從而最大限度地防止污染,提高經濟效益。石油行業的綠色生產包括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強安全管理防止事故發生等。

    (三)綠色儲運、包裝、營銷和使用

    1.綠色儲運是指在油氣儲運過程中,合理地安排儲量和運輸路線,減少運輸過程中的損耗及消耗,防止儲運過程中影響生態環境事故的發生。

    2.綠色包裝要求企業把環保理念融入油氣產品及石油化工產品包裝中,以較少的材料、無污染、可回收、可再利用為原則來使用包裝材料。

    3.綠色營銷要求石油銷售企業在產品定價、促銷、油氣配送等整個營銷過程中,以環境保護的理念為指導,促進企業與社會和消費者利益相一致。

    4.綠色用戶要求油氣產品的使用者在消費過程中體現環保意識,在使用中盡量避免環境污染,自覺抵制污染和破壞環境的行為。

    (四)綠色回收與再利用

    綠色回收與再利用要在充分考慮回收處理成本與利用價值的基礎上,以最少的代價,獲得最高的回收價值。對于回收的物質,可分為可直接再利用物資、加工后再利用物資和廢棄物三種。通過對前兩種物資的利用,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并且不污染環境。對于廢棄物,要通過填埋、焚燒、化學處理等手段,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

    結語

    本文主要研究了石油行業GSCM的內涵、結構模式和管理內容。在石油行業中實施GSCM,能提升石油企業的形象,促進資源、環境和諧發展。但是由于認識和經驗不足,以及技術落后等原因,石油行業GSCM的研究和應用還沒有深入開展,需要加強石油行業綠色供應鏈的實施模式、績效評價體系、決策支持系統、激勵機制的設計、綠色技術等方面的研究,來提高石油行業GSCM整體水平,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慶華,趙清華.綠色供應鏈管理及其績效評價研究述評[J].科研管理,2005;(4).

    [2]李成標,吳先金.我國石油行業供應鏈管理初探[J].物流技術,2004;(1).

    第6篇:供應鏈管理研究熱點范文

    【關鍵詞】 出版物流 出版供應鏈 “產學研”結合“十二五”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9-5853(2012)03-0072-04

    近年來,我國出版物流和供應鏈實踐與理論不斷深入發展,特別是在“十一五”期間,出版產業化的發展和連鎖經營改革推動了出版物流基地(中心)的快速建設,國內大多數省市的出版發行集團物流進行了一定區域內的整合和重組,少數出版發行集團的出版物流甚至實施了跨區域的聯合和擴張。出版物流的規?;图谢l展產生的物流成本、服務和管理等問題使出版供應鏈管理順勢而生,出版供應鏈理論逐步應用到出版業物流實踐中,促進了出版物生產和物流供應流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從而推進出版產業整體的健康良性發展。

    另一方面,出版物流和供應鏈發展還存在一些實際問題。例如:出版發行集團的整合和重組力度不大導致出版供應鏈的規模化效應不明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網點發展不足帶來供應鏈的基層服務不完善,網絡和數字環境下出版供應鏈發展選擇的方向和出路等問題,這些問題也正是國家新聞出版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提及的重點內容,而分析、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出版物流產學研的有機結合無疑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突破口。本文將從四個方面對我國近五年來的出版物流與供應鏈實踐與理論發展進行梳理和概述,以期為今后出版物流和供應鏈實踐與理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依據和方向。

    1 出版物流和供應鏈相關理論問題研究

    出版物流進入供應鏈管理階段是出版產業化不斷發展的必然選擇。與之相適應,出版供應鏈研究成為主要研究方向。從概念方面而言,出版物流從原來的圖書儲運到圖書批銷再到出版物流階段,對于出版物流這一概念的理解和認識已基本為出版業界認同。而出版供應鏈則體現出版物流新的發展內容和階段,因此,下文將重點對出版供應鏈理論進行述評。

    供應鏈管理(SCM)旨在使供應鏈上的所有環節、所有企業相互構筑成一個整體,以整體效率的提高帶來個體效益的增加。在上世紀90年代以后,供應鏈管理已經從一種單純的管理技術和管理模式,逐漸演變為一種能適應急劇變化和日益復雜的市場環境需要的、具有全局性和高度柔性化的戰略管理思想。出版物流運用供應鏈管理理論有實踐上的必然性,也有理論上的科學性。

    依據供應鏈的基本內涵,劉益、梁娟認為,出版行業供應鏈是由內容及傳播載體供應、編輯加工、發行、倉儲運輸等環節組成,向讀者提供出版物的一條功能結構網鏈。由此指出出版供應鏈具有三個特點:它不再是傳統的線性結構,而是復雜的網鏈結構:它屬于拉式和推式相結合的混合型供應鏈:它兼具追求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重目標Ⅲ。這一論述基本上界定了出版供應鏈包含的內容和特點,但在結合出版具體實際角度,揭示供應鏈的產業特征方面尚需深入。

    針對出版業市場變化日新月異,圖書消費結構日益分眾化差異化特點,張美娟提出出版敏捷供應鏈這一概念。敏捷供應鏈是指以核心企業為驅動中心,通過對資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控制,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及最終消費者用戶整合為一個集成性的功能網絡鏈,其主要特征有市場敏感性、過程集成性和網絡分布性。這一觀點用先進的供應鏈管理理念和方法,揭示出版供應鏈敏捷應變的特性,有利于出版企業加強重視對市場環境變化的分析與認識,從出版市場的快速變化特性出發,不斷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

    出版業另一個突出問題是圖書退貨方面的逆向物流問題,張巖解釋閉環供應鏈這一概念,它是指在循環經濟的思想下,將物流過程看作一個封閉的環,物質在其中多次循環運動,以減少環境污染、原料和能源消耗,由正向和逆向物流兩部分組成。由此看出,逆向物流與正向物流是供應鏈同時存在的兩個過程,兩者同等重要,這將有助于改變出版物流僅僅重視正向物流這一固有觀念。

    網絡和數字出版的發展為出版供應鏈理論帶來全新的挑戰。何國軍指出,數字出版供應鏈是以數字網絡為載體,以數字信息為內容構成的一條從著作權人到內容生產商、內容運營商及技術提供商,最終到圖書消費者的供應鏈網絡。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一個由著作權人一內容提供商一數字出版商一技術提供商一終端設備提供商一網絡運營商一電信運營商一金融服務提供商一網絡傳播者及讀者構成的數字供應鏈。

    通過對上述主要出版供應鏈概念的梳理,可以看出,結合出版實際問題的供應鏈理論更有現實意義,它是產業發展所要時刻面對的問題,如運用敏捷供應鏈理論,建立出版業的圖書市場快速反應機制,建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生產經營模式。這也給理論研究一個啟示,要結合出版產業的實際現象進行供應鏈理論不斷發掘和生發,以找到更先進理論應用于出版實踐。再者,網絡和數字化大潮已浸入到出版產業方方面面,出版數字供應鏈的研究還不是很多,數字出版供應鏈研究尚待深化。

    2 出版物流和供應鏈產業發展問題研究

    事實上,我國出版產業離成熟的市場形態還很遠,而出版物流與供應鏈和出版產業整體發展進程息息相關。不完全的出版市場環境也帶來了種種出版物流與供應鏈各個層面的問題,如出版供應鏈的信息共享方面、出版物流的區域化和出版社物流社會化等問題,通過分析這些問題,將有利于為出版物流和供應鏈發展找出癥結,指引方向。

    從供應鏈整體集成和信息共享以實現柔性與穩定的供需關系而言,張美娟認為信息流是產業鏈中上、中、下游業務和產品得以高效流轉的重要基石。出版業供應鏈上的信息不能有效傳遞和共享,使目前一些出版企業間的供應鏈“形同虛設”也是其不能發揮應有的規模效益和集成效應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對于出版供應鏈信息共享問題要特別重視,這也是體現供應鏈管理優于傳統企業管理之所在。當然,信息共享機制的最終建立將取決于我國出版業的信息化和物流標準化建設和發展程度。

    出版物流整合和重組問題是近年來引起廣泛關注的焦點,早已被多位專家學者論述。馬軍也指出,我國現有出版物流體系中還存在物流設施重復性建設且利用率低、缺乏大型物流中心進行統一調配、出版業物流系統建設布局缺乏整體規劃、信息化及標準化水平低等問題。因此,需要及時對這種低效的出版物流系統進行整體規劃和整合,以打造集約化全方位的出版業供應鏈體系。

    出版社物流社會化和外包是中小型出版社遇到的實踐性問題。王海云、付海燕通過對北京地區30

    多家出版社進行問卷進行調查研究,其調查表明,中小型出版社的物流外包是一種趨勢,但第三方物流目前很難提供及時、準確的物流服務作業。因此,將出版社的物流服務整合和重組,納入出版發行集團整體的物流體系中,這也是建立出版供應鏈的一體化集約化發展的選擇形式。

    綜上所述,出版物流和供應鏈問題與出版產業的實際發展密不可分,是出版供應鏈在具體發展中必須應對和解決的。而其中物流整合這一個屢被提及的話題也需要有突破性推進舉措,這也是國家新聞出版業“十二五”規劃中出版業改革的重點內容。而從現實層面分析,由國家出版行政部門推動和市場力量相結合來實施物流整合與重組,這一解決路徑更具可行性。

    3 出版物流和供應鏈發展策略研究

    面對出版物流和供應鏈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綜合分析和努力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和策略,逐步應用于出版產業實際,將促進出版供應鏈的不斷優化和完善,推動出版產業化發展進程。

    從整個出版供應鏈角度提出發展策略方面,尹章池論述出版供應鏈發展的具體路徑:消除對供應鏈管理思想上的誤區,正確理解供應鏈管理思想的實質;建立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多元產權結構機制,改變現代物流中心的單一產權結構;實施選題策劃和庫存的監控預警機制,實時監控出版市場;加強信息標準化和信息的采集共享機制,實現供書與退書多方的信息對接和對稱。同時,他也從出版物流的技術和制度方面人手,提出相應的發展對策。在診斷我國出版供應鏈存在的典型問題后,劉燦姣提出針對性的解決策略:構建核心企業型書業供應鏈;實現供應鏈信息共享;建立上中下游共建和諧產業鏈;優化庫存管理。

    另一方面則是從具體問題層面提出對策,張美娟、周瑜提出基于市場一體化環境下的出版供應鏈信息交流模式創新方法:一是基于互聯網的出版信息公共平臺;二是基于網絡社群的即時交流模式。尹章池、田道全提出出版業逆向物流的解決對策:建立跨地區跨所有制的多元產權物流企業;實施選題策劃和庫存的監控警報制;實現供書與退書多方的信息對接和對稱;規范和推廣電子化退書流程;積極推廣應用網絡出版技術;減少中間環節和庫存。

    總的來說,出版物流與供應鏈發展策略主要從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進行。宏觀層面主要從政策和制度方面提出相應的建議,推進出版物流外部環境的不斷改進;微觀層面則從具體實踐問題出發,針對性強,有一定的操作性。由此,國家出版行政部門和出版發行企業如果能實施和應用某些相適應的發展策略,這將檢驗這些具體對策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同時,也繼續為改進和完善發展策略提供實踐的空間,從而真正實現產學研的有機結合和良性互動。

    4 網絡和數字環境下的出版物流和供應鏈研究

    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給出版業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出版供應鏈發展主要表現為兩種形式:基于電子商務環境的供應鏈和數字出版供應鏈。電子商務環境下的出版供應鏈具有出版這一實物形式,但網絡是流通的重要環節。鞠海燕在其碩士論文中指出電子商務環境下出版物流的問題,分析物流配送模式的選擇,提出具體發展對策。袁超在其碩士論文中以SWOT法剖析電子商務環境下出版物流的現狀,探討相應的發展策略。相比較而言,基于網絡環境的出版供應鏈主要是以網絡書店為主體進行論述,其中某一方面著重論及物流環節的研究比較普遍。劉永紅分析比較中外網上書店的流通技術,對比中外網上書店的物流及配送方式的不同。

    第7篇:供應鏈管理研究熱點范文

    [關鍵詞] 供應鏈;信息管理;企業績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25

    [中圖分類號] F27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4)05- 0043- 02

    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業之間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產品之間的競爭,而是上升到了各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供應鏈管理的目的是通過協調各個環節,使業務的績效達到最佳。如何優化供應鏈管理策略以獲得最大績效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1 供應鏈信息管理的概念

    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出現了供應鏈信息管理的概念,隨著制造全球化的出現,企業在運營中普遍應用供應鏈信息管理,使其逐漸發展成新的管理模式。由于受技術發展的影響,加之顧客需求、市場競爭激烈等不確定因素的增加,供應鏈信息管理成為企業關注的熱點。供應鏈信息管理是指利用一系列效率較高的方法整合制造商、倉庫、供應商和商店的信息,從而可以在正確的時間以正確的數量將商品配送到正確的地點。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成本滿足顧客的服務需求。根據此定義,供應鏈信息包含從生產到最終產品的服務之間的各種信息,即從供應商到顧客之間的所有成員所承載的信息。供應鏈信息管理可以高效整合企業內外部、上下游渠道、物料和顧客的信息,在供應商、企業和客戶間形成高效率的無形渠道,經過一系列規劃與管理,有效控制供應商的供應流程,從而節約時間與成本。高效的供應鏈信息管理可以針對市場和客戶的變化做出迅速的反應,在降低庫存成本、提升市場競爭力和提高客戶滿意度方面有很大作用。

    2 供應鏈信息管理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通過整合供應鏈信息管理,可以集中許多企業的生產力量,不但可以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增加客戶忠誠度,提高銷售量,更可以消除多余存貨,節省倉儲成本,同時降低市場風險和分散資產風險,增強合作伙伴的核心競爭力,增加供應鏈的競爭優勢。無論是營利性企業還是非營利性企業都重視績效,績效體現了一個系統的效率,故評價供應鏈信息管理水平的標準是其給企業績效帶來的影響。

    對于企業而言,供應鏈信息管理是一種創造價值的手段,目的是使整個供需體系產生最大價值。供應鏈價值與企業的盈利能力緊密相關,企業盈利越高代表其供應鏈管理越成功。供應鏈中所有資金、商品等信息的流動都有成本,有效管理這些流動因素有助于實現供應鏈管理的成功。其本質是通過管理各節點間信息流獲得最大價值。

    供應鏈信息管理與企業的業務緊密相關,高效的供應鏈管理可以優化企業業務創造價值。據調查,實施供應鏈信息管理可以使企業成本節約20%,中型企業交貨準時率提高15%,生產率提高10%以上,對于一般企業,其訂單提前期縮短25%~35%;對于中型企業而言,其庫存降低3%;對于大型企業而言,其庫存率降低15%,資產運營率提高15%~20%,現金流周轉周期比一般企業少40~65天。

    企業供應鏈信息管理在整合信息的過程中可以節約生產成本、采購成本和物流運輸成本,同時也為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這些利益既包括訂單履行、采購和庫存控制,也包括提高整個公司的效率,節約整個公司的成本。由于優化供應鏈需要各個公司之間進行信息共享和協作,故供應鏈信息管理成功的基礎在于在公司之間實施。例如,美國國家半導體公司通過供應鏈信息管理,在兩年時間內關閉了分布于全球各地的6個倉庫,在新加坡成立中央配送中心向客戶空運衛星集成電路,交貨時間縮短47%,銷售成本降低2.5%,銷售額增加3%。戴爾、聯想在供應鏈信息管理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供應鏈信息管理不僅給企業帶來效能上的變化,還形成了企業核心競爭優勢,增強了企業應對市場變化、提升客戶滿意度的能力。

    3 優化供應鏈信息管理的手段

    優化供應鏈信息管理的手段有:利用先進的管理思想、重建業務流程與系統、提高條碼的利用率、增強企業間的協作關系。

    3.1 利用先進的管理思想

    供應鏈信息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業效率,故強化管理非常重要。在供應鏈信息管理過程中,管理體制、管理信息要采取上下結合的方式,這樣才能取得成功。以強化管理、優化經營過程為基礎,進行信息化建設,充分發揮信息管理的作用,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

    3.2 重建業務流程與系統

    重新構建業務流程與系統以便可以及時對顧客的需求做出反應。優化供應鏈是提高對顧客反應能力的一種關鍵方法,是對傳統品牌經營戰略的一種挑戰。根據顧客的選擇,實行一對一的服務,按訂單來制造商品并交貨,充分了解并滿足顧客的需求,降低庫存,提高生產率。通過簡化業務流程來更快地了解顧客需求,提供個性化的產品或服務,從而在顧客、企業和供應商之間構建有效溝通渠道,進行長期合作,降低企業的宣傳成本,同時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3.3 提高條碼的利用率

    在供應鏈信息管理的過程中,需要企業與企業之間交換信息,如果商品在供應鏈中流動時有統一的編碼,將會對企業信息的交流和管理提供極大的方便。一個較為理想的方案就是制造商按照國家的標準在產品上打條碼,零售商、批發商和分銷商都可以利用,這樣就減少了編碼的工作量,同時也減少了人力和資金的耗費,有利于供應鏈中制造商、零售商、分銷商交換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庫存的信息。

    3.4 增強企業間的協作關系

    由于信息鏈需要企業之間交流信息,因此加強企業間的協作關系會優化信息鏈管理。各企業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協作。一方面是確定企業間數據共享程度。供應鏈中的制造商、零售商和分銷商可以根據需要來確定數據共享程度。例如,信息應該由哪些部門或哪些企業共享,哪些信息應該共享,都應該有明確的規定。另一方面是統一供應鏈的數據接口。在設計系統時要預留專門的數據接口,方便企業接收供應鏈上下游合作伙伴發送的數據,實現系統的對接。使用的端口和文件協議或傳遞方式可以由各方共同確定。

    4 總 結

    供應鏈信息管理對提高企業績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業應該采取各種方式優化供應鏈,從而提高企業的經營績效。

    主要參考文獻

    [1]劉莉.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對物流能力的影響研究[J].價值工程,2013(7):14-17.

    第8篇:供應鏈管理研究熱點范文

    關鍵詞:供應鏈風險;風險評估;支持向量機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71172194;71031004;71221001;70731003;70731160635)。

    作者簡介:舒彤(1970-),男,江西波陽人,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供應鏈管理研究;葛佳麗(1990-),女,河南禹州人,湖南大學工商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供應鏈管理研究;陳收(1956-),男,廣東龍川人,湖南大學副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投資決策與風險管理、績效評價、戰略管理研究。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1096(2014)01-0130-06收稿日期:2013-08-25

    引言

    在精益生產、準時制生產等先進理論的指導和實踐下,企業間的聯系愈加緊密,市場競爭已不再是企業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間的競爭。近年來,隨著各種供應鏈風險的頻繁發生,企業受到了極大損害,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供應鏈風險管理已成為供應鏈管理領域的研究熱點。

    供應鏈風險識別與評估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基礎。通過識別供應鏈風險因素,對其潛在風險進行預警和控制,探索供應鏈風險管理的優化方法,可在實踐中建立安全可靠且具有彈性的供應鏈,使供應鏈上的企業在獲得較大收益的同時又能夠應對風險,提升企業競爭力。因此,需要分析企業的供應鏈管理狀況,通過風險識別發現供應鏈中的薄弱環節及其可能造成的后果,利用科學的方法對其現狀進行評估,確定供應鏈風險等級。

    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是Cortes等人于1995年提出的一種機器學習方法,建立在統計學習理論的VC維理論和結構風險最小原理基礎上,在模型復雜性和學習能力之間進行了折衷,具有較強的泛化能力和精確性。在小樣本、非線性及高維模式識別等方面有較大優勢,克服了神經網絡過于學習、欠學習、局部極小等問題,已成為繼神經網絡研究之后機器學習理論領域新的熱點。因此,將支持向量機應用到供應鏈風險評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獻綜述

    供應鏈風險評估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重要環節,受到企業界與學術界的關注。Prater等(2001)認為利用評分方法可以對跨國供應鏈的風險進行評估,但是這種方法適用于跨國供應鏈的初步評估,具有一定的主觀性。Harland等(2003)認為供應鏈風險管理過程包括識別風險、估計風險、制定風險控制規劃、實施規劃等幾個循環階段,建議企業做好早期的供應鏈風險預警與評估。Zsidisin等(2004)以理論為依據提出了采購商供應鏈評估技術。Hallikas等(2004)認為企業間可以通過合作,將單個企業的風險納入整個供應鏈合作風險中,所提出的半定量化研究方法為供應鏈風險評估奠定了一定的基礎。Kleindorfer等(2005)提出了一個關于評估供應鏈中斷風險的概念框架。Wu等(2006)提出了一個層次式供應鏈風險因子分類與評估模型。Schoenherr等(2008)通過行動研究和層次分析法,發現了17種風險因素并將其分類,提出了一個基于實證的供應鏈中斷風險因素評估模型。丁偉東等(2003)提出了一個供應鏈可靠評估矩陣,但這種方法在供應鏈風險發生的概率上未加以考慮。付玉等(2005)提出了偶發供應鏈風險的定量評估方法。劉嘉等(2005)通過供應商評價來進行供應鏈風險控制。劉冬林等(2006)通過獨立風險和單個風險測度來度量供應鏈多風險,但提出的關于風險間的關系是彼此獨立的假設不符合實際情況。舒良友等(2007)提出基于合作伙伴關系的制造商風險評估問題,但是研究僅限于制造商而非供應鏈系統整體,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蔣有凌等(2008)建立了基于模糊綜合評判與人工神經網絡法的供應鏈風險綜合評估模型。李莉(2008)構建了一種基于模糊熵的集群式供應鏈風險評估模型,并通過實例給出了該方法在集群式供應鏈風險評估中的應用,但該方法仍受人為因素影響。王文婕(2011)采用OWA算子的方法,對供應鏈管理風險進行研究,但尚未考慮各風險因素間的相關性。陳敬賢等(2011)使用蒙特卡羅方法模擬風險概率和風險損失,通過構建一種較為通用的測量模型來對市場波動風險進行評估。顧玉磊等(2013)借助CVaR理論構建了一種基于成員偏好的風險評估模型來度量供應鏈成員企業風險和多元供應鏈綜合風險。供應鏈風險評估模型包括機會約束規劃(CCP)、數據包絡分析(DEA)和多目標規劃(MOP)模型等。綜上文獻可以發現,供應鏈風險評估已有概念模型與數學模型,但研究中仍存在不足之處:文獻大多針對單個企業或特定領域的風險問題,對整個供應鏈網絡的研究相對較少,定量評估的方法也不夠全面。因此關于供應鏈風險評估系統性和實證方面的研究仍需繼續加強。

    二、支持向量機算法

    支持向量機(SVM)由線性可分情況下的最優分類面發展而來,其基本思想就是將向量映射到一個更高維的空間,建立一個具有最大間隔的超平面。在分開數據超平面的兩邊建有2個互相平行的超平面,分隔超平面使2個平行超平面的距離最大化。

    三、基于支持向量機的供應鏈風險評估模型

    (一)供應鏈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的建立

    在供應鏈風險評估中,建立科學合理的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是風險評估的前提,需要由一系列量綱各異的指標群組成。近年來,學者們提出了許多供應鏈風險評估體系,如舒良友等構造了基于制造商合作伙伴的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劉永勝等(2006)提出了包括4個層次、7項綜合指標的供應鏈風險預警指標體系。

    為了建立有效的供應鏈風險評估指標體系,應遵循原則:(1)科學性原則。評估指標體系要體現供應鏈風險的特點、客觀規律和來源,指標選取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使評價活動能夠獲得較為客觀的真實結果。(2)可操作性原則。供應鏈風險評估指標的選擇要綜合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收集的難易程度,便于對數據資料收集、加工和整理,特別是易于進行量化處理。(3)層次性原則。供應鏈風險指標體系的設計要有一定的層次性,可分為一級指標、二級指標等。對各層次指標進行詳細分析,從而使指標體系層次分明、減少遺漏。(4)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原則。本文將供應鏈風險作為評價對象,涉及管理的各個方面。單純的定量指標或者定性指標都不能完全反應供應鏈風險的整體情況,因此在指標的選取上可將兩者相結合。

    筆者綜合前人研究成果,根據供應鏈風險發生來源,結合晚春東等(2008)提出的供應鏈系統運行整體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加上實際調研分析,在征求理論研究與生產領域專家意見后,先提出初步備選指標,將供應鏈主要風險因素整理歸納為系統風險、供應風險、物流風險、信息風險、財務風險、管理風險、需求風險和環境風險共八類。通過對各類風險進行分析研究,將每類風險因素進一步細分為若干子因素。

    針對上述供應鏈風險因素,筆者設計了供應鏈風險因素調查問卷,目的在于通過對問卷結果的統計分析,判斷供應鏈風險因素假設的合理性,利用統計學方法進行分析,形成一套較為科學的供應鏈風險因素指標體系。調查問卷共發放67份,回收51份,有效問卷為3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56.7%。筆者利用SPSS17.0統計軟件對調查結果數據進行處理分析,通過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檢驗了問卷的信度與效度。根據統計分析結果,按因子載荷在0.6以上、信度系數在0.7以上為標準,筆者構建了供應鏈風險評估指標體系。該指標體系有2個層次,第一層次分為8個一級指標,第二層次共有25個具體評估指標(見表1)。

    (二)樣本數據的收集與處理

    考慮到采集數據的難度,本文的數據采集于同一地區的不同行業,通過對一些企業的調研得到。其中一些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通過國泰安數據庫得到。筆者選取的企業以煤炭和電力企業為核心,形成了煤炭和電力行業供應鏈,并選取這些企業2008年以來的數據,最終將數據應用于模型之中。

    在供應鏈風險評估指標體系中,包括定性指標和定量指標。對于定性指標,采用專家打分法進行量化,評分取值范圍為\[0,1\],0.5為風險指數的中值。評分時專家綜合企業提交的指標情況、行業狀況以及專家經驗等進行打分。對于定量指標,則對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消除量綱和其他因素的影響。正向指標代表取值越大、風險越大,其線性變化公式為x′i=[xi-min]/[max-min], i=1, 2, …,n。逆向指標代表取值越大、風險越小,其線性變化公式為x′i=1-[xi-min]/[max-min], i=1, 2, …,n。其中,x′i為第i個指標的歸一化值,xi為第i個指標的輸入樣本,max為第i個指標的最大值,min為第i個指標的最小值。

    通過專家打分法獲取數據的過程:(1)專家選擇與組合。選定15名供應鏈管理方面的專家,其中包括3名研究供應鏈管理的高校教授、10名企業中從事供應鏈管理的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及2名相關單位或組織中的熟悉本企業業務的管理人員。(2)資料的收集。收集供應鏈風險的相關背景材料及供應鏈運行過程中的數據資料。(3)專家打分。發給每位專家一張風險評級表及相關數據資料,要求專家們在規定的時間內把調查表填完收回,整理各專家意見并反饋給專家,進行下一輪打分,共3次。(4)對第三輪的專家調查表進行處理。每個風險指標值取自專家所有評估值的算術平均數,對專家評估結果進行匯總整理后,得到供應鏈風險定性指標評估數據表。

    具體樣本數據如表2所示,其中C1C16表示供應鏈企業,X1X25表示評價指標。

    (三)模型訓練及結果

    四、結束語

    近年來市場的不確定性有增無減,使得供應鏈風險不斷增加,因此要對供應鏈風險進行評估。供應鏈風險評估作為供應鏈風險管理的重要環節,可以使企業對風險產生的原因及影響進行預計,從而采取預防性措施。筆者首先對供應鏈風險評估的相關研究進行了概述;隨后,通過調查問卷構建了一套供應鏈風險評估體系;最后,將基于支持向量機的機器學習算法運用到供應鏈風險評估中,構建了供應鏈風險評估模型并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機的供應鏈風險評估模型,具有較高的訓練效率和精度,說明模型具有較強的有效性與使用價值,可作為供應鏈風險評估的有效工具,完成對實際風險的評估,從而使企業掌握供應鏈風險的整體狀況,為風險管理提供較為科學的決策支持。

    基于支持向量機的供應鏈風險評估模型具有較強的推廣能力。未來研究中,可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1)針對支持向量機算法及具體問題,可選用更加科學且符合實際的核函數。(2)對于供應鏈風險評估指標體系,可在定性指標的選取與處理上采用更加科學合理的方法,并對供應鏈風險誘因加以動態更新,不斷完善供應鏈風險評估指標體系。(3)本文的數據采集針對的是同一地區的不同行業,有其局限性。未來的研究可擴大樣本收集范圍,以提高樣本的代表性和廣泛性。

    參考文獻:

    陳敬賢, 施國洪, 程發新. 2011. 基于蒙特卡羅模擬的供應鏈風險估計研究[J]. 數學的實踐與認識(13): 1-9.

    丁偉東, 劉凱, 賀國先. 2003.供應鏈風險研究[J]. 中國安全科學學報(4): 64-66.

    付玉, 張存祿, 黃培清,等. 2005.基于案例推理的供應鏈風險估計方法[J]. 預測(1): 56-58.

    顧玉磊, 張圣忠, 吳群琪. 2013.基于成員企業偏好的供應鏈風險評估模型[J]. 科技管理研究(2): 195-199.

    蔣有凌, 楊家其, 尹靚,等. 2008. 基于ANN 的供應鏈風險綜合評估模型與應用[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1): 70-73.

    李莉. 2008.基于模糊熵的集群式供應鏈風險評估模型[J]. 科技管理研究(6): 485-487.

    劉嘉, 吳志軍, 郁鼎文,等. 2005.基于供應鏈風險管理的供應商評價體系研究[J]. 制造技術與機床(5): 99-102.

    劉冬林, 王春香. 2006.供應鏈多風險組合的綜合評估及風險管理[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 信息與管理工程版) (8): 110-113.

    劉永勝, 白曉娟. 2006.供應鏈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研究[J]. 物流技術(10): 55-57.

    舒良友, 方芳. 2007. 基于供應鏈的制造商合作伙伴風險評估研究[J]. 鐵道運輸與經濟(1): 45-48.

    晚春東, 齊二石, 索君莉. 2008. 供應鏈系統運行整體風險評估指標體系[J]. 工業工程(5): 97-100.

    王文婕. 2011.基于OWA算子的供應鏈風險評估方法[J]. 物流技術(4):110-113.

    HALLIKAS J, KARVONEN I, PULKKINEN U, et al .2004. Risk process in supplier network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90(1): 47-58.

    HARLAND C, BRENCHLEY R, WALKER H. 2003. Risk in supply networks[J].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9(2): 51-62.

    KLEINDORFER P R, SAAD H. 2005.Managing disruption risks in supply chains[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14(1): 53-68.

    PRATER E, BIEHL M, SMITH M A. 2001.International supply chain agility - tradeoffs between flexibility and uncertain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and Production Management,21(5/6): 823-839.

    SCHOENHERR T, RAO TUMMALA V M, HARRISON T P. 2008.Assessing supply chain risks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providing decision support for the offshoring decision by a US manufacturing company[J].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14(2): 100-111.

    WU T, BLACKHURST J, CHIDAMBARAM V. 2006.A model for inbound supply risk analysis[J]. Computers in Industry,57(4): 350-365.

    第9篇:供應鏈管理研究熱點范文

    關鍵詞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結構;協調;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0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1-0342-02

    供應鏈是由直接或間接地履行顧客需求的各方所組成,包括制造商和供應商以及運輸商、倉儲商、零售商和消費者本身。隨著企業間競爭的加劇,單個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將不再是市場競爭的主要形態,市場競爭越來越呈現出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1-2]。農產品供應鏈是指農產品在生產、流通過程中所涉及生產商、中間商和消費者所組成的網絡體系。目前,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提高農業、農民收益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實施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然而農產品供應鏈是由不同的經濟利益實體所組成,各自都有不同的期望目標,這些期望目標往往與系統整體目標相沖突,因此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實質就是協調問題,協調整個供應鏈上各成員與整體的最優化收益[3-4]。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是以生鮮農產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肉、奶制品、水產品等)為對象,圍繞供應鏈中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農戶、農產品經營者、消費者,通過對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協調彼此之間的利益訴求。從農資采購開始,完成生鮮農產品的生產作業、收購運輸、市場分銷的一系列過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由于產品的特殊性區別于一般制造業供應鏈管理,節點成員間的協調問題更是具有著很大的復雜性。

    目前,我國農產品供應鏈在理論研究和實踐中都處于起步階段,農產品供應鏈的協調很多都是以制造業供應鏈協調的理論和思想作為參考。與制造業相比,農產品具有易腐敗、周期性等特點,產品易受到生物、季節、氣候等自然環境的影響,并且原料的質量對最終加工產品的質量有重要影響。尤其對于生鮮農產品而言,在整個供應鏈的流通環節中存在著較大的實體損耗和價值損耗,因而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問題亟待于研究和解決[5-6]。文中通過對于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結構的分析,提出協調供應鏈組成成員利益的方法和對策,以促進我國生鮮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1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結構分析

    1.1 傳統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結構

    傳統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結構見圖1。傳統生鮮農產品流通環節眾多,目前由于物流設施的落后導致生鮮農產品價值損耗嚴重,同時信息在眾多環節失真,導致供應中節點企業利益損失,尤其是起始端的農戶和終端消費者。因此,要簡化流通環節,增加輔助約束因素,促進供應鏈整體協調和績效優化。

    1.2 融入約束條件的“訂單式”供應鏈結構

    “訂單式”供應鏈結構見圖2。農戶在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組織下按照公司的要求(訂單)進行農產品生產,農戶向公司以約定低于成本的價格出售農產品,由后者進行集中加工處理,然后再開展分銷活動,企業以產品利潤的一部分在銷售結束后返還給農戶。這種融入收益共享理論的訂單方式在國外音像租賃行業已被證明是供應鏈協調的一種成功方式。我國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定量研究,假設諸多限定條件下該方式可以實現集中和分散下決策供應鏈協調的較好方法,可以嘗試在生鮮農產品中進行應用。這種類型供應鏈的特點表現為:一是供應鏈成員間關系相對穩定,上下游環節通過事先簽訂的契約(合同)規定雙方的權責利,彼此間是一種長期交易行為;二是通過公司的集中信息處理,農戶按要求生產,公司對生產過程實施連續監管,保證了產品品質;三是由于節點間企業風險偏好具有差異,生鮮農產品的生產和需求又具有一定的隨機性,農戶和消費者往往處于信息末端,在市場發生風險時訂單可能并不能保證交易雙方的利益。

    1.3 “農戶+配送中心+連鎖超市”型結構

    “農戶+配送中心+連鎖超市”型結構見圖3?!稗r超”對接模式較傳統農產品供應鏈模式而言,具有流通環節少、信息傳遞失真率低的優點,是目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研究的熱點。連鎖超市作為銷售終端擁有穩定而眾多的目標消費群體,銷售的產品數量、品種豐富成為現代人們日常用品購買的主要場所。連鎖超市對于商品的需求種類豐富,各分店所需商品數量和種類并不完全相同,對于商品采購和配送具有一定的難度和要求。加之生鮮農產品的配送有別于普通商品,對于配送工具和技術有較高的要求,連鎖超市對于生鮮農產品自主集中采購或分散采購都存在一定的難度。專業集中配送中心直接面向多個農產品生產供應者,通過集中統一的采購、加工、倉儲、配送,滿足不同銷售點的差異化需求,并確保品質的統一。就結構而言,流通環節增加了配送中心這一實體,但由于集中配送中心通過增值作業(信息集中處理、集中采購、配送)整合資源,反而可以使整個供應鏈成本降低。

    2 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的問題

    2.1 生鮮農產品物流技術落后,流通過程中農產品損耗嚴重

    由于生鮮農產品生產的集中性和消費的分散性,我國生鮮農產品物流量很大,但由于物流技術落后,農產品冷鏈物流還沒有成熟和普及,農產品在物流環節中的損失較大。據有關資料顯示,常溫系統中瓜果蔬菜類損失20%~30%,糧油類損失15%,禽蛋類損失15%,加上等級間隔、運輸及加工等過程的損耗,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1 000億元,不利于生鮮農產品在流通中的增值,也影響到我國農民的增收。

    2.2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風險較大,成員間缺乏信任關系

    由于生鮮農產品季節性強,產出和需求的隨機因素較大,從而導致未知的產出和市場風險不確定。在缺乏約束機制的情況下,供應鏈節點企業均從自身利益出發,對于風險大多采取規避行為,這使供應鏈節點企業之間缺乏信任與協調,從而導致目標沖突的增加。對于我國而言,生鮮農產品供應商大多是零散而且經濟實力薄弱的農戶,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協調機制而導致相對弱勢的農戶利益損失極大。

    2.3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契約履約率較低,供應鏈穩定性較差

    生鮮農產品是一類特殊的易變質產品,具有隨機的生命周期,其銷售狀況受到農產品生鮮度的影響較大。因此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節點成員在商品價格談判上能力較弱,造成在生鮮商品銷售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非正式合約,這些非正式的合約在利益分配博弈時往往產生頻繁的違約行為,履約率較低,由此帶來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不穩定的風險。

    2.4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組織體系不完善

    目前,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組織體系不完善,對于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實施有效的管理,要求參與供應鏈的組織成員具有較高的成熟度。我國農產品物流業起步較晚,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各級政府機關、各行業組織和農民對農產品物流運作體系和經濟規律缺乏必要的知識和重視,加上一些地區的地方保護主義,導致至今仍沒有形成統一的供應鏈管理組織體系,即未形成從生產、收購、流通加工、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包裝、配送到銷售一整套組織環節,各環節之間還未建立起有機的聯系,從而不能對農產品物流進行規范化的統一管理。

    2.5 供應鏈節點成員信息不對稱,信息系統不完備

    對于農戶而言,主要通過批發市場或公司以價格信號方式獲取需求信息;對于消費者而言,由于供給信息的不確定性,使消費者的實際需求與供給情況發生偏差。信息不對稱導致供應鏈節點成員獲取信息的成本提高,整個供應鏈上的成員不能獲得成本競爭優勢,從而降低了供應鏈的效率。

    3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協調對策

    3.1 提高農產品物流配送水平

    生鮮農產品供應鏈條上,物流技術水平的落后是制約其發展的重要瓶頸因素。政府部門增加對農產品物流技術研發的投入,降低生鮮農產品在流通配送過程、倉儲加工過程的實體損耗率,降低物流成本和價值損耗,從而提升整個供應鏈的利潤水平,保證供應鏈的穩定,從而達到整體協調的目的。同時推行和國際接軌的物流設施和物流工具標準,通過對生產和流通過程規范化、標準化生產和管理,把標準化貫穿于生鮮農產品產前、產中和產后,在包裝、運輸和裝卸等環節,利用物流技術來推動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

    3.2 建立信息共享激勵機制

    供應鏈企業間共享的內容一般包括庫存信息、銷售信息、訂單信息、生產信息、產品信息。供應鏈成員間要形成更緊密的協調關系,實現協調的雙方或多方能夠自由、主動地進行數據訪問,可以通過信息集中管理模式來實現,這種方式可以讓共享的數據更為全面,同時也可以減少數據重復傳遞引起的誤差。生鮮農產品供應鏈中由于農戶和消費者對于信息獲取技術的缺乏,導致在流通中經常出現利益的失衡現象,因此由農業合作組織或地方政府相關部門建立信息集中管理系統,從客戶需求信息到每種產品的生產、配送和銷售等信息共享,有效地提高了供應鏈的整體競爭力,達到了協調的目的。

    3.3 建立穩定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供應鏈的優化協調是在試圖尋求供應鏈節點成員的利益最大化與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平衡,因此建立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能夠統一經營思想,發揮各自優勢,彌補自身不足,在信息共享技術的前提下實現供應鏈的協調。良好的伙伴關系有助于促進成員之間的交流,有利于實現共同的期望和目標,減少外在因素的影響和相應造成的風險,增強沖突解決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4 參考文獻

    [1] 韓松.構建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現實分析和應對策略[J].商場現代化,2007(8):132-133.

    [2] 蔣侃.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的分析及其優化[J].沿海企業與科技,2006(1):57-58.

    [3] 韋道菊.淺析我國生鮮農產品供應鏈管理[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9(9):73-75.

    [4] 鄧俊淼,戴蓬軍.供應鏈管理下鮮活農產品流通模式的探討[J].物流管理,2007(4):10-12.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二区|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全球中文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成人无码WWW免费视频|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观看|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天天摸天天碰成人免费视频| 69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夜片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成人午夜兔费观看网站|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天天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电影|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首页|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免费电影| 国产69久久精品成人看| 亚洲色成人网一二三区|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免费|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网址| 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