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系統理論的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摘要:多元文學系統理論存在以下一些不足:一是忽略譯者的主觀性,沒有將譯者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來;二是忽略其他社會因素,諸如社會、文化、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等因素完全沒有加以說明;三是對核心概念的標準定義不清,對于多元系統論的核心概念的標準評價存在一定的主觀性。
關鍵詞:多元文學系統;局限性;理論;不足
一、多元文學系統理論簡述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以色列學者伊塔瑪?埃文?佐哈爾提出了一個概念――多元系統。翻譯文學被佐哈爾定義為多元文學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并通過其在多元文學系統中的位置來研究翻譯文學對主流文化的影響,以便于更加客觀有效地了解和發現文學翻譯的規律。
佐哈爾認為,存在著三種情況,使得翻譯文學在多元文學系統中處于中心位置。佐哈爾認為,如果翻譯文學在多元文學系統中處于中心位置,這就意味著引領著文學形式庫的創新,并會對文學史產生巨大的影響。在這時,作品的原創與作品的翻譯之間不再有很嚴格的界限,翻譯規范很有可能過于異化,而翻譯作品存在著忠實性和充分性相統一的趨勢。主流的翻譯作品都是由主流的作家翻譯的。在這樣的文學模式的構建中,翻譯這一行為引進了新思想,引進了新的語言和模式以及技巧。
多元系統理論的提出,在翻譯研究方面可謂是創新之舉。多元系統理論從以往的純翻譯研究擴展到了翻譯理論方面的研究,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傳播。從該理論的應用我們可以看出,譯者所采取的翻譯策略,會隨著當時翻譯文學在多元文學中的地位而變化,以滿足不同的翻譯需求。但是,該理論也存在著一些不足,這將是接下來所要探討的問題。
二、多元文學系統理論存在的一些不足
在多元文學系統理論中,佐哈爾僅僅詳細論述了文學或語言多元系統,因此該理論還有需要完善之處,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多元文學系統理論存在以下幾點局限性:一是忽略譯者的主觀性,沒有將譯者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來;二是忽略其他社會因素,諸如社會、文化、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等因素完全沒有加以說明;三是對核心概念的標準定義不清,對于多元系統論的核心概念的標準評價存在一定的主觀性。
1、忽略譯者的主觀性
根據多元系統論,在周而復始的系統運作之中,譯者的主觀性成為系統之外的因素,這是多元系統論的一大缺陷。擬譯文本的選擇不僅僅是由對多元系統起支配作用的情況決定的,譯者的主觀性也對文本的選擇起直接作用。在實際操作中,譯者會盡可能選擇與自己風格一致的文本,或盡可能選擇自己熟悉的體裁,以發揮自己的優勢,提高譯文質量。在這一方面,譯者的主體性不容忽視。
此外,多元系統理論提出了一系列的翻譯策略選擇的規則,但實際上,譯者不是機器,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所以說,多元系統理論一再強調并規定了翻譯策略的選擇并不符合實際,明顯剝奪了譯者本身的主觀能動性,一味強調客觀而忽略了人的主觀性。
2、忽略其他社會因素
多元系統理論將一系列的社會文化因素進行了抽象簡化,簡單地認為譯入語的文學形式庫就能決定翻譯文本采用什么樣的翻譯策略。但實際上,多元系統理論所提供的規則只是一方面,在翻譯策略的選擇上,更是要考慮之前提到的譯者本身,以及社會、文化、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等因素。
佐哈爾并沒有從真正的實際出發來研究文本的產生,而只是將假設的結構模式和概括的理論用在了文本上,并分析其與事實的相符度。但是,多元文學系統中的“元”不能僅僅是某類文學,還應該將社會、文化、經濟、政治、意識形態等因素考慮進來,并加以詳細地說明。而佐哈爾僅僅在其理論中簡略提到了以上因素的作用,并沒有將其對于多元文學系統的影響一一加以說明。這是多元系統理論的不足所在,也是多元系統理論可以豐富并加以挖掘的地方。
3、沒有關鍵概念的明確標準
在多元系統的概念中,處處可見作者對于多元文學系統理論核心概念的定義,如一級、革新等等。然而我們不由得會產生疑惑,這些一級與二級、強勢和弱勢、中心與邊緣的標準是什么?
以我國民國時期的多元文學系統為例,一部分認為我國的文學系統亟需變革,因此主張直譯,如魯迅等;而另一部分則認為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僅需吸納西方文化的一些特色,因此主張意譯,如梁秋實等。所以說,判斷一個文學系統是“強勢”還是“弱勢”、處于“中心”還是“邊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斷標準。那么,怎樣判斷一個文學系統是處于“強勢”還是“弱勢”狀態?標準在哪里?佐哈爾在他的理論中并沒有給出標準。也就是說,佐哈爾自己也沒有對這些核心概念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僅僅通過主觀上的分析來進行判斷。
三、小結
科學告訴我們每個理論都有局限性。佐哈爾的理論產生土壤在以色列文化,放之四海,必然存在著與實際不甚相符之處。首先,多元系統理論忽視了譯者自身的三觀取向,沒有考慮譯者的主體能動性。其次,該理論對于經濟、文化等社會背景因素考慮不夠深刻,還可以繼續完善和挖掘。最后,佐哈爾對于理論內的一些核心概念定義不清,存在著一定的主觀主義和經驗主義色彩。因此,我們在分析文學活動現象時,要批判地、辯證地來運用該理論。可以看出,多元文學系統還存在著很大的完善空間,只有充分認識到多元系統理論的局限性,才能夠更好地促進理論貼合實際,進而完善理論、使多元系統理論具有更大的普適性。(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伊塔瑪?埃文?佐哈爾.多元系統論[J].張南峰譯,中國翻譯,2002(4).
[2]謝天振.多元系統理論:翻譯研究領域的拓展[J].外國語,2003(4).
[3]謝世堅.從中國近代翻譯文學看多元系統理論的局限性[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4).
[4]林萍.貢獻與局限:多元系統理論評說[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3(1).
關鍵詞:區域創新系統 整體研究 衍生研究
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表明,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是始終貫穿其中的力量。一個區域是否具有創新能力,對于其發掘區域優勢,充分調動區域內外一切有利因素、加速區域經濟增長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本文歸納了國內外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相關理論成果,從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產生、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整體研究、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衍生研究三個方面來說明區域創新系統理論。
一、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產生
區域創新系統的產生是一個演化何積累的過程。對區域創新系統理論進行溯源,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創新理論,從而把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產生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20世紀20年代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一書中首次將“創新”引入經濟學的范疇,提出了創新理論,并認為創新是新技術、新發明在商業中的首次應用,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實現生產要素的一種從未有過的新組合。[1]
第二階段是創新系統概念的提出。門斯(1975)在其《技術的僵局》一書中分析創新與經濟發展周期的規律問題時,研究了基本創新的集群式出現的現象。創新集群概念的出現可以被看作創新系統概念的一種重要形式。[2]
第三階段是英國學者弗里曼在1987研究日本的技術政策和經濟績效時,在《技術和經濟運行:來自日本的經驗》一書中首先提出了國家創新系統的概念,他將國家創新系統定義為:由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中的各種機構組成的網絡,這些機構的活動和相互作用促進了新技術的開發、引進、改進和擴散。[3]
第四階段是隨著國家創新系統研究的逐步深入,眾多學者發現,如果缺乏區域的支撐,國家創新系統理論會特別的空泛和籠統,不能很好的解釋區域層面上的創新活動,因此難以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1992年,英國學者庫克首先提出了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并在其后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了較早和較全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從而開創區域創新系統研究的先河。此后,眾多的國內外學者專家在此基礎上對區域創新系統理論進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從整體上看,區域創新系統是國家創新系統的基礎和分支。而從產生的時間上看,區域創新系統理論是產生于國家創新系統理論之后,是在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分析研究深化之后產生的,因此,我們可以說區域創新系統理論是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延伸,它是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的區域化和本地化。
二、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整體研究
(一)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和涵義
最早提出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英國卡迪夫大學教授庫克對區域創新系統的定義是:企業及其它機構經由以根植性為特征的制度環境系統的從事交互學習。可以從三個方面理解庫克的定義:(1)交互學習;(2)環境;(3)根植性。[4][5]
還有其他國外的學者也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了定義。瑙韋萊斯和里德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區域內一套經濟的、政治的和制度的關系,能促進知識迅速擴散和產生最佳業績的集體學習過程。”[6]
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從國外迅速傳到了國內,國內眾多學者在借鑒國外對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基礎上,融合了中國的具體實踐,提出眾多對區域創新系統概念的定義和看法。如黃魯成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在特定的經濟區域內,各種與創新相聯系的主體要素(創新機構和組織)、非主體要素(創新所需要的物質條件)以及協調格要素之間關系的制度和政策網絡。[7]
丁煥峰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指一個區域內參加新技術發展和擴散的企業、大學及研究機構、中介服務機構以及政府組成的為創新、儲備、使用和轉讓知識、技能和新產品的相互作用的網絡系統。[8]
以上觀點從不同角度和層次對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進行了描述。綜合分析已有的區域創新系統的定義,可以認為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的內涵有以下幾點:(1)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間范圍和開放的邊界;(2)以生產企業、研究與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機構和服務機構為創新單元;(3)不同創新單元之間通過關聯,構成創新系統的組織結構和空間結構;(4)創新單元通過創新(組織和空間)結構自身組織及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實現創新功能,并對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產生影響;(5)通過與環境的作用和系統自組織作用維持創新的運行和實現創新的持續發展。
(二)區域創新系統的構成
國外對于區域創新系統的構成主要是阿希姆和艾薩克森的觀點。他們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由兩類主體和它們之間的互動構成的。第一類是區域產業集群中的企業,同時包括其支撐產業;第二類主體是制度基礎設施,如研究和高等教育機構、技術擴散機構、職業培訓機構、行業協會和金融機構。[4]
在國內學術界對區域創新系統構成有多種看法,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胡志堅和蘇靖認為,構成區域創新系統的主要要素有主體要素、功能要素和環境要素,其中主體要素包括區域內的企業、大學、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環境要素包括體制、機制、政府或法制調控、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條件等。[9]張敦富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應包括創新結構、創新資源、中介服務系統、管理系統四個相互關聯、相互協調的主要組成部分。[10]
綜上國內外各種觀點,這里可以認為區域創新系統的構成主要包括了三個子系統,即主體子系統、運作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主體子系統有三個要素:一是企業;二是研究和科研機構;三是中介機構。運作子系統主要是指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等,即創新運作的各個環節。環境子系統是指政府的政策法規、基礎設施等。
(三)區域創新系統的特征和功能
一般性認為區域創新系統具有客觀性、多樣性、整體性、自組織性和開放性的特征。
區域創新系統的功能研究是側重于區域創新對區域經濟增長、經濟的區域競爭能力以及區域整體競爭力的貢獻。黃魯成(1999)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應具有:(1)協調功能;(2)催化功能;(3)化險功能;(4)解惑功能。[7]
三、區域創新系統的衍生研究
(一)區域創新的過程研究
關于區域創新過程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區域創新運行機制;另一個是區域創新的模式研究。
1、區域創新的運行機制
運行機制是區域創新系統進行創新的必要條件,只有運行機制形成并運轉正常,區域創新系統才能進行創新活動。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的運行機制,有人認為主要包括:(1)利益驅動機制;(2)學習培訓機制;(3)決策信息機制;(4)競爭協作機制。[11]
2、區域創新系統的模式
縱觀國內外各學者對區域創新系統模式的論述,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把區域創新系統的模式分為線性模式和非線性模式(網絡化模式);另一類是分為自主創新模式、模仿創新模式和合作創新模式。
(1)線性模式與非線性模式。
傳統的線性創新模式觀點提出于20世紀60、70年代。這種觀點認為,技術創新的過程一般遵循發明-開發-設計-中試-生產-銷售等簡單的線性過程。
內爾森等學者較早的提出,由于創新過程的長期復雜性和外部的不確定性,企業創新能力不能僅僅限制在單一的企業內部,創新過程不再是簡單地按照原來地線性模式發生。而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地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成為創新地結點,而創新地來源也擴展到企業地供應商、客商以及內部地市場化過程。相對于線性模式而言,以上地創新模式可稱為非線性模式。 [12][13]
(2)自主創新模式、模仿創新模式和合作創新模式
學者傅家驥在參考了國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三個基本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發展模式。(1)自主創新模式;(2)模仿創新模式;(3)。[14]
(二)區域創新環境研究
區域創新環境的概念是由1985年成立的歐洲創新研究小組(gremi)率先提出的。他們將創新環境定義為:在有限的區域內,主要的行為主體(結點)通過相互之間的協同作用和集體學習過程,而建立的非正式的復雜社會關系。這種關系提高了本地的創新能力。有國外學者認為(aydolot),本地環境(主要指社會人文環境)作為創新的“溫床”或孵化器,對于創新的產生具有決定作用。還有國外學者認為,創新環境是指整個地域生產系統的創新問題。創新環境的內容,不僅僅包括區域內的企業對于生產問題和市場機會的共同理解、企業家的精神、企業的行為模式、企業利用技術方式等,更應考慮到企業外部的技術文化、技能、勞動力市場等非物質的社會文化因子的創新環境。[12]
四、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研究的評價
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研究自上世紀末以來,發展十分迅速,并很快的與實踐相結合。但畢竟發展時間比較短,因此在參考了國內外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研究,發現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區域創新系統的理論的體系沒有完全建立,缺乏深厚的理論基礎,對區域創新系統的研究都是以案例為基礎,不同的案例都有不同的政策環境和組織結構。且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在一些基本概念上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不同學者在界定區域創新系統時具有不同的創新觀點。
(2)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缺乏對創新服務的分析。區域創新系統往往基于對高科技企業的研究,這些企業既是新技術的生產者,也是新技術的使用者。在一個交互式網絡創新環境中,中間服務部門起著催化劑和協調者的角色。對于創新服務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的作用機制,創新系統理論缺乏研究。
(3)在研究方法上,以對具體地區的創新系統描述為主,缺乏系統和規范化的分析指標體系,即無法對一地區的區域創新系統進行較為完善的分析。評價體系的空白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理論的深入發展,并使理論研究更多的停留在實證分析上。
(4)對某些經濟技術發達地區創新的分析研究較多,而對于落后地區是否具有創新能力,如何根據本地區的優勢構建自己的區域創新系統仍值得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schumpeter j a 著,經濟發展理論-對于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周期的考察,何謂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劉曙光著,區域創新系統-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青島:中國海洋出版社,2004
[3] freeman c .technology policy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lessons from japan. london: pinter, 1987
[4]顧新著,區域創新系統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
[5]魏后凱 主編:現代區域經濟學,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6] naulaers, c. & reid, innovative regions? a comparative review of rethondes of evaluating regional innovation potential. brussels: european commission
[7]黃魯成: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研究內容的探討,科技管理,2000年3月,第21卷第2期
[8]丁煥峰,論區域創新系統,科研管理,2001年11月,第22卷第6期
[9]胡志堅和蘇靖: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研究,科技日報,1999,(05)
[10]張敦富著,知識經濟與區域經濟,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
[11]王麗麗,面向知識經濟 建設區域創新體系,山西科技,2000(06)
[12]蓋文啟著,創新網絡-區域經濟發展新思維,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人在情境中;生態系統理論;增權理論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5-0130-02
一、人在情境中
20世紀初 Marry Richmond 和Jane Addams 在慈善組織會社和睦鄰組織運動中都推行“人在情境中”的理論范式。例如,Marry Richmond在1917年出版的《社會診斷》中提出“在情境中理解行為”,強調利用環境資源以促進案主的改變和提升(Goldstein,1995;引自曾華源等,2002)。這一點奠定了社會工作從環境角度理解和干預個人以及個人行為的框架,檢視人與環境之間的互動,提升個人適應環境的能力成為社會工作實務的主要目標和手段。之后心理暨社會學派的漢密爾頓提出了“人與環境”一詞,并用其來界定社會工作的特質。20世紀50年代的心理社會學派的托爾(Towle)正式提出了“人在情境中”的概念(許莉婭等,2004)。隨著社會工作對于社會問題的關注不斷提升,“人在情境中”逐漸成為社會工作的主要實務原則。Holis(1964)明確指出個案工作的核心觀點在于“人與他的情境”(person and his situation)。到了80年代,在對個案工作的概念界定中都廣泛提及人與情境視角,關注社會與個人的背景(Goldstein,1996;P91;引自Cornell,2006)。隨著精神分析和心理診斷治療日益受到人們的質疑和挑戰,社會工作于是將“人在情境中”這一概念納入到其定義之中。在1987年,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等權威機構將社會工作界定為以“人在環境中”為基礎的知識和理論以及服務(Northen,1995,P8;引自Cornell,2006)。“人在情境中”成為社會工作理論和實務的核心。
“人在情境中”在英語中有兩種表達方式,一種是“person-in-situation”,另外一種是“person-in-environment”。
心理暨社會學派使用的就是 “person-in-situation”這一表達方式,強調情境為個人的“situation”。該學派的“人在情境中”指個人受到其生存環境內的諸多因素的影響,并且人的內心事實及所處的社會環境經常處于交互作用狀態,因此必須注重人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許莉婭等,2004:23)。“person-in-environment”由美國社會工作人員協會于1994年正式使用,“人在環境中”指用以描述案主的人際、環境、心理與身體健康狀況的知識系統,該系統兼顧了案主的問題和能力,強調問題不止來源于個體特質同時也存在于個人與環境的復雜性(Karls&Wanderl,1997;引自曾華源,2006)。
盡管“人在情境中”的表達方式不一,詞匯背后關于人與環境關系的假設也不相同,綜合而言,無論哪種表達方式都包含了三個層面:人的層面、環境的層面、人與環境關系層面。不同的理論對人的層面、環境層面以及人與環境的關系都有不同的看法。下面將根據這三個維度比較生態系統理論和增權理論。
二、生態系統理論與增權理論的比較
(一)人的層面
生態系統理論相信人的能力,認為個人是主動的有目標的,有能力為自己做最好的決定和選擇,實現自我的發展。人的發展能力包括人際關聯能力、勝任力等。人際關聯指個人擁有與他人建立關系的能力,這種能力始于親子間的依附關系的建立,并因此建構了個人在未來生命周期內所發展出來的各種互惠性的照顧關系。勝任力指通過個人與環境的互動而建立的個人掌控環境的能力,包括自我的效能感、建立人際關系、做決定的能力、獲取資源和支持的能力(鄭麗珍,2002:258)。
增強權能理論認為應將人視為有能力、有價值的人。每個人都不能缺少權能,個人的權能不是他人給予的,而是要通過社會互動不斷增加。個人需求不足或者出現問題無法實現自我,主要是因為人受到來自于環境本身的壓迫,而產生無力感、邊緣化、缺權化(鄭麗珍,2002),因而無法與環境進行交流,缺乏掌控自己生活空間行使決策權力的機會。增強權能取向的社會工作主要關注的對象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
在人性的層面上,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和增強權能理論都對人持積極的肯定態度,相信人的價值和能力。將個人的問題與環境的狀況聯系起來,避免對人問題籠統道德化的歸因。
(二)情境層面
生態系統理論借用生態學中的“棲息地”一詞來指代環境,棲息地指個人所在的文化脈絡中的物理以及社會環境。首先,環境是結構性的。環境系統化分為不同層次。其認為個人所在的系統層次是一個層層相扣的巢狀結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微觀、中介、外在、宏觀系統(Bronfenbrenner,1979;引自鄭麗珍,2002:260)。同時,生態系統也將時間納入到情境場域之中,主要指人的生命周期(life coerse)。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個人生命歷程隨著社會改變而改變,不僅包括家庭、學校、工作以及社區的改變,還包括社會思想、價值和觀念的改變(Riley, 1997;引自Germain&Gitterman,1995)。時間維度又可以具體包括:個人時間、歷史時間以及社會時間(Germain&Gitterman,1995)。
增權理論的目標在于協助案主獲得掌控生活空間和發展的動力,以降低社會情境的壓迫。其所說的社會情境主要指社會經濟結構下形成的情境,包括主流意識信念、社會階級地位落差、社會權利不均、社會標簽和控制因素等(鄭麗珍,2002b;引自曾華源,2006)。處于弱勢或邊緣地位的人們無法有效地從主流的社會環境中獲取維持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資源。社會主流環境排斥弱勢群體,他們的社會地位不斷地被邊緣化,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弱勢群體感到改變無望,產生無力感。
在情境層面上,生態系統理論對于情境的定義非常廣泛,基本上將個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納入到其中,建立了一個綜融性的系統體系。盡管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所包含的情境意義廣泛,但其更強調面向人的情境,人生活的環境呈現由近及遠的分層分布狀態。相比之下,增權理論則更強調社會制度性和結構性的環境,個人的自我實現無法實現其原因在于社會制度和機構的不公平,處于弱勢地位的人們受到制度的壓迫和鉗制,無法獲取成長和發展的社會資源和機會。
(三)人與環境關系層面
生態系統理論認為自身與其他理論的不同之處在于“生態思維(ecological thinking)”(Germain & Gitteman,1995),認為人在情境中是一個聯合的交流系統,人與環境互相影響,形成一種互惠性的關系(鄭麗珍,2002:257)。互惠性的關系體現在人與環境之間并不是單向的因果關系,而是雙向相互影響的。人的改變會影響環境,受到影響的環境同時也會反作用于個人。人作為環境的主體,個體問題在于個體能否適應環境,也取決于個體與環境間是否能維持良好的調和度。首先,個體依賴于環境。個人在不同的成長發展階段需要從其生活的環境之中獲取足夠的資源和支持。如果個人勝任能力不足,就將無法從環境中獲取資源以滿足其需求,從而導致個體的問題。其次,個人需要適應環境。個人為了持續地從系統中獲取資源以維系自身,需要與環境保持適度的關系,這一關系在社會生態系統中稱之為“調和程度(person-environment fit)”(German&
Gitterman,1995)。人尊重環境,如果個體從環境中獲取資源超過了環境的能力,那么就會逐步造成環境各系統的污染。人類一旦無法從環境中獲取維系生存和發展的資源,生理、認知、情緒和社會發展功能都會受到影響,甚至出現解組或死亡(鄭麗珍,2002)。考慮到環境本身的結構可能也會對人產生的限制與障礙,即環境對于個體也產生反作用。
增權理論相信個體的問題不在于個體本身,而在于環境的壓迫和限制。環境中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權能障礙。直接權能障礙限制個體獲取物質資源,間接權能障礙指缺少維系社會均等的資源結構和社會價值,個體缺乏參與社會的機會,從而無法實現自我價值(鄭麗珍,2002)。缺乏權能將導致無力感,個人因而無法有效地與環境進行交流,長此以往,弱勢的個人將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中,他們在心理上會逐漸接受并內化主流環境對于他們的標簽,逐漸缺乏改變的動力,弱勢群體更加被邊緣化。
回到人與情境的關系層面上,社會生態系統理論所展現的是人與環境之間的互為主體關系,人在情境中表現為人與環境之間的互惠交流關系。人通過提升勝任能力與環境建立良好的關系,環境也會產生好的人際關系(曾華源,2006)。增權理論關注人與環境之間是循環關系(曾華源,2006)。其邏輯在于:社會結構的壓制導致微觀層次個人的無力心理狀態,這種狀態轉而影響個體的社會參與。個體想要改變自己的境遇,首先要通過意識的提升,看到環境對于人的壓制,提升改變的能力,才能去改變社會結構。
三、生態系統理論與增權理論介入策略比較
對于界定問題的來源會影響社會工作處遇模式的方向和策略。根據上文的討論,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和增權理論對案主問題的成因持不同的觀點,因而也形成了不同的介入模式。
依據社會生態系統的觀點,在生命歷程中的事件會被界定為“問題”的,經常是發生在人與環境復雜的交流系統中所引起的落差或失衡,并進而產生壓力或危機的感受,稱之為“生活的問題”(German&Gitterman,1980,1996;Pardeck,1996;Hartman,1983;引自鄭麗珍,2002:265)。具體而言,生活問題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困難的生活轉型或創傷性實踐,指的是個人與家庭生活周期階段的交替和演變,包括生理和社會的變動,預期與非預期的,長期或突發的,這個會帶來個人地位和角色的改變;(2)環境壓力,個人從環境中獲得資源以增進自己的適應能力,但環境本身的結構也會阻礙個人的適應性發展,比如不平等的機會、難以應付和沒有回應的組織都會影響個人的生活;(3)功能失調的人際過程,包括剝奪、不協調的期望,不良的人際過程都會影響個人生活的結果和對環境的應對(Payne,2005;引自何雪松,2007:91)。
基于此,生態系統理論提出了“生命模型”的社會工作實務模式。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干預的對象包括個人、家庭、次文化、社區等各個層次系統,綜合各種工作手法,通過多元和多面向的干預策略而增進個人適應能力或者加強或建立社會支持以達成個人與環境的調和度。具體的干預手段例如:增進適應性的技巧以降低個人源于壓力而產生的挫折感;增進個人的能力以去除環境障礙,增進個人的人格動力等。當然,生態系統理論看到了環境本身可能對個人造成影響與困擾,強調環境改變的重要性,但是生態系統理論將環境分層,環境改變的重點是個人生活所處的微觀與中觀層面,對于大的社會制度等宏觀情境的改變社會工作顯得有些無能為力。
增權理論認為個人的問題在于社會環境與結構,而不在于個人本身。個人受到環境的限制和壓迫以及長期的負向對待,因而缺乏權能與資源發展和實現自己。那么,增權理論的干預策略在于增強“權能”。“權能”,即權力與能力,指的是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空間與發展的各種有利動力,也指個人對自己受壓迫處境的意識提升。社工主要從三個層面上進行增權:(1)個人層次,使個人覺得他有能力去影響或解決問題;(2)人際層次,指幫助個人獲得和他人合作促成解決問題的經驗;(3)環境層次,改善社會制度或結構。
生態系統理論與增權理論的介入焦點都包括個人和環境,但是生態系統理論更強調個人的改變以適應環境,強調適應性仍說明了生態理論假設有一個基本的社會秩序,而壓制了激變社會變革的可能性(Payne,1991;引自周玫琪等,1995)。增權理論試圖增強個人的權能以改變受到壓制的環境,相比之下更注重社會環境的改變。
生態系統理論與增權理論對于“人在情境中”的詮釋不同,但是兩者在社會工作實務中是融合的。生態系統理論在策略上同樣也強調增權。增權是生態系統理論生命模式的重要實務原則之一(for example, Lee, 1994; Simon, 1994; Solomon, 1976, 1982;引自German&Gitterman,1995)。增權策略適用于“生活模式”的各方面。例如,對于個體進行增權,提升個體的自尊、勝任力、人際關系能力等(German&Gitterman,1995)。同樣,在增權理論取向的社會工作實務中,利用生態系統對于環境的結構化框架分析案主面臨的境遇,為增權提供了介入方向。
四、小結
生態系統理論和增權理論都強調“人在情境中”,關注個人和環境的關系。通過人的維度對社會生態系統理論和增權理論進行比較,發現兩者對于“人在情境中”的理解和詮釋不盡相同。毋庸置疑,兩者都對“個人問題”和“公共議題”進行了區別化對待,看到了個人問題背后存在的環境因素,避免了對個體道德化的歸因。生態系統理論為社會工作提供了人與環境綜融性的分析框架,但是生態系統理論在實際的操作上有諸多的限制,強調對于案主適應環境,使個體仍然順從于主流的社會壓力與結構,忽略了案主的主動性。相反,增權理論彌補了生態系統理論,首先強調環境中的壓迫與限制,試圖由個體的自我成長匯集成大的社會改變和社會運動(Torre 1985,引自鄭麗珍,2002)。
通過對應性的比較分析,盡管生態系統理論與增權理論各自的假設與理念存在差異,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在社會工作實務中沒有哪一個理論是完美無缺的,這提醒我們必須以整合理論的視角看待人的問題與需求。
參考文獻:
[1]何雪松. 社會工作理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2]佩恩.當代社會工作理論:批判的導論[M].周玫琪,等,譯.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5.
[3]宋麗玉,曾華源, 施教裕, 鄭麗珍.社會工作理論——處境模式與案例分析[M].臺 北:臺灣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
[4]許莉婭 .個案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曾華源,黃俐婷.心理暨社會派、生態系統觀點及增強權能觀點對“人在情境中“的詮釋比較[J].東吳大學學報,2006,6(14):63-89.
[關鍵詞] 自我分化 焦慮 自主學習 學業自我概念
基金項目: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2012年科研計劃項目12JK0302階段性成果。
美國心理學家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為研究個體的成長和發展開拓了新的視角。自我分化能力作為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指個體區分理智思維與情緒反應的能力,即在重要關系中平衡親密與自主的能力。自我分化水平高的個體其心理更健康,社會適應能力更強。[1]
國外研究表明,自我分化與社會焦慮、人際關系、心理社會發展、自我認同感的發展以及心理適應、心理健康都密切相關,主要研究結論如下:[2]
1.自我分化與焦慮呈負相關。Bowen的研究結果表明,一個人的自我分化水平與他體驗到的焦慮呈顯著負相關。Nancy則發現自我分化不良的個體在面對外界壓力時更能體驗到內心的痛苦和焦慮。Skowron認為,自我分化水平高的個體擁有良好的心理調整和社會問題解決技巧。
2.自我分化與自主能力呈正相關。一些自我分化與自主性的研究結果指出:青少年若和父母的情感是隔離的,他們的獨立自主能力越低,自我分化水平和適應能力也越低(Williams & Small,1986)。
Bowen自我分化理論也是近年來研究較多的一個課題。但國外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家庭治療和心理咨詢方面,而國內有關自我分化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目前國內的研究只在介紹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時提及自我分化的概念,還未見實證性研究。本文將自我分化能力引入教學中,通過提高學生的自我分化能力,有助于降低其學習中的焦慮情緒,增強學習信心,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影響其學業成績。
學習者的自我分化力
Bowen的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s theory)家庭是一個情感系統。系統中的成員在情感上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在學校生活中,學校是一個小社會,班級是一個大家庭,老師似家長,同學似兄弟姐妹。在班級中,班級成員之間不可避免地在思想和行為上會相互影響,人際關系的好壞、自我分化能力的高低以及學習者的情感狀態都會影響其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由此可見,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與個人和師生之間的關系、與學生的自我分化能力有很大聯系。
根據鮑恩的家庭系統理論,分化能力高的人一般具有獨立的思想,能堅持自己的觀點、態度和目標,能夠理性地看待事物,不易受他人的影響,而分化能力低的人要么沒有主見,搖擺不定,要么完全忽視別人的想法和意見。同樣,在學校生活中,自我分化能力高的學生一般有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勤于思考,不會人云亦云,而且他們一旦認準目標不會輕易放棄,最后的成功往往屬于他們。
本文從“自我分化力”的角度入手,結合內外因等不同因素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研究造成學習者學習成績巨大差異的原因,為提高學生學習成績,提高教學水平提供借鑒。
自我分化能力對學習成績的影響
1.自我分化能力對學生學業自我概念影響
學業自我概念指個體對自己學業能力的一種自我知覺,是個體對自我學習能力的比較穩定的看法,是學生對于自己完成某些任務的自我評價和判斷。[3]
學業自我概念會對學生選擇何種學習任務、遇到困難的堅持性及在學習上所付出的努力產生影響。以學習不太好的學生為例,由于他們在學習上不斷經歷失敗,從而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產生懷疑,喪失信心,最終產生強烈的習得性無助感。為了避免失敗,他們逃避學習、學習動機逐步降低,學習成績自然就會越來越差。由此可見自我概念的形成會受到學業成績的影響,而已形成的消極自我概念又反過來壓制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兩者相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2.自我分化能力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
尼克洛斯(Nicholls)等人認為,學生對學習任務的投入有兩種方式,一種叫任務卷入(task involvement),另一種叫自我卷入(ego involvement)。任務卷入是指個人希望通過自主地完成任務來發展自己的能力,任務卷入者不會把成敗看作是對自己自尊的威脅,它可以增強個體完成任務的內部動機;自我卷入是指個人通過與別人比較,以成功或挫折來肯定或否定自己的能力,它往往與自尊相聯系,削弱個體完成學習任務的內部動機[4]。目前大部分學生的學習屬于自我卷入,他們常常根據老師、同學對自己的評價以及態度,形成相應的自我概念,這正是學生自我分化能力偏低的表現。我國的教育教學通常是更多地強調認知因素,而忽略情感認知方面的因素,顯然這樣會加劇自我概念偏差的那些學生的挫敗感,因此這類學生就會將失敗的結果歸因于自己能力的不足,久而久之就會喪失學習動機,產生厭學情緒。
3.自我分化能力對學生學習策略的影響
關鍵詞: 二語語塊發展 動態系統理論 基于使用
一、引言
隨著認知語言學及語料庫語言學的發展,結構主義語言學詞匯語法二分法的觀點被打破,作為詞匯與語法的接口結構,語塊受到語言學界的日益重視,語塊發展研究成為近十年來二語習得領域的研究熱點。然而,之前的語塊研究大多采用傳統單一視角下的研究范式,忽視語塊發展的交互性、整體性及復雜的動態性(戴運財,王同順,2012:36),無法形成完整全面的二語語塊理論。因此,采用多維視角,充分結合認知心理、社會文化等理論優勢,站在更高層次看待語塊發展是當下的研究新思路。
動態系統理論(Dynamic Systems Theory,簡稱DST)作為一種新型跨學科的研究范式,在理念上突破簡化論(Reductionism),即以分離的方式研究影響因素,最后將發現聚集起來以解釋整體的方法論(Larsen-Freeman 2007),認為由于系統影響因素具有多樣性、不確定性及因素間具有交互性,應注重系統的復雜性和變異性,采用整體論開展研究(de Bot et al. 2005),探索復雜系統各子系統間及系統本身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一理念無疑與當下語塊發展研究的需求不謀而合。2013年,Larsen-Freeman和Cameron已對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語塊研究的可行性進行了論證,并形成了“語言使用型式”。因此,在動態系統理論視域下探討二語語塊發展,具有可行性與理論價值。
此外,DST雖然作為生成主義的批判者出現,但并不完全排斥普遍語法的部分觀點,而是對傳統理論整合之后的升華(李蘭霞,2011)。同時,DST與“基于使用”的語言習得理論兼容,與涌現主義、構式語法等理論有相通之處。鑒于此,本文以“基于使用”的語言習得理論為基石,以動態系統理論為視角,在語塊本體、認知心理、社會環境三個維度上分析語塊發展過程中的復雜性、動態性和非線性,旨在完善語塊理論研究,為其相關應用研究的開展提供新視角、新思路。
二、動態系統理論與二語語塊發展
動態系統理論源于應用數學,本是一種純數學范式,用來研究復雜系統隨時間流逝產生的動態變化。目前,DST已經廣泛應用于物理學、氣象學、海洋學等多個領域。其在應用語言學的研究始于美國學者Larsen-Freeman,基于混沌論,她比較全面地闡述語言作為復雜自適應系統的特點,基本上奠定DST的理論框架。隨著國內外研究的開展,學者們將復雜系統總結為多個基本特征:復雜性、動態性、非線性、自組性、自適應性、初始狀態敏感性等,下面將選取復雜性、動態性及非線性特征結合語塊發展進行討論。
(一)DST與語塊界定及語塊子系統的復雜性
基于使用的DST認為,語塊是一個形式與意義的結合體,語塊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語塊本體,即語塊界定的復雜性及語塊子系統的復雜性。
由于語塊本體結構的復雜性,無法進行全面的拆解,因此往往被當作整體進行研究,這就給回答最基本的問題“什么是語塊”帶來了困難。縱觀國內外語塊研究發現,有關語塊概念的名稱就多達50多個,例如:程式語(formulaic sequences)、詞塊(lexical bundle)、多詞表達(multi-word expression)、構式(construction)等,語塊的概念界定更是尚無定論。由于出發視角和側重點不同,不同的學者給出的定義不盡相同。Wray從心理語言學角度將程式語定義為一組預制的連續或非連續的單詞或其他成分序列,在使用時從記憶中以整體形式提取或存儲,不經過語法生成,也無法進行語法分析。從認知語言學角度,Goldberg定義構式形式與意義/功能的結合體。從社會學角度,Burdelski和Cook定義其為交際中反復高頻出現的多詞單位。至于本文使用的“語塊”,于1975年由Joseph Becker提出“預制語塊”,指出“我們根據自己想要表達的信息,從大腦的詞匯庫中調出那些‘預制的’短語,經過細微的加工,就可組合成比較符合語法的句子,并使它們變成流利的語言來填充我們概念上的某些空白”(李更春,2013)。隨著跨學科研究的開展,學者們已逐漸意識到各類定義的不全面性,因此,各類定義趨于融合,開始變為廣義概念,但Z塊的復雜性還是決定了幾乎不可能下一個全面的定義(本文使用“語塊”代廣義概念)。
DST觀點認為,語言的復雜性在于它是由諸多子系統組成的,“即每個系統都永遠是另一個系統的一部分”(de Bot 2008)。語言系統本身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又包括更小的子系統(de Bot et al. 2005:19)。對語塊系統而言,其本身包括結構、意義、頻率等子系統,而每個子系統包括更小的子系統(段士平,2014)。例如:語塊結構的長短、組成部分的固定性與可替換性、意義透明的可分析性與語義晦澀的習語性等。眾多子系統組建成一張復雜聯通的網絡,彼此之間交互作用。“一個系統的變化會導致其他系統的變化,高層系統的表征由子系統交互作用而浮現出來”(Larsen-Freeman 1997)。另外,二語學習者本身作為一個動態系統,受到認知環境、社會環境、教學環境等多方面的作用,處于開放變化的狀態,這使得語塊系統,作為學習者內部的子系統,對于環境中的輸入開放,對外部輸入會進行自組織反應。DST綜合基于使用的理論和涌現主義觀點認為,正是在使用中系統通過自組織才使得復雜性得以浮現(Bybee 2003)。
(二)DST與語塊發展的動態性
DST認為語言系統由于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及系統整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而處于不斷的動態變化之中。對于語塊這個復雜系統,其發展過程也具有動態性。一方面,語塊的實際使用是一個動態過程,另一方面,隨著時間的變化,語塊會增長或衰退,即語塊發展序列的動態性及語塊本體屬性發展的動態性。
基于使用的語言習得觀認為,語言知識源于語言使用體驗,構式語法下語言的基本單位是構式,即人們在后天語言使用交際當中習得的形式和規約意義的配對(Goldberg 1995:4)。語言學習就是構式學習,學習者最初以語塊的方式逐一接觸具體的語言實例,進而在實例體驗中抽繹出帶有規律性的語言型式(pattern),最后形成高度概括性、抽象化的構式(王初明,2011)。整個過程依賴于人具備的生理條件及基本認知能力:抽象、圖式化、比較、固化、組合、聯想等,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認知過程。隨著學習者實例體驗的增多,心理認知機制的增強,語塊的發展成為一個從具體逐漸抽象化、圖式化的動態拓展過程,具體詞項消失,大量符號結構浮現和固化,形成聯通網絡上的節點,并按照一定的關系構成語言知識庫,形成錯綜復雜的格局。這種格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從實例輸入到抽象固化,再到最后學習者自發式輸出都會基于使用隨著交際情景的各種變化呈動態發展。因此,語塊的發展序列存在著動態性的特征。
此外,基于使用的語言觀認為,語塊是交互使用涌現的結果。雖然在一定時期內語塊本體保持穩定,但隨著語言使用及社會環境等變化,語塊本體的某些屬性會做出自適應、自我重組,呈現動態性。其中引起變化的重要因素就是頻率。
語塊本體屬性變化之一是語義變化,表現為語義引申、舊詞新意。例如;be going to的原意是方向標識語“走向、去”,后來演變成為一般將來時的標識,表示“打算和意圖”(Larsen-Freeman & Cameron 2008)。Follow原意為“跟隨;(按時間、順序等)接著”,后來引申出表示因果關系的意義,相當于because of(eg: Dickens died in 1870 following a collapse.)。中文中“美女”本用來特指相貌美麗的女子,現引申出泛指女性的用法。語塊本體屬性變化之二是語音變化,表現為語音縮略和語音融合。例如:上文提及的be going to的發音最終演變為縮略詞gonna;don’t,and,just等詞在高頻使用的詞匯中[t/d]弱化現象十分明顯;中文口頭禪“我告訴你”因較高的使用頻率發音省略為“我告你”;“是這樣子”也被省略成為網絡常用語言“是醬紫”。這兩種屬性變化都可歸因于頻率的影響。使用頻率高,使得實例體驗增多,語塊的新意義及隱含意義易固化、語法化,變得約定俗成,隱含意義浮于表面;說話者對發音動作熟悉程度的提高,為方便大腦內部的傳輸過程,采用語音弱化、縮略、融合的形式提高發音效率。
(三)DST與語塊發展的非線性
DST認為,二語學習是基于使用、基于項目(item-based)的學習,是一種非線性的過程,“學習者并不是掌握了這個項目,再轉向下一個項目”,甚至單個項目的學習曲線不是線性的,“這個曲線布滿了山峰和低谷,進步和倒退,而且跳躍式前進”(Larsen-Freeman 1997)。這對于二語語塊學習也是如此,S.W.Eskildsen通過對兩個被試進行“二語學習者基于實例學習英語問句的發展序列問題”的個案研究,證實了學習者的語塊習得過程充滿著不可預測性、個體差異性,依據交際情景及使用頻率,語塊會發生增長或衰退。另外,其他研究發現,語塊習得過程往往呈現U型曲線和“高原現象”(段士平,2007:27)。
這種非線性可以歸因于語塊系統的全面聯結性和交互性。交互性可分為語塊內部之間及與外部之間兩方面。語塊內部的交互性主要是指常說的“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由于系統的多種成分在多個層面上相互聯結,交互變化,因此,某個變量細微的變化不僅會引起其他變量的變化,甚至會引發整個系統的變化(de Bot et al. 2007)。語塊系統牽一發而動全身,某一點的改變會對其他位置產生牽連影響,且影響大小會因緊密程度而存在不同,這就意味著語塊本體的發展不會呈線性。語塊與外部之間的交互性體現在語塊本體與學習者內部的心理認知因素及學習者外部的社會因素的交互作用。語言涌現論認為,語言發展和語言使用是在語言行為主體和主體所處的環境相互作用中涌現出來的(Ellis & Larsen-Freeman 2009)。學習者主要通過對話的形式,獲得情景認知,利用頻率影響,推進語塊的固化、抽象化及圖式化過程,從而推進語塊的學習。由于環境中高頻實例輸入的不同,學習者形成語塊的種類和數量也會存在差異,使得整個語塊發展過程不會沿著固定的線路進行,即呈現非線性的特點。
三、結語
動態系統理論作為一種新的研究范式,超越了傳統科學簡化論的方法,強調以一種更宏^的多維度視角來研究復雜整體。語塊作為一種接口結構,作為詞匯到語法的連續體,否定了生成語法中的二分法,強調基于使用的實例體驗,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動態系統。因此,在動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看待語塊發展,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認識語塊、掌握語塊發展。本文以動態系統理論為主,結合基于使用的語言習得觀、涌現主義、構式語法等多個理論,探討語塊系統內部及語塊本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從探討中可以得出,語塊內部本身就是一個復雜整體,其內部的子系統與次子系統全面聯結、相互作用,存在牽一發而動全身的“蝴蝶效應”。語塊的理解受到學習者心理認知機制的影響,突出表現為抽象化及圖式化能力等,使得雜亂無章的知識輸入被編織成學習者大腦內有序的語言知識庫。此外,語塊的發展過程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為頻率。同種外界輸入的接觸頻率越高,越有利于語塊系統發生自適應、自我重組,進行語塊固化、圖式化甚至語法化過程。從以上幾點不難看出,語塊系統受到來自語塊本體、心理認知、社會環境三個維度的相互影響,因此其發展必然具有復雜性、動態性,并表現出發展序列非線性的特征。當然,本文僅從理論層面對語塊發展進行了分析,旨在為語塊研究提供一個新思路、新視角,豐富和完善對語塊本質的理論認識,進而為語塊在教學等各方面的應用研究奠定基礎。希望有更多利用實證研究出現,推進二語語塊發展研究。
參考文獻:
[1]Burdelski, M. & H. M. Cook. Formulaic Language in Language Socialization[J]. 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2(32):173-188.
[2]Bybee,n J. Mechanisms of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 The Role of Frequency [A]. In R.Janda & B. Joseph(eds.). Handbook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 [C]. Oxford: Blackwell, 2003:602-623.
[3]de Bot, K., W. Lowie & M. Verspo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 Advanced Resource Book[M]. London: Routledge,2005.
[4]de Bot,K.,W.Lowie & M. Verspoor.A Dynamic Systems Theory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2007(10): 7-21.
[5]de Bot, K. Introduction: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as a Dynamic Process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2008(92): 166-178.
[6]Ellis, N. C. & D. Larsen-Freeman. Language as 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 [J]. Language Learning ( Special issue, Supplement 1),2009(59).
[7]Eskildsen,S.W.What Counts as a Developmental Sequence? Exemplar-Based L2 Learning of English Questions [J]. Language Learning, 2015,65(1): 33-62.
[8]Goldberg, A.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 IL: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9]Larsen-Freeman, D. Chaos/Complexity Science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Applied Linguistics, 1997(18):141-165.
[10]Larsen-Freeman, D. On the Complementarity of Chaos/Complexity Theory and Dynamic Systems Theory in Understanding the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J]. Bilingualism, 2007(10):35-37.
[11]Larsen-Freeman, D. & L. Cameron. Research Methodology on Language Development from a Complex Systems Perspective[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8(92):200-213.
[12]Larsen-Freeman, D. & L. plex Systems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3.
[13]Wray A. Formulaic sequences in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Principle and practice [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0(21):463-489.
[14]戴運財,王同順.基于動態系統理論的二語習得模式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12(2):36-42.
[15]段士平.從詞塊能力看詞匯深度習得中的“高原現象”[J].國外外語教學,2007(4):27-32.
[16]段士平.動態系統理論視域下的二語語塊發展研究[J].外國語文,2014:67-71.
[17]李更春.程式語的術語和定義問題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3(7):81-86.
[關鍵詞] 復雜性 系統 和諧物流
《現代漢語詞典》把“和諧”解釋為:“配合得適當和勻稱”。可以說,“和諧”是事物的理想狀態,或者說是我們做事的基本要求和目標。和諧無處不在,除了人類社會本身需要和諧外,人與自然、城市與農村、生產與流通、商流與物流、物流各環節(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等)之間也需要和諧。
2005年靳偉撰文指出了“物流和諧”的意義和作用,初步對“和諧物流”的有了認識,在2006年第四次會員代表工作大會上中國物流學會陸江會長在題為《繼往開來 銳意進取 努力開創物流學會工作新局面》的講話中指出今后以后物流研究工作的重點是放在“和諧物流”等物流環境的建設上來。可見,如何構建和諧物流成為了未來物流界研究的熱點和重點。從此,也正式揭開了對和諧物流研究的序幕。目前,對和諧物流的研究,還是比較初等的,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針對這個問題的研究現狀,提出了使用復雜系統理論進行和諧物流的構建并提出對策性建議和具體實施策略。
一、復雜系統理論的研究現狀
復雜系統理論科學的研究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是近幾年來國內外科學和哲學研究的一個前沿和熱點, 可以說是一場新的思維方式變革運動。復雜系統理論誕生在科學與人文并駕齊驅的時代,是多種學科在探索和研究過程中既企圖超越自我,與其他學科建立聯系,又想保持自身的完整性和獨立性的矛盾調和的產物,正如普利高津所說“我們對自然的看法正經歷著一個根本性的轉變,即轉向多重性、暫時性和復雜性。”目前,復雜系統理論研究已遍及世界各地,觀點紛呈,新見迭出,成為一種具有世界規模的科學思潮。
盡管復雜系統理論研究得到較大的發展, 但對于復雜性的概念界定, 以及復雜性的研究方法及其應用等問題都存在著許多爭議, 至今仍未形成一個共同的研究綱領。正如成思危所說“復雜系統最本質的特征是其組分具有某種程度的智能, 即具有了解其所處的環境, 預測其變化, 并按預定目標采取行動的能力。這也就是生物進化、技術革新、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內在原因。”
按照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學科體系結構觀點, 每一門類的科學至少都應具有:“三個層次、一座橋梁”的結構。目前的復雜系統理論研究已經有大量著作問世,相關文獻也在增多,世界范圍內的復雜系統理論研究已不可能是某個學科層次的現象,而是從工程技術到技術科學,到基礎科學,然后再到科學通向哲學的橋梁,這四個層次都有大量工作。復雜系統理論研究還顯現出強烈的跨學科性,在處理與解決復雜性問題的過程中力圖超越還原論, 建立復雜性的思維模式和科學范式。總之,復雜系統理論研究已初步形成繁榮局面,代表現代科學發展的一種全局性的新動向。
在復雜系統理論研究中, 有三個動向有特別意義:
“首先是諾貝爾獎得主普利高津和艾根,以及世界知名的科學家哈肯等人的先行介入, 他們基于現代物理學和生物學成就探索復雜性, 引起廣泛關注,標志著從基礎科學層次開始了復雜性探索; 另外是以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蓋爾曼、安德森、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羅等科學家積極推動建立的圣菲研究所(SFI),專門從事復雜科學研究, 試圖通過學科間的融合來解決復雜性的問題, 給世界科學界帶來的震動非同凡響;第三是1999年SC IENCE雜志的專集《復雜系統》, 精心組織了一批在物理、生物、化學、經濟、生態、地理環境、氣象、神經科學等前沿學科工作的著名學者探討各自領域的復雜性, 有力地表明了到世紀之交主流科學界對復雜性研究的明確關注和認可,極有意義。
二、復雜系統理論與和諧物流的關系
復雜系統理論認為,系統內部諸要素的協調、和諧、共生,是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動力。物流系統亦是如此。物流系統是一個由人和貨物,以及信息組成的大的特殊形態的系統體系,在這里,人們按照一定的規范發生相互聯系,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寫:“當我們深思熟慮地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 首先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我們所面對著的整個自然界形成一個體系,即各種物體相互聯系的總體。”物流大系統包括運輸、倉儲、配送、信息傳遞等各個子系統,各子系統的各個領域和部分也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具有系統的結構性,物流結構就是物流系統的相對持久、穩定的相互聯系作用的結果。
復雜系統理論研究和分析各種各樣的系統的共同特性, 擬找到適用于不同系統的一般模式、原則,并基于各門學科的概念、理論和方法, 從各個領域、各門學科的研究成果中抽象、概括出一般規律, 同時避開具體事物、現象、過程的具體特性, 用抽象的方法探求不同系統的協調性和統一性。因此, 復雜系統理論雖然涉及諸多學科,但很難說屬于某種具體學科或者說是幾種學科內容的疊加。用復雜系統理論來詮釋物流, 便于從整體上把握物流本身各要素的聯系,要素和系統的聯系,系統和子系統的聯系,系統和環境的聯系,以及物流現在的聯系和狀態與將來的聯系和狀態的關系,而諸要素之間的和諧共生是和諧物流的基礎。
物流中一切活動的根本目的是節省成本、提高效率。但是,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提出,使人們不得不將物流系統中各環節共同發展擺到議事日程中來。21世紀,由于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更出現了很多大的、復雜的物流經濟問題、物流管理問題,而這些問題多以系統的面貌出現,要求從整體上加以優化解決。復雜系統理論本身以自然界和思維領域的復雜現象和復雜結構等為主要研究對象,強調多種學科的綜合運用,不僅有自然科學而且有人文科學,是新型的橫斷學科。該理論本身對學科的廣泛涉獵使其處理復雜性問題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考慮,不局限于某個具體對象,對于一切具有整體性或與整體性有關的問題,如事物(系統)的組成、結構、屬性、演化、發展等都予研究。
從特定意義上講,和諧物流不是物流制度的概念,而是一種物流狀態的概念,是一種系統,一種比較復雜、比較完美的自組織系統。在和諧物流中,各個子系統相互影響,互相牽制,“和諧物流”就是物流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于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和諧物流的內涵涉及人與人,人與物流,人與自然等方方面面, 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從復雜系統理論的角度去理解和解決。復雜系統理論作為綜合時代的綜合科學,他既能拓寬人的視野,又能深化人的思維層次, 既注重分析又注重綜合、既注重矛盾、競爭又注重統一、協調, 在嶄新的復雜叢生的知識整合時代,系統地處理和諧物流的新問題、完善整個和諧系統的建構,具有理論上責無旁貸的指導意義。
三、構建和諧物流的意義和作用
1.和諧物流是物流的精髓
物流科學是由運輸、倉儲、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處理等環節組成的系統科學,這七個環節之間是一種互相聯系,互相矛盾的對立統一關系,有人稱其為二律背反的關系。物流之所以稱其為新興科學,就是因為把這七個環節,即多個傳統產業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并有效地解決了它們的均衡配置,使其做為一個綜合體,通過計劃、控制和管理,實現整體效率最佳、成本最低。如果沒有物流各環節的組合、協調與和諧運作,就沒有物流科學而言。
2.和諧物流是物流管理的主體目標
由于物流是一個范圍廣、領域多、規模大的系統工程,因而,物流和諧注定是物流管理的主體目標。尤其像我們這種幅員遼闊、流通渠道復雜、體系縱橫交錯、物流剛剛興起的發展中國家,更需要各相關政府部門、各相關團體、企事業單位認識上的一致和行動上的統一。政出多門、條塊分割、行業壟斷、地方保護有礙物流和諧,也是物流管理中需要妥善解決的課題。企業物流和諧也是如此。企業的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回收和廢棄物物流應該是一個貫通的整體,企業物流管理的主要任務就是使各種物流要素緊密匹配、協調整合。
3.物流和諧是物流效率和效益的根本保證
物流和諧不僅要求物流管理方面的和諧,也要求物流技術方面的和諧;不僅要求物流本身的和諧,還要求物流與其他相關活動的和諧。比如物流與環境的和諧,物流與生產的和諧,物流與銷售的和諧,物流與海關、“三檢”、貨代、理貨、金融、保險的和諧等。如果物流與環境不和諧,則會產生運貨卡車廢氣、震動和噪音等公害;如果物流與生產不和諧,就要影響生產進度和質量;如果物流與銷售不和諧,則必然導致市場占有率縮小、經濟效益降低。目前我國物流成本之所以居高不下,其原因之一就是各種物流相關要素分割、銜接不好、環環脫節、層層浪費。
四、關于構建“和諧物流”的對策性建議
如何實現和諧物流,最為重要的是要有促使“和諧物流”系統運行的各種物流機制。這些物流機制綜合作用,自發地搜尋、發現影響物流和諧的因素,并發揮調節、矯治的作用,整合物流各部分及各種力量,使物流結構獲得相對平衡,促進物流在良性的狀態下正常運行,共同通過協同作用產生秩序。“和諧物流”的自組織過程將通過各種物流協調管理機制來達成, 包括開放的流通機制、有效的調控機制、統一的整合機制、完善的穩定機制、發展的創新機制等內容。各種物流機制的協調、合作,使物流自發形成自我約束、調節功能。
1.開放的流通機制
和諧物流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物流,因此,和諧物流應是商品、信息能自由流通的物流。以打破物流中各環節之間的壁壘,促使處于物流各環節的人員處于不斷的更新變換,商品和信息不斷推陳出新,緩解商品積壓、信息渠道不暢等造成的物流各環節間的不協調,緩和物流信息不對稱造成的沖突。
2.有效的調控機制
當物流與環境不斷進行交換的同時,從環境輸入物流的并非都對物流有利,有些東西不能輸入,有些東西需要輸入,輸入多少,如何輸入,這都需要調控、管理。同時,物流對環境的輸出也不是任意的,有些東西不可以輸出,有些東西可以輸出,輸出的數量、方式同樣需要調控、管理。像現在困擾人們的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問題, 城市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的處理、回收、循環問題。
3.統一的整合機制
人與人,人與物流,人與自然甚至人自身都是復雜的統一體,相互之間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和諧物流應有效的協調各方利益,以服務人類為前提,兼顧各方。物流的核心價值理念是公平與公正,維護公平、公正是物流和諧的基礎與前提。如今的物流沖突集中表現為利益沖突,大都是由于我們不能協調物流內部各環節利益引起的。所以,應統一協調、考慮各方的多種利益層面,引導合理的利益流向,減輕、化解不同利益群體的矛盾沖突。在維護好各子系統自身利益的同時,統一協調, 實現整個物流體系的效益最大化。
4.完善的穩定機制
我們不討論沒有一點穩定性的物流系統, 因為這種根本無法運作的系統是沒有用的, 同時討論在所有條件下都極具穩定性的系統也沒有意義, 因為完全穩定的系統就會失去變化、發展、創新的可能。現實系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來自自身、外部環境、甚至其他各種因素的擾動。如物流系統內部的矛盾、摩擦、沖突、風險,人、財、物的平衡協調;人與自然的有效空間的合理分配,人與物流的道德、規范、價值的溝通,人與心靈的對話。和諧物流的穩定機制應是適度的穩定,既不會使整個物流進入失控,無約束的混亂狀態,又要能在矛盾、沖突發生時,通過相關的政策、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進行協調,溝通。
5.發展的創新機制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政治多元化的進程,和諧物流的活力需要從整體上將其組成成分按系統的結構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補充、相互制約而激發出其整體性,各組成成分之間的非線性相互作用使得整體不再簡單地等于局部之和,從子系統到大系統,不僅有量的積累,更主要的是發生了質的飛躍。和諧物流是相對成熟的一種物流狀態,但是它不是停滯不前的,和諧物流的和諧就在于它將系統零散的各個部分有機地整合在一起,突現出各部分不具備的功能,如整體的形態、整體的功能、整體的特性、整體的行為、整體的困難、整體的解決方案等,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最大可能地將新知識、新信息、新能量運用到物流的運行和發展過程中。
五、構建和諧物流的實施策略
首先要建立高效、權威的政府部門間協調機制。政府對于物流產業的作用主要在于制定現代物流發展戰略、規劃及產業政策,清除地區和行業壁壘營造現代物流協調發展的制度環境,履行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并提高依法監管水平。
其次,優化資源配置。做到資源共享,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在和諧的環境中協調流動。
再次,要建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物流法律法規體系和公平、規范的競爭規則體系。我國目前涉及物流管理的法律法規大多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有不少是條塊分割體制下形成的部門性、行業性.地方性規章.越來越難以適應現代物流一體化和諧發展的要求,也不符合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物流國際化發展的需要。要在參照國際慣例全面清理現有物流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的基礎上,制定一套有利于我國現代物流規范競爭、和諧發展的法律法規體系,推動我國物流發展盡快步入規范化、法制化、國際化的軌道。
此外,各相關方面要聯合互動。形成合力.現代物流發展涉及方方面面,要建立各相關方面協商、協調、協作的良性機制.形成市場配置資源‘政府營造環境、企業積極運作行業協調自律的統一、高效、和諧發展物流的新局面。
六、結論
綜上所述,在這個復雜性叢生的物流系統中,追求和諧和協同并非易事,必須用動態的發展的觀點來分析。和諧物流系統是復雜的、開放的、有序的自組織系統,這里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對話,協調,各學科的整合、并進,無不需要哲學的思考,從千頭萬緒中找到相互之間最根本的聯系,這或許就是我們的責任。在新的時代,人的文化實踐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和多層次性,這要求我們思考問題不能處于封閉的狀態,而“要粉碎封閉的疆界,在被分割的東西之間重建聯系,努力掌握多方面性,考慮到特殊性、地點、時間,又永不忘記起整合作用的總體。”
總之,構建人與人和諧與沖突張力失衡的基本原則,構建人與物流利益道德的價值規范標準,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系統橋梁,是在實現和諧物流全面和諧進程中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普利高津斯唐熱著,曾慶宏沈小峰譯:從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成思危:復雜科學與管理[J].中國科學院院刊,1999 (3):20
【關鍵詞】線性系統能控規范型MATLAB
AlgorithmicanalysisofLinearsystemLuenbergerControllable
StandardModel
1前言
線性系統的狀態空間分析法,是線性系統理論中最重要和影響最廣泛的一個分支。狀態空間法中,用以表征系統動力學特征的數學模型是反映輸入、輸出變量和狀態變量之間關系的一對向量方程,稱為狀態方程和輸出方程。
(狀態方程)
(輸出方程)
這是一種時間域分析方法,在系統的分析和綜合中,所涉及的計算主要為矩陣運算和矩陣變換,MATLAB為此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工具。
線性系統能控規范型的實現,在線性反饋系統的狀態變量反饋和含狀態觀測器的狀態變量反饋系統的設計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針對線性系統理論中的極點配置問題,著重討論如何利用MATLAB語言來實現任意線性多輸入、多輸出系統的龍伯格能控規范型的算法。并給出了一個利用MATLAB語言編制的實現此算法的通用程序。
2線性系統能控規范型的相關理論
2.1能控性和能觀性的概念
能控性和能觀性是系統的兩個基本的結構特征。現代控制理論的發展表明,這兩個概念對于控制和估計問題的研究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在一個系統中,輸入輸出構成系統的外部變量,狀態變量為系統的內部變量,能控性是反映系統的所有內部(狀態)變量能否由輸入變量來影響和控制,并由任意始點到達原點。能觀性則是表明系統內部(狀態)變量能否由輸出完全反映。
2.2系統的能控性判據
定理:線性定常系統
為完全能控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rank[B┆AB┆A2B┆……┆An-1B]=n
其中,n為系數矩陣A的維數。
定義系統的能控性判別矩陣為:
Qc=[B┆AB┆A2B┆……┆An-1B]
2.3能控規范型的算法分析
對于完全能控的線性定常系統,從能控制性這一基本屬性出發,可以構造一個非奇異的變換矩陣,通過這一線性變換,就能夠把系統狀態空間的描述轉化為只有能控系統才具有的標準形式。
對于單輸入—單輸出系統:
能控規范性的變換矩陣:
引入線性變換則有
其中,
對于多輸入—多輸出系統:
(1)
設:rankB=r輸入變量數為p,輸出變量數為q。。構造其龍伯格能控規范型的方法如下:
對能控性矩陣
Qc=[B┆AB┆A2B┆……┆An-1B]
其中
B=[b1,b2,……,bq]
找出n個線性無關的列,表示如下:
其中,能控性指數
令取p的每個塊陣中的末行:
構造變換矩陣
引入線性非奇異變換
即可得到系統(1)的龍伯格能控規范型:
其中
i=1,2,……,r
上述矩陣中,“*”表示的元素為可能的非零元。
3Luenberger能控規范型算法的實現
下面給出了一個完成Luenberger能控規范型算法的MATLAB程序,程序的代碼如下:
A=[……];
B=[……];
C=[……];
%(在“……”處輸入相應的數據)
尋找B矩陣的無關列向量:
forl=1:2
RA=rank(A);RB=rank(B);Bwg=B(:,1);
fori=2:RB
ifrank(Bwg)<RB,
Bwg=[Bwg,B(:,i)];
end
end
%確定能控性指數u:
SO=[];
fori=0:RA
forj=1:RB
ifrank(SO)<rank([SO,A^i*Bwg(:,j)]),
SO=[SO,A^i*Bwg(:,j)];
u(j)=i+1;
end
end
end
%構造p逆矩陣:
PNI=[];
forj=1:RB
fori=0:u(j)-1
PNI=[PNI,A^i*Bwg(:,j)];
end
end
P=inv(PNI);
%構造Luenberger規范型變換矩陣S-1
SNI=[];j=0;
fork=1:RB
j=u(k)+j;
fori=0:u(k)-1
SNI=[SNI;P(j,:)*A^i];
end
end
%求Luenberger規范型矩陣Ac、Bc:
S=inv(SNI);Ac=SNI*A*S;Bc=SNI*B;
Cc=C*S;
4結束語
使用MATLAB語言編寫的程序來求解線性系統的龍伯格能控規范型,進而可以很方便地進一步設計線性系統的狀態變量反饋系統,以實現系統極點的任意配置,從而改善系統的性能,并且也使得多輸入—多輸出系統的狀態觀測器的設計變得輕而易舉。因此,本文所討論的問題有相當的普遍性,同時給出的解決方案也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
參考文獻:
1、《線性系統理論》(M),鄭大鐘,清華大學出版社。1990年3月第一版。
當前社會所進行的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就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就需要我們有整體的思維方式。目前在教育研究中存在很多問題,從某種意義來說,大多情況下是因為沒有能夠從整體上把握概念,因此不能很好的協調其各部分間的關系。從人全面發展的整體性來看,包括德、智、體、美、勞等不同的素質要求,統一成為一個完整的“系統結構”。因此只有在理論層面上抽象意義的各自獨立存在,而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卻總以完整的個體表現出來,從而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同時在個體的“系統構造”的內部也顯現出互相滲透,相互促進,和諧發展的關系。
系統理論為教育研究提供整體的思維方式,要求我們在研究教育的目標層面,運用整體的思想把德、智、體、美、勞聯系起來,使學生到達全面的發展。其次,在理論的教學過程中,強調其系統性、完整性和連貫性的特性。教師在講授任何一門課程時,必須使學生掌握該課程與其它相關課程的外在聯系,使學生具備社會、自然科學、哲學等各方面知識的學習。過早地強調單一的發展,不利于學生的整體和全面的發展,違背了整體性的要求。再次,在實踐的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不能一條條孤立的講授知識,而要加強各知識間的內在聯系,使學生對這門課程形成一個整體的完整的認知。最后,在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中,教師還應加強教學的整體性進行系統的講授,綜合考慮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各個方面的要求,包括教學目的的設定、教學方法的優選、多媒體方式的選擇,并強調各要素之間的協調和互補,充分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最終達到課堂教學目標的優化。
2系統理論為教育研究提供強大的理論基礎
在整個教育系統中強調有序的狀態,就是要處理好教學系統內部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系,以及與其外部環境之間的關系,這樣可以使它們的信息都處于交換和開放的狀態。因此可以看出,有序原理要求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而教育、教師、學生都屬于統一系統,必須要對外交換其主要信息和重要內容,比如閉門造車這樣的不與外界交流的做法都只能使各系統的不斷退化。而封閉的教育,恰恰是造成教育落后、教育貧困、教學水平低、學術重量不重質的主要因素。在教育方式上運用系統的有序原理,就可以以直觀生動的教育方法,開發學生的思維,按照從感性到理性、從簡單到復雜、從個別到系統的思維方式去學習和認知。因此,也可以說有序是最直接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如在我們語言的學習過程中,將會遇到聽、說、讀、寫四個步驟,經過這四步的多次反復才能使學生掌握這門語言,這個掌握的過程其實就是從無序走向有序,從低級走向高級的過程。并且,教師在講授知識的過程中也要把結構化的知識傳遞給學生,使學習者通過有序的思考把大腦里儲存的相關信息有效的連接起來,是其更加有序完整的呈現。
當前,社會正處在生產力飛速發展、生產關系急劇變革的時期,我們有著轉型期的教育所綿連的未知的機遇和挑戰。所以,對于教育過程中不斷出新的問題和理念,應該用系統理論在教育系統這樣一個大系統中,有序的發現、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這樣才有利于我們進一步研究教育的理論意義來解決新問題。
3系統理論為教育研究提供有效的管理決策
根據系統理論的觀點,教育作為一個子系統,存在于社會這個大系統中,不是孤立的存在。無論什么系統想要實現有效地控制必須通過反饋的信息才能達到目的,沒有有效地系統,也不可能實現系統的控制。所謂反饋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彌補學生掌握知識與能力時的彌補缺陷來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高效率的教學過程必須是有效的反饋控制系統。在現實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多種的反饋形式,如課堂練習、回答問題、討論等方式,所以教師要根據有效地反饋手段,及時獲得教學信息,從而調整教學方法,完善教學效果。同時根據有效的反饋,還可以得知學生的問題,或者將會遇到的困難,開展有針對性信息的幫助,將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自80年代聯結主義范式興起以后,符號主義和聯結主義成為認知科學的兩大基本范式,由于兩大范式建立在功能主義計算假設和聯結主義假設之上,受到一系列質疑。隨著最近十年一些有關動力系統理論文獻的問世,一種新的關于認知科學的基礎理論似乎在逐步形成,例如,格羅布斯(Globus1992),羅伯特森(Robertson1993),西倫(Thelen)和斯密斯(Smith1994)的文章和著作希望發展一種對認知更好的動態的理解進路。特別是馮•蓋爾德(vanGelder)和波特(R.Port)(1995)年出版了一本關于認知科學的動力理論的書:提出認知科學的動力學研究進路(It’sabouttime:Anoverviewofthedynamicalapproachtocognition,Mindasmotion:Explorationsinthedynamicsofcognition,Cambridge,MA,MIT),被作為認知科學第三種競爭范式的宣言。此書引起了較大凡響,如華盛頓大學伊萊斯密斯(C.Eliasmith)1996年發表了《第三種競爭范式:對認知的動力理論的批判性考察》,其后也有其他人的熱烈討論。
馮•蓋爾德針對80年代以后符號主義、聯結主義范式所產生的困難,提出他的動力學假說(DynamicistHypothesis)。對于認知科學中的時間、構架、計算和表征等概念都提出了不同的解釋。馮•蓋爾德把紐厄爾(Newell)西蒙(Simon)的計算主義假說或說物理符號系統假說:
“自然的認知系統在物理符號系統的意義上是智能的。”
相關的,期望用動態眼光理解認知的還有丘奇蘭德(Churchland)和謝諾沃斯基(Sejnowski),他們(1992)把所擁護的聯結主義假說表述為“突現性是以系統的某種方式依賴于低層現象的高層結果”。他們承諾“通過構架的低層神經網絡的作用能達到復雜的認知效果”
“直覺過程是一種亞概念的(subconceptual)聯結主義動力系統,它不接受完全的、形式化的、精確的概念層次的描述”。
“用亞概念網絡把自然認知系統看作是動力神經系統是最好的理解。”
有一種假設認為,人意向性意識涌現于集群系統動力學,并由環境激發。
動力系統類包括任何隨時間變化的系統,廣泛用于對自然界的描述。動力論者期望勾畫一類特殊的能恰當描述認知的動力系統。于是1995年馮•蓋爾德給出他的動力學假說(DynamicistHypothesis):
“自然的認知系統是某種動力系統,而且從動力學眼光理解認知系統是最好的理解。”
動力學假說是以數學的動力系統理論為基礎描述認知的,用數學中的狀態空間(statespace)、吸引子(attractor)、軌跡(trajectory)、確定性混沌(deterministicchaos)等概念來解釋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認知主體(智能體)的內在認知過程。用微分方程組來表達處在狀態空間的認知主體(智能體)的認知軌跡。換句話說,認知是作為認知主體所有可能的思想和行為構成的多維空間被描述的,特別是通過在一定環境下和一定的內部壓力下的認知主體的思想軌跡來詳盡考察認知的。認知主體(智能體)的思想和行為都受微分方程的支配。系統中的變量是不斷進化的,系統服從于非線性微分方程,一般來講是復雜的,是確定的。
二.認知科學的幾個動力系統模型
這些模型雖然不僅僅是動力學假設的應用實例,但被動力論的倡導者看作他們的范式的擔當者。
1.循環原動力行為模型(CyclicalMotorBehaviorModel)
羅伯特森(1990)曾用動力學進路對CM(新生嬰兒的自發的原動力行為中的循環)做了大致勾畫。羅伯特森采集了大量的關于新生嬰兒呈現的自發的原動力行為的數據。由于這些經驗數據的有效性,這個動力系統模型CM是少有的幾個能夠充當動力系統模型的。而且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種可定量化的生理學行為的一種非隱喻的動力描述,恐怕較臨床心理學的研究結果更能讓人欣然接受。
羅伯特森后來過濾了觀察狀態空間,獲得了帶有少數自由度的一個理想的動力模型,似乎能夠模擬CM的隨機過程。但基于后來的研究,羅伯特森只能得出結論說是“我對CM的生物學基質清楚地知道的很少”。結果,至今還沒有完美的動力系統模型。
因此羅伯特森說:“我們距離建立一種使狀態變量和參數與生理學和環境因素有清楚對應的關于CM的動力系統模型的目標,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2.嗅覺球狀模型(OlfactoryBulbModel)
斯卡德(Skarde)和弗里曼(Freeman)1987年的論文“為了了解世界大腦是如何制造混沌的”大致勾勒了這個模型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實驗,這是一個基于嗅的神經過程的考察,借助復雜動力系統理論描述感受器官的神經系統的各種復雜狀態、包括描述混沌神經元活動及其有規律的軌跡而提出的精致模型。蓋爾德和格羅布斯、巴頓(Bardon)紐曼(Newman)等都承認它可以作為動力系統模型。
3.動力振動理論模型(MotivationalOscillatoryTheory)
動力振動理論(MOT)是一個關于循環的動力系統的模型。是馮•蓋爾德(1995)推薦作為動力論假說范例的一個簡化的動力系統模型,它是由……提出的。
但是這個系統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正確選擇系統的參數。因為對于動力系統而言,是對初值敏感的,“改變動力系統的一個參數就改變了它的整個動力學”(vanGelder,1995,p.357)。
4.語言認知的動力學模型
5.關于意識的動力學模型
……
三.動力學認知范式對表征的理解
表征是認知科學最核心的概念之一。表征包括對象表征、問題表征和知識表征等,還有內隱表征和外顯表征,人的表征和機器表征,總之,表征被認為是人類對自身和對外部世界表達式的媒介,特別是,知識表征是推理的前提。在計算主義框架下,知識表征是有效計算的媒介,是使計算機世界的信息溝通以及與人的世界的信息溝通成為可能的媒介。在我們今天普遍流行的認知科學范式中最重要的就是表征與計算問題,無論是作為“一種替代物”,“一組本體論承諾”,還是“一種媒介”(韋格曼(M.Wageman,1996)),抑或一種“被構造出來的作為另一對象的替代物而存在的符號”(劉西瑞,2004),大家都默認著一個假定,“沒有表征就沒有人類認知”。
動力論的認知范式與其他范式的一個重要區別是對表征的不同理解。符號主義模型是以符號表征為基礎的。聯結主義的表征是以網絡中的并行式表征或局部符號表征(Globus1992,ThelenandSmith1994;vanGelder1993,1995)為基礎的。但動力論的認知范式則宣稱,一個動力模型應當是“無表征的”。
在對聯結主義范式的批判中,格洛布斯指出,“表征的過程實際上是在簡化網絡中的(符號的)計算過程。”在真實的網絡中是無表征的,它們是變化的;是借助化學變化的自組織過程,因此談論表征是沒有意義的(Globus1992,p.302),類似的,vanGelder認為“表征概念對于理解認知是不充分的一種詭辯式的東西(sophisticated)(vanGelder,1993,p.6).ThelenandSmith宣稱“我們根本不去建立什么表征”(ThelenandSmith1994,p.338)!動力主義者認為,對于恰當解釋認知,表征是完全不必要的。
實際上,布魯克斯(R.Brooks)就宣稱,將建造一種完全自動的、能動的行為者(創造物),它們與人類共存于世界上,并被人類認可是有自己權利的智能存在。創造物在它的動力環境中必須以隨機應變的方式恰當處理問題。它們應有多種目標,能適應環境,也能利用偶發環境。布魯克斯的方案是把復雜系統分解為部分來建造,再連接到復雜系統中。他所設計的機器人,是靠控制不同的層次直接與環境作用,因此他宣稱“根本不需要表征”(1991)。
因此,也有人攻擊動力論范式,拒斥表征無非是對行為主義規劃的不成功表達的一種強烈暗示。說它是“無表征的”,不如說它是“在某種類型的非計算的動力系統中存在狀態空間演化的”。
四.對認知科學的動力學范式的批判性考察
動力系統理論對認知行為的連續性提供了隨時間變化的自然主義的說明。這是其他范式不能說明的,其他范式一般來講是忽略時間概念的。但人類大腦與環境之間是隨時有信息交流的,而且是處在不斷變化的,暫態的連續的認知是隨時間變化的。
動力系統理論的優勢是對認知的描述是多元的,是一種經驗可檢驗的理論,可以對描述認知系統的微分方程進行分析修正,也可以用已知的技術去解這些方程,比起其他理論,它是一種定量的分析,是理解認知的一種確定性的觀點。另一優勢是動力系統的描述可以展示人類行為復雜的,混沌的特性。動力論者認為,如此對認知的分析描述,應當是已經找到了替代認知科學中的符號主義、聯結主義的新范式。果真如此嗎
但是前面討論的一些模型外,至今有多少是成功的模型?
對于表征的理解受到質疑.
如何保證動力系統的各變量和參數的恰當選擇?系統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問題。
認知的動力系統雖然不是一種隱喻性的,而是一種定量的分析,但對于定量性描述的因素的選擇基于什么原則?
動力學理論是否構成同符合主義、聯結主義具有同樣競爭力的第三種范式?
它是對于認知的最有潛力和生命力的新范式?
……
主要參考文獻
1.R.Brooks(1991)Intelligencewithoutrepresentation,ArificialIntelligence47:139-159.
2.C.Eliasmith(1996)Thethirdcontender:Acriticalexaminationofthedynamicistthoryofcognition,inP.Thagard(ed)(1998)MindReadings:IntroductorySelectioninCognitiveScience.MITPress.
3.S.S.Robertson,A.H.Cohen&R.G.Mayer-Kess(1993)BehaviouralChaos:BeyondtheMetaphor,inLB.Smith&E.Theken(eds),Adynamicsystemsapproachtodevelopment:Applications,Combridge,MITPress,pp.12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