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旅游產業特征范文

    旅游產業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旅游產業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旅游產業特征

    第1篇:旅游產業特征范文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項目編號:10ZD&05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41101044。

    摘要:基于2005至2009年16個城市旅游業投入產出的數據,本文利用DEA-BCC模型分析了我國城市旅游產業效率的發展特征。研究結果表明:城市旅游業綜合技術效率整體偏低,但是隨時間呈現出不斷提升趨勢;城市旅游經濟規模與綜合效率的空間非均衡問題顯著,而且城市旅游業綜合技術效率呈現出一定的區域內部分化特征;城市旅游業內部三行業的綜合技術效率存在明顯差異,旅行社業效率均值最高,酒店業次之,景區行業最低,而且這三個行業效率的城市排名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性。

    關鍵詞:城市旅游產業效率;時空特征;行業差異;DEA-BCC模型

    中圖分類號:F59文獻標識碼:A

    現階段我國旅游產業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方向轉變,由注重規模擴張向擴大規模和提升效益并重轉變,產業效率持續提升與否對于我國城市旅游業發展質量和轉型升級成敗都至關重要。城市作為最基礎的旅游目的地,對于促進更大空間的區域旅游經濟發展和更小空間的縣域旅游經濟發展具有示范帶動作用(杜一力,2012)。城市旅游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價值,通過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本文將采用DEA-BCC模型,應用DEAP21軟件,分別研究中國16個城市旅游產業效率及其分解效率的時間變化趨勢,了解各城市旅游產業效率的空間特征,以及城市旅游產業效率的類型及推動因素;同時分析各城市旅游產業內部三個主要行業的效率差異及特征,擬從時間、空間和行業維角度對城市旅游產業效率進行探索性研究。

    一、文獻綜述

    自1957年英國經濟學家Farrell提出效率這一概念及測算標準[1]后,效率研究已滲透到眾多產業問題分析之中。20世紀90年代之后,旅游產業效率問題逐漸成為國外學者的關注焦點,國外學者側重從微觀角度評價旅游企業效率,旅游酒店、旅行社、旅游交通等的單體企業成為主要研究對象。早期的文獻主要是利用DEA、SFA等多種方法簡單測算旅游企業效率水平[2],隨后旅游效率研究擴展到旅游企業效率的影響因素[3]、旅游企業效率的變化趨勢[4]、旅游企業效率的空間差異[5]、同一旅游行業內不同性質企業的效率差異[6]等。近年來,一些國外學者開始從宏觀角度研究綜合性目的地的效率,旅游目的地效率的國際比較[7],特定國家的靜態和動態旅游效率評價[8]等正在成為國外旅游效率研究新的關注點。

    隨著我國旅游業繁榮發展,國內在注重擴大旅游經濟規模的同時,旅游產業發展效率問題引起了政府、學術界的普遍關注。21世紀初期以后,國內旅游效率研究開始大量涌現,與國外側重微觀企業效率研究相比,國內側重于中觀和宏觀旅游效率分析,研究重點集中在特定地區旅游產業效率評價[9-10]、我國旅游效率的時空差異[11-12]、我國旅游效率提升對旅游經濟增長的貢獻[13-14]、城市旅游效率區域差異[15]、我國旅游效率影響因素的計量分析[16]。目前,國內一些學者開始研究微觀旅游企業效率,主要從中觀視角關注旅游上市企業效率分解和類型比較[17]、星級酒店效率差異[18]等領域。盡管中外研究旅游產業效率的文獻較多,但是旅游業效率問題還有一些領域未被探索或者已有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國外學者從微觀角度研究個體旅游企業效率固然有利于理解特定企業效率的狀況,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式,但是微觀個體企業視角不利于較全面地掌握我國旅游產業效率的整體發展狀況,故本文從中觀視角分析旅游產業效率問題。其次,很多已有旅游效率研究采用分省數據,在我國城市等級結構、城鄉二元結構背景下分省數據,由于模糊了大小城市和城鄉旅游企業之間的差距,可能掩蓋旅游發展效率特征。本文擬以城市作為空間單位,分析旅游產業效率問題。第三,現有城市旅游效率研究傾向于采用時間、空間、行業某一個或兩個維度進行分析,這不能全面評價我國城市旅游效率的狀況。本文擬從時間、空間、行業三個維度多層面評價我國城市旅游產業的績效,特別是通過對比分析城市空間單元內旅行社、酒店、景區三個行業的效率狀況,以全面了解城市旅游內部行業的效率差異。

    二、變量、數據和估算方法

    (一)變量和數據

    在中國城市旅游業效率估算的投入指標選擇上,本文選擇資本和勞動作為投入要素:一是選擇16個城市旅行社、星級飯店、景區三個行業和其他所有旅游企業的固定資產原值作為資本投入指標,將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折算為2009年的價格;二是選擇16個城市旅行社、星級飯店、景區三個行業和其他所有旅游企業的旅游從業人數作為勞動力投入指標,在產出指標上選擇營業收入作為產出指標,并且將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折算為2009年的價格,數據來源于2006至2010年的《中國旅游統計年鑒(副本)》、《中國統計年鑒》。根據數據的可得性和研究目的,本文選取沈陽、大連、長春、哈爾濱、南京、無錫、蘇州、杭州、寧波、廈門、武漢、廣州、深圳、桂林、海口、成都共16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

    (二)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

    數據包絡分析(Data Development Analysis,DEA)是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等人最早提出的,利用求解線性規劃最優值來評價一組同質決策單元(DMU)相對效率的非參數系統分析方法[19]。相對于隨機前沿面(SFA)等需要設定參數的效率估算方法,DEA方法具有無須事先設定特定的生產函數就能進行效率估算的優勢。它的基本思路是將每一個評價對象作為決策單元(DMU),通過比較同一時點所有DMU的投入產出以決定它們共有的最佳生產前沿面,再比較每個DMU與最佳生產前沿面的差距確定這個DMU是否具有效率。如果這個DMU位于最佳生產前沿面上,則具有效率,否則不具有效率。Charnes、Cooper和Rhodes(1978)提出了基于規模報酬不變,假定的計算相對效率的DEA-CCR模型,然而該模型的假定往往不符合經濟現實,Banker、Charnes和Cooper(1984)擴展了DEA-CCR模型,提出了基于規模報酬可變的DEA-BCC模型,并且將效率分解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兩種,這對于分析現實經濟較契合。此外,DEA模型分為基于投入導向和基于產出導向兩種,基于投入導向是指在特定產出水平下使投入量最小化,基于產出導向是指在特定投入水平下使產出量最大化,兩種導向方法的原理是相近的。本文采用產出導向的DEA-BCC模型進行分析,所用軟件是DEAP2.1,DEA-BCC模型如下:

    假定存在n個決策單元(DMU),則每個決策單元DMUj(j=1,2,…,n)有s種投入和t中產出,則xj=(x1j+x2j+…+xsj)T和yj=(y1j+y2j+…+ytj)T分別是第j個決策單元DMU的投入量和產出值,X、Y分別表示s*n維投入矩陣和s*t維產出矩陣,線性規劃方程[20]為:

    其中λ是N*l維常數向量,N1Tλ=1是一個凸性假設,它滿足規模報酬可變的約束,1≤φ

    下面用圖1說明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的關系,用單投入要素X和單產出要素Y建立坐標軸,CCR前沿面為技術水平恒定時規模報酬不變情況下的最大產出,BCC前沿面為技術水平恒定時規模報酬不變情況下的最大產出。分布在CCR前沿面上點的綜合技術效率都是最高的,值為1;分布在BCC前沿面上點的純技術效率值為1,它是有效率的。CCR前沿面、BCC前沿面以下點分別是綜合技術無效率、純技術無效率的,比如點D,它的綜合技術效率等于AB/AD,純技術效率等于AC/AD,規模效率等AB/AC。因此,綜合技術效率等于純技術效率乘以規模效率,這也是效率分解的普遍公式,與D點相比,E點的綜合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等于1,該點是有效率的。

    三、中國城市旅游產業效率的特征分析

    (一)城市旅游產業效率的時間變化特征

    通過對我國杭州、大連等16個城市旅游業整體績效測算,可知2005至2009年我國城市旅游業的綜合效率平均值為060,而國外發達國家旅游效率測度的平均值為085左右[22],可見我國旅游業綜合效率相對較低,未來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通過將旅游綜合效率分解為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并進行測算得出結果,2005-2009年我國城市旅游業的純技術效率平均值為075,規模效率平均值為069。我國城市旅游業規模效率較低促使其綜合技術效率偏低,未來我國主要旅游城市要根據自身旅游資源稟賦和旅游經濟水平,適時調整其旅游業發展的規模。

    雖然2005至2009年我國整體的城市旅游業綜合技術效率平均值較低,處于不及格水平(60分以下),但是我國城市旅游業的綜合技術效率隨著時間呈現出不斷提升的態勢(見圖2),城市旅游綜合技術效率平均值由2005年的035提升到2009年的072,效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這是由城市旅游業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均穩定提升決定的,2005至2009年我國各城市通過積極提升旅游業的管理效率、運營效率、服務效率有效改善了自身的純技術效率,通過適時調控自身旅游業發展規模以適應市場競爭需要,客觀上使自身的規模效率不斷提升,各城市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穩步提升持續推動自身旅游業的綜合技術效率隨時間呈現強勁上升趨勢。

    (二)城市旅游產業效率的空間特征

    從總體情況看,2005至2009年我國16個城市的旅游產業效率估算結果見圖3,雖然我國16個城市中旅游業綜合技術效率超過060的有8個,它們是沈陽、南京、無錫、蘇州、杭州、廈門、廣州、成都,但是僅有南京一個城市的旅游綜合效率達到080以上,而綜合技術效率低于060的城市也達到8個,它們是大連、長春、哈爾濱、寧波、武漢、深圳、海口、桂林,這說明我國大部分城市的旅游業平均效率偏低。所以,在這些城市旅游經濟規模迅速擴大的背景下,我國城市旅游經濟規模與旅游發展效率的空間非均衡問題較顯著。

    除了空間非均衡性問題,我國各城市旅游業的綜合技術效率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南京市旅游綜合技術效率排名第一,它的旅游效率均值為084。長春市排名最后,它的旅游效率均值為032,與第一名的綜合效率均值相差051。未來我國需要加強旅游效率的區域平衡問題,促進區域旅游發展質量協調提升。此外,我國旅游業綜合效率呈現出一定的空間內部分化特征。以東北地區為例,大連、長春、哈爾濱三個城市的旅游綜合效率均低于060,在16個城市中排名最后三位,而沈陽效率值較高,達到079,排名第二。雖然沈陽與長春、大連、哈爾濱同屬于東北地區,但是旅游綜合效率卻相差懸殊,這可能與沈陽市在自身旅游資源稟賦和技術水平基礎上,積極創新管理效率和服務效率是密切聯系的,使旅游規模效益成報酬遞增態勢,而且沈陽積極利用故宮等壟斷性旅游資源,有效緩解了旅游收入的季節性波動。由于機制體制創新緩慢或者旅游投入較快,導致長春、大連、哈爾濱旅游經濟產出規模滯后效應顯著,再加上這三個城市的旅游產品季節性調整力度有限,促使自身旅游經濟出現較大周期波動,旅游人員與設備、資本等要素利用率較低,從而導致其綜合技術效率不高。

    為了更好地對我國城市旅游效率進行空間比較,以16個城市旅游業的純技術效率均值(075)和規模效率均值(069)為標準,將構成旅游綜合技術效率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分為四個區間(見圖4),它們是A、B、C、D區間,位于不同區間代表了不同城市旅游效率的發展特征。其中,A區間內包含沈陽、南京、無錫、廈門四個城市,它們是均衡驅動型城市,這四個城市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水平均位于全國前列。雖然它們的綜合技術效率處于國內先進水平,但是與國外發達國家080以上的旅游效率相比,整體旅游效率水平還偏低,最高的南京只有084,四個城市旅游效率均值為078。因此,未來這四個均衡驅動型城市需要利用好現有的旅游效率發展優勢,盡快實現由國內旅游發展效率強市向世界旅游發展效率強市的轉變,通過不斷推動城市旅游發展質量提升自身城市競爭力。B區間內包含桂林、廣州、海口、長春四個城市,它們是純技術驅動型城市,這四個城市的純技術效率水平在國內領先,但是規模效率水平偏低,未來要提升自身的旅游綜合效率水平,需要在保持純技術效率領先的先發優勢的同時,發揮好旅游企業規模調整的后發優勢,通過企業兼并、重組整合國內外目標旅游市場,形成大型企業集團、中小型專業化旅游企業的合理分工模式。C區間內包含大連、武漢、深圳、成都、寧波、蘇州、杭州七個城市,它們是規模驅動型城市,這七個城市的規模效率水平較高,但是純技術效率水平較低,這種類型的城市在國內比例較高,占樣本城市的44%,未來我國需要集中力量提升該類型城市的旅游業純技術效率水平,使該類城市向均衡驅動型城市轉變。D區間內包含哈爾濱一個城市,它是動力缺乏型城市,旅游規模效率與純技術效率水平均較低,國家和地方旅游相關部門一方面應該對該類型城市加大政策方面的引導、支持,促進其盡快由注重旅游經濟規模提升向旅游發展質量轉變;另一方面,應在資金、土地等方面予以傾斜,使其盡快追趕上同區域內其他城市的旅游發展效率,避免出現旅游發展空間內部分異嚴重化傾向。

    (三)城市旅游產業效率的行業特征

    通過測算2005至2009年我國16個城市旅行社、酒店、景區三個行業的效率(表1),可知我國旅游業內部三個行業的效率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從整體來看,2005至2009年的旅游綜合效率均值最高的是旅行社業068,其次是酒店業066,最低的是景區行業048;除了2006年,2005至2009年其余四年的旅行社行業綜合效率均高于酒店業,這可能是由于與酒店業相比,旅行社行業現有進入退出門檻更低。在現有市場競爭較充分格局下,旅行社能夠生存的效率水平相對較高,而酒店一旦運營則退出成本較高,促使效率較低的酒店會在市場勉強經營,從而拉低了酒店業的整體效率水平。此外,2005至2009年我國旅行社、酒店業的綜合效率均明顯高于景區行業的綜合效率,這可能是由于景區所有權以國有為主,競爭程度和開放程度較旅行社、酒店行業較低,這導致景區管理、經營創新和效率提升動力不足。另外,景區行業資產沉淀成本更高,導致其行業進入退出的壁壘更高,從而效率較低景區不能及時退出,這些因素導致景區行業綜合效率較低。

    從效率分解角度看,2005至2009年我國旅行社業、酒店業的純技術效率均值較高,分別達到079、078,景區的純技術效率均值為061,我國酒店業、旅行社業的規模效率均值分別達到087、086,景區的規模效率均值為078。因此,我國旅行社業、酒店業整體的綜合技術效率較高是與它們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處于較高水平是密切相關的;我國景區的綜合效率水平較低是由于其純技術效率水平低下造成的,我國16個城市主要景區的服務效率、運營效率、管理效率的聯合效應沒有得到有效發揮,促進自身景區的純技術效率水平較低,未來需要在保持自身適宜發展規模的基礎上,通過提高員工的專業素質水平提升服務效率,提高景區投入產出的運營效率,改善景區的管理效率,從多層面促使景區綜合效率持續提升。

    從空間角度來看(見表2),我國旅行社行業綜合技術效率排在前五名的城市分別是廣州、武漢、蘇州、杭州、無錫,這些城市是長江以南經濟較發達的城市,旅行社行業綜合技術效率排在后五名的城市分別是沈陽、寧波、哈爾濱、廈門、南京,這既包括東北地區的城市,又包括經濟較發達的東部城市。我國酒店業綜合技術效率排在前五名的城市分別是海口、哈爾濱、大連、南京、廈門,排在后五名的城市分別是寧波、武漢、桂林、無錫、廣州。我國景區行業綜合技術效率前五名的城市分別是哈爾濱、海口、深圳、無錫、大連、廣州,后五名的城市分別是杭州、南京、廈門、寧波、桂林。從三個行業綜合技術效率排名分析,旅行社業與酒店業綜合技術效率顯示出相當程度的不相關性,旅行社行業排前五名的城市,無一在酒店業排名前五名。酒店業與景區業綜合技術效率存在一定相關性,酒店業與景區行業排前五名的城市均包括海口、哈爾濱、大連三個城市,同時旅行社業與景區業綜合技術效率也存在一定相關性。排旅行社行業前五名的城市與景區業排前五名的城市包括廣州、無錫兩個城市,這說明我國城市旅游內部行業的綜合效率各自有相應的發展規律,影響各自旅游發展效率的因素存在差異。但是,由于它們均是旅游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發展效率又存在一定程度的聯系,各行業聯系的密切程度因地區、行業差異等也會有所不同。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從時間變化趨勢來看,雖然2005至2009年我國城市旅游業的綜合效率均值為060,與國外發達國家旅游效率水平存在較大差距,但是我國城市旅游業的綜合技術效率隨著時間呈現出不斷提升的趨勢。從空間特征來看,我國城市旅游經濟規模與旅游發展效率的空間非均衡問題較顯著,而且各城市旅游業綜合技術效率還存在較大差距。此外,城市旅游業綜合技術效率還呈現出一定的空間內部分化特征。總體來說,我國城市旅游綜合技術效率的空間差異是由于各城市屬于不同的均衡驅動型、純技術驅動型、規模驅動型、動力缺乏型城市決定的。從行業特征來看,我國城市旅游業三個行業的效率水平存在明顯差異,而且綜合技術效率之間存在不同程度的相關性。因此,需要從旅游產品供給、旅游需求構成、旅游協調發展機制構建等方面進行全方位調整,最終形成一個規模經濟與競爭格局并存的具有效率的旅游市場。

    參考文獻:

    [1]Farrell M J.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J].Journal of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1957,120(3):253-278.

    [2]Morey, R. and Dittman, D. Evalatn a Hotel GM′s Performance: A Case Study in Benchmarking[J].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995,36(10): 30-35.

    [3]Barros C.P.Analysing the rate of technical change in the Portugese hotel industry[J].Tourism Economics,2006a,12(3):325-346.

    [4]Shinn Sun, Wenmin Lu.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aiwanese hotel industry using a weight slacks-based measure[J].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4(22): 487-512.

    [5]Tsaur, S. The operating effcienc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s in Taiwan[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2001(6): 73-81.

    [6]CD Kksal, AA Aksu.Efficiency evaluation of A-group travel agencies wit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A case study in the Antalya region, Turkey[J].Tourism Management, 2007,28(3): 830-834.

    [7]Hadad Sharon,Hadad Yossi,Malul Miki,Rosenboim Mosi.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 global comparison[J].Tourism Economics,2012,18(5):931-940.

    [8]Peypoch Nicolas,Solonandrasana Bernardin. Aggregate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 in the tourism industry[J].Tourism Economics,2008,14(1):45-56.

    [9]陸相林. DEA方法在區域旅游發展評價中的應用-以山東省17地市為例[J].湖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302-306.

    [10]張廣海,馮英梅.我國旅游產業效率測度及區域差異分析[J].商業研究,2013(5):101-107.

    [11]陶卓民,薛獻偉,管晶晶.基于數據包絡分析的中國旅游業發展效率特征[J].地理學報,2010(8):1004-1012.

    [12]曹芳東,黃震方,吳江.城市旅游發展效率的時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驅動機制[J].地理研究,2012(8):1431-1444.

    [13]左冰,保繼剛.1992-2005年中國旅游業全要素生產率及省際差異[J].地理學報,2008,63(4):417-427.

    [14]饒品樣.中國旅游產業增長的技術因素及其貢獻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2012(4):69-72.

    [15]馬曉龍.中國主要城市旅游效率及其全要素生產率評價:1995-2005[D].廣州:中山大學, 2008.

    [16]林源源.我國區域旅游產業經濟績效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

    [17]許陳生.我國旅游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與技術效率[J].旅游學刊,2007(10):34-39.

    [18]彭建軍,陳浩. 基于DEA的星級酒店效率研究-北京、上海、廣東相對效率分析為例[J].旅游學刊,2004(2):59-62.

    [19]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 Evaluation program and managerial efficiency: an application of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to program follow through[J].Management Science, 1981,27(6):668-697.

    [20]張建華.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研究DEA方法及1997-2001年效率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3(3):11-25.

    第2篇:旅游產業特征范文

    摘要:我國旅游產業集群研究是旅游研究的前沿問題之一。近年來,我國旅游產業集群研究進展迅速,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通過對這些成果進行系統梳理,以期對旅游產業集群理論的研究進展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為進一步研究旅游產業集群提供參考。

    關鍵詞:旅游產業;產業集群;研究綜述

    一、文獻回顧

    自1990年波特在《國家競爭優勢》書中正式提出集群(Clusters)的概念后,集群被看作一種經濟發展的思考方式。2000年秦立公[1]提出“培育生態系統型旅游企業集群”的對策,2003年3月袁莉等[2]在《旅游產業的聚集效應分析》對旅游集群進行了探討。尹貽梅等[3]從旅游業是否具備集群的特征研究角度,認為旅游業具備集群存在的兩個先決條件(聚集和產業聯系),一是旅游目的地企業有明顯的空間聚集特征,且在為旅游者提品和服務的過程中相互協作、發生密切的產業聯系;二是旅游業具有創新性,并從集群產生的效應角度證明了如昆明、大連、深圳、桂林、杭州等已出現了旅游集群的雛形。飛[4]認為,從“游客需求精致化”、“自然資源型旅游地需要環境保護”、“旅游業中技術擴散和創新面對合作的要求”等旅游產業發展角度來看,在理論上旅游產業集群是可能存在的。

    目前,對旅游產業集群存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對集群理論和旅游產業的認識,以及從國外文獻中引入國外案例展開的。學者們對于中國旅游產業集群存在地區是出于一種學術直覺得到的判斷,也是基于中國旅游經濟發展現狀來判斷的。在這兩方面都沒有進行實證研究,更沒有可靠的第一手資料來論證。

    二、旅游產業集群的內涵

    學者們在認同“旅游集群是旅游相關的企業以及機構空間集聚現象”的基礎上,根據各自研究的內容和對集群內涵的認識不同,形成了自己的旅游集群概念界定。魯明勇等[5]在分析產業集群概念和旅游產業特點基礎上,認為“旅游產業集群是圍繞一定地域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一切行為主體相互結網和互動,組成的一個以企業為主的旅游服務體系,通過相互間的密切聯系、協同工作,創新旅游服務,提高目的地競爭力”。麻學峰等[6]在研究武陵山區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時,認為“旅游產業集群是以旅游核心吸引物為基礎,圍繞旅游六大要素,同時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旅游目的地區域范圍內相對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旅游企業和部門,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形成的旅游經濟集聚現象”。

    毛劍梅[7]根據對旅游業和制造業產業集群概念的比較分析,認為可把旅游產業集群定義為“以一個特定區域的旅游吸引物為核心,以開發旅游資源、發展旅游產業為目的,在業務上相互聯系、相互競爭的旅游企業、相關企業、政府部門和非政府機構在地理空間上的趨向和集聚的現象”。尹貽梅[8]在探討提升競爭力時,將旅游企業集群定義為“聚集在一定地域空間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業及旅游相關企業和部門,為了共同的目標,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協同工作,提高其競爭力”。莊軍[9]認為“旅游產業集群是一種現象,是旅游產業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結果,是大量與旅游者的旅游行為聯系密切的行業或企業以及相關的支撐結構在空間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和持續優勢的一種現象”。

    可見,學術界尚未達成較一致的概念界定。這些概念主要趨向于從集群主體、空間結構、行(企)業關系、集群功能等視角和層面來定義。但是旅游內涵本身寬泛,不只包括觀光休閑度假,還包括商務會議、探親訪友等,由此確定的旅游產業內容也繁雜,在概念界定中并沒有對其進行更明確的界定。

    關于旅游產業集群的特征,部分學者直接引用了集群的特征。張建春[10]認為旅游產業具有明顯地理集聚、專業化分工明確、經濟聯系密切、經濟外部性等特征,劉恒江等[11]認為旅游產業既具有明顯的地緣性、超越地理空間限制的跨區域延伸性、明顯的產業關聯性和濃郁的簇群文化氛圍,又體現低生產成本優勢、區域營銷和品牌優勢、市場競爭優勢和區域創新機制等。魯明勇等[5]結合旅游產業特點進行較深入分析,認為旅游產業集群是一種邊界不明晰的價值鏈集群,具有資源依賴性。

    顏醒華等[12]從集群內企業關系角度,認為旅游企業產業集群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1)產業集群成員之間的依存度比較高,合作的經營風險要比其他行業來得大。(2)集群通常有一個威信較高、實力較強的“龍頭”企業或核心企業,它在集群經營決策和經營管理中擁有較大的發言權和影響。(3)集群成員可來自旅游系統內外部;集群企業橫向合作的關聯度及其協同效益可以分別通過諸如關聯項目(或業務來往)的數量、企業應收賬款、現金流量以及營業收入與利潤增長指標綜合來反映。(4)旅游企業產業集群必須擁有相對的穩定性,又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與“彈性”,其技術經濟合作關系、“責、權、利”關系,需要根據集群的內部狀況與外部環境進行必要的調整與優化。

    張夢[13]將旅游產業集群分為資源依賴型產業集群和專業市場帶動型產業聚群,認為資源依賴型產業集群的特征是:發生在旅游目的地;集群內的企業的關系主要不表現為垂直一體化基礎上的物質聯系;集群內企業的聯系主要是信息聯系,形成了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價值網系統;由于旅游核心資源的非流動性,因此要求集群的管理體制主要是政府主導型的制度。專業市場帶動型產業聚群的特征是:主要發生在客源所在地;集群內企業之間的關系建立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相互依賴性較強;群內企業之間是以電子商務為平臺,形成批發、、零售的旅游網絡;對集群區域來說,專業化的旅游市場提供了需求、技術等信息,同時又為其它要素企業提供了共享性的銷售渠道,兩者互相制約、互相作用,圍繞專業旅游市場共同發展;集群的形成和發展主要依賴市場的力量。

    對于旅游集群的特征學者各執己見,難以趨同。旅游產業集群是集群的一種,旅游產業集群必然具有集群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旅游產業集群應當有自身的特點。由旅游產業區別于制造業的生產與消費的同一性,產品的無形性,消費者參與性等服務業特征所引發的空間結構、行業間關系等特征,沒有得到關注和表現。

    三、旅游產業集群的類型

    對于旅游集群的分類,大多根據旅游產業集聚現象出現的區域進行劃分。張夢[13]認為旅游集群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資源依賴型產業集群,主要發生在旅游目的地;另一類是專業市場帶動型產業聚群,主要發生在客源所在地。葉紅[14]認為旅游產業區的形式有多種,分類的方式也不同,可以從所屬領域、組織形式、經營類別、規模大小等進行分類,在文中主要按照集聚區主要依托的環境條件,將旅游產業區分為3類:城市型旅游產業區、景區型旅游產業區、社區型旅游產業區。鄧冰等[15]歸納旅游產業集聚現象有主題公園、旅游度假村、環城游憩帶、著名景點周圍等類型。

    張建春[10]認為,從區域層面角度將旅游集群有國家旅游集群、主題旅游集群和地方旅游集群三個不同的層次,根據旅游集群的特性,旅游集群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凸現了地理空間上的集聚特征,如分布于城市與目的地的娛樂、餐飲、賓館及與其發生關聯的其它部門或企業所組成的旅游產業集群,或由區域內高密度的其它產業融合滲透而產生的旅游產業集群。另一種類型的旅游集群形式主要是通過建立集中分布在一定地域空間上的專項旅游產品鏈而形成各類主題旅游集群。

    莊軍[9]將旅游產業集群的層次結構分為:(1)宏觀旅游產業集群,是指關系國家經濟結構的以游覽娛樂業為核心業務領域的旅游產業集團和國家重點支持的旅游區。包括以游覽娛樂業為主要業務領域的旅游產業集團,以旅游資源為基礎,供旅游者進行旅游活動的特定區域和景點;(2)中觀旅游產業集群,指在某一區域范圍內,地理靠近區域的旅游協作以及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之間的關聯,包括地理靠近區域的旅游協作,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關聯;(3)微觀旅游產業集群,是指圍繞一個或幾個核心旅游企業形成的專業化供應商,如常見的餐飲一條街等。又認為旅游產業集群網絡結構可分成區域關系網絡、產業關系網絡、市場關系網絡和社會關系網絡。旅游產業集群的市場結構又包括協作與競爭兩種形式。國內對旅游產業集群的類型研究相對較少,這主要是因為旅游產業邊界的模糊和內涵的復雜,使其在研究中要進行全面的較深入地劃分具有一定的難度。目前主要基于某一種寬泛的維度來進行劃分,并且維度相對較為單一,而結合旅游產業集群有重要影響的旅游資源特點和分布的分類沒有看到。

    四、旅游產業集群的結構

    對旅游產業集群結構的研究大多在認同以旅游吸引物或旅游資源或相關企業為核心的基礎上,形成“三層次說”“四結點說”“多層次說”。

    麻學鋒等[6],毛劍梅[7]認為旅游產業集群大體包括三個基本層次:處于整個旅游產業集群核心的應該是旅游吸引物及相關企業,第二層次是為旅游者提供行、游、住、食、購、娛樂等需要的旅游企業,包括旅行社業、餐飲和住宿業、交通業等。第三層次是目的地基礎設施和對前兩個層次起支持作用的供應者和有關組織、團體、機構等。胡芬[16]認為按美國區域學者馬庫森對產業集群的分類標準,旅游目的地旅游產業群屬輪軸式旅游產業區,它以旅游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旅游資源的開發產業為軸心,在其聚集著旅行社、飯店、餐館、旅游交通、商品零售、娛樂設施等服務性產業。在這些服務性產業,形成第三層次的補充性產業,如銀行、郵電通訊、海關、公安、衛生保健、保險、建筑、房地產、媒體、園林、綠化、環保等。

    魯明勇等[5]認為旅游產業集群是由旅游基本行業集群、旅游直接影響行業集群、旅游間接影響行業集群、旅游引致影響行業集群四個結點組成的集群鏈,這四個結點,分別處于旅游產業集群的“核心層、核心輔助層、擴展層、擴展外層”。

    袁莉等[17]采用“產業群”用語。認為以旅游資源為基礎組建的旅游產業群,是實現規模經濟或聚集經濟的有效形式。這個產業群以區域內某一大型旅游資源企業為核心,在其外部形成多層次的產業群,并與其他產業群如農業、食品加工、專用設備制造、文化、體育、旅游出版物相聯系。

    此外,張夢[13]則在分類基礎上進行研究,認為資源依賴型產業集群也是以經營特定地域空間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企業為中心,以地接社、酒店、餐飲、交通運輸公司為主體,以保險、銀行等配套服務企業為輔的面向游客需求價值鏈的產業集群。專業市場帶動型產業聚群通常是以具有銷售中介職能的大型旅行社企業集團為龍頭,以眾多中小旅行社企業(或特許經營加盟社)為主體,相關旅游要素企業為依托的產業集群。

    可見,旅游產業集群結構的研究中主要從旅游產業集群產業關聯的強弱或緊密進行分析,卻較少關注旅游產業集群企業間所形成的網絡結構,更談不上各類旅游企業或機構在旅游集群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信息和知識的傳導渠道,而這些正是集群理論核心所在。

    五、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

    (一)旅游產業集群形成機理

    認為形成動力主要來自客源市場、資源稟賦等因素。景秀艷[18]通過對各種不同類型的旅游企業在區位選擇上的分析,得出旅游產業聚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取最大利潤,促使其集聚的動力直接源于客源市場和旅游資源稟賦。鄧冰等[15]認為影響旅游業集聚的因素有很多。在集聚的初期主要是自發集聚,與資源優勢和交通便利有相當大的關系。在當前各地交通都趨于完善、資源對比弱化的情況下,影響旅游業集聚的因素主要包括資源稟賦、客源市場、交通區位、產業作用、政策作用等。張建春[10]認為旅游集群的形成主要是受旅游要素(客源市場、信息資源、目的地形象、企業品牌、人力資源等競爭要素條件)不斷集聚的推動,在特定地域和具備一定的社會資本前提下形成具有一定規模和競爭力水平的區域旅游產業群體。

    有的學者認為存在內生型和嵌入型兩種情況,動因也不同。顏醒華等認為[12]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機制既有可能是自發、原生的,也有可能是人為孵化、培育出來的。自發、原生的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機制主要來自市場機遇、項目運營本身對企業合作所提出的要求,而人為孵化、培育的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機制,更多的是來源于當地政府各種相關的優惠政策與措施。葉紅[14]在對產業區分類基礎上分析認為,從城市型產業區發展的動因看,城市產業集聚主要動因是市場需求因素和許多“歷史的偶發因素”。從景區的產業集聚形成的動因看,景區型集聚是一種“嵌入型”的企業集聚。制度性因素對景區集聚發揮了主要作用,是一種強制性制度變遷,而城市和社區型集聚則是一種誘導性制度變遷的結果。

    此外,毛劍梅[7]認為集聚的規模經濟與外部性是產業集群形成的根本原因。袁莉等[17]認為旅游產業群的形成是基于合作的需求,而它的形成又進一步促進了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達到通過網絡整合企業之外的生產要素,實現了企業的外部規模經濟。牟紅認為[19]旅游業產業集群的目的是利用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而集群化的進入點是:先橫向一體化,后縱向一體化。旅游業的產品是建立在產業鏈上的價值產品,其產業集群的建立必須從價值鏈的角度去形成聯合體或積木式單體集團。

    張夢[20]在對大九寨國際旅游區產業集群化發展狀況進行分析基礎上,得出發展存在的制約因素:區內企業低水平競爭和無序競爭的存在;企業間合作低,競合關系不暢;集群創新能力較弱;區內企業抵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區內企業間的相互信任度不高等。

    由于對旅游產業集群類型劃分的缺乏,旅游產業集群發展機理的研究也顯得過于粗放。現有的分析主要源自于當前的旅游產業發展的內外部驅動力的理解,并沒有根據旅游產業集群的發展劃分階段進行分析,也沒有根據區域旅游產品類型和組合情況來分析形成機理。

    (二)特定區域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

    在研究地理范疇上具有一定差異。最大區域為西部地區的研究;其次是省域(直轄市)研究或相當于同等范圍的特定區域研究如湘鄂渝黔邊區,紅色旅游區域等;再次,是某個城市范圍的研究;最后是某個景區的研究,如首義文化園。在研究的地域上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地區,其中王兆峰等人依托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旅游產業集群實現區域旅游競爭力提升”,形成了一系列的有關湘鄂渝黔邊區產業集群發展的學術論文,其內容包括發展戰略、競爭力提升、保障體系、管理創新等。

    特定區域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中,采用的研究范式分為兩種,一種是發現和分析存在問題,再提出發展對策。杜宇等[21]對山西省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研究較為典型,認為:(1)集群企業層面:集群核心產業的企業吸引力的范圍明顯不同,集群大中型企業和地方小企業具有雙重封閉的二元結構等;(2)集群產業層面:集群核心產業和相關支持產業及實體的專業化分工協作的旅游產業網絡尚未形成,產學研合作機制不完善;(3)政府層面的問題:政府缺乏對旅游產業集群的引導,政府服務缺乏針對性等問題。提出發展對策:(1)企業層面:加快旅游企業集團化進程,組建以名牌景區為品牌的旅游股份公司,大、中、小企業發揮各自優勢,密切合作;(2)產業層面:促進旅游產業與區域產業整體協調發展,通過多種方式促進集群企業與大學以及科研機構建立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結盟機制;(3)政府層面:加強旅游產業集群的戰略構想和規劃設計,提高旅游區域經濟產業集中度,鼓勵與引導中介組織參與集群發展,加強中介服務,改善產業集群的發展環境。

    另一類則根據特定區域旅游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旅游產業集群發展構想,提出發展對策。麻學鋒等[6]在武陵山區發展旅游產業集群的構架,王樹雄等[22]在湖南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空間結構構想,張金霞[23]對武漢旅游產業集群圈構想的基礎上提出對策。綜合如下:(1)樹立區域觀念;(2)建立制度環境,如創新體制,融資環境,信用環境等;(3)組建旅游企業集團;(4)構建旅游信息網絡和營銷網絡平臺;(5)建立人才職稱體系;(6)打造旅游品牌等。可見,對于特定區域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研究的區域范圍較寬泛。而研究區域的選擇主要是經濟相對欠發達地區,對于經濟發達地區較少。研究范式方法采用中,發現問題——提出對策的方法更具有針對性和現實性,而構想——提出對策的方法,則停留在表層。

    六、旅游產業集群的實證和定量分析

    旅游產業集群的實證和定量分析相對非常少。張夢[20]在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制約因素分析中,對大九寨國際旅游區的企業集聚地理分布點間的距離和各類企業數量做了實證研究。葉紅[14]對我國旅游產業區模式比較中,主要采用統計數據進行實證研究。

    史文斌,張金隆[24]建立了旅游產業集群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層次分析法和模方法對指標體系進行了量化,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論的旅游產業集群競爭力綜合評價模型。杜莉[25]用旅游資源、旅游需求、交通網絡、旅游地接待設施、企業互動和政策文化因素5項指標的加權平均值作為衡量一個地區是否適宜發展旅游產業集群的評價指標。并對長三角地區進行實證,認為其已具備了發展旅游產業集群的條件和基礎。可見,旅游產業集群理論的構建,沒有建立在扎實的實證基礎之上,更沒有形成定量分析的系統方法。

    七、研究展望

    1.需要建立某種概念體系,來規范涉及旅游產業集群的學術研究,使各自獨立的研究能夠交流到更加廣泛的領域,并發揮其更大的應用效益。

    第3篇:旅游產業特征范文

    目前,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產業發展的差異性問題依然存在,在產業人才、市場需求、文化旅游以及政策支持問題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都限制了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產業的持續發展。因此,探索解決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產業發展的差異性問題的發展策略勢在必行。

    二、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產業發展的差異性問題探析

    (1)較高的旅游產業定位和較低的旅游管理人才素質之間的差異性。目前,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產業的發展定位為有特色、高品位、集約化的方向。但是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需要創新人才的加入,而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良好的客觀條件且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于海南省基礎教育和旅游職業教育的落后現狀和對島外優秀人才吸引力相對不足,目前海南省旅游產業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不能滿足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產業的長期發展要求。

    (2)旅游產品供給與市場需求的差異性。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優秀的旅游產品,以此推動旅游市場的形成和發展。但是目前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產業所提供的旅游產品,并沒有完全適應市場的發展需求和趨勢,導致深度旅游發展嚴重不足、旅游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具體表現為觀光旅游發展快速,而文化旅游、醫療養生旅游發展相對不足;海南島東部旅游產業發展水平較高,而海南島中西部旅游產業發展相對滯后。

    (3)海南本土文化的長期積淀和目前旅游產業發展模式之間的差異性。推動海南旅游產業形成快速發展的因素較多。例如,獨特的旅游資源、良好的產業狀態、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再加上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都推動了海南旅游產業實現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海南旅游產業要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特色化發展,就必須將海南本土長期積淀的當地特色文化進一步融入海南旅游產業之中。許多特定的海南本土文化資源是具有不可移動的特征,是不可替代、難以模仿的。并且這些特色的歷史文化沉淀,推動形成了目前海南地域性特征鮮明的經濟和社會文化形態。假如海南獨特的歷史文化沉淀與知名旅游特色品牌能夠形成合力,將產生強大的吸引力,進一步推動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產業快速發展。但是目前海南長期積淀的本土文化對于進一步融入旅游產業的發展需求,與海南目前相對粗放式的旅游發展模式存在一定的差異。

    (4)良好的旅游產業資源和薄弱的政府政策支持之間的差異性。海南國際旅游島想要實現其發展目標,應該充分發揮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加大對旅游產業的支持力度,以此逐漸地實現國際旅游島的發展定位。但是,目前海南地方政府對海南旅游產業的政策支持和執行力度距離海南國際旅游島的發展目標仍顯不足,導致海南旅游產業仍面臨一定的發展困境,和世界上定位相當的著名旅游勝地的發展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三、解決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差異性問題的發展策略

    (1)優化人才結構,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優秀人才的支持。但是目前海南旅游產業的人才結構與國際旅游島旅游產業的長期發展需要嚴重不符。首先,海南地方政府要加強自身人才建設,為加大旅游產業監管力度和提高政務服務水平提供組織保證。其次,要進一步加強人才引進的優惠政策,尤其是加快推出對于各類優秀旅游管理人才的優惠措施,確保優秀旅游管理人才引得來、留得住、用得上。再次,要進一步破除各類阻礙人才引進的制度障礙,以硬措施改善軟環境,從而不斷地吸引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到海南國際旅游島工作、創業。

    (2)創新旅游產品設計,發展高端旅游。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勝地如巴厘島、夏威夷等都將高端旅游作為發展目標。海南島稀缺、獨特的旅游資源都決定了海南國際旅游島應該將高端旅游作為發展目標。實現高端旅游的發展目標,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發展多樣化的高端旅游產品,借鑒當今世界著名熱帶旅游勝地的發展經驗,海南國際旅游島應該加快發展體育旅游、高爾夫旅游、養生旅游、郵輪旅游等高端旅游產品,并進行創新和演化,以吸引國內外的高端游客。第二,有針對性地設計和開發旅游產品,海南國際旅游島應該有針對性地設計和開發旅游產品。例如,建設主題公園,其中包括會展、飛行、賽車、游艇、郵輪等旅游項目,確保能夠為游客提供滿足多元化需求的旅游項目,吸引更多游客的目光。第三,創新高端旅游產品的促銷方式,針對不同地區的旅客需求,有針對性的分析其旅游市場特征以及高端游客的潛力,有效地將海南國際旅游島的高端旅游服務推廣國際市場。

    (3)深挖本土文化特色,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海南具有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通過充分地挖掘和利用海南獨具魅力的旅游產業優勢,打造海南文化旅游產業,對促進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產業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創建和發展文化旅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政府應該加強海南文化旅游產業的政策支持。例如,設立專項的文化旅游產業扶持基金、出臺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扶持政策文件等。其次,傳承和弘揚海南的苗文化、黎文化、南洋文化等海南特色本土文化,打造獨具海南特色的文化產品。再次,進一步豐富文化產業內涵,海南應該充分發揮當地文化特色,并將當地的文化特色融入熱帶海洋景觀觀光、舉辦海鮮宴、開展賽艇比賽、海洋文化主題公園游玩等旅游項目中,幫助海南文化旅游產業走向快速發展道路。

    (4)強化政府政策支持,推動跨越發展。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產業的發展和佛羅里達、夏威夷等旅游度假區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政府在投資環境、金融、市場準入等方面給予進一步支持,幫助海南國際旅游島的旅游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投資環境方面,從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高效廉潔的政務服務環境、公正執法的法制環境、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等方面優化投資環境,細化并嚴格執行各項引資規章制度,吸引各類合法投資主體來國際旅游島投資、創業。金融支持方面,應該采取多種舉措促進海南金融業的發展,充分利用中央政府的金融支持,緊緊抓住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的政策機遇,吸引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內外資銀行等金融機構來海南設立總部或者分支機構,形成更加豐富的多元化金融體系,為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市場準入方面,應該堅持“非禁即可”的市場準入原則,即只要是和現行政策不相矛盾的領域,就能夠進入到海南國際旅游島,實行本土企業、內地企業、外資企業同等待遇的開放原則,降低市場準入的門檻。通過實施各種政府扶持政策,一定能夠促進海南國際旅游島旅游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4篇:旅游產業特征范文

    關鍵詞: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旅游產業集聚;動態關聯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以來,沿海地區旅游經濟發展呈現規模擴張、結構優化的特征,已然成為中國旅游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沿海地區旅游產業要素集聚現象日益凸顯,至2015年54個沿海城市旅游總收入占沿海地區總量的比重高達60%以上,游客規模達到17.72億人次以上。旅游產業及相關產業的集聚分布,使沿海地區在空間上形成以環渤海、長三角、泛珠三角為依托的區域產業集群。旅游產業集聚發展產生規模效應、成本效應以及競爭優勢,對促進區域旅游產業快速發展、強化旅游產業之間關聯程度、實現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要作用。同時沿海地區旅游產業要素、游客集中分布,使得環境污染程度更加嚴重,區域環境的支持能力降低,脆弱的生態環境又可能阻礙旅游產業集聚的發展。當前,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旅游業發展的必經之路。2016年全國旅游工作會議提出全域旅游的戰略發展定位,要求不僅形成滿足游客需求的旅游空間,而且改善目的地居民的生活空間,充分發揮旅游產業集聚優勢,促進以旅游環境承載能力為核心的功能空間、社會空間、生態環境空間的調整和轉變,從而最終實現旅游產業的穩定健康發展。研究區域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的作用關系和影響機制,探討承載視角下旅游產業集聚發展模式,以及集聚視角下旅游環境承載力提升路徑,對促進沿海地區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旅游產業集聚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產業集聚產生的動因、測度方法及其外部效應等方面。主要的研究結論認為地理位置、經濟發展等對旅游產業集聚的影響較大[1-3],因而,提出計算集聚測度指數,如基尼系數、區位熵等[4-6];進一步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啟示,提出區別集聚規模和集聚程度的計量方法,更準確的測度空間集群的變化特征[7];并指出區域旅游產業集聚能夠促進旅游產業結構優化[8-9],形成區域競爭優勢,進而促進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10-11]。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研究則側重于基礎理論研究以及實證分析。主要的研究結論認為資源環境承載力、設施承載力、經濟環境承載力及社會心理承載力都會對區域的環境承載力產生影響[12],構成了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各個子系統;針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定量分析,構建了AEM模型和MADTECE模型,測度旅游環境承載力[13-14],分別運用單要素分析法、綜合指標法、模型法等[15-16]等作出相應評價;對不同空間尺度的旅游環境承載力進行了預測分析并提出了優化調控對策[17-19]。對二者的相互關系的研究,主要觀點認為旅游產業的地方性集聚受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制約,且旅游產業發展給環境帶來負面影響[20],旅游產業發展必須與社區經濟環境發展相協調[21]。綜上,既有研究多基于旅游產業集聚和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獨立體系展開,忽略了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的時空分異與相關性,對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的關系研究較為匱乏,且研究尺度大都以景點或社區為主,以中國沿海地區為地理區域的研究更為罕見。基于此,本文探討了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的關聯機理,以中國沿海地區11個省域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評價體系與多指標綜合評價模型對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進行測度,采用區位熵指數測算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考察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時空分異特征,建立向量自回歸模型、通過廣義脈沖響應函數及方差分解對二者之間的動態響應關系進行擬合分析,進而從旅游產業集聚發展、承載力提升視角提出推進中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區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二、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關聯機理

    旅游產業集聚主要是指旅游產業相關生產要素,因在地理空間上鄰近,彼此之間存在關聯性、共通性和互補性,共享資源、信息、設施、市場和政策,從而在效率、效益等方面取得競爭優勢。旅游產業集聚程度可以從結構、布局、效率與發展潛力四個方面來表征,其中,旅游產業結構體現旅游行業部門分層次的比例關系和聯系程度,旅游產業布局反映圍繞旅游資源展開的旅游產業部門的分工特點,旅游產業效率是指一個地區在運用一定的成本之后所能獲得經濟效益,其反映了旅游經濟活動的投入和產出之間的內在聯系與比率關系,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則表示在當前的資源與環境背景下旅游產業在未來發展的能力。旅游環境承載力是指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下,某個旅游地系統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經濟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動的規模和強度。旅游資源環境承載力、旅游社會環境承載力、旅游經濟環境承載力和旅游生態環境承載力是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四個子系統,其分別代表不同的內涵。旅游資源環境承載力構成了旅游產業發展的資源基礎和根本條件,旅游社會環境承載力表明人口、心理等社會因素對區域旅游發展的反應程度,旅游經濟環境承載力主要反應區域經濟發展對旅游產業發展的支撐力度,旅游生態環境承載力則表示區域旅游發展背景下的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產業集聚能夠產生較強的規模經濟效應,旅游產業集聚能夠實現特定空間內的旅游產業鏈條上各旅游企業的互補整合,提高區域旅游環境承載能力。產業集聚在規模效應的基礎上產生成本效應。旅游企業及相關產業在區域范圍內的集中,形成較為統一的市場,可以迅速容易地獲得市場變化信息,減少時間成本,降低信息獲取成本;產業鏈條上的不同的旅游服務部門可以分享客源,降低營銷成本和市場開拓成本。同時具有相同性質的旅游企業之間競爭更為激烈,這就迫使相關旅游企業進行改革創新,提高旅游服務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區域內部的競爭優勢。而創新技術的運用以及相關知識的擴散又會帶動相關產業部門改革及周邊區域旅游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技術溢出的帶動作用,增強區域旅游發展的核心競爭能力。旅游產業集聚帶來的規模效應、成本效應以及競爭優勢促進區域旅游環境承載能力的提升。同時,旅游產業集聚程度的提高,旅游產業鏈不斷完善,旅游目的地接待能力提高,大量游客涌入,對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產生負面影響,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此階段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的限制作用突出。政策制約的完善、資源循環技術的應用、生態效率的提高,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的負向影響會逐漸緩解,反而進一步促進旅游產業集聚的發展。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與環境承載力的互動發展呈現為“微笑曲線”。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系統之間存在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關系,如圖1所示。

    1.旅游產業結構水平依賴于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大小。旅游資源是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基本條件,區域旅游資源的主要類型及旅游資源的質量決定主導旅游產業及支柱產業的選擇。區域旅游資源的稟賦以及對旅游資源的利用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地理環境存在地域分異及自然資源要素分布差異使得不同地區的資源環境存在差異優勢,影響旅游產業結構。旅游產業的構成及其比例關系是影響區域旅游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合理的旅游產業結構能夠適應資源環境承載力水平,維持區域旅游資源環境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可持續利用能力。

    2.旅游產業空間布局受社會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受旅游資源區位因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及政府產業政策的影響,旅游產業在特定空間上呈現集聚分布特征,表現為以目的地旅游資源為中心,各旅游產業部門通過交通線路形成相互關聯的網絡系統。旅游產業網絡系統是開放性的,也包括許多發展旅游所必須的社會非營利因素[22]。故此,旅游產業集聚對目的地居民生活及旅游者活動產生影響,從而改變旅游目的地居民對旅游業態度和旅游者對旅游目的地的整體感知形象。旅游產業空間布局過于集中或地域分布不均,過度占用旅游目的地交通設施、生活場所及其他公共設施,目的地居民心里容量突破極限,旅游者對目的地的感知滿意度降低,旅游地相關利益群體之間出現矛盾,易導致旅游社會環境承載力失衡,對區域旅游產業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3.旅游產業效率應與經濟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旅游產業集聚促使旅游要素向區域中心流動,單位要素投入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內實現產出最大化,即提高了旅游產業效率。但旅游產業發展速度應與區域當前經濟發展水平相協調,避免過度依靠外資,造成“旅游飛地”現象。若旅游目的地對本地區旅游產品的消費能力不足,則區域旅游經濟的脆弱性增強,承受外部沖擊的能力較弱,區域旅游系統的存續能力[23]不足,限制區域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區域旅游資源的開發應注重與當地旅游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不能超越旅游經濟環境承載力的極限。

    4.旅游產業發展潛力受制于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旅游產業發展潛力是未來階段的潛在動力,也是未來階段旅游產業發展的競爭能力,不僅受到產業內部環境的影響,更加受到外部生態環境的制約。區域旅游產業集聚發展必然依托旅游目的地水、土、植被等各種生態環境要素,適當的要素集聚規模在一定程度上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資金支持,但是聚集過度容易造成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給區域生態環境帶來負擔。生態壞境的不可再生性或者再生周期過長,形成“木桶效應”,限制旅游產業發展潛力。旅游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大小還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旅游產業的發展方向。

    三、研究方法與模型構建

    (一)旅游產業集聚測度方法

    (四)數據來源

    在數據選擇方面遵循客觀性、典型性的原則,選取2001-2012年度我國沿海11個省域的相關數據樣本對旅游產業集聚以及旅游環境承載力加以研究,旅游產業集聚相關指標主要來源于2002-2013年的《中國旅游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中國建設年鑒》、《中國城市建設年鑒》以及中國統計局網站,旅游環境承載力相關旅游指標數據來源于2002-2013年的《中國旅游統計年鑒》、《中國環境年鑒》、《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以及中國旅游局網站、各省市統計局網站和旅游政務網。

    四、實證與結果分析

    (一)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承載力水平的時序分異特征

    通過區位熵指數計算公式以及綜合指數模型分別對2001-2012年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程度以及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進行測度,結果如圖2所示。總體來看,中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區位熵綜合指數呈現逐年下降的態勢,但各年份沿海地區旅游區位熵指數都大于1,表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仍然存在集聚優勢。在2001-2012年間,中國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綜合指數呈現逐年上升態勢,表明中國沿海地區旅游經濟發展后勁較強,旅游產業發展潛力較大。由此可知,沿海地區整體在持續的旅游產業集聚優勢情況下,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不斷提升,但是二者之間在各省域空間上存在的差異需進一步分析。

    (二)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承載力水平的空間分異特征

    為揭示沿海地區各省域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在空間上的差異或關聯特征,借鑒人口經濟一致性系數[26]方法,構建集聚程度-承載能力相關指數(Coupling of Industrial Cluster and Capacity,簡稱CIC指數),反映各個沿海市區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的差異性或一致性,CIC系數=各省域旅游產業區位熵綜合指數占沿海地區總和比重/各省域旅游環境承載力綜合指數占沿海地區總和比重。利用ArcGIS軟件分別對2001年、2006年及2012年的CIC指數進行對比分析,得到沿海地區各省域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空間差異性演變過程,如圖3所示。在2001年,屬于較高程度差異及高程度差異的省份包括天津、上海和海南,這些省份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與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之間的差異較大,旅游產業集聚優勢明顯,而旅游環境承載力則存在較大的發展空間。由于河北省和山東省在2001年并未形成旅游產業集聚優勢,且兩省的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較低,因此處于不協調的低程度差異階段。到2006年,較高差異程度的省域消失,較低程度差異的省域數量增加,至2012年,約54%的省域為低程度差異省域,37%的省域成為較低程度差異省域,僅有上海市處于較高程度差異的類別當中。此階段,進入低程度差異的省域主要有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這些省域的旅游產業集聚優勢較為明顯,同時旅游環境承載力不斷提升,發展成為相對協調的低程度差異階段。

    (三)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承載力的關聯作用分析

    對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進行擬合回歸,以確定二者之間是否存在關聯作用。為防止出現偽回歸現象,在建立VAR模型之前,本文通過Eviews6.0軟件運用ADF方法(The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對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變量Inc和環境承載力變量Cap進行單位根檢驗,判斷其平穩性,并根據赤池信息準則確定最佳滯后階數。在進行ADF檢驗之前,分別觀察Inc和Cap的隨時間發展的變化趨勢,可以發現序列Inc和Cap偏離零值,并且隨著時間的變化有明顯的增長或下降趨勢,故此兩個變量在檢驗過程中同時選擇截距項和時間趨勢項。通過檢驗結果可以看出(見表2),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變量Inc和環境承載力變量Cap原始序列的檢驗統計量大于各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因此接受原假設,即兩個序列為非平穩序列。進而對旅游產業集聚變量Inc和沿海地區環境承載力變量Cap原始序列分別進行一階差分,得到ΔInc和ΔCap,并對二者進行單位根檢驗,ΔInc和ΔCap的ADF檢驗統計表明其存在單位根,為非平穩序列。故此需要對序列分別進行二階差分,得到ΔInc(2)和ΔCap(2),檢驗結果表明ΔInc(2)在1%顯著水平下拒絕原假設,即旅游產業集聚變量的二階差分序列為平穩時間序列,而ΔCap(2)的ADF檢驗統計量在5%的顯著水平下通過檢驗,表明旅游環境承載力變量二階差分序列為平穩時間序列,所以旅游產業集聚變量Inc和旅游環境承載力變量Cap為二階單整,可運用向量自回歸模型進行擬合分析,且可以繼續進行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

    (四)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承載力的動態效應研究

    采用廣義脈沖響應函數,進一步探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當前及未來的動態變化態勢。其基本思路是確定擾動項的影響是如何傳播到各變量的,即在影響因素擾動項上加上一個標準差沖擊,對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和旅游環境承載力的當前值和未來值帶來的動態影響。圖5是基于VAR(3)模型的廣義脈沖響應函數曲線,本文選取的滯后區間為20。

    第一,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對自身進行一個標準差沖擊后,產生持續正向響應,并且這種正向相應在第十期之后呈現平穩態勢。旅游環境承載力對自身擾動項的沖擊反應較為迅速,首期響應大約在0.3%左右,到第二期迅速上升到0.5%,到第三期又有所回落,從第四期開始波動幅度不斷減小。這表明區域旅游承載能力的提高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性效應,較強的旅游環境承載能力促進區域旅游產業部門數量的增加,擴大居民參與旅游相關產業的范圍,提升區域旅游接待能力,增強旅游經濟發展潛力,對區域旅游環境承載力產生新的正向沖擊。

    第二,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對來自旅游產業集聚的擾動響應程度較大,且為正向響應。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的一個標準差沖擊立即作出反應,并在第二期形成1.5%左右的響應,并在第三期迅速回落,并以波動狀態持續發展,表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變化形成波動性發展特征。旅游產業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夠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產生正面影響,促進旅游承載能力的提高。沿海地區旅游產業的集聚發展形成規模型區域,產生規模效應,短期內迅速提升旅游環境承載力,但經濟主體的不斷涌入也給區域自然和社會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導致旅游產業集聚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正向效應下降,而經過區域發展的“內化”過程后,旅游產業集聚促進區域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規劃,增強區域旅游經濟發展的存續能力,區域旅游產業發展的競爭優勢突出,進一步提升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能力。

    第三,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對于來自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擾動做出較為遲緩的響應,在第二期呈現負向響應并發展到極致,為-0.1%左右,到第三期轉為正向響應,到第五期又轉為負向響應,之后沿海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的負向效應程度不斷減弱,并逐漸收斂接近于0,表明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存在制約作用。旅游產業集聚發展依托于區域旅游資源環境,而區域旅游生態資源的脆弱性、地方保護主義政策等都會抑制旅游產業集聚的發展,維持區域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堅持適度開發的原則,并注重對生態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保護,但隨著創新技術的應用以及旅游產業變革的深入,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的制約作用趨弱。

    第四,旅游產業集聚對其自身的一個標準差的沖擊首期產生了正向響應,在第二期迅速轉為負向響應,并于第三期轉正,旅游產業集聚對自身產生正負交替的影響,并隨時間推移逐漸穩定。自21世紀以來,沿海地區旅游產業處于高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增長,推動沿海省域旅游基礎服務和配套設施的完善,旅游企業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產生集聚現象,但是集聚也會帶來更為激烈的競爭,淘汰落后企業,兼之環境的制約作用,旅游產業的集聚程度會有所下降,隨著規模效應和品牌效應的顯著,產業集聚程度則會進一步提升。

    進一步通過方差分解將旅游產業集聚(Inc)和旅游環境承載力(Cap)的變化分解為與之相關的組成部分,分析每個內生變量對此變化的貢獻程度,以評價內生變量的重要程度。表5左側為旅游產業集聚(Inc)的方差分解結果,在第一期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只受其自身波動的影響,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在第二期才顯現出來,且隨時間的推移影響程度不斷提高,但整體變化幅度較小。雖然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的沖擊影響程度并不是很強烈,但結合脈沖響應函數值,可以看出沿海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存在制約作用,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要適應旅游環境承載能力要求,否則不利于旅游產業的可持續性發展,雖然旅游產業集聚對自身沖擊影響反應較大,但是也不能忽視旅游環境承載力的作用。表5右側為旅游環境承載力(Cap)的方差分解結果,結果表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影響要大于旅游環境承載力對自身的影響,且旅游產業集聚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影響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發展趨勢,從第一期的61%增長到第二期的86%,后緩慢下降。整體來看,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對旅游環境承載力的貢獻程度顯然要比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的貢獻程度大得多。根據脈沖響應函數值可以看出,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夠對環境承載力產生積極的影響,且影響程度較強。

    五、結論及建議

    本文基于對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程度及旅游環境承載力綜合指數進行測度的研究基礎上,利用2001-2012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對旅游產業集聚及旅游環境承載力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協整檢驗及因果關系檢驗,從而構建VAR(3)模型,并進行相關分析,探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的動態作用關系,得到如下結論:

    1.沿海地區整體旅游產業集聚程度呈現緩慢下降趨勢,但是集聚優勢依然明顯。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不斷提升。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與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的空間差異隨時間推移不斷減小,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較高而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較低的省域數量逐漸減少,各省域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與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具有同向發展趨勢,且逐漸向協調的低差異程度階段發展。

    2.協整檢驗與格蘭杰因果檢驗顯示,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與旅游環境承載力之間存在長期均衡的關系,且二者之間為雙向因果關系,旅游產業集聚程度的增加會促進區域旅游環境承載力的提升,而旅游環境承載力水平的提升也能為旅游產業集聚提供環境保障,促進產業集聚的發展。

    3.基于VAR模型的脈沖響應函數分析表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對旅游環境承載力有較強的正向影響,且影響程度較為平穩。從長期來看,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產生持續的負向影響,但影響程度不斷減弱。旅游環境承載力對自身沖擊產生正向響應,而旅游產業集聚對自身的影響先為正向響應后為負向響應,呈現波動狀態。預測方差分解結果表明,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對旅游環境承載力預測方差的貢獻水平較高,且出現先上升后下降的發展趨勢,而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預測方差的貢獻水平較低,但是呈現逐漸上升趨勢。

    根據以上結論,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首先,充分發揮旅游產業集聚優勢,注重產業空間布局與人口、資源環境相適應,加強區域分工和協調發展機制的建立,對于旅游環境承載力差的地區施行限制開發、建立生態補償和財政轉移支付機制。轉變部分省域旅游產業集聚程度高、旅游環境承載力弱的狀況,促進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依靠科技進步推動旅游產業活動與環境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協調發展,以實現旅游產業集聚對旅游環境承載力帶來的正向效應,提高區域旅游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綜合系統的支持能力。

    其次,注重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旅游環境承載潛力的整體提升,基于可持續承載視角下,打造網絡化、整體化和生態化的區域旅游集聚發展模式。將分散的旅游企業和相關產業協調優化為旅游產業生態鏈,形成旅游產業集群化和生態化,從而建立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將負的外部效應轉化為內部的循環,以促進旅游產業經濟的內生性增長。

    最后,通過對優化沿海地區旅游資源組合、提高旅游資源知名度、不斷完善基礎設施、提高旅游者的生態意識等手段不斷增強旅游環境承載能力,降低沿海地區旅游環境承載力對旅游產業集聚的制約作用。同時也要發揮旅游產業集聚形成的規模效應、成本效應以及知識溢出效應,提升旅游經濟環境承載能力以及社會環境承載能力,最終實現沿海地區旅游經濟增長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相協調。

    參考文獻:

    [1] Pamela J,McRae-Williams. Wine and Tourism: Cluster Complementarit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J].New Zealand Tourism and Hospital Research Conference 2004,Wellington.

    [2] Julie Jackson,Katherine Ea-sterling. Growing South Carolina′s Tourism Cluster[J].Business &Economic Review,2006,(6):15-20.

    [3] Sara Nordin. Tourism Clustering& Innovation-Paths to Economic Growth & Development[EB/OL].http://etour.se,2009-12-12.

    [4] 邴振華,高峻.長三角區域旅游產業集聚水平研究[J].旅游科學,2010,24(1):86-94.

    [5] Glenn Ellison,Edward L.Glaeser. The 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of Industry: Does Natural Advantage Explain Agglomeratio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9,89(2):311-316.

    [6] David B Weaver and Laura J Lawton. Visitor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Product Integration in an Australia Urban-Rural Fring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4,2(42): 286-296.

    [7] Mori,Tomoya,Smith,Tony E.A probabilistic modeling approach to thedetection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4,14 (3):547-588.

    [8] Sara Nordin. Tourism Clustering and Innovation-Paths to 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D].European Tourism Research Institute.Mid-Sweden University,2003(14):1-85.

    [9] Julie Jackson.Developing Regional Tourism in China:The Potential for Activating Business Clusters in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J].Tourism Management,2005(2):1-12.

    [10]王兆峰,楊琴.旅游產業集群與經濟發展研究――以張家界旅游產業為例[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9,30(6):93-98.

    [11]劉佳,張佳佳.中國大陸沿海地區旅游產業集聚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4,30(3):73-78.

    [12]Alexis and Saveriads. Establishing the social tourism carrying capacity for the tourist resorts of the east coast of the republic of Cyprus [J]. Tourism Management,2001(21): 147-156.

    [13]Tony Prato. Modeling Economics: carrying capacity for national parks.[J].Ecological,2001,39(3):321-331.

    [14]Steven Rlawson,Robert E.Manning Waetal. practive monitoring and adaptive management of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in Arches National Park:an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Simulation

    modeling.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3,68(3):305-313.

    [15]劉偉.海島旅游環境承載力及開發研究[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10.

    [16]張林博.廣州白云山風景區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0.

    [17]章錦河,張捷.旅游足跡生態模型及黃山市實證分析[J].地理學報,2004,59(5): 763-771.

    [18]文傳浩,楊桂華,王煥校.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承載力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初步研究[J].農業環境保護,2002,21(4):365-368.

    [19]趙志友,馮城城,周家婷等.生態旅游環境承載力研究――以九寨溝景區為例[J].中國水運,2008,6(1): 210-211.

    [20]劉春濟,高靜.中國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變動趨勢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8,205(11): 68-75.

    [21]Ainhoa Urtasun,Isabel Gutierrez.Tourism agglomeration and its impact on social welfare: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the Spanish case[J]. Tourism Management,2006(27):901-912.

    [22]申葆嘉.從“從旅游產業的范圍和地位”想起的[J].旅游學刊,2007(11):5-6.

    [23]韋惠蘭,劉晨燁.經濟承載力初探[J].綠色經濟,31-34.

    [24]張廣海,劉佳.中國濱海城市旅游開發潛力評價[J].資源科學,2010,32(5):899-906.

    [25]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第2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267-318.

    [26]封志明,劉曉娜. 中國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空間一致性研究[J]. 人口與經濟,2013(2): 3-11.

    Research on Associated Action between Tourism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Development

    and Carrying Capacity Ascension in China′s Coastal Regions

    LIU Jia, WANG Juan

    (School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China)

    第5篇:旅游產業特征范文

    【關鍵詞】:旅游產業;生態化模式;建設管理

    1、旅游產業生態化的基礎

    1.1旅游資源

    旅游資源是旅游活動最基本的要素,沒有旅游資源,就沒有旅游的可能。旅游資源的區域差異與旅游產品質量掛鉤,而這些差異不能用于技術、技術的改進。相對而言,人文旅游資源具有可塑性,和自然資源是大自然的寶貴財富,開發旅游資源,尤其是自然旅游資源的開發,更應注重保護自然、維護生態平衡。因此,旅游資源的差異和質量直接影響著旅游業的生態化進程,而旅游資源和旅游產品銷售市場的發展程度則取決于生態旅游業的l展程度。

    1.2旅游產品

    旅游業由于生產某些旅游產品或相關勞務,生產部門涉及很多。有14個行業直接受旅游活動影響,而行業間接影響有54個,行業影響共有20個。旅游業的特點與制造業不同的是,沒有標準化的生產,沒有生產線的規則,再加上區域旅游資源的差異,所以在賽道上旅游業的發展也不同。因此,旅游產業生態模式的構建與探索應立足于旅游業的特點和各區域的情況。

    1.3旅游產品

    旅游產品是無形的,經驗,同時在旅游體驗的游客特征的生產和消費,產品是否符合生態的要求,不能直接在旅游活動過程中,使旅游產品的生態質量不能通過實地測量和計算測試。因此,有必要找到一個可行的生態標準來規范旅游產品。而旅游產品生態標準的具體指標需要有較高可信度的領導機構--政府指定和實施。由政府牽頭,制定政策、標準、引進資金、產品營銷,對旅游企業及相關生產部門進行有效引導,從而促進生態旅游產品標準逐步實現。

    2、旅游產業生態化模式建設與管理

    2.1旅游供給生態化

    旅游企業是旅游產品和服務的主體,是一個重要的出發點的微觀基礎和旅游產業的生態化發展,從不同層次對生態旅游供給的重點,在微觀層面上,設計,旅游企業應注重生態制造、營銷和供應的旅游產品,建立旅游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的全過程供應的生態意義;在中觀層面,觀念的指導下,在循環不同的旅游企業,集中在一個完整的旅游產業鏈的形成,小周期的企業之間能源資源高效利用的形成;在宏觀O級,注重行業內不同行業之間的回收體系建設,形成大流通產業板塊之間。同時,在旅游企業的旅游產品的供給應該重視和應用清潔生產技術的發展,低碳技術、環境友好技術的綠色設計與制造技術,加強在技術創新管理在旅游業中的高科技手段的應用水平,繼續推進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減少,減少繼續推進旅游企業對環境的直接和間接的不利影響,并提供技術支持,為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支持。此外,旅游企業應在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自愿的環境保護機制,注重與生態管理理念的實施,促進旅游產業集群生態化發展,注重旅游營銷的改革在現代信息技術,促進生態營銷。實施旅游企業通過生態、綠色、循環、低碳理念,提供環保的旅游產品,以減少能源的使用和減少污染物排放的目標,實現旅游業的可持續供應的目標,促進生態旅游業的根本。

    2.2旅游需求生態化

    旅游需求生態是產業生態發展的直接驅動力。關鍵在于生態理念的實施與實踐,如生態旅游、綠色旅游和低碳旅游。很多學術界的專家學者把生態旅游發展的需要提出的路徑和方法,不僅從改變只以人類為中心的傳統價值觀,建立一個健康旅游、低碳旅游、綠色旅游消費觀念,建立“自然人與自然的和諧”的價值觀和行為看來,意識和理念可以發揮最大的作用,是一種強度影響旅游者消費行為的根源;并創建生態旅游消費環境,促進生態旅游消費意識和觀念逐漸引導游客落地生根,消費習慣的改變,旅游消費的重建,從每性的自我調節功能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旅游循環系統環境,提倡以人為本,使真正實現旅游生態消費理念。雖然低碳旅游認知和行為差異的不同群體,生態旅游需求尚未受到旅游者的重視,又進一步促進了認識和實踐的生態旅游的需求,仍有巨大的潛力,有必要通過各種促進潛在的形式促進生態旅游業的發展核心力量的釋放措施。

    2.3政府指導與監管

    在旅游產業的生態化發展過程中,政府部門和相關組織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應積極發揮政府部門的作用和相關組織在引導過程中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監管。政府部門和相關組織需要創建旅游產業生態,發展良好的制度環境,通過改革,創新體制機制,繼續推進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潛力,釋放制度紅利;制定和實施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標準,約束,法律和法規,促進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標準化;采用激勵政策和引導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措施,獎勵行為符合生態旅游產業的生產;同時使游客低碳、綠色、生態旅游促進消費和宣傳,促進公共低碳,綠色,生態旅游消費的實施,促進旅游業生態的發展。

    結論

    進一步推動旅游業環境友好型產業建設,適應新常態,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是當前中國旅游產業發展面臨的重要問題。在這一背景下,實施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是可行的戰略選擇,其不僅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而且生態化是新形勢下旅游產業發展的新要求,不僅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要求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而且外部生態環境的制約要求旅游產業生態化發展,同時,產業生態化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效益提升的內在需要。

    【參考文獻】:

    [1]鐘永德,石晟屹,李世宏,等.中國旅游業碳排放計量框架構建與實證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24(1):78-86.

    [2]王淑新,何元慶,王學定.中國旅游經濟的區域發展特征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11(4):89-96.

    第6篇:旅游產業特征范文

    [關鍵詞] 內蒙古;旅游產業集群;區位熵;旅游資源空間集聚度指數;評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8. 019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18-0030-05

    1 旅游產業集群的內涵

    作為區域旅游產業發展演化的一種新趨勢,旅游產業集群的關注度日益提高。盡管仍有學者對旅游產業集群的存在性表示懷疑,但旅游企業組織在空間上的自發式積聚,企業組織之間的緊密合作與競爭,一致化區域旅游形象的悄然形成,區域內協作創新機制的逐步成形,以及企業組織溝通網絡的日益完善等一系列集群化發展的成功實踐卻在不同的地域同步出現。旅游產業發展的實踐證實,集群化是區域旅游產業未來發展不可避開的方向。從定義上描述,旅游產業集群是指飯店、旅行社、旅游交通部門等旅游產業核心企業組織,在市場利益的驅動下,向區域旅游核心吸引物所在地理空間聚集,以獲取在交易成本、信息、技術、創新等諸多方面的利好,并在聚集的過程中吸引旅游相關企業組織、行業協會、教育機構、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等的加入,不斷編織企業組織網絡,最終形成旅游產業聚集體的經濟現象。旅游產業集群的主要特征有:空間集聚性,表現為旅游產業核心組織、相關聯組織、支撐組織等在特定空間上的聚集;競爭合作,表現為旅游產業集群內的組織部門既在市場、資源等方面激烈競爭,又依各自專業展開積極合作;集群經濟,表現為集群內的企業組織能夠享受到集聚效應,獲得規模經濟、范圍經濟與外部經濟等;創新性,表現為集群內企業組織之間的競合關系將推動企業組織在旅游產品、服務等領域積極創新,從而推動區域旅游產業整體的創新與升級;品牌效應,區域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最明顯的特征就在于通過集群內不同組織部門的分工協作,將推動區域旅游品牌的形成與推廣,產生品牌拉動效應。目前,旅游產業集群正以強大的市場號召力,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推動著區域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

    2 旅游產業集群的評價方法

    旅游產業集群的形成與發展需要有對集群化現狀的準確把握,這是實現集群化發展的前提與基礎。目前,關于旅游產業集群的定量識別方法主要有旅游資源空間聚集度、空間關聯度、區位熵、空間基尼系數、行業集中度、赫芬達爾指數、波特案例分析法等。本文選取區位熵與旅游資源空間聚集度指標進行研究,原因在于:區位熵指標綜合性強,且充分考慮了產業空間集中的特性;旅游資源空間聚集度指標符合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規律,充分估量了旅游資源在形成旅游產業集群中的關鍵作用。

    2.1 區位熵

    區位熵是產業的效率與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種較為普遍的集群識別方法,是指一個區域特定產業的產值占該區域總產值的比重與全省或全國該特定產業產值占全省或全國總產值的比重之間的比值。公式為:LQ=(Eij/Ei)/(Ekj/Ek),Eij指i地區產業j產值,Ei指i地區總產值,Ekj指k國家或全省產業j的產值,Ek指k國家或全省的總產值。LQl,說明該產業在該地區專業化程度超過全國(省),屬于專業化行業,具有比較優勢,是區域間具有比較優勢或專業化、特色化能力的產業部門。LQ值越大,則該地區該產業專業化水平越高,比較優勢越大,相對競爭力越強,具有較高集群化。

    2.2 旅游資源空間集聚度指數

    以某地優質旅游資源(包括5A、4A和3A旅游景區)的數量占某個區域的旅游資源總數的比例,衡量該地旅游資源在此區域的相對的空間聚集度。這種方法是從空間角度研究旅游資源分布的集聚程度,旅游資源空間上的集聚是旅游產業集群形成和培育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因此旅游資源空間聚集度分析方法是研究旅游產業集群水平評價較常用的方法。

    3 內蒙古旅游產業集群現狀評析

    3.1 區位熵指數評析

    利用旅游產業集群的區位熵指數分析法,對內蒙古旅游產業集群進行評價。

    3.1.1 評價結果

    由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和年鑒,得到2007-2011年全國及內蒙古旅游業生產總值和GDP,運用區位熵公式進行旅游產業集群的區位熵指數評價,得到結果如表1。3.1.2 結果分析

    內蒙古旅游產業集群區位熵于2007年已經超過1,2010年達到1.59(見表1),說明旅游產業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具備較強的專業水平,具有較明顯的比較優勢和集聚優勢,旅游業的空間集聚顯著。內蒙古旅游產業區位熵呈波動性發展態勢,說明內蒙古旅游業有待進一步提升競爭力,以建立穩定、鮮明的競爭優勢。

    3.1.3 各盟市旅游產業集聚程度評價

    采用旅游產業集群的區位熵指數分析法,對內蒙古各盟市旅游產業集聚程度進行分析,從而對各盟市的旅游產業的集聚情況有進一步客觀的了解。

    3.1.3.1 評價結果

    根據由各盟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所得各盟市2011年旅游業產值和GDP等數據,運用區位熵法,對各盟市進行旅游產業集聚分析,得到結果如表2。

    3.1.3.2 結果分析

    從結果來看,2011年,呼和浩特市、錫林郭勒盟、赤峰市、興安盟和呼倫貝爾市5個盟市的旅游產業區位熵大于1,說明這些盟市的旅游產業具有較強的集聚優勢,旅游產業區域競爭力明顯,特別是錫林郭勒盟和呼倫貝爾市,作為內蒙古草原文化特色旅游資源集中的區域,旅游吸引力強,旅游產業比較優勢和空間集聚明顯,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較高。而巴彥淖爾市、烏海市、鄂爾多斯市、包頭市、烏蘭察布市等7個盟市區位熵均小于1,說明這些盟市尚未形成明顯的產業集聚優勢,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較低,旅游產業競爭能力較弱。鄂爾多斯市與包頭市雖然旅游業產值較大,但由于兩地GDP規模分列全區第一與第二位置,旅游業在地區總產值的比重較小,因此,兩地的區位熵值并不高。

    3.2 旅游資源空間集聚度指數評析

    利用旅游產業集群的旅游資源空間聚集度分析方法,對內蒙古旅游產業集群進行評價。

    3.2.1 評價結果

    3.2.2 結果分析

    從優良旅游資源的集聚度來看,鄂爾多斯市、呼倫貝爾市、呼和浩特市集聚度很高,具備旅游產業集群發展的比較優勢;錫林郭勒盟、通遼市、包頭市、赤峰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興安盟等盟市的優良旅游產品集聚度一般,集群化發展尚需要更多努力;阿拉善盟與烏海市的優良旅游產品集聚度最低,旅游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基礎薄弱。

    第7篇:旅游產業特征范文

    關鍵詞:旅游活動;屬性;構成要素;特征

    學術界一直把旅游活動或旅游現象的研究作為認識旅游的起點,通過分析旅游活動的產生、本質、屬性、構成要素、特征等方面來深化對旅游的理解,作為建構旅游學科的一個主要方面。

    一、旅游活動的產生

    旅游活動是人們在旅游過程中的行為表現,其產生是隨著旅游的產生而形成的。原始人為了生存繁衍與自然界進行斗爭,他們斗爭的主要方式是遷徙活動。這種遷徙活動形成了最早的“旅游”。當時所謂的旅游只是為尋找適當的定居場所,一旦找到適合的居處便不再進行,而現代意義上的旅游是尋找一種愉悅的短暫的生活方式。就本質上講,兩種意義上的旅游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筆者認為,旅游產生的根源是一種人類改善生活水平的本能,由于生活的時空性特點,旅游產生的根源具體是指:人類與生俱來的轉換生活空間與開拓生活領域的本能。而每個時代的旅游只是人類轉換與拓展生活空間在那個時代的表現形式。

    二、旅游活動的屬性

    旅游活動屬性的認識一直存在爭議,大概有以下觀點:田里先生認為旅游活動是人類在基本生存的物質需要得到滿足后產生的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文化追求活動,本質屬性是文化屬性;李天元先生認為旅游活動是涉及經濟和政治等許多方面的社會文化活動;還有學者認為旅游活動的屬性應該是一種以文化為主,帶有經濟屬性和政治色彩的綜合社會現象等。

    筆者認為,旅游活動屬性是社會文化性、政治經濟性、綜合的社會現象等說法都是正確的,只是未能體現其本質屬性。旅游活動的屬性體現在兩個方面: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所謂旅游活動的自然屬性是指旅游活動是一種提高生產力、促進經濟發展的良性的經濟活動。在旅游業系統內、外的經濟運行體中,旅游活動的經濟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謂旅游活動的社會屬性是指旅游活動是一種改善生產關系的活動。旅游正是通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文化等的人文溝通來達到發展人、提高人及改善生產關系的目的。

    凡是人類所參加的活動,其本質屬性無不是社會屬性。筆者認為,旅游活動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即旅游活動是一種改善生產關系的活動。這種屬性可以通過文化運動來實現,也可以通過政治、經濟運動來實現,所以旅游活動的本質屬性可以體現在屬于生產關系方面的,并與旅游有關的所有活動類型中。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對立統一地存在于旅游活動之中,自然屬性屬于科學范疇,社會屬性屬于藝術范疇。所以旅游活動具有科學性與藝術性。同時,旅游活動是生活的藝術化,藝術化的生活。

    三、旅游活動的構成要素

    (一)旅游者

    關于旅游者的概念定義很多,說法不一,其理論定義是指離開常住地到異地旅行和訪問的人,其停留時間不超過一年,其外出的目的可以是消遣性旅游,例如觀光、度假等;也可以是非消遣性旅游,如公務、會議,但主要不是為了賺錢。其技術性定義是針對國際旅游者與國內旅游者的概念而提出的,概念中定量語言較多,在此不一一敘述。筆者只對旅游者的概念進行理論性定義:旅游者是指出于休閑、娛樂或工作等原因而對自己生活空間進行相對自由的轉換或拓展的人。

    (二)旅游資源

    學術界中很多關于旅游的概念,其核心非常清晰,但邊緣很模糊,人們往往是認同某些概念的核心,只是進行關于概念邊緣認知的爭論。筆者認為,旅游資源的本質是文化資源,可以稱為旅游資源的自然存在。

    筆者對旅游資源進行了定義:由諸多具有吸引旅游者、可創造價值、可被旅游產業利用的因素所組成的有一定文化背景的旅游時空組合體,包括自然景觀、歷史遺跡、自然現象及人造景觀等。

    對本定義的幾點解釋:旅游資源要具備旅游吸引功能,能激發旅游者的旅游動機,資源的非凡性或差別性越突出,對旅游者的吸引力與價值創造功能就越大;旅游資源是可被旅游產業開發利用的經濟資源,并具有價值,能夠產生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旅游資源的本質是文化資源,沒有文化背景與內涵的事物不能稱為旅游資源;旅游資源是整體性很強的綜合體,綜合性包括它的時空性與構成要素的復雜性,時代性很強不是指旅游資源會因時代變遷而消失,只是說它吸引力強弱的增減。

    (三)旅游產業

    旅游產業是旅游者旅游經歷的締造者,是為旅游者打造新奇的、愉悅的、并有所收獲的生活空間的產業。

    1.產業定性的雙重性。旅游產業是文化與經濟融合的具有雙重屬性的產業。旅游的本質是文化,文化是游客出游的出發點和歸宿。旅游者的文化需求是旅游產業必須經營和提供具有一定文化內涵的旅游產品,使旅游產業具有文化屬性。另外,旅游產業需要以一定的物質產品為依托,組織旅游活動,形成供需雙方,從而產生經濟效應,使旅游產業具有經濟屬性。

    2.行業聚集性。這是旅游產業最顯著的特征,旅游產業囊括了景點、飯店、賓館、交通、旅行社等行業,具有行業的綜合性特征。從旅游者旅游的需求角度來講,一次完整的旅游經歷要通過多個行業共同打造,這就決定了旅游產業的行業聚集性。

    3.產業產品的組合性。整體旅游產品融合了旅游行業及關聯部門的單個旅游產品或產品要素,產品具有組合性。旅游產品從構成上可分為核心旅游產品和組合旅游產品。核心旅游產品是旅游產品的初級狀態,滿足旅游者愉悅需要,而組合或整體旅游產品是旅游產品的完整狀態,是旅游企業或旅游相關部門圍繞旅游產品的核心價值所做的價值追加。

    4.效應外部性和關聯帶動作用。旅游產業的效應外部性主要說明了旅游產業的旅游影響,旅游產業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對經濟、社會與環境等方面的影響。由于旅游影響的客觀存在,其產業的關聯帶動作用就表現出來了,主要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5.產業的永續發展性。旅游產業依托于旅游資源來發展,而旅游資源具有可創造性,雖然自然資源有其發展的生命周期,但某些人造景觀可以再生。相對于其他產業所依托資源的有限性,可以得出旅游產業的永續性。另一方面,旅游是人類永遠的追求,只要人類生存與發展就有旅游的動機,只要人類生活進行,旅游同樣進行。

    6.產業結構層次性。游產業有著極其嚴密的結構體系。橫向涵蓋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旅游產業的各個組成部分,雖然規模不一、水平各異,但為旅游者提供滿意的旅游產品,都可以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縱向上,這些企業或行業因在旅游產業中的地位、作用及發展時序各異,表現出明顯的層次性,由里向外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即提供核心旅游產品的旅游觀賞娛樂業、提供組合旅游產品的旅行社、旅游飯店、旅游交通等旅游媒介行業,以及為旅游業提供相關服務和支撐的旅游關聯行業。

    7.產業發展的敏感性與彈性。產業的綜合性與旅游的特性決定了旅游產業的敏感性,旅游要借助綜合的社會資源,某一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旅游產業。旅游產業的敏感性主要由社會動亂、經濟危機、自然災害與旅游輔助產業的發展狀況等因素導致。由于旅游產業的敏感性決定了其彈性較大,其發展有波浪式前進的特性,某個時期旅游進入低谷后,勢必迎來一次發展。

    四、旅游活動的基本特征

    1.異域性。旅游活動一般要離開日常居住地到另一個地方,要有空間位置的移動或變化。可以稱為異域活動,這是它的主要特性。

    2.暫時性或流動性。旅游是流動的,通過步行或交通工具達到“游”的目的。而且在異地停留時間是暫時的,最終須返回生活常住地。

    3.綜合性。旅游是人們旅行和暫時居留而引起的各種現象和關系的總和,這一點反映了旅游活動的綜合性。

    4.審美性或愉悅性。旅游的主要目的是去尋找并感受美、奇特、快樂或愉悅。

    5.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旅游活動始終是人類的一種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是人們不斷追求與向往的,是轉換生活空間與拓展生活領域的表現,是追求短暫而美好的生活或對生活現狀的改善。

    參考文獻:

    [1]寧澤群.旅游經濟、產業與政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5:56-85.

    [2]保繼剛,楚義芬,彭華.旅游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7-64.

    [3]林南枝,陶漢軍.旅游經濟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0,18-45.

    [4]厲新建,張輝.旅游經濟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106-132.

    [5]謝彥君.基礎旅游學[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76-128.

    [6]章海榮.旅游文化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5-156.

    [7]司馬云杰.文化社會學[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3-9.

    第8篇:旅游產業特征范文

    關鍵詞:旅游產業;飲食文化;發展;探討

    發展飲食文化,對于旅游產業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與作用。這是因為,飲食文化作為旅游產業的基本要素之一,不僅是人們在旅游活動的根本需求,而且也是旅游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此外,飲食文化的質量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制約著旅游產業的全面健康快速發展。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的實際,認真分析了飲食文化對旅游產業的重要影響與作用,并對在旅游產業中發展飲食文化進行了一些探討。

    一、飲食文化對旅游產業的重要影響與作用

    (一)飲食文化是旅游產業發展的根本需要。我們知道,旅游產業作為一項集吃、穿、住、行、用、娛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活動。而吃則是人類社會得以生存發展最為基本的需要。可見,在旅游產業的構成要素中,吃即飲食文化是排在了首位的,其在旅游產業發展活動中的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在旅游產業快速發展的今天,飲食文化已經成為了現代旅游產業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飲食文化的質量與水平如何,直接影響到了旅游產業的發展與質量如何。因此,提高飲食文化的質量與水平,對于提高旅游產業服務的質量與效率至關重要。此外,旅游產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活動,需要人們具有較高的能量,這就更加需要飲食文化來支撐。

    (二)飲食文化與旅游發展的關系極為緊密。飲食文化同旅游發展的關系比較緊密。實際上,在旅游產業中,飲食文化主要包括飲食質量、供給、營養、衛生等方面的內容。我們清楚,人們在進行旅游活動過程中,最先關注和關心的問題,首先是飲食文化。可見,飲食文化的質量與水平如何,已經成為了發展旅游產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內容。此外,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旅游產業發展日趨完善,人們必然就越來越注重飲食文化方面的需求。因此,要加快發展旅游產業,首先就必須進一步發展旅游過程中的飲食文化。這是因為,飲食文化直接影響人們在旅游過程中的身體狀況、完成旅游活動等的質量。換句話說,人們在旅游活動中不僅要吃飽吃好,而且要安全。

    (三)飲食文化對旅游質量的影響不容忽視。飲食文化對旅游質量會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的人們所重視。一般而言,飲食的安全與衛生,直接影響到了整個旅游活動的質量與效果。我們試想,如果一個地方的飲食安全衛生問題比較嚴重,甚至有可能危害到旅游人們的身體健康或者生命安全的話,那么到這個地方來旅游的人們必然就會越來越少。近年來,我國旅游產業的質量與效益有下降趨勢,這其中飲食不夠安全與衛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由此可見,為了切實提高旅游產業的質量與效率,我們首先就必須著力搞好飲食安全與衛生工作,特別是旅游區域內的飲食安全與衛生。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提高旅游產業對人們的綜合吸引力。

    二、在旅游產業中發展飲食文化的探討

    (一)在旅游產業中發展飲食文化的重要性.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發展飲食文化極為重要與關鍵。當前,我國旅游產業依然以自然景觀、人文建筑等觀光旅游為主。實際上,我國的飲食文化資源極為豐富,得天獨厚,是極為寶貴的重要旅游資源。但是,目前我國飲食文化依然還沒有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和發展,沒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重要旅游產品之一。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需求越來越高,對于旅游產業以及飲食文化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近年來,隨著旅游產業的發展,為了滿足自身的實際需要,人們紛紛開始去開拓新的旅游資源與產品。但不管旅游產業如何發展,人們在旅游活動中對于飲食文化的需求,可以說是有增無減。這是因為,飲食文化幾乎不受任何旅游對象的局限。而且飲食文化與觀光、科技、探險等旅游方式相比,更適合普通人們的需求。如果我們把飲食文化與觀光旅游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可以使人們在游覽美麗風景、體驗地域風情的同時,還可以品嘗到味道正宗、獨具特色的當地飲食,這也是很多人們的追求,必然更加受到人們的喜愛。由此可見,積極發展飲食文化,已經成為了今后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發展飲食文化,在極大地豐富旅游活動、拓展旅游內容的同時,更是提高旅游產業收入的根本途徑之一,其重要意義與作用不容我們忽視。

    (二)在旅游產業中發展飲食文化的可能性。在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發展飲食文化十分重要。這是因為,飲食文化作為旅游產業中最為重要的內容之一,不可或缺。我們都知道,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內容豐富,獨具特色。當前,在我國的飲食文化不僅包括以四大菜系,還包括了各地風味小吃、特產瓜果等,而且也包括餐具、飲具及地區文化環境與氛圍等。此外,由于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民族、風俗等的不同,使得了我國的飲食文化具有很多自身的特征。諸如物產豐富,烹調多樣;特色獨具,獨領;內涵豐富,藝術性強;講究養生,注重保健;民族飲食較多,民族風味濃郁;等等。正是由于我國飲食文化的這些特征,使得了人們產生了對其他地方飲食文化的強烈好奇。而且已有很多地區舉辦了美食旅游節等活動,效果都比較理想,更受到了人們的喜愛與歡迎。因此,我們必須大力研究和開發飲食文化旅游,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對旅游產業以及飲食文化的需求,達到推進旅游產業與飲食文化同步發展的最終目的。

    三、 結束語

    總之,飲食文化不僅順應了我國旅游產業發展的趨勢,而且又滿足了廣大旅游人們的需求,還成為我國旅游產業新的發展增長因素。因此,我們不但要研究開發飲食文化,而且還要大力倡導與發展,并通過飲食文化來推動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不斷豐富人們旅游的內容,逐步提高我國旅游產業的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第9篇:旅游產業特征范文

    關鍵詞:地方文脈;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

    引言

    區域旅游產業如何在日益競爭激烈的環境中獲得一席之地就成為了各地區發展旅游業需要考慮的至關重要的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提升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和培養已經成為區域旅游保持競爭優勢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1] 一般學者們研究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都是以競爭優勢理論、邁克波特的“國家鉆石”模型對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影響水平以及產業集群化與產業族群對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影響上。固然這些影響因素的研究很關鍵,但總體來看這些研究主要是從淺層面對旅游產業競爭力的外在表現進行客觀的分析和描述,忽略了隱藏在這些影響因素之后的關鍵因素“地方文脈”的作用。本文正是基于此,分析了地方文脈與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關系,探討“地方文脈”在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和提升的作用。

    一 地方文脈

    地方文脈是指旅游地所在地域的地理背景,包括地質、地貌、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環境特征,也包括當地的歷史、社會、經濟、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因而是一種綜合性的、地域性的自然地理基礎、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心理積淀的四維時空組合。[2-3]文脈是指一個區域的社會文化氛圍和社會文化脈承,即社會人文脈絡。[4]在旅游區水平上,文脈是由自然景觀、文化景觀的“綺交”而體現的旅游區文化形象,它“脈注”在旅游區,體現文化主題或者說文化精神,給旅游者以特有的文化感受。一個旅游區的文化主題與精神一致就形成了文脈。[5]

    二 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

    以旅游資源為內核形成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產業競爭力的核心。[6]核心競爭力是反映一個產業的整體素質和發展潛能的重要指標。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是指在政府主導下旅游產業、企業依靠自身獨特的資源(包括旅游資源、旅游設施、旅游人力資源、旅游服務、區位條件等),經過努力而培育創造的獨特的競爭能量和優勢。[7]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構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要素上:一、資源是形成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內因,是形成競爭能量和優勢的主要來源;二、旅游核心企業是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形成的主要操作主體;三、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最終的表現形式為旅游產品的競爭力;四、政府在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形成中起到輔助作用;五、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需要創造和培養。其中最主要的要素當屬資源、旅游產品、旅游核心企業三個方面。

    三 基于地方文脈的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分析

    (一)地方文脈與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研究

    對地方文脈對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提升作用的探討,必然要分析地方文脈與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關系,即地方文脈是如何介入到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之中。從第二節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由以下幾個主要因素構成:資源、旅游產品、旅游核心企業競爭力、政府的主導和對旅游產業的培育等,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資源,最有效的載體就是旅游產品,由資源轉化我產品和服務又離不開旅游核心企業的經營管理,因為它們在資源轉化為產品,以及產品推向市場的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要探討地方文脈對旅游產業

    核心競爭力的提升作用,必然要以資源、旅游產品、旅游核心企業為切入點進行分析。

    1地方文脈是區域資源形成的“根”

    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亦或是其他各項資源,從區域的角度來看,都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它展示的是區域發展的歷史沉淀,同樣它預示著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地方文脈都會在區域資源上留下深深的印記,是區域資源形成的“根”。

    2地方文脈是區域旅游形象塑造的源泉

    地方文脈是區域旅游的文化精髓,區域旅游主題形象的塑造離不開對地方文脈的挖掘和凝煉,旅游主題形象地方文脈的體現不僅能夠豐富區域旅游形象的內涵,同時還能夠讓游客深刻的感知地方文脈的獨特吸引力,因為只有差別話的地方文化才能夠引起游客的興趣,才能夠激發游客的旅游欲望。游客對一個區域的文脈感知是不容易忘記的,只有能夠深深印入到游客腦海中的旅游主題形象才能夠被游客所感知、所喜愛,地方文脈的融入恰恰能夠符合游客的這種感知需求,是區域旅游主題形象核心塑造源泉。

    3地方文脈有利于區域旅游產品的開發規劃

    旅游產品是區域旅游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最有效載體,旅游產品在市場上占有的份額大,競爭力強,區域旅游產業的競爭力必然得以提升。旅游產品的開發和規劃無時無刻都離不開地方文脈,無論是自然旅游資源還是人文旅游資源在轉化成旅游產品的過程中都要根據區域旅游主題形象來進行合理的開發規劃,而區域旅游形象的塑造來源于區域的文化脈絡,來源于區域地方文脈的挖掘和提升,當區域旅游產品的開發與區域旅游形象主題相吻合,旅游產品的形態、材質、內涵均與區域旅游主題形象想貼切的時候,旅游產品才能夠在市場上引起游客的共鳴,才能夠讓游客感受到區域的特色和獨有的文化品位,這一點在人文旅游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的過程中更顯的尤為突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级一级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直播| 亚洲女成人图区|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亚洲精品天堂成人片AV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色老头成人免费综合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野草| 久久天堂成人影院| 成人在线手机视频|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国产综合成人亚洲区|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亚洲成人第一页| 成人免费男女视频网站慢动作|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日本成人免费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www成人影院| 成人午夜又粗又硬有大| 日本欧美成人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 无码成人AAAAA毛片|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成人午夜亚洲精品无码网站|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欧洲97色综合成人网|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麻豆|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成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