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藥文化概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內容多,學時少
中醫學概論教學內容多,醫學專業性強,涉及面廣,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零碎、抽象,如望診、問診、切診的相關內容。中醫本科生300多學時的內容要在非醫學專業80學時講授完畢,并且這些專業的學生大多在一年級、二年級接觸這門課程,沒有經過西醫基礎知識的系統學習,對人體的解剖結構、組織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學的深淺度,成為一個難題。
2、學習認識不足,方法欠缺
通過與學生的交談及問卷調查發現,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甚至對開設這門課程的必要時產生疑問,如計算機專業學生認為只要學習好計算機編程就可以,體育健康專業學生認為練好自己的體育專項就行,學習醫學尤其是中醫學對其專業并不重要,對今后的就業也無幫助,因此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一些學生雖然對中醫學概論感興趣,但認為需要記憶的內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從何學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掌握中醫的思想精華,并在本專業中得以應用。
3、實踐性強,操作難度大
中醫學是在實踐中產生并不斷發展的醫學科學,臨床實踐性很強。但由于中醫學概論學時非常有限,培養目標與醫學專業有所不同,沒有臨床見習和實習階段,與臨床病人相脫節,因此缺乏客觀性、具體性和操作性。如脈診中脈象的學習,問診的內容及技巧,用藥的規律及療效。
二、教學改革思路和方法
1、結合文化背景,詮釋中醫理論
中醫學孕育于中國傳統人文土壤之中,與西方現代醫學有明顯的異質性。因此,在中醫基礎理論內容講授時,要時時結合古代文化知識,如中醫學的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等哲學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病因學說中“風邪”與自然界中“風”的聯系;兵法在治法中的運用等等。因此,我們在盡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學生進行中醫多元文化背景的討論與交流,從而讓學生逐步領悟到中醫學中陰陽、氣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內涵,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科學性,中醫臨床療效的特色優勢,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學習中醫學的興趣。
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從學生角度出發,換位思考,認真分析部分學生因內容多、學時少、醫學知識面廣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將教學內容安排合理化,盡可能“博覽”,而不宜“精深”,以適應非醫學專業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學內容上層次深淺恰當,如詳講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內容,而略講中醫診斷學、方劑學內容;并將相關重復的內容合并,如病機學中“氣血失常”與辨證中“氣血津液辨證”,病因與發病中“邪正與發病”與病機學中“邪正盛衰”、辨證中“八綱辨證-虛實辨證”。這樣不僅節約學時,還可使內容有機整合。針對不同專業,教學內容有所側重。如體育健康專業由于大強度的訓練容易引起損傷及疲勞,因此對祛風濕、活血化瘀、補益方藥等重點講授;醫學英語專業由于需要對中醫藥知識進行英語翻譯,因此對中醫藥文化背景、醫理的疏通、名醫名藥介紹及現代研究進展有所側重。計算機專業由于長期接觸電腦,頸椎病及視力下降較普遍,因此對經絡學說、按摩手法及養肝明目中藥進行重點介紹。
3、教學方式多樣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體課件,并購置了成套的VCD光盤,在課堂上運用了各種有效的直觀手段,如圖片、影片、動畫等,以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學生的理解力。整個教學活動都圍繞著臨床常見病和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展開,學以致用,并向學生灌輸中醫對老齡化社會“治未病”、養生保健、藥膳、涼茶等所作的貢獻。在講授中醫望診、問診、脈診教學過程中,通過經過優化的情景演練,激發學習熱情。通過臨床模擬、病例分析學習辨證論治。對學習能力較強的醫學英語專業還留出1~2學時讓學生自行制作PPT,并上臺試講;對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知識的計算機專業開展中醫藥文化知識網頁制作小競賽,并作為平時成績納入考核范圍。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我校中醫藥文化節,撰寫中醫藥在本專業中的應用構想等相關論文。
4、以導為教,發揮學習的自覺性
雖然中醫學概論課時縮減,但內容仍然博大精深,運用“填鴨式”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課堂教學,而且忽略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給學生上課的第一節課時就給出具體參考書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醫學,要求每周做兩次讀書筆記,并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相應解答。在講授“陰陽”、“五行”、“藏象”學說時引導學生學習《內經講義》;講授“氣血”功能時引導學生理解當歸補血湯、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等方義;講授“臟腑辨證”時不僅引導學生翻閱臨床醫案、醫話,而且將醫案提前拷貝給他們,以便節約課堂時間,加強辨證思維能力;講授中藥學時帶領他們到我校藥王山辨識中藥性狀、功能。始終引導學生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去“發現”知識,而不是簡單的給他們“灌輸”知識。在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中,注重將中醫學宏觀、思辯的內容向直觀、形象化方向轉變。
5、加強溝通,服務就業
【關鍵詞】鄉土文化;中醫藥文化;中醫藥教育;高職高專
【中圖分類號】R2-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10)16-076-2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具有悠久歷史的中華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著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積淀,這些文化因素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醫藥文化作為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滲透于每一寸鄉土。鄉土文化與中醫藥文化有著密切聯系,將鄉土文化融入到中醫藥高職高專教育之中,有助于培養熱愛家鄉、熱愛中醫的實用中醫人才。
1中醫藥高專以培養“鄉土中醫藥人才”為己任
中醫藥高專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為當地城鎮社區和農村基層培養專科層次的實用中醫藥人才[1]。中醫藥高專院校的多數學生從故鄉來,學成后又回到故鄉去反哺于故鄉。所以,中醫藥高專教育主要是培養愿意到基層去,能為本土人民群眾健康服務的“鄉土中醫藥人才”,簡稱“下得去、用得上的中醫人才”。
2中醫藥高專應加強傳統文化和鄉土文化教育
在高職高專教育強調“以就業為導向,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度,注重技能培養”的影響下,加上學制短,中醫、西醫兩種醫學交叉教學,生源素質較差等原因,中醫藥高專院校很少注重給學生喂養優秀傳統文化的食糧,易使當代青少年學生錯誤地認為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產生功利主義思想。尤其是在“就業就是一切”指揮棒的指揮下,有些中醫藥院校更是舍棄了“人文”傳統,“把大學降低到市場經濟的附屬地位,市場需要什么,大學便做什么,一種產銷對路,短、平、快的人才培養模式悄然形成”[2]。
醫學是對生命充滿人文關懷的科學和實踐活動,醫學科學發展的過程始終貫穿著人文精神[3],脫離人文關懷談醫學,學生就會成為醫學匠人。中醫藥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脫離傳統文化談中醫,學生很難真正理解中醫,也就學不好中醫。鄉土文化是一個特定地域內發端流行并長期積淀發酵,帶有濃厚地方色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4]。鄉土文化的地域范圍放大到全中國,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從學習鄉土文化入手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養,學生易于接受。所以,不論課時有多么緊張,不論技能是多么的重要,傳統文化和鄉土文化教育對中醫藥高專來說是必需的。
3中醫藥高專開展鄉土文化教育的途徑
鄉土文化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將鄉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養方案,貫穿于教學之始終,分階段實施是一條有效途徑。由于中醫藥高專教育學制短、課時緊張,鄉土文化教育的教學時間和教學形式可以靈活安排,可通過開設課程,組建興趣小組,建立專題網站進行輔導,舉辦學術講座、文化節和知識競賽等多種途徑實現。如我校在中醫藥類各專人才培養方案中列入《三峽文化與三峽中醫藥》這門課程,納入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之中,前4個學期均開設,每學期32學時,教師和教學時間不固定,靈活安排,重在營造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生的方法,引導學生自學。
3.1入學教育普及鄉土文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1)開展鄉情教育,強化學生熱愛家鄉之情。每個學生對家鄉都有或多或少的認識,但由于當前我國基礎教育對鄉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多數是零碎的片斷,不夠系統全面;多數是直觀的感受,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新生入學前兩周,學校結合軍事訓練的理論教學時間,用4―6個學時向學生講解家鄉的歷史文化、發展現狀、未來規劃等,讓學生了解家鄉的發展歷史,強化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如我校地處長江三峽庫區,學生入學時就對學生講長江文化、三峽文化、講三峽庫區沿線城市未來的發展,頓時使學生開拓了視野,對家鄉產生了自豪感、認同感。
(2)開展本地中醫藥歷史文化教育,培養學生熱愛中醫之情。中醫藥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各個地方鄉土文化中富含中醫藥文化。學校通過系統研究整理后,在新生入學時開展1次本地中醫藥歷史與來來的講座,安排1―2次參觀,如參觀學校中醫藥博物館、中藥園、中醫藥專業實訓室等,使學生初步了解中醫藥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鞏固學生的專業思想。如我校每年均安排中醫藥類專業新生參觀校內富有特色的中醫藥實訓中心、中醫文化陳列館、中藥科技館、生命科學館、藥用植物園,并講解長江三峽地區中醫歷史文化,學生一開始便對中醫藥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和濃厚的學習興趣。
3.2深入探究鄉土文化,提高學生職業素質
(1)以典型鄉土文化為例,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主要通過對本地的神話傳說、民間習俗、知名人物、文化古跡等進行深入剖析,引導學生去思考、發現其中的文化現象,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高人文素質。如以“長江三峽地區是亞洲人類的發源地”[5]等三峽考古發現為切入點,引導學生去探究中華民族繁衍昌盛的秘密是什么,引導學生了解巴文化、蜀文化、楚文化等。又如處于長江邊,以“水文化”為切入點,從“大禹治水”、《易經》論水、五行之水、人體之水、自然之水等方面進行講解,引導學生去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去思考中醫、去理解中醫。
(2)扎實開展鄉土中醫藥文化研究和教學,提高學生專業素質。中醫藥高專院校要發揮學校人力、物力優勢,對本地區中醫藥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對老中醫學術思想進行總結,并將這些成果應用于教學之中。如我校從2005年開展《三峽地區中醫歷史文化發掘與中醫學術經驗整理研究》,形成三峽地區中醫歷史文化發展概論、老中醫學術經驗集成等成果,2009年獲得了重慶市萬州區科技進步一等獎。我校利用這些成果開發了《三峽中醫藥》校本特色教材開展教學,并邀請三峽有名的中醫藥專家到校開展學術講座,一方面通過介紹名老中醫高尚的醫德、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修身養性之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通過傳授醫家的學術經驗,幫助學生提高專業素質。
參考文獻
[1] 蘇緒林.淺論中醫藥高職高專教育的發展方向[J].衛生職業教育,2007,2(23):13.
[2] 儀垂杰.當代大學人文精神的反思與重建[N].光明日報,2006-11-07(6).
[3] 張宗明.高等中醫教育應促進醫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融合[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9):106.
關鍵詞:外向型;國際中醫;人才培養
一、國際中醫人才培養的必要性
1.國內政策
2011年12月6日,袁貴仁在全國醫學教育改革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醫學教育要更加注重國際交流與合作。在一定意義上說醫學無國界,因此,醫學教育要實現在合作中發展,在發展中超越。2012年1月30日,衛生部印發的《2012年衛生工作要點》中強調,要發揮中醫藥特色和優勢,不斷提高中醫藥服務水平;廣泛開展衛生國際合作與交流,全面深入參與全球衛生事務,推動多邊、雙邊衛生合作。
2.國際需求
隨著人類回歸自然和疾病譜的轉變,中醫藥在國際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2007年2月27日,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新了一項與中醫藥密切相關的指導性文件草案——《補充和替代醫學產品及FDA管理指南》。該草案表明了FDA對中醫藥理念及治療功能的接受程度有所提高,草案的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中醫整體思想和辨證施治原則。
二、國際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1.學制的問題
我國高等教育本科中醫學的學制是借鑒自英國,一般學制5年。在大學5年的時間里,學生只是了解中醫的理論外殼,不可能全面的理解中醫學的精髓,更不用說要把中醫理論運用于實踐。國內與國外中醫學院合作辦學主要采用4+1模式,在國內5年都不可能學到的東西,更不用說花4年時間在國外。同時,國外中醫學院辦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內容千差萬別,缺乏統一的標準。
2.課程的問題
高等中醫院校的中醫課程體系主要是參照西醫學,基礎課和臨床實踐脫節現象和重復現象嚴重。在本科短短的5年中,既要學習中醫課程又要學習西醫課程,主次不分。中西醫各自有龐大的理論體系,學好其中一種尚且很難,何況是兩種,更不要說參加臨床實踐了,最后使學生“中不通,西不精”。
英語是中醫藥走向國際的橋梁,要面向國際市場必須要學好、學精公共英語和專業。現在的高等中醫院校,前兩年主要是學習公共英語,后面2~3年沒有學習英語,也沒有學習專業英語,英語學習缺乏連貫性成為中醫藥人才走向國際的瓶頸。
三、外向型國際中醫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建立
1.外向型國際中醫人才培養新模式的目標
外向型中醫藥人才應該具備這樣的素質:充分接受中醫文化的熏陶;能運用所學的中醫藥理論應付各種疾病;了解西方文化背景,具有較強外語的交際能力,能用英語準確的表達中醫藥理論知識;另外,還應該具備較高的思想水平、使命感和責任感。
2.外向型國際中醫人才培養新模式的實施方案
(1)國內中醫國際實驗班人才培養模式。中醫國際實驗班其人才培養模式關鍵是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的改革主要體現在知識結構和英語課程方面(如圖1),知識結構包括基礎課程、主體課程、補充課程和拓展課程。圖1基礎課程即中醫學的通識教育課程。主體課程即中醫課程,讀古代醫學家的經典名著,培養中醫思維。補充課程即西醫課程,中西醫互為補充,相互滲透。高等中醫院校的課程設置必須要以中醫為主體,西醫為補充,才能讓中醫更快與世界接軌。拓展課程主要體現與國際接軌,例如,在課程中加入國際內容、開展跨區域文化研究和中西醫比較研究等,通過開設這樣的課程培養中醫藥國際化人才。
<E:\ZCM\理論版\12上\TP\t22.tif>
圖1 國內中醫國際實驗班人才培養模式結構圖
針對中醫的特點,把中醫英語分成了四部分,分別是公共英語、專業知識、專業英語和特色課程,第一年專門強化學習公共英語,以后四年是不間斷學習;到第二學年,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根據專業知識的特點,可分別采用漢語教學和雙語教學;專業英語主要開到第三學年,包括中醫英語和西醫英語,中醫英語可以對第二學年不適合雙語教學的專業課程進行補充,西醫英語在第三學年起到強化的作用;從第三學年開始可以加入一部分特色課程,例如,國外中醫藥概論、醫學英語詞匯等,為以后的國外中醫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2)國外中醫國際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如圖2)。中醫國際實驗班學生在國內完成五年制本科課程,向本學校提交去國外讀中醫碩士或中醫博士的申請,并通過相關英語水平考試和學分認證后,可直接讀國外一些學校(經過國際認證)中醫碩士(5+2)或中醫博士學位(5+3)。
<E:\ZCM\理論版\12上\TP\t23.tif>
圖2 國外中醫國際實驗班人才培養方案
在國外學校讀中醫碩士或博士的學生,第一年在學校主要學習當地的民族文化、國醫開業術、專業知識等,經過評測合格以后,到當地醫院實習,碩士實習一年,博士實習兩年。實習期結束以后,醫院把實習結果反饋給學校,學校根據反饋結果不斷調整課程設置,并判定學生是否可以畢業。
中醫藥起源于中國,但中醫藥屬于世界。在世界中醫藥教育體系中,我國的高等中醫藥教育是坐標原點,是世界中醫藥教育發展的領航者。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有自身的特點和優勢,但是隨著社會發展,高等中醫藥教育已與國際脫軌,不能與時俱進。我們不能故步自封,需要不斷地改變自己,不斷地培養適合國際需求的外向型中醫藥人才,以此來使我國高等中醫藥教育與世界同步,適應世界的變化。
參考文獻:
[1]曹博,程志,曹德品等.PBL教學模式在醫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7(7):1-2.
[2]裘索.中醫藥人才培養現狀及對策探討[J].中醫藥學刊,2005,23(3):529-531.
[關鍵詞] 模塊式教學;案例教學法;中醫藥學;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2-154-03
本研究主要針對現代高等醫學教育背景下中醫藥學教育的教學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在醫科院校中醫藥學教學中應大力實行模塊式教學下的案例教學法的改革實踐與探索嘗試。
1 現狀與背景分析
1.1 醫科院校中醫藥教學的現狀
縱觀我國中醫藥學學科教學現狀,也集中存在一些問題。中醫和西醫是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有著各自的思維方式[1]。醫科大學學生入學后首先接受的是西醫理論系統的教育,形成了較穩定的現代醫學思維模式,學習中醫時常常是西醫“先入為主”;另外中醫課程概念比較抽象,理論玄妙深奧、枯燥難記,學生聽得費勁,學習的興趣淡薄,課堂上
看英語等其他書籍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些均造成了目前中醫課在醫科院校效果不佳,學生畢業后對中醫沒有認同感,嚴重影響了醫學工作者個人就業與職業發展及國家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因此,中醫藥學教學存在的問題愈來愈突出,能力需求、學生素質、靈活教學等諸多因素迫切要求中醫藥學教學要嘗試新的教學研究與實踐,在醫科院校進行中醫學教材與教法的改革顯得尤為必要。
1.2 模塊教學
“模塊”理論是由美國邁克爾?加扎尼加教授提出的,他認為腦是由在神經系統的各個水平上進行活動的子系統以模塊的形式組織在一起的。加拿大荷蘭學院將模塊理論引入教育教學領域。將模塊理論引入教育教學領域,其基本含義是:將一門學科中或各門學科中具有同類功能的知識點或能力項組合成知識模塊或能力模塊,使其整體功能大于部分之和[2]。
模塊式教學模式是指以就業為導向,以從業崗位應具備的綜合能力為中心,按能力培養的需要設置課程,組織教材,構建實驗實習基地,以生產和工作實施理論為基礎,強調實踐教學的一種教學模式[3]。它根據勞動力市場需求分析,明確勞動力市場的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以及勞動力需求的種類和數量,然后依據崗位職業能力分析,明確綜合職業能力,確定對應的專業操作技能,根據崗位職業操作技能的需求,進行教學分析和教學設計,形成相應的教學模塊。再根據各教學模塊的實際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手段,采用相應的考核方式組織教學[4]。
1.3 案例教學法[5]
案例教學是美國哈佛大學在20年代首創的一種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和實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學方法。此教學法以案例為教材,讓受教育者通過閱讀、分析和思考以及相互間進行討論和爭辯,以提高思維推理和處理問題能力的教學過程。其特點是側重實踐、師生交互,可全面激發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案例教學的意義在于案例教學的最大受益者是學生。實施案例教學的各個環節,可鍛煉學生的各種能力,不斷提升其綜合素質。案例教學著眼于開發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案例教學采用“做中學”的形式,在經驗和活動中獲取知識,并可使思維能力得到一定的鍛煉;通過案例,不僅可以獲得知識,而且有利于提高其表達能力,增強解決問題的自信心;通過案例分析,培養學生的決策能力,體現學生的職業行為能力;案例教學大大地縮短了教學與實際工作的差距。
創新精神和能力培養是醫學教育的靈魂和目標。案例教學在醫學教育中,是培養高素質、創新型和實用型醫學人才的有效途徑。
2 醫科院校基于模塊式教學下的中醫藥案例教學法改革探索
2.1 明了模塊式教學特點[6],轉變教師教學理念
模塊式教學模式是針對學生所必須掌握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構建相應的理論教學模塊和實踐教學模塊,突破了學科教學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強化了針對性。它重視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以學生為主體,以模塊為教學單位,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提高應用型人才的綜合素質。我國學者經過研究發現國外模塊式教學呈現的主要特點是:采用非學科式、以實踐能力為基礎的活動模式;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組織形式;教師成為教育活動的監督者和輔導者;采用目標學習法,重視學習過程的質量控制和評估。
2.2 明晰中醫藥的特色,優化案例設計
2.2.1 明晰中醫藥的特色[7] 首先,把握中醫學的哲學基礎、思維方式、基本特性,使醫科學生克服掉“先入為主”的慣性,不僅走進中醫課堂,而且能走進中醫思維,把以往同學感覺玄妙深奧、枯燥難記的中醫理論明晰化。其次,把握中醫藥與中華文化的相關性。中醫藥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中藥方劑的命名如大小青龍湯、白虎湯、真武湯等的命名與古代陰陽五行的哲學思想、星宿的命名達到統一;中藥劑量的確定來源于度、量、衡的制定依據:史書,班固《漢書?律歷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中醫的知識與傳統文化糅合是課題研究注重的內容之一。
2.2.2 案例的設計和撰寫[8] 設計案例時基于模塊教學的模式,明確將案例教學法與中醫學特色有機結合起來這些基本的原則,精心設計選取案例,如對中醫的陰陽概念、整體觀念、天人合一等放入自然中就有了更好的理解;辨證論治、治未病等思想用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語言來組織臨床案例,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明確案例設計的基本要求,如:案例要緊密圍繞本學科知識點,不能偏離本學科的內容;案例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性、目標性,設計案例時要明確通過案例學習應達到的目的、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提升的能力等;案例的內含知識要考慮學生的條件,已掌握知識基礎等;案例要來自實際生活中,要有現實性;案例還要考慮對學生今后學習和工作有指導意義。其次,要明確案例的特點,所設計的案例應具有以下特點:知識性;典型性;對學生的啟發性;趣味性等。第三,設計案例的類型,并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可以視具體情況靈活運用,一般來說案例類型主要有信息式案例、問題式案例、實錄式案例、決策式案例和條例式案例等。每設計一案例時都要首先明確這些基本的原則,然后根據理論知識內容精心設計選取案例,如對中醫的陰陽概念、整體觀念、天人合一等放入自然中就有了更好的理解;辨證論治、治未病等思想用簡潔明了、通俗易懂的語言來組織臨床案例,最好是自己的臨床案例,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9]。所設計的案例要有以點帶面的指導意義;能使學生在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上有提高;更要具有可理解性。
2.3 明確教學改革方法,完善評估體系
為確保模塊式教學模式下中醫藥學案例教學法收到良好效果,應配套開展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探索,構建合理、實用的教學方法、手段。案例的實施過程中應簡明扼要,通俗易懂。
2.3.1 案例的實施[10] 課堂案例的導入采取多種方式,既可按傳統模式講授,在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以案例作為補充,供學生閱讀使用;也以案例為先導在一節課開始的時候即進行,從而引導教學,豐富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習效率;有時在相類似的疾病講授完后導入。通過病例的引入可使學生興趣提高,積極思考問題。在引入案例時注意到教師只需要提供原始材料,不需要提供分析觀點。課堂集體討論病例,分析,總結。
2.3.2 案例的導入 可采取多種方式,既可以按傳統模式講授,在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前提下以案例作為補充,供學生閱讀使用;也可以以案例為先導在一節課開始的時候即進行,從而引導教學,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習效率;也可以在相類似的疾病講授完后導入。通過病例的引入可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表現出很大的學習興趣,從而進入討論階段。在引入案例時教師只需要提供原始材料,不需要提供分析觀點。
課堂集體討論病例,可以允許同學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可先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后再進行個別學生的提問,同學之間互相補充,教師引導讓所有學生的思維都調動起來,活躍課堂氣氛,積極地回答問題,在分析討論階段學生做一些簡單筆記,把不同見解、合理建議記錄下來,可以允許意見、見解有沖突、紛爭。
通過病案討論引申出一定的結論,可以先讓學生總結,老師再作補充,也可老師總結,講出案例中的關鍵點以及討論中存在的不足和長處,對學生理解的難點疑點進行再一次的詳細講解,幫助他們更清晰地認識病案中的疑難問題,使案例中的問題更加明朗化或想法更具體化。課后學生上交學習報告,對自己在案例閱讀、分析、討論中取得了哪些收獲、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問題尚待釋疑等作一總結,并通過反思進一步加深對案例的認識。
2.3.3 案例教學方法效果評估 對于案例教學方法效果評估可采取多樣化[11]。積極嘗試以學生為主體、基于工作過程的任務驅動、創設情景等案例教學方法。注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形成一種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師生互動的教學方式。創設模擬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手段,使用圖文并茂、聲情相生的多媒體教學軟件或光盤,可通過制造全方位的案例教學環境,調動學生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感覺,提高教學效果。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相結合,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如參觀、訪問、考察、寫作、進行專題討論、主題辯論等,激發學生興趣。此外,還可以結合傳統方法命題,進行期末閉卷考試的考試評估法和以發放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的調查評估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有效評估。
3 結束語
本研究主要針對現代高等醫學教育背景下中醫藥學教育的教學現狀存在的問題,提出醫科院校中醫藥學大力實行模塊式教學下的案例教學法的改革實踐與探索嘗試。在該模式下將案例教學法與中醫學特色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相對比較抽象、玄妙深奧的中醫理論有一個較為深刻的理解,中醫知識得以扎實掌握。教學中加強理論知識向崗位實踐過渡的內容,為學生實習、走上崗位打下基礎。此方法側重實踐、師生交互,全面激發教師和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又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的中國文化底蘊,提高中醫學教學質量,培養全面發展的醫學人才。
筆者參加了案例版教材[12]編寫及修編,并在教學中應用。教材已經在2009年12月出版且在10余所高校(參編單位為主)的中藥、藥學、資源、營銷、醫學等多個開設中醫藥學概論的專業中進行了應用,反應很好。2010年12月即進行了第2次印刷。教材除案例外,還融入了學習目標、知識窗、知識拓展、英文小結、課后閱讀指導、思考題目等內容,以其新穎、全面、實用、生動獲得好評,2011年被評為“江蘇省高等學校精品教材”。基于模塊式教學模式下的中醫藥學案例教學法值得進一步推廣普及。
[參考文獻]
[1] 曲震理.胡清茹.提高藥理學教學質量探討[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14):1742-1743.
[2] 沈曉蓉.語文教學中的模塊單元式教學研究初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41(6):27-28.
[3] 馮曉玲,李瑩.模塊式教學法在中醫婦科教學中應用優勢[J] .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8):182-183.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4] 張啟森.模塊式現場教學的探索與實踐[A].江蘇省教育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綜合一專輯)[C].2006.
[5] 張騫,王娜娜,呂增華.淺談案例式教學在病理學實驗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2,2(20):109-110.
[6] 焦軼,龐剛.模塊式教學法在臨床專業研究生斷層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0,18(3):58-59.
[7] 張翠玲.醫科院校的中醫教與學[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22(8):88-103.
[8] 羅臻.案例教學法在藥事管理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藥事,2005,19(11):697-698.
[9] 周英,羅頌平.病案教學法在中醫婦科教學中的應用[J].中醫教育,2006,25(1):38.
[10] 祁秀玲,陳俊榮,,等.案例教學法在藥事管理與法規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2,9(9):144-145.
[11] 陳毓,李鋒濤,盧軍鋒.引案施教 以案導學――案例教學法在藥事管理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淺談[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4):68-69.
關鍵詞:臺灣 中醫藥 概況
一、臺灣中醫藥發展沿革
臺灣中醫藥的發展經歷了從巫醫到民間醫藥,再到中醫藥,及至今日的中、西醫藥共同發展的歷程。明代以前,臺灣被稱為 “瘴疫之區”。當時,生產力水準低下,加之受到“萬物有靈”思想的影響,人們常把治病救人的希望寄托在神靈身上,特別是當傳染病大規模流行之際。然而,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原住民也初步掌握了一些醫療保健知識,但總體上是水準較低,巫醫并存。
中醫藥從大陸傳入臺灣,文獻記載最早是明末清初年間。隨著造船業和航海技術的發展,明清以后,臺灣有了越來越多的大陸移民,他們帶去了中原文化,辦學堂兼習醫施藥,還發掘了不少當地的中草藥。
20世紀50年代,臺灣出現了第一所也是目前全臺灣唯一一所中醫藥專科院校―私立臺灣“中國醫藥學院”,但那時中醫藥受到西醫的沖擊,處于相對被動,發展滯后的局面。伴隨70年代開始全球的“中醫熱”,天然藥物、自然療法、中醫針灸日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臺灣中醫藥選擇了中西醫一元化的發展道路,融匯中西醫藥,培養兼通中西醫學的優秀醫師,促進中醫藥現代化,創造世界最新醫學。中醫藥事業進入了穩定發展的階段,一直持續到今日。
二、臺灣中醫藥現狀
2008年,臺灣中醫藥專業管理部門―“臺灣中醫藥委員會”對臺灣中醫藥科技和產業的發展制定了中長期規劃,內容包括:1、 持續推動構建中醫整體臨床教學體系計劃;2、成立專業管理機構負責中醫師的任職資格評選和管理;3、制定中醫師短期及長期培訓計劃;4、建立安全的中藥用藥環境,推動中藥產業的提升;5、建立健全中藥臨床試驗標準;6、積極促進中醫藥成果的推廣和應用;7、推進中醫藥的國際合作與交流。
(一)中醫醫政管理
1、中醫師執業資格的獲得
臺灣中醫師的產生有兩條途徑:一是私立臺灣“中國醫藥學院”培養的正規本科畢業生,二是通過中醫師特種考試合格而獲得行醫執照的。目前,基本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中西醫一元化的格局。老一代的中醫師多是遷臺前后赴臺的行醫人員,中青代中醫師是目前中醫舞臺的主要力量,多受到良好的中西醫教育,其中,相當一部分人畢業后赴美國、日本留學,帶回了許多新思路。
臺灣的中醫師執業考試分三類。一是“中醫師檢定考試”(簡稱“檢考”),第二種是“特種考試中醫師考試”(簡稱“特考”),第三種是“中醫檢核考試”。檢考是特考的前期,參考人員基本不受條件限制,只要年滿22歲,按照公布的必讀書籍自修即可參加(不限學歷,男女均可)。通過檢考者即可在臺灣參加中醫業務,但沒有行醫執照,檢考核格者可進一步參加特考筆試,特考非常嚴格,近兩年通過率不足2%。特考筆試合格后,還要經過1年半的臨床醫學訓練,成績優良方可領到中醫師考試及合格證書。檢核考試的報考資格是醫學院中醫學系畢業并取得學士學位,或醫學系畢業并修習中醫一定學分,或華僑在僑居地執行中醫師業務達到一定年限、聲望卓著者,考試通過即發給中醫師執業證書。伴隨這三類考試,產生了一系列中醫輔考機構,遍及全臺灣,它們定期出版刊物,提供相關信息及各考試科目準備要領。輔導形式有面授、書面函授、錄音函授等。
近年來,臺灣與大陸的中醫藥文化交流不斷深入,有越來越多的臺灣留學生在大陸獲得中醫藥碩士甚至博士學位后回臺從事中醫藥工作,他們為臺灣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同時也為海峽兩岸在中醫藥領域的交流和合作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2、中醫藥從業人員的在職教育
中醫師在職教育始于1977年,由當時的臺灣“衛生署”與私立臺灣“中國醫藥學院”及“中國文化大學”合辦“中醫師現代醫學進修班”,截至2012年底共舉辦了36期,受訓人員近萬名。主要是通過3~5個月的學習,接受現代基礎醫學教育,了解現代醫藥的新觀念、新知識、新技能,使用現代醫學儀器提高醫療技術。1987年頒布的“中醫師進修法案”對在職中醫師的培訓進行了規定,要求60歲以下的執業中醫師需利用雙休日進修,累計430學時,其中,現代基礎醫學課程220學時,中醫藥課程210學時。
藥師在職培訓始于1981年,目前臺灣領有執照的中藥商已有7000多人,他們的進修課程有中藥概論、本草、中藥方劑學、中藥炮制、生藥學等。
3、臺灣“中國醫藥學院”
作為臺灣歷史最悠久并且也是目前唯一一所培養中醫藥專業人才的高等院校,“中國醫藥學院”是一所中西醫合璧的學院,坐落于臺中市北區,1988年建立第二校區(云林縣北港媽祖紀念醫院毗連30公頃土地)。設有日間部10個系,夜間部1個系。分別是醫學系、藥學系、公共衛生學系、牙醫學系、醫事技術學系、學士后中醫學系、營養學系、護理學系、復健學系、藥學系(夜間部)。擁有碩士點5個(1975年開辦碩士班),博士點4個(1988年開辦博士班)。大學師生比例1:17。該院創辦最早的系是中醫系,1972年起,學制由原來的6年改為7年,必修學分359分,其特點是中西醫教育并重,注重基礎。在校學習5年后,還要臨床訓練2年,除學習相當數量的中醫科目外,還要學習全部西醫課程。學生畢業后獲取中醫師執照后還可參加西醫檢核考試。目前,75%的畢業生取得雙執照。中醫學系本科學制5年,畢業后只能報考中醫師執照。藥學系學制5年,必修學分184分。研究所碩士班學制2~4年,博士班2年。 學院附屬醫院2所。
(二)中藥藥政管理
1、成立“食品藥物管理局”。2008年11月20日,臺灣當局設立“食品藥物管理局”,作為對包括中醫藥在內的食品和藥品的行業行政主管部門,該局由原“衛生署”的“食品衛生處”、“藥政處”、“藥物食品檢驗局”及“管制藥品管理局”等幾個部門合并而成。該局的成立進一步強化了對中醫藥特別是新藥研發的管理,有益于促進臺灣中醫藥產業的發展。
2、進一步完善中藥法律法規。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比如:“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中藥新藥臨床試驗基準”等,從法制上對中藥,特別是新藥,在包括草藥、飲片、成藥的功效、安全性(包括微生物、重金屬、農藥殘留)等方面做了嚴格的規定和要求。
3、健全中藥臨床試驗環境。在中藥新藥臨床試驗方面全面建立“優良臨床實驗規范(GCP)”。
4、落實中藥材外包裝標識。臺灣中醫藥主管部門對于中藥的外包裝標識做出了詳細的規定。
5、提升外銷原料藥審查效率
6、建立首座藥物資料庫。臺灣“農林委員會”林業所建立了臺灣本土首座藥用植物資料庫,有1000多種藥用植物入庫,并利用GPS技術對植物的原產地進行定位。
7、建立藥品上市后不良反應監測體系。
三、海峽兩岸中醫藥合作與交流
從中醫藥貿易的角度,在ECFA框架下,兩岸多家企業已經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臺灣市場的很多中藥材來自大陸,對于藥材的供給和質控,兩岸建立了合作機制,中藥貿易方興未艾。在中醫藥教育領域,兩岸每年都有不少數量的中醫藥專業的學生到對方學習,進修,將當地先進的知識和技術帶回本地為本土服務。兩岸就中醫藥不定期召開研討會,從學術層面促進了交流與合作。當前,兩岸已經形成“一年交流、二年洽商、三年合作”的合作模式和效率。
[關鍵詞]傳統醫學;現代醫學;中西醫并存;醫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 R2-0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5-0084-02
不僅中國有自己的傳統醫學,世界各國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孕育并發展了各具特色的傳統醫學。而傳統醫學與西方醫學兩種醫學模式該如何共存一直受爭議。2014年5月24日,世衛組織第67屆世界衛生大會審議并通過了傳統醫學決議。該決議由我國提出,馬來西亞、韓國等國聯署。決議敦促各成員國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調整、采納和制定本國傳統醫學規劃或工作計劃,確保傳統醫學服務的安全性、質量和有效性。2015年12月20日,總理在中國中醫科學院成立60周年做出的重要批示中強調: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勇擔中醫藥振興發展重任,適應群眾健康需求日益增長的趨勢,堅持中西醫并重。擷英拾萃,下面,筆者將分析日本、韓國、馬來西亞傳統醫學現狀,并與讀者一起深思中醫與西醫并存的醫學模式。
一、醫療
在日本,漢方醫學是融合了其本國歷史發展起來的醫學模式。當西醫進入日本成為主流醫學時,日本基本廢除了傳統醫學,而如今,日本有多家醫院及醫學院附屬醫院開設了以“漢方醫學”、“補充替代醫學”或“東洋醫學”為名的傳統醫學門診。日本各地都有多種日本傳統醫學診療模式存在,如私立醫院、診所、針推、理療治療院。2003年日本醫生的漢方制劑使用情況統計發現,越來越多的日本民眾使用漢方制劑。日本批準的處方藥中有148種漢方藥,均納入健康保險;非處方藥中有210種漢方藥,總使用率達到90%以上。由此可見傳統醫學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同樣,中國也處在中醫和西醫并存的時代,中西醫都能服務于人民。
而韓國從事傳統醫學診療的醫師被稱為韓醫師。在韓國,傳統醫學和西醫的分界非常嚴格。韓醫師在接受韓國傳統醫學教育同時,需要完成各種西醫內容的學習,但仍無權給病人使用西藥。西醫師同樣無權使用傳統治療方法治療病人。雖然韓國的國策和法規并不完全支持傳統醫學,但韓國人民普遍愿意接受韓醫師的治療。
與中國、日本、韓國相比,馬來西亞傳統醫學類別較多,分為中醫學、馬來醫學、印度傳統醫學,并已成立傳統醫學的自我管理組織。這有助于對其從業成員的組織、注冊、建立其行業活動的管理標準。
據此可見,鄰國的傳統醫學在醫療服務當中具有一席之地,與西醫一起承擔著為人民健康服務使命。但傳統醫學和西醫該如何合理有效地并存?什么情況應選擇傳統醫學方法治療,什么情況應選擇西t治療,什么情況又應選擇傳統醫學和西醫結合治療?如何規范多種醫療模式并存下的醫療市場?這些問題一直值得深刻探討。
二、教育
鄰國是如何對待傳統醫學教育呢?日本政府曾經廢除過傳統醫學,同時廢除傳統醫學教育。但近年來,傳統醫學課程,如中醫學概論,重新進入大學成為必修課程,但仍未有專門從事傳統醫學的醫師資格批準制度。盡管如此,仍然有愛好中醫藥的西醫醫師、藥劑師、護理人員通過日本東洋醫學會的專科醫生的資格考試和認定,參與傳統醫學的推廣。
此外,日本的傳統醫學科普知識在民間的宣傳做得非常好,神戶中醫學研究會編輯出版的《黃帝內經》、《中醫學入門》、《中醫學概論》、《中醫臨床中藥學》等書籍圖文并茂,而且淺顯易懂,已有漫畫形式出版物,很受民眾歡迎,極大地促進了傳統中醫的推廣。相比日本,中國更重視傳統醫學的發展。在專業設置上,我們不僅有中醫專業,且在中醫專業中開展了西醫課程,我們有西醫專業,并且成立了中西醫結合專業,致力于中醫和西醫的差異及如何并存的研究。但向國民推廣傳統醫學理論這一方法可以借鑒日本。
韓國傳統醫學高等教育在學制和課程設置方面體現出如下幾個特點:1.學制長。韓國傳統醫學高等教育學制為六年。2.課程任務繁重。3.升級制度。即每年均設準入考試制度,未合格者不能進入下學年的學習。4.修煉醫制度。在課程的設置中,僅安排了臨床見習并未安排實習,學生如想提高實踐能力,可選擇做修煉醫,將臨床實踐能力和經驗的培養納入繼續醫學教育中。這種傳統醫學培養模式充分表現出選拔教育的特點,正如《素問?金匱真言論》中載岐伯語:“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傳統醫學的接班人,必須能夠忍耐學習過程的艱辛,有強烈的學習志愿,熱愛所學專業。我國中醫院校的本科學制基本為五年,本碩連讀一般為七年,學生在學時間較短,無法解決與現代科學文化環境沖突的問題。傳統醫學的傳承需有適合傳統文化學習的氛圍,大學責無旁貸地要擔當起這個責任,應該通過合理的學制設置,幫助學生適應傳統醫學的學習。
相比韓國,馬來西亞在傳統醫學教育方面較為落后,國內還沒有正規、系統的傳統醫學教育機構,但國家教育部下屬的高等教育認可委員會正在制定傳統醫學相關課程的學歷和學位標準規范的計劃。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實踐;新視野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22-0165-02
一、前言
隨著教育的進步與改革,我國的黨和政府對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給予了高度重視,不斷加大指導力度。2012年教育部等部門聯合的《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教思政[2012]1號)中指出“各高校要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實踐育人工作全過程,把‘實踐育人’的工作擺在人才培養的重要位置”。近年來,隨著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發展創新,社會實踐活動已由單純地“接受教育、增長才干”向“作出貢獻”轉變,部分高校也將社會實踐列入培養計劃的必修環節,為社會實踐制定了學分,規定學生在校期間必須完成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
二、新視野下社會實踐的內涵及體系結構
1.新視野下社會實踐的內涵。實踐是人類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屬于廣義上的社會實踐重要組成部分,指的是高等學校根據其培養目標的需要,積極地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知識、理論聯系實際的應用于創新的活動,是在成長成才過程中改造主觀世界、促進自身全面發展的活動,是在走向社會過程中與生產勞動和人民群眾相結合的,適應社會、承擔社會責任的活動。因此,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必然具有物質性、自覺能動性和社會歷史性等人類實踐活動的普遍性。只有從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結合的視野下出發,才能準確地把握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本質,并以普遍性要求和特殊性要求的滿足作為根本標準來確立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類型,即是只要是滿足人類實踐活動普遍性和大學生社會實踐特殊性的大學生活動都應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的范疇,并依托學校情況構建適用的體系,這就是創新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體系的新視野。因此,本論文將以廣西中醫藥大學為例,通過調查工、理、醫、管等門類的專業指導性教學進程中明確規定的屬于新視野范疇的社會實踐實施情況,分析廣西中醫藥大學基于新視角下社會實踐的普及程度。2.新視野下社會實踐的體系結構。
三、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意義
1.大學生社會實踐有利于培育全面發展人才。人才是第一生產力。現在的大學生,就是祖國最重要的人才儲備。因此,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關系著個人的綜合素質能力,還與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息息相關。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首先,通過參加實踐活動,大學生可以親身參與其中,通過社會實踐加深對國家社會基層的全方位了解,同時通過社會實踐可以培育情感、磨煉意志、鍛煉行為,激發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在實踐中能將課堂學習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2.大學生社會實踐有助于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大學生的學習性實踐、成長性實踐和社會化實踐。社會實踐是高校提高教書育人質量的重要途徑與手段。高校通過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可以根據實踐中得到的反饋信息檢驗和反思現行教學中的問題與不足,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以推動高校教學向現代化發展,與社會更好地接軌。3.大學生社會實踐有利于社會的發展。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一是可以弘揚我國優秀文化傳統,宣傳黨和國家的思想、政策、方針;二是深入基層,運用自身所學,為廣大群眾帶去知識普及和科學技術。
四、廣西中醫藥大學社會實踐培養計劃分析
通過收集廣西中醫藥大學各年級專業的本科指導性教學進程及學生訪談中得出以下分析。1.除小部分課程沒有安排“實驗見習討論”或“實踐”學時外,其他課程均單獨列出相應的學時。《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課主要是以制作課件講課、拍攝微電影、上網絡課堂自我學習等形式進行課程的實踐部分,而其他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則主要是以實驗室實驗或實訓操作的形式作為該課程的課堂實踐內容。2.本科指導性教學進程表中單獨列出了“實踐技能課程”部分,其中“軍事理論與技能”、“臨床技能培訓(周)”、“畢業實習(周)”3個方面是各個年級的進程表均規定為必修課程,對實踐的學分、學時、開展的學期做了明確規定。3.2011級~2013級的本科指導性教學進程表“實踐技能課程”中單獨列出了“社會調查”的規定學時及次數。但是在2014級的本科指導性教學進程表則將“社會調查”必修項從“實踐技能”部分刪去,而是加到了獨立成項的“第二課堂”里面做成詳細的規定。4.從2014級開始,本科指導性教學進程表中增加了“第二課堂”單項的必修學分要求,并在《學生手冊》中獨立成章詳細列出第二課堂學分實施辦法,其中包括“第二課堂學分”的含義、要求及積分折算學分的標準,同時就第二課堂的七個方面分項目做了詳細的積分執行標準,以鼓勵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5.廣西中醫藥大學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讓學生參與各種活動如傳統保健運動會、校園十大歌手比賽、禮儀大賽、急救技能大賽、PPT講課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心理健康月等等多類別的系列活動充實學生在校園內的社會實踐經歷,讓學生在學校里也能得到身心鍛煉。6.廣西中醫藥大學每年均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校園內廣泛宣傳,積極組織學生暑期參加“1+1”基層培養計劃、廣西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結合時事熱點,運用專業之長走進社會、走進基層、走進群眾,在實踐中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增廣見聞。
五、問題與思考
1.目前大學生的校內社會實踐活動更趨于是一種“精英實踐”,積極參與活動的大多是一些思想積極的同學或是學生干部,大部分學生則會選擇一些耗時短、易完成的活動以達到修夠學分的目的,如講座、報告會等。因此校內社會實踐活動雖豐富多彩,但是仍未形成“全員實踐”的模式,如何激發大部分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實踐是新視角下社會實踐體系實施的難點之一。2.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均與學分掛鉤,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不得不參加活動,但是由此引發的一個問題是學生在接到活動通知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參與這個活動能不能獲得積分”,能則參加,不能則無人問津,這導致了學生的功利性價值取向,需要學校及老師提前做好價值引導。3.社會實踐的主要實現途徑“第二課堂”缺乏完善的統計系統與制度。目前,統計每個同學參加實踐活動的情況主要是依靠“個人報名—班干現場點名核實—上報學校逐人統計積分”的形式進行統計考核,過程中難免存在易發生錯漏、重復統計、工作量巨大等問題。4.現行的社會實踐注重于對學生的育人功能,但是卻弱化了社會實踐的“為社會做貢獻”的本質目標。5.大學生社會實踐是一項實現學校立德樹人目標、促進教學教育改革、提升辦學治學質量、擴大學校社會影響力的長期工程,這并不是團委、學工處、教務處等幾個部門能獨立完成的,因此需學校全體教師全體參與,大力支持和幫助學生完成社會實踐,實現在實踐中增長才干、做出貢獻的需要。
六、結語
基于新視野下的大學生社會實踐可以極大地拓展高校學生對社會實踐本質的認識,可以讓學生在多層次的社會實踐中獲取更多提升自我、回報社會、接觸基層的機會,為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逄錦聚,陶德麟,王展飛.基本原理概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35-44.
[2]張玲.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道德情感的培養[D].河北師范大學,2002.
[關鍵詞] 番瀉葉; 外來藥; 性能理論; 本草考證
Preliminary study of history of senna be used in China――On
phenomenon about "reign medicine localized"
JIN Yuzhi1, YU Yue2, FU Lu3, MA Yandong4
(1. Department of Minzu Medicine, Beijing Moslem Hospital, Beijing 100054, China;
2.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Beijing 100070, China;
3. 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s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4. Institute of Basic Theroy for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Senna is one of the commonly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t present. After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that the drug medication history in China is not long, in our country ancient times, only "Hui prescription" in the records, other all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terature rarely mentioned. Since modern times, the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medicine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time and the modern western medicine books in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time generally close, may be relat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medicine.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literature about the drug property theory of herbal medicine is seldom discussed, and had been seen as "western medicine" (foreign medicine), with the medication experience continue to accumulate, widespread popularity and other factors, the drug gradually Chinese scholars have construct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theory of the resistance, so as to realize the "localization".
[Key words] senna; herbal history;foreign drugs; localized
doi:10.4268/cjcmm20161232
番瀉葉是目前中藥常用藥之一,又名旃那、瀉葉、番杏葉、地熏草、泡竹葉、兄弟葉、辛拿等[1]。根據現行《中藥學》教材記載,其最早見于文獻記載為《飲片新參》(王一仁著,1935年成書,1936年上海千頃堂書局出版),屬“攻下藥”,其味甘、苦,性寒,歸大腸經,功效為瀉下通便,主要應用于熱結便秘、腹水腫脹等[2]。根據現有資料,筆者認為該藥在出現我國醫學文獻中的時間早于1935年。該藥原為外來藥,其能成為現代中藥常用藥,是一個較為典型的“外來藥本土化”的案例,這一過程值得探討。
1 古代――在我國“回回”民族的經驗用藥
番瀉葉原產地為印度、埃及等,在現代常用中藥中屬于應用較晚的藥物。依照目前較為公認的歷史時期劃分,在我國古代(主要指1840年之前),番瀉葉罕見記載于醫藥文獻,目前僅在《回回藥方》中發現有相關內容。
《回回藥方》是一部記載外來醫學經驗為主的醫書,原書36卷,現僅存4卷,難以準確判定《回回藥方》的成書年代、作者等信息,目前學術界傾向認為該書大體成書于元明之際。通過對《回回藥方》殘本的研究,可以認為該書有著鮮明的“回回”民族醫學特色,具有與傳統中醫學不同的理論體系和用藥經驗,被學者視作阿拉伯伊斯蘭醫學傳入我國的歷史見證[3]。在《回回藥方》中,出現了多次“撒那亦麥乞”、“撒那麥乞”、“撒納亦麥乞”、“撒那亦馬其”等名詞,根據宋峴先生考據,上述名詞均為“旃那”之義[4],旃那即番瀉葉的別名之一。因此,可以認為番瀉葉在我國文獻中的記載應不晚于《回回藥方》的成書時間。
《回回藥方》中番瀉葉并非作為單味藥使用,而是與其他多種藥物共同組方,治療疾病包括中風、抽搐、紫白癜風等,給藥途徑包括了內服、外用等[5]。由于《回回藥方》的文本殘缺嚴重,因此難以得知在《回回藥方》醫學體系中如何界定番瀉葉的藥性和作用,只能推斷這一時期的番瀉葉曾用于上述疾病的治療,而其背后是否有成熟的用藥理論暫時還難以判斷。
與《回回藥方》的記載相比,我國古代醫藥、本草類文獻其他關于“番瀉葉”相關的記載難得一見,例如本草著作中,無論是《神農本草經》[6]、《本草經集注》[7]、唐《新修本草》[8]、宋《證類本草》[9]、明《本草綱目》[10]、清《本草綱目拾遺》[11]等大型綜合性本草著作,還是五代李《海藥本草》[12],清代墨西哥來華傳教士石鐸f《本草補》[13]等記載較多外來醫藥的本草書中均未見記載。其他的各類醫書,例如歷代方書、醫論、醫案、醫話中同樣未見番瀉葉相關記載。此外,檢索范行準《明季西洋傳入之醫學》中,未見有番瀉葉的記錄[14]。
需要說明的,1848年吳其F《植物名實圖考》刊行,該書收錄植物1 700余種,與傳統的本草著作相比,更側重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從刊行時間看,已屬于“近代”,但也未見到番瀉葉的記錄[15]。據此,番瀉葉在我國流傳開來并廣泛應用,很可能要在近代以后了。
2 近代――番瀉葉逐步在我國流傳并納入中藥體系
21 清末――散見于醫案醫話記載 清末,隨著的爆發,西方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等對我國造成巨大沖擊,一些西醫書籍進入我國,產生了一定影響。因此,筆者對這一時期的番瀉葉用藥史將通過中西醫書兩條線索加以分析。
清末的一些中醫著作中可以找到有關番瀉葉的記載。如成書于1881年坐嘯山人《診驗醫方歌括》中在治療痔瘡的條文下有一條關于瀉葉的記載,即“形尖而長,狀如柳葉,用數十片沸水沖服,專利大便,下三焦之火,瀉諸熱濕邪積垢,并去煙毒,輕者服一二次,重至三次,有利無弊,通暢即止,用代茶飲,極穩極便,附記于此”[16]。又如柳寶詒《溫熱逢源》(成書年代不詳,醫案應發生在1898年)[17]、過鑄《過氏醫案》(1901)[18]、沈祖復《醫驗隨筆》(1908)[19]、何廉臣《重訂廣溫熱論》(1911)[20]中,均提及“瀉葉”。此外,番瀉葉又名“泡竹葉”,清末民初時期醫案中也確有少數醫家以“泡竹葉”入藥,如金子久《和緩遺風》[21]。
上述文獻關于番瀉葉的記載有如下特點:①作用明確,即用于通便;②治療疾病具有一定的特異性,如溫病、煙毒等;③屬于“經驗用藥”,如《過氏醫案》中提及“鈐醫”的經驗等;④藥性理論較少,如上述幾處記載中,除坐嘯山人《診驗醫方歌括》有簡單論述外,其余幾書均未見對瀉葉進行藥性、功效理論的討論。
據此可以認為,這一時期瀉葉在我國中醫診療活動中已有所應用,其性能理論的建構尚不完整。不過,從這一時期的醫案中,似可以看出一些對此后進行番瀉葉中藥理論建構的素材。如上述記載中以治療溫病、煙毒的頻率較高,后來學者認為其“性寒涼”或即源于此。
清末我國編譯出版的西醫書籍也可以找到番瀉葉的記載。如《西藥略釋》(首次刊于1871年)被認為是目前發現的記載西藥傳入中國的較早文獻之一[22]。書中記載了“新拿”(原書注釋:俗名洋瀉葉),列舉了新拿的形狀、色味、功用、服法等,并附圖片說明。這可能是我國近代以來最早記載番瀉葉自身性質、藥理作用等內容的醫學文獻[23]。
此外,《西藥大成》(首次刊行于1887年)中收錄了“辛拿”,對其產地、種屬、性質、作用、制劑、植物圖、不同種屬分型樹葉圖等內容均詳細說明,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有“瀉性最穩,其功力最可恃”的說法[24]。
再如《萬國藥方》(首次刊行于1890年)中也收錄了“辛拿”(原書注釋:又名新拿),介紹了其的產地、性質、作用、制劑等內容[25]。
綜合清末時期中西醫書的時間,中醫書中最早見到瀉葉記載出現在19世紀80年代,與西醫書中出現“新拿”或“辛拿”的時間大致相符,此時我國已處于兩次后“國門”大開的背景之下,因此,中醫書中對番瀉葉用藥經驗的記載,可能與西方醫藥的傳入有關。
22 民國時期――進一步普及并開始納入“中藥”體系 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以來,番瀉葉在各類中醫著作中出現的頻次進一步增加。如張拯滋《通俗內科學》(1916)[26]、何廉臣《全國名醫驗案類編》(1927)[27]、華國振《留香館醫話》(1930)[28]、何廉臣《增訂通俗傷寒論》(1932)[29]、劉裁吾《痙病與腦膜炎全書》(1935)[30]等曾提及瀉葉,許多醫家將番瀉葉用于治療具溫病性質的各類疾病(部分為西醫感染性質疾病),取其通下作用。
民國時期對番瀉葉的性能理論建構也在逐步進行著。如嚴鴻志《感證輯要》(1920)引何廉臣觀點,將瀉葉與炒蔞皮、郁李仁等共同定為“滑降”,為攻下法的藥物[31]。謝v《本草新義》(1923)收錄了瀉葉,并介紹了功效等內容,不過,該書涉及到傳統中藥時,大多會包括了該藥的寒熱性質,瀉葉則并未提及[32]。何廉臣《實驗藥物學》(1924)對瀉葉的藥性論述相對較為完備。如概括其性味為“味苦而淡,性涼質滑”,提出其“入大小腸二經”。除此以外,還引丁福保《藥物學大成》的觀點――“瀉葉之瀉下功力頗為確實,且無腸充血及腸炎、過度泄下等之副作用,故凡可促腸排泄之諸病,皆可應用”[33]。陳仁山《藥物出產辨》(1930)中,有關于番瀉葉的記載,即:“產自架喇吉打。八九月新。苦,微寒。去積聚熱結,通大便閉塞”[34]。王一仁《飲片新參》(1935)中論述了性味為“苦香涼”[35],與陳仁山、何廉臣等觀點頗為接近。陳存仁主編《中國藥學大辭典》(1935)對番瀉葉“性質”論述為“甘苦大寒,兼有惡臭”[36]。
從上述幾種著作對番瀉葉性能理論的論述雖然趨向上大致相同,但在“寒涼程度”等細節上還存在著明顯差異。其中,何廉臣《實驗藥物學》中的說法值得關注,即“感動小腸,較蓖麻油速而且猛”,這種說法頗為接近西藥藥理的解釋,其對瀉葉歸經的論述“入小腸經”或許正是來源于此。
番瀉葉在民國時期的普及和理論建構并不表明在此時瀉葉已完成“中藥”體系的納入。在清末,中醫學與外來醫學的對立、論爭、融合已經初見端倪,在這種情況下,番瀉葉的“歸屬”問題就值得關注了。例如朱夢梅《家庭藥物學》(1919)中介紹甘草膏時,提到了甘草膏配伍“辛拿”以通便,此處使用的是西藥音譯名[37]。謝v《本草新義》中稱瀉葉“西名辛拿,藥出印度埃及等處”,并且明言其“中醫亦用之”,即該藥曾經“非中醫所用”。
更明顯的例子出自于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該書第4期第5卷(西藥部分,初版于1924年),旃那葉(即番瀉葉)位列其中。此外,張錫純的醫案中,也有“但用西藥旃那葉一錢”的記載,即將旃那葉視作“西藥”[38]。再如曹炳章《增訂偽藥條辨》(1930)稱“瀉葉,產自外洋……為西藥通便妙品”,即將瀉葉看成“西藥”。但是這并不妨礙他提出瀉葉“性味和平,不傷中氣”這種類似藥物性能的論斷[39]。
此外,許多民國時期較為有影響力的中藥專著,并未將番瀉葉收錄,例如初成于1914年并于1932年修訂刊行的張山雷《本草正義》[40]、1929年刊行的秦伯未《實用中醫學?藥物學》[41]、初稿于1932年并于1940年首次刊行的孟仲三《藥物學》[42]、1940年刊行的楊叔澄《中國藥物學》[43]、編寫多年并于1949年首次刊行的章次公《藥物學》[44]等,甚至曾經編寫過《藥物學大成》的丁福保,在他于1930年出版的《中藥淺說》中也并未收錄番瀉葉[45]。據此,或可以認為在上述學者看來,番瀉葉并非“中藥”或“常用中藥”。
3 建國以后――納入中藥體系并完成其理論建構
1949年建國以后,番瀉葉真正融入“中藥”體系,并逐步完成其性能理論的結構。建國初期,我國政府鼓勵中西醫團結,希望中醫藥逐步走向科學化,一些帶有中西醫匯通特色的中藥書籍在建國初期刊行。
葉橘泉曾在1938年編寫過《臨證實用藥物學》,1951年完成將該書的修訂,命名為《現代實用中藥》,該書于1953年再次修訂,以期達到編寫“全國性的合乎現時的中藥藥典”的目的。該書中收錄了番瀉葉,提出番瀉葉“性寒、味甘苦、無毒”的藥性。值得一提的是葉氏在書中提出該藥產地為“我國南部各省區”[46]。
朱顏《中藥的藥理與應用》(1954)一書中也將番瀉葉收錄,書中以陳存仁《中國藥學大辭典》中相關內容為主要依據論述番瀉葉的藥理作用,在論述其產地時,則與葉橘泉的觀點類似,提及番瀉葉的產地包括了中國南部[47]。
此時番瀉葉已經基本納入我國中藥理論體系了,但其藥性理論仍未建構完成,如1958年南京中醫學院主編《中醫學概論》雖然收入了番瀉葉,但在論述番瀉葉時并未提及其“歸經”(同為瀉下藥的大黃、樸硝均包含歸經)[48]。
1960年我國出現了中醫高等院校統編教材,由成都中醫學院負責《中藥學講義》的編寫(即學界通稱的“一版教材”),該書提出番瀉葉“苦甘大寒,兼有惡臭,歸大腸經”。值得一提的是,一版教材中還明確提出該藥“古書未見記載,近代開始應用”[49]。此后的統編教材也多將其收錄。據統計,自統編教材出現以來,有200余種“核心藥物”,這些藥物基本被各版教材收錄,其名稱、分類、功效、主治等亦相對穩定,番瀉葉位列其中[50]
至此,可以認為番瀉葉已經完成“本土化”的過程,成為了中藥性能理論,并以統編教材的形式得到了較為廣泛認可的“中藥”了。
4 討論
通過對上述材料的梳理,可以看到盡管番瀉葉在我國元明之際的古籍中已見記載,但并未真正在此時成為在我國得到廣泛應用的藥物。近代以來的番瀉葉被我國使用,則屬于“再傳入”。如今,番瀉葉已經依靠統編教材等形式成為“中藥”,即完成了其“本土化”的過程。
如果探討這一過程得以順利實現的因素,可概括為以下2點:①有效便捷,相對安全:番瀉葉主要的藥效在于通便,屬于臨床常用治法之一,就其效果來看,自《西藥大成》主張番瀉葉“瀉性平穩可恃”以來,不少醫家認可其效果,并衍生出可以治療多種感染、發熱相關疾病;②易于購買,廣泛種植:番瀉葉在我國近現代具有其易于銷售和種植的便利的特點,民國時期不少文獻中都提到該藥便于購買,已經有不法商販造假牟利(《增訂偽藥條辨》),其濫用已成“流弊”(曹穎甫《經方實驗錄》,1937)[51],建國初期葉橘泉等的著作中提出番瀉葉在我國南方省區已經得到了種植。
與番瀉葉情況類似的還有部分藥物,以南瓜子為例。該藥在《中藥學》教材中為“驅蟲藥”,屬教材“核心藥物”之一。回顧歷代文獻,雖然南瓜引入我國已有數百年歷史,但南瓜子并未明確記載其功用。至民國時期朱夢梅《家庭藥物學》稱“本草未言其功用,而歐美各國以為驅除絳蟲通用之品”,謝v《本草新義》云“西人用為驅蟲絳蟲之通劑”。建國后,葉橘泉《現代實用中藥》將其性味、作用等提及,一版教材列舉了其性味功效,五版教材又論述其歸經[52],此后,其藥性理論基本趨于穩定。對比番瀉葉,南瓜子的性能理論建構時間更短,但因其同樣具有藥效明確、普及度高、作用平和等特點,所以被納入中藥體系。相反,另有一些植物藥也曾傳入我國,但如今并未真正本土化成為“中藥”。例如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就曾經記載,并且據傳因為曾經給康熙皇帝治病而名噪一時的“金雞納”(金雞勒);命名方式與瀉葉頗為相似的催吐藥“吐根”等。上述藥物因為其普及程度、適應癥、安全性等因素,最終還是沒有被成功的納入到中藥體系內。
此外,在番瀉葉本土化的進程中,一些主張“中西醫匯通”或“中醫科學化”的學者起到了重要作用,如謝v、張錫純、何廉臣、曹炳章、陳存仁、葉橘泉、朱顏等。他們積極學習西醫藥知識,將番瀉葉作為“中藥”使用,并以西藥藥理、臨床經驗等作為素材,建構其性能理論。冉雪峰在其1949年修訂的《大同藥物學》中提出了“中藥西藥化”、“西藥中藥化”、“打破中西牢籠”等觀點[53],這可以視作為對這類醫家思路的一種概括。
5 小結
近代以來,中醫最重要的科研方向之一是“中醫科學化”。學者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以研究中藥的化學成分,中藥與人體組織器官的關系,中藥提純加工等作為研究方向,已經取得了不少豐碩的成果。通過番瀉葉“本土化”的案例,可以認為傳統的中藥理論對外來藥物的“同化作用”并沒有消失。近些年來有學者嘗試著對西藥(化學藥)物提出類似“中藥藥性”的解讀,并提出一些觀點,如抗生素類藥物藥性屬寒[54],激素類藥物屬“溫燥”,抗腫瘤藥物也應辨其寒熱[55]等。盡管這些觀點的臨床價值還有待進一步的檢驗,但均體現出了中藥性能理論及其思維方式的生命力,值得作進一步的關注和探索。
[致謝] 本文在構思和撰寫的過程中,曾得到中國中醫科學院伊廣謙老師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程超寰本草釋名考訂[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447
[2] 鐘贛生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
[3] 單于德回族醫藥簡史[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68
[4] 宋峴古代波斯醫學與中國[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1:73
[5] 佚名回回藥方原文[M]//宋峴回回藥方考釋.下冊殘本影印北京:中華書局,2001
[6] 馬繼興神農本草經輯注[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7]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 [M]輯校本尚志鈞,尚元勝輯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
[8] 蘇頌新修本草[M]胡方林整理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1
[9] 唐慎微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1
[10] 李時珍新校注本本草綱目[M]劉衡如,劉山永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2013:1
[11] 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M]閆志安,肖培新校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
[12] 李海藥本草[M]輯校本尚志鈞輯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1
[13] 石鐸f本草補[M]//海外回歸中醫善本叢書第十冊鄭金生,甄雪燕點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745
[14] 范行準明季西洋傳入之醫學[M]牛亞華校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
[15] 吳其F植物名實圖考校釋[M]張瑞賢等校注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8:1
[16] 坐嘯山人診驗醫方歌括[M]//段逸山,吉文輝主審中醫古籍珍稀抄本精選四范欣生點校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87
[17] 柳寶詒溫熱逢源[M]//裘慶元輯胡國臣,陳家旭、吳少楨主校三三醫書第一集北京:中國中醫藥報社,1998:35
[18] 過鑄過氏醫案[M]無錫:過氏家刻本,1901:19
[19] 沈祖復撰醫驗隨筆[M]//裘慶元輯,盛維忠,廖果,胡曉峰主校三三醫書:第三集北京:中國中醫藥報社,1998:127
[20] 戴天章重訂廣溫熱論[M]何廉臣重訂張家瑋點校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51
[21] 金子久和緩遺風[M]//裘慶元輯張年順,樊正倫,芮立新主校三三醫書第二集北京:中國中醫藥報社,1998:578
[22] 李彥昌,張大慶華夷之辨與中西之別:中國近代早期藥物稱謂的分化與演變[J]中國科技史雜志,2015(3):336
[23] 孔繼良西藥略釋:卷一[M]嘉約翰校正廣州:博濟書局,1886:67
[24] 來拉,海德蘭西藥大成卷五[M]傅蘭雅筆譯趙元益筆述上海:江南機器制造總局,1887:45
[25] 萬國藥方卷第六[M]洪氏提反譯上海:美華書館,1915:64
[26] 張拯滋通俗內科學[M]//裘慶元輯吳少楨,韓秀榮主校珍本醫書集成第二冊(通治、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類)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276
[27] 何廉臣全國名醫驗案類編[M]王德敏,崔京艷點校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8] 華國振留香館醫話[M]//計楠等撰輯邢玉瑞,唐雪梅,尤姍姍注釋客塵醫話(附:對山醫話,留香館醫話)上海:上海浦江教育出版社,2011
[29] 何廉臣連智華點校增訂通俗傷寒論[M]福州:福建中醫藥出版社,2004:284
[30] 劉裁吾痙病與腦膜炎全書[M]//劉炳凡,周紹明湖湘名醫典籍精華?內科卷周慎點校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625
[31] 嚴鴻志感證輯要[M]李玉清,黃娟,孔校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
[32] 謝v本草新義[M]//謝v(中西)醫學速成法第四編上海:上海會文堂書局,1935:19
[33] 何廉臣實驗藥物學[M]黃燕點校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08
[34] 陳仁山藥物出產辨(十五)[J]中藥與臨床,2013(1):64
[35] 王一仁飲片新參[M]上海:千頃堂書局,1936:175
[36] 陳存仁中國藥學大辭典[M]上海:世界書局,1935:1333
[37] 朱夢梅家庭藥物學[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39
[38] 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M]魯瑛等校注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262
[39] 曹炳章增訂偽藥條辨[M]劉德榮點校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69
[40] 張山雷張山雷醫集上[M]浙江省中醫管理局張山雷醫集編委會編校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5:166
[41] 秦伯未實用中醫學[M]吳大真,王鳳岐,王雷,范志霞等輯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4:51
[42] 孟仲三藥物學[M] //張如青,黃瑛近代國醫名家珍藏傳薪講稿:中藥類譚春雨校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43] 楊叔澄編述肖紅艷整理中藥大義:中國藥物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2
[44] 章次公藥物學[M]//張如青,黃瑛近代國醫名家珍藏傳薪講稿中藥類譚春雨校注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
[45] 丁福保中藥淺說[M]黃燕點校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46] 葉橘泉葉橘泉現代實用中藥[M]葉加南等整理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5:298
[47] 朱顏中藥的藥理與應用[M]北京:健康書店,1954:173
[48] 南京中醫學院中醫學概論[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58:231
[49] 成都中醫學院本草教研組中藥學講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0:55
[50] 蔣淼統編中藥學教材沿革考[D]成都:成都中醫藥大學,2011
[51] 曹穎甫經方實驗錄[M]姜佐景整理李玉清校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196
[52] 凌一揆中藥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34
[53] 冉雪峰冉雪峰本草講義[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4
[關鍵詞]藍刺頭屬;傳統醫藥;民族醫藥
菊科藍刺頭屬Echinops植物在全世界約有120種,分布在歐洲東部和南部,北非及亞洲。在我國藍刺頭屬植物有17種,主要分布于東北、內蒙古、新疆、甘肅東部、寧夏、河北、山西及陜西等[1]。研究文獻主要集中于藍刺頭Echinops latifolius Tausch[2]、砂藍刺頭E.gmelini Turcz[3]、華東藍刺頭E.grijisii Hance[4]、新疆藍刺頭E.ritro L[5]的部分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國外研究者主要對其本土具有代表性的藍刺頭屬的一些植物進行了生物活性研究工作。
傳統醫藥學是傳統中醫藥學、印度醫藥學及阿拉伯醫藥學等傳統醫藥學系統以及多種形式的民間療法的統稱。中國的傳統醫藥學包括中醫藥學、民族醫藥學和民間醫藥學3部分構成[6],民族醫藥與該民族所居住區域的氣候、地理、動植物系和自然資源密切相關。藍刺頭屬藥用植物在我國在中醫藥或者少數民族醫藥中均有所應用,在我國,藍刺頭屬禹州漏蘆作為一種傳統中藥,至1995年一直與祁州漏蘆混用,直至《中國藥典》1995年版首次將禹州漏蘆和漏蘆分列為2個中藥品種收載。近年來隨著對藍刺頭屬植物研究的深入開展已證明上述二者化學成分及療效各不相同,故《中國藥典》2010年版規定禹州漏蘆的名稱統一為Echinopsis Radix,其來源為菊科藍刺頭屬植物藍刺頭E. latifolius或華東藍刺頭E. grijisii的干燥根。因各民族居住地域、文化傳統、歷史背景等不同的原因,常形成不同民族醫藥所用的同一屬植物藥用藥習俗和治療方法的不同,本文在大量文獻的基礎上,重點展示了藍刺頭屬植物在我國傳統中醫藥及一些少數民族醫藥中的應用,以深度開發該植物資源的藥用價值以便廣泛應用于醫療領域,對我國傳統醫藥的發展和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藥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社會意義和醫療價值。
1 藍刺頭屬植物在我國傳統醫藥中應用
1.1 藍刺頭屬植物在中醫藥中應用 漏蘆始見于《神農本草》,并列為上品。其收載于各中醫藥古籍及現代藥的基本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很多中醫藥古籍和地方相關的藥志都記載了有關“漏蘆”的各種性味、藥效、制劑及應用特點及療法[7-9]等,其功效與應用基本相同。按上述古籍記載和各家論述可以推斷出漏蘆是古今往來常用的中藥材之一,其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通,下乳,通肌脈等多種作用。以前的古籍和藥志上漏蘆指的是一般為菊科植物漏蘆屬祁州漏蘆Rhaponticum uniflorum(L.)D.和藍刺頭屬禹州漏蘆E. latifolius的根。功用主治方面2種藥材幾乎都混用,同時也存在另一些混淆品一起混用現象。因此有必要對藍刺頭屬植物曾做為“漏蘆”藥材來源植物的運用沿革或稱混淆情況做一說明。
“漏蘆”混淆品介紹如下。歷代本草中所述的漏蘆品種不盡相同,民間存在誤用、混用的現象。現將漏蘆及其混淆品的鑒別概述于表2。由表2可知,在全國中草藥匯編記載及國內研究者報道了漏蘆混淆品,漏蘆的混淆品涉及到8個科約30種植物[10-11],各地習用混用現象較多,這些混淆品包括同科屬植物及不同科屬的植物,還有一些形態特征與藍刺頭屬植物相似的,大多數是以根入藥為主,這一點可以明確反映出漏蘆主要是根類藥材。綜上所述,實際應用中仍有混用現象,混用現象比較嚴重及頻繁,這會影響療效,甚至會導致治療用藥的差錯[12]。對2種漏蘆進行植物來源、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上的應用對比研究及文獻觀察,可知漏蘆名下的祁州漏蘆和禹州漏蘆為同科不同屬的2種植物,已證明其所含化學成分不同,療效亦不盡相同,因此《中國藥典》1995年版將祁州漏蘆稱漏蘆,禹州漏蘆另列作為獨立品種[13],以漏蘆的正品名義加入了藥典。
研究報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發現毛莨科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lia Kom.d的根莖飲片與祁州漏蘆混用,為了保證臨床用藥的準確,采用層析和紫外光譜方法進行定性鑒別研究,發現薄層色譜的斑點數目、斑點熒光顏色及紫外光譜等方面存在明顯不同[14]。所以臨床上要鑒別及分開應用,不可混用[15]。隨著醫療事業,中藥資源普查及相關科研課題的日益發展,對中藥資源鑒定、療效與活性成分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進展。《中國藥典》2010年版繼續收錄藍刺頭及同屬植物華東藍刺頭E.grijisii作為“禹州漏蘆”入藥。
1.2 藍刺頭屬植物在蒙醫藥中的應用 在蒙醫藥中,供藥用的藍刺頭屬植物是驢欺口E.latifolius的頭狀花序,本品載于《智慧之鑒》。是蒙醫常用藥材之一,近代蒙醫學文獻均以阿札格――刺日敖恩作為烏日格斯圖――呼和(藍刺頭)收載。蒙藥名為:扎日阿――烏拉(藍刺頭)收載[16]。蒙藥標準上起草的藍刺頭是菊科植物驢欺口E.latifolius 的頭狀花序,與蒙醫所用的藍刺頭一致[17]。中華本草蒙醫卷中記載其味苦,性涼。效稀、輕、柔、純。具有固骨質,接骨愈傷,清熱止痛作用。主治骨折,骨熱,刺痛,瘡瘍。一般常做成治骨熱的散劑,主成分含有杜仲、藍刺頭各等量,支撐煮散劑。蒙藥擬上衛生部部頒標準上記載其復方制劑,如清肺十三味散,具有解表作用復方散劑;風濕止痛二十五味丸,“協日烏素”等丸劑,具有散瘀等作用;肝炎喜(丸),具有舒肝清熱,健胃消食等作用;清感九味丸,具有消“黏”,解熱,止咳等作用。清瘟十二味丸,具有清瘟,解熱,止痛等作用。主要劑型以丸劑和散劑為主。其中代表性制劑是二味杜仲湯,從骨密度、骨生物力學及骨代謝無機元素方面探討“二味杜仲湯”防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機制,為傳統醫藥臨床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用藥提供可靠的實驗依據[18]。
蒙藥文獻記載中藥漏蘆與蒙藥漏蘆花為同一植物不同藥用部位,但其功效不同。蒙藥漏蘆花(蒙古語: 洪古爾―珠爾) 是祁州漏蘆Rh. unitflorum的干燥花。其性味苦、涼、糙、稀、鈍、柔,具有殺“黏”、止刺痛、清熱、解毒、抗病毒、解表的功能,主治感冒、心熱痢疾、血熱及傳染性熱癥。漏蘆和漏蘆花為同一植物的不同藥用部位,在中藥和蒙藥中都是常用藥,功效也不盡相同[19]。
本文所介紹的“蒙藥藍刺頭”收載于《內蒙古蒙藥材標準》(1986年版)和《衛生部藥品標準》蒙藥分冊(1998年版),并于《中國藥典》2005年版收錄的藍刺頭及同屬植物華東藍刺頭E.grijisii作為禹州漏蘆入藥[20]。蒙醫藥中漏蘆及藍刺頭混用情況一直存在,雖為同科植物,但不同屬,尤其是現代研究發現兩屬植物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方面有所不同等原因[21],建議按照《中國藥典》2010年版,兩者分開及準確地應用,為該植物資源的合理開發及確保準確療效提供可靠的依據。
蒙藥藍刺頭相關專利查見2項,分別為一種治療骨傷的蒙藥,經動物試驗和臨床實驗證明,該藥具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續筋接骨等功效,對于軟組織挫傷、擠壓傷、關節扭傷、外傷和手術所致的開放性創傷、肢體骨折等多種骨傷均具有顯著的療效[22]。另一項是其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通過該方法對藍刺頭有效成分的提取,使得藍刺頭的藥效得以充分發揮[23]。
1.3 藍刺頭屬植物在維醫藥中的應用 維吾爾醫藥臨床上應用的藍刺頭屬植物是新疆植物志記載的硬葉藍刺頭-新疆藍刺頭E.ritro 的根(維藥名:“扎格扎格哦提”)。其性濕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生肌下乳的功效,用于治療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癰瘡腫痛、乳汁不通、骨節疼痛、熱毒血痢和痔瘡出血等,一般用法是與其他藥材調配水煎服為主[24-25]。新疆藥用植物志記載新疆藍刺頭E.ritro 又名硬葉藍刺頭,其根,花序,果實和種子皆可入藥,具有清熱解毒,排膿止血,消癰下乳的功效[26]。新疆植物志記載新疆地產12種藍刺頭屬植物中E.ritro 及E.gmelini等具有藥用活性[27]。據文獻記載藍刺頭屬植物全緣葉藍刺頭E. integrifolius Kar. Kir. (Asteraceae)在維吾爾傳統醫藥中常用于治療高血壓[28]。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E.ritro 和E. integrifolius 的化學成分分離鑒定及初步藥理活性的探索方面[29-30]。
1.4 藍刺頭屬植物在哈薩克醫藥中的應用 在我國哈薩克醫藥中應用的藍刺屬植物常見品種有藍刺頭E.sphaerocephalus 等同屬主要藥用植物的全草(含根)入藥(哈薩克語藥名:“皇額繞巴斯”或“拉合撒”)。哈薩克藥志中記載該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生肌,舒筋通脈,下乳等作用。主治乳腺炎,痛瘡,腫痛,腮腺炎。該書還記載其治療流行性腮腺炎,乳腺炎初期,乳汁不下,不孕癥,體虛及痛瘡腫痛等各種方劑[31]。研究報道對哈薩克藥用E.sphaerocephalus L.做了藍刺頭堿結構鑒定研究,采集的果實,根及全部草做了全面預試,發現種子的醇浸出液生物堿檢出明顯[32]。
據前蘇聯《哈薩克斯坦植物志》記載其分布于18種1變種,另有文獻報道哈薩克民族世代聚居地區分布近25種藍刺頭屬植物,可見在哈薩克民族醫藥中具有廣泛的資源基礎。其中E. ritro L.主要分布在哈薩克斯坦東部大草原,其用來增加脊髓的反射性興奮,作為骨骼肌強壯劑,還可以用于外周面部神經麻痹、多發性動脈粥樣硬化、關節疼痛、脊髓炎及治療脊髓灰質炎[33]。還有文獻介紹了用該屬植物來治療發燒和皮膚疾病[34],研究發現果實中脂肪油含量高達27%,生物堿含量高達20%,藍刺頭生物堿具有多種用途。
1.5 藍刺頭屬植物在朝鮮族醫藥中的應用 朝藥志記載藍刺頭E.latifolius作為漏蘆入藥,管狀花及根用于身上熱毒惡瘡、瘙癢、癮疹、乳癰、瘰疬、瘡疹。《民族藥志二》記載其洪高日召勒:根主治身上熱毒、惡瘡、瘙癢、癮疹、乳癰、瘰疬、瘡疹。
2 結論與展望
藍刺頭屬植物是我國傳統醫藥中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以及地方特色的植物藥,是各民族醫藥中廣泛應用的藥用資源。藍刺頭屬植物多數能夠對應治療不同病癥,如清熱解毒、排膿止血、消癰下乳,利尿,神經滋補和止咳,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續筋接骨,墮胎和壯陽等。能治療骨質疏松、肺結核病、麻風病、胃病、腎病、瘧疾、障礙、脊髓炎、大腦疾病、哮喘、腹瀉、腮腺炎等。綜上所述,藍刺頭屬植物是我國傳統醫藥中的重要藥用資源,開發利用潛力較大,具有深遠藥用價值和意義。
目前,醫藥產業更加關注自然界新穎的具有生物活性的資源[35]。藍刺頭屬植物在菊科屬于具有較高藥用價值的寶貴資源,也在我國傳統醫藥中具有廣泛的應用歷史和價值[36-37]。現有科研工作對其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方面的研究尚不夠充分,同時還存在著資源混用等現象。本課題組通過對藍刺頭屬多種植物進行系統研究發現其具有抗腫瘤活性成分噻吩類化合物以及黃酮、多酚、三萜、生物堿等眾多化合物,取得了一系列成果[5,28,30,37]。因此對藍刺頭屬植物資源化學成分和生物活性作用的深入研究,為進一步開發和利用藍刺頭屬植物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對于藍刺頭屬植物治療不同病癥起主要作用的活性化合物及相關藥理作用之間的追蹤研究尚待繼續開展。總之,今后仍需加強藥理學、分子生物學與植化相關研究,并在相關研究基礎上對其生物活性進行拓展和分析,發現更多有效成分并闡明其作用機制。為綜合準確的利用這一豐富植物資源,尋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并對臨床應用、新藥研制及擴大藥源提供參考和依據。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2]劉月,果德安,趙玉英.藍刺頭屬植物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國外醫藥?植物藥分冊,1999,14(1):9.
[3]李華民,何藍.砂藍刺頭化學成分研究[J].質譜學報,2005,26(1):64.
[4]金文榮.華東藍刺頭化學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杭州: 浙江大學,2008.
[5]李媛,波拉提?馬卡比力,賈曉光,等.藍刺頭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概況[J].中國現代中藥,2013,15(7):563.
[6]崔箭,唐麗.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醫學概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社,2007:1.
[7]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下冊[M].2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3628.
[8]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社,2004:2576.
[9]李喜鳳,余云輝,邱天寶,等. 禹州漏蘆的本草考證[J].時珍國醫國,2011,22(11):2750.
[10]全國中草藥匯編編寫組.全國中草藥匯編.上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892.
[11]朱婕好,鄭繼明.漏蘆及其混淆品的簡要鑒別[J].中國藥業,2007,16(4):57.
[12]王學光,任九凌,王松柏.中藥漏蘆過量中毒一列[J].中原醫刊,1988(5):12.
[13]滕吉嶺,蔡學文.祁州漏蘆與禹州漏蘆應分用[J].山東中醫雜志,1999,18(3):131.
[14]陳永林,霍德蘭,趙華英,等.兩種漏蘆及一種偽品的鑒別[J].山東醫藥工業,1998,17(1):30.
[15]趙建波.中藥漏蘆臨床宜鑒別應用[J].黑龍江中醫藥,1988(4):47.
[16]藥品檢驗所.擬上衛生部蒙藥部頒布標準[S]. 1996:120.
[17]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蒙藥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341.
[18]董重陽. 蒙藥二味杜仲湯對去卵巢大鼠骨代謝無機元素影響的實驗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醫學院,2010.
[19]娜荷芽,王小虎,圖雅,等.漏蘆與漏蘆花研究進展[J].內蒙古醫科大學學報,2013,35(3):241.
[20]紅霞,旭紅,林燕,等.蒙藥藍刺頭的生藥鑒定[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0(2):55.
[21]王宏偉.藍刺頭研究進展[J].疾病監測與控制雜志,2011,5(12):734.
[22]奧?烏力吉.一種治療骨傷的蒙藥:中國,101116674[P]. 2008-02-06.
[23]畢力夫. 蒙藥藍刺頭有效成份的提取方法:中國,101780129A[P]. 2010-07-21.
[24]阿巴拜克熱?熱合曼.維吾爾醫常用生藥[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00.
[25]李良波,任潔,賴仞,等. 新疆藍刺頭中一個新的過氧環狀化合物[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11,32(4): 891.
[26]中國科學院新疆生物土壤沙漠研究所.新疆藥用植物志.第3冊[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4,176.
[27]安爭夕.新疆植物志.第5卷[M].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生出版社,1999,237.
[28]Franois S, Céline D ,Ulugbek K,et al.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Echinops integrifolius[J].Biochem Syst Ecol,2013,47: 42.
[29]周容,波拉提?馬卡比力,賈曉光,等.新疆藍刺頭化學成分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2011,31(3):616.
[30]周容,許晶晶,波拉提?馬卡比力,等.新疆藍刺頭特征化學成分初步研究[J].新疆農業科學,2011,48(1):45.
[31]王仁.哈薩克藥志.第1冊[M].烏魯木齊:新疆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108.
[32]陳躍坤,劉金榮,鐘守明.蘭刺頭堿的結構鑒定[J].石河子醫學院學報,1988(1):46.
[33]К В Доброхотова,А А Писарев. ЦЕЛЕБНЫЕ РАСТЕНИЯ ВОКРУГ НАС[M]. Алма. Ата:Издательство《Казахстан》,1980:77.
[34]А А Иващенкоредакторредактор. РастительныймирКазах стана[M]. АлматыНаучно-популярное издание,2009:51.
[35]Yang Y, Qiang L X, Ping C T.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research 2009′s progress in China[J].Chin J Nat Med,2009,6(1):7.
[36]Hymetea A,Iversena T H,Rohloff J.Screening of Echinops ellenbeckii and Echinops longisetus for biologicalactivities and chemical constituents[J]. Phytomedicine,2005(12):675.
[37]李媛,波拉提?馬卡比力,賈曉光,等.藍刺頭屬植物生物活性研究進展[J].新疆農業科學,2013,50(3):530.
Overview of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of Echinops genus in Chinese medicine
PARHAT Rozi1,3, Bolat MAKABEL2,3*, Ugulhan NURHABEK3, Amangul TOHONRBEK3, Hayni4,
SONG Fei-fan4, Asiya BAYSANBEK3, YANG Hai-yan1, DING Gang2, ZOU Zhong-mei2*
(1.College of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China;
2.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Institute of Medicinal Plant Development,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
Beijing 100193, China; 3.Xinjiang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Xinjiang Institute of Kazak Medicine, Urumqi 830004, China;
4. School of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njing University, Urumqi 830046, China)
[Abstract] Asteraceae Echionopos (Echinops genus) is one of the world′s plants commonly us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rbs. In this paper, a lot of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and modern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inal plants i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our country Echionopos made a brief presentation and evaluation, and its in Chinese Han, Mongolian, Uygur, Kazak, Korean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related research conducted profiles. To further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use of the abundant plant resources and research, in order to find biologically active natural products, provide reference basis for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new drugs developed and expanded drug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