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遺傳學前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撫慰;鼓勵;靜脈穿刺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6)06-0082-01
方法:
心里撫慰在兒科或門診輸液室等各項護理工作中作用越來越顯著,特別在靜脈穿刺時對各種不同年齡、不同性格、不同情況的患兒進行心里護理和心里撫慰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效果,也大大提高了護士的工作效率。結合臨床工作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有效的、合理的方法和措施。
1.配合型(依從型) 這類患兒安靜不哭不鬧不退縮,依從性較高,只需一名家長協助或無家長協助均可,靜脈穿刺時能很好的主動配合護士,作為這類患兒我們應當多鼓勵、多表揚、加大贊賞,激發患兒的勇氣提高耐受力,讓他給別的小朋友做出榜樣,讓患兒本人感覺很自信、勇敢,得到大家的喜歡。讓他告訴別的患兒其實打針一點也不可怕,也對以后靜脈穿刺沒有恐懼感
2.恐懼型(緊張型) 這類患兒表現為膽怯、臉紅、手出汗,反復詢問和自語,‘我害怕、我怕疼’等,對于這類患兒靜脈穿刺前護士爭取能夠給患兒一個良好的印象,面帶笑容用親切的語言、和藹的態度主動熱情去接觸患兒、親切叫出患兒的名字。對他外表服飾或其他特別的地方進行贊揚,比如‘你的發卡很漂亮,能告訴我在哪里買的嗎?我也想有一個。’詢問患兒的好朋友、幼兒園開心的事情、學習情況等,有效的語言交流和對患兒有效的觸摸使他們感到一種親近感、信任感和被關心感。給患兒播放喜愛的動畫片或喜愛的玩具和書等分散注意力(吃的除外,防止患兒哭鬧時導致窒息),降低恐懼氣氛,宜選一位勇敢堅強的孩子做表率,縮短穿刺時間,保證穿刺質量,操作時配以語言上的鼓勵及表揚,并將其樹立榜樣,為后來的治療打下基礎,使患兒變被動為主動。
3.反抗型(拒絕型) 這類患兒表現為哭鬧、痛苦表情、掙扎、全身扭曲、躁動、反抗甚至逃跑,拒絕護士的任何行為極度不配合,需有他人約束肢體強行穿刺,同時家長也產生焦急及抵觸情緒,對于這類患兒首先要做好家長的撫慰工作。孩子是每個家庭的焦點,一旦生病父母親屬格外緊張、焦慮,還有的家屬要求護士必須做到一針見血,如果穿刺不成功則抱怨不停甚至用不文明的語言傷害護士的自尊心。因而護士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把握好自己的角色用誠懇的態度及耐心細致的解釋取得家長的信任,打消家長的顧慮和焦灼感,護士要從思想上放松不急不躁,操作時要穩、準、輕、快,這點對于有強烈反抗心里的患兒尤為重要。在不合作的情況下強行穿刺,待成功后再進行鼓勵、獎勵,并趁機做好宣教告訴患兒生病了就要打針治療,這樣才能使身體減輕不適,很快好起來,要用恰當的通俗易懂的語言、聲音,包括動作、手勢、眼神 、儀表
態度等和患兒溝通交流使患兒能從思想上接受靜脈穿刺,為后面的治療療程降低反抗情緒,能夠大大提高靜脈穿刺的成功率。
分析結果:正確掌握患兒的心里狀態,采取有針對性的心里撫慰,可以有效消除患兒的緊張、恐懼、抗拒等情緒,拉近護患間的關系,使患兒在愉快的環境中接受治療有利于疾病的康復,并且大大提高了靜脈穿刺的成功率減少了不必要的護患糾紛,對提高患者滿意度具有深遠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平.兒童靜脈穿刺疼痛的控制
[關鍵詞]傳統文化 大學生 禮儀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4)11-0231-01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十分重禮儀的國家,禮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作為禮儀之邦的國民,我們也應重視禮儀教育,提高自身的禮儀修養。但是現在的大學生中卻存在著很多禮儀失范的現象,因此我們有必要充分利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促進其禮儀修養的提高。
一、在大學生禮儀教育中重視傳統文化的原因
(一)大學生禮儀修養的現實需求
中國在世界范圍內都享有“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美譽,其重“禮”的文化氛圍也使學生形成了謙遜、內斂、尊老愛幼的特點。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還有很多學生存在著禮儀修養缺失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現在很多大學生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了缺乏禮儀修養的言行。如在公共場所亂丟垃圾、高聲談笑,又如在人際交往中自私、冷漠,缺乏交際禮儀等。現在的大學生之所以會出現如此多的禮儀失范現象,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對其進行的中國傳統文化教育還不充分。因此,要提高大學生的禮儀修養,培養出懂禮貌、知禮儀的高素質人才,就必須重視傳統文化的作用,將大學生禮儀教育與傳統文化緊密結合起來。
(二)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禮儀教育資源
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有豐富的禮儀教育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資源可以極大促進大學生的禮儀修養的提高。周禮及其后的儒家文化蘊涵著十分豐富的禮儀教育資源,如中國古代的“六藝”中“禮”是居首要地位的。因此,在現在的大學生禮儀教育中,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禮儀資源,使大學生受到傳統禮儀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其禮儀修養。
二、在傳統文化背景下如何進行大學生禮儀教育
(一)吸收傳統文化中的“重美型”精髓,培養大學生的美好禮儀形象
所謂“禮儀”,是由“禮”和“儀”兩方面構成的,其中“儀”就是指儀態、行為。因此,美好的儀態和行為也是大學生禮儀修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禮儀教育中必須給予足夠的重視。中國傳統文化對于“美型”,即美好的個人儀態和行為是十分重視的,對美型的期待也是中國傳統審美價值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管子》中就包含了我國最早的學生守則――《弟子職》,另外,我國佛教文化中也對“美型”提出了“行如風,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等的要求。當然,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美型”的內容遠不止這些。充分吸收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美型”精髓,是十分有助于大學生美好禮儀形象培養的。
(二)吸收傳統文化中的“重倫理”精髓,培養大學生高尚的禮儀美德
在大學生禮儀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其高尚的禮儀美德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而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著豐富的“重倫理”精髓,對其進行充分的吸收和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大學生禮儀教育的發展。重倫理、崇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這一點,無論是在儒家“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仁義觀中,還是在墨家兼愛、非攻思想中,還是在道家“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等的言論中,都得到了具體而廣泛的體現。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個體倫理道德的形成與提高是十分重視的,其重倫理的特點及“重義輕利、內省慎獨、寬厚謙虛”等的主張是可以被用于進行大學生禮儀美德的培養的。
(三)吸收傳統文化中的“重禮儀”精髓,培養大學生的美的性情
進行大學生禮儀教育就是為了使人們能夠形成互尊互敬的良好關系,人與人之間能夠和諧相處。因此,在大學生禮儀教育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要對大學生美的性情進行培養。而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豐富的“重禮儀”的精髓對于培養大學生美的性情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是十分重視對人美的性情的培養的,這在很多古人的言論中都可以找到。如孔子“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及“不學禮,無以立”,管子“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等。通過吸收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禮儀”精髓,必定會促進大學生美的性情的培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禮儀教育中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豐富的禮儀教育資源,吸收傳統文化中的禮儀精髓,并將其應用于學生禮儀教育之中,從而促進大學生禮儀修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劉瑛.試析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禮儀教育[J].教育與職業,2006(26).
論文摘要:在多元化文化發展的趨勢下,面對當今世界復雜多變的文化潮流,傳統民俗文化的開發、利用問題又回到現代文化的陣地里。在新的課程改革下,利用傳統民俗文化,開發語文課程資源,讓學生從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各個角度重新感悟民俗文化,讓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走進生活,走進語文課堂,走進語文世界,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使中華傳統民俗文化源遠流長,得以光大。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傳統文化智慧。”語文作為文化載體之一,決定了語文學科的特殊性。民俗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離不開語文。在西方文化不斷沖擊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今天,我們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起這歷史使命,探尋語文教學的新思路、新渠道,深入研究民俗文化,豐富語文教學,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翱翔,使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得以光大。
一、利用傳統民俗文化,開發語文課程資源
1.經典詩文背后氤氳著傳統民俗文化的氣息
通過閱讀《江南》,可以了解江南水鄉人們親水采蓮民俗風情,通過理解《敕勒歌》,可以明白塞北草原游牧民族騎馬縱歌的生活習慣。我們語文教材所選的詩、詞等古代作品中,不僅積淀著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也積淀著豐富而深厚的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這就要求教師更新教學觀念,在傳授語言文字知識,進行人文教育的同時,認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內涵,并通過恰當的方式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真正認識和理解傳統文化的真正價值,從而自覺地接受優秀的傳統文化。
2.名家文本里面薈萃著傳統民俗文化的精神
“語文的文本價值與學生獨特體驗的完美結合。”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鴨蛋》已不僅是物質層面的鴨蛋、精神層面的鴨蛋,它更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它承載著作者自我的精神,更承載著一個民族應有的精神。只有用文化視野和生命的歷程去解讀它,人才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這一刻,學生的情感在民俗的熏陶中得以升華。端午的鴨蛋,就是一卷精神的膠片,上面承載著作者對童心的復蘇、故鄉的緬懷和對民俗風情的追念。
3.山光水色中間流連著傳統民俗文化的影子
在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山偉岸、水奔騰,草木有情,蜂蝶有意。利用好這些蘊含在文字、景色背后的人類幾千年來賦予“物”的特殊含義,可以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樹立良好的道德修養。
4.故事傳說背后掩藏著民俗文化的精髓
隨著新課標的實施,更多經典的、優秀的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等進入到小學語文教材。這些不僅是小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材料,而且往往蘊藏在豐富的民俗文化知識,它使孩子求真、向善、尚美,使孩子了解悠久燦爛的華夏文化。
二、利用傳統民俗文化,培養語文實踐能力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教授曾說:如何對待文化遺產,不僅是一個文化問題,還是一個關系民族的命運與走向的問題。當前,外來文化對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多,在情人節、圣誕節、萬圣節等“洋節”的不斷沖擊下,傳統民俗文化在學生的思想中日益淡化,作為語文教師應對此予以足夠的重視。
1.開展豐富多彩的節日慶祝活動
比如舉行一些“元宵節——我和花燈有個約會”;“清明——追尋英烈的足跡”、“端午——走進屈原的世界”等活動,對于發掘和弘揚民俗文化,對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2.搜集身邊的民俗風情
五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這正是說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民俗風情。如參觀名勝,收集對聯。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上冊“誦讀欣賞”中介紹了一些膾炙人口的對聯,教師可以在講授了文本中對聯知識之后,要求學生收集體現家鄉文化特色的對聯。這樣,學生既能鞏固文本知識,又加深了對家鄉民俗文化的了解。家鄉的西楚霸王項羽故里,泗水古國遺址、嶂山森林公園等名勝古跡,均有反映家鄉歷史、展現家鄉文化的對聯。 轉貼于
3.開發鄉土資源
在用好文本資源的基礎上,教師應努力開發與語文教學有關的鄉土資源作為拓展,把民俗文化教育由小課堂帶入大社會,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家鄉,親近家鄉,培養深厚的鄉土情結。開發鄉土資源,當以活動為載體。在明確活動目的、細化活動要求的基礎上,教師要放手由學生具體操作,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中國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民俗文化資源博大精深,是我們語文教學當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民俗文化走進語文課堂是大勢所趨,弘揚民俗文化是時代的強烈呼喚,也是語文教學的迫切需要。為此,我們應該堅記魯迅先生所說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們應該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民俗文化教育,努力將民俗文化的種子播撒在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深處,讓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走進生活,走進語文世界,走進語文課堂,讓每位學生都擁有一個開滿民俗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中藥;DNA甲基化;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Q5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7)06(c)-0030-04
[Abstract] Epigenetics is a genetic change of the organism phenotype or gene expression, but its alterations do not involve the changes of DNA sequences, which emphasiz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es and environment, and it has been becoming a hot content in the frontier research of life sciences. As one content of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epigenetics and a kind of reversible modification in response to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changes, the abnormal of DNA methylation pattern is associated with many diseases. Previous studies show tha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s a role for disease treatment by DNA methylation modific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cent stud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gulating the DNA methyl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different drug properti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onomer and Chinese compound formula,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studying the targets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process of treatment.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NA methylation; Research progress
表^遺傳學是將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的系統整合,使得生物系統不僅具有像基因組一樣復雜系統的穩定性,同時還具有很好的適應性和精準的反應性[1]。因此,現代表觀遺傳學原理與中醫的整體觀念、天人相應等理論不謀而合。DNA甲基化是表觀遺傳學重要的研究內容之一,通常是指由DNA甲基轉移酶的催化的DNA序列中腺嘌呤(A)或胞嘧啶(C)中的堿基與甲基(-CH3)發生共價結合,DNA甲基化可以通過細胞分裂傳遞給子細胞。現代研究表明,中藥具有很強的調節DNA甲基化水平的能力。本文綜述了中藥在對DNA發生甲基化修飾所產生的影響,進而進一步探索了中藥與DNA甲基化修飾之間所具有的關系。
1 DNA甲基化的概述
DNA甲基化是表觀遺傳機制中最早被發現與基因沉默相關的內容[2],一般是在基因調控元件(如啟動子)的CpG區域發生-5mC的修飾,即在DNA甲基化轉移酶(DNA-methyl transferase,DNMT)作用下,甲基基團合成到CpG中胞嘧啶第5位碳原子上[3]的過程。因此,DNA甲基化轉移酶在對調控DNA甲基化、遺傳印記、胚胎發育、正常細胞功能的維持以及人類疾病的發生均起著重要作用。DNMT在哺乳動物家族中包含5個成員,分別為DNMT1、DNMT2、DNMT3A、DNMT3B和DNMT3L,但具有甲基轉移活性只有DNMT1、DNMT3A和DNMT3B[4]。當細胞中非甲基化CpG被甲基化后,甲基結合蛋白便與之結合,染色質構象發生改變并導致基因表達沉默。如果在啟動子區域發生DNA甲基化,轉錄因子與啟動子結合將直接受到阻礙,導致基因轉錄水平降低或不能轉錄[5-6]。研究表明,DNA甲基化修飾可通過多種途徑調控特定基因的表達,影響細胞發展進程,維持細胞穩定,一旦甲基化修飾出現異常,就會引起相應疾病的發生[7]。DNMT家族在DNA甲基化修飾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調控作用,而中藥對DNA甲基化調控作用正是通過調節DNMT家族表達水平來實現的。
2 中藥對DNA甲基化的調控
2.1 不同藥性中藥對DNA甲基化的影響
中藥的藥性分為寒、熱、溫、涼,而不同藥性的中藥對DNMT家族的調控作用也不同。一般來說,寒、涼藥具有清熱、瀉火、利尿、化痰、涼血、滋陰、通便、開竅、熄風等作用。例如綠茶對DNMT表達起到抑制作用的是它的主要成分茶多酚和生物黃酮,進而調控DNA甲基化水平[8]。中藥野生甘菊的主要成分是小白菊內酯,小白菊內酯可利用其自身攜帶的γ-亞甲基內酯環與Cys1226 巰基發生烷基化反應[9],通過催化結構域硫醇鹽來干擾轉錄因子Sp1與DNMT1啟動區結合,抑制DNMT1表達,從而導致細胞在G1期出現靜息[10]。研究發現,雷公藤根提取物雷公藤甲素可有效抑制乳腺癌細胞MCF-7中DNMT1、DNMT3A和DNMT3B基因的表達,進而調控p53和p73基因啟動子區的甲基化水平,抑制MCF-7細胞增殖[11]。雷公藤甲素還可通過抑制人髓系白血病細胞系HL-60細胞DNMT1和DNMT3B基因表達來調控DAPK-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并促使DAPK-1基因表達水平上升來抑制HL-60細胞增殖及誘導細胞凋亡[12]。與寒涼藥不同,溫熱藥一般具有溫陽、散寒、利水、通絡以及暖肝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例如有一種很好的DNA甲基化抑制劑姜黃素,它主要從我國傳統中藥姜黃根莖中提取,能通過抑制DNMT1活性來調控整個基因組的DNA甲基化水平。在中藥丹參提取物丹參酮ⅡA處理后的肝癌HepG2細胞中,發現DNMT1的mRNA表達水平明顯下降,提示丹參酮可通過調控DNA甲基化水平來抑制HepG2細胞的增殖[13]。
2.2 中藥單體成分對DNA甲基化的調控作用
在惡性腫瘤中DNA甲基化水平的異常是很常見的現象,可呈現出局部CpG島甲基化不同程度增高以及整體甲基化水平低下[14]。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基因組DNA甲基化水平普遍較低,而中藥砒霜中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則可以通過提高自發性狼瘡小鼠脾臟單個核細胞DNMT1基因表達水平來提升DNA甲基化水平[15]。研究發現,對乳腺癌細胞系T47D的p16基因啟動子區CpG島,中藥成分CDP有去甲基化作用[16]。同時,CDP對抑癌基因GSTPl啟動子區的高甲基化狀態逆轉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從而提高其轉錄活性[17]。從中藥栝樓根提取的有效成分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TCS)可有效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細胞增殖,并誘導細胞凋亡,其主要作用機制就是通過TCS抑制DNMT家族的活性,進而調控SYK基因甲基化水平來實現的[18]。利用苦參堿處理白血病K562細胞后發現,DNA甲基化平均水平在整體細胞中出現明顯下降,并由此誘導了K562細胞的凋亡[19]。在不同濃度姜黃素處理的不同癌細胞中,均發現MGMT基因和p16基因的啟動子區CpG甲基化水平出現下降趨勢[20]。姜黃素還可降低鼻咽癌細胞中RECK基因的甲基化水平,通過調控MMP9的活性來抑制癌細胞生長,表明姜黃素在很多腫瘤細胞中均具有較好的去甲基化作用[21]。除此之外,在DU145前列腺癌細胞系中柚皮苷,香葉木苷和橙皮苷均具有去甲基化作用[22]。
中藥對DNA甲基化誘導的心血管疾病有逆轉作用,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與11β-HSD2 基因有很強的關聯性,導致該基因轉錄活性及表達水平有所下降主要由該基因啟動子及第一外顯子區的CpG島發生甲基化引起,進而導致了血壓升高[23]。Liu等[24]通過將姜黃素和DNMT1的相互作用的分子對接發現,姜黃素發揮抑制DNMT的作用主要通過與DNMT1發生共價結合。賈鐳[25]發現影響DNMT3的表達是由可可及其產物來實現,DNMT3的表達可以改變動脈粥樣硬化進程。而在眼科疾病研究中,Farinelli等[26]發現視網膜色素變性會導致DNMT3a的表達增加,而DNA發生甲基化的水平增加則會引起相對應的位點基因的轉錄下降。視網膜母細胞瘤及葡萄膜黑色素瘤甲基化的高發生率也已被證實,其中抑癌基因啟動子區甲基化是導致癌癥發生的重要因素之一[27-28]。吳文婷等[29]通過對具有調節甲基化作用的中藥進行總結后認為,依據中醫的“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經典理論,具有補腎填精、益氣健脾活血、化痰散結等作用的中藥同樣也可作為眼科疾病的治療。
2.3 中藥復方成分對DNA甲基化的調控作用
中藥相對于西藥能夠作用多靶點,具有不容易產生耐藥性和副作用小等特點[30]。由茵陳、黨參、梔子等13味中藥組成的復方愈肝顆粒則可以同時調控DNMT1、DNMT3A和DNMT3B等3個DNA甲基化轉移酶的表達水平,進而從多個維度調節肝細胞DNA甲基化水平以達到保肝防癌的作用[31]。由半夏、天南星、茯苓、白芥子、陳皮、全蝎、雞內金、炙甘草等組成消痰散結方,郭維[32]運用消痰散結方對胃癌細胞系的抗癌作用機制進行研究,發現其可以逆轉p16基因甲化,提高了p16mRNA的表達量,這個研究目前僅限于對單個癌細胞甲基化p16基因的逆轉,消痰散結方對于癌癥的別的基因的甲基化是否有逆轉作用,目前具體作用機制尚不明確,DNA去甲基化對癌基因抑制功能恢復的研究以及對新的去甲基化藥物篩選的研究均將成為新型腫瘤基因的治療手段。
在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的治療中,由不同比例青黛和雄黃組成的青黃散對患者的治療效果不同,藥物中雄黃的比例越大,作用效果越明顯。高飛[33]研究發現,含雄黃比例高的青黃散通過抑制DNMT1 mRNA的表達,減少了SAM向DNA甲基化,降低了DNA的甲基,從而改變了患者的高基化狀態,使得患者的外周血象發生改變,達到治療的目的。雄黃為含砷劑的化合物,砷可以在機體中競爭甲基體進一步影響SAM及其代謝產物的變化,達到競爭甲基基團的作用。汪琛穎等[34]研究發現,由太子參、黃芪、玄參、丹參、僵蠶、水蛭等組成的中藥復方糖維康在治療糖尿病的過程中能通過脫去CpG島甲基來活化一些基因,從而對疾病的治療起到了作用。王蕾等[35]研究表明,由人參、鹿茸、杜仲、巴戟天等藥組成的參茸補血丸通過抑制DNA甲基化酶的活力來降低DNA甲基化水平,進而使肝腎組織中的RNA聚合酶活力提高,促進了相關功能基因的表達,促進生殖器官發育或提高組織修復。
由此可見,中藥既可以通過提高DNA甲基化水平來抑制基因的過表達,也可以通過降低DNA甲基化水平來促進低表達水平基因的表達。人體達到“陰陽”平衡的狀態并實現對疾病調控作用在多基因、多靶點、多成分方面,可以通過中藥不同組合。
3 小結與展望
目前,研究發現的對某些抑癌基因高甲基化具有作用的特異性抑制DNA甲基轉移酶,這些具有特異性抑制的酶尚未發現對基因組和原癌基因的低甲基化表現出治療作用,雖然已經開發出一些針對DNA甲基D移酶調控基因的表觀遺傳學機制的藥物,但這些藥物作用位點多體現在某一特定的位置,臨床應用發現這些藥物毒副作用相對較強,另外,相比這些單味中藥復方的優勢可能更為顯著,對于疾病而言,不同藥物的組合從多種途徑共同作用卻是中藥研究的重點難點[36]。陰陽平衡狀態多依據中醫所遵循的整體觀念,從整體調節,通過中醫的五行相生相克關系,中醫藥通過調節各個臟腑的功能實現對疾病或不同疾病證候的治療,從微觀角度看,達到治療的目的主要通過調控基因的轉錄及其表達,使之重新恢復平衡狀態。相信隨著DNA甲基化在中藥干預下的研究不斷延伸和擴展,以及對中藥及其復方與DNA甲基化系統性研究的力度的變大,DNA甲基化和DNA去甲基化未來在中藥及其復方干預下它們的具體靶點和機制也會逐漸被明確,這些都將會促進對中藥的性質闡述及其客觀化判別進程。通過藥物或基因療法等手段有目的地改變基因的甲基化狀態進而影響疾病發展進程是一項很有吸引力的研究工作,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薛京倫.表觀遺傳學:原理、技術與實踐[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社,2011.
[2] 嵇琴,彭淑紅,張敏,等.基于四性角度探討中藥對DNA甲基化的干預作用[J].江西中醫藥,2014,45(11):69-73.
[3] Bird AP. Cp G islands as gene markers in the vertebrate nucleus [J]. Trends Genet,1987,3(12):342-347.
[4] 楊曉丹,韓威,劉峰,等.DNA甲基化與脊椎動物胚胎發育[J].遺傳,2012,34(9):1108-1113.
[5] He XJ,Chen T,Zhu JK. Regulation and function of DNA methylation in plants and animals [J]. Cell Res,2011,21(3):442-465.
[6] Moore LD,Le T,Fan G. DNA methylation and its basic function [J]. Neuropsychopharmacology,2013,38(1):23-38.
[7] Tang CM,Yau TO,Yu J.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current treatment guidelines,challenges,and new developments [J].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4,20(20):6262-6282.
[8] Lee WJ,Shim JY,Zhu BT. Mechanisms for the inhibition of DNA methyltransferases by tea catechins and biofla?鄄vonoids [J]. Mol Pharmacol,2015,68(4):1018-1035.
[9] Shanmugam R,Kusumanchi P,Cheng L,et al. A water-soluble parthenolide analogue suppresses in vivo prostate cancer growth by targeting NFkappa B and generating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J]. Prostate,2012,70(10):1074-1086.
[10] Liu Z,Liu S,Xie Z,et al. Modulation of DNA methylation by asesquiterpene lactone parthenolide [J]. Pharmacol Exp Ther,2013,329(2):505-514.
[11] 梅怡,史永照,馮雯,等.雷公藤甲素對乳腺癌細胞P53、P73基因甲基化的影響以及對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2012,33(4):380-384.
[12] 張瑞B.雷公藤甲素對HL-60胞甲基化狀態的影響[D].太原:山西醫科大學,2014.
[13] 田雪飛,陶一明,方圓,等.丹參提取物對肝癌HepG2細胞DNA去甲基化作用研究[J].湖南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29(1):13-15.
[14] 張敏,朱衛豐,嵇琴,等.抗腫瘤中藥對DNA去甲基化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21(23):224-229.
[15] 王紅,孫莉,陳培榮,等.三氧化二砷對MRL/lpr自發性狼瘡小鼠脾臟單個核細DNMT1及CD(11a)表達的影響[J].浙江醫學,2008,30(11):1191-1192.
[16] 柴新娟,欒菊,楊文理,等.中藥成分CDP對乳腺癌細胞P16,E-CADHERIN去甲基化作用的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4,40(5):798-802.
[17] 張軍哲,王錦紅,覃揚,等.中藥成分CDP逆轉高甲基化狀態的GSTPl基因啟動子低轉錄活性的研究[J].四川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8(5):761-765.
[18] 華芳,單保恩,趙連梅,等.天花粉蛋白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細胞生長及逆轉syk基因甲基化的研究[J].腫瘤,2009,29(10):944-949.
[19] 劉小珊,蔣紀愷,張彥,等.苦參堿誘導K562細胞分化的基因組DNA甲基化模式變化[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4,4(17):1059-1060.
[20] 鄧鈺雙.姜黃素通過DNA甲基化調控NEP表達減輕阿爾茲海默病細胞模型中炎癥反應的機制研究[D].重慶:重慶醫科大學,2015.
[21] 王柏琦,陳艷華,蔣麗琴,等.姜黃素對鼻咽癌細胞RECK基因甲基化以及MMP-9表達與活性的影響[J].中南醫學科學雜志,2014,42(2):116-119,138.
[22] 尤程程,黃利鳴,韓鈺,等.重組天花粉蛋白體外誘導宮頸癌HeLa細胞p27基因去甲基化的研究[J].中草藥,2010,41(2):245-249.
[23] 王淼,楊小虎,朱彥,等.以表觀遺傳修飾為靶標的中藥治療心血管疾病的相關研究進展[J].中國新藥雜志,2014, 23(3):289-297.
[24] Liu Z,Xie Z,Jones W,et al. Curcumin is a potent DNA hypomethylation agent [J]. Bioorg Med Chem Lett,2009, 19(3):706-709.
[25] 賈鐳.可可影響血脂譜的薈萃分析及FOXP3基因甲基化修飾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研究[D].北京:北京協和醫學院,2012.
[26] Farinelli P,Perera A,Arango-Gonzalez B,et al. DNA methylation and differential gene regulation in photoreceptor cell death [J]. Cell Death Dis,2014,5(12):e1558.
[27] Cohen Y,Merhavi-Shoharn E,Avraharn RB,et al. Hypermethylation of Cp G island loci of 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genes in retinoblastoma [J]. Exp Eye Res,2008, 86(2):201-206.
[28] Erhavi E,Cohen Y,Avraham BC,et al. Promoter methylation status of multiple genes in uveal melanoma [J].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2007,48(10):4403-4406.
[29] 吳文婷,金明.DNA甲基化在眼科疾病中的應用以及中藥調節甲基化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14, 24(2):149-152.
[30] Ptak C,Peronis A. Epigenetics and complex disease:from etiology to new therapeutics [J]. Annu Rev Pharmacol Toxicol,2008,48:257-276.
[31] 呂鋒,邵澤勇,謝朝良,等.愈肝顆粒對大鼠肝癌的抵制作用及其表觀遺傳學機制[J].亞太傳統醫藥,2008,4(10):26-28.
[32] 郭維.消痰散結方對胃癌P16基因甲基化的影響[D].上海:第二軍醫大學,2010.
[33] 高w.青黃散治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去甲基化作用效應機制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3.
[34] 汪琛穎,司馬義?薩依木,馬晴,等.糖尿病腎病大鼠胰基因組DNA甲基化狀態的變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8(3):395-398.
一、更新觀念,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開展創新教育。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著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傳統觀念中,教師以權威的形象教育學生,學生在教學中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種不良的師生關系遏制著學生創新意識的成長。要搞好創新教育,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創造富有創新氣息的教學環境,讓師生成為平等的主體,在師生間建立起一種相互信任、相互促進、共謀發展的“雙贏關系”,形成“教師尊重學生,學生親近教師”的新局面。在生物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技術,強化學生的好奇心理,讓學生的創新意識不斷增長;創設新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欲望,讓學生積極發言,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獲得創造的成功和喜悅,促進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二、正確處理基礎知識教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與創新教育的關系。
要正確認識和重視創新教育,寓創新教育于基礎知識教學和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之中。一個人的創新才能是在日積月累和長期探索中形成的,是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獲得的。由此,教師應該結合生物學教學進行創新教育,這是生物學教師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要使學生具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須在原有基礎上對知識進行總結,在一定程度上將知識統攝成規律,并運用規律進行創造性思維,從而達到問題的解決,這些都離不開創新教育。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須訓練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對問題進行分析,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作答。因此,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多聯系實際,結合實際對學生進行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防止只抓學生的生物基礎知識或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創新教育的傾向。
三、注意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創新教育的促進作用。
興趣,是關系到學生能否學好功課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一位日本教育家曾說:“你想制造庸才嗎?那很簡單,就是讓他對什么也不感興趣。”我們要在生物學教學中隊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是相當重要的,這對創新教育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果連學習的興趣都沒有,就難以開展創新教育。
講究整個教學過程的善始善終,就可以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能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不論在哪一課之始還是一堂課的中間部分或一堂課的結尾,都要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通過制造懸念、設疑引課、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采用趣味性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四、采取開放教學方式進行創新教育。
具有創新意識的教師應在教學方法上開放搞活,不應使教學方法僅僅框在講授、練習、考試、講評的簡單“講—練”循環中,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和問題情境,使學生在富有創意的課堂中,生動活潑地完成學習任務。結合生物學教學可穿插開展有創新意義的活動。例如,帶領學生進行研究性課題的相關事件;做環境保護的社會調查;帶領學生參觀開放的實驗室;讓學生做驗證性或探索性的生物實驗;調查社區生物;引導學生做家庭小實驗(如觀察蒸騰現象和植物細胞失水或吸水現象等)。通過活動的開展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動腦和社會實踐能力,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五、采用心理激志法進行創新教育。
學生一般認為發明創造是科學家才能做到的,對此有一種可望而不可即的懼怕心理,認為自己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做到。其實,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只是大小不同抑或價值不同罷了。所以教師一定要幫助學生克服心理障礙,想方設法激勵學生,讓學生產生創造熱情和欲望。
首先,鼓勵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創造力。創造力是一種特殊的能力,是不同于智力和學習能力的思維形式。據科學家們研究,三、四歲孩子的創造發明能力,比起已經失去靈活思維的成年人,能產生更為驚人的結果。所以,學生不要以學習基礎差為借口,放棄了自己所具備的創造力;老師應在傳授知識時精心設置教學情境,展現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積極參與,促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提出自己的見解,可能見解沒有什么獨到之處,但對學生來說卻是新的,應給予肯定、鼓勵,增強學生的創造力。
其次,用科學家的創造精神來感化學生。許多生物學家,為探索生物的奧秘,獻出了畢生精力,作出了杰出貢獻,他們的創造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如孟德爾,利用八年來進行豌豆雜交實驗,提出了遺傳因子分離和重組的假設,正因他的大膽假設,奠定了遺傳學作為獨立的科學分支的基礎。像這樣的科學家舉不勝舉,我們可以在課堂上穿插介紹。
最后,介紹最新生物科研成果,展示生物學的遠大前景。近年來,生物技術的開發與運用迅速發展,其成果對解決糧食危機,人口劇增,環境污染,能源開發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及時向學生介紹最新的生物科技成果,特別是中國生物學家的科技成就,就可以讓學生對生物學前景進行認識,激起他們的創造熱情。如:袁隆平先生是世界著名的水稻育種專家,1973年,首次在世界上成功培育出雜交水稻。自1976年我國大面積推廣以來,為國家增產稻谷達一千多億公斤,增加經濟收入300億元。此外,近年來,我國的人類基因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進展,已克隆到若干的白血病致病基因,這些科研成果都是直接服務于人民、造福于社會的。通過介紹這些例子可以激起學生的創造欲望。
六、通過鼓勵求異進行創新教育。
中小學生所學的知識大多數是經前人實踐檢驗過的,他們的學習主要是順應和同化的過程,總是把思維活動納入預計的軌道,所以老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求異思維的培養。我的建議是:在課堂上要營造一種使學生積極思考、發揮潛能的氛圍,啟發學生把各種各樣的想法說出來,即使是猜想,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釋,也應適當鼓勵。比如,講述生物的進化時,46億年前的事情,很多知識本身就只是假說,沒有有力的證據。所以,學生往往有不同意見,嘻嘻哈哈地議論:地球上的生物會不會是外星人的杰作?對于這種觀點,老師不必輕易否定,只需告知:書本上的知識有些也只是假說,但一些關鍵問題已得到驗證,在沒有有力證據時,不能,并鼓勵他敢于大膽設想,說不定將來可以改寫這部分知識。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求異的信心,培養學生思維的獨創性。比如美國的老師很少對學生的議論加以干涉,生怕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求異能力,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我們為什么就不能效仿呢?
[關鍵詞]大腦成熟;兒童發展;發展認知神經科學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604(2008)07/08-0064-06
隨著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手段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家相信探索人類個體認知發展和腦發育之間關系的時機已經成熟。整合生物學和認知發展理論兩方面的信息,誕生了一門全新的學科一發展認知神經科學。我們可以預期21世紀的發展認知神經科學將逐漸成為發展心理學研究的主流。發展認知神經科學的出現,開創了透徹理解個體發展的心理學和生物學基礎的全新時期。
眾所周知,大腦新皮層是人類心理活動過程的中心和主要器官。每個個體新皮層的表面積,特殊腦回、腦溝的形狀及其結構就像個體的指紋那樣各具特色。神經元之間突觸的發生、發展與修剪,神經回路的不斷整合,不同的分子及細胞生物機制都在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腦的發育并非僅是基因圖譜的簡單展開,個體經驗與環境因素也參與調節神經系統的發育,并對神經結構的優化與精細化提供指引。發展認知神經科學家指出,在皮層、突觸快速發生的早期,經驗預期效應(experience-expectant)占主導地位,此時外來信息對專門進行信息處理的皮層回路進行調整;在突觸生成的后期,經驗依賴效應(expenence-dependent)逐漸占主導地位,此時外來信息主要調節皮層的成熟。個體的學習和經驗在個體發展過程中通過對大腦功能與結構的再組織機制――“神經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來影響兒童知覺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在兒童從出生到青春期的發育過程中,其大腦成熟與心理能力的發展表現出明顯的協調性與一致性。但這一認知能力與腦發育協同發展的速度并非平穩恒定,而是在某些時間窗口內表現出明顯的跳躍式發展特點。研究表明,最重要的成熟轉折點主要發生在出生后2-3個月、7-12個月、12-24個月、4-8歲及青春期。兒童的撫養者與教育者如能重視這些成熟的關鍵轉折期,并給兒童以適宜的環境刺激與認知訓練,必能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當然,這些令人振奮的新發現主要得益于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有關認知發展與腦發育關聯研究手段的偉大革新。
一、認知發展與腦發育關聯研究方法簡介
一系列偉大的技術和方法革新使我們能夠更直接地探索兒童認知發展的神經基礎。某一種研究方法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僅是科學家想要了解的整個圖畫中的一部分。事實上,通過傳統心理學方法和新的生理學方法來研究同一個結構所得出的結論可能是不同的。例如,向10歲兒童呈現3-6歲前玩伴的照片和他們不熟悉兒童的照片后,問他們是否見過照片中的孩子,大部分兒童很難識別他們以往玩伴的面孔。然而,這些被試中的大部分,在看到他們曾經熟悉的孩子的照片時會有皮膚電的特殊反應,但對于陌生者的照片沒有這種反應。因此,關于“10歲的兒童在六年后是否仍能記得他們的玩伴”這一問題的答案取決于研究方法的差異。這也部分地解釋了為什么我們要將各種先進的神經科學技術應用于兒童發展的研究中。
目前,應用于兒童發展與腦發育關聯研究的方法主要有腦功能成像、標記任務、分子遺傳學與動物模型等。其中,已廣泛運用于兒童發展研究的技術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與事件相關腦電位(EILP)。Picton指出,EIKP的高時間分辨率、非侵入性和操作的相對簡便性已使其成為目前國際上幼兒腦功能研究的最有效工具。近紅外光譜技術(NIRS)可以被用來探測腦內血氧濃度的變化,是在兒童發展研究中代替fMRI的最佳方法,但這一技術尚處于完善過程中。標記任務是一種通過綜合應用神經心理學及腦成像技術來研究與特定行為任務相關的腦區的方法。分子遺傳學技術主要通過將動物基因組定的基因敲除來觀察其成年后執行各種特定學習任務的缺陷,其結論也可以為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提供啟示。
二、大腦成熟與兒童心理、行為發展的關聯
兒童發展的過程是漸進而非突變的,因此更適合于用狀態(phase)而不是階段(stage)來形容這一過程。研究發現,在兒童發展的歷程中,心理特征和大腦解剖結構及功能變化在時間上表現出高度的一致性。然而,大腦成熟狀態和兒童心理特征之間的時間相關性也并非是完全確定的,因為不能忽略經驗這一重要影響因素。例如,在12-24個月期間大腦的變化對于語言能力的產生是必要的,但如果兒童沒有受到任何語言的影響,他們還是不會說話。因此,下面的基本前提假設是大腦成熟制約了兒童心理特征出現的時間,這是心理現象發生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
1、嬰兒期
在兒童出生后的第一年,大腦的發育和心理發展呈現高度的一致性,大腦的變化有助于嬰兒心理的變化,其中第2-3個月和7-12個月時期發生的轉變尤為重要。
(1)在2-3個月間的轉變
首先,許多新生兒反射消失,包括手掌的抓握反射和巴賓斯基反射(Babinski reflex),這是第一次轉變的可靠標記。大多數科學家相信這種現象是由于腦干神經元受到皮層抑制,即從輔助運動皮層到腦干和脊髓的投射抑制了腦干神經元的活動。雖然這些軸突在出生前已到達腦干和脊髓,但真正的突觸接觸在2-3個月后才出現。
其次,第一次轉變也以啼哭明顯減少和社會性微笑增加為標記。前一現象可能是由于調節啼哭的腦干核團(特別是網狀結構、中央灰質、孤束核和臂旁核)受到皮層抑制的結果。
第三,該轉變的另一個特征是用以募集和維持對刺激物注意的心理基礎在增加。7-8周齡的嬰兒對于一個可視事件的注意持久度主要受該事件的物理特性,尤其是大小、輪廓密度和運動情狀影響。而在此之后,注意的持久度更多地受事件與嬰兒已習得的該事件圖式之間的關系所調控。圖式(schema)是由事件誘發的大腦活動所產生的心理形式,它的心理學定義是事件的物理特征模式。嬰兒從出生到2個月內對于差異事件的注意募集不是自動的,因為他將事件和已習得圖式關聯起來的能力比較脆弱。而且,注意的持久度和差異的相關函數不是線性的,而是倒U型的,即適度差異事件比非常熟悉或非常新奇事件需要更長的注意時間。例如,4月齡的嬰兒對于不熟悉的面孔比對一張熟悉的面孔或完全新奇的事件(比如一片
不規則的泡沫塑料)所注視的時間更長。
海馬發育的最快速度出現于2-3個月間,特別是海馬齒狀回的苔狀細胞經歷著一種快速的分化,上述注意模式的變化與嬰兒海馬發育密切相關。海馬的成熟有助于2月齡的嬰兒在一段時間延遲后再認事物能力的提高。海馬的發育也為3月齡的嬰兒建立視覺期待提供了可能性:實驗者令嬰兒仰臥著,向上看兩個監視器。每一個監視器上交替呈現一張彩色的面孔或其他圖片,延時700毫秒;然后有1100毫秒的間隔,兩個監視器都黑屏;隨后在第二個監視器上出現另一刺激。這個交替過程共持續1.5分鐘。結果有20%的3.5月齡的嬰兒在間隔的黑屏期將他們的頭轉向另一監視器期待刺激的出現,而2月齡的嬰兒未出現該現象。
(2)在7-12個月的轉變
大多數健康的嬰兒在7-12個月間,開始發展出從不存在于當前感知場的過去事件中提取圖式,并將它們和當前的知覺一同放在工作記憶回路中的能力。他們試圖把新的知覺同化于舊有的圖式。而4月齡的嬰兒只能識別過去曾經在感知場中經歷過的事件,但要他們從不再呈現的過去事件中獲取圖式并對此加以認知加工很困難。在一個對6-14個月的嬰兒每兩周進行一次評估的縱向研究中,測試員在兩個相同圓柱體中的一個下面藏了一件頗具吸引力的物體,然后在嬰兒和圓柱體之間放置一塊不透明的屏幕,時間間隔分別為1或3或7秒。移走屏幕后,允許嬰兒去抓其中一個圓柱體。隨著時間間隔的增加,抓向隱藏有物體的圓柱體的可能性與年齡呈線性相關。在時間間隔為7秒時,幾乎沒有一個7月齡的嬰兒去抓隱藏有物體的圓柱體;而12月齡的嬰兒能夠輕松地解決這個問題。
7-12個月的嬰兒工作記憶能力的提高,伴隨著前額葉皮層中錐體神經元和抑制性中間神經元的迅猛發育和分化。如PET檢測發現,這一發育伴隨著外側和背外側前額葉皮層中葡萄糖攝取量的增加。此外,在10-12個月間海馬體積已經接近成人的大小。這些7-12個月間大腦解剖學上的變化伴隨著更快的腦電α頻率(6-9Hz)。海馬結構的完整性對于在短時記憶中保持一個表征(<10秒)是必需的。然而,前額葉的完整性對于皮亞杰的A-not-B任務的成功執行是必需的,即使其時間間隔很短。為此,有些科學家將短時記憶存儲和工作記憶的概念區分開來,因為后者隱含著對信息的某種認知加工。
總之,7-12個月的嬰兒行為變化的中心特征是,能夠提取圖式并與當前處境一同保持于工作記憶回路中20-30秒,并對它們作出比較或執行其他認知操作。這一進步的生物學基礎主要依賴于前額葉皮層中神經細胞的生長和分化,以及前額葉皮層與杏仁核、海馬及顳葉皮層連通性的增強。
2、出生后第二年
兒童出生后第二年的發展以四個心理能力出現為典型特征,它們都依賴于大腦的一系列特定變化。典型特征包括:(1)理解和表達有意義言語的能力,(2)推斷特定心理和感受他人情感狀態的能力,(3)對被成人禁止行為的表征,(4)對自我感情和自我意圖有意識地知覺。
(1)語言
新語言能力的大腦基礎根植于廣泛的大腦皮層網絡中,這個網絡連接了聽覺通道和對時間序列表征所涉及的從顳葉到頂葉、額葉和小腦的區域。大多數嬰兒在12-15個月間第一次說話并非巧合,因為這段時間Broca區的左口面部分發生快速的樹突發育(研究已證實大腦Wernicke區在言語理解的知覺方面起重要作用,而Broca區在言語的運動成分中起重要作用);同時由于小腦齒狀核樹突的廣泛生長,使得小腦容量也增加,到1周歲時其葡萄糖攝入量已達成人的175%。
此外,有研究者認為大腦皮層第三層神經元的發育也促進了言語能力的發生,因為其軸突構成了胼胝體(連接大腦左右半球的神經通道)。基于表征物體的知覺圖式存儲于大腦右半球,而詞匯結構表征位于大腦左半球的假設,胼胝體的功能性成熟將大大提高大腦左右半球的信息傳輸效率,使大腦能夠將知覺圖式與詞匯表征相整合,從而幫助兒童在看見物體時正確地構音發聲。例如,如果胼胝體傳遞更加有效,當幼兒看見桌子上的一個杯子時所激活的知覺圖式(存儲在大腦右半球)就能更快地與物體的詞匯表征(存儲在大腦左半球)相整合,使孩子能夠很快地說出“杯子”。
(2)推理
推測他人思想和感受的能力,是2歲時發展出來的另一種能力。常用來觀察這種能力的一個實驗是成人在障礙物后將一個玩具藏在三個蓋子中的一個下面,而孩子不能看見玩具藏在哪里。移開障礙物后,如果成人注視玩具放置的地方,2歲的孩子――而非1歲的孩子,會根據成人注視的方向去獲取玩具,表明他們能夠推測成人正在看向正確的位置。當8-19個月的嬰兒看到成人把頭轉向一個有趣的景象時,只有18-19個月的嬰兒能可靠地利用成人注視的方向引導自己找到目標定位。能夠對他人感知的悲傷有移情行為的表現,也揭示了幼兒具有推測他人思想的能力。皮層第Ⅲ層神經細胞的發育使得沮喪時軀體感覺的圖式表征(主要存儲在大腦右半球)與他人狀態的語義表征(主要存儲在大腦左半球)更快地整合。結果,移情就發生了。
(3)禁止行為的表征
幼兒首次獲得禁止行為的圖式概念是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如果家長讓2歲的孩子執行一種違反家庭規范的行為,大多數孩子會表現得猶豫,如在一張干凈的桌布上倒果汁。住在斐濟群島孤立環礁的家長們也認可這種發展,他們相信他們的孩子在2周歲后獲得了vakayala,意即通情達理能力。
大腦兩半球間信息的有效協調促進了孩子該行為的發展,因為由父母親批評或懲罰所帶來的不確定感的心理圖式(主要存儲在大腦右半球),能夠更好地與禁止行為的語義表征(主要存儲在大腦左半球)相整合。
(4)自我意識
兒童在出生后的第二年出現了自我意識的起始跡象。如,能夠識別鏡子里自己的映像;指導成人以特定方式來行動;當自己不能模仿他人行為時會表現出沮喪,能模仿時表現出自豪;能夠用語言來表述自己正在干什么,等等。大腦兩半球連通性的增強有助于這些行為的出現。孩子對瞬息萬變的情調(feeling tone)的表征,是自我意識形成的重要基礎,主要存在于大腦右半球。當這種信息與自己的名字、思想和意圖等相關語義信息(主要存儲在大腦左半球)相整合,自我意識就產生了。1歲嬰兒的行為和認知功能與黑猩猩相似,兩者都表現出工作記憶的增強和對不能被同化的差異事件的恐懼。然而到了第二年末,兩者有了非常明顯的差異,因為有了語言、推理、禁止行為的意識和自我表征的出現,沒有一個觀察者會混淆一個2歲的幼兒和黑猩猩之間能力的差異。
3、2-8歲
幾世紀以前的文獻就認為兒童2歲以后,一系列普遍的心理特征就已出現了,且在5-8歲之間加速發展,從8歲以后到青春期則進入一個平
穩階段。即使沒有讀寫能力的家長也在孩子6歲或7歲時開始給他們分派家務。此時的家長都期望他們的孩子能夠照顧比他們更幼小的孩子,照料動物,在地里干活和遵守社區的風俗,因為他們注意到孩子變得善學,有責任感,有理解他人需要的能力,并能夠明白合理的解釋。這個較長時期的成熟能力包括:(1)對于過去與現在的積極整合,(2)對于語義網絡的依賴增強,(3)種類間共同關系的探究。
(1)過去與現在的整合
這一發展狀態的標志是,兒童能夠自動且更為可靠地通過激活過去的表征來理解當前的情境。這種能力被皮亞杰稱作守恒(conservation)。研究這種能力的一個經典實驗是,測試員向孩子出示兩團相同的球狀橡皮泥,問這兩個球是不是有一樣多的橡皮泥。所有的孩子都認為兩個球的橡皮泥一樣多。然后測試員把其中一個球搓成香腸的形狀,再次問孩子:“哪個橡皮泥多?”4歲的兒童通常會認為這個問題與前一個問題無關,他們覺得香腸狀的橡皮泥似乎更大,于是會回答說香腸狀的那個橡皮泥更多。而7歲的兒童能把香腸狀橡皮泥看作是最初形狀變化后時間序列中的一部分,因此7歲的兒童能夠把測試員的問題理解為“根據剛才1-2分鐘內你們看到的過程來判斷哪個橡皮泥更多”,換句話說,年長的孩子都會把第二個問題看作是連貫時間序列的一部分。
(2)語義網絡
2-8歲兒童第二個顯著的特征是對經驗的分類更多地依賴于語義網絡。造成童年期遺忘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年幼的孩子不能規則地使用語義結構來編碼他們的經驗,所以他們無法敘述過去經歷過的事件。使用語義來為經驗分類影響了兒童組織和提取知識的方式。例如,讓4歲或7歲的兒童閱讀一份有12個單詞的列表,其中包含兩種語義種類(如動物和食物),只有7歲的兒童在回憶時會按語義種類來歸組。這一現象暗示年長的孩子有一種把相同種類的詞語歸為一類的自動傾向。在2-8歲期間兒童記憶功能的顯著提高,也與其使用語言來組織經驗有關。
(3)共同關系
對多種事件間共同關系的探究是2-8歲時期的第三種典型能力,一般出現于4歲或5歲后。6歲以下的兒童能夠探究兩個或兩個以上事件間的共同物理特性或功能。年幼的孩子不能探究屬于不同種類事件間的共同語義關系(例如,6種喧嘩的噪音和6種甜美的味道在數量上具有共同的語義關系)。這種能力之所以出現晚,是因為共同關系并非直接呈現于知覺中――如形狀或動作那么直觀,而是必須用語義的形式進行推理。
上述各種心理能力的發展都有賴于許多腦區的協調合作。在2-8歲階段大腦發育的主要特征有:①4-8歲期間兒童大腦的重量已達到其成人之后腦重的90%,大腦皮層表面積增長的速度在2-6歲間最快。這種發育也伴隨著皮層和皮層下結構對葡萄糖攝取量的增加。②5歲或6歲后突觸的生成數量和刪減數量以后者的比率逐漸占優勢。冗余突觸數量的刪減,反映了活躍的具有學習功能的突觸網絡的鞏固。突觸密度在大腦皮層第Ⅳ層達到峰值的時間比第Ⅱ層和第Ⅲ層早(第Ⅱ層和第Ⅲ層大腦皮層的主要功能是調節關聯活動)。③大腦連通性增加――該時期發展的最核心特征,可從髓鞘化的增強和腦電(EEG)相干性提高中顯示。在3-6歲間,胼胝體前部軸突上的髓磷脂發育速度最快,且連接大腦半球內非鄰近部位的較長纖維束在3歲后出現髓鞘化的。在生命前3年,皮層第Ⅱ層和第Ⅲ層的灰質比白質更多,而3-6歲間反轉過來,白質第一次超過了灰質。總之,2-7歲間大腦最基本的變化是,大腦兩半球之間、大腦前后皮層區域之間以及皮層和皮層下結構之間的大量相互連接被建立起來。
4、青春期
皮亞杰指出,盡管大部分的認知過程在8-10歲期間都已功能化,但抽象思維、邏輯推理、計劃和認知的靈活性等在青春期開始和發展過程中仍在不斷提高。青春期的典型特征之一是具有探究信念之間或感覺和信念之間的邏輯矛盾或語義矛盾的能力。例如,識別對朋友不忠誠的思想(“我是一個好人,但我希望我的朋友考試失敗”),會引起片刻的不和諧感或內疚感,盡管朋友并沒有真實地被那些思想所傷害。年幼的孩子則很少能夠識別這類矛盾。對于相關信念之間矛盾的探究,會激發青少年將他們過去的知識與目前的經歷相整合,從而幫助他們全面理解自己目前的處境。兒童早期不經過思考就表現出來的行為,到了青春期會更多地被置于有意識思考的控制之下。例如,年幼的孩子雖能區分不同的面部表情,但很難抽象地領會人類的情感。而青春期的孩子能夠根據人的面部表情或姿態來作復雜的推理,以了解他人的情緒狀態。
上述認知能力的發展主要歸功于額葉的發育。內側顳葉結構(包括海馬)功能在發育早期已經成熟,但額葉功能要到青春期過后才能達到完全成熟,且前額葉比后部區域成熟更晚。突觸修剪也一直從青春期延續到20歲以后。此外,調節情緒、注意和認知功能的前扣帶回腦區髓鞘化的增加,也帶來皮層和皮層下結構之間連通性的提高。從皮層和皮層下區域到扣帶回的投射提高了對心理過程的協調與控制能力。雖然我們目前對這一過程還知之甚少,但有關嚙齒類動物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參考,如大鼠從杏仁核到扣帶區的投射就出現于青春期。而且,青春期母鼠的皮層下結構(尤其是杏仁核和海馬)的體積接近成年時的體積。但青春期公鼠的皮層下結構體積卻大于成年時的體積。這表明不同性激素對上述腦區的突觸修剪有著顯著不同的影響。
總之,青春期所發生的心理變化不但與前額葉皮層的突觸修剪有關,也與連接前額葉皮層和大腦其他部分的軸突的髓鞘化有關,并且依賴于扣帶回皮層、杏仁核和前額葉皮層之間穩固回路的建立。
三、認知發展與腦發育關聯研究的教育啟示
發展認知神經科學試圖關聯大腦發育與兒童發展,以此探究兒童心理與行為發展的神經基礎,這對于學前教育具有重要啟示。
首先,它為建立基于大腦發育的個體發展模型和學習理論帶來了曙光,從而為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提供堅實的科學依據。北京師范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提出的建立“基于腦、適于腦、促進腦的教育”的主張,正反映了當前國際教育界對腦科學研究日益關注的趨勢。“適于腦的學習”理念已有初步的實踐成果,如美國加州的教育學家Eric Iensen開展了一系列的“超級營地”教學活動,試圖利用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成果來幫助兒童提高生活技能和學習技巧。他們追蹤數年的研究顯示,學生的成績、出勤率和自信心都得到了提高。目前,該項目已成為有2萬名學生參與的國際性固定活動。
其次,教育學家、教育政策制定者、教師、撫養者以及發展認知神經科學家之間的對話,有助于我們將撫養方法、教育政策、實踐標準和課程設置建基于最優秀的科學研究證據之上。例如,ERP研究發現,嬰兒在出生后6-12個月內建構起高效的母語語音加工回路,因此在此期間撫養者要讓嬰兒多接受標準母語的刺激,盡量避免外語或方言的干擾。腦科學家已經證實聽覺通路是人類習得語言最重要的早期路徑,這提醒我們在開展幼兒外語教學活動時要尊重兒童的認知發展模式,多從聽說訓練人手。
第三,對特殊障礙或學習困難兒童的發展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有助于教育機構制定出有效的教學或干預策略。例如,腦成像研究發現,閱讀障礙兒童大腦左半球顳頂枕交界處的腦區存在功能異常。表現為對快速變化的語音序列的加工障礙。而有關改善快速聽覺處理能力的訓練,可使閱讀障礙兒童的行為表現與腦成像結果都得到顯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