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工智能給生活帶來的好處范文

    人工智能給生活帶來的好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工智能給生活帶來的好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工智能給生活帶來的好處

    第1篇:人工智能給生活帶來的好處范文

    微信剛推出之時,很多人并未看出它與QQ的區分,認為只是多了一個語音會話功能罷了。與微博相比,微信的優勢也不那么明顯,朋友圈的發發帖子,怎么比得上各位大V的神神叨叨?馬化騰是在玩雙手互搏么?

    然而,2013年10月24日,騰訊微信驚艷于天下,其戶數量已經超過了6億,每日活躍用戶1億。與此同時,微信海外的注冊用戶,已經超過了1億名。

    微信勝在何處?如果說微博走的是大眾傳播路線,微信走的則是社交直行路線。前者陷入了信息的大海,后者則充分讓人在親友圈里找到被關注被認同的喜大普奔。

    再加上與內容提供商、新技術的無縫嫁接,微信更加無敵。由于許多有先見之明的傳統老字號,紛紛轉戰微信平臺,微信無形中,多了好多免費資源。微信還可以用來定位、打車、掃二維碼買飲料、登錄社區青年匯、團購低價電影票。風起云涌之勢未成,卻隱隱然,有秋風,起于青萍之末。

    連社交網站的霸主Facebook也受到了沖擊。11月,Facebook首席財務官戴維憂心忡忡地宣布:十幾歲的青少年,在這個溝通平臺上的活躍程度正在下降。對30個國家的青少年進行調查后,Facebook發現,孩子們選擇微信等移動即時通信服務。

    看,這不僅是新舊媒體之爭,連社交世界內部,也開始了相互撲殺。唯一可以肯定的一個趨勢是:誰抓住了青少年的口味和消費style,誰就hold住未來。

    余額寶

    你的積蓄,還放在銀行?那你就OUT了。馬云新推出的余額寶拉開了互聯網金融改革的序幕。余額寶,又稱會賺錢的支付寶,用戶通過把資金存入余額寶,可以直接購買基金等理財產品,獲得相對較高的收益,同時余額寶內的資金還能用于淘寶網上購物、支付寶轉賬等支付功能。可謂一舉多得。轉入余額寶的資金在第二個工作日由基金公司進行份額確認,對已確認的份額會開始計算收益,充分盤活了資金。

    從開辦淘寶以來,馬云跨過前行路上大大小小的坎兒,創造了互聯網經濟的奇跡和電子商務的中國模式。余額寶,只是他又一次穿越“音障”之舉罷了。2013年“雙十一”當天,淘寶當天銷售額突破350億,其中,多少通過余額寶轉賬、支付,不得而知。但可以預見的未來是,這一理財+儲蓄+支付模式,將來會吸引更多的小年輕,也將成為更大的蓄水池。

    新能源

    新能源這一詞匯由來已久,但最近在資本市場上的表現,卻代表了這個概念正在獲得的認同。2013年11月27日,頁巖氣概念股再度爆發,其中恒泰艾普(300157)開盤不到1小時便告漲停,據悉,這是由于重慶頁巖氣勘探開發取得重大進展,中石化涪陵焦石壩頁巖氣田日產能已突破150萬立方米,今年可能形成5億立方米產能,2015年總產能有望達到50億立方米,2017年總產能有望達到100億立方米。

    頁巖氣是新能源界的新寵之一。由于與常規天然氣相比,頁巖氣開發具有開采壽命長和生產周期長的優點,它正在成為攪動世界市場的力量。有“博弈改變者”之稱。其迅猛發展,將改寫世界的能源格局。

    借新能源消除舊能源的壟斷,是業界正興起的破冰之舉。如北京市最近嘗試推出的電動汽車,就是對傳統能耗汽車的突圍。由于以車載電源為主要驅動力,對環境影響相對傳統汽車較小,電動汽車的前景被廣泛看好。北京市科委目前正力推電動汽車不參加搖號即可上路。

    以頁巖氣和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寄托了消費者的無限期待。

    3D打印

    讓我們假設一個詭異的情況。胳膊斷掉之后,你可以做什么?

    以下在不久的將來,將變為現實:

    把斷臂放在3D打印機中懸浮,打印機掃描后,打印噴頭開始打印外骨骼。片刻過后,栩栩如生,幾乎可以亂真的新的骨骼,重新生長于殘缺的軀體。

    這是科幻電影的一幕嗎?

    不,3D打印機出現之后,這一幕不再是夢。

    這款專門制作外骨骼3D打印機是骨折患者的福音。其外骨骼材料質量輕強度大可清洗,由聚酰胺構成,并且根據患者不同情況而定制。打印機能打印出鮮活飽滿的肌體。堪稱打印機與生物醫學最完美的結合。

    盡管聽起來匪夷所思,但3D打印在國外已經不算什么新鮮事。人們可以用初級版本的3D打印機,打印出鞋子、手鐲和包包。而一位自稱“HaveBlue”的網友在3D設計分享網站上聲稱自己成功打印出手槍的部分組件,并結合真槍其他部件制作成一把槍。據HaveBlu介紹,“20英尺(約合6米)遠的地方都能瞄得很準,累計射擊200余次,槍身依然完好無損。”另一位3D打印的愛好者,業余槍械師邁克爾·格斯林克,則使用Stratasys3D打印機,成功打印出了AR-15步槍的下機匣。2012年10月,世界上最大的3D打印工廠Shapeways在紐約開業,該工廠可容納50臺工業打印機,每年可按照消費者需求生產上千萬件產品。

    3D打印的原理,源于快速成形技術,它運用粉末狀金屬或塑料等可黏合材料,通過逐層堆疊累積的方式來構造物體的技術(即“積層造形法”)來生產出物品。如今,國外的珠寶、牙科、航空航天等領域,都用上了3D打印。

    有些傳統制造業的從業者為此變得悲觀起來,他們擔心制造業的被顛覆與轉移。但3DRobotics公司CEO克里斯·安德森,認為3D打印機并不意味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全面到來,而只是推動器之一。

    對年輕人來說,3D打印這四個字,則意味著無限創新與想象的可能。一個新的群體已經誕生,他們的名字叫做創客。他們也許頭發蓬松,在金錢上捉襟見肘,但在新的工業革命中,這些家伙將創造了不起的未來。

    大數據時代

    撲面而來的滾滾資訊、避無可避的信息叢林、叫你眼花繚亂、暈頭轉向的信息,大數據時代仿佛在一夜間到來。

    我們起初是從微博、然后是從微信上,知曉大數據的威力的。但這不是全部。大數據到底有多大?還是用數據說話:一天之中,互聯網產生的全部內容可以刻滿1.68億張DVD;發出的郵件接近3000億封之多;賣出的手機接近40萬臺,超過全球每天出生的嬰兒數量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對我們來說,有什么好處?或者說,我們進入了一個怎樣的不同尋常的年代?如果說,以前的生活,更多的是建立在臆測、主觀甚或情緒的狀況下,那么現在,明確的標的物,參考系,出現了。以數據和以事實為準繩,顯然比想當然的臆測,靠譜得多。

    數據(包括文本、文字)為決策提供了依據。最直接的受益者是那些商家們。沃爾瑪曾經通過對交易記錄這個龐大的數據庫得出了消費者的消費傾好,并明智地在颶風天氣來臨之前,將手電筒與蛋撻放在一起,這兩樣商品的銷量果然大增。

    幾乎任何一個行業,都可以從大數據帶來的量化分析中受益。券商可以通過分析眾情緒拋售股票;投資機構搜集并分析上市企業聲明,從中尋找蛛絲馬跡;醫院、疾控中心、衛生部門,依據數據記錄,分析疫病的傳播狀況;而政治家則可根據微博,分析輿情,決定競選策略、施政綱領。

    更多改變的正待開啟,谷歌、蘋果、亞馬遜、TWITTER,年輕的創業者們正是意識到數據的重要性以及提供這份平臺的重要性,推動自己走向成功。

    對于那些年輕的網友來說,如果你知道自己留下的每一點痕跡,都可能被索引、被追蹤,也許,對大數據時代也就有了另一個層面的認知,對一言一行哪怕是虛擬空間的,也就有了更深的警醒。

    在線教育

    自從小龍女龔海燕賣掉別墅,并把第二次創業的秒針對準“在線教育”之后,人們才意識到,教育的又一輪變革或許悄沒聲地孕育了。龔只是嗅到敏銳的“狩獵者”之一。

    早期,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局限于封閉性的大學、數十年不變的課程與老師,而一出圍墻,即無心無時向學。校園啊,老師啊,一畢業就沙揚娜拉了。

    自從哈佛公開課之幸福課被搬上網之后,我們才且驚且喜地發現:課,可以這樣上。哈佛課,可以一線之隔。

    “慕課”,是最新的在線教育模式之一。“慕課”,MOOC,“M”代表Massive,一門MOOC最多可達16萬人;第一個“O”代表Open(開放),以興趣導向,凡是想學習的,都可以進來學,不分國籍;第三個字母“O”代表第二個Online(在線),學習在網上完成,無需旅行,不受時空限制;“C”代表Course,就是課程的意思。開放,降低門檻,分享、協作與傳播,也符合教育的本義。“有教無類”,“敏而好學”,“學而時習之”,2000多年的孔子教育思想,仿佛也印證在今天的在線教育中。

    人工智能

    《終結者3》里,阿諾德·施瓦辛格為我們帶來的是未來的機器世界:由人親手打造的智能機器,最終企圖毀滅人類。人為生存與繁衍殊死一搏。

    科幻電影總有如巫師般的咒怨與預言。當然,它遙遙領先于我們身處的時代。盡管有隱憂,現在的機器人“對手”顯然還遠遠沒有到顛覆人類的境地。人類,也繼續在人工智能的道路上樂此不疲。

    “深藍”電腦擊敗了人類的世界國際象棋冠軍,是人工智能的完美表現之一。1991年,美國軍方則通過導彈系統和預警系統方面的運用,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軍事方面的威力。蘋果機和IBM的一些機器,也巧妙地介入人工智能的應用,如語音識別和文字識別。

    “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甚至擁有人一樣的智慧”,一代代人工智能科學家為此夢寐以求。一旦機器能模仿人類大腦的功能,模擬人的思考,世界將會怎樣?這種異想天開,使人工智能從一發端就處于計算機科學的前沿。

    在我國,人工智能受重視日益倍增,并牢牢與實際應用、創新科技綁定。在2013年于安徽合肥舉行的中國機器人大賽中,由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東南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山東大學等在內的206所高校參加角逐,最終西北工業大學在機器人舞蹈、救援、仿真機器人、家庭機器人、競速機器人等項目的比賽中獲得全國冠軍七項,亞軍兩項,季軍五項。而在上海,上海交大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的科研團隊通過沙粒尺度新型傳感器技術、無線傳感網絡與傳輸技術、沙基機器人技術、沙漠新能源技術等一系列智能沙漠技術,形成一張可移動的無線傳感網,形成了預測預報沙塵暴的有力機制,有利于緩解我國土地荒漠化和沙漠化的嚴峻形勢。青年群體,成為推動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的生力軍。

    閉著眼睛也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智能機器可能繼續為我們的生活,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

    物聯網

    “把所有物品通過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用這樣一句話,大概可對物聯網做出一個淺顯的說明。

    1995年,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中對物聯網的概念,做出天才而形象的描繪與預測:

    用戶遺失或遭竊的照相機將自動發回信息,告訴用戶它現在所處的具置,甚至當它已經身處不同的城市。

    如果您的孩子需要零花錢,您可以從電腦錢包中給他轉賬5美元。此外,當您駕車駛過機場大門時,電腦錢包將會與機場購票系統連接,檢驗您是否購買了機票。

    如果您計劃購買一臺冰箱,您將不用再聽那些喋喋不休的推銷員嘮叨,因為電子公告板上有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評價信息。

    萬物通過互聯網連接。而不僅僅是信息和數據。互聯網時代的2.0版。這就是物聯網時代的全新意義。

    如果對此還存在混沌不清,看看智能家居的應用也許我們就可以管窺物聯網的內涵與奧秘:傳統開關,也許你要依靠“純手工”才能完成對電源的控制。但借助智能開關,你可以實現對家庭燈光的感光控制以及任意環境氛圍和燈光場景的智能切換。

    在安徽亳州渦陽縣陳大鎮禾景農業園區,物聯網的運用更是到了極致。這里的大棚,安設有攝像頭、“小黑匣子”、電線,它們構成一套靈敏的傳感器,源源不斷地把植物的各類信息傳送到互聯網上,如植物的溫濕度、光照、化學條件等。由此,可以更有力地對植物的生長進行精確控制。農民看看屏幕就可以知道蔬菜大棚溫度水分是否合適,動動鼠標就能給蔬菜澆水、施肥、打藥,刷一下二維碼就能知道它們從田間地頭到賣場的全部信息農業物聯網的運用,使這兒的作物產量提高40%,價格也提高了一倍。

    預計到2020年全球會有200億~500億個IOT節點,更會由物聯網應用催生80億美元以上的商機。ARM商業及全球市場開發執行副總裁Antoni表示,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將使人與人、裝置對裝置、人對裝置彼此之間的連接能力更富智慧化,并讓每一個層級的連接更為緊密,“經由技術來縮短整個世界距離,雖是老生常談,但這的確是現今與未來都必須共同實現的目標”。

    太空探索

    人類探索太空的雄心永無止境。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局)最近的一項計劃,是這雄心的組成部分之一。

    由美國宇航局科學家、學生、承包商以及志愿者組成的“月球植物生長棲息地”研究團隊設計了一個咖啡罐大小的密封罐用于盛放植物種子,配上傳感器、攝像頭等可將信息傳回地球的設備。這個密封罐有可能通過商業太空船被送上月球。一旦植物在月球上生長,那么,地球上的人類,將通過傳感器了解生命在異類環境下如何生存,為下一步的太空探索打下基礎。

    在我國,2013年6月11日,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從酒泉衛星中心發射升空。與“天宮一號”實現兩次交會對接,并成功完成了質量測量、單擺運動、陀螺運動、水膜和水球等5個太空實驗。近8萬所學校、6000萬名學生,目睹了這次太空授課。通向未來的太空探索之路,也許就此在小小童心中萌芽。

    根據中國空間站的計劃部署,我國將在2020年前后將建成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

    智能電視的崛起

    從2010開始崛起的視頻之風,已經給傳統電視媒體帶來沉重打擊,土豆、搜狐、優酷,個個不遑多讓。但這只是第一波。新一輪攻勢,又將襲來。這次的兵團,來自智能電視。

    據目前市場研究機構的預測,至2014年,智能電視的出貨量將達到1.23億臺,迎來爆炸式增長。三星、松下和LG等將成為智能電視角逐的大鱷。不過,最令消費者們期待的是蘋果iTV的中堅力量。據說,蘋果與時代華納有線簽訂了合作協議,后者將為蘋果設備提供電視內容。

    智能電視將深受那些青年消費者的歡迎。他們希望的是更鮮活的電視內容而不是刻板的“老調長談”。一鍵控制乾坤等更機動的掌控屏幕的方式,也令他們有真正做主人的感覺。

    第2篇:人工智能給生活帶來的好處范文

    美國前總統伍德羅·威爾遜(Woodrow Wilson)說過:“友誼是令世界團結的唯一膠合劑。”一個世紀后的今天,這種膠合劑是否已經在快節奏、高科技、城市化的生活中失去了效力?

    這一點可以從美國的綜合社會調查(General Social Survey)中看出許多端倪。根據這項調查,在1985年至2004年之間,美國公民的好友(即有難時可以向他求助的朋友)人數從3個下降到了2個,而沒有朋友可以吐露心事的人所占比例卻從8%上升到了23%。在英國,獨居的人數不斷上升,社區的紐帶也因為居民的頻繁搬遷而削弱,這都造成了友誼瀕臨崩潰的“危機”。也有研究將社會孤立與互聯網和手機聯系在了一起。不過,新技術雖然的確可能改變了傳統的友誼,但是也有證據表明,它們對友誼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Facebook 2004年在哈佛創立的時候,目的是為了豐富大學生的校園生活,今天的用戶也依然在為了這個目的而使用它。微軟的高級研究員黛娜·波伊德(Danah Boyd)指出:“上網者的動機和以前并無不同——他們在網上交友,同樣是為了有人能給自己情緒支持,能聊聊八卦,調調情,或者只是陪陪自己。”我們最親密的朋友還是那么幾個,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最常和我們交流的人都是他們。“只是交友的方式變了,因為有了新的技術,也因為當代的年輕人有了自己的文化。”

    最顯著的變化發生在我們持續交往的人數上。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者發現,普通大學生在社交網絡上的聯系人,從2006年的137個上升到了2009年的440個。皮尤研究中心在2013年發現,今天的典型美國青少年在Facebook上有大約300個朋友,在twitter上也有79名關注者——但這些人并不全是社交人脈,因為他們未必會反過來關注這些青少年。

    這個數字已經大大超過了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演化心理學家)的計算——他認為我們的大腦受演化所限,能夠應付的“真朋友”(meaningful friends)最多只有150個(參見《夠聰明才會交朋友》)。這些多出來的人都是誰呢?他們都是所謂的“弱人脈”(weak ties),包括中學和大學階段的朋友,過去和現在的同事,從前的伴侶,旅行中的相識,關系一般的熟人,朋友的朋友,有時還包括陌生人。社交網絡使我們能和這些外圍的友人保持聯系——偶爾發發消息、看看他們的照片或狀態更新之類。換作以前,我們在分手后就不會再和他們聯系了。

    社交網絡擴展了我們的社交圈,原本那些分開之后不會再保持聯系的所謂“弱人脈”,現在也可以通過社交網絡保持聯絡。

    但是技術的功用還不止于此。最新的研究顯示,Facebook甚至還能夠改善那些遠程友誼或脆弱友誼的質量。美國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的杰西卡·維塔克(Jessica Vitak)對400多名Facebook用戶開展了一項研究,結果發現Facebook對于居住地間隔超過幾小時車程的朋友特別有價值。友人之間住得越遠,他們在Facebook上的交流就越是密切。維塔克指出,對這些朋友而言,Facebook或許就是一段記憶中的友誼和一段實實在在的友誼的區別所在。

    與其他人在網上交流,比如在Facebook上回答問題或是祝別人生日快樂,在LinkedIn上稱贊別人的技能,在Instagram上的照片下方留下“喜歡”或是評論,都是一種社會理毛行為,是我們祖先習慣的現代重演。美國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的妮可·艾利森(Nicole Ellison)指出:“這些都是在表示我對你的關注。就像靈長類動物互相捉虱子,我們也期望自己的示好能得到回應——也就期望在將來也能得到對方的關注。”

    艾利森和維塔克發現,臉書上的社會理毛行為對弱人脈的維持十分有效,而我們也的確有許多理由來維持這些人脈。那些體現重要關系的深切情緒紐帶仍然需要面對面地培養,哪怕這些紐帶是在網上產生的。不過弱人脈也自有其好處,這些人脈往往五花八門,并且分散在不同的社會團體之中。他們可以提供新的看法觀點,激勵創新,帶來工作機會,還能讓你產生在社群之中的歸屬感。

    要說明社交網絡對我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一個鮮明的例子就是,我們會輕易地感染不怎么認識的人的情緒。這在現實生活中其實相當常見——有人對你微笑,你也朝他微笑。但是在互聯網上,這個感染效應就會成倍地放大。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詹姆斯·福勒(James Fowler)領導的一個團隊,分析了Facebook上的10億多條更新,結果發現用戶會不自覺地在自己寫下的評論中傳播積極和消極的情緒,受眾中甚至有居住在不同城市的朋友和熟人——也就是他們的弱人脈[參見《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第9卷,e90315頁]。“在網絡世界里,大規模的情緒感染是不久之前才成為可能的。”福勒說,“我認為將來還會發生更多全球情緒同步的情況。現在,我們和世人的同感比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高科技時代的社交網絡,已經徹底改變了我們的友誼。圖片來源:《新科學家》

    人之所見,人之所為

    人類的其他行為也會在網絡上傳播,包括喝酒、吃飯、還有節食的習慣,不過這些行為幾乎完全是在強人脈——也就是好友和家人之間傳播的。福勒在另一項研究中發現,投票也是如此。

    2010年11月2日是美國國會選舉的日子,那一天,福勒的團隊在6100萬美國Facebook用戶的信息流里了一則消息,敦促他們前去投票,并允許他們將自己的投票意愿在朋友圈里廣播。結果,有大約6萬名本來無意投票的人改變了主意,還帶動了他們在Facebook上的28萬名友人。研究者對這28萬名投票者進行分析,結果發現他們絕大多數都是那6萬名收到消息的用戶的好友[參見《自然》(Nature),486卷,295頁]。

    福勒指出:“最要好的10個朋友促成了這場社會運動。這證明,如果想在人群中擴散某個行為,你就必須著眼于現實世界中的人際網絡。這個發現非常激動人心,因為它開辟了利用網絡世界改善現實世界的可能。”

    友誼的形式顯然已經在過去10年里發生了變化,但這變化究竟是好是壞,現在還在熱烈的討論之中。有研究顯示,在網上與人交流的心理學價值和在現實中與人交流是一樣的,都能減少焦慮和抑郁,并增加幸福感。在Facebook公司研究計算機科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莫伊拉·伯克(Moira Burke)發現,用戶越是利用Facebook主動和朋友交往,他們就越是不會感到寂寞。不過,究竟是使用Facebook降低了寂寞感,還是本來就善于社交的人更多地使用Facebook,其中的因果現在還不清楚。

    但是在網上維系友誼也有不少風險。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蕾切爾·格里夫(Rachel Grieve)指出:“由于電子通信的本質所限,人際交往中的種種細微之處可能在網上遺失。本來在喝咖啡時和朋友隨口說的一句話,就算朋友誤解也能及時澄清。可是一旦到了網上,那句話就會永遠存在下去,許多人都會看到,并產生誤會。”

    此外還有一些更加微妙的風險。正如波伊德在她的著作《這很復雜》(It’s Complicated)中指出的,青少年如果和每一個舊熟人都保持往來,在進入大學之后就會難以建立新的、深入的人際關系。她說:“他們在第一個學期往往不太適應,于是都到過去認識的友鄰那里去尋求安慰了。”

    自戀還是需要?

    對現代社交網絡最嚴重的指摘,是說它助長了自戀和孤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發育心理學家帕特里夏·格林菲爾德(Patricia Greenfield)說:“情緒表達現在成了公共事件。”她還引用美國州立圣迭戈大學珍·特溫奇(Jean Twenge)的研究指出,自上世紀90年代早期開始,美國大學生在自戀特質上的得分就節節攀升。另有研究顯示,自戀的人往往也是Facebook和twitter的積極使用者,而這兩個網站都特別適合自我標榜。

    但是也有人對此比較懷疑。新的研究顯示,雖然常有人指責今天的大學生是最自我中心的群體,但是他們的自戀和他們對Facebook的使用之間并沒有聯系[參見《計算機與人類行為》(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第32卷,212頁]。波伊德主張,學生們熱衷使用社交媒體,并不是因為他們我行我素或者迷戀技術,而是因為他們需要友情。“我采訪青少年的時候,他們一次次地告訴我,他們寧愿在現實中和彼此見面,一起跨上自行車,不受拘束地出去游玩。但由于社會散播了大量關于陌生人的恐怖信息,這些年輕人已經很難在網絡之外的地方見面交往了。”

    我們與他人建立聯系的需求是迫切的,而要在今天的城市里做到這一點又是困難的。那么,我們距離跨出人類的圈子、踏入人工智能的世界還有多遠呢?一個機器人又需要多么復雜,才能滿足人類友情的核心需求,比如懂得回報和具備人格呢?

    根據雪莉·圖克爾(Sherry Turckle)在著作《一起孤單》(Alone Together)中的介紹,有些社交技術已經能夠觸到我們的“達爾文按鈕”了。有的機器人已經能和人類目光交流、追蹤人類的動作和姿勢,并且留下“有人在家”的印象。

    或許有一天,我們會從機器人那里獲得友誼。圖片來源:《新科學家》

    比如日本ATR智能機器和通信實驗室的神田崇行(Takayuki Kanda)就開發了一個名叫“羅伯維”(Robovie)的人形機器人,它的基本交流能力已經相當成熟,足以令15歲的青少年相信它是一個具有情感的社會動物。神田表示,研究的一大難題是開發出可以隨時與人為伴、而不僅僅是待在家里的機器人。據他推測,人和機器人相處的時間越久,就越是容易和它們建立“真正的關系”。

    英國林肯大學的約翰·莫雷(John Morray)則主張,要造出合群的機器人,關鍵是要讓它們犯錯。莫雷和他的團隊正在將人類的認知偏差引入機器人的電路,比如令它們的記憶產生故障,從而對人類的指令產生誤解。“我們在試著開發不完美的機器人,也許人類會因此更加接納它們。”他補充說,研究中的困難在于避開“詭異谷”(uncanny valley)——機器人在外形像人,行為卻不怎么像人時,會尤其恐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久久| 成人网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成人影院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影视|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AV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成人伊人青草久久综合网破解版| 亚洲成人黄色网|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美国成人a免费毛片| 免费在线成人网| 成人免费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红|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中文字幕dvd|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色噜噜狠狠成人网|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入口|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 99精品国产成人a∨免费看|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 成人综合激情另类小说|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91精品欧美成人| 成人福利视频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