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氣候變化對商業的影響范文

    氣候變化對商業的影響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氣候變化對商業的影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氣候變化對商業的影響

    第1篇:氣候變化對商業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碳強度;產業結構;SDM;空間自相關性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7.03

    中圖分類號:F264;F2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7-0011-05

    Spatial and Econometric Analysis of Effec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on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a

    FENG Yan, ZHU Lingyun, ZHANG Dahong

    (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Colleg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Abstract: Based on spatial durbin model,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influence of refined industrial structure on carbon intensity in Chinese 30 provinces via using Matlab and Geoda. The result of which demonstrates carbon intensity has significant spatial spillover effects, clustering and path dependence. In addition, the influence of transportation on carbon intensity is most obvious (0.864) > industry(0.372) > construction(0.316) >primary industry(0.083) >business(0.246). Overall,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beneficial to reduce carbon intensity, andnowadays carbon intensity is more likely to be affected by transportation, industrial and construction and reduced by business, thereby reducing proportion of three industry, increasing proportion of business, using energysaving and energy protection technologies, can reduce carbon intensity effectively.

    Key words:carbon intensity; industrial structure; SDM;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前,我國針對環境問題已提出建立環境追究責任制的要求,并于2015年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提出2030年碳強度要相對于2005年下降60%~65%。

    基于理論和實踐的需要,環境相關研究正逐步深入,其中不乏關于產業結構與環境污染的研究。綜合國內外研究,主要包括:(1)指數分解法。學者們主要利用Kaya恒等式分解得出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并測度影響程度[1]。(2)結構分解分析法。主要和投入產出模型相結合[2]。(3)回歸分析法。第一類為關于EKC假設的驗證及討論,許多學者探討了碳排放是否存在EKC曲線及預測[3],如Salih分析得出表明旅游業發展和碳排放之間存在EKC關系[4]。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學者摒棄了EKC模型,研究環境對經濟增長的反作用[5]。第二類為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國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6],如Yanan等人得出能源強度是影響發達地區碳排放的最大因素,工業化、人口和單位GDP對不發達地區的影響程度更大[7]。

    實際上,當今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伴隨的是貿易的互通有無、大量的進出口和外商投資,這樣就忽略了不同經濟體之間的“轉嫁”效應以及“污染天堂”假說中提到的污染避難,模型偏差難以避免,從而降低了結果的解釋力和說服力。因此,本文從三個角度出發,研究細分產業對碳強度的影響大小,同時考慮經濟一體化進程背景下污染呈現的空間依賴性,判斷和甄別碳強度是否存在空間溢出效應,比較產業結構變化前后碳強度的影響因素差異,最終選取合適的模型研究細分產業對碳強度的影響,并就減少碳排放和實現中國的自主貢獻目標提出建議。

    33空間面板數據回歸分析

    331非空間面板數據回歸結果

    傳統和穩健的LM檢驗可判斷SEM或SLM哪個更為合適,由表3可知,傳統和穩健的LM檢驗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了沒有空間滯后被解釋變量的原假設。雙固定效應模型穩健的LM檢驗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了沒有空間自相關誤差項的原假設,除此之外,其余檢驗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了原假設。且似然比檢驗時間固定效應得出,時間固定效應的估計值為339009(p=0000

    Wald和LR檢驗均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拒絕γ=0和γ+ρβ=0的原假設,因此必須拒絕SEM和SLM,選擇SDM。 Hausman檢驗結果(估計值為17623,p=0000

    332SDM回歸結果分析

    表4列出了研究期初、期末各模型的回歸結果。前面已分析得出我國碳強度整體處于下降趨勢,表明從整體上看,隨著三次產業結構占比的變化以及產業內部的技術進步等因素,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有助于降低碳強度。從產業細分來看,期初碳強度增加的主要驅動因素為交通業和工業。之后變為交通業、工業和建筑業。相比2005年工業來說,現今碳強度更易受到交通業的影響。建筑業占比遠低于工業占比,但它引起的碳強度的增加已經不容忽視。

    分析面板數據的SDM可知,交通業對碳強度的影響最大。2013年交通業能源消費量占總量的496%,其中僅石油消費量就占3796%,已超過了工業部門的石油消費量(175946萬噸)。車輛能源消耗是影響碳排放量的主要來源[9],2013年民用汽車擁有量為1267014萬輛,其他機動車擁有量達113223萬輛,車輛增加導致交通業成為能源消費量較高、碳排放量增速較快的領域。2013年工業消耗能源總量為29113063萬噸標準煤(占6983%),作為能源消耗的主要產業,工業對碳強度的影響仍然顯著。2013年建筑業的石油消費量為30906萬噸,并且建筑業在消耗能源的同時,碳排放比例高達36%[10]。建筑業的碳排放不僅包括自身活動直接碳排放,還包括其對拉動和誘發關聯產業產生的間接碳排放(這一比例達到95%)[11],因此建筑業的影響系數較大。第一產業對碳強度的影響作用為正,但現代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機械使用效率的提高、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等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對碳強度的直接效應,這和魯萬波等研究的第五階段結果相近[12]。商業占比較小且商業的能源消費量最低,因此提高商業和降低第一產業比重有利于降低碳強度。

    工業和交通業的直接效應最大,是碳強度增加的主要驅動因素。建筑業占比低于第一產業占比,但其對碳強度的正向影響明顯高于第一產業,表明建筑業減排也是一項重點任務。商業的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均為負,表明商業占比的增加會降低本地區和周圍地區的碳強度。其余四類產業的間接效應為正,其中交通業的間接效應最大,表明本地區交通業的發展會比其他產業為周圍地區帶來更多碳強度的增加。

    4結論與討論

    41結論

    采用Matlab和Geoda軟件對2013年中國30個省域碳強度和產業結構進行回歸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第一,我國碳強度分布呈現階梯性(東部>中部>西部),碳排放量呈相反趨勢分布,東部地區GDP增速大于碳排放量增速、碳排放轉移和碳泄露效應都有可能導致這種結果。第二,Morans I和LISA聚類圖表明,我國碳強度和產業結構并非完全的隨機分布,存在空間正相關性,同時莫蘭指數的增加表明我國碳強度有路徑依賴性、集聚性和低流動性,主要呈現HH和LL的二元分布結構。第三,LM、Wald、LR和Hausman檢驗判別時間固定效應的SDM為本文計量模型,分析表明交通業是碳強度增加的最大驅動因素,其次是工業>建筑業>第一產業>0>商業,第一產業、工業和交通業對碳強度的正影響作用以及商業和建筑業對碳強度的負影響作用在OLS中被高估。第四,交通業的間接效應最大,其次是第一產業和工業,表明本地區這三類產業的增加會引起周圍地區碳排放的增加。第五,研究期初導致碳強度增加的主要因素為交通業和工業,期末為交通業。整體上看,產業結構調整有利于降低碳強度,相較2005年來說,現今碳強度更易受交通業、工業和建筑業的影響。

    42討論

    回顧相關研究,有學者得出第三產業占比增加會降低污染物排放,如吳玉鳴和田斌[13]分析得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對環境污染的破壞不如第二產業嚴重,且第三產業占比增加會降低污染物排放;有學者得出第二產業占比增加會顯著增加碳排放[14],這和程葉青等人[15]的研究結論一致。本文中工業和建筑業增加會增加碳排放強度,這與徐海平、程葉青等學者的結論一致,但第三產業中交通業占比的提高會增加碳強度,這與吳玉鳴等學者的研究結論不一致。

    綜上所述,在未來發展過程中應當重視交通業和建筑業對碳強度的正影響,調整工業和建筑業結構,加快發展新興工業、生產綠色環保建筑,規制高耗能、高污染企業;轉變交通業的發展方式,使用清潔能源和新型交通工具、提高能源轉化效率,h保出行;同時發展生態農業和商業,考慮碳排放的空間溢出效應,關注自身和周圍省域產業結構調整的相互影響,共同為實現中國的自主貢獻目標、控制全球溫室效應做出努力。

    參考文獻:

    [1]Shrestha R M,Timilsina G R. Factours Affecting Intensities of Power Sector in Asia:A Divisi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Energy Economics,1996,18(4):283-293.

    [2]Ren S,Yuan B,Ma X, et al.International trade, FD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and Embodied CO2 Emissions:A Case Study of Chinas Industrial Sectors[J].China Economic Review, 2014,28:123-134.

    [3]Ajmi A N,Hammoudeh S,Nguyen D K, et al.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2 Emissions,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ncome:The Importance of Time Variation[J].Energy Economics, 2015,49:629-638.

    [4]Katircio Lu S T.Testing the Tourism-induced EKC Hypothesis:The case of Singapore[J]. Economic Modelling,2014,41:383-391.

    [5]呂健.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的空間計量分析[J].財貿研究,2011(4):1-7.

    [6]Cong X,Zhao M,Li L.Analysi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of Building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Based on STIRPAT Model[J].Procedia Engineering,2015,121:645-652.

    [7]Wang Y,Zhao T.Impacts of Energy-related CO2 Emissions:Evidence from Under Developed, Developing and Highly Developed Regions in China[J].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5,50:186-195.

    [8]肖雁w,萬子捷,劉紅光.我國區域產業轉移中“碳排放轉移”及“碳泄漏”實證研究――基于2002年、2007年區域間投入產出模型的分析[J].財經研究,2014,40(2):75-84.

    [9]張陶新,曾熬志.中國交通碳排放空間計量分析[J].城市發展研究,2013,20(10):14-20.

    [10]馮博,王雪青.中國各省建筑業碳排放脫鉤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5,25(4):28-34.

    [11]張智慧,劉睿.基于投入產出分析的建筑業碳排放核算[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53(1):53-57.

    [12]魯萬波,仇婷婷,杜磊.中國不同經濟增長階段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研究,2013,(4):106-118.

    [13]吳玉鳴,田斌.省域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擴展及其決定因素――空間計量經濟學模型實證[J].地理研究,2012,31(4):627-640.

    第2篇:氣候變化對商業的影響范文

    1地下商業環境異于地面商業環境的特點

    1.1空間環境不同于地面建筑通過“圍”的方式構筑空間,地下建筑是通過“挖”的方式來開掘空間的。在“圍”成的空間中人們可以與外界進行良好的交流和接觸,溫暖的陽光、和風細雨、遠山飛鳥等千百年來人們習以為常的自然景觀,使人們在時空環境中很方便的定位尋求到歸屬感;而在“挖”出的空間中則缺少這種交流和接觸,人們在一個相對封閉狹小的空間中很難完成生物意義上的自我定位,反而因為相互間物理距離的逼近加重了個體在社會意義上定位的緊張與焦慮。在商業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主要以商品為媒介通過討價還價展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穩定而易于確認的。人們在地下商業環境中的不適或焦慮主要是源于缺乏自然的參照物。這就要求在地下商業空間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需考慮適當地引入地面的自然景觀,處理好由地面到地下的過渡等建筑上的問題。對于地下空間的室內環境而言就有必要有針對性的做一些人性化的設計。

    1.2空氣環境地下空間處于蓄熱能力較強的土壤和巖石的包圍中,其室內環境完全為人工創造,與開放性的地面空間相比,其室內空氣環境有如下特點:

    (1)終年氣候變化不象地面那樣四季分明。

    (2)無室內外熱壓差、風壓差的作用,無自然通風,空氣惡化時無法通過開窗加以解決,這也是地下空間室內空氣容易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3)某些巖體可能滲透出的氡及其子體,發射α射線和β射線,對人體有較大的危害。

    (4)濕度比較大,細菌容易繁殖;冬季陰冷潮濕,容易誘發關節炎等疾病。地下空間濕度高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墻壁的滲漏水,即使墻體有良好的防水措施也會滲水。

    (5)地面環境CO2可以自然稀釋,但地下空間CO2很容易積聚,需人工排除。

    (6)由于空氣流通性較差,地下空間產生的一些異臭往往不易排除,令人厭惡、難受。長期在惡臭環境中活動對人的身體健康有明顯影響,嚴重時甚至會損傷腦神經,導致植物性神經系統紊亂。地下空間的異臭來源通常是建筑材料因長期潮濕而發霉腐爛,某些機械設備附帶材料發出的氣味,人體新陳代謝的排泄物,廁所、藥品等發出的異味。地下空間空氣環境中的一系列問題通過良好的空氣調節系統的設計可以得到較好的解決,下文將詳細說明。

    1.3聽覺環境地下空間雖然少了地面環境中常有的各種噪音———如車輛行駛聲、喧嘩的人聲等,但由于空間封閉,通風空調、變配電、水泵等機械設備運行的噪音不易消散,如果不加以適當的處理,將迫使處于其中的人與這種低沉、持續的噪音朝夕相伴。地面的噪音人們習以為常,一般不易引起特別的不適感,地下建筑的噪音單調持久,對人的影響更大。空調系統中的主要噪聲源是通風機。噪聲的強弱和頻率與許多因素有關,尤其與葉片型式、片數、風量、風壓等參數有關,按照風機的大小和構造不同,噪聲頻率大致在200~800Hz范圍內。

    2地下空間環境心理的構成環境心理是指人們對周圍環境(本文主要指物理環境)的感知反映到大腦并在意識中形成的綜合環境觀念,它受人們當時的心理狀態、個人閱歷等因素的影響。地下商業建筑因其在空間環境和室內環境上具有的獨特性,在環境心理的形成上更具復雜性和特殊性。以下將對構成地下空間環境心理的幾個組成要素分別加以說明:

    2.1方位感空間方位感是指人們通過對周圍環境相對物體的空間關系、位置的判斷而形成的對自身在空間所處位置的知覺。心理學認為判斷自身在環境中的位置是人最基本的生物性需要之一;人們通過這種自我定位過程,可以在個人外部世界概括的環境意象中產生全局的聯系。人們這種對自身方位的判斷可以滿足在地下環境中的心理安全感和活動、交往、購物的需求。當人們被感知到的信息表明一切都處于控制之下,符合人的期待,就會感到放心;反之,如果人們無法根據環境提供的信息確定方位時,就會感到不安。

    2.2舒適感人體對某一環境的舒適感評價不僅與空間的熱濕環境、人體的熱平衡有關,還與空間的光環境、室內布置和人的主觀感受等有關。為便于敘述,本文所指的舒適感僅指熱舒適感。借助于人體熱舒適方程可以用PMV(預期平均評價)或PPD(預期平均不滿意百分率)指標來描述和評價空間的熱環境。該指標綜合考慮了人體活動程度、衣著情況、空氣溫度、平均輻射溫度、空氣流動速度和空氣濕度等六個因素,一般認為PPD<10%,也就是說PMV值在-0.5~+0.5之間時,房間的舒適度滿足大部分人的要求。

    2.3安全感由于地下空間的封閉性和隔絕性,如果內部發生自然災害(如火災、地震等)相對于地面建筑更具危險性,救災工作更難進行,具體表現在:(1)如果地下空間的布局和出口系統過于復雜,缺乏易于辨識的標志系統,會導致疏散時間長,疏散時人們的慌亂以致造成不必要的損失。(2)電源被切斷后,如又無應急光源,則地下空間因為無自然光提供光線,也無外界景物可作參考,極易迷失方向。(3)救災人員無法通過窗戶觀察地下空間內的情況,給救災帶來困難。(4)人在地下空間內疏散時,人們必須沿樓梯向上而不是向下,必須付出更多努力。(5)火災煙氣的水平流速為0.5m/s、垂直上升速度為3~5m/s,而人的水平速度為1m/s、垂直速度僅為0.3m/s,因此一旦著火,人很難迅速離開火災現場時,受煙氣損害最大[2]。(6)在某些情況下,易燃氣體可能在地下結構周圍聚集,導致發生爆炸。(7)由于地下空間處于地面以下,噴水龍頭滅火以后,積水不易自然從建筑物中排出。(8)封閉的地下空間內,火災發生后,火源附近氧氣可能被耗盡,一旦空氣涌入,還很有可能發生“回爆效應”。所有這些因素都造成了人們對地下空間的顧慮。此外,地下空間比較陰暗的環境也容易引發人本身一些不良的心理,甚至導致一些人為破壞和犯罪活動,這些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也促成了人們對地下環境的恐慌。用A.J.Ringstad的“恐懼反應”可以解釋人們在進人地下空間后普遍存在的恐懼和不安心理。他認為造成人們在地下空間中的“恐懼反應”有兩個必要的條件:①恐懼和逃避某種刺激的生物準備。②后天的經歷強化了這種逃避意識。由于地下空間特有的一些如封閉、陰暗等物理環境特征,以及歷史、文化、民俗等社會環境狀況,人們具備了恐懼反應的生物準備,如果遇到足夠的外界刺激,就會喚起這種潛意識,從而引起“恐懼反應”,并且反應的強烈程度與人們在地下空間感覺受控制的程度有很大關系[3]。由社會、歷史、民俗等社會原因造成的人們對地下環境的負面評價需要一個長期的改善和適應的過程,但由于人們對地下空間安全問題、災變前的預警以及發生災變時的逃生問題等等則是可以通過良好的設計解決的。

    2.4時間感由于缺乏參照,處于地下空間的人季節感和時間感都比較薄弱。因為建筑設備對時間感的影響較小,本文不作詳細敘述。

    3空調系統在改善地下商業空間環境心理中的人性化設計

    地下環境是一個與地面空氣隔絕的人工環境,地下室內合適的溫濕度、充分的通風換氣以及室內舒適感的建立等很大程度上依靠空氣調節;尤其對于地下商業空間而言,為了消除人們對地下環境的不良印象、確保商業活動的正常進行,良好的室內空氣環境必不可少。因此在空氣調節系統的設計中就要考慮改善地下心理環境的措施。一般說來,地下空間由于受外界氣溫的影響較小,容易得到比較合適的溫濕度環境。在設定全年地下空間溫濕度時,還必須考慮地下商業人員活動的規律和客流密度的日變化。又由于地下空間終年不見陽光,季節感和時刻感都比較淡薄,有必要適當提高標準。一般夏季溫濕設計條件為溫度23℃~27℃、濕度40%~50%;冬季為溫度16℃~20℃、濕度30%~40%。地下商業空間一般設在地鐵出入口或者廣場附近,盡管客流量比較大,經過地下商場的行人有意購買的只占少數[4],商家會想盡一切辦法抓住那些無目的的參觀者。這就形成了地下空間空調負荷組成異于地面商業建筑的特點。

    3.1空調系統冷(熱)負荷

    (1)建筑負荷所占比例較小。由于地下商業空間處于蓄熱能力較強的土壤和巖石的包圍中,熱穩定性較強,一般而言如果商場埋深在1.0m以下時,對于舒適性空調而言,圍護結構占總散熱量很小,可忽略不計[5]。

    (2)照明負荷所占比例較大。一方面,地下商場的服務對象是適應了自然光的顧客,他們從自然光環境進入地下商場的人工照明環境,為了不至于讓身處其中的經營者和顧客產生陰暗的感覺和烘托商業氛圍,地下商業環境的設計平均照度都比較大,一般≥300lx[6];另一方面根據視覺心理學原理,地下商場營業廳在布置、裝飾、陳列設計時應采取適當的措施,盡量突出商品,增強商品與背景的對比,以促使顧客引起對商品的“注意”。這些措施都會使地下商業環境中的照明負荷增大。

    (3)人體負荷。商業環境的人體負荷主要決定于客流密度,對于建在地鐵出入口或廣場附近的地下商場來說,客流密度變化的規律與一般的地下商業空間又有區別,較難確定。根據筆者對上海市大型超市人流密度的調查以及多項大型超市空調工程設計的實踐經驗結合地下建筑的特點,人流密度可按表1取值。

    (4)新風負荷。按《人民防空地下室設計規范》中的規定:平時商場人均新風應大于15m3/h,過渡季節采用全新風時,人均新風量不宜小于30m3/h。對地下空間舒適感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新風,為了強化地下商業環境的舒適感,可適當的加大新風的供給量。

    (5)負荷組成。綜合來說,地下商場與地面商場相比,冷負荷減少并不明顯,典型的地下商場冷負荷組成規律如表2。

    3.2冷熱源的選擇由于地下建筑的造價遠高于地面建筑,因此建筑物的層高較低,空間較為緊張。選擇冷熱源應在滿足建筑總的冷熱負荷需求的前提下,優先選用體積小、效率高、噪音低、便于安裝的設備。為保證商場內空氣質量,應采用帶中效過濾器的組合式空調器。

    3.3空調方式及氣流組織地下商場一般層高較低,風管敷設空間受到限制,因此集中式全空氣定風量空調方式是地下商場通風空調設計中最常用的方案。氣流組織一般采用上側送或頂送,并采用局部集中回風方式,減少回風管的長度和風管安裝的空間;散流器的送風速度可適當加大,在某些部位可讓人有明顯的吹風感,甚至可以在送風中加入特殊的花香活草香,以方便身處地下環境的人們定位,加強送風的自然風效果,減輕人們在地下環境中的不適感。

    3.4消聲隔振為了改善地下空間的聽覺環境,必須將產生噪音源的風機房、電機房、水泵房等布置在遠離功能中心和其他需要安靜的部位,在建筑上也應作適當隔音處理;風機機座必須設置減振裝置;管道系統必須設消聲器。在噪音聲量不大的地下環境配備悠揚的背景音樂,也是一個較好的處理方式,將人們的聽覺注意力吸引到樂曲中去,從而使人們“忘記”設備發出的嗡嗡聲。

    第3篇:氣候變化對商業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林業;建設生態文明;作用

    1生態文明的意義

    隨著全球經濟資源的共享,生態環境建設已成為當國際社會,每一個國家所肩負的重要任務。建設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既然生態文明在如今的生活中如此重要,那么我們首先來對生態文明的定義與建設來逐步進行解。

    1.1生態文明的基本定義

    對于生態文明而言,準確是是指人類在不斷遵循著自然界、人類生活社會之間的秩序進行相應建設,并保證和諧發展從而不斷獲取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不僅是人與人更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整體的和諧共生,是一種現代化的文化倫理形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僅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更應該從意識上尊重環境,并建設新的可行性生態平衡。

    1.2生態文明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

    生態文明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和條件。建設生態文明的根本要義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僅要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更應該保證整個社會的和諧相處。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如果沒有生態文明,那么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都難以維持一個平衡框架。因為在經濟化的世界里,能源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框架。如果生態系統遭受到破壞,那么整個能源系統也會遭受到破壞,而且如果沒有完善的能源系統,那么生態文明將無法為我們這整個和諧社會提供能源支撐。既然生態文明在我們的人類社會中占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努力創建一個和諧的生態文明呢?

    2林業對構建生態文明的重要意義

    林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林業在解決氣候問題上有著顯著的作用。因為森林可以說是地球上最大的儲碳器,它可以極好的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氮等眾多溫室氣體,從而可以有效的緩解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林業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緩解荒漠化。因此無論是對于哪個國家,防沙任務是任重而道遠的。而且研究也證明,林草覆蓋在沙漠地區是防止土地沙漠化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此外森林是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的第四大能源,在提供著可再生能源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而且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發展林業這類可持續發展的能源可以降低我們對于煤炭和石油的依賴程度,對于發展和開發國家的可持續發展清潔能源有重要意義。此外森林在某種程度上自成一個復雜的小型生態系統,對于保護物種多樣性有著重要意義。

    3有效的發揮林業產業對新時代生態文明的建設作用

    在生態文明不斷演變與發展的過程中,林業產業建設對于生態文明體系來說,是與整個人類發展歷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充分有效的發揮林業在建設生態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呢?

    3.1從安全隱患上減少林業的破壞

    森林害蟲和害蟲以及森林火災是影響林業發展的兩大難題。如果要有效的保護林業,那么科學的殺滅這些害蟲將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國家可以在積極尋找和開發科學的滅蟲劑時,專家也應該隨時根據空氣污染,氣候變化等因素隨時對森林進行監測,避免因溫度等原因造成森林安全隱患,此外也要加強對守林人的教育,要隨時關注森林中的火災問題。

    3.2減少砍伐,增加綠化

    只要經過合理的開發和有計劃的撫育,可以將森林資源無限的可持續利用發展下去,但是商業的采伐,開墾,砍伐等行為使得森林的消耗量遠遠高于森林的生產,而有數據曾顯示如果按照現在的速度對森林進行開采和破壞,那么在幾年內全世界的生產性森林面積都將要被迫減少一半。也有數據顯示現在全世界每分鐘要破壞1100萬公頃的森林,如果任由現在的消耗量讓她一直這么下去,那么在不久的未來森林將消失,而森林中的多樣性物種也會隨之消失。而國家可以加強林政管理,制止亂砍亂伐,對于毀壞森林的行為加強懲罰力度。而除了要減少森林林木的砍伐行為外,國家也可以要求多植樹造林,以減輕商業性采伐和亂砍亂伐對林木的壓力。同時國家也可以建立自然保護區,以此來保護森林生態系統和保護豐富的物種資源。國家與人民要以復活島為警戒,復活島原本森林茂盛,構成一個復雜的小型生態系統,里面物種多樣化。但是隨著最后一棵樹木被砍到后,復活島如今呈現給我們的是一派荒涼。

    4結束語

    總而言之,林業對人們對治理水土流失,促進降雨,凈化空氣以及維護物種多樣性都有著重大作用。因此國家與人民要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旨,全面去推動林業的改革,創新林業體系機制,全面提升林業發展水平,為建設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社會做出貢獻。

    作者:段燕玲 單位: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大興鎮林業環保站

    參考文獻:

    第4篇:氣候變化對商業的影響范文

    尊敬的各位來賓、朋友們!大家好!

    很高興出席本屆中國長三角服裝發展高峰論壇,與大家共同商討服裝產業發展。我要講的主題是中國服裝產業面臨急劇轉型,中國品牌崛起之路!下面我就以上兩個問題做一下闡述!

    一、國際國內生存危機加重,我國企業面臨新一輪轉型,中國品牌逆風而起

    1. 我國服裝產業受多重因素影響,面臨局勢嚴峻

    我國服裝行業所面臨的局勢可謂是越來越嚴峻,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受次貸危機、美元疲軟、人民幣升值、油價上漲、原材料上漲、產業結構調整、國際資本對行業的滲透和控制等因素的影響,07 年我國紡織品服裝外貿出口總額達1711.7 億美元,出口增長幅度為18.88%,與2006 年的25.15% 相比,放緩了6.27 個百分點。08 年1-2 月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263.45 億美元,總額較去年同期上漲9.7%,這是自2002 年以來增幅最低的一年。

    縱觀以上數據,在國際環境多變,社會競爭加劇下,我國服裝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在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年頭,我國服裝產業面臨新一輪轉型。

    2. 國家相關政策推動我國服裝產業轉型

    從國內紡織行業發展的大背景看,中國紡織品生產的“井噴”式發展時代已基本結束,今后將難以在規模上繼續形成大的突破,后期將逐漸以淡化總量、注重質量為發展方向。在紡織業上,國家在確定“十一五”以“調整”為主基調的同時,必將在“限制產能”方面予以輔助政策措施,產能的迅速膨脹已經并將繼續受到資金、原料、資源等各方面的限制。中國服裝產業面臨新一輪轉型。

    3. 國際強勢品牌搶占高端市場,企業尋找品牌出路

    近年來,國外知名品牌服裝企業已陸續進軍我國服裝市場,入世后,尤為突出,全球500 強知名企業已經有超過400 多家進入中國。歐美、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憑借知名品牌、先進的技術和一流的管理等優勢,對全球的服裝產業進行滲透和控制,如在技術層面上,利用先進的技術對纖維、面料等生產,有力地占領高端市場,賺取大量的高額利潤,他們的品牌體系就更不用說了。一般來說,加工占服裝總價值的10%-20%,商貿占總價值的30%-40%,而品牌則占到50% 以上甚至更多!面對如此嚴峻形勢,注重質量、注重品牌是我國民族服裝企業的最好出路!

    二、中國服裝產業自強轉型,奮力打造品牌發展新模式

    1. 我國服裝產業成績斐然,為品牌崛起打下基礎

    對于以上數據而言,我們也不能妄自菲薄,實際上我們的成就也是舉世矚目的。我國現代服裝產業的30 多年的發展歷史比起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發展歷史所創造的成績,不可同日而語!我們國家現有相關服裝企業8 萬多家,從業人員2000 多萬。企業由弱到強,品牌從無到有。我國消費者對服裝的認識上也經歷了這幾個階段:從蔽體保暖有實用功能到強調內在質量和穿著舒服再到注重款式的差異性和與眾不同和講究品牌的文化消費。服裝的這個消費演進過程不是后一個對前一個的否定,而是一種兼容基礎上的擴展。這一切都為我國服裝品牌走向世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我國服裝企業從容面對挑戰,極力調整品牌戰略步伐

    事實上,我們已有一大批知名品牌在有力地與國際大品牌進行抗爭!據相關數字顯示,通過政府搭臺,我國近千家知名企業依靠自主品牌建設,正以積極穩健的姿態走向海外市場。像雅戈爾、杉杉、七匹狼等,讓我們看到了希望所在。在整個國內市場,以2007 年服裝行業熱點來說,品牌企業向零售業滲透與控制、創新商業模式的建立、渠道爭奪與創新、產業集群加快結構調整與創新等,真是品牌之戰,硝煙滾滾,這將引起服裝行業新一輪的洗牌。全服裝行業面臨國際資本對產業滲透和控制,產業重組加重成本和技術進步的壓力;能源原材料成本上漲;匯率變化,人民幣逐步升值的過程將持續;節能減排政策和氣候變化的影響;環保要求提高;質量要求提高;勞動力成本優勢減弱;出口退稅和數量管理等政策調整;國際貿易摩擦和技術壁壘加大,那些缺乏長遠戰略、技術含量低、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將淘汰出局。眾多企業所做出的這一系列動作將大大推動我國服裝產業結構調整,使資源實現更加優化配置,從而刺激整個行業創新!

    3. 極力創造新型發展模式,民族品牌崛起蔚然成風

    整個民族品牌的崛起,和全行業的相關環境、配套設施、機制等的建立與完善息息相關,如品牌環境的建設、現代物流行業的發展、商業銷售的模式創新、設計和終端市場的控制、管理和人才的引進和培養等等。我將從五個方面進行探討。

    (1) 在品牌環境的建設方面,我們國家一直注重服裝企業品牌建設,出臺的各項相關政策、法規、法律等日益完善!國家一直以來從政策、法律入手,以服務、扶持做起。通過制定明確的經濟發展目標、推進相應產業政策,促進產業整合,推進品牌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通過開展品牌的法制建設研究,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品牌的知識產權保護和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規范品牌市場,創造公正的法制環境;通過協調機制,綜合運用財稅、貿易、金融、保險等政策和法律,對品牌建設給予全方位的支持,發展和完善品牌建設的整體環境。如2007 年5月1 日出臺實行的《商業特許經營管理條例》是我國特許經營事業發展近20 年里程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的特許經營商業邁向了一個主流化、法制化、社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新時代。

    (2) 在服裝商業方面,服裝行業多極化品牌的良性發展要求服裝工業與服裝商業的暢通鏈接!服裝商業發展模式和商業渠道的演變與定型、及所處的成熟程度,往往對服裝品牌和服裝企業的發展及商業交換起到關鍵作用。近幾年,各種服裝商業業態發展非常迅猛,經市場檢驗并已標準化的典型商業業態有:百貨商場(主題購物中心)、超級市場、奧特萊斯、批發兼零售市場、品牌專賣店。奧特萊斯和品牌專賣店是品牌對于百貨業態的補充,同時也占領市場的“有利憑證”。品牌專賣店幫助部分服裝品牌企業快速完成了商業擴張,成就了一批“商業品牌服裝企業”。

    (3) 在現代物流方面,隨著中國與全球經濟一體化全面接軌,整個服裝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傳統的貨品配送形式逐漸無法滿足服裝企業的需求,現代商業物流開始受到關注。如何整合供應鏈系統,建立“小批量、多批次、快出貨”的現代物流管理模式,決定著服裝企業能否直接、有效擴大利潤空間。如今物流配送方式比較多,選擇適合自身企業特點的物流配送模式,使其提高企業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從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中國服裝企業創新需要解決的 課題。

    (4) 設計和終端市場的控制不僅是整個服裝行業企業角逐的焦點,也是體現我國服裝行業邁向品牌發展的重要標志之一。設計一直是我們企業發展的軟肋,如何提高是中國企業發展的重要課題。在終端市場的控制方面,眾多企業開始實施“整合渠道、利用資本、在未來競爭中搶占商機”的發展戰略。例如,七匹狼、報喜鳥等企業通過上市融資后,首先提升自己的渠道。七匹狼將原有專營店進行改造成為“七匹狼生活館”。報喜鳥2007 年上市融資后也是首先在一線城市開設旗艦店;還有李寧的運動城等,這些變革才剛剛開始,展望2008 年及以后的中國服裝品牌發展道路,我們完全可以用波瀾壯闊來期待。

    (5) 當然人才、管理、技術等等都是我們服裝行業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所有的現象表明,我國服裝行業面臨新一輪轉型,中國品牌必將順勢崛起,在這新一輪的產業鏈將在很大范圍上調整并于此構建新的生產關系,包括從棉花種植、紡織印染、服裝設備制造、服裝加工、服裝配飾以及輔料的生產、服裝商貿平臺、服裝研究和市場調研、大眾媒體等。這個產業鏈中必須有一張龐大的網絡體系(零售網、銷售網、特許經營加盟等)。這樣各企業之間分工合作將更加細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張網絡的形成無疑會增大產業鏈條的長度和強度,近而帶動鏈條上各個環節的飛速發展,為相關產業制造發展機會,這樣才會增強服裝企業在全國的影響,同時產業鏈條的增長是確保該產業經濟穩固增長的重要保證,也使得服裝產業發展更加細分化更加規范化。術業有專攻,品牌更講究差異化、個性化、高質量服務,產業鏈上的很多企業都有機會建立自己的國際化品牌,多極品牌的建立,整個產業鏈的企業都將受益,將會有力推動我國服裝產業鏈升級和完善,造就共贏局面。

    第5篇:氣候變化對商業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低碳經濟;中小型企業;轉型升級

    近年來,全球氣候的不斷變暖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而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企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引起的。因此,全世界都開始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的情況,為了避免氣候變暖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威脅,低碳經濟理念的提出希望能降低世界各國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減少能源與資源的消耗,有效降低溫室氣體與污染物的排放量,將經濟發展轉變成為低碳經濟發展,把人們的生活也轉變成為低碳生活。

    一、低碳經濟發展概述

    低碳經濟的概念最早在英國提出,但是至今為止關于低碳經濟的定義卻依舊沒有一個具體的解釋。通常來說,對低碳經濟的解釋可分為三種情況:溫室氣體排放增長的速度低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速度;零排放;降低碳的排放量。雖然社會各界對于低碳經濟的定義有著很多的說法,但是,從總體上來說,低碳經濟主要是指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通過進行技術、制度創新、新能源開發以及產業轉型升級等方式,降低企業煤炭、石油等能源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達到經濟與生態和諧發展的目的。從本質上講,低碳經濟就是將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轉變成為碳經濟發展模式,以達到經濟、社會、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目的。當前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已經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全世界的專家和學者開始對低碳經濟進行深入的研究與關注,到目前為止,研究的方向主要是溫室氣體的排放和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低碳經濟的激勵制度、低碳經濟具體的發展路徑以及低碳經濟在各個國家的發展進程等。近年來,中國緊跟時展的腳步,也開始關注低碳經濟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大力提倡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發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我國的相關人員,對低碳經濟的內涵、碳市場、實現路徑、碳稅、國外低碳經濟的發展經驗以及國內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有:2005年,莊貴陽發表的《我國經濟低碳發展的途徑與潛力分析》,2009年,潘家華發表的《怎樣發展中國的低碳經濟》以及2010年樊綱等人發表的《走向低碳發展:中國與世界》等。這幾篇文章都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了詳細的說明與研究,并提出了低碳經濟模式的本質內涵與未來發展趨勢。

    二、低碳經濟條件下我國中小企業轉型升級面臨的問題

    1.經營理念落后與資金缺乏,降低了企業轉型升級的主動性

    對國內大部分的中小型企業而言,企業規模相對較小、資金少以及力量相對薄弱等特點,為了企業能夠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就必須縮短企業生產的周期,以確保投入的資金能在最短的時間得到收益,才能確保企業的資金鏈能維持企業的正常運行,由于長期受到管中運營觀念的影響,有些中小型企業管理人員的目光不夠長遠,難以為企業制定出長遠的發展目標,資金投入也都以短期投入為主。但就實際情況而言,中小型企業向低碳方向轉型升級的過程中,就像是一項資本性的支出,投入資金數額比較大,并且在短時間內不會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屬于一個高投入、長收益的投資項目,這一特點讓我國很多的中小企業都不愿意向低碳經濟轉型,降低了中小型企業向低碳經濟轉型升級的積極性。

    2.低碳轉型升級投入成本過大,中小型企業無法接受

    企業的轉型升級,就是對企業內部所有設備進行更新,置換企業內部的員工或進行再次培訓。尤其是對低碳經濟發展環境下的中小企業而言,對企業設備上進行置換或更新時,置位的設備必須能滿足高水平生產的要求,也要達到低碳排放的相關標準,做到企業發展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在員工方面首先要讓轉型后的員工能更好地適應新設備和新崗位的實際需求,還應該提高企業員工環保、低碳意識,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3.專業人才缺乏、技術創新能力較低,行業起步太晚

    在我國大部分的中小型企業中,專業技術人員在全體員工中占的比例非常小,專業人才比較缺乏,創新能力也非常薄弱,這一情況對中小企業的低碳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制約,成為中小型企業無法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國際上普遍認為:一個企業如是在技術開發上的投入資金在該企業的總銷售額中占到了1%,那么該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將非常困難,如果占了銷售額的2%,只能維持正常發展,只有點到了5%以上,企業才具備一定的市場競爭能力。但就目前而言,我國大多數的中小企業,都沒有設置相應的開發經費,就算有,也占不到整個企業總銷售額中的1%,專門的研發部門更是缺乏,因此,投入低、技術創新能力低等因素都嚴重阻礙了我國中小企業向低碳經濟的轉型和發展。

    三、低碳經濟條件下國內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對策

    1.轉變傳統經營理念,提高企業低碳轉型的主動性

    國內的中小企業,如果想要完成低碳轉型,就需要轉變原有的經營理念,強調低碳經濟發展的發展戰略。企業的管理層應該更新自己的發展理念,明確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全面掌握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為企業制定一個長期的戰略發展目標,充分了解低碳轉型投資成本雖然比較高,但是卻能為企業帶來長久的經濟收益,堅持以積極、主動的態度進行企業低碳轉型升組,努力朝企業低碳經濟目標發展。

    2.抓住低碳經濟關鍵點,占領市場,拓展企業的資金來源

    低碳經濟發展,強調的是新能源產業和環境和諧發展,我國的中小企業想要在這個低碳經濟時代長遠、穩定的發展,就面要抓住低碳經濟發展的制高點,提升企業的競爭能力,優先搶點低碳經濟商品市場。如面對當前制造行業相對飽和的狀態,我國的中小企業就需要開辟出一條全新的發展途徑,在現存生產水平條件下,往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方向發展。另外,為了促進行中小型企業順利的低碳經濟轉型升級,走可持持續發展道路,中小企業就必須不斷拓展企業的資金來源,擴大企業的融資方式,確保有充足的資金為企業的轉型升級提供資金保障。如,采用中小型合并企業的方式擴展企業規模,抓住低碳經濟的增長關鍵點,依據關鍵點制定出合理的發展計劃,提升企業借債的能力等[2]。

    3.確保轉型步伐的穩定,對企業轉型的成本進行嚴格的控制

    轉型成本是所有企業進行轉型升級必不可少的投入,尤其是對力量薄弱且資金缺乏的中小型企業而言,控制好轉型的步伐至關重要,轉型升級應該有計劃的順利開展。企業應該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不但要確保企業具備足夠的收入來源,對企業進行分層轉型,先對企業的生產設備進行更新,對一些陳舊的設備進行及時的更新處理。例如,企業可采用融資方式,租入更多的新型設備,對財務分配情況進行正確的把握,緩解企業的財務壓力,對企業轉型的成本進行科學、合理的控制。

    4.加強人才培養,創新生產技術,構建低碳經濟發展機制

    人才與技術是中小企業向低碳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性因素,在人才方面,企業需要加強低碳經濟的宣傳力度,吸收更多優秀的技術、管理人才進入企業。在企業構建相關的激勵機制,激發企業所有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為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提供良好的環境。此外,還需要加強企業內部員工的培訓,大力提升員工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確保企業員工能適應低碳經濟條件下企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就技術方而來說,中小型企業需建立一套全新的創新機制,加大技術研發的資金投入,注重低碳技術的研發,讓企業由傳統的生產型轉變為技術型,把技術創新與企業生產的實際需求有效的結合起來,為中小型企業的低碳轉型升級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術保障。

    四、結語

    在低碳經濟條件下,我國的中小型企業應該對世界各國低碳經濟轉型成功的經驗進行合理借鑒,依據國內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注重環境友好型產業的發展,加強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推動我國綠色商業的發展。此外,中小企業還應該提倡低碳技術的研發,了解人們的消費模式,創造更多的低碳產品,推廣低碳經濟、低碳生活觀念,促進我國的企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鄂湘,楊亦民.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中小企業轉型升級[J].經營管理,2013(20).

    第6篇:氣候變化對商業的影響范文

    論文摘要:“企業社會責任”是內涵于企業的一種組織存在、過程性存在、設定性存在的客觀要求.是企業本身內蘊的目的性所規定的價值訴求和應然結論。作為一個倫理學、社會文化學和法學范疇。“企業公民”較之于“企業社會責任”,在精神表達、行為展示和責任履行上更具有公民意味,也更符合企業的社會存在本質和存在特性。從公民的核心理念出發,“企業公民”責任的充分履行必然要求其權利的充分保障。“企業公民”的形成,一方面依賴于法制化的進程,另一方面要求政府的積極有效參與。

    從經濟學視角定位“企業社會責任”,是當前研究“企業社會責任”的主要取向,它局限了人們的認識視野和理解思路,制約了理論的深入發展,也帶來了實踐的盲目和混亂。“企業公民”的出現,既是這種理論和實踐困境的一個客觀反映,也是對當前“企業社會責任”理論和實踐的一個重大突破。“企業公民”概念,不僅蘊涵了社會對企業的現實需求,意味著企業作為社會公民應當承擔起對社會各方的責任和義務,而且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一種視角轉換,把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認識和治理從經濟學視域提升到了哲學、倫理學、法學和社會學的綜合視域。事實上,歸根結底,企業的社會責任是由企業的存在本質和存在特性決定的。可以說,從“企業社會責任”到“企業公民”,既是理論深入的應然結果,也是實踐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企業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及其責任

    從新古典企業理論的“生產集”到委托一理論的“追求利潤最大化之生產集”,從科斯“打開企業黑匣子”到詹森、麥克林的“企業是合約結”,從產權理論的“產權集”到專業化一協調理論的“生產實體”。盡管經濟學家們試圖從不同角度、運用不同方法去認識、解釋企業,但結果并不如愿。正如哈特所說的,“經濟學家從各個角度去理解和解釋這一問題,但至今為止沒有共同的、明確的答案”Ⅲ。究其原因,關鍵在于沒有能夠把握企業的根本屬性。從根本上講,企業首先是一種社會存在,認識企業、解析企業的責任。亦應由企業的存在本質和特性出發。

    就企業的存在形式而言,企業是社會的一種經濟組織存在。從社會經濟形態的演變來看,它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進行商品生產或交換的專門化的組織和單位,是專門從事商品生產經營的基本經濟組織。從社會生產的層面上看,它是社會生產的組織形式和進行社會生產的基本單位發展到一定階段和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社會生產組織的一種歷史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是進行社會生產和社會生產發展的組織需要和組織存在。

    就企業的存在歷史而言,企業是作為一種社會需要而出現的,是一種過程性存在。它隨著交換的產生、社會分工的發展,隨著勞動產品向商品的轉化,隨著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分離,隨著商品生產單位或組織由家庭、作坊進一步轉化而產生,也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而逐漸展開。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它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尤其是跨國公司,對產品市場、資本市場、服務市場的操縱與控制日盛一日,這些影響深深根植于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進而滲透到政治、科技、教育、文藝等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和各個層面。正如美國學者漢密爾頓所指出的那樣:“這些大型的企業擁有極為廣泛的經濟權力,它所做出的任何決定,都既是經濟的決定,又是社會的決定,都將影響到個人、社團和整個地區。”當然,隨著產品經濟的到來,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會在更高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上實現統一,企業就失卻了它繼續存在的理由而趨于消亡,這也將是歷史的必然。

    就企業的存在目的而言,企業是一種設定性存在。從存在的目的性角度出發,存在可大致分為非設定性存在與設定性存在。非設定性存在是指那些沒有自主角色安排、僅以自然的方式存在著的存在。設定性存在是指具有一定的目的—理想、自主存在且有著明確社會角色安排的存在。設定性存在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由社會結構網絡事先設定了每一個相關的社會角色的相關權利與義務、責任。目的問題是企業的根本問題,它規定了企業的存在性質及其發展空間和方向。企業正是一種設定性存在,由于人的設定而“自主存在”,也正是由于人的設定而具有目的。企業的產生、發展乃至消亡,從根本上說,是由人的需要的不斷變化和滿足而決定的,換言之,企業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其存續時間內不斷適應和滿足人的發展需要。

    企業作為一種組織存在,一種過程性存在,一種設定性存在,在整個社會分工體系中獲得了與其他組織不同的社會地位,必然要承擔與這種地位相應的社會責任。首先,企業是為滿足社會需要而產生的,是為不斷適應和滿足人的發展需要而發展進化的。“需要”既決定責任的發生,也賦予責任以內容。其次,企業是作為構成社會這個有機整體的單元而存在并展開的。一方面。從企業與社會的聯系看,企業不能離開社會而孤立地存在,社會的發展也要依賴于企業的發展,這種關系決定了二者之間既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同時又受到各自發展規律的制約。另一方面,企業作為社會的一種組織,盡管其利益具有一定程度的獨立性,但社會利益卻具有共益性,企業作為社會的一個層次,其利益必定要受到社會利益的約束,其目標必然應服從于社會利益的目標。因而,企業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也是題中應有之義。再次,作為一種設定性存在,企業與人一樣具有一種“身份”,盡管它不是一個人。更不是一個道德人,但有追求的目標,自然地培育一種文化,具有某種決策自由空間,并且影響到人、社會和自然。因此,企業雖然不是具體的人,但卻是道德的行為者,它能夠而且應當負有責任,這是符合邏輯并有意義的。作為“出于自由的自我承諾”。人類有充分的理由把責任應用于作為道德行為者的組織——企業身上。

    由此言之,“企業社會責任”是內涵于企業—一種組織存在、過程性存在、設定性存在的客觀要求,是企業本身內蘊的目的性所規定的價值訴求和應然結論。

    二、公民與“企業公民”

    公民這一概念來源于古希臘的城邦制國家,其原意是“市民”。當時的公民是指居住在城邦中的自由民,不包括奴隸和異邦人。政治權利是公民資格的真正條件。但公民的權利指向不是個體所屬的利益的實現,而是城邦共同體的和諧生活,換言之,是共同體的共同幸福或至善。對于雅典公民而言,最大的美德是關心國家政治和公共事務。雅典公民認為,個人的美德與公共的美德是一回事,個人只有在城邦中,或者只有通過城邦,才能恰當地實現自我,并且人們認識到,對于自己的國家盡到義務,是公民全體幸福的保障。資產階級革命賦予公民概念以新的含義,公民遂成為一種普遍權利和義務的代名詞。現代公民社會則是從中世紀的市民社會發展起來的。市民社會,在當時主要是城市里從事工商業的市民,一群理性的自私的個人,為了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按照一定的契約規則所組成的社會,實際上就像是現在的私人部門,如公司、企業、個體戶、行會以及它們之間的社會網絡等等。在現代法學中,公民是指具有或取得某國國籍,并根據該國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在我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的規定,取得中國國籍并依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責任程度與自由程度(或者說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是公民這個法律概念的核心理念。

    進入21世紀。人們對企業的期望,已經不僅僅是賺取利潤、解決就業和繳納稅收的功能,人們更希望企業能有效地承擔起推動社會進步、關心環境和生態、維護市場秩序、扶助社會弱勢群體、參與社區發展、保障員工權益等一系列社會問題上的責任和義務,“企業公民”就是在這種期望的反映中應運而生的。“企業公民”概念屬于倫理學、社會文化學和法學范疇,是指一個公司將社會基本價值與日常經營實踐、運作和策略相整合的行為方式,它蘊含著社會對企業提出的要求,意味著企業是社會的公民,應承擔起對社會各方的責任和義務。

    在現代社會,一方面,公民身份本身就有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含義;另一方面,企業與公民一樣都是社會的細胞。因此,從“企業公民”概念可以看出,社會對企業與公民個人之間存在著強烈的類比,這是有重要意義的。2003年世界經濟論壇認為,“企業公民”應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企業的基本價值觀,主要包括遵守法律、現存規則以及國際標準,拒絕腐敗和賄賂,倡導社會公認的商業道德和行為準則。

    第二,對利益相關群體負責,其中雇員、顧客和股東是最基本的,主要包括安全生產。就業機會平等和薪酬公平,反對性別、種族等的歧視,注重員工福利;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證產品質量;維護股東權益,重視投資者關系等。另外,還包括企業對所在社區的貢獻等。

    第三,對環境的責任,主要包括維護環境質量,使用清潔能源,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

    第四,對社會發展的廣義貢獻,如救助災害、救濟貧困、扶助殘疾人等困難的社會群體和個人,贊助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環保、社會公共設施建設,或其他促進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社會公共事業和福利事業。

    英國“企業公民公司”(Corporate Citizenship Corn-pany)把“企業公民”這一概念概括為四點:(1)企業是社會的一個主要部分;(2)企業是國家的公民之一;(3)企業有權利。也有責任;(4)企業有責任為社會的一般發展作出貢獻。

    從上述內容不難看出。較之于“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企業公民”在精神表達、行為展示和責任履行上更具有公民意味,也更符合企業的社會存在本質和存在特性。

    三、從應然走向實然:呼喚“企業公民”

    當前,經濟倫理學家們從不同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做了多層次劃分。有的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表現為企業的經濟責任、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有的則把“企業社會責任”看做是企業的倫理底線、社會義務和倫理理想;更有人認為,“企業社會責任”表現為企業的法律責任和倫理責任等。盡管目的都在于實現“企業社會責任”從應然走向實然,但理論定位上的缺憾,必然帶來實踐履行的困惑。

    當把“企業社會責任”作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層次的劃分時,可以很容易地把“責任”與企業的目的、業績和影響聯系起來,理論上的清晰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問題是,正如喬治·恩德勒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從“世界發展與環境委員會”所作出的“可持續性”定義出發,人們在“環境”這一概念上已經獲得了相當高的共識,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自然問題,比如能源消耗問題和空氣污染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作出科學定義和測量的;與此相比,要想在“經濟”這一概念上達成共識,則是比較困難的和有爭議的,而要想在“社會”這一概念上達成一致則更難月。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企業社會責任”不是一個可以量化的概念,很難有一個普適的量化標準。

    當把“企業社會責任”理解為一定社會生產力發展階段上的人類價值取舍和理想訴求通過企業組織形式的一種特殊表達時,倫理即被置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地位。這可能提供一種評價企業行為的倫理方法,提升倫理評價在評判企業行為中的合理性。但是,一方面,倫理道德盡管是維系一個社會秩序的重要的約束力量,但是僅有倫理道德的約束是遠遠不夠的。倫理道德要成為有效的約束力量,還必須依賴于每一個道德主體對普世性倫理準則的認同,并在實踐中能夠自覺地遵循這些準則。可是,倫理自律只是一種自我的內省和自我的反思,這是一種私己性的自我約束,而不是強制性的第三方約束,本質上是一種“軟”約束。而市場秩序的擴展是一種公共活動,維系公共領域的有序,更重要的是依賴于社會規則的運行。另一方面,倫理道德準則因不同的文化傳統和不同的社會形態而有所不同,是否能夠達成一個所謂的“道德共識”,還是未可知的。因此,即使將倫理置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地位,即使在理論上能夠實現對蘊涵于“企業社會責任”中的人類價值取舍和理想訴求的深層把握,但在實踐中并不一定是能夠真正履行的。

    第7篇:氣候變化對商業的影響范文

    還有北京人民大會堂、八達嶺長城以及寧波三江六岸、江蘇建湖的雙湖公園以及上海南浦大橋、內環高架、上海展覽中心、上海北外灘水景等眾多標志性的燈光照明工程,都是上海亞明的出彩創意、身體力行地譜寫著一個個民族品牌新傳奇。

    品牌之變

    ——從發軔到再回歸的嬗變

    上海亞明照明有限公司前身,即1923年中國亞浦耳燈泡廠,這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我國第一家燈泡制造企業,并始終領跑中國的照明行業——上海亞明照明有限公司原總經理劉經偉,說起公司的前世今生感慨萬端——或許,劉經偉本人就是亞明品牌的嬗變與回歸的見證人與踐行者。

    當年,一個民族資本家胡西園,滿懷實業救國的理想來到了上海,從而誕生中國第一支長絲白熾燈泡,填補了中國近代工業中的一個空白。上海亞明前身的中國亞浦耳燈泡廠,即取自德國“亞司令”、荷蘭“飛利浦”的“亞”和“浦”;同時寄希望中國將執電燈泡工業之牛耳,取名“亞浦耳”。緣此,一個民族品牌由此誕生。

    劉經偉介紹說,1923年亞浦耳生產出我國第一款白熾燈,1948年亞浦耳試制成功我國第一根日光燈管,1963年研制出我國第二代光源“熒光高壓汞燈”,1975年設計定型我國第三代新光源“高壓鈉燈”,1985年中國第一條引進高壓鈉燈生產線投產……上海亞明,堪稱篳路藍縷地邁出中國民族工業最初的草創時期,走過了中國民族工商業的改革,與時俱進地步入中國現當代工業的發展時期,屢創眾多中國第一,為人贊賞,口口相傳。除中國的第一支燈泡外,還有中國的第一支碘鎢燈、中國的第一支鈉燈、中國的第一支金鹵燈、中國的股市第一股,以及中華老字號、中國馳名商標等諸多榮譽。

    今天,上海亞明承載的不僅僅是一個燈泡的照明功能,或一個行業的精神圖騰;而且還承載著一個民族的責任與情結,是中國照明行業的驕傲;更是生逢盛世,繼續大步邁開“點亮中國”的鏗鏘步伐。

    20世紀90年代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之際,上海亞明先后于1994年、1996年與荷蘭,1992年與美國企業組建了上海飛利浦亞明照明有限公司、上海飛利浦亞明燈具有限公司、上海亞爾光源有限公司,跨出了上海亞明合資合作的最初實踐的步伐,既獲得經濟效益,更有外國先進管理經驗的積累。

    飛利浦是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公司之一,1994年與上海亞明共同合資成立“飛利浦亞明燈具有限公司”,專門制造飛利浦品牌燈具及電器配件等。公司設有二個工廠:HID(高強度氣體放電燈)工廠;GLS/HAL(普通照明燈泡/鹵鎢燈)和CFL(緊湊型節能燈)工廠 。以“讓我們做得更好”為方針,以服務顧客為己任,通過吸收飛利浦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為顧客提供品質優良、高效節能、舒適美觀的各類照明燈具以及專業的設計和服務,使其產品成為顧客的第一選擇。在國內同行中,公司保持領先地位。

    但是,上海亞明在1994年與飛利浦合資后,其制造實體、營銷網絡幾乎淪為一個行政“機關”、一個跨國公司的“附庸”機構——上海亞明決心毅然反顧,破繭成蝶,奮發圖強,重扛振興中國民族品牌之重任。2000年上海儀電控股集團,召回在飛利浦亞明照明公司工作了六年的劉經偉等,要求他們用在跨國公司學到的先進管理理念來帶領亞明全體員工,再建亞明的制造實體和營銷網絡,并批準亞明公司的戰略發展計劃,隨即開始了上海亞明的新一輪品牌建設與再度崛起。

    品牌再塑

    ——從傳統到新光源的創新

    2002年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購上海亞明,給予亞明以資本市場支持,公司也整體遷址馬陸,占地150畝,開始了再次創業,著眼于上海亞明的新照明的研發與創新,取得不俗業績;2009年飛樂音響聚集綠色照明,以加速綠色照明的超常規發展,也遷址于此與亞明同署辦公,其綠色照明一舉成為飛樂音響的主要業務。

    上海亞明借鑒國際先進的管理理念,結合傳統的文化思想,形成了完整的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將《卓越績效評價準則》作為質量管理的戰略目標。2004年亞明創建1923品牌,生產高效節能的“1923”牌HID光源系列產品及更多“1923”牌的各類照明產品,構建產品設計、制造、銷售、工程一體化的經營模式。

    在產業轉移和走出去的歷練中,2007年上海亞明在江蘇省建湖縣經濟開發區投資5億元,建立江蘇亞明光源有限公司和江蘇亞明照明有限公司兩個生產基地,建造占地300畝用于生產開發;2009年上海亞明與朝鮮平壤照明配件工廠共同成立合資企業平壤亞明照明合營公司,填補了朝鮮照明工業的空白。這是繼南非建立APPLO照明電器有限公司后的亞明第二家國外工廠,吹響進軍海外照明市場的集結號。

    2005年“亞”字牌商標被授予“最具活力的上海老商標”稱號,2006年上海亞明燈泡廠有限公司被國家商務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2008年亞明公司專業照明部承接北京奧運會場館門前道路照明工程,2009年國家高效照明產品推廣項目的招標中,亞明的高壓鈉燈中標,同年完成了陶瓷金鹵燈和電子鎮流器的開發研制和生產準備,為燈具發展和物流管理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2008年起亞明在復旦大學光源與照明工程系設立“亞明照明獎學金”,2009年,上海亞明燈泡廠有限公司主導品牌“亞”被國家工商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這些都標志著上海亞明跨入中國著名大品牌的行列,同時也是上海亞明品牌戰略又一輝煌的戰績。飛樂音響越來越重視亞明,把照明業務作為上市公司的主打業務,持續地擴大經營規模,提升自己的行業地位。適應國際照明產業的趨向,從普通照明、傳統高效照明到LED照明等新光源的發展階段,形成中國在世界的最大照明電器生產、消費和出口國。

    上海亞明持續加大市場投入,把“亞”字牌打造成中國綠色照明的第一品牌,把在北京奧運和上海世博照明工程中的出色業績作為新起點,再創亞明百年奇跡和輝煌,自主發展、重振民族品牌。其中,2008年與臺灣億光電子有限公司進行強強合作,成立上海固態照明有限公司,謀求LED照明領域上下游關系的戰略部署和定位。亞明將聚焦照明行業的四大市場:工業照明市場、道路照明市場、商業照明市場和景觀照明市場。實行“亞”字品牌的統一、店面形象統一、銷售渠道統一、營銷組織統一,尋求與設計院的合作力度、“亞”字和“1923”二大品牌的宣傳推廣及工程加品牌連鎖專賣店建立的突破。

    繼而,LED檢測線、國家級照明燈具研制中心的建成,成為上海亞明2009年的一個得意之作。2010年確立照明服務綜合設計方案。2011年亞明公司正式收回品牌,自主經營,更名上海亞明燈泡廠有限公司,2012年正式更名為上海亞明照明有限公司,走上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快車道。上海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邵禮群表示,把“亞”字牌收回來,使得整個產品和品牌形成完整系列,對于打造民族品牌、發展系列產品和服務,具有決定性意義。公司將緊緊跟蹤LED的發展趨勢,進行大量投入以提升公司在LED方面的技術水平。上海亞明每年會至少將年營業額的3%投入到新產品及技術的研發中去。上海亞明還每年投入250萬電費為新光源測試“埋單”。

    上海亞明照明有限公司拓展綠色照明產業,連續第四年中標“國家高效照明產品推廣項目”,并在國家首次舉行的“2012/2013年度半導體照明產品財政補貼推廣項目”中,公司LDE產品中標全部4個招標項目。

    “我們銷售的不是燈光而是光線,不僅僅是單純的光線而是提供關于光的整合解決方案”——上海亞明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的。筆者走在公司的研發中心,這里精心設計的隧道模擬照明方案,燈柱的照明高低、燈與燈的間距,可以隨意調節;家庭衛廚的照明效果、臥室的背景燈光設計等,或使用傳統燈光或使用LED照明,無不讓客戶有直感的舒心選擇,為人嘖嘖稱道。那人性化、形象化直覺體驗,為人享受綠色燈源的喜悅而流連不已。在這里,可以處處體現到公司的每一個設計細節,為客戶提供周到服務。只有你沒有想到,沒有亞明不能做到的。

    品牌愿景

    ——從生產商到服務商的轉型

    上海亞明由單純提供光源、電器、燈具產品轉型為針對用戶需求提供照明整體解決方案,邁向現代制造服務的新高度。為此,公司斥資1億元,全力打造應用服務實力,成功建成目前國內一流水平的照明應用中心,實現結合用戶深層次需求,可為用戶提供節能、環保、舒適的智能化照明解決方案。該中心已被國家發改委、科學技術部、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認定為“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

    隨著國家高效照明產品占有率超過70%,新一代照明產品逐步進入市場應用,形成了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照明產品生產企業。相當一部分企業建立了企業技術中心和實驗室,有規模和實力的企業開始重視企業品牌建設。飛樂音響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收購了上海圣闌實業有限公司93%股權,加大了對LED通用照明的研發力度,投入費用比往年有較大幅度的提高。按照聚焦綠色照明產業集中優勢資源,重點發展綠色照明產業,并針對綠色節能的照明加速替代傳統照明的市場變化,以及照明產品應用端越來越多地接受了工程解決方案的大趨勢,上海亞明通過整合資源、加大投入,大力推動了LED照明產品從產品規劃、研發、制造到市場推廣的進程,使新照明產品的業務收入實現較大幅度上升;同時,還通過建立照明應用技術研究中心、擴大照明工程設計隊伍、組建合同能源管理公司和對接建筑設計院,擴大照明應用工程的業務量,使工程業務收入實現較大幅度上升。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緊缺的大背景下,逐步淘汰白熾燈、加快發展節能燈,高效、環保、低成本高效節能產品,成為未來照明電器行業的發展主流。新照明技術發展迅速,成本快速下降,產品示范應用逐步推開,節能減排效果日益明顯。LED照明產品已成為下一代新光源的發展方向,其照明產品的市場也啟動并進入了市場推廣階段,其技術在普通照明領域的應用也邁入了快速發展期。

    預計到2020年全球照明市場規模將超過1500億美元,新綠色節能的照明市場有望達到750億美元,占全球照明市場份額50%。很多LED企業進入到照明領域,做傳統照明的企業也在同步的轉型,最終就要形成競爭,未來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不同的運用領域,不同的市場,對不同市場開發不同的產品,前兩年關注的指標是光效,現在更關注顯色性、可靠性、壽命,更加關注照明的要求。因此企業在研究開發領域,通過人才、技術方面的投資縮短與國際先進的差距是未來市場競爭格局的主調。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精品1区2区3区免费看| 成人草莓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成人欧美精品大91在线| 四虎永久成人免费| 欧美在线成人午夜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四虎成人影院网址|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777777 |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 成人人免费夜夜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自拍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成人a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网站|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成人深夜福利在线播放不卡| 欧美成人全部费免网站| WWW国产成人免费观看视频 | 91成人免费版|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欧洲成人爽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超污免费网站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