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世界經濟體系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全球經濟失衡的原因探究
關于金融市場發展差異和由此導致的分工格局,是對全球經濟失衡微觀基礎研究的新視角。基于全球失衡的主要經濟體(美、英等發達國家與東亞和產油國)之間金融市場發展巨大差異的基本現實,在現代金融發展理論的基礎上,從金融市場差異的視角解釋全球失衡產生原因的研究已經日益深入和成熟。金融市場差異與全球失衡之間的聯系是通過兩種路徑實現的:一是經由儲蓄與投資缺口的宏觀路徑;二是經由國際分工模式的微觀路徑。在宏觀路徑的研究中,金融市場的完善程度對儲蓄有著直接的影響,在存在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金融市場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之間的金融一體化將引發全球失衡。東亞國家,尤其是中國,金融市場開放度和深度都較低,因此其過量儲蓄不可避免地流向更發達的金融市場國家,同時引入它們的高風險投資,也就是說,金融市場發展落后的國家將出現大規模的貿易順差。金融市場更發達的國家在長期將逐漸積累來自不發達金融體系的資金,儲蓄率會更低。那么基于金融市場差異的國際分工是如何導致全球失衡,進而為全球失衡提供微觀基礎的呢?核心思想就是基于金融市場差異而形成的比較優勢原理。在金融業上具有比較優勢的發達國家出口金融資產從而具有經常項目逆差,而在制造業上具有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出口制造業產品從而具有經常項目順差(徐建煒、姚洋,2010)。二次大戰之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形成了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分工形態。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普通法國家的金融業發達,相對于制造業具有比較優勢,而德國和日本這兩個重新崛起的大國在制造業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因此,資本主義國家所形成的分工就是:美、英等金融強國進口制造業產品,出口金融服務,其表現就是經常項目的赤字;而德、日這兩個傳統制造業強國以及后起的亞洲四小龍和其他新興工業化國家出口制造品,進口金融服務,其表現就是經常項目盈余。金融資產與貨物一樣,也存在“貿易模式”的問題,產出情況和稟賦特征、消費者的時間偏好、風險厭惡程度以及主觀信念四個方面的因素將影響風險資產的國內相對價格,而當某種風險資產的國內相對價格低于國際水平時,該國就具有這種風險資產的比較優勢,進而出口該資產。在資產市場不完全的情況下,資本市場更發達的國家在風險資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因此出口風險資產,進口無風險資產,這會造成該國儲蓄下降;上述結論說明資產市場完善程度更高的國家分散風險的能力更強,因而擁有更低的預防性儲蓄,從而更容易出現貿易逆差。以往的國際分工理論一般認為商品是可貿易的,而服務業是不可貿易的,因此只關注實體經濟,忽略了虛擬經濟尤其是金融市場。服務不可貿易的主要基礎是認為其生產和消費必須同時發生,但事實上有很多服務的生產和消費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可以分離的,如金融、保險服務、數據處理、法律服務等。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遠距離提供服務成為可能,同時也使服務的交易成本不斷下降。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975-2010年間,全球服務貿易總量增加了近20倍,以全球的服務貿易出口來看,增長最快的為保險和金融服務,金融市場通過提供金融服務業參與國際分工。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服務業可貿易的產品種類越來越多,金融服務海外輸出只是服務業出口的一個例子。以往在研究經常賬戶平衡時,通常將經常賬戶的平衡等同于貨物貿易的平衡問題,但事實上服務業的貿易平衡問題對經常賬戶的調整意義十分重大,并且對一國的產業結構、就業、價格水平、匯率變化、貿易條件和貿易平衡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因而服務貿易的增長對全球的生產結構影響是極為深遠的。一個國家如果制造業(工業)生產能力特別強,生產成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服務業生產效率較低,成本較高,它就會成為制成品的凈出口國,服務產品的凈進口國。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德國、80年代以來的日本和90年代以來的中國都是這樣。如果服務完全可貿易,則貿易可以基本平衡。但是如果服務產品不完全可貿易,則給定國內的消費偏好和消費結構,一個制造業生產能力特別強的國家必然會出現貿易順差,即制成品的凈出口遠大于服務產品的凈進口。由于現實經濟中大量非貿易品的存在,一國在發生債務危機及需求沖擊時將使得調整過程比產出都是貿易品情況下更復雜、更痛苦。非貿易品的國內供需必須平衡,沒有國際貿易,當地需求的下降無法通過凈出口增加來解決。當吸收相對于收入上升或下降(從而貿易余額上升或下降)時,經濟中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生產組合將發生變化。勞動力和資本會在貿易品和非貿易品的生產部門間轉移,從而引發生產業變動,這會對一國經濟甚至政治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可以認為,當一國經濟中非貿易品份額下降即可貿易性提高時,在面臨債務危機或需求沖擊時產業結構調整過程將變得更快速。就中國來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生產能力提高的速度遠快于消費能力提高的速度。貿易的數據反映出來的是我國主要在出口制造業產品,而進口服務業產品,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我國不同行業生產能力的變化,用各產業的國內生產總值除以行業就業人員得到勞動生產率的數據,結果顯示我國三次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都有了較大程度的提高,從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總體情況來看,第二產業的年增長率和累積增長程度均超過了第三產業。用第二產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除以第三產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作為第二產業相對于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1978-2010年的數據顯示第二產業的相對勞動生產率一直在上漲,這說明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高于第三產業的勞動生產率。第二產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促進了產品的出口,中國在第二產業,主要是制造業生產領域具有相對的優勢。因此,就我國情況而言,在服務業發展相對較慢的情況下,如果消費者對于服務和貨物的消費支出比例穩定,就會出現貨物生產大于需求的局面,在開放的條件下,就會出現貿易順差。
二、結論
經常賬戶失衡的調整主要還是要依賴于商品和要素市場的全球一體化,美國貿易赤字的擴大主要還是源于美國非貿易部門生產率的提高。而美國這樣的貿易大國的逆差問題不可能依靠國際資本的移動來填補,而主要是通過可貿易產品的需求調整來解決。同樣,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解決貿易不平衡問題的方法最終必須通過產業結構升級來完成。由此看來,全球經濟失衡是結構性的失衡,僅僅依靠局部的調整,如匯率的調整,是無法達到解決失衡的目的,全球經濟失衡必然還將長期存在。而不恰當的貿易保護主義不僅會傷害到已取得的成果,還會降低世界增長速度,且無益于全球經濟失衡的解決。當前的不平衡實際上是反映了各方的比較優勢,是與全球儲蓄的更高效的分配相一致的,再平衡必須隨著各國產業結構調整逐步完成,相信市場的全球化將會進一步促進中國、美國以及其他相關國家的共同利益。
關鍵詞:宏觀經濟;分析;預測
中圖分類號:F123
目前,三大發達國家經濟體都存在著問題。美國經濟復蘇乏力;日本則經歷了地震、海和核泄漏事故,這使得日本去年經濟增長幾乎為零;歐洲則發生了國家債務危機。世界經濟形勢將如何演進?其對中國經濟又有哪些影響?中國經濟面臨著怎樣的困難呢?文章分別從當前世界經濟形勢和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并對以上問題進行解答。
一、未來世界經濟走勢
世界經濟正遭受到兩場危機的影響,第一場是美國金融危機,其余波猶在;第二場是歐洲債務危機,它正在肆虐全球經濟。發達國家三大經濟體都出現了問題。各大經濟預測機構也相繼下調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值,對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的判斷是比較悲觀的,并且其悲觀程度還在不斷加深。這體現為各家預測機構紛紛調低其對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值。
世界銀行對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值為2.5%,低于2013年的3.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值為3.3%,低于2013年的3.9%;同樣,聯合國對2012年世界經濟增長的預測值也低于2013年的預測值。這些具體的預測值雖然有差異,但反映的趨勢是基本一致的,即2013年世界經濟形勢要好于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見表1)。這與2011年這三家機構所做的經濟預測類似。在2011年初,這三家機構都預測2012年會比2011年好,到了年中,它們又改變觀點,認為2012年可能和2011年差不多,到了2011年年底和2012年年初再做預測的時候,它們又都表示2012年世界經濟形勢不如2011年。現在它們又普遍樂觀表示2013年會比2012年好,希望這些機構2012年的預測能夠準確一些。然而,要做到預測準確并不容易,因為未來的世界經濟形式將會十分復雜,特別是歐洲債務危機結局的不確定性更是添加了復雜性。
歐洲債務危機的結局為什么難以預料呢?從邏輯上分析,歐元本不應該存在。無論是哪一種貨幣,人民幣、美元、日元或者歐元,其本質也就是一張紙,之所以能成為貨幣是因為具備了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具有信譽,誰有信譽民眾就相信誰。第二個條件是必須具有權威性。比如,一張人民幣背后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一張美元背后是美國政府,一張日元背后是日本政府,但是歐元背后又是哪一個政府呢?所以歐元從誕生之日起就先天不足,它雖然具有可信性,但是它缺少權威性。一旦遇到困難和危機,需要貨幣的權威性起作用時,歐元的先天不足便暴露無遺。
那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要不出現一個強權者將歐洲統一起來,這樣歐元背后便有了一個政府,權威性自然而然便得到解決;要不就將歐元區解體。然而,政治家都是短視的,他們認為歐元區解體所帶來的麻煩比現在想辦法維持它的麻煩更大,所以他們采取很多措施在維持歐元區。即便歐洲債務危機的最終結果難以預料,但是短期而言,人們的普遍共識是世界經濟下行風險將明顯增長,全球經濟確實存在著二次探底的危險。這其中有兩個原因。首先,美國經濟的復蘇力度是歷次經濟周期中最弱的。從圖1中可以看出與1975年、1982年和1991年的經濟衰退相比,2009年這次經濟衰退對美國經濟影響更為嚴重。經過了兩年,經濟的復蘇水平遠不及1975年和1982年的復蘇水平,略低于1991年的復蘇水平。
從圖2報告美國就業恢復的歷史數據來看,此次金融危機美國經濟復蘇乏力。1980年,美國只用了11個月就業便得以恢復。在1973年的經濟危機中,美國用了16個月就業便得以恢復,在2001年的經濟衰退中,美國用了28個月就業就得到了恢復。之前就業恢復時間最長的一次是1990,用了近31個月,而此次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的失業率在36個月以后仍然居高不下,絲毫看不出有恢復的跡象。
其次,歐洲債務危機的嚴重程度超乎預期。希臘、葡萄牙、愛爾蘭、西班牙和意大利五個國家的財政赤字、國債占GDP比值以及國債利息率均居高不下,同時,這五個國家的債務總額也較高,分別為3520億歐元、1740億歐元、1750億歐元、7370億歐元和19110億歐元。歐洲所有國家的債務總額高達83000億歐元,相當于中國外匯儲備的2倍多。由此可見,依靠中國來解決歐洲債務危機是不可能的,能夠真正解決歐洲債務危機的還只能是歐洲國家自身。歐洲國家難道真的沒錢嗎?顯然不是。當前世界經濟情況十分奇怪,富人成為了債務人,相反窮人倒成了債權人。富人的富裕體現在他們的財富上,而這些資產是可以變現的,只不過他們不愿意失去其富人的地位,不愿意變現所擁有的資產。作為欠債的富人歸根結底還是富人,而擁有債權的窮人,歸根結底還是窮人。解決當前危機需要富人出讓其財富。
二、中國經濟面臨的“一難”:通脹壓力猶在
在當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下,中國經濟又面臨著怎樣的困難呢?中國經濟面臨著“兩難”。其中“一難”便為物價難題,通脹壓力猶在。之前我國遭遇的通貨膨脹主要是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現在則主要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這與我國國力增強有關。西方發達國家有效需求往往不足,但它們也會出現通貨膨脹。它們的通貨膨脹并不是由需求拉動的,而主要是由勞動力成本上升導致的。現在這種情況也在中國出現了。一方面這使我們很苦惱,出現了一種以前我們沒有遇到過的新的通貨膨脹形式,在處理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上,我們的經驗不足;另一方面我們也挺驕傲,這說明我們國家已經強大了起來。勞動力成本上升所形成的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需要我們在未來的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學會如何應對這樣的通貨膨脹。
2012年以及未來一段時間中國還存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保持物價水平基本穩定的任務依然繁重。這其中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成本推動的剛性因素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勞動力成本在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水平也在提高。國務院2012年了提高稻米收購保護價的規定,提高幅度在10%以上。此外,土地價格也居高不下,這是與財政體制甚至是與政治體制相關的。成本推動的剛性因素是未來出現通貨膨脹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西方國家應對危機的手段僅剩下量化寬松政策。它們的財政政策、財政狀況已經極度惡化,財政赤字占GDP比重遠遠超過3%,不可能再通過財政政策挽救經濟。同時,利率也低到了1%,缺乏進一步下降的空間。西方國家最后也只剩下直接的貨幣政策――量化寬松政策來挽救經濟。長期來看量化寬松政策必然為中國帶來輸入性通貨膨脹。
第三個原因是中國貨幣政策僅僅是對貨幣增量進行控制,中國貨幣存量依然巨大。2010年,中國從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轉變成穩健的貨幣政策,這種政策調整結果對抑制通貨膨脹的進一步惡化產生了非常明顯的積極作用。然而,解決的問題也僅僅是貨幣增量,貨幣存量規模依然較高。穩健性的貨幣政策并不能使M2和GDP的比值在短時期內發生顯著改變,所以中國還存在通貨膨脹的可能性。2011年甚至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需要防止物價出現反彈。
三、中國經濟面臨的“二難”:經濟增速減緩
中國經濟面臨的 “二難”是中國GDP增速減緩。自2010年第4季度以后,季度GDP增速表現出逐季減緩的趨勢(圖3)。月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也有輕微下降(圖4),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雖然比較平穩,但是考慮價格因素之后也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從圖5報告的中國對外貿易情況來看,進口增速略微上漲,出口增速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進出口總額的增長幅度也略有下降,這均預示著中國經濟增速有放緩的勢頭。中國經濟增速的放緩既有被動的外部沖擊因素,也有中國主動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因素。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方面,中國的經濟發展面臨著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歐美國家的財政狀況不斷惡化,財政赤字繼續上升,政府債務也在增加,歐美國家的政府不得不痛苦地實行緊縮政策。保守判斷,即使歐美經濟不出現衰退,其經濟復蘇也將十分艱難和緩慢,世界經濟在較長時間內依然會是萎靡不振的狀態。中國面臨的外部環境在惡化,這對中國的出口有很大的影響。中國的出口增速以及外貿順差增速都在減慢,今年中國提出的外貿進出口增長的預期指標只有10%,為改革開放以來最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為了進一步落實十七大提出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戰略任務,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也是要使經濟增速穩步回落至合理區間,將經濟增長速度維持在一個適度的水平。此外,自2010年以來,為了控制貨幣供給流動性過多助長價格上漲,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已調整為穩健的貨幣政策。這種政策的結果必然是在抑制通貨膨脹的同時波及到生產,使得一些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資金產生困難,經濟增長會出現進一步的下降。這導致通貨膨脹壓力受到抑制的同時,經濟增速也有所減緩。
在2012年,中國既要保持增長速度又要保持物價穩定,如果一定要為這兩個目標排序的話, “穩增長”還是應當放在第一位。應對復雜多變的世界經濟形勢的一項重要對策便是以不變應萬變,全力保持宏觀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參考文獻:
[1]汪同三.認清經濟形勢,把握調控重點[N].人民日報,2011-12-26.
2、我接到一個電話……我思索了起來編故事。
3、秋風掃落葉你會聯想到什么?
4、用合作,陽光,操作,成功,探索造句。
5、用“青年、情況、犯罪、汽車、比賽”組成一個故事!
6、請你用"忠誠"編個故事。
「解析這類題型在公務員面試中層出不窮,考察的目的可以冠冕堂皇,比如測驗考生智力、工作能力。可是這種小學生造句的試題也出現在我們高學歷考生參與的考試,眾多考生抓耳撓腮,最后才恍然大悟:原來公務員最優秀的素質是想象能力
從“早上我進入科室”到“于是我拿起了筆,把今天發生的一切記了下來”,組成一段話。
答:早上我進入科室,今天是我正式被錄用為國家公務員的第一天,單位的同事對我很熱情,領導對我也非常關心,科里的老同志熱心的教了我很多業務方面的知識很為人處世的道理,我感覺到自己融入到了一個團結友愛的大家庭中,忙碌的一天就要結束了,今天發生的一切讓我產生了一種寫作的沖動,于是我拿起了筆,把今天發生的一切都記了下來。
第二題專業題:你學的是哪一專業?在該領域有什么研究成果
關鍵字:專業成果錢袋
「例你學的是哪一專業?在該專業領域你有什么研究成果嗎?
「解析現在的政府機關工作人員,一般都需要有一定的調研能力和寫作水平,因而面試中主考官常問及應考者學術論文、著作方面的情況,來考察你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的學識修養。
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你切不可以為這是炫耀自己的好機會,于是口若懸河、不厭其煩地將所寫文章的內容倒背如流,從大道理到小論據喋喋不休,好像在給人講課,這是主考官最厭倦的。面試時間有限,你在這一問題上沒完沒了,勢必影響面試的進行。可以肯定,不等你嘮叨完,主考官就會制止你。另外,你所講的可能與現實工作相去甚遠,有些東西主考官不一定聽得懂,他會認為你在他面前賣弄。何況,主考官中不乏學術造詣極深者,你在他面前“講理論課”,實在是班門弄斧,弄不好還會貽笑大方,這對你是不利的。因此,無論你的專門知識高深也好,論文有影響也罷,記住不要過分渲染。回答這類問題時,一般抓住以下幾個方面說明即可:選題目的、研究概略、取得的成果、對成果的評價。應答時語言盡可能地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另外對成果的評價不可講得太多。特別是專業性較強的論文,只須將論文的主要觀點、要解決的問題、完成情況說明即可。這樣,主考官會覺得你有研究能力,能抓住問題本質,闡述事情言簡意賅。
第三題心理題:如果你在這次考試中沒有被錄用,你怎么打算
關鍵字:錄用表現
「解析這樣的題很可能暗示你在這次面試表現不佳,提示你出局。也有可能測試你的心理穩定程度,如果表現的非常緊張,肯定會給面試官留下壞印象。
現在的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從這次面試中也可看出這一點,有競爭就必然有優劣,有成功必定就會有失敗。往往成功的背后有許多的困難和挫折,如果這次失敗了也僅僅是一次而已,只有經過經驗經歷的積累才能塑造出一個完全的成功者。我會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正確看待這次失敗。
第一、要敢于面對,面對這次失敗不氣餒,接受已經失去了這次機會就不會回頭這個現實,從心理意志和精神上體現出對這次失敗的抵抗力。要有自信,相信自己經歷了這次之后經過努力一定能行。能夠超越自我。
第二、善于反思,對于這次面試經驗要認真總結,思考剖析,能夠從自身的角度找差距。正確對待自己,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辯證的看待自己的長短得失,做一個明白人。
第三、走出陰影,要克服這一次失敗帶給自己的心理壓力,時刻牢記自己弱點,防患于未然,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
第四、認真工作,回到原單位崗位上后,要實實在在、踏踏實實地工作,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爭取在本崗位上做出一定的成績。
第五、再接再厲,成為國家公務員一直是我的夢想,以后如果有機會我仍然后再次參加競爭。
第四題實踐題:下屬給你難堪你該怎么
關鍵字:實踐經驗
「例你是新上任的副鎮長,根據鎮政府的決議給下屬安排工作,在會上同時有幾個下屬提出理由不能執行,使你很難堪你該怎么辦?“
「解析實踐中出真知。對剛出校門的大學生來說,這就是一道難于突破的坎。死背答案肯定被看穿。只有平時多模擬演練,熟悉這種問題的答法
正確的做法是虛心聽取群眾的不同意見,認真調查和了解各方面的情況。如所提問題確實有道理,可暫不實行,切忌強調面子,一時沖動,一棍子打死,這是正確對待群眾意見的大問題。
第五題陷阱題:對公務員升職慢,在單位里熬年頭有什么看法
關鍵字:欺騙條件
「例對公務員升職慢,在單位里熬年頭有什么看法
「解析這種題帶有極大的欺騙性,少不留神說出自己的不滿,就會得零分。比較好的答案如下:
(1)、這種現象的卻存在于公務員職務內,公務員的升職需要具備很多的條件,而往往這些條件是和工作年限掛鉤的,但我覺得要正確看待。(2)、首先我想講一下選擇做公務員的工作動機和出發點。我是為是實現自己職業理想也就是實現我奉獻社會為人民服務的理想才報考公務員職位的。公務員隊伍本身有比較嚴密的組織體系,這個體系的運作就是為了更高效的為人民服務,相對來講個人在這個組織中有多大的官職就顯得不是非常的重要。重要的是各司其職。(3)、其次把公務員看成一條實現自身權力欲望的途徑的看法是非常不正確的,(4)、公務員升職是對公務員個人工作能力的認可,是為了讓優秀公務員發揮更大的才能,他的出發點也是為人民服務。(5)、現行的公務員制度中也有相關可以越級晉升的規定。立足本崗,干好工作,提高能力、水平,是金子總會發光。
第六題變態題:籃球架的高度對你有什么啟發
關鍵字:辨證合適
「例你注意觀察過籃球架嗎?籃球架的高度比1層樓高,比2層樓低,籃球架的高度對你有什么啟發?
「解析首先想到的是籃球運動發明者的偉大。籃球架的高度為什么不比一樓低也不比二樓高呢?因為如果它比一樓高,在普通人都伸手就可以達到的高度,伸手便可及未必就有這么大的魅力。如果它超過了二層樓的高度,那么就太高了,要投籃得分就變得相對難了。所以,籃球架在一個適度的高度,可以讓人合理的得分,所以它吸引了無數的球迷參與到這項運動中來。
由此,我想到的是,我們在平常的生活工作,制訂目標的合理性。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人好高務遠,制定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這樣,往往很能實現目標,目標一旦同有達到,對人的打擊也就隨之而來了。而另外有些人,則是太過于低估自己的實習,明明有一升的容量,卻只裝半升的水,剩下的半升空間就浪費了。雖然人謙虛是好,過份的自謙除了隱埋自己有時也會讓人覺得虛偽。
總的說來,每個人的能力水平都是有限的,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根據自己的實力,制定一個合理的目標,是成功的關鍵之一。
第七題弱點題:你覺得你能勝任公務員工作嗎
關鍵字:缺點自信
「例公務員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是行政管理,而從你的個人簡歷中可知,你從沒有從事過相關管理工作,即缺乏管理經驗,在這種情況下,你覺得你能勝任公務員工作嗎?
「解析“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任何人都有其長處,也存在某些弱點。應考者的弱點在面試中也時常被觸及。一般應考者在考官提問觸及自己的弱點后,就覺得有些難堪、表情很不自然,甚至心情復雜,從而影響了整個面試中的情緒。
考官提問觸及應考者的弱點,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從應考者的簡歷或其他材料中了解到的弱點;二是提問無意中觸及了應考者的弱點。但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考官的目的并不是抓住應考者的弱點不放,讓你下不了臺,而是借此來觀察應考者應付于己不利情況的能力,進而評價其個性素質。因此,當提問觸及到自己的弱點時,千萬不要灰心喪氣,更不能胡猜亂想。聰明的做法是首先敢于正視自己的不足,保持心平氣和的情緒。回答問題時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想辦法克服自己的不足。例如,有的應考者常因筆猿杉ú還煌懷齷蚴竊諮?F詡溲?俺杉ㄆ狡蕉?鬧徐???虼嗣媸允弊釓輪骺脊儻省澳閽諦F詡溲?俺杉ú桓哐健被頡澳愕謀適猿杉ú還煌懷觥鋇任侍猓?壞┍晃實醬死轡侍獗閶瓶諼奚?耍?锪稅胩煲菜擋懷隼磧桑?庋?鼙歡?灰燦械撓?頰弒晃始按死轡侍夂蟊愣??鞒兜卣銥凸劾磧桑?裁囪?=逃?柿坎睢⒗鮮?淌椴蝗險妗⒖甕饣疃??嘁約氨適猿鎏馓???鵲齲??鶉甕聘?鶉恕U?返幕卮穡?Ω檬鞘凳慮笫塹匕炎約涸諦F詡溲?俺杉ㄆ狡健⒄獯慰際員適猿杉ú煥硐氳任侍馓鉤系廝登宄???蛞?廝得髟斐燒庵智榭齙腦?頡U庋?彌骺脊俑芯蹌慊卮鷂侍獾某鮮黨潭群涂凸鄣胤治瞿憒嬖誆蛔愕腦?頡U庋?惚隳蘢?淞郵疲?玫膠悶饋H綣?加媚悖?愕某鮮狄材莧昧斕擠判摹br>
第八題自殘題:平時你有什么業余愛好
關鍵字:愛好測評
「例你有什么業余愛好?(或休息時你喜歡做些什么?)
「解析業余愛好這種問題很容易傷害考生本人。考官詢問考生的興趣愛好,不是想和考生閑聊,盡管很多考生明白這一點,但考官如此詢問,其意在何處呢?
業余愛好的測評較復雜,不確定性也較大。可能情況有:
(1)通過業余愛好來考察考生的人格結構的完整性和生活的豐富性、穩定性。如果考生沒有什么興趣愛好,業余生活很單調,那么考生的個性結構就可能有缺陷。相反一個業余生活豐富多彩的人,他從生活中得到的樂趣和成就感就大,生活的穩定性就高,從而能對本職工作起到積極有效的支持作用,而且工作中產生的疲勞與緊張、壓力也可以在業余生活中得到調節和緩解。
(2)有些考官認為業余愛好上愛鉆研的考生對于本職工作也一定能鉆研,而且本職工作的鉆勁會更大更深。
(3)有些考生的興趣愛好剛好與某位考官一致。如一位考生自言愛好打乒乓球,曾獲得過市高校運動會乒乓球項目的亞軍。剛好考官也愛打乒乓球而且正苦于單位無對手,打起來沒勁,這時,考生的愛好是不是就成了一把“鑰匙”了呢?
(4)考生如果有一兩項業余愛好上的特長就會讓考官另眼相看,而且成績越突出,離自己的專業越遠,給考官的印象就會越深,有時候考官甚至會考慮因此而特別錄取這樣的考生,以讓本單位在有關活動、比賽中能一炮打響,提高本單位的綜合實力。
(5)考官了解考生的體育運動的愛好,不是想尋找“球迷”而是想從側面了解考生的工作精力和活力以及身體健康程度。
考生最后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要自己給自己挖陷阱,如果考官從你的敘述中作出結論:你的興趣愛好會干擾本職工作,那就自己給自己挖了個陷阱。有的考生驕傲地宣稱自己愛打高爾夫球,并加入了某俱樂部,每周至少訓練30個鐘頭。對這樣的考生,考官可能會建議其做職業高爾夫運動員。此外考生的“不安全愛好”也會讓考官毫不猶豫地否定掉考生,例如:跳傘、江河漂流、洞穴探險等愛好。
第九題測試題:談談你的優點和缺點
關鍵字:優點和缺點
「例能談談你的優點和缺點嗎?
「解析這個問題主要測試考生本身的綜合素質。主要考察考生對人才的基本素質的正確認識以及能否全面、客觀地評價自己。從考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上考官還能看出考生是否自信(或者自傲、自卑)。
考生回答時除了注意上面三個要點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盡管這是你的主觀評價,受個人自信程度、價值取向等影響很大,也就是說你所描述的優、缺點與實際情況可能不符,但你的陳述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考官對你能力的判斷。例如,考生謙虛地說自己語言表達能力尚需完善,那么盡管你在此前的面試中語言流暢、結構清晰、層次分明,且能夠充分利用非言語符號,但考官下結論時多多少少會受到你自己否定性結論的影響。
(2)作為一個“社會人”,考生實際具有的優點是很多的,如:勤奮學習、集體觀念強、善于分析問題、人際溝通能力較強,甚至連聽母親的話、對愛情忠貞也是優點。但考生一定要突出重點,即:非常出色的特質和與報考職位相關的優點。若考生反復強調的優點其實很一般,就會適得其反了,同樣談缺點也應從這兩點出發,不要過于具體甚至恰恰相反:一個是“避實就虛”,談一談無關緊要的小缺點,而不要過于坦白暴露自己能力結構中的重大缺陷。此外還有一個“投機”的辦法,就是談自己的“安全缺點”,就是那些在某些場合是缺點,但在另外一些場合下又可能是優點的缺點,如你與那些對工作不負責任的人很難相處,經常由于苛求自己做事十全十美而導致工作的延誤等。不過這種“安全缺點”由于易讓經驗豐富的考官認為你是“油嘴滑舌”,所以應慎用!
(3)談論優點應注意表情、神態、語調等,宜“低調”處理。有時可表示自己“更上一層樓”的希望和努力;談論自己的缺點不要停留于缺點本身,可將重點放在自己克服缺點的決心和行動上。
(4)不要泛泛而談,可以結合事例具體說明,盡管考官未明確要求。
(5)談優點不要超過三個(具體或強調談論的優點);談缺點只談一個并不少。
第十題必考題:請簡單介紹一下你的情況
關鍵字:介紹自己
「例請簡單介紹一下你的情況。
「解析面試開始時,主考官一般會問及考生家庭情況方面的問題,如家庭人口及其工作情況、家庭經濟來源及收入多少、來本單位應考親約壕齠ɑ故歉改浮??艘餳??鵲取V骺脊儻收庋?奈侍庥辛礁瞿康模閡皇敲媸愿湛?際笨忌?加行┙粽擰⑶樾韃晃榷ǎ?室恍忌?釷煜ひ慘子諢卮鸕奈侍猓?墑蠱浞潘梢幌攏???粽牛渙硪桓瞿康模?峭ü?嵴夥矯嫻奈侍飭私餑愕募彝ズ湍愕墓叵翟躚??傭?街?閌竊躚?桓鋈耍?彝セ肪澈沒導岸閱愕撓跋歟?旱V夭恢亍H綣?登罷咧皇俏?艘?⒒疤庀??粽牛?敲春笳嚦贍蓯侵骺脊俚撓瞇乃?凇R蛭?魏我桓齙ノ唬?枷M?呂吹墓ぷ魅嗽弊隕硤跫?嫌旁劍?揮屑彝ジ旱;蚋旱:芐。?欣?諛愕姆⒄梗?梢躍???械馗曬ぷ鰲
關鍵詞:世界體系資本主義 發展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是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社會學家和政治學家,他的激進主義思想和對資本主義大膽而有力的批判使他成為諸多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旗幟性人物。由于其著述的主要思想和理論有著顯而易見的淵源,并且沿用了的大量術語,如資本、生產關系、階級等,因此,沃勒斯坦又被西方稱為新學派的代表人物。
“世界體系理論”是沃勒斯坦對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政治經濟現狀及深層次原因研究的重要貢獻。該理論認為不能在個別國家內部的生產方式、分配和分工關系這一狹窄的范圍理解資本主義,強調從世界分工的角度解釋資本主義。他的多卷本專著《現代世界體系》集中討論了三個主題,即:世界體系的形成、運作及基本趨向,較深刻地揭示了經濟全球化時代資本主義的危機,是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理論新范式。
一、“世界體系”理論:概念與理論淵源
什么是世界體系?沃勒斯坦認為,“世界體系是具有廣泛勞動分工的社會體系,它具有范圍、結構、成員集團、合理規則和凝聚力。” 判斷社會體系的標準有兩個:一是這個體系內的生活是獨立自足的;二是這個體系發展的原動力是內在的。國家、民族、種族集團都不是完整的體系。依照這個判斷標準,迄今為止,只存在兩種不同的世界體系:世界帝國和世界經濟體。世界帝國是一個控制大片地域的單一政治體系;而世界經濟正好相反,它只是一個自成一體的經濟網絡,沒有統一的政治中心。帝國是五千年來世界舞臺的恒久特征,政治集權既是它得以形成的原因,也是其最終消亡的根源。因為:政治集權能憑借暴力(貢品和賦稅)來保證經濟從邊緣向中心流動;但是,這種政治結構所必需的官僚制度吸取了過多的利潤,尤其當壓迫和剝削引起反抗從而擴大了軍事開支的時候。當現代世界的社會成就、技術進步、生產方式的發展消除了過于累贅的政治上層建筑的“浪費”,從而大大增加了剩余價值從低階層向高階層、從邊緣到中心、從多數人向少數人的流量時,世界帝國的歷史使命就宣告終結,現代世界經濟體系的序幕在16世紀拉開了。沃勒斯坦的研究就由此處展開。其邏輯假設是:資本主義是一個歷史體系,它有周期性,趨向是衰退。
世界體系思想主要源于兩個方面,一個是發展理論當中的依附論,該理論主要分析了在拉美等欠發達地區,國內工業化如何與不斷加深的經濟非國有化并存;經濟的持續增長如何建立在社會不平等之上;以及城市化及教育普及如何加速了社會兩極分化的全過程。另一個是經典的理論。馬克思沒有專注于世界貿易與世界經濟理論方面的研究。但馬克思提出了商品的活動范疇,表明商品是在貿易的背景下出現的,表明它只要是一個部落間、社區間、國際間的現象。所以,當馬克思把這個范疇作為一定的經濟體系――這里指的是資本主義體系――的構成因素時,他是把這個體系放在比當地單位更大的方位之內來討論的。
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文中指出,帝國主義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剝削,避免了資本主義最后危機的產生。羅莎•盧森堡于1913年在《資本積累》一書中描寫了19世紀資本主義通過國際貸款滲透到埃及后,對于國家經濟發展所造成的影響及其后果,指出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是以損害埃及經濟利益來為歐洲財產積累服務的。土耳其、俄國、印度及北非的經濟發展都處于這種狀況,盧森堡稱這類地區為資本主義的“物質供應區”。在經典的理論中,與現代世界體系論最接近的是尼古拉•布哈林的論點,他指出“從前,‘城鄉的分離’與‘這種對立的運動’,只局限于一國范圍內,而現在這一過程在規模大得多的基礎上重新表現出來。從這一觀點看,整個國家變成了‘城市’,即工業國,而整個農業地區變成了‘鄉村’。”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思、列寧、盧森堡和布哈林的等人論點實際上體現了世界體系論的主要思想,沃勒斯坦的現代世界體系論在很大程度上是經典作家相關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二、“世界體系”論的基本觀點
世界體系理論的最大特點是以世界體系為基本分析單位。沃勒斯坦認為,人類歷史雖然包含著各個不同的部落、種族、民族和民族國家的歷史,但這些歷史從來不是孤立地發展的,總是相互聯系形成一定的“世界性體系”。尤其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形成以后日益擴展,“直至覆蓋了全球” ,沒有哪一個國家可以超然于世外。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沃勒斯坦常常用“世界體系”代稱“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
(一)世界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15世紀末16世紀初,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開始以西北歐為中心,形成“世界性經濟體系”,即“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沃勒斯坦認為,世界體系有兩個構成成分:一方面,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是以世界范圍的勞動分工為基礎而建立的,在這種分工中,世界經濟體的不同區域(中心、邊緣、半邊緣)被派定承擔特定的經濟角色,發展出不同的階級結構,因而使用不同的勞動控制方式,從世界經濟體系的運轉中獲利也就不平等。 三種角色中缺掉任何一種,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獨立國家的形成以及國家體系的出現,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與以前具有單一政治結構的世界帝國之間相區別的重要標志。在勞動分工和資本積累的作用下,出現了世界經濟中心區的強國和世界經濟邊緣區的弱國,強國之間相互競爭便形成了歷史上的霸權國家,弱國對強國的不滿便形成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的“反體系運動”。從16世紀到20世紀,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共出現了三個霸權國家:16世紀中葉的荷蘭、17、18世紀的英國和20世紀中葉的美國。“問題在于,稱霸是短暫的,一個國家一旦成為霸權國,它也就開始衰落。” 因此,整個世界格局總是處于一系列巨變之中。
(二)世界體系的結構
根據資本積累、技術以及勞動分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存在三重結構:中心、邊緣以及介于二者之間的半邊緣。中心國家是那些在世界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依靠先進技術和工業產品控制支配其他國家的國家;邊緣國家指那些不得不以出口自然資源和初級產品而受控于中心國家的國家;而半邊緣國家指那些既可以某種程度上控制邊緣國家,又在某種程度上受控于中心國家的國家。
沃勒斯坦的三級結構說是在依附理論的中心――邊緣結構模型基礎上,創造性的填充進一個“半邊緣”結構而形成的。因為,從現實來看,中心――邊緣兩極結構模型不符合存在大量中間形態國家的現實狀況;從理論體系來看,兩極結構也必然導致大量尖銳的矛盾沖突,危及體系的穩定性。
(三)世界體系理論的國家觀
首先,世界體系決定國家發展。沃勒斯坦認為,一個國家或社會在世界體系中地位的升降以及何時和如何升降,除自身努力的影響外,主要是由世界體系的發展周期決定的。每到世界經濟向上和向下運動交替的時期,邊緣、半邊緣國家就有了升遷的機會。需要注意的是,世界體系的金字塔型的三級結構是固定的,即一些國家地位的上升必然伴隨著另外一些國家地位的下降,所有國家同時發展以及個別國家和社會的單獨發展階段都是不存在的。其次,國家對世界體系也有影響。一方面,國家是世界體系的載體,是近代資本主義發展的關鍵要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出現后,占據統治地位的社會勢力為維護和發展自己的利益,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國家。中心地區的君主們通過建立官僚制、發展軍事力量、建構合法性、促進國民的一體化等途徑極大的強化了國家機器,使國家在資本積累和管理剩余價值方面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另一方面,國家行為影響世界經濟體系的微觀布局。國家不是一個單純的政治概念,國家機器、政體結構以及各種政治運行機制實際都是圍繞特定經濟目標設置的,其基本職能是通過干預市場運行來促進資本積累,影響收入分配。因此,國家不是守夜人,而是參與者,它直接介入經濟領域,協助資產階級進行剝削。
參考書目:
1、【美】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現代世界體系》第一卷(尤來寅、路愛國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關鍵詞:國民經濟核算;MPS;SNA;生產;收入
1.兩種體系:MPS與SNA
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發展歷程中,由聯合國公布的,同時也是最重要的體系有兩個: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和國民經濟賬戶體系:
1.1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
聯合國于1971年發表的《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也稱其為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簡稱MPS),它是前蘇聯在總結1925年以來計算國民收入的經驗基礎上逐步形成的一套核算方法和體系,主要用于蘇聯和東歐等計劃經濟國家,也稱東方體系,我國早期也采用這套核算體系。
MPS的理論依據是:社會生產就是物質生產,只有創造物質產品或者作為物質產品生產過程直接延伸的活動才是生產活動,其他活動都是非生產活動。據此,全部社會產品都是由物質部門生產的,物質產品的價值總和就是社會總產值。因此MPS只需著重考察物質產品的再生產過程,即反映物質產品的生產、物質產品價值的分配和再分配、物質產品的使用構成和具體去向,等等。
MPS采用限制性生產的概念, 它把經濟生產的定義只限于物質產品生產和生產性勞務, 只承認物質生產才是生產, 相應地, 社會產品只是物質生產部門的生產成果。從使用價值看, 物質產品由工業、農業和建筑業三大部門生產, 社會產品就是這三個部門所生產的物質產品。從價值形成過程看, 物質產品的價值除三大部門所創造的價值外, 還包括貨物運輸業和商業等流通部門追加在商品中的價值。 所以,MPS把工業、農業、建筑業、貨物運輸業和商業通稱為五大物質生產部門, 這五大物質生產部門的生產活動成果, 構成了MPS的社會產品價值核算的內容。
1.2國民經濟賬戶體系
國民經濟賬戶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簡稱SNA)首創于英國,它是依據歐美發達國家的核算理論和實踐制定出來的方法體系,故也稱西方體系。
相對于MPS而言,SNA有三個顯著特點:
SNA是依據綜合性生產觀念組織核算的。它認為:人類的各種物質生產和非物質生產活動都是生產活動,換言之,生產的本質不在于是否提供物質產品,而是在于是否創造新的使用價值或效用。
SNA還充分運用了現代經濟分析中的投入產出分析,資金流量分析,資產負債分析和國際收支分析等工具,這些大大擴充了SNA的核算內容和分析領域。
SNA是一種以賬戶形式和復式簿記法組織起來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這種核算方法能夠保證整個核算體系的邏輯嚴謹。
SNA則采用綜合性生產觀。按照這種生產觀, 凡是創造效用并取得收入的活動, 除去非法活動外, 不管是生產物質產品還是提供各類服務, 一律看作是生產活動, 即SNA將服務部門與物質生產部門等同看待, 歸入生產部門,也就是說, SNA的生產范圍除了包括農業、工業、建筑業、貨物運輸業、商業等物質生產部門外, 還包括了除個人自我服務以外的各個社會服務領域。因此,SNA的社會產品― 商品就是有形的物質產品與無形的勞務產品的合稱,這樣, SNA的核算范圍就不僅包括物質產品, 而且也包括勞務。顯然, 其核算范圍比只計及物質產品的MPS就大多了。
2.MPS與SNA的比較
2.1概念比較
對整個社會產品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的核算,構成了整個國民經濟核算的中心內容,但對什么是生產活動,什么是社會產品,MPS和SNA則有不同定義。MPS是建立在物質生產觀念的基礎之上,其主要的理論依據之一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再生產理論。因此,MPS計量的國民收入是基于物質生產活動的產出成果。該體系適應于物質管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國家。SNA把物質生產活動和非物質生產活動放在同等位置上一視同仁地核算,更有利于全面描述國民經濟運行的過程和結果,它有利于反映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加,人們服務性消費比重不斷提高的客觀趨勢。
這兩個體系的最大差別是在生產概念上的差異,由生產概念差異而引起的中間消耗和最終使用的計算范圍也相應發生變化。例如,在SNA中,由于服務部門也計算產值,物質生產部門的中間消耗就應包括對服務的消耗價值,而相應的服務部門也有了自身的物質消耗。但在MPS中,服務部門不計算產值,因此,物質生產部門對服務的消耗不作中問消耗處理。至于服務活動中的各種物質消耗, 則作為社會最終使用,形成消費基金。兩個體系在中間消耗上的差別,除了由于生產范圍的不同外,還有: 第一,在SNA中包括固定資本損耗,MPS則不包括;第二,在SNA中作為中間消耗的企業在文化設施方面的非生產性支出,在MPS看作為對非物質生產領域的轉移支付,從物質生產領域的營業盈余中扣除,有關這方面的產品消耗作為最終消耗;第三,在SNA中作為中間消耗處理的企業業務旅差費,在MPS中看作是居民的原始收入,所消耗的產品作為居民的個人消費;等等。
由于對生產的定義不同, 最終消費和收入的分配與再分配的概念也不一致。在MPS中,最終消費只限于對物質產品的購買,而不能體現為勞務的購買支付。 非物質生產領域內職工的工資及其他收入, 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不能作為生產收入。而在SNA中, 最終消費還包括非物質勞務的購買,如支付醫療費用、教育費用、房租等。既然在市場上通過價格獲得的貨幣收入,理所當然地視為生產收入,并且計算產值,那么,除了義務性的轉移收支外,再分配也就幾乎不存在了。
而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的快速發展以及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MPS存在的基礎也隨之發生變化,其在很多方面不適于當代商品經濟條件下,宏觀經濟管理的需要,因而越來越多采用MPS的國家,開始結合本國實際,逐步進行國民經濟核算改革,開始運用SNA核算原理和方法。
2.2核算方法的比較
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是從國民經濟總體上研究國民生產、分配、使用之間的關系,主要使用國民經濟平衡表,該表為單式平衡表,只是通過左右兩欄數據的平衡綜合說明社會整體的再生產過程。構成MPS的國民經濟平衡表主要包括:綜合物資平衡表,綜合財政平衡表,勞動力資源平衡表,國民財產平衡表以及固定資產平衡表等。其核心指標主要是:社會總產值,社會凈產值,國民財產及物質產品消耗,消費與積累等。同時,各表間只存在經濟指標的內涵關聯,不存在嚴格的核算對應關系。
國民經濟賬戶體系主要是由國民收入核算,投人產出核算,資金流量核算,國際收支核算以及資產負債核算組成的。它從宏觀經濟的控制和調節出發,既對國民收入在各環節的規模水平及結構狀況作分別研究, 又將國民生產、國民分配和國民使用連成統一的有機整體。其核算方法為復式記帳法,即運用國民經濟收支活動有收必有支、收支必相等的原理, 以帳戶的形式對國民經濟活動進行核算。這種核算把社會再生產各環節、國民經濟各部門緊密銜接起來, 較好地反映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內在聯系。
通過對這兩個體系在概念和方法上的比較, 可以看出SNA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核算范圍覆蓋整個國民經濟, 不受物質生產領域的局限;
二是核算內容不僅包含產品的生產、交換和使用的實物運動,而且還包含收支和金融交易等資金運動,能較好地反映社會再生產中實物運動與價值運動交織在一起的復雜運動過程。SNA十分重視從價值方面來考察國民經濟運行,把國民收入核算、投人產出核算、資金流量核算、國民財富核算和國際收支核算5個方面都納人統一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之中。相比之下,MPS在這方面的核算則有欠完整,特別是在資金流量核算和國民財富核算方面, 所差更多;
三是核算方法采用復式記帳法, 通過帳戶體系把社會再生產各環節、國民經濟各部門緊密銜接起來, 能較好地反映國民經濟運行中的內在聯系,提高了國民經濟核算的科學性。
相比之下,MPS用單式記帳的方法,以平衡表形式對國民經濟的各種活動進行單方面的登錄和計算,各種國民經濟平衡表之間,在數量上雖有聯系,但聯系得不夠嚴密。
2.3主要指標對比和換算
兩大體系除了上述主要區別外,在具體核算指標、原則和方法上也各具特點,甚至兩大體系中名稱相同的某些統計指標,其經濟涵義、范圍口徑、計算方法也往往存在差異。在MPS 中,反映經濟活動的主要指標是國民收入。它是物質生產部門凈產值的總和,扣除了一切中間消耗C_2,也扣除了固定資產折舊C_1。同時,國民收入是按國土原則計算的。在SNA中,反映經濟活動的主要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和國民生產總值。它們既包括新創造的價值V+M,也包括固定資產折舊C_1,同時其計算范圍擴大到整個三次產業,即全社會的所有部門。其中,國內生產總值按照國土原則計算,國民生產總值按國民原則計算。
兩大體系主要國民經濟綜合指標的換算,主要表現為指標間和各指標內部的構成項目的換算。
兩大體系主要國民經濟綜合指標的換算, 必須通過一系列的調整來實現。調整包括: 一、調整服務價值, 包括中間消耗價值口徑的調整;二、指標構成項目的調整,包括各指標概念的調整;三、計算原則的調整,包括以國土原則口徑計算的指標調整為以國民原則口徑計算的指標;四、對價格標準的調整,包括通過匯率調整為統一的貨幣量形式。調整兩大體系的總量指標,無論是從SNA口徑調整到MPS口徑,還是從MPS口徑調整到SNA口徑,調整內容都是相同的,只是各項目的加減計算相反。
兩大體系各指標內部的構成項目的換算,同樣必須通過逐項調整來實現。以兩大體系國民分配指標的換算為例。從分配角度看,SNA增加值中的雇員報酬相當于MPS中的居民原始收入。 SNA的營業盈余加間接稅凈額相當于MPS的企業原始收入。SNA的增加值中還包括非物質生產領域,而MPS的國民收入中則不包括。此外,第一,在SNA中,雇主對雇員社會保險金是作為對雇員報酬的一部分,而在MPS中,則作為出自企業原始收入的支付;第二,個體經濟收入,在SNA中包括在營業盈余內,而在MPS中,則包括在居民原始收入內。(作者單位:四川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楊燦. 國民經濟核算教程 [M]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2]王愛儉.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關系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駱耕漠. 馬克思的生產勞動理論[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0
[4]褚可邑. 對MPS與SNA核算體系的比較分析[J] 深圳大學學報13卷2期
但是誠如所料,融入世界經濟體系是機遇,也是挑戰。所獲利益越大,遭遇危機的風險也越大。當前我國外向型產業就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蔓延遭遇了寒冬。于是,就有人開始質疑改革開放是否過頭了?加工貿易是不是罪魁禍首?外匯儲備是不是拱手送給美國人去消費了?
為什么會有這種議論?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當前我們所面臨的是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世界性金融危機,比起美歐日等經濟大國,我們所受的沖擊是最小的。現在,中國人照樣購物、照樣旅游、照樣購車。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依然完好無損,信心十足地向著保持8%的增長率而努力。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國,期盼中國帶領世界走出危機的陰霾。
一些人受金融危機困擾,有些怨言,自然難免。大家都來探討應對危機之道固然也是好事,但切莫誤以為融入世界都是罪過,百害而無一利。一定要避免“倒洗澡水把孩子也潑出去”的情況發生。
這次危機帶來的最重要的啟示,就是世界各國都認識到國際金融貨幣體系需要進行重大改革,這也是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長期追求的目標。20國集團的形成為中國參與國際金融貨幣體系的改革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它向世界宣告了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行之有效、生氣勃勃的體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應該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國完全有能力對世界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這一輪改革可以說是全球經濟的大洗牌,不僅涉及多邊金融貨幣體系的改革,對于各國而言,也必須進行根本性的結構改革來適應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誰先邁出正確的第一步,誰就可能占據上風。
目前,中國已經處在相當有利的位置。但是中國也要加速進行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自身的改革,以適應來勢兇猛的全球化進程。我們的外匯儲備管理體制、匯率體制、宏觀調控機制、銀行監管體制、風險管理體制和資本賬戶體制都面臨重大的改革壓力。若改革成功,就可能使人民幣成為人們企求的可兌換貨幣;若滿足現狀、不求進取,那就只好繼續仰仗美元的顛簸起伏了。
一方面,危機逼得我們的產業加速升級換代、加速技術更新,以質取勝、以自主品牌取勝已經成為了產業調整的必然方向。更重要的是,危機使我們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們認識到,需要用全球視野來制定自己的經營戰略,需要歷練足以同全球同行競爭的品質和能力,否則就難以在全球化的世界經濟中生存。
30年改革開放成功的奧秘在于不斷地進行改革,調動人的積極性,解放生產力,使人人都有創造財富的機會。應對危機,就是轉危為機。這場危機應當成為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動力。因為,改革的成功將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
關鍵詞:低碳經濟;公民環保;節能意識
一、前言
關于我們國家目前的低碳經濟的發展現狀來看,我們將低碳經濟在目前的背景中逐漸的被應用,我們將他歸納為具體的方面:就是在我們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過程中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不同的工程的建設周期的各個過程中對節約資源與能源節約的重視,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為我們的人民生活營造更加舒適的環境,我們需要和周圍的自然環境和諧共同發展。
二、目前環境方面問題的產生原因
由于我們國家的經濟正在不斷的發展,所以我們從產業上的工程的不斷進步的過程上看,目前我們國家的碳排量主要來自于三個方面,這三個方面主要是通過在交通的方面、工業生產的方面還有就是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這些不同的來源。在這些不同的方面的過程中,建筑行業的工程的完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在我們的社會生產的過程中僅次于工業生產方面的的第二個碳排放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我們國家的社會和經濟都在不斷的發展,我們國家的城鎮化的進步、工業化的進步都在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在不斷的前進,這樣的發展對于推進我們的居民的生活水平方面有很大的提高,所以,我們在建筑的過程中在建筑方面用的能源的種類和用量都越來越多,所以我們在生產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的排量也在不斷的增加,目前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全社會的二氧化碳的排量占總的碳排量的比例要超過標準的四分之一,所以這對于我們國家的以后的發現來看,關于二氧化碳的排放的問題已經逐漸的成為我們社會在目前的發展關于低碳經濟方面所面臨的最大的障礙問題之一。我們從我們國家最近這些年的建筑總量上來看,有具體的研究表示我們已經建成的建筑基本上有95%都是關于能量高消耗的建筑。我們根據這些不同的建筑在建設過程中具體壽命周期來看,我們在建筑領域的研究方面我們得出的結論就是這些建筑對于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的相關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在最近的 IPCC 的報告中,這項研究具體指出從現在開始到 2030 年我們對于溫室氣體排放量可以降低 50 億 t 左右,我們為多余的二氧化碳而所承擔的的其他的成本幾乎為零,所以我們需要對于低碳建筑還有低碳建筑技術需要進行不斷的探索,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發展低碳建筑需要社會參與
在我們國家的低碳的建設過程中,對于公民的低碳方面的意識的培養對于實現在現代化的低碳建筑方面是的重要的基礎,所以我們在發展城市建設的同時需要保證對公民低碳意識的培養,并增加對它的重視的重要性。那么我們需要如何做呢?首先,關于我們在政府的工作的過程中需要樹立政府榜樣意識的作用。我們國家的政府的有關的機關部門需要承擔起我們在社會工作過程中所必要的社會責任,為了完善這個制度的責任我們需要建立起在整個社會的公共建筑方面的評比的制度,在這個制度建立的過程中我們也需要接受整個社會的不同的監督工作,在整個社會進展的過程中需要保證我們在公民的意識建設的過程中要建立一種整體的濃厚的節能減排低碳方面的的社會氛圍,我們需要讓我們國家的不同的民眾了解低碳對于社會建設方面的的意義,我們需要在實際的過程中對于完整的社會環保制服的建設并進一步付諸實際行動。其次,就是我們需要在社會的進步方面的過程中廣泛發揮社會方面的組織力量的強度。社會組織力量對于我們國家的公民來講,環保制度的建立是完善公民的低碳環保意識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是對于政府方面社會環保方面的一種有效的補充,通過不同的方式增加環保意識的建立,政府部門要支持社會力量對于人民的低碳環保的意識加入到建筑低碳的行動中來。最后需要加以重視的就是宣傳工作的完善。這是整個加強公民意識的過程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在分析目前的低碳經濟背景我們國家的公民對于節能和環保方面的意識提高的方面有重大的意義,這些宣傳工作在我們的社會資源和環境發展的過程中對于人們的環保意識的加強有重大的意義,它普及了我們的低碳環境需要的要求,保證了公民對于低碳的意識的加強工作。還有一個方面就是我們國家的宣傳力度的保證的問題,我們國家的政府的工作需要按照規定的范圍來對不同的低碳環保的方案進行具體的推廣和應用,就目前的發展狀況來講還有很多的地區并沒有施行低碳環保的應用,主要是因為我們在公民的認識這一個問題上沒有得到充分的認識,所以,我們需要提高我們公民對與環保的認識,才能保證我們國家再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可持續的發展。
四、結束語
我們國家的目前發展的過程中對于能源和低碳的環保的方面的建筑行業都是因為高能耗高排放而出名,這個方面的耗能和環境的影響占據我們國內各個行業的大部分,雖然它對于我們國家的環境來講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它也具有較大的減排空間,因為目前的全球氣候變暖和各個國家對碳排放的關注,我國需要在公民節能環保意識和低碳方面的的提高方面進行更加完善的管理。
參考文獻
[1] 張云狀.低碳建筑的障礙因素及對策研究.建筑經濟.2010.
[2] 李丹.低碳技術發展和障礙分析.生態經濟.2014.11.
[3] 梁清.淺析低碳經濟下的我國的建筑節能發展.產業研究.2010.08.
[4] 王一博.綠色低碳建筑技術應用研究進展.建筑科學.2013.10.
[5] 王力祥.建筑低碳化發展研究.浙江理工大學.2013.
大會議題也充滿創新:“挑戰”、 “超前思維”、“探索”、“創造的火花”、“戰略轉變”,并結合金融、科技、能源、藝術、消費、醫療、創意經濟等重要領域,展開深度交流對話,探討國際合作的各種可能。
從世界范圍看,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呼喚“新常態”――更低的金融杠桿、更適宜的政府干預、更穩健的增長模式。應當說,全球仍沒有完全擺脫危機,但是許多國家已經在尋找經濟增長新路,世界性的創新變革突破的能量在積累,一個創新行動緊密和新興產業快速崛起的時代已經到來。
作為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就中國經濟而言,以投資拉動、外貿導向、消耗資源為特征的快速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信息經濟到來,全球產業中心的轉移,世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型,新技術的革新,都促使中國經濟必須再一次站在全球高度,系統審視自身的發展模式。
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到“新常態”。他指出,適應新常態,在戰略上保持平常心態;在戰術上要高度重視和防范各種風險。而理解中國經濟新常態,重要的在于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加快突破。
創新、轉型、升級,將是從現在至未來一段時間內形成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關鍵詞。具體來說,就是要在經濟發展上必須從傳統粗放轉為高效率、低成本和可持續,同時在宏觀調控上,將轉方式、調結構放在突出位置。就轉型過程來看,必須進入從粗放到集約、從低端到高端、從結構不合理到結構優化的升級過程。
這樣的創新、轉型、升級要成為常態是一件極為不易的事。在這個過程中,國內經濟體系與世界經濟體系的對接、政府與市場的界限、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環境保護與經濟增長的協調、短期收益與持續發展的平衡等,分量都很重。而這些問題涉及要素之復雜、范圍之廣泛,須有系統的戰略眼光、科學的創新思維和靈活有效的戰術才能解決。
創新必須在兩個層面突進:一個層面是通過政府的頂層設計,構建良好的經濟環境,為企業激發創新力提供保障;另一個層面是,企業必須通過管理變革和價值驅動,真正成為適應市場競爭和具有社會責任的經濟主體。
從全球范圍看,當人口紅利和政策紅利成為過去式,憑什么參與全球競爭?唯有創新。
創新,能夠形成創造性的生產,構成新的供給,從而引發和刺激新的需求。中國必須走創新國家之路,必須建立高效能、現代化的國家創新體系,必須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的大潮,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大幅度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企業創新能力,才有可能突破資源要素瓶頸,形成持續發展的新常態。
關鍵詞:全球化;開放新階段;華夏共同體
中圖分類號:F740
一、 導言
全球化的目標是實現在世界范圍內的商品、要素的自由流動,促進世界經濟的增長,并建立與此相適應的世界經濟新體系。與全球化的浪潮相適應,我國的開放政策從1978年開始,已經歷34年的輝煌歷程。如表1所示,1978年,我國的進出口總額占GDP的13.67%,占世界進出口總額的0.66%,是一個經濟與貿易小國;而2010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占GDP的55.23%,占世界進出口總額的8.8%;出口總額排名世界第一,進口總額排名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我國已從一個世界貿易的小國成長為大國,開放已進入了新的階段。
本文將討論中國開放新階段的主要目標、面臨的主要挑戰與實現新階段目標的可能路徑。中國開放新階段的兩大主要目標有:一是通過開放政策的戰略調整促進我國經濟的增長與結構調整;二是推動世界經濟新體系的建立。
兩大主要挑戰:一是(對外)通過市場創新、技術創新、規范創新、制度創新與理論創新,來打破現有世界經濟體系中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市場壟斷、技術壟斷、規范壟斷、制度壟斷與理論壟斷;二是(對內) 消除國內各地區間貿易與要素流動障礙,形成競爭、開放、高效而統一的中國大市場。
可能路徑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東亞經濟體系,形成北美、歐盟和東亞三足鼎立的世界經濟格局,并據此建立世界經濟新體系;二是建立以中國企業、中國產品、中國標準、中國技術為主導的開放競爭的中國市場,并據此來打破發達國家在世界經濟的壟斷;三是建立以縣城經濟為中心的開放競爭的區域市場。通過縣域經濟的競爭與開放來消除地區貿易障礙,并據此建立統一的中國大市場;通過縣城經濟的發展來平衡大城市與農村的結構扭曲,推動大城市與農村的健康發展,實現平衡的,健康的,可持續的城市化戰略。本文主要討論可能路徑的第一層次。
二、開放新階段的挑戰
開放新階段的主要挑戰一是 (對外)通過市場創新、技術創新、規范創新、制度創新與理論創新,來打破現有世界經濟體系中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市場壟斷、技術壟斷、規范壟斷、制度壟斷與理論壟斷;二是 (對內) 消除國內各地區間貿易與要素流動障礙,形成競爭、開放、高效而統一的中國大市場。我們用三個例子來討論開放新階段的挑戰。第一是通過中國鋼鐵產業的結構與貿易來討論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市場壟斷和技術壟斷對我國經濟的影響;第二是通過稀土貿易來討論發達國家的規范與制度壟斷。第三是通過中美貿易的結構扭曲來討論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制度壟斷與理論壟斷。
(一)發達國家主導的市場與技術壟斷的挑戰:以鋼鐵產業市場結構與貿易為例
中國鋼鐵行業近10多年來以超過20%的平均速度高速增長。1980年中國粗鋼產量為世界總產量的5.1%,而2008年中國粗鋼產量為世界總產量的38%,達到5億頓,2012年預計達到7億頓,穩居世界第一大產鋼國。與鋼鐵行業迅速擴張的同時,卻是行業利潤率的低微。2010年,中國鋼鐵行業的平均利潤率為3.5%,低于全國工業平均利潤率6%,也遠低于世界鋼鐵行業的平均利潤率10%。中國鋼鐵行業的低利潤率與進口鐵礦石價格的飛速上漲密切相關。2008年中國鐵礦石需求的70%依賴于進口,主要從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三大礦山,以及印度進口。鐵礦石價格逐年上漲,2005年上漲71.5%,2006年上漲28.5%,2007年上漲65%,2008年上漲80%。2010年,鐵礦石價格上漲30%;僅此一項,中國鋼鐵行業在2010年多付300億美元,而2010年全行業利潤總額僅為136億美元。這些數字可謂觸目驚心。
上游鐵礦石生產基本由澳大利亞力拓公司、必和必拓公司,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三大礦山壟斷,而下游中國鋼鐵行業卻驚人的分散且過度競爭。1998年中國有177家鋼鐵企業,到2007年增長到315家。鋼鐵行業是典型的資本密集型、高集中度行業。由這個行業規模遞增的技術特征所決定,一個國家的鋼鐵通常由兩三家超大型企業所生產。規模越大,生產成本越低。如圖1所示,在絕大部分國家中,最大三家鋼鐵企業的本國市場份額都超過50%,但是在中國最大三家鋼鐵企業的本國市場份額只有15%。除了、新疆、青海以外,我國的每一個省都至少有三家以上的鋼鐵企業。我們的研究表明,中國鋼鐵市場被地區所分割:每一個省的鋼鐵產量只與這個省的GDP相關,而和其他省的GDP無顯著相關。鋼鐵市場的地區分割使得全國鋼鐵行業的集中度遠低于這個行業的技術要求。盡管我國是全世界最大的鐵礦石買家,但鋼鐵行業的地區分割與過度競爭使得這個行業失去市場權力,在鐵礦石價格談判中成為任人宰割的羔羊。
通過中國鋼鐵產業的結構與貿易問題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到以下幾個問題:一是鐵礦石生產由國際上三大礦山所壟斷;二是由于地區分割,我國鋼鐵行業集中度過低,而且過度競爭,因而無法形成市場權力;三是鋼鐵生產的幾乎所有利潤都被國際鐵礦石壟斷公司所攫取。如果把上游的鐵礦石壟斷換成上游的技術壟斷,在全球行業內的產業鏈垂直分工中,我國幾乎每一個行業都與鋼鐵行業類似:上游技術由發達國家的幾家公司壟斷,我國在下游過度競爭的制造行業生產,行業利潤的絕大部分都被上游發達國家的壟斷公司所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