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大學語文課的心得體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高職語文 課程改革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大學教育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自覺的“以文教化”的過程,而語文是承擔大學教育任務的基礎學科。學習語文不僅能陶冶情操和審美情趣,塑造健全人格,還可以培養多元的文化精神和創造性思維。但是,現今的高職語文教育仍然延續著以往中小學應試教育的模式,過于注重知識的系統性和連貫性,而缺乏針對性和實用性,以至于很多學生對語文學習不夠重視,使之處于邊緣化狀態。因此,高職語文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 學習語文的必要性及重要意義
2000年,教育部指出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教高[2000]2號)。2004年,教育部又進一步提出“職業院校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加強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見(教職成[2004]12號)。顯然,高職教育強調兩點:技能性和高素質——既要培養學生扎實的技能以謀生存,又要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以求發展。高職語文是加強素質教育的中堅力量,通過語文學習,學生可以豐富情感、培養道德情操、塑造完美人格、提高審美能力、溝通能力與表達能力等。
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其對專業課程的學習起支撐和促進作用。目前,高職學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不強,中文綜合應用能力普遍不高,不能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職語文教學應著力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文字綜合能力,為專業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語文的人文性決定了它是一門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課程。目前,高職學生普遍只具有職業技能,而缺乏人文素養,人文知識基本處于淺層次水平。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閱讀文章,用語言和文字表達思想,更本質的是讓學生能夠自我反思、自我完善,成為有著豐富情感、深厚文化底蘊的人。
語文帶給人的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理解與掌握,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提升和思想的超越。語言是承載思想的媒介,它是作為思想的載體出現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的。如此看來,語文的重要作用不僅是讓人學會閱讀文章以及用語言和文字表達思想,更本質的是讓人能夠自我反思、自我完善,成為有著豐富情感、豐厚文化底蘊和全面素養的人。
因此,高職語文教學改革必須從根本上改革教育觀念,摒棄應試教育的固有模式,明確高職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和實現策略,提倡實用性,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導向,走多元化創新的改革之路。
2 對高職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2006年,教育部16號文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高職院校應“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高職語文教學改革應圍繞這個中心展開,在教學過程中力爭實現“三化”,即教學方式實踐化、教學活動多樣化、考核方式靈活化。
2.1 以學生為主體,采取實踐式教學模式
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傳統的傳輸式教學模式轉化為學生主導、教師引導、相互配合的合作化教學模式,以師生互動溝通的方式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模式改革應針對不同專業的特點,采用既符合專業需要,又符合語文教學規律的方式。可嘗試如下三種教學模式:互動式教學模式、延伸式教學模式和項目式教學模式。
互動式教學模式即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可針對社會上與所授知識相關的熱點案例,讓學生暢所欲言,互相交流想法及解決問題的對策,從而引發各種思維觀點的碰撞,產生教學效果新火花。
延伸式教學模式是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依據不同專業的需求,找準與專業知識的關系以及與職業能力培養的教學共通點,使語文教學與專業技能學習得以最大限度的交融。如旅游管理專業可以到學校附近的風景名勝實地教學,讓學生身臨其境,而不是死氣沉沉地面對枯燥的書本,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項目式教學模式是把學生融入有意義的任務完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積極進行有目標的自主學習。在準備階段,以旅游行業的工作任務為基本參照點設置課程,圍繞旅游專業的能力目標設計項目,安排與工作任務密切相關的課程內容。在教學階段,以項目為載體組織教學,設計綜合化的學習情境,通過不同的組織模式,如專題模式、情境模式、拓展模式、案例模式,以任務為驅動,促使學生自主探究,在專業實踐中提高語文知識水平。
2.2 以人文性話題為中心,展開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
根據課文內容精心設置一系列討論話題,將學生的現實生活情境切入到作品思想內涵,使學生深切體會作者的精神訴求并產生情感的共鳴,領悟文章所折射的人文精髓。從人文角度和學生的生存情境、生存體驗搭界,更好地提升和內化所學的知識。學生可以在課堂上暢所欲言,各抒己見;也可以在課后寫心得體會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受。討論話題的設置可靈活多樣,涉及國家、社會及個人的方方面面,也可以和學生的生存情境密切相關,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精神境界的升華和人文素質的養成,達到語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2.3 采用靈活的考核評價方式,激發學生興趣
考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至關重要的環節,起著指揮棒的作用,決定著教學目標和教學模式的制定。實踐過程中,采取學生自評、互評和教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從學生的態度、情感、意志、能力等多角度進行考核評價,得出綜合成績。通過自評和互評,可以讓學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長處和不足;通過教師點評,可以明確改進方向,提高專業能力。例如,普通話訓練時,可針對每個同學的發音進行現場打分,由學生自評、互評后,教師進行糾正與總結。“以人為鏡,可知得失”,在自評、互評、點評過程中,讓被點評者發現不足,也能讓點評者引以為戒。
總之,高職語文教學改革要以思想文化素質培養為核心,以人文素養提升為本位,以基礎技能學習為著眼點,兼顧職業技能訓練,并發揮更多的育人作用。只有在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更多的探索,才能適應高職教育發展的需求。這是高職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高職語文教育工作者應長期探索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董淵.和諧社會語境下大學語文的人文教育功能[J].教育與職業,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