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平衡原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態學;景觀園林設計;分析
在進行景觀園林設計的過程中,生態學在其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應用。園林景觀設計體現的是人文的自然環境,而在設計的過程中,將生態學的應用進行了一個非常充分地結合,不僅僅能夠充分展現出景觀園林的美感,還能夠進一步體現出景觀園林的生態平衡穩定。所以,生態學在景觀園林設計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風景園林設計相關的主要理論
我國古代園林景觀設計多講究天人合一、和諧自然的理念,設計過程中運用恢弘大氣的原素。和現代的園林景觀設計中多追求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意思是差不多的。兩者有共性,但同時也有自己的特性。在它們的共性之下,我們要把中國的傳統文化充分的融合在設計當中,充分展現中國的傳統美。園林景觀設計是設計人文的自然環境,是人與自然親密接觸的空間領域。而且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要因地制宜,考慮人的需求,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以人為主體進行設計園林景觀,充分滿足人們的要求。園林景觀的設計要順應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發展,在園林景觀的設計過程中展現生態、節約的理念。古代的孔圣人曾經說過: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他提出的這種觀點是再說要將生活態度融入到山和水中,在園林景觀的設計中體現出淡泊名利,清新脫俗、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有序的安排園林空間。
二、景觀園林設計的原則
2.1互惠共生原則
風景園林的設計的實質就是互惠共生原理,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意不同物種之間的生存和競爭。對于它們之間的相同的部分,我們可以相互促進,共同協調發展。比如說藻類和菌類兩者在一起生存是對環境的一種保護,同時要可以促進兩者的生存和發展,相同的例子還有很多。但是風景園林中存在著很多的物種,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比較復雜,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要充分認識到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在設計的過程中才會對它們充分進行保護。
2.2生態平衡原則
任何一個風景園林景觀的設計都有自己所要追求的目標,生態平衡正是每個風景園林景觀的設計者所要追求的目標。要想使生態系統處于穩定發展的狀態就要廣泛應用生態平衡這個原理。內部和結構之間相互協調發展方能達到能量的守恒。生態平衡這個發展理念,不光在園林景觀設計中可以應用的,在城市的發展過程中也是可以應用的。當然風景園林景觀設計過程中考慮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比如說植物、湖泊和綠地等等,把這些因素進行合理的布局才能更好的協調整個生態系統的發展。
2.3生態調控原則
生態調控和自然生態系統兩者是有所區別的,以人為中心對生態系統進行調控是生態調控原理的主要內容,而以生物為中心對環境進行調控和在適應環境的基礎上運用生物自身特點改造自然是自然生態系統的內容。自然生態系統是依靠自然的力量,而人工的生態調控依靠的則是人的力量對生態系統進行調控,然后在結合生態調控的原理讓系統實現和諧共生和持續自生。這對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促進作用。
三、生態學在景觀園林設計中的應用
3.1生態平衡設計
生態學的慨念是將有機體和周圍環境的關系進行研究,強調兩者之間的作用。其中把環境分為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生態學的研究對象是非常廣泛的,它的研究對象包括個體和整個生物圈,包括從個體到群體,最后到整個生態系統的研究,其中也有對于環境的研究,在環境的研究上主要是對空氣和海陸變化的研究,環境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生物也會不斷變化,因為它要適應環境,針對這個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先深入的了解環境,然后在研究環境和生物之間的關系。這是風景園林設計的前提,同時也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在風景園林設計的過程中也要充分結合生態學,因為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植物的種植占有很大的比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還有生態學在風景園林設計中的體現主要是在植物生態學上,這其中涵蓋的就是種群和群落之間的關系。在進行整體設計的過程中,要遵循生態平衡的特點。讓園林景觀的整體設計更加協調自然。
3.2風景協調設計
設計風景園林是要尊重和掌握植物群落的特點,設計時,我們要考慮和設計自然植物的外貌以及植物不同季節的變化,從而追求一種景觀的效果。我們應該深入研究自然群落的層次和結構的不同的生態指標,這樣才能處理好整個群落不同植物種類之間的關系。既要遵循自然發展規律,又要利用豐富多彩的植物進行風景園林設計。與此同時,生態學作為風景園林設計的指導方向,講究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人為本,尊重自然,方能和諧發展。不同區域的劃分針對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用途,在城市中,主要是考慮城市的建設和建筑物的設計,滿足人們對于它們的適應性。但是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在風景園林設計中,還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因素,把它們充分和設計、和自然相融合。
3.3資源再生設計
風景園林設計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生態學作為一種技術方法,會很好的指導園林景觀的設計。在順應自然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一切可再生資源,使植物更好地進行生長,從而更好的保護整個植物園林景觀,營造更好的園林景觀氛圍。風景園林設計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多地去引入生態技術,比如說:廢物改造處理、園林廢物堆肥處理等等,采取隨時對土壤里面的有害物質進行檢測,保護濕地環境等等很多有效的措施,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對風景園林設計起到促進作用。現代很多的生態公園都是在一些廢棄的工廠上面進行改造的,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更好重新利用土地資源,也改善了生態環境,對提高環境質量也起到促進作用,既環保又節約。
四、結語
生態學在景觀園林設計中已經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整個景觀園林設計的過程中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在進行景觀園林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在遵循互惠共生原則、生態平衡原則、生態調控原則的基礎上,再將生態學充分應用到景觀園林的設計中。不僅僅可以做到景觀園林的生態平衡、風景的協調、資源的再生,而且還能夠進一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更加充分地展現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優勢。
參考文獻:
[1]李章.探究城市園林建設管理新思路[J].現代園藝,2016(20)
[2]閆凡峰.基于生態文明背景下公眾參與城市園林建設機制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6(20)
[3]胡良冰.園林施工管理與后期養護[J].農技服務,2016(08)
關鍵詞:生態園林 城市環境 主要功能 類型
城市是一個規模龐大、關系復雜的動態生態系統,由社會、經濟,自然子系統復合而成,具有開放性、依賴性、脆弱性等特點,極易受到環境條件變動的干擾。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既有自然的組成要素,又有高度人工化的組成要素,而園林綠地系統則是其中唯一具有自凈功能的組成成分,在改善環境質量、維護城市生態平衡、美化景觀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近一、二十年來,隨著世界范圍內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環境問題的加劇,人們已越來越認識到走生態園林道路、以綠地系統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重要性,許多國家已將其作為城市現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一個衡量標準。
1、生態園林的概念與科學內涵
生態園林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如互惠共生、生態位、物種多樣性、競爭,化學互感作用等)所建設的園林綠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個群落中,種群間相互協調,有復合的層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夠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空間、養分、水分等,構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最高層次的體現,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工業化的高度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劇,給人類帶來了生存環境的危機,這一嚴峻的現實,迫使人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仿造自然環境,以謀求優良的生存環境,把園林綠化作為主要手段,因勢利導地利用對城市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從整治國土,促進生態平衡的高度全面綠化人類的生存環境,將園林綠化事業推向生態園林的新階段。生態園林的科學內涵在于:
(1)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2)充分利用綠色植物,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化率,調節小氣候,吸收環境中的有毒有害氣體,衰減噪聲,調節生態平衡;
(3)美化景觀、在綠色環境中提高藝術水平,提高游覽觀賞價值,提高社會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養功能,為人們提供更高層次的文化、游憩、娛樂需要和人們生存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
2、生態園林的主要功能
(1)調節小氣候植物葉面的蒸騰作用能調節氣溫、調節濕度、吸收太陽輻射熱,對改善城市小氣候具有的作用。
(2)具有改善環境質量的作用。
①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維持碳氧平衡;
②吸收有毒有害氣體,在一定濃度下,有許多種類的植物對它們具有吸收和凈化能力;
③吸滯粉塵植物,特別是樹木,對粉塵有明顯的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
④殺菌作用由于綠地上空粉塵少,從而減少了粘附其上的細菌。
3、生態學原理在生態園林中的應用
3.1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合理布局園林綠地系統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與布局形式與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協調以及與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開始了城郊結合、森林園林結合、擴大城市綠地面積、走生態大園林道路的探索。
3.2遵從“生態位”原則,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選配,實際上取決于生態位的配置,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地系統景觀審美價值的高低和綜合功能的發揮。生態位概念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在城市園林綠地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又能形成優美的景觀。在特定的城市生態環科條件下,應將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貧瘠、抗病蟲害、耐粗放管理等作為植物選擇的標準。
在綠化建設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分異來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園的槭樹、杜鵑園就是這樣配置的。槭樹樹干直立高大、根深葉茂,可吸收群落上層較強的直射光和較深層土壤中的礦質養分;杜鵑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較弱的散射光和較淺層土中的礦質養分,較好地利用槭樹林下的蔭生環境;兩類植物在個體大小、根系深淺、養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異較大,按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分異進行配置,既可避免種間競爭,又可充分利用光和養分等環境資源,保證了群落和景觀的穩定性。春天杜鵑花爭妍斗艷,夏天槭樹與杜鵑喬灌錯落有致、綠色濃郁,組成了一個清涼世界;秋天槭樹葉片轉紅,在不同的季節里給人以美的享受。
4、生態園林建設的類型
不同的城市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等自然條件布局形式和環境狀況都有不同的特點,也就對生態園林的群落類型及其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來,國內外主要生態園林建設類型有以下兩種。
4.1觀賞型人工植物群落
觀賞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態園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個重要類型,它將景觀、生態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進行綜合研究。一方面,在美學原則的應用上,運用節奏與韻律,統一與微差,對比與協調等美學原則,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張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給人以美的享受。另外,在意與形的統一上,強調意與形的統一,情與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聯想來創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
4.2文化環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環境如歷史遺跡、紀念性園林、風景名勝、宗教寺廟、古典園林等,要求通過各種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應的文化環境氛圍,形成不同種類的文化環境型人工植物群落,從而使人們產生各種主觀感情與宏觀環境之間的景觀意識,引起共鳴和聯想。
參考文獻:
[1] 袁興中.劉紅. 生態園林與城市環境保護[J]. 上海環境科學, 1995,(02)
[2] 劉 偉.劉曉彬.胡學聰 城市規劃與環境經濟的關系[J]. 黑龍江環境通報, 2002,(01)
所謂的園林造景,是園林設計藝術中的關鍵環節,其旨在遵循一定的審美原則、運用一定的設計方法,將山、水、石、花、草、樹等景觀材料,進行科學而合理的分解、設計、搭配以及組合,從而創造出一種和諧、統一、完美,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的景觀。在日常的園林造景過程當中,設計者們往往有意識地按照造景材料不同的生物特性和美學原則,進行科學而合理的搭配,從而為人們設計出美觀、自然、和諧、統一的園林景觀。
二.色彩灌木在園林造景中應用
1色彩灌木在園林造景中應用的基本原則
1.1因地制宜的原則。眾所周知,不同的色彩灌木對生長環境的要求不盡相同,只有在適合的環境條件才能存進色彩灌木的健康成長。因此,在園林造景中運用色彩灌木這一新型造景材料,必須從色彩灌木不同的自然特性出發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在不同的土壤、濕度、溫度、陽光以及水分的條件下,選擇不同種類的色彩灌木進行栽培。例如,紅葉石楠喜光,在光照條件充足的情況下,生長狀態良好,色彩鮮艷,而在光照條件不足的情況下,則會造成其生長狀態不佳,色彩暗淡。因此,只有根據色彩灌木的生物特性出發,進行科學而合理的栽培,才能充分發揮色彩灌木的觀賞價值。
1.2合理搭配的原則。在園林設計藝術過程中,合理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原則之一。特別是在色彩灌木的造景設計中,應當切實根據色彩灌木的株形、姿態、花形、花期以及色彩等基本特征,進行合理的選擇和精巧的搭配。這樣才能切實做到適地適花、合理配植,營造園林景觀的節奏與韻律,最大限度地迎合人們日常的審美習慣,充分發揮色彩灌木的觀賞價值和環境效益,真正實現園林造景的自然、和諧、統一。
1.3生態平衡的原則。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貫穿于園林設計中,是當今園林綠化設計發展的一大進步和特色。因此,將色彩灌木應用于園林造景,同樣必須尊重自然、愛護環境、遵循生態平衡的基本原則。在選擇和栽培色彩灌木時,必須從當地的氣候條件和土地資源的實際出發,倡導能源與物質的循環利用,倡導生物的多樣性,這樣才能促進當地環境的自我更新,從而實現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目的。
2色彩灌木在園林造景中的重要作用
2.1單獨成為景觀,豐富園林景觀設計。在園林設計過程當中,可以將恰當地選擇色彩灌木獨植、叢植、片植等手段設計成為獨立的景觀。例如,呈片狀的牡丹或玫瑰、呈帶狀的月季、獨株直立的藍冰柏等等經過精心設計都可以單獨成為一景,這樣就可以極大地豐富園林景觀的景觀以及色彩,形成令人賞心悅目的圖畫,吸引游覽者的視線,成為園林景觀的焦點。
2.2進一步優化景觀,有力烘托環境和氛圍。以前,在我國傳統的城市綠化以及園林設計中,常常中運用綠色灌木來進行造景,這樣的造景方式色彩單一,景觀平淡無奇,容易造成觀賞者的視覺審美疲勞。而在現代園林設計技術中,特別注重將色彩鮮艷的色彩灌木運用于造景過程中。無論是獨株還是成片、成帶、成塊的色彩灌木,都可以栽培在花壇、廣場、道路的周圍與其它綠色植物互相搭配,構成美麗的鑲邊以及各種字符和圖案。色彩灌木的合理運用有助于表現園林景觀的層次感和跳躍感,突出整個景觀的主題,有效的提升景觀設計的品位,優化外部環境,烘托環境氛圍。
2.3有效分割空間,實現園林景觀的形式美和功能性。園林綠化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人們創造美的環境以及休閑功能完善的活動場所。在園林設計中,可有有效利用色彩灌木來分割空間,順利實現園林景觀的形式美和功能性。例如,在草坪、廣場、道路等場所的園林設計中,可以運用帶狀或片狀、直線或曲線、規則狀或不規則狀等形式對色彩灌木進行栽培和設計,分割出一塊塊獨立的功能區,這樣既可以形成流暢的線條美,也可以營造花開葉散的色彩美,可以打破大面積的色塊格局,把整個園林分割為不同主題、不同風格的景致,從而有效地美化和豐富了整個園林設計的景觀,同時實現了園林景觀的形式美和功能性。
2.4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眾所周知,無論是在城市綠化中還是在園林設計中,植物的運用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重大意義,色彩灌木的運用當然也不例外。一方面,色彩灌木類木本植物根可以有效地固持土壤,提高土壤品質,大大增強邊坡的穩定性;另一方面,與其他草本植物相比較而言,色彩灌木的光合作用功能性更強,可以有效地吸收、稀釋、分解大量的煙灰粉塵以及空氣中的多種有毒有害物質,對凈化空氣和調節氣候有著非常明顯的作用。因此,在園林造景中運用色彩灌木,其保護環境以及維持生態平衡的重大作用不容忽視。
三.結語
生態城市美學具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涵義。從廣義上講,生態城市美學是指對自然、城市中的人以及人本身之間的生態平衡的審美狀態研究;從狹義上講,生態城市美學只是對自然和城市中的人之間生態平衡的審美狀態研究。城市生態美學最主要的是自然與人之間的生態審美,但自然與人之間的審美關系在哲學層面上具有普遍性,因此就會產生自然、城市中的人以及人本身之間生態的審美關系。
生態城市美學關注自然與人、環境與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生態審美,關注生態系統是如何讓人們產生審美,并讓人享受快樂的。因此,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首先要滿足人們的基本生存需求,然后要滿足人們的生存、發展和機體的需要,最后要提供一定的精神審美需要。
二、生態城市美學的建設
(一)生態城市美與生態環境美
生態環境美是指生態環境與人之間的內在和諧之美。它是以自然和人的合二而一為基礎的,自然與人的生命節奏、律動形成一定的融合和共振,從而達到美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生態環境美。因此可以說,生態環境美不僅反映了自然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而且展現了生態環境的存在意義與價值。
現代社會重視環境的生態美,因此在城市的快速發展進程中,必須注重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在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人和社會的發展才是關鍵。所以,有效地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
(二)生態城市的建設
在漫長的發展歷程當中,人們越來越意識到生存的生態環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因此,人們越來越重視自然與生態環境的和諧,以及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生態環境美學的最終目的是在周圍環境與人類和諧共存的情況下,促進自然與人的和諧相處,從而為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活方式進行生態的審美創造。這充分體現出了生態環境美學對人類現實與終極命運的關注。所以,生態環境美學必須要在尊重生態自然的基礎上,對城市的人文景觀和特色文化加以融合,最終實現鄉村與城市的生態大融合,促進自然與人和諧發展。
關注城鄉一體的生態環境美,促進藝術美與自然美、內容美與形式美的完美統一,很好地運用藝術美的手段展現自然美,從而實現人文的環境之美與生態效益。
三、生態城市美學的實際應用
(一)生態城市美學的實際應用原則
1.生態平衡
無論是整個地球還是某個區域,它們都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內,人們只有保持生態的平衡才更好地生活、生產,以及進行其他人類活動。生態的平衡是一種美,并在生態環境中得以展現,其本質是生態平衡與人類的統一。只有在這種和諧統一的環境中,人們才能夠欣賞到生態環境的美。
2.無污染
無污染是指自然、社會和人之間的動態關系沒有任何精神或物質上的遺患,這是生態平衡的要求之一。然而人類生活及生產容易對環境造成污染,但由于技術、經濟等方面的條件是有限的,因此要做到對環境的零污染是不現實的。目前,人們能做的就是將這種污染盡量降到最低。
3.生態美觀
美觀是對大自然與城市居住環境和諧追求的最高境界。大自然與城市的生態環境體現在物質、能量以及精神的境界上。因此,城市的生態環境與城市的生態美學都是不可缺少的。
4.共生
共生是一個相對整體的概念。生態美在古代是一種依賴生存的美,其理念是要表達一種主體與客體統一的和諧;而在近代,生態美的表現則是競生的美,其理念是要表達一種主體化的審美自由;在我們生活的現代社會,生態美的表現是一種共生的美,其理念是要表達天人共生的一種美學理想。由此可見,生態美是一種發展的產物,其產生順應了時展的潮流。因此,在城市的生態建設上也要將自然與人類的居住環境作為一個整體考慮,以共生的角度來看待環境與人,不能將兩者分離開來。
(二)生態城市美學的實際應用方法
1.靜態的應用
靜態的應用方法是將生態城市的美學建設原則進行有效的落實,在建設的美學設計上將這些原則貫穿在整個過程之中。
2.動態的應用
生態城市的美學在生態環境的建設中不僅要有理論上的研究,還要有與之配套的生態實踐應用,后者被稱為生態設計。在城市環境逐漸惡化的今天,生態應用顯得越發重要。例我們應將自然生態作為中心,把城市看成自然的一部分,并盡量將城市納入生態系統中進行考慮。在對居住區進行景觀設計時,其微觀部分需要借助環境設計給住戶提供良好的通風、光照、有害氣體吸附以及噪音阻隔,同時還要對附近區域進行自然生態和景觀的設計,從而實現城市居住的生態多樣性。
在具體的生活環境中,需要加強自然環境與住戶間的聯系,采用一切有效措施,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盡可能地降低人工層次,關注自然環境。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intensifying the city process, as well as the mass and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the city and the surrounding wetland landscape, ecology, hydrology, vegetation these natural condition produces the tremendous change. So we must design the wetland landscap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principles, the sustainability principles of natures, the principle of continuity thes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to achieve the wetland landscape design optimization.
Key words: wetland; ecology; natural; context; optimization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地球上有三大生態系統,即:森林、海洋、濕地。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類活動的加劇,人類的工業文明在創造了輝煌的現代文明的同時,對這些生態系統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系統自身的平衡受到嚴重的威脅,并已威脅到人類自身。尤其是城市環境的破壞,已使人們產生警惕和反思,雖然人們已在不斷建設和改善城市環境,但總免不了帶上過分的人工雕琢與堆砌的印記,城市中十分珍貴的自然生態信息逐步在減少,使對現代人的身心滌蕩作用受到嚴重干擾,人們渴望遠離生態系統已經被嚴重破壞的城市環境,去呼吸新鮮空氣,擁抱大自然。
濕地因獨具的生態與環境功能,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生命搖籃”、 “物種的基因庫”、“天然水庫”和“鳥類的樂園”。據資料統計,全世界共有自然濕地855.8萬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的6.4%。濕地可以改善氣候、蓄洪防旱、調節徑流、降解污染、凈化水質、為珍稀與瀕危動植物提供棲息地、為人類提供多種資源與美化環境等,濕地自有的休閑特質提供了多樣的景觀,具有較高的美學價值,是人們觀光旅游、放松心情,親近大自然的絕佳場所。
正因如此,如何開發利用濕地,同時保護或恢復濕地自身的生態平衡,以及濕地的可持續利用,成為了濕地景觀設計必須解決的課題。
1.目前城市濕地開發現狀
由于近年來城市化進程的加劇,以及大規模的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致使城市中及周邊的濕地的地貌、生態、水文、植被等自然條件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原有功能的改變、土壤的酸化、水污染、圍湖造田等人類的行為,直接導致濕地大面積持續減少,功能萎縮,水資源枯竭,濕地失去了應該有的功能,產生惡性的連鎖反應,如水土污染,植物凋亡,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加劇,破壞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使許多物種陷于瀕危境地等等。對人們的生存環境構成威脅,對未來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到1990年代中期,中國已有50%的濱海灘涂不復存在,近1000個天然湖泊消亡,黑龍江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澤濕地喪失,七大水系63.1%的河段水質因污染失去了飲用水的功能。[1]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證實由于開發引起的生態棲息地惡化是美國生物多樣性的最大威脅,至少85%的物種經確認受到嚴重影響。[2] 雖然人們在反省自己的行為,并有所收斂,但這種破壞仍在不斷加劇。對于濕地的開發和保護措施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對濕地景觀優化設計的研究和探討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 2.濕地景觀優化設計基本原則2.1生態的可持續性原則 生態性是濕地的根本屬性,失去了生態性,濕地就失去了自身的意義。然而生態性絕對不是簡單的生態材料或符號的運用,它是一個平衡的系統,有自我更新的生命力。景觀設計師應把生態性放在設計的首位,最大可能地保持濕地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接近于自然狀態,使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物種維持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把“整體的和諧”作為設計的宗旨,除了設計語言要和諧外,關鍵是它們與環境功能之間的和諧,達到不需要外界的干預就能自動的修復和平衡。2.2可持續性的自然性原則
自然性也是濕地的根本屬性,是其藝術審美價值的根本,只有自然性突出的濕地才能吸引人們的審美感知,才能放松城市人們緊繃的神經。所以,設計師不能將自己的審美趣味強加于濕地,更不能忽略濕地景觀自身的演變過程與規律,導致對原有濕地自然性的破壞。景觀設計師應該了解濕地生態學的原理,按照濕地形成、發展與演化規律來進行設計。理想的濕地景觀設計首先應該具有完整濕地自然結構,呈現明顯的自然特征,保持濕地的自然屬性特征,盡顯濕地自然之靈氣,不因人類的參與而改變其自然屬性,要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
2.3文脈的延續性原則
濕地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由于地域、地貌、水文、氣候、植物、動物、人文等的不同,每個濕地都帶有自身的特征,積淀了豐厚而又獨特的人文底蘊。設計師應重視文脈的延續性,對現狀地貌、文化背景、民俗風情、現狀生態群落特征等進行調查,然后再根據這些基礎資料進行濕地景觀設計。即使是人工開出的濕地也要適合當地人文脈絡,體現出當地的自然及人文特征。 濕地在景觀設計過程中,決不能置歷史及地域文化而不顧,盲目追求所謂時尚流行風格,應將自然機理與地方文化機理相結合,將地方文脈精彩的演繹給人們欣賞。如在滇池的改造中,設計師通過大觀樓長聯,恢復出以往滇池獨有的景觀元素:“蟹嶼螺洲”----濕地中的島嶼與水生物;“蘋天葦地”----大片的莎草和蘆葦;“四圍香稻”----水稻農田;“九夏芙蓉”----荷塘;“三春楊柳”----柳樹林;“兩行秋雁”----生態園中的候鳥棲息地。。。這些都是以現代的設計語言重組可以喚醒回憶的景觀元素,讓他們不只是懷舊的景色,而是讓地方歷史文化延續的景觀框架。 3.濕地景觀設計元素的具體運用3.1基地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生物學知識是在近幾年的施工設計中運用的,通過對水利施工環境中生態環境的平衡建立,保證水利各項施工內容的長期穩定性建設,并修復傳統的水利施工環境,保證水利工程在科學化施工管理中持續進行。針對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意義、原則進行分析,總結了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的應用。
關鍵詞:
生態;水利工程;水利建設;設計應用
在傳統的水利工程開發中,只是針對經濟建設需求設計工程內容,沒有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重視,造成了對水文環境的破壞,改變了原有的河流的寬度、深度和流動性等,對動植物和水中魚類的棲息環境帶來了影響,破壞了水利工程施工區域的生態平衡。
1生態水利工程設計在水利建設中的必要性
傳統方式的水利工程建設主要對河流以及生態系統造成兩大方面的影響和破壞,一是,導致自然河流逐漸變成溝渠,這其中主要包含把天然河流建設成直線的人工河流。水利工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水流起到攔截作用,從而增加了河流的蓄水量,除此之外,也增加了上游河道的寬度和深度,也會淹沒更多陸地;二是,自然河流逐漸出現非連續性。一般由于筑壩都是順著河流方向建設的,從而導致出現非連續性,由于水利工程的不斷擴張和增加,使得更多的流動河流以及生態系統逐漸變為不動的人工河流和湖泊,促使流動水文、速度、邊界以及水深等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水利工程的影響使得已經適應原本生活環境的動植物,又要開始適應新的生活環境,這樣就會導致很多適應能力比較差的動植物出現淘汰的現象。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水利工程設計和技術研究水平也在不斷提高,逐漸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傳統的水利工程往往僅是可以滿足功能需要,但是很容易忽視生態系統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從而造成生態系統功能逐漸衰退,降低自身凈化功能,從而損失了水利工程帶來的利益。
2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理念在水利建設中的運用
生態水利工程實際上就是在滿足人類發展和社會需求的時候,充分考慮到周圍環境和生態系統,確保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平衡。水利工程的基本含義主要為:一是,應該遵從對生態系統破壞和影響力最小的原則來進行選址,盡可能降低水利工程對生態系統的破壞;生態水利工程應該遵照生態系統的自動凈化和組織原理,在對水利工程進行研究和設計的時候,必須完全考慮到周圍環境的承受能力,逐漸把維持生態系統平衡當做水利工程建設的主要內容,以此當做制約生態平衡的主要原因,充分考慮生態系統的承受力度和健康過程,確保水利工程可以保證生態平衡;推崇建設環境友好型的水利工程,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現生態破壞問題,降低環境成本。
2.1生態水利工程建設的原則。
為了符合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把資源保護和工程建設相結合明,確水利工程服務于人類和社會的地位,不斷改變觀念,逐漸實現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從而達到水資源能夠持續利用以及優化水資源的作用。為了完美實現水利工程的作用,應該建立相應的水安全體系,因此,就要建立防洪工程以及一些非工程措施,來保證水利工程的水安全。想要提高水利工程的承載能力,就必須對水資源的合理配置進行重視,不斷保護和節約水資源,從而改變水資源承載力。為了有效地提高水利工程的保護功能,應該切實做好圍堰保護河岸的工作,提高工程中圍墾灘涂,從而提高水利工程的保護功能。
2.2生態水利工程設計理念的運用。
生態水利工程主要是指水利工程建設在滿足人類社會發展需要的同時,兼顧到工程建設區域及相關區域的生態系統,保證相關區域生態平衡和可持續性發展需求的一種理念。生態水利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涵:水利工程選址對自然生態系統影響最小化原則,力求在工程開始階段就盡量減少工程對于生態系統的破壞;水利開發前期的生態系統自組織原理,在水利工程設計開發的初期階段,應當充分研究論證生態系統的承受能力,把工程區生態系統平衡過程的維持作為工程開發的重要內容,并將此作為水利工程設計的制約因素,使得水利工程在前期的準備階段即考慮到整個生態系統的健康過程,保證水利工程的生態環保;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的環境友好性,避免在施工建設過程中出現大的生態破壞、地形地貌改變等巨大環境成本代價的付出;水利工程運行期實際用水量應當遵循河道生態需水規律,保證河道正常的水量輸送和河道生態系統平衡。在具體實踐操作過程中,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應當實現以下應用:
1)空間異質性應用。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若要進行生態型構建,就必須對生物的多樣性進展進行重視。而生物的多樣性分布與空間結構具有較大的聯系,可以通過空間異質性的建立,維持原有生態中生物的多樣性。空間異質性是針對有機物環境和無機環境而言的,當無機環境中的生物空間的異質性越高,有機體分布的種類也就越多,在自然生態圈中就會產生穩定的生物鏈結構,促進動植物的平衡發展,在水文環境中也是如此。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應盡量保證建設后的空間異質性與原來的空間異質性的程度一致,避免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在建立人工運河中,可以適當的進行非連續施工,保證空間異質性的存在,這樣就形成了復雜的生態分布結構,并容許有更多的生物物種進行棲息,保證了生態環境與水利工程建設的平衡發展。
2)水利工程經濟建設與安全施工協調發展。生態水利工程建設是一項綜合性工程,不僅需要滿足人類社會對于河流綜合治理(包括蓄水、防洪、灌溉、供水、發電、養殖、航運、旅游等)的需要,同時也要考慮到工程區(河道、河岸、河流上下游等)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因而,生態水利工程從選址到設計,從施工到建成運行都必須符合水利工程學、生態學、水文學、工程力學等相關學科的規律、原理,充分考慮到河流自身生態系統運行規律,掌握河流泥沙運移規律、淤積規律及河流侵蝕、沖刷等特性及河勢變化規律,確保建成的水利工程安全、有效、經久耐用。
3)流域尺度及整體性應用。在水利工程的生態環境建設中,不僅要對新建設工程進行設計應用,還要針對以往的水利施工環境進行修復工作,促進整體水利工程的生態化水平提高,從而促進社會發展與生態平衡之間關系的和諧構建。在修復規劃中,避免由于資金、人員和技術的缺少進行局部地區的環境改善,這種能修復方式不僅徒勞,還浪費了資金的使用,需要從長遠的生態修復角度分析,對整個流域環境中的生態化構建進行設計,例如,可以通過護岸林的建立,保障流域附近的水土穩定,通過森林樹木改善氣候,提供動植物的棲息場所,進而影響了水環境的穩定,促進了多樣性魚類水產的分布。既合理的使用的資金,又為下一次修復奠定了基礎,并逐漸了向平衡的生態系統方向發展。生態水利工程在水利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家還處在大力建設水利工程的階段,水利工程的建設在給社會帶來了資源保障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生態環境,因此,在設計水利工程的時候,需要充分考慮生態理論,借鑒先進經驗和技術,不斷創新,從而提高我國的水利工程建設水平,減少水利建設帶來的不利影響。
作者:王輝 單位:黑龍江省尚志市葦河水利站
參考文獻
【關鍵詞】退耕還林;幼林地;兔害;防治;探討
中圖分類號:K826.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當前,幼林兔害可持續控制已經成為一項系統化的綜合工程,其主要內容是通過提高幼林防治的自控能力,逐步加強對幼林兔害的生態管理,堅持“以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等進行控制。此外,近年來陜北地區的幼林兔害,嚴重的影響了生態平衡,必須加大力度對其進行綜合治理,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以確保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正常進行。
近幾年,幼林兔害的實例發生越來越多,幼林破壞面積在不斷擴大。加上近年來,退耕還林面積的增大,幼林兔害現象加劇。兔害不僅對幼林危害甚大,而且直至目前都未曾發現切實可行的防治方法,造成幼林資源被嚴重破壞。對于此類危害性較大的野兔,雖然國家在保證不對幼林資源造成破壞的情況下,已經采取措施極力控制,但是兔害潛在的威脅卻不容忽視,必須深入研究,制定新的防治措進行防御方可。
1、幼林兔害產生的原因
1.1陜北地區雖然進行大量的退耕還林,營造植物環境,但是其結構簡單,可塑造性比較大。再者,退耕還林穩定性比較差,生態平衡的能力相對也比較弱,退耕還林種植的某些植物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相對較弱,極易被傷害,導致兔害的數量增多。
1.2近年來我國政府有禁止獵殺野生動物的明文規定,并且對獵槍進行收繳,人類捕殺野兔的數量大大減少。再加上野兔的繁殖能力比較強,一年四季均可產仔,并且每次產仔均有3~6只【1】,因此造成了野兔的數量和種群密度急劇增加和上升。
1.3防治野兔的過程中,使用的化學藥物不準確,藥物比例調和出現問題,加上農藥使用的時機不當,以盲目的“高藥量、高濃度”【2】認識進行防治兔害,結果防治未果,反而增強了野兔的抗藥性,加劇對幼林資源的危害。除此之外,如采取的防治措施不當,缺乏技術性等都是造成兔害產生的原因。
2、幼林資源兔害防護措施探討
近年來,我國針對兔害防治問題進行多次討論、研究,同時也不斷加強了對幼林兔害的預測管理力度。針對幼林兔害進行偵查,以“快、狠、準”的方式對幼林兔害進行定位,根據不同的兔害種類選擇相應的防治措施進行防御,以免增大幼林破壞范圍。預測兔害種類不明,切勿盲目用藥,盡量采取措施將野兔局限在一定的范圍內,待專業人員對野兔進行過研究之后,再利用相關措施進行野兔整治。因此,為了使幼林兔害得到更好的防治效果,可以采取以下幾種防治方法:
2.1兔害的化學防治法。針對幼林兔害防治采用正確的,合理的高效化學藥物。化學藥物是治理兔害最快最方便的一種高效方法。針對幼林兔害進行防治時,可選取高效、毒性小及無殘留的化學藥劑、農藥及生物藥劑。農藥在幼林兔害防治過程中,能夠以最快的速度殺死野兔,并且季節和地區等客觀條件對農藥沒有特別影響,而且化學防治還可以應用于病蟲生長的不同階段。因此,兔害化學防治法具有良好的防治成果。由于農藥具有不同的特性,同時也決定農藥不可亂用,必須對農藥進行詳細的了解,例如農藥的種類、功能、危害等方面的知識,農藥內含對身體有害的化學藥劑,合理施藥,避免傷害到自己。
2.2兔害綜合防治法。加強幼林防治宣傳,加深人們防治幼林兔害的觀念。幼林兔害本身是一種長期性且復雜的工作,需要社會各界的幫助,增強人們對兔害的危害意識,促使他們積極參加兔害生物防治活動中去。另外,幼林具有多樣性,根據幼林區域的不同、樹種的不同以及氣候環境的不同,所采取生物治理方法也不同,在藥物的使用上,一定要選擇無公害藥劑,避免擴大生態防治的范圍。
2.3幼林兔害的生物防治法。生物防治是一種利用有益生物消滅有害物質的方法。此防治法主要是利用自然學中生物物種間的親密關系進行相互制約。(1)自然界中,野兔的第一天敵無疑是捕食性動物,比如貓頭鷹、老鷹、雕隼等等【3】。這類防護措施不僅能夠有效防止幼林兔害,還可以維護生態平衡的可持續發展。(2)微生物防治兔害。常見的有真菌、細菌及抗生菌一類的病毒。目前,在我國微生物防治方法是最受歡迎的一種兔害防治法,不僅能減低兔害數量的增加,還能夠避免化學藥劑使用給自然環境帶來的污染,更不會威脅到人類的身體健康,是其他兔害防治方法所不能比較的。
2.4兔害的物理機械防治法。物理機械防治法主要采用物理因子在兔子生長、繁殖時期對其進行干擾、阻撓,同時也可以選擇機械作用。無論選擇兩種中的哪一種,都可以較好的防治兔害。物理因子通過光、電、溫度以及紅外線輻射等方式阻撓兔害;機械作用主要是運用生物技術、放射能等,在兔害發生前進行使用,最適合兔害大量產生的階段。
2.5兔害植物檢疫防治法。植物檢疫防治法是最傳統的幼林兔害防治法,與其他幼林兔害防治法具有一定的差別。植物檢疫防治法主要涉及到植物保護預防、免疫及鏟除等多個方面,通過對植物進行檢疫發現兔害,趁沒有擴散、傳播之前采取措施將其扼殺在搖籃之中,將兔害一網打盡,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此方法是一種既有效又經濟的幼林兔害防治法,被大家所提倡。不過,在實施這項方法的時候,必須要綜合生態環境、生態安全及經濟等方面考慮,促進生態平衡的持續發展。植物檢疫防治法的優勢有【4】:遵循了自然規律、有助于保證自然的生態平衡、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可以有效的控制野兔數量,保護植物安全,節省了經濟資源,起到了保護幼林資源的生態結構的作用,有效提高了森林兔害綜合防治措施的能力。
此外,想要幼林兔害得到更好的綜合防治,必須加強對幼林兔害防治工作的規劃,在幼林植物栽培時,不能單單只考慮美化,還應注意要防治兔害的產生。隨著近年來我國林業的迅速發展,伴隨著許多外來野兔侵入,造成生態嚴重的不平衡,給我國林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必須加強幼林綜合防治措施的實行力度,將幼林兔害根除。
3、結語
綜上所述,幼林兔害防治工作為維護陜北地區幼林生態平衡作出巨大的貢獻,保證幼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近年來,我國林業發展迅速,幼林兔害近年來已經成為國家的減災工程中的重點,為了能夠有效的保護幼林資源不被破壞,必須加強幼林兔害的防護工作,利用綜合防治措施從本質上遏制野兔的侵入。此外,加強人們對幼林兔害的防護意識,做好幼林兔害綜合防治的輔助工作,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保護方針,避免對幼林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從而威脅生態平衡的發展等。
【參考文獻】:
[1] 宋曉斌,韓恩賢,薄穎生,韓 剛. 兔害對退耕還林的危害調查與防治對策[J]. 陜西林業科技. 2002(01):55-57
[2] 任王民,楊國強.新造中幼林地兔害防治技術初探[J]. 陜西林業. 2009(03):40
微生態與中醫整體觀
中藥調理是根據中醫整體觀念辨證論治擬定的藥方。
中醫學從整體觀念出發,認為人是一個有機整體,人體的各個組織器官在構成上相互聯系,在功能上相互協調。而微生態學平衡是指存在于人體的正常微生物與人體的微生態環境是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機整體。由此可見,人體不僅要與外環境統一,也要與內環境統一。
中醫的“扶正祛邪”與微生態調節
中醫學將一切能夠致病的因子統稱為“邪氣”,既有外來之邪又有內生之邪,把人體的抗病能力稱為正氣。疾病的產生過程從正邪關系來說,是正邪斗爭過程。正邪斗爭的消長盛衰決定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及其轉歸。因而治病基本原則是扶正祛邪。
微生態學認為當機體內棲居的正常微生物生長良好時,機體免疫功能增強,致病菌就無法入侵和定植。只有因某種因素破壞了正常菌群與機體微生態平衡,造成微生態失調時,機體的免疫功能和定植抗力下降才使致病菌有機可乘,從而致病。
微生態客觀反映中醫“脾”功能
中醫所說的“脾”與現代醫學解剖部位的“脾”是不同的,其功能也不同。中醫學之脾屬五臟之一,其生理功能之一是主運化。
所謂脾主運化即指脾具有把攝入人體的水谷化為精微物質,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處的功能。如果脾的運化功能失調(脾虛),就會出現腹脹、腹瀉、便秘、胃納差等癥狀,即脾虛癥狀。而雙歧桿菌等人體有益菌數量的減少也會出現上述脾虛的表現,因此微生態是否平衡就是中醫“脾”功能的客觀反映。
腸道微生態,中藥取效的重要環節
中藥口服是中醫治病的主要手段,由于藥物是在消化道(主要是在腸道)內被吸收,那么就必然與腸道微生態系統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且腸道微生態對于中藥療效的發揮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有些中藥含有苷類物質,進入人體腸道后,腸道微生物依靠自己的分解酶來分解苷類物質,使之活化發揮藥效。
在服用中藥之前服用微生態制劑(如培菲康等),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三聯活菌膠囊,將脾的運化功能調整到平衡狀態,也可在服用中藥時同時服用,及時調整腸道微生態平衡,可顯著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物的效價。
關鍵詞:《狼圖騰》;生態觀;可持續發展;“大命”“小命”觀;節制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7-0027-01
當今時代,人類面臨著史無前例的環境問題和生態危機。這與人類將自己視為世界的中心,把自己放在生態系統的頂端不無關系。《狼圖騰》一書,講述了很多狼的故事,我們應該從狼的身上受到啟發,學習這種自然的生態觀。本文將從其中的一個故事入手,引出可持續的、適度發展的生態觀念。呼吁人類把自己置于生態系統的循環之中,對自然承擔責任,并給予道德關懷。
一、從“狼”、“羊”的生態平衡到“狼”、“人”、“羊”的惡性循環
《狼圖騰》是姜戎先生于2004年4月出版的一部以狼為敘述主體的小說。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狼的智慧,狼的品性,狼的戰略,狼的生存觀。閱讀此書,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
書中的第一人稱講述者陳陣隨蒙古老人畢利格目睹了一次狼群圍殲草原黃羊的戰斗。入冬后的草原,一大群黃羊在山坡上吃草,卻不知狼群已對它們形成了三面的包圍圈。狼群并不急于發動攻擊,而是等待著最有利的時機,等待著黃羊吃到跑不動,失去最有利的速度的保護。狼極有耐心、毅力和紀律性,它們忍受饑餓,嚴寒,等待頭狼的號令。眼見黃羊們都已經再也吃不下,狼群突然發動攻擊,將羊群趕到山頂,而山下就是一大片白茫茫的雪湖,一個巨大的雪坑。羊群被狼嚇得紛紛掉進雪坑,被凍進了天然冰箱。狼群只吃掉了戰斗中咬死的黃羊和雪坑周邊的黃羊,而雪坑深處的連動都沒有動。這些養了一身秋膘的黃羊是狼來年春荒時候的最佳美食。
就這樣,狼和羊周而復始地循環著,保持著草原的生態平衡。然而,人介入之后就不一樣了。人們發現了狼的天然冰箱,偷走了狼的戰利品。春荒時節,饑餓的狼找不到食物,轉而襲擊人和家畜。被惹怒的人獵殺狼群,狼群減少而使黃羊肆虐,再加上人的過度飼養、放牧牲畜,草場愈加惡化。草場退化,人、羊、狼都沒有了生存之地。原本平衡的草原生態圈,就這樣被人們的貪欲毀于一旦。惡性循環使人們也自食苦果,失去了美好的家園。
二、“狼”的生態觀
在故事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狼在圍殲黃羊的過程中,幾次有計劃放走了部分或年幼或強壯的黃羊。有年輕的牧民說,狼到底比人笨,要是堵住所有的缺口就可以全殲黃羊。蒙古老人畢利格卻說,“你要是頭狼,準得餓死。一次打光了黃羊,來年吃啥?狼可不像人這么貪心,狼比人會算賬,會算大賬!”
這就是“狼”的生態觀,不貪心,不殺絕。狼深知,如果一次殺光了黃羊群,等到來年,黃羊數量難以恢復,狼也就沒了足夠的食物,沒了活路。唯有在保證今日有食的情況下,適當保留黃羊,以待其繼續繁衍、生長,狼群才能年年有羊吃。否則,生態鏈一旦斷裂,無論狼還是羊,都只有滅亡的命運。
這個道理很簡單,而人卻往往被自己的貪欲所俘獲,不顧后果的捕殺,只為滿足自己這一時的需要,不為將來打算。這樣的例子在人類的發展史中比比皆是。伐樹造田,圍湖造田,無節制的濫捕濫殺,最終的后果就是生態平衡被打破,物種滅絕,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人類自身也受到威脅。例如:因過量捕殺害蟲的天敵引發林木病蟲害;印度曾大量捕殺水獺使病魚增多,魚產量下降;牧業發達的澳大利亞,因牛糞覆蓋草地成災引發蜣螂解救;因為與“發財”諧音,固沙植物“發菜”被人們瘋狂挖掘,最終導致沙化日益嚴重,侵蝕土地;因為過度捕撈,海洋生態被破壞,北極熊面臨滅絕等等。
人們在實際行動中,很容易被眼前利益所誘惑,放棄原則,不計后果。無數的教訓警示我們人類貪欲的可怕。人類應該以“狼”為師,采用可持續的發展觀對待萬事萬物,尊重其他生命形態,保證生態鏈的平衡穩定。
三、“大命”“小命”觀
在上面的故事中還有這樣一個細節:當主人公在雪湖里發現一只懷著小羊的母羊時,覺得它非常可憐,不禁脫口說道:這些黃羊真是太可憐了。狼真是可惡,濫殺無辜,把人家的命不當命,真該千刀萬剮……畢利格老人聽后臉色陡變,他瞪著主人公,急吼吼地說:難道草不是命?草原不是命?在蒙古草原,草和草原是大命,剩下的都是小命,小命要靠大命才能活命,連狼和人都是小命。他聽了這話,又結合自己在草原的見聞,感悟到:草原民族捍衛的是“大命”――草原和自然的命比人命更寶貴。老人還說:蒙古人打獵也是為保護草原的大命。這些都包含著保護人類生存基礎的深刻文明。
草,羊,狼,甚至人都只是大自然生態循環中的環節,人類不應該,也沒有資格僅依據自己的好惡便肆意破壞這些環節間的平衡關系。而是應該用大命與小命的關系尺度,來決定自己的行為。各種生命都要從其他生物那里索取給養,但是任何生物的索取都不能過度。狼明白這個道理,懂得為自己的將來打算。而人類卻總是忽略這一點,只顧眼前利益,瘋狂索取。正是因為人類有智慧,才更應該自覺地節制欲望,用長遠的眼光來看問題,不要對任何物種過度傷害,使其失去生存下去的可能。任何事情都要適度。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也不要去剝奪其他物種的生存權利。只有這樣,才能夠使生態系統保持平衡,正常循環,才能讓“小命”活,也不使“大命”亡,也才真正能讓“小命”長久生存。
四、節制――讓人類與自然共生共存
人類多年來一直把自己視為世界的中心。這種世界觀,讓人類為了謀求發展,對大自然肆意索取和破壞,為所欲為。
人類中心主義的生態觀認為環境道德的唯一相關因素應該是人的利益。人對非人類存在物的關心只應限于那些對人類有用的自然物。70年代以后,人類中心主義的信念開始被懷疑。非人類中心主義者認為生態惡化的根源是人類對自然的這種態度。
人類社會要發展,確實需要先滿足自己的基本需求,但是對自然的索取一定要適度。人類生活在自然中,依賴自然的給養,就應該把自己置于自然循環之中,而不是高于其他一切非人類的存在,僅依據自己的想法去改變生態循環系統的任何一個環節。這并不是要完全的禁欲,而是要節制人類的欲望。古代儒家就有“時禁”的思想,“毋變天之道,毋絕地之理”。主張按照大自然的節奏、萬物生命的節律來安排人類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類永續地生存。
人類應當對自然及后代承擔責任,依靠道德的力量來約束人類對自然的侵害和索取。任何時候,都要從“大命”出發,把自己置于生態系統之中,不可破壞掉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堅持適度的原則,滿足自己基本的發展,同時也不傷害自然。對于生態系統的每個環節,都不能依照自身要求肆意掠奪和破壞。將自然看作一個整體,把自己視為其中的一環。自覺地維護生態平衡。只有這樣,地球的生態危機才能不再加劇,環境問題也才能得以好轉,人類才能真正與大自然和諧永存。
參考文獻:
[1]姜戎.狼圖騰[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2]章海榮.生態倫理與生態美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3](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4]龔群.社會倫理十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5]王海明.道德哲學原理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