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淡水資源的特點范文

    淡水資源的特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淡水資源的特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淡水資源的特點

    第1篇:淡水資源的特點范文

    一、中國的淡水資源的現狀

    1、我國淡水資源總量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與世界上許多國家相比,我國淡水資源問題比較嚴重,盡管我國河川徑流總量居世界第六位,僅低于巴西、蘇聯、加拿大、美國和印度尼西亞,但是由于我國國土遼闊,人口眾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畝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畝均占有量僅為世界畝均占有量的3/4。據對149個國家和地區的最新統計,中國人均占有量已經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確處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兩方面的關系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艱巨復雜。

    2、我國淡水資源在地區上分布不均,水土組合不平衡。我國的水量和徑流深的分布總趨勢是由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并且與人口數耕地的分布不相適應。81%集中分布在長江及其以南地區,而耕地面積僅占全國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區耕地面積占全國64%。

    3、我國降水及河川的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大,連豐連枯年份比較突出。我國主要河流都出現過幾年來水較豐和幾年來水較枯現象。例如黃河在過去幾十年中曾出現過連續9年(1943—1951)的豐水期;在近幾十年內也曾出現過連續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斷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間是年年斷流,總斷流時間是717天,平均每年斷流102.4天。降水量和徑流量在時程上的這種劇烈變化,給淡水資源的利用帶來困難。要充分利用淡水資源勢必修建各種類型的水利。

    4、是淡水資源污染波及全國。如果從淡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上說,中國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區域的話,那么,淡水資源的污染卻是一個具有全國性的問題。而且,越是豐水區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區,往往污染越是嚴重。結果豐水區出現水質性缺水的現象。這是中國淡水資源更為嚴重的問題。最近,中國水利部門對全國約700條大中河流近10萬公里的河段進行水質檢測,結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嚴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價值。另據調查,目前全國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區,水污染已從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從地表向地下滲透、從陸域向海域發展、從城市向農村蔓延、從東部向西部擴展。近年來中國廢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億噸的速度增加,全國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億噸,其中約80%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過度開發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嚴重缺水的黃河流域,農業灌溉大量采用的還是大漫灌方式。寧夏、內蒙灌區,每畝農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節水灌區高幾倍到十幾倍;農業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產單位糧食的用水量是發達國家的2倍~2.5倍。農業用水如此,工業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遠低于先進國家75%的水平,單位GDP用水量是先進國家的十幾倍到幾十倍,一些重要產品單位耗水量也比國外先進水平高幾倍,甚至幾十倍。

    6、對淡水資源過度開采的情況日趨嚴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區和山東、山西、內蒙、河南部分地區,區域內有26個大中城市。這個地區也是中國最為缺水的地區,人均只有293立方米。這些年來,這里的社會經濟的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同20世紀50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積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總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過淡水資源的承載力。結果,地表水、地下水長期過度開采,開采率達到98%,遠遠超出40%的警戒線。據水利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全國地下水超采區已從20世紀80年代的56個,擴展到目前的164個,超采面積也由8.7萬平方公里擴展到18萬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過100億立方米,有6萬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現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國的淡水資源就不夠豐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費,水質的嚴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緊張。從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缺水現象由局部逐漸蔓延至全國,對農業和國民經濟帶來了嚴重影響。據統計,在正常年景下,中國缺水總量估計已達400億立方米,“十五”期間,農田受旱面積年均達到3.85億畝,平均每年因旱減產糧食350億公斤。全國農村有3.2億人飲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較為嚴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對環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產生嚴重的影響。

    二、淡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措施

    面對淡水資源的嚴峻挑戰,中國的決策層和普通百姓都開始行動起來。在“十一五”規劃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已經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淡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制約和挑戰,告誡人們要增強憂患意識,并提出了樹立科學發展觀、改變經濟增長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方針。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規劃,第一次提出了有關淡水資源必須完成的具體管理指標,比如,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減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調工程進度。

    中國鬧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別是近20年來的自然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淡水資源南多北少的趨勢更加嚴重。這種由自然、地理、氣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資源分布情況,單用軟科學的辦法是很難解決問題的。必須用硬辦法。正在進行中的南水北調工程,就是硬辦法之一。“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調工程。

    (二)是進一步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十五”計劃就提出的一項戰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顯成效。它是解決中國干旱缺水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也是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徑。進入“十一五”以后,同過去相比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在深化節水型社會的建設中,特別強調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和改變經濟增長方式,不再是GDP決定一切,而是把包括節水指標、治污指標在內的綜合性指標,作為考核干部政績的依據。

    (三)是加快淡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

    1、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淡水資源管理體制。重點是合理劃分流域與區域管理的事權。加強流域取用水總量控制、水功能區監督和水量調度管理職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學決策民主管理機制。同時,加快淡水資源統一管理進程,對有關資源管理的職能進行歸并,強化各區域淡水資源監督管理的能力。鼓勵用水戶參與用水管理,通過多種形式使用水戶參與到水量分配、水價制定等水管理事務中來,促進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制的形成。

    2、推進水務體制改革。重點是,建立健全政企分開、政事分開、責權明晰、運轉協調的水務管理體制。在國家政策指導下,積極推進水務產業化與市場化進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導、社會籌資、市場運作、企業開發的水務良性運行機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水務投融資機制。加強政府對水務市場的監管,構建有利于水務行業市場化、產業化發展的宏觀政策環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務產業,培育跨區域的大型水務集團,推進水務行業產權制度改革。

    3、創新淡水資源管理的內在機制。其中包括,充分發揮市場在淡水資源管理中的作用,通過經濟手段的運用,促進全社會建立節水防污的內在激勵機制。積極推進水價改革,建立科學合理、促進淡水資源高效利用的水價形成機制。開征中央電廠和農業用水淡水資源費,研究制定促進節水的淡水資源費收取機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價和城市供水水價。全面開征污水處理費,并調整費用水平。實行用水超計劃、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適當拉開高耗水行業和其他行業用水差價。制定水權交易市場規則,規范水權轉讓價格,推進水權有償轉讓,實現超用加價、節約有獎、轉讓有償。據了解,到2010年,中國將初步建立起我國節水型社會的法律、行政、經濟技術政策、宣傳教育體系,萬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國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45提高到0.5,全國農業灌溉用水基本實現零增長;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務業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國際先進水平。我們堅信,這些目標一定能夠達到。

    第2篇:淡水資源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水資源;使用情況;問題;建議

    我國水資源短缺,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水資源供需矛盾尤為突出。水資源在時空分布極不均勻,與土地、礦產資源分布以及生產力布局不相匹配,近些年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水

    資源的開發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資源短缺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1水資源開發使用和保護存在的主要問題

    1.1降水減少,河道斷流

    據觀測與統計,近年來平均降水量逐年減少,降水已不再產流,說明近十幾年的年均降水量有所減少。

    1.2水資源利用率低,污染嚴重

    由于地表水具有時程分布極不均勻的特點,加之地表水主要用于農業灌溉,所以在上游層層截流的情況下,非汛期無水可引用,而在汛期雖然急流量大,卻引用量較少,形成了用水受降水、徑流等自然因素和上游攔蓄引用等人為因素制約的格局。引水配套工程建設滯后,使得地表水利用率較低,利用率有待進一步提高。具體表現為:工農業和生活節水仍有較大潛力,農業灌溉仍停留在地面塑料軟管管道灌溉上,大棚滴灌、果樹微噴灌、大田噴灌等高科技節水灌溉較少,仍處在推廣階段;工業水重復利用率不足60%,仍需要進一步提高;城鎮居民生活用水仍存在包費制,不利于自覺節約用水。污染嚴重,如:水質多為超Ⅴ類,水功能嚴重下降,基本失去了利用價值,使有限的水資源更加缺乏。

    1.3地下水超采嚴重

    由于近30多年來地表水缺乏,所以地下水成了主要開發目標。由于過度開采,使有限的深層淡水資源瀕臨枯竭。地下水漏斗情況日益嚴重。

    1.4咸水入侵嚴重

    從咸水入侵形勢來看,咸水入侵有四個特點:一是地下水集中連續開采的區域咸水入侵嚴重;二是地下水超采嚴重的區域咸水入侵嚴重;四是機井建設混亂的區域咸水入侵速度快,個體鉆機較多,機井亂打亂建,施工質量較差,不同含水層之間形成了相互聯系,加快了咸水入侵。

    1.5深層淡水污染嚴重

    我國淡水資源匱乏,淺層地下水為咸水、鹵水,工農業生產和人畜吃水主要靠開發有限的深層淡水。近年來,隨著綜合開發力度的不斷加大,深井數量也不斷增加,地區深層淡水上層覆蓋著咸水深井施工要求高,尤其是封閉咸水是成井的關鍵。部分單位對水資源嚴重匱乏、深層淡水污染、咸水入侵缺乏足夠認識,重視程度不夠,致使機井施工控制不嚴、施工混亂、質量不高。特別是近幾年個體民營鉆機上的較多,鉆井隊施工人員為臨時雇用的民工,沒有經過正規培訓,不懂成井工藝,咸淡水封閉控制不嚴,建井材料粗制濫造,不按規范施工,施工質量差,造成了大批深井上層咸水、鹵水下滲,致使深層淡水資源受到了嚴重污染。

    機井建設為深層淡水和淺層咸水形成了相互聯系的通道,加大了淺層咸水和深層淡水之間的水力聯系,因此,機井建設質量是造成深層淡水污染的主要人為因素,主要原因是:

    (1)成井質量低,造成機井漏咸。一是機井施工隊伍不具備深井施工技術資質,技術力量差,如:填礫層超過咸淡水界面,導致機井直接出咸水;填礫不均勻或礫徑搭配比不當、濾水管段包扎不合理,經抽水返流沙,導致封閉層破壞;井管焊接不合格或變徑收縮插口不合理,形成漏洞而漏咸水。二是施工隊使用劣質管材,偷工減料,造成機井使用壽命短。三是開孔過小,封閉層較薄,不能長久封閉上層咸水;管材嚴重不合格,易破損、銹蝕而漏咸;包扎焊接不嚴密、不牢固,水泵振動易裂縫漏咸。

    (2)機井建設混亂,加快了咸水串層。我國深層淡水資源量較少,僅能滿足人畜吃水和部分抗旱點種用水。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農業開發,工農業需水量不斷增加,部分鄉鎮、村違背機井建設布局,特別是農業開發灌溉深井,不經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同意,亂打亂采,導致了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了部分深井報廢,上層咸水界面逐步下移、擴散,污染深度不斷加大。

    (3)廢井處理不當,加劇了咸水污染。機井報廢后應當及時維修,確無修復價值的應及時封填處理。由于深井成井費用高,許多群眾不愿把廢機井封填掉,但又不能及時修復,導致了不同含水層之間相互串流污染,污染范圍不斷擴大。同時,還有少部分人為獲得一點蠅頭小利,擅自拔取廢井井管,在拔取井管時,由于設備能力有限,只拔取了上部井管,下部井管依然存在,殘存井管仍是上層咸水下滲通道,破壞原封閉層,加劇了咸水污染。

    (4)深井建設監管不力,亂打亂采制裁不嚴。機井建設雖然法律有明確規定,必須由當地水行政主管部門按規劃審批,但就目前情況來看,水行政主管部門難以管理,尤其是農業開發灌溉打井,鄉鎮、村認為從上級爭取資金打井,不用經過審批,導致了深井亂打亂采。

    三、加強水資源開發使用的建議

    1.1加強水利工程建設,積極開辟新水源

    (1)充分攔蓄地表水。針對天然降水少、年際變化大和地表水資源利用程度低的現實,建議進一步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鼓勵鎮村重點實施以河道梯級攔截和拓寬加深為重點的攔蓄水工程建設,逐步形成一些蓄水能力強的河道水庫,減少水源流失。以攔蓄地表水、存集雨水為重點,大力興建攔水壩、蓄水池和集雨水窖等小型水利工程,做到蓄水、節水、補水、調水相結合;中西部地區應充分利用河道改造、開挖塘壩等工程,最大程度的攔蓄地表水。

    (2)合理利用地下水

    在大力興建地表水攔蓄工程的同時,要有計劃地開發利用地下水。在繼續搞好地表水供水的同時,建設提水泵站直接供水。節制地下水開發的措施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嚴格取水審批制度。凡能夠地表取水的,堅決不批鑿深井取水;非審批不可的,一定要充分考慮地下水資源恢復因素,給以必要的技術經濟指標限制,嚴控過量取水。第二層次為地下水開采接近最大允許值的區域,堅決不再批打深井。第三層次,對于目前已經超采的區域,要建立水資源保護區,保護區內現有的深井要采取封禁取水措施,引入地表水替代,促進地下水資源的有效補給,恢復水生態平衡。

    1.2強化節水意識,提高用水效率,努力構建節水型社會

    建議以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為契機,開展經常性各種形式的節水宣傳活動,積極推廣節水新工藝、新設備,提高全民節水意識和用水效率。

    要合理調整工業產業布局,建立健全節水管理制度,實行計劃用水,提倡一水多用、優水優用,對節水效果好的單位和個人給予一定的獎勵。實施節水生產戰略,加大對老企業技術改造力度,調整生產工藝流程,改革用水設備;新建、擴建企業,要選用節水型生產工藝和設備,建設節水型生產企業。同時,要加強工業企業的用水定額管理,實行優水優價和超額累進加價收費制度,促進企業節約用水。

    要大力推廣使用節水器具和設備,繼續實施一戶一表改造工程,改革水費收繳制度,促使市民節約用水,在全社會營造構建節水型社會的良好氛圍。

    1.3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加強水資源保護

    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是水資源保護的中心環節。減少企業污水排放量,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已迫在眉睫。應適時適地新建擴建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能力。同時,要大力建設污水回用工程,將污水通過不同程度的處理,達到一定排放標準,作為工業、市政雜用、園林綠化、城市景觀、生活雜用等用水,使污水資源化,增加可用水源,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完善優化排水系統,建設雨污水分流管道,改合流制為分流制。加大對企業污水排放的監督檢查和處罰力度,最大限度地減少企業的污水排放量。

    1.4關注生態用水

    要充分尊重水循環、水補償和水再生的自然規律,無論區域性水資源整合,還是具體部位的水資源開發,都必須以確保水資源充分補給、有效再生和良性循環為前提。建設骨干性水源工程,同時要考慮工程本身對水生態的影響;每一項取水經濟活動,都必須進行科學的水資源評價和水環境全面評價。

    1.5加大力度治理水環境

    水土流失和水污染,是呂梁水環境治理的長期任務。水土保持上要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整合優化治理措施,基本模式是以封禁治理為主,大面積實施植物措施,提高環境自然修復能力,充分涵養水源,適度開發建設溝壑壩系工程。水污染治理尤其要以法律的強制力和政府干預、經濟制裁等措施組合實施,堅決取締恣意污染水環境的不法行為,加大對水環境的監察力度,建設配套的治污工程推行企業治污責任制,下決心把水污染防治工作抓緊抓好,抓出成效。

    1.6建立和加強以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機制

    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現有水資源管理經驗,以建立取水許可、初始水權制度為目標,以管好資源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為核心,大力推進水資源管理的改革步伐,加快水價改革和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促進水資源管理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1.7科技進步與能力建設為水利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經過多年的水利建設,水利基礎設施已初具規模,存量不斷增加,同時在水利規劃、設計、建設、管理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培養了一支基礎扎實、作風過硬的技術和管理隊伍;水利科技和水利信息化的發展,以及在新材料、新方法應用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大進步,為依法治水、科學治水,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加快水利發展奠定了基礎。

    結束語

    我國水資源極其短缺的同時,水資源利用情況又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必須養成節約用水的意識,科學用水,提高水資源使用率。

    參考文獻:

    第3篇:淡水資源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水;高效利用;節水

    水資源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數量最大的資源。水覆蓋著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積,總量達15億立方千米,也是世界上開發利用得最多的資源,現在人類每年消耗的水資源數量遠遠超過其他任何資源。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很不均勻,各地的降水量和徑流量差異很大。隨著生產的發展,不少地區和國家水資源的供需矛盾正日益突出。

    1.我國水資源的現狀

    1.1水資源短缺嚴重

    我國屬于缺水國之列,若按人均水資源占有量這一指標來衡量,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中國已被列入全世界人均水資源貧水國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資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資源只有南方水資源的1/4。缺水狀況在中國普遍存在,而且有不斷加劇的趨勢。

    中國水資源總量雖然較多,但人均量并不豐富。水資源的特點是地區分布不均,水土資源組合不平衡;年內分配集中,年際變化大;連豐連枯年份比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積嚴重。這些特點造成了中國容易發生水旱災害,水的供需產生矛盾,這也決定了中國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務十分艱巨。

    1.2水資源浪費嚴重

    即使我們擁有的水資源如此少和珍貴,但我們還沒有認真地對待它,浪費現象仍然屢禁不止。中國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如果每人每月浪費1噸水,一年全國就浪費了156億噸水!最新的水資源十大浪費現象:(1)刷牙時不關水龍頭;(2)洗澡涂肥皂時不關水龍頭;(3)自來水管發生漏水或爆管未得到及時修理;(4)用過量水洗車,洗車的水未能循環使用;(5)隨意開啟消防龍頭用水;(6)老式便器水箱容量過大,大小不分檔;(7)洗衣服時不用手搓而只用水沖;(8)直接用自來水沖洗道路;(9)在公共浴室洗澡后“人離水未關”;(10)解凍海鮮使用“自來水常流法”。這些只是浪費水嚴重的現象,還有一些不是太別明顯的,我們也應該杜絕。

    要做到節約用水,市民們首先要有危機意識,從節約每一滴水做起,養成節水的習慣。家庭和單位盡量使用節水型器具,以減少水的流量。此外,一些效益較好的單位可以考慮購進循環利用設備,以提高自來水的充分利用率。

    1.3水資源污染嚴重

    據監測,目前全國多數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點狀和面狀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日趨嚴重的水污染不僅降低了水體的使用功能,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短缺的矛盾,對我國正在實施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帶來了嚴重影響,而且還嚴重威脅到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和人民群眾的健康。

    2.水資源的特點

    了解了水資源的重要性和我國水資源面臨的現狀,那我們就應該想辦法解決問題,讓水資源持續高效利用,減少水資源短缺的壓力。要利用水資源,首先要了解水資源的特點。

    2.1循環性

    水是自然界的重要組成物質,是環境中最活躍的要素。它不停地運動且積極參與自然環境中一系列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過程。水資源與其他固體資源的本質區別在于其具有流動性,它是在水循環中形成的一種動態資源,具有循環性。

    2.2有限性

    雖然水具有循環性,在某種意義上具有“取之不盡”的特點,恢復性強。可實際上全球淡水資源的蓄存量是十分有限的。全球的淡水資源僅占全球總水量的2.5%,且淡水資源的大部分儲存在極地冰帽和冰川中,真正能夠被人類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僅占全球總水量的0.796%。從水量動態平衡的觀點來看,某一期間的水量消耗量接近于該期間的水量補給量,否則將會破壞水平衡,造成一系列不良的環境問題。可見,水循環過程是無限的,水資源的蓄存量是有限的,并非用之不盡,取之不竭。

    2.3分布不均性

    水資源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時空分布的不均勻是水資源的又一特性。我國水資源在區域上分布不均勻。總的說來,東南多,西北少;沿海多,內陸少;山區多,平原少。在同一地區中,不同時間分布差異性很大,一般夏多冬少。

    2.4多樣性

    水資源是被人類在生產和生活活動中廣泛利用的資源,不僅廣泛應用于農業、工業和生活,還用于發電、水運、水產、旅游和環境改造等。在各種不同的用途中,有的是消耗用水,有的則是非消耗性或消耗很小的用水,而且對水質的要求各不相同。這是使水資源一水多用、充分發展其綜合效益的有利條件。此外,水資源與其他礦產資源相比,另一個最大區別是:水資源具有既可造福于人類,又可危害人類生存的兩重性。

    3.水資源的持續高效利用與節水技術

    了解了水資源的特點,有利于我們通過水資源的各種特性對水資源持續高效利用。

    3.1節約用水

    首先是家庭用水。一水多用:洗臉水用后可以洗腳,然后沖廁所;家中應預備一個收集廢水的大桶,將洗衣等生活廢水收集起來,用作沖廁、拖地等,如此,一個三口之家每月可節水1噸左右。

    其次是工業用水。工業用水是水資源消耗的重點,如何控制好工業的用水量和可持續性對于如何實現水資源整體的可持續性具有重要的意義。讓企業更換更加節水的設施和方法;加大對工業用水的監督力度;對于排放工業廢水的企業要嚴加管理和處罰;同時要落實當地的廢水處理場的建設和使用;對于用水大戶來說,適當的提高自來水的價格;從成本上限制其節約用水。

    最后是農業用水。在目前而言,農業用水主要是在于灌溉上面,在這放面,我們可以借鑒西亞的部分國家的技術實行滴灌的技術。

    3.2完善水資源價格機制

    要遏制水資源浪費現象,需要盡快從制度上完善各種措施。德國政府就注意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通過價格等制度來調控人們的行為。水資源是人類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因此,水資源即使緊缺,價格也不能過高。但是價格過低,人們就會過度、浪費使用。這就需要各地從本地的具體實際出發,深入、廣泛的進行調查研究、認真論證,確定合理的水價。

    3.3強化水保護

    加強領導、加強宣傳。要以水資源可持續、高效利用為主題,提高全社會對“水危機”的意識,加強需水和用水的管理。水資源的統一管理要取得各級政府的支持,要加強水危機對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居環境、人民生活質量和健康影響的宣傳力度,要將水資源面臨的新形勢和新問題,加強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向社會公眾進行廣泛宣傳。

    加強水資源的法制建設,建立健全保護水資源的法律法規。將已有法律、法規完善化,并具體實施操作。加強執法管理,做到執法要嚴、違法必究,對違法的責任人除警告、經濟制裁外,還應追究其刑事責任并開展多種形式的執法監督。

    總而言之,要做到水資源開發、持續高效利用和節水保護協調發展,建立節水型社會,發展循環經濟。 [科]

    【參考文獻】

    [1]馮尚友.水資源持續利用與管理導論,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第4篇:淡水資源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給排水;自動化技術;SCADA系統

    1我國水資源利用的現狀

    我國的淡水資源總量達2. 8億M3,占了全球淡水資源的6%,在全球淡水資源總量中名列第四,是全球淡水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但是,我國的人均淡水資源量卻只有2300M3,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25 % ,是全球人均淡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用水量是多的國家,年用水量大約占世界年用水量的13% ,這使得我國淡水資源短缺與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矛盾變得越來越尖銳,而且,由于淡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及浪費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已經對我國的人民生活和社會生產浩成了嚴重的影響,提高我國水資源的利用率,避免浪費,就成為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而提高給排水自動化技術的水平,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

    2給排水自動化技術(SCADA)

    2. 1給排水自動化技術(SCADA)概述

    我國水資源短缺與社會快速發展的矛盾,使得我們必須通過提高給排水自動化技術,加強和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減少和避免水資源的浪費。建立在3C + S ( Computer, Communi-canon , C ontrol , Sensor)基礎上的SCADA技術,是給排水自動化技術的核心,它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計算機技術。近年來,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得windows操作系統和網絡技術不斷的更新換代,功能也越來越強大現在的SCADA系統都是基于windows的,具有很好的圖形化人機界面,其中PC機主要是用來做調度中心,SCADA系統就是通過一些組態軟件平臺,來完成給排水調度相關數據的采集與處理,并將這些數據顯示和記錄建檔。其中,MMI的趨勢分析和控制功能,優化了給排水的調度,提高了節能降耗的水平,而網絡功能則大大擴展了多級SCADA系統的功能,更有利于水廠的多級管理。而且,隨著PC軟硬件的不斷升級,SCADA系統運行的可靠性得到大幅提升,功能性也越來越強大和完善。美中不足的是,目前沒有國產化的給排水自動化的for SCADA組態軟件,只能使用昂貴的通用組態軟件,造成使用成本上升。設計出給排水專用的國產化的for SCA-DA組態軟件,不但具有非常廣闊的前景,還有利于促進和提高中國給排水自動化技術的水平。

    二是通訊技術。通訊技術的選擇關系到SCADA系統設計的合理性,它使SCADA系統變得更加的豐富。在SCADA系統的上層管理中,選擇了LAN ,WAN和Intranet等網絡技術作為通訊技術,它們都是采用TCP/IP作為通訊協議的,并通過網關、路由器等連接形成一個系統。在SCADA系統終端中,數據線連接多數采用串行互連總線RS 232,RS 485和USB等方式,其中USB是能進行熱切換、即插即用的接口,效率較高,得到了最廣泛的應用。在現場、測量儀表與智能終端之間的通訊方式則包括無線通訊和有線通訊兩類。無線通訊主要用在SCADA系統與測壓終端、水源泵群、城市排水網之間的通訊,主要有微波、擴頻通訊、衛星通訊、銥星通訊、超短波通訊、短波通訊、GSM ,CDMA、雙向無線尋呼等方式,其中雙向無線尋呼是一種既可靠又廉價的通訊方式。有線通訊是指通討公共數據網講行通訊的方法,如PSDN ISDN和B ISDN等,特別是B ISDN綜合寬帶數據網和光纖入戶工程的推廣和應用,在很大程度上方便和提升了城鎮給排水SCADA系統終端的通訊功能,如:水源測壓點、水源井、污水監控站等。

    三是控制技術。控制技術的可靠性主要是由控制設備的性能決定的,這些控制設備不僅包括SCADA系統的下位機,還包括下位控制單元,如:遠方終端RT U ,智能測控裝置、專用的RTU,智能儀表、智能控制器以及PLC系統等雖然在每個SCADA系統中都會有若干臺控制設備,但主要有三種模式:PC+ PLC模式、PC+單片機模式和純進口的PC + RTU模式。PC+ PLC模式是一種可靠性較高的技術產品,特點是嚴謹、方便,安裝容易,編程簡單易學,能給用戶提供高性能的硬件,系統軟件平臺水平較高,用戶軟件平臺易學、易懂,在給排水SCA-DA系統中主要用于復雜的計算和順序邏輯控制,而且規模越大就越經濟,在自來水廠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主要用于對自來水凈水過程、污水處理過程、自來水二級泵站多泵系統、遠程調水中多泵閥等的控制單片機RTU只能用于做測壓點終端、簡單水源井控制和簡單環境的數據采集,但價格較低,而純進口的PC + RTU模式費用非常昂貴,所以這兩種模式應用較少目前,主流的模式為混合模式,即采用PLC和單片機RTU構成混合SCADA下位機。

    四是傳感技術在SCADA系統中,有許多的現場數據需要講行采集和調控,如:水位、壓力、流量、溫度、濕度、濁度、余氯,BOD,COD,電壓、電流、功率、電度 ,等,這些都要通過傳感器來進行傳感器有智能型和非智能型兩種非智能型只能用于電量標準化信號的轉換和非電量理化數據向標準化電量信號的轉換,而智能型不但具有非智能型傳感器功能,還能夠進行上、下限報警設置,數據顯示,以及簡單數字邏輯控制和PID調節等。

    2. 2優化給排水自動化技術(SCADA)的措施

    首先,要充分利用社會資源,不斷地發展和升級PC的軟、硬件平臺,構建出一個性能更可靠、功能更完善的SCADA調度中心。其次,設計制造出集成化的SCADA系統,使SCADA系統趨于更加的合理,性能更加可靠,價格更加低廉。三是加強對技術人員的講行定期培訓,提高其技術水平,并培養出更多合格的技術人員,壯大技術人員的隊伍。

    3結論

    SCADA系統是給排水自動化技術的基礎,我們只有通過加強對SCADA系統的應用,才能逐步提高我國給排水自動化技術的水平,使我國水資源的利用更加的合理,讓給排水工程更好地為人民生活和社會生產服務。

    參考文獻:

    第5篇:淡水資源的特點范文

    水資源安全:21世紀國家安全的關鍵組成部分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地球的淡水資源僅占其總水量的2.5%,而在這極少的淡水資源中,又有70%以上被凍結在南極和北極的冰蓋中,加上難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凍積雪,有87%的淡水資源難以利用。人類真正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約占地球總水量的0.26%。全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而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按地區分布,巴西、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印度尼西亞、印度、哥倫比亞和剛果等9個國家的淡水資源占了世界淡水資源的60%。約占世界人口總數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缺水。目前,全球80多個國家的約15億人口面臨淡水不足,其中26個國家的3億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狀態。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0億人口缺水,涉及的國家和地區達40多個。21世紀水資源正在變成一種寶貴的稀缺資源,水資源問題已不僅僅是資源問題,更成為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

    我國水資源安全形勢十分嚴峻。我國水資源總量28124億m3,占全球水資源的6%,僅次于巴西、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人均量的1/4、美國的1/5、加拿大的1/50,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13個人均水資源最貧乏的國家之一。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有一半城市缺水,農村則有7000萬人口飲水困難。黃河流域水資源嚴重短缺、西北內陸河流域水資源枯竭,嚴重制約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導致區域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水資源短缺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之一。建立水資源安全戰略已經成為國家長遠穩定發展的必然選擇和重要戰略問題。

    虛擬水——水資源和水安全研究的創新領域

    最新研究表明,生產1t小麥需要耗費1000t的水資源,1t玉米需要耗費接近1200t的水資源,1t稻米需要耗費2000t的水資源。生產一個2g重的32兆計算機芯片需要32kg水。虛擬水不是真實意義上的水,而是以“虛擬”的形式包含在產品中的“看不見”的水,因此虛擬水也被稱為“嵌入水”和“外生水”,“外生水”暗指進口虛擬水的國家或地區使用了非本國或本地區的水這一事實。

    虛擬水戰略是指缺水國家或地區通過貿易的方式從富水國家或地區購買水密集型農產品-尤其是糧食,來獲得水和糧食的安全。國家和地區之間的農產品貿易,實際上是以虛擬水的形式在進口或出口水資源。中東地區每年靠糧食補貼購買的虛擬水數量相當于整個尼羅河的年徑流量。從虛擬水的概念可以看出,虛擬水以“無形’的形式寄存在其它的商品中,相對于實體水資源而言,其便于運輸的特點使貿易變成了一種緩解水資源短缺的有用工具。

    傳統上,人們對水和糧食安全都習慣于在問題發生的區域范圍內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虛擬水戰略則從系統的角度出發,運用系統思考的方法找尋與問題相關的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從問題發生的范圍之外找尋解決區域內部問題的應對策略,提倡出口高效益低耗水產品、進口本地沒有足夠水資源生產的糧食產品,通過貿易的形式最終解決水資源短缺和糧食安全問題。通常相對于國家甚至世界范圍而言,水資源的短缺通常只是局部現象。人口、糧食和貿易之間的特殊連接關系,為水資源短缺地方的決策者提供了在更大的范圍尺度上找尋緩解水資源短缺的新途徑。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對糧食進口的補貼政策,實際上是補償本地區水資源的不足,南部非洲和中東地區的一些國家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虛擬水戰略——水資源管理的制度創新

    水資源管理的目的是為了規范在水資源短缺情況下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從當前國內外的研究和實際應用來看,采用的水資源管理包括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兩個方面,基本的管理途徑有工程建設、終端利用效率和配置效率三種,相應的管理戰略和管理階段可分為四個層次:供給管理,包括開辟新水源、大規模遠距離調水等,其目標是提供更多的水資源,但通常成本巨大;技術性節水管理,這是水資源需求管理的第一步,其目標是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益,但通常節水數量有限;內部結構性管理,是水資源需求管理的更高層次,涉及到區域內部社會結構變化等問題,如結構性節水;社會化管理,這是水資源需求管理的最高層次,認識到水資源的社會屬性,以水資源的社會屬性為主線,充分利用各種外部資源來緩解局地水資源的緊缺。

    水資源管理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跨越水資源稀缺的障礙,社會化管理階段的出現意味著水資源管理問題域范圍的擴大,管理的著眼點從克服自然資源的稀缺(第一類資源稀缺)轉向克服社會資源的稀缺(第二類資源稀缺)。在這種意義上,能否調動足夠社會資源的能力(社會適應性能力)來克服第一類資源的短缺就成為水資源短缺問題能否解決的關鍵。顯然,虛擬水戰略擴展了水資源研究的問題域范圍,屬于水資源社會化管理層次。由于人口增長是水資源稀缺的最原始驅動力,糧食作為人類的生活必需品攜帶有大量的虛擬水,是當前世界貿易中數量最大的商品,因此,人口—糧食—貿易之間的連接關系就成為虛擬水分析的主線,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就是從水的社會屬性這條主線來進行水資源管理。因此,虛擬水戰略的應用必將引起水資源管理的制度創新。 虛擬水戰略——平衡區域尺度 ,水赤字的有效工具和戰略措施

    自虛擬水概念提出以來,已經在水資源短缺的國家和地區如中東和南非地區得到了一定的實際運用。虛擬水戰略可以成為一個平衡區域尺度的水赤字的有效工具。虛擬水貿易與虛擬水戰略研究已經成為國際上的一個前沿研究領域。對于經濟發展內部不平衡、水資源分配模式與經濟發展模式不一致的國家或地區,虛擬水戰略特別有用。虛擬水貿易對于那些水資源緊缺的地區來說,本身提供了水資源的一種替代供應途徑,并且不會產生惡劣的環境后果,能較好的減輕局地水資源緊缺的壓力。對參與虛擬水貿易的國家或地區來說,還能增強這些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的相互依賴性,減輕國家或地區之間因為水或糧食問題所引起的直接的沖突,創造持久的合作關系。當世界或地區糧食價格低于缺水地區自身的生產成本的時候,虛擬水戰略的優勢就更加明顯。富水地區和缺水地區之間實體水貿易由于運輸距離長遠、成本高昂通常十分困難,因此,虛擬水戰略日益引起了缺水國家和地區政府和水資源管理部門的重視,并開始在水資源戰略管理中應用。虛擬水戰略非常適合作為干旱和半干旱地區的一項現實的戰略措施,即通過貿易的形式滿足缺水地區水資源和糧食的安全。

    開展虛擬水和虛擬水戰略研究 ,構筑水資源安全戰略體系

    第6篇:淡水資源的特點范文

    [關鍵字] 水資源現狀 水資源特征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P64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1-20-1

    水資源作為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在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國是一個嚴重的缺水國家,為了獲取水源,許多地區相繼花費巨額投資長距離引水,與此同時,大量工業、農業污水排入自然水體,造成了巨大的環境問題,使得水資源的供需更加緊張。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發展迅速,隨著人口的大量遷移和集中,局部地區高強度需水與水資源天然分布不相適應的矛盾日益加劇,極大地制約了經濟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隨著水源水受到的工業、農業污染日益嚴重,使這些水體越來越難以滿足作為生活飲用水源的要求,形成進一步的"水質性缺水"。事實上,我國許多水環境污染問題與水資源匱乏問題已瀕臨惡性循環的局面。

    1 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水資源主要來自降水,水資源總量較為豐富。建國以來,我國進行了大規模的防治水害和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時在水資源利用和管理方面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可利用的水資源量占水資源總量的比重小,對水資源的綜合利用不夠,地下水開采過量,水的浪費問題也十分突出,特別是北方水資源嚴重不足,水污染現象普遍較嚴重。我國地域遼闊,地處亞歐大陸東側,跨高中低三個緯度區,受季風與自然地理特征的影響,南北、東西氣候差異很大,致使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極不均衡。

    衡量一個國家淡水資源儲備多少的標準是:淡水消耗量占全國可用淡水的20 %~40 %的為中高度缺水國家,超過40%的為高度缺水國家。據統計我國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平均11×1012m3,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我國年缺水總量在300×108~400×108m3。全國用水量低于日均10L或15 L的嚴重缺水人口已達4 700×104,100多個水資源缺乏的城市中有40個城市被列為水荒城市。全國農村約有500×104人,3000×104牲畜飲水困難。每年平均受害農田達20 km3。根據水利部門調查分析,我國北方缺水地區總面積已達約58×104km2,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和山東等地。尤其是干旱少雨的年份,常使河道干涸斷流,水庫儲水銳減。水資源緊張嚴重阻礙了國民經濟的發展、給人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展,中國需水量將愈來愈大,預計到2030年左右人口達到高峰時,也將出現用水高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我國有可能在未來出現更嚴重的水危機,水資源問題已成為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過程中必須認真解決的重大問題。

    2 我國水資源危機

    我國水資源利用水平較低,水資源開發利用不平衡,各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差異大,此外,地下水開采過量,也是導致水資源出現危機的重要原因。我國遼河、海河的地表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為60 %左右,珠江、長江的開發利用程度僅為15 %左右。海河流域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為90 %,遼河流域約為60 %,珠江、長江流域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率僅有百分之幾。在北方地區,常因地表水量不夠,造成地下水開采過量。據統計我國北方10個省、自治區和市,由于地下水過量開采,地下水形成降落漏斗50余個,漏斗面積約為30000 km3。而在全國范圍內,已形成了164個地下水超采區,部分地區出現地面沉降,地下水位下降與海水入侵等問題。

    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耗水量行業發展集中,生產管理水平低,生產用水浪費嚴重;人們思想認識模糊,缺乏危機感,節水意識差,城市生活用水、家庭用水浪費現象普遍;缺少全局控制,違反生態規律發展,出現掠奪式開發、浪費式利用、混亂式管理;水的重復利用率低,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等,都是我國水資源危機出現的原因。

    3 我國水資源危機的解決對策

    水是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水資源缺乏問題是當前和21世紀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最突出的問題之一。面臨越來越嚴峻的形勢,如何從長期困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中,找出一條合理可行的解決水資源危機問題的出路,已是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根據我國各方面的客觀情況,解決水資源緊張問題應采取以下幾方面的措施。

    (1)轉變觀念。水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水是一種資源,淡水更是一種極其有限的資源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和保護。加大節約用水的宣傳,改變人民的用水習慣,培養個人良好節水習慣,形成全民節水的風尚,避免用水浪費。另外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長,也是緩解人類對水需求緊張形式的必然選擇。

    (2)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水資源的可利用率。植樹造林,擴大植被覆蓋率,可提高水源涵養量。在充分考慮生態環境影響的前提下興修水利,攔洪蓄水,可趨利避害,并加強水體保護、水土保持,對水資源進行合理分配,合理使用。

    (3)提高生產技術。積極改革生產工藝,降低單位產品生產耗水量,減少生產用水量和工業廢水排放量;改進傳統的農業灌溉技術,使用比較先進的諸如噴灌、滴灌等技術取代傳統的漫灌技術,減少農業灌溉用水量。

    (4)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減少因供水管網腐蝕、老化而產生的水資源浪費現象。

    (5)發展污水處理新技術,減少污水排放量。建設污水處理廠,提高污水處理率,以減少污水及其污染物的排放量,保護現有可利用的水資源不被污染破壞;發展污水處理技術,提高污水處理效率,降低處理凈化成本。

    第7篇:淡水資源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水生態足跡;生態足跡;可持續發展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199

    生態足跡理論是一種用來評價可持續發展的量化方法,目前隨著對可持續發展研究的深入,生態足跡理論成為國內研究的熱點。生態足跡模型由加拿大學者Wackernagle和Rees1997年提出的,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對資源消費和承載力評估方面[1]。在Wackernagle建立的生態足跡模型中,六類賬戶均基于“生物生產“這個概念定義的,水域作為第六類帳戶生產功能僅僅以漁業生產來概括,這是不完善的。本文旨在生態足跡模型的基礎之上,對其生物生產性土地進行擴充,補充生態足跡理論關于水生態足跡的不足,進一步對生態足跡理論進行完善,以便更科學地評價社會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研究方法

    1.1 城市水生態足跡的內涵

    城市水生態足跡以人類生產生活用水和城市最小生態需水量為出發點,用以評價維持城市人類社會經濟活動和城市內生命支持系統基本生態服務功能的水量與本地可更新水資源供給能力之間的差距[2],以便估算流域或區域水代謝強度。將城市所使用的水生態足跡同城市可更新水資源供給能力相比較就會產生生態赤字或生態盈余。生態赤字表明該地區的水資源量超過了其水生態容量,城市水資源利用處于一種不健康的模式。如果基于生態服務功能的水量出現了赤字,則表明水生態足跡必出現赤字[3]。生態盈余則表明城市的水資源利用處于相對健康的模式。國內已有一些專家學者開始城市水生態足跡進行研究[4]。

    1.2 生態足跡模型

    生態足跡定義為:任何已知人口(某個個人、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的生態足跡為生產這些人口所消費的所有資源和吸納這些人口所產生的所有廢棄物所需要的生物生產面積[5]。生態足跡的一般計算模型為:

    其中,i為消費商品或生產生物的類型;cci為第i種消費商品的生產足跡;aci為第i種消費商品的消費總量;pi為第i種商品的生物生產單位面積產量;wi為第i種消費品或生物資源土地類型生產力權值;EF為某一地區的生態足跡總量。

    1.3 生態承載力與水生態承載力

    生態承載力可以看成是承載力在生態學中的應用。其概念可以分成狹義和廣義兩種。廣義的是指保持原有結構和穩定性前提下,生態系統對干擾的承受能力。包括自然和人類兩種干擾。而狹義的生態承載力主要指生態系統對人類活動干擾的承受能力。而水生態承載力是指水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等活動的承受力。城市水生態系統承載力是將這一地區地表水、地下水及回用污水扣除重復計算量即是該地區的水資源總量。有些專家研究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水資源開發利用超過30%-40%[6],則可能引起生態環境的惡化。這種計算承載力的方法太過“消極”[7]。本文按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的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建議,生態供給中扣除12%的生物生產土地面積用以保護生物多樣性。

    水生態承載力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N為人口數,rj為水資源全球均衡因子,Wt為該地區水資源總量,pi為水域平均產水量, 為水資源用地產量因子。

    2 水生態足跡計算模型賬戶建立及計算模型

    水生態足跡通常可以劃分為:淡水生態足跡(包括生活用水和生產用水) 、水產品生態足跡、水污染生態足跡[8]。根據生態足跡的描述,水生態足跡將和其他的各個帳戶一樣,將消耗的水資源量轉換成相應的可相互比較的水生態用地面積。根生態足跡法建立水生態足跡賬戶,將水生態足跡賬戶劃分為水產品生態足跡、淡水生態足跡和水污染生態足跡三個部分。

    2.1 水產品生態足跡

    在生態足跡模型中,被定義的水資源用地面積的衡量僅僅以水產品-漁業這一單一的指標作為評價。被細化后的水生態足跡模型中,水產品作為其中的一個賬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 為總的水產品生態足跡;為人均水產品生態足跡; N 為總人口; Ci 為水產品人均消費量;為區域平均水域面積生產能力; 指生態生產性土地類型中的水域;為均衡因子。

    2.2 淡水生態足跡的計算公式

    淡水生態足跡包括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三個方面。城市淡水生態足跡不僅包括居民的直接生活用水還包括用于經濟生產活動所消耗的淡水資源。城市淡水水生態足跡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為淡水生態足跡,為總人口數,為均衡因子。為區域平均水域面積生產能力;

    其中,為城市生態用水,為人類生活用水量,為城市生產用水。生活用水包括城鎮居民生活用水和農村居民生活用水。生產用水包括第一產業用水含農業、林業、畜牧業用水、魚塘補水和農村牲畜用水,第二產業用水含工業用水和建筑業用水、第三產業用水含商飲業用水和服務業用水,生態環境用水分河道內外用水,河道外用水包括城市環境用水和濕地補水等,河道內用水為改善江河湖泊水環境進行的調配水量等。

    2.3 污染物稀釋凈化用水足跡

    污染物凈化用水足跡指的是消納城市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超出城市水體承受能力的污染物而不斷對水資源的需求過程。為提高河湖稀釋凈化污染物的功能,使水質達到用水的最高標準,需人工補充額外的清潔水。鑒于這部分資料統計數據的缺失,因此對水污染生態足跡進行準確的衡量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本文不予討論。

    3 主要參數估計

    3.1 水資源均衡因子r

    在生態足跡模型中,由于各類生物生產性土地單位面積生產力差異較大,為了使計算結果轉化為一個可以比較的標準,給各類生物生產面積乘以一個等價因子,以轉化為可以相互比較的生物生產性面積。

    假定全球水資源產量因子為1,則區域水資源產量因子r為該區域水資源平均生產能力與全球水資源平均生產能力的比值,本文取黃林楠等根據WWF2002 計算的水資源均衡因子作為計算值。

    水域1為漁業 水域2為水資源均衡因子。

    3.2 平均生產能力

    在水文學中,平均產水模數的概念為計算時段內為地表水資源量與地下水資源量中扣除重復計算量除以計算區域的面積,公式如下:

    式中,V 為計算時段內區域的水資源總量(m3 ) ; S 為計算區域的面積( hm2 ) ; p為計算時段內的平均產水模數(m3?hm- 2 ) 。據世界資源研究資料,世界每年再生性水資源總量約42 ×104億m3 ,但專家們認為其中穩定徑流量只有14 ×104億m3 ,而5×104億m3流經沙漠無法利用,因此實際可以利用的河川徑流量為9 ×104億m3 ,其中還必須要有充足的水量留在江河湖泊中保持健康的生態系統,因此每年實際可供開發利用的水資源量僅僅只有3.24 ×104億m3。

    3.3 水資源產量因子

    在生態足跡模型中,通過用產量因子參數的計算方法,將不同類型生物生產性土地轉化成可以相互比較的土地面積。水資源產量因子是根據全球水資源平均生產能力確定的。

    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為水資源產量因子,V為研究區域單位面積產水量,Vg為全球單位面積產水量。將全球水資源產量因子假設為1,按所研究區域的水資源產量確定該地區水資源產量因子。

    4 結語

    通過對水生態足跡模型研究,可以度量人口對水生態的利用情況。根計算數據區域水生態足跡如果超出所能提供的水生態承載力,就出現生態赤字,如果小于區域的水生態承載力,則表現生態盈余。我們通過水生態足跡分析的指標可以衡量該區域的可持續性程度,從空間、時間二維的可持續性程度做出度量和比較,使人們能明確知曉現實距離可持續性目標尚有多遠,從而有助于確定和監測可持續方案實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董澤琴,孫鐵珩.生態足跡研究-遼寧省生態足跡計算分析[J].生態學,2004,24(12):2735-2739.

    [2]姜翠玲,范曉秋.城市生態環境需水量的計算方法[J].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32(01):14-17.

    [3]劉鑫,雷宏軍等.基于生態需水量的城市水生態足跡的研究[J].人民黃河,2008,30(06):41-43.

    [4]周文華,張克鋒,王如松.城市水生態足跡研究―――以北京市為例[J].環境科學學報,2006,26(09):1524-1531.

    [5]徐中民,陳東景,張志強.中國1999年生態足跡分析[J].土壤學報,2002,39(03):441-4455.

    [6]金書秦,王軍霞,宋國軍.生態足跡法研究述評[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09(04):26-28.

    [7]吳志峰,胡永紅,李定強等.城市水生態足跡變化分析與模擬[J].資源科學,2006,28(05):152-156.

    第8篇:淡水資源的特點范文

    關鍵詞:水 水資源 認識

    中圖分類號:TV21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2(a)-0224-01

    水是人類和一切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一項極寶貴的自然資源,同時也是工農業生產及可持續發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最為密切的是由大氣降水補給的河流、湖泊、土壤水和地下水等淡水資源。下面對水及水資源的認識分析匯報如下。

    1 地球上的水及水的循環

    1.1 水及水循環

    地球是被稱作水的行星,由大氣水、地表水、地下水構成地球上的水圈,其存在于地球表面。地球巖石圈、大氣圈、生物圈的水以固態、液態、氣態的不同形式存在,在太陽輻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以蒸發、降水、入滲和徑流等方式進行往復交替的運動,也就是水分的循環。

    地球表面積約5.1億平方公里,其中海洋面積3.61億平方公里,海洋占70.8%,陸地占29.2%。在陸地積蓄水中,人類生活和工農業生產可以直接利用的河流積蓄水量約0.17萬立方千米,淡水湖泊積蓄水量約10萬立方千米,合計為10.17萬立方千米。

    1.2 影響水循環的因素

    (1)氣象因素:如風向、風速、溫度、濕度等。

    (2)下墊面因素:如地形、地質、土壤、植被等。

    (3)人類活動:如水利措施和農林措施等。

    水循環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大氣降水、蒸發、入滲和河川徑流等,它們的動態水量比靜態水量大得多。相對不活躍的要素為;海洋水、冰蓋和深層地下水,其更新時間要幾千年,因其難以恢復,故對于這部分資源在開發利用時必須高度謹慎。

    1.3 地下水

    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面以下,存在于巖石和土壤的孔隙中可以流動的水體。地面以下的水并不都是地下水。地面以下的土層可分為包氣帶和飽水帶;包氣帶的土層中含有空氣,沒有被水充滿,包氣帶中的水分稱為土壤水。飽水帶中土壤孔隙被水充滿,含水量達到飽和,飽水帶中的水即為地下水。常見的井水、泉水都是地下水。地下水分布廣泛,水量也較穩定,是工農業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之一。地下水的過量開采(開采速度大于其補給速度)會造成地下水位的大幅下降,引起地面沉降。地下水位過高對農作物生長不利,會造成危害,若地下水含鹽量較高,則會產生土地的次生鹽堿化。

    2 水資源

    2.1 水資源的含義

    由于研究的領域不同,各國學者們對水資源一詞的理解均有差異,在我國的《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分別對水資源的定義為“地球表層可供人類利用的水,包括水量、水域和水能資源,一般指每年可更新的水量資源”。“自然界各種形態的天然水,并將可供人利用的水資源作為供評價的水資源”廣義上的水資源是指能夠直接或間接使用的各種水和水中物質,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具有使用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水都可稱為水資源。但水和水資源在自然物質概念上是不同的,水資源不等于水。在目前的技術經濟條件下,可供利用的水資源并不包括大部分海洋水、極地冰蓋和深層地下水,它們只能作為待用水資源,當技術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可以開發利用時,才能成為水資源。狹義上的水資源是指人類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能夠直接利用的水。本文提到的水資源,也就是在水利工程中要利用的資源均指狹義水資源范疇。

    總之,水資源應包括三方面內容:參與自然界的水分循環,可逐年恢復和更新的動態資源,可以利用并且能夠利用的具有價值的水。

    2.2 水資源的特點

    水資源不同于土地資源和礦產資源,從上述水資源的含義中,可看到水資源問題的廣泛性、重要性和復雜性。只有充分認識它的特性,才能合理、有效地利用。

    2.2.1 水資源的再生性和重復利用性

    地球上存在著復雜的、大體以年為周期的水循環。水循環是一個龐大的天然水資源系統,水汽以雨水的形式從空中降落到陸地上,經地面或地下流向下游,匯入海洋,再經太陽輻射蒸發回到大氣層中,這樣循環往復,使地表和地下的淡水處在水循環系統中,源源不斷地獲得大氣降水的補給,水便可以不斷供給人類利用和滿足生態環境平衡的需要。水資源參與自然界水循環,并且循環周期短,因此是一種再生資源。所以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越早,其價值越大。

    但對一定區域某段時間而言,年降水量雖有變化但總是有限值。水資源的超量開發,或動用區域地表、地下水的靜態儲量,必然造成超量部分難于恢復或不可恢復,從而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總之,水資源在一定合理開發利用狀況下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2.2.2 水資源時空分布的不均勻性

    水資源循環過程在自然界中具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分布。水資源地區分布的不均勻,使得各地區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條件上存在巨大的差別。

    同一地區中不同時間水資源的分布也不均勻,年際、年內變化幅度很大。區域年降水量因水汽條件等多種因素影響,呈隨機性變化,豐、枯水年水資源量相差懸殊,或交替、或連續出現。年內水資源變化也很不均勻,汛期雨量集中,不便利用,枯水期水量銳減,又滿足不了需水要求。

    為了滿足各地區、各部門的用水要求,必須修建蓄水、引水、提水、水井和跨流域調水工程,對天然水資源進行時空再分配。但興修各種水利工程要受自然、技術、經濟、社會條件的限制,且只能控制利用水資源的一部分或大部分。

    2.2.3 水資源的不可替代性及開發利用多用性

    一切生物體內都含有水。沒有氧氣可以有生命存在,但是沒有水便沒有生命。因此,水是維護動植物生命和人類生存所不可替代的物質。

    水資源在國民經濟建設的各行各業中占有重要地位,沒有水各項建設事業就不可能有發展前景。水既是生活資料,又是生產資料,工業供水、農業灌溉和人們日常生活都要消耗大量的水。這部分水在使用過程中大部分被消耗掉,少部分回歸,但往往已變成了污水。還有一些用水部門,不消耗水量,僅利用水體、水能。水資源可重復利用,如水力發電、水產、航運、旅游、環境用水(稀釋)等,它用而不耗的特點提供了一水多用的可能性。水也是推動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可替代的資源。

    2.2.4 水資源經濟上的兩重性

    水是重要的自然資源,一個地區水資源數量適宜且時空分布均勻,將為區域經濟發展、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和人類社會進步發揮重大作用。然而,在水量過多或過少的地區,往往又產生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水量過多容易造成洪水泛濫,內澇漬水;水量過少容易形成旱災。因此,應將興水利和除水害結合起來,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資源。

    參考文獻

    第9篇:淡水資源的特點范文

        織作用下,我國水資源情勢正在發生新的變化。水資源評價最新成果顯示,1980-2000年與1956-1979年水文系列相比,我國降水量平均減少6.0%,地表水資源量減少17.0%。如果不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勢必影響和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 水資源短缺形勢嚴峻

        經濟的快速增長,相應廢污水排放量將急劇增長;氣候變暖對中國降水、水資源和地區性的分配,以及可利用量帶來較大影響,北方地區水資源緊缺矛盾更加尖銳,南方地區洪澇災害可能更加嚴重。同時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降雨與徑流關系,產與匯流條件都在發生變化,有些江河的天然來水量己呈現衰減的趨勢。這對我國的供水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挑戰,中國將面臨解決水資源短缺和廢污水處理、水環境治理的巨大壓力。

        3 我國水資源管理問題

        目前我國水資源的國家級管理體制存在兩大問題:1)以經濟手段為核心的管理體制和形成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未完善;2)我國水資源管理目前處于分散的,沒有形成一個有權威的中央統一水管理體系。水資源的分散管理體制造成了用水浪費、水體污染、產業布局不合理等現象。水價過低,普遍用水浪費,在城市中缺乏強有力的節水政策措施,使城市工業和民用水量逐年上升并部分超量。水利用和水污染治理長期缺少明確的結合性政策,加劇了我國部分地區水體污染。

        4 水資源管理的發展趨勢

        水資源系統模擬作為水資源配置的主要技術方法,隨著水資源規劃的需求而產生和發展,已成為一個主要研究方向。目前,水資源管理的數學模型可以從不同的流域、區域、城市體系以及用戶、模型的復雜程度等方面加以考慮, 制定相應的管理規則及其計算機軟件。目前在多數發達國家中,利用計算技術和遙感技術,普遍地發展了水資源方面的地理信息系統和管理信息系統以及相關的各種輔助系統,這是加強水資源管理的強有力的技術手段。

        5 水資源模型軟件MIKE BASIN

        MIKE BASIN是由丹麥水利研究院開發,完全與ArcGIS整合的多種管理規劃工具。主要采用數學模型技術解決流域的地表水產匯計算,地下水資源的計算與評價,流域水環境狀況分析等具體問題;還包含進行水庫的優化調度和對水力資源進行模擬計算,對農業灌溉用水、城市工業、生活供水進行計劃調配等功能模塊。

        MIKE BASIN的特點是功能強大、操作簡單、使用方便、數據需求少。包括所有主要的水文過程,但過程描述被盡可能地簡化。基于ArcGIS,在現有GIS數據基礎上快速生成河網,利用熟悉的GIS工具進行編輯,結果可分層演示。

        6 MIKE BASIN應用實例

        MIKE BASIN軟件包括降雨-徑流、水質、土地利用管理等模塊。可從不同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上模擬流域從降雨到產匯流過程以及不同配置方案情景下流域水資源的供、用、耗、排水關系。MIKE BASIN 軟件應用于泰國北部的 Kok流域建立水資源模擬模型,對流域降雨—徑流、水資源供需分析及水污染負荷進行了研究。Storm B結合數字高程模型和MIKE BASIN軟件對美國北卡羅來納州Cape Fear流域現狀及規劃水平年水資源規劃管理進行了研究,隨著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的開展,MIKE BASIN軟件在我國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推廣,并在重大工程的水資源配置規劃、規模論證及方案比較中得到應用。MIKE BASIN 軟件為用戶提供了良好的人機交互界面,方便水資源系統網絡模型的建模,適合于不同時間尺度、空間尺度上的多方案比選。軟件具有計算速度快,結果分析直觀、可移植性和可擴展性強等特點,使水資源論證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另外,比較重要的是模型的率定參數應該取多大,應根據具體流域或區域給定具體的參數值,為避免需要更加專業的人才操作具體軟件,我們應該加大軟件通用化的創新。

        7 水資源軟件發展趨勢與總體設計

        MIKE BASIN軟件功能已經非常強大,處理信息非常方便,對于目前存在的水資源問題都有自己的解決方法,應該不需要新的問題解決模塊,就降雨-徑流問題來說,目前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水資源軟件依靠的模型及其模型參數的選取問題的解決,現有關于降雨—徑流的水資源軟件通用性均不太理想,可通過開創設計思路,通過多模型、模塊設計上輸入模型的權重因子,相對解決地區差異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站|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午夜片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av成人免费电影| 国产成人麻豆tv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看成人aa片无码视频吃奶 | 777奇米四色成人影视色区| 成人区视频爽爽爽爽爽|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二本 | 国产成人小视频| 成人看片黄在线观看|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成人一级黄色片|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2022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镇东影视|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96| 亚洲女成人图区| 亚洲av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在线|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 | 无遮挡韩国成人羞羞漫画视频| 2021国产成人午夜精品| 免费成人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俄罗斯一级成人毛片|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