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平衡的內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生態園林 生態平衡 生態效益
我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培育了中國優秀的傳統園林,在世界上獨樹一幟,成為我們國家寶貴的財富和民族的驕傲,需要我們認真地繼承與弘揚。隨著社會的發展,更要求我們的園林事業在繼承的基礎上必須有所創新,以適應時代的需要。面對新時代的綜合需求,園林內涵的進一步豐富,園林功能的多元屬性和園林建設規模化的發展趨向已經提到日程,園林由過去的封閉走向開放,由局部走向整體,由分散走向系統,已經成為園林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并成為園林這一建設行業鮮明的時代特征。物質和生態園林的產生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最高層次的體現,是順應時展和人類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城市園林綠化方面狠下功夫,先后實施了市區七條主干道綠化改造,城市園林綠化提位升檔、十萬大苗進城等重點綠化工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7.8%,綠地率達44.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2平方米,城市綠量得到大幅增加,綠化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城市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改變。為進一步搞好城市綠化工作,推動“生態興市”戰略的實施,確保城市綠化工作不斷上規模、上檔次,我市確定今年的城市綠化具體目標任務為:全面啟動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工作,加快建設全國一流生態大市步伐。要完成這一目標必須對生態園林有全新的認識。
一、生態園林的概念和科學內涵
生態園林是繼承和發展傳統園林的經驗,遵循生態學的原理,建設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科學的植物群落,建立人類、動物、植物相聯系的新秩序,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應用系統工程發展園林,使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同步發展,實現良性循環,為人類創造清潔、優美、文明的生態環境。從生態園林概念的產生和表述可以看出,生態園林至少應包含三個方面的內涵:1、具有觀賞性和藝術美,能夠美化環境,創造宜人自然景觀,為城市人們提供游覽、休憩的娛樂場所;2、具有改善環境的生態作用,通過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調節小氣候,防風降塵,減輕噪音,吸收并轉化環境中的有害物質,凈化空氣和水體,維護生態環境;3、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二、園林與生態平衡
一片森林,一個公園或一塊草坪就是一個生態系統。進一步,生物和非生物環境對城市生態系統來說就是缺一不可的。倘若沒有環境,生物就沒有生存的空間,也得不到賴以生存的空間,也得不到賴以生存的各種物質。因而也就無法生存下去。但僅有環境而沒有生物成分,也就談不上生態系統。從這種意義上講,生物成分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城市園林則是重中之重。園林植物既是系統中其他生物所需能量的提供者,同時又為其他生物提供了棲息場所。而且就生物對環境的影響而言,園林植物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正因為如此,園林植物在城市生態平衡中的地位和作用始終是第一位的。一個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狀態,除決定于環境條件外,更主要決定于園林植物的種類構成及生長狀況。
生態平衡是當前國內外最為關注的問題之一。在其自然界中,諸如森林面積減少,沙漠擴張,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氣候旱化,洪水泛濫,環境污染,人口膨脹等,都是生態平衡失調的表現。
人工、自然生態系統或人工生態系統,如農田生態系統或城市園林生態系統生物種類較少,食物網、食物鏈比較簡單,遇到自然災害或人為干擾,很容易使其結構破壞,影響整個生態系統功能的正常進行。人工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較低,只靠本身的自我調節能力維持有序的耗散結構,達到穩定的平衡狀態的能力差。在城市化過程中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發生變化,甚至破壞,特別是原有的生物群落大量減少或者不再存在,為了保持良好的城市環境與防治污染,必須在規劃或改建城市時,就應該把建立適宜的城市面積園林綠地系統列入規劃之內,奧德姆曾提出的一些大城市的建設中綠地面積應占1/3左右。我國目前規定新建城市綠地覆蓋率應占30%,改建城市不應低于25%,但現實中的甚少。國外有些城市如西德的波恩市綠地覆蓋率達33%,155平方米/人,公用面積人均23.4平方米。澳大利亞的堪培拉綠地覆蓋率達60—70%,人均公園面積70.5平方米。挪威的奧斯陸綠地覆蓋率占75%等這些城市綠樹環繞,芳草如茵,花卉簇擁,環境十分優美,同時對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維護城市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大力發展城市綠地系統,對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德;無為;天道;人道;生態平衡;天下大治
如何“以道佐人主”治國?郭店《老子甲》曰:“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第6-7簡)、“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第29-30簡)、“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17簡)、“為亡為,事亡事、味亡味”(第14簡)。對于“以道佐人主者”來說,要向圣人學習,“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第10-11簡),要“知足”(第6簡、第12簡),“含德之厚”,要像無知無欲的嬰兒一樣。
一、老子的“德”的天道內涵
“德”是人在社會活動中的品德和操守。“德”、“行”并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1]“德”是倫理學的核心范疇。從中國古代倫理思想發展考察,有兩種建構“德”(道德)理論的倫理觀,一種是儒家的心性倫理觀,一種是道家的天道倫理觀。
孔子曰:“天下之達道五,所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之達德也。所行之者一也。”“達道者,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知,所以知此也;仁,所以體此也;勇,所以強此也。謂之達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也。”[2]P28-29儒家的“道”乃“天下古今所共由之路”;“德”乃“天下古今所同得之理”。“道”“循其性之自然”[2]P17,“德”“行之者一也”。“知之者之所知,行之者之所行,謂達道也;…… 所以知者知也,所以行者仁也,所以至于知之成功而一者勇也。”“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2]P29知、仁、勇三者具備,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人生最高理想準則。
郭店《老子甲》曰:“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2-23簡)“道恒亡為”(第13簡),“道恒亡名,樸雖微,天地弗敢臣。”(第18簡)“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第33簡)老子認為,“道恒亡為”是“道”的特質,也是社會生活的原則。“道”對天下萬物,永遠無所求取。“道”永遠沒有法子稱說,其本真之匿而細微,然而,以天地之大卻不敢支配它。人生天地間,應該效法“道”,對社會無私奉獻,永遠無所求取;應當“視素保樸,少私寡欲”,像無知無欲的嬰兒一樣,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亡為”(無私奉獻,永遠無所求取)便是道家所推崇的人生最高理想準則。
老子的“德”是得之于“道”(天道)的人生準則,是以天道(自然之道)為內涵的。天道“亡為”,人得之于“道”,則應“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道“亡為”,幽隱無形的“道”顯現于萬物,萬物因“道”而生,“道”并不想得到什么,對萬物無私奉獻,永遠無所求取。因此,圣人守持無為之道而事事,對百姓不是用言語進行說教,而實施以德感化使其效法。一切順應自然,即使對百姓有所幫助,也不要以為自己出了多大的力;有所成,也不要自以為有功,因為不居功,所以功績不會失去。
有些人違背“亡為”的準則,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有所為而為之。這樣的人(為之者)沒有不失敗的。有些人辦一件事,不深入調查研究,單憑主觀想象,如此這般地拿出一套方案,硬著頭皮去實施。這樣的人(執之者)沒有不事與愿違的。因此,圣人“亡為”,所以事情一定會成功,“亡執”所以能把握住事情的發展變化。
圣人堅持“亡為”的準則,“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是故圣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欲,欲望。不欲,沒有貪欲。教,政教。不教,(對百姓)尊重而不教訓。圣人以沒有貪欲為其所欲,不以稀有的物品為珍貴;以不對百姓進行教訓為教,使有過失的人聞過而自返。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能順民意使百姓自然發展,而不妄為。
有些人違背“亡為”的準則,不“知足”,甚至貪得無厭。郭店《老子甲》曰:“罪莫厚乎甚欲,咎莫憯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恒足矣。”(禍殃沒有比過分的欲望更厚重的。災禍沒有比無止境地貪求其所愛更慘痛的。禍害沒有比不知滿足更大的。自知滿足的所謂“足”,這是永遠的滿足。)這是對“亡為”準則的正面表達。什么是“亡為”?“亡為”就是“知足”,就是沒有過分的欲望(甚欲),就是沒有無止境地貪求(欲得)。俗話說“知足常樂”,這就是老子的“亡為”之“德”經典概括。
儒家的心性倫理觀源于“天命之性”,孔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3]“性,即理也”,“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2]P17人性善惡是心性倫理觀的理論基石。道家的天道倫理觀源于“樸”,郭店《老子甲》曰:“樸雖微,天地弗敢臣。”(第18簡)老子認為“視素保樸,少私寡欲”乃治國之本。“素”,本也,性也。“樸”,真也。人的本真之性是天道倫理觀的理論基石。
郭店《老子甲》曰:“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 終日乎而不憂,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第33-35簡)“比於赤子”的德,是柔弱沖和之德。這種德乃人的本真之性的表現,是最可寶貴的。“和”,平和,和順。《左傳·文公十八年》孔穎達疏:“和者,體度寬簡,物無乖爭也。”這種任其自然之真的和順之德是最純粹的德。老子認為“物以和為常。”[4]認識事物的本質就是明察;過分追求物質享受就是兇兆;內心恣逞意氣就是不順從。事物旺盛就會走向衰老,由壯而老便會失去赤子之性,沒有生命力,這叫做不合乎道。從做人來講,應具有柔弱沖和之德。這是永葆青春的最純粹的德。只有這樣,才能做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有道德的人。
二、天道無為與生態平衡
老子的“道”,“可以為天下母”,是自然發展變化的根本和依據,即所謂天道。天道乃自然之道。郭店《老子甲》曰:“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天道員員,各復其根。”(第24簡)這是對自然發展變化規律的概括。“旁”,普遍。“居”,通“舉”,皆也,全也。“以”,有。“須”,止也。“復”,返也,意為復歸。“員員”(“員”通“圓”),圓貌,似輪常轉,意為周而復始。宇宙萬物是一個龐大的、錯綜復雜的生物鏈,在“道”(自然發展變化的總規律)地作用下,永無休止地,平衡地發展變化。萬物普遍地產生、發展,皆有終止和復歸。遵循自然發展變化的總規律(“道”),周而復始,各歸其根本。所謂終止和復歸、周而復始、各歸其根本,即:任何一個物種,前代“生命”終止,后代延續前代的“生命”(復歸),雖然有物種變異,但是,宇宙生物鏈絕不會出現缺環。這就是現代所說的“生態平衡”。如果一個物種,前代“生命”終止,沒有后代延續前代的“生命”,也就是說只有“終止”沒有“復歸”,違背了“周而復始、各歸其根本”自然法則,宇宙生物鏈就會出現缺環,宇宙的“生態平衡”就會遭到破壞,就會出現災害。
老子的“道恒亡為也”,是對自然之道的作用的概括。幽隱無形的“道”顯現于萬物,萬物因“道”而生,然而“道”卻默默無聞,永遠無所求取,對萬物奉獻著自己的全部力量。“卑道之在天下,猶小谷之與江海。”山間的小水流匯入江河,再匯入大海,江河浩蕩,大海澎湃,卻源于山間的小水流,沒有山間的小水流無以成江河,也無以成大海。山間的小水流是本,江海是末,自本而末,末而不離其本。在江河里,在大海里,山間的小水流永遠默默無聞,永遠無所求取。“卑道”(謙卑之道)在萬物之中,猶如山間的小水流在江海里一樣。這是對“道恒亡為”形象化解釋。
所謂“道恒亡為”,是說“道”默默無聞地奉獻著自己的全部力量,而對萬物永遠無所求取,在萬物周而復始、各歸其根本的發展變化中,除了“輔萬物之自然”以外,并不要求什么“名分”、“地位”,猶如山間的小水流在江海里一樣,永遠無聲無息。
如何保護宇宙的“生態平衡”?這是人類社會的事,自然世界不存在這個問題。對人類社會來說,如何保護宇宙的“生態平衡”,就是如何對待大自然的問題。郭店《老子甲》曰:“圣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道恒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忄爲
,忄爲
而欲作,將鎮之以亡名之樸。夫亦將知足,知以靜,萬物將自定。”(第12-14簡)“輔”,佐助。“自然”,不經人力干預而自由發展。“能為”,能有所作為。“弗能為”,不要妄為。“忄爲
” ,和
諧
。“作”,通“詐”,詐偽。“鎮”,安也。人類與除人類以外的宇宙萬物是共生關系,不是敵對關系,除人類之外的宇宙萬物,包括天空、大地、陽光、空氣、山川、湖泊、動物、植物以及所有生物,構成人類的生存環境(大自然)。人類社會的的發展、進步,對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大自然),必然要進行改造,但這種改造只能是建設性的,不能有絲毫的破壞。對人類的生存環境(大自然)的改造,只能“輔萬物之自然”(幫助萬物自然發展),而“弗能為”(不要妄為)。如果能保有“道恒亡為”的這種對萬物無所求取的精神,人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就不會進行掠奪性的開發,就不會造成對大自然“生態平衡”的破壞。人類如果不破壞大自然的“生態平衡”,宇宙萬物就會和諧共生、平衡發展。宇宙萬物在和諧共生、平衡發展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不平衡的狀態(有詐偽),無以名狀的物之真性(亡名之樸)將會使之安定。宇宙萬物(除人類以外)不會有貪欲(夫亦將知足),宇宙萬物在不平衡之后,自然會出現新的平衡。
老子在兩三千年前關于宇宙“生態平衡”(“萬物旁作,居以須復也。天道員員,各復其根。”)的論述,以及對天道無為(“道恒亡為”)的熱情贊揚,是中華文明寶貴的思想財富,是中華民族對世界的偉大貢獻。然而老子關于宇宙“生態平衡”的論述,長期以來并沒有受到重視,“道恒亡為”也被曲解。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不肖的后代子孫,在貪欲的支配下,對大自然進行掠奪性的開發,恣意妄為,使宇宙“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在人類的生存環境逐漸惡化的今天,在一些先進思想家、政治家的呼吁下,人們才開始重視宇宙“生態平衡”問題。保護宇宙“生態平衡”,是整個人類社會的事情,不只是某個國家、某一地區的事情,必須引起全人類的重視。現在有些國家,已制定了保護宇宙“生態平衡”的有關政策,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但這還遠遠不夠,必修全世界所有的國家、所有的地區,所有的人都行動起來,長期地堅持,矢志不渝地奮斗,才可能使已經惡化的生存環境逐漸得到改善。 三、人道無為與天下大治
老子的“道”,是支配天下萬物的原動力,“知足”、“不爭”、“不欲尚盈”、“輔萬物之自然”等,既是自然法則,也是社會生活的準則。對人類社會來說,這些法則或準則都是“天道無為”的體現,即“人道無為”。人道無為乃治世之道。“治”和“亂”相對,有天下大亂,必有天下大治。
天下大亂的根源是什么呢?郭店《老子甲》曰:“罪莫厚乎甚欲,咎莫憯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第5-6簡)“罪”,禍殃,使社會不安定。“咎”,災禍,使社會秩序混亂。“禍”,災難,使社會苦難深重。“罪”、“咎”、“禍”,同義詞連用,程度層層加深。“甚欲”,過分的欲望。“欲得”,無止境地求取。“不知足”,貪得無厭。郭店《老子甲》認為過分的欲望是社會不安定的根源,無止境地求取是使社會秩序混亂的根源,貪得無厭是社會苦難深重的根源。社會不安定、秩序混亂、苦難深重,必然天下大亂。
要想天下大治,必須治本。過分的欲望、無止境地求取、貪得無厭,是天下大亂的根源,但不是本。本是什么?老子認為,人為什么會有過分的欲望,為什么會無止境地求取,為什么會貪得無厭?這是因為人失去本性,是人異化的結果。要想天下大治,首先要恢復人失去的本性。道家認為人的本性是“樸”,只有“視素保樸,少私寡欲”才能治理好邦國,求得天下大治。“視素保樸”,“視”,活也。“素”,本也。“保”,通“褒”,大也。“樸”,物之本真之性。所謂“視素保樸”就是活其本性以大其真。活其本性以大其真,以求得人之本性的復歸。人之本性復歸的意義在于懷藏柔弱沖和之德。懷藏柔弱沖和之德的人,是最高尚的人,是最純粹的人。懷藏柔弱沖和之德的人,就是達到“無為”(“知足”、“不爭”、“不欲尚盈”、“輔萬物之自然”)境界的人,就是道家的“圣人”,或“真人”。“少私寡欲”,“少”,輕視。“私”,利己謂之私。“少私”,輕視利己謂之私,正面表述就是“毫不利己”。“寡”,減少。“寡欲”,與甚欲相對,正面表述就是“反對貪欲”。“少私寡欲”是針對造成天下大亂的甚欲、欲得和不知足而言的。所謂“少私寡欲”就是輕視利己之私反對貪欲。輕視利己之私、反對貪欲,以遏制貪欲橫流。
“視素保樸,少私寡欲”是春秋道家的治國方略,“人道無為”是春秋道家保證“視素保樸,少私寡欲”治國方略得以實行的思想路線。春秋道家還在“人道無為”(道家的“德”)思想指導下提出了求得天下大治的方針,這個方針就是“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正”,不偏邪,指不偏邪的正道。“奇”,出人意料,指出奇制勝的戰略戰術。“事”,謂征伐。“亡事”,即“無事”,沒有戰事。“邦”,諸侯封國。“天下”,指中國范圍內的全部土地和人民。春秋道家的所謂“不偏邪的正道”就是“無為”之道,就是“視素保樸,少私寡欲”之道。用這樣的正道才能治理好邦國,治理好邦國才能治理好天下。春秋道家提出所謂“出奇制勝的戰略戰術”并不是為了攻伐,而是為了防衛。“用兵”是為了保衛邦國的治理成果。“以兵強于天下”不是“以道佐人主者”之所為。春秋道家的所謂“沒有戰事”,就是“不欲以兵強于天下”之意。“以亡事取天下”,意思是說,只有使老百姓安居樂業不受戰事的禍害,老百姓才能擁護你,你才能取天下。
天下大治要人來治,春秋道家把大治天下的希望寄托在侯王身上,希望侯王以圣人為榜樣,保有“道”的永遠無所求取的精神,“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為亡為,事亡事,味亡味”,最后能“以亡事取天下”。春秋道家認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美”和“善”都是不可窮盡的,侯王一定要像圣人一樣“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斷提高自身的“美”、“善”修養,實現天下大治。春秋道家的所謂“美”,就是“知足”、“不爭”、“不欲尚盈”、“輔萬物之自然”等美德;所謂“惡”,就是“甚欲”、“欲得”、“不知足”等惡行。所謂“善”,就是做保有“道”的永遠無所求取精神的善人;所謂“不善”就是不做有“過分的欲望”、“無止境地求取”、“貪得無厭”的惡人。“美”與“惡” (丑,不美)、“善”與“不善”(惡)是對立的存在,在一個人身上,不是此長彼消,就是此消彼長。當人們不滿足于自己的“美”、“善”行為的時候,“惡”(丑,不美)、“不善”(惡)的行為就會受到遏制;當人們滿足于自己的“美”、“善”行為的時候(“皆知美之為美”、“皆知善”)的時候,“惡”、“不善”的行為就開始了(“惡已”、“不善已”)。這意思就是說,天下人應該永久保有“知足”、“不爭”、“不欲尚盈”、“輔萬物之自然”等美德,永久保有“道”的永遠無所求取精神,切忌“甚欲”、“欲得”、“不知足”等惡行,不做有“過分的欲望”、“無止境地求取”、“貪得無厭”的惡人。只有自覺地保有“知足”、“不爭”、“不欲尚盈”、“輔萬物之自然”等美德,自覺地做保有“道”的永遠無所求取精神的善人,才能自覺地反對“甚欲”、“欲得”、“不知足”等惡行,反對有“過分的欲望”、“無止境地求取”、“貪得無厭”的惡人。如果天下人都如此,天下必然大治。
[參考文獻]
[1]周禮.地官.師氏[M]“以三德教國子”鄭玄注.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關鍵詞:市場生態 工商行政管理 要求 關系
工商行政管理是一項綜合性的行政執法工作,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各個領域。具體是指為了建立和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國家通過政府主管市場監督管理和行政執法機關,運用行政和法律手段,對進入市場的商品生產經營者及其市場行為進行的監督管理。總理提出:“要依法監管,提高執法水平和效能;維護公平,切實保護消費者和企業的合法權益;搞好服務,促進城鄉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工商行政管理的地位更加重要,任務更加艱巨,對其要求也越來越高。工商行政管理作為政府監管的重要力量,更需要新的改革和突破,以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需要。
市場生態思想
市場生態思想需要從市場談起,市場是伴隨著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而產生和發展的,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并隨著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而逐步發展。市場將社會、經濟、生態三個方面的諸多因子組織起來,是實現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促進“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SENCE)”良性運行及協調發展的關鍵之所在。良好的市場運行及協調發展關系到資源配置的有效性,關系到社會、經濟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最終關系到人類自身的全面發展。在市場研究中引入生態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將環境、資源等自然因子納入到衡量市場發展狀態指標體系,擴展了市場系統的內涵,初步形成了市場生態思想。可以說,市場生態思想是市場理論與生態學理論之間的交叉融合,研究生態理念在市場系統中的運行和發展。它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生態理念當中“有機、平衡、協調、系統”的內涵,協調市場系統運行中人與環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系統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
現階段市場生態思想主要是借用“生態”一詞的廣泛內涵,將生態學的相關原理借鑒到市場研究中,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借“生態”一詞以表達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市場生態”被理解為“市場生態環境”,具體指某市場主體外界影響因子的總和。市場生態環境首先是市場的諸多因子在一種均衡條件下的環境狀態,系統自身也會有演化與進化。再者,市場生態環境成為一種理想的市場狀態,為生態市場的建立和完善提供目標和參考,以促使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生態學原理與市場學原理之間的相互映射研究,如生態平衡與市場平衡、生態規律與市場規律、生態效果與市場效果、生態位與市場細分、生態競爭與市場競爭等的相互關系及其在市場發展中的作用。同時,將市場生態思想運用到具體市場系統與生態系統研究中,協調市場經濟中參與者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推動市場系統與生態系統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
目前,市場生態思想的研究還未形成氣候,其自身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筆者認為市場生態是指在一定時空范圍內,社會經濟活動中市場各行為主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具體是指一個由經營者、消費者、協調者、監管者以及在其中生成、運行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自然等組成的動態平衡的市場生態系統。這是一種競爭關系,也是一種相互依存、協調合作的關系。
市場生態思想對工商行政管理的新要求
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與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推進,特別是十七大提出構建服務型政府,進一步明確了政府行政體制改革的方向。市場生態思想正是運用生態學的相關原理研究具體市場問題,對作為市場的監管者的工商行政管理的理念、手段和方式提出了新要求。
(一)對工商行政管理理念的要求
長久以來,工商行政管理者把自己定位在管理者的角色。一個在上,一個在下。一個是管理者,一個是被管理者。市場生態思想要求工商行政管理者意識到自己不但是管理者,更是市場生態的參與者。市場生態思想將工商行政管理放在與其他市場參與者平等的地位上,與經營者、消費者、協調者一起組成了市場參與的各方,應由管理為主轉向服務為主。這就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改變過去“政府本位”的思想,無論是做決策,還是具體工作,都不能再僅僅從政府部門的角度出發,應了解市場需要工商行政管理做什么、怎么做,以此為出發點安排工商行政管理工作。
(二)對工商行政管理手段的要求
市場生態思想認為以集貿市場、店鋪商業為代表的傳統市場形態將發生重大調整和改變;特許經銷、直達供貨、倉儲式銷售、網上交易、電子商務等現代流通模式普遍采用,這些變化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應由過去運用單一的行政執法轉變到法律、行政、經濟、道德、信息等多種手段共同實施,特別是對信息技術的運用,建立社區、網上以及流動工商工作站三位一體社會服務網絡,全面滲透到市場運行的各個環節。工商行政管理需要通過自身信息的有效整合,積極開發投資、交易、消費指南、市場專項預警、市場秩序評估等深層信息服務產品,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三)對工商行政管理方式的要求
工商行政管理是從計劃經濟延續過來的,將“檢查多少次,出動多少人、罰款多少元、宣傳多少次”等指標當成目的。工商行政管理方式需要必要的改變,必須站在市場生態的角度思考工商行政管理方式的新要求。工商行政管理方式要逐步由駐場式的靜態管理向以市場巡查制為主要形式的、多種管理方式并存互為補充的動態的事前、事中、事后相結合的系統化管理。重點要放在加強工商行政管理與其他監管者之間協調配合,通過不同層面的信息共享,形成管理合力,實現市場生態的自我凈化。
工商行政管理與市場生態之間的關系
市場生態思想以全新的生態視角認識工商行政管理,強調市場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經營者、消費者、監管者和協調者等多方市場生態主體共同參與。工商行政管理作為典型的監管者,獨立于經營者、消費者和協調者的行為之外,與市場生態參與者扮演多重關系。
(一)與經營者是管理與服務的關系
經營者是指由源頭生產到末端消費整個產業鏈中,從事生產經營或提供服務的企業和個人。在以往的市場活動中,工商行政管理更多的是充當裁判者的角色,側重于事后處理和處罰,管理大于服務。2011年曝光的“染色饅頭”、“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多為事后監管。隨著社會對工商行政管理要求的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需要強化服務意識,豐富服務手段,順應市場發展規律,變被動管理向主動服務轉變。工商行政管理與經營者的關系要緊緊圍繞市場準入、維護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保護知識產權、消費維權、規范直銷打擊傳銷、食品安全等六大職能,打破“以罰代管”、“一罰了之”的觀念,遵循服務觀念,在服務中實現管理,在管理中體現服務。
(二)與消費者是引導與培育的關系
消費者是指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各類主體。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經營者營銷手段越來越多樣化,侵權手段花樣翻新,欺騙性大,消費者難以識別。尤其是特殊商品的維權,需要技術性、專業性比較強,消費者難以有效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于消費者而言,工商行政管理更多的體現在引導理性消費和培育消費主體的功能,一方面引導消費者健康消費,以宣傳培訓、信息公示等多種形式修正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倡導科學、健康、文明消費。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層次的消費者特點,培育出具有自我保護能力和商品知識的消費主體,增強消費者的法制意識、維權意識。如通過新聞媒體、在公共場所設置“12315 維權公示信息牌”等方式,及時進行消費警示和提示,對消費者反映較多的問題和案件及時曝光。
(三)與協調者是調動與促進的關系
協調者是協調市場主體間利益、維護市場生態平衡有序的主體,包括各類行業協會和自律組織。我國市場經濟是從計劃經濟轉型而來,政府主管部門過于強勢,行業協會組織發育不夠健全。協調者要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自我約束”的功能,扮演經營者和監管者之間的劑角色。工商行政管理應作為促進行業自律發展的牽頭部門,發揮政府組織優勢,加強與協調者的溝通合作,充分調動其積極性,扶植、引導和促進行業協會和自律組織建設,協助建立健全規范制度,虛心聽取和認真接納來自協調者的意見和建議。如北京某工商行政管理分局積極建議政府出臺扶持政策,搭建農業合作組織發展的綜合服務平臺,建成以“一花三果”(百合花、蘋果、草莓、柿子)為主導產業的農業合作組織。同時,發揮其在廣告、商標、合同方面的優勢,提供信息和幫助,促進農業合作組織的發展。
(四)與其他監管者是配合與制約的關系
監管者是指規范和監督市場參與者行為的主體,主要包括政府相關監管部門。市場生態思想認為市場生態涉及公安、質檢、衛生、文化、城管、建設、金融、農業、專利、工商、旅游、稅務等多個監管者,僅僅發揮某個監管者的作用不可能維持好市場生態平衡。監管者在參與管理的過程中明顯帶有一個救生圈參與管理,看似工作到位,實際是在自我保護,彼此之間采取等、靠、推的方法,逃避管理責任,形成“有人管又無人管”狀況。如在治理傳銷、違法醫藥廣告、電視直銷、電子商務等領域上,由于缺乏統一協調,沒有形成完整的監管鏈,很難說實現了監管者各負其責。工商行政管理作為政府主要的監管者,要積極協調和配合好涉及到分段監管的其他監管者的工作,通過各環節無縫隙銜接和信息共享,發揮主動服務意識,共同維護市場生態平衡。對于相關監管者的危害市場生態平衡的行為,工商行政管理要進行必要制約。同時,應積極推動地方各級政府的領導和組織協調,形成屬地管理和聯席會議機制,實現各類監管資源的有效整合。
綜上,市場生態思想是市場理論與生態學理論的有機融合,體現了生態理念中“有機、平衡、協調、系統”的內涵。工商行政管理作為政府主要的市場監管者,更需要創新理念,制定相應措施,維持市場生態平衡,促進整個市場生態系統的不斷向前發展與進化。本文只是對工商行政管理與市場生態思想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分析,還有許多更深入更細致問題有待今后進一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徐偉,劉國慶.工商行政管理學[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2.馬世駿,王如松.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J].生態學報,1984,9(1)
3.周伯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努力實現“四個統一” 進一步開創新形勢下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新局面[J].工商行政管理,2007(15)
4.沈懿,左京生.服務型政府的構建與工商管理體制轉型[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9(6)
5.高宏.淺議我國工商行政管理機制[J].商業文化,2009(9)
6.王眾孚.不斷提高執法效能 切實規范執法行為[N].中國工商報,2006-7-22(A02)
7.陳潭.以民為本、和諧管理與公共服務模式創新[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06(7)
8.齊寒石.充分發揮工商行政管理職能 積極推進和諧社會建設[J].武漢學刊,2007(6)
9.何四娥,段彥.WTO規則體系與我國政府的市場監管[J].蘭州學刊,2004(6)
10.樓崇.循環經濟理論與汽車市場生態平衡[J].中華汽摩配,2006(1)
11.楊智強,樓崇.“市場生態文化”及其價值內涵分析[J].現代企業文化,2008(11)
12.楊智強,樓崇.“市場生態”思想及其理論支持剖析[J].現代商業,2009(3)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內涵;途徑和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D6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16-0028-02
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是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剛剛閉幕的黑龍江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報告把大力加強生態建設保護作為實現全省更好更快更大發展的“戰略任務”之一,作出了科學部署。為了更好地推進黑龍江省生態建設保護,本文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意義、內涵、途徑和保障體系進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深刻認識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內涵
在國際國內生態環境日趨惡化、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到環境約束的情況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逐漸形成共識。黨的十七大把生態文明和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作為“四大文明”之一。總書記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要求。這無論是從認識上還是工作上,都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推向了一個更高的階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四大文明”的關系上,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生態文明的內涵。
從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來看,生態文明是在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特別是工業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礎上產生的,是人類社會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生態文明的前提是尊重和維護自然,維護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發展的生態平衡;生態文明的宗旨是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生態文明的內涵是建立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生態文明的著眼點在于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相對于傳統的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是人類更高形態的文明,是更加適合自然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文明。
從人類文明的共時態來看,生態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共同構成現代文明體系。一方面,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離不開社會主義的生態文明。沒有良好的生態條件,人類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質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沒有生態安全,人類自身就會陷入最深刻的生存危機。從這個意義上說,生態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和前提,沒有生態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人類自身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必須將生態文明的內容和要求內在地體現在人類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識、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并以此作為衡量人類文明程度的一個基本標尺。也就是說,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內在地要求社會經濟與自然生態平衡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內在地包含著保護生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法規;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內在地包含著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的思想觀念和精神追求。
從生態文明的實質來看:它首先是可持續的發展觀,即一種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其根本要義是要求人們從傳統文明的發展方式中解脫出來,轉向新的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式,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其次,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觀,是對傳統人類中心主義的揚棄,是基于對人與自然關系的重新認識。歷史經驗表明,當人類與自然處于平等、互利、和諧關系的時候,自然也能為人類提供良好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最后,它是健康文明的綠色消費觀,既強調消費的重要作用,又強調消費和再生產環節與環境的動態平衡,有利于取得人類社會和自然的協調發展。不僅滿足當代人的消費需求和安全、健康,還滿足后代人的消費需求和安全、健康的社會消費方式。
二、大力發展生態經濟
發展生態經濟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黑龍江省要實現建設富強龍江、文明龍江、和諧龍江、大美龍江和幸福龍江的發展目標,很重要的前提就是找到更科學、更合理、更可持續的后發趕超路徑,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既最大限度提升發展速度、增加經濟總量,又最大限度降低消耗、減少污染,實現綠色發展、低碳發展。
一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創建循環經濟示范區,加快建設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和再生資源基地,完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延伸產業鏈,實現資源、能源和廢棄物的合理有效利用。依法實行清潔生產強制審核,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節能環保技術,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和升級,實現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開展環保專項治理活動,建立淘汰落后產能退出機制,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積極推進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建立清潔發展機制。加快新能源開發和建設,促進能源結構的優化調整。以提高能效和碳生產率為核心,發展低碳經濟。鼓勵建立產業發展基金,著力培育符合國家產業導向、市場前景廣闊、具有持續發展優勢的光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和環保產業。
Guidedbytheoriesofecology,greenculturewasadeeprev-olutioninthemindareaofhumanit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wasitsfundamentalgoal.Thedailylifeofhumanhadco-nnectedwithgreencultureverycloselyfromgreenmind,greentechnologytogreenindustry''''sproduction,greenfood,greenc-onsume,greenwrapping,greenliterature.Thedevelopmentandc-ontentofgreenculturewereanalysed,andtherelationshipa-monggreenculture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ecologyw-erediscussed.
【關鍵詞】綠色文化/可持續發展/生態學GreencultureSustainabledevelopmentEcology
綠色文化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文化[1]從狹義上講,綠色文化是人類為適應環境而創造的一切以綠色植物為標志的文化,包括采集狩獵文化、農業、林業、城市綠化以及所有的植物學科等;從廣義上講,綠色文化是人類與自然環境協同發展、和諧共進并能使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包括持續農業、生態工程、綠色產品、綠色包裝、綠色消費、綠色交通、綠色文學等,也包括有綠色象征意義的生態意識、生態哲學、環境美學、生態藝術、生態旅游以及生態倫理學、生態教育等。生態學的理論和原則是綠色文化的精髓,可持續發展的理論是綠色文化研究的核心。
1綠色文化的發展演化
本世紀中期發達國家相繼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但發展中國家仍處在落后的傳統農業階段。從60年代開始,人類掀起了一股推動糧食高產的綠色革命。這股“綠色浪潮”最早關注的是如何提高谷物產量,在1950年至1987年的30年間,世界谷物產量增加超過1.64倍。綠色革命伴隨的是農業的高投入,且綠色革命運動是由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推行的。由于發達國家的退卻,綠色革命思潮在70年代被自然農業思潮所取代。自然農業思潮包括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再生農業、生物農業、自然農業等。80年代可持續發展思潮又取代自然農業思潮并成為當前世界熱點。在1996年羅馬舉行的世界糧食安全首腦會議上綠色革命重被提起,只是被賦予了新的內容[2,3]。90年代的綠色革命首先強調應與社會經濟環境相結合,其次是應建立在可持續發展基礎上,如防止單一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在原生鏡和非原生境中保持大量的基因庫、發展灌溉要防止次生鹽漬、發展耕作制度多樣性、提倡病蟲害綜合防治、重視土壤保護等。
在綠色革命興起的同時,綠色組織開始成立。70年代美國成立了數百個青少年環境保護組織,發起了保護地球生態平衡的“地球日”活動。此后各國紛紛成立綠色組織,英國、德國、日本等還成立了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宗旨的政黨——綠黨。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21世紀議程》,象征著人類進入保護環境、崇尚自然、以可持續發展為標志的“綠色時代”,隨之而起的是以崇尚自然、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降低資源消耗、促進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特征的綠色文化的誕生。
2綠色文化與可持續發展
樸素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由來已久。“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首先由國際保護同盟提出,該同盟從生態學角度出發強調人類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滿足當代人的最大持續利益又能保持其滿足后代人需求與欲望。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為世人普遍接受的可持續發展概念,認為可持續發展就是“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4]。可持續發展包括生態可持續性、資源可持續性、經濟可持續性和社會可持續性[5],呼吁人們放棄高消耗、高增長、高污染的粗放型生產方式和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要求人類在生產中盡可能少投入、多產出。
從可持續發展的內涵與外延可看出,可持續發展準確反映了人在自然界的位置及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科學的反映觀[4]。這樣,就把以人為主體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染”上了“綠”意,并使綠色文化獲得了價值尺度。因此,可持續發展觀的確立推動了綠色文化的發展,同時也賦予了綠色文化更深刻的內涵。
3綠色文化與生態學
生態學理論強調自然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統一性,平衡的生態系統具有物種間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和諧、高效、有序的特征。生態學理論認為,有人類參與的生態系統是一個不同于自然生態系統的以人為主體的復合生態系統,由于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使人處于復合生態系統食物鏈“金字塔”的頂端。但是,無論人類改造自然的欲望和能力有多大,都必須遵循生態平衡理論,都必須而且應該從人的自然屬性出發把人降到一般消費者的地位、強調“人—社會—自然”系統的協調[6]。因此,人必須將人的自然化與自然的人化相統一,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建立在生命支持系統和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上,形成“文明的生態觀”。
綠色文化以崇尚自然、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降低資源消耗、促進資源永續利用為基本特征,因此生態學理論關于人居生態系統的闡述與綠色文化的基本特征相吻合。綠色文化是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的文化,生態學理論為綠色文化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成為綠色文化的精髓所在。
4綠色文化的表現
4.1綠色思想
綠色思想是建立在充分認識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的基礎上的思想意識。綠色思想認為,一個物種主宰世界的自然史是最不穩定的自然史。在人類與自然的長期斗爭中,人類終于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人們必須放棄“先污染后治理”的“黑色”工業化道路,走一條與自然界相互協調、共同繁榮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現代化道路,用“綠色”文明取代工業主義的“灰色”文明[7]。
4.2綠色科技
綠色浪潮的興起加深了人們對科學技術的思考,科學技術在為人類創造一定財富的同時也會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后果,如“六六六”、“DDT”殺蟲劑的發明和應用。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后果或創造的財富是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科技是“反生態”的、“反綠色”的,而促進可持續發展、有利于保護環境的科技是綠色科技。綠色科技是能夠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能優化生態系統結構的科技系統,其特征是在創造明顯經濟效益的同時不損壞或不影響生態平衡。綠色科技要求在設計產品時必須按照環境保護指標選用合理的原材料、結構和工藝,在制造和使用過程中降低能耗、不產生毒副作用以及產品設計有利于拆卸和回收、利用并保證產生最少的廢棄物。
4.3綠色產品
綠色產品指符合“環境標志”(Environmental-Labelling)要求的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環境標志標準對綠色產品在環境保護、資源消耗、人類健康等方面提出具體的要求,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一股保護環境的綠色沖擊波[8]。
為增強競爭優勢,企業紛紛設計綠色目標,開發綠色技術和研制綠色產品,涌現出的綠色工業產品有綠色汽車、綠色計算機、綠色冰箱、綠色電視機、綠色紙張、綠色服裝、綠色玩具、綠色能源、綠色水性涂料、綠色可降解塑料等。
綠色農業產品主要指綠色食品。綠色食品標準規定禁止使用化肥農藥、土壤中不含重金屬、灌溉用水必須無污染,強調綠色食品在其原料的生長、加工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應最小。
4.4綠色消費
綠色消費的含義是多重的,它包括:
一、人類的消費活動無害于環境;
二、人類的消費活動應做到對自然資源的“適度”和綜合利用;
三、人類一切消費活動應符合生態系統物質和能量流動的規律,不能因畸形消費而破壞生態系統的“食物鏈”[9]。綠色消費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具體表現為人們對綠色產品的青睞。
4.5綠色包裝
綠色包裝是一種不產生垃圾的包裝,其基本特征是強調在生產環節中就考慮包裝品使用后能夠盡快回收而避免或減輕對環境的污染。
由于與日俱增的包裝廢棄物已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污染,而且導致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綠色包裝已在全世界達成共識,成為全球包裝的趨勢。目前,技術發達國家都在積極探索解決塑料降解問題,并嘗試一些替代方法。
4.6綠色住宅
綠色住宅是符合生態要求且不污染環境、不危害人體健康的住宅,它是生態學、建筑學和園林學相結合的產物。其特點是:盡量使用天然材料,盡量使用天然能源與再生能源,采用節能技術和防止污染措施,宅址選在遠離污染源的地方。荷蘭、日本建筑師按上述特征設計出生態住宅,這些住宅均采用不影響人體健康的建筑材料、不用空調器、采用節能光源。
4.7綠色文學
狹義講,綠色文學是以描寫自然、歌頌綠色、激發與引導人們向往自然和保護自然的文學作品,如中國古代許多著名的詩人出于對綠色生命的熱愛、將自然品格視為人類道德品格的母體、將自然之物人格化。“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淡泊,“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高潔優雅,無一不激發人們對自然的美好向往。廣義講,綠色文學是以反映社會環境問題、抨擊破壞環境的丑惡現象、提高人們的綠色意識、倡導生態平衡、宣揚綠色文化的文學作品,如R·卡爾遜的《寂靜的春天》、羅馬俱樂部的《增長的極限》等。綠色文化是關系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文化,因而圍繞關注綠色文化而創作的綠色文學具有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周鴻。何謂綠色文化。森林與人類,1997,(1):4
2丁樹榮。綠色技術。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3孫家濤。綠色設計的現狀與展望。環境科學動態,1996,(2):13~15
4余謀昌。全球變化的人的因素。自然辯證法通訊,1992,(5)21~26
5嚴立冬。簡論可持續發展的持續特征。農業現代化研究,1997,(3):155~157
6張長元。從綠色消費到綠色技術到綠色設計。環境科學進展,1997,(3):16~19
7趙紅州。生態文化應急行。森林與人類,1997,(4):4~10
關鍵詞:生態園林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物種多樣性
一生態園林的概念與科學內涵
生態園林主要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如互惠共生、生態位、物種多樣性、競爭,化學互感作用等)所建設的園林綠地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喬木、灌木、草本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在一個群落中,種群間相互協調,有復合的層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態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夠充分利用陽光、空氣,土地空間、養分、水分等,構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群落,它是城市園林綠化工作最高層次的體現,是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工業化的高度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劇,給人類帶來了生存環境的危機,這一嚴峻的現實,迫使人們保護自然生態環境、仿造自然環境,以謀求優良的生存環境,把園林綠化作為主要手段,因勢利導地利用對城市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有利因素和改造不利的因素,從整治國土,促進生態平衡的高度全面綠化人類的生存環境,將園林綠化事業推向生態園林的新階段。〔1〕
生態園林的科學內涵在于:①依靠科學的配置,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為人們提供一個賴以生存的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②充分利用綠色植物,將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和生物能的轉化率,調節小氣候,吸收環境中的有毒有害氣體,衰減噪聲,調節生態平衡;③美化景觀、在綠色環境中提高藝術水平,提高游覽觀賞價值,提高社會公益效益,提高保健休養功能,為人們提供更高層次的文化、游憩、娛樂需要和人們生存發展的綠色生態環境。
二生態園林的主要功能
生態園林的功能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講,主要體現在調節小氣候,改善環境質量和美化景觀方面。
(一)調節小氣候
L.J.Batten認為:小氣候主要是指從地面到10余m至10Om高度空間內的氣候,這一層正是人類生活和植物生長的區域和空間。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活動、植物的生長和發育都深刻影響著小氣候。
植物葉面的蒸騰作用能調節氣溫、調節濕度、吸收太陽輻射熱,對改善城市小氣候具有積極的作用。研究資料表明,當夏季城市氣溫為27.5℃時,草坪表面溫度為20℃~24.5℃,比地面低6℃~7℃,比柏油路面低8℃~20.5℃,而在冬季,鋪有草坪的足球場表面溫度則比的球場表面溫度提高4℃左右。
由于綠色植物具有強大的蒸騰作用,不斷向空氣中輸送水蒸氣,故可提高空氣濕度。據觀測,綠地的相對濕度比非綠化區高10%~20%,行道樹也能提高相對濕度10%~20%。
城市的帶狀綠地,如道路綠化與濱江濱湖綠地是城市的綠色通風走廊,可以將城市郊區的自然氣流引入城市內部,為炎夏城市的通風創造良好條件;而在冬季,則可減低風速,發揮防風作用。
(二)改善環境質量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維持碳氧平衡有關資料表明,每ha綠地每天能吸收900kgCO2,生產600kgO2,每ha闊葉林在生長季節每天可吸收1000kgCO2,生產750kgO2,供1000人呼吸所需要;生長良好的草坪,每ha每小時可吸收CO215kg,而每人每小時呼出的CO2約為38g,所以在白天如有25m2的草坪或lOm2的樹林就基本可以把一個人呼出的CO2吸收。可見,一般城市中每人至少應有25m2的草坪或10m2的樹林,才能調節空氣中CO2和O2的比例平衡,使空氣保持清新。如考慮到城市中工業生產對CO2和O2比例平衡的影響,則綠地的指標應大于以上要求。
2吸收有毒有害氣體污染空氣和危害人體健康的有毒有害氣體種類很多,主要有SO2、N0x、Cl2、HF、NH3、Hg、Pb等,在一定濃度下,有許多種類的植物對它們具有吸收和凈化能力。有研究表明:當SO2通過樹林時,濃度有明顯降低,每公頃柳杉林每年吸收720kgSO2。臭椿、夾竹桃、羅漢松、銀杏、女貞、廣玉蘭、龍柏等都有較強的吸收能力。
3吸滯粉塵植物,特別是樹木,對粉塵有明顯的阻擋、過濾和吸附作用。由于樹木有強大的樹冠,葉片被毛和分泌粘性的油脂使得樹木具有滯塵作用。
4殺菌作用由于綠地上空粉塵少,從而減少了粘附其上的細菌;另外,還由于許多植物本身能分泌一種殺菌素,而具有殺菌能力。據法國測定,在百貨商店每m3空氣中含菌量高達400萬個,林蔭道為58萬個,公園內為1000個,而林區只有55個,林區與百貨商店的空氣含菌量差7萬倍。
5衰減噪聲植物,特別是林帶對防治噪聲有一定的作用。據測定,40m寬的林帶可以減低噪聲10~15分貝,30m寬的林帶可以減低噪聲6~8分貝,4.4m寬的綠籬可減低噪聲6分貝。樹木能減低噪聲,是因為聲能投射到枝葉上被反射到各個方向,造成樹葉微振而使聲能消耗而減弱。
(三)美化景觀、豐富建筑群體輪廓線
生態園林是美化市容,增加城市建筑藝術效果,豐富城市景觀的有效獵施,使建筑“錦上添花”,把城市和大自然緊密聯系。
三生態學原理在生態園林中的應用
(一)堅持以“生態平衡”為主導,合理布局園林綠地系統
生態平衡是生態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其含意是指處于頂極穩定狀態的生態系統,此時系統內的結構與功能相互適應與協調,能量的輸入和輸出之間達到相對平衡,系統的整體效益最佳。在生態園林的建設中,強調綠地系統的結構與布局形式與自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的協調以及與城市功能分區的關系,著眼于整個城市生態環境,合理布局,使城市綠地不僅圍繞在城市四周,而且把自然引入城市之中,以維護城市的生態平衡。近年來,我國不少城市開始了城郊結合、森林園林結合、擴大城市綠地面積、走生態大園林道路的探索,如北京、天津、合肥、南京、深圳等。〔2〕
(二)遵從“生態位”原則,搞好植物配置
城市園林綠化植物的選配,實際上取決于生態位的配置,直接關系到園林綠地系統景觀審美價值的高低和綜合功能的發揮。生態位概念是指一個物種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作用以及它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地位,反映了物種與物種之間、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系。
在城市園林綠地建設中,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以利種間互相補充,既充分利用環境資源,又能形成優美的景觀。在特定的城市生態環境條件下,應將抗污吸污、抗旱耐寒,耐貧瘠、抗病蟲害、耐粗放管理等作為植物選擇的標準。如在上海地區的園林綠化植物中,槭樹、馬尾松等生長狀況不良,不宜大面積種植;而水杉、池杉、落羽杉、女貞、廣玉蘭、棕櫚等適應性好、長勢優良,可以作為綠化的主要種類。
在綠化建設中,可以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分異來配置植物。如杭州植物園的槭樹、杜鵑園就是這樣配置的。槭樹樹干直立高大、根深葉茂,可吸收群落上層較強的直射光和較深層土壤中的礦質養分;杜鵑是林下灌木,只吸收林下較弱的散射光和較淺層土中的礦質養分,較好地利用槭樹林下的蔭生環境;兩類植物在個體大小、根系深淺、養分需求和物候期方面有效差異較大,按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分異進行配置,既可避免種間競爭,又可充分利用光和養分等環境資源,保證了群落和景觀的穩定性。春天杜鵑花爭妍斗艷,夏天槭樹與杜鵑喬灌錯落有致、綠色濃郁,組成了一個清涼世界;秋天槭樹葉片轉紅,在不同的季節里給人以美的享受。
(三)遵從“互惠共生”原理,協調植物之間的關系
指兩個物種長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存,雙方獲利。如地衣即是藻與菌的結合體,豆科、蘭科、杜鵑花科、龍膽科中的不少植物都有與真菌共生的例子;一些植物種的分泌物對另一些植物的生長發育是有利的,如黑接骨木對云杉根的分布有利,皂莢、白蠟與七里香等在一起生長時,互相都有顯著的促進作用;〔3〕但另一些植物的分泌物則對其他植物的生長不利,如胡桃和蘋果、松樹與云杉、白樺與松樹等都不宜種在一起,森林群落林下蕨類植物狗脊和里白則對大多數其他植物幼苗的生長發育不利,這些都是園林綠化工作中必須注意的。
(四)保持“物種多樣性”,模擬自然群落結構
物種多樣性理論不僅反映了群落或環境中物種的豐富度、變化程度或均勻度,也反映了群落的動態與穩定性,以及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與群落的相互關系。生態學家們認為,在一個穩定的群落中,各種群對群落的時空條件、資源利用等方面都趨向于互相補充而不是直接競爭,系統愈復雜也就愈穩定。因此,在城市綠化中應盡量多造針闊混交林,少造或不造純林。
四生態園林建設的類型
不同的城市其地形地貌和河湖水系等自然條件布局形式和環境狀況都有不同的特點,也就對生態園林的群落類型及其功能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近年來,國內外都出現了對以下幾種生態園林建設類型的探索:
(一)觀賞型人工植物群落
觀賞型人工植物群落是生態園林中植物利用和配置的一個重要類型,它將景觀、生態和人的心理、生理感受進行綜合研究。
1美學原則的應用運用節奏與韻律,統一與微差,對比與協調等美學原則,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張有弛等手法造景,富有季相色彩,給人以美的享受。如上海外灘南京路-九江路以市花白玉蘭花為主調,林下種紅杜鵑,紅裝素裹,相映成趣;北京東路-南京路,用草花、綠籬、草皮組成形似“浪花”和“如意”的大圖案,色彩醒目;四平路兩側由廣玉蘭、銀杏、美人蕉組成有節奏變化的綠帶,上海九亭綠化示范園中,規劃了由廣玉蘭、紅葉李、銀杏、紅運玉蘭和茅白杜鵑,八角金盤組成的綠帶,形成“步移景換”的流動畫面。
2意與形的統一強調意與形的統一,情與景的交融,利用植物寓意聯想來創造美的意境,寄托感情。如利用優美的樹枝,蒼勁的古松,象征堅韌不拔;青翠的竹叢,象征挺拔、虛心勁節;傲霜的梅花,象征不怕困難、無所畏懼;利用植物的芳名:金桂、玉蘭、牡丹、海棠組合,象征“金玉滿堂”;桃花、李花象征“,桃李滿天下”;桂花,杏花象征富貴,幸福;合歡象征合家歡樂;利用豐富的色彩:色葉木引起秋的聯想,白花象征寧靜柔和,黃花樸素,紅花歡快熱烈等。〔4〕
(二)環保型人工植物群落
環保型人工植物群落是以保護城鄉環境,減災防災、促進生態平衡為目的的植物群落。
例如寶鋼:我國大型鋼鐵企業環保型生態園林建設的典范,他們以生態園林理論為指導,以提高綠化生態目標和綠化效益質量為目的,根據寶鋼的生產情況和環境的污染情況選擇配置了360多個具有吸收有害氣體或吸附粉塵能力較大的植物,綠地總面積達414.55萬m2,其中草坪130萬m2,綠地覆蓋率28.52%,人均綠地面積達129.54m2,〔5〕取得了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金山石化:在衛生防護林帶建設中,選擇抗污染能力強的植物按生態學原理進行配置,其結構合理,效益明顯。如SO2、NO2通過林帶,在生活區的濃度遞減60%,乙烯、飄塵及鉛遞減100%,風速平均遞減43%~62%;增加空氣負離子;含菌量降低;改良了土壤,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招引來鳥類達94種之多。
(三)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
保健型人工植物群落是利用植物的配置,形成一定的植物生態結構,從而利用植物的有益分泌物質和揮發物質,達到增強人體健康、防病治病的目的。
例如:枇杷樹、丁香+桃樹+八仙花-八角金盤,林沿種枸骨-蔥蘭;
銀杏、廣玉蘭+香樟、桂花、胡頹子-薰衣草;含笑+蠟梅+丁香+桂花-結香+梔子-玫瑰、月季;
其中,枇杷安神明目,丁香止咳平喘,廣玉蘭散濕風寒,許多香花樹種如含笑、桂花、廣玉花、梔子等,均能揮發出具有強殺菌能力的芳香油類,銀杏葉含有氫氰酸,故保健和凈化空氣能力較強。
(四)科普知識型人工植物群落
指運用植物典型的特征建立起各種不同的科普知識型人工植物群落,在良好的綠化環境中獲得知識,激發人們熱愛自然、探索自然奧秘的興趣和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如:上海植物園的進化區,閘北公園內的生態園,規劃為市花區、海棠區、進化區、名花區、珍瀕區、藤蔓區、水生區等,可使游人在觀賞植物的同時學習到有關植物學的不少知識;建議在有條件的中、小學校園內普遍建立科普知識型生態園。
(五)生產型人工植物群落
在不同的立地條件下,建設生產型人工植物群落,發展具有經濟價值的喬、灌、花、果、草、藥和苗圃基地,并與環境協調,既滿足市場的需要,又增加社會效益。
(六)文化環境型人工植物群落
特定的文化環境如歷史遺跡、紀念性園林、風景名勝、宗教寺廟、古典園林等,要求通過各種植物的配置使其具有相應的文化環境氛圍,形成不同種類的文化環境型人工植物群落,從而使人們產生各種主觀感情與宏觀環境之間的景觀意識,引起共鳴和聯想。
不同的植物材料,運用其不同的特征、不同的組合、不同的布局則會產生不同的景觀效果和環境氣氛,如常綠的松科和塔型的柏科植物成群種植在一起,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氣氛,高低不同的棕櫚與鳳尾絲蘭組合在一起,則給人以熱帶風光的感受,開闊的疏林草地,給人以開朗舒適、自由的感覺,高大的水杉、廣玉蘭則給人以蓬勃向上的感覺,銀杏則往往把人們帶回對歷史的回憶之中。因此,了解和掌握植物的不同特性,是搞好文化環境型人工植物群落設計的一個重要方面。
【關鍵詞】:設計;建筑設計;環境藝術
【 abstract 】 : the ecological garden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garden experience,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ecology, multi-level and construction, multi-function, scientific structure of plant community, establish humans, animals, plant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new order, to the ecological beauty, beauty, beauty and scientific culture art beau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desig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garden, proposed the modern landscape ecological balance design measures.
【 key words 】 : design; Architecture design; Environmental art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園林綠化是城市中具有生命的基礎設施,在美化城市環境、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等方面,園林綠化一直發揮著很獨特的作用,在維持城市生態平衡方面也起到了積極的貢獻。尤其是當前社會,隨著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居民的生活條件隨之有了很大改善,人們也愈來愈關注居住環境的質量。所以,現代園林景觀設計也就越來越走近百姓的生活當中。
1園林生態設計的內涵
現代園林生態設計,指的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運用園林藝術與相關的工程技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域景觀或進一步筑山、疊石、理水,增加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方式創作而建成的優美自然環境和生活、游憩境域的過程。而作為充分考慮生態平衡的園林設計,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內涵:一是具有一定的觀賞性和藝術性,能夠利用一些輔助設計來美化環境,創造適宜人類居住,瀏覽、休憩的休閑景觀場所;二是具有改善生態環境的功效,通過多種植物的光合、蒸騰、吸收等作用,從而調節地域氣候,防風降塵,減輕噪音,吸收并轉化城市環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質,凈化空氣和水體;三是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優化配置,建立集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于一體的人工植物群落,提供一個生態良性循環的生活環境。
2園林生態設計的原則
2.1設計要體現生態功能優先的原則
生態園林是由各類形態和各類功能的園林綠地構成的總體,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持城市生態平衡為標準。城市園林綠地規劃應從市民生存空間和自然過程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出發,重視綠地的鑲嵌性和廊道的貫通性,將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合成綠色生態網絡。另外,要改變片面重視草坪的做法,謝家芬教授介紹說樹木的供氧和吸收熱能能力是同面積綠草的5至20倍。綠量是城市綠地生態功能的基礎,生態園林建設不僅要提高綠地率,還要通過喬、灌、草和藤本的復合群落結構,提高葉面積指數,形成喬、灌、草立體配置的布局。
2.2生態設計要體現人性化原則
園林從根本屬性上看,它屬于文化藝術范疇,它融多種文化藝術于一體,園林環境是讓群眾進入其中進行賞用,它擁有群眾之多是任何文化藝術門類都難于比擬的。
2.3生態設計要體現綜合性原則
保證綠量的同時,其它園林要素并重。園林綠化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風情、文化特色的重要方面,應以自然生態條件和地帶性植被為基礎,將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歷史文物等融合在園林綠化中,使城市綠地系統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產生可識別性和特色性。因此,汲取和借鑒傳統園林的文化傳統,融合自然規律和人文傳統,綜合園林的生態、審美和精神功能,創造意境,烘托環境氛圍,提高綠地品位和情調,實現功能、形式和意義的統一,滿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豐富和提升生態園林的內涵和功能。
3現代園林生態平衡設計的措施
3.1應用生態美學理論指導城市園林建設
生態園林美學,是研究以人為本的現代城市生態風景園林多維空間藝術景觀造型的審美特征和審美規律的一門多邊科學。中國風景園林是多維空間的藝術造型,有史以來就始終堅持在以謳歌自然、推崇自然美為特征的美學思想體系下求發展,以期達到“雖由人作”卻“宛如天成”之審美、游覽、環保效果。強調藝術美與自然美,形式美與內容美之辯證統一,以藝術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為目的;以形式美為框架,以內容美為核心,力求體現不是自然卻勝似自然的生態效益和人文景觀。強調動靜結合。靜中寓動,動中求靜,靜態景物中有動感,動態事物里蘊藉著無限清幽純樸的靜謐之趣。強調遠與近、大與小、明與暗、露與藏的對比,烘托、借襯,更注重疏與密、高與低、俯與仰的搭配,尤重林冠線的變化和色彩調配。強調以植物組景為主,并追求色相與季相變化,特別注意追求形象美、層次美、風韻美。強調景物之間的相互借襯與烘托,并注重外景的親和、融合、呼應、滲透。在實踐工作中,應充分發揚光大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生態美學觀點,加以繼承創新和發展。
3.2增加綠量
綠量是城市綠地生態功能的基礎。增加綠量,是城市綠地景觀營構中必須考慮的生態學問題。如何用較少的綠地,增加更多的綠量,答案肯定是要選擇光合效率高,適應性強,枝繁葉茂,葉面積指數高的植物。城市綠地需要一定的草坪開闊空間,但如果大量布局草坪,則顯綠量不足。豎向空間層次不夠豐富,生態效益也相對降低。要克服廣場化傾向,減少草坪花壇。同時,使綠化向立體化擴展,形成地面、墻面、屋頂多層次、多景觀的綠化景觀體系。要特別重視推行利用不同物種在空間、時間和營養生態位上的差異來配置植物,最終形成喬灌草結合、層次豐富、配置合理的復合植物生態群落,創造豐富的植物人工群落。群落是城市綠地的基本結構單元,直接決定著綠地的結構和功能。達到相對穩定的綠地覆蓋,提高綠地的空間利用率。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綠量,使有限的城市綠地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
3.3景觀的生態設計
城市綠地景觀的規劃設計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風格多樣,量力而行”。結合和保護傳統文化,保留城市自然環境、人文資源、民俗風情,改善城市人文環境,創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風格和城市個性。能否體現城市地方特色是綠地規劃是否成功的關鍵,地方特色越強,留給游客的印象就越深刻,地方特色主要表現在對地方的原材料、藝術風格與文化內涵的整合運用上。綠化配置應優先選擇鄉土樹種,保持有地方特色的植被,按照生態、景觀、游憩的要求,細化綠地的功能分區。建設綠化景觀大道、主題公園、生態居住小區等城市不同形式綠地景觀,體觀以人為本的思想,最大程度地滿足居民對綠地的需求,保證城市綠地系統的開發,讓市民親近綠地,保障資源共享和社會公平。
3.4社會性、藝術性、生態性的和諧統一
生態功能、文化藝術功能和使用功能是現代景觀追求的三個目標。植物景觀是一個綜合的整體,它是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實現的,必須滿足社會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規律,遵循生態原則,同時還屬于藝術的范疇,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就存在缺陷,即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及高質量的藝術水準的植物景觀。要特別強調人性化。人是城市的主體,城市的一切都是圍繞著人的需求而進行建設、變化的,不斷趨于文明和理性的社會越來越關注人的需求和健康,植物造景要適合居民的需求,也必須不斷地向更為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植物造景和人的需求完美結合是植物造景的最高境界。人們進入綠地是為了休閑、運動和交流,因此,園林綠化所創造的環境氛圍要充滿生活氣息,做到景為人用,富有人情昧。
結束語
目前我國的園林景觀設計還處在起步階段,與國外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園林的視覺景觀設計與環保生態設計之間的矛盾依然很突出,還需要改善園林美觀性設計與舒適性之間的矛盾,物種之間“互惠共生”理念的貫徹與實踐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園林景觀生態設計中的地域文化特征也還不夠突出。如何解決好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從事這方面工作的專業人士,不斷地豐富自身理論知識,并以對社會負責任的態度,努力探索、認真實踐,以為社會、給國人創造更好、更優的生活環境。
參考文獻:
1.張慶費.城市生態綠化的概念和建設初探[J].中國園林,2001,(4):34-36
2.陳向遠.現代城市需要建設大園林[J].中國園林,2001,(5):3-6
3.王祥榮.生態園林與城市環境保護[J].中國園林,1998,(2):14-16
關鍵詞:鄂倫春族;審美意識;生態倫理;民族精神;文化傳承
鄂倫春族文學是鄂倫春人在自然環境中化合了的生命、自然、信仰與精神的生態審美符號,鄂倫春族文學未必真實,卻真實地反映了鄂倫春人自覺的生態審美意識。鄂倫春族生態審美意識作為北方狩獵民族世界觀的一部分,作為衡量民族精神品質的重要標志,對當下人類的社會生活產生日益重要的作用。鄂倫春族文學通過日常生活、道德、宗教和哲學等思想意識的反映和表達而獲得意識形態性,尤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語境中,鄂倫春族文學中的生態審美意識作為人類與自然的調節方式超越了真善的審美價值,其審美的生命和生態文化的價值將化為本真、正義和永恒,“生態正義基于首先在美國得到運用的環境正義的國內標準,要求旨在抵抗環境惡化和環境危機的保護工作對所有人一視同仁,無論其國籍、文化、種族、性別及經濟狀況如何。”[1](P.202)
王丙珍、關小云、關紅英編著的《鄂倫春族文學研究》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的科研成果,鄂倫春族文學中富含無限的生態審美文化因子,挖掘和闡釋鄂倫春族文學中的生態審美意識,做出系統性的、網絡狀的、歷時的、整體式的研究,論證其生態審美意識在當今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作用,使此項研究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和應用指導價值。此書從六個方面展開論述,呈現了鄂倫春族生態審美意識生成和演進的歷史過程,涵蓋了鄂倫春族文學中的傳統習俗文化、文化、人生哲理、生態思維與審美意蘊及審美精神層面,從遠古的神話時代開始,鄂倫春人就意識到自然界和生態環境才是他們永恒的家園,他們知道愛護生態就是愛護家園和生命本身,鄂倫春族文學展開于天空、森林、河水、神、人和動植物之間,是在生態保護意識和生態審美趣味之間的生態文化載體。鄂倫春族生態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復興的核心是生態審美意識的積淀與提升,鄂倫春族文學中的生態審美意識形態性質是對文學活動的特殊性質的概括,是功利與無功利、理性與形象、認識與存在、價值與情感等綜合特性的話語活動。
由王丙珍、關小云、關紅英編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的《鄂倫春族文學研究》是一部既有跨文化身份研究者的“他者見解”,又有鄂倫春族學者“自我觀點”的好書,是一本學術理論分析與日常生活體驗緊密結合的著作。《鄂倫春族文學》一書共分七章,包括鄂倫春族文學的口述與寫作兩大部分,研究目標意旨鄂倫春族的民族精神、生態文化的保護、傳承、創新與發展及對人類的貢獻。
第一、二章由鄂倫春族學者關小云闡釋了鄂倫春族文學中的民族精神及其傳承與弘揚,包括勇敢精神、自由精神、無私精神和熱愛自然的精神,系統地分析了鄂倫春民族精神的淵源在于特定的歷史與地理環境、狩獵經濟、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承此,鄂倫春民族精神和生態審美意識依托于獵殺的生產方式及生命再生與循環的“二律背反式”的基礎,鄂倫春族這種在特定的生存條件與生態環境中衍生的生態文化正承受著全球化工業文明與生態危機的沖擊,人們完全有必要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則維系和發揮鄂倫春族文學的生態保護意識和生態審美意識的積極作用。另外,作者還界定了當代鄂倫春民族精神的主要內涵在于精忠報國和勇于獻身的愛國精神、無私無畏和艱苦創業的精神、舍小家和顧大局的民族大愛精神、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維護生態平衡的熱愛大自然精神、淡泊名利和忘我工作的無私精神。
此書作者王丙珍承擔了第三至第六章的寫作,側重研究了鄂倫春族口述文學中的薩滿神話及現當代文學與狩獵文化的生態思維與美學意蘊,闡述了鄂倫春族文學的雙重審美維度和審美品格,以日常生活與狩獵文化為維度,尋找鄂倫春族文學符號所承載的生態審美意義,“人類的生命體驗是審美體驗的本源,民族文化涵蓋了每一個成員的審美本質,只有將生命與審美有機整合,才能創造出真正的‘詩意棲居’的哲思境界。毫無疑問,這種哲思不僅是個體的、民族的,而且是全人類的。”[2](P.257)鄂倫春族文學包括民間文學和作家文學,鄂倫春族文學豐富多彩的神話傳說彌補了中國神話不足的缺憾;《英雄格帕欠》《波爾卡內莫日根》《鹿的傳說》《雙飛鳥的傳說》《神箭手》《阿爾塔奈莫日根》《布格提哈莫日根》等“摩蘇昆”的整理和發表豐富了中國文學史;同時,鄂倫春族作家隊伍也在不斷地壯大,出現了敖長福、阿黛秀、孟淑珍、空特樂、孟代紅、阿芳、白劍等著名作家,并且涌現了白劍武、曼嘎、關健、哲鏡、候波、白玉龍等新一代作家。鄂倫春族文學體現了深層次的日常生活中的民族文化及生態審美的尋根之徑,畢竟,“少數民族生態審美文化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發展的歷史性概念,它在原本的生態環境與日常生活的土壤中萌發著生命力。”[3]
鄂倫春族文學源自主體在生態環境之中面對自然的平等視角,構成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審美關系,將人、自然、真、善、愛和美完美結合起來;對生命及生命力的張揚確立了少數民族文學的一個突出審美特征,體現了鄂倫春族的生態倫理觀,進而成為現代生態人的審美追求,“生態美學的基本標準不是約定和模式,而是對自然的保護,對自然需求的保護,對動態生態平衡的支持。生態美學的基本原則是和諧與實用。”[4](P.23)在鄂倫春人看來,生命是存在的基礎,生命不僅僅是屬于人類的,而且是萬事萬物的,“鄂倫春人以生命為美、以生命力頑強為美的觀念是其審美意識的根源,由此,衍生了其他自然美的觀念,如季節美、風景美、萬物美、生態美等。[2](P.289)鄂倫春族文學文本中的生態審美意識及其所展示的人與自然的審美關系立足于生態整體主義思想的審美意識之維。鄂倫春族文學的生態審美內涵包括歷史與現實之美及倫理道德之美,呈現出表現的大眾狂歡與深層次的生態關懷的美學意蘊,表達了鄂倫春人民以真為美的審美理想、以生命為美的審美取向,更有勇敢、豁達、豪放、剛毅的美學風格。在人與生態環境的雙向關系上,鄂倫春族文學探索了人與自然、人與自身、人與社會的審美關系,具有濃厚的審美烏托邦色彩。
第七章由鄂倫春族學者關紅英闡述了鄂倫春族文化的變遷及保護傳承,論證了保護鄂倫春族文化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探討了鄂倫春族地方風物傳說的本土性和生態性、歷史性與趣味性、藝術性與勸諭性,將鄂倫春族狩獵文化定位于原始意識形態、原始薩滿教文化與原始民俗文化所特有的審美個性及審美價值觀念之中。鄂倫春族的生存與發展之道在于對大自然的保護,他們不隨意破壞生態平衡,狩獵的前提是保護野生動物的繁衍與生存,這樣的生態責任是鄂倫春族得以生息的基礎,因此,鄂倫春人都遵循著共同的狩獵禁忌與生態倫理,從生態危機的現實狀態及生態平衡穩定、和諧發展的美學角度看,這些做法在當下仍顯現了積極的生態整體主義思想。從此層面可知,鄂倫春族文學當屬于一種生態文學,“生態文學特別重視人對自然的責任和義務,急切地呼吁保護自然萬物和維護生態平衡,熱情地贊美為生態整體利益而作出的自我犧牲。”[5](P.29-30)正是這類生態文學告知我們:重建生態平衡是每個人不可推卸的責任和使命,是人類得以長久生存在大地上的前提和條件。
在結論部分,作者展望了鄂倫春族文學的發展走向,為推動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提供了開拓性和建設性的研究導向。作者論述了全球化視域中鄂倫春族文學的跨文化認同,從鄂倫春族口頭文學的在場表演與鄂倫春族現當代文學的跨文化寫作兩個層面,將鄂倫春族文學作為自我與他者之間的跨文化的最為廣闊、最富活力和創造性的對話,使不同文化身份的審美主體具有開放性、交融性和包容性,進而達成具有共同人性的主體的跨文化認同,“鑒于通常認為人性是神、社會和文化的產物,物種中心的立場卻采取相反的觀點:它認為神、社會、文化是早已存在的人性中的物種需求和潛力的產物、答案和體現。在認識了這個事實之后,如果我們愿意,可以繼續探討和理解文化的諸種差異。”[6](P.25)從現實的情況看,這個時代利于確立鄂倫春族生態文學的全球化視域,鄂倫春族文學承載著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發展史,成為民族非物質文化財產的使命與基點。作者還深刻地分析了鄂倫春族文學的當代困境,即語言問題、傳承人的問題和創新問題,也正是這些現實的問題極有可能導致鄂倫春族文學與其文化生態環境一樣無聲無息地、慢慢地消逝。
參考文獻:
[1][英]羅蘭?羅伯遜,揚?阿特?肖爾特主編.全球化百 科全書[Z].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2]王丙珍,關小云,關紅英.鄂倫春族文學研究[M].哈 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2014.
[3]王丙珍.全球化視域下少數民族生態審美文化的建 構――以鄂倫春族文學為個案[J].前沿,2013,(7).
[4] [俄]H?B?曼科夫斯卡婭.國外生態美學的本體論、 批判和應用[A].李慶本主編.國外生態美學讀本[C]. 長春:長春出版社,2010.
關鍵字:水利工程;生態文明;建設
現代21世紀時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時期,也是水利從普通水利進入到生態水利轉變的發展期,從單一的、局部的水利進入到整體的、系統的、科學的、可持續的水利,從簡單的單維的水利進入到復雜的多維的水利,滿足更多方位的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平衡要求。生態水利,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遵循生態平衡規律的法則和要求建立起來的滿足良性循環和可持續利用的水利體系。
一、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水利工程建設對河流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基本上都是在天然河道上修建的,而這樣使得河流長期演化成的生態環境受到了直接的破壞,導致河流局部形態的均一化和非連續化,最終殺跌河流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得到了改變。水利工程建設對河流生態環境的具體影響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水利工程的建設使得天然河道的水質水溫有所改變,特別是對水庫的建設。水庫由于其本身的一些特性加上外界太陽的輻射使得其具有特殊的水溫結構。并且由于在太陽輻射下增大了水面熱量輻射值,從而使得蓄水后的壩前水溫要高于天然河道水溫,嚴重影響了魚類的繁殖;第二,影響河流的水質。河流水速由于水利工程的建設而減小,因此,使得水、氣界面交換的速率和污染物的遷移擴散能力受到了降低,致使水質自凈能力下降,同時,也會導致水質重金屬污染嚴重;第三,影響氣候和地質。水庫的建設會導致蒸發量將比水庫建成前明顯增大,導致該區域的降水增多,最終使得原來的氣候被改變。
2.水利工程建設對陸生生態環境的影響
水利工程建設必然會使得施工占地而破壞大量的植被,影響了陸生動物的棲息地,并且施工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水和污水將會直接排放到附近的河道中,使得河道的理化性質得到了改變,河道岸邊的爬行動物的生存環境進一步被惡化。水利工程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污染導致大量動物的被迫遷移,使得該區域生態系統失去平衡。
二、水利工程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生態水利對水利工程的生態性要求,在生態水利建設中占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沒有對水利工程的生態性要求,就難于實現生態水利的目標。水利工程是生態水利的橋梁工程,它的一端是資源水,另一端是產業水,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都要通過水利工程這個橋來實現,因此對水利工程必然要走向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趨勢。
通過對水利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及管理、運用、供給的全過程都必須滿足生態規律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不在是單一的去建設,如果失去良性生態的可續性,我們的水利工程就不能立項、更不能建設,水利生態建設從一開始從規劃上,就必須首先考慮生態性要求,滿足良性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設計上更要滿足生態性要求的結構,就是實現生態管理和水循環再利用,無污染、無違害的生態運轉。這就是說水利工程在整體系統上要滿足生態性要求,每一處水工程都不是單一的存在,它即是獨立的又是聯系的,因此,它必須滿足整體的系統的生態要求。比如,黃河流域的水利工程不僅要滿足個體的生態要求,更要滿足整個水系的生態要求,不影響整體水系生態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性。
三、水利工程生態建設發展途徑
1.搞好流域規劃,保護好河流多樣化
綜合流域規劃是水利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條件,根據每條河流的形狀、流水狀態、土壤狀態,利用現有的資源,對水利工程多元化的發展。以發展水利的同時,又保護和維護好河流自我恢復能力為原則,修復整個水域生態系統為目標。做好引水河渠、水庫等水利建筑物周圍的環境保護,與周邊的樹木、田地、鄉村等形成一個完成的生態系統,維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所以在生態環境建設中,要考慮到河流與森林、田地、鄉村等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多元化、多樣化的規劃設計。
2.加強生態建設管理,建立水循環持續利用環境
水利生態系統不光要建設,還要保護好,一是建立有效的管理機制,對流域管轄范圍的生態環境分片、分段式管理,要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加
強封育保護,搞好預防監督,防止人為破壞。二是注重發揮大自然自我修復能力,對生態問題嚴重的河流流域,采取節水、防污、調水等措施予以修復。三是建立水利風景區,注重宣傳,加強人們對風景區的保護意識,建立維護生態環境安全的水利保障體系,把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
四、結語
我們一定要正視水利工程的生態影響,正確對待和處理開發和保護的關系,堅持科學發展觀,以維護河流健康為目標,采用生態水利工程建設來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不僅能夠實現了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且還保護和尊重了自然生態環境。我們要尊重河流,善待河流,保護河流,保護好水生態環境建設,促使水利工程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
參考文獻:
[1]具杏祥,蘇學靈.水利工程建設對水生態環境系統影響分析[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