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第1篇: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

    從去年冬天美國的桑迪颶風,到連續四年的云南等西南地區連旱。一系列反常的極端事件頻繁發生,讓學術界對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嚴峻后果愈加憂慮。與此同時,這些案例警示人們,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后果不僅有漸進、緩慢的氣候演化,更有災難性極端事件發生頻率的增高和災害損失的增大;更暴露了過去二十年全球氣候變化研究中對過度側重“溫室氣體減排”(mitigation)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和策略”(adaptation)的研究不足的問題。

    作為能源產業,不管是電力系統還是油氣和煤炭產業,不再僅是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排頭兵,也是面對氣候變化的脆弱行業。

    因此,能源行業不僅要繼續探索節能減碳的技術進步路徑;也要重視能源系統適應氣候變化的技術研發;更要在投資和布局時,將氣候變化帶來的不確定性納入思考。

    減排努力已成“雞肋”

    由京都議定書界定的現行氣候變化管理和談判框架,一直講降低溫室氣體排放作為首要議題,而視應對氣候變化為較為次要的話題。這是基于1990年代末,研究界普遍認為氣候變化是相對較為緩慢的過程,其負面后果需要幾十甚至上百年才會顯著呈現。

    相應而言,如果溫室氣體排放得不到及早控制,等到負面后果呈現后,削減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不僅成本昂貴而且社會損失巨大。因此,當時學界普遍認為,除農業外,在短期內尚無大規模推進和研發應對氣候變化技術的需要,但降低排放卻迫在眉睫。

    依據此判斷,過去十余年,世界各國的政策焦點都集中在到了鼓勵新能源發展上。京都議定書簽訂后,以風電、太陽能發電技術等為代表的新能源發電技術得到各國政府的青睞,被寄予厚望。相較之下,保證能源系統更好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所帶來挑戰的相關技術和策略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

    能源產業作為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產業,既是現有氣候變化框架管制的重點對象,也是技術研發投入的重點領域。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人們發現,由于對減排技術的認知不足,政策設計的失誤使減排技術發展速度快、但減排效果不理想。

    更為嚴峻的是,過去十余年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努力對放緩全球氣候變化進程效果極為有限。最新的研究指出,基于過去十余年的國際數據分析,不可調控的新能源——如太陽能、風電——和傳統能源并非替代關系。

    相反的,一些證據還顯示新能源和傳統能源的關系更類似于互補品。即更多的太陽能和風電補貼,激勵了更多的傳統能源投資而非鼓勵儲能等清潔技術的發展。這就導致過去十余年的大規模新能源投資,帶來的減排效果遠遠不及預期。而中長期內,這種鼓勵新能源卻減排效果堪虞的局面也難以得到改善。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氣候變化的后果已經越來越明顯的呈現,氣候變化后果呈現的速度遠遠快于人們早期的預計。從去年印度因為雨季的異常高溫和干旱,造成電力供求出現了巨大不平衡,最后導致大面積停電;到美國桑迪颶風冬天襲擊高緯度的紐約等地區,造成數十萬居民長達數周甚至數月停電的嚴峻后果;再到中國西南四年降水時空分布高度不均,造成對水力發電的挑戰。

    這些都顯示,能源系統不僅需要減排,更迫切的需要一套完整有效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策略框架。現行的國際氣候管理框架亟需調整;而中國作為有大面積氣候變化脆弱地區的過渡,更需及早的重視能源系統氣候變化應對策略以及技術的研發和應用。

    應對之道

    由于能源系統不同行業特點各異,全球氣候變化對不同行業的可能影響是有差異的。但是,總結起來,全球氣候變化可能對能源系統帶來的影響包括以下幾類:

    首先,極端天候(如突發性強降水)頻發對能源基礎設施(如輸配電設備)和系統安全的威脅。

    其次,氣溫反常頻發造成的能源消費總量、地理和時間分布的異常以及由此造成的對基礎設施(如輸電線)的損害。

    再次,反常氣候頻發造成的能源生產和供給能力下降(如干旱頻發導致水電發電能力下降、水資源稀缺導致的煤電發電緊張和石化用水不足等)。

    這些影響不僅僅會讓各個能源行業面臨更高的事故風險,還會造成能源系統、水資源供應系統和全社會能源、水資源消費之間的混亂。

    面對這些可能的挑戰,需要政策制定者設計完整和合理的政策,將氣候變化導致的極端天氣對電網穩定和安全性的影響、氣溫異常對需求的影響和因全球氣候變化導致的預測誤差長尾等問題納入對能源布局、技術選擇和政策框架設計中。

    具體來說,政策制定者應加大對能源系統如何應對氣候變化的研究和技術開發的投入;將目前的著重強調鼓勵新能源等緩減氣候變化技術的政策體系,轉變為緩減和應對技術并重的政策體系。

    例如,應當對不同地區輸配電設備和系統在極端天候事件中的穩定性進行摸底和分析;對暴雨、暴雪和大風發生頻率升高后,電網安全監管和應急體系設計進行研究;設計補貼,鼓勵降低地下輸電、分布式應急供電體系等提升電網應急能力的相關技術成本等。

    除了新技術鼓勵政策上的調整,對未來能源系統發展模式和路徑的選擇,也應納入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考量。在推進相關改革進程時,不僅要考慮到更加有利于新能源的利用,還要重視氣候變化背景下的能源戰略布局問題。

    例如,在權衡大電網模式和分布式模式的決策中,應當納入適應氣候變化的視角,將氣候變化進程中發電和輸配電系統的穩定和安全問題納入對大電網的穩定和分布式的靈活的權衡中。又比如,在中國石油產業布局時,充分納入對氣候變化可能造成的區域水資源分布變化的評估。

    與此同時,將一些已有的政策框架,如電力行業的節能節水鼓勵和管制政策體系,加入應對氣候變化的短中長期部署。

    全球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復雜,不同地區面對的氣候變化后果不盡相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對中國而言是艱巨的任務。作為對全球氣候變化敏感的國家,中國已經并將遭受到因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嚴峻挑戰。氣象災害和天候反常等發生頻率的增加和更加無序,將給中國電網等能源系統設施帶來威脅,也會對中國已定的能源布局帶來新的變數。

    第2篇: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氣候變化;北方;作物生長;長期適應策略;短期響應方案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項目(14JK1017)

    中圖分類號: S16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01.058

    全球變暖加劇,嚴重威脅我國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諸多研究表明,中國北方地區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明顯的區域,未來氣候變化對該區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針對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及未來氣候變化趨勢,尋找農業生產的應對措施,最大限度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不利影響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1 北方地區氣候變化趨勢

    北方地區氣候變化主要體現在氣溫、降水的變化以及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上。數據表明,近100年我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增加幅度為 0.5℃~0.8℃,到2020 年全國年平均氣溫將比 1950年升高 1.68 ℃[1]。唐國平等[2]選用 GCM 模型對未來中國氣候變化的情景進行模擬,結論表明氣候變化將使中國境內的平均氣溫普遍升高,并且氣溫升高的幅度在高緯度地區大于低緯度地區。北方地區未來溫度會不斷增高,最大增溫區在東北,可達 0.192℃/10 年,其次是華北,為 0.104℃/10 年[3]。降水變化更為復雜,不同空間地域差異較大。受氣溫變暖影響,高緯度地區和一些濕潤熱帶地區的降水量有增加趨勢,但中緯度和干旱熱帶地區的降水將進一步減少。西北中部,青藏高原西南部、華中至華北地區和東北中部 4 個地區的降水則顯著減少[4]。極端降水平均強度和極端降水值都有增強的趨勢,干旱將進一步加劇。

    2 氣候變化對中國北方農業生產影響

    北方地區自然條件差異很大,未來氣候變化對各地影響也明顯不同,總體趨勢是不同生態區可多利用的積溫均由北至南逐漸增多,本研究根據各地區熱量資源變化情況、種植制度及作物品種劃分原則,可以得出北方三區域的農業生產變化趨勢。

    2.1 東北區

    在該區域未來春小麥面積將縮小,有向三江平原北部集中的趨勢,而冬小麥面積增加,熱量資源逐漸可以滿足一年兩作的需要,特別是遼寧省南部逐步可以進行冬小麥/夏玉米的輪作。受熱量條件影響較大的喜溫作物和越冬作物以及高原地區的冷涼氣候區的作物種植面積將會迅速擴大,未來玉米種植品種也將由現在的早熟品種更替為晚熟品種。

    2.2 華北區

    該區溫度增加較多的集中在山東東部和河北北部地區,較少的是華北平原中部地區。河北省北部地區未來積溫增加幅度可滿足冬小麥生長,種植制度可能由一年一熟(春小麥)或兩年二熟(如冬小麥――夏大豆――春玉米)演變為一年兩熟(麥+大豆或麥+棉等);山東省東南部和河南省南部復種指數提高,可由當前一年兩熟(如麥+稻、麥+大豆或麥+棉等)演變為一年三熟,在水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亦可以種植冬小麥+雙季稻[5]。

    2.3 西北區

    該區冬季氣候變暖使得越冬作物種植區北界西伸北擴,喜溫作物面積擴大,多熟制向北推移,作物品種的熟性由早熟向中晚熟發展,單產增加,品質提高;另外多熟制向北部和高海拔地區推移,復種指數提高[6]。農作物生長發育速度發生明顯變化,春播作物提早播種,喜溫作物生育期延長,越冬作物推遲播種,生育期縮短,如冬小麥,其生育期縮短的趨勢大于春小麥[7],棉花產量明顯增加。氣候變暖使西北干旱區作物種植格局由春小麥為主轉變為玉米、棉花、冬小麥為主;半干旱區由小麥為主轉變為玉米、馬鈴薯、冬小麥為主[8]。

    3 應對策略的制定

    開展農業適應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有效應對未來幾十年氣候變化帶來的潛在風險。應對策略應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是短期響應方案,另一方面是長期的適應策略。

    短期響應方案主要是指農民以及科研機構根據氣候變化做出的努力保持農業系統現狀的一些調整。它們是自主進行的,并沒有政策性的變化或更深層次的研究。 短期調整在本質上是抵御氣候變化的第一道防線。農業的長期適應策略是指在基礎設施、生產技術、市場機制和在應對一些環境或經濟刺激的政策政府的改變上,這種改變是從根本上應對氣候的長遠變化[9]。

    3.1 短期響應方案

    應對暖干化的短期響應方案一般包括:農藝策略。包括作物品種和種植結構的變化、提前播種和收獲、深耕深播等;保存水分策略。包括保護性耕作、耗水低的農作物輪作、小氣候改造和灌溉調度。

    東北地區是我國增暖最明顯的區域,也是未來增溫幅度最大的地區。增溫使該地區春季回暖早,生長季延長,積溫和持續天數增加,積溫帶北移,這些變化為當地農業帶來了更多生產潛力,提高了復種指數,但同時也帶來更多氣象災害的影響。未來應對氣候變化的短期適應策略應重點在調整作物結構,提高作物復種指數,變更作物熟性等方面投入力量。調整作物結構是指可以將當地現有作物結構調整為以糧食、經濟和飼料作物相結合的三元農業種植結構,在北部地區以培育大豆和水稻為主,中部地區以培育玉米、大豆為主,而在西南部地區以水稻、玉米為主,兼顧雜糧,這種混合種植結構有利于充分利用增加的熱量資源并且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10]。提高作物復種指數則主要通過逐漸種植產量較高的冬小麥,取代春小麥,以實現高產目標。變更作物熟性可通過引進或選育生育期相對較長、感光性弱、感溫性強的中晚熟品種, 以增加作物產量;在熟制不變的地區培育生育期更長的晚熟品種,以充分利用增加的熱量資源。

    華北地區氣候未來呈現暖干化趨勢,水資源將成為該區農業生產的決定性因素。應合理調整當地作物種植結構,優化作物布局。即適當減少高耗水作物的種植面積,如不耐旱的玉米、春小麥種植面積可視情調整,培育和引進抗旱品種。在水資源能保證作物需求的區域,可維持當前耕作系統,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在水資源匱乏區地區,采取種植業、林果業、畜牧業等混作經營模式,發展多元經濟模式,也可以充分利用增加的潛在熱量資源,獲得較好的生態和經濟效益。從農藝措施層面而言,為了提高作物產量,可以對夏玉米進行適當晚收和晚播,冬小麥進行遲播。因為氣候變暖導致冬前積溫增加,暖冬現象加劇,小麥的播期可以延遲[11-12],而玉米延遲收獲可以增加對光溫資源的利用,有利于籽粒灌漿,提高千粒重,增加產量[13-14],夏玉米晚播則是因為氣候增暖后,溫涼且溫差較大的秋季更適于玉米的灌漿,而且較長的生育期亦有利于產量形成[5]。從改變農業生產技術層面而言,氣候變暖有利于設施環境下作物生長,可以進行高效率的農業生產,減小氣象災害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利用采用節水措施開展農業生產,所以可考慮在華北地區大力發展設施農業。

    西北區地域廣闊,氣候多樣復雜,總體來說未來氣候變化趨勢是由暖干向暖濕轉型[15]。降水量的局部增加、極端氣候事件減少對農業生產有利。但作物生長期氣溫升高,縮短了養分積累的時間,降低了品質,而且西北地區東部降水持續偏少,土壤水分蒸發加劇,由于水分虧缺抑制了熱量資源增加所發揮的作用,部分地區糧食將大幅度減產。針對這些變化趨勢,首先應確保該區域的生態環境安全。西北地區集中了大片荒漠區、水土流失嚴重的黃土高原區還有青藏高原的高寒區,還有內蒙古地區大片的草場資源,適合農業生產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關中平原、河西走廊、河套平原和新疆地區的綠洲農業,在保證宜農地區農業生產的同時,更要兼顧其他不適宜農業生產地區的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樣才能從整體上增強該區域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其次,西北地區土地類型多樣,應根據各地的具體氣候情況調整種植結構,發展優質產品和特色農業[16]。新疆地區光熱資源充足且溫差大,適宜棉花、優質瓜果等經濟作物的生產,減少耗水作物的播種面積。河西走廊夏季冷涼干燥,適宜發展蔬菜生產。在農牧交錯帶地區,主要以畜牧業為主,農業以旱作農業為主,在為數不多的宜農區需要培育和引進抗旱作物品種,大力發展節水農業,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甘寧地區可以結合地方優勢發展藥材種植[17]。陜西中部和南部作為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隨著溫度的增加,可以增加復種指數,開展多熟制度和混作制度,增加糧食產量。青海地區熱量資源也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相對較小,還是以喜涼作物或經濟作物為主。

    3.2 長期適應策略

    長期適應策略是一個有機體或群落或系統,通過改變自身形式或功能去強化響應外界重復擾動的能力[9]。在農業生態系統中,當一個基本生產要素缺乏時,那么作為一個長期的適應機制則意味著作物種植制度形態和功能的變化。例如,日益稀缺的灌溉用水可能會改變旱地農業的耕作技術、設備需求和市場基礎設施。

    長期適應策略需要從管理策略、政策制定、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上進行考慮,包括:減緩氣候變暖,這要求政府部門從根本上制定策略來延緩氣候變暖的發生,主要通過減少碳排放等途徑;改進基礎設施,主要體現在農業生產資料的改進,農藝器具的更新;建立可持續能源體系,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使用多種能源設施,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存的各種能源可能面臨供應緊張或枯竭的局面,如何提高能源轉換和利用效率,減少能源消費,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優化能源結構這些都將是未來需要考慮的方面。從長遠來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也將成為推動能源等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力。

    4 結論

    從不同緯度地區將來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熱量資源變化的潛力上來分析,我國高緯度地區農業適應性較強,存在較大的適應空間;中緯度地區適應性較差,但通過科技進步,調整農業管理措施,可以減少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低緯度地區,由于本來基礎溫度就高,未來增溫幅度也不大,農作物對溫度變化的響應不明顯,另外隨著該區域耕地面積的迅速減少也將威脅該區域的糧食安全[18]。在不同區域應對未來氣候變化時,需要從短期響應和長期適應兩方面來考慮,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應對氣候變化的負效應。

    參考文獻

    [1] 丁一匯,任國玉, 石廣玉, 等.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Ⅰ):中國氣候變化的歷史和未來趨勢[J]. 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 2(1): 3-8.

    [2] 唐國平,李秀彬.氣候變化對中國農業生產的影響[J].地理學報,2000,55(2):129-138.

    [3] 翟曉慧,劉孝勇, 宋乃平.氣候變化對農業產生的影

    響及農業適應對策綜述[J].甘肅農業, 2011, 7:20-23.

    [4] 左洪超,呂世華,胡隱樵.中國近 50 年氣溫及降水量的變化趨勢分析[J].高原氣象,2004,23(2):238-244.

    [5] 金之慶, 葛道闊, 高亮之, 等.我國東部樣帶適應全球氣候變化的若干糧食生產對策的模擬研究[J].1998,31(4):51-58.

    [6] 劉德祥,董安祥,鄧振鏞.中國西北地區氣候變暖對農業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05,20(1):119-125.

    [7] 郝祺. 氣候變化對西北地區小麥生產影響的模擬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 2009.

    [8] 王潤元. 中國西北主要農作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D]. 蘭州,蘭州大學,2010.

    [9] Easterling W E. Adapting North American agriculture to

    climate change in review[J].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1996, 80(1): 1-53.

    [10] 金之慶, 葛道闊, 石春林, 等. 東北平原適應全球氣

    候變化的若干糧食生產對策的模擬研究[J],作物學報, 2002, 28(1): 24-31.

    [11] 金巖,王從卯,李延奇,史桂萍.氣候變暖對龍口小麥適播期的影響[J].山東氣象2008, 28(2):28-30.

    [12] 高蓓.暖冬對陜西省冬小麥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

    [J].科技咨詢導報,2008,(18):256.

    [13] 李曄.收獲期對夏玉米產量性狀的影響.中國種業[J].2007,(10):42.

    [14] 劉月娥.玉米對區域光、溫、水資源變化的響應研究[D].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15] 施雅風,沈永平,胡汝驥.西北氣候由暖干向暖濕轉型的信號、影響和前景初步探討[J].冰川凍土,2002,24(3):219-226.

    [16] 林而達,許吟隆,蔣金荷,等.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Ⅱ: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6,2(2):51-56.

    [17] 鄧振鏞, 張強, 趙紅巖, 等. 氣候暖干化對西北四省

    (區) 農業種植結構的影響及調整方案[J]. 高原氣象, 2012, 31(2): 498-503.

    第3篇: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

    園林設計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響,既包括自然的因素,也包括人文的因素。在這些因素中,氣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正如美國風景園林教育家約翰•西蒙茲(JohnO.Simonds)在他的著作《景觀設計學》中寫道“如果規劃的中心目的是為人或人們創造一個滿足其需要的環境,那就必須首先考慮氣候[1]”。氣候因素常常與地理因素混合在一起,例如氣溫、濕度、日照、風向和降雨,以及氣候因素所造成的植被、水文、地貌方面的特征,甚至氣候因素所造成的生產、生活方式的特征。氣候對于園林設計的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氣候影響著景觀(地理概念的景觀)的自然與人文特征,而這些特征對于園林的風格與形式又產生影響;另一方面,園林設計不斷適應氣候,通過改善微氣候來解決氣候的舒適性問題,使氣候與園林設計緊密結合。從古到今,包含在地理因素之中的氣候因素影響著園林設計的形式,這種影響在許多國家的園林中均有所體現。在濕潤炎熱的兩河流域,古巴比倫人在庭院的連廊上修建屋頂花園,以遮蔽陽光和暴雨。在炎熱干燥的阿拉伯地區,庭園多圍以高樹為人庇蔭,用細小的噴泉或水渠增加空氣的濕度,而涼亭四面圍合的隔柵,既可以產生豐富的陰影變化,又可以在遮蔽陽光的同時保持通風。法國氣候溫和晴朗,才會使勒•諾特爾式園林的明麗效果在晴空之下更加突出。英國陰雨連綿,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自然風景式園林由田園牧歌風格轉變為以懷舊風格為特征。在日本,京都潮濕的氣候使得苔蘚成為禪宗園林重要的特色和標志。在中國,氣候因素對于園林設計同樣有所影響。在中國古典園林中,經常將山設在西北,以減少西北風之侵害,在背山面水之處設置景點,以獲得良好的陽光。氣候差異在中國南北方園林中也有所體現,北方園林建筑色彩艷麗,用以彌補冬季園林色彩單一的不足;南方園林建筑則色彩素樸,掩映于紅花綠葉之中。氣候對園林設計的影響遍及各個國家的各個園林形式之中。由于以往氣候只是緩慢地發生著變化,基本表現為一種穩定的狀態,因此使得園林設計應對氣候所形成的特征呈現出穩定的面貌。氣候(climate)這個詞來源于希臘語“Klima”,指的是地球相對于太陽的傾角。希臘人認識到氣候主要是太陽角度(緯度)的函數,他們將地球劃分為熱帶、溫帶和寒帶。氣候的概念一般是指一地多年天氣的綜合表現,包括該地區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態和極端狀態。因此,氣候是由兩種參量來表征的:一種是表示氣候平均狀態的“恒量”,另一種是表示氣候在極端狀態之間波動幅度的“變量”。對于不同地區而言,由于各地所處的緯度位置不同,所接受的太陽輻射的多少不同,受海陸影響的程度和大氣環流系統的配置不同,各地的氣候就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一定區域的氣候,取決于若干種氣候要素的變化特征以及它們的組合情況。就四季的劃分來看,中國氣候的大陸特征遠比西歐顯著,中國的四季都比歐洲前移一個半月左右。雖然氣候一直在發生著變化,但是工業革命之后氣候變化的過程正在加速,氣候變化正在由一個過程演變成一場危機。導致氣候變化的原因很可能(90%)是人為溫室氣體濃度增加所造成,這是目前所公認的。人類活動破壞了自然界的碳循環,使得蓄積在土壤和生物中的“碳”在短短的百年內大量進入大氣圈,從而導致了現在的全球變暖和氣候異常。據估計,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30%。氣候變化主要表現在全球變暖、降雨變化、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氣候變化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環境的其他影響正在出現,例如植被的變化、物種滅絕、糧食減產等。更為嚴重的是,氣候變化的影響是難以逆轉的。因此,氣候變化將會改變我們所生活的環境。氣候變化將會影響植被的生物周期甚至威脅它們的生存;全球變暖將會加劇城市的缺水問題,對城市水景和綠地系統產生影響;降雨變化和海平面上升則會導致水文和濱水區域景觀的變化;氣候變化還將對人的生活方式帶來影響。

    1.1氣候變化對園林設計形式的影響

    氣候劇變導致的環境變化,特別是重要園林元素的變化,會使原有的園林設計形式失去了存在的可能性。例如,過去多水的地區現在由于缺水而不得不放棄設計大面積的水體;瞬時暴雨的增加使得園林需要解決洪澇災害所造成的影響;溫帶地區植物的季相變化隨著氣溫升高而消失,以及氣候變化所導致的園林所需特色植物的消失。

    1.2氣候變化對園林設計內涵的影響

    在以往,園林設計主要是與美學、文化、藝術相關聯,在氣候變化條件下,生態、環境在園林設計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而且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各種問題也將納入園林設計的內涵。面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新環境,園林設計需要考慮如何適應它;面對氣候變化給城市和生態環境帶來的災難,園林設計需要考慮如何防止和縮減這些災難造成的損失EDAW的詹姆士•賽普斯(JamesSipes)和安妮•羅琳斯(AnneRollings)分析了卡特琳娜颶風的災難性后果、對人口的變化影響和重建的原則,并為重建提供了一個可持續性的分析模型。這與以往園林設計師的工作相比有了明顯的差異。另外,過去園林設計對氣候的作用只局限于對微氣候的調節和改善,但現在園林設計將需要應對氣候變化這個既是地方性又是全球性的問題。

    1.3氣候變化對園林設計理念的影響

    隨著人類在技術方面的不斷發展,人們似乎越來越具有和自然抗衡的能力。氣候變化危機使人們重新認識到大自然的力量。天人合一,設計結合自然,這些理念將得到重新評價。很多違背場地條件、忽視自然影響和氣候變化、破壞環境的景觀模式也將被限制和摒棄。園林設計將更加注重保護原生自然資源、減少開發對自然狀況的影響和恢復場地的自然機能。

    2.園林設計應對氣候變化

    園林設計具有積極的生態效益。這些生態效益包括降低溫度、增加空氣濕度和吸收二氧化碳等,能夠起到改善和調節微氣候的作用。面對氣候變化,這些生態功能將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但除此之外,園林設計還需要針對氣候變化的特點,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發揮特殊的作用。目前國際上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大體分為兩個主要的方面:減緩和適應。減緩是指針對形成氣候變化的機制采取措施,從而使氣候變化得到抑制,或使其可能性縮減到最小。適應主要是針對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后果,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開始呈現,而且由于氣候變化的慣性,即使導致氣候變化的因素立刻停止,氣候在短時間內也將會持續變化并可能有加強的趨勢,所以適應氣候變化也是當務之急。園林設計行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在這兩個方面都有體現。首先,園林設計要減緩氣候變化。目前減緩氣候變化的首要任務是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的量,包括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還有回收和儲存二氧化碳。在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方面,園林設計可以發揮間接的作用。例如園林設計要素,包括植物、屋頂花園、綠墻、地形和水體等的巧妙設計可以起到改善建筑熱效能的作用,從而減少建筑保暖和制冷所需要排放的二氧化碳的量。其次,在園林選材方面,選擇可回收的材料和低碳消耗的材料也將會有益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在回收和儲存二氧化碳方面,園林設計則可以發揮直接的作用。研究表明,海洋、土壤和森林都具有良好的碳儲存潛力,甚至超出大氣的儲存能力。土壤的碳儲存量是大氣的3.3倍,陸地生物庫的4.5倍。另外明尼蘇達大學的研究發現多種多年生草類混合種植地土壤的碳和氮儲量比相同種類單一種植地的平均值要高出5-6倍。而且,暖季型草和豆類植物的加入可以使土壤的碳收集增加193%和522%。戰勝氣候花園(ClimateVictoryGarden)就是利用這些研究成果,將不同根系種類、根系深度和生長速度的植物搭配在一起,從而將園林綠化的固碳功效最大化的一種設計。以固碳為導向的園林設計將會對減緩氣候變化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園林設計要適應氣候變化所造成的后果。針對氣候變化造成的地方水文變化,園林設計能夠采取相應的適應措施。例如在荷蘭,受到海平面上升和極端降雨增多的影響,許多城市面臨洪澇的威脅。為了避免災難,蓄容更多的雨水,城市中設置更多的水體或者蓄水設施,河道被拓寬或者增加輔助河道。在澳大利亞,氣溫升高和降雨量減少使干旱成為最大的問題。面對愈演愈烈的炎熱干燥氣候,為了維護城市水文環境,水敏性城市設計(WaterSensitivUrbanDesign,WSUD)理念在園林設計中開始實行,雨水經過收集、過濾、凈化和儲存并最終得到再利用,如園林灌溉。圣保羅根據氣候變化合理地改變了雨水管理方式,從而創造一系列雨水花園。總之,由于氣候的復雜性,目前對于氣候變化的研究仍然無法準確預測氣候變化將來的趨勢和程度及其后果。但是,無法確定并不等于無從適應。防氣候(Climate-proof)設計就是一種保證城市和園林設計免受一定氣候影響的設計。如何應對不穩定的氣候已經被融入設計過程中,從而使得設計成果具有一定的氣候適應能力。

    第4篇: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

    目前氣候變暖、極端氣候事件頻發等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世界經濟論壇的“2007年全球風險”報告稱,氣候變化將成為21世紀全球面臨的最嚴重挑戰之一。為了解醫療衛生人員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度、相關知識的認知情況及對主動適應氣候變化的態度,進行了本次調查。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2011年12月,采用分層隨機整群方法,抽取省、市、區三級疾控中心5家、衛生監督所5家、三甲醫院2家、二甲醫院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家,共16家醫療衛生單位在職職工。發放問卷400份,回收有效問卷393份,有效率98.3%。

    1.2方法采用由中國疾控中心編制的調查問卷。問卷由個人基本信息、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氣候變化相關知識的認知、獲取知識的途徑、參與適應氣候變化工作的態度等內容組成。其中氣候變化相關知識包括引起全球氣候變化原因(2題)、氣候變化對全球的影響(8題)、氣候變化造成的健康影響(6題),共16題,答對1題得1分,得分≥10分為及格。所有調查員經培訓考核合格,督導員審核復查,保證問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1.3數據處理用EpiData3.1雙機錄入,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關注度及知曉情況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影響正確認知得分的因素分析先用單因素logisitc回歸篩選出自變量(納入標準α=0.10,β=0.15),再進行多因素logisitc回歸分析(納入標準α=0.10,β=0.15,采用向前似然比法選入變量)。

    2結果

    2.1基本情況共調查醫療衛生專業人員393人,男性174人(44.3%),女性219人(55.7%),年齡范圍20~62歲,平均(35.42±10.13)歲。疾控中心147人,衛生監督所101人,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5人。初級職稱209人,中級112人,副高級31人,正高級18人,職稱項缺失23人。已開展與氣候變化相關工作的單位有7家,2家單位對下級單位(或服務對象)開展過應對熱浪或氣候變化的指導和培訓,4家單位對本單位人員開展過相關培訓。

    2.2氣候變化關注度列出教育、公眾健康、氣候變化、收入、住房、食品安全、環境污染、醫療保障、物價、消防安全等10個社會熱點問題,213人(54.2%)選擇關注氣候變化,列第八位。列出重金屬污染、氣候變化、精神衛生、衛生的社會決定因素、控煙、飲水、食品安全、營養、空氣污染、飲用水衛生、傳染病、慢性疾病控制等12個公共衛生問題,184人(46.8%)關注氣候變化,列第五位。不同單位級別、職稱、性別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無統計學差異,不同年齡對氣候變化的關注有統計學差異(χ2=10.286,P=0.016),>40歲以上被調查者對之的關注度較高。

    2.3氣候變化認知

    2.3.1知曉情況:86.2%的人員知曉氣候變化這一環境問題,其中完全知曉的占23.4%(92/393),知道但不是很清楚的占62.8%(247/393),不太了解的占10.7%(42/393),不知道不關心的占3.1%。56.7%(223/393)的人已感受到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并認為問題非常嚴重,且在不斷惡化中;35.1%(138/393)的人感受到變化,但還能承受;7.9%(31/393)的人認為沒有變化或無明顯感覺。不同單位所屬系統(χ2=10.969,P=0.083)、不同文化程度(χ2=4.653,P=0.571)、不同性別(χ2=1.345,P=0.723)專業人員知曉情況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不同單位級別(χ2=13.049,P=0.035)、不同年齡組(χ2=20.536,P=0.015)、不同職稱(χ2=21.594,P=0.006)知曉情況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省級單位、40歲以上、高級職稱者知曉率較高。

    2.3.2正確認知情況:16道題的知曉率為(71.9±25.3)%,其中全對者85人,占21.6%,不及格118人,占30.0%。78.1%(307/393)的被調查者認為人類的生活生產活動是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82.7%(325/393)的被調查者認為氣候變化與二氧化碳過量排放有直接關系。氣候變化對全球的影響認知中,認知度較高的是旱災和洪災增多、海平面升高、人類健康受到威脅;氣候變化引發的健康風險認知中,認知度較高的是極端氣候事件、空氣污染加劇和水資源水質改變引發的健康風險。見表1。

    2.3.3獲取知識途徑:依次為網絡(87.0%)、電視廣播(84.5%)、報紙書刊(79.6%)、會議培訓(34.6%)。

    2.4影響正確認知因素將認知得分及格與否作為因變量,分別對性別、年齡、民族、文化程度、單位所屬系統、單位級別、職稱、工作年限、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自我感覺、是否參加過培訓、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重要性認識、是否主動獲取知識、是否參加過相關活動、是否愿意參與適應氣候變化的相關工作進行單因素logisitc回歸分析(等級變量以等級最低者設為參照組)。篩選出的變量為: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自我感覺、是否參加過培訓、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重要性認識、是否主動獲取知識、是否愿意參與相關工作。經多因素logisitc回歸分析,是否愿意參與相關工作、是否參加過培訓是影響因素,認為該工作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是保護因素。

    3討論

    第5篇: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

    對于如何合作減排的途徑,各方認識并不一致,過去十多年雖然明確了發達國家要帶頭減排,但實際執行下來,一些發達國家如美國等不愿意帶頭減排,另一些發達國家減排力度也不夠。比如綠色氣候基金,其最早是在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提出,在2010年的坎昆大會上確定的,按照規定,發達國家要在2010年至2012年間出資300億美元作為快速啟動資金,用于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但真正落實起來,要拿出真金白銀時,發達國家卻沒有答應時那么痛快了,加了很多附加條件,甚至把海外投資也算進來,即使是湊數也還不夠。

    這次會議總體來說進展不大,歐盟因為要應對國內金融危機,經濟困難,在進一步推動減排上有點乏力,而美國國內政治一貫是消極立場,并不想認真來應對,也鼓動了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傘形國家”退出,確實影響了《京都議定書》的效果。但從積極的一面來說,畢竟還是保住了《京都議定書》第二期,也就是說,發達國家帶頭減排,承擔必要義務的這個模式,經過“斗爭”還是保留下來了,這也算是一個進展吧!但這種局勢離真正解決減排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除了表面上看到的互相推責任的問題,真正要解決的是如何能夠更快地應對氣候變化,因為除了公平性問題,還有個怎么辦的問題。要達到應對氣候變化的“2度目標”,要做的事比現在多得多。目前來說,全世界還沒有找到一條能夠為各國接受的,也比較能符合實際的減排道路。現在的經濟發展本身存在高碳問題,是一種高碳模式,在大家的觀念中,好像一發展就必須走高碳道路,發展和減排有些對立。嚴格來說,什么樣的模式才是低碳發展,也還沒有探索出新的模式,所以大家有些干瞪眼了。

    從我個人感受來說,世界各國還是非常重視氣候問題的,一萬多人去參會,從來沒有什么會能夠讓各國政府、社會組織、專家投入這么大的精力討論這個問題。這也說明,氣候變化本身的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中國這樣的排放大國,壓力正在不斷增強,這個壓力不是別人壓我們,是氣候變化本身帶來的緊迫性。

    第6篇: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 氣候變化;防災減災;科普宣傳;低碳;環保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7)184-0094-04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在第五次評估報告中明確指出[1],1880-2012年觀測的全球年平均表面溫度(包括陸地和海洋)增暖了0.85℃。很多科學觀測表明,20世紀全球地表平均溫度變化之快是過去一萬年所沒有的,并且這種人為引起的氣候變化將持續幾個世紀[ 2 ]。預計到21世紀末,全球地表平均溫度還將上升 1.4℃~5.8℃[ 3 ]。

    鑒于氣候變化事實及其可能引發的嚴重后果,必須采取切實應對行動,已成為國際社會的普遍共識。我國相關部門緊緊圍繞社會公眾需求,從做好全民科學普及抓起,積極創新科普內容與形式,在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過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極端氣象災害多發頻發重發態勢日趨嚴重,社會各界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多,相關科普工作的開展也迎來了新的挑戰。

    1 國外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現狀

    國外在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和提倡節能環保科普宣傳方面有許多好的做法和經驗值得我們借鑒。作為能源消費大國,美國政府非常注重氣候變化宣傳,從電視、網絡等媒體到普通居民都注重輿論宣傳,注重更新理念,積極讓決策者和公眾了解低碳經濟,切實減少碳足跡,逐步以實際行動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建設低碳經濟與低碳社會[ 4 ]。

    近年恚德國政府組建了大量協會、公益組織和咨詢機構,在全國范圍內開展面向社會公眾的信息咨詢服務,并利用政府和企業的資助經費開展節能減排科普宣傳行動,使社會公眾能夠明確了解國家能源發展和節能減排政策,有能力通過自身行動來為節能降耗和環境保護做出自己的貢獻[ 5 ]。

    日本政府也大力宣傳有利于減緩氣候變化的消費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倡夏季將空調溫度由26℃調到28℃,調高2℃便可減排溫室氣體17%;提倡上班騎自行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少開私車;提倡國民購買低碳環保商品等[ 6 ]。

    英國環境、食品及農村事務部還在其政府網站上公布了二氧化碳排放量計算器,讓公眾可以隨時上網計算自己每天生活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有效地幫助公眾知曉、采取有效措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7 ]。

    2 形成科普宣傳合力,讓全民應對氣候變化理念深入人心

    筆者曾在2014年世界氣象日期間做過一個氣候變化問題公眾調查,對近200份調查問卷進行分析發現,對于氣候變化問題的具體了解程度,近八成公眾選擇“知道一些”,但只有近兩成“有比較深刻的了解”。說明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氣候變化方面的科普宣傳工作已經取得一定成效,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公眾對于深刻理解和認識氣候變化問題還存在不足[8]。

    氣候變化是我們共同面對的環境問題。努力開展有關氣候變化科普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工作,根據我國科普事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探索和思考如何深入推進科普宣傳工作,使公眾掌握避險自救方法和應對突發天氣措施的同時,提高保護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的意識,是各級領導、廣大媒體和科普工作者面臨的一大課題。

    2.1 強化政府引導,推進科普宣傳隊伍建設

    鑒于政府部門在公眾心目中公信力最強,因此發揮好政府部門的引導作用,是成功推動科普宣傳教育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在美國、英國和加拿大等國家,政府部門會通過立法、制定相關經濟政策或設立中介組織等方式來間接推進科普事業發展。我國政府部門也正加緊制定有關應對氣候變化的專門法律和配套法規,可以通過推進這些法律法規的“落地”,進一步規范應對氣候變化與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制度,合理統籌安排相關部門的分工合作,并將其列入目標管理和考核內容,促進各部門積極參與制定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和政策,以夯實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基礎。

    人才隊伍是事業發展的基石。為了保證氣候變化科普宣傳能夠真正深入到基層人民群眾中去,發揮出實實在在的效益,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科普宣傳隊伍至關重要。尤其是偏遠地區以及少數名族聚居地區,因為地域或者語言溝通障礙,科普知識和防災避險技能很難全面普及。因此各級政府部門除了進一步強化企事業單位、公眾加入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團隊的機制和舉措,全面動員各行各業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宣傳志愿活動以外;還要加強對偏遠地區以及少數民族科普工作者的培養,為這些地區量身打造一支能夠常年“駐扎”,并隨時可以“順暢”交流的科普工作隊伍,推進科普工作更加“接地氣”,更易被當地居民接受。

    此外,政府部門還要注重建立人才激勵與競爭的有效機制。國際上有一系列用來激勵和保障科學傳播的獎項和制度,如英國皇家學會早在1986年就設立了“邁克爾?法拉第獎”,專門獎勵對科普做出特殊貢獻的科學家[9],澳大利亞設立了“尤里卡科學普及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有“卡林加獎金”。我國面向科普研究創作和科普宣傳教育人員的專項激勵政策在數量和質量上與國外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相關獎勵制度仍需進一步完善。

    在科普產品制作方面,各地政府部門應給予相關政策和經濟支持,鼓勵企業捐贈及個人資助,充分調動科普產品研發人員積極性;在氣候變化科普宣傳陣地建設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打造一批設施完備、功能齊全的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普活動場館,在全國各地以點帶面,推廣普及,逐步形成以科普教育基地為基礎的科普場館體系;在提高全民應對氣候變化意識方面,策劃一系列有影響力的參與性活動,發揮廣大群眾參與低碳生活、推進低碳社會建設的主人翁作用。

    2.2 相關部門齊抓共管,營造科普宣傳良好氛圍

    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各地相關部門要充分認識并發揮好部門合力的重要性,一方面,著力完善多部門參與的決策協調機制,努力爭取當地政府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的重視和支持,多方爭取將工作納入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另一方面,各單位要充分依托各自資源優勢,分工協作,大力實施,力求在提高科普水平、強化科普效果上取得新突破。

    作為氣象知識的權威機構,氣象部門在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做好氣候變化及防災避險知識的科學普及也是未來一段時期氣象部門科普宣傳的重點。針對公眾關注的氣候變化熱點問題,各地氣象部門要認真答疑解惑,及時糾正一些不科學、不準確的認識或片面理解,大力弘揚科學思想,引導公眾正確認識氣候變化規律及其影響。在關鍵節點或重大活動期間,利用好氣象部門的宣傳平臺,以及當下“流行”的新媒體資源,積極調動公眾互動積極性,及時普及相關科普知識,提公眾高應對能力。此外,氣象部門本身還要進一步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加強輿論監測引導,提升氣象宣傳影響力。

    科技部門和各類科協組織要發揮好科普宣傳領軍作用,認真制定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規劃,與國內外科研機構廣泛深入開展學術交流,拓展科普服務的內容和方式,同時注重研發具有特色的科教創新模式,努力實現科普資源的共建共享;宣傳和文化部門要認真做好氣候變化科普宣傳的組織和協調工作,充分調動各單位力量,營造全社會重視應對氣候變化的良好氛圍;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教育體制機制,積極編制科普教育系列叢書,參與科普教學項目,推進更多應對氣候變化與防災減災知識納入中小學課本或課外讀物。

    此外,廣電、新聞出版部門要充分發揮各類媒體優勢,著力提高相關科教欄目水平,多為讀者提供一些高質量的科普節目和讀物。交通、旅游等部門可以根據實際,將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適時結合到自身工作中來,設計一些具有部門特色的科普活動。其他社會團體組織,可以適時彌補政府和相關部門科普工作覆蓋面和人員方面的不足。

    2.3 充分發揮各類媒體橋梁作用,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應對行動

    面對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各類媒體已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因而在推進氣候變化科普宣傳過程中,媒體肩負的責任也越來越重。作為老百姓與政府溝通的橋梁,我國在國際舞臺上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和方案,為此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節能減排的成效與不足,以及未來落實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和措施等,均需要借助媒體及時給公眾。

    另一方面,各類媒體還需配合、協助政府部門為公眾樹立起正確的輿論導向,積極普及綠色理念,客觀反映氣候變化給我國經濟社會和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對于一些只為搏人眼球的不實言論,要做到不跟風、不炒作,多向社會傳遞“正能量”;在宣傳內容方面,努力將老百姓的衣、食、住、行c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緊密結合起來,把側重點放在提高全社會低碳環保意識上來,鼓勵公眾從身邊小事做起,踐行低碳生活。

    與此同時,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短信等新興媒體之間要增進相互理解和信任,主動加強溝通合作,取長補短,攜手增強科普宣傳的聲勢和力度。各地主要新聞單位要把應對氣候變化與防災減災科普宣傳列入工作計劃,通過不同形式將工作落到實處,擴大科普影響面。有影響力的媒體單位,可以開辟專版、專欄,或通過新聞會、專家訪談、科教講座等形式,推出針對氣候變化問題的系列宣傳,幫助公眾系統性地了解氣候變化問題,減緩氣候變化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3 注重探索創新,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短板”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在指導思想、方式方法、傳播媒介等方面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面對新形勢,科普宣傳工作要緊跟時代的腳步,在內容、形式、舉措、途徑等方方面面,開展進一步的“更新”和“升級”。

    3.1 拓寬宣傳渠道,有針對性地推進科普宣傳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人口眾多,面向不同文化層次、不同地區、不同年齡的受眾,需要選擇不同的傳播內容和渠道來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科普知識宣傳。在一些有條件的地方,可以通過科普展館或相關部門的科普活動場地,定期播放氣候變化宣傳片、舉辦科普展覽或設置一些科普問答互動游戲,引發公眾參與學習氣候變化知識的興趣;在一些偏遠地區,可以充分發揮好鄉村協理員、鄉村信息員、大學生村官的作用,讓他們成為普及氣候變化科普知識的有生力量。

    孩子們是未來參與低碳社會建設、保護生態環境的有生力量,重視針對學生們的氣候變化科普知識宣傳關乎民族的未來和國家希望。為此,氣象部門為同學們量身打造了“校園氣象站”,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將應對氣候變化等相關氣象知識送進校園,送到每一個孩子身邊。相關部門今后要深入基層加強調查研究,搭建更多類似的科普傳播平臺,將氣象科技實踐作為強化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抓手,同時注重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民工子女的科普教育問題,加大社會科普教育力度,拓寬氣候變化知識宣講渠道,讓更多的孩子能夠接觸到氣候變化知識。

    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全球氣候變化不僅帶來了一系列自然災害,也給生態環境、農業產生帶來十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推動氣候變化科普宣傳時,還需牢牢守住廣大農村這個重要陣地。針對農民朋友的科普宣講要講求實用性,關注他們的切身利益,要定期組織專家學者和科普工作者深入田間地頭,讓村民朋友能與他們面對面交流,并依照各地實際情況,提出一些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農技措施,讓廣大農民得到實惠。此外,要注重改變農村居民的舊思想老觀念,引導他們逐步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鼓勵大家轉變生產生活方式,購買和使用綠色環保的新技術、新產品。

    3.2 新形勢下探索新渠道新舉措,打造氣候變化科普品牌

    目前,公眾對氣候變化在認知上仍有不足,還缺少一套系統全面的氣候變化宣傳戰略。為此,相關部門需要進一步豐富媒體手段,以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途徑,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再上新臺階。

    一些科研機構可以建立科技創新能力專項,強化科普產品的設計研發,組織相關部門與國內外科普工作者開展深入的交流合作,打造富有特色、廣受歡迎的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科普品牌。如氣象部門的《應對氣候變化―中國在行動》宣傳片已成為我國對內和對外宣傳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科普品牌。

    如今好多新興媒體異軍突起,在輿論傳播領域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要利用好新媒體的優勢,拓寬科普知識傳播渠道。以關注度頗高的微博為例,一些熱門的微博網站可以發起關于氣候變化方面的熱點話題討論,以問答的方式,為網友提供一個學習氣候變化知識和互動交流的良好平臺。通過微博交流得到的公眾反饋信息,還可以為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的后續開展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同樣的科普讀物,很多歐美國家不單注重對內容的精心推敲,還善于依靠市場運作,精心打造包裝,華麗的“變身”往往能夠幫助科普產品獲得良好的市場。這一點正是我國科普產品研發者容易忽視或不善于“花心思”改進的地方。我們應該V泛吸取經驗,全方位多角度對科普產品進行“升級”,為科普宣傳產品帶來更大提升空間。

    另外,我們還可以學習參考國外的科普宣傳大篷車,嘗試通過多種渠道,讓移動的科普知識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鄉村,讓氣候變化知識傳播“無死角”。

    3.3 貼近大眾生活,說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

    現如今我們并不缺少各種宣傳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知識的電視節目或科普讀物,在網上輸入“氣候變化”關鍵字,相關文章、圖片和視頻的鏈接層出不窮。但如何讓科普知識通過更加生動的視聽語言表現出來,化深奧的科學知識為老百姓的“家常話”,真正引起基層群眾的興趣和關心,是深入推進普宣傳過程中又一值得探討的問題。

    想讓百姓“留心”氣候變化,就需要讓科普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將知識性與趣味性巧妙結合,讓科普內容既生動活潑,又兼具較高的“含金量”。宣傳人員可以嘗試改變以往死板教條的程式化用語,多用打比方或舉例子的方式將氣象學上的專業語言“本土化”地展示給公眾,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將氣候變化科學與公眾的生產生活方式聯系起來,讓老百姓容易掌握。

    在日常生活中,科普工作者要注重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宣傳新知識、新理念,讓更多的群眾積極、主動地接受氣候變化科普教育,逐步認識到氣候變化給我們帶來的影響是難以逃避的;遇到極端天氣情況,一邊要及時傳遞氣象信息,一邊還要詳細告訴公眾如何利用這些信息安排生產生活,做好防災減災應對準備。

    此外,氣候變化科普宣傳想要“接地氣”,還必須注意結合流行文化或社會熱點,迎合大眾口味。美國災難大片《2012》描述了“伴隨著火山爆發、強烈地震、海嘯,地球走向毀滅……”,在全球取得了高票房。雖然影片里不乏科幻創作,但震撼的畫面還是引起了公眾對環境和生態保護問題的思考,也不乏為一個值得我們借鑒的科普宣傳有效手段。

    4 結論

    氣候變化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因此針對氣候變化問題開展的宣傳工作也絕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顯成效。我國應加快制定應對氣候變化宣傳的總體戰略規劃,建立健全防災減災知識傳播網,讓有關科普教育宣傳工作常態化。未來,如何做好應對氣候變化科普宣傳工作,引導公眾正確認識和理解氣候變化問題,增強人們的防災減災意識,喚起公眾關于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責任,并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到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來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趙宗慈,羅勇,王紹武,等.全球變暖中的科學問題.氣象與環境學報[J],2015,31(1):1-5.

    [2]秦大河.氣候變化的事實與影響及對策[J].中國科學基金,2003,17(1):1-3.

    [3]劉長友,陳愛麗,巴圖,等.從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看全球氣候變化及防災減災對策[J].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8,10(4):140-141.

    [4]孟浩,陳穎健.美國CO2排放現狀、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及啟示[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12,34(4):708-714.

    [5]王志強.德國能效管理及對我國節能減排工作的思考[J].全球科技經濟t望,2009,24(10):36-43.

    [6]孟浩,陳穎健.英國能源與CO2排放現狀、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及啟示[J].中國軟科學,2010(6):25-35.

    [7]邵冰.日本的氣候變化政策[J].學理論,2010(33):119-120.

    第7篇: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氣候變化;影響;適應技術;框架

    中圖分類號:P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3)05-0001-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5.001

    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已構成嚴峻挑戰,尤其是氣候變暖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活動的負面影響日益加劇,可以預見,未來氣候變化可能會在農業、林業、水資源、海岸帶、生態系統以及人類健康等敏感行業和區域產生重大不利影響。面對氣候變化已經成為事實的情況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兩個有機組成部分。對于廣大發展中國家來說,減緩全球氣候變化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挑戰,而適應氣候變化則是一項現實、緊迫的任務。只有適應氣候變化,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根據現有的科學認識,研究和選擇積極主動的適應方法和技術,才是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明智選擇[1-7]。本研究以氣候變化影響顯著的農業、林業、水資源、海岸帶、生態系統以及人類健康等重點領域為對象,通過分析上述行業和領域受氣候變化影響及其所作響應的基礎上,構建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框架,以期為適應技術清單的建立和選擇提供理論參考和技術依據。

    1 氣候變化對重點領域的主要影響[8-16]

    1.1 農業領域影響

    農業生產受氣候變化影響較大,氣候與氣象災害的頻繁發生給農業生產帶來巨大損失。國家評估報告指出,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今后20-50年中國的農業生產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沖擊,到21世紀后半期,中國主要農作物如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產量最多可下降37% 。氣候變化將嚴重威脅中國長期的糧食安全。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氣候變化對農業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若干方面:作物產量減少;病蟲害頻發;地力下降;適應性生產技術落后;種植模式和結構改變;旱情加劇等。

    1.2 林業領域影響

    氣候變化已經對林業產生了重要影響。未來全球將持續變暖,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增加,從而對林業發展產生諸多方面的影響,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氣候變化對林業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若干方面:林業災害頻發(火災、病蟲害等);林業生長周期和生長界限改變;林業生態系統退化;林業碳匯功能減弱等。

    1.3 水資源領域影響

    在氣候變化影響下,水資源問題將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和嚴峻的挑戰性,如干旱災害和洪水災害等頻發,溫度和降雨量或蒸發量變化規律和趨勢難以預測等問題突出。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氣候變化對水資源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若干方面:干旱缺水;洪澇災害;水環境惡化;水土流失;冰川積雪融水加劇等。

    1.4 海岸帶領域影響

    自從IPCC第一次評估報告后,氣候變化對海岸帶的影響已成為重點研究領域之一,海岸帶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地區,氣候變化對其影響有著多方面的、不同尺度的體現。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氣候變化對海岸帶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若干方面:海水溫度升高;海平面上升;海水倒灌入侵;風暴潮等氣候災害事件增加;灘涂濕地面積減少;海岸帶地區生物多樣性破壞;圍海造地工程受到破壞等。

    1.5 生態系統領域影響

    氣候變化正在普遍改寫人類及其它地球生命體所熟悉并賴以存在的生態系統,影響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從而影響生態系統的安全、服務和資源供給能力,威脅發展的生態基礎。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若干方面:生物多樣性降低;生物遷徙通道和周期改變;外來物種侵入;稀有物種瀕臨滅絕等。

    1.6 人體健康領域影響

    極端氣溫和致命熱帶疾病將成為更多地區和更多人口的嚴重困擾,氣候變化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社會公共衛生壓力正不斷加大,尤其是落后地區將因貧困和增加的健康風險而限于更為窘迫的發展狀態。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領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若干方面:熱浪頻發;流行疾病頻發和潛在區增加;脆弱人群增加;公共衛生安全壓力增加;貧困地區死亡率增加等。

    2 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措施[17-24]

    2.1 農業領域響應和適應措施

    氣候變化導致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動,農業生產條件改變,生產成本和投入大幅度增加產量波動加大。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調整農業發展布局;調整農作物種植模式;優選農作物品種和品質;發展節水灌溉農業;防控農業病蟲害;研發先進裝備工具;加強社會宣傳和引導;加強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評估、模擬和預測等。

    2.2 林業領域響應和適應措施

    氣候變化會影響到林業生態系統(尤其是高緯度的寒溫帶森林)的結構、組成、功能和生產力,極端氣候事件會增加林業災害(火災、病蟲害等)的發生頻率與強度,從而危及林業的安全。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農業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加強林業災害預警、動態監測與防治;恢復和重建林業生態系統的;加大林業生態工程功能建設;加強林業保護立法等。

    2.3 水資源領域響應和適應措施

    水資源對氣候變化的響應不僅是在水資源量上更加短缺,還包括水質量和水環境嚴重惡化,水資源災害頻發以及水資源供需平衡問題突出。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水資源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發展節水集水技術;加強水利基礎工程建設;有步驟地實施跨流域調水工程;開展污水治理和循環利用;加強水資源災害防治;水資源保護立法和社會宣傳等。

    2.4 海岸帶領域響應和適應措施

    海岸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一是海洋災害頻發,如海洋風暴潮以及海岸地質災害頻發;二是海平面升高,海水侵蝕倒灌現象嚴重;三是海岸帶灘涂濕地減少,生態系統遭受破壞等。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海岸帶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加強海洋災害預警、監測和防治;建設海岸帶堤防工程;建立海岸帶生態保護區;做好海岸帶開發利用規劃等。

    2.5 生態系統領域響應和適應措施

    氣候變化給人類及自然生態系統帶來的風險和危害日趨增大,不同類型的生態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產生不同的反應特征,如沙漠綠洲數量和面積不斷縮減,草原生態系統退化,森力生態系統病蟲災害增加,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降低。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生態系統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建立生態系統動態監測站點;加強災害預警和防止;保護瀕危物種,防止有害物種入侵;建立各類生態保護區;加大生態系統保護立法等。

    2.6 人體健康領域響應和適應措施

    氣候變化及其引起的生態環境變化對人體健康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包括極端氣候事件導致死亡、營養不良和意外傷害的增加,傳染病的流行強度、范圍和傳播種類發生變化而導致人群患病風險和疾病負擔的加重以及空氣污染等造成心肺系統疾病的增加等,尤其以脆弱人群健康響應更為突出。綜合分析和總結相關文獻,人體健康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適應措施主要包括以下若干方面:氣候變化致病機理研究;氣候變化與健康預警研究;氣候變化相關的疾病負擔和成本效益評估;公共衛生環境條件改善;脆弱人群心理輔導等。

    3 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框架構建

    3.1 適應技術框架構建原則和依據

    (1)遵循國際和國家相關技術規范、規程;

    (2)適應技術表達方式要方向明確;

    (3)適應技術應用措施要切實可行和可操作;

    (4)適應技術要易于檢索和選擇。

    3.2 適應技術框架的表達

    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種類豐富,如何有效地選擇和描述適應技術,就需要有一個分門別類對適應技術的表達方式。通過對各領域適應技術表達方式的界定,才能更好地構建適應技術框架,為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作出適應和科學的技術選擇。綜合對所收集的上萬例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成果分析歸納,對各領域適應技術門類歸納為11項表達方式。

    (1)預警方向技術。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中,預警技術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適應技術之一,預警技術主要在對氣候災害風險評估和預測基礎上創建的,屬于規劃適應技術范疇。

    (2)工程方向技術(研發)。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工程技術種類最為豐富,具有多方向性特點,是在氣候變化過程中所研發和實施的具體工程技術措施,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3)動態監測方向技術。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動態監測技術主要是對氣候變化影響在時間和空間的響應和反饋,是基于“3S”技術手段的一種技術表達方式。

    (4)評估方向技術。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評估技術主要是災害評估,即包括災害預測評估還包括災后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災害評估體系的科學建立可以為更大可能的減緩災害影響和建立有針對性的預警技術提供服務保障。

    (5)災害防控方向技術。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災害防控技術主要針對各類頻發災害所做的具體研發技術,災害防控的適應技術主要目的是降低災害所產生的風險和影響程度。

    (6)適應空間方向技術。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空間方向技術主要針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具有不同地域性的空間分布特征,因此適應技術具有特定空間的適應性,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選擇要因地制宜。

    (7)適應長效性方向技術。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長效性方向技術主要針對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具有不同的時效性特征,因此適應技術具有特定時間階段的適應性,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選擇要因時制宜。

    (8)模型分析方向技術。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計量模型應用領域較為廣泛,主要表達在相關性分析、各種預測、評估以及動態監測等方面,模型表達方式主要以豐富的數據和科學理論為支撐。

    (9)重大工程方向。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工程設計屬于國家戰略規劃范疇,投資規模較大、設計標準較高,對氣候變化響應和影響程度較為長遠。

    (10)各領域行業標準和規范。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行業標準和規范主要是政府部門所出臺的技術規程、標準、法規以及政策,從行政管理和立法角度建立適應技術應對氣候變化的保障機制。

    (11)社會影響和輿論宣傳。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社會影響和輿論宣傳主要是提高人們認識和使用適應技術的思想意識,改變人們破壞氣候資源的不良行為,降低氣候變化對人類社會負面影響。

    3.3 適應技術框架的構建

    應對氣候變化適應技術框架構建包括兩方面表述內容,一方面明確表述應對氣候變化影響中適應技術主要應用在哪些重點領域,另一方面明確表述各領域適應技術的表達方式,以便于歸類和選擇。綜合相關文獻分析[1,2,5],本研究共劃分6大重點領域和11種類型的適應技術表達方式,并對專利檢索的上萬條技術數據進行歸類表達,具體如表1所示。

    4 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清單選擇

    4.1 適應技術清單選擇一般步驟

    在建立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框架基礎上,根據適應技術應用領域以及表達方式,如何選擇和應用適應技術是一個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依據相關文獻分析[26-29],本研究提出選擇和分析適應技術通常包括四個步驟。

    第一,充分分析各領域受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脆弱性和敏感性;

    第二,正確表達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和優先考慮選擇的適應對策和措施;

    第三,科學評估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技術成本效益;

    第四,有效選擇適應技術并示范及推廣應用。

    4.2 適應技術清單選擇的深入思考

    根據相關文獻和本研究綜合分析,目前,盡管應對氣候變化的專利技術數量龐大,但是各領域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響應和具體的適應技術措施還比較單一,僅集中于某一個領域的某一方面,其他方面的適應技術之間相互聯系和依賴性相對較差,可選擇性不強,而且對適應技術的表達方式、選擇的理論依據以及適應性效果分析還比較薄弱,還需要在建立適應技術框架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研究分析,保障適應技術表達清晰、歸類明確、選擇科學、依據充分。

    適應技術的成本效益分析多被應用于海平面上升、農業和水資源管理等區域項目評估中,但是,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成本效益方法分析方面的研究和成果還很有

    限。應推進相關研究, 以便為制定和實施適應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在適應技術框架中,適應技術在空間性和時效性方面的表述和歸類還較為薄弱,應對氣候變化過程中適應技術的選擇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此時間跨度和空間跨度范圍內的適應技術研究也是未來適應技術研究的重點方面之一。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科學技術部社會發展科技司,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適應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Social Development Attend to Technology Division of Minist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OST),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Studies on National Strategy of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M].Beijing: Science Press,2011.]

    [2]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應對氣候變化司,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氣候變化對中國的影響評估及其適應對策:海平面上升和冰川融化領域[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Department of Climate Change, National Development & Reform Commission of China, The Administrative Center for China’s Agenda 21. Effects of Climatic Changes on China an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Fields of Sea Level Rise and Glacier Melting[M]. Beijing: Science Press,2012.]

    [3]陳宜瑜.對開展全球變化區域適應研究的幾點看法[J].地球科學進展,2004,19(4):495-499.[Chen Yiyu. Several Points of View about Adaptation to Global Change[J]. Advance in Earth Sciences,2004,19(4):495-499.]

    [4]潘家華,鄭艷.適應氣候變化的分析框架及政策涵義[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10):1-5.[ Pan Jiahua,Zheng Yan.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n Adapting to Climate Change[J]. 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10):1-5.]

    [5]《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編寫委員會.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R].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 Compiling Committee. National Assessment Report of Climate Change[R].Beijing: Science Press,2007.]

    [6]丁一匯,林而達,何建坤.中國氣候變化―科學、影響、適應及對策研究[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9:201-207. [Ding Yihui,Lin Erda,He Jiankun. Chinese Climate Change:Sience,Impact, Adaptation and Policy Research [M].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2009:201-207.]

    [7]IPCC.Climate Change 2007-Impact,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Ⅱ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R].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8]周曙東,周文魁,朱紅根,等.氣候變化對農業的影響及應對措施[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1):33-37. [Zhou Shudong,Zhou Wenkui,Zhu Honggen,et 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e and its Countermeasures[J]. Journal of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10(1):33-37.]

    [9]張兵,張寧,張軼凡.農業適應氣候變化措施績效評價[J].農業技術經濟,2011,(7):43-49. [Zhang Bing,Zhang Ning,Zhang Yifan.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Measures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Agrotechnical Economics,2011,(7):43-49.]

    [10]齊闖.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系統性思考[J].林業經濟,2012,(1):39-47.[Qi Chuang.A Systemic Thinking on Forestry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Forestry Economics,2012,(1):39-47.]

    [11]孔凡斌.林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研究進展及我國政策機制研究方向[J].農業經濟問題,2010,(7):105-109. [Kong Fanbin. Progress in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and Policy Research of Chinese Forestry[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10,(7):105-109.]

    [12]Xia J, Zhang L.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Resources Security in North China[M]// Wagener T. Regional Hydrological Impacts of Climatic Chang:Impact Assess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Wallingford: IAHS Publication No. 295, 2005: 167-173.

    [13]夏軍,Thomas Tanner,任國玉,等.氣候變化對中國水資源影響的適應性評估與管理框架[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4(4):215-219. [Xia Jun, Thomas Tanner,Ren Guoyu,et al.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Screening for Adaptation and Management[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4(4):215-219.]

    [14]趙慧霞,吳紹洪,姜魯光.自然生態系統響應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評價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07,18(2):445-450. [Zhao Huixia,Wu Shaohong,Jiang Luguang. Research Advances in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of Natural Ecosystem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07,18(2):445-450.]

    [15]何霄嘉,張于光,張九天,等.中國生物多樣性適應氣候變化策略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20):3966-3984. [He Xiaojia,Zhang Yuguang,Zhang Jiutian,et al. Study on Strategies of How Biodiversity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 Progress in Modern Biomedicine,2012,12(20):3966-3984.]

    [16]錢穎駿,李石柱,王強,等.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研究進展[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0,6(4):241-247[Qian Yingjun,Li Shizhu,Wang qiang,et al. Advances on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Human Health[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10,6(4):241-247.]

    [17]蔡運龍.全球氣候變化下中國農業的脆弱性與適應對策[J].地理學報,1996,51(3):202-212. [Cai Yunlong. Sensitivity and Adapy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e Under Global Climate Change[J]. Geography Journal,1996,51(3):202-212.]

    [18]朱建華,侯振宏,張小全.氣候變化對中國林業的影響與應對策略[J].林業經濟,2009,(11):78-83.[ Zhu Jianjun,Hou Zhenhong,Zhang Xiaoquan.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ese Forestry and Its Adaptation Proposals[J]. Forestry Economics,2009,(11):78-83.]

    [19]丁一匯.人類活動與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水資源的影響[J].中國水利,2008,(2):20-27. [Ding Yihui. Human Activity and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 on Water Resources[J]. China Water Resources,2008,(2):20-27.]

    [20]范代讀,李從先.中國沿海響應氣候變化的復雜性[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5,1(3):111-114. [Fan Daidu,Li Congxian. Complexities of Chinese Coast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5,1(3):111-114.]

    [21]居,韓雪.氣候變化適應行動進展及對我國行動策略的若干思考[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08,(5):257-260. [Ju Hui,Han Xue. International Adaptation Activitie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China[J].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2008,(5):257-260.]

    [22]吳建國,呂佳佳,艾麗.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脆弱性和適應[J].生態環境學報,2009,18(2):693-703.[Wu Jianguo,Lv Jiajia,Ai Li.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The Biodiversity:Vulnerability and Adaptation[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18(2):693-703.]

    [23]李克讓,曹明奎,於,等.中國自然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的脆弱性評估[J].地理研究,2005,24(5):653-663.[Li Kerang,Cao Mingkui,Yu Li,et al. Assessment of Vulnerability of Natural Ecosystemsin China under The Changing Climate[J].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5,24(5):653-663.]

    [24]李智.氣候變化與感染性疾病的防治進展[J].抗感染藥學,2008,5(4):205-208.[Li Zhi. Research 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J]. AntiInfection Pharmacy,2008,5(4):205-208.]

    [25]殷永元.氣候變化適應對策的評價方法和工具[J].冰川凍土,2002,24(4):426-432. [ Yin Yongyuan. Adaptation Evaluation Tools and Analysis Methods for Climate Change[J].Journal of Glaciolgy and Geocryology,2002,24(4):426-432.]

    [26]Smit B. Adaptation to Climatic Variability and Change [M].Guelph: Environment Canada, 1993:3- 17.

    [27]居,李玉娥,許吟隆,等.氣候變化適應行動實施框架[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0,26(6):55-58. [Juhui,Li Yuer,Xu Yinlong,et al. Action Framework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J]. Journal of Meteorology and Environment,2010,26(6):55-58.]

    [28]彭仲仁,路慶昌.應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事件的適應性規劃[J].現代城市研究,2012,(1):7-12.[Peng Zhongren,Lu Qingchang. Adaption Planning for Climatic Change and Extreme Weather Events[J]. Journal of Modern City,2012,(1):7-12.]

    第8篇: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

    一、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對中國發展帶來的挑戰

    中國是﹁個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和社會發展、消除貧困是首要和壓倒一切的優先事項。在未來相當長時期內,中國經濟仍將保持快速增長,人民的生活水平必將有一個較大幅度的提高,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可避免地還將增長,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的形象將更加突出,無疑將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

    1.發達國家要求中國承擔溫室氣體限控的壓力增大。京都會議后,一些發達國家試圖以《京都議定書》已規定發達國家的減排指標為由,集中全力向中國和印度等“主要的”發展中國家施壓。有的發達國家甚至明確提出將發展中國家“有意義的參與”作為其批準議定書的前提條件之一,并與公約的資金機制掛鉤。發達國家要求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減排的理由包括:環境原因、競爭力原因、政治原因等。雖然這些理由嚴重背離了公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以及公約特別強調的:“發展中國家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履行其在本公約下的義務,將取決于發達國家對其在本公約下所承擔的有關資金和技術轉讓的承諾的有效履行,并將充分考慮到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消除貧困是發展中國家首要和壓倒一切的優先任務。”但從另一個側面,我們也不難發現減輕這種壓力的艱巨性。

    2.對中國現有發展和消費模式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自然資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資源的豐度和組合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優勢。中國人口基數大,發展起點低,到2003年底,仍有59.5%的人口為鄉村入口,面臨著繼續完成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長期發展任務,人均資源短缺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長期制約因素。傳統的消費和生產模式是一種資源耗竭型、不可持續的消費和生產模式,這種模式已經對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構成了巨大的挑戰。從發展模式的選擇看,雖然各國有權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來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但在其發展過程中,都遵循某些帶有普遍性的規律,很少有國家發生例外。世界各國的發展歷史和趨勢表明,人均商品能源消費和經濟發達水平有明顯相關關系,可以說,在目前的技術水平和消費方式下,達到工業化國家的發展水平意味著人均能源消費必然達到較高的水平。世界上目前尚沒有既有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人均能源消費和排放水平的先例,中國面臨開創可持續消費和生產新模式的挑戰。

    3.對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的繼續增長,中國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將繼續增加。有關預測表明,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有可能在2025年左右就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十排放大國。盡管中國目前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很低,但由于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年均增長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預計在2030年左右,中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就有可能超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以煤為主的國家,2002年中國煤炭產量13.93億噸,接近世界煤炭消費總量的30%。同石油、天然氣相比,單位熱量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比使用石油、天然氣分別高出36%和61%左右。由于調整能源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能源資源結構的制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臨著技術和資金上的壓力,以煤為主的能源資源和消費結構,使中國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前景不容樂觀。

    二、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對中國能源發展帶來的機遇

    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給中國帶來巨大挑戰的同時,也給中國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當前國際社會提出的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和措施主要集中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可再生能源,這些不僅符合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根本轉變的需要,而且其直接結果也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高效能源技術和節能產品更加迅速地向全球擴展和傳播,這一趨勢也將有利于促進中國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能源結構的優化。我們應當抓住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給中國發展可能帶來的新的發展機遇,積極參與相關領域的國際合作,推動發達國家履行資金和技術轉讓的承諾,為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國際政治和經濟技術環境。

    1.有利于推進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實施。針對全球氣候變化可能給中國帶來的各種影響,采取適應氣候變化的各種趨利避害措施,如改善中國的生態與環境條件,增加生態系統碳儲量,從而對中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在《氣候公約》背景下,制定和實施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戰略和行動計劃,也可以進一步推動中國在計劃生育、節約和優化能源等方面的進程。

    2.有利于獲得先進的節能與新能源技術,加快中國能源結構調整步伐。若發達國家能在國內進行實質性減排,無疑將對世界能源產生結構和能源技術產生重大影響。發達國家有可能由以石油為主向以天然氣為主要能源過渡,各種可再生能源也將得到較大的發展,這可能為中國逐漸將目前以煤為主的高排放、高污染的能源結構轉向以油氣為主要能源提供了機遇。另一方面,發達國家的這種減排壓力也勢必會促進其在節能與新能源技術上的創新,節能與新能源技術的市場競爭力也會得到加強,氣候變化無疑將為新一代能源技術發展提供機遇。同時,如果發達國家的能源消費受到抑制,將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未來的發展騰出更多的能源消費空間。

    3.采取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政策手段,也有利于減少中國大氣污染。據分析,在中國目前的大氣污染物中,大約75%來自于燃料燃燒,是一種比較典型的煤煙型污染。近年來,中國政府在控制大氣污染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采取了法律、經濟、技術等多項措施,但大氣污染問題仍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用低碳燃料或無碳能源替代煤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這不僅是未來中國減緩二氧化碳排放的需要,也是中國保護環境和減少大氣污染的需要。

    4.積極開展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合作,有利于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是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在履約活動中具有較強的國際合作優勢。積極參與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國際活動,認真履行與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義務,有利于樹立中國保護全球氣候的國際形象,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同時通過開展國際合作,努力推動發達國家履行資金和技術轉讓承諾,可爭取我國所需要的部分先進技術和資金。

    三、中國處理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中長期戰略框架

    1.指導思想。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指導思想應是:堅持以遠促近,以保障經濟發展為核心,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強生態建設為突破口,堅持不懈地全面推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提高中國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和保護全球氣候奠定堅實的基礎。

    2.戰略目標。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總體目標是:減緩溫室氣體凈排放增長率取得明顯成效,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不斷增強,公眾的氣候變化意識顯著提高,氣候變化領域的科學研究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近期任務。顯著降低單位GDP溫室氣體排放強度,明顯提高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要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提高能源效率、優化能源結構和加強生態建設為突破口,降低單位GDP的排放強度,不斷提高中國減緩氣候變化的能力,為保護全球氣候作出積極的貢獻。

    四、關于未來中國碳排放的幾點對策建議

    1.應充分認識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未來溫室氣體排放增長的必然性。由于經濟結構和用能結構的調整以及能源效率改善等原因,在過去二十多年,中國以較低的能源消費水平,實現了較高的經濟發展目標。但我們應該看到,中國的人口在未來三四十年里還將繼續增長,影響未來中國能源需求的其他一些主要驅動因子,如城市化、生活質量和人均能源消費水平等目前仍處于較低的水平,未來中國的能源需求將有一個顯著的增長,由此產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也不可避免將有較大的增長。根據美國能源部信息署(EIA)的統計,從1980~2001年,中國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從3.94億噸碳增長到8.32億噸碳,21年間年均增長速度為3.62%。2001年,中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為8.32億噸碳,占世界總排放量的12.7%,在美國之后,位居世界第2位。雖然中國的排放總量大,但人均排放水平還很低。2001年中國人均碳排放為0.65噸碳/人,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1.07噸碳/人)的61%。按照到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中國的經濟發展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碳排放也將隨之增加。根據《2020年中國能源需求情景分析》和EIA的情景預測,到2020年,中國化石燃料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到17億-18億噸碳,在全球排放總量中所占的份額也上升到18%-19%,仍位居世界第2,但排放大國的形象將更加突出。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情景下,中國2020年人均排放將達到1噸-1.23噸碳,雖然仍低于屆時的世界人均排放水平(約為1.43噸碳),但這將使中國逐步喪失人均排放低的談判優勢。

    2.應充分認識到降低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所面臨的壓力與挑戰。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中國單位GDP的碳排放強度很高,而且在1990-2001年期間,中國的碳排放強度下降了52%,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某些發達國家拉、壓中國承擔有限的減、限排義務的理由。雖然未來20年內,中國仍然存在著比較大的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空間及技術節能潛力,GDP能源消費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下降趨勢將會繼續。據美國能源部EIA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GDP--氧化碳排放強度將下降到0.40噸碳/千美元,比2000年下降了47%,是世界上下降幅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但考慮到中國未來的技術進步、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變化、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與規模、能源資源、生活方式等諸多方面尚存在許多不確定性,根據《中國可持續發展能源暨碳排放情景分析》的初步研究結果,到2020年,三個情景的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分別為每萬元人民幣0.56噸碳、0.49噸碳和0.38噸碳,比1998年分別下降了51%,57%和67%。即使未來20年中國有可能繼續實現能源翻一番保障經濟翻兩番,但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的下降速度將減緩,從1998年到2020年的22年里,中國GDP--氧化碳排放強度的降低幅度將低于1978-2000年的22年,也將低于美國能源部EIA的預測值。

    轉貼于

    3.應充分認識到美國提出的溫室氣體強度目標對中國的影響。美國溫室氣體強度目標不僅使《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和執行效果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而且也使公平、責任分擔與承諾方式成為目前氣候變化爭論的焦點問題。美國溫室氣體強度目標的提出,使目前公約下的減排目標談判出現了制、甚至多種承諾方式并存的局面,也必將對公約未來的走向產生重大影響。同時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的履約進程和方式:有可能把中國是否承諾降低排放強度的政治意愿與美國未來減排承諾目標直接掛鉤;也有可能為中國在適當時間承諾適當方式限排義務提供借鑒。

    五、關于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對策建議

    1.應從可持續發展戰略高度,充分認識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重要性。首先,《氣候公約》及《京都議定書》有效實施,不僅有利于全球轉向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也有利于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長遠目標。其次,《氣候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有效實施,可以積極促進世界各國的技術進步,從而有可能開創一種低污染、低資源消費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這些技術的擴散,也有利于中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此外,《京都議定書》以定量的方式,對發達國家提出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具體減、限排目標,有利于限制少數發達國家對國際能源資源的實際壟斷和進一步瓜分,為發展中國家爭取更多的資源空間提供可能,也為中國利用世界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我們應對《氣候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積極作用有充分的認識,并利用上述因素,為中國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創造有利條件。

    2.應盡快制定在可持續發展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中長期戰略。中國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指導思想應為:堅持以遠促近,以保障經濟發展為核心,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為根本出發點,以提高能源效率和加強生態建設為突破口,堅持不懈地全面推進中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不斷提高減緩與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和保護全球氣候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戰略的總體目標應為:減緩溫室氣體凈排放增長率取得顯著成效,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不斷增強,公眾的氣候變化意識顯著提高,氣候變化領域的科學研究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3.以可持續發展政策和措施為基礎,為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作出積極的貢獻。應本著對全球環境負責的精神,在保證長遠社會經濟發展的情況下,抓住全球氣候變化問題這一新的發展機遇,加快實施促進中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和措施的速度和力度。應充分利用好外國直接投資,加快技術開發和技術引進的步伐,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優化能源結構,最大限度地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增長率。應加快退耕還林還草速度,大力加強植樹造林,進一步制止對森林的過度砍伐,充分發揮森林吸收二氧化碳的巨大潛力。

    4.控制人口增強,提高公眾保護全球氣候的意識,建立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中國巨大的人口數量及其過快的增長速度,給能源消費和二氧化碳排放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因此,要繼續貫徹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進一步控制人口增長。同時,要努力提高人們的資源環境意識,應利用電視、報紙、書刊、影像等各種宣傳工具和手段,提高公眾保護全球氣候的參與意識,引導公眾建立有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如使用較高效率的家用電器、充分利用公共交通設施、購買和使用再生紙以及分類存放可回收利用生活垃圾等。

    5.反對將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作為發展中國家承諾減、限排義務的方式。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既對當今世界高度依賴自然資源發展物質文明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提出了挑戰,又為《氣候公約》未來的談判走向指明了具體方向。由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對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發展是第一位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是必然的。在發展中國家,氣候變化并不是優先的領域,而更多關注的是滿足基本發展需求所面臨的挑戰。對于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說,從發展的目標出發,尋求更加可持續的發展道路,而且這種道路同時也考慮了氣候變化,雖然這是比較容易采取的一步,但這并不意味著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必然減少,更不能作為要求發展中國家在下一承諾期接受任何方式減、限排承諾的理由。

    六、關于中國參與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活動對策建議

    1.利用CDM項目的資金額外性準則,促進外資的有效利用。首先,應敦促發達國家嚴格執行COP有關CDM項目資金的相關政策,這是保證CDM項目資金額外性的前提條件;其次,應明確要求發達國家將ODA以及公約資金機制以外的公共資金用于CDM項目活動,這是保證CDM項目資金額外性的前提,至少是用于CDM項目的公共資金應該是額外于目前已達到的0.7%GDP的ODA水平;最后,要求用于CDM項目的私人投資應高于一般商業項目的投資,以克服減排的增量成本,而不能是一般商業項目的“帶帽”。

    2.利用CDM項目的技術額外性準則,加速國際技術轉移。首先,應要求CDM項目執行理事會制定一些減排潛力比較巨大的行業技術先進性標準,如火力發電行業等,以確保不同國家或地區同一類型CDM項目技術水平的整體一致性,同時,也可以避免一些技術相對而言比較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即使是發達國家已經淘汰的落后技術也可以產生一定的減排量的現象,這種規范的CDM技術先進性標準有利于保證真正的減排技術通過CDM項目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其次,由于CDM項目是締約方間的雙邊項目,CDM項目的技術額外性不僅要求發達國家政府通過CDM項目轉移公有技術,也要求發達國家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和措施,鼓勵私人企業為了獲得CERs而轉讓一些通過正常商業途徑無法轉讓或企業不愿轉讓的減排技術,這就要求發達國家締約方政府為了確保CDM項目的技術額外性,必須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并建立具體的機構,促進與CDM有關的技術轉移活動,為這種先進技術的轉移創造良好的環境。

    第9篇: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范文

    關鍵詞:世界氣候;可持續發展;保障;巴黎協定

    人類將記住2016年11月4日,因為這一天全世界開啟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停止了走向氣候災難的腳步。11月4日上午,聯合國氣候大會組委會公報,慶祝《巴黎協定》生效,并指出“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也是一個正視現實和面向未來的時刻,需要全世界堅定信念,完成使命。”

    一、《巴黎協定》的歷史背景

    1997年12月9日,在日本京都簽訂的《京都議定書》讓憂心氣候變化的人們看到了希望,但它并沒有規定具體的減排目標,而且隨著不少國家的退出,人們漸漸將它拋之腦后。2009年的哥本哈根峰會,氣候談判跌入谷底,改變氣候變暖的舉措毫無進展。然而,全球氣候變暖的腳步卻沒有停止。全球囟仍嚼叢礁擼冰山不斷融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越來越高。世界正面臨著全球變暖的威脅。

    直到2015年12月12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95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一致同意通過《巴黎協定》,達成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氣候變化協議。2016年4月22日,《巴黎協定》由175個國家正式簽署。《巴黎協定》成為歷史上批約生效最快的國際條約之一。協議制定的目標是相較前工業水平,全球變暖應“遠低于”2℃,并“努力”使變暖的溫度低于1.5℃。

    二、《巴黎協定》的目標解讀

    《巴黎協定》協議共29條,包括目標、減緩、適應、損失損害、資金、技術、能力建設、透明度、全球盤點等內容。如果想概括這份近16 600個單詞的《巴黎協定》,可以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的劃分為基準,簡化為五大關鍵要素:第一,旨在達到凈零排放的“長期目標”;第二,每五年盤點一次的不斷加強的“行動力度”;第三,保證實現氣候承諾的加強“透明度”;第四,幫助發展中國家的“氣候資金”;第五,幫助世界最受氣候變化影響人群的“適應(行動)”。

    在長期目標方面,《巴黎協定》提出了上述2℃的控溫目標,并寫入了1.5℃的努力方向,明確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研究顯示,目前全球氣候平均氣溫已經比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大約1攝氏度。與會各方承諾將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不再繼續增加;到2050年后的某個時間點,使人為碳排放量降至森林和海洋能夠吸收的水平。根據協定,各方將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發達國家將繼續帶頭減排,并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技術和能力建設支持,幫助后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

    為實現該協定的長遠目標,與會各方同意每隔5年重新設定各自的減排目標。目前已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交了從2020年起始的五年期限內減排目標。該協定對發達國家的減排目標規定了絕對值要求。鑒于發展中國家的減排能力仍在不斷發展中,該協定未對其減排目標提出絕對值要求,但“鼓勵”發展中國家根據自身情況變化盡可能做到這一點。在此之前,發展中國家應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控制碳排放增長。

    《巴黎協定》設定了緩解氣候變化的硬指標,提出把全球平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以上2℃之內,并為控制在1.5℃之內而努力;重申了氣候變化與可持續發展及消除貧困間密不可分的聯系,強調應對氣候變化的長期目標和具體行動均要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進行,通過不威脅糧食生產的方式增強抵御氣候變化的能力并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推動各方以自主貢獻的方式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積極向綠色可持續的增長方式轉型。

    《巴黎協定》摒棄了“零和博弈”的狹隘思維,確立了2020年后以自下而上為特征、以國家自主貢獻為主體的新全球氣候治理模式,明確發達國家繼續帶頭減排并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財力和技術支持,幫助后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通過市場和非市場雙重手段,進行國際間合作,通過適宜的減緩、融資、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等方式,推動所有締約方共同履行減排責任。按照《巴黎協定》的內在邏輯,在資本市場上,全球投資偏好未來將進一步向綠色能源、低碳經濟、環境治理等領域傾斜。

    三、《巴黎協定》的貢獻

    1.明確全球共同追求的“硬指標”

    協定指出,各方將加強對氣候變化威脅的全球應對,把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內,并為把升溫控制在1.5℃之內努力。只有全球盡快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達到峰值,本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才能降低氣候變化給地球帶來的生態風險以及給人類帶來的生存危機。

    2.確保人類發展的命運共同體

    協定涉及的各項內容體現出與會各方多一點共享、多一點擔當,實現互惠共贏的強烈愿望。《巴黎協定》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下,在《京都議定書》、“巴厘路線圖”等一系列成果基礎上,按照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進一步加強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全面、有效和持續實施。

    3.推動各方參與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videos欧美成人|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 a级成人免费毛片完整版|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电影| 777久久成人影院|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 一级成人生活片免费看|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成人福利app|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成人看的午夜免费毛片|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私人影视 |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精品2021|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成人免费看黄20分钟| 无码国产成人午夜电影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国外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成人黄色小说网站|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91精品欧美成人| 欧美成人亚洲欧美成人| 欧美综合成人网|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在线成人播放毛片| 国产午夜成人AV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