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納米材料行業發展范文

    納米材料行業發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納米材料行業發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納米材料行業發展范文

    (一)產業概況。

    近幾年來,隨著裝備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飛速發展,我市緊緊抓住國際新材料產業轉移的有利機遇,新材料產業在產業規模、產業結構和技術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基本具備了提升發展的產業基礎。

    1.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年,我市新材料重點企業23家,新材料產業實現產值約為85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2%。其中,新型紡織材料行業實現產值約52.6億元,新型光纜材料行業實現產值約26.4億元,兩者合計占到全市新材料產業產值的90%;新型金屬材料行業實現產值約4億元,占全市新材料產業產值的4.7%;新能源和節能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新型納米材料和其他新材料行業實現產值約為2億元,占到整個新材料產業的3.2%。

    2.發展領域不斷拓展。目前,我市新材料產業結構不斷完善,在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光纜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材料、絕緣材料、膜材料、新型金屬材料和納米材料等領域均形成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其中,紡織產業中的不少新型纖維材料已經形成較大規模產能,超細纖維和PTT產量世界領先;光電纜產業中的關鍵產品“光纖預制棒”已經開始試生產;新能源領域的“硅棒”正加快擴大產能;膜材料開始逐步產業化,膜法污水處理已經在多家企業應用;新型電機配套絕緣材料的產量和品種已經在全國領先。

    3.企業數量不斷增多。近年來,代表的紡織重點企業和代表的電纜光纜重點企業為優化自身產業鏈和價值鏈,不斷加大新材料研發力度,積極發展與本行業未來發展密切相關的新型材料。同時,新材料重點前沿領域的新企業數量也不斷增多,截止目前,新材料產業重點企業已超過20家。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高溫陶瓷有限公司、絕緣材料有限公司、絕緣有限公司、硅業有限公司、圣安全防護材料有限公司等一大批專業從事新材料研制和開發的企業正逐步發展壯大,成為推動我市新材料行業發展的生力軍。

    4.技術創新成效初顯。為順應新材料領域的發展形勢,我市新材料企業不斷加強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力度,在新材料領域內的核心和關鍵技術上取得了諸多技術突破。巨峰絕緣材料有限公司先后建成國內最大的絕緣材料產品研發測試中心、高性能絕緣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盛虹集團投資1000萬歐元與紡織技術全球領先的歐瑞康集團共同進行新型化纖產品研發;恒力集團的工業絲、華佳集團的蠶繭改性新材料等產品都具有其他同類企業不可比擬的競爭力;膜華科技自主研發的中空纖維膜,其各項技術指標均超過國際最高制膜水準;賽伍應用技術自主研發的薄膜復合材料和天能新能源自主研發的高效透明導電板都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萬寶銅業集團的電力電子用高導無氧銅帶技術水平世界領先,被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譽為無氧銅帶材生產的一次革命性變革;亨通集團已經掌握了光纖預制棒的核心技術,并已實現量產。

    (二)存在問題。

    我市新材料行業盡管在近幾年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與周邊先進地區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主研發水平不高。我市新材料企業主要集中在紡織、化工等傳統領域,多數企業缺少產品研發的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關鍵設備多以進口和引進為主,主要產品以跟蹤仿制居多,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不高。另外,對燃料電池、非晶材料等新材料領域內的高端行業還未涉足,缺乏前沿領域新材料產品的超前研究。

    2.產業集聚尚未形成。目前,我市新材料領域的產品所屬的行業部門較多,但骨干企業主要集中在經濟開發區、經濟開發區、盛澤鎮和七都鎮,其他鎮只有少數幾家企業,除盛澤鎮新型紡織材料形成了一定的產業集聚外,其他新材料企業尚未形成協同效應,對上下游產業的帶動作用十分有限。

    二、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一)發展思路。

    到年,我市新材料產業發展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加強對新材料產業的規劃和引導,不斷完善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對新材料重點項目和人才引進的扶持和政策配套,加快開發綜合性能高、資源消耗少、環境負荷低的新材料、新工藝和新技術,重點突破新型紡織材料、新型光纜材料、新能源和節能材料、新型金屬材料、新型納米材料及新型高分子材料等六大行業,全面提升新材料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我市新材料產業布局更優、產業規模更大、集聚程度更高和企業競爭力更強的發展態勢,促進我市經濟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

    (二)主要目標。

    我市新材料產業的發展要堅持以市場化為導向,以企業自主創新為主線,以產業化和規模化為目標,加快推進新材料企業做大做強,引領和支撐全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到年,我市新材料產業力爭實現產值達到200億元,培育和引進新材料領域龍頭企業40家,集聚和培養專業從事新材料領域科技研發的高端人才100人,爭取擁有新材料領域發明專利30項,知名品牌15個,形成2~3個在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新材料產業集群。

    三、主要任務

    (一)突出重點領域,提升產業層次。圍繞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生產集聚的產業發展目標,我市新材料產業要在新型紡織材料、新型光纜材料、新能源和節能材料、新型金屬材料、新型納米材料和新型高分子材料等六大領域重點發展。

    新型紡織材料:加快推進紡織原料結構調整,重點圍繞高檔服飾和工業裝備需要,開發高性能、多功能、高感性新一代紡織材料,在提高現有真絲、亞麻、化纖滌綸長絲產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同時,注重棉麻類天然纖維及錦綸、氨綸類合成纖維的開發生產,突出新型差別化、功能化纖維,高檔化纖仿真、各種纖維復合整理面料,環保型染料、助劑,以及新型、替代進口的高檔服裝面料及輔料的研發力度和生產規模。

    新型光纜材料:重點圍繞現代通信行業的發展趨勢,開發信息傳輸,存儲和處理器件所需關鍵材料,著力培育光纖預制棒、特種光纖、關鍵光器件等以光電子技術為基礎的光電子材料群,爭取突破大尺寸光纖預制棒和特種光纖的關鍵技術,加強對光子晶體光纖(PCF)微結構光纖等新型光纖的開發力度,重點開發大尺寸光纖預制棒、特種光纖、光器件、偏振光纖、全介質自承式光纜及帶狀光纜等高新技術項目。

    新能源和節能材料:圍繞太陽能發電的推廣和應用、風能發電機組配套和生物質能研發三個重點,突破8英寸以上硅單晶及拋光片生產工藝、高純度多晶硅提純工藝技術等關鍵技術,加快推進8英寸以上硅單晶拉制、切片,開發光伏電池組件系統供電等高新技術項目,不斷提高節能環保低輻射鍍膜玻璃材料和新型建筑節能配套材料的研發和生產水平。

    新型金屬材料:提高電子用銅箔、電力用銅帶、通信用有色金屬復合材料和新型合金材料的技術質量水平,重點開發集成電路用高精度銅、高導無氧銅材料和優質鎂鋁合金材料,加大對高性能、高精度硬質合金的研發與量產。

    新型納米材料:圍繞新型納米材料的應用,加快發展水溶性納米顆粒材料、水性納米涂料、納米生物醫藥材料、納米光電材料的工業化制備技術,重點推進納米金屬、納米氧化物材料和納米碳材料在催化劑、涂料、填料、封裝材料及醫療保健品等產品的延伸應用。

    新型高分子材料:加快發展高性能工程塑料、工程纖維、柔性印刷電路板材料,汽車保護薄膜、絕緣阻隔材料以及各類高分子薄膜材料,重點生產風電用低揮發樹脂、環保型水溶性樹脂、電力變壓器用樹脂、高強度云母帶、耐高溫絕緣套管和特種絕緣油漆等。同時,提高中空纖維膜系列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水平,擴大PVDF超濾膜、微濾膜、納濾膜和反滲透膜等新型高分子膜分離材料及膜組件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范圍。

    (二)做強重點企業,擴大產業規模。充分發揮我市新材料領域大企業對行業發展、產業集聚和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把做大產業與做強企業結合起來,積極引導企業向科技型企業轉變,使之成為推動新材料產業結構調整、產業集聚的主導力量。一是繼續支持盛虹集團、恒力集團、鷹翔集團、亨通集團和通鼎集團等已在同行業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新型紡織材料和光纜材料生產企業加快發展,對企業的新材料重點項目要加強組織協調,積極向上爭取國家政策和財政資金,加快PTT記憶纖維、差別化工業絲和光纖預制棒等項目推進力度;二是加快培育膜華科技、巨峰絕緣等一批掌握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強、成長性高的新材料企業,在企業融資、人才引進和企業用地等方面給予更多優惠措施,促進這類新興企業擴大規模,加速發展。

    (三)優化產業布局,促進產業集聚。以經濟開發區、經濟開發區和新材料產業發展重點區域,充分發揮新型電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新紡織材料和新電纜光纜材料的產業基礎作用,依托已有的科研資源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有效整合資本、人才和技術要素,重點圍繞我市新材料產業大型企業的產品需求和功能配套,拉長新材料產業鏈條,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向大企業周邊集聚,不斷提高對骨干企業和重大項目的配套能力,努力構建以主要新材料骨干企業為主體,與上游原材料和下游元器件企業一體化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新材料產業體系和產業集群。

    (四)完善服務平臺,提升創新能力。依托我市新材料領域已有的研發平臺和科研院所,在新材料中小企業比較集中的經濟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逐步完善已有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產業培訓、產品檢測以及性能評估功能。對產業基礎較好的新型紡織材料和新型光纜材料產業,重點扶持一批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提升信息化水平,不斷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對高技術含量、高成長性和高附加值的新能源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膜材料等產業,要加快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進程,鼓勵企業開展新材料領域核心技術研發,加快新材料技術產業化進程。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發展責任。成立市加快推進工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工作領導小組,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新興產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市發改、經貿、外經和科技等主要職能部門要整合各類資源,強化產業規劃和引導,切實抓好新材料產業重點項目的組織和推進工作;相關鎮(區)要結合各自實際,建立相應的組織領導機制和工作隊伍,進一步明確~年新材料產業的發展目標和方向,采取切實有效措施促進新材料產業集聚和規模發展。在此基礎上,籌備建立市新材料產業行業協會,協助政府部門加強對新材料產業發展的組織管理工作。

    (二)注重規劃引導,優化發展環境。進一步明確我市新材料產業的發展重點,引導企業向新材料產業集中的重點鎮區集聚,促進新材料產業鏈上下整合、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對技術先進、優勢明顯、帶動和支撐作用強的重大新材料產業項目,要優先列入全市重點項目儲備庫和年度實施計劃,以項目帶動企業發展,以企業發展帶動產業提升。同時,用足用好國家新材料產業發展政策,抓緊研究制定并實施我市新產業發展政策,鼓勵和引導企業申報高新技術企業和省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基金,扶持企業科技研發和技術升級。

    第2篇:納米材料行業發展范文

    21世紀新材料的領航者

    用高性能化工新材料修筑高鐵,用納米材料進行綠色印刷,用碳纖維膜加固橋梁,這只是新材料改變人們生活的一個縮影。新型陶瓷材料、微電子材料、光電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能源轉換及儲能材料、生態環境材料、超導材料。近年來,傳統材料所不其備的優異性能材料、高技術發展所需的特殊性能材料、新功能材料等等,層出不窮。新材料也因此和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一起,成為21世紀最重要、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

    新材料是新技術、新產品發展的基礎與先導,其應用領域非常廣泛,下游產業涉及電子、通訊、汽車、醫藥、醫療、航天航空、國防軍工以及房地產、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等諸多領域。這些領域目前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對新材料的需求巨大。目前,新材料產業在發達國家已經成為一個具有技術和商業競爭力的重要產業之一,其產出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新材料技術發展迅速為滿足新的生產制造需求和改進提高下游產品的性能、質量,全球的各個行業、各個領域都如火如荼地開展了各種各樣的新材料技術的研制與開發。依托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眾多的科技成果突破,20世紀中后期,新材料技術也取得了飛速發展并取得了眾多令人矚目的重大進展和技術突破,如微電子材料技術已經成為支撐電子信息產業蓬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產業。進入21世紀,以納米材料、超導材料、光電子材料、生物醫用材料及新能源材料等為代表的新材料技術創新顯得更為異常活躍,新材料諸多領域正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技術突破和重大的產業發展機遇。

    市場需求突破歷史性契機

    新材料既屬于高新技術領域同時又具備諸多加工制造業特點,在研發期具有明顯的知識密集型特點,而在規模化生產期則帶有更多的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特點。隨著產業競爭的日趨激烈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不斷發展,歐美日等西方發達國家新材料企業為利用發展中國家成本低廉的勞動力資源和土地資源以降低成本、追求高額利潤和占領拓展發展中國家的相關市場,開始逐步將新材料生產及部分技術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壘球新材料產業正在重新布局。這種產業轉移和技術擴散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新材料產業的分工和跨越式發展相關技術提供了重要的歷史機遇。新材料產業的下游產業涉及廣泛,包括汽車、航空設備、通訊設備、家電、IT行業以及房地產、交通運輸、城市建設等諸多領域。我國以上領域目前正處在高速發展時期,對新材料的需求巨大。隨著我國正在逐步成為世界制造中心,并正在努力成為世界制造強國,作為制造業物質基礎的新材料必將以其強勁的市場需求為帶動,面臨著良好的歷史性發展契機。

    產業結構轉型恰逢其時

    從我國整個材料產業的實力來看,我國在鋼鐵、水泥、玻璃、紡織品等傳統材料行業的生產能力已進入世界前列,生產總量基本能滿足國內需要,可以說是普通材料世界生產大國了。但在新材料領域,與發達國家相比尚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為:原創性創新能力不足,跟蹤研制為主,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滯后,企業產品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產品質量較差,國內大量高檔新材料產品仍依賴進口,產業集中度低、企業規模小,缺乏國際競爭力。

    在我國的進出口貿易中,新材料產品的進口額遠遠大干出口額,并且差距不斷呈擴大趨勢。這說明我國雖然成為材料大國,但并未成為材料強國,尚未能滿足國內新材料領域的市場需求,一些高品質、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產品還主要依賴進口。

    國家層面戰略性新興產業

    2009年11月3日,國務院總理向首都科技界發表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明確將新材料產業列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總理在講話中強調

    “新材料產業發展對中國成為世界制造強國至關重要。目前,中國許多基礎原材料以及工業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是高性能的材料、核心部件和重大裝備嚴重依賴于進口,關鍵技術受制于人,‘中國制造’總體水平處在國際產業鏈低端。無論是推進大飛機、高速列車、電動汽車等重點工程,還是發展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等重要產業,都面臨著一系列關鍵材料技術突破問題。必須加快微電子和光電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結構材料、納米材料和器件等領域的科技攻關,盡快形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材料與智能綠色制造體系。”

    “十二五”規劃中化工新材料的發展方向

    “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將處在工業化中期向工業化后期轉變的過渡時期。根據國際經驗,隨著我國工業化的階段性變化,原材料工業的內部結構特征也將相應發生變化,主要是傳統產業比重下降,而高端和新型產業將得到較快發展。這期間將成為我國原材料工業調整轉變的關鍵時期,既要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求,也要為應對未來需求升級和產能過剩進行戰略性調整。在此期間,化工新材料在整個轉型過程中的特殊戰略意義將被突出出來。

    第3篇:納米材料行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研磨;分散;金屬礦山;比能量;研磨介質

    1 引言

    筆者從事德國公司臥式砂磨機銷售業務數十余年,且已曾受邀在國內大專院校工研院中科院及國內外企業針對“新一代高效率納米研磨的現況及發展”主題演講,并已規劃過數百個案子,在國內已銷售數百廠實績。其主要應用領域可以1998年為區分點。1998年以前,企業界所面臨的問題為如何提高分散研磨效率以降低勞力成本,如染料涂料油墨等產業。而1998年以后,產業技術瓶頸則為如何得到微細化(納米化)材料及如何將納米化材料分散到最終產品里,如光電業TFTLCDJet ink電子磁性材料醫藥生物制藥和細胞破碎氧化物食品等行業。

    最近十幾年來臥式砂磨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在冶金、礦業、非金屬礦物材料、化工、陶瓷和新材料領域得以廣泛應用。超細臥式砂磨機是一種高效節能的超細濕法粉碎設備,隨著臥式砂磨機設備的超大型化和技術的不斷完善。臥式砂磨機將在金屬礦山再磨或細磨作業中得到普遍應用。

    不論是傳統產業提升研磨效率求快或是高科技產業納米化材料求細需求,對大批量工業化生產來說,耐高溫、耐強酸、耐磨、無污染控制都同樣重要。所以細快大、更少污染已成為新一代分散研磨技術最重要的課題。

    本文將針對納米級研磨的現狀及發展納米級分散研磨技術的原理納米級研磨機的構造現有設備的來源應用實例及注意事項結論及建議等六大主題展開討論。

    2 納米級分散研磨技術的現狀與發展

    (1) 化學方法和物理方法

    隨著 3C 產品之輕、薄、短小化及納米材料應用白熱化,如何將超微細研磨技術應用于納米材料的制作及分散研磨已成為當下重要課題。一般想得到納米粉體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化學方法,由下而上之制造方法(bottom up),如化學沉淀法,溶膠凝膠法(sol-gel)。另一種方法則為物理方法,將粉體粒子由大變小(top down),如機械球磨法、化學法、物理法等。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化學法或由下而上之納米粉體制造方法被學術界研究且已有豐碩的成果,可以得到數納米級粉體。唯其制造成本有時相當高,且不易放大, 同時所得到粒徑分布亦較大。所以到目前為止,企業界仍主要以物理機械研磨方法得到納米級粉體。物理方法較易得到粒徑分布較小的納米級粉體,同時生產成本相對較低,參數容易控制,將研發實驗機臺所得參數放大到量產機臺。只是物理方法目前只能研磨到30 nm,但已能滿足業界需求。

    (2) 干法研磨和濕法研磨

    對納米粉體制造廠而言,一般希望以干法研磨方法來得到最終粉體。但若以機械研磨方式研磨粉體,在研磨過程中,粉體溫度將因大量能量導入而急速上升,且當顆粒微細化后,如何避免防爆等問題產生也是研磨機難以掌控的因素。所以一般而言,干法研磨的粒徑只能研磨到5~8 μm。如果要得到5 μm以下粒徑,建議必須使用濕法式研磨。

    所謂濕法研磨即先將納米粉體與適當溶劑混和調制成適當材料。為了避免研磨過程中發生粉體凝聚現象,需加入適當分散劑或助劑充當助磨劑。若需制備納米級粉體,則需選擇適當的溶劑助劑過濾方法及干燥方法。

    (3) 研磨和分散

    研磨是利用剪切力摩擦力或沖力將粉體由大顆粒研磨成小顆粒。分散是使納米粉體被其所添加溶劑助劑分散劑、樹脂等包覆住,以便達到顆粒完全分離潤濕分布均勻及穩定的目的。在納米粉體分散或研磨時,因為粉體尺度處于由大變小的過程中,范德瓦爾力及布朗運動現象逐漸明顯。所以,選擇適當助劑以避免粉體再次凝聚,利用研磨機來控制研磨漿料溫度以降低或避免布朗運動影響,將是納米級粉體研磨及分散的關鍵技術。

    3 有色金屬礦及非金屬礦粉體的分散研磨原理

    濕法研磨方式是得到納米級粉體最有效且最經濟的方法。圖1和圖2分別是砂磨機的結構圖和工作原理圖。圖3是砂磨機動態轉子置于其內的超大過流面積分離器。

    結合圖1、圖2和圖3來看,馬達利用齒輪箱傳動攪拌轉子,利用動力使鋯球運動產生剪切力,漿料通過泵的推力到達研磨室,移動過程中因與磨球有相對運動而產生剪切力,進而產生分散研磨效果。漿料粒徑小于研磨室內分離磨球與漿料之動態大流量分離器濾網間隙大小時,漿料將被離心力擠出至出料桶槽以便得到分散研磨效果。上述過程為研磨1個周期,若尚未達到粒徑要求,則可以重復上述動作,稱為循環研磨,直到粒徑達到要求為止。

    上述流程可用有色金屬礦選礦、研磨、分選流程圖(見圖4)表示。漿料粒徑未達要求,將回送至研磨室繼續研磨,直到符合要求。

    4 研磨操作流程及技術控制

    圖5和圖6分別是傳統立式攪拌磨與超大型臥式砂磨機的研磨操控流程圖。兩者的區別主要在于砂磨機的結構與研磨方式。研磨操作流程及相應的技術控制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

    (1) 漿料前處理及預攪拌

    本系統能否成功達到研磨或分散目的,主要在于研磨介質(即鋯球)大小及材質的選擇。以筆者經驗,所選擇磨球需為1.0~1.8 mm。同時,為了讓小磨球能夠在研磨過程中不受漿料X軸方向移動的推力影響,而堵在濾網附近,導致研磨室因壓力太高而停機,其攪拌轉子線速度需超過16 m/s。同時,漿料粘度控制在1000 cps以下,以便讓磨球運動不受漿料粘度影響。同時,漿料的固含量也需控制在65%以下,以防止研磨過程中因粉體比表面積增加而導致粘度上升,無法繼續使用小磨球。同時,為避免1.0 mm以下的磨球從動態分離器流出研磨室或卡在濾網上,濾網間隙需調整到0.8 mm左右。

    前處理或預攪拌時,需依下列原則準備研磨前的漿料,整理如下:

    1)先決定所欲研磨的漿料最后粒徑需求。

    2)將漿料粘度固含量研磨前細度、最終要求細度做準備,并滿足預定需求。

    3)預攪拌或前處理系統攪拌轉子轉速需為高線速度設計。建議線速度為10~23 m/s以避免產生漿料沉淀或不均勻問題。

    (2) 超大型臥式砂磨機

    為了同時保證研磨高效化和研磨機的正常運轉,所需控制原則及參數如下:

    1)依照所需粒徑要求選擇適當的磨球。例如,若需達到超細粉體要求且避免磨球損耗,需選擇釔穩氧化鋯磨球,莫氏硬度越大越好,磨球需為規則球形,沒有孔隙,大小為1.2~1.8 mm。磨球的選擇會顯著影響研磨所欲達到的粒徑尺度。

    2)依據磨球大小及漿料粘度,適當調整攪拌轉子轉速。一般冶金、礦業、非金屬礦物材料、化工、陶瓷和新材料超細粉體研磨,轉速需達13.5~23 m/s以上。

    3)控制研磨漿料溫度。一般漿料研磨溫度需控制在90 ℃以下。對漿料溫度影響較大的主要有轉子轉速磨球充填率研磨桶熱交換面積大小冷卻水條件及流量。

    4)依據磨球大小選擇適當動態分離系統間隙。一般間隙為磨球直徑的1/2~1/3。

    5)調整進料泵的轉速。在研磨桶允許壓力范圍內,進料泵的轉速越大越好,一般選擇HP工業級軟管泵。

    如此,可以于同一研磨時間內增加漿料經過研磨機研磨次數以得到較窄粒徑分布。

    6)記錄研磨機所需消耗的電能。

    7)取樣時,記錄每個樣品的比能量值,并于分析該粒徑大小后,探索出比能量與平均粒徑關系,以利將來放大試驗用。

    8)達到所需比能量值時即可停機。此時,按預定要求應該已達到所需研磨分散的平均粒徑。

    (3) 循環桶

    一般要得到超細粉體,均需利用臥式砂磨機研磨數次,為了節省人力及利于自動化無人化操作,可使用循環式操作模式用于納米級粉體研磨。

    決定平均粒徑(D50)之方法,若漿料配方固定,研磨機操作條件亦固定,平均粒徑將決定于比能量值。比能量E值定義如下:

    E=(P-P0)/m?Cm(1)

    其中,E-比能量,單位為kW?h/t

    P-消耗電力,單位為kW

    P0-無效的消耗電力,尚未加入磨球時,啟動研磨機消耗電力,單位為kW

    m-流量,單位為t/hr

    Cm-固成分,單位為%

    由上可知,比能量指每噸粉體單位小時所消耗的電力。

    如圖7所示,以研磨碳酸鈣為例,通過改變研磨機攪拌轉子的速度(12~18.5 m/s)和流量,以X軸為比能量,Y軸為平均粒徑作圖。由圖7可以得知,在允許范圍內,不論流量或攪拌軸速度如何改變,只要比能量值固定,其研磨所得平均粒徑都能得到控制。所以,只要控制相同的比能量值,即可得到相同的平均粒徑值。

    (4) 磨球大小對研磨結果的影響

    如圖8所示,不同磨球大小將影響所需的比能量值。當使用1.0~1.4 mm磨球研磨碳酸鈣時,需320 kW?h/t,才可達到D80小于2 μm的粒徑。但當比能量E值達到96 kW?h/t后,改用0.6~0.8 mm磨球繼續研磨,則只需要比能量180 kW?h/t,即可達到相同D80小于2μm的粒徑。若漿料起始粒徑可以先處理的更小,例如20 μm以下,則可以改用0.2~0.6 mm磨球研磨,則達到D80小于2 μm粒徑所需的比能量值將再度縮小。由此得知,磨球越小,則研磨效果越好,所需比能量值越小。

    (5) 展望市場,設備超大型是必經之路

    在金屬礦山中,部分鐵礦需磨至400目通過95%或更高才能單體解離,精礦品位通過65%,需要大處理量、窄粒徑的超細攪拌球磨機。金銀礦、鉬礦、銅礦、鎳礦、鉛鋅礦也需要磨至400目通過90%或更高才能單體解離,需要具有細磨和擦洗作用的大型攪拌球磨機。

    由于造紙行業發展迅速,將帶動CaCO3需求量增長,勢必帶動大型現代化造紙鈣生產基地的建立和完善。 現在如太陽紙業集團高旭公司、晨嗚紙業集團、岳陽林紙集團紛紛建立大型造紙鈣衛星生產基地,至少年產5~10萬t/a以上。中鋁擬向西芒杜鐵礦投資22億美元。廣西南國銅業有限責任公司年產15萬t銅冶煉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得到了國家環境保護部正式批復。馳宏鋅鍺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呼倫貝爾馳宏礦業有限公司(下稱“呼倫貝爾公司”)14萬t鋅/年、6萬t鉛/年冶煉項目實際投資超出計劃14.2305億元。為進一步保障項目建設資金的連續性,呼倫貝爾公司擬將總投資由原來的33.9874億增加到48.2179億元。國有企業中國有色礦業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計劃通過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籌資至多人民幣17.9億元(合2.92億美元),部分所籌資金將用于在廣東省建立的一個稀土工廠。這可能意味著中國再次對這種具有戰略意義的礦產提起重視。高嶺土、膨潤土、云母等非金屬礦業也將向大型化、現代化生產發展,例如國內的中國高嶺土公司、廣西北海高嶺土公司、廣東茂名高嶺土公司和山西金洋高嶺土公司等也將步入大型化、自動化大生產。

    工業礦物粉體的制備,價格相對低廉,因此需要處理量大的加工設備。研制產品粒度細且分布均勻、處理量大的大型超細攪拌磨機是工業礦物粉體深加工的當務之急。在能源工業中,例如,煤直接液化項目中催化劑制備技術,就需要大型超細攪拌磨機制備亞微米級黃鐵礦油漿。

    因此,非金屬行業、金屬行業亦或能源行業,迫切需要一種高效、實用、能耗低且價格適中的大處理量、窄粒徑的超細超大型臥式砂磨機。

    我國許多礦山工業生產鐵精礦都使用普通臥式球磨機磨礦,因普通臥式球磨機磨礦效率低,產品粒度達不到要求,礦物沒有達到單體解離,所以鐵品位只能在53%~55%之間。超大型臥式砂磨機是金銀礦、鉬礦、銅礦、鎳礦、鉛鋅礦、鐵礦再磨或細磨最具有發展前景、能量利用率高、產品粒度細的一種細磨設備。另外,由于該設備結構簡單、操作維護方便,從而被廣泛應用于黃金礦、有色金屬礦、金屬礦和磁性材料等工業生產中。

    柿竹園有色金屬礦鐵精礦磨多年來都是采用臥式球磨機,磨礦粒度一直都是43 μm占到60%,鐵品位在53%~55%之間,磨礦細度達不到,鐵精礦品位不能提高。所以換用派勒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是唯一選擇。

    5 派勒新一代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結構

    若想有效完成納米級粉體的分散研磨,大流量小磨球已成為必然趨勢。因此,新一代納米級研磨機構造需能滿足“大流量小磨球”設計原則。

    以圖9和圖10為例,圖9是派勒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PHE 10000L現場案例示意圖,圖10是其研磨盤和轉子。

    新型超耐磨、耐高溫、耐酸堿材質研磨盤和轉子

    結合圖9來看,研磨室桶體直徑較大,且產能較高時,可稱得上較好的砂磨機。因可以降低漿料殘余量以方便設備清洗。如圖10所示,分離機構(即專利動態大流量分離器)間隙根據不同磨球大小可任意調整,不需卸下磨球及打開研磨機即可完成。同時,濾網面積越大則研磨機所能使用流量將越大,更能滿足“大流量小磨球”原則,濾網間隙需為磨球大小1/2~1/3。

    研磨桶需有大面積熱夾套層設計,以利于將熱量帶走并控制良好研磨漿料溫度。研磨桶內,所有與漿料接觸部分材質需慎重選擇以避免金屬離子析出等污染問題產生。

    圖11是派勒PHE 10000L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整體外觀圖,該砂磨機主要用于金銀礦、鉬礦、銅礦、鎳礦、鉛鋅礦、鐵礦、硫酸法鈦白粉、GCC高嶺土等有色金屬礦和非金屬礦業領域的超細研磨。

    通過與長沙礦冶研究院、中金嶺南、馳宏鋅鍺等公司的技術交流合作,即將開展對派勒PHE 10000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在金銀礦再磨中的應用工作。金被黃鐵礦包裹,以顯微金、次顯微金或固熔體存在的含金礦石,是難溶浸提金的一類金礦石。

    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在邊磨邊浸過程中,磨礦介質與礦料之間強烈的剝磨作用,破壞了物料顆粒表面的擴散界面層,從而加快化學反應速度,提高了浸出率。已在與福建紫金礦業殷份公司、安徽省錒陵朝山金礦、山東乳山金礦等黃金企業討論合作。

    6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大流量小磨球”為納米級粉體研磨主要依循原則。 若欲滿足細快更少污染"的納米級粉體研磨要求,需具備下列條件:

    (1) 先認清研磨材料的特性要求。

    (2) 根據材料特性要求匹配適宜的研磨機。

    (3) 搭配適當配套設備,如冰水機壓縮空氣機、預攪拌機及移動物料桶等。

    (4) 找到適合產品的助劑。

    (5) 與上下游有完善的溝通,以便調整最佳配方與研磨條件,提高納米粉體相容性。

    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已在金屬礦山、非金屬礦應用超過180多臺,對金屬礦山、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降耗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超大型臥式超細砂磨機將會引起金屬礦山礦物加工領域更多的關注和重視,應用愈加普及化。這都需要設備研制者和工藝人員密切配合,共同攻關,進行大型攪拌球磨機研制及其在金屬礦山的應用。細磨技術和裝備在金屬礦山資源綜合利用和節能降耗中大有用武之地。

    參考文獻

    [1] 張國旺.超細粉碎設備及其應用[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5.

    [2] 李東.有色金屬硫化礦選礦技術現狀及進展探研[J].四川有色

    金屬,2007.

    [3] J D Pease . M F Young . D Curry , N W Johnson . Improving

    Fines Recovery by Grinding Finer[J]. MetPlant,2004

    [4] M F Young , J D Pease , N W Johnson , P D Munro . Developments

    in Milling Practice at the Lead/zinc Concentrator of Mount Isa

    Mines Limited from 1990[J]. AusIMM Sixth Mill Operators

    Conference,1997.

    [5] Trahar.The Influence of Pulp Potential in Sulphide Flotation,

    Principles of Mineral Flotation,The Wark Symposium[J].AusIMM,

    1984.

    [6] M Hourn,D Halbe. The NENATECH Process: Results on Frieda

    River Copper Gold Concentrate[J].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Randol,1999.

    [7] M Gao,K R Weller,K R. Review of Alternative Technologies For

    Fine Grinding[J].AMIRA Project,1993.

    [8] Juhasz,Opoczky.Mechanical Activation of Minerals by Grinding

    [J].Ellis Horwood Limited,1990.

    作者簡介:雷立猛(1978年~),工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納米粉體分散、研磨技術及應用。

    Puhler Wet Grinding Nano Powder of Puhler Nano Grinding Tech Communion

    LEI Li-meng1,2,3

    (1.Puhler Machinery & Equipment Co., Ltd.,Guangzhou 511495; 2.Changsha Research 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Changsha 410012; 3.Lingnan Danxia Smelter,Shaoguan 512322)

    第4篇:納米材料行業發展范文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時候,國與國之間的矛盾和摩擦也不斷升溫,以價格為依據的產品衡量標準逐步無法滿足當前社會發展需求,因此就需要我們在工作之中不斷的對其進行完善和改進,合理的針對其中的各種問題處理,提出有效的管理方式。市場總是有限的,各種產品的增加速度也是有著嚴格的規定和限制,在進出口產品的應用和分析之中就需要要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針對產品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處理。

    近年來,我國市場逐步與國際化接軌,科學技術呈現出高度發展趨勢,各種設備和技術產品的應用和更新更是層出不窮,這就需要在工作中緊隨國際科技的進步步伐,對企業中存在的各種落后行為,確保企業行為和工作能夠滿足市場發展需求。我們在紡織市場還存在薄弱環節:各種新技術的應用較少,產品的新工藝探究較低,因此其中各種性能和價格的應用遠遠落后與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這就需要我們在紡織工業中不斷的進行探索,針對其中存在問題處理,合理的分析高性能和高功能的纖維。當前的新纖維的開發應用要加大力度,只有在工作中不斷的利用各種新纖維技術的附加值,用多種纖維工藝來彌補工作中形成的不足,逐步形成了新的紗布和胚布。所以在工作的過程中是功能纖維的主要控制應用措施。

    進入21世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紡織市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現在如何跳出來料、來樣的格局,自己開發產品去爭奪市場。全球的采購趨勢,不是一個企業與一個企業的競爭,而是一個產業鏈與另一個產業鏈的競爭,一個產業群與另一個產業群的競爭。一個企業已經不可能在市場競爭中獲得自,而是一個產業鏈和一個產業群才能在國際和國內市場上得到相應的份額。品牌競爭變得日趨激烈。如何形成一種以品牌為龍頭的優勢產業鏈,那么你可以得到高的附加值,在市場競爭中得到你的份額。細分市場來確定你的市場定位、尋找差異、創造差異、采用差異的優勢來創新空間成為企業取勝的一大法寶。快速反映能力的提高;快速反映能力越強,我們的市場競爭能力越高。

    20世紀,紡織業的開發重點是功能性,有關專家預測本世紀紡織品將向智能化邁進。納米技術的突破將為開發功能性,智能性紡織品提供新途徑。由于納米材料的物理化學性能大為改變,因而納米技術有望成為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的橋梁。但智能纖維的研制與開發,近年來受到發達國家的高度重視,并將其視為紡織與服裝的未來。

    納米技術為功能性紡織品的開發開辟了新的途徑,但并非唯一途徑,使紡織品獲的新功能的方法還有很多,大量化學、物理、生物機電方面的新技術都有可能為開發功能性紡織品創造新的條件,依靠技術進步、緊密結合市場、抓好化纖紡織市場急需的高性能的差別化、功能化、高技術纖維的一體化產品的研發和民用高仿真、超仿真服裝、家紡、產業三大領域及非纖、合成新材料、高科技領域的應用開拓,替代進口、擴大出口、爭市場、爭效益是提升棉紡、化纖行業核心競爭能力的關鍵環節,也是紡織、化纖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的重要途徑。化纖新品種由高仿真到超仿真,功能性纖維將推進產業領域新發展,新世紀化纖將全面進入“超天然”的新纖維時代,隨著多功能高技術化纖新品種的深入開發,應用廣闊的產業領域已成為紡織行業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第5篇:納米材料行業發展范文

    干細胞美容產品從2003年開始出現,2004年初風靡美容市場,當時的品牌超過20多個,2005年逐漸淡出市場。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干細胞美容在美容圈內大起大落?當商家們一次次透支所謂的高新技術概念后,帶給美容院經營者的又是怎樣的消費市場?在消費者一次次被欺騙、媒體一次次來曝光之后,等待我們的又是怎樣的明天?《美容師》一直以來都以關注行業發展、推進行業自律為己任。面對此次干細胞美容事件,本刊在第一時間進行了調查。讓我們先從干細胞美容的源頭找起,看看到底是什么催生了所謂干細胞美容的神話。

    記者首先來到廣州一家名為X科的出售干細胞針劑的公司,對方見記者只對干細胞針劑感興趣,就產生了疑心,一再解釋現在已經停止銷售與干細胞有關的任何產品。但是記者從該公司的一個顧客口中了解到,這家公司目前仍在出售干細胞針劑產品。于是,記者通過電話以美容院的身份和該公司溝通,終于得到了一份價格表:干細胞素30元/支、干細胞素超精40元/支、干細胞素(干粉)40元/支。

    “這些針劑經過OEM后流入市場,售價會暴增至原來的100~1000倍,這個利潤是十分可觀的。”一位專家看到上面的價格后說。“其實現在我國在干細胞研究方面投入了數億資金,北京大學、中科院都成立了課題組,但目前的研究才到實驗階段,還談不上臨床應用。至于一些美容公司炒作的干細胞成分,在產品中其實是沒有的,很可能只是提取了活細胞的一些有效成分加入產品而已。但是一個活細胞的培養也要20萬元左右,出廠價格又不可能這么便宜。所以,我估計他們是用一些胎盤素混合物或是一些營養素來冒充。但現在沒有對這種產品進行檢測,所以對其具體成分只是推測,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種產品不會有什么高科技含量。”

    “一些公司就是通過購買所謂的干細胞原材料,然后根據不同產品的功效按比例勾兌,一般1支20毫升的干細胞針劑可以勾兌幾十支。美容效果要明顯一點的,就增加這種成分。”一位OEM廠的負責人說。

    第6篇:納米材料行業發展范文

    在國家安全的龐大枝系中,材料作為“人類文明大廈的基石”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世紀50年代,中國與前蘇聯友好,蘇聯的榜樣力量直接導致了中國裝備制造行業發展道路上裝備與材料工藝的分道揚鑣,這種脫離讓中國裝備制造在質量上遠遠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而且難以實現質的突破,許多核心技術、關鍵產品依賴于進口,背后更嚴重的隱憂是,國家安全將變得如履薄冰。

    正是懷揣對國家安全的這份牽掛,1997年,戴煜放棄了其他單位優厚的工作待遇,開始潛心從事高端粉末冶金的銅基粉體的研究、開發,霧化制粉及粉體材料后續處理。然而,如何學以致用,實現成果轉化,從而為中國的材料和裝備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這些思索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兩年后,他創辦了湖南省頂立新材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隨著公司的發展壯大,戴煜不僅引進了戰略投資者,還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學者。2006年,時機已經成熟,戴煜與羊建高、譚興龍這兩位中南大學老校友一拍即合,共同成立了湖南頂立科技有限公司。

    做同質低檔產品、打價格戰,這些絕非頂立科技成立的初衷。成立之初,公司就致力于高端熱工裝備的研發,向國外先進裝備企業學習,并專門成立了材料工藝與裝備示范中心。2012年,頂立科技以示范中心為基礎,成功申報了湖南省新型熱工裝備工程技術中心,這是湖南省第一家專業新型熱工技術中心,在全國也屬首創。在這里,先進的熱工裝備制造技術與新材料制備工藝有機結合促進了新產品的研發;同時,作為研究開發中心、中試試驗平臺、教學實踐與培訓基地,示范中心為公司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服務,因而成為公司科技創新體系的重要環節。每一個新產品的問世、每一種新材料的誕生,都是公司技術研發團隊在這里揮灑汗水、艱苦攻關的結果。

    從2006年我國首套磷酸鐵鋰材料帶式合成爐的研制成功,到2012年超高溫、超大尺寸的真空裝備等系列裝備研制成功,既填補了國內空白,也打破了西方國家禁運。頂立科技走的每一步,都領先于市場。

    然而,要保持這種領先地位并不是簡單的紙上談兵,張口即來。既然將自身定位于高端路線,就意味著選擇了一條孤獨而漫長的道路。在中國,應用于國防軍工領域的超高溫、超大尺寸真空熱工裝備一直是空白,西方國家長期對中國禁運。該類裝備的溫度場及氣流場的均勻性控制、高溫處絕緣這幾項核心技術仍掌握在歐美發達國家手中,成為行業的高級機密。當頂立科技在世界各地參展交流,向國外同領域的專家請教時,得到的回應只是笑而不語,諱莫如深。也正是別人的這種高深莫測的態度,讓頂立人更加堅定了自主研發、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在高溫處絕緣這項核心技術上,研發人員憑借多年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轉變傳統觀念,經過上百次的實驗,通過改變絕緣體結構、將絕緣處由高溫段轉到低溫段,巧妙地解決了2800℃超高溫的絕緣問題。

    自主創新成為頂立科技生命的源泉,短短6年時間,公司已獲得國家專利78項,其中發明專利27項;主持起草國家標準5項。濃厚的創新氛圍和卓越的創新能力也成為公司參與市場競爭的一張王牌,2011年,頂立科技力挫群雄,成為中國航天合作伙伴。

    “創新是企業安身立命之本”,在頂立科技,創新不僅是對技術人員提出的要求,更是滲透到了公司的每一個生產、管理環節。2012年,公司參與了長沙市中小企業“協同創新”示范活動,積極學習創新管理方法,董事長戴煜被授予首批“創新企業家”推廣導師稱號。

    沒有人才支撐,創新便無從談起。頂立科技的四大創始人其中有兩名是中國著名材料科學家、中南大學原校長黃伯云院士培養出來的博士生,作為公司的第一代科研人員,正是他們的心意相通、高瞻遠矚,引領了頂立科技的高端發展路線。

    走高端路線,必須有高端人才支撐。2011年,通過多方努力,湖南省“百人計劃”中的一員,美國科學工程院康州分院院士、納米材料和再制造領域的頂級專家蕭東山成功加盟頂立科技科研團隊。在他的帶領下,公司建成了世界首條納米WC/CO復合粉末生產線,目前該生產線實現的經濟效益已突破2000萬元。同時,頂立科技還在全國各地招賢納士,2012年,董事長戴煜專程到中國科學院、中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湖南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聘請了十多位教授為頂立科技專家委員會專家,為公司碳/碳化硅基等先進材料裝備的發展建言獻策。頂立科技專家委員會和公司高層領導成為第二代人才,鋪就了企業的創新發展之路。

    優秀人才的不斷引進為企業輸入了新鮮血液,內部員工的定期培訓則持續增強了企業的“肺活量”。2011年8月,公司成立了頂立工學院,并組建了第一個班級——班組長管理能力提升班。課堂上,高層領導的以身說教、培訓講師的精彩授課讓每一個學員受益匪淺。之后,頂立工學院每個季度對30名員工進行近10天的專業培訓。這樣的平臺,為公司的每一個成員提供了學習交流的機會,既增進了群體感情,又提高了員工的專業水平。堅守在各個崗位的每一個成員是企業的第三代人才,維系著頂立科技的平穩運轉。

    自主創新能力和高端人才猶如頂立科技的左臂右膀,為企業的輝煌業績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7篇:納米材料行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專利研究;文獻綜述;行業分類;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G3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08-0056-03

    一、引 言

    各行業技術的發展一直是專利領域研究內容不斷充實的來源之一,當今技術創新已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驅動力,專利作為發明創造活動的重要產出指標,與技術創新的關聯十分緊密。而專利領域的研究成果對于行業發展而言也是一個很好的借鑒與參考,研究研發產業熱點領域并把握發展趨勢,對于確定國家產業政策和企業研發策略具有重要意義。專利制度與行業發展的這樣一種互動關系正是筆者選擇從行業分類的角度出發,探索專利領域研究狀況的緣由。

    二、文獻檢索

    (一)一級檢索

    數據庫選擇:中國知網總站,高級檢索;

    檢索范圍:基礎科學、工程科技Ⅰ輯、工程科技Ⅱ輯、農業科技、醫藥衛生科技、社會科技Ⅰ輯的一部分(包括法理、法史、憲法、行政法及地方法制、民商法、刑法、經濟法、訴訟法與司法制度、國際法)、信息科技、經濟與管理科學;

    期刊級別:核心期刊;

    檢索年份:2009~2013;

    檢索主題:(專利and行業)or(專利and產業);

    根據以上條件得到檢索結果,手動篩選至347篇,找出細化行業和關鍵詞,如表1所示。

    (二)二級檢索

    數據庫選擇、檢索范圍、期刊級別、檢索年份均同一級檢索;檢索主題:專利and表1中細分行業中對應關鍵詞。

    根據以上條件得到檢索結果后,進行手動篩選,進而與一級檢索的手動篩選結果進行合并,得出各行業文獻主要研究主題,如表2所示。

    表1 一級檢索結果:行業分類及相應關鍵詞

    行業/產業 文獻數 關鍵詞

    1 醫藥 55 醫藥、制藥、藥品、仿制藥、中藥、醫療

    2 能源 50 鋼鐵、清潔能源、風能、太陽能、氫能、低碳技術

    3 信息產業 43 信息技術、IT、ICT、電子、通信、光存儲、互聯網

    4 機電 41 機電、機械、電氣、電器、家電、農機

    5 汽車 29 汽車

    6 LED 28 LED

    7 高技術 22 高技術

    8 材料 17 材料、半導體、納米

    9 金融 15 金融、銀行、保險

    10 生物 13 生物技術、基因、轉基因

    11 音視頻 11 光盤、音頻、語音、視頻、電視

    12 食品相關 8 食品、制糖業、酒

    13 計算機 6 計算機、軟件、云計算

    14 農業 5 農業

    15 日化&服裝 4 日化、化妝品、服裝、服飾

    表2 二級檢索結果:各行業主要研究主題

    行業/產業 文獻數 主要研究主題

    1 醫藥 236 藥品專利制度、中藥專利保護

    2 信息產業 111 電子信息行業、通信行業、互聯網行業

    3 能源 92 鋼鐵行業、清潔能源、低碳技術

    4 計算機 87 軟件專利、開源軟件、實務問題

    5 生物 84 生物技術、基因、轉基因、遺傳資源

    6 金融 64 商業方法專利、金融專利、銀行業、保險業

    7 機電 62 地方行業發展、企業專利情報、農機、工業設備、電器

    8 汽車 59 新能源汽車、外觀設計、組件或配件、區域發展

    9 LED 58 國內發展、國際發展、具體技術

    10 材料 47 半導體材料、納米材料、復合材料

    11 高技術 25 專利保護與產業發展、專利制度與專利行為、專利管理

    12 音視頻 22 光盤、音頻&語音、視頻、電視

    13 農業 22 區域發展、專利申請、農業技術

    14 食品相關 18 食品、制糖業、酒業

    15 日化&服裝 12 日化、化妝品、服裝

    三、各行業研究情況

    根據二級檢索結果中各行業對應研究文獻的篇數,本文將選擇文獻篇數在100以上的兩個行業,對醫藥行業和信息產業的專利情況作具體綜述。

    (一)醫藥行業

    1.研究現狀

    醫藥行業是學者研究專利的重點,如圖1所示,1992~2012年的研究文獻數量整體呈現上升的趨勢,自2004年開始,每年的文獻數量均超過100篇,2011年甚至超過200篇。

    圖1 醫藥行業1992~2012年文獻數量變化圖

    圖2 醫藥行業2009~2012年文獻數量變化圖

    本文所搜集的文獻數量年度變化如圖2所示,為2009~2012年變化趨勢圖,從圖中可以看到,除2011年以外,每年的研究文獻篇數在50篇上下浮動,而2011年的文獻篇數高達85篇,這一趨勢與圖1也是相吻合的。這主要是因為2011年醫藥行業走過了不平凡的一年。作為“十二五”的開局之年,2011年5月5日,中國商務部《全國藥品流通行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這是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首部有關藥品流通行業的規劃綱要;在此之前,2011年2月12日,歷經5年修訂、兩次公開征求意見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修訂)》(簡稱新版藥品GMP)對外,并且于2011年3月1日起施行。此外,醫藥商業巨頭們的并購整合大戲也在這一年迭起,2011年4月,國藥控股以配股方式集資34億元,用于擴大分銷及零售網絡;2011年6月,北藥并購普仁鴻25%股權,并在基層領域積極收購北京區域市場的二級商;2011年8月,上海醫藥斥資3.44億元收購了無錫醫藥商業龍頭山禾醫藥80%的股份,鞏固江蘇市場。國內醫藥巨頭跑馬圈地的同時,外資醫藥企業也開始發力進軍中國藥品流通領域,2011年7月,南京醫藥與全球醫藥商業巨頭聯合博姿攜手成立合資公司;美國第二大流通巨頭康德樂斥資4.7億元收購永裕醫藥。這一系列政策上和商業上的大事件,都使2011年成為醫藥行業專利研究的大熱之年。

    2.研究內容

    (1)藥品專利制度。藥品專利保護與公共健康的沖突一直是學者們熱衷于研究藥品專利問題的緣由之一。王秀卿(2009)認為藥品專利和公共健康之間矛盾的主要原因來自于專利權所固有的壟斷性和公共健康的天然合理性;而賈高峰(2011)提出藥品專利是引發公共健康問題的原因之一,這一觀點的邏輯性似乎有待考察,筆者不敢茍同。更多學者著眼于在現有法律框架下探求藥品專利與公共健康的博弈與平衡之道,趙玉港(2010),張麗(2011),張可(2012)都試圖在TRIPS協議的框架下探尋緩解藥品專利與公共健康間矛盾的方法,如建立專利制度外的藥物研發激勵機制。與之如影隨形的是有關藥品專利強制許可的探討。部分學者認為藥品專利的強制許可是必要的,童蘇琴(2009)力圖從公共健康的角度論述專利制度中藥品專利強制許可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楊劍(2009)指出藥品專利強制許可制度是一項得到國際社會認可的救濟途徑。很多學者更偏向于利益平衡理論,何俊杰(2009),胡(2010),張甜、邵蓉(2012)認為應靈活運用強制許可制度,平衡藥品專利與公共健康之間的沖突。另外一部分學者則更側重于研究國外的有關藥品專利制度。劉潔(2009),胡瀟瀟(2010)[1],樓杜鵑(2011)[2]介紹了美國藥品試驗例外制度;肖建玉、沈愛玲(2010)分析了加拿大藥品專利鏈接制度的分析以及與我國藥品專利鏈接制度的比較;倪娜等(2011)研究了美國、日本和印度三個具有代表性的國家的藥品專利政策;姚頡靖、彭輝(2012)對1986~2009年中國和澳大利亞的藥品專利保護強度進行了測算。

    (2)中藥專利保護。大多數學者著眼于研究中藥專利保護現狀,并試圖提出相應的建議。米嵐、田侃(2009),張亮(2010),徐丹(2011)認為目前中藥專利保護方面存在一定缺陷,應進一步完善中藥專利保護制度,但并未提出具體的可行方案。另外一部分學者則提出相對具體的方案,楊異、張鐵男(2010)提出利用TRIPS協議的彈性空間,完善以適當放寬專利審查標準為主的中藥專利法律保護體系;李帆、孟銳(2011)基于中醫藥理論原理,提出應建立我國特有的中藥專利保護體系。一部分學者則更關注國外中藥專利保護的經驗。郭德海等(2009)分析了印度在我國中藥領域的專利活動;胡琴、湯軍(2011)介紹了日本漢方藥產業的發展。還有一些學者則通過對比不同國家的專利信息,張艷艷、羅愛靜(2009),吳晶、李欣(2010),海廣范等(2011)分別比較分析了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美國、德國等國的專利信息。在上述學者執著于對中藥專利保護制度的研究時,另一部分學者則更傾向于在現有法律框架下探尋中藥專利保護的實務問題。楊顯濱、蘇(2010)[3],顏艷(2011),陸永強、李慧(2012),岳雪蓮(2012)從中藥專利的審查標準、侵權認定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醫藥行業的相關研究,無論是公共健康與強制許可的沖突,抑或中藥專利保護等主要問題的研究,由于缺乏相應的政策大方向上的調整,學者們似乎遇到了研究的瓶頸,只能徘徊于不斷呼吁立法的地步,卻鮮少提出具體的相應立法建議或方案。筆者認為,學者們在期待立法改革或變化之時,不如更多地依托實證研究,深入企業或社會群體,了解醫藥企業和其他個人遇到的實際問題和需求,從而提出具體可行的辦法。

    (二)信息產業

    1.研究現狀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學者研究信息產業的專利狀況,如圖3所示,1992~2002年的研究文獻數量整體比較平緩,自2003年開始,研究開始呈上升趨勢,而2009年卻出現了一個小小的低谷。經濟危機讓2009年的所有行業都受到了嚴重沖擊,盡管信息產業表現不錯,但遠遠無力遏制經濟的整體下滑,從圖3中也可以看到信息產業專利研究在2007年達到一個小高峰之后,可能緣于經濟危機的關系,2008年和2009年的研究文獻數量連續下滑至谷底。但行業內大企業這一年內的一系列舉動也許是專利研究文獻從2010年開始迅速調整至滑坡前增長速率的原因之一。2009年4月,Oracle出價74億美元欲收購Sun Microsystems;2009年10月22日,微軟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在紐約市中心登臺宣布了Windows 7的正式;2009年11月,僅僅在微軟的Windows 7一個月后, Google就向開源社區了Chrome操作系統。此外,政策上的導向或許也是專利研究恢復增長趨勢的一份助力。2009年2月,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一項巨額的經濟刺激計劃:包括高達72億美元的寬帶部署、17億美元獎勵采用電子健康記錄和涉及電力網與互聯網的110億美元;2009年4月15日,《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規劃提出,此后三年電子信息產業要圍繞計算機、通信設備、信息服務、信息技術等9個重點領域發展。

    圖3 信息產業1992-2012年專利研究文獻數量變化圖

    2.研究內容

    (1)電子信息行業。學者們對于電子信息行業的專利研究主要偏向于對某一區域的行業專利信息或戰略進行研究。何靜、馬虎兆(2009)剖析了目前天津市電子信息產業專利特點及主要問題。趙富紅(2009)對湖北省電子信息行業的專利戰略進行了研究。吳慧英(2010)在調研的基礎上,對武漢光電子產業的標準與專利現狀進行了分析。

    (2)通信行業。信息技術的發展不以國家為界,很多學者因而熱衷于利用國內外專利信息進行比較研究。姜慧敏(2010)[4]對比分析了我國和美國的移動通信產業專利年成長率等五個方面。楊威(2012)則專注于通信領域中韓兩國的專利比較研究。邱洪華、劉曉麗(2013)[5]在概括移動通信技術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對中美兩國4G移動通信技術專利布局進行比較研究。相比于上述學者進行的行業整體研究,部分學者更偏向于對通信領域內某一具體技術進行專利研究。王雷、戴妮(2009),李春秀(2010)[6],李俊、王雷(2011),張妍、張倩(2011)分別對TD-SDMA、LTE、WiMAX等技術的專利申請、專利布局等活動進行了研究。也有一部分學者直接以通信領域類典型企業為研究對象,對其專利信息進行分析。鄭云鳳(2009),宋天華等(2010)[7],于光等(2011)通過對華為、中興或思科等通信行業典型企業的專利信息進行比較分析,研究其技術發展或專利布局等。

    行業內大企業之間的訴訟和競爭也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熱點,蘋果、三星、谷歌、摩托羅拉、諾基亞、HTC這一些普通百姓非常熟悉的手機品牌,在訴訟領域內同樣不會讓人感到陌生。無論是純粹的專利戰,亦或是借收購合作之名,行專利買賣之實的商業活動,這些行業內大企業的一舉一動都吸引著學界的關注。

    (3)互聯網行業。隨著Google、百度等以搜索引擎發跡的企業越來越擴張其業務范圍,以及騰訊、阿里巴巴等大企業業務的多元化,學界也將目光投向于互聯網行業。在現今社會,這類企業業務范圍的擴張或變化,必然需要一定的技術作為支撐,對此的專利研究也就顯出其重要性。易敏(2011)從企業專利管理的基本理論出發,試對互聯網企業的專利管理體系構建提出建議。凌媛、張鈺(2011)在統計調查近6年中國互聯網行業的訴訟事件的基礎上,對互聯網企業的訴訟總體情況等進行了分析。陳晨、徐燦(2012)采用專利定量分析的方法,分別從搜索引擎技術的發展趨勢,搜索引擎行業中專利技術的發展重點,以及搜索引擎行業中參與技術競爭的競爭對手等方面進行分析。

    信息產業的專利研究似乎總是隨著技術的發展而發展,盡管這好像是一個自然而合理的現象,因為技術特征等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相應專利研究內容的變化。然而筆者卻在思索,盡管信息產業的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更新速度極快,專利研究熱點問題很容易火一把之后就一晃而過,但學界能否再提出一些適用于信息產業的經典理論,為真正充實這個行業的專利研究做出一些貢獻呢?

    四、結 語

    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新興行業的發展,現今社會都要求企業利用專利制度來保護其知識產權。在深入挖掘專利理論的同時,學術研究能否跟上行業專利技術發展的腳步也不可忽視。本文從行業分類的角度綜述了目前專利文獻研究的現狀,以期為學者們選擇研究專利領域主題時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胡瀟瀟.藥品專利“Bolar例外”制度的利益平衡――兼評“Bolar例外”在美國的創立、發展及其啟示[J].求索,2010(1).

    [2] 樓杜鵑.藥品專利Bolar例外條款的發展和應用[J].中國發明與專利,2011(7).

    [3] 楊顯濱,蘇.論中藥單方專利的侵權認定[J].法學雜志,2010(8).

    [4] 姜慧敏.基于對比分析法的中美移動通信產業專利情報分析[J].情報科學,2010(12).

    [5] 邱洪華,劉曉麗.中美4G移動通信技術專利信息比較研究[J].情報雜志,2013(8) .

    第8篇:納米材料行業發展范文

    關鍵字:房屋;建筑設計;綠色環保

    一、中國房屋建筑設計中節能環保問題的現狀

    房屋建筑是國民安家樂業的基本要求,也是一個國家經濟穩定上升,社會共同進步的重要保障。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的房地產行業迅速發展,城市化的腳步越來越快,城市居民住房建筑的發展穩步上升,住房質量也不斷提高,迅速完善提高城市居民的住房條件,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展現出房屋建筑設計行業的不斷進步,預示著未來的房屋建筑行業的前景將會越來越好。但是表象上的平靜是真的太平無事么?答案是否定的,中國的的房地產行業遭遇到一塊巨大的絆腳石,跨過他,海闊天空,中國的房地產行業也會因此邁進一大步,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

    1.1中國房屋建筑設計的現狀

    上圖為中國2014年的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圖,從圖中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近年來的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速逐漸減少,是什么原因造成這樣的后果呢?讓我們一起再看一張圖表:

    這是中國2014年關于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額的走勢圖,從圖中可以看出,社會對于房屋的需求在迅速驟減之后呈現出穩定的趨勢并沒有增長的態勢,也正是因為人們對房屋的需求變小,導致房屋銷售額減少,而各大投資商發現這一市場情況后,紛紛減少對于房地產的投資,所以才會導致房地產開發投資金額的直線下降。如果房屋建筑設計行業不針對問題采取解決方法,繼續保持現狀的話,可以預見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將會停滯不前,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也會岌岌可危。

    1.2中國房屋建筑的發展和節能環保觀

    中國這幾年的房屋發展一直注重的是房屋建筑的外在,在這條路上中國的房地產行業已經邁出了成功而堅實的一步路,但是隨著人們思想的變化,僅僅是外在的美觀已經不足以滿足人們對于住房的需求,這時候,順應群眾的要求,把目光放在房屋建筑設計的綠色環保與可持續發展上,會是一條新的出路。以往的建筑設計在綠色環保與可持續發展上的規劃與設計不足,程度不深,使得居民的住房在結構和安全上出現一些問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問題被逐漸放大,最后對居民造成意想不到的傷害。房屋建筑的綠色環保與可持續發展是一項非常困難的系統性技術工程,單單是一項節能就包括了本體技術的活用、建筑材料的節能、還有熱環境用的設備等多個方面,而想要實現房屋建筑的綠色環保與可持續發展還需要許多項的專業技能的結合運用。

    中國早在八九十年代就開始注重居民住房的節能問題,但實際上,由于種種原因,這些方法和理念并沒有普遍,導致一直到現在,我國居民還沒有居住上節約能源的房屋。

    二、房屋建筑設計節能環保的必要性與重要性

    隨著國家的進步與發展,大型城市的就業環境越來越多,吸引了一大批人群涌入的大型城市,導致國內大型城市對于房屋建筑的要求越來越高。而大型城市的土地資源又極為稀缺,有寸土寸金只說,在像以往那樣在修建設計上不注意節能環保的問題,只會是這種現象越來越嚴重,所以,中國的房屋建筑設計的節能環保具有必要性。應重視這個社會民生問題,房屋建筑設計的節能環保是實現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關系到中國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是中國立足于世界舞臺的重要保障,所以,房屋建筑設計的節能環保具有重要性。房屋建筑設計的節能環保工作刻不容緩,建設節能環保的住房將會是中國房地產行業發展的新道路。

    三、如何做到房屋建筑設計的節能環保

    3.1房屋建筑材料的節約與環保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建筑房屋,必不可少的便是建筑材料,如果把一座建筑比作一個人,那么建筑材料就是這座建筑的骨架,沒有了骨架,人便無法站立;同理,建筑材料是一座建筑的根本。因此在設計建筑一座樓房時,在選用建筑材料上要嚴謹把關,建筑材料的選擇要遵循三個原則:高效、經濟、節能。其中建筑材料的高效和節能在過去的房地產發展中已經初步實現,而隨著社會越來越重視建筑節能的問題,科研人員也是研發了大量的節能與環保的建筑材料。例如,現在社會生活中常見的納米材料,具有高強度,高溫,高硬的特點。

    3.2房屋建筑設計的節約與環保

    3.2.1門窗的節能設計

    提起門窗,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氣密性和保溫性的問題,對于門窗的氣密性,通過使用泡沫塑料密封條并輔以其他的新型密封性良好的材料修正邊框來改善以往門窗氣密性不好的問題,而關于門窗保溫這一問題,在門的空腹內放入聚苯乙烯板、巖棉板或者其他的保溫材料,增加門的隔熱性;窗戶則可使用復合式的窗戶,或者使用中空玻璃來達到保溫的目的。

    3.2.2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要想實現房屋建筑設計的綠色與環保,那么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

    隨著科研人員的不斷探索,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一系列大自然的可再生能源出現在人們的視線內,并且對這些能源的利用也逐漸增加,減少了地球能源的消耗。如何在房屋建筑設計中利用這些可再生能源成為現在的社會中人人關心的問題。關于太陽能,利用的最多的便是太陽能熱水器與太陽能充電板,在房屋的建筑設計中可以將太陽能熱水器納入到規劃設計中,盡力完善房屋內部對于太陽能的利用,而太陽能充電板則可以與住宅小區內的路燈進行結合完善;關于風能,可以采用風能發電的方式,建筑設計中添加入風能發電的設備,盡量的貯藏電力,以此減少房屋對電力能源的消耗;關于地熱能,則可以直接在處理之后對房屋供暖,這樣既解決掉冬天室內寒冷的問題,也能減少人們對空調的使用,來達到房屋建筑節能環保的問題。

    四、結論

    房屋建筑設計中的綠色環保問題已經成為人人關注的問題,在建筑設計中,進行適當的綠色環保建設能夠大幅度的提高建筑的整體效益。尤其是在中國現在的社會環境下,房地產建筑行業的綠色節能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王娜.探究房屋建筑設計中的節能環保問題[J].江西建設,2013-12-30.

    [2]錢多多,張慧.房屋建筑設計中的節能環保問題分析[J].門窗,2014-12-20.

    第9篇:納米材料行業發展范文

    關鍵詞:綠色生態;建筑材料;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TU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材料科學的進步,從“秦磚漢瓦”到現在的“高樓大廈”,正是建筑材料科學進步的體現,但隨著人口的急增、土地的減少以及礦物資源的破壞性開采等都成為威脅和制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為了能在滿足當代人對建筑材料需求的同時,又不損害后代人類對其的需要,我們就必須走建筑材料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一、建筑材料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長期以來,建筑材料都是從材料本身的實用價值進行研究開發的,往往追求的都是材料本身的力學性能,如高強度,高耐久性,高適用性等等,忽略了材料本身節約及重復利用的價值,從而使大量的建筑材料在加工制作過程中被不斷的損耗,不僅使資源遭到了浪費,還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平時常稱“地大物博”,但事實卻是:我國人均占有土地面積和淡水量僅為世界人口占有量的1/4;森林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6;我國是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嚴重的國家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對資源、能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加上近年來嚴重浪費(我國能源利用率平均只有30%)和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不僅使經濟受到了損失,還危及了人民的身體健康,而要改變這一切,就只能選擇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建筑材料可持續發展必須考慮的問題

    建筑材料的生產和消費是影響生態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實現建材行業可持續的發展,除了經濟利益以外,還必須加強建材的生態效益。“先污染后治理”的建材發展路徑必須停止,所以,建筑材料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要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一)、建材原料的獲取是否影響周邊的自然生態。

    (二)、建材的生產過程中能源消耗所產生的廢氣、廢渣是否產生環境問題。

    (三)、建材變為建筑后的能源消耗。

    (四)、建筑物廢棄后,建材的循環利用和不可循環利用材料對環境的影響。

    (五)、建材對居住者的健康影響。

    三、建筑材料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建筑材料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經歷幾個重要的階段,首先建筑業應該有自己的發展觀,只有樹立正確的指引方向,才會更快更好的發展;其次是要有規范的市場管理,用規范的行業法規及技術標準去約束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最后還要不斷的創新和研發,這樣才能體現建筑材料的市場價值,才能發揮建筑材料更好的使用功能,才能實現建筑材料的循環利用性能,最終實現建筑材料的可持續發展。

    1、建筑業應樹立正確的發展觀

    隨著建筑業的蓬勃發展,建筑業必須要有自己正確的發展觀。正確的指導思想是實現目標的前提條件。建筑行業發展還應該從長遠的利益出發,不能只顧一時之發展,這樣就必須考慮建筑材料的合理開發和利用,不能無休止的開采和消耗,應該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由于建筑材料的生產、使用、廢棄等和自然資源、生態問題都息息相關,所以必須協調好建筑材料循環利用和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惡化等之間的相關問題。

    發揮教育的引導作用,提高建材使用者和消費者對生態建材的認識,是推動生態建材發展的關健,是推動建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健。要讓每個人都能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影響到個人和社會利益的問題,還是影響到我們的子孫后代的問題。

    2、建立和完善建筑材料的行業技術標準,加強建材行業的市場監管及規范建材市場

    不同的行業中有不同的法律法規來對其進行約束,建筑行業也不例外。只有通過制定并實施相應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加強建筑行業建筑材料的質量監督,規范及完善建筑行業市場,才能使建筑業走可持續的、綠色健康的發展道路。對于那些能合理利用資源,或大量以工業廢料為原材料的進行低能耗、低消耗生產的建材企業,應該給予一定的扶持和獎勵;對于那些開發不合理或無節制利用資源、破壞環境、高能耗的生產企業,應該給予懲罰或責令整改,甚至取消其生產資格;對生產設備落后污染嚴重的小型建材企業,應嚴肅處理并采取淘汰治理方式。提倡在新建建筑物上使用可循環利用的建筑材料,提倡使用環保型建筑材料。在建材市場上對建筑材料實行環境標志認證制度,只有通過了國家環境標志認證后才可以在市場上銷售,以促使建材企業加快技術革新和科技進步;提高建筑材料在國內外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因此,我國只有加快環境標志認證制度的實施,才能在國際市場占一席之地,才能使建筑材料更快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加強建筑材料再利用的研究和開發,加強科技創新

    建筑材料的可持續發展就是要讓建筑市場在合理發展的情況下,少消耗能源并創造出綠色健康的建材,從而達到建筑材料合理的利用或再利用。這就要求建筑材料要加強科技創新,不停的研究和開發,不斷的完善建筑材料的使用功能,在低能耗的前提下生產出高標準的建筑材料;在建筑材料使用過程中考慮到當建筑材料廢棄時可實現循環利用的途徑,一棟建筑的完成需要多種的建筑材料,如果能在建筑材料使用前考慮到材料的再利用價值,就會對建筑材料二次利用提供良好的基礎。

    科技創新是實現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建筑材料不僅要進行科技創新,還要進行觀念、理念創新。大力提倡使用新型的納米材料科學理論及功能材料科學理論來作為材料與環境協調的理論基礎。還應研究動、植物的環境協調理論,將仿生科學理論應用到建材領域,那將是建材行業一次質的飛躍。例如德國科學家通過研究荷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原理,研制出一種新型自清潔外墻涂料。如果能夠將動物的變色、調溫適應周圍環境的功能應用到建筑材料,將又是建材發展的重大進步,期待不同的新型建筑材料不斷問世。

    21世紀是提倡環保的世紀,是提倡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世紀,是人類更加重視生態環境和生態健康的世紀。建筑業作為新世紀的朝陽產業,一定要將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融入其中。建筑材料的生產應該從產品的產地,加工設計等方面綜合考慮,引進國內外超高技術手段,在低能耗、低損耗前提下提高建筑材料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和可再生利用率,進一步實現建筑材料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月丁香激情综合成人| 六月丁香激情综合成人| 成人免费黄网站| 国产成人黄色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 成人免费视频网站www| 免费的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羞羞视频网站|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麻豆|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麻豆|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福利| 欧美e片成人在线播放乱妇| 国产乱色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成人专区| 四虎成人永久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成人午夜电影|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色老头成人免费视频天天综合| 国产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成人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电影www成人网| 国产成人av大片大片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网站免费看黄a站视频| 亚洲综合国产成人丁香五月激情|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 四虎成人免费观看在线网址|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