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證券市場特征范文

    證券市場特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證券市場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證券市場特征

    第1篇:證券市場特征范文

    關鍵詞:中國證券市場監管目標

    證券市場監管目標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所謂證券市場的監管目標是指政府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督和管理的目的和任務,是監管的出發點和歸宿,我國理論界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政府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實現公平和效率,營造一個高效和公平的市場環境。

    按照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干預市場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克服和彌補市場缺陷,糾正市場失靈,從而實現公平和效率。

    證券市場本身固有的特征使其同其他市場相比存在著更為嚴重的市場失靈現象。首先,證券市場存在著巨大的負外部性。在證券市場上,由于資本被高度抽象化和虛擬化,資本交易變成了一種純粹的金融交易,價格變化和交易速度極快,市場風險會很快殃及貨幣、外匯等其它金融市場,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巨大影響。其次,證券市場存在著競爭和信息的不完全性。證券市場極易產生壟斷,從證券供給的角度來看,一家公司僅能發行本公司的證券,而不能發行其他公司的證券,證券的發行過程排除了競爭。從證券交易的角度來看,只要證券發行和上市交易的數量是有限的,某些勢力強大的投資者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資金優勢大量的購買或拋售某一公司的上市證券,影響或控制某一證券的交易價格。證券市場又具有信息不完全的特征,其表現為:信息不充分,由于信息具有共享的特點,不付出任何成本的市場主體也可以通過“搭便車”分享信息的收益,因此市場本身必定不能夠提供充分的信息;信息不對稱,投資者處于信息弱勢者的地位,容易遭受到信息優勢者(上市公司、券商)的欺詐。

    雖然負外部性或不完全性在其他市場上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證券市場的負外部性和不完全性同其他市場相比不僅表現得更為強烈,影響更為嚴重,而且僅僅依靠市場本身也無法解決。比如,由于個別行為主體的利益與整個社會的利益之間存在嚴重的不對等,使得證券市場的負外部性,不能象其他市場那樣可以通過征收“庇古稅”加以補償,所以政府必須對證券市場實行監管和干預,以彌補市場缺陷,限制和消除市場失靈的不利影響,從而實現公平和效率。由此可見,政府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和干預具有普遍性,不僅不成熟的市場需要監管,成熟的市場同樣需要監管。然而,正如矛盾的普遍性并不排斥矛盾的特殊性一樣,證券市場的監管目標在不同國家和不同的市場條件下也將具有不同的特點,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機統一。

    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特殊目標

    我國證券市場的建立時間較短,同發達國家成熟的證券市場相比,其市場缺陷更加明顯,市場的效率水平較低,克服市場缺陷,提高市場效率理所當然地成為我國政府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的主要任務。同時,我國證券市場所面臨的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除了必須完成上述一般的目標以外,還應兼顧其他一些特定的目標和任務。

    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由于投資者處于信息弱勢者的地位,所以保護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是證券市場監管中帶有共性的問題。1998年9月,國際證監會組織在其制定的《證券監管目標與原則》中指出,證券監管的目標之一就是保護投資者。然而,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保護投資者的意義顯然也是不一樣的。在成熟的證券市場上,法律制度比較健全,公司治理結構比較完善,投資者比較成熟,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較強,他們的合法權益較不易受到傷害和侵犯。近年來,買者自行小心,投資者應對自己的買賣決策負責的觀點在西方較為流行,也可以說明這一點。在不成熟的證券市場上,情況則大為不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投資觀念的不成熟,使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最容易受到傷害。我國證券市場的現實情況正是這樣,近年來受到廣泛關注的一股獨大、大股東放肆侵占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以及上市公司弄虛作假、投資機構坐莊造市的重大事件,已充分證明,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己經成為我國證券市場實現公平和效率的一個重要條件。只有將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作為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目標,才能夠保證證券市場功能的正常發揮和完善。

    推動市場發展

    我國證券市場的市場規模和市場容量較小,市場中介組織的數量有限、服務層次較低,市場體制和運行機制尚不健全,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不合理,投資者不成熟,市場參與者行為的規范程度和自律能力較差。上述一切使得我國證券市場的投機成分較濃,市場風險很大,市場功能不能夠正常地發揮。所以必須加強對市場的監管力度,對證券市場監管的意義重大,任務繁重。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我國證券市場存在的所有問題,都是發展中的問題,是市場缺乏充分發育的必然結果。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除了不斷地推動市場的發展,引導市場逐步走向成熟之外,是沒有其他的途徑可走的。對于我國的證券市場來說,監管和發展是相行并重的兩大任務,二者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不能夠將兩者對立起來。故此,推動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也是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一個重要目標。在對證券市場進行監管的過程中,不但要堅持嚴格執法的原則,而且還要考慮按市場的發展進程來制定規則,注意保持市場的相對穩定,營造一個有利于市場發展的良好環境。

    當然,證券市場的發展包含多方面的內容,既包括規模的擴張,也包括市場體制的健全,既包括數量的增長,更包括質量的改進。故此,我們在實施監管、促進市場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不斷推動市場規模的擴大,更要注重提高市場的質量,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推動市場發展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要下力氣促進上市公司質量的提高。

    促進市場的誠信建設和市場自律功能的完善

    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一個沒有誠信的、參與者缺乏自律的市場,就肯定是一個沒有效率的市場。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認為,市場參與者的誠信和自律,是監管有效率的基本前提。如果市場參與者普遍缺乏誠信和自律能力,必將大大地提高監管的邊際成本,降低監管的邊際收益,再加上法不責眾的壓力,監管很可能會流于形式。長期以來,我們對證券市場的監管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政府在實施監管的過程中總是表現出一種家長式的父愛主義,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證券市場誠信和自律的普遍缺失。

    在成熟的證券市場上,失信的成本很高,充分的市場競爭和信息傳播,將使失信者付出沉重的代價。而在我國證券市場上,由于競爭的不充分、信息的不對稱和市場結構的不合理,使得市場本身對失信的懲罰力度很弱。上市公司、中介機構和大投資者弄虛作假、欺騙中小投資者不能夠受到及時和有效的懲罰,中小投資者用手或用腳投票的權利實際上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這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故此,我們必須將促進市場的誠信建設和市場自律功能的完善作為監管的一個重要目標,大力培養市場主體的自律能力,加強對失信的監管力度,嚴厲打擊弄虛作假、不講信用的違法犯罪活動。

    培育市場主體的責任意識

    由于特殊的歷史的原因,我國證券市場是在政府的一手扶植和推動下形成和發展的,上市公司的絕大部分也或多或少的帶有國有企業的色彩,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我們在實際上也是將證券市場的功能定位于為國有企業改革籌集資金。這種情況,使得大多數投資者的主體責任意識淡薄,許多人甚至認為,政府應該對他們的投資后果負責。這種情況,已經為我國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和功能優化造成了巨大的障礙,隱藏著較大的社會風險,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我們在實施證券市場的監管過程中,也必須將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培育市場主體的責任意識作為我們的一個目標,采取多種形式和方法提高投資者對證券產品、投資風險的認識,使投資者清楚地了解市場各個層次參與者的功能和責任,以增強其主體責任意識,自覺自愿地為自己的投資行為和投資后果負責。

    參考資料:

    第2篇:證券市場特征范文

    關鍵詞:證券市場;非理;個人投資者

    一、我國證券市場現狀

    我國證券市場發發展迅速,經過近20年的發展,成績斐然。根據中國證監會最新統計資料:截至2010年12月,滬深交易所股票市價總值從1991年12月底109.19億元增長到現在總市值265422.59億元,總流通市值193110.41億元,總股本33184.35億股,中國上市公司為2063家,證券公司106家,股票有效賬戶數為13391.04萬戶。由此說明,證券市場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但與歐美的證券市場相比,我國的股票市場仍然是一個年輕的市場,在諸多方面尚未成熟。證券市場中存在著過度的投機行為、上市公司不誠信行為、股民盲目相信虛假信息、股價異常波動、換手率高等現象,這些對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若處理和治理不及時,將會對我國金融系統產生非常大的破壞性影響,大大弱化證券市場優化配置資源的功能。

    二、投資者非理的宏觀表象

    (一)市盈率分析

    市盈率是衡量一個股票市場整體是否存在泡沫或分析股票投資價值的重要指標。它反映了投資者為獲取一定的預期收益而付出的成本倍數。市盈率的高低直接反應了證券投資相對成本的高低,體現了證券市場的風險,市盈率越高,風險越大。一般而言,過高的市盈率往往隱含著較強的投機性。1994年至2010年證券市場市盈率,如圖1所示。

    自滬深兩市建立以來,我國證券市場的市盈率普遍高于發達國家水平。可以看出我國滬深兩市絕大部分時間的市盈率都在30-40之間,和其他國家相比是較高的。如韓國為15-19,香港為10-20,紐約證券市場為15-20。特別是2000年和2007年平均市盈率超過了50,這幾乎是同期世界最高的,但市盈率高的公司并不是具備增長潛力的公司。相反一些盈利較差的公司,市盈率卻是高的驚人。我國證券市場有著如此高的市盈率和市盈率的不正常分布的現象,說明我國投資者存在著非理。

    (二)換手率分析

    換手率是衡量股票市場流動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并且可以作為衡量市場噪聲交易程度的首要指標。只要有交易,就存在換手率,它也是保證股市流動性的必要條件。

    在成熟發達的股票市場中,根據經驗數據,換手率保持在30%-60%是正常的。紐約股票市場年換手率在60%左右,日本在30%左右,倫敦60%左右,香港在65%左右,新加坡在60%左右。在若換手率過高,則意味著交易熱衷于短線操作,投機行為嚴重。

    1994年到2010年我國主要股票市場的年換手率,如圖2所示。

    從我國主要股票市場的年換手率情況,可以看出我國股票市場的年換手率大多在400%-600%之間,這意味著上市流通的每一張股票平均每年要轉手4次-6次以上,即停留在每位持股人手中的平均時間不超過兩個月;也就是說每年600%的換手率意味著,40個交易日左右全體流通股股東就要進行一次“大換班”。整個市場的交易情況極為活躍,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股票市場具有較強的投機性,說明我國投資者存在著明顯的非理。

    (三)波動率分析

    我國證券市場歷來波動異常,股價超出預期值的情況經常出現。一般的股價漲跌是正常行為,但我國的證券市場的波動異常體現在振幅的劇烈、漲跌幅度過大。我國股票市場年振幅程度,如圖3所示。

    可以看出我國的滬深指數振幅劇烈,最高振幅與最低振幅相差超過150%。市場上充斥著過度投機的行為,投資者不在關注公司的好壞,而是非理性的投機最高價格。我國證券市場的情況和國家的宏觀調控相關性十分大,每一次的宏觀政策的出臺,股價的波動明顯。還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虛假信息,虛報利潤和業績,從而導致股價異動。這些都充分地說明我國的證券市場中投資者存在著非理。

    三、投資者非理的微觀表象

    (一)投資者認知偏差

    所謂認知偏差即心理、知識水平和行為均很正常的人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對事物的認識產生一定程度的非理性偏離。

    我國投資者在投資行為上存在諸多的認知偏差,這些偏差有的在國外的研究中已有發現,有的則具有“中國特色”,它們對投資者的行為交互作用,導致其投資行為常常呈現過度反應的傾向,進而在相當程度上加劇了證券市場的震蕩。眾多的投資者均預期公司的未來高成長性,認為公司的股價在未來必定大漲而入市,就會形成一種強買的操作模式,股票的價值真地就能上漲。投資者可以擇時利用價差來實現自己投資收益的目的,他們對上市公司的具體經營管理并不感興趣。這就導致了證券市場投機氣氛濃烈,投資者有著嚴重“賭博心理”,大多數投資者認為股市就是一場“賭博”。

    (二)羊群行為

    羊群行為通常指在不完全信息環境下,投資者因受其他人行為的影響,進而忽視自己的私人信息而模仿他人行動的決策行為。由于羊群行為具有傳染性,因此存在于多個行為主體之間的羊群行為現象又被稱為羊群效應。

    (三)處置效應

    處置效應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投資者認知偏差,表現為投資者對投資贏利的“確定性心理”和對虧損的“損失厭惡心理”;在行為上主要表現為急于賣出贏利的股票,輕易不愿賣出虧損的股票。處置效應反映了投資者回避實現損失的傾向。在很多情況下,處置效應主要是受到投資者心理因素的影響,它會削弱投資者對投資風險和股票未來收益狀況的客觀判斷。投資者非理性地長期持有一些失去基本因素的股票,必然是贏少虧多。

    (四)過度交易

    過度交易是指市場中的投資者習慣于不斷地進行買賣交易,主觀認為通過買賣交易的次數的增多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這種現象大多發生在市場規模相對較小的情況下,市場種類相對單一,投資者選擇性較少的情況下出現。但如今我國的證券市場已發展到了流通市值193110.41億元,這么大的一個市場中,投資者的交易次數仍然居高不下。說明我國的投資者存在著交易偏好。

    四、我國證券市場中投資者非理的特性

    (一)個人投資者交易十分頻繁

    我國證券市場的年換手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是日本的20倍,是美國的10倍,流動性居全球股票市場之首,并且這種高換手率的現象并沒有減緩的趨勢。我國證券市場高換手率的特點,使得投資者持股時間降低,直接降低了投資的收益率。

    (二)個人投資者風險分散化程度較低

    總體來看我國個人投資者持有十分少的股票,平均僅有2.09家不同公司的股票。相比較起來,美國個人投資者持有4家公司的股票,平均而言我國投資者分散化程度不及美國投資者的一半。

    (三)個人投資者理念不成熟

    由于我國股市缺乏足夠的藍籌股和績優成長股,股市存在著高投機性、高換手率,以及市場和個股頻繁和劇烈的波動特點。多數個人投資者對公開信息反應不足,而投資者過分自信。這就表現出浮躁的心態,行為與效益最大化不一致,令市場中充斥著投機理念。追逐熱點、短線炒作的投機方式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的主流。

    (四)強烈的“政策依賴”傾向

    我國股票市場呈現出明顯的“政策市場”特征,股市的波動大多與政府的行為有關。利好政策的出臺加劇了個人投資者的過度自信傾向,而利空政策的頒布卻導致個人投資者的過度恐懼心理。這種強烈的“政策依賴”傾向是我國股票市場上具有中國特色的特有現象。在這種背景下,大多投資者的投資理念異化,其投資策略表現為“政策性套利”。

    五、總結

    傳統的證券市場中對于投資者的分析,多為建立在理基礎之上的,但從具體的日常交易中可以發現證券市場存在著很多的非理,投資者交易行為并非有效性的投資。找出這些異常現象背后的原因,建立科學的評判標準,對于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2004年國務院了《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要“保護投資者特別是社會公眾投資者的合法權益”,要“處理好加快資本市場發展與防范市場風險的關系”,因此研究證券市場投資者的非理性決策行為,分析非理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投資策略,對于指導我國投資者正確投資,保護我國投資者合法權益和防范市場風險都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顧海峰.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非理及治理[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7).

    2、李心丹.行為金融學――理論及中國的證據[M].上海三聯書店,2004.

    3、張華慶.基于行為金融學的證券投資行為研究[J].金融研究,2003(4).

    第3篇:證券市場特征范文

    (一)股市總體走勢

    2007年初以來,股票市場交易持續活躍,股指總體呈現震蕩上揚走勢。上證指數年初為2715.72點,3月末收于3183.98點,上漲468.26點,漲幅為17.2%。3月份,上證指數大幅上揚。2月27日股指大幅下跌后,3月份上證指數穩步回調,3月19日再次收于3000點以上,此后上證指數不斷上行,月底收于3183.98點。本月上證指數上升386.79點,升幅為13.8%,股市交易量隨股指上升放量增加。(見圖表1、2、3)

    (二)股票發行情況

    截至2007年3月末,境內上市公司(A、B 股)為1461家,流通市值為38972.49億元,1~3月累計完成籌資金額864.64億元,成交額達75032.38億元。3月底,投資者開戶數8724.76 萬戶,1~3月累計印花稅收入為249.94 億元。(見圖表4、5)

    2007年1~3月,內地企業在股市上累計籌資864.64億元,同比增加1105.24%。其中首發A股25家,累計籌資636.28億元;A股增發融資202.40億元,H股再融資2.17億美元。(見圖表6、7)

    (三)交易情況分析

    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進行和投資者信心的逐漸恢復,滬深兩市股票交易成交額和成交量與去年同期相比均有較大幅度上升。2006年,股票市場成交量放量增加。2007年一季度,累計成交75032.4億元,同比增長570.27%。(見圖表8、9)

    1~3月,上海證交所股票交易成交金額為49932.51億元,同比增長612.09%。日均成交金額876.01億元,同比增長599.58%;股票成交數量為6227.11億股,同比上升338.11%;日均成交109.25萬筆,同比增長330.46%。(見圖表10)

    1~3月,深圳證交所股票交易成交金額為25099.89億元,同比上升500.15%。日均成交金額440.35億元,同比增長489.65%;股票成交數量為3115.73億股,同比上升242.74%;日均成交54.66萬筆,同比上升236.78%。(見圖表11)

    二、債券市場

    (一)債券發行情況

    1月份,債券一級市場共發行35 次,比上月減少18次,但發行規模比上月的4549.10億元增加3137.30億元(增幅69.76%),當月發行總量為7722.40 億元。其中,本月共發行9次央票,發行量比上月增加4569.50億元(增幅184.22%),達7050億元,為各券種之首,央票發行量占當月發行總量的91%。其次分別為政策性金融債(500億元)和短期融資券(172.4億元)。本月發行次數最多的仍為短期融資券,共發行22 次,比上月減少2次,發行量減少35.8 億元。

    2月份,債券一級市場共發行17 次,比上月減少18次,發行規模比上月的7722.40億元減少5785.90億元(降幅74.92%),當月發行總量為1936.50億元。其中,本月共發行9次央票,發行量比上月減少5530億元(降幅78.44%),為1520億元,仍為各券種之首,央票發行量占當月發行總量的78.49%。其次分別為記賬式國債(300億元)、短期融資券(76.5億元)、企業債(40億元)。此外,本月發行短期融資券8次,比上月減少14次,發行量減少95.9億元,降幅55.63%。

    3月份,一級市場債券供給充裕,當月發行量破萬億元。本月共發行債券59次,發行總量共計11705.40億元,是上月的1936.50億元的近10倍。其中,央票仍然是當月發行的主力券種,本月共發行9660億元/15只,發行量占本月發行總量的82.53%;其次為政策性銀行債發行670.70億元/5只,占發行總量的5.73%; 記賬式國債發行560億元/2只;商業銀行債發行440億元/5只;短期融資券恢復放量發行,共發行371.9億元/31只;企業債的發行速度則略有減緩,本月共發行2.8億元/1只。從發行期限來看,本月發行量主要集中在短期(1年以下、1~3 年)和長期(10年以上)品種上,5~7年期品種發行量較小。

    1~3月,共發行債券111次,發行總量21364.30億元。(見圖表12、13、14、15)

    1~3月,發行債券中1年以下期限的債券占發行總量的69.6%,1~3年占22.9%,3~5 年占1.5%,5~7年占2.3%,7~10年占1.9%,10年以上占1.8%。從期限分布情況可以看出,債券發行以中短期債券為主。(見圖表16)

    (二)債券兌付情況

    1月,債券到期兌付量比上月減少371.2億元,共到期兌付3053億元(面額)。其中,央票到期兌付2340億元,其次是政策性銀行債200億元,短期融資券203億元。本月債券支付利息106.97 億元,比上月減少551.17億元。

    2月,債券到期兌付量比上月減少1708億元,共到期兌付1345億元(面額)。

    其中,央票到期兌付1230億元,其次是政策性銀行債100億元,短期融資券15億元。本月債券支付利息117.72 億元,比上月增加10.75億元。

    3月,債券到期兌付量也較上月有較大增幅,共計兌付3143.5億元(面額),其中央票到期兌付2440億元,政策性銀行債到期兌付230億元,短期融資券到期兌付213.5億元。

    (三)債券存量和持有結構

    截至2007年3月末,在中央結算公司托管的債券總量已突破10萬億大關,達10.23萬億元,較上月托管量增長了8.83%,托管只數也達到了794只,比上月增加45只。其中,銀行間市場可流通量本月繼續增長,月末達9.27萬億元,占債券總托管量比重90.62%;交易所可流通量和商業銀行柜臺市場可流通量均有不同程度的縮減,托管量和托管占比分別為0.35萬億元(3.42%)和0.05萬億元(0.49%);不可在上述市場流通量0.57萬億元,占5.57%。

    從托管的主要品種來看,本月,央票托管量出現猛增,月末托管量達4.12萬億元,占40.24%,國債托管量也有所增加,月末為2.91萬億元,占市場托管總量的28.48%;政策性銀行債有所減少,托管量2.33萬億元,占22.76%;商業銀行債券0.28萬億元,占2.69%;企業債0.29萬億元,占2.80%;短期融資券0.27萬億元,占2.60%。

    從托管期限來看,除3~5年期和7~10年期品種有所減少外,其余品種都有所增加。1年期以下品種月末托管量4.20萬億元,占市場托管總量的41%;1~10年期品種月末托管量4.83萬億元,占比47%;10年期以上品種1.20萬億元,占比12%。(見圖表17)

    從投資人持有結構來看,本月除農村商業銀行和個人投資者以外,其余各類機構投資人均表現為持有量的凈增加。全國性商業銀行、保險機構、非銀行金融機構和城市商業銀行作為當前債券市場的主要投資人,其持有量分別為6.49、0.73、0.67和0.63萬億元,分別占市場總份額的63.47%、7.15%、6.53%和6.15%。(見圖表18)

    (四)債券交易結算情況

    1.銀行間債券市場

    2007年1月(20個交易日)交易結算量比上月有所下降。按現券、質押式回購、買斷式回購和遠期交割四種業務類別計算,本月共結算13105筆,結算量35446.14億元,分別比上月減少1467筆、2454.8億元,筆數和結算量分別下降10%和6.5%。其中,結算量下降最多的是質押式回購,比上月減少714 筆、1884.84億元。本月單筆結算量比上月(2.60億元)略高,為2.7億元。本月共20個交易日,日均結算655 筆、1772.31億元。

    2007年2月(17個交易日)交易結算量持續下降,本月交易結算量波動較大,春節前兩日迅速下滑,節后快速升溫。按現券、質押式回購、買斷式回購和遠期交割四種業務類別計算,本月共結算10118筆,結算量29750.47億元,分別比上月減少2987 筆、5695.67億元,筆數和結算量分別下降23%和16.07%。其中,結算量下降最多的是現券交易,比上月減少2271筆、3935.65億元,筆數和結算量分別縮減33%和40.51%。本月單筆結算量比上月(2.7 億元)略有上升,為2.94億元。本月共17個交易日,日均結算595筆、1750.03億元。

    2007年3月交易結算量大幅放量。本月22個交易日共發生結算15701筆,結算量42619.22億元,分別較上月增加5583筆(增幅55.18%)和12868.75億元(增幅43.26%)。本月單筆平均結算量與上月基本持平,為2.71億元,日平均結算量1937.23億元。

    (1)現券交易

    1月,銀行間市場現券交易結算6975筆,比上月減少732筆,下降9%,結算量減少427.77億元,減少4.22%。日均結算349筆、485.72億元。從券種結構看,央票現券交易結算5301.14億元,超過當月現券交易結算量一半以上(54.57%)。

    其次是政策性銀行債和國債,結算量分別為1758.53億元和1127.94億元,占18.10%和11.61%。短期融資券在托管量中比重不足3%,而其現券交易結算量所占比重達到9.21%,保持著較高的流動性。從剩余期限看,一年以下債券的交易結算量占現券交易結算量的66.38%,本月共交易4129筆、6448.45億元。其次是1~5年期債券,共交易1452筆、1884.4億元,占19.4%。

    2月,銀行間市場現券交易結算4704 筆、5778.78億元,分別比上月下降33%和40.51%。日均結算277筆、339.93億元,單筆結算量為1.23億元。從券種結構看,央票現券交易結算3088.44 億元,占本月現券交易結算量53.44%,其次是政策性銀行債和記賬式國債,結算量分別為1029.41億元和854.6億元,分別占17.81%和14.79%。短期融資券現券交易結算量所占比重比上月降低1.88 個百分點,為7.33%。

    3月,銀行間現券交易市場由于新券發行較多,交易結算量也隨著繼續放大,當月共結算8234筆,較上月增加3530筆,結算量12408.45億元,比上月增加6629.67億元(增幅115%),日平均結算374筆、564.02億元。從參與交易的券種來看, 本月央票交易量巨幅猛增,國債、政策性銀行債和短融的現券交易量也有所增加, 企業債的現券交易量明顯縮小。央票以月結算量8097.62億元的龐大規模排在現券交易榜首位,占總現券結算量的65.26%;其次為國債,其月結算量1405.05億元, 占總結算量比重為11.32%;政策性金融債和短融的月結算量(及占總結算量的比例)分別為1363.43億元(10.99%)、910.36億元(7.34%)。

    從流動性看,3月份銀行間現券市場交投踴躍,整體換手率為12.12%,比上月高6個百分點。短期融資券仍然是流動性最好的品種,月度換手率為34.24%;其次為央票和國際機構債,月度換手率分別為19.67%和14%;政策性銀行債和國債流動性水平仍然不高,但政策性銀行債流動性要優于國債,二者換手率分別為5.85%和4.89%。(見圖表19)

    從交易方向來看,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以凈賣出為主,其余各類投資機構均以凈買入債券為主。非銀行金融機構(其中主要是郵儲)凈買入力度最大,本月凈買入債券897.02億元;其次為全國性商業銀行,其凈買入債券量868.14億元;信用社、外資銀行和基金本月買入力度也較大,買入量分別為382.68億元、205億元和278.48 億元。城市商業銀行、證券公司本月凈賣出規模較大,本月凈賣出量分別為1832.04億元和701.14億元。

    (2)質押式回購

    1月,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共結算5961筆、25473.15億元,比上月減少714筆,結算量下降1884.84億元,筆數和結算量分別下降11%和6.89%。從期限品種看, R01D保持結算面額最高的位置,共結算2584筆、13494.45億元。R07D的結算筆數超過R01D,達到2965筆,交易結算量僅次于前者,達到9171.98億元。二者分別占當月質押式回購結算總量的42.11%和36.01%。

    2月,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共結算5276筆、23778.86億元,比上月減少685筆、1694.29億元,筆數和結算量分別下降11%和6.65%。從期限品種看,R01D結算面額占本月質押式回購結算量的46.39%,共結算1801 筆、11030.05億元。R07D僅次于前者,結算1421筆、4309.05億元,占18.12%。本月14天回購品種結算量較高,共結算914筆、3958.56%,占16.65%。

    3月,銀行間質押式回購交易量平穩增長,本月共結算7245筆,結算量29784.71億元,結算筆數和結算量分別比上月增加37.32%、25.26%。從期限品種看,7天以下品種最為活躍,其中R01D結算量繼續遙遙領先,R07D和R03D分別位居第二和第三,三類品種結算量分別為13168億元、9333.67億元和4339.90億元,分別占本月質押式回購交割總量44.21%、31.34%和14.57%。從質押券種的選擇來看,政策性銀行債和央票取代國債成為應用于質押業務的主要品種。當月使用政策性銀行債完成質押業務10560.73億元,占質押式回購業務總量的35.46%;使用央票完成質押業務9334.34億元,占31.34%;使用國債完成的質押業務結算量8103.92億元,占27.21%。從資金流向來看,全國性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仍是資金的主要融出方,其余機構均為資金的凈融入方。全國性商業銀行當月凈融出資金量高達21811.40億元;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和信用社則是主要的資金融入方,凈融入量分別為9235.02億元、3874.5億元、2714.21億元和2242.46億元。

    (3)買斷式回購

    1月,買斷式回購交易結算量共結算92筆、225.43億元,結算筆數比上月減少29筆,而結算面額比上月增加8.63億元。從交易品種看,主要集中在7天和3個月品種,結算量為102.8億元和91億元,分別占買斷式回購交易結算量的45.60%和40.37%。從資金流向看,商業銀行是資金的主要融出方,資金融出量為137.47億元。非銀行金融機構、信用社和證券公司是主要融入方,分別融入資金70億元、36.4億元和25.47億元。

    2月,買斷式回購共結算88筆、162.03億元,比上月減少4筆、0.634億元,日均結算5筆、9.53億元,單筆結算量為1.84億元。從交易品種看,7天回購約占30%,結算47.2億元,其次是14天品種、R01D和3天品種,結算量分別為30.2億元(占18.64%)、26.63億元(16.44%)和25.6億元(15.8%)。從資金流向看, 資金主要融出方為商業銀行和保險機構,資金融出量分別為50.43億元和10.6億元。信用社、證券公司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是主要融入方,分別融入資金33.3億元、21.8億元和5億元。

    3月,買斷式回購交易呈增長趨勢,共發生結算139筆,結算量253.11億元, 結算筆數和結算量分別比上月增加51筆和91.08 億元。從交易方向來看,全國性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是主要的逆回購方,證券公司和信用社則為主要的正回購方。

    (4)遠期交易

    1月,遠期交易有所減少。從成交情況看,本月共成交64筆,成交量共計25.95億元,比上月增加兩筆,結算量減少11.65億元。從期限品種看,集中于7天和14天品種,成交量為13.5億元和12.45億元,分別占買斷式回購交易結算量的52%和48%。從結算情況看,本月共結算69筆,結算量共計183.95億元,比上月增加8筆(增幅12%),結算量減少150.82億元(降幅81.99%)。

    從成交情況看,2月共成交46筆,成交量共計50.7億元,比上月減少18筆,結算量增加24.75億元。從期限品種看,7天品種交易量最高,達到35.1億元,占本月遠期結算量的69.23%,其次是14天品種,成交量為10億元,占19.72%。此外,21天和3個月品種也有少量成交。從結算情況看,本月共結算50筆,結算量共計30.8億元,比上月減少19筆、153.15億元。

    3月,遠期交易異常活躍,從成交情況來,本月共成交138筆,成交量270.04億元,較2月份的50.7億元增加了4倍多。從期限品種來看,本月成交量主要集中于7天和14天品種,其成交量分別為217.45億元和36.99億元。從成交的債券品種來看,采用的交易券種主要為流動性較好的央票和政策性銀行債,其成交量分別占到總成交量的58.70%和25.48%。從參與方來看,主要參與者類型為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國有銀行、證券公司和外資銀行。

    2.柜臺市場

    1月,柜臺市場投資者數量達到2,156,035個,比上月增加11.64%。商業銀行柜臺市場交易量下降,以賣出為主。本月共結算6487筆、41792.27億元,減少571筆、3.39億元,分別下降8.09%和44.76%。柜臺市場日均交易量為0.21億元,單筆結算量為6.44萬元。具體買入471筆、0.18億元,賣出6016 筆、4億元,凈賣出額為3.82億元。

    2月,柜臺市場投資者數量達到2,237,442個,比上月增加3.78%。商業銀行柜臺市場交易量持續下降,仍以賣出為主。本月共結算2129筆、1.42億元,比上月減少4358筆、2.75億元,分別下降67%和66%。柜臺市場日均交易量為835萬元,單筆結算量為6.67萬元。具體買入497筆、2107.41萬元,賣出1632筆、1.2億元,凈賣出額為9983萬元。

    3月,商業銀行柜臺國債市場投資者數量達到了2,337,919個,比上月增加了100,477個。柜臺交易結算量也受到股市走牛的影響繼續下滑,且仍以賣出為主。本月共結算4496筆,結算量2.40億元,具體買入0.23億元,賣出2.17億元,凈賣出額為1.94億元。從個券來看,柜臺品種得到了豐富,新增的兩只國債,分別為1年和10年期品種,目前共計已有20只債券在柜臺發售。從本年累計結算量來看,工行是承辦業務量最大的機構,其次為建行和農行。從券種來看,061701(儲蓄國債)是買賣最為活躍的券種。

    3.交易所市場

    1月,交易所國債市場國債指數緩步上揚,月初開盤114.3126點,月末收于115.0504點,月末較月初上漲0.7378點。上海證券交易所國債現券和回購成交量比上月有明顯下降,當月成交1400.7億元(金額),較上月減少452.78億元,下降24.42%。其中現券成交123.93 億元,比上月減少27.33%,回購成交1276.77億元,下降24.14%。

    2月,交易所國債市場國債指數波動下行,月初開盤114.9795點,月末收于114.3299點,月末較月初下跌0.6496點。上海證券交易所國債現券和回購成交量繼續萎縮,當月成交1269.12億元(金額),較上月減少131.58億元,下降9.4%。其中現券成交109.71億元,比上月減少11.5%,回購成交1159.41億元,下降9.2%。

    3月,交易所國債指數高位盤整,月初開盤指數114.26點,月末收于114.51點,月末較月初微漲0.25點。交易所國債市場交易量總計達1217.84億元,較上月縮減45.51億元。上海證券交易所國債現券成交量81.78億元(金額),較上月減少27.93億元,減幅25.88%;國債回購成交量1136.06 億元(金額),較上月增加367.11億元,增幅47.74%。深圳證券交易所現券成交量32.71億元。

    三、期貨市場

    隨著鋅期貨的上市,中國的商品期貨品種已經達到了15個,期貨市場整體運行平穩,成交活躍。中國期貨業協會最新統計資料表明,今年3月份全國期貨市場共成交期貨合約35,093,176手,成交金額為21343.7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4.47%和25.5%,環比分別增長了44.94%和60.29%。1~3月份全國期貨市場累計成交量為100,058,308手,累計成交額為54632.2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0.16%和30.54%。

    (一)分交易所情況

    上海期貨交易所當月成交量12652904手,成交額15,493.93億元,分別占全國市場的36.06%和72.59%,同比分別增長了31.86%和62.58%,環比分別增長了63.18%和70.08%。月末持倉總量492030手,較上月末增長了20.6%。上海期交所1~3月份累計成交量32932026手,累計成交額38257.19 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43.58%和73.99%。

    大連商品交易所當月成交量13,353,068手,成交額3252.08億元,分別占全國市場的38.05%和15.24%,同比分別下降了38.86%和36.29%,環比分別增長了12.94%和11.56%。月末市場持倉總量為2498330手,較上月末增長了0.48%。大商所1~3月份累計成交量46,475,808手,累計成交額10600.23億元,同比分別下降了29.88%和28.51%。

    鄭州商品交易所當月成交量9,087,204手,成交額為2597.74億元,分別占全國市場的25.89%和12.17%,同比分別增長了71.38%和9.51%,環比分別增長了96.03%和101.24%。月末市場持倉總量為438498手,較上月末下降了2.59%。鄭商所1~3月份累計成交量20650474手,累計成交額5774.8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87.66%和14.66%。(見圖表20)

    (二)分品種情況

    2007年1~3月,銅期貨合約累計成交量3,949,180手,累計成交金額為11168.1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3.56%和101.18%%;鋁期貨合約累計成交量為3,317,198手,累計成交金額為3247.75億元,同比分別下降37.80%和40.03%;鋅期貨合約累計成交量為71160手,累計成交金額為104.50億元;天然橡膠期貨合約累計成交量21,445,816手,累計成交金額為22,506.82億元,同比分別增加158.38%和159.25%;燃料油期貨合約累計成交量4148672手,累計成交金額1230.02億元。(見圖表21)

    第4篇:證券市場特征范文

    [關鍵詞] “長三角”旅游圈 寧波市旅游產業 競爭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旅游產業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其潛在的、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逐漸為人所知,越來越多的省市和地區將旅游產業作為地方經濟新的增長點,這一方面推動了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城市間的旅游產業競爭,尤其是處于同一空間或經濟區域范圍的城市,比如“長三角”經濟圈、“珠三角”經濟圈,以及環勃海灣經濟圈等。

    寧波位于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的東南隅,地處“長三角”經濟圈。2003年8月,寧波與上海、南京、蘇州、紹興、杭州等長三角16個城市就區域旅游聯動發展達成了共識。自此,寧波開始融入長三角旅游圈,對寧波城市旅游競爭力的評價也成為一項重要的研究內容。汪德根(2007)通過城市旅游競爭力評價體系對長三角16城市的旅游競爭力狀況進行了橫向對比評價和排名,初步描述了不同城市的旅游競爭力差異。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上述背景,圍繞寧波市旅游產業的競爭力要素展開具體分析,進一步深刻揭示寧波旅游業的競爭特征。

    競爭力要素是進行競爭力評價所依據的重要指標。通過選取有代表性的旅游競爭力要素指標,可以比較客觀、全面地認識和評價城市的旅游競爭力水平及變化情況。按照汪德根(2007)所建立的指標體系,本文從城市旅游市場要素、旅游資源要素、旅游管理要素以及旅游支持力要素四個方面對寧波旅游業競爭力特征展開分析。

    一、旅游市場表現

    旅游市場要素包括入境旅游人數、國內旅游人數、旅游外匯收入、國內旅游收入以及旅游總收入占城市GDP比重等市場指標,是城市旅游行業實力的最直觀體現。自從1998年榮獲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以來,寧波市旅游業市場發展年均增長率超過11.5%。2003年~2007年旅游總收入占寧波城市GDP比重一直保持在9.5%以上,國內外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水平也不斷提升,如圖所示。

    數據來源:寧波旅游統計,nbtravel.省略/nbtravel/government/index.jsp,寧波旅游政務網

    在入境旅游方面,港、我國澳、臺以及日、韓一直是寧波的傳統入境市場。在入境旅游人數逐年上升的情況下,寧波的客源結構并沒有發生明顯變化,但可喜的是,在美洲、歐洲以及澳大利亞市場的快速增長條件下,包括日、韓在內的外國人市場2007年實現了30%的最大增幅,說明寧波市的國際形象及國際知名度越來越高,開始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外游客,使寧波國際旅游業的發展與上海、杭州、蘇洲、南京等長三角城市相比差距進一步縮小。

    在國內旅游方面,寧波一直表現出以浙江省內市場以及江蘇、上海為主的客源市場特征。寧波與這些城市共處長江三角洲這樣一個中國經濟的最發達地區,消費水平的高端性帶來了寧波國內旅游收入的持續新高。但江浙滬市場的成熟性也導致了這些城市之間互為目的地與互為市場的相互依賴性,會進一步加劇長三角區域的旅游發展競爭。而寧波旅游業的這種依賴性表現得更為突出。2003以來寧波接待的國內旅游者中來自浙、江、滬的比例一直在70%以上,隨著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通車,江蘇、上海市場還將有較大增長。因此在看到國內旅游人數和收入增長的同時,還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寧波市在長三角區域國內客源競爭的激烈性,寧波旅游業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從而更好地開拓江、浙、滬以外的二級國內客源市場。

    二、旅游資源潛力

    城市旅游發展潛力主要通過旅游資源表現出來,通常以旅游資源的品位度、壟斷度、豐富度、集聚度等指標來體現。寧波有著現代港口城市與歷史文化名城的雙重特征,旅游資源涵蓋了全部的8大主類,涉及114種基本類型,占全部類型的73.55%,豐富度較高。在這些資源中,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高品位的旅游資源占長三角地區的比重達到60.9%,形成了比較強的資源吸引力。作為歷史文化資源的代表,有7000年文明史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全國最古老的藏書樓天一閣、長江以南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筑保國寺等11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的天童寺,珍藏有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寺等,都具有國內罕見的資源壟斷度;而國家重點建設的四大國際深水港之一――寧波港,以及位于世界三大強潮海灣之一的杭洲灣跨海大橋,又以位居世界前列的排名為寧波旅游業贏得了壟斷性的資源競爭優勢。隨著旅游資源開發的不斷深入,寧波旅游產業領域不斷拓寬,各類文化節慶活動和旅游展會活動也廣泛開展起來,資源優勢進一步集聚。

    三、旅游接待能力

    旅游接待能力反映了城市在旅游行業管理中的水平。在一定的市場環境和資源條件下,是否通過有效的旅游管理實現較高的旅游組織接待能力,成為影響城市旅游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之一。據統計,截至2007年底,寧波市擁有星級飯店214家,房間數達到23980間,床位數達到38950張,累計客房出租率達到62.04%。值得關注的是,2004年以來,寧波的高星級酒店數量激增。寧波大市范圍內,已建和在建的五星級由2004年的3家,上升到目前的21家,其中有大量的外資品牌進駐,如:萬豪、豪生、香格里拉、柏悅、喜來登等,大大提升了寧波作為國際港口城市的旅游住宿接待檔次和水平。

    旅行社的接待能力也逐年上升。2007年,寧波旅行社數量達到188家,旅行社外聯人數和接待人數分別同比增長了7.18%和16.93%。但在接待國際游客方面實力明顯不如上海、杭州、蘇州等地。從長三角地區看,2007年多數城市的國際旅行社外聯人數都呈現一定幅度的上漲,如上海同比增長16.3%,杭州同比增長78.67%,蘇州上漲46.02%,而寧波市國際旅行社外聯卻出現了波動,下降了10.1%,表現不盡如人意。原因主要在于接待人員,如優秀的外語導游,以及接待車輛的缺乏。這也暴露了寧波在旅游管理競爭中的短板――人才問題。

    與快速的市場需求增長以及接待設施水平提高相比,寧波的旅游人才培養和輸出相對滯后。當前,寧波市旅游業直接從業人員約為13萬人,間接從業人員約為70萬人,人才總量不斷增加,人才學歷層次也呈現不斷提高的趨勢。但在應用技能型人才(如飯店服務人員、小語種導游人員等)、新型旅游業態專業人才(如旅游電子商務人才、大型會展活動管理服務人才等)和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級旅游職業經理人才(如高級旅游營銷人才、高級旅游職業經理人等)等方面普遍比較緊缺。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寧波高星級飯店建設熱潮的興起,具有較高的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和文化素養,具有國際酒店業管理經驗和能力的酒店中高級管理人才尤為緊缺。寧波旅游業還需要進一步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充分發揮院校教育的主力軍作用,社會培訓機構的繼續教育功能,以及企業培訓的有效手段,完善旅游人才的梯度培養模式。

    四、旅游發展支持力

    1.經濟與社會支持力

    2000年以來,寧波經濟進入新一輪快速發展,持續強勢的產業成長環境帶來了寧波商務、港務環境的繁榮,成為支撐寧波旅游產業成長的重要經濟動力。2002年,寧波人均GDP就首次超過3000美元,提前18年達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所設定的2020年全國人均GDP平均水平。與此同時,寧波城市在集聚了大量財富之后開始進行產業轉移,城市發展向第三產業傾斜。從2003到2007年,第三產業比重由36.8%上升至40.5%,十一五的發展目標是要達到45%。政府的規劃發展目標,以及現實的產業發展狀況,都說明在今后的城市發展中,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將成為寧波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產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一支大軍將從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獲得更大的支持力。

    事實也說明,由寧波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旅游發展支持力越來越顯著。2007年度寧波市旅游建設項目共計106個,總投資達到246.02億元。其中民營投資占42.88%,較2006年增加9.15%,體現了寧波民營經濟發展對旅游業的投資帶動。同時,隨著寧波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建成通車,以及高速鐵路、軌道交通等現代化交通的相繼發展,寧波城市交通的區域“末稍”格局將發生巨大改變,加之數字寧波等信息化手段的普及,寧波旅游業的市場與區位等競爭力要素隨之也將實現跨越式發展。除此以外,文化大市的發展,博物館、展覽館、國際會議中心等多項建設,又為寧波節事旅游、會展旅游的發展構筑了平臺。

    2.環境支持力

    城市旅游環境支持力主要來自于人均擁有道路面積、公共綠地面積、城市環境基礎設施投資額、生活污水處理率以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一系列指標。從1994年開始,寧波市投入巨資,開展了“整治城市環境質量,建設美好家園”活動。十多年來,城市道路持續增長,污水處理快速發展,城市綠化面積不斷增加。用于城市排水(含污水處理)、園林綠化和環境衛生上的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產投資比例逐年上升。按城區常住人口計算,2007年寧波人均道路面積達11.74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30平方米,污水處理率78.92%,比上年增加7.76%。生活垃圾處理率為100%,無害化處理率為98.78%。這些指標在長三角區域城市中都居于前列。

    在“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全國首批文明城市”的桂冠下,城市環境的變化與發展為寧波旅游業的發展添磚加瓦,寧波“美麗、潔凈”的城市形象成為吸引外地旅游者的一道獨特風景線。環境支持力為寧波在長三角區域的旅游競爭中獲取了加分。

    五、結論

    近年來,寧波旅游業發展勢頭迅猛,但在長三角旅游圈中,寧波旅游業的創匯能力、入境人數等國際化水平指標明顯落后于上海、杭州、蘇州、南京等地。本文立足于長三角旅游圈架構中各城市的旅游發展現狀,對寧波旅游業的市場表現、資源潛力、接待能力以及發展支持力等競爭力關鍵指標因素展開深入特征分析。大量的數據事實表明,寧波旅游業在長三角旅游圈中雖處于較強的競爭地位,但在市場表現、旅游接待能力與管理水平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這也是寧波旅游業的發展潛力所在。而在發展支持力方面,寧波旅游業擁有相對較強的競爭優勢,這將是推動寧波旅游產業進一步發展的力量源泉。這些客觀評價,為下一步開展寧波旅游業競爭力的提升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周偉民:長三角共筑區域旅游圈[N].中國旅游報,2003

    [2]汪德根:長江三角洲16城市旅游競爭力比較研究[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23(5):414~418

    第5篇:證券市場特征范文

    關鍵詞:證券市場;證券市場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0-0266-02

    自改革開放、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來,很多大學本科都開設了《證券市場》課程,而且在教學當中都面臨過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因此,筆者結合自己8年對《證券市場》課程的教學經驗,與大家探討如何講好這門課程。

    一、證券市場特征

    經過多年教學與研究,筆者如下歸納對證券市場的特征。

    1.虛擬性

    證券屬于虛擬資本。所謂虛擬資本是指那些既依賴于現實資本存在,又獨立于現實資本之外的,而且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的收益的,如股票、債券、各類期貨合約等有價證券。這些虛擬資本,之所以帶有虛擬性,是因為他們獨立于實體資本,各自有自己的市場和價格,其價格往往取決于預期價值,而這預期價值往往受諸多因素影響,如經濟、政治、軍事、突發事件、自然災害、投資心理等各種因素,因此,時刻處于漂浮不定的狀態,不好預測,而且讓投資人時刻處于對未來證券價格的想象中,也因此具有濃厚的虛擬性。

    2.誘惑性

    證券價格時刻處于動蕩中,獲得交易差價有時候能獲得豐厚的收益,一些人能獲得比現實生活中從事經濟活動所能獲得的收益高得多的收益,尤其是能碰上暴利行情所能獲得收益幾乎是某些人工作幾年才能獲得的收益。而證券市場現實交易運行中能夠獲得暴利的機會還是少有的,但這種偶爾有的獲得暴利的例子,成為典型例子,往往極強地誘惑著想投資于證券獲得高收益的人們,甚至能誘惑投資失敗的人為彌補損失或扭虧為盈的目的再次投資于證券。這種誘惑性,在市場體系中的其他各類子市場很難比擬。

    3.風險性與收益性

    由于證券價格受影響的因素太多,特別是股票和各種期貨合約,而且證券定價上實行集合競價形式,因此,證券價格時刻處于波動當中,也因此證券市場具有濃厚的風險性。由于投資者投資資金時刻有縮水、虧損的風險,因此,證券投資也叫風險投資。

    由于證券可以分紅、派息,如股票、債券、基金等,而且都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市場,抓好機會還能獲得交易差價,因此,證券市場上投資又有具有收益性的特點。

    4.知識的綜合性

    不管是股票、債券、各類期貨合約等證券,都是依賴于現實資本而存在的,因此,從事證券投資需要綜合性知識。尤其是投資風險大的股票和各類期貨合約,其投資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識,如證券的供給與需求、國內政治經濟運行、財務、管理;經濟全球化時代還得有國際政治經濟知識,還得有穩定的心態等。能全部掌握這些知識,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實中,各方面知識再豐富、經驗再豐富的人,也因漏過一兩個因素,而投資失敗的例子多得是。但在成熟的證券市場上,掌握好主要影響證券價格的大部分因素,投資成功的比例往往高于各類知識欠豐富的人。

    5.實踐性

    許多參與過與現實證券市場同步的模擬交易后,參與實際投資行為的人們共同的感想是——模擬交易與現實交易幾乎完全不一樣。筆者認為這是投資心態作怪,好比是做拓展運動中走過的斷鐵條橋,平地上任何人都能輕松跨走過地上擺的窄鐵條,但在高空中帶著安全帶搖搖晃晃著才能過斷鐵條橋。實際證券交易中證券價格體現的是預期收益,受影響是諸多方面的,集合競價形式的價格形成機制,更決定了其價格的時刻波動,這往往導致投資者因切身利益的損益預期,心態也跟著漂浮不定,往往導致的是投資行為的不理性。這樣,證券投資行為需要經過實踐,培養穩定的心態、理性的判斷。

    二、證券市場教材及教學特征

    自證券市場籌備、建立到現在,經過有關部門和不少學者的不斷努力,證券市場教材及相關書籍正在不斷豐富完善著,如證券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證券投資學等等書籍。對當前證券市場類教材及相關書籍特點,簡單歸納為如下。

    1.簡單概述性和各自的相對側重點

    《證券市場》這門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各類證券以及其市場,如股票市場、債券市場、衍生工具、證券市場的參與者和監管等。《證券市場》這門課程選教材不好選,因為各個教材都有概述性和各自的側重點,相對不是那么全面,所以筆者采用了以人民大學吳曉求教授編的《證券市場概論》教材為基礎,結合其他參考資料及實例,相對豐富了講授內容。

    2.實踐性相對不夠

    證券市場概述類教材也好,其他證券投資類教材,如上所述,大部分教材都具有相對概述性和自己的相對側重點特征,也因此具有了實踐性相對不夠的特點。所以,不少書籍顯得實踐性相對差一些,使得初次接觸證券市場的人不好理解;有些證券投資類教材強調技術圖形多,但幾乎都沒說明為什么會有這種圖形,對那么多的影響證券價格的因素,只簡單大塊兒地描述等。

    3.教學具有綜合專業知識性

    由于證券具有虛擬性,而且依賴于現實經濟生活而存在,影響其價格的波動因素是方方面面的。市場經濟運行看,經濟行為一般圍繞政府、企業、居民之間進行,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時代,還得包括國際政治經濟。他們之間,還以市場機制調節著關系,況且,大的市場經濟下,還有很多子市場,如行業市場、特殊市場,等等,因此,相互關系復雜多變。因此,證券市場教學具有綜合學生以前所學的專業知識和其他知識的一面,等于回顧所學知識,并綜合運用各種知識,鞏固知識,進而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三、大學本科《證券市場》課程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及問題的解決

    經過8年的教學經驗,筆者發現如下幾個問題后;經過研究,當前基本解決了這些存在問題。

    第6篇:證券市場特征范文

    不能否認,證券市場是一種特殊的市場。但是由于它也是市場,因此也應該符合相關的經濟學價格理論。如果將證券市場買賣的有價證券看做普通商品,那么也可以運用供給和需求經濟學工具來分析。先來分析證券市場功能發揮的比較完美的完全競爭市場情況。假設證券市場上存在著大量的上市公司和許多證券購買者,由于他們數量眾多,上市公司之間的證券沒有差異,購買者購買哪支證券都是一樣的。因此,證券市場上存在著證券供給曲線,可以與證券需求曲線共同決定證券價格。完全競爭證券市場功能可以看出,證券市場供給曲線S和證券市場需求曲線D共同決定了證券市場的價格Pe和數量Qe,達到了證券市場出清。此時,各種制度和行為主體都按照證券市場價格這只看不見的手的指揮有條不紊地運轉,證券市場真正實現了傳遞信息、融資和配置資源的功能,沒有任何無謂損失。這是最理想的證券市場狀態。但是,中國證券市場不符合完全競爭市場特征,而是具有壟斷市場特征。因此,應該用壟斷市場相關理論來分析。假設上市公司為壟斷賣方,根據利潤最大原理,當MR=MC時,該上市公司在證券市場上實現利潤最大。此時,證券市場壟斷價格和壟斷數量為Pm和Qm,存在著三角形abc面積的無謂損失,該無謂損失正是我國證券市場功能沒有完全發揮的體現。其中,無謂損失的abd三角形部分是由于行為主體原因造成的,可以稱為證券市場的“主體行為扭曲”,無謂損失的cbd三角形部分是由于上市公司的原因造成的,也可以看成是由于制度因素造成的,因此可以稱為證券市場的“制度扭曲”,從證券市場功能的經濟學分析可以看出,制度因素和行為主體因素共同影響著證券市場功能的發揮,制度因素與行為主體因素似乎是“平行的”。但是,這也正是經濟學供給與需求分析的不足。從本質上說,制度因素決定行為主體因素,即不同的制度會影響和決定行為主體的行為,它們有主次的不同。因此,可以建立如下數學模型。

    二、證券市場功能的彈性模型

    從上面的證券市場功能的經濟學分析可以看出,證券市場功能與制度因素和行為主體因素,也可以稱為主體行為因素存在著復合函數關系,即證券市場功能是因變量F,行為主體是中間變量U,制度是自變量S,因此,可以將證券市場功能與制度因素和行為主體因素寫成函數關系F=f[U(S)]。為方便分析,將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簡寫成F=f(S)。進一步假設,該函數為光滑曲線,存在二階導數。根據經濟學的相關知識可以知道,在自變量S為橫軸和因變量F為縱軸的直角坐標系內,如果證券市場功能函數越陡峭,那么制度因素S對證券市場功能影響越敏感;如果證券市場功能函數越平坦,那么制度因素S對證券市場功能影響越不敏感。因此,若分析制度因素對證券市場功能影響程度,只需要分析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的陡峭程度就可以。那么,用哪個工具來描述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的陡峭程度比較合適呢?“彈性”自然是最佳選擇。根據經濟學彈性定義,可以方便地寫出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的彈性公式,如下:e=dFdS×SF此時,又涉及如何衡量制度因素S問題,可以將證券市場制度是否完善作為一個衡量標準,如是否存在“一股獨大”、產權、監管和“內部人控制”等。為了更好的進行分析,可以借助曲率重新改寫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的彈性公式。假設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的弧h與制度因素S存在函數關系h=h(S),同時,因為證券市場功能函數F=f(S)具有二階導數,又因為dFdS=tanα,其中α為證券市場功能函數F=f(S)為弧兩端切線的夾角。所以下面公式成立。當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為增函數時,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的一階導數dF/dS取正值,所以證券市場功能函數彈性e為正數。當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為減函數時,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的一階導數dF/dS取負值,所以證券市場功能函數彈性e仍然為正數。從這個修改后的彈性公式可以看出,該彈性公式不適合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為直線形式,要求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為光滑的曲線。

    三、證券市場功能彈性模型的圖形分析

    無須證明,當彈性越大時,表示制度因素對證券市場功能影響越大;當彈性越小時,表示制度因素對證券市場功能影響越小。下面對影響證券市場功能函數彈性的各種因素進行逐一分析。當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的曲率N越大時,根據彈性表達式可以知道,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的彈性e越小。當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的二階導數d2F/dS2越大時,即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的切線轉動的較顯著時,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的彈性e越大。一般說來,在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的駐點處,曲率較大,并且切線轉動的比較顯著,所以證券市場功能函數的曲率N和二階導數都較大,它們對彈性的大小起著相反的作用,因此,要將它們統一起來考慮。通常說來,二階導數的力量超過了曲率的力量。所以,在駐點f點、、p點和w點處,證券市場功能函數彈性e較大。雖然在和w點彈性較大,但是證券市場功能卻較小。和w點處表明,雖然制度改善了,但是證券市場功能卻下降了,稱為“彈性陷阱”。當一個國家的證券市場處于證券市場的“彈性陷阱”時,應該實行一些新的制度,如讓證券市場更加接近完全競爭市場,跳出證券市場功能的“彈性陷阱”。但是,當一個國家證券市場處于“彈性陷阱”時,也不能說此時證券市場制度不完善。例如,的制度完善程度要大于f點的制度完善程度,但是f點處的證券市場功能卻發揮的很好,這種情況也是存在的,比如一個國家剛剛實行現代企業制度時,就屬于這種情況,這也符合“邊際效用遞減”原理。因此,當前我國證券市場功能的發揮受到限制的原因,很可能是處于的“彈性陷阱”。該狀態表明我國證券市場制度比以前更加完善,只是證券市場的功能沒有更好的發揮出來。可以預測,隨著證券市場制度的進一步完善,將來我國證券市場功能一定能夠到達p點,也一定會再次陷入新的“彈性陷阱”,即w點處。但是,到那時,我國證券市場的制度會更好。運用這個彈性圖形,也可以說明,即使證券市場高度發達的國家,例如美國,有的時候也會陷入“彈性陷阱”,即證券市場功能發揮受到限制的時候,證券市場出現混亂狀態。但是,美國的證券市場所陷入的“彈性陷阱”比我國陷入的“彈性陷阱”位置更高,制度更加合理。接著,再來思考證券市場功能彈性e的S/F部分,將∠xOSx記為,∠yOSy記為φ。因此直線Ox的斜率為tan=Fx/Sx,直線Oy的斜率為tanφ=Fy/Sy,所以對于中國來說,Sx/Fx=1/tan;對于美國來說,Sy/Fy=1/tanφ。該狀態表明我國證券市場制度比以前更加完善,只是證券市場的功能沒有更好的發揮出來。可以預測,性小于美國證券市場功能函數彈性,也就是說美國證券市場制度比中國證券市場制度完善,證券市場功能運作的比較好。另外,也可以運用兩條證券市場功能函數曲線來探討中國和美國證券市場功能函數彈性大小。

    四、結論

    第7篇:證券市場特征范文

    證券市場國際化程度的高低,不僅反映一國資本市場與國民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而且反映一國經濟的對外開放程度。伴隨經濟與金融的全球化,中國證券市場也開始走向國際化。中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要結合證券市場的國情特征與國際慣例逐步有效接軌。中國證券市場是一個轉軌經濟中的新興市場。在諸多新興市場中,印度與中國國情最為相似,印度證券市場的歷史基礎與成長性較好,國際化也比較成功。本文在介紹印度證券市場發展歷程和成就的基礎上,著重對印度證券市場的發展特征、國際化的背景與政策策略進行分析,以期有助于推進中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

    一、印度證券市場的發展歷程和成就

    印度證券市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30年代孟買的非正式股票交易。1875年,22名股票經紀人成立孟買證券交易所(BSE),這是印度歷史最悠久的股票交易所,也是亞洲資格最老的證券交易所。(注:Rakesh Vengayll, “India’s Securities Market-A Brief History”, Global Custody Review, p.38.)1887年,第一家證券經紀人組織即印度股票和債券經紀人協會正式成立。1908年加爾各答證券交易所成立。隨后伴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民族工業的發展,印度證券市場進一步蓬勃發展,獨立之前印度證券交易市場已發展到6家。獨立后,印度證券市場逐漸步入正軌,政府于1956年頒布了首部《證券合同法》并成立了證券監管機構。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印度證券市場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先后成立了坎普爾、浦那等八家地方區域性證券交易所。進入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相繼推行了新的經濟政策,證券市場獲得了快速發展,到80年代末,印度證券市場資本總額已達到400億美元,名列新興市場國家第三位,上市股票約6500多家(注: 李蒲賢:《試析印度國際投資的有利環境》,載《南亞研究季刊》,1993年第3期。)。從90年代邁入國際化道路后,特別是1992年成立“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SEBI)后,印度證券市場發展更快,其市場規模和結構已成為世界新興證券市場的代表。目前,印度有23個股票市場(其中主板市場2家,即孟買證券交易所和全國證券交易所,地方區域性市場21家),上市公司達1萬多家,交易制度為全可流通,全國股票日平均交易量達到50億美元,總交易量排名世界第三或第四位,(注:舒眉:《中國資本市場還要向印度學習》,載《南方周末》,2006年3月2 日。)股票總市值占GDP的比率高達80%以上。(注: 張衛星:《中國與印度證券市場對比分析的經濟學思考》,載《中國經營報》2004年4月11日。)僅以印度最大的孟買證券交易所為例,截至2006年3月27日,其股票市值已達到6610億美元,名列全球證券市場第16位。(注: 張保平:《外資的大量流入成就印度股票市場屢創新高》,中國金融網,2006年4月3日。)股票市場的快速發展帶來了很高的投資回報率。據印度《經濟時報》2006年4月5日報道, 2005-2006財政年度印度股票市場投資回報率名列世界第一,達74%,大大超過亞洲列第二位的韓國股票市場的41%;也超過世界上其他新興股票市場,比如墨西哥(52%)、巴西(43%)、科威特(26%)等國的投資回報率。(注: “India: Sensex at New High at 11,720 on Funds Buying”, Indian Economic Times, April 5,2006.)

    印度證券市場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印度擁有一套完善的、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金融制度。(注:“India: Globalization: The Role of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The Indian Case”, Reserve Bank of India , August 2003, pp.2―3.)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印度曾是英國的殖民地。印度獨立以來也曾長期奉行計劃經濟的原則,但是印度的金融體系還是延續英國人留下來的金融制度。正如印度證券交易委員會主席G.N. Baipai所言,“事實上,在幾乎所有領域,包括股票的發行和交易制度、市場的風險管理系統、清算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會計制度等,印度證券市場都與國際標準接軌,而且在某些方面還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如T+2清算制度和公司治理水平等。”(注: G.N. Bajpai, “Indian Securities Markets-New Bench Marks”, Speech Delivered at the SEBI―FICCI Convention on Capital Markets, Mumbai , August 6, 2003 at Oberoi Towers, p.2.)

    二、 印度證券市場的發展特征

    悠久的歷史以及英聯邦成員國背景,使得印度證券市場從一開始就注重對國際規則的學習與引進,為證券市場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印度證券市場具有以下突出特征:

    1、證券市場投資者結構合理。印度證券市場的合理投資者結構,得益于市場的良好發展及其合理的市場結構。印度證券市場分為金邊市場和工業證券市場兩大類,金邊市場是政府或者半政府性質的債券市場;工業證券市場是公司的債券與股票市場,又細分為證券的發行市場和證券的流通市場。印度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分為個人、金融機構、聯合股份公司和政府機構,其中包括國內投資者和國外投資者。印度證券市場的投資者人數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已達到1200多萬人,近年來投資者開戶增長較快,僅2003年和2004年就達600萬戶,印度證券市場的外資機構到2005年末已達850家。目前印度證券市場上個人投資者持股超過證券市場的30%,其次是金融機構約占30%,聯合股份公司和政府機構各占約20%。(注:“India: Globalization: The Role of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The Indian Case”,p.18.)合理的投資者結構,保證了印度證券市場的穩健發展。

    2、證券市場的走勢基本平穩。由于投資者結構比較合理,加上政府的嚴格管制,印度證券市場在歷史成長中是世界上少數幾個波動較小的市場之一。1973年的《外匯管制法》,嚴格限定外國投資者持股印度公司的股權比重,使印度證券市場避免了國際短期資本的沖擊,保證了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在印度證券市場的發展史上,大幅度的波動十分罕見,即使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及1990年海灣戰爭期間,其波動幅度也不大。1997年,當東南亞和東亞的證券市場因為國際游資的沖擊而一蹶不振之時,印度證券市場仍然保持活力,只受到輕微影響且恢復迅速。作為印度近10年來最嚴重的下跌,在2001年“股市黑3月”期間,孟買證交所指數(SENSEX指數)跌幅最大也只有22%,但此后便進入了長達5年的上升期,證券市場累計漲幅達200%以上。孟買證交所SENSEX指數到2006年2月也突破了10000點大關,成為亞洲新興證券市場中極具增長潛力的投資場所(注: Khozem Merchant, “The Bombay Stock Exchange’s Sensex Index Breaking Convincingly Through 10,000” , Financial Express,Feb. 8,2006.)。

    3、證券市場國際化比較成功。1991年之前,印度處于資本市場的封閉狀態,沒有跨境的證券投資流動。1992年,印度開始開放證券市場,放松了對外國投資者投資國內證券市場的嚴格限制,允許印度公司到國外上市,允許外國機構投資者到印度證券市場投資的持股比例達到20.1%(注: [印度] 魯達爾?達特、K.P.M.桑達拉姆著,雷啟淮、文富德、戴永紅等譯:《印度經濟》,四川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687頁。)。此后,大量的外國機構投資者開始涌入印度,開啟了印度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近年來,印度吸引外資的步伐加快。2005年,印度證券市場共吸引了107億美元的外國投資,僅次于中國臺灣列第二。僅2006年一季度(截至3月27日)流入資金總額已達35億美元,(注: 張保平:《外資的大量流入成就印度股票市場屢創新高》,載中國金融網,2006年4月3日。)而且投資增速沒有減弱跡象。很多外國投資者持續看好印度證券市場的發展潛力,外資的積極參與是印度證券市場國際化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注:Rakesh Vengayll, “India’s Securities Market-A Brief History”, Global Custody Review, p.38.省略er.省略/cn/ReadNews.asp?NewsID=5766)。這表明印度必須對證券市場進行改革,而改革就要與國際規則接軌,就必須開放證券市場,推進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

    2、經濟改革資金的需求壓力。自獨立到90年代初期,印度實行進口替代的混合經濟政策,出于保護國內經濟的需要,嚴格限制外資的進入。但是,受制于規模偏小的經濟和低儲蓄率,國家用于經濟建設的資金有限,資金投入不足導致了著名的“印度增長速度”。1991年拉奧政府上臺后,首先從外貿和匯率改制入手,出臺了雄心勃勃的經濟改革措施。但是,各種經濟目標的實現都需要有足夠的資金。借鑒東南亞、東亞各國的經驗,印度決定放松對外匯的管制,適當開放了一些投資領域,并提高一些經濟部門的外資持股比例以吸引外資。利用外國投資遂成為印度獲得經濟改革資金的重要途徑。

    3、資本追逐利潤的市場驅動。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為刺激經濟增長,發達國家普遍調低利率,導致理想回報水平的投資渠道匱乏。各種基金總額在90年代初超過10萬億美元,這些資本都在世界各地尋找可以獲利的投資場所。與主要發達國家相比,印度證券市場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其資本收益率卻很高。據摩根斯坦利國際資本公司(MSCI)和國際金融公司(IFC)統計,1976年至1992年間,印度證券市場的年平均資本收益率超過20%,比主要由發達國家證券市場構成的世界收益率指數平均高6%。印度證券市場1992年向外國投資者的開放,吸引了大量機構投資者涌入,帶動了印度證券市場的迅速發展。如前所述,2005年印度股票市場投資回報率已經名列世界第一,達到74%,大大超過了世界上其他新興股票市場。(注: “India: Sensex at New High at 11,720 on Funds Buying”, Indian Economic Times, April 5, 2006.)

    4、國際金融組織的推動作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證券市場國際化,都受到國際組織的影響。國際經濟組織在對發展中國家援助過程中往往要求其實行經濟自由化和證券市場的改革開放,對印度也不例外。1991年6月,印度出現整個外匯儲備不足半個月進口需求的嚴重外匯危機,向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了70億美元的貸款請求,作為交換條件印度被迫接受了這兩個組織提出的改革匯率和貿易政策的要求。為應對這種改革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1992年印度對證券市場實施了國際化戰略。

    5、全球證券投資的趨勢影響。90年代,國際金融證券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國際證券需求急劇擴張。1993年末,證券化銀行貸款已經占發展中國家國外銀行貸款總額的65%,傳統意義上的銀行貸款減少。從流入發展中國家的外資性質看,1990年以前,直接投資是主要形式,此后至1996年,證券投資流入成為主要形式。從1990年到1993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發行的存款憑證分別為10億美元、2000億美元、10560億美元和9370億美元,1993年、1995年和1996年流入亞洲新興市場的投資基金分別為620億美元、150億美元和500億美元(注: 莊虔華:《證券市場對外開放戰略研究》,2005年9月14日。省略)。這些變化為當時印度推進證券市場的國際化提供了有利的市場環境。

    四、 印度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策略

    為實施證券市場國際化戰略,印度政府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使印度成為僅次于中國的世界第二大最具吸引力的外資流向目的地。印度證券市場國際化的策略值得研究與借鑒。

    1、改革金融體制,完善市場環境。印度的經濟改革首先從金融體制開始,從提高公營部門銀行與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用入手,然后擴展到貨幣和資本市場領域。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金融部門的管理水平、降低銀行和資本市場運作成本、為企業提供便捷的融資渠道(注:Rakesh Mohan, “Financial Sector Reforms in India:Policies and Performance Analysi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March 19, 2005.)。實踐證明了改革的成效:雖然印度的國民儲蓄率只有27%,每年吸引外資的總額不足50億美元,但是經濟卻能保持6%的增長速度,(注: 舒眉:《中國資本市場還要向印度學習》,載《南方周末》,2006年3月2日。)其原因就在于高效的股票和債券市場,為有發展前景的公司提供了它們所需要的資金,也為私營企業創造了發展條件,使經濟增長獲得了持久動力。目前印度正在開展新一輪金融改革,養老基金公司可以提高股票投資比例,允許外國企業和外籍人士來印度投資,這將進一步刺激印度資本市場的發展,推動印度資本和證券市場的國際化。

    2、規范企業行為,促進國際接軌。證券市場的國際化意味著證券市場的規范化和上市公司經營行為的規范化,這是企業進入國際證券市場最基本的要求。同時,證券市場的國際化也要求企業內部管理體制向國際規范化方向發展,以使企業具備國際競爭力。作為英聯邦成員國,印度企業的會計和財務制度與西方國家十分相似,企業財務管理水平高。1991年之后,印度又進一步完善了對上市公司的管理,在交易監管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進步。目前,印度在完善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獨立董事制度以及產權保護措施等方面的措施十分得力,在發展中國家處于領先位置。亞洲里昂證券公司2000年對全球25個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調查表明,印度規范化管理名列第六位。(注: [日本]度善野南:《印度與中國同舞》,載[美國]《經濟學消息報》,2004年2月27日。)完善、規范的公司制度不僅減少了政府的監管成本,也為監管上市外資企業以及證券市場完全國際化打下了良好基礎。

    3、調整財政政策,控制財政赤字。政府財政赤字過大,往往會導致過度的通貨膨脹,并使本國實際利率降低,引起資本外流,不利于證券市場的國際化。因此,印度從1991年7月開始改革財政制度,主要圍繞稅制調整、財政支出調整、加強財政與金融的協調、降低政府支出和財政赤字、加強國債管理、增加財政收入等展開。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政府財政赤字明顯減少。從1992年到1998年,印度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由6.6%下降到不足5%,部分邦如中央邦的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在2003年進一步下降到2.4%,達到國際公認的安全標準(注:趙建軍:《論印度財政改革及對我國的啟示》,載《南亞研究季刊》,2004年第1期。)。穩定的財政政策不僅確保了印度經濟的增長速度,也增強了境外投資者對印度投資環境的信心,加快了證券市場國際化的步伐。

    4、健全法律法規,提高監管效率。印度有相對完善的市場法律體系,確保了政府對證券市場的依法監管。其中重要法律有1947年頒布的《資本發行(控制)法》、《外匯管理法》,1949年頒布的《銀行公司法》,1956年頒布的《證券合同法》,1974年頒布的新的《外匯管制法》等(注:陳繼東:《印度政府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載《南亞研究季刊》,1998年第3期。)。1992年,印度出臺了境外投資機構指導原則,對外資進入印度證券市場進行規范。在證券市場國際化的1992年,印度的證券監管部門――印度證交會也開始運作。這個組織與以前的官僚組織相比,有著相當的工作效率。為了維持證券市場的秩序和效率,證交會對證券市場實行嚴格監管。比如2005年,印度證交會嚴厲處罰了涉嫌操縱股價的瑞士銀行證券亞洲公司(UBS),1年內禁止其發行與印度證券相關的離岸衍生金融產品。(注:“ India: Globalization: The Role of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The Indian Case”,p.19.)

    5、控制開放節奏,減輕外資沖擊。許多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證券市場全面開放之時,法制環境并不完善,金融體系尚不健全,監管的手段和經驗也不足,因而很容易被國際資本實施投機操縱。與其他亞洲發展中國家相比,印度的開放戰略雖然謹慎但是比較成功,印度的市場規模在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中相對較大,但對外資的限制卻嚴格得多。如改革初期規定單一外資或分戶不得持有超過任何公司實收資本的10%;以分戶身份投資的外國公司及外國自然人不得持有超過任何公司已發行資本額的5%;所有外資及分戶投資于任何印度公司的總額不得超過該公司實收資本的24%(但該限制可按公司股東會的決議提高到40%)等(注:莊虔華:《證券市場對外開放戰略研究》,2005年9月14日。省略)。隨著印度證券市場監管體制的完善和海外投資者對印度資本市場的興趣日益濃厚,印度于2006年允許海外公司在印度上市,證券市場國際化又邁上一個新臺階。

    6、引導外資流向,推動經濟發展。印度一直把證券市場國際化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手段,因此十分注重對外資的引導,確保證券市場國際化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作為一種鼓勵措施,印度政府對包括軟件開發在內的高科技領域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很低,并且予以稅收優惠。在政策的帶動下,印度的軟件產業發展迅速,成為世界著名的軟件出口大國,每年的出口額僅次于美國(注:文富德:《印度經濟――發展、改革與前景》,巴蜀書社,2003年,第205―210頁。)。另外,外資在許多服務業部門的持股比例也可以達到50%以上,服務業也因此成為增長最為迅速的產業,2000年以來連續5年保持了8%以上的增長速度(注: 印度駐華大使館:《印度經濟新聞》,載《今日印度》,2006年第1期。),產值占印度國內生產總值比重51%的服務業對印度經濟的整體增長貢獻較大。

    五、 印度證券市場國際化的啟示

    證券市場國際化是中國資本市場和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中國證券市場只有十多年的發展歷史,證券市場國際化剛剛起步,然而市場相對不成熟卻制約著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的進程。同為發展中大國,印度證券市場的國際化走在了中國前面,其國際化的一些措施值得借鑒。筆者試圖總結印度證券市場國際化的經驗,結合中國證券市場的發展特征,就現階段推進中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提出如下建議。

    1、嚴格循序漸進,實施穩步開放戰略。中國證券市場是一個容量不大而制度性問題較多的不成熟的新興市場,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難度相對較大。中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進程既要促進國內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完善,又要保證國內金融市場的穩定。借鑒印度通過控制證券市場開放節奏以減輕外資對國內資本市場沖擊的成功經驗,中國證券市場在對外開放進程中,應該結合市場的發展階段,充分考慮各方面的承受能力,實施穩步推進的國際化戰略。在開放次序上堅持證券服務優先于證券交易,放松交易管制優先于放松外匯管制,外國證券投資優先于對外證券投資,金融機構優先于其他機構及個人的四大原則,利用發展中國家入世的例外條款和保護過渡期,采取從間接到直接、從局部到全面、從限制到鼓勵的順序,按照間接開放、有限制對外開放和證券市場全面開放三個階段逐步實現中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

    2、立足開放目標,創造良好金融環境。準確定位證券市場國際化的主要目標,把證券市場開放與促進經濟增長有機結合。借鑒印度吸引外資投向的成功經驗,中國應當積極引導外資向優勢和支柱產業流動,帶動這些部門的增長,同時結合開放目標,配套進行金融體制改革,重點解決金融體系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商業銀行的改制和呆壞賬處理(目前印度商業銀行全國合計的壞賬比率為10.8%,資本充足率要求比巴塞爾協議的9%還高一個百分點;而中國的銀行呆壞賬問題嚴重,目前還在努力達到巴塞爾協議對資本充足率的要求(注:王吉舟:《正視“資本和親”的內在原因》,載《中國經營報》,2006年3月14日。)),并進一步放寬外匯管制,以經濟手段對外匯市場進行合理管理。還要通過稅收優惠、持股比例等措施創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引導外資進入經濟增長潛力大的領域,帶動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

    3、轉變經營機制,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企業制度改革是證券市場國際化的基礎,印度十分重視上市公司的規范管理和培育企業的國際化發展,其目前擁有100多個股票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實力公司(注:《印度股票市值過10億美元的企業突破100家》,載《經濟時報》,2006年4月1日。)。目前中國上市公司對轉換經營機制考慮過少,這很不利于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結合印度對上市公司管理的成功經驗,我們應當從市場發展角度創新上市公司的質量管理。首先,進一步完善企業上市質量標準,確保素質高、經營業績好、有發展潛力的企業進入證券市場。其次,要徹底改變上市公司重籌資、輕轉制的現象,加強上市公司制度改造,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促進中國企業制度早日與國際接軌。第三,完善與創新市場組織制度。在逐步改進新股發行上市機制的基礎上,強化上市公司退出機制,通過市場運作效率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第四,加強上市公司內部的經營管理,積極扶持上市公司做大做強,主動培育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和競爭力的實力公司。最后,積極推進企業的境外上市,學習先進的國際管理經驗,提高企業運作水平。

    第8篇:證券市場特征范文

    關鍵詞:金融危機;融資融券

    融資融券交易(Margin Tmding)又被稱為“證券信用交易”或者“墊頭交易”,是成熟資本市場普遍實施的一項重要交易制度。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與其他國家對融資融券交易的限制或禁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選擇了推行融資融券交易業務。我們既要充分借鑒其他國家成熟證券市場發展和運作的經驗,也要認真分析我國的國情特征和法律環境,使融資融券交易的各項制度在合法、合規的背景下規范開展。

    一、成熟市場國家和地區融資融券交易業務的發展

    融資融券交易制度最早誕生于美國。在美國證券市場建立之初,為了滿足市場融資的需求,就出現了融資融券的交易,但欺詐與違約的現象頻現。在20世紀30年代全球經濟大蕭條之后,美國政府將股市震蕩崩盤的部分歸因于過度融資融券交易,因此美聯儲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則和法案來規范融資融券交易。隨著金融機構自主性的不斷增強和金融市場的發展,美國融資融券交易典型的市場化融資模式日趨成熟和完善。在分散授信的模式下,融資融券交易的風險集中表現為市場主體的業務風險。監管機構只須對市場運行的規則做出統一的制度安排并監督執行。另外,證券交易所和證券公司協會等一些自律機構也從自身出發,制訂了一系列的規則和條例來約束市場參與者的行為,作為對監管機構法律和法規的有益補充。可見,美國的融資融券活動是為適應市場發展需要而自發形成的,是以微觀經濟個體為主體一種制度變遷過程。

    日本的融資融券交易制度是建立在二戰以后證券市場交易機制不完善、整個金融制度尚不健全的基礎上,引入這一制度的目的在于通過導入臨時供求,來確保證券市場的交易量與流動性,促進公允價格機制等目的實現。其融資融券制度建立伊始就具備了中央控制的強制性,是一種以政府為主體的具有一定激進性質的發展過程。日本的融資融券交易制度還由具有一定壟斷性質的專業化證券金融公司為證券公司提供資金和證券的轉融通服務,以實現監管機構對證券市場融資融券交易活動進行機動的管理。這種典型的專業化模式的特點即:證券抵押和融券的轉融通完全由專業化的證券金融公司來完成,證券公司與銀行在證券抵押融資上被分隔開,南證券金融公司充當中介,證券金融公司通過控制資金量和證券量來實現對融資融券交易規模的控制,在整個融資融券活動中處于核心和樞紐地位。

    我國臺灣地區在20世紀80年代正式開放證券市場融資融券交易,實行了獨特的雙軌制信用模式,即:證券金融公司不但可以對證券公司辦理資金和證券轉融通業務,還可以直接為一部分投資者提供融資融券服務,處于一種半壟斷半競爭的市場地位。隨著證券公司辦理融資融券業務門檻的逐步降低,證券公司的交易占有量得到不斷的增長,而相應的證券金融公司的市場占有率也因此受到影響,加之證券金融公司需要直接對投資者進行征信,很難深入了解客戶的真實狀況,其地位陷入比較尷尬的窘境,這也使得臺灣地區融資融券制交易模式的功效受到影響。

    二、全球金融危機下我國推行融資融券業務恰合時宜

    當前由美國次級房屋貸款所引發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向全世界范圍蔓延的形勢不可遏止,深刻影響著全球金融體系。市場和監管機構將買空賣空的融資融券交易列為亟待限制或加強監管的業務之一,美日等國監管機構紛紛采取措施限制融資融券交易。與此相對,我國則開放了融資融券業務,筆者認為,此舉是適時可行的。

    首先,融資融券制度的賣空機制并非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在證券市場監管制度的缺位或失靈的情況下,投資主體與證券經營機構過度的投機賣空以致財務杠桿和投資風險加大到無以復加的程度才是金融危機發生并加劇的罪魁禍首。摒棄融資融券交易制度本身實際是本末倒置。我國此時推行融資融券交易是對我國證券市場現有交易格局的創新和調整,更是我國規范證券交易市場、推動金融業快速發展的良好時機。我國證券市場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創新過度而是創新不足,買空賣空交易機制的引入將為證券市場的規范化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

    其次,我國現階段推行融資融券交易具備了較強的現實可行性。第一,股權分置改革的成功使證券市場的規模得以擴容,為融資融券交易提供了更為安全、合理的交易對象;日益壯大的證券交易市場為融資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充足的物質基礎。第二,《證券法》的修改放開了對信用交易的限制,為融資融券交易具體操作規定的制定和業務的開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以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為主的機構投資者已成為我國資本市場穩定發展的重要主導力量,改善了中國資本市場長期以來以散戶為主的投資者格局,這種投資者結構的變革為我國融資融券業務的開展提供了市場基礎。還有,證券監管體系的不斷完善為我國融資融券交易制度的風險控制提供了制度保障。這些原因都表明了我國融資融券交易制度的建立已經到了恰當的時機。

    第9篇:證券市場特征范文

    關鍵詞:機構投資者行為;證券市場;平衡

    所謂機構投資者,即金融市場從事證券投資的法人機構,主要包括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養老、投資基金以及銀行等,是中國證券市場中重要的投資類型之一,也是中國證券市場中最主要的投資力量。國務院證券委員會于1997年11月頒布的《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正式拉開了發展和培育機構投資者的帷幕。國際清算銀行在1998年的年報中也曾指出,機構投資者行為必將成為資本市場中重要的決定性因素,其對資本市場的影響需要重點予以考慮。由此可見,分析和研究機構投資者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影響,尤其是對證券市場平衡的影響,對穩定證券市場的發展,降低證券市場的風險等具有重要意義。

    一、機構投資者的行為特征分析

    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我國證券市場的機構投資者規模也隨之增大,機構投資者在國內市場中的地位也日益凸顯。機構投資者作為一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經濟實體,其投資行為具有一定的共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流動性偏好

    機構投資者一般具有較為雄厚的資金實力,并且機構投資者具有持股比例大,投資規模大等特點。然而機構投資者大多比較重視如股票、基金等的流動性,流通股本及總市值大的股票也極易受到機構投資者的偏愛。在買入或賣出股票的過程中,機構投資者若從市面上得知市值大的股票等,便會大量買入,以便增加基金份額,一旦爆發金融危機,或者企業破產等,機構投資者便會大量賣出股票,以便趨利避害。這種大規模的股票流轉在一定程度上會使證券市場的波動性增大,增加金融交易的風險性,給證券市場的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

    2、羊群效應

    羊群行為,即群眾心理,社會壓力等。最早出現在股票投資中,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盲目從眾,致使在某段時間內買賣相同的股票,這也是所謂的“羊群效應”,在機構投資者中也是一種常見現象。在一定時間范圍內,若某一機構投資者對某種特定的金融資產采取交易策略,而其他機構投資者在對信息了解不充分的情況下競相效仿,采取同樣的交易策略,即形成“羊群效應”。總之“,羊群效應”是由個人理導致的集體的非理的一種非線性機制。

    3、短視行為

    短視理論認為市場參與者在一定程度上會制約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尤其是機構投資者。當前,盡管我國資本市場中的機構投資者一直將長遠的利益發展目標作為主要的投資方式,但一旦出現短期的獲利行為,部分機構投資者便會強調短期的經營成果而放棄長期的投資行為,并在原有投資模式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投資方式和投資工具等。更有甚者會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控制某一市場,擾亂整個證券市場的秩序,這種行為即短視行為,它能夠在短期內使機構投資者獲取一定的利益,但這種投資行為具有非理性化,盲目以眼前的利益為目的而忽視長遠利益必然會加劇證券市場的動蕩,給機構投資者以及證券市場的長遠發展帶來嚴重的威脅。

    二、證券市場的發展趨勢分析

    證券市場在整個金融市場體系中占據重要位置,是現代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證券市場的平衡直接影響證券市場的發展。證券市場的平衡,即證券市場的波動性和穩定性,其具體分析如下。

    1、波動性趨勢分析

    波動性是綜合反映證券市場的價格行為、衡量市場質量和效率的最有效的指標之一。隨著我國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的上升,我國證券市場的波動性也隨之增加。如我國資本市場基金,目前我國部分機構投資者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比例均高于其他市場基金,并且與上證指數基本趨于一致。由此可見,證券市場價格的波動與機構投資者在證券市場的投資行為緊密相關,股票漲跌、股價指數、股價振幅指標或總體收益率等機構投資者行為均有可能反映出證券市場價格的波動性。總之,證券市場波動性過大不僅會給機構投資者的利益帶來一定的損失,擾亂正常的證券市場秩序,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金融市場的動蕩,不利于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2、穩定性趨勢分析

    穩定性即股票市場價格趨于理性化的波動狀態,是證券市場發展過程中相對于波動性而言的一個重要現象,也可稱為正常波動行為。與證券市場價格的波動性相似的是,證券市場的穩定性同樣與機構投資者行為具有密切的關系。股票價格正常波動是證券市場得以發展的基礎,對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由此可見,證券市場的穩定與否直接關乎證券市場的生死存亡,股票價格正常波動不僅能為機構投資者提供一定的利益保障,使證券市場的秩序得以規范化,還能避免金融市場動蕩的發生,更好的促進證券市場的發展。

    三、機構投資者行為對證券市場平衡的影響

    機構投資者作為證券市場的投資主體,其投資行為對證券市場的平衡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有利影響

    第一,有利于改善證券市場結構,推動證券市場發展。機構投資者作為金融市場中從事證券投資的法人機構,其投資行為受許多方面的監管,具有一定的約束力和規范性。證券市場的穩定與否,與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理性化的機構投資行為不僅能夠改善證券市場結構,保障證券交易安全,還有利于保證證券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維護證券市場的穩定,推動證券市場的長遠發展。第二,有利于豐富證券市場的投資品種,擴大證券市場容量。機構投資者作為證券市場的主體,通過專家理財和規模效應,進一步吸引部分潛在投資資金進入證券市場,并對其進行統一管理,集中經營。這不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證券市場資金的供給渠道,降低證券投資者的投資風險,還有利于豐富證券市場的投資品種,促進證券市場的活躍和市場容量的擴大,為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保障。第三,有助于提高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程度,促進證券市場的穩定。與國外相比,我國的證券市場起步相對較晚,國際化程度也相對較低,極易致使證券市場的波動性加大。但伴隨機構投資者在資本市場中的深入發展,我國為順應客觀形勢需要,相繼推出適應市場并且相對成熟的基金品種,即允許國外合格的機構投資者進入市場的QFII和允許本地投資者向海外投資的投資者機制QDII。這一投資行為不僅有利于加速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程度,提高中國證券市場的國際化水平,還能夠促進中國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

    2、不利影響

    首先,機構投資者的流動性壓力不利于促進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由于機構投資者本身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無論是在金額方面還是數量方面都遠遠大于個人投資者,因而證券市場的價格極易受到交易變化的影響。如果近期股票市場形勢大好,機構投資者勢必會大量購入股票以增加基金份額,若遇到證券市場蕭條或金融危機等狀況,那么機構投資者便會大量拋售股票。這種大量購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行為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證券市場的波動性,大大降低證券市場的穩定性,不利于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其次,機構投資者的羊群效應加劇了證券市場的波動性。羊群行為是證券市場中的一種特殊的非理,是投資者在對信息環境不確定、信息了解不充分的情況下,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而盲目效仿他人決策的行為。由于羊群行為涉及到的投資主體較廣泛,因而極易影響證券市場的穩定性。當某一機構投資者的交易策略被更多的機構投資者效仿時,則很可能會造成特定金融資產價格的大幅度變動。如市場出現重大利好消息,大多數機構投資追隨者便會跟風購入大量股票,而一旦市場不景氣,便又會大量拋售股票,這種盲目的投資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證券市場金融工具的價格非正常地驟漲驟跌,證券市場的波動性加劇,證券市場的秩序陷入混亂局面,不利于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最后,機構投資者的短視行為不利于證券市場的長遠發展。在證券市場中,投資者均以投資盈利為目的,機構投資者亦然。機構投資者雖然將長期的投資策略作為主要的投資經營方式,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舊以獲利為主要目的,一旦市場上出現短期獲利的投資行為,機構投資者便會將以往長期的投資理念拋之腦后,向短期的經營成果邁進,不斷改變投資方式和投資工具。這種短期性的投資方式或許會為機構投資者短期的投資帶來盈利,但并不能為長期盈利提供保障。嚴重的操縱市場的非理性投資行為甚至會擾亂證券市場的秩序,加劇證券市場的波動性,不利于證券市場的長遠發展。綜上所述,機構投資者行為是證券市場的指向標,證券市場的穩定與否取決于機構投資者的投資行為。理性化的機構投資者行為會促進證券市場的發展,而非理性化的機構投資者行為則會加劇證券市場的波動性,阻礙證券市場的穩定發展。因此,我國證券市場應充分重視機構投資者對市場發展的重要作用,大力引導多元化、高實力的機構投資者隊伍進入證券市場,以便更好地規范證券市場秩序,保障證券市場利益,促進證券市場的健康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彭曉潔、丹、王安華: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投資行為的差異分析[J].調研世界,2015(9).

    [2]許年行、于上堯、伊志宏:機構投資者羊群行為與股價崩盤風險[J].管理世界,2013(7).

    [3]馮菀蕙:機構投資者對中國證券市場穩定性的影響探析[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3(2).

    [4]彭聰、彭丁:機構投資者交易行為對市場的影響:國內外研究概覽[J].財會月刊,2012(33).

    [5]王愛輕:機構投資者行為對股票市場影響的分析[J].中國市場,201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gav成人免费播放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 免费的成人a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成人午夜性A级毛片免费|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国产成人免费片在线视频观看| 一级成人生活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 国产成人小视频|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美国十次|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成人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成人|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国产成人综合野草| 成人免费激情视频|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69成人免费视频| 51影院成人影院|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一级成人黄色片| 18成人片黄网站www|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av成人免费电影| 欧美成人a人片| 成人免费观看网欧美片|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