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范文

    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

    第1篇: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范文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技術;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5.244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原工學院2019年度校級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項目編號:74)研究成果。

    1互聯網技術下教學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微觀經濟學》課程是中原工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學專業、國際貿易學專業、工商管理學專業、市場營銷專業、物流工程專業、信息技術管理專業的基礎核心課程,具有涉及專業多,受眾面廣的特征,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對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觀點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對微觀經濟運行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建立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基本思維框架,為進一步學習其它專業課程和專業研究打下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著重在于經濟學思維能力和視角的培養,而目前以理論為主的傳統教學方式難以很好地引導和啟發學生的興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手機、電腦、平板等電子設備已經成為我校大學生的必備品,學校學生已經實現“人手一機”。大學生對于手機、電腦、平板等的使用已經非常熟練,同時他們接受信息和消化信息的能力也很強。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是課堂的主體,教師負責講,學生負責聽,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課堂教學效果欠佳。因此,如何讓學生借助互聯網技術和電子產品來提高《微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效果,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勢在必行,《微觀經濟學》課程進行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迫在眉睫。

    2互聯網技術下《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思路

    互聯網技術下《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思路可以從教學理念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學過程設計的改革、課程考核方式改革四方面入手。

    2.1教學理念的改革

    開展混合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利用互聯網技術去建設一個在線課程平臺,也不是去建設一個數字化的教學資源,而是有效提升絕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深度。混合式教學將傳統教學與網絡教學相融合,既能發揮傳統教學模式的優勢,也能發揮在線教學的長處。混合式教學既要求學生課前利用網絡進行個性化學習,更強調學生回到課堂上來開展問題探究的討論交流,遵循“學為中心”的現代教育理念,發揮好教師在教學中的指導、啟發及監督的作用,體現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因而必然會取得更佳的教學效果。

    2.2教學方法的改革

    借助在線教學平臺及數字資源,《微觀經濟學》在“教”的同時,更關注學生的“學”。為了提高課堂學習效果,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本課程采用“任務驅動+自主學習+討論+講授”的方法,從各個角度全面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

    1)任務驅動法:課前,教師利用教學平臺(學習通、雨課堂、qq群、微信群、釘釘群等)提前給學生發送課堂任務,包括(1)需要學生事先進行預習的內容;(2)即將學習的主要內容、重點內容及難點內容;(3)課程相關的視頻及書籍。課后,教師通過教學平臺及時給學生課后習題和思考內容,幫助學生消化和理解所講內容。學生可以通過精準而詳細的任務清單,逐一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不僅節省了學習的時間,也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2)自主學習法:教師在學習平臺給學生發送通知之后,提醒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學生在教師的提醒下根據教師的任務清單來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充分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也能增加對知識點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利用教學平臺掌握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可以利用學習平臺進行學情統計及學情分析,對于沒有及時做到自主學習的學生,教師會逐一進行提醒,及時監督和督促學生自主完成各項學習任務。

    3)討論法:學生根據任務清單進行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難點和疑問,學生可以將自己的疑問以留言的形式在教學平臺,老師和其它學生都可以及時看到這些疑問,并且可以針對這些疑問在教學平臺進行留言和討論,對于大家討論熱烈的難點和疑點問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再次進行班級討論,通過這種“線上+線下”的討論方式,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增強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

    4)講授法:教師利用教學平臺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對于學生難以掌握的知識點和重點內容,可以通過課堂進行講授,重點講授課程的難點和疑點以及學生討論熱烈的問題,這樣不僅完成了教師的學習內容,也加深學生的學習效果。

    2.3教學過程設計的改革

    教學過程不僅包括教師上課的過程,還包括課前的學生自主預習過程和課后的復習加深認知過程,因此,教學過程可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1)課前準備階段:課前,教師提前在線上教學平臺上上傳課程相關內容,并提前兩天預習內容,提醒學生及時進行預習行為,并利用平臺的學情統計對沒有及時預習的學生再次發送通知,保證每位同學在上課前都做到充足的預習工作。教師上課前翻閱教學平臺的學情報告及學生留言,根據學生反饋微調上課課件。

    2)授課階段:教師利用課堂,重點講授章節的重點和難點;留出足夠時間隨堂習題,和學生進行實時互動;針對學生課前在學習平臺的留言答疑解惑;引入課程思政,結合當前國內外形式,加強愛國主義教育。

    3)課后復習階段:在學習通、qq群、釘釘群課堂所講課件;學生課后復習及做作業過程中的疑問給予及時解答。

    2.4《微觀經濟學》課程考核方式改革

    利用混合式教學進行授課,課程考核方式也要隨之進行調整,傳統教學模式下,《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占比為7:3。混合式教學模式更強調對學生平時學習過程的考核,因此提高了平時成績的占比,《微觀經濟學》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和平時成績各占一半,比例為5:5。學生平時觀看教學平臺視頻的時長、參與在線學習討論的次數、參與在線教學平臺測試的成績等都作為平時成績的考核依據。通過加大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比重,提高了學生對于過程性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提升。

    3互聯網技術下《微觀經濟學》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效果

    2019-2020學年第一學期,《微觀經濟學》課程組共有教師4人,參與課程班級10個,學生325人。本學期開始前,課程組已經預先在學習通平臺建立了《微觀經濟學》在線課程,同時上傳了課程大綱、課程教學日歷、課程章節內容、課程相關視頻、課程參考資料等一系列相關資料。

    本學期,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在線教學平臺,《微觀經濟學》課程組四位老師對10個班級325名學生全部進行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設計、考核方式等進行了一次全新的體驗。

    根據學習通平臺提供的學情統計來看,學生的簽課率為99%,作業平均完成率為96%,作業平均分為87分,章節測驗完成率為95%,章節測驗平均分為86分,章節視頻的收看完成情況為:完成100%的有298人,80%-99%的有24人,60%-79%的有3人。此外,從學生參與線上話題討論來看,學生積極參與話題的討論,對于有疑問的知識點通過討論的方式加深了理解,對于老師發起的關于某個知識的討論也非常積極和熱烈,其中有3個話題回帖量高達892個,說明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很強,體現了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增強。

    從期末考試情況來看,100%的同學參加了考試,及格率為82%,平均成績為79,而優秀率(90分以上)亦達到了42.2%。這說明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習效果良好。

    4結論

    《微觀經濟學》“線上+線下”混合課堂教學的充分實踐,不僅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授課老師的教學效果。使用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是對互聯網技術應用的發展,而且是對傳統現場課堂教學模式的全新突破。

    第2篇: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關鍵技術;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TP391.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5-0091-01

    互聯網的發展趨勢就是物聯網,完整的物聯網集云、管、端一體,即以云設備為核心,以移動網或固網為基礎,以芯片為抓手,是一種融合多項信息的新型技術體系。

    1 物聯網的體系結構

    物聯網必須具備標識能力,感知能力、自主接入、信息相關等諸多功能,因此物聯網的體系結構由以下幾部分組成:感知、接入、互聯網、服務管理、應用[1]。

    圖1 網絡體系結構

    2 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1) 射頻識別(RFID)技術基本上由標簽、閱讀器、天線組成。不需人工操作,不僅具備數據存儲量大,體積小巧輕便,還可防水、防磁,可以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很有希望代替條形碼,和互聯網結合實現信息的共享,因而成為物聯網的關鍵技術之一[2]。

    2) 傳感與檢測技術。傳感器是網絡及智能化硬件的基礎,傳感器節點功能多樣化、抗干擾能力,能量等技術是網絡質量及壽命的保證;傳感器拓撲結構、自身檢測及控制能力,是網絡穩定高效的前提;傳感器體積及安全是網絡安全的保障。傳感與檢測技術是實現物聯網感知功能的基礎[3]。

    3) 智能技術。智能技術推動互聯網向物聯網發展,實現人與物體,物體與物體之間的交流。智能技術尤其是人工智能理論的研究及智能控制技術與系統是物聯網實現的關鍵技術之一。

    3 物聯網的結點分類

    根據節點的能量、移動性、存儲能力、聯網能力等性能,將結點分為無源結點、無緣結點、互聯網結點。他們是物聯網感知的基礎,是智能化設備的依托,可滿足物聯網交互應用的需求[4]。

    4 物聯網的發展趨勢

    物聯網的發展依托于技術的發展,技術的發展趨勢決定了物聯網的發展方向。

    1) 網絡處理芯片,以多核CPU與可編程網絡引擎相結合的體系結構為導向;以連到物聯網的功能為目標;以大容量存儲為支撐,為物聯網的實現提供基礎。

    2) 傳感器:物聯網的發展,傳感器顯得愈發的重要。傳感器發展的趨勢主要傾向于低功耗、多節口和小尺寸,傳感器類別的不同,要實現萬物聯網,就需要有傳感器樞紐處理不同類型的傳感器數據,這就要求傳感器具有較強的數據處理、數據融合的功能、具有模數轉換功能、體積小。

    3) 智能化硬件。物聯網要實現萬物聯網,設備就需要具備智能化才能實現物聯網服務的加載,硬件智能化發展成為一大趨勢[5]。

    4) 云服務,以信息為中心,依托于網絡,提供易擴展的服務。云服務為核心的云平臺為網絡數據信息的存儲處理提供了保證,可以為用戶提供數據量大,更為安全的服務。物聯網需要處理大量共享的信息,云設備是核心,因而,云服務的發展趨勢顯得尤為重要。

    5) 網絡安全的保證,實行身份認證。大眾對于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物聯網容易受到外界的攻擊,安全存在隱患,只有推出有安全保障的措施,物聯網才能被認可和接受。目前比較流行的認證是指紋識別,在網絡內可采用按壓式指紋識別,其他的身份認證可作為補充。

    5 結論

    物聯網的實現目前還有一些技術困難,但是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物聯網定會走進千家萬戶,給大眾提供更為便利的服務,深入人類生產生活活動各個領域,會拓寬了信息傳遞的范圍,給經濟以巨大的推動。

    參考文獻

    [1]劉強,崔麗,陳海明.物聯網關鍵技術與應用[J]計算機科學,2010,37(6).

    [2]康超,梁娜娜.物聯網技術發展與應用策略研究[J].計算機與信息化,2014,10.

    [3]寧煥生,徐群玉.全球物聯網發展及中國物聯網建設若干思考[J].電子學報,2010.11(38).

    [4]沈蘇彬,范曲立,宗平等.物聯網體系結構與相關技術研究[J].南京郵電大學學報,2009.6(29).

    [5]劉強,崔莉.物聯網關鍵技術與應用[J].計算機科學,2010.6(37).

    第3篇: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范文

    關鍵詞:物聯網;云計算;內河航道;智能航道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302(2013)04-0076-03

    0 引 言

    21世紀人類社會正步入信息時代。世界正處在一場新的技術革命之中,這場技術革命的中心就是物聯網。物聯網概念的本質就是將人類的經濟生活與社會生活、生產活動與個人活動都放在一個智慧的物聯網環境中運行。物聯網為人們提供了感知中國與世界的能力,也為技術創新與產業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2011年1月21日國務院正式頒發《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要求利用10年左右時間,建成暢通、高效、平安、綠色的現代化內河水運體系。為落實交通運輸部“關于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快長江等內河水運發展的意見》的實施意見”,長江航道局2012年工作會議提出,加快數字航道和智能航道建設,到2015年基本建成長江干線數字航道,初步建成長江干線智能航道。隨著長江“數字航道”建設的啟動,長江航道信息化建設經歷了一個快速的發展歷程,在電子航道圖建設、航道測量、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績,已經初步具備由數字化向智能化轉變的條件。要實現航道數字化向智能化的轉變,就需要一系列諸如物聯網、自動控制、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研究做支撐,其中物聯網方面的部分關鍵技術尤為重要。

    1 物聯網的概念

    物聯網的概念產生于20世紀90年代,其英文名為Internet of Things(IOT),被視為互聯網的應用擴展。應用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核心,以用戶體驗為核心的創新是物聯網發展的靈魂。2005年,在突尼斯舉行的信息社會世界峰會上,國際電信聯盟了《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

    物聯網概念的興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ITU的年度互聯網報告,但截至目前確切的說還沒有形成一個公認準確的定義。根據目前對物聯網技術特點的認知水平,在比較各種物聯網定義的基礎上,比較普遍的一種定義是:物聯網是在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通信網絡的基礎上,針對不同應用領域的需求,利用具有感知、通信與計算能力的智能物體自動獲取物理世界的各種信息,將所有能夠獨立尋址的物理對象互聯起來,實現全面感知、可靠傳輸、智能分析處理,構建人與物、物與物互聯的智能信息服務系統[1]。

    2 物聯網關鍵技術

    物聯網的多樣化、規模化與行業化的特點,決定了物聯網涉及的技術種類非常多,本文需要從物聯網應用系統設計、組建、運行、應用與管理的角度,將多種技術歸納為幾項共性的關鍵技術。

    2.1 智能感知技術

    智能感知首先是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它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獲取相關數據,識別工作無須人工干預,可工作于各種惡劣環境。RFID技術可識別高速運動物體并可同時識別多個電子標簽,操作快捷方便。其關鍵技術主要包括產業化和應用兩個方面。其中,RFID產業化關鍵技術主要包括標簽芯片設計與制造、天線設計與制造、RFID標簽封裝技術與裝備、RFID標簽集成、讀寫器設計等;RFID應用關鍵技術主要包括RFID應用體系架構、RFID系統集成與數據管理、RFID公共服務體系、RFID檢測技術與規范等。

    其次是傳感器與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傳感器是一種檢測裝置,能感受到被測量的信息,并能將檢測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規律變換成為電信號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輸出,以滿足信息的傳輸、處理、存儲、顯示、記錄和控制等要求。它是實現自動檢測和自動控制的首要環節。傳感器技術的發展主要表現在智能傳感器與無線傳感器兩個方向。智能傳感器的關鍵技術主要表現在傳感器的系統結構設計方面。結構設計上除了需要具備自學習、自診斷與自補償能力、復合感知的能力,還要具有靈活的通信能力。無線傳感器網絡作為當今信息領域新的研究熱點,有很多的關鍵技術有待發現和探索。從目前國內外研究現狀來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介質訪問控制協議、網絡拓撲控制與路由協議、節點定位、時鐘同步、數據管理與數據融合、嵌入式操作系統和網絡安全等。

    2.2 嵌入式技術

    嵌入式系統是一種專用的計算機技術,常作為裝置或設備的一部分。通常,嵌入式系統是一個控制程序存儲在ROM中的嵌入式處理器控制板。事實上,所有帶有數字接口的設備,如手表、微波爐、錄像機、汽車等,都使用嵌入式系統,有些嵌入式系統還包含操作系統,但大多數嵌入式系統都是由單個程序實現整個控制邏輯。嵌入式技術的關鍵研究點主要有專用芯片設計制造、嵌入式硬件結構設計與實現、嵌入式操作系統研究、嵌入式應用軟件編程技術、微機電(MEMS)技術與應用等。RFID讀寫器、無線傳感器網絡節點就是目前比較流行的微小型嵌入式智能設備。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嵌入式的尖端科技比如可穿戴計算機、智能機器人等應用將會為人類社會帶來更大的便利。

    2.3 移動通信技術

    移動通信是指通信的雙方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動中進行的通信,包括固定點與移動點、移動點與移動點之間的通信。例如,人們平時常見的一個用戶在行進著的火車、汽車上用手機與一個固定電話或另一個手機通信,或者是兩個移動的手機之間的通信都屬于移動通信。移動通信系統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寬帶數字通信基礎理論研究、寬帶調制和多址技術、頻譜利用率提升技術、無線資源管理、無線電技術、網絡安全和QoS、基于Mesh自組織網絡的接入網絡架構體系、基于智能重疊網的核心網體系、移動通信網絡協議、射頻電路和電磁兼容等。4G通信技術是繼3G之后的又一次無線通信技術演進,我國的自主知識產權的移動通信標準TD-LTE正式成為4G的兩大國際標準之一,標志著我國首次在移動通信標準上實現從“追趕”到“引領”的重大跨越。移動通信的另一發展方向就是機器到機器(M2M)的終端通信,M2M的潛在市場不僅限于通信業,由于M2M是無線通信和信息技術的整合,它可用于雙向通信,如遠距離收集信息、設置參數和發送指令,因此M2M技術可以有不同的應用方案,如安全監測、自動售貨機、貨物跟蹤等。在M2M中,GSM/GPRS/UMTS是主要的遠距離連接技術,其近距離連接技術主要有802.11b/g、BlueTooth、Zigbee、RFID和UWB。此外,還有一些其他技術,如XML和Corba,以及基于GPS、無線終端和網絡的位置服務技術。

    2.4 海量數據處理與融合技術[2]

    面對物聯網數據海量、多態、動態與關聯的特征,物聯網數據處理需要重點解決以下幾個關鍵技術,分別是數據格式與標準化、信息融合技術、中間件與應用軟件編程技術、海量數據存儲與搜索技術、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算法。物聯網的海量數據除了來自傳感器節點、RFID節點以及其他各種智能終端設備全天候產生的數據外,各種物理對象在參與物聯網事務處理的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數據,在進行海量數據存儲時需要數據庫、數據倉庫、網絡存儲、數據中心和云存儲技術的支撐。數據融合中心對來自多個傳感器的信息進行融合,也可以將來自多個傳感器的信息和人機界面的觀測事實進行信息融合(通常是決策級融合)。提取征兆信息,在推理機作用下,將征兆與知識庫中的知識匹配,做出故障診斷決策,提供給用戶。在基于信息融合的故障診斷系統中可以加入自學習模塊,故障決策經自學習模塊反饋給知識庫,并對相應的置信度因子進行修改,更新知識庫。

    同時,自學習模塊能根據知識庫中的知識和用戶對系統提問的動態應答進行推理,以獲得新知識。總結新經驗,不斷擴充知識庫,實現專家系統的自學習功能。

    2.5位置服務技術

    位置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s,LBS)又稱定位服務,是由移動通信網絡和衛星定位系統結合在一起提供的一種增值業務,通過一組定位技術獲得移動終端的位置信息(如經緯度坐標數據),提供給移動用戶本人或他人以及通信系統,實現各種與位置相關的業務。位置服務實質上是一種概念較為寬泛的與空間位置有關的新型服務業務。位置服務關鍵技術主要涉及位置信息的獲取方法,GPS、GIS和網絡地圖應用技術,以及位置服務的方法。位置信息獲取目前比較主流的方法有移動移動通信定位、基于無線局域網定位、基于RFID的定位、無線傳感器網絡定位等。

    2.6 信息安全技術

    物聯網信息安全技術研究目的是保證物聯網環境中數據傳輸、存儲、處理與訪問的安全性。主要關鍵技術有以下方面:物聯網安全體系結構研究、網絡安全防護技術、密碼學及在物聯網中的應用、網絡安全協議等。

    物聯網安全體系結構的研究主要包括網絡安全威脅分析、網絡安全模型與確定網絡安全體系,以及對網絡安全評價標準和方法的研究;網絡安全防護技術的研究主要包括防火墻技術、入侵檢測與防護技術、安全審計技術、網絡攻擊取證技術、防病毒技術以及業務持續性規劃技術;密碼應用技術的研究包括對稱密碼體制與公鑰密碼體制的密碼體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研究消息認證與數字簽名技術、信息隱藏技術、公鑰基礎設施PKI技術、隱私保護技術等;物聯網的網絡安全協議研究主要包括網絡層的IP安全協議、傳輸層的安全套接層協議(SSL)、應用層的安全電子交易協議(SET),以及它們在物聯網環境中應用的技術。

    3 物聯網關鍵技術在內河航道的應用探討

    首先,應用RFID技術可以進行通航船舶流量的統計[3]。內河航道尤其是長江中下游,船舶運量非常繁忙,如何有效地分析統計某時段通過的船舶數量、船型、噸位和實際載貨量,成為一個重要課題。運用智能感知技術,在通航船舶上安裝RFID電子標簽,在航道上安裝讀卡器,RFID電子標簽內記載船舶的基本信息數據,以此建立一個基于RFID射頻技術的船舶狀態信息采集平臺,就可以很好地解決船舶流量統計問題。若將其與電子航道圖系統集成,應用效果會更好。

    其次,應用ZigBee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可以開展航道數據的采集,構建“感知航道”[3]。 利用航道沿線的固定監控點作為基干,建立一個有線光纖基干網絡,供視頻數據傳輸。以基干網絡的各監控點為中心,在每個監控點的航道沿岸周邊,建立起由ZigBee技術構成的近地、自組織、低功耗的無線自組織網絡(即無線傳感網)。將各種傳感設備(水位、值守傳感器等)通過無線傳感網絡以無線方式進行連接,實現航段的無線覆蓋和傳感器熱插拔。無線傳感數據通過無線傳感網絡由最近的監控點傳入有線基干光纖網絡匯聚至設在指揮中心的傳感前端服務器。這樣,通過感知數據的自動采集和傳輸,就可以在航段構建一個航道感知網絡,實現自動航道感知。

    第三,應用位置服務技術可以實現航道維護船舶的動態監控。將GIS地圖顯示技術和GPS定位技術結合,利用位置服務技術對船舶當前所在的位置數據進行采集,通過GPRS/CDMA無線通信技術采集的數據發送到航道管理中心服務器,管理中心的航道船舶監控系統實時調用位置數據對航道船舶進行遠程監控,在地圖上實時了解轄區維護船舶的工作動態,可以達到很好的監管效果。

    另外,應用云計算技術可以實現航道數據的分析和處理。隨著物聯網廣泛應用于航道方方面面,各種傳感器、船舶終端之間不可避免會產生大量動態數據。位于終端的數據處理單元配置相對較低,處理大量數據必然會力不從心,可能會達不到要求的時效性。通過應用云計算技術,讓云端處理數據并將結果回傳或直接傳至航道數據中心,就可以快速準確地解決航道終端數據分析和處理的問題。

    4 結 語

    物聯網的發展具有深厚的信息技術及相關專業的技術基礎,有著強烈的社會需求,是社會信息化的深化和發展,是我國兩化融合的切入點。隨著物聯網技術在內河航道應用的逐步深入,必將為推動數字航道向智能航道的轉變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必將加快實現我國智能水運交通事業的發展進程,必將為內河流域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

    參 考 文 獻

    [1] 吳功宜,吳英.物聯網工程導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2.

    [2] 劉仰華.物聯網數據處理技術[J].信息與電腦,2012(7):93-94.

    [3] 王迅,豐瑋,胡錚.物聯網在航道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水運,2011(12):28-29.

    第4篇: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范文

    【關鍵詞】LTE 物聯網 網絡融合

    1 引言

    近些年來,移動通信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LTE技術,正在被廣泛運用,并有望在2013~2014年投入商用。LTE是由3GPP標準化的下一代蜂窩網絡技術。此外,包含LTE-Advanced的IMT-Advanced 4G標準將提供一個全球平臺,在這一平臺上,將提供數據接入更快、漫游能力增強、整合了信息和寬帶多媒體服務的下一代交互移動服務。LTE系統的主要性能需求包括峰值速率和峰值頻譜效率、小區吞吐量和頻譜效率、語音容量、移動性和小區覆蓋、用戶面時延和控制面時延。

    隨著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通信網絡和人機交互的迅速發展,人們的注意力逐漸從原來的網絡連接服務轉移到無所不在的信息服務。基于這一轉變,物聯網迅速發展。傳統因特網是面向人與人的連接,而物聯網是面向大量物體(設備)的連接,即物聯網涵蓋更大范圍的連接;因特網和通信網絡關注信息的傳輸,而物聯網關注信息服務。

    將傳感器網絡、因特網、通信網(有線或無線)和云計算平臺結合在一起,物聯網能夠感知、識別和控制物質環境。無線通信網絡成為物聯網的基礎承載網絡,移動通信終端也可實現與物聯網終端的融合。但傳統的無線通信網絡無法滿足物聯網對數據傳輸的需求,而LTE具有高的頻譜利用率、寬帶寬和大覆蓋范圍的特點,在一些沒有有線連接的場景下,LTE是一種很好的無線備選方案。因此,研究物聯網和LTE的融合及其關鍵技術具有重要的意義。

    2 物聯網與LTE

    2.1 物聯網

    物聯網,是指由多個具有更透徹感知能力的傳感器形成的自組織、智能化多傳感器網絡體系(信息獲取),再輔以智能化的計算(信息處理)與泛在的互聯技術(信息傳輸與共享)支撐,從而實現信息的匯聚、協同整合、泛在聚合、交互共享、智能處理等過程,最終構建成物物互聯的綜合智慧網絡[1]。

    物聯網的行業應用涉及智能電網、智能交通、電子政務、智能消防、工業監測、遠程醫療、綠色農業等多個領域,大大提高了傳統產業的效率,它所帶來的產業價值比互聯網大30倍。物聯網包含了豐富的技術,其中,最為核心的有三部分:前端的透徹感知技術、中端的泛在接入技術和后端的智能處理技術,分別對應物聯網分層架構(圖1)中的智能感知層、泛在接入層和個性應用層的關鍵技術[2]。

    智能感知層主要負責數據的識別和采集,包括RFID、條形碼、傳感器、GPS/GIS等設備。泛在接入層包括傳感網和無線/有線接入技術、廣電網等。無線/有線接入網技術包括傳統的2G/3G移動通信網、無線局域網(Wi-Fi)、互聯網等技術,重點解決如何將傳感器網接入核心網。感知層和物理層是物聯網的基礎,而要實現對物體的智能化管理、達到真正的“物物相聯”,還有賴于對數據、信息進行智能化分析和處理的平臺應用層。這方面的主要技術有云計算技術、數據挖掘技術、云存儲技術和異源異構數據的整合技術等。

    2.2 LTE

    LTE作為新一代無線通信技術,著重于提高網絡速率、增大網絡容量和覆蓋范圍。LTE設計目標如下:

    (1)通信速率:下行峰值速率為100Mb/s,上行為50Mb/s。

    (2)頻譜效率:下行鏈路為5b/s/Hz,3~4倍于HSDPA;上行鏈路為2.5b/s/Hz,2~3倍于HSUPA。

    和以往的通信技術相比,LTE大幅提高了對傳輸速率和頻譜效率的要求[3]。它采用了以下兩大技術:

    (1)正交頻分復用技術(OFDM)。OFDM是無線環境下的一種高速傳輸技術。它的主要思想是在頻域內將給定信道分成許多正交子信道,把高速數據信號轉換成并行的低速子數據流,在每個子信道上使用一個子載波進行調制,且各子載波并行傳輸。OFDM與一般的頻分復用的主要差別在于其不同載波的頻譜可以相互交疊,因此可以獲得較高的頻譜利用率。

    (2)多輸入多輸出(MIMO)。MIMO技術是指發送機和接收機同時采用多個天線。其目的是在發送天線與接收天線之間建立多路通道,在不增加帶寬的情況下,成倍改善用戶的通信質量或提高通信效率。其實質是為系統提供空間復用增益和空間分集增益,空間復用技術可以提高信道容量,而空間分集則可以增強信道的可靠性、降低信道誤碼率。

    3 LTE與物聯網的融合分析

    3.1 LTE與物聯網的融合架構

    文獻[4]提出了一種基于LTE技術的物聯網架構,如圖2所示。整體結構可分為三部分:物聯網服務/應用中心、LTE傳輸網絡和物聯網設備網絡。物聯網服務/應用中心是由對象命名服務器(ONS)、物聯網服務器和內部中間件構成的。對象命名服務器類似于互聯網中的域名解析系統(DNS),用于對相應的物聯網服務器和應用服務器定位。物聯網服務器對外界提供統一的可伸縮的數據和服務器接口,外界用戶或應用能夠通過物聯網服務器讀取相關數據和實行各種物聯網應用。內部中間件提供物聯網服務器和LTE核心網絡之間的接口,其主要作用是收集物聯網數據和保證防火墻安全。

    LTE傳輸網絡負責物聯網設備間數據和控制信令的可靠傳輸。它由eNB和移動管理實體(MME)/服務網關(S-GW)組成,MME提供UE和LTE核心網絡的信令交互,S-GW實現數據包傳輸和移動性管理。

    物聯網網關從所有傳感器和物聯網設備上收集信息。外部用戶和應用能夠接入物聯網服務器,以獲得物聯網數據并通過網關控制物聯網設備。因此,網關可看作物聯網設備的。物聯網用戶能夠通過3GPP LTE接入網絡所支持的物聯網服務器,控制大量的物聯網設備。物聯網服務器由經營者提供,并為物聯網用戶提供應用程序接口。

    3.2 LTE與物聯網融合的關鍵技術

    物聯網通信和人與人之間的通信有一些類似的特點,如移動性、分組交換、安全連接等;也有其自身的特點,如常在線、小數據包傳輸等[5],且物聯網中的設備通常比人與人之間通信的移動設備更小更昂貴。在物聯網通信中另外還有許多限制,包括能量、消耗、存儲和帶寬。LTE與物聯網的融合,需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怎樣使LTE網絡適應和滿足物聯網的業務特點及要求?對此,可以分析基于物聯網的特殊業務模型,對無線通信網絡進行優化,以適配物聯網的數據業務形態[6]。同時,研究不同的物聯網應用對QoS的不同要求——如智能交通業務需要高移動性、低延遲,而智能電表業務移動性較低且允許延遲,使LTE系統能夠保證相應的服務質量。

    怎樣合理地整合、壓縮和挖掘海量數據?對此,要繼續研究數據挖掘、圖像視頻智能分析等技術。同時,將云計算的核心技術融入到LTE網絡管理系統和業務平臺系統,提高物聯網的數據處理和共享能力。

    怎樣將LTE網絡與物聯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而發揮出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對此,在LTE終端方面要重點研究LTE天線與RFID、GPS天線的多模重構技術等,在網絡層方面要重點研究無線傳感器網絡與LTE網絡的異構網絡融合技術,從而使網絡更加穩定、高效。

    4 展望

    物聯網和3GPP LTE網絡的融合將給雙方都帶來好處。物聯網設備能夠通過3GPP LTE網絡傳輸數據,而3GPP LTE經營者能夠基于物聯網設備開展更多的增值服務,例如遠程監控、智能計量、智能家居和遠程醫療等。在3GPP核心網絡中,IP多媒體子系統(IMS)基于規定QoS的分組交換,能夠為物聯網提供多媒體業務的支持,更將極大地促進物聯網的發展。同時,LTE與物聯網融合存在一些挑戰,對于其融合業務分析、數據壓縮處理和網絡層融合等關鍵技術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Juan Pablo Conti. The Internet of Things[C]. IET Communications Engineer, 2006: 20-25.

    [2] Zorzi M, Gluhak A, Lange S, et al. From Today’s Intranet of Things to A Future Internet of Things: A Wireless and Mobility related view. 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0(17): 44-51.

    [3] Farooq Khan. LTE For 4G Mobile Broadband[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4] Xiangming Wen, Wei Zheng, Zhaoming Lu. Convergence architecture of Internet of Things and 3GPP LTE-A network based on IMS[C]. Mobile Congress(GMC), 2011.

    第5篇: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范文

    關鍵詞: IPv6協議;互聯網業務提供商;雙棧;應用網關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how Internet content providers use technologies such as dual stack, application gateway, and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to improve IPv6 migration. The range of ap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 qualities may complicate IPv6 migration solutions and their implementation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solution that has four steps: preparation, trial, brush, and implementation. This solution helps control risks during IPv6 migration and can be used for smooth IPv6 transition.

    Key words: IPv6 protocol; ICP; dual stack; application gateway

    1 IPv6是下一代互聯網的

    核心

    互聯網行業在全球以及中國一直處于高速發展的階段,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和機會。歸結起來,互聯網應用有三大的發展趨勢:移動化、社區化、個性化。簡單總結為SoLoMo(Social+Localize+Mobility),也即隨著3G/4G移動網絡的發展,互聯網應用基于的終端從PC越來越多地變成手機及各種Pad設備,而且個性化以及基于當時用戶場景和位置信息的應用需求越來越多。用戶習慣的改變,以及應用模式的革新對底層的傳統的支撐網絡提出了新的要求:

    ·網絡需要更扁平,更普遍可達,以支持遠比今天的PC終端數量更大的設備的接入。

    ·網絡支持通過不同終端進行互聯網訪問的用戶的身份和位置信息的識別與區分。

    ·網絡更靈活的支持用戶間的SIP類、P2P類互訪,而不單單是用戶到服務器的單一訪問模式。

    然而,以IPv4作為地址標識的當今的互聯網存在著很多的局限,越來越阻礙著新一代互聯網應用的部署:

    ·IPv4的公網地址已經分配殆盡,無法進一步提供給各互聯網應用的服務,更不用說呈幾何級數增長的終端設備;2011年2月3日,ICANN宣布全球IPv4地址分配殆盡,接著APNIC也在4月15日宣布可正常分配的IPv4地址塊也沒有了。

    ·傳統的IPv4網絡在不同的區域,用戶接入、移動終端等地方采用了不能全局路由的私網地址,并輔以網絡地址轉換(NAT)、服務器(Proxy)等轉換技術,造成用戶信息的不完整,帶來如性能差而難以定位等問題。

    ·IPv4網絡沒有很好地提供端到端服務質量的保障,對于互聯網應用中采用類似P2P機制的存在諸多限制,影響用戶訪問體驗。

    而下一代地址編碼IPv6則采用128比特編碼,比采用32比特編碼的IPv4地址空間大的多,理論上可以支撐地球上所有對象的地址標識需要,因此完全可以做到接入互聯網的任何對象的全局唯一地址,無論是PC終端、移動終端,甚至是物聯網下的任何物體;采用IPv6對互聯網下的對象進行全局唯一標識,也就為互聯網應用識別用戶身份、提供端到端的服務質量保證創造了條件。因此,理論上IPv6比IPv4可以更好的支持新型互聯網應用的持續不斷發展,為用戶體驗的改善提供更好的支撐[1-6]。

    2 IPv6演進中存在著諸多

    挑戰和問題

    IPv4和IPv6用戶數發展預測如圖1所示。IPv4往IPv6演進是大勢所趨,然而這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需要解決諸多技術難題以及非技術因素,而且這個演進過程必將是漫長的和復雜的。

    首先,用戶端可能只支持IPv4、IPv6或二者都支持,網絡也是IPv4的網絡與IPv6的網絡并存,這必然帶來互聯網的應用為了兼容性的考慮,不得不同時支持IPv4與IPv6。

    第二,Web 2.0時代中互聯網應用并不都是用戶端同服務器端的通信,也存在著大量的用戶端間的直接的訪問,如文件傳輸、內容下載、語音與視頻通信等等;在純的IPv4網絡或者純的IPv6網絡里,用戶端間直接建立網絡連接進行通信并不存在問題,但IPv4與IPv6的用戶如何通信就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事情,這是現實業務改造中面臨的諸多技術難題之一。

    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個問題,很多的互聯網應用都是歷經多年、多人開發完成的,其間很少考慮到IPv6,所采用的程序并不都用域名或其他的名字服務,支持的地址標識字段也僅僅適合IPv4而不適合IPv6,如果把這些應用的代碼重新梳理一遍并改造使之支持IPv6,跟重寫所帶來的工作量也差不了多少。騰訊幾年前為了讓QQ支持的注冊用戶數突破21億,即把其中的32位整數改為僅支持正數,就修改了500多個功能模塊,130多萬行代碼,涉及到2 000多名程序員,耗時15個多月[2]。而如果讓QQ支持IPv6,把其中的IP地址字段進行修改,同時相關模塊支持IPv6地址的管理,這個工作量將比前者更大,復雜性也更高!

    第四,互聯網應用依賴的基礎設施,服務器、操作系統、網絡設備、防火墻、四層交換機、域名服務器(DNS)等過去只是為了支持IPv4而用,如果要把它們全部升級改造成支持IPv6將也是一項耗時巨長、投資巨大的工作。

    第五,除了編碼外,IP地址在互聯網應用中也被用來識別用戶的位置信息,以便向用戶可以更精準地推送相關內容,譬如一個北京的用戶登陸到互聯網上,應用可以給他推送北京的天氣信息,而其中主要的判斷依據就是這個用戶的IP地址信息;過去多年,互聯網應用根據IPv4的地址分配信息以及用戶的動態訪問信息,建立起一個相對比較完備、比較準確的地址庫,用來判斷用戶的位置信息,以便進行內容的推動、網絡就近性訪問的調度。然而,IPv6的使用量還很少,分配規則也不清晰,必將造成依賴IP地址作為位置標識的很多互聯網應用演進到IPv6后造成很多功能的失效。

    3 IPv6演進中關鍵技術探討

    因特網業務提供商(ICP)向IPv6演進涉及的技術和方案多而復雜,包括業務應用、接口、客戶端、基礎網絡等多個層面,單單基礎網絡上就很難有一種理想的技術適合各種場景,滿足各種不同類型的互聯網應用的IPv6改造。因此,人們制訂如下標準或原則來判斷不同的技術對于應用IPv6改造的契合性,作為技術選擇的依據:

    (1)透明性。對于已有的互聯網應用無需改動或者僅需少量的外掛式代碼的變化就可以支持IPv6,而無需全部的代碼遍歷并修改。

    (2)兼容性。增加新的技術模塊或組件在支持IPv6的同時繼續支持IPv4。

    (3)漸進性。IPv6的功能可以逐步添加而無需只有整個應用全部的代碼改造完成才可以使用。

    這3個原則簡稱TCG,作為判定互聯網應用IPv6演進使用的技術手段的規則。

    對于互聯網應用的IPv6演進,本文從ICP的角度出發,假設的場景是:支持IPv6協議的終端用戶通過電信運營商的IPv6網絡來訪問互聯網公司自己的數據中心內的應用;考慮到兼容性,同時有IPv4的終端用戶也來訪問這些應用;至于終端用戶和電信運營商的網絡如何支持IPv6或兼容IPv4,則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

    根據以上假設,下面介紹下在ICP的IPv6演進中通常使用的3項技術方案:

    (1)雙棧技術

    雙棧技術采用應用從前端接入到中間邏輯處理以及后端數據管理,乃至應用本身的運營支撐模塊全部改成IPv4和IPv6支持,整個應用程序中凡是涉及到使用網絡地址編碼的部分,之前只是支持IPv4的格式,現在需要增加關于IPv6的支持,對于其中依賴IP地址作為位置信息標識的還需要單獨建立IPv6的地址庫與位置的映射關系。同時,該應用路徑上所依賴的基礎架構包括DNS、全局負載均衡設備(GSLB)、路由器、交換機、四層交換機、防火墻、分布式拒絕服務攻擊(DDoS)防護設備、后端的商業支持系統/運營支持系統(BSS/OSS)都需要全部改造使之既支持IPv4,又支持IPv6。這項技術對于互聯網應用的改造非常徹底,但需要非常大的工作量,相當于原有代碼的重寫,對于老的、源代碼缺乏維護的應用比較難操作。

    (2)地址翻譯

    地址翻譯技術在互聯網應用的前端接入模塊前部署一個NAT/PAT設備,把給應用分配的IPv6地址部署在這個設備上,并把IPv6地址與老的IPv4地址的對應關系也部署在這個設備上。當IPv6的用戶訪問互聯網應用時,會經過這個翻譯設備,把IPv6的源地址、目的地址轉換成一對IPv4地址對,去訪問真正的應用服務器,應用服務器返回的數據包經過翻譯設備時,再轉換成真正的IPv6數據包,返回最終用戶。這項技術無需應用進行修改,只是需要在NAT/PAT設備上維護IPv6與IPv4的映射關系,對于應用需要更多的地址信息的,在設備上提供映射關系的信息作為數據接口給到后端的應用使用。這項技術同時也可以應用在解決IPv4公網地址不足的場景,互聯網應用使用的服務器全部配置私有IPv4地址,多個服務器對應一個公網地址,通過采用不同的傳輸控制協議(TCP)端口進行區分。

    (3)應用網關

    應用網關技術類似地址翻譯技術,也是在互聯網應用的前端接入模塊前部署應用網關設備,前端支持用戶的IPv6訪問,后端的互聯網應用保持IPv4,應用網關設備在兩邊做,把IPv6的數據包與IPv4的數據包進行轉換。所不同的是應用網關工作協議的第七層,把用戶的IPv6連接終結在網關設備上,同時建立跟后端互聯網應用服務器的新的IPv4連接,并在兩個連接間起到的作用,其最大的價值在于可以從應用層識別應用協議,并加以處理,可以針對IPv6與IPv4的轉換,提供更多應用層的處理,包括內容的過濾、安全控制以及應用狀態的保持、轉換等等。應用網關技術工作原理如圖2所示。應用網關技術也可以應用在IPv4與IPv6的用戶間進行P2P的通信。

    以上3種技術的TCG對比如表1所示。

    對于ICP來講,通常存在不同模式的應用,譬如純粹的基于超文本鏈接標記語言(HTML)的Web應用,基于客戶端的C/S結構的應用,核心模塊由第3方開發、BSS/OSS自己開發的應用等等,不一而舉,難以采用一種統一的技術或方案進行IPv6的演進。

    一個技術框架方案來支持不同種應用的IPv6演進如圖3所示。

    圖中,IX為代表互聯網應用所在的數據中心同外部運營商互聯的網絡路由器,A1、A2、A3、A4、A5、A6為互聯網應用。6種互聯網應用綜合利用雙棧技術、應用網關技術以及地址翻譯技術來實現IPv6的演進,A1、A2、A3無論是只支持IPv4、IPv6還是兩者都支持,都需要通過一個應用網關被外面的用戶通過IPv4網絡或者IPv6網絡所訪問,應用網關需要支持IPv4間、IPv6間以及IPv4與IPv6間的七層協議轉換,可以應用在類似B/S結構的Web類應用,應用的服務器無需采用公網地址;A5、A6兩種應用,都已支持IPv6,可以直接被外面的IPv6用戶所訪問,而A4老的IPv4應用需要經過一層地址翻譯,才能被外面的IPv6所訪問。

    經過上述技術分析,結合諸如騰訊互聯網公司的實際業務情況,可以看出,IPv6改造采用的技術萬不可一刀切,一定是由簡入繁、多案并存、逐步過渡的方式。

    4 IPv6演進策略

    互聯網應用型態的多樣性,歷經多年版本迭代的復雜性,決定了IPv6演進的長期性與困難。因此,可以如下的原則確定演進的策略與步驟:

    (1)基礎架構先行,應用后至;首先在網絡、服務器、操作系統、DNS等方面激活IPv4、IPv6雙棧,所謂“先修路,后跑車”。

    (2)應用先易后難,逐步推進;優先解決Web類的,邏輯簡單的應用;而后解決平臺型的、C/S結構的應用;次之,解決代碼很久的應用;最后,解決運營支撐類的應用。

    (3)從試點開始,逐步推廣。

    下面提供一個4步走的路線圖,供參考:

    第一步,準備:評估各項IPv6演進技術的適配性、需要的環境,同步電信運營商網絡的節奏。

    第二部,試點:搭建一個IPv6演進的試點平臺,讓基礎架構支持雙棧,準備采用的各種IPv6演進的技術模塊如雙棧、地址翻譯、應用網關均部署,選取一兩個代表性的應用進行改造,并使之IPv6訪問。

    第三步,梳理:把待改造的互聯網應用進行梳理,應用的型態、代碼量、代碼的質量、對于IP地址的依賴情況等一一梳理清楚,并同準備采用的演進技術進行對齊,確定各自的演進工作量、復雜度與風險。

    第四步,實施:根據第三步的梳理結果和制訂的演進方案,進行實施操作,并控制好演進過程中的風險。

    就騰訊公司而言,從2010年開始正式啟動IPv6的演進項目,成立了跨公司各個團隊的聯合項目組,包括因特網數據中心(IDC)資源、業務應用、運營支撐、安全支持、政府關系多個部門在內的專家一道來共同解決IPv6的演進,主要的進展:

    ·構建了一個包含200臺服務器規模的IPv6試驗平臺,這個平臺從網絡接入、路由器、防火墻、四層交換模塊(LVS)、網絡交換、服務器、操作系統等都端到端的支持雙棧協議,并接入了CERNET的IPv6網絡。

    ·在這個平臺上通過應用網關的方式接入了及兩個公司的主應用,并且修改了公司的域名服務器,使得這兩個域名自然的既支持IPv4的訪問,又支持IPv6的訪問。

    ·截至2012年底,試驗平臺上的IPv6用戶數達200多萬戶,流量達到300 Mb/s。

    下一步的計劃:

    ·按照中國國家發改委的IPv6演進項目的要求以及中國電信、聯通、移動三大運營商的IPv6改造節奏,在深圳、上海、天津3地接入三大IPv6線路,支持應用的雙棧連接。

    ·在2013年,完成5個主要網站類應用、、、及的IPv6應用支持改造,主要采用地址翻譯技術、應用網關技術,以及在部分模塊嘗試端到端雙棧技術。

    ·同步完成關于IPv6接入的DDoS防護、安全管理模塊的改造支持等。

    ·2014年后,啟動客戶端應用,包括QQ、微信等應用的IPv6遷移改造工作。

    ·2015年后,啟動騰訊公司平臺上合作的第三方應用的IPv6遷移改造工作。

    5 結束語

    IPv4地址分配殆盡,向IPv6演進是唯一可行之路,在此基礎上人們將推動下一代互聯網朝著普遍可達、端到端服務質量可期的目標走。雙棧、地址翻譯、應用網關等都能幫助IPv6的演進,然而,不同型態的應用,不同質量的應用,會使得IPv6的改造采用的技術方案、實施的復雜性不同。準備-試點-梳理-實施,4步走的路線圖可以幫助控制IPv6演進的風險,使得整個演進過程有序進行。

    參考文獻

    [1] 雒江濤, 李晴川. 基于云存儲的分組域監測系統 [J]. 重慶郵電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24(6):675-681.

    [2] World Ipv6 Launch [EB/OL]. [2011-03-25]. http://. 2011.

    [3] 李維賢. IP城域網通過BGP協議接入客戶網絡 [J]. 數字通信,2012,(3):69-71.

    [4] 騰訊公司內部項目資料 [EB/OL]. [2011-09-21]. http://. 2011.

    第6篇: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范文

    【關鍵詞】5G通信技術;推動;物聯網產業鏈;發展

    預計5G到2020年會迎來商用時代,由此也會促進物聯網的實現。無線通訊技術發展至今,4代的變革均已經實現,且每代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都促進了傳輸率的顯著提高、網絡頻譜更寬、通信方式更靈活、通信質量和智能化程度更高。同時與4G相比,5G的傳輸速度會成十倍和百倍的速度提升,無線通信的海量需求在此基礎上都能夠獲得有效解決,“萬物互聯”的情況也可以得到真正的實現。

    15G通信蓄勢待發,且為推動物聯網關鍵技術

    每一代無線移動通信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重大變革,發展至今4代革新均已經實現。蜂窩網方式是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一種方式,率先由美國貝爾實驗室提出。1G、2G、3G以及4G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語音和圖片質量的顯著提升,已經從簡單的語音實現了到清晰語音的轉化,由此極大的改變了運營商的業務,基于5G所具備的網速更高,它的誕生將會促進移動通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能夠徹底的改變。現階段,5G網絡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迅速的升級,其中所包含的一組關鍵技術主要有大規模的天線陣列、新型多址、新型的網絡架構、超密集的組網以及全頻譜的接入等,以此針對各種場景的不同需求都能夠想方設法的獲得極大滿足。針對《5G網路結構設計》白皮書,5G最基本的三個主要連接數密度、時延以及用戶體驗率;其所具備的四個技術場景主要有連續廣域覆蓋、熱點高容量、低功率大連接以及低時耗高可靠,1.1廣域覆蓋的連接作為移動通信最基本的一種覆蓋方式,其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證用戶業務的連續性和移動性為主,提供給廣大用戶的業務體驗為無縫的高速業務。目前,將100Mbps以上的體驗速率隨時隨地的提供給廣大用戶是該場景所面臨的主要挑戰。1.2熱點高容量該場景一般位于局部熱點區域中,提供給用戶較高的數據傳輸速率,為此流量密度的極高要求都能夠獲得極大滿足。現階段,該場景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數十Gbps峰值速率、1Gbps的用戶體驗速率。1.3低功耗寬連接該場景的應用領域以采集數據和傳感為目標,具體包括環境監測、深林防火、智能化農業以及智慧城市等,特點主要體現在數據包較小、功耗低以及海量連接等。同時,該類終端的范圍廣、數量多,網路的連接能力超過千億,并且還要盡量滿足100萬個/km2的連接數密度指標,以此才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終端的功耗與成本。1.4低延時高可靠該場景主要面對的領域主要是那些具備特殊應用要求的垂直行業。如車聯網和工業控制,由于該類用戶對于可靠性和時延的要求非常高,為此需要將100%的業務可靠性和毫秒級端到端時延提供給廣大的用戶。

    2物聯網前景廣闊,5G將有望2020年進入商業化

    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極大的驅動了移動通信的順利發展,以此便可以有效拓寬5G的發展前景,當下互聯網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實現了對傳統通信業務模式的顛覆,用戶所享受的體驗都是前所未有的,且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非常深刻的影響。移動互聯網在未來的發展中會不斷的優化和升級人類社會的信息交互方式,帶給廣大用戶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諸如移動云、超高清視頻、增強和虛擬現實等,由此會一種超千倍的速度促進移動流量增加,引發新一輪的產業與技術變革。同時,物聯網的存在促使移動通信服務范圍的有效拓展,基于人與人之間逐漸拓展到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甚至在更廣闊的領域和行業中滲透。隨著新技術和新產業的出現,由此會爆發式的促進物聯網應用的增長,數以千計的設備接入網絡,“萬物互聯”得以實現,締造出規模較大的新興產業,重新煥發移動通信的活力。另外,海量設備的連接與多樣化的物聯網在一定程度上勢必給相關的物聯網業務帶來一系列新的技術挑戰。如廣東省現在各運營商利用移動通信網絡開展的移動支付業務、物流行業基于移動通信網絡的車輛/貨物智能管理系統、以及運營商與汽車制造商合作推出的基于移動通信系統的車載信息網絡等,都是將移動通信技術應用到物聯網的現實。

    35G標準加速推進

    (1)2015年TIU便將制定5G的國際標準準備工作成功啟動,首先就其技術方面的性能需求與評估方法進行了科學的研究,并且將候選技術的所具備的各項評估指標和性能需求一一的明確下來,在此基礎上提交模板最初形成;2017年ITU-R會正式發出IMT-2020技術征集方案的通知與邀請函,由此正式啟動征集5G候選技術;2008年正式啟動5G技術評估及標準化;2020年底預計會正式形成商用能力。(2)制定IEEE3G/4G淮的機構———IEEE802標準委員會,根據自身的優勢可以實現對下一代無線局域網標準的積極研究,希寄于5G技術體系的成功整合。我國的5G試驗主要分兩步走,以此將建立我國在5G產業中的主導權。①技術研發試驗階段(2015~2018年):主要是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帶領下,各種企業共同參與,如運營和設備企業、科研機構等;②產品研發試驗階段(2018~2020年):以國內運營企業領導,各個設備企業、科研機構共同參與,在5G時代我國希望更加具有話語權,致力于我國移動通信技術引導5G時代的發展而為之進行不斷的努力。

    第7篇: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范文

    >> 基于MQTT協議的移動IM系統設計與實現 基于MQTT協議與Android技術的跨平臺訪客管理系統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科普宣傳系統設計 基于"互聯網+"的移動護士站系統設計 移動應用的消息推送與MQTT協議 基于互聯網的農業自動灌溉控制系統數據實時推送設計與開發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物流信息公共平臺的設計與開發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輸變電巡檢系統的設計與開發 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高校食堂特色訂餐系統的設計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工程現場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輿情預警系統設計與實現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廚房氣體檢測與報警系統設計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教學系統設計與應用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班級管理系統設計與實現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社交軟件設計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WebService開發設計 基于互聯網的嵌入式環境信息監測系統的設計 基于互聯網的船體分段智能建造車間信息采集系統的設計 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電信業務開通透明化系統的設計 基于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移動智慧校園”設計與實現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如果“biaozhi”為空,“lianjiedata”不為空,則判斷為第一種情況;如果“biaozhi”為空,且“lianjiedata”也為空,則判斷為第二種情況;如果“biaozhi”不為空,則判斷為第三種情況。

    5.5增強用戶體驗設計

    (1)服務啟動/停止。在長期的推廣使用中,不至于讓用戶反感,服務設計為可由用戶隨意開啟或者停止。在服務被用戶停止或者網絡中斷期間,如果有信息被推送過來,用戶將不能接收。離線推送功能可以保證這些信息在用戶再次開啟服務或者網絡恢復后可以立即被送達用戶。

    (2)按鈕操作語音提示。為了提升用戶體驗效果,加入按鈕操作語音提示功能。用戶點擊按鈕,同時自動播放預先存儲的語音提示。為了縮短播放延遲,本系統調用Android的SoundPool類來實現。本系統還設計了一個音頻文件加載“監聽器”,保證語音提示加載完成之后才能調用SoundPool類,以防止出現加載空值錯誤。

    (3)開機自動啟動。本系統“截獲”Android啟動時發出的系統廣播,繼承BroadcastReceiver類,重寫onReceive方法,當接收到的Intent符合ACTION_BOOT_COMPLETED(即系統廣播的內容)時,啟動本系統的首個Activity。

    6系統調試及運行

    6.1參數配置

    6.2APP客戶端調試

    下載APP客戶端的apk安裝包至Android手機進行安裝。安裝完成后,打開APP,首先輸入用戶授權碼,只需要輸入一次,授權信息將會被保存,再次打開APP,直接運行。APP客戶端運行后的界面如圖2所示。

    7結語

    本系統的服務控制權完全在管理者手中,可以統計用戶對信息接收情況的反饋(依據設備識別碼唯一性),準確掌握用戶對信息效果的反應情況。它不僅能做到大面積統一推送,還可以做到定點準確推送。對信息區分各類人群(依據安裝不同客戶端的主題分類),不同信息有選擇地推送給不同的人群。本系統具有操作簡單、實用方便、適用廣泛、節省網絡流量和電池電量的特點,可以推送文字、圖片等多種形式,自動提醒用戶,只要用戶手機可上網,每個用戶能夠幾乎同時實時收到信息,還可以靈活用于各種通知、宣傳文件精神、便民生活消息、轉發時事新聞和網頁鏈接、聯絡人員、休閑娛樂、統計數據等。如果將信息服務質量(QoS)O置為0,本系統可以應用到物聯網通信中,例如在智能家居環境下,將傳感器監測到的家用機器人的工作狀態推送到辦公室里的PDA上并顯示出來。后續工作還需要美化人機交互界面,形成更加人性化的布局。

    圖2APP客戶端運行界面圖3編輯、推送信息

    參考文獻:

    [1]閔慶飛,王菊,劉振華.移動系統可用性綜合研究框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2,29(2):421426.

    [2]曉丹.CNNIC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國手機網民達5.57億[EB/OL].[20150718] http:///Science/2015_02_04_308533.shtml.

    [3]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手機娛樂報告:網民平均每天“玩手機”158分鐘[EB/OL].[20150718] http://.cn/gywm/xwzx/rdxw/2015/201507/t20150710_52527.htm.

    [4]張月天,鄔偉,曾欣.當前互聯網幾種信息推送技術及其評析[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3(2):115119.

    [5]李博,黃芳.信息推送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研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3,9(6):15451547.

    [6]蔣黎黎,梁坤,葉爽.基于粒度計算理論的知識融合模型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2,29(10):36973700.

    第8篇: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范文

    中興通訊推出業界首款“超寬頻”雙模RRU提升邊緣頻譜效率30%以上

    專題:新一代寬帶移動通信創新技術專題導讀

    IMT-Advanced系統中的自組織網絡技術

    IMT-Advanced協作多點傳輸技術——信道互異性校準

    IMT-Advanced協作中繼的網絡編碼技術

    LTE-Advanced系統中繼技術進展

    中興通訊與美國CPES研發中心建立戰略合作

    IMT-Advanced跨層優化技術

    IMT-Advanced增強多媒體多播技術

    LTE-Advanced中的載波聚合技術研究

    LTE多媒體廣播多播業務關鍵技術研究

    分布式多天線技術研究

    LTE商用策略與挑戰

    廣西北部灣CDMA海面覆蓋研究

    基于奇異值分解的TD-HSPA+系統賦形算法研究

    具備云計算特性的業務交付平臺及其關鍵技術研究

    光正交頻分復用技術及其應用(2)

    2012年第1—3期專題征文

    2012年第1—6期專題計劃

    中國災備標準和產業發展現狀

    持續數據保護技術

    重復數據刪除技術的發展及應用

    網絡存儲系統容錯編碼技術進展

    一種廣域網環境下的分布式冗余刪除存儲系統

    云災備關鍵技術

    無線自組織應急通信網絡的入網管理

    無線自組織應急通信網絡的多信道介質訪問控制

    支持應急通信的認知網絡QoS技術

    信息空間的形成和發展

    10GPON技術發展應用

    下一代互聯網中名系統的研究

    物聯網與泛在智能(2)

    《中興通訊技術》2011年第1-3期專題征文

    訂閱通知

    深圳30周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展”,總書記親切視察中興通訊展示區

    中興通訊專利申請增量居全球首位

    《中興通訊技術》記載民族通信業15年技術創新之路——院士專家聚首話行業熱點謀產業發展促產學研合作

    中興通訊榮獲Frost&Sullivan“2010年PTN產品最具競爭力獎”

    專題:無線傳感器網絡的關鍵技術及應用

    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發展現狀

    傳感網分簇算法研究及其進展

    面向WLAN的無線傳感器網絡網關設備及其接入機制

    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網內信息處理技術

    傳感器網絡小波數據壓縮算法的設計與實現

    無線傳感網與因特網融合技術

    中興通訊正式新一代IPTN承載網絡解決方案

    車輛傳感器網絡研究

    無線傳感器網絡在國民經濟中的應用

    IPv6無線傳感器網絡的研究及其應用

    NGN領域的進展和展望

    中興通訊推出超大容量集群路由器全面采用自研芯片

    一種適用于寬帶無線城域網實時業務的分組調度算法

    100G以太網技術和應用

    新一代互聯網體系結構(2)

    中興通訊高級論壇舉行產學研共瞻通信趨勢

    中興通訊打造交流平臺專家共議產業發展趨勢

    2010年第1—3期專題征文

    第9篇:移動互聯網關鍵技術范文

    關鍵詞:關鍵詞:現代物流,物聯網技術,射頻識別技術,GPS技術

    中途分類號:TP3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言

        物聯網的發展將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大大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效率。物流關系著現代人生活的衣食住行,其發展關系著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廣泛推廣和應用物聯網技術,不僅可以完善和優化物流供應鏈管理體系,實現物流管理的合理化,而且在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帶動物流行業的全面發展,研究物聯網技術在物流行業的應用勢在必行。

    2. 物聯網及其關鍵技術

    2.1 物聯網的概念

        物聯網的概念起源于由RFID(射頻識別)對所有物品進行標識并利用網絡進行數據交換,進而實現智能識別和管理。經過不斷擴充、延展、完善,現在人們普遍接受的物聯網概念是指通過信息傳感設備,運用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等技術,按照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2.2 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物聯網的關鍵技術主要包括射頻識別技術,傳感技術,網絡與通信技術和數據的挖掘與融合技術。

    (1)射頻識別技術

        射頻識別也被稱為電子標簽,是利用射頻信號及其空間耦合傳輸特性,通過無線電信號實現對靜態或移動待識別物體的自動識別,并讀寫相關無線數據的無線通訊技術。信息讀寫設備向帶有電子標簽的物品發出射頻信號,激活電子標簽,使其憑借感應電流所獲得的能量釋放存儲在芯片中的物品信息,完成對物品的管理和控制。

    (2)傳感技術

        物聯網使用的另一項關鍵技術是傳感技術,作為信息獲取的重要手段,主要是通過傳感器、傳感節點和電子標簽等方式完成。集成化微型化傳感器,能夠嵌入到任何物體中,并協作對其進行實時監測,然后將采集到的信息無線上傳,從而實現泛在傳感。傳感節點具有感知、計算和通信能力,可進行數據采集、處理和傳輸。

    (3)網絡和通信技術

        物聯網中實現信息安全可靠的傳送,涉及到遠程通信和近距離通信兩個方面。遠程通信方面主要包括IP互聯網、2G/3G移動通信、衛星通信、互聯網的組網、網關等技術。近程方面主要包括WIFI、藍牙、ZigBee、RFID和UWB等技術。

    (4)數據的挖掘與融合技術

        P2P、云計算等分布式計算技術為物聯網提供了新的高效率計算模式,可以從海量的數據中及時挖掘出隱藏、有效的信息,同時還可以解決各種異構網絡或多個系統之間數據的融合問題,具有相對可靠的數據中心,能夠輕松實現不同設備間的數據與應用共享。

    3. 現代物流及其發展現狀

    3.1 現代物流的概念與特征

        現代物流(modern times Logistics)指的是將信息、運輸、倉儲、庫存、裝卸搬運以及包裝等物流活動綜合起來的一種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務是盡可能降低物流的總成本,為顧客提供最好的服務。

        現代物流的發展趨勢呈現出全球化、多功能化、系統化、信息化和標準化的特征,其中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的核心。現代物流具有技術現代化的特點,使得計算機技術、通訊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語音識別技術等得到普遍應用;組織網絡化的特點,使分散的物流單體形成網絡,以滿足現代生產與流通的需要;信息電子化的特點,即庫存與運輸不可控等風險大大降低,從而可以加強供應商、物流商、批發商、零售商在組織物流過程中的協調和配合以及對物流過程的控制;管理智能化的特點,這也需要計算機軟硬件的支撐。這些特點,主要借助借助物聯網實現,使其在物流行業的應用有了廣泛的前景。

    3.2 我國現代物流發展的現狀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物流業服務水平顯著提高,交通設施規模迅速擴大,技術設備更新換代,總體規模快速增長。但是,我國物流業尚存在無序發展狀態,在效率上,我國企業物流設施分建,降低了資源利用率,存在重復運輸、浪費嚴重的現象。在層次上,我國企業很大程度上仍把物流與運輸等同視之,認為物流就是把物品從此處運往彼處。

        因此,我國物流業的完善提高將會是一個漸進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采用物聯網技術取代傳統技術,并與其它信息技術相結合是現代物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4. 現代物流常用的物聯網技術

        在物流行業中,為了對物流中品種繁多、形狀各異的貨物進行識別、追蹤、計數、分類、揀選,常采用RFID技術、激光技術、紅外技術、藍牙技術等。為了對物流中移動、變換不定的物品進行定位、追蹤、監測,常采用GPS技術、GIS技術、RFID技術、車載視頻技術等。而感知、識別和監測特殊物品的性能及狀態時,常采用傳感器技術。

        在大范圍物流運輸的管理與調度中,常采用互聯網技術、GPS技術、GIS技術,并與數據挖掘技術、智能調度技術、優化運籌技術等結合,實現物流運輸、車輛配貨與調度管理的智能化、可視化。在區域范圍內的物流管理與運作中,常采用局域網網技術和無線局域網技術,并與ERP技術、自動控制技術、專家系統技術等結合,實現物流管理的透明化、專業化。在以倉儲為核心的物流中心的物流系統作業與運籌中,常采用現場總線技術、無線局域網技術并與自動控制技術、智能機器人技術、智能信息管理系統技術、移動計算技術、數據挖掘技術等結合,實現在儲貨物的智能調配,以及有限倉庫空間的最大利用。在網絡通信方面和智能平臺領域,常采用無線移動通信技術、3G技術、M2M技術、智能計算技術、云計算技術、數據挖掘技術、專家系統技術等。

        然而,現代物流系統是在一個移動中的復雜的大系統,在其作業中,既有存儲和移動,又有交換與分揀,既有包裝和組合,又有拆分與揀選。既有廣域的物流運輸與調度,也有局域的物流運作與管理,面對這些復雜、流動的物品,要實現在“物流”過程中的物聯網,需要多種技術的集成應用。

    5.物聯網技術在物流各環節的應用

        物聯網的概念脫胎于物流行業,其發展是跟物流行業密不可分的,將物聯網應用在物流行業可推進物流信息化發展,整合物流供應鏈環節,降低物流倉儲成本,并提高物流各環節的效率。

    5.1生產加工環節

        采用物聯網中的感知技術實現整個生產線上的在制品的數據采集和實時監控, 即將讀寫器植入在流水線中移動的物料、半成品、成品上,并設置信號處理裝置,它通過適當的方式將采集到的信息發送到物流管理中心。從而可以完成生產線的自動化運作,實現整個生產線上的在制品進行全程自動跟蹤和識別,加強了對質量的控制與追蹤,減少人工識別的成本和出錯率。

    5.2車輛運輸環節

        結合物聯網技術,根據地理位置信息和企業的實際狀況,給企業提供優化的物流運輸路線信息,輔助管理人員決策。將定位標簽貼在運輸車輛和貨物上,并與傳感器連接,實時采集運輸過程中貨物的溫度、濕度、壓力等必要信息,監測其狀態,當溫度過高或濕度過大等一切不利因素發生時,自動報警。然后將定位標簽GPS和GPRS和連接,對運輸途中的車輛、貨物實現定位,使企業能實時了解貨物目前所處的位置,將其數據實時上傳到物流服務中心,實現運輸貨物、線路、時間的可視化跟蹤管理。

    5.3物流倉儲環節

        借助于物聯網的射頻識別技術,對貨物在入庫、出庫、庫存的盤點過程中的信息進行采集,確認貨物相關信息。通過讀寫器自動識別各地貨源的電子標簽,按照計劃指定的庫位自動分揀進行存儲,并在物流中心作好相關的業務處理工作,這樣能使倉庫利用率達到最大。庫存盤點時,對已損壞、變質的貨物進行相關處理工作,并修改存儲貨物的信息,使庫存信息保持準確性。

    5.4配送分銷環節

        在這一環節,采用物聯網技術,及時準確的定位貨物,縮短了揀選分發時間,可以更加高效。在中央配送中心安裝閱讀器,自動識別各地運輸車輛的電子標簽上的內容,并將這些信息與發貨記錄進行核對以檢測出可能的錯誤,然后根據貨物信息自動分揀出應卸下的貨物,并將標簽內容更新為最新的商品存放地點和狀態,最后按照規劃的線路一路分發直到客戶手中。

    5.5銷售物流環節

        利用物聯網技術對銷售全過程進行有效控制和跟蹤,可以實現企業在銷售過程中的利益最大化。智能標簽可以監控某些時效性強的商品的有效期限,RFID系統可以利用在商店付款臺實現自動掃描和計費,從而取代人工收款,減少出錯。在物品售出后,結合物聯網強大的監控能力,對客戶提供物品跟蹤以及檢索服務,以防在流通中出現失誤以及質量問題,如果出現則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完善物流服務,提高客戶的滿意指數。通過物聯網,可以追蹤和分析每個客戶的信息,進而了解整個市場的走勢,物流企業可以預測物流需求和服務時機,從而使其更好地開展工作。

    6. 結束語

        本文主要選取物聯網及現代物流進行了一些針對性的研究工作,隨著中國物流產業的振興,將帶動物聯網技術將獲得巨大發展,預計未來幾年,中國物流領域的物聯網應用必將進入快速發展通道,同時,物聯網的應用也必將成為現代物流中信息的第一要素。

    參考文獻:

    [1]劉云浩.物聯網導論[M].科學出版社,2010:68-73

    [2]趙國慶.物聯網在物流運輸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商界(下半月),2010(6):165-165

    [3]國際電信聯盟.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R].北京:2005

    [4]中國產業信息網.中國物流行業物聯網發展研究報告(2011)[R].北京:2011

    [5]武曉釗,王繼祥.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業的應用現狀與發展前景[J].物流技術與應用,2011(2):53-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区一区二区|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无码| 在线观看成人网| 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电影| 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 五月天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成人韩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一级成人理伦片|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 久久成人无码国产免费播放| 久久电影www成人网|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成人欧美精品大91在线| 亚洲国产成人九九综合|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亚洲一成人毛片| 四虎影视成人永久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91成人免费版|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国产成人精选视频69堂| 成人a毛片在线看免费全部播放|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欧洲成人全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网站| 国产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成人tv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黄色在线|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