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簡述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簡述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方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簡述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方法

    第1篇:簡述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有限元法;手部;建模;生物力學

    1 有限元法的發展歷史及在人體生物力學中的運用

    1.1有限元法的發展歷史 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smethods,FEM)即有限元素法[1],是一種在工程科學技術中廣泛應用的數學物理方法,用于模擬并解決各種工程力學、熱學、電磁學、生物力學等問題。其基本思想是把一個由無限個質點和有無限個自由度構成的連續體劃分為有限個小單元體組成的集合體,用離散化的有限單元模型代替原有物體。通過對每個單元的力學分析,獲得整個連續體的力學性質。有限元法最早可上溯到20世紀40年代。現代有限法的第一個成功的嘗試是在 1956年,Turner、Clough等人在分析飛機結構時成功應用有限元法求解。1960年,Clough第一次提出了"有限元法"概念,使人們認識到它的功效。我國河海大學教授徐芝綸院士首次將有限元法引入我國,對它的應用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2有限元法運用于人體生物力學研究 1972年,Brekelmans[2]等首次報道將有限元分析方法應用于生物力學方面研究。80年代后,應用范圍逐步擴展到顱面骨、頜骨、股骨、牙齒、關節、頸椎、腰椎及其附屬結構等生物力學研究中。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分析工具的完善以及實踐的增多,有限元方法顯示了極大的優越性并已逐漸成為研究人體生物力學的重要手段。人體力學行為研究基本無法采用傳統的力學實驗方式來進行,因而有限元建模愈來愈成為深化人體認識的有效措施。基于有限元軟件日益完善的建模功能及兼融其它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CAD)軟件特性,真實再現三維人體骨骼、肌肉、血管、器官等組織成為可能,并在虛擬現實實驗中,通過材料賦值、幾何約束、固定載荷等過程,對擠壓、拉伸、彎曲、扭轉、三點彎、抗疲勞等力學實驗進行模擬,能求解獲得給定實驗條件下模型任意部位變形、內部能量變化、應力/應變分布、極限破壞等數據[3]。

    1.3有限元法在人體生物力學研究中的建模思路 有限元建模即建立為數值計算提供原始數據的計算模型,需要通過建立幾何模型、材料賦值、網格劃分、施加約束與載荷,最后進行求解等步驟實現,是有限元法仿真試驗最關鍵環節。摸型的幾何相擬性直接影響計算的結果,醫學有限元模型的建立首先需要獲得人體特定部位的幾何數據,數據可以從幾何參數設定、激光掃描、標本切片和磨片以及醫學影像圖像獲得。其中醫學影像法最為以無創的方式提供了高精度的人體解剖結構形態,基于醫學影像技術建模是目前人體有限元建模的主要手段,可以實現人體解剖結構的可視化乃至生物力學仿真的有限元模型。包括X射線、超聲、CT、MRI等途徑,其中CT掃描是主流方式,CT結合MRI是新亮點。

    通過X射線照片方式建模是指利用不同方位的多幅X射線照片獲得幾何數據重建三維模型,是一種經濟、可行的方式。但因信息獲取不完整,建模過程復雜,對研究者經驗要求較高,現行醫學有限元建模中應用較少。還有研究者基于超聲影像技術建模,如趙婷婷[4]等基于超聲建立了乳腺有限元模型;張桂敏[5]等在研究二尖瓣狹窄患者二尖瓣下游湍流剪應力變化方面,運用超聲影像圖像建立了二維有限元模型,為心瓣流體力學研究探索新的方法學途徑。目前基于超聲的有限元分析研究多集中在機械制造、土木工程等領域,并多采用二維有限元法分析,還沒有注意到與醫學相關的基本超聲影像技術的三維有限元研究相關報道。這或許是因為基于超聲影像技術的力學研究本就較少,三維、四維超聲的概念提出較晚,與重點應用在工程技術方面的有限元法結合運用更是鮮有。相較X線與超聲而言,CT/MRI圖像法在醫學有限元建模中應用更為普遍。MRI技術具有很高的組織對比分辨率、解析高以及無離子化輻射等特點,能清晰顯示人體結構的組織學差異和生化變化。基于MRI圖像能獲得細致的幾何模型。但MRI偏向于對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的分辨,對骨的分辨不如CT清晰。此外,目前國內常用的核磁共振機掃描層厚和掃描間距一般都在2mm以上,無法獲得更詳細的幾何數據,影響到重建圖像的清晰度精確性。基于CT掃描獲得幾何數據的建模的方法目前應用最為廣泛。CT根據密度不同來確定信號的強弱,可以通過調節掃描條件,使任何復雜形態和各種密度的組織都有較高的分辨率,適用于任何復雜形態和各種密度的三維結構。可清晰顯示骨與軟組織的邊界,通過醫學成像系統能獲得骨骼比較準確的幾何數據,其不足之處在于對軟組織的分辨率相對較低,無法從醫學成像系統獲得準確的肌肉、韌帶、腔等組織幾何數據,須參考相關解剖資料。CT/MRI數據重建的三維模型,能夠真實的再現被掃描對象的表面特征及內部結構,CT的空間分辨率高于MRI,CT對骨組織與軟組織邊界顯示更為清晰,而MRI的對比分辨率高于CT,特別是軟組織對比明顯優于CT。通過CT結合MRI法將能融合二者優勢,但對研究者圖像處理技術有更高的要求。通過文獻檢索發現,目前CT提取骨組織結合MRI提取軟組織方法的研究報道較少。徐志才[6]等基于CT影像數據構建了包含股骨、脛骨和腓骨的實體模型,并基于MRI影像數據構建了包含股骨軟骨、脛骨軟骨、內外側半月板和內外側副韌帶的三維實體模型。將CT和MRI影像數據進行配準融合,獲得包含骨性和非骨性結構的膝關節三維實體模型。

    2 有限元建模的常用軟件

    人體生物力學有限元模型的精確性對有限元分析結果的合理性有直接影響。三維重建技術與有限元方法及其他虛擬現實技術的結合是未來發展的方向,這有賴于這些集成強大圖像處理功能的有限元軟件的發展。常用的建模輔助軟件有:MIMlCS、MATLAB、CAD、Geomagic Studio等軟件。其中最常用的是MIMlCS軟件,它的FEA模塊可以將掃描輸入的數據進行快速處理建立3D模型,然后對表面進行網格劃分以應用在有限元分析中。它還可基于掃描數據的亨氏單位對體網格進行材質分配。MIMICS的網格重劃功能能方便地將不規則三角片轉化成趨近于等邊的三角片,顯著提高STL模型的質量和處理速度,對輸入數據進行最大限度的優化,目前版本已發展到MIMICS17.0。現常用有限元軟件有:Ansys、ABAQUS、NASTRAN、COSMOS等。其中最常用的是Ansys軟件,目前版本已發展到Ansys15.0。

    3 手部三維有限元的運用進展

    手部因其解剖結構復雜、運動靈活精細、力學分析困難的周圍組織對手部力學因素有重要影響等方面原因,研究較人體其它部位明顯偏少。在工程領域方面,楊德偉[7]等基于CT掃描數據結合ABAQUS軟件建立了手抓握模型。幾何模型通過人手CT掃描后簡化處理得到,建立的手模型簡化為以皮膚、肌肉、神經、血管等軟組織為整體的軟組織模型和手部骨骼模型兩部分,手部復雜的組織結構未曾細化。抓握功能通過參數約束、程序運動規劃控制下實現,而并非基于神經肌電活動模擬,也非通過骨、肌肉施加荷載得到,本模型在工程領域有一定實用價值,但遠不能滿足醫學研究的需要;陳志翔[8]等在研究機器人虛擬手過程中,通過參考手部解剖結構,建立手部肌肉模型,并以程序設計約束指間運動關系,通過控制肌肉收縮量來實現手指運動,較好的擬真了手指運動機理。但模型基于數學方程人為控制,而非通過人手實際解剖結構獲得。在醫學領域方面,Carrigan等[9]通過CT掃描,最先建立了包括韌帶、軟骨、8塊骨骼在內的手腕關節復合模型;國外的Ko等和國內的郭欣等[10]都建立了腕管的三維有限元模型,為進一步探討腕部結構的力學行為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平臺;Anderson等[11]最早通過腕關節三維有限元模型模擬了創傷性關節炎病理改變;Bajuri MN[12]等通過CT掃描,參照診斷標準,建立了首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腕關節三維有限元模型。國內其它學者也以解決臨床問題為出發點,對手的部分結構三維有限元模型的建立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如孟立民[13]建立了第一、二掌骨和大多角骨三維有限元模型,并模擬Bennett骨折和微型外固定器外固定及克氏針內固定治療情形,研究兩種治療方法優劣問題;董謝平等[14]以中國力學可視人原始資料為依據,構建帶軟組織的正常手腕和佩帶腕保護器手腕的三維有限元模型,驗證了腕保護器防護腕部骨折的有效性;顏冰珊等[15]建立了正常下尺橈關節三維有限元模型研究了前臂橈骨骨折的臨床問題;張浩[16]等基于現有個人電腦平臺,建立了腕關節有限元模型,進一步證明利用醫學圖像處理軟件和三維重建軟件準確、快捷地構建腕關節的三維有限元模型有可行性。

    4 小結

    手部建模是虛擬現實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在工程領域主要是機器人手的擬真研究,尤重抓握功能,在醫學領域更多涉及腕關節這一部分結構,囊括手部骨骼、關節、肌肉、韌帶、筋膜、血管、神經、皮膚等組織結構較完整的手部有限元模型尚未見諸報道。手部的骨骼、關節數目較多、相互關聯較復雜,是一個復合性的機械結構,在建模時要同時考慮到骨骼、關節面、韌帶、肌腱及其它周圍組織在生物力學中的作用。目前,手部有限元建模研究較人體其它部位少,還沒有形成較完整、成熟的模型,更沒有統一的建模標準。如何將三維可視化手建成物理手的有限元模型是現階段研究難點,也是實現虛擬生理手模型建立的必然階段,相信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及多學科更好的融合,手部有限元模型研究將有更為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江見鯨,何放龍.有限元法及其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1.

    [2]Brekelmans Wam,Rybicki EF,Burdeaux BD.A new method to analyze the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keletal parts[J].ACTa Ortho Scand,1972,43:301-305.

    [3]Ibarz E, Herrera A,Mas Y, et al.Development and kinematic verification of a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the lumbar Spine:application to disc degeneration[J].Biomed Res Int,2013,7(5):185.

    [4]趙婷婷,嚴碧歌.有限元仿真分析超聲彈性成像[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11,28(1):138-141.

    [5]張桂敏,石應康.與多譜勒相結合的人體二尖瓣狹窄下游湍流剪應力二維有限元分析[J].醫用生物力學,2001,16(4):203-209.

    [6]徐志才,胡廣洪.脛骨模型對膝關節有限元分析結果影響的探討[J].數字醫學研究與應用,2014,4(9):69-72.

    [7]楊德偉.基于ABAQUS的三維有限元抓握手模型的建立與研究[J].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2013,42(11):18-21.

    [8]陳志翔.虛擬人食指肌肉控制及運動約束研究[J].計算機科學與探索,2013,11:1040-1047.

    [9]Carrigan SD, Whiteside RA.Development of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carpal load transmission in a static neutral posture[J].Ann Biomed Eng,2003,31(6):718-725.

    [10]郭欣,樊瑜波,李宗明.掌向拉伸力作用下腕管的三維有限元分析[J].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報,2007,26(4):561-566.

    [11]Anderson DD,Deshpande BR,Daniel TE,et al.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model of the radiocarpal joint:distal radius fraCTure step-off and stress transfer[J].Iowa Orthop J,2005,25:108-117.

    [12]Bajuri MN,Kadir MR,Amin IM,Ochsner A. Biomechanical analy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of the wrist joint [J].Proc Inst Mech Eng H,2012,226(7):510-20.

    [13]孟立民,蘇嘯天,張銀光.微型外固定支架和克氏針治療Bennett骨折的三維有限元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16(9):1626-1630.

    [14]董謝平,王冬梅,何劍穎.腕保護器抗沖擊載荷的有限元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1,15(30):5531-5534.

    第2篇:簡述人體工程學的研究方法范文

    關鍵詞:采礦工程 實驗教學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2(c)-0230-02

    Abstract:Mining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experiment teaching to train students for mine construction and production of the overall cognition and for different mining design ability, and the future in the field of ability in practical work has vital ro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xperiment teaching for the specialty and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s, and has obtained certain achievements through practice.

    Key Words:Mining engineering; Experimental teaching; Teaching mode

    采V工程專業是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工科專業,該專業對于學生對礦山的整體認知和系統認知有很高的要求。該專業的實驗教學對于培養學生這方面的能力有很好的承上啟下的作用。作為長期從事采礦工程專業實驗教學一線的老師,在該專業的采礦學開拓系統、采礦工藝,礦山壓力與巖層控制中的采場上覆巖層移動規律實驗,井巷工程的巷道施工、硐室施工、交叉口施工等課程的教學中體會到了很多不盡合理的地方并進行逐步的改進。

    1 采礦工程專業實驗教學現狀

    新疆工程學院是一所2012年完成升本的工科應用類本科院校,其中采礦工程專業是隸屬于采礦系的一個教學單元,實驗課程有礦井開拓系統實驗、采礦方法及采區巷道系統和生產系統實驗、采場上覆巖層移動規律實驗、相似材料模擬實驗、巖石抗壓強度試驗、鉆眼爆破施工工藝、交叉點及施工方法、開采引起地表與覆巖移動與破壞實驗、礦井氣候條件及通風阻力測定等實驗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每門專業課的實驗教學僅僅圍繞本課程的課本內容講解和設計,完全依附于課堂教學,和其他專業課交集很少,這與采礦工程的專業特性是不相符的。礦物開采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就像人體的血管系統一樣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精密體系。它的所有專業課程必須體現它本身的這一特點。同樣,采礦工程各專業課的實驗教學也必須體現這一特性。但在該校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是相互割裂的,沒有融會貫通。比如在采礦學的開拓系統實驗課中,往往只涉及立井、斜井、平峒、綜合,單水平、多水平系統的模型展示,而沒有將其與礦壓、掘進施工、通風、爆破安全等課程進行相關知識點的鏈接。掘進施工與礦壓、通風緊密相關,在實驗模擬是只講施工方法,但每種方法與礦壓、通風的關系又不涉及。這種缺陷貫穿于整個采礦工程專業實驗教學環節中,造成學生掌握的知識點也是割裂的,無法融會貫通,對礦業開采無法形成系統整體的概念,對將來畢業設計、生產實習以及現場工作會造成很大障礙。

    (2)實驗教學課時太少,過程僵化。該校采礦工程實驗課一般就是2個課時,這么短的時間嚴重限制了實驗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授課方式。實驗教師只能簡述一下實驗原理和儀器使用,學生也是在準備不足的狀態下匆忙連接儀器,粗略地完成實驗內容,教師也沒有充分時間對實驗過程進行控制。很多學生還沒摸到儀器,就到下課時間了,這樣學生就失去了對實驗課的興趣,教師也沒有成就感,形成惡性循環。

    實驗課程的授課模式也是以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教師一直在講,在示范,學生被動地聽,簡單地模仿。教學過程沒有交流、沒有討論、沒有活躍的學習氛圍。

    2 對實驗教學的重新設計

    (1)把每門專業課涉及的實驗課與其他專業課的實驗內容進行有機的聯系,消除以往割裂的狀態。比如在講授采礦學的礦井開拓系統模型課上,可以將每種開拓方式下對礦山壓力的適應模式穿來,使學生形成系統而立體的概念,這樣,在學習礦山壓力這門課時,就會自然將開拓系統融合進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再比如進行巷道位置選擇及斷面形狀模型展示時,將不同巷道位置、不同巷道形狀的選擇與開拓系統和礦壓分布的關系一一書面展示,并由實驗課教師詳細講解,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這樣,就要求每門專業實驗課的教師在熟悉該課程的教學內容外,對其相關專業課程的內容也要深入了解,這樣才能將關聯知識點有機結合,系統地講解。同時,要求有足夠的課時量來保證增加內容的有效講解。還有就是要增加模型設備的投入,每門實驗課增加一些相關課程的實驗設備,現場就可以進行關聯知識點的直觀學習。

    (2)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傳統的實驗課教學模式,往往是教師先講解實驗原理,然后示范實驗過程和儀器使用,學生分組操作,得出實驗數據,填入實驗報告。這種方式以教師為主體,學生被動地模仿,一方面學生參與度低,沒有積極性,另一方面,達不到激發學生創造能力的目的。為了消除這個弊端,回歸實驗課的本質,可以將目前成熟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入實驗課教學。即以學生為主體,教師適當參與指導。從學生的角度來設計實驗過程,充分激發學生本身的求知欲、好奇心、創造感。

    比如礦山壓力模擬測試,由學生自主查詢資料,來模擬一個現場的掘進工作面或采煤工作面,然后根據工作面實際情況來設計礦壓測試內容。每人提供一個初步的提綱,教師來進行審閱,提綱內容必須包括實際工作面的地質、斷面等數據,測礦壓的目的是為掘進設備選型服務,還是為掘進工藝設計服務,是預測初步來壓,還是為加強支護提供數據,一定要明確。

    這一步完成后,學生就會進入一個現場的環境中,會主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答案在實驗課現場的設備操作過程中可以獲得,學生會積極主動地、帶著目的性地進行實驗課的實際操作。不僅掌握了儀器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儀器做出的數據是用來干什么的。極大地提高了實驗課的綜合效果,并且為學生將來在工作現場實際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 結語

    通過對實驗課的教學革新,采礦專業各專業課程的實驗課都有了很大的改觀,教師的知識面廣了,過去實驗課的弊端逐步減少,每個學生都能主動參與,而不是一人做大家看,實驗報告雷同的消極被動的情況。

    實驗課是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回到感性認識的一個循環往復的螺旋上升的提高過程,如何將實驗課過程精心地設計,以達到這樣一個過程,需要我們廣大實驗課程教師及相關專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 張運楚.高校試驗教學中創新教育現狀與對策[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2(2):2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好男人社区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教育视频在线观看 | 麻豆成人精品国产免费| 成人毛片手机版免费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免费国产成人高清视频网站| 日本在线观看成人小视频 |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88aa四虎影成人精品|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不卡|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 成人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看黄20分钟|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尤物|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下载|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特级黄毛片在线成人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