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人體工程學報告范文

    人體工程學報告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人體工程學報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人體工程學報告

    第1篇:人體工程學報告范文

    關鍵詞:多媒體設備 安全人機工程學 人機學參數

    1、引言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和通訊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學模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現代教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多媒體講臺以其功能多樣操作簡單等特點,廣泛應用在多媒體教室、語音室以及學術報告等各種教學以及學術交流場所,并逐漸成為了大學課堂內必不可少的教學設備。多媒體教學越來越頻繁,重要性愈加顯現,我們看到了多媒體教學設備的身影越來越多的出現在大學的教學過程中,但是多媒體設備大規模的投入使用勢必會伴隨著大量問題的產生,而這些問題可能會影響到教學的正常進行,反作用于教學質量。因此,針對多媒體設備進行調查研究,并提出有創新性和建設性的改進方案,利用人機工程學的原理,對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改進,優化組合方案,提高利用率十分有必要。

    2、研究背景

    多媒體講臺又稱多功能講臺與傳統講臺相比:它克服了傳統講臺外形笨重、功能單一、防盜功能弱等缺點;多媒體講臺內可置多種多媒體設備和中央控制系統,能夠智能控制投影儀的開關和幕布的升降,極大地改善了教學環境,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為現代教學的信息化創造了有力的條件。

    2.1 多媒體講臺的功能要求

    多媒體講臺是集講臺、電腦、功放、中控系統等為一體的教學設備,基本功能有:

    2.1.1 人性化中央控制臺

    多媒體平臺所有設備的操作均可在中央控制臺上完成,(如電腦開機按鍵,投影開機按鍵、手提電腦外接音視頻設備、網絡聯接等),使用起來應簡單、方便,不用彎腰低頭即可實現。

    2.1.2 大容量內部空間

    講臺內應能合理放置電腦主機(或手提電腦)、鍵盤鼠標、中控系統、顯示器、話筒、音頻功放、教學終端等多媒體設備。

    2.1.3 一臺多用

    多媒體講臺應能在所有設備使用的狀態下,仍能在臺面上放置教材、教具、教學儀器等以及進行實驗演示。

    2.2 現今多媒體講臺的主要規格

    現在市面上的多媒體講臺雖然具體細部結構不盡相同。有封閉式的,有開放式的;有翻蓋式的,有推拉式的;有功能高度集中的,也有簡約型的;鼠標鍵盤有放在臺面上的,也有放在專門托盤上的等等。在產品規格上,長度從840~1400mm 不等,寬度為700~770mm,高度絕大部分是900mm,也有1000mm 的。從外形上,可以分為兩大類型:

    2.2.1 臥式講臺

    所謂臥式講臺,既是講臺的長度尺寸比高度尺寸大的多媒體講臺。大部分學校使用的是此類多媒體講臺。

    結構特點:導軌導向,輕輕推開即可使用;有足夠的平面放置筆記本電腦、教案教具,還能做演示實驗。

    使用分析:這類講臺功能齊全,臺面上設有中控面板,使用方便,而且臺面面積較大,可以放置各種教學用具和筆記本電腦。電腦顯示屏傾斜設置,便于教師站立授課時觀看和操作。但是,這類講臺的外型高度都只有900mm,且鍵盤和鼠標只能放置在講臺內部的離地高度只有不到700mm 的平面上。這個高度對于坐姿工作者來說是符合人體工程學的,但是對于需要站立講課(便于與學生互動交流)的教師來說確是太矮了,這就致使教師不得不彎腰駝背或者側腰低肩去使用鼠標和鍵盤來進行教學,結果是給上課的教師帶來腰、背、肩、頸部酸痛甚至勞損,危害教師身體健康。

    2.2.2 立式講臺

    所謂立式講臺,既是講臺的長度尺寸比高度尺寸小的多媒體講臺。

    結構特點:桌面空間設計緊湊,鍵盤置于內嵌式蓋板內,鼠標置于臺面。且講臺高度較高。

    使用分析:這類多媒體講臺總體體積較小,與臥式講臺相比,臺面面積較小,不適合擺放些教學用具。但其鼠標和鍵盤均放置在足夠高的臺面上,故站立使用時無需彎腰或者側腰,自然抬手就能操作,比較符合人體工程學。故此類型講臺不太適合日常教學,更適合做報告

    3、調查研究

    通過初期的調查研究,我們遴選出了最細代表性的10個問題,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進行針對性研究。以下是調查問卷相關數據的統計匯總整理分析以及在使用過程中,使用者對于多媒體設備曾出現的問題進行的反饋(如圖1):

    (1)投影儀存在受到燈光干擾的情況,在投影使用過程中,需要關閉照明燈光或是窗簾配合;

    (2)多媒體設備存在設計不合理,使用不方便,部分功能缺失,以及容易造成意外傷害的問題,建議對部分結構進行重新設計;

    (3)多媒體人機交互界面需要改進,兼容性差,故障率高,系統的智能性和可靠性需要提高;

    (4)多媒體設備存在易老化,抗疲勞能力差的問題,部分設備出現過短路燒毀的極端情況,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避免被傷害。

    可以發現,大部分的人對于多媒體設備的工況都不滿意,多媒體教學設備的改進空間很大。

    4、問題分析

    4.1 多媒體設備易出現的問題

    查閱相關資料,通過研究資料和第一手的數據,并對所有的多媒體教學設備進行分析后,結論如下:

    多媒體講臺最易出問題的地方是:

    (1)合頁。由于合頁是活動連接件,較重和經常開啟的使用特點要求固定合頁的板材必須進行加強設計,而且要使用高強度的合頁,而高強度的合頁價格要高出許多,所以很多廠家都未采用,而使用小的、便宜的合頁;

    (2)滑道。主要體現在使用滑道的大小、厚度、強度及工藝上,價格差距也較大,好滑道經久耐用,不好的滑道常出問題。其結果是使用不到一年就開始損壞。

    (3)門鎖。鎖的設計結構千差萬別,質量差距較大,價格也同樣,選用不同結構及質量的鎖直接影響到本產品的質量;

    (4)加工時粗制濫造,由于虛焊或假焊造成產品的脫焊;

    (5)噴塑工藝較差,質量不過關,使用一段時間后表面脫落。

    4.2 校園內多媒體設備常見問題分析

    在對校園內的多媒體設備進行了調查研究之后,從安全人機學的角度分析了他們的優缺點,得出如下結論:

    校園內的各型號多媒體設備普遍存在的問題:

    (1)顯示器設置角度不合理,不能使教師看清屏幕,教師需要彎腰閱讀和操作,比較費力;

    (2)鼠標和鍵盤的使用不方便,操作時間久了使用者會感覺很累;

    (3)版面設置不合理,存在部分功能鍵失效的情況,按鍵太多,主次不分明,操作不方便;DVD的使用很不方便,需要打開底下的機柜,才能夠使用;

    (4)講臺下部容納腳的空間不夠,坐姿站姿都不舒服;

    (5)多媒體講臺設置不合理,學生來回跑動時易被磕碰,造成安全隱患;

    (6)機柜的門開合很不方便,有縫隙,存在將U盤,鑰匙等物品掉入機柜內部的情況,同時存在機柜門過重,使用不方便,易出現安全隱患的問題;

    (7)投影儀的投影效果受到環境因素影響很大,尤其會受到光線,風以及所投射內容的影響,部分投影儀被燈擋住,會部分影響到投影的質量;

    (8)滑道結構在使用一年后,很多都會損壞,損壞率較高;

    (9)部分投影儀在使用的過程中需要進行手動操作,步驟繁瑣,有受傷風險。

    5、改進設計

    考慮到必須提高多媒體設備的實用性,耐用性,融合性,通用性,易操作性等多方面性能,我們對多媒體設備做了部分修改,并重新設計設別,加入新鮮元素進行搭配,整個系統的設計主要針對多媒體設備的機箱和輸出顯示系統進行改動,以求達到最大程度得符合人機工程學相關參數的目標。

    在對外輸出顯示方面,我們決定取消投影儀,以數碼板代替投影儀。多媒體上的內容可以通過數碼版顯示,同時數碼板上可以用馬克筆寫字,這樣就可以部分代替黑板的功能。通過這種設計,我們就能克服多媒體信息輸出顯示的問題,同時能夠提高黑板的利用率,突出人機交互性和多功能性。

    在針對機箱的改進設計中,我們將機箱變得輕巧,堅固,實用,耐久。對顯示器的位置和角度進行重新設計,對整個機箱的尺寸及角度設計都在人機工程學的背景下進行。力圖確保對人機學的最大實現,保證舒適性和實用性同時兼顧。

    5.1 數據分析

    我們的所有人體數據全部參考國際GB3975-83《人體測量術語》和GB5703-85《人體測量方法》。

    所需數據(單位mm):

    身高:1678

    肩高:1367

    臂長:775.236

    立姿眼高:1568

    肩寬:375

    手功能舉高:2003

    注:以上數據為全國男性人體參數均值。

    5.2 尺寸設計

    5.2.1 機箱設計(如圖2)

    Step1:計算屏幕面AB傾斜角度。

    在設計斜面角度時,需要用到人體學參數視野,這里我們以靜視野為準。查閱相關資料,人眼在垂直面內的靜視野最大范圍角度為120°,以水平線為準,最大仰角50°,最大俯角70°;最佳有效視野為俯角40°。在此,我們取俯角分別為30°和60°,既在視野范圍內,也在最佳俯角附近。經過計算,我們得到斜面傾斜角度為45°。在此角度下視野范圍較大,較為符合人體學參數。

    Step2:計算BC面長度x3.

    斜面BC的設計需要用到人體立姿手功能區域。我們通過查閱相關文獻,得到我國男性平均臂長為775.236mm,最適作業區域角度范圍為37°~61°.通過解三角形OBC,我們得到斜面BC長為322.36mm。

    Step3:計算臺面高度。

    通過臂長及角度,我們可以算得高度X4=619.13mm,,從而x5=1367-619.13=747.87.最后,x1=x5+x2*=747.87+260*cos(45°)=931.72.

    Step4:臺面前后厚度的設計。

    由以上數據,可以算得x6=x2*cos45°+臂長*(cos37°-cos61°)+補足量30=425.336.

    Step5:臺面寬度的設計(如圖3)。

    查閱相關文獻,人體側面作業域最適角度角度為34°,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寬度=肩寬+2*臂長*sin34°=375+2*775.236*sin34°=1242mm.

    5.2.2 數碼板及黑板設計

    黑板由兩部分組成:數碼板與教學白板。

    (1)黑板長度設計:

    以標準教室為例,假設最后一排距黑板9m,查閱相關資料,人眼左右視野范圍為15~20,即可計算得到:

    黑板長度為2*9*tan20=6.55m

    (2)黑板高度設計:

    由前文部分得出,黑板下端距地面747.87mm,手功能舉高2003mm,故黑板寬度為1255.13mm(如圖4)

    5.3 材質及特點介紹

    為了保證機箱整體的性能以及滿足我們賦予其的各項功能,我們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現階段多媒體設備的使用情況,材料的功能和特點,規模化生產的可行性等多方面因素,特此做出以下要求:

    (1)采用優質冷軋鋼板,全封閉結構,防塵、防盜、防火、防潮,散熱良好,表面經酸洗、磷化后靜電噴塑等工藝,平整美觀;

    (2)結構設計合理,產品開啟后無前突,左右水平對開分拉式結構必須采用直線分拉軸承設計,計算機、顯示器、筆記本電腦、中控、視頻展臺、功放、教案等相關設備及物品能夠合理擺放,滿足用戶使用上的要求;

    (3)配件質量有保障,配件應為業界知名品牌產品。滑道應采用高強度的三折疊滑道,軸承應采用直徑不低于16mm的直線分拉軸承;

    (4)產品加工精度較高,各個板面接觸面間縫隙不大于2mm且均勻分布,鎖的安裝孔采用模具加工,與配件間隙不大于1mm;

    (5)各門及活動部件靈活、順暢,開啟、關閉容易;上蓋縫隙處有密封式設計,防止粉筆灰落入內部;有接地螺絲及內部走線槽設計;

    (6)表面處理平整無凹凸,塑模無脫落、有質感;

    (7)配套件齊全。有可供選擇的多媒體中控版面和一體化多功能接線盒或接線板等,方便筆記本電腦等外接設備使用。

    同時,對于整個多媒體的外觀質量以及內部質量,我們做以下要求:

    (1)要求講臺柜體表面必須保證噴塑均勻、厚薄一致、過渡自然無滴墜現象,同時確保柜體表面無劃痕,無顆粒和凝固物;

    (2)要求合適的邊角,須保證邊角打磨均勻、圓潤,同時確保邊角美觀無銳角;

    (3)要求孔位的位置和大小不出現遺漏、多開或錯開孔位等情況;

    (4)要求拼裝后整體效果合格,拼裝后各構件應緊密,間隙細小且均勻;

    (5)要求導軌的質量合格,導軌要伸縮流暢且無雜音。

    (6)要求減少磕碰,確保老師在使用時不會受傷,不會有礙事的感覺。同時減少空間使用,使得講臺更加寬敞。

    (7)要求顯示屏的大小,角度,以及鍵盤和鼠標的設置位置符合人機工程學原理,以減少使用時的疲勞,增加使用舒適度。

    (8)要求考慮人性化設備的設置,增加抽屜,掛鉤等便利設施,方便教師使用,提高了設備的舒適性。

    6、結語

    在現今社會,多媒體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地位越來越重要,這使得老師的授課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習慣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所以,將多媒體設備的設計和使用納入安全人機工程學的考慮范圍,將大大增加設備的整體安全性,可靠性以及實用性。

    參考文獻

    [1]Fu-Chung Wang,Paul K.Wright,Brian C.Richards.A Multidisciplinary Concurrent Design Environment for Consumer Electronic Product Design[J].CONCURRENT ENGINEERING,31 July 1996:347-359.

    [2]Sohrab Saadat,Shujun Zhang,Trevor Gaunt,Kevin Hapeshi. ARE STUDENTS AWARE OF ERGONOMICS OF COMPUTER USES?[J] World Automation Congress (WAC),2006,July 24-26.

    [3]陳小艷.多媒體講臺的人機工程學探索[J].大眾科技,2011,5:171-172.

    [4]吳俊華,王逢瑚.多媒體講臺及相關設備[J].Furniture 家具,2010,2:89-91.

    [5]李丹,韋小娟.工程機械設計中人機工程學的應用[J].煤炭科技,2008,2:56.

    [6]閆梅.人機工程學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職業與教育,2008.03:64.

    [7]趙江洪,賴維鐵.關于人機工程學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J].湖南大學學報,1988-5-12:74-79.

    第2篇:人體工程學報告范文

    關鍵詞:健身器材、老年人、設計

    中圖分類號: S611 文獻標識碼: A

    一、引言

    2014年全國老齡辦了《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總結到中國的人口老齡化人口基數大、老齡化速度快、老齡化超等我國老齡化的特征。在養老、醫療等建設方面我國面臨諸多挑戰,與之相對應老年人的健身器材的開發與設計并未得到足夠的重視。關注老年人健身器材產品設計利于我國老年老年人產業的積極發展。老年人健身產品的開發設計與老年人生活息息相關,直接關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對減輕社會醫療養老壓力同樣有積極影響。從商業的角度出發 “銀潮”帶來了具體的商業潛力,根據相關研究我國的老年人市場有高速發展的基礎,相關產品及設計缺口規模在5000億元以上并呈現每年遞漲的趨勢。設計的核心是人的需求,相對弱勢群體的產品設計對開發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計必須兼顧產品生產的需要和使用群體的生活特點和心理生理需求。目前我國市場上針對老年人群體生理心理需要的健身器材開發仍然處在起步階段。我國健身器材制造商蓬勃發展,但在設計方面尤其是針對特殊群體的產品設計需要更多依賴發達國家的經驗。國內市場老年人健身器材整體解決方案,設計構建外國授權的居多,急需真正適合中國老年人體質、精神需求、運動習慣的設計。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方面出發,老年人健身器材產品設計原則都有更深層次研究的必要性。

    二、研究對象分析

    (一)健身器械的分類

    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健身器材的分類有所不同。從放置空間的角度健身器材分為室內健身器材和室外健身器材,室內健身器材減少了氣候時間地點對使用者的限制,室外健身器械的推廣有利于更多老年人解決健身問題符合我國的人口等基本國情。從功能的角度分為有氧健身器材和無氧健身器材,有氧器械提供的有氧運動是指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鍛煉,它的特點是強度低、有節奏、持續時間較長。無氧器械提供的無氧運動指肌肉在“缺氧”的狀態下高速劇烈的運動,無氧運動特點有運動時氧氣的攝取量非常低,由于速度過快及爆發力過猛,人體內的糖分來不及經過氧氣分解,而不得不依靠“無氧供能”。從使用對象的角度分為兒童健身器材、一般健身器材、老年人健身器材。

    (二)老年群體的身心特點

    從社會發展的情況,在國際慣例中65周歲及以上的人定義為老年人,根據我國的現實情況我國定義60歲以上的人為老年人。

    (1)老年人生理特征分析

    衰老是生命體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不可逆的,伴隨人類年齡的增長衰老的外部形態主要體現在腿腳無力、視力下降、耳聾、駝背等等。另外老年人的體質也越來越差,容易得病,且身體損傷后不容易恢復。軀體和各系統生理功能逐漸在減退和衰老,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從視覺、聽覺、知覺、感覺、記憶、思維、性格、情緒等諸多方面都有相應程度的變化。

    (2)老年人心理分析

    老年人群體具有類似的心理特點比如依賴家人與家庭渴望得到家人的認可;記憶力衰退,文字語言能力的下降,除了生理疾病以外,半數以上的老年人因離退休、單調松弛的日常生活、自身病痛、喪偶、家庭失和、經濟困難等造成心理上的各種消極情緒,主要有孤獨感、抑郁感、衰老感、老而無用感等。

    三、老年人健身器材產品的設計原則

    (一)安全性原則

    老年人群體中大部分人對健身抱有極大的熱情正是希望保持健康的體魄和愉快的心情,在健身器械的設計中,如何讓老年人安全的達到生理心理上的鍛煉效果是設計者最先考慮的問題。首先,在器材的使用難度上要考慮老年人的運動強度,遵循運動生理學的相關知識。例如在室內器材的設計中,老年跑步機的是較為理想的也是普及率最高的器材,老年人群體腿腳力量較差,在跑步機開始時需要更多的熱身時間,同時在整個過程中心率應保持在靶心心率的80%以下;跑步機的坡面傾斜度的調整應在安全范圍內,同時傳送帶的材質必須充分防滑;防摔夾的設計較一般跑步機應該更加敏感,一旦發生意外跑步機的停止應留有更多的緩沖時間。其次,人體工程學的相關研究要得到設計者的充分重視。例如室外器材“太空漫步機”的設計中,許多老年人在使用該器材時如掌握不好發力程度易產生腿部或者腰部拉傷,在失去重心的極端情況下講老年人甩出器材造成摔傷。故在設計時限位裝置必不可少,“太空漫步”的雙腿支持板可以設置在50度左右防止老年人肌肉勞損。健身器材的造型設計盡量簡單且倒角圓滑,盡量不用復雜的零部件,避免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被劃傷。踏板的材質可選用輕質堅固的鋁鎂合金材質,避免器材使用時慣性過大老年人難以控制。另外,在鍛煉效果上健身器材的設計必須有針對性。例如在功率自行車的設計中,為提高老年人的心肺功能提供有目的的鍛煉,可以在音樂節奏的選擇上控制面板燈光節奏上和以及運動阻尼上講運動強度保持在有氧運動的范圍。

    (二)通用性的原則

    在對室外健身器材進行設計時,需要考慮各個地區人口在人體尺寸上的差別,不同地區的人體尺寸由于種族、生活習慣和飲食的不同,每個地區的人體基本尺寸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健身器材在設計時應參考各地區相應的人體尺寸特點做為尺寸設計的依據。室外的健身器材經常設置在小區內,面向廣大居民,使用者主要是小區全體居民,所以對于健身器材在尺寸方面進行設計時,根據國標中人體水平尺寸、立姿人體尺寸、坐姿人體尺寸等相應尺寸,選取第五十百分位數的人體尺寸進行設計,做到滿足大多數人的使用要求。健身器材有其特殊的作用既是受力也是施力單位把手、扶手、拉環、座椅等部位符合人機尺寸和人體的各種自然曲線,使鍛煉者感到舒適的同時減少健身器材對身體的損傷。優秀的設計增加了使用者進行訓練效率,使運動者在舒適放松的條件下安全的健身,適合更多的老年人。

    (三)適當性原則

    人機系統一般是由非常復雜的、多方面的工作組成。不同的工作需要安排人和機器去完成,有的適合人去完成,而有些更適合機器去做。人機功能匹配的重要原則之一是機器和人各得其所,取長避短。老年人需要的人機系統,需要了解老年人和產品各自的長處和短處,盡量通過產品的長處來彌補老年人的短處。如同設計助聽器一般,各個年齡比例的功率放大頻率不同。老年人處于特殊的群體地位,不能與普通的人機產品一概而論,應該注意到其特殊之處,在設計老年人產品室要多注意老年人的生理與心理特點,滿足其特殊的群體需求,化繁為簡,減去不必要的功能。例如大多數老年人對器械的大負荷訓練要求較少,可將此功能縮減同時增加了器械的安全性。根據人類衰老的發展規律,老年人由于眼睛耳朵以及其他感官功能的弱化,接受外界信息的能力和反應速度也相應弱化。老年人健身產品要具有一定的環境適應性,在光線不佳或者嘈雜的噪音環境仍可發出準確及時的信號提醒使用者。

    (四)維修性的原則

    老年人健身器材的維修有兩個內容,包括常規日常維修保養和特殊故障的檢查維修。

    在室內健身器材包括跑步機、橢圓機等要在傳動設備耗材的設計要合理考慮到經濟性和安全性。室外健身器材常見的有扭腰器、健騎機、牽引器、雙人轉輪、漫步機等相當一部分擁有擺動和轉動功能,在設計時要盡量考慮到磨損和松動,要求專人定期進行排查和維護。健身器材設計時,零件的檢查周期要明確,減少一體化設計的應用。健身器材屬于損耗產品,在設計時產品零件的專門化是設計的趨勢,當健身器材損壞或遭到破壞時可以及時更換零件有利于延長產品的使用周期。

    參考文獻

    [1] 馬廣韜.人因工程學與設計應用.化學工業出版社.2013

    [2] 丁玉蘭.人機工程學[M],北京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 01

    [3] 尹兵.戶外健身器材的人性化設計研究.2008

    第3篇:人體工程學報告范文

    關鍵詞:生物科學 健康教育 專業建設方向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3)03(b)-0044-02

    生物科學代表著21世紀自然科學的前沿,是孕育關鍵性突破的學科之一。生物科學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類,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科學,它以培養基礎性,研究性人才為主。海南醫學院是一個地方性本科醫學院校,為了適應地方經濟的發展需求和學校本身的發展,我校于2009年開設了生物科學專業,學制四年,同時,為了適應就業市場的需要,將生物科學專業設定為健康教育方向。

    在專業開設之初,我們通過對一些院校的調研后發現,多數學校的生物科學專業普遍存在著沒有明確的學科定位,專業設置雷同,沒有具體的研究方向和針對性等現象。在教學過程中僅僅以理論課教學為主,缺少實驗教學和專業實踐。這種不顧自身特色和條件,追求時髦,一哄而起,搞形式主義的辦學,既保證不了教學質量,擴大不了辦學規模,又不能辦出其自身特色,也極大的浪費了教育資源。

    本文在總結以上專業建設方面遇到的問題和分析國內醫學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建設與就業市場趨勢的基礎上,闡述了我校在生物科學專業建設的一些做法和體會,以期為醫學類院校生物科學專業建設提供發展思路。

    1 明確學科定位

    在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與生命科學有關的專業主要有三個:生物科學,生物技術和生物工程。許多學校都設置有其中的二個或者二個以上的該類專業。因此,人才培養方案中應使這三類專業有所區別。生物科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它是研究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分類,遺傳,變異和進化的科學,它以培養基礎性,研究性人才為主;生物技術是應用自然科學及工程學原理,依靠生物作為反應器,將物料進行加工,以提品為社會服務的技術,它是側重理科,理工管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以培養應用性人才為主;而生物工程則是生物技術研究中側重于后期產品處理的部分,是側重工科,理工管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仍以培養應用性復合型人才為主。這一分類特點決定了生物科學是基礎性學科,其他兩門應用性學科是在其基礎上,結合其他學科的研究成果發展出來的。

    生物科學包括了微生物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免疫學,育種技術等幾乎所有與生命科學有關的學科,同時又與化學,化學工程學,數學,微電子技術,計算機科學等生物學領域之外的尖端基礎學科相結合,從而形成一門多科學互相滲透的綜合性學科。因而作為生物科學專業的本科生經常面臨哪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應該優先掌握的困惑;而作為教師也經常需要考慮哪些基本知識,基本理論應該優先重點向學生講授,如何培養出適應時展,緊隨世界潮流的生物科學專業人才。在一般綜合性大學中,這個專業的人才是以研究性的培養模式進行培養的,在一般本科醫學院校生物科學專業辦學總體思路是:“夯實基礎,拓寬知識面,立足于現代生物科學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因地制宜,辦出特色,面向現代生物技術產業主戰場培養應用型,復合型生物科學人才”。

    海南醫學院是地方性醫學院校,其辦學宗旨是為地方培養實用技術應用型人才,因此,生物科學專業建設不能像綜合性大學一樣,而應該從生物科學基礎理論入手,在專業方向上選擇由生物科學衍生的相關實用技術性方向,以就業為導向,培養適應市場需求技術型人才。從應用的角度來認識,生物科學是人類對生物資源的利用,改造并為人類提供服務的一門學科。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才能建立科學可行的教育體系,科研體系和管理體系。目前這三個體系涉及的主要研究領域和方向有如下幾個方面:(1)生物化工與材料;(2)環境與環境生態;(3)農業生物技術;(4)生物醫學醫藥工程;(5)食品生物技術;(6)能源生物技術;(7)生物制藥;(8)基礎生物技術;(9)生物工程技術仿生;(10)生物戰劑及其防御;(11)生物檢測檢驗技術。從以上專業方向發展分析,適合醫學院校生物科學應用技術型的專業方向有生物醫學醫藥工程、生物制藥和生物檢測檢驗技術。其中適合我校生物科學發展方向的是生物檢驗檢測。

    綜合以上分析,我校的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科定位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專業,是理工管結合,以理為主的新興復合型專業。通過培養使學生具有扎實的生物科學理論知識,掌握生物技術基本實驗技能,了解學科發展前沿,能在工業,醫藥,食品,環保等行業的企業,事業和行政管理部門從事與生物檢驗檢測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2 完善課程體系設計

    2.1 擴大基礎課教學,增加選修課比例,優化課程體系結構

    調整課程結構是課程體系優化的前提。基礎課程一般都具有較高的穩定性和較寬的適應性,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智能,增強畢業后發展潛力的重要基礎。為此要特別注意加強公共基礎,專業基礎課的教學。同時根據生物科學畢業生去向和我校的學分管理制度,我們在構建生物科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大量增設選修課,主要涉及人體解剖生理學,藥理學,細胞生物學,藥物化學,生物技術制藥,微生物檢驗等。通過增設選修課,可以增加專業基礎知識,加強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拓寬專業口徑,使學生更能適應市場需求。

    2.2 重視教學內容的改革

    在改革課程結構的同時,重視課程內容的調整。教學大綱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基本依據,編好教學大綱是進行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對規范課程教學和保證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課程內容的改革要從教學大綱著手,通過調查,研究和討論,對每門課編制出切實可行的教學大綱,大綱強調突出重點,難點,加強了實踐環節,強調實驗,實習基本技能的掌握。細化各章內容,明確課程交叉內容所屬,例如基本原理部分前面課程已講授,后面應用的課程時就不再細講,確保課程內容不重復,實驗內容不雷同。

    2.3 增強師資隊伍建設

    根據教學體系和課程體系的教學需要培養和引進理工結合的高層次人才。在學科建設經費和學院的支持下,加強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老師在教學及科研方面能力的提升。對年輕教師特別是非生物背景的教師進行了全方位的培養。建議全體在崗教師加速知識結構調整和知識更新。高素質師資隊伍的建設,有利于推進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為該學科專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4 加強實習及畢業環節教學體系的建設

    進行素質教育是時代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教學實踐環節在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觀念,提高學生的素質,啟迪學生的創新思維,開發學生創新潛能,鍛煉學生創新能力,鞏固理論知識,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與獨立工作能力,以及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方面具有其它教學環節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實習及畢業教學環節中,我們主要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工作:

    (1)制定生產實習的動態監控措施及成績評定體系。評價指標體系是搞好評價工作的基礎,它不僅是對生產實習進行評價的依據,而且會對實習教學環節中的各項工作起到引導和推動作用。因此,一個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不僅應能客觀,全面地反映實習教學的水平及其效果,而且還應遵循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根據上述原則,我們設計了生產實習評價指標體系。修改,制訂了詳細而具體的生產實綱。摒棄了傳統的提綱式指導大綱,改為具體的以車間或工段為單位的實習要求內容和指導,讓學生充分明確實習的內容和要求,同時,可起到督促實習指導教師的作用。

    (2)規范畢業設計(論文)開題報告,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以表格形式,要求本科畢業論文之前,充分明確該課題的背景、意義、主要研究內容方法、技術路線、工作進度和技術指標等內容,并在全院范圍內進行公開的,正規的開題報告,給該專業的師生提供了一次較好的學術交流機會,有助于拓寬學生的專業視野,活躍學術氣氛,全面提升生物科學專業的畢業設計(論文)質量。與此同時,我們還制定了畢業設計(論文)批改方案,以規范畢業設計(論文)的撰寫,提高畢業設計(論文)質量。

    參考文獻

    [1] 高等教育司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蔡婀娜,李夏蘭,陳宏文.生物工程專業實驗課教改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00(4):48-50.

    [3] 劉斌,吳茜茜,吳克,等.開放實驗室培養生物工程學生能力[J].合肥聯合大學學報,2000(4):12-13.

    [4] 吳克,蔡敬民,張潔,等.生物工程學科發展中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生物學雜志,1999,16(5):35-36.

    [5] 趙晴.加強課程建設切實提高教學質量[J].高等理科教育,2001(6):75-78.

    [6] 周滿生.當前國際教育改革的若干動向和趨勢[J].比較教育,1999(6):17-21.

    [7] 林連兵,陳朝銀,余旭亞,等.把課程教育融于網絡教學之中[C]//發展與探索.2001云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優秀論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8] 余旭亞,林連兵,李濤,等.多媒體與實驗教學相結合的理論與實踐[M]//發展與探索―― 2001云南省現代教育技術優秀論文集.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2.

    第4篇:人體工程學報告范文

    關鍵詞:體育文獻計量;運動人體科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中國

    中圖分類號:G8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10)11-0111-04

    Analysis of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LIN Hua,XIA Xue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their research specimens on these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between 1999 and 2009 in China,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se theses in terms of thesis topic selection,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and application value of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summed u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hanging trend of these these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with the expansion of the scale of recruitm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studying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selection of thesis topic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 in the human movement science specialty, there were mor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researches than pure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developing researches, and there were signs of inadequate novelty of topic selection, repeated topic selection, and deviation of topic selection from sports practice; the thesis research subjects are mainly animals, seldom the human body;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s were mainly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more thesis research achievements were applied to the competitive sport area than to mass sports fitness and scholastic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sports bibliometrics;human movement science;thesis written for a Master of Science degree;China

    學位論文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集中反映某個領域的熱點問題和研究現狀,是衡量研究生學習、科研能力和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本文以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為研究對象,以中國知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為檢索數據源,檢索項為學科專業名稱,檢索詞為運動人體科學,檢索范圍從1999~2010年,匹配條件為精確,截止2010年5月12日,由此獲得963個檢索結果,其中通過篩選剔除與本研究不相關的學位論文35篇,最后將928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全日制碩士畢業學位論文作為本文研究對象。

    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科學研究內容的一部分,是研究人體從事體育活動過程中人體變化規律的科學,包括運動生理學、運動醫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等,基本屬于自然科學的研究范疇[1]。根據體育科研成果的性質可將體育科學研究分為基礎性研究、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3類[2]。其中基礎性研究又可分為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兩類,而應用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又常被歸為一類,以“應用研究”統稱[3]。

    1碩士學位論文選題

    選題是科學研究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英國著名科學家貝爾納[4]曾指出:“課題的形成和選擇,無論作為外部的經濟技術要求,或作為科學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復雜的一個階段。一般來說,提出課題比解決問題更困難。”因此,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2年以前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大多是以生物學傳統的動物實驗、生理生化指標測定、技術動作分析等微觀實驗研究為主,而近些年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逐漸采用一些新技術手段,如蛋白質組技術、基因芯片技術、激光共聚焦技術等,在運動性心臟、骨骼肌以及運動性疲勞方面的研究也有所突破,從傳統的生物學研究向多層次、全方位開展跨學科研究,以系統整體觀點來綜合宏觀和微觀研究,依托基礎性研究突出應用研究。

    由表1可以看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選題,應用基礎性研究論文有509篇,占54.85%,應用性研究論文次之,有327篇,占總數的35.24%,而開發性研究和純基礎性研究論文數僅占8.19%和1.72%。

    結果顯示,純基礎性研究和開發性研究選題較少,雖說運動人體科學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具有應用基礎性研究課題的屬性,但其本身還是存在著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的內在結構,只有各研究類型均衡發展,才能夠有效促進整個學科研究的進步。因此,在研究生學位論文這個特殊科研群體中,應特別注重科學研究的均衡發展。

    從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分析來看,研究內容豐富,選題方向多樣,能夠體現當前運動人體科學研究領域的新熱點、新問題。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體育保健學等傳統研究方向的研究內容不斷深化的同時,一些新型的研究方向也逐漸呈現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如低氧訓練的生物學基礎、高原訓練和運動員機能監控、人體功效學、生物力學研究及運動器材研發、體育工程學等。

    2002年以前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集中,在骨骼肌生理、心血管機能、疲勞與恢復、營養、激素及內分泌、機能評定、免疫等方面,研究高原訓練、代謝方面的論文分別有7篇和6篇[5],而現在碩士學位論文研究高原訓練和代謝的增加到37篇和96篇。如今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在傳統研究領域更加深入,同時還有些新的研究內容不斷增加,如基因多態性與運動能力的關聯性研究、納米技術、蛋白質組學技術、中醫保健以及運動人體科學網絡教學平臺的建立等。不過,近年一些研究如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謝組學方法、自由基生物學等生物工程技術已應用于運動人體中,但碩士學位論文中還甚少涉及。

    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教育訓練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的基礎[6]。交叉和綜合選題成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的普遍現象,不僅涉及到同級學科不同方向之間的交叉選題,還涉及到同級學科之間和跨學科之間的交叉選題,使研究課題具有更強的生命力。因此,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生在進行論文選題時要拓寬研究視野,突破思維局限,敢于創新呈現更有價值的研究成果。

    2碩士學位論文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科研論文根據研究目的所選擇和組成的客體,本文通過對928篇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梳理,發現以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的有409篇,占44.07%;以運動員為研究對象208篇,占22.41%;以軍人、老年人、患病者等為研究對象的有104篇,占總數11.21%;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有93篇,占10.02%;以少年兒童為研究對象有67篇,僅占總數的7.22%。

    由此可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碩士學位論文以動物模型為研究對象最多,而以人體為研究對象的論文,選擇的群體相對廣泛,選擇研究對象最多的是運動員,其次是大學生,少年兒童相對較少。

    3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方法

    一門科學的發展依賴于研究方法手段,而研究方法的發展有利于該科學的發展,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科學中一門重要的基礎性學科,它的發展直接影響著體育科學研究的進程,作為體育科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它的發展同研究方法手段發展也是分不開的[7]。從本文分析的碩士學位論文看,大部分論文能夠從多層次、多角度、多學科的范圍研究問題,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調查法、實驗法、訪談法、測量法等,采用最多的是實驗法,這也符合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的研究特點。而與體育人文社會學專業學位論文多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等[8]不同的是運動人體科學論文的研究習慣以實驗為基礎,以客觀量化的數理統計為依據,以觀察法、訪談法、文獻資料法為輔助研究手段進行多種方法綜合運用的研究。

    從質與量的角度可將研究方法分為比較、歸納、分類等的定性分析法,數理統計的定量分析法及運用數理統計而仍以定性方法研究的半定量分析法。在本研究中發現,運用定量分析法研究的學位論文占總數的63.79%,定性分析法研究占13.69%,半定量分析法研究占22.52%。其中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物化學、體育測量與評價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法的分別占82.27%、80.53%、70.15%。結果充分體現研究論文多以定量數據分析為主。

    4碩士學位論文的應用價值

    動物實驗在生命科學、醫學等研究中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成為生物學、醫學的一門主要研究方法,是探討生命奧秘、人類疾病機制及治療等不可缺少的手段。運動人體科學與生物學、醫學一樣,同屬于自然科學的分支學科。單從研究對象選擇可以看出,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多以動物實驗為主,大多數運動機制是在動物實驗中實現的。近年來,隨著基因技術的日益發展,各種基因表達形式也逐漸成為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的熱點。

    研究動物的優點在于動物具有廣泛的遺傳基礎,個體差異較大,在模擬人體運動的某些研究中是比較有用的,其實驗結果也帶有一般性和普遍性,尤其在選擇一些誘發性動物模型時,能夠在短期內復制出大量模型,并能嚴格控制各種條件,使復制出的模型運用于不同研究目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能正確的掌握和運用動物實驗方法,可使實驗者節省人力、物力和時間,同時還能獲得可靠的實驗結果,減少研究的盲目性。但動物實驗同時存在著很多缺陷。運動人體科學畢竟是要研究人運動的一些機能機制,動物的發生發展過程、運動特征及環境與所效仿的人類運動還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在體育領域中,從實用價值角度看,人體實驗的研究更能直接說明問題。

    縱觀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發展,根據科學研究的目的、任務和需要,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研究成果應多從研究人類運動的角度出發,將基礎理論研究合理運用到運動實踐中。

    除了以動物模型為實驗對象外的519篇論文中,研究成果與競技體育有關的論文230篇,其中基礎性研究63篇,應用性研究119篇,開發性研究48篇,主要研究運動員身體機能評定與訓練監控,運動員身體恢復的手段和方法、新技術、特殊儀器應用于運動員訓練等。如低氧訓練是當前運動訓練研究的熱點之一,在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中有40篇論文與低氧訓練的機制及應用有關。

    從多維角度思考,研究成果的“社會化”既是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也是衡量體育科學研究社會價值的最好尺度[9],在運動人體科學領域,除服務于競技體育研究范圍外,在全民健身范圍內,人類健康與健身運動領域也應得到重視,大眾體育的發展,必將接受運動人體科學理論的指導,并將體育納入“一級預防”的“預防醫學”框架之中。在我國推出《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族的身體素質[10]。在運動人體科學碩士學位論文中與群眾體育有關的研究有115篇,占總數的22.16%,主要研究包括不同運動方式對人體身體形態、機能及身體素質的研究,各種力學負荷對人體運動功能的影響,慢性病患者的運動健身指導方案,“現代文明病”的根治及抗衰老與體育運動保健的研究,人體體質健康狀況及因素分析,不同人群運動健身的特點與方法,運動與營養膳食處方的指導等。

    近年來我國的肥胖癥患病率呈上升趨勢,肥胖少年的增長比例更大,成為兒童時期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兒童單純性肥胖可作為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等誘發因素之一。學校體育也成為現在體育科學研究的領域之一。學位論文的研究涉及到學校體育的有174篇,其中包括對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狀況、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狀況、不同運動對學生生理機能評定、體育院校學生專項教學訓練素質等。

    5小結

    運動人體科學是一門綜合應用性很強的學科,通過對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分析,發現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多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純基礎研究及開發性研究比例相對較少,選題方向不均衡,但隨著體育科學研究領域研究內容日益發展,創新性研究課題也將成為研究生學位論文的選題的必然趨勢。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學位論文的研究對象大多以動物模型為主導,繼承自然科學研究傳統的研究模式,但為了能更好在體育運動領域發揮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的作用,直接采用人體實驗將是運動人體科學應用于運動實踐的突破點。在設計實驗,采取合適的研究對象是科研論文成敗的關鍵,在碩士論文研究中應重點考慮如何將人體實驗與動物實驗的優勢相結合。

    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的研究方法,還是以傳統的實驗研究與定量分析法為主流驗證結論,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多元綜合方法應用將在今后運動人體領域科學研究穩步發展,移植更新更有效的研究方法必將成為體育領域科學研究的重點。

    從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整體分析來看,其學位論文的研究成果應用價值更多的還是局限在競技體育范圍內,應用于大眾運動健身以及學校體育領域相對較少。

    參考文獻:

    [1] 中國體育科學學會. 2006-2007體育科學學科發展報告[R]. 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2] 黃漢升. 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王瑞元,周越. 體育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現狀與展望[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1):1441-1445.

    [4] 貝爾納J D. 科學研究的戰略[G]//科學學譯文集. 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5] 張瑞華,朱晗,張哲,等. 對我國運動人體科學專業研究生論文選題的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9):1232-1234.

    [6] 張雪霞. 從學位論文選題的跨學科現象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J]. 體育學刊,2006,13(1):88-91.

    [7] 黃翠,藏威,李國金,等. 運動人體科學研究方法的現狀及展望[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9,13(7):1367-1370.

    [8] 方千華,黃漢升. 我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方法的調查與分析[J]. 體育學刊,2007,14(2):127-130.

    第5篇:人體工程學報告范文

    關鍵詞:公共座椅;地域文化;生態性;創新設計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公共空間的環境品質受到廣大市民的重視。公共座椅不僅只是戶外環境中的普通坐具,更多的成為公共環境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在城市的居住區、商業區、公共活動區、旅游區等公共場所,公共座椅能為人們提供富有吸引力的交往空間。創新設計的公共座椅能為就座者營造更為自由、輕松、安全、舒適、平等的戶外環境,提供一定的私密空間讓人們能進行富有吸引力的活動,如休息、閱讀、下棋、曬太陽、看人、交談等等,延長自由活動時間和引導人們良性的交往活動,使得公共空間活力倍增。這不僅關系到某個城市重要的文明形象,同時能創造出一種人與人、人與社區、人與技術、人與自然環境以及人的內在身心之間的和諧關系。

    1長沙公共座椅的設計現狀

    公共座椅廣義上的概念是供人群公共性活動之用的滿足座椅功能的用具。公共座椅區別于一般座椅的特點在于具有普遍意義的公共性和交流性的特征。通常公共座椅按使用環境可以分為室內公共座椅和戶外公共座2個部分,本文將著重研究戶外公共座椅的創新設計。目前,長沙市區公共設施中的大多公共座椅普遍存在設計簡單、老套的現象。具體表現為:(1)用材和工藝均簡單。以石材、金屬、木材為主,其中又以同色、同款和同結構、同工藝的居多,缺乏新意。(2)缺乏與長沙本土地域文化相結合的設計概念。如同屬省會城市的西安、廣州、北京等都有能凸顯地域文化特點的戶外座椅。(3)功能單一且大部分在人機工程學的舒適度上有待改進。(4)忽視人的行為心理規律,放置區域不合理。(5)綠色生態性和智能化趨向偏弱。

    2長沙公共座椅的創新設計

    2.1功能創新設計

    功能是產品的使用價值,功能合理的座椅能正確引導使用者的行為活動,提高公共座椅的使用效能。(1)公共座椅的材料創新。材料是創造公共座椅的主要元素,是產品結構、形式和功能的物質載體。首先,公共座椅用材的選擇應以長沙地區特有的材料為主,凸顯湖湘文化,同時兼具可再生、可回收循環利用的材料,減小環境污染。其次,使用耐候性強,抗酸堿耐油污,易清潔的復合材料,如碳素、聚酯纖維等材料,易于管理及減少后期維護成本。最后,盡量考慮質輕的材料減輕運輸拆裝的成本。(2)公共座椅的結構設計創新。首先,采用模塊化設計方法,便于座椅的運輸、組裝和拆卸,有利于靈活的調整公共座椅的布局。其次,減少連接件及零部件的數量,選擇螺絲釘、卡合的方式,避免部件之間用粘合劑。最后,結合人體工程學,提高公共座椅的舒適度,便于管理人員進行定期地維修、維護。

    2.2符合人行為心理的創新設計

    (1)以人的行為心理規律為導向的設計。景觀建筑師約翰萊爾在對洛杉磯公園的調研報告中指出:大多數人在閑暇小憩時都是選擇面對人們活動的方向,這些活動或是游戲,或是比賽。人看人是人們的一種很普遍的心理需求。以人的行為心理規律為導向的創新設計能大幅提高公共座椅的使用效能。如按年齡段分為老年群體、青年群體、兒童群體和情侶人群或以家庭為單位的人群,全面分析這些人群對公共座椅的行為心理的使用習慣。(2)滿足人情感需求的創新設計。基于人情感的研究發現――人群體活動中的邊界效應。克里斯托弗亞歷山大總結了有關空間中邊界效應和邊界區域的經驗:如果邊界不復存在,那么空間就決不會富有生氣。所以,要求座椅位置的選擇一定要細心,通常它會和灌木叢、街燈、柱子或凹處、轉角等結合在一起,因為這些處于空間的邊緣區域為人們觀察提供了最佳的條件。又如考慮某些公共環境的弱勢人群的情感需求,如公車等候站臺,除了目前普遍具的不銹鋼候車椅以外還應設有專為特殊人群設計的人性化座椅,如孕婦座椅和兒童座椅等。布局合理、設計周全的公共座椅能讓使用者切身體會到來自城市建設者和管理者無微不至的人性化關懷。

    2.3融合地域文化的創新發展趨勢

    結合地域文化的造型設計。湖湘文化具有鮮明的區域文化特征,以長沙為代表的湖湘文化是湖南的靈魂。外觀是產品材料、結構和功能的外在表現形式,是使用者直接接觸到的部分,公共座椅的設計離不開外觀的生態設計。首先,結合周圍環境的特點進行設計,與環境協調服務于城市的整體風格。其次,公共座椅的創新造型能使人產生共鳴的文化效應,有效地引導使用者的關心與參與公共活動。例如,可結合長沙地區象征植物,如荷花、辣椒,或湖湘文化中的民俗名人,如屈原、、齊白石等。

    2.4綠色低碳的智能化生態創新設計

    (1)結合生態地理環境的公共座椅能源。對于需要能源的公共座椅,使用的能源應遵循生態設計的基本原則。長沙地處亞熱帶氣候帶:日照充足,春秋較短,夏冬較長,天氣潮濕,雨水充沛,淡水資源豐富,如多功能座椅中的夜間照明的電能,可充分利用太陽能作為綠色能源。結合一定的雨水收集系統,可以過濾為直飲水,也可作為灌溉儲蓄用水,既充分利用資源,又能避免鋪設大量線路的施工難度和工程隱患。(2)智能化交互創新設計。21世紀是電腦信息網絡的爆炸時代,公共座椅的設計創新發展也將以智能信息傳播和交互體驗為主,這將成為未來設計的有趣現象進而變為主流方向。尤其以長時間休憩功能為主的公共座椅,若能提供電子留言、電子繪圖、電子資訊、電子閱讀、動態視頻等多方多維功能,如針對旅游景點中人們對公共座椅的亂涂“留言”行為,開發與座椅相結合的電子留言板;或收集座椅使用后的體驗評價匯總;也可網絡相結合提供智能終端服務等,將有助于實現良性的交互設計,大大改善和提高公共座椅的設計感和智能性。(3)結語和展望。公共座椅創新設計需滿足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高速轉動時期的更迭需求。本文通過對公共戶外座椅的創新設計的探索和分析,提出基于地域文化、智能化、生態性等的幾個層面的創新理念,意在提高城市人們戶外公共設施的設計品位,使戶外公共座椅的創新設計依托本文所倡導的設計理念,擺脫單調乏味的造型設計框架,走出忽視人行為心理潛在需求的淺表設計束縛,真正從人身心的需求出發,營造輕松、自由、舒適、靈活、和諧的城市戶外生活環境。不僅成就其自身的完整性,而且將是滿足人們日益對生活品質追求的具體表現,從而實現人、產品、環境的互動,為人與人之間的自然交流提供良好的平臺。

    在未來戶外環境中為大眾喜愛的公共座椅的設計趨勢將會越來越貼近人性化、智能化、低碳和可持續的發展方向,同時亦能體現文脈和地域的精神內涵需求。參考文獻:

    [1] 周橙.公共戶內座椅產品開發設計探討[J].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2).

    第6篇:人體工程學報告范文

    關鍵詞: 利弊;玻璃幕墻;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G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玻璃幕墻光污染產生原因

    1.1 光污染

    光污染是不恰當的自然光反射或者不合理的人工光照導致的違背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或有損于生理和心理健康,或對生態環境產生負面影響的現象,包括眩光污染、人工白晝、彩光污染以及紫外線污染、紅外線污染和視覺污染等。光污染已成為繼水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之后的又一大環境問題。

    1.2 玻璃幕墻光污染

    玻璃幕墻的光污染屬于眩光污染。太陽光近似看作平行光,當一束平行光入射到光滑的平面上時,發生鏡面反射,反射光也是平行光。平行光只沿一個方向傳播,在該方向上光強較強,看起來非常耀眼,形成反射眩光。玻璃幕墻大多由一塊塊高反射率的玻璃構成,表面光滑,對太陽光進行鏡面反射而形成的眩光射入人眼就會使人看不清東西,射向地面就會使地面的光照度增大,形成光污染。

    2 玻璃幕墻光污染的危害性

    2.1易導致交通事故

    矗立在馬路兩邊的一幢幢用玻璃幕墻裝飾的高樓大廈,就像一塊幾十米寬、上百米高的巨大鏡子,在陽光下熠熠閃光,對車輛和紅綠燈進行反射。它所反射陽光的能力強,有時比太陽光本身還要強烈。在日光較強時,其反射系數超過 75%,有時甚至達到90%,比傳統的青磚灰瓦和草坪的反射力要高出十幾倍,甚至幾十倍。如此強烈的反射光進入高速行駛的汽車內后,造成人突發性暫時失明和視力錯覺,使司機在瞬間頭暈目眩,視野遮擋,玻璃幕墻的光反射危害了行人和司機的視覺功能,很容易導致交通事故發生。

    2.2 影響居住環境

    目前,我國建筑用裝飾玻璃,雖然有的采用了鍍膜處理技術,但即便如此,其反光率也較高,少則在30%左右,高的可達80%以上(比利時已生產出反射率僅為5%鍍膜玻璃)。尤其是當前大量使用的熱反射鍍膜玻璃,反射率更高,其反射光比陽光照射還要強烈。在晴空下玻璃幕墻把強烈的太陽光反射向遠近的一些地方,破壞了周圍原始生態環境。特別是那些建在居民小區的玻璃幕墻,夏日將陽光反射到居室中,刺目的強烈光線破壞了室內原有的氣氛,還會造成周圍樓的背陰面變成了陽面,使房屋兩面夾擊,室溫增高 (可使室溫升高4℃~6℃),這樣在長時間白色光亮污染環境下生活和工作,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嚴重干擾。一些居住在高大玻璃幕墻周圍的居民苦不堪言,他們紛紛訴苦說,白天都要掛厚厚的窗簾,否則誰也受不了強光、強熱的反射。

    2.3 存在火災隱患

    有些玻璃幕墻潛伏著火災隱患。尤其是那些凹型建筑設計的樓房,玻璃幕墻形成了一面大型聚光鏡,其焦點處的高溫足以引燃那里的易燃材料和物品。1987 年,德國柏林曾發生過因玻璃幕墻聚焦而引起的火災事故。即使不發生火災,那些經常被照射的室內家電和家具也容易老化,使使用壽命縮短。目前,我國雖然尚未有類似的報告,但誰也不敢擔保以后不會發生。

    2.4對人身心造成重大傷害

    有些玻璃幕墻含有一定有害污染物質,揮發和釋放后可直接構成對人體的危害。例如,茶色玻璃的合成成分中含有金屬鈷,它是一種放射性元素,容易使人受到放射性污染。它隨太陽光反射到人體上,時間一長,可誘發眼部疾患、心跳過速、血壓升高等疾病。人們長期處于光污染環境中,還會出現頭暈目眩、失眠等神經衰弱癥狀和誘發心動過速、心腦血管等疾病,有心血管病的人還可引起猝死。強烈的玻璃幕墻光污染還會誘發皮膚癌。

    3 玻璃幕墻的優點

    與傳統建筑結構相比,玻璃幕墻能夠有效的運用的現代化建筑中,確實存在其不少的優點:如可以較好的體現建筑藝術特色,突出建筑立體感;材料單一,可有效縮短施工工期,維護維修較為方便; 墻體自重輕,有效降低建筑物總造價;除此之外,還可有效適應舊建筑外墻翻新的設計要求。如:

    ( 1) 調節室內光線。玻璃所具備的透明性,可以讓自然光有效的攝入室內,給室內創造出明亮的環境,使室內光纖充足,白天可減少或不需要室內人工的照明,有效實現節能目的。

    ( 2) 降低室內熱能,實現保溫隔熱性能。通常情況下,吸熱玻璃吸收紅外線以后,有效減少20%-30% 太陽能的入射量,以此來降低室內熱量,達到保溫隔熱性能。

    4 防治措施

    4.1安全隱患的防治措施

    當前,要想解決安全隱患問題,筆者認為必須加強立法和監管力度,讓城市大型玻璃幕墻在規范和限制中慢慢發展。質量是決定玻璃幕墻發展的關鍵和前提,這同時也關系到人們的財產、生命安全。因此為確保玻璃幕墻的工程質量,一定要加強建設部門的監管力度,明確玻璃幕墻的管理范圍、管理主體、開啟面積必須在 30%以內,將城市建筑玻璃幕墻的管理納入到建設部門長效管理機制之中,鼓勵用戶使用自然風實現降溫等。其次,按照相應技術規范進行設計安裝,以此來確保玻璃幕墻的安全與質量。工程設計施工中,切忌使用一些不合規格的材料。第三,打造專業施工隊伍,同時加強玻璃幕墻后期的保養維護工作。

    3.2光污染的防治措施

    針對玻璃幕墻的光污染,筆者以為,不同城市應結合城市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解決措施,一些特殊城市的特殊地帶應嚴禁使用玻璃幕墻,一些城市可適當控制玻璃幕墻的使用比率。除此之外,人們可通過玻璃生產工藝的不斷革新,來控制其可見光反射率。

    而光污染作為一種潛在的危害,因此必須從思想上提高人們的重視力度。同時,玻璃幕墻造成的光污染不能像其他污染一樣通過有效的轉化、分解或稀釋等來減輕或消除,因此,玻璃幕墻光污染必須以預防為主。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①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②提高人們對玻璃幕墻的正確認識;③加強城市規劃設計的管理控制;④提高設計者的環保意識及其設計水平。

    5 結 論

    綜上所述,環境除了要美觀,同時還需要安全。現代化的玻璃幕墻需要發展,但人的生存環境及安全更需要密切保護,只有二者之間和諧發展才是最為理想和科學的解決辦法。玻璃幕墻只要使用得當,在帶來建筑的通透性和現代感的同時,把光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提高城市的形象品味和人們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侯盛楠,劉雙雙,韓慶. 淺析我國住宅建筑玻璃幕墻的節能設計.J].河南建材,2010( 6) :82 -83.

    第7篇:人體工程學報告范文

    關鍵詞: 生態文明 照明電器 產業轉型 低碳消費

    中圖分類號:F7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5-0044-01

    在“綠色經濟”滌蕩全球的今天,從節能、循環、低碳等來說作為耗電大戶之一的照明產業如何降低污染和能耗,實現產業轉型,做到真正的綠色照明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照明電器產業是指電光源、照明燈具和燈用電器附件及其他照明器具產品制造業,屬于勞動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上虞市是國內照明電器行業起步較早的區域之一,目前上虞市照明電器產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但在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時代要求逐漸轉變的情況下,日益凸顯出如整體產業經濟效益較低、企業管理模式相對落后等一系列問題。

    出于該背景,契合照明電器產業面臨轉型與改變這一關鍵時期,實地考察燈具生產企業,走訪相關事業單位,輔之以問卷,對照明產業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趨勢作了剖析。

    一、居民低碳消費現狀

    居民低碳消費現狀,可以說是通過是照明行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引導與參考。在對上虞市城鎮居民關于照明電器使用傾向的調查中,考察了“低碳消費”在民眾生活中的踐行現狀。

    經問卷分析,可知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上虞市民照明電器消費傾向有以下幾點轉變:第一,居民對于“低碳生活”等環保理念的關注度日益高漲;第二,居民購買照明電器時,是否“節能環保”這一因素愈顯重要;第三,居民對于節能燈的認識仍停留在“含汞節能燈”等傳統節能燈階段,對于新型節能燈“LED”照明缺乏了解。

    二、照明行業發展現狀及其轉型趨勢

    1.上虞市照明行業發展存在問題

    根據陽光照明集團、晨輝照明有限公司等企業相關人員的訪談,以及上虞市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所等單位提供的資料,對上虞市照明行業發展現狀進行了以下概括總結:

    第一,產業發展初具規模但外向依存度相對較高。從統計數據來看,上虞市照明電器產業的出貨值占比達到了28.1%,可見其過于依賴國際市場,國際市場的波動和外貿政策的調整都會對行業的生存和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

    第二,企業規模總體偏小且管理模式相對較落后。相關資料顯示,目前上虞市照明電器產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102家,其中,大型企業僅世紀陽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一家,成為領軍企業。但總體來說,上虞市照明電器企業規模依然較小。根據2008年規模以上企業的統計數據,照明電器產業中年銷售收入在3000萬元以下的中小企業占據了一半以上。

    2.上虞市照明行業發展面臨新形勢

    2.1打好節能高效的牌 抓住LED這支潛力股

    LED照明作為戰略新興產業,與十提出的“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都密切相關。LED照明被公認為21世紀“綠色照明”,具有高節能、壽命長、多變幻、利環保、高新尖等特點。自2008年以來,LED照明的規模不斷擴大,特別是在近幾年急速增長。這種新型節能燈有可能成為節能燈市場最大的潛力股。

    2.2環保淘汰含汞燈 品牌選拔占主流

    現有燈具中不少含有對人體有害物質,特別是含有大量汞的傳統節能燈,其廢棄后將對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由此,生產推廣“低汞”、“微汞”節能燈即是一個技術難題又是一種存在巨大市場潛力的商品。再者,消費者在選擇燈具時,品牌效應的重要性日趨顯現。而上虞市照明企業主要以制造為主,創造為輔。打造自主品牌,由運營向品牌自主發展可以說是上虞市產業轉型必須邁向的一條道路。

    三、對策及建議

    1.處處節能:居民低碳生活的建議

    作為能源消費中最零散的消費群體,居民能源消費有著不可統一的現實,要想在這一方面實現節能,主要在于居民從自身做起,讓低碳生活的理念深入生活的行動,這樣才能積少成多,實現節能的新要求。對此政府也要不斷的進行宣傳和教育,提供各種節能的方式,讓居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節能生活新模式。

    2.邁向“后節能時代”:企業低碳發展的建議

    企業作為燈具生產的源頭,材料的選擇絕對是環保的最重要的要求。在“節能環保”時代的今天,照明燈管的微汞、低汞是生產的最核心環保標準,這要求我們不僅要做好廢舊燈管的回收工作,更要努力搭建創新平臺,在政府的協助下,加強企業自主創新的研發能力,也要做好LED進一步推廣,打造好后節能時代的綠色照明。

    四、結語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上虞市照明行業所面臨的產業轉型之路,雖然仍充滿崎嶇坎坷,但只要以國家政策為指導,以人民需求為目標,堅持正確的發展方向,定能實現真正的突破,為社會節能減排貢獻一份沉甸的力量。

    參考文獻

    [1]翁茂源. 浙江照明電器行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 浙江統計,2009,07:4-6.

    [2]郁聰,康艷兵. “中國綠色照明工程”實施――“十一五”回顧與“十二五”規劃建議[J]. 建設科技,2010,14:14-17.

    [3]韓瑜. 低碳照明:我國城市照明發展的必然趨勢[J]. 科技信息,2010,23:478+448.

    [4]沙之杰. 低碳經濟背景下的中國節能減排發展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1.

    [5]鮑健強,苗陽,陳鋒. 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 中國工業經濟,2008,04:153-160.

    [6]楊,郝洛西,蔡燁震,邵榮鏑. 節能降耗――城市照明規劃的新視角――對《杭州市“十一五”綠色照明規劃》的實踐研究[J]. 照明工程學報,2008,03:12-17.

    第8篇:人體工程學報告范文

    (河南工程學院 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7)

    摘 要: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對實驗實習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從實驗室基本功能的提升、社會服務、德育培養、人文素養教育等方面探討了構建和完善實踐育人體系、提升和拓展實驗室功能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實驗室功能;拓展

    中圖分類號:G48;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4-0238-03

    基金項目:河南工程學院2013年度教學研究項目“拓展輕化工程實驗室功能的探索”(JY201155)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引導普通本科高等學校轉型發展.推動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轉型,有助于我國高等教育結構的優化,促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構建[1].應用技術大學以培養高層次技術技能型人才為主要目標,人才培養方案中本科實踐教學學時占總學時30%以上,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逐漸凸顯出來.

    1 應用型本科實驗室基本功能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對實驗室基本功能的研究主要是實驗教學、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科學精神的養成和科學研究功能等[2].實驗教學是本科實驗室的基礎功能,當前多數新建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存在以下問題:一是與傳統的研究型大學的“學術型”課程體系區分度不明顯,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現象,實驗教學環節往往是作為理論教學的補充;二是沒有開發利用好實踐實驗教學極具價值的綜合性的教學方式[3],目前阻礙限制實驗室實踐能力培養功能發揮的主要問題是實驗教師教學能力的限制[4].目前我國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師資隊伍高學歷化,導致很多老師從校門到校門,教師自己沒有企業工廠工作經歷,教師自身實踐能力和實踐教育能力不足,即使具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淵博的理論知識,也無法勝任學生工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教學工作.工程教育要重視應用技術,必須構建適應工程人才培養的師資隊伍.通過選派教師到合作企業生產一線實踐鍛煉、參與產學研項目、參加專業培訓等多種途徑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水平,培養提升教師的雙師素質,形成教育理念先進、實踐經驗豐富,勇于創新的實驗教學隊伍.

    影響實驗室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功能發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教師主體的實驗教學模式.教師主體的實驗教學模式忽視了誘導思維教學在實驗教學中的優勢和應用,使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弱化實驗教學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的效果.二是僵化的實驗考核機制.以實驗數據或產品作為實驗成績評價標準,忽視對實驗過程的評價,造成學生為了拿到較高的成績在實驗過程中拘泥于教材,把實驗變成按部就班的驗證性操作,嚴重限制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科學精神是科學的靈魂和支柱,是科學主體的內在精神氣質、品質和科學活動的內在性質、特質在求真創新基礎上的統一[5].科學精神具有求真求實、創新、理性懷疑、協作和奉獻[6,7]等基本特征.實驗教學使學生有機會走出教室,在特定實景環境下,學生通過自己動手、與同組同學協作,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感知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實驗室是培養求真求實、創新、理性懷疑、協作和奉獻等科學精神的最佳平臺.然而在實驗教學中教師和學生更重視實驗的結果和數據,實驗室的這一重要功能往往被忽視.

    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良好的實驗條件和科研基礎使實驗室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載體.應用型本科的實驗室科學研究功能往往因為對學校定位的誤區而被淡化和忽視.提到科學研究,往往會和學術性大學聯系起來,應用型本科似乎就應該只專注于應用和技術,這種狹隘的認識無疑會阻礙把我國建設成為高水平的技術創新為實體經濟的國家的前進步伐.新技術新工藝是社會不斷進步的動力,應用技術型人才培養并不意味著擯棄科研,加強科研工作,充分開發實驗室科學研究功能,提高應用型本科科研能力和實力,才能引領和推動行業企業技術的改革與創新.

    2 實驗室功能提升的途徑

    2.1 重視實驗教學

    充分認識并落實實驗教學在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拓寬視野,轉變實驗教學依附于理論教學的傳統觀念,形成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統籌協調的理念和氛圍.將實踐教學環節放在專業教學計劃中的核心地位.適當增加實驗課時比例,改變應用型本科和研究型大學課程設置的趨同性,符合工科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改善教學實驗條件,加大實驗室建設的投入力度,保障實驗和科研工作的有序開展.

    開展實驗教學模式改革探索,切實提高實驗教學質量.不搞一刀切,倡導不同性質的實驗課程應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對驗證性實驗,實驗教學中采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方法,在實驗前期是講授、提問和論證結合的方法,在實驗組織形式上,改變驗證性實驗單一形式,避免驗證性實驗由于缺乏挑戰性帶給學生的枯燥感,激發學生興趣;而在綜合性實驗教學中,則主要運用相互作用的方法和個體化的方法.這一階段教學對老師的責任心和業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個實驗教學過程呈“外松內緊”狀態,綜合性教學中教師僅對實驗相關知識點加以指導,把握實驗總體方向.通過教研活動交流教學經驗,及時推廣好的教學方法,使不同教師和課程的教學質量同步提高.

    2.2 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

    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養成和發展是相互制約和促進的,優化實驗教學考核辦法,建立有利于激勵學生學習和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有效考核機制.傳統的實驗教學評價方式是根據學生實驗成功與否、實驗產品的質量及產率,實驗報告的規范性等來評定學生的實驗成績.這種評價方式的弊端在于會導致學生為了拿到高分而拘泥于書本不敢有所創新,在實驗中不敢想象和嘗試,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優化后的實驗教學考核辦法,增加實驗過程成績,將學生在實驗中是否積極主動思考,能否提出不同見解作為學生實驗成績評價中的重要環節,使學生能夠放手實驗,更好的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

    通過開放實驗室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開放實驗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分為三類:一類是課內實驗的拓展,主要針對實驗能力較弱的學生,增加其實踐機會,提高實踐能力;第二類是實驗能力較強的學生,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研究,通過實驗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再一類是以教師科研項目為平臺,選取其中部分難度適中的研究內容鼓勵學生參與.不論是哪種形式的開放實驗,在實驗過程中都要求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創造性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實踐中得到提升.

    2.3 科學精神的養成

    實驗室的教學功能、實踐動手能力訓練功能、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功能因其顯見性在實驗教學和科研中已得到廣泛重視和踐行,而科學精神的養成功能卻往往被忽視.科學精神形成于長期的科學實踐,是科學性質所決定的客觀求實、勇于創新、理性懷疑、協作和奉獻.

    (1)實驗教學在培養學生實驗取證,求真求實精神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求真求實,就是尊重客觀事實、腳踏實地、從實際出發;通過實驗教學中適時插入正面教育引導學生樹立以弄虛作假為恥的風氣,杜絕篡改實驗數據的現象,并通過不斷地訓練固化為學生自己的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失敗也是科學精神培養的有利時機,在困難和失敗中鍛煉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鍥而不舍的精神.在實驗的團隊合作中有意識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和奉獻精神.

    (2)通過提高教師自身的科學精神素養以及對實驗室科學精神教育功能的重視,以教師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優秀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利用實驗室這一檢驗真理的陣地,將正確的認識和思維方式,執著的信念、良好的素質和品德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科學精神素養.

    2.4 提升實驗室科學研究功能的途徑

    雖然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更強調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就忽視科研.加強科研工作,充分開發實驗室科學研究功能,提高應用型本科科研能力和實力,才能引領和推動行業企業技術的改革與創新.及時把在實驗室完成的科研項目及成果引入實驗教學和學生科研項目.鼓勵基礎較好、學有余力的同學提前進入實驗室參加科研課題組的研究工作或做畢業論文.在科研課題研究過程中,力爭使本科生能夠有兩年左右的時間與導師一起,利用實驗室和儀器設備,從事相關技術方向的研究工作.

    3 拓展實驗室社會服務功能

    實驗教學要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行業需求,改變實驗教學與社會需求脫節、專業適應面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不足等問題,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畢業生.突出針對性和應用性,加強實踐能力的培養,改革實驗教學內容,使實驗教學與社會和企業對接.在實驗教學方面努力踐行學校教育與企業教育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實踐能力要求相結合、課程設置與企業標準相結合的思路,通過改革實驗教學內容,根據企業對應用技術人才的需求,積極引入產業元素加強課程改造,實現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高度融合.

    利用實驗室儀器設備資源優勢,促進資源共享、協作共用,積極服務社會.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把實驗室建設成為校企協同的技術積累和科技創新平臺,加強技術研發與推廣,增強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能力.

    4 創新實驗教學的德育培養功能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立德樹人,是一項系統工程.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應該貫穿在教育全過程.實驗室提供了一個立體生動的教學環境,學生要圓滿完成實驗就需要在實驗過程中遵守實驗室的規章制度、要和同組同學團結協作、要認真實驗如實記錄實驗數據、要能夠吃苦耐勞,實驗進行的每一步都是進行德育教育的契機,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內容,從實驗教師自身品德素養的提高、實驗教學德育理念的植入、實驗過程德育目標的細化等方面構建實驗教學德育功能.在實驗教學中融入團隊協作、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斗良好品質等德育教育元素,加強公民意識和職業道德教育,于無形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5 拓展實驗室的人文素養教育功能

    人文社科知識雖然不等同于人文素養,但人文社科知識的教育會促進人文素養的提升.理工科學生往往因為高中過早的文理分科和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忽視人文科學知識的學習,而理工科大學往往忽視對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導致理工科學生人文素養缺失.發現并利用實驗教學中人文素養的教育功能,把實驗中蘊含的科學的世界觀、先進的價值觀、通過實驗操作培養優秀的習慣規范等人文范疇的教育內容開發出來,實驗教學過程注重以人為本,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通過人文關懷、生命關懷使學生潛移默化受到影響和教育.在實驗室這個平臺將人文知識和精神滲透融合到人才培養過程中.

    發揮好實驗室紐帶和平臺的作用,使實驗室不僅僅局限于為理論教學服務,挖掘實驗教學內涵提升其基本功能,拓展實驗室德育培養、人文素養教育及社會服務功能,對提升高等教育質量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焦新.課題組解讀《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研究報告》[N].中國教育報,2013-12-31(2).

    (2)歷旭云,梅汝煥,葉治國,等.高校實驗教學研究的發展及趨勢[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33(3):131-135.

    (3)孫康寧,傅水根,梁延德,等.賦予實踐教學新使命避免工科教育理科化[J].中國大學教學,2014(6):17-20.

    (4)李春燕.教師專業發展視域下高校教師實踐能力發展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4(5):81-84.

    (5)秦元海.論科學精神—兼析我國科學精神的缺失與培養[D].上海:復旦大學,2006.

    第9篇:人體工程學報告范文

    痰濕體質是中醫體質學說研究中七分法的一個病理類型[1],是指由于人體臟腑陰陽偏頗,氣血津液運化失司,造成水液內停而痰濕凝聚,形成以黏滯重濁為主要特征的體質狀態。主要表現有體態偏胖、口黏、痰多、胸悶、多汗且黏、身重不爽等。

    痰濕體質作為基本的中醫體質類型之一,與多種生活習慣疾病有關,如亞健康、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腦卒中等疾病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2-5] 。痰濕體質是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分析痰濕體質形成的的各種影響因素,對于上述各種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中醫體質學說認為:體質是由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所形成的、個體在形態結構和功能活動方面所固有的、相對穩定的特性,與心理性格具有相關性。其基本原理概括為:體質過程論、心身構成論、環境制約論、稟賦遺傳論等4個基本原理[6]。

    其中,環境制約論認為,環境、社會對體質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制約作用。也就是說,在個體體質的發展過程中,生活條件,飲食構成,地理環境,季節變化以及社會文化因素都可產生一定的制約性影響,有時甚至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7]。

    同時,我們可以從當代疾病譜的變化中,發現: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腦卒中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成為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而這些疾病的發生與環境因素(膳食結構,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如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每天增加看電視2小時會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危險。[8-9]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膳食結構和生活方式上的變化尤為巨大[10]。因此,本文主要從這兩個方面來分析其對痰濕體質的影響及在2型糖尿病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1 膳食結構變化對痰濕體質的影響

    飲食物具有滋養五臟,增強體質的作用。如《素問 ?六節臟象論》指出:“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而膳食結構不合理,會損傷人體體質。如《素問 ?五臟生成篇》則指出:“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 … … 此五味之所傷也。”

    我國傳統的膳食結構以谷類食物為主,特點是低脂肪、低能量密度、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膳食纖維[10] 。2000年中國國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國民膳食結構發生改變,主要表現為:動物性食物和油脂攝入量明顯上升,而谷類食物、蔬菜、水果的消費量下降,與1992相比,有明顯差異,這是一種“高密度能量”的膳食結構,造成脂肪攝入過高及健康食物攝入減少,慢性病危險將因此增加[11]。

    與之相對應,調查還發現: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的患病率,較前一次調查,具有明顯增高[12]。超重的人群更是在1989-2000年的12年間,超重率由15%增加至28.2%,增長幅度為88%[13]。

    而胡以松等人的研究表明:食用油、蛋類、奶類、糕點等與代謝綜合征的患病呈正相關;深色蔬菜、畜肉、禽肉等與代謝綜合征的患病呈負相關 [14] 。

    中醫學認為,此種膳食結構屬于偏嗜肥甘,即是《靈樞?逆順肥瘦》篇所說:肥人……

    其為人也,貪于取與;”《素問?奇病論》:素食肥甘,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此種膏粱厚味,油膩腥膻,易積濕生痰,而成痰濕。故有《張氏醫通》:“膏粱過厚之人,每多痰”及《雜病源流犀燭》:“飲啖過度,好食油麥豬脂,以致脾氣不利,壅滯為痰”之說。更有朱丹溪“肥白人多痰濕“(《格致余論》)之著名論斷。李東垣亦在《脾胃論》中指出:飲食失節,過嗜膏粱酒醴,則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致使痰濕內停。

    同時,現代研究發現:脂肪攝入過高,造成的脂代謝紊亂(表現為:血總膽固醇、甘油三酯、極低密度脂蛋白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降低)是產生“痰濁”的重要生化物質基礎[15]。

    因此,膳食結構的變化,尤其是“高密度能量”的膳食結構,是痰濕體質的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

    2 生活方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職業性體力活動的強度在降低,家務勞動在減少,人們生活方式和體力活動模式也隨之發生變化,生活方式趨向靜態的變化,體力活動嚴重不足。

    2002年WHO在世界衛生報告中指出,每年由于體力活動不足導致全球190萬人死亡;12%缺血性心臟病,11%缺血性中風,14%糖尿病,16%結腸癌及10%乳腺癌由體力活動不足引起。缺乏足夠的體力活動與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肥胖病關系密切,并可增加患直腸癌、乳腺癌、高血壓、血脂異常等的危險性[16]。

    2002年中國人群體力活動和體育鍛煉調查顯示:人群中有11.7%、20.5%、44.7%和23.0%的調查對象分別從事非常輕、輕、中等和重體力勞動的工作。雖然,從事中等和重體力勞動的人,有44.7%和23.0%,但是考慮到技術革新和進步,此種工作強度仍在不斷的下降之中。人群中只有18.04%的人參加體育活動。男性和女性分別為19.0%和16.0%。3.74%的人采用靜坐生活方式。因此,體力活動不足,是我國目前居民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現形式[17]。

    江國虹等對天津人群的研究發現:在每天鍛煉少于30分鐘的813人中,超重肥胖的有413人,占50.8%。而在每天體育鍛煉超過30分鐘的28人中,超重肥胖的有6人,只占21.4%。統計分析顯示:每天體育鍛煉超過30分鐘,可以有效地預防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和高血壓。每天運動30分鐘時慢性病的保護因素。而在每天看電視超過3個小時的543人中,超重肥胖的有206人,占37.9%;在每天看電視超過3個小時的298人中,超重肥胖的有213人,占71.5%。統計分析顯示:每天看電視超過3個小時,患肥胖、糖尿病、血脂異常和高血壓的危險增加0.89、0.79、0.47、0.45倍。靜態活動時間過多是導致慢性病的危險因素[18]。

    全國各地,如吉林[19]、上海[20]、南京[21]、河北[22-23]、浙江[24]、廣州[25]等地的研究,均得出相同或類似的結論。

    中醫學認為,這種生活方式的變化,體力活動不足,多靜少動,易造成“久臥傷氣,久坐傷肉”(《素問?宣明五氣論》),《呂氏春秋?盡數篇》謂: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故,使中焦壅滯,脾失健運,水濕停聚,釀生痰濕。

    王琦等對通過對中醫痰濕體質相關影響因素進行研究,發現:低運動水平、喜食油膩之物是影響痰濕體質的重要因素[26]。

    因此,在對2型糖尿病的防治中,要重視對痰濕體質進行研究,其中膳食結構與生活方式是兩個重要因素。同時,要對重點人群進行體質辨析,有針對性的進行干預,從而提高2型糖尿病防治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王琦.中醫體質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5:29.

    [2]顏平.平衡觀――中醫調治亞健康的根本[J].江西中醫藥,2006,37(2):13―14.

    [3]鄒志春.從中醫理論探討亞健康及其與運動的關系[J]. 江蘇中醫藥,2005,26(4):7―8.

    [4]姚曉天,程志清.社區中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中醫體質特點分析[J].浙江中醫雜志,2004,(8):352―353.

    [5]劉艷驕,王琦.肥胖人痰濕體質與糖尿病相關性研究[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3,17(2) ):34-39.

    [6] 王琦 王睿林 李英帥.中醫體質學學科發展述評[J].中華中醫藥雜志(原中國醫藥學報),2007,Vo1(22)No.9 :627-629.

    [7]王琦,于衛東.中醫體質學說的基本原理[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9,12(1):10.

    [8]Diabetes and Obesity:Time to Act;International Diatebes Federation 2004.

    [9]Debate on Obesity;The Observer, London UK25/01/2004.

    [10]杜樹發,呂冰,王志宏,等.中國居民膳食的變遷[J].衛生研究,2001,30(4):221-225.

    [11]翟鳳英,何宇納,馬冠生,等.中國城鄉居民食物消費現狀及變化趨勢[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485-488.

    [12]李立明,饒克勤,孔靈芝,等.中國居民2002年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7):478-484.

    [13]王惠君,翟鳳英,杜樹發,等. 1989-2000年中國部分省份成人超重流行趨勢分析[J] .營養學報,2004,26(5):329-332.

    [14]胡以松,翟鳳英,何宇納,等.中國人群代謝綜合征與食物攝入的相關性研究[J].實用預防醫學,2008,15(1):1-8.

    [15]徐濟民,蔡沛源.痰濁型冠心病與血脂水平關系的探討[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4,4(5) :256.

    [16]毛淑芳,劉巖.體力活動與慢性病關系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承德醫學院學報,2004,21(1):67-70.

    [17] 楊功煥,馬杰民,劉娜,等.中國人群2002年飲食、體力活動和體重指數的現狀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5,26(4):246-251.

    [18]江國虹,李靜,潘怡,等.膳食、體力活動與慢性病關系的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5(2):94-96.

    [19]丁冬,汪麗萍,張錫斌,等.吉林省居民體力活動與慢性病的關系[J].中國衛生工程學,2008,7(4):238-239.

    [20]向會英,王人衛.上海中老年婦女體力活動現狀及對體質健康的影響[J].醫學信息,2009,1(7):269-270.

    [21]洪忻,殷曉梅,梁亞瓊,等.南京市居民體力活動與2型糖尿病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08,24(9):1128-1130.

    [22]王曉波,王躍進,李建國,等.高血壓與膳食和體力活動相關關系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6):3020-3022.

    [23]王曉波,姜紅,王躍進,等.河北省農村成人超重、肥胖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公共衛生,2007,23(7):775-777.

    [24]陳雅萍,俞敏,韓曉軍,等.浙江省成年居民體育鍛煉現狀及體力活動與慢性病的關系[J].浙江預防醫學,2006,18(8):1-2.

    [25]鄧木蘭,麥勁壯,劉小清,等.廣州市中年人群體力活動與其他心血管病危險因素關系的研究[J].華南預防醫學,2002,28(4):12-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成人一级片| 国产成人在线看| 天堂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2022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成人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91香蕉视频成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大帝| 中国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国产成人AV区一区二区三|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免费电影|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国内精品国产成人国产三级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 四虎成人精品无码永久在线| 欧美成人a人片|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成人污视频网站| 麻豆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成人av电影网站| 成人片黄网站色大片免费| 中文字幕无线码欧美成人| 人碰人碰人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 成人动漫综合网|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成成人看片在线|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欧美成人鲁丝片在线观看| 1000部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