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簡述開發新能源的必要性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二、知能構建
1.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區域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其基本思想包括鼓勵經濟發展、保證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謀求社會全面進步。衡量一個區域是否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梳理出一個衡量指標,才能有助于發現區域發展過程中的不足,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和具體措施。高中階段衡量區域是否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指標分為:生態可持續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社會可持續發展(表2)。
2.區域環境問題的分析
區域環境問題的形成與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和特殊的人類活動密切相關,對其分析應在把握區域特征的基礎上,圍繞該區域突出問題,從問題的形成機制切入,尋求治理與發展措施,構建如圖1所示的分析方法。
例如,我國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及西南喀斯特地形區等地的水土流失分析可建立如圖2所示的分析思維。
又如,對近年來的社會熱點――PM2.5等大氣污染問題的分析,從區域自然地理背景和人類活動入手分析其形成原理(圖3),再從成因入手,即可找出解決此類問題的治理對策:加快調整能源結構,開發新能源,降低化石能源比重;健全環境監管體制,加大政府管理力度;控制燃煤污染,改進燃煤技術;發展公共交通,加強交通廢氣治理;合理規劃工業布局、城市功能分區;植樹造林,加強綠化。
3.流域的治理與開發
某流域的利用和開發,與其本身的自然環境有關,搞清其流域內的自然環境特征,是避免盲目開發、引發環境問題的首要條件,其分析模式如圖4所示。
以淮河流域為例(圖5),其水系水文特征需從支流數量、水系分布形態、流速、河道彎曲度、河床等角度去把握;氣候圍繞淮河地處南北方過渡地帶的特征,理解北方降水變率大、暴雨集中和南方暴雨歷時長、強度大的特點在淮河流域的結合;地形突出上游和下游地勢落差的對比性。人類活動主要從農業、工業、生活角度出發分析淮河流域的水環境,如圍湖造田、過度墾殖、占用河道、排放污染物等行為加劇淮河流域洪澇隱患和水體污染。把握淮河流域總體區域環境特征有助于更加清晰地確定防洪、發電、供水、航運、養殖為流域開發的主體方向。對人類活動特征的整體把握有利于進一步明確治理重點,同時需強調產業活動在不同流域位置應作出不同的調整,如中上游優先發展電力、合理安排農林牧業、發展旅游業,重視生態保護;中下游優先發展低污染企業、生態農業,加強航運建設。此外,水利設施(水庫、防洪堤壩)的建設、設置專門管理機構實現跨省協調管理也是淮河流域治理的重點。
通過對淮河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基本思路的梳理,可更加清晰地了解其它流域治理與開發的方向和路徑。
4.區域資源的開發
對區域濕地資源、礦產資源的開發分析,應把區域優勢資源作為切入口,明確原有開發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做到在開發中關注治理,實現環境和資源的保護。如對區域濕地資源開發與保護可形成圖6所示的分析方法。
世界上有不少因礦產資源開發而迅速成長的區域,但其對某一資源開發利用的合理程度會影響區域可持續發展狀況。如德國魯爾區曾因“煤”而興,也曾因“煤”而衰。通過了解德國魯爾區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有助于整理區域資源開發與區域可持續發展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探究區域資源開發與區域工業發展的關系,認識資源型區域發展中的限制性因素,科學地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圖7)。
5.區域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個地區農業和農作物類型發展,與該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密切相關。不同區域不同的農業布局,對農業發展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某些地區不合理的農業布局、農業生產方式(如輪荒、大水漫灌)將產生諸如水土流失、土地鹽漬化等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問題,因此,只有深入分析區域農業生產的條件、布局特點和問題,才能探尋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方法和途徑,其分析模式如圖8所示。
以美國為例,其農業從早期的不科學開發導致土地退化、農業生產力下降等一系列問題,到現在的生態與農業良性循環,是一部農業發展的參考史,對各國農業發展都具有一定的借鑒作用。首先從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的優勢組合及各要素的時空組合差異,為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提供了自然背景,市場、交通、科技、政策等為各專業化地帶的形成提供了社會經濟條件,上述因素促成美國農業地域專門化,形成一系列諸如小麥帶、玉米帶、乳畜帶等農業專業生產區。早期農業開發過程中出現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沙塵暴等問題,指明了美國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由此推出的推廣農業新技術、發展生態(精確、有機)農業、限耕休耕、補貼政策等措施,促進美國農業可持續發展。通過了解美國農業的發展史,有助于整合區域自然優勢和農業重點發展方向,認識農業發展限制性因素和目前開發過程中的主要問題,探索區域農業開發和生態保護兩者之間協調發展的有效對策。
6.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
一個地區的城市化水平受多種因素影響,但城市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關系最為密切。城市化進程中最顯著的特點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用地規模的擴大,而城市人口數量的增加,主要是為滿足城市第二、三產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實現農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并向非農產業轉型。因此,城市化過程與工業化、第三產業的發展緊密相聯。但工業化和城市化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系列環境問題,因此,要結合當地實際,借鑒其它地區的成功經驗,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發展。其分析模式如圖9所示。
在我國不同區域,工業化發展優勢的差異巨大,如珠三角的外資優勢、蘇南的大城市經濟外擴優勢、溫州的個體私營優勢,依靠不同優勢快速發展的工業化,都將有效帶動城市化的發展。工業化帶動城市化發展的常見模式可歸納為兩類:第一類是工業化帶動鄉鎮企業發展,促使鄉村工業化、鄉村變城鎮,城鎮數量猛增,城市人口比重提高;第二類是城市內部工業發展迅速,導致城市用地規模和人口規模擴大,城市人口比重提高。無論哪種模式,在發展過程中均產生了一系列社會環境問題,如資源消耗、環境污染、地價上漲、交通擁堵等,此時產業轉移、升級帶來的產業和人口的再分配,是解決上述問題的有效方法。對珠三角、蘇南、溫州等經濟發達地區而言,需要發展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第三產業,吸引資金和人才,減輕資源、交通、環境的壓力,才能實現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對于中西部地區而言,在承接外來產業時,應注重發揮自身勞動力、資源優勢,但需關注資源、環境的承載力,避免先破壞后治理的局面,同時地方政府需具備預測產業發展前景、超前規劃城市和產業布局的意識,從而促進中西部區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可持續發展。
三、圖像突破
1.區域分布圖的正確判讀
區域分布圖是地理信息最重要的載體,無論是自然地理要素,還是人文地理要素,都可用區域圖來呈現。近年來,全國各地的高考試卷中大多借助區域圖設計地理問題,所占分值比重大,如2014年高考山東卷第36題塞內加爾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邊緣的沙洲示意圖(圖10)。熟練掌握區域圖的判讀方法,快速、全面、準確地從區域圖中獲取地理信息,并正確解讀所獲取的地理信息,是必須掌握的重要地理技能。對于區域圖的判讀、分析,需從以下角度把握。
第一,建立空間整體定位意識。清楚空間整體定位的要素有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也包括某項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地形、河流、湖泊、交通線、國界線、城市等。在教學過程中應經常性地、有意識地去思考空間整體定位的方式。只有具備空間整體定位的意識和能力,才能真正認識區域。
第二,關注圖例與注記。圖例與注記,不僅從表面上幫助區別地圖上的地理事物以及了解它們的分布情況,而且對圖例與注記的分析,是明確命題者命題意圖、答題方向的重要指針。
第三,學會區域分析方法。首先,掌握區域地圖的判讀方法,通過抓典型圖例和注記,前期定位;直觀輪廓,初步定位;瞄準經緯度數值,準確定位。整合信息,歸位驗證的區域地圖判讀方法,對確立區域地理位置,解決區域問題較為有效。其次,正確判斷預測區域特征。正確有效的區域分析途徑(圖11),應先從區域位置入手,判讀區域氣候,再聯系區域地形對區域自然特征作總體評價,然后借助區域氣候、地形、水文、資源等要素并結合系統地理中農業、工業、城市、交通等區位理論,對區域人文要素進行判斷與預測。區域特征分析要特別關注對區域氣候的分析,氣候是區域特征中最活躍的要素,它對區域其它自然與人文要素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影響,也是歷年高考試題中再現率最高的知識點之一。在區域氣候分析中,一定要弄清楚影響區域氣候有哪些因子以及它們與區域氣候要素(氣溫、降水、光照等)之間的因果關系,對區域氣候的成因、特征、差異等做出綜合性解釋(圖12)。
2.區域景觀圖和景觀示意圖的正確判讀
景觀圖是表示某種地理事物景觀現象的圖像或照片,它是地理圖像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理知識的重要載體,通過直觀呈現景觀,再從景觀圖中提取有效信息解答問題,是區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常見考查內容之一。
景觀示意圖是將重要的自然、人文地理要素以具體符號的形式將區域信息具體化和形象化的圖像,能有效展現區域內各要素的時空分布特征和內在聯系性,所以景觀示意圖也是區域發展與環境保護試題中常見的圖像之一。
地理景觀圖和景觀示意圖可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部分。自然景觀主要有地質地貌景觀(海岸、黃土、冰川、風沙、喀斯特等地貌類型)、水文景觀、生物景觀等;人文景觀有人種、城鄉風貌、名勝古跡、古今建筑、工農業生產情景等。對地理景觀圖和景觀示意圖的判讀,關鍵要把握以下三點:第一,結合材料和題干讀圖名,準確判讀明確圖中表示何種地理要素或要說明哪種地理現象即描述圖名;第二,解讀圖中信息的地理意義,細心觀察圖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關系;第三,根據設問,聯系圖中信息,提取與設問相關的部分,聯系有關知識作答。
四、方法提煉
1.區域特征的分析方法
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共同組成區域總體特征,任何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都基于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礎之上,一旦打破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平衡,環境問題隨之出現。人文地理要素的動態變化是可持續發展社會經濟部分的具體表現,只有與自然地理要素之間保持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涵才能全面呈現。因此了解區域特征的具體內容,將有利于預測區域發展問題,并為更好地解決問題提供依據。
(1)自然地理特征分析。①氣候特征:主要由氣溫特征和降水特征組成,氣溫特征主要表現為年均溫或年溫差,主要影響區域積溫狀況和生長期,決定農業熟制和主要農作物類型。降水特征主要表現為年降水總量和季節分配狀況,主要影響區域徑流補給類型。氣候特征綜合影響區域的水文特征、植被類型、土壤特性、地質作用(災害),并影響人文地理中的農業生產、交通建設和城鎮布局。②地形特征:主要從地形類型、地勢高低、地表起伏等角度描述。③河流水系特征:流域面積、流程、流向、水系特征、河道特征(河谷寬窄、河床深淺、河道彎曲)、支流數量等。④河流水文特征:流量、水位季節變化和汛期、含沙量、冰期(或凌汛)、流速等。⑤湖泊特征:水量、水位或面積(季節、日)變化、水溫(或結冰期)、能見度、鹽度、補給方式、內流湖(外流湖)等。⑥生物特征:自然帶類型、植被類型(森林、草地、荒漠)、生物多樣性以及植被的特殊性狀(如耐寒性、耐旱性、耐鹽堿、喜光等)。⑦土壤特征:土壤屬性(酸性、堿性)、土壤類型(紅壤、黃壤、灰化土等)、肥力狀況、土壤問題(鹽堿化、沙漠化、水土流失等)。
(2)人文地理特征分析。農業生產、工業生產、城市建設、交通建設、能源資源開發、商貿旅游等是組地理的主要內容,以農業和工業為例,常見人文地理要素分析角度如表3和表4所示。
2.區域自然要素的動態變化分析
自然地理要素由氣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植被五要素組成,每個要素都作為地理環境的一部分,與其它要素相互聯系和作用。環境問題的產生由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導致,人為因素往往體現在人類對自然環境某一要素產生了負面影響,并由此引發其它要素甚至整體環境的改變,從而產生環境問題影響區域可持續發展。
自然因素動態變化是分析環境問題的重要角度,掌握其動態分析角度有助于發現區域環境問題,并為治理措施的制定指明方向,具體分析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氣候。氣溫變幅大的地區風化作用強,風化殼厚;極端氣溫的高低影響風化和凍融作用的強度;降水強度大,增強對坡面的侵蝕作用;蒸發強度和降水季節特征影響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的水位,影響水鹽運動;風力強度影響風力侵蝕、風力搬運及沉積作用。
(2)地形地貌。地形類型、坡度影響地表徑流速度和對坡面的侵蝕強度;高海拔或高緯度地區的坡向,影響冰雪的融化量,增加對土壤表層的侵蝕強度;土質疏松、巖石破碎利于風化、侵蝕;喀斯特地貌發育地區,地表植被狀況差,地下水埋藏深,土壤層淺薄,地表水資源短缺。
(3)水文。河湖等地表徑流影響區域的水資源狀況、土壤層的含水量;影響河流相關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影響入海口水環境;影響區域水循環和自然環境的凈化能力。
(4)土壤。土質疏松易于流水、風力侵蝕,加重徑流含沙量,與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關系密切。
(5)植被。地表植被覆蓋狀況將影響水土流失、風沙發生的頻率和強度,影響區域水循環,對土地沙化、鹽堿化、水土流失、石漠化的影響明顯。
3.地理綜合思維構建
本專題核心內容為:認識區域發展背景,梳理區域發展問題,評價區域生產活動,提出區域問題解決對策,預測區域發展前景。針對區域發展問題涉及的知識面廣、分析問題的思維要求高等特點,在復習中需宏觀把握知識系統,充分挖掘案例內部知識組成及各部分的聯系,著眼全局并弄清主次、因果、并列等關系(圖13)。一方面使基礎更扎實牢固,使知識可摘取,可拼合,也可融合,為綜合思維掃除知識障礙;另一方面建立概念圖的過程,也是梳理和完善思維的邏輯鏈,感受“綜合性”特征,彌補自身分析思路的欠缺之處,提升綜合分析能力的途徑。
五、經典研習
例題:(2014年北京文綜)讀圖14和相關文字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20世紀50年代以來,針對海河流域頻發的旱澇災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庫,在東部新開了多條入海河道。
(1)結合流域氣候和地形特點,分析修建水庫和新開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2)海河流域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全國的1/7,針對流域水資源匱乏的現狀,簡述農業生產應采取的對策。
(3)指出河源地區旅游開發和景區建設給河流帶來的環境問題,并列舉一項應對措施。
(4)依據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精神,京津冀地區逐步淘汰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行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簡述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以及對改善大氣質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