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科技進步的作用范文

    科技進步的作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技進步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科技進步的作用

    第1篇:科技進步的作用范文

    一、衡量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的兩個顯著指標

    在世界范圍內,衡量畜牧業對科技依存度的顯著指標有兩個:一是它并不等于科技成果商品率,科技進步貢獻率可以從兩方面認識,一方面反映畜牧業科技的進步作用程度,比例越高,說明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程度越大;另一方面說明科技在畜牧業增長中的作用,比例越高、作用越大。目前,我國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僅有40%左右,一些落后省份此項指標更低,內蒙古僅有30%左右,被列為全國重點扶貧集中地區,此項指標尚不足30%。科技成果轉化率是指一定時期內,已經應用于畜牧業生產的畜牧業科技成果在畜牧業總科技成果中占多大比重。它反映畜牧業與畜牧業科技之間的依存關系程度,反映畜牧業科技供求狀況以及畜牧業科技資源配置與利用是否合理。就依存關系而言,此指標越高,供求差距越小;就科技資源配置與利用而言,此指標越高,說明科技資源配置得越合理,利用得越充分。目前,我國畜牧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僅有15%~20%,內蒙古僅有10%左右,除去10%左右的基礎性研究此項指標距臨界值很近。全國真正形成產業化、商品化的尚不足5%,每年1萬項科技成果轉化的僅有1000~2000項。

    世界上經濟發達國家有著相應發達的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已達到60%~80%,例如美國已達81%以上。科技成果轉化率平均為60%~70%,有些國家更高,日本已達75%左右。

    從科技進步貢獻率和科技成果轉化率兩個方面分析表明,我國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與發達國家相距甚遠。經濟落后省份或地區、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十分低下,它是制約我國畜牧業總體水平低而又結構性失衡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世界畜牧業發展的歷史說明,振興畜牧業的必然抉擇是依靠科技進步。

    二、結果分析

    (一)我區畜牧業科技水平正在不斷提高

    畜牧業科技水平不斷提高是引發我區畜禽個體生產性能不斷提高,促使我區畜產品產量逐年增加,以至于在人口不斷增長情況下,仍能保證我區人均占有畜產品產量逐年上升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我區畜牧業產值的增長主要依靠物質投入來實現

    綜觀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區畜牧業產值增長中的貢獻率大小順序依次是,物資消耗、科技進步、飼養畜禽頭數及勞動力投入,這表明我區科技進步在畜牧業產值增長中已占相當的比重,但由于我區農村牧區畜牧業生產基礎薄弱,尚處在由傳統畜牧業向現代畜牧業、由自然經濟向商品經濟轉化的過程中,因此,我區畜牧業產值的增長還主要是依靠物質投入來實現的,處于第三位的是牲畜飼養頭數,最末一位是勞動力的投入,這亦表明,我區畜牧業生產已經正在由注重外延擴大再生產轉化為以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內涵和外延擴大再生產相結合。

    (三)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仍然建立在大量物質消耗基礎上

    測算結果表明,我區畜牧業勞動生產率逐年提高,單位產值占用資金經歷一段上升過程后,穩中有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仍然是建立在大量物質消耗基礎之上的。

    三、影響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的因素辯析

    一般而言,科技進步貢獻率與科技成果轉化率是同方向的動態關系,換言之,影響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因素亦是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率的因子。只不過科技成果轉化率也是牽制科技成果貢獻率的要因之一。

    長期以來,人們多從科技領域外部尋求影響畜牧業科技含量的動因,而未從科技領域內部尋求要因并把二者結合起來,實際上,這種思維方式已經無法適應時展變化的要求。實踐告訴我們,影響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的原因已經不是某一單項或幾項,而是若干項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從不同的方向對科技施加影響,使我國畜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處于一種低而不穩的狀態。因此,追蹤科技領域內部、科技領域外部影響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因素并尋求二者的最佳結合部,毋庸置疑是明智之舉。

    總之,影響科技對畜牧業增長作用的因素有三個,一是科技領域內部;二是科技領域外部;三是聯結內外部的中介紐帶―――科技推廣,它們共同作用的結果使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低下。

    四、提高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的對策

    (一)刺激有效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是導致畜牧業科技進步作用的要因之一,刺激有效需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完善“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充分發揮兩個層次的積極性、優越性

    根據我國國情,只有統分結合才能拓寬科技應用的范圍并充分發揮其功能。同時要正確地引導農牧民走適度規模經營之路。目前要統好畜牧業基本建設、生產資料供應、重大畜牧業科技應用及其管理以及畜產品加工、銷售等。

    2.提高畜牧業勞動者的素質

    提高畜牧業勞動者及組織管理者素質的中心環節,是抓好農牧區的掃盲教育、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這里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農村婦女教育問題,應繼續列入重要議事日程。資料表明,目前我國畜牧業總產值中牧區婦女貢獻率已達50%,但比較素質而言,卻又低于男勞動者的素質,它對未來勞動者的素質有深遠的影響。

    3.增加農牧民收入

    勞動者的經濟承擔能力是制約科技成果有效需求的重要客觀條件,它的提高只能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循序漸進的實現。但根本的一條是政府采取支持畜牧業的政策,充分利用畜牧業資源,降低畜牧業成本,提高畜牧業生產效率,進而提高經濟效益,以增加農牧民收入。

    (二)增加有效供給

    1.改革科技立項辦法

    主要是根據以需定產的原則持續開展畜牧業科學研究,同時針對科技成果大量積壓的現實,盡快做好已有成果的推廣工作。短期來看,后者應成為畜牧業科技投入的重點。長期來看,應根據以需定產的原則堵住立項上的漏洞(基礎性研究除外)。其次,建立科技立項信息網絡,做好科技立項宏觀調控,避免立項重復、分散的弊端。隨著科技的發展,僅僅依靠某一領域、某一單位的科技力量難以完成重大科技的發展,這就需要合理的科技分工,充分發揮每一個協作單位的優勢,做到以長補短,避免分散造成的科技力量與科研經費的浪費。當然這就需要有強有力的宏觀調控體系。目前,我國宏觀調控體系尚未明晰,因此應盡快建立、健全科技宏觀調控體系(包括調控目標、內容、重點、措施等)。

    2.改革科技成果鑒定驗收辦法

    中央已經出臺第三個科技成果鑒定辦法,今后重點在于落實、實施。

    3.增加科技投入,改變科技經費來源單一化的局面

    動員社會各界增加對科技的投入,實行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辦法。此外還要提高科技人員待遇,保護科技工作者的權益不受侵犯。

    (三)搞好畜牧業科技推廣

    第一,削弱瓶頸狀態的措施

    內蒙古農村牧區是人口問題的重心,必須嚴格控制人口增長,同時有計劃地做好現有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工作。一是農村牧區就地消化,可以利用集約經營方式。在畜牧業內部解決一部分;二是立足本地特色,興辦,發展鄉鎮企業;三是有條件的地方做好勞務輸出和牧業勞動者非農非牧就業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農牧業勞動力的壓力,削弱畜牧技術推廣中的瓶頸狀態。對牧業勞動者素質問題可采取以下舉措,落實九年制義務教育,并與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相結合;提高現有勞動者的素質;培養大批牧民技術;提高基層干部素質。

    第二,實行畜牧業適度規模經營

    由于各地情況相異,沒有統一標準用以指導適度規模經營,為了增加對科技吸收消化能力,必須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在發達地區,其他就業門路日漸增多,種植業的土地應向種田能手集中,畜牧業的草場應向養畜能手集中,盡量減輕人為造成的分散牧業資源的負荷。在欠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非農非牧就業門路較少,種植業應采用統種、統管、分收的模式,便于牧業科技的推廣應用。

    第三,實行多種形式的畜牧業科技推廣模式

    目前看來,內蒙古畜牧業技術推廣模式大體有以下幾類;一是政府職能機構為主體;二是農業高等院校與中等學校為主體;三是企業為主體;四是民間技術組織為主體;五是上述各類形式的聯合。五種類型模式在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作用,各地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鼓勵開展各種聯合,發揮各類推廣組織的積極性。同時要注意完善各類推廣組織體系。

    第四,國家對農業的投入

    世界畜牧業技術推廣實踐證明,國家投入必不可少,但目前中國當務之急是改革單一依靠國家財政維持畜牧科技推廣局面,鼓勵多渠道投入,解決推廣經費緊張問題。一是貸款,利用貸款推廣畜牧科技,增強風險意識,有利于資金的充分利用;二是采取聯合投資的辦法,本著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原則籌措、使用畜牧推廣資金;三是搞好有償推廣服務,增加畜牧技術推廣組織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能力,但要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靈活地采用有償、無償以及循序漸進地由無償向有償過渡。

    第五,培養跨世紀的畜牧業推廣人才

    高等農業院校應率先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推廣系或設置農牧業推廣專業。對未設置農牧業推廣系的院校根據實際情況,可先設置農牧業推廣專業,逐步向推廣系發展。已經建立推廣專業的院校可創造條件向推廣系邁進,已經設置推廣系的院校進一步完善科研、教學體制,以適應實際需要,培養跨世紀的農牧業推廣高級人才,中等農牧業學校也應開設農牧業推廣課程,培養一大批初中級農牧業推廣人才。

    第六,搞好中試基地建設

    基地建設要兼顧眼前與長遠,通過中試基地,檢驗科技成果,提高科技成熟度,為畜牧業科技推廣提供先決條件。

    第2篇:科技進步的作用范文

    Abstract: The rat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is an important index of reflect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Basing on the theory of equal efficiency,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elastic coefficients of capital and labour productivity in the C-D production function of DaQiong oil field by using Lingo software. Furthermore, we measures the rat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from 2005-2008.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being a rising trend for the rat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of DaQiong oil field. The average value has reached 60% or more which exceeds 40% level of the whole country. So, the techn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f making up for the natural decline rate,and ensuring the stability of Oil production.

    關鍵詞:等效益面;科技進步貢獻率;自然遞減率;DEA(數據包絡分析)

    Key words: equal efficiency;rate of the contrib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natural decline rate;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5-0011-03

    0 引言

    人力資源、自然資源、資本形成以及技術變革和創新被喻為經濟增長的“四個輪子”(Samuelson,1998)[1]。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已深入到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它不但包括自然科學技術,還包括社會科學技術;不但包括生產技術.還包括管理技術和決策技術。這里所講的科技進步指的是在影響經濟增長的諸因素中,剔除了由于增加資金和增加勞動力數量以后的所有其余成分的共同作用。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一種內涵型擴大再生產。

    科技進步貢獻率是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將其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提高裝備技術水平;改革工藝;提高勞動者索質;提高管理決策水平等。即在影響經濟增長的諸因素中,剔除了由于增加資金和增加勞動力數量因素以后的部分即為科技進步的困素。科技進步貢獻率是反映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作用大小的一項綜合指標,是綜合要素。

    除了直接運用生產函數(C-D)計算外,目前測算技術進步貢獻率的方法還主要有:①索洛余值法,該方法主要是根據柯布-道格拉斯(C-D)生產函數,它將總產出看作是資本、勞動、技術三個要素的函數,從總產出中扣除資本、勞動的增長帶來總產出的增長部分,用余值作為科技進步作用的度量。例如,阿布拉莫維茨(1998)[2]認為美國經濟增長來源從19世紀初期到20世紀中期的工業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其中1800-1890年間的增長主要依靠勞動投入增加;1855-1890年間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資本深化;1890-1966年間的經濟增長則以科技進步為基礎。欒文英(2001)[3]、張海明(2002)[4]用同樣方法分別測算了我國不同時期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認為我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增長率呈現正值的增長。②利用計量分析方法,通過線性回歸模型計算科技進步貢獻率,王天營(2003)[5]、章剛勇和阮陸寧(2006)[6]、王啟現等人(2006)[7]、王生榮,張營周(2007)[8]分別用該方法計算了我國相關地區及產業的科技進步貢獻率。該方法實質也屬于索洛余值法的變形,通過回歸計算出資本和勞動力的彈性系數,并從總量中扣除這兩部分的增長,進而獲得由于科技進步貢獻率。第三種方法則以馮英浚為代表,運用數據包絡分析及其等效益面方法計算科技進步貢獻率。馮英浚、吳江琴(1991)[9],馮英浚、李成紅(1993)[10],葛虹、馮英浚(2004,2005)[11、12]定義了等效益面生產函數,在假設規模效益不變的情況下,將經濟增長量分解為三個要素的代數和,進而計算科技進步貢獻率。

    利用索羅余值法和回歸分析法在測算科技進步貢獻率過程中有一些局限性:第一,該方法是建立在宏觀的基礎上進行科技進步增長速度的測算,對于微觀企業技術進步速度的測算具有一定難度;第二,索洛余值法可以提供的管理信息太少。對于一些重要的信息,例如,微觀企業的產出是否處于有效生產前沿面上?基層單位是否技術有效?等問題很難通過索洛余值法獲得;第三,衡量企業技術進步的真實效益應該是多指標的,從多指標輸出的角度測算企業技術進步增長速度,才能從不同側面綜合反映有技術進步帶來的企業素質變化及其對企業產生的影響。第四,回歸分析需要有一系列的時間序列數據作為模型的支撐,而且數據之間要求具有較好的平穩定和非自相關性,這在實際測算中對數據的要求極高,很難做到。針對存在的一些問題,本文采用基于“等效益面法”測算大慶油田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科技進步貢獻率主要是運用數學模型,把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起到的作用分離出來,對每個評價單元技術進步的增長速度、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含量作出定量的估計。

    利用“等效益面法”測算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出發點是建立每個評價單元科技進步與效益之間的內在聯系。認為每個評價單元相對效益取等值的軌跡是該單元科技進步零增長的軌跡。也就是說,如果每個評價單元科技進步保持不變的水平,自身的素質沒有變化,那么當投入發生變化時其相對效益是不變的,即對應的產出在它的基期等效益面上。經過一段時間后,如果該評價單元的產出超過了基期等效益面上對應的值,那么超出的部分就是科技進步作用的結果;反之,如果該評價單元的產出未達到等效益面上對應的值,那么相差的部分就是科技進步負增長的結果。

    1 等效益面及其計算科技進步率

    1.1 基本思想 建立等效益面是利用“等效益面法”度量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出發點。具體思想可以由圖1描述。

    設A(x0,y0)和B(x1,y1)分別為評價單元在一個周期間隔上t=0和t=1時刻的生產活動,其中x代表投入,y代表產出。若一段時間投入沒有變化,則如果評價單位自身素質沒有變化,各種外界條件也沒發生變化,則產出也與基期一樣沒有變化,即x0=x1,y0=y1。表明此時評價單元的生產活動具有不變的相對效益,不存在科技進步的作用。但如果產出增加了,即x0=x1,y0<y1,表明這段時期內評價單元產出的變化y1-y0與投入要素無關,是由于科技進步的作用產生的。但在實際中,一段時期內的投入往往會發生變化,這樣產出的變化既有投入要素的影響,又有科技進步作用的影響,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將科技進步的作用從產出的變化中分離出來。

    圖1中弧AC是評價單元在基期t=0的等效益面,即評價單元相對效益取等值的軌跡是科技進步作用為零的軌跡。如果評價單元保持不變的科技水平,自身的素質沒有變化,所處的外部條件沒有變化,那當投入變化時其生產的相對效益是不變的,對應的產出將在它的基期等效益面上。如果在現期,評價單元的實際產出超過了基期等效益面上對應的數值,那么超出的部分就是科技進步作用的結果,反之如果現期的產出未達到等效益面上對應的產出,那么相差的部分就是科技進步負增長的結果。圖1中C點上的產出■1就代表了對應于現期投入x1的等效益面的產出,A點和B點分別為基期和現期實際的生產活動,則BD=y1-y0是整個的經濟增長部分,BC=y1-■1是科技進步所起的作用,CD=■1-y0是投入增加的結果,則科技進步的作用即科技進步貢獻率為e=■=■。

    這里將科技進步作用在經濟增長中所占的比重作為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概念,比“索洛余值法”將相對的科技進步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之比作為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更為合理。

    1.2 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方法

    1.2.1 確定各評價單元在有效生產前沿面的投影

    設Xj是評價單位投入向量,Yj是評價單元的輸出,其中j=1,2,…n。

    對于線性規劃問題:

    maxZj

    s.t.■λjXj?燮Xj

    ■λjYj?叟zj0Yj

    ■λj=1,λj?叟0

    j=1,2,…,n

    設z0是其最優值,令xj=xj,y*j=z0yj,稱(xj,y*j)為評價單位在有效生產前沿面上的投影,原來的樣本點(xj,yj)被投影到基于DEA的前沿生產函數曲線上的點(xj,y*j)。下面則用投影后的樣本點來估計前沿生產函數的參數。

    1.2.2 理想生產函數的確立 生產函數是測算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基礎。生產函數表明一個生產單位按照一定方式組合起來的各種生產要素投入量與它所能提供的最大產出量之間的依存關系。油田企業的生產函數應為:

    y=A0K?琢L?茁(1)

    其中A0為廣義技術水平,本文將其作為以隨即變量,并服從正態分布。?琢、?茁分別為資金和勞動力要素的產出彈性。

    確定理想產出,首先需要對生產函數中的彈性系數進行估算。對于評價單元來說,將生產函數變形為:

    y*j=Aj■x■■(0?燮?琢i?燮1)(i=1,2,…,m;j=1,2,…,n)(2)

    將(2)式變形為Aj=y*j ■x■■(3)

    由于假定Aj為服從正態分布的隨機變量,則可以通過如下方式估算參數:min■(Aj-■)2(3)

    s.t.0?燮?琢i?燮1(i=1,2,…m;j=1,2,…,n)

    其中:■=■■Aj=■■yj*■x■■

    利用Lingo軟件進行規劃求解,求解?琢值,即求得生產函數的產出彈性。

    1.2.3 等效益產出的確定 理想生產函數參數的確定為估計等效益產出提供了基礎。令?茲=y/Y為基期的實際產出y與對應的理想生產函數產出Y的比值。這樣,油田在不同輸入條件下生產的相對效益?茲取等值的軌跡就是基期的理想等效益面。理想等效益面反映了企業在基期的實際生產情況,也是評價單元科技進步作用零增長的軌跡,公式為:■t=?茲?■Kt?琢Lt?茁(t=1,2,…,n)。

    1.2.4 科技進步貢獻率 根據前述對科技進步貢獻率原理的介紹可知,在評價單元某時期的實際產出、等效益產出,自身狀況無任何變化的產出已知的情況下,科技進步貢獻率為:

    e=■=■(t=1,2,…,n)

    2 2004年-2008年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實證分析

    石油屬于不可再生資源。由于地下儲量的逐漸減少,石油產量必然存在逐漸遞減的規律,與此同時,為了彌補這種自然遞減的產量所采取的科技措施的難度也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計算科技進步貢獻率需要針對石油企業生產的特點,因此,本文采用上述介紹的基于等效益面的方法計算科技進步貢獻率。

    數據的處理:根據測算需要,本文選取大慶油田生產總值、資金投入和勞動力三個計算指標,由于通貨膨脹、原油價格變動及原油遞減等因素的影響,需要對原始數據進步處理。此外,中國石油集團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兩部分,上市部分產值的計算需要考慮原油產量、價格變動、原油自然遞減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本文對大慶油田上市和非上市兩部分數據分別進行處理再匯總。

    2.1 對資產原值的調整 通貨膨脹能引起物價普遍上升及單位貨幣購買力的降低,因此在每年增加的固定資產投資中會加大投資費用貨幣的名義值。由于通貨膨脹,投入資金的名義值要大于其實際價值。為了真正反映每年投入資產的實際價值,可用通貨膨脹率對每年的新增固定資產的名義值(現價)加以調整,以克服物價上升對固定資金的影響。

    另外,由于對地下資源的不斷勘探與開發,使得地下能源不斷消耗,自然能量下降,綜合含水上升,造成石油企業生產難度逐步加大。為保證穩產和增產,必須加大投入(特別是資金的投入),這樣就造成原油生產成本的不斷上升(當然也受價格因素影響)。這表明,作為反映石油行業生產難度的成本上升這一因素,對資本增量影響很大,因此,為了真正反映投入的資金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可用成本上升率隊投入的資金加以調整,以克服生產難度對資金的影響。

    ①克服通貨膨脹的影響。令K0為基年資產原值,?駐Kt為t年新增資產,Kt為第t年克服通貨膨脹后的資產原值,ft為第t年的通貨膨脹率,則第一年末克服通貨膨脹后的資產原值為

    則可遞推計算第t年末克服了通貨膨脹后的固定資產原值為

    ②克服開發難度對資金的影響。由于體現生產開發難度的原油成本中也含有價格因素影響,為了消除價格因素(即通貨膨脹)造成的原油成本上升的影響,對原油成本也進行了處理。

    令?啄t為t年內每年的原油生產成本上升率,則計算期內各年在克服了通貨膨脹和原油生產開發難度這兩個因素影其中 t=1,2,…,n

    2.2 原油產量自然遞減率的彌補 石油資源不斷減少是不可避免的。為了維持原有產量的穩產和增產,石油企業就要采取各種措施彌補原油生產的自然遞減。彌補的原油自然遞減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石油企業的經濟增長。

    課題組對原油產量做出如下調整:

    令ηj為自然遞減率,第t年調整后的實際原油產量為

    在對原油產量按照自然遞減率修正后,按照基期即2004年的原油價格計算油田公司的年產值,得以計算出大慶油田各年總產值。

    2.3 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 按照前述計算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方法和步驟,運用Lingo軟件求解相應的參數,其中?琢=0.211,?茁=0.789,理想生產函數中資金的產出彈性為0.211,表明對于石油企業增加一個單位的資金投入對產出增長的作用非常小,如果單純依靠追求資金的投入來維持油田的生產是不合理的,經濟效益只能越來越低。因此,需要依靠高水平的科學技術,勞動者素質和管理決策水平的不斷提高等科技進步因素,才能保證油田生產持續健康和穩定的發展。其他的參數見表1。

    根據科技進步貢獻率的計算公式,可以測算出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的歷年科技進步貢獻率,見表2。

    3 結論

    本文利用等效益面方法計算了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2005~2008年的科技進步貢獻率,2005~2008年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均值為0.629,可以看到,科技在彌補自然遞減率、保證原油產量的穩定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油田生產的增長很大程度來自于科技進步所起的作用,表明油田的生產模式從原來的外延式擴大再生產正向內涵式、效益式的集約型生產轉變,企業經濟效益的增加越來越依賴于科技的進步和創新。所以,只有依靠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企業員工素質的不斷提高和管理決策水平的提升,才能使油田持續、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P.samuelson.經濟學(中譯本)(第十六版)[M].蕭琛(主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419-421.

    [2]Abramowitz M. The search of the sources of growth:area of ignorance, old and new[J].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1998,53,(2):217-243.

    [3]欒文英.經濟增長要素貢獻率實證分析[J].山東經濟,2001,(3):16-18.

    [4]張海明.中國的經濟增長和要素配置的市場化:1978-1999[J].世界經濟文匯,2002,(3):20-29.

    [5]王天營.我國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計量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3,(5):49-51.

    [6]章剛勇,阮陸寧.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方法的比較研究―來自江西生的經驗[J].江西社會科學,2006,(11):244-247.

    [7]王啟現等.“十五”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測算與2020年預測[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6,27,(6):416-419.

    [8]王生榮,張營周.甘肅經濟增長中科技進步貢獻率的計量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7,(2):3-6.

    [9]馮英浚,吳江琴.測算科技進步增長速度的一種新方法[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1,(11):45-50.

    [10]馮英浚,李成紅.等效益面的建立及其在測算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含量的作用[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1993,(7):65-70.

    第3篇:科技進步的作用范文

    【關鍵字】寧夏;科技貢獻率;模型;測算分析

    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是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國際上通常將“科技進步貢獻率”稱為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簡稱tfp)。其經濟含義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所有要素扣除資本、勞動投入后的余額。它不僅包括技術發明、工藝改進,也包括經營模式、管理制度等進步[1]。科技進步的實質內容既包括生產力的進步,也包括生產關系的進步。

    寧夏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享受國家的少數民族優惠政策。寧夏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內生機制創新所帶來的“科技進步”,更加豐富了科技進步的內涵。寧夏“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施科技興寧和人才強區戰略。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作用,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奠定堅實的科技基礎。到2015年,寧夏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48%以上。對寧夏科技進步貢獻率進行測算分析,對分析和評價寧夏經濟是否持續健康運行、經濟結構是否合理以及實現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發展目標具有重大的意義。

    1.模型選擇與檢驗

    1.1模型選擇

    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方法主要有: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和索洛增長速度方程[2]。

    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一般表達式為:,其中y為產出,a為常數,k為資金投入,α為資金產出彈性系數,l為勞動力投入,β為勞動力產出彈性系數,β=1-α。

    索洛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基礎上,推導出了一般形式生產函數的增長速度方程:,變形可得到索洛余值法科技進步模型,其中:α為科技進步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產出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資金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勞動者的年平均增長速度;α,β分別為資金和勞動的產出彈性系數,在規模報酬不變情況下,α+β=1。公式的經濟含義是: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作的貢獻等于扣除勞動力和資金投入增長的作用后的余額。可以列出科技進步貢獻率的計算公式為:。資金對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和勞動投入的增加對產出增長速度的貢獻率為:,。

    1.2模型檢驗

    對模型進行兩個方面檢驗:一是穩定性檢驗,二是使用功能檢驗。

    1.2.1穩定性檢驗

    分析樣本容量變化對模型參數估計值的影響來判斷模型的穩定性。根據《寧夏統計年鑒》,選擇1996—2010年15年的數據進行檢驗。采用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以1996年為基期)對寧夏gdp總值和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進行了調整,y′為調整后歷年的gdp總值,k′為調整后歷年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l為歷年年底從業人數,如表1[3]-[5]。

    依據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一般表達式:,建立模型:并且變形為

    y,k采用表1中調整后的數據y′,k′。

    選擇1996—2007年的數據,通過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得出資金產出彈性系數α=0.653688,勞動力產出彈性系數β=1-α=0.34312,=0.468181。再選擇1996—2010年的數據,通過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可得出α=0.67231,β=1-α=0.32769,=0.477816 。

    我們比較不同樣本容量的參數估計值,可以發現它們的符號、數值大小沒有發生大的改變,表明選擇該模型比較穩定,可靠性較高。

    1.2.2功能檢驗

    將樣本范圍內和實際已經發生的樣本范圍外解釋變量的觀測值代入模型,計算出被解釋變量的理論值,并將該值與實際值進行比較。因為該模型通過了穩定性檢驗,因此進行功能檢驗時,我們利用穩定性檢驗計算出來的參數,再把2000年寧夏調整后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勞動力數據代入模型,測算2000年寧夏gdp值,經過模型預測,2000年寧夏gdp產值為292億元,和實際值284.8億元相比,精度達到97.5%,表明該模型對寧夏實際經濟系統的代表功能強。

    參數估計:通過spss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可得出α=0.67231,β=1-α=0.32769,=0.477816。于是,線性回歸模型為:

    回歸系數的顯

    著性檢驗:給定顯著性水平α=0.05,查t分布表,得,由此可見,兩個回歸系數均通過t檢驗。

    回歸方程的顯著性檢驗:給定α=0.05,查f分布表,得,所以f檢驗通過,表明回歸方程的回歸效果顯著。

    擬合程度測定:因為,接近于1,表明回歸模型對樣本數據點的擬合程度很高。因此,回歸方程通過了所有的統計檢驗。

    寧夏國內生產總值的生產函數模型為:

    索洛增長速度方程為:

    2.寧夏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

    2.1各要素科技進步貢獻率的測算結果

    根據1996年-2010年寧夏gdp、固定資產投資和從業人數增長速度數據如表2,應用索洛增長速度方程,測算出各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率,如表3。

    3.結果分析

    3.1寧夏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年增長

    “九五”期間(1996年-2000年)寧夏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明顯,投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式。勞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僅次于投資。“十五”期間(2001年-2005年)寧夏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逐步發揮作用,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逐年減少。“十一五”期間(2006年-2010年)寧夏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發揮了顯著的作用。在2008-2009年發生世界金融危機以來,寧夏采用加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出現了資金對gdp增長的貢獻率一架馬車獨支格局。總體評價是寧夏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逐年增長,經濟增長已逐步走向調結構、保質量的良性軌道。

    3.2勞動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并不明顯

    寧夏仍然是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勞動資源優勢并未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根本原因是勞動者文化素質技能不高,寧夏南部和中南部地區是勞動力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但仍然以廉價的勞務輸出為創造收入的主要主渠道,寧夏并未形成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服務等產業基地。

    4.提高寧夏科技進步貢獻率的建議

    4.1大力推進創新型寧夏建設。加快推進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把科技進步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

    4.2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建設科技公共研發服務平臺。構建以研發單位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第4篇:科技進步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交通經濟;科技進步;運輸效率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促使生產過程發生巨大變化,從而推動了經濟發展。從廣義上來講,經濟產量的增加除去資金投入及勞動力的增加外,其他都可以歸結為科技進步的作用。當科技運用到交通運輸業中,必然對交通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一、科技與交通經濟的增長速度模型

    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得交通運輸工具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無論是運輸速度、承重還是距離都較以往有大幅提高。目前,在發達國家的經濟運距已經達到1200km。我國雖然還沒有達到這個水平,但較過去的60km已經大幅提高到了250km-300km。可見,科技進步對交通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在生產模型的研究方面,美國經濟學家索洛所做的貢獻最為顯著,他通過對C-D生產函數的大量研究和總結,在此基礎上擬合出了經濟增長速度方程。增長速度方程是從經濟變量的相對變化來研究經濟增長與技術進步的相對關系,主要用于描述投入要素增長速度、產出增長速度與科技進步速度之間的關系,該方程的表現形式為:

    Y=a+αK+βL

    其中,Y為產出增長速度,a為年科技進步速度,α為資金產出彈性,β為勞動產出彈性;K為資金產出彈性,L為勞動投入量增長。索洛的增長速度方程是考察科技進步對發展貢獻的最有效模型之一,其主要意義包括:經濟的增長量是通過生產要素資金和勞動的投入量的增加以及科技進步所帶來的。

    通過以上的模型分析,在我國的交通經濟結構中,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成為重要的影響因素,其對交通行業發展的作用和貢獻均呈增長的趨勢,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科學技術進步對交通行業的促進作用也將越來越大。

    二、科技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特征

    廣義的科技進步包含了政策、社會和自然條件等因素,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成果的轉化和運用,不斷轉化為交通生產力,從而提高和增強交通工具的性能、推動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優化交通運輸業的布局模型、促進多種交通方式的發展及互補、提高交通管理的效率、提高交通從業人員的素質。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的影響,主要由以下幾個特征組成。

    (一)實現運輸結構的多樣化

    運輸結構指的是交通運輸行業內外,相互聯系的各個方面和環節的有機比例和構成。科技日益發展,各種交通方式都開始運用到先進的科技,這就對原有的交通運輸結構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交通運輸結構會由于交通方式的不斷發展而逐漸被改變。

    (二)利用有限的交通資源提高運輸的效率

    效率就是體現在投入與產出的比率。交通運輸效率就是指在運輸過程中所需的勞動量與實際取得的運輸效果的比率。科技的發展使得交通運輸速度、承重等的提高,無疑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

    (三)改造和升級現有的運輸設備

    科技不斷進步,現代人不斷用新的工藝、新的材料研發出新的運輸裝備取代舊的落后設備。運輸方式逐漸多元化,各類特種車輛、船舶、裝卸機構等不斷被研發出來并加以改進。運輸規模也越來越大,如集裝箱運輸,大大提高了運輸能力,增加了運輸數量。同時,規范的裝卸、運送機械化,使得運輸效率大幅提高。運輸裝備的改變滿足了人們不斷提出的新的運輸需求,而這一切都依賴于科技進步。

    (四)理順交通運營管理體制

    改革開放的30年里,企業的經營理念也從粗放型向集約型過渡,對交通運營企業也是如此。交通運輸業的變革,不僅包括規模的擴展,還需要依靠高科技、高技術,以高效率、高質量作為發展的主要目標。科技進步是集約型企業的競爭力所在,是提高效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五)優化交通發展結構

    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各個行業均收益,對交通運輸企業也不例外,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投入的人和物不變時,運輸周轉率越高,運輸收入也越高;在周轉量或收入不變的情況下,企業的投入越少。而對交通運輸企業而言,其經濟效益提高的關鍵在于轉換和轉移階段,而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最根本的方式即降低損耗及提高效率,而科技正是提高效率及降低損耗的最有效的方式。未來生產率的增長速度不可能無限制增長,當增長率逐漸趨緩時或是發展規模受到瓶頸制約時,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生產率增長的影響也將會進一步體現。

    (六)改進運輸產品的結構

    科技的發展使得生產結構、產品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商品日益向更輕、更小、科技含量更高的方向發展。而人們針對這些產品,對交通運輸行業的產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消費性旅游比例有較大提高,對客運工具的舒適性同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使得運輸工具的品質必須不斷提高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只有利用先進的科技不斷調整交通行業的產品結構,才能跟得上社會的發展。

    三、結束語

    社會在不斷發展,科技也在不斷進步,現代人對交通運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運輸效率、運輸條件等都不斷提高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而這些的提高都依賴于先進的科學技術。可見,唯有正視科技的力量,并充分利用到交通運輸業中,交通運輸業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夏盛,蘇駿.依靠科技進步促進交通發展[J].江蘇交通,2001(2).

    2、成耀榮.論科技進步在交通運輸中的作用[J].長沙交通學院學報,2003(3).

    第5篇:科技進步的作用范文

    1. 加快農業科技進步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1.1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農村工作的必然要求 農業發展的歷史就是農業科技進步與創新的歷史。農業科技的每一次突破和創新,都帶來了農業生產的飛速發展。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只有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才能推動農業農村發展走上又好又快的科學發展軌道。

    1.2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是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根本途徑 實現糧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是“三農”工作的根本任務。現階段,我國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還不穩固。只有依靠科學技術,走“穩定面積、提高單產”的路子,才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只有依靠科技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附加值和經濟效益,才能不斷拓寬農民持續增收的渠道。

    1.3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是實現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資源短缺的矛盾將越來越突出。只有大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循環農業和農村循環經濟,才能不斷提高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提高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益,促進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4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是提高我國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舉措 農業的國際競爭,很大程度上是農業科技的競爭。我國農業要在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關鍵是要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要提升農業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資源環境等前沿領域的原始創新能力。

    2.大力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

    2.1加強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創新體系,是提高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要按照“以需求定項目、以項目建平臺、以平臺促協作、以協作創機制、以機制建體系”的工作思路,扎實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依托已有的農業科技基礎,綜合考慮產品、技術和區域因素,整合農業科技資源,加強國家基地、區域中心和試驗站的科技創新與應用能力建設,合理配備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的比例和力量。遵循“課題來源于實際、成果應用于生產”的原則,不斷完善保證持續研發和有效推廣先進農業科技成果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農科教結合、產學研協作,在全國逐步形成農業科技力量聯合、上中下游緊密銜接的創新格局。

    第6篇:科技進步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科技進步 就業效應 柯布―道格拉斯模型

    中圖分類號:F24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5-0140-05

    各國經濟增長的路徑不盡相同,但無論是窮國還是富國,經濟增長都離不開四個要素,即勞動、資本、技術和自然資源。其中自然資源的存有量在現代社會并不構成經濟增長或發展成功的必要條件。而技術是通過資本的深化和勞動素質的提高體現出來,并且隨著經濟進程的加快其作用日益明顯。在技術不變條件下,一國的經濟增長速度與就業同向變動,而變動幅度是否同步取決于資本產出率的高低和勞動增長速度的快慢。在技術不變情況下要提高就業率就必須降低資本對GDP的貢獻率和人口增長率。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經濟的增長是離不開技術進步因素的,因此探討科技進步條件下的增長與就業的關系,對現實經濟生活更有意義。

    一、科技進步的內涵

    科技進步一詞已為很多人所熟識,并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研究科技進步問題。許多學者曾經給科技進步下過定義,其中最具有影響力的是曼斯費爾德的定義:所謂科技進步是指給以同樣的投入可以有更多的產出;或用較少的一種或多種投入量得到同樣的產出;或者現有產品質量的改進;或者生產出全新的產品。現代的科技進步已不單單局限于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進步,更重要地,它包含了解決諸如經營管理、組織協調以及生產服務等各種社會問題的手段和方法的進步。因此,對于“科技進步”概念及內涵的理解認識可分為“狹義科技進步”和“廣義科技進步”。所謂“狹義科技進步”是指新的科學技術自身,包括新產品和新的生產方法及其在生產領域中的成功應用。由于技術存在于物質生產過程之中,因而狹義的技術又被稱為生產技術、工程技術或“硬技術”。“廣義科技進步”是經濟學家提出的概念。在經濟學中,科技進步主要表現為生產要素質量的提高及其組合方式的改善,它決定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以及生產結構的優化,生產工具的革新換代,勞動者知識技能的提高,自然資源利用范圍的擴大和優化,生產組織的完善,生產管理水平的提高等。本文所提出的科技進步主要是廣義的科技進步。其內涵主要包括:(1)生產要素質量的提高;(2)知識進展;(3)資源重新配置;(4)政策的積極影響;(5)管理水平的提高等。

    從以上可以看出,科技進步的每一項內涵都賦予其積極的經濟意義,它的最大特點就是帶來了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因此,我們把能帶來勞動生產率巨大提高的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新工藝、新能源均稱為科技進步;能帶來勞動生產率巨大提高的生產組織、勞動組織、經營戰略、管理手段,各種服務技術、輔助技術,也稱為科技進步;能帶來勞動生產率巨大提高的技術政策和措施也同樣稱為科技進步。

    二、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

    人類歷史經歷了從人力生產工具、機器生產工具直到智能生產工具的沿革,再到知識經濟時代新的生產工具如網絡技術、通訊技術、信息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科技進步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通過各種途徑使勞動生產率得到成倍的提高,大大地推動了經濟的高速發展。

    1.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運用增長速度方程來測算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以看出科技進步正在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EA=■×100%a=y-αk-βl

    EA為科技進步對GDP增長速度的貢獻,即在GDP增長速度中的科技進步因素所占的比重。a為科技進步的年平均增長速度,y為GDP的年平均增長速度,l為勞動者的年平均增長速度,k為資本的年平均增長速度。α為資金的產出彈性系數(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資金增加1%時,產出加α%),一般為0.3~0.35;β為勞動的產出彈性系數(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增加1%時,產出增加β%),一般為0.7~0.65。為了研究方便,我們把α、β分別取值為0.3和0.7,其貢獻率(見表1及圖1):從上頁表1和圖1中可以看出,由于國家統計數據的調整,1989年和1990年勞動、資本、科技的貢獻率與其他年份相比存在較大差異,為了使分析更具有代表性,在下面的分析中,不再考慮這兩年的影響。根據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在分析勞動、資本、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的變動時,將以上數據分成1981―1988年、1991―1998年、1999―2008年三個時期來進行。通過分析能看出:(1)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較低且波動較大,1981―1988年的年均貢獻率為22.6%,1991―1998年為7.34%、1999―2008年為6.94%,從其趨勢看,勞動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呈明顯的下降趨勢。(2)資本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相對來說一直是較高的,也相對穩定,1981―1988年的年均貢獻率為63.92%,1991―1998年為68.54%、1999―2008年為60.16%。同時,從其走勢看,從1999年開始,資本貢獻率保持相對穩定,且呈現出上升趨勢,尤其從2001年開始,其貢獻率均超過46%。這表明資本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3)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增長明顯,1981―1988年的年均貢獻率為13.47%,1991―1998年為24.12%、1999―2008年為32.9%。表明技術進步在中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日趨重要,科技對經濟的促進作用在不斷增強。

    2.科技進步促進經濟效益的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效益提高的諸因素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它可以改進產品或工程設計,開發或推廣新工藝,改進或更新設備,提高生產工具的使用壽命;可以降低能耗物耗,提高物資利用效率,大大提高經濟效益。(2)科技進步可以縮短產品生產周期,用較少的勞動生產出更多的產品,從而節約了活勞動,提高了生產效率。(3)科技進步能夠推出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增加附加值,從而增加產值和利潤。

    3.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主要是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最大前提是科技進步。因此,科技進步不僅是經濟增長的加速器,而且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換器。

    4.科技進步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從歷史上看,產業結構的每一次重大變化或調整,都與科技進步緊密相關。第一次產業結構的變化是與農業科技的發展密切相關;第二次產業結構的變化則與一系列紡織機械的發明和蒸汽機的廣泛應用相聯系;第三次產業結構的變化是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一系列新技術的發展為前提。信息產業的高速發展,大有發生第四次產業結構變化的趨勢。這說明產業結構的變化離不開科技進步,科技進步在產業結構的變化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僅如此,而且科技進步還促進了新興產業的出現和建立。近代以來的第一次科技革命,不僅促進紡織工業部門的進步,而且還帶動了冶金、化工等部門的發展。從19世紀下半葉開始,電力技術革命促進了電力工業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人工合成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又使合成化工成為重要的工業部門。新興工業部門的出現,改變了原有工業結構的格局,引起了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改組。

    三、科技進步對就業的作用

    科技進步必然會促進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會到來就業的擴大。20世紀70年代初,西方發達國家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0%,現在已達到80%,科技進步有助于經濟增長,而經濟增長可帶動就業增長。因此,按照一般的邏輯推論,科技進步有助于就業增長。最簡單的辦法是在理論模型中首先計算出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再依據GDP平均增長率與就業平均增長率的比值,來計算科技進步對就業增長的貢獻率。即:科技進步對就業增長的貢獻率=(就業平均增長率/GDP平均增長速度)×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

    在測定出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之后,我們考察科技發展對就業增長的關系就比較簡單了。為更直觀的理解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我們通過流程圖來表示:從上頁圖2中可以看出,科技進步對就業的影響是錯綜復雜的,一方面科技進步給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提供更大的活動范圍,因而能夠創造出大量的新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引起了失業。下面從科技進步對就業正反兩方面作用進行分析。

    1.科技進步對就業的正效應分析。(1)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來看,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社會就業總量不斷增長。人類社會是一部科學技術不斷進步、勞動生產率不斷提高的歷史。從總體上看,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口數量的增加,就業人口總量是在不斷增加而不是逐漸減少。最近兩個世紀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并沒有產生任何長期增加失業率的趨勢,說明了技術因素對失業率并沒有長期的擠出效應。科技的進步,雖然使某些部門某些行業在特定時期內減少對勞動力的需求,但就整個社會而言,就業總量是增加的。(2)科技進步能夠促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促使新興產業的興起和相關附帶產業的涌現,擴大勞動力需求。據有關資料分析,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農業經濟時代不足10%;在工業經濟后期為40%以上;知識經濟時代將達80%以上。科技進步貢獻率提高的實質性內容就是用科技發展新產業,使產業結構不斷地升級和優化。因此,科技進步實現經濟發展的效果的重要途徑,就是產業發展及其結構的不斷更新調整。據李京文的預測,到2010 年中國產業結構變動將呈現第一產業的比重繼續下降達到12.8%;第二產業的比重有所上升達到55.2%;第三產業的比重一路上揚達32%。不僅如此科技進步在產業結構向高度化現代化調整和優化的同時,也是形成與發展新興產業部門的主要推動力。在科技進步的作用下產業結構的調整有兩個方面:一是舊有產業和生產部門的改造;二是新的產業和生產部門的創立。科學技術進步必然要求對原有的產業和產業部門進行改造,即用新的技術工藝裝備改造原有產業,提高其技術水平,改變其生產面貌,促進原有部門產品的更新換代和質量提高,甚至創造出全新的產品。同時新的產業和生產部門以及附帶產業也會不斷涌現。新興產業和相關附帶產業的不斷涌現將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產生了新的就業需求。如,新興技術與傳統技術的融合,計算機和互聯網應用技術的不斷應用和發展,突出表現在業務的電子化流程的實時化和功能的集成化等方面,從而實現了就業形式和模式的多樣化。而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應用的發展將使業務領域越來越寬廣,創造出更為豐富的職業類型和就業形式。(3)科技進步可以深化社會分工和勞動分工,促進勞動就業結構的調整,勞務生產將成為就業容量最大的勞動形式。科技進步使得勞動生產率提高,從而使勞動者的收入水平相應地提高,這就會刺激商品生產向多樣化、精細化、高級化方向發展,因而可深化社會分工和勞動分工。社會內部將出現一部分人專門從事服務性勞動,使勞務生產成為可能。同時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專業化協作高度發展、居民消費日益社會化,使得滿足居民生產生活需要各種服務的勞務生產成為必然要求,由此勞務生產成了就業容量最大的社會生產形式。如信息咨詢、金融保險、文化娛樂業、廣告咨詢和高科技通訊等眾多新興部門的出現使得就業范圍大為拓寬。(4)科技進步可以擴大資金積累規模,刺激消費需求,從而增加就業容量。科技進步使得單位產品成本降低,意味著相同的勞動量可以生產出更多的剩余產品,進而擴大國民收入總量。在工資的增長率低于社會勞動生產增長率的情況下,社會就可以擴大資金積累規模,增加資金投入量,擴大內需,擴大生產規模,引起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另外,科技進步使得勞動者個人收入水平得以改善,社會物質財富相對豐富,從而刺激更多的消費需求,促使社會總供給的增加,社會總供給和總需求就可以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從而引起勞動力需求規模的擴大。

    總之,科技進步能夠從根本上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促使新興生產部門的興起,推動勞動相關制度的創新,從而實現對勞動就業的正效應,從總體上是促進就業總量的增加的。不僅在理論上具有合理性,而且在日本、美國的實踐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證明和檢驗。日本1956 年、1973年低失業率的高經濟增長以及美國20世紀90年代的高增長、低失業的“新經濟”現象,就是最有力的佐證。

    2.科技進步對就業的負效應分析。技術進步對勞動就業的負效應主要表現在其對勞動就業的相對滯后效應、不可避免地帶來技術性失業、結構性失業與摩擦性失業以及隱性失業的顯性化等問題,同時技能較低的勞動者難以實現再就業。(1)科技進步對勞動就業的相對滯后效應。科技進步對勞動就業的影響,往往表現出科技進步作為新興生產力的推動力量對勞動就業實現的滯后效應,即科技的進步使得一批人因為生產效率的提高而失業,造成勞動力閑置的現象。這是因為一方面新興產業所創造的勞動就業崗位及機會需要一段過程,從而在新興產業發展和勞動就業創造中存在著一定的時間差;另一方面對勞動者工作技能和水平提高的職業教育和再就業培訓使其適應新崗位要求也得需要一段時間,使勞動者對新興科技進步的適應與再次就業存在著時間上的不同步。這兩個“時間差”造成了就業增加滯后于科技的進步。(2)科技進步不可避免地帶來技術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以及隱性失業的顯性化。技術性失業、結構性失業、摩擦性失業、隱性失業又叫潛在失業的出現不僅僅是中國結構調整以及體制轉軌型造成的,關鍵是由于技術設備替代勞動力而形成的。首先,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管理手段的現代化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得大批使用落后技術的工作崗位消失,勞動者的科技文化水平一時難以適應新技術崗位的要求,從而造成一方面許多勞動者下崗,另一方面新技術人才短缺的狀況。其次,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們回避失業現象而追求社會效果的最大化,國有企業存在大量的“冗員”和“在職剩余勞動力”,大量的潛在勞動力資源遮蔽了現實的勞動力市場供給,其結果是在舊體制內廣泛存在著“隱性失業”。在體制轉軌和社會轉型時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和企業制度的創新和改革,科技進步必然加劇了隱性失業的顯性化進程。最后,科技進步必然會帶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從而引起勞動力部門間的轉移,即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在轉移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難以避免摩擦性失業的形成,而且這種失業將長期存在并有增加趨勢。(3)缺乏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再就業難度加大。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大量不適應高新技術發展要求的勞動力將從傳統產業中退出,就業問題將更為突出。在知識經濟時代,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引起產業結構與企業結構的相應調整,必然要引起勞動力結構的調整。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勞動素質好的勞動者將成為社會勞動力的主體,即勞動者的知識結構將決定其就業方向和質量。而從傳統行業分離出來、缺乏勞動技能、知識層次低的勞動者將無工可做。

    科學技術對勞動就業的影響是雙方面的,一方面由于引進技術使規模經濟迅速擴大,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進步使邊際就業彈性下降,從而減少經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的拉力。在短期內,科技進步對就業的負面影響超過了正面影響。

    參考文獻:

    [1]顧玲,汪慧玲.科技進步對勞動就業的影響[J].科學管理研究,2006,(6).

    [2]高處明.論經濟增長與科技進步及就業[J].經濟問題,2003,(8).

    [3]陸海燕.淺談如何處理中國科技進步與就業的矛盾[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9,(24).

    [4]金春華,葛新權.中國科技進步對就業的影響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5,(10).

    [5]徐志芹.科技進步與擴大就業研究[J].社會科學論壇,2007,(3).

    The Relationship of Economy Growth and Employment Unde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SUN Ming-pu

    (Zhengzhou Information and Statistics College Air Academy,Zhengzhou 450008,China)

    第7篇:科技進步的作用范文

    許坤元在發言時指出,今年是我國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后的第三年,“十二五”規劃實施以來,紡織行業科技工作遵循“重點突破,全面提升,健全機制,著眼未來”的基本思路,科技進步水平不斷提高,為紡織行業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希望廣大紡織科技工作者再接再厲,立足世界紡織科技的制高點,刻苦鉆研,努力工作,不斷為我國紡織科技進步做出新的貢獻。

    陳樹津在會上表示,科技獎評審工作開展10年來,我國紡織科技進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一年一度的紡織科技獎評審工作是對行業科技進步的大檢閱,評審結果成為科技進步方向的風向標。10年來,評審工作不斷完善,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評。為加快行業科技進步的步伐,紡織之光科技教育基金會將堅持不懈地動員更多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紡織企業參與捐助,投入更多資金來支持紡織行業科技教育事業。

    據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科技獎勵辦公室主任李金寶介紹,申報本年度紡織科技獎的項目共有198個,經過形式審查和分類補充,共有193個項目符合評審要求,包括化纖、產業用項目53項,機械、自動化項目47項,紡織項目62項,印染項目31項。

    第8篇:科技進步的作用范文

    一、要通過解放思想創新發展思路

    近幾年之所以科技進步快,自主創新多,經濟發展猛,一個關鍵性因素是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發展理念新,發展思路優,發展機制活。實施“工業強縣”戰略與“258工程”,依靠科技創新打造工業強勢,進行機制創新并構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借力發展深化產學研合作創新,以及近兩年推行“一個工程七條線”的工作落實機制,等等,都是立足縣情,堅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結果。借鑒經驗,依靠科技創新促進欠發達地區縣域經濟發展,也必須首先解放思想,高度重視現代科技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把解放思想落實到正視差距、逆中求進、順中更快的思路上,增強加快發展的危機感和奮力趕超的緊迫感,提升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突破式、跨越式發展的氣魄和膽略。立足本縣市客觀實際,找準自己的特色和定位,從本地的比較優勢出發,依靠科技創新使“特色”產業化,上規模、出效益,構建特色經濟,增強綜合經濟實力,同時,把握和利用好國家支持和扶持政策,超前謀劃、精心儲備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大項目、好項目,為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二、要搞好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謀劃

    近幾年來縣經濟社會之所以得到了較快的持續性發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注重對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研究,搞好科技創新與科技進步的戰略謀劃。從提出“工業立縣”,到制定出臺《關于謀劃企業長遠發展加決推進科技創新的意見》;從積極轉方式調結構,靠科技創新助推產業轉型升級,到大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從借力發展、注重合作創新,到鼓勵自主創新,構建技術創新體系;從實施大型骨干企業帶動戰略,到抓戰略儲備,擴張群體規模,著力培植“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群體,等等,無不顯現出重視科技戰略研究、進行科技創新戰略謀劃的影子。因此,借鑒經驗,欠發達縣市要想依靠科技進步獲得又好又快發展,也必須充分吸取戰略管理理論的精華,從本縣市的比較優勢出發,做好科技創新與科技進步的戰略分析,制定適合本縣市的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戰略,在某一或某些產業或產品上構建經濟增長極,形成主導產業,提高經濟增長的核心競爭力,最終促進縣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要靠正確的科技政策激發創新熱情

    在依靠科技進步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實踐中,無時無刻不體現出良好科技政策的刺激作用。結合本縣實際,先后制定完善了《關于謀劃企業長遠發展加快推進科技創新的意見》、《縣引進高層次人才暫行辦法》、《縣資助獎勵專利申請暫行規定》、《關于進一步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意見》、《縣技術改造鼓勵目錄》等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技術革新和技術改造,支持高新技術引進開發及自有知識產權創造,加快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時,對科技創新支持的政策措施進行細化。例如,對新投資的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發展的技術改造項目和循環經濟、節能減排項目,按照項目實際投資額的2‰補貼企業;在工業企業用地政策中,通過“標準遴選”、“門戶清理”、“騰籠換鳥”、“增減掛鉤”等方式,淘汰產業檔次低、科技含量少、高耗低效、土地閑置的企業,為科技含量高、循環經濟等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優勢項目提供用地指標。可以說,正確科技政策的刺激,對全縣的科技進步與科技創新,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借鑒經驗,要求欠發達縣市在依靠科技進步實施趕超戰略、促進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政策因素,制定實施并不斷完善切實可行的有助于促進科技創新與科技進步的政策。

    四、要做好轉方式調結構的大文章

    縣注重實施高端高質高效產業發展戰略,努力在轉方式、調結構上尋求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十一五”期間共組織鑒定科技成果45項(其中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7項,國際先進水平的8項,國內領先水平的25項,國內先進水平的5項),比“十五”增長136.8%。截至目前,時風集團參與制定全國低速汽車行業標準5項,泉林集團參與制定本色紙等行業標準4項。時風集團自主研發的專利技術——前油后汽復合剎車系統,對車輛實現了剎車雙保險,使裝載了該復合剎車系統的新型輕卡汽車銷量倍增,依托全國農用車行業唯一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時風集團在輕卡汽車、大中型拖拉機、農業裝備機械等領域相繼研發出具備國內先進水平的自主創新技術40多項,使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競爭力得到顯著增強,連續幾年穩居產銷量全國同行業第一。借鑒的做法,欠發達縣市在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結合本縣市實際,做好轉方式調結構的大文章,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施品牌戰略、培育發展帶動力強與輻射面廣的民營骨干企業、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實現突破,打好高端提升、重點帶動、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增收富民等方面的攻堅戰。

    五、要大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大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也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經驗。“十一五”期間,為推動地方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及時調整了“工業立縣”的推進策略,加大了高新技術產業工作力度。2009年時風集團、泉林集團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成功認定,標志著縣在汽車、造紙等行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進入了國家科技進步的前列,實現了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大突破。2010年全縣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5.52%,增幅和提高百分點數連續5年居市首位,被評為全省首批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全省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試驗區。借鑒經驗,欠發達縣市在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也必須把優先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作為重要的選擇路徑。目前主要集中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等三大領域的高新技術產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產業,它以高新技術為基礎,是從事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的企業集合。這種產業所擁有的關鍵技術雖然具有開發難度大的特點,但一旦開發成功,對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會產生巨大的帶動作用和良好的示范效應。因此,欠發達縣市應充分認識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和措施,將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任務目標進行分解,對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產品和項目進行重點聯系,定期調度,做好跟蹤服務,以盡快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較大突破。

    六、要不斷加大科技投入

    為了鼓勵企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不斷加大科技經費投入,并逐步建立起了以財政扶持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體系。近三年,縣級科技經費投入4039萬元,扶持科技項目40項。還積極引導幫助企業通過承擔國家和省科技創新計劃項目,爭取科技計劃資金的支持。“十一五”期間,該縣共立項市廳級以上科技計劃45項(其中國家級13項,省級16項,市級16項),比“十五”期間增長66.7%,共爭取項目資助資金1183萬元,是“十五”期間項目經費的4.7倍。2009年承擔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省自主創新成果轉化重大專項1項。被認定為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省知識產權示范縣。因此,欠發達縣市應該學習經驗,牢固樹立科技研發投入是效益最大投入的理念,不斷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科技經費穩定增長和有效運作的長效機制。要逐步加大財政資金對科技的投入和引導力度,財政對科技投入的增幅應高于當年同級財政預算支出的增幅。要引導企業不斷加大科技投入,使企業真正成為科技創新投入的主體,并充分利用國家技術創新費用加計抵扣、省級以上新產品稅收返還等鼓勵技術創新的優惠政策,提高企業增加科技研發投入的積極性。

    七、要加大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力度

    為破解制約經濟發展的人才瓶頸,出臺了《引進高層次人才暫行辦法》,千方百計地引進科技專門人才和技術拔尖創新人才;為創造吸引科技人才來干事創業的優良環境,出臺了《縣資助獎勵專利申請暫行規定》等政策措施,加大對科技人員的激勵力度;為補充自有人才資源的不足,借助科研院校的人才庫來為企業自主創新服務;為推進“人才強縣”戰略,在加大人才引進力度的同時,還強化企業和農村實用技術人才的培育培訓,并創新和完善人才工作的體制和機制,注重加強區域間人才交流合作,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所有這些,都對科技素質的提升、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經驗啟示我們,要盡快提升欠發達縣市的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人才問題。因此,必須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的觀念,在各項工作中始終把人才工作放在優先考慮的戰略位置;要搞好高層次人才培養總體謀劃,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加強與科研院校的合作,建立高層次人才庫,掌握并聯系一批專家型技術人才;要適應本縣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特點和要求,適時調整和完善人才工作的方針、政策和各項規章制度,形成適應時展要求的人才機制,充分釋放人才干事創業的能量。

    八、要通過產學研合作走借力發展之路

    縣注重加強科技交流,走產學研合作之路,借力實現跨越式發展,被評為省產學研合作先進縣。的成功經驗說明,產學研合作是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的重要手段,是促進科技進步、推動經濟決速發展的捷徑。借鑒的做法及經驗,欠發達縣市應充分認識產學研合作的重要性,走借力發展之路。要支持本縣市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采取多種形式共建技術研究中心、行業技術中心、重點實驗室和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或創新聯盟,促成企業產業與高校院所智力資源的聯姻,借助高校院所的智力庫來促進企業的科技進步與科技創新;要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通過多種方式由單一的、短期的項目合作,向長期的、全方位的技術經濟合作轉變,由松散合作向利益共享的緊密性合作轉變;要借助并充分發揮高等院校的教育培訓優勢,積極推進人才培訓合作,或通過舉辦多種培訓班來培養各種專業人才和實用型人才,或通過派科技人員到高校學習進修等形式來為企業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總之,要通過機制創新,逐步建立以中小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高校院所為依托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借助科研院所的技術和人才優勢,盡快提高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為中小企業以至整個縣域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裝上“科技芯片”。

    九、要努力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的環境

    為了營造科技進步與科技創新的軟環境,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宣傳工作。注重從輿論氛圍上找準科技素質提升的“制高點”,整合報紙、電視、網絡等媒體資源,把握新聞輿論的主導權,開設宣傳欄目,宣傳鼓勵科技創新的方針政策、科技自主創新的先進企業和先進典型、本縣科技創新的成就及對經濟的促進作用等,并介紹普及有關科技創新知識,通過全方位、大密度、多視角的宣傳報道,來營造自主科技創新的氛圍,激發科技創新、干事創業的激情。以活動為載體,通過精心組織各種形式的科技宣傳普及活動,來營造科技創新的軟環境。據統計,“十一五”期間成功舉辦了5屆科技宣傳活動周。同時,充分發揮“政府團隊”在技術創新中的“推手”作用,在營造科技創新的政策環境、服務環境方面做出了諸多不懈努力。所有這些對提升全縣科技素質并激發科技創新熱情、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借鑒經驗,要求我們在依靠科技創新促進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強化“環境是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生命線”的意識,堅持不懈地在優化發展環境上下功夫,著力營造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導向明確的政策環境、鼓勵創新的科技環境、激發活力的創業環境、心情舒暢的學術環境、和諧融洽的人際環境、尊重理解的人文環境、公正嚴明的法制環境、誠實守信的信用環境、統一開放的市場環境等,把“軟環境”做成“硬實力”。

    第9篇:科技進步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科技進步貢獻率;生產函數;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7.005

    1 引言

    科技進步貢獻率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相對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測算不同時期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小,通過其變化趨勢能夠反映出國家或地區發展的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因此,科學合理地測算科技進步貢獻率,有助于從總體上把握科技進步水平和科技進步潛力,對政府決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文運用C-D生產函數法對福建省1978-2013年科技進步貢獻率進行估算和分析。

    2 模型構建

    本文采用詹恩.丁伯根改進后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具體形式為:

    Y=AeγtKαLβ (1)

    式中,Y表示產出,A表示生產率,γ表示科技進步系數,t表示時間,K表示資本存量,L表示勞動力要素投入量,α和β表示資本和勞動力的產出彈性系數,其中α+β=1(規模報酬不變)。

    對(1)式取對數并求導,得:dY/Y=γ+α*dK/K+β*dL/L,式中,dY/Y、dK/K、dL/L表示產出、資本和勞動力要素的增長速度,分別用y、k、1表示。設a為科技進步貢獻率,則有:a=γ/y=1-α*k/y-β*l/y,此外,本文測算的科技進步貢獻率為廣義的科技進步貢獻率。

    3 數據處理

    模型中需要用到的數據包括產出、資本存量和勞動要素投入量,其中產出和勞動要素投入量直接取自于《福建統計年鑒》,資本存量是經過相關計算得到。

    3.1 產出量

    經濟產出量指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給定時間內生產出的所有商品和服務。本文使用地區生產總值(GDP)來衡量,為了消除價格影響,以1978年不變價格進行處理,計算公式:

    當年實際GDP=1978年GDP*當年GDP指數/1978年GDP指數

    3.2 資本存量

    資本存量指經濟社會在某一時點各種資本的總和。它反映某一年度參與生產的所有資本投入。鑒于我國官方并未公布資本存量這個指標,本文采用永續盤存法按1978年不變價格對資本存量進行了核算,其計算公式為:Kt=Kt-1(1-δ)+It/Pt,式中Kt和Kt-1表示本期和上一期的資本存量,It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Pt為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文中1978-2013年資本存量數據是根據張軍等(2004)一文提供的方法測算得到。

    3.3 勞動力要素

    在西方國家,勞動力要素投入量一般用標準勞動強度的勞動時間來衡量。由于我國缺少這方面的統計數據,所以本文采用“全社會從業人員”指標作為勞動力要素投入量指標。

    4 參數測算和科技進步貢獻率估計

    利用1978-2013年統計數據對生產函數進行回歸,為了避免出現多重共線性問題,回歸模型可調整變換為:In(Y/L)=lnA+γt+αln(K/L)+μ。其中t取1~36,利用Eviews8.0軟件進行回歸,經過序列相關性處理后,估計結果如下:

    ln(Y/L)=-1.282840+0.039136t+0.430680ln(K/L)+[AR(1)+AR(2)]

    (-2.014547)(1.728665)(2.209256)

    R2=0.998901 F=6591.505 D.W.=1.525751

    可以看出,各變量在10%顯著水平下通過了檢驗,消除了一階和二階自相關影響,且擬合度很高,符合經濟意義,說明方程結果可以反映福建省C-D生產函數,具體形式如下:

    Y=0.277248795e0.039163tK0.43068L0.56932

    利用C-D函數生產法,各要素對經濟產出的貢獻率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1)福建經省濟增長對資本投入的依賴程度很大。其資本投入平均增長率14.29%,總體呈現上升趨勢,超過經濟產出的平均增長速度12.75%,這說明福建省的經濟增長主要靠資本投入推動,是明顯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2)勞動投入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14.46%,且勞動要素平均增長速度2.96%明顯低于經濟平均增長速度,這說明勞動對福建省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相對較低。(3)科技進步對福建省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32.76%,貢獻水平相對較低。貢獻率由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初期的大幅度波動到現在的較低水平。(4)高技術高增長,20世紀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出現的高技術貢獻率,主要是因為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和確定市場為導向的經濟發展方向后,吸引了大量的外商來華投資,同時也給福建帶來了先進的技術,促進了福建省經濟的高速增長。(5)近年來,福建省科技進步貢獻率明顯呈現下降趨勢,為了提高福建經濟增長的質量,深化科技創新勢在必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香蕉成人伊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99精品国产成人a∨免费看|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AV成人无码天堂|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婷婷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伊人色院成人蜜桃视频| 成人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1314成人网|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videosex性欧美成人|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免费看|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777奇米四色成人影视色区| 日韩成人精品日本亚洲|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爱情岛永久地址www成人|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无码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 青青草成人免费|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免费看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www亚洲成人| 欧美e片成人在线播放乱妇|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视频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