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生態旅游發展對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態旅游是一種正在迅速發展的新興的旅游形式,是當前旅游界的一個熱門話題。也是21世紀一個極為重要的旅游經濟增長點。作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形式,生態旅游在世界旅游業中的地位不斷提高,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其發展勢頭十分迅猛。所謂生態旅游,是以自然風光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土民情為主要旅游資源,促進自然資源和當地文化的完整保護,增強旅游者對自然和文化資源的保護意識,促進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生態旅游存在的問題
(一)旅游資源的粗放開發和盲目利用。一些地區政府的有關部門在開發旅游資源時,缺乏深入調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學論證、評估與規劃,匆忙開發。特別是新旅游區的開發,開發者急功近利,在缺少必要論證與總體規劃的條件下,盲目地進行探索式,粗放式開發。開發中重開發、輕保護,造成許多不可再生的貴重旅游資源的損害與浪費。
野生動物也是極其珍貴的旅游資源。一些地方在開發這一旅游資源時,管理不善,執法不力,不少野生動物遭到亂捕亂殺,有的賓館飯店甚至以野生動物作為美食招攬游客,使不少珍稀品種瀕臨滅絕。
(二)風景區生態環境系統失調。風景區的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使我國風景區受到建設性的破壞。由于在景區內開山炸石,砍樹毀林,水土流失嚴重,導致自然和人文景觀極不協調,破壞了景觀的整體性、統一性。有的風景區出于經濟目的,熱衷于旅店、餐館建設,盲目擴大旅游區、修建旅游設施。這不僅破壞了風景名勝、古跡文物的原始景觀的文化內涵,也對旅游環境的生態格局和風景結構造成了破壞。
(三)風景區環境污染嚴重。據旅游風景區提供的監測資料顯示,一些風景區的水土、大氣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噪音、煙塵超過了規定標準。大氣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及酸雨等情況比較普遍。由于我國人口眾多,旅游業發展迅速,而又缺乏規劃和管理,國民的生態意識較差,可以說旅游游到哪里,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也就到哪里。風景區內生活污水增多,垃圾廢渣、廢物劇增。開辦旅游的自然保護區環境污染問題日趨嚴重。
二、生態旅游存在問題的成因
在發展旅游與保護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矛盾的關系。那種把生態消費擺在首位,不惜以生態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獲取利潤的做法,必須引起各級的高度重視,走出生態旅游的認識誤區已經成為我國旅游業開展生態旅游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生態旅游中出現的一系列問題,主要是由兩大原因引發的:一是外在因素,是由于目前我國的國情決定的。在目前經濟水平不高、環保意識較差、國內旅游市場仍處于大眾觀光、度假旅游階段,還沒有完全具備開發生態旅游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盲目引導旅游者進入生態系統較為脆弱的地區必然引發上述問題。二是生態旅游自身發展中的問題。由于生態旅游概念和實踐在我國發展歷史較短而產生的內涵認識不清、設施設備缺乏、專業人才缺乏、管理不規范等問題。
三、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生態旅游要持續發展,應是一種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與自然環境相和諧的旅游,必須把握適度的開發速度,控制接待人數,增強環境意識,否則,太多的游客會對旅游區的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一)加強森林公園建設,保護森林資源。自然環境是由生態系統組成的,必須保持相對平衡。森林是陸地最大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重要樞紐,對于地上、地面、地下環境有多方面的影響,如果把森林看作單純的木材生產基地去砍伐,而且是掠奪式的經營,不顧植被具有極為重要的防止環境惡化功能(涵養水源、保護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等等),那么最終破壞森林的惡果將是人類自身的災難。
森林公園則是在社會文明的發展中形成的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經濟系統,是以人類、生物和環境的協同發展為原則,以自然資源的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為宗旨,它們所追求的目標是:既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且自身得到發展,又要保護生態環境,不對后人的發展構成危害。隨著森林公園旅游人數的增加,旅游活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必然產生矛盾,引起土壤、植被、水質和野生動植物的環境問題。另外我國森林公園大都是在國有林區、林場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因經營方式的轉變,這就帶來了一個更新觀念和提高對森林價值和生態環境的再認識問題。因此,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加強森林公園建設是保證生態旅游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措施。
一、新疆生態旅游資源優勢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廣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樣性很豐富。新疆還具有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特點,因此發展新疆生態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資源節約型和可持續發展之路,對帶動新疆的經濟發展,增強對外開放意識,擴大對外交流有著特殊的意義。
新疆以其天然淳樸的自然景觀,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國內外眾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資源神奇獨特,戈壁荒漠中鑲嵌著一塊塊美麗綠洲,象綠寶石。蒼茫中聳立的雪山,一望無際的浩瀚的沙海,還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爾高原的雪山巍峨疊障、冰峰冰山神奇險俊非常壯美。帕米爾的山不僅雄偉、壯觀、富饒,而且每座山都有一個美麗的名字。高達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舉世聞名的冰山公主;喬格里峰海拔高達8116米,被譽為是雪山王子。當太陽落山,銀裝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麗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魯克大草原等增加鞏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縣轄區內,是鞏乃斯河系貫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遼闊,溝谷眾多,是新疆著名的草原,它不僅是新疆細毛羊的故鄉而且是伊犁天馬的重要產地。這里降水量豐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資源和繁多的植物種類。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遼闊的草原在藍天的映襯下尤顯華麗。每逢夏季,國內外眾多游客來此體會伊犁大草原秀美風光與濃郁的民族風情。
3.奇異景色.克拉瑪依魔鬼城風景旅游區位于克拉瑪依市所轄的烏爾禾區,景區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為重點,應在全世界像魔鬼城這樣的雅丹地貌為數極少,所以它屬我國的一級資源。遠古時,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運動作用,變為陸地,原湖區嚳的砂泥經常期風雨侵蝕,形成了獨特的城堡自然景觀,魔鬼城以其獨特的景觀吸引著中外旅游觀光者。魔鬼城一帶在地質上屬艾里克紀,由白色石美砂巖、灰色礫巖、落層棕黃色泥巖組成。氣候特點是四季多風。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沒有其他人為活動。魔鬼城風景旅游區規劃為中心景區、影視活動區和服務接待管理區。中心區以雅丹地貌觀賞區為主,以探險區為輔;影視區以西部影視為主,在這里可以欣賞到色彩繽紛的民間活動,如蒙古族群眾的那達慕大會、賽馬等,讓游客領略到西域民族風情。服務接待區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場所。
二、新疆生態旅游的發展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在失控的條件下,極易成為旅游的犧牲品。西部開發發展生態旅游,走的是可持續發展之路,對帶動經濟發展,增強對外開放意識,擴大對外交流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2.增加社會就業機會。生態旅游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它的開發可以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交通業、餐飲業、賓館業、旅游服務業、紀念品制造業等。通過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的開發,給當地居民創造了廣闊的就業機會。據世界旅游組織測算,每增加2個國際旅游者或10個國內旅游者,就可新增一個就業崗位。我國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可大大增加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減輕社會和政府再就業負擔。
3.增強群眾環保意識。首先應對生態旅游開發、經營人員進行教育,使他們認清當今旅游發展趨勢,在旅游開發和經營中自覺運用生態學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態旅游產品,促進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其次加強對游客的環保教育,讓他們在旅游中自覺遵守旅游條例規范,提高他們的生態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并自覺運用生態學原則指導自己的旅游行為,保護生態環境和生態旅游資源。
三、新疆生態旅游發展中急待應優先解決的問題
1.自然環境監測和保護自然資源。林業主管部門對比進行有效的綜合治理。同時建立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及時掌握發展變化情況,形成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旅游設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會給旅游區及其周圍生態系統和物種生存繁衍帶來種種影響。
2.健全法制和管理體制。旅游區的開發建設和各項旅游活動,必須有一套相應的法律法規統一規范管理。避免出現過度開發、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資源。根據地方現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按生態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態旅游的專門法規和行政規章,把生態旅游納入法制軌道,確保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
3.大力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實現生態保護和旅游發展的雙贏目標,是發展生態旅游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要從新疆的實際情況出發,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研究制定科學管理生態旅游的具體辦法、技術規程等,不斷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態旅游開發和管理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
4.積極鼓勵當地居民參與生態旅游業。通過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可以更好的發揮地方特色和傳統,增加生態旅游的吸引力。同時,開展生態旅游業可以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
開展生態旅游業,既豐富了新疆地區旅游事業,又推動了經濟建設。在保護好環境的基礎上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并使其轉化為直接的環境保護資金;各民族參與生態旅游的發展,使他們意識到保護環境與自身發展的緊密關系,每一個人都應成為自覺的環境保護人員。
一、轉變生態旅游發展觀,建立生態旅游城市
進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傳統思維定勢,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創新發展觀,以新的思維理念,從資源開發、旅游市場開拓、市場營銷等多個角度發展淮安的生態旅游。優美的生態環境就是最有吸引力的旅游資源,大力開發水體旅游資源,開發白馬湖、洪澤湖,著力打造從淮安市區中洲公園到淮安區河下古鎮的里運河風光帶,深入挖掘水文化資源。重視綠化建設,栽花、植草、種樹,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花卉節、園藝節,讓綠色觀念深入人心,把淮安的生態環境和生態旅游做成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品牌,從而提高淮安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吸引力,讓“生態家園”的美麗口號落到實處。
二、大力整合生態旅游資源,打造并推出精品生態旅游項目
淮安生態旅游資源涉及的范圍比較廣泛,不同的資源有效整合,可以推出極有特色的旅游項目。比如,利用豐富的水資源可以推出“水體考察生態旅游精品”,利用知名度極高的淮揚美食推出“生態美食品嘗旅游精品”,利用金湖的萬畝水杉林、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盱眙的第一山開展“森林浴生態休閑旅游精品”,利用采摘農民種植的特色果蔬開展“農家樂生態旅游精品”,利用洪澤老子山豐富的地熱資源開展“溫泉養生生態旅游精品”,利用金湖閔橋的萬畝荷花、漣水的白鷺節、洪澤湖豐富的鳥類開展“賞花觀鳥生態旅游精品”。讓“綠水城市、生態家園”的口號成為一張響亮的城市名片,努力把淮安打造成“生態旅游天堂”。
三、完善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大力加強薄弱環節建設
在吃住行游購娛旅游六要素中,淮安旅游最薄弱的環節就是購物和娛樂方面。盡管開發出了不少特色旅游產品,但是宣傳不到位,盡管有一些專門的淮安特產專賣店,但是銷售場所分散,不能形成規模效應,仍然無法滿足廣大外來游客的購物需求,建議有關決策部門下決心建設淮安“旅游購物一條街、生態美食一條街”。淮安市主城區四水穿城,組織專家深入論證,把“旅游購物一條街、生態美食一條街”沿河道布局,建設富有淮安水文化旅游特色的“水街”。 淮安文化產業不算少,傳統藝術也不少,比如淮安京劇、淮海戲、淮劇,但是淮安的娛樂休閑場所相對來說不多,旅游主要是一種文化精神享受,如果游客在淮安旅游中能享受一頓豐盛的文化盛宴,那是再好不過的了。
四、建設特色生態旅游風景區,注重生態旅游產業鏈建設。
隨著旅游業的深入發展,游客需求日趨多樣化。來淮安除了游山(第一山自然保護區、鐵山寺國家森林公園)玩水(洪澤湖、白馬湖、大運河)等傳統活動項目外,可以開發建設特色生態旅游風景區,這些景區要側重養生、保健、度假、休閑等功能。如建設 “漁文化、水文化、古文化”旅游風景區;建設“中醫養生、生態養性、健康養老”旅游風景區;建設“洪澤湖健康養生園”和“洪澤湖水生態養生園”;建設“觀光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生態旅游風景區等特色景區。完善生態旅游產業鏈,積極開發生態旅游商品、生態旅游酒店、生態旅游美食、生態旅游交通。金湖的荷花是一大亮點和特色,除了夏天開展賞花活動外,在知名度頗高的白蓮藕上可以大做文章,藕可以作為農產品銷售,藕汁可以做成休閑飲料,藕粉、蓮子可以做成旅游商品,荷花二字也可以作為當地藝術團體、商品的名稱加以冠名。把荷花、蓮藕做成品牌,做成富民工程,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由于淮安地近生態旅游資源比較豐富的宿遷、鹽城、連云港等沿海城市,可以通過區域聯合開發出特色鮮明的生態旅游線路,進一步滿足游客的多樣化需求。
五、創新生態旅游營銷方式,切實提高生態旅游的知名度
在營銷方面,淮安生態旅游除了要充分利用好傳統的媒體如電視、報刊、廣播等宣傳手段之外,還要利用網絡進行營銷,特別是政府網站,要體現良好的生態環境。利用淮安生態資源的優勢做好綠色營銷,綠色營銷體現的是環保效益,傳遞的是一種健康的消費和活動理念。積極到周邊城市或國內大城市舉辦生態旅游推介會,通過各類平臺和渠道,大力推介淮安的生態旅游活動和拓展旅游市場,使淮安成為一個令人向往的特色旅游目的地。
六、進一步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健全生態旅游資源管理措施
新疆有雪域高原和廣袤的大草原,生物多樣性很豐富。新疆還具有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特點,因此發展新疆生態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資源節約型和可持續發展之路,對帶動新疆的經濟發展,增強對外開放意識,擴大對外交流有著特殊的意義。
新疆以其天然淳樸的自然景觀,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著國內外眾多的游客。新疆旅游資源神奇獨特,戈壁荒漠中鑲嵌著一塊塊美麗綠洲,象綠寶石。蒼茫中聳立的雪山,一望無際的浩瀚的沙海,還有邵神工的奇特地形地貌如雅地貌,旅游者只有置身其中才能領略大自然的神奇和西域之美。
1.雪山冰川。帕米爾高原的雪山巍峨疊障、冰峰冰山神奇險俊非常壯美。帕米爾的山不僅雄偉、壯觀、富饒,而且每座山都有一個美麗的名字。高達海拔慕士塔格冰峰7745米,是舉世聞名的冰山公主;喬格里峰海拔高達8116米,被譽為是雪山王子。當太陽落山,銀裝素裹的慕士塔格峰在晚霞的映照下,成了一片彩色的世界。
2.美麗的大草原。新疆草原很多,如巴音布魯克大草原等增加鞏乃斯草原位于伊犁新源縣轄區內,是鞏乃斯河系貫通的河谷山地草原,地域遼闊,溝谷眾多,是新疆著名的草原,它不僅是新疆細毛羊的故鄉而且是伊犁天馬的重要產地。這里降水量豐富,四季有充足的水草資源和繁多的植物種類。每年6月至9月是草原的黃金季節,遼闊的草原在藍天的映襯下尤顯華麗。每逢夏季,國內外眾多游客來此體會伊犁大草原秀美風光與濃郁的民族風情。
3.奇異景色.克拉瑪依魔鬼城風景旅游區位于克拉瑪依市所轄的烏爾禾區,景區以魔鬼城的“雅丹”地貌為重點,應在全世界像魔鬼城這樣的雅丹地貌為數極少,所以它屬我國的一級資源。遠古時,這里本是巨大的淡水湖,后由于造山運動作用,變為陸地,原湖區嚳的砂泥經常期風雨侵蝕,形成了獨特的城堡自然景觀,魔鬼城以其獨特的景觀吸引著中外旅游觀光者。魔鬼城一帶在地質上屬艾里克紀,由白色石美砂巖、灰色礫巖、落層棕黃色泥巖組成。氣候特點是四季多風。除了夏季旅游外,基本沒有其他人為活動。魔鬼城風景旅游區規劃為中心景區、影視活動區和服務接待管理區。中心區以雅丹地貌觀賞區為主,以探險區為輔;影視區以西部影視為主,在這里可以欣賞到色彩繽紛的民間活動,如蒙古族群眾的那達慕大會、賽馬等,讓游客領略到西域民族風情。服務接待區是提供游客休息的場所。
二、新疆生態旅游的發展
脆弱的西部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生態環境,在失控的條件下,極易成為旅游的犧牲品。西部開發發展生態旅游,走的是可持續發展之路,對帶動經濟發展,增強對外開放意識,擴大對外交流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1.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改善基礎設施。旅游業是一種復合型產業。據了解,2006年全區旅游基礎設施建設10.1738億元,其中社會投入4.4346億元,今后的投入將大幅度增加,旅游經營由粗放型向集約性遞進,旅游產業由速度型向效益型過渡,以提高我區旅游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旅游業健康發展,必須謀求兩個方面的統一,即在宏觀決策上,要謀求中央與地方的協調統一;在微觀控制上,要謀求各行業的協調發展。所以,發展旅游業,必然大大促進基礎設施的改善,促進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
2.增加社會就業機會。生態旅游是一個關聯性很強的產業,它的開發可以帶動一大批相關產業的發展。如交通業、餐飲業、賓館業、旅游服務業、紀念品制造業等。通過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的開發,給當地居民創造了廣闊的就業機會。據世界旅游組織測算,每增加2個國際旅游者或10個國內旅游者,就可新增一個就業崗位。我國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可大大增加就業人數,減少失業率,減輕社會和政府再就業負擔。
3.增強群眾環保意識。首先應對生態旅游開發、經營人員進行教育,使他們認清當今旅游發展趨勢,在旅游開發和經營中自覺運用生態學原理,推出真正的生態旅游產品,促進自然保護區的生態旅游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其次加強對游客的環保教育,讓他們在旅游中自覺遵守旅游條例規范,提高他們的生態意識、環境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并自覺運用生態學原則指導自己的旅游行為,保護生態環境和生態旅游資源。
三、新疆生態旅游發展中急待應優先解決的問題
1.自然環境監測和保護自然資源。林業主管部門對比進行有效的綜合治理。同時建立空氣質量監測系統,及時掌握發展變化情況,形成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旅游設施的修建和游客的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必然會給旅游區及其周圍生態系統和物種生存繁衍帶來種種影響。
2.健全法制和管理體制。旅游區的開發建設和各項旅游活動,必須有一套相應的法律法規統一規范管理。避免出現過度開發、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資源。根據地方現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按生態旅游的要求,制定管理生態旅游的專門法規和行政規章,把生態旅游納入法制軌道,確保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
3.大力提高科學管理水平。實現生態保護和旅游發展的雙贏目標,是發展生態旅游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要從新疆的實際情況出發,借鑒國外成功經驗,研究制定科學管理生態旅游的具體辦法、技術規程等,不斷完善和提高,使新疆生態旅游開發和管理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
4.積極鼓勵當地居民參與生態旅游業。通過當地居民的積極參與,可以更好的發揮地方特色和傳統,增加生態旅游的吸引力。同時,開展生態旅游業可以帶動其他部門的發展。
開展生態旅游業,既豐富了新疆地區旅游事業,又推動了經濟建設。在保護好環境的基礎上獲得可觀的經濟收并使其轉化為直接的環境保護資金;各民族參與生態旅游的發展,使他們意識到保護環境與自身發展的緊密關系,每一個人都應成為自覺的環境保護人員。
通過開展生態旅游,提高社區居民及游客的環保意識,保護新疆的生物多樣性;促進本地經濟繁榮,實現旅游扶貧,進一步增加就業率;建設生態旅游設施,對游客起到環境教育的作用,從而提高游客的環保意識。
參考文獻:
關鍵詞:生態旅游南昌梅嶺景區發展問題
南昌梅嶺風景區在生態旅游發展中有潛在市場,但由于生態旅游資源的珍貴與脆弱,導致了它發展的短暫性。要避免這種情況,就要遵從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遵從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南昌梅嶺景區在近幾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旅游基礎設施相對完善,但缺乏合理規劃,旅游景點的分塊嚴重,給人感覺梅嶺只有一兩個景點,從一定程度上是對資源的浪費。因此要合理規劃,統一發展。由于資金和旅游管理人員的缺乏,在發展中缺少可行性計劃的分析,使得南昌梅嶺景區的發展停滯不前。本文在對梅嶺景區、梅嶺景區生態資源發展現狀的基礎上,針對梅嶺景區生態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共同完善南昌梅嶺景區的生態旅游,把南昌梅嶺“小廬山”的稱號引向全世界。
一、南昌梅嶺風景名勝區概況和旅游現狀
梅嶺位于南昌市西郊的灣里區,大約距南昌市中心18公里。景區不僅毗鄰昌北開發區、新建縣、安義縣、永修縣。景區還西臨鄱陽湖,北與廬山相對峙,占地面積較大,總面積達150平方公里。景區平均海拔248.52米,平原為主,東南平坦,西北西山山脈,森林覆蓋率高達71.2%以上,氣候溫和濕潤,全年平均氣溫約在17℃以下,地處北半球亞熱帶內,氣候類型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森林植被類型是亞熱帶闊葉林。
南昌梅嶺風景區,目前正處于開發狀態,開發較為完善的有獅子峰、梅嶺主峰景區、神龍潭景區還有幾個附近連帶的景區,景區生態旅游產品也較為豐富。
1.梅嶺主峰。梅嶺主峰位于江西省南昌市灣里區太平鎮與梅嶺鎮交界處,屬于梅嶺山系,植被為毛竹林,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管理單位為國家AAAA級景區。除了擁有天然的,豐富的生態資源之外,歷史文化內涵及其豐富。景區內著名的景點有洗藥湖、七色彩池、竹林飛車。景區特色項目有:叢林野戰、戶外拓展運動、快樂向前沖,是生態旅游休閑的佳地。春賞杜鵑、秋采野果、冬觀冰凌打雪戰活動月是梅嶺主峰景區每年的三大活動。除此之外,南昌梅嶺主峰景區內有眾多的游樂項目,其中包括、射擊場、水上漂、捉魚、野外燒烤、釣魚。
2.獅子峰。獅子峰生態景區位于南昌市灣里區太平鎮泮溪村,因山峰形狀如蹲著的獅子而得名獅子峰,占地面積150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是國家4A級景區。景區著名景點有獅子峰、泮溪湖、望獅澗、鐵索橋、游樂場等。獅子峰景區是一個以山水文化,鄉村游樂為主題,再結合地質考察、水上娛樂、湖濱度假等為一體的生態旅游景區。
3.神龍潭。南昌梅嶺神龍潭位于灣里區太平鎮太中段與南源乙橋交匯處,距南昌市區約30公里,于梅嶺景區腹地,景區類別為風景名勝。現投入開發與經營的景點有:虎嘯泉瀑布、潭上潭瀑布、龍吟谷、蘭竹溪等。景區除了可觀賞到山水風光外,還有攀巖、秋千等娛樂項目,同時還有野炊野營等項目。
二、南昌梅嶺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生態旅游資源粗放式開放、盲目利用。梅嶺景區在開發初期,在沒有制定科學規劃和沒有做可行性分析就盲目開發,使梅嶺景區資源的發展處于一種高負荷的經營狀態。在投資發展中,不顧景區生態環境的承載,盲目建設,造成景區景點的不協調。在投入經營中,沒有對生態環境的承載力進行評估,對景區生態資源造成破壞。
2.景區的管理體制不健全,執行不到位。梅嶺景區生態旅游資源眾多,但其中存在些發展的局限性,使得有興趣的商家望而卻步。而其中的局限性有來自于景區自身,也與國家政府的政策相關。梅嶺景區大體上是政府管理,但設置的某些機構確沒有太多實權,無法對梅嶺景區進行管理活動,也存在多頭管理問題。如梅嶺整體是由國家風景名勝區委員會管理,但獅子峰是由梅嶺旅游公司管理。正因為多頭管理,部門之間對相關責任相互推諉以及在招商引資中建議的不合,使得景區的管理效率低下,許多的突發狀況得不到及時的解決。
3.生態旅游產品類型單一,缺乏知名品牌。南昌梅嶺風景區雖然是國家森林公園,但旅游產品開發類型單一,知名度低,市場的定位不明確。梅嶺景區沒有利用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系統與人文生態旅游資源系統的聯系性。許多景點的開發只是單個的旅游景點,沒有對景點內在的涵義進行深入挖掘,沒有吸引力,單調乏味。
三、南昌梅嶺生態旅游發展中存在問題的解決對策
1.完善法律法規,明晰部門職責,杜絕責任推諉。南昌梅嶺生態風景區自開發以來,責權不分明。景區相關立法部門應擬法規,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要真正有效的對景區管理,也必須責權分明并下放權力,并實行責任與權利相協調。在對外投標引資的過程中,杜絕利益輸送行為。在經營者中標后,時刻強調對景區開發管理法規的執行,遵循“誰污染誰治理”“、可持續發展”、“三大效益(經濟、生態、社會)相結合”、“環境協調性”等規劃原則。
2.提高各方環保意識,加強旅游管理、環境保護。首先,所有權者應加強環保意識。對旅游發展的管理,從法制上進行規范。其次,經營者要做好對導游人員培訓,讓導游人員在恰當的時間提醒游客不當的行為,言傳身教,用自身的行為潤物細無聲地引導游客保護環境。最后,對于游客,可在旅行大巴上,導游講解景區的同進行環境保護宣傳。另一方面,在城市放置宣傳廣告欄,播放保護環境的微廣告,使群眾樹立環保意識。
3.提高旅游服務人員的整體素質。景區旅行質量的高低不僅取決于景區的生態環境,還與景區服務人員的專業程度相關。要提高生態景區的旅行質量與保護生態景區的環境,就得提高游客和服務人員的行為與素質。生態景區管理與經營者應廣泛吸收旅游專業人員,可采取和高校合作的方法,給高校學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提供實習機會,不僅可以節省自身發展的成本,也為旅游業的發展培養了一部分人才。提高了旅游專業人員的整體素質的同時,也提升了生態景區的整體旅行質量。
4.提高生態旅游品味,突出品牌競爭。梅嶺生態景區發展停滯不前,可能是沒有打造出屬于自身的名片,沒有形成核心競爭力。要實現突破可從這幾方面入手:首先,加強各景區的區別,讓游客有不一樣的體驗。其次,突出品牌效應。舉辦活動,打響知名度。再次,南昌是歷史文化名城,梅嶺景區的人文生態旅游資源也不少,可以利用名人效應把宣傳打出去,形成名人品牌,提升知名度。最后,可以深度挖掘梅嶺生態資源的文化特色與內涵,利用這些抓住游客的心,從而創造品牌。
5.加強市場營銷,完善市場定位。南昌梅嶺生態景區在市場營銷中,宣傳力度不大且不明顯,擁有的顧客市場都來自于本市以及本市大學生,所以迫切需宣傳,吸引游客。另外可以開發不同的旅游產品針對不同客戶。對于學生,可以宣傳較為刺激的旅游項目;而對于老年人,則健身休閑為主;對于知識分子,則自然生態考察為主。這樣才會給不同人群不同的旅游需求吸引,從而擴大吸引力。在完善市場定位中,應加大生態旅游的建設,擴展生態旅游的承載力,形成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旅游產品。
四、結語
梅嶺生態旅游發展不僅依靠當地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還要依靠政府旅游業支持等。只有全方位的研究旅游景點,依靠專業人員,對梅嶺旅游景點整體規劃設計,在開發中才不會造成對資源過渡浪費。而要做到這些,離不開專業人員的參與。所以在以后的發展中,還要重視對旅游專業人員的培養與挖掘,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人才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永革.江西省南昌市灣里區及安義縣地質災害及防治對策[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 2011(1):21-25.
關鍵詞:生態農業旅游;產業現狀;發展對策;孝感市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DOI 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0
Abstract: Based on the elaborat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its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makes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Xiaog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then put forth some sustained development measures.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production situ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Xiaogan city
生態農業旅游在我國是近些年才興起的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它是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式,也是一種新型旅游活動項目,是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有機地附加了生態旅游觀光功能的交叉性產業,是當今旅游新需求的必然產物[1]。農業生態旅游是把農業、生態和旅游業結合起來,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活動、農村生態環境和農業生態經營模式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品嘗、作習、體驗、健身、科學考察、環保教育、度假、購物的一種新型的旅游開發類型。
1 生態農業旅游的產生與發展
生態農業旅游是20世紀首先在發達國家興起的一種旅游方式,是生態農業與旅游結合催生的產物。“生態農業旅游”一詞首先出現在世界旅游發達的歐美國家。在國外,早在19世紀30年代歐洲已開始了生態農業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農業與旅游相結合的專業協會。該協會的主要功能是專門介紹城市居民到農村體驗農業野趣,與農民同吃、同勞作,或者在農民家中住宿。這實際上標志著農業與旅游業已經結合成為一個新型的產業。在意大利、奧地利等國興起的這種生態農業旅游,之后逐步擴展到美國、法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20世紀70―80年代,日本、韓國、新加坡陸續成為生態農業旅游的開發熱點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我國也開始進行生態農業旅游的探索性研究和開發。
我國生態農業旅游起步較晚。國家旅游局推出“1998年華夏城鄉游”為主題的旅游年活動,拉開了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的序幕。2006年確定以“中國鄉村游”為主題的旅游年,主題口號是“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2009年的“中國生態旅游年”,倡導“走進綠色旅游,感受生態文明”。這些舉措有力地助推了生態農業旅游發展,相繼出現了以農家樂、度假村、野營地、休閑農村、生態農業觀光園、教育農園、民俗文化村、鄉村俱樂部等多種形式的生態農業旅游。全國生態農業旅游逐漸成為一種新的旅游消費方式。
2 孝感市生態農業旅游產業現狀
孝感市是一個農業大市,農業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十一五”期間,孝感市生態農業旅游發展迅速,旅游功能明顯提升,綜合效益顯著提高,成為擴內需、促消費、保增長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同時是促進農民就業增收的重要渠道,推進農業功能拓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對促進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建設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1 旅游創建力度不斷加大
2006年《董永傳說》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國家旅游局授予孝感市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2013年中國民協授予孝感市為“中國孝文化之鄉”稱號。旅游名鎮、名村創建及“農家樂”升級達標工作積極推進。2010年6月,湖北省政府授予湯池鎮為湖北旅游名鎮、孝昌觀音湖熊畈村為湖北省旅游名村。還有7個村被列入全省旅游名村創建單位,即孝南肖港鎮小周村、漢川翥夂許家村、應城湯池鎮洪河村、云夢下辛店鎮泗洲寺村、安陸煙店鎮碧山村、大悟新城鎮江沖村和雙峰山大砦村。“農家樂”創星工作開始啟動,到2010年底,全市星級“農家樂”達到102家。
2.2 旅游產業體系日趨完善、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十一五”期末,孝感市已有2A級以上旅游景區13家。其中,4A級生態農業旅游景區4家、3A級景區5家,2A景區4家,2011年新增4A級生態農業旅游景區1家;省級旅游名鎮1個;省級旅游名村1個;星級農家樂102家。
“十一五”期間,孝感市累計接待游客2 710.5萬人次,年均增長22.4%;實現旅游總收入154億元,年均增長21%。2013年,全市接待游客1 400萬人次,旅游業總收入84億元,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6.8%。
2.3 旅游發展環境明顯改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十一五”期間,孝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發展旅游業,把旅游業作為優先發展的重點產業和第三產業的龍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擺上重要議事日程。2008年,孝感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旅游業發展的意見》,制訂了支持旅游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孝感市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和孝感市假日旅游協調領導小組,研究并協調解決旅游業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市財政安排旅游專項資金用于旅游業的發展。
“十一五”期間,通過招商引資,開發旅游景區、星級賓館、生態觀光園等項目24個,投資規模80多億元,其中“十一五”期間完成投資38億元。天紫湖、觀音湖、嘉淪河、白兆山、錢沖銀杏谷、大悟白果樹灣新五師司令部紀念館等生態農業旅游景區相繼建成。5年來,市、縣兩級政府投入3億多元改造旅游基礎設施。
2.4 旅游管理體系逐步健全、市場開發成效顯著
為加強旅游行業管理,孝感市政府出臺了《孝感市一日游管理規定》和《孝感市旅游業管理辦法》,批準成立了孝感市旅游執法大隊和旅游質監所,一套班子兩塊牌子。通過新一輪機構改革,全市縣市區旅游工作機構得以健全,工作力量得到充實和加強。
圍繞開拓武漢旅游市場,組織了一系列宣傳促銷活動。先后組織參加了3屆華中旅游博覽會,連續2年以孝感市政府名義在武漢舉行了大型旅游宣傳推介會,開展了“武漢萬人游孝感”活動。加快與武漢黃陂區、東西湖區的景區聯動和市場對接,著力抓好融入工作。圍繞提升孝感旅游知名度,積極開拓境外市場,2次參加省政府組織的“臺灣湖北周”活動。先后參加了在昆明、煙臺、重慶召開的國內旅游交易會。此外,組織指導湯池溫泉、雙峰山等景區和有關企業,開拓河南省信陽、南陽,以及省內宜昌、襄陽、荊州等城市旅游市場。
3 孝感市生態農業旅游中存在的問題
3.1 宣傳營銷不夠充分[2]
從生態農業旅游開發的實踐來看,對自身旅游資源的宣傳和營銷以及對景區宣傳的廣度和深度都還做得不夠,對于不同的客源群體、不同的市場群體沒有采取相應的宣傳策略。甚至 ,本地的一些市民對本市的一些生態農業旅游點還不是很熟悉。 有些景區在宣傳的過程中只注重風景的宣傳而忽略了當地文化與風景的有機融合,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全市還沒有一個綜合性的旅游專業網站。
3.2 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有待改善
交通是旅游業發展的前提,無論是游客乘坐公共交通還是私家車出游,良好的交通條件都是他們考慮的首選。如孝南區楊店鎮,交通歷史欠賬多,雖然近幾年交通狀況有明顯改善, 但還是相對滯后,公路等級較低,公共交通落后,難以適應現代旅游發展的需要。
3.3 具體產品服務雷同,缺乏特色和品牌化[3],創新性不足
生態農業產品單一,缺乏精品,不能適應現代旅游市場的需求,難以提高重游率。生態農業還局限于傳統的生態農業模式,經營的項目絕大部分都是農家餐飲 、垂釣、觀光 、休閑,模式和格局都大同小異,給人似曾相識的感覺,農莊之間不能有效地實現協調發展。產品沒有品位和特色,許多項目都是由生產性項目改造為觀光農園,項目功能單一,缺乏創新與特色,尤其是可供游人參與的農業生產活動和娛樂活動較少,對本地的民俗、文化內涵開發不充分,缺乏知識性和趣味性,缺乏吸引力。生態農業缺乏現代化、市場化理念,農業科技支撐和引領的核心作用沒有突顯,農產品還在產品價值鏈最低端,農產品附加值不高,“ 資源共享、 優勢互補”的區域聯動機制尚未形成 ,精品鄉村旅游線路還需進一步提升。
3.4 經營管理水平較低 ,服務質量不高[4]
很多旅游經營項目都是個體經營性質,實行的也是家族式管理,缺乏必要的培訓,組織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 在經營管理上不夠規范,在服務質量上不到位。在服務質量和服務態度方面,與游客的要求相差甚遠。服務員大多數是自己的親戚或在本地招聘的員工, 基本上沒有進行過健康檢查,用餐設施很少經過衛生管理部門檢查和實行嚴格的消毒制度。
4 孝感市生態農業旅游可持續發展對策
4.1 加大宣傳營銷力度
無論是生態旅游的景區還是旅游產品,都必須要靠宣傳來擴大知名度。沒有宣傳,即便是再好的旅游景點也只能是“養在深閨無人問”,如果宣傳工作做得好 ,那就是“一舉成名天下知”。要以“董永故里,孝文化名城”為主題,以湯池溫泉、雙峰山、天紫湖、觀音湖及白兆山等4A級生態農業旅游景區為標志性產品,塑造和推廣孝感旅游對外新形象。可通過以下途徑進行宣傳:在交通要道上增加宣傳廣告;與旅行社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加強售后服務,建立顧客檔案,在特殊節日發卡片邀請,采用淡季降價并對重點游客贈送禮品等方法;或推出會展游、商務游、假日游、休閑游等改變以往的以觀光游為主的旅游模式,讓游客有更多的選擇;有針對性地在互聯網、電視、報刊、雜志等相關媒體上開辟專題、專欄、專版,開通微博,全方位宣傳孝感市旅游產品,向游客發放旅游宣傳冊;發揮音樂作品《 孝感》、《孝感我的家鄉》、電影《天仙配》、《歡天喜地七仙女》等對孝感旅游業的推介作用 , 以促進生態農業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制作孝感市生態農業旅游網站,并設立網上預訂系統,完善網絡營銷渠道,發展旅游電子商務,加強電子商務網站與消費者之間的互動[5]。建設旅游信息查詢平臺、互動平臺,每個景區將自己的旅游點制作成電子宣傳冊,把電子宣傳冊置于生態旅游網首頁的醒目位置,配以背景音樂,這樣游客在到景區之前就可以通過網站進行前期的相關了解;順應互聯網、物聯網和手機等新興媒體發展趨勢,拓展信息終端,加快信息服務體系建設。與周邊地區舉辦旅游景點聯誼會、洽談會,借此機會宣傳本地景點,擴大景點影響力。
4.2 資源共享,突出特色
生態農業旅游必須充分體現自己的特色,什么是特色呢?高文化附加值就是特色[6]。要注重文化品位,發揚地方文化特色,挖掘鄉土文化、民俗文化內涵,并將其合理地與城鄉經濟文化交流融合。
要盡快改變當前生態農業旅游低、小、散的現象,要根據本地地理環境、人文景觀特色,延長農業產業的產業鏈,圍繞“高、新、特、優、雅、奇”幾方面努力打造特色休閑品牌。借鑒廣西靈山荔枝節[7]的成功經驗,精心策劃“中華孝文化旅游節”、“中國銀杏節”、“孝感楊店桃花文化旅游節”等重大旅游節慶活動,力爭將其中一些活動打造成全國的旅游節慶品牌。
4.3 以管理為核心,加強人才引進和培訓工作
要將現代化的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引入生態農業旅游的發展中,進一步規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技能。一方面要積極引進策劃、營銷、經營、農藝、花藝、公關禮儀、導游等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積極加強與勞動部門合作,大力培訓本企業從業人員,努力提高管理技能、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要扎實搞好環境衛生和餐飲衛生,提高廚房、餐廳、臥室、浴室、 廁所及公共娛樂場所的衛生質量,對廚房衛生和餐廳衛生進行定期檢查[8]。
4.4 大力推進旅游路網建設
要大力發展旅游交通業,提升旅游公路等級,解決景區的可進入性問題。連接主要旅游景區的公路,形成整體合力,產生市場凝聚效應。修通雙峰山―孝昌觀音湖―大悟龍潭湖的生態旅游公路,提升雙峰山至黃陂木蘭天池、孝昌觀音湖至黃陂清涼寨、安陸白兆山至應城湯池溫泉公路等級。加快城際鐵路和高速鐵路建設,城際鐵路是連接武漢城市圈內各城市之間的軌道交通,是游客進入各地、各景區的快速交通工具。要盡快完成漢口火車站至孝感城區漢孝城際軌道列車的建設,并逐步延伸至云夢縣、應城市。高速鐵路要利用石武高速鐵路和武荊高速鐵路的建設,讓游客能順利通過高速鐵路交通到達孝感旅游。要完善景區內部交通,景區內部交通要以車輛環行道路建設和游客步行道建設為主,讓游客能方便地游玩。
4.5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充分利用國家的“中部崛起”戰略,“長江中游城市群”戰略,湖北省政府把孝感市建設成“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戰略,發展孝感市的生態農業旅游業。
4.5.1 加大政府投入 要設立旅游發展專項基金, 重點用于旅游規劃編制、旅游宣傳推廣、旅游人才培訓、旅游公共服務、旅游重點項目引導性投入和對旅游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或個人給予獎勵。
4.5.2 實行稅費優惠 對投資規模在5 000萬元以上的新建旅游景區(點),其門票收入征繳的營業稅地方留成部分,按第一年至第三年全額、第四年至第五年50%的基數標準,由同級財政予以獎勵。對旅游企業上繳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允許企業在繳納所得稅前扣除。旅游企業宣傳促銷費用和旅游商品生產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發費用,納入企業經營成本。旅游企業在注冊登記、項目建設過程中涉及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屬市本級財政收入的,按規定標準的50%收取。落實水電氣價格政策,經營服務性收費從優收取。星級飯店實行與一般工業企業用水、用電、用氣、用熱同價。
4.5.3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對從事旅游商品開發、旅游飯店經營、旅行社以及旅游運營業務的旅游企業,凡符合貸款條件的,擔保機構應優先給予擔保,銀行機構應優先給予信貸扶持。
4.5.4 優化土地資源配置 將旅游項目建設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建設規劃,列入全市重點項目的重大旅游建設項目用地計劃,按報批程序由市專項安排。非政府單項投資額達到1億元以上并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旅游建設項目,配套費等規費可由市財政按50%的比例獎勵給項目單位。
參考文獻:
[1] 喻紅林,路娜,鄧楚雄. 基于AHP的新疆博湖縣農業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研究[J]. 內蒙古農業科技,2012(1):84-87.
[2] 李霰菲.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探析――以福建省寧德市為例[J].北方經濟, 2012(10):52-53.
[3] 王潔佳,陳巍.國外農業旅游及發展實例分析[J].世界農業,2013(5): 99-101.
[4] 張青,田家林,徐立崗,等.南京市休閑農業旅游現狀分[J].經濟研究導刊, 2013 (20):107-108.
[5] 林惠戀.農業旅游電子商務應用現狀及策略分析[J].中國電子商務,2013(16): 2-3.
[6] 侯敏,何杰,宗如菊.我國創意農業旅游發展初探[J].新農村,2012(4): 21-22.
Abstract: Shaanxi is rich in ecological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ecological sports tourism in Shaanxi Provinc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field investigation, 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measures of increasing publicity, paying attention to professional talent, establishing special sports tourism brand and so on.
關鍵詞:陜西;生態體育旅游;發展
Key words: Shaanxi;ecological sports tourism;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9-0205-02
0 引言
陜西省有著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為陜西省生態體育旅游的開展提供前提條件。在境內有諸多聞名于世的山脈,比如秀色可餐的驪山、四季如春的翠花山、巍峨險峻的華山、得道修行的終南山以及六月仍會積雪的太白山,這些獨有的自然條件均可結合景觀建設,應運而生相應的強身健體運動,像開發攀巖登山、徒步行走、獵奇、懸空蹦極、露地野營、生態探險、山地極限運動、滑雪滑翔滑草等體育旅游活動。陜西省水流以秦嶺為界分屬黃河、長江兩大水系,北有無定河、延水,西有嘉陵江,南有漢江水,中有渭、涇、洛三河以及丹江等河流,這些水系為陜西省生態體育旅游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地理環境和物產資源優勢。像游泳、皮艇漂流、單人多人劃船、團隊賽龍舟、跳水、泅渡、釣魚、氣功等體育休閑旅游。陜西省人文環境歷史優越,承載了周秦漢唐等13個朝代,西安市曾享有世界的十三朝古都的美譽,濃厚的文化氛圍與千百年歷史交織孕育出馳名中外的古跡名勝,陜西省境內有世界奇跡之一的秦始皇兵馬俑、富有傳奇色彩的大唐芙蓉園、象征的大小雁塔和法門寺以及演繹歷史的華清池等。旅游景區可以加速促進體育旅游,可將游客游和玩相盡發揮,讓游人參觀景致的同時可以進行民族體育活動鍛煉,從而促進生態體育旅游發展。
1 陜西生態體育旅游發展現狀
陜西省現有體育旅游場地數據如下顯示:大型攀巖場所15,野營訓練場15處,戶外摩托訓練場地15處,大小型滑雪場13處,國際標準高爾夫球場3處,水上運動場(館)120余處。陜西體育局嘗試開發新的生態體育旅游產業。陜西省楊凌水上體育休閑中心陸續開發了新的體育旅游項目,如水上摩托自行車、牽引滑水、卡丁車、單雙人自行車、沙灘游泳、草場騎馬、狩獵射箭、高空極限蹦極、回旋過山車等多種體育游樂項目。而在歷史悠久的長安城(今西安市)通常利用古都城墻舉行國際城墻馬拉松賽,現已成功舉辦了十三屆知名馬拉松比賽,打破了在道路上奔跑的界限,開創了城墻長跑越野的豐碑。寶雞市利用特有的節慶活動,如“太白古道登山節”、“關山草原旅游節”和“古鳳州生態民俗文化旅游節”等,讓體育運動愛好者與景區聯合打造,組織并舉辦了登山徒步行走活動,開發了自行車越野活動,舉行了休閑垂釣比賽和狩獵比賽等形式多樣的特色體育旅游項目。安康市利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端午節”,進行“龍舟賽”,開發出了群眾樂于其中的生態旅游專項活動,龍舟賽以水上競技與民俗表演相結合激發了群眾參與的競技精神和進取心。銅川市利用本地氣候條件進行冰雪旅游資源開發,打造冰雪旅游特色旅游品牌,結合冰雪體育和人文景觀游是目前陜西省最大的冰雪旅游項目。
2 陜西生態體育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生態體育旅游硬件設施建設落后
陜西省生態體育旅游資源主要分布在秦嶺北麓和南麓。新修環山旅游線路和高速公路,交通狀況有了大的改善,然而相應的飲食住宿、游玩出行的綜合性配套施不夠完善,阻礙了陜西生態體育旅游的發展。因此,陜西生態體育旅游發展應根據本區域地理條件和資源供給能力完善相應的旅游配套設施。
2.2 生態體育旅游地區發展不平衡
由于陜西省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等因素,關中地勢平坦,陜北陜南依山而建,造成了交通道路的不均衡發展,加之政府財政投入體育旅游基礎設施的專項資金有限,導致目前陜西省生態體育旅游熱點地區出現不均等分布,陜南陜北貧乏,關中地區集中。然而事實上陜北地區的黃土高原生態體育旅游豐富,卻開發發展緩慢,極大地浪費了特有資源,因此應充分發揮陜北紅色特色體育旅游資源。
2.3 資源開發深度不夠,項目無特色。
生態體育旅游資源的開發與發展,不僅僅要講究數量,也要講究質量,更要注重挖掘特色。決策者必須對體育旅游要有足夠的認識程度,讓合適的體育活動內容與旅游很好地融入,才能更具吸引力和挑戰性。依照實際狀況而言,我們的開發還停留在“大眾型”旅游活動的層次,缺乏生動鮮明特色。長此以往會缺乏吸引力,影響當地的體育旅游經濟的發展。
3 開發陜西生態體育旅游資源的有效建議
關鍵詞: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問題;對策
一、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現狀
在國際上,生態旅游已有40多年的發展歷史,而生態旅游在中國還處在發展階段。在我國的旅游行為過程中,存在重"游"輕"旅",重人文輕自然,重物質輕精神,重物質產品輕知識產品,重消費輕環保等現象。而生態旅游的發展大多還停留在基礎階段。實際上,我國的生態旅游發展已經帶來較嚴重的不良影響,具體表現以下幾個方面:
1、從生態旅游的基本目標--環境保護來看,環境破壞嚴重
生態旅游的開發對于自然環境的破壞嚴重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由于開發不當造成生態系統破壞;第二,游客的過渡進入超過環境承載力造成的破壞;第三,景區內的生態環境污染嚴重。
2、從促進當地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生態旅游只是一枚標簽
在生態旅游開展中,很多地方沒有認真研究開發的可行性,而是把生態旅游當成了一種標簽產品和市場上招徠旅游者的幌子,以迎合旅游者回歸自然的心理。而有些企業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有意的曲解生態旅游的含義,使生態旅游成為市場炒作下換湯不換藥的假產品。而這樣的結果則不僅對旅游者產生誤會,還嚴重損壞了當地的聲譽,造成環境的永久性破壞,有悖于發展生態旅游的初衷。
3、從旅游者進行環境教育方面來看,旅游者滿腹抱怨
生態旅游區缺乏必要的環境教育設施,無法滿足旅游者的需要。許多導游沒有經過專業訓練,不能很好的把地質地貌的形成、動植物的分布及保護生態系統的意義等知識傳達給旅游者,而是死板教條、牽強附會,甚至胡編亂造,達不到讓旅游者認識自然,增強環保意識的目的,致使旅游者滿腹牢騷。從現階段生態旅游區的開展來看,仍以觀光為主,旅游者的體驗并沒有做得很好。
4、從社區參與的角度來看,當地人尚未真正參與其中
在生態旅游開展地區,社區參與僅僅是賣一些旅游紀念品,這種無組織的半參與形式又導致了市場的混亂。有的不法商人還給旅游者留下了極其惡劣的印象,沒有促進生態旅游地的發展反而破壞的了景區的聲譽。同時,很多生態旅游區尚未建立生態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教育體系,使當地人缺乏相應的知識而難以參與其中。
二、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我國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幾點:
1、協調生態旅游發展中的利益分配
在我國直接參與生態旅游活動的主要有四個利益主體:一是參加生態旅游活動的旅游者;二是目的地生態旅游區的社區居民;三是生態旅游區的管理部門;四是生態旅游區經營的企業。了解每個利益主體的目的并合理劃分各個利益主體的職責和權限,建立生態旅游區發展的利益驅動體制,協調各方的利益,是我國生態旅游實踐的關鍵所在。
2、加強生態旅游立法,統一規劃,合理開發
由于生態旅游區涉及生態系統脆弱敏感地區,因此要加強立法。在現有的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的立法基礎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關生態旅游監管的法律。在生態旅游的管理方面,則應該做好旅游開發規劃,貫徹資源和環境保護的思想。這不僅是使開發取得成功的保障,也是預防資源和環境遭到破壞的重要措施。
在生態旅游規劃過程中,要注意聆聽各個利益主體的聲音,并在規劃中得到協調。必須對旅游區的地質資源、生物資源和涉及到環境質量的各類資源進行認真的調查,以便針對開展旅游活動所帶來的環境損害進行足夠的準備,并采取積極措施,消除或減少污染源,加強對環境質量的監測。
3、建立生態旅游區從業人員的培訓體系,吸納當地社區居民參與
生態旅游區的培訓體系主要考慮三個方面:第一,管理人員的培訓。管理人員包括景區環境管理的主管部門工作人員以及生態旅游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可以采取生態旅游專家、旅游專家的定期培訓班、講座等形式,豐富和提升管理人員的知識素養,便于生態旅游區的管理和正確決策。第二,一般工作人員的培訓。對生態旅游區的規范要求和操作規范進行培訓。可以采取建立旅游專科院校、旅游職業技術學院等形式,或者對工作人員進行崗位培訓來完成。第三,當地社區居民的環保知識教育。 可以采取宣傳知識欄、電視、手冊小指南等形式。同時將生態旅游區環境教育與當地民族文化、風俗結合起來進行宣傳,便于當地居民接受。
4、加強旅游者管理,進行生態旅游的環保知識教育
目前,大多旅游者都缺乏生態保護意識,因此需要對公眾進行良好的教育,使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接受生態學教育,既不減游興,還能有效提高他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從而自覺地保護旅游地的生態環境。根據生態旅游景區環境承載力的狀況和綜合開發程度,利用門票等經濟手段分區規劃、線路設計等技術手段對旅游者進行合理引導,使其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合理布局,以達到不破壞景區內生態系統的目的。利用景區內的宣傳欄、畫冊以及導游的知識引導對旅游者進行環境教育。通過一系列的手段,營造一種氛圍使旅游者受到教育。
5、建立生態旅游專家指導和規劃的輔助系統
聘請專業機構和專家擔任生態旅游區的顧問,提供專業指導和咨詢服務。從生態旅游區的前期規劃到實踐開發至各個階段的管理不斷為生態旅游區的發展提出建議,定期為生態旅游區的管理部門提供必要的環境情況報告。
參考文獻:
[1]陳瑞,許軍讓,劉軍波,等.淺談我國在生態旅游開發過程中的相關問題[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4):384.
[2]陳瑞, 何磊, 許軍讓,等.關于西北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的思考[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4):303.
[3]陳瑞,劉軍波,許軍讓,等.淺談我國旅游環境保護與旅游可持續發展[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1,(3):314.
[4]謝文平,李軒,趙琨,等.漢中市旅游消費結構分析[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1):279.
[5]劉軍波,范亞靜,張姣,等.關于不發達地區旅游業發展的若干問題--以漢中為例[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1):277.
[6]劉田天,喬凡梅, 袁婷玉,等.漢中觀光農業旅游的開發與研究[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1):264.
[7]趙丹莉,陳小麗,李曉萌,等.以商洛為例談欠發達地區旅游產業的發展問題[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0):265.
[8]邱曉艷,王沛,劉田天,等.論旅游發展對環境的影響及其對策[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0):258.
[9]李琰,秦婉君,,任睿,等.談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及其保護[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1):281.
[10]孫瑩,王芬,王沛,等.漢中市旅游業發展的SWOT分析[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0):256.
[11]李耀戰,邱曉艷,,孫瑩,等.漢中旅游評價與結構分析[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10):255.
[12]高優仙,劉文靜,唐玲娣,等.對農家樂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經濟與法),2010,(9):302.
[13]謝艷鳳,李耀戰,吳琳,等.淺談旅游與區域的發展[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0,(8):34.
[14]秦婉君,任睿,石全平,等.漢中旅游環境問題及其保護[J].商品與質量:理論研究,2010,(8):29.
關鍵詞:自然保護區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 癥結 對策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9(a)-0180-02
1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定義的分析
旅游產業可持續性發展是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開發,其本質是以開發旅游為目的的可持續性發展示,伴隨著民眾對可持續性發展更加地了解,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從概念上與旅游開發的可持續性之間的區別混淆,造成了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定義的錯誤,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是以不破壞原有的優質生態人文環境以主旨與旅游產業相結合的方式,加強旅游人員對優質的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意識,使旅游者得到更深層次方面的生態人文體驗,從心出發回歸自然,全身心得到凈化,提升旅游者的心理水平以及調整更加平衡健康的心態。
2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現狀
2.1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概念理解的泛化
當今生態文明旅游產業與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是現在旅游業的重點開發內容,各個傳統與新開發的旅游景點的建設、開發、規劃、設計中都添加了自認為的“原生態自然開發”的旅游概念,打著“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的幌子,只重視眼前利益,而忽略了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開發意義是貼近人與大自然,保持自然保護區原有的生態環境以及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強旅游者與政府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的環境保護與教育的宗旨,旅游業的開發只將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生態效益與環境效益有重要意義,失去了“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內在強調的保護、可持續性的內涵。
2.2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人才的斷層和規劃的落后
我國旅游業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與傳統旅游開發之間的區別從本質上劃分不清,其特征與性質理解不全面細致,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研究工作不深入,沒有建立起相關的科學理論體系,使我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進度緩慢,因此,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的人才培養是必要的,如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專業知識的培訓,對自然保護區人文生態保護的培訓等一系列的旅游開發流程,以及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項目以科學為依據,保護自然生態為前提的規劃與建設的深入調查、研究等各項工作,避免開發商以經濟效益為目的隨意粗暴的開發,使我國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資源上遭到不可修復的、嚴重的破壞,開發相關產品不全面深入,宣傳力度不到位等諸多問題。
2.3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者社區有效參與度低
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保持人文生態環境造福于當地社區,是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的意義。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可持續性建立在保持增強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的保護,提升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對未來旅游經濟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提高當地居民及各相關機構參于的積極性與相關的利益,尤其是偏遠落后經濟不發達的地方,當地政府對生態旅游開發資金的不足,一心想思變求富的及個人政績利益下對開發商不正當開發不斷地做出讓步,而疏忽帶動當地居民共同參與開發及建設。
3 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對策
3.1 科學規劃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線路
自然保護區旅游線路制定應利用實際考察與相關部門對保護區的航拍影像相結合,利用立體鏡觀察自然景點與實際考察結果相結合的方法來科學合理的確定具體的自然保護區旅游線路。
3.2 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和落實
對于不同的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地區的環境各自擁有不同的特殊狀況,當地政府應當建立相應的管理制度與相關法律,來完善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的規章制度。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相關保護自然的相關立法現在有雖然有許多,但一旦出現問題各相關部分沒發明確的分工責任之間的相互推卸,未能及時做出相應的解決措施,針對以上政府應對相關單位建立起分工明確細致劃分,相互監督舉報等良性的管理制度,才能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全方面的有效管理。
3.3 對游客開展宣傳教育
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的宣傳教育工作,應首先在旅游者住宿餐飲區建立起一個專門針對該旅游區內國家保護動植物及有害植物及害蟲標本照片資料的展覽館,并標注其名稱及所屬科目、特征等信息,并重點標注有害植物與害蟲有生活習性及危害并說明防治方法,并針對防治害蟲采用以物治物的思想,利用害蟲的天敵鳥類,來控制其數量與危害程度。通過專門宣傳展覽,提高旅游者對自然保護的意識,及自身安全的保護意識的加強,了解到自然保護工作的重要性。
3.4 進行雜灌改造
對自然保護意識的缺乏,林區采伐基本上都是皆伐的方式,容易造成水土的流失,應在采伐地植樹造林,防止下層的小喬木和灌木及雜草瘋狂生長,使高喬木生長緩慢稀少,逐漸演變成了典型的灌木林在冬季增加易燃危害,在雨季增加因水土流失行成山洪泥石流的安全隱患,對此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植樹造林,栽種生長速度快樹冠較大的高于灌木的喬木苗,栽植密度以3~5年能將整個灌木林地覆蓋為宜,還有就是旅游線路遠離灌木林,防止對消防工作帶來的潛在危險。
3.5 為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發展籌資,加強科技投入力度
發展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相應的管理規劃人員及最先進的科學研究,但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而言單方面依靠國家及地方政府或單純依靠市場是不現實的,應動員當地居民、開發商、政府及各方面組織共同開發管理,資金的投入和相關人員技術的開發建設,所以,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的開發建設離不開科技的支持,而科技的發展則需要所有人員提供的大量研發資金的推動。
4 結語
此文中針對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的定義,癥結及對策等各方面做了深入闡述,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是一項利國利民,能更好地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利于旅游產業的長期持續性的發展,并可以同步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政府旅游經濟及旅游經濟的有效管理手段。
參考文獻
[1] 趙希勇,閆金娟,馬建章,等.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開發適宜性尺度評價模型及其應用[J].野生動物學報,2016(12):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