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水產養殖技術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發展無公害水產養殖的技術措施
1.產地要求
養殖基地必須經過認證,須符合《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GB/T184074-2002)》標準的要求,養殖水源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行業標準《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1-2001)》標準的要求;養殖底質要求無工業廢棄物和生活垃圾,無大型植物碎屑和動物尸體,無異色、異臭,呈自然結構。
2.水質要求
開展水產養殖,首先要對水源進行全面仔細的了解,既要保證全年水量充足,也要注意水源無工農業及生活污水污染,不得使養殖水體帶有異色、異臭、異味,大腸桿菌、重金屬、有機農藥、石油類等有毒、有害物質,水質要符合《漁業水質標準》和《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的要求。通過對養殖水體廢棄物的排放和水體自凈能力的研究,采取合理的水質管理和調控技術,使水源的各項理化指標符合《無公害食品淡水用水水質(NY5051-2001)》的標準,水體肥料堅持施用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的原則,嚴禁使用被污染源污染的肥料,施用時以量少次多為宜,盡可能維持良好的養殖種類的生活環境。
3.品種和放養要求
養殖生產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根據本地區漁業資源自然承載力,確定最大養殖量。
(1)品種選擇。品種是開展水產養殖的物質基礎,要根據市場需要和生產條件確定養殖品種,魚種應保證優質、健壯、無病害。在選擇養殖品種時,應用現代生物技術與傳統的育種技術,引進、培育、開發抗病抗逆養殖品種。除了開發新品種外,還應該注意傳統品種的改良。水產苗種引進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植物檢疫法》,水產苗種生產要依據農業部《水產種苗管理辦法》、《水產原良種生產管理規定》進行生產經營。
(2)科學放養。要根據品種、池塘的生產條件、資金、技術及市場需求等因地制宜,確定合理的放養模式與密度,同時對池塘適時“輪休”或“休養”,或直接采取“休養”的方法,以改善池塘養殖生態環境,控制病原體,為健康養殖創造有利的條件。
4.漁用飼料要求
無公害水產品養殖使用的飼料衛生指標及安全限量應符合國家頒布的《飼料衛生標準(GB13078-2001)》和農業行業標準《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的規定、漁用飼料應根據不同魚類的生長特點科學搭配,首先要注意飼料的質量,所用飼料應符合《配合飼料的營養標準》、《配合飼料衛生標準》及《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的規定,使用的藥物添加劑種類及用量應符合《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2002)》、《飼料藥物添加劑使用規范》、《禁止在飼料飲用水中使用的藥物品種目錄》、《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他人合物清單》的規定;水產飼料中藥物的添加應符合《無公害食品漁用配合飼料安全限量(NY5072-2002)》要求,不得選用國家規定禁止使用的藥物或添加劑,也不得在飼料中長期添加抗菌藥物,飼料要求質優、營養均衡,粒徑適口,鮮活餌料如冰凍魚等新鮮并且不帶病原體,不應對水體造成污染,并且根據不同的魚類生長要求注意葷素搭配。
5.漁藥使用
漁藥應以不危害人類健康和不破壞水域生態環境為基本原則,藥物要符合《食品動物禁用的獸藥及其它化合物的清單》(農業部公告1 93號)和水產行業標準《無公害食品漁用藥物使用準則(NY5071-2002)》的規定。在養殖過程中要從藥物、病源、環境、水產動物本身和人類健康等方面的因素出發,科學、合理用藥,達到提高水產養殖動物病害的防治效果與水產品的品質,選用的藥物應是獸藥典中所列的品種,盡可能選用中藥,或選用已經臨床試驗、安全性好、品質保證、殘留量少、殘留時間短的藥物,要遵循《動物食品中獸藥最高殘留量》、《養殖生產禁止使用藥物》、《獸藥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等標準,有目的、有計劃和有效果的使用藥物。水生動植物增養殖過程中對病蟲害的防治,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嚴禁使用對水域環境有嚴重破壞而又難以修復的漁藥,嚴禁直接向養殖水域潑灑抗菌素,以保證水產品質量安全。
6.養殖環境的調控
水產養殖業的發展,自身污染比較嚴重,改善水環境也是發展無公害水產養殖的重要途徑:(1)選擇水源充足、水體清新、無污染的水源;(2)在養殖過程中徹底清塘;(3)通過“輪休”、“休養”以及低質改良劑加強低質的改良;(4)通過物理、化學、生物的方法進行水質的處理。
二、管理措施
1.建立無公害水產養殖生產基地:按照健康養殖技術標準,選擇水源,抓好良種場、養殖場、飼料場的標準化生產,建立無公害養殖生產基地。
2.建立健全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加大漁業投入品種監管能力建設,建立生產有記錄(養殖品種、種苗產地、購進時間、放養時間、水源、投喂飼料、魚病魚藥使用情況、起捕時間等),產品流向可追蹤、出現問題能追溯的管理體系,促進水產品質量的安全。
3.做好養殖戶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服務:堅持以養殖戶為主體,普及健康養殖相關技術,提高技術水平和生產意識,通過為養殖戶提供規劃設計、苗種供應、魚病防治、養殖技術指導,規范農戶養殖行為。
關鍵詞:無公害;水產養殖技術;管理
近年來,我國水產養殖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養殖領域不斷擴大。通過水產養殖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還有效地改善了人民的日常飲食條件。然而,由于經濟發展對水資源造成嚴重的污染,水產品質量受到一定的影響,加強對無公害水產品技術的發展刻不容緩?;诖?,加強對無公害水產養殖技術及管理措施的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1無公害水產養殖現狀
在工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水資源的污染程度日益加大,很多水源遭到嚴重的污染,對水生生物生產與繁殖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很多污染物在水生物體內積累,并通過食物鏈進行傳遞,導致水產品食物中含有的有害物質嚴重超標。另外,一些水產養殖戶為了提高生產效益,采用大量的藥劑,導致水生生物抵抗能力增強,用藥物進行飼養,導致水產品藥物含量過大?,F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也越來越大,無公害水產養殖業不斷發展,成為了新時期水產品發展的重要部分。
2無公害水產養殖技術
2.1親本培育技術
將安全水源(廢污染、非疫區)中親本作為培育的主體,保證整個水產養殖場的清潔,提升親本培育中的繁殖質量,保證水產品滿足相關質量標準。在養殖過程中優選飼料,保證產品營養的全面性,根據親本類型不同選擇不同的池塘進行飼養與管理。在親本繁殖后,應該迅速將種苗進行圈養,同時建立有關的管理文件,為后期培育管理提供有力的依據。
2.2選擇場地
在進行無公害水產養殖的過程中,必須保證水質適宜、水量充足。在養殖場地選擇的過程中,需要利用專業的設備進行水質檢驗,檢驗水質是否含有對水產品有害的物質。在保證水質無污染的基礎上,還應該考慮無公害養殖基地的交通情況,應該盡可能避免基地遠離交通線路,避免給養殖物資、產品的運輸造成影響。
2.3飼料投喂
餌料是水產動物生長的必要基礎,餌料的質量及投喂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整個水產養殖的效果與質量。如果給水產養殖動物投喂了劣質的飼料,不僅會對水產動物生長造成嚴重的影響,同時也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給整個養殖環境造成影響。因此,必須保證餌料質量、新鮮。同時,還應該保證投喂方式、時機的合理性,根據水質、天氣、攝食情況等,合理地掌握投喂量。
2.4運輸暫養加工技術
水產應該來自于優質的新鮮水產生產基地,水產品各項化學指標、物理指標都應該滿足相應的質量要求。在水產品運輸的過程中,應該實施有效的保鮮技術,采用有效的處理措施,在運輸過程中,應該保證存儲容器的清潔、衛生,同時在裝車前進行進一步清潔。對于活的水產品,在運輸中需要保證水質符合水產品相關運輸標準,提前2h喂食,同時還需要對水產品進行適當的檢驗,保證運載材料無公害、無毒。同時,嚴禁使用品,在整個運輸過程中都應該避免對水產品的污染。
2.5病害防治技術
病蟲害是對水產養殖業造成嚴重影響的重要因素。在無公害水產養殖過程中,必須做好對水產品的病蟲害防治。對水體、飼料、餌料、工具等進行徹底的消毒,如果遇到養殖環境急劇變化的情況,可以采用純中藥制劑,對全池進行應激減緩處理。尤其是在梅雨季節,為了避免飼料被霉菌污染,可以將中草藥制劑添加到飼料中,增強抵抗力,同時采用低毒、無毒等藥物進行治療,嚴禁使用抗生素。另外,對于水產品病害的防治,不應該使用高殘留、高毒的魚藥,避免魚藥對水域環境造成嚴重的損害。同時,在養殖過程中,不能直接向養殖水體中使用抗菌素,選擇對人體無害的藥物,避免污染水產品,繼而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3無公害水產養殖管理措施
3.1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充分發揮國家相關管理部門的作用,通過法律的方式加以約束。水產監管部門需要對無公害水產養殖的重要性進行進一步明確,各司其職,對水產養殖業進行嚴格的監管,對水產養殖過程中使用的飼料、藥品等進行全面的質量監控,確保水產養殖的安全。另外,從市場營銷層面上加大管理力度,嚴禁那些違反相關規定的藥品、飼料等進入市場中,加大懲處力度。同時,加大對無公害水產養殖的宣傳,提升消費者對水產品質量意識,同時讓其學會對水產品質量優劣的辨別,從各個方面避免劣質有害產品進入市場。
3.2強化對水產養殖戶的技術培訓服務
國家相關部門或機構需要以水產養殖戶為主體,向養殖戶普及相關的養殖技術,不斷提升水產養殖水平。在具體的培訓過程中,可以成立專門的培訓機構,或者邀請相關的專家,深入水產養殖基地中,向相關的人員傳授專業的養殖技術。還需要印發相關技術宣傳頁,通過各種渠道傳播養殖技術。從養殖戶規劃設計、養殖技術指導、病蟲害防治、育苗供應、運輸等各個方面,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對水產品,必須經過國家權威機構的檢驗,只有全面合格后,才能為其辦合格證書,之后進入市場銷售。
4總結
水產養殖是農業領域中重要的分支,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水產品。但是,在工業發展過程中,對水質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給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導致很多含有有害物質的水產品流入市場,對消費者身體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因此,無公害水產養殖成為了水產領域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極為迫切,加強對無公害水產養殖技術的研究,可以為我國水產養殖業發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楊玉華,養殖池塘底質改良實用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2015,21(8):102-103.
[2]李輝,羅韶華,朱文蓮.蝦蟹集約化生態高效養殖關鍵技術[J].科學養魚,2013,32(12):99-100.
[3]周玉玲.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預警機制研究——以烏魯木齊市為例[J].新疆農業大學學報,2015,14(8):244-246.
[關鍵詞] 阜南縣水產 高效健康養殖 關鍵技術 應用措施
[中圖分類號] S9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5-0288-01
阜南縣水產養殖相關技術人員必須要積極應用高效健康養殖的關鍵技術,保證可以提升養殖業的經濟效益,培育出較為健康的水產養殖產品,為其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1 阜南縣水產水質管理分析
阜南縣的水資源較為豐富,水資源體系主要由自然降水組v成,其中河道過境水與地下水較多,阜南縣每年的降水量可以超過17萬億立方米,有利于養殖水產品,在阜南縣境內河流中,淮河水系占重要位置,主要包括淮河水系、洪河水系、谷河水系等,可以促進水產養殖業的長遠進步。在此期間,水產養殖管理人員必須要重視水質管理工作,保證可以達到預期的管理目的。具體措施包括以下幾點:
1.1 養殖水源水質管理
阜南縣水產養殖部門必須要做好養殖業的水質管理工作,保證可以提升水質的清潔性,避免出現水質污染的現象,進而提升其管理效率與質量。在實際管理的過程中,相關管理人員可以利用無工業廢水與農業廢水的河流與湖泊作為水資源,保證水源可以滿足養殖戶的用水需求,并且養殖戶可以方便的取水。同時,還要保證水源附近電力設施充足,不會出現各類取水問題。另外,養殖戶需要在養殖池塘附近設置排水閘,保證提升排水效率,避免出現交叉感染的現象。
1.2 水質調控措施
在水質調控的過程中,相關技術人員必須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證可以提升技術的應用效率。
1)保證理化指標達到相關規定。養殖戶在水質調控過程中,必須要保證水質的理化指標符合相關規定,理化指標主要包括:溶解氧、pH值等。其中,溶解氧較為重要,因為養殖戶中的水資源溶解氧含量高,就可以減輕水資源中亞硝酸鹽的毒害作用,提升魚類的進食效率,增強餌料的使用效果。在此期間,技術人員可以在水資源中投放一些增氧制劑,或是安裝增氧管道基礎設施,保證可以提升魚類的生長效率。如果水資源中的pH值不能滿足相關要求,就會導致魚類生長受到影響,無法健康的生長。所以,技術人員在養殖過程中,必須要嚴格的對餌料投放量進行控制,保證不會出現過多的殘食,減少水資源中氨氮超標等問題。對于亞硝酸鹽的轉化工作而言,技術人員需要控制魚餌投放量,降低水資源中亞硝酸鹽的濃度。
2)保證生物指標達到相關標準。水產養殖技術人員必須嚴格控制水資源的生物指標,在投放魚苗之前,技術人員需要全面分析池塘的水質,保證水資源的透明度達到46cm左右,當水資源透明度達到相關標準的時候,就要施加一些無機肥料繁殖浮游生物,確保在投放魚苗前期就做好餌料的準備工作。
2 魚苗管理措施
魚苗管理是高效健康養殖技術中的重點內容之一,阜南縣水產養殖技術人員必須要做好魚苗管理工作,保證可以提升魚苗的存活率,達到預期的管理目的。
2.1 相關管理人員需要全面分析魚苗生產廠家的實際情況,對魚苗生產廠家的生產品種、生產出苗率等進行仔細的分析,并且要求魚苗生產廠家出示生產合格證書等。同時,技術人員還要檢測魚苗養殖中是否喂食了違禁藥物,保證魚苗的健康性[1]。
2.2 為魚苗生產廠家提供先進技術。阜南縣政府部門與相關技術部門必須要重視魚苗的繁育,保證可以委派專業素質較高的技術人員到魚苗生產廠家中指導,階段性的對魚苗的生產進行檢查,保證可以提升魚苗的生產質量。同時,還要積極監督魚苗生產廠家的實際生產情況,合理優化魚苗生a體系,嚴格控制魚苗繁育的用藥情況,避免出現各類質量問題。
2.3 第三,制定完善的檢驗檢疫制度。阜南縣水產管理部門必須要制定完善的檢驗檢疫制度,保證可以提升魚苗的繁育質量與效率。一方面,要求魚苗生產廠家在經過法定檢驗檢疫之后,才能將魚苗流放到相關市場,在出售魚苗之后,定期到養殖戶家中做出技術指導,保證可以實現全程服務。另一方面,阜南縣水產管理部門需要嚴格要求魚苗生產的藥物殘留程度,及時發現藥物殘留程度較高的魚苗,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對其進行處理,避免影響養殖戶的經濟效益[2]。
3 餌料的管理措施
在阜南縣水產高效健康養殖的過程中,相關技術人員必須要做好餌料管理工作,積極應用綠色化投食技術,逐漸提升餌料的喂食質量,保證可以增強水產養殖效果,達到預期的管理目的。
3.1 購買質量較高的餌料。阜南縣水產養殖戶必須要購買質量較高的餌料,保證餌料是正規廠家生產,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解決問題。同時,養殖戶需要保證餌料蛋白質符合相關規定,滿足魚類的營養需求,加快魚類的生長速度,提升餌料的利用效率。在購買餌料之后,相關技術人員需要留好發票作為憑證,以便于日后的管理。
3.2 制定完善的投食制度。阜南縣水產養殖技術人員必須要制定完善的投食制度,保證可以提升投食工作效率,利用綠色的投食技術對其進行管理,保證可以減少餌料的浪費數量,降低餌料的購買成本,提升養殖戶的經濟效益。
4 積極應用安全用藥技術
阜南縣水產養殖戶必須要重視安全用藥技術的應用,保證可以提升用藥的安全性與合理性,減少其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證可以提升用藥安全性。首先,技術人員需要嚴格控制用藥產品,不可以使用國家違禁的藥物,必須使用通過相關部門檢驗合格之后的藥物,保證產品具有批準文號,并且保留相關小票。其次,在水產用藥的時候,相關部門需要對技術人員進行安全用藥技術專業知識的培訓,要求技術人員做好事先預防工作,逐步提升用藥安全性與合理性,保證可以達到相關標準,為其后續發展奠定基礎。
5 結語
在阜南縣水產養殖過程中,技術人員必須要重視高效健康養殖關鍵技術的應用,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提升餌料與用藥的管理水平,逐漸創新魚苗的管理技術。
參考文獻
1基本情況
1·1漁藥市場經營混亂
柳江縣漁藥經營市場商家眾多,漁藥品種繁多,良莠不齊。而一些不法商家更是以次充好,魚目混珠,使得漁藥品種及質量都難以保證。而大部分漁藥仍以化工產品、農藥、獸藥等藥物為主,適合水產動物特點的漁藥較少。一些副作用明顯的藥物如孔雀石綠、汞鹽等在生產中仍有使用。2008年,本縣出動133人(次),54臺車(次),檢查漁藥市場55個(次),檢查漁藥經營單位101個(次)。查獲違禁藥品經營單位12個。檢出違禁藥品氯霉素、呋喃唑酮共55包(盒),以及假冒偽劣漁藥一批,數量12kg。
1·2漁藥使用欠規范
歸納為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養殖生產者文化素質普遍不高,水產養殖技術知識缺乏,而大多數個體漁藥經營者缺少相關的漁業用藥技術培訓,未能給予養殖生產者必要的用藥指導,故較為廣泛地存在藥物使用不規范的現象,使得藥物防治效果大受影響;另一方面是養殖生產者漁藥使用安全性意識淡薄,在利益的驅動下,養殖生產者盲目濫用藥物,加大劑量或投入毒性更大的藥物。其結果是病原產生抗藥性,增加魚病防治難度;藥物大量施入養殖水體,對水體環境造成污染;更重要的是藥物殘留于魚類體內,影響產品質量,危害消費者的健康。
2應對措施
2·1加強漁藥執法力度
2·1·1整頓漁藥經營市場
主要結合獸藥管理執法,對全縣漁藥經營單位進行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內容包括:檢查經營許可證及經營范圍,審定是否有銷售漁藥資格,銷售行為是否規范等。同時規范一批漁藥使用標簽和說明書。對于查獲的違規漁藥,水產畜牧獸醫站均按規定予以沒收、銷毀處理;對于違反漁藥經營的單位,則依法處罰,同時責令其限期改正。近年來,通過不間斷的整頓,目前本縣非法經營漁藥行為得到了有效遏制。
2·1·2整頓漁藥使用單位
對全縣上規模的養殖場定期或不定期檢查。內容包括:有無用藥記錄,有無使用違禁藥物現象,有無儲存違禁漁藥等。經檢查,結果均未發現有儲存、使用違禁藥物。但大多數養殖場用藥記錄不健全。建議與養殖規模較大的養殖戶簽定責任狀,使之承諾在養殖生產中不使用違禁漁藥,并做好生產用藥記錄。
2·2加強用藥指導及培訓
一是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各漁藥經營單位、養殖場、養殖戶當中,對水產養殖用藥進行具體指導。并督促養殖場、養殖戶特別是養殖大戶按照水產養殖用藥的有關規定標準用藥,杜絕盲目用藥、濫用漁藥的現象發生。二是采用印發資料、辦培訓班、送科技下鄉等活動和形式開展水產養殖用藥管理宣傳工作。宣傳內容包括開展水產養殖用藥管理工作的意義、禁用漁藥清單、偽劣假冒漁藥的識別、用藥的基本知識等,通過宣傳全面提高漁藥經營者、養殖生產者的用藥知識和用藥安全性意識,杜絕使用違禁漁藥,使他們自我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同時,通過宣傳,提高人民群眾防范意識,變被動管理為主動抵制。
2·3推薦、引入替代藥物
主要是加強與各經營單位、養殖大戶的聯系,了解其銷售、使用漁藥情況。并向其推薦一些低成本、高效、低毒、低污染的替代漁藥,從而使之引入一些效果極佳的替代漁藥來減少那些副作用大的漁藥對水產養殖業的危害。
一、指導思想
以十七屆五中、六中全會會議精神為指導,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技進村入戶,助力增產增收”為主題,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農業技術培訓,技術服務指導,把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傳授給農民,把農業的優良品種推薦給農民,做到“關鍵環節主動入戶,突發事件及時到戶,技術咨詢隨時入戶”的要求,通過農業技術服務和各項農業科技入戶工程相結合,全面提高農民的農業科技素質,不斷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入戶率和到位率,真正把農業良種加良法轉變為農業生產力,有力促進全縣農業、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培訓目標
通過開展農業技術培訓和技術指導服務,能夠普遍提高廣大農民的農業科學技術知識和農業生產先進的實用技術和農業生產實踐操作技能,同時通過開展農業技術服務,農業生產實際中出現的新問題和新情況及時處理在萌芽中,減少農業損失,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三、培訓內容規模
糧油、蔬菜、果樹、茶葉、水產、畜禽、蜜蜂、農機是我縣主導農業產業和農業行業,結合我縣的農業產業現狀,將上述產業和行業作為開展農業技術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技術培訓與技術指導,其中:糧油高產栽培技術、綠色植保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良種良法配套等內容16期800人次;蔬菜無公害生產技術、蔬菜反季節栽培技術、大棚蔬菜生產技術等內容12期共600人次;果樹豐產栽培技術、果樹病蟲統防統治技術等內容12期共600人次;茶葉高產栽培技術、高檔名優茶制作技術等內容12期共600人次;水產養殖技術、魚病防治技術、種草養魚技術等內容8期共400人次;畜禽養殖、防疫等內容16期共800人次;農業機械操作、維修、保養等內容14期共700人次;上述產業開展技術指導4500人次。
四、培訓資金的安排和使用
1、糧油培訓6萬元;2、蔬菜培訓4.5萬元;3、果樹培訓4.5萬元;4、茶葉培訓4.5萬元;5、水產培訓3萬元;6、畜牧培訓6萬元;7、農機培訓5萬元;8、科技宣傳1萬元;9、教學設備的配置1.5萬元;10、物化技術補貼3萬元;合計39萬元。
資金的使用主要用于技術手冊及相關培訓資料的編印,科技宣傳,教學設備的配備添置,培訓教師授課、農技人員下鄉技術指導補貼、物化技術補貼、用車燃料費等。
五、培訓措施
1、加強領導和監督。為了確保培訓目標和任務的順利完成,成立縣農業技術服務領導小組。
2、廣泛開展宣傳,加大送科技下鄉活動力度。一年之計在于春,在春耕備耕期間,充分利用宣傳車、標語、黑板報等宣傳工具,廣泛宣傳農業技術和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深入民心,同時,將派出6組農業技術隊伍到鎮(鄉)集鎮農貿市場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免費發放優良雜交水稻種子、蔬菜種子500斤,農藥、化肥0.5噸等物技結合的方式,促進農業發展。
3、確定服務重點對象。根據我縣農業產業的現狀和產業分布,從全縣農業產業和行業中挑23個村、場或鎮(鄉、街道)中的一些種養大戶,生產技術骨干,致富能手,村民小組長農機手等作為服務對象,通過培訓能起到傳、幫、帶示范推廣作用,達到以點帶面效果,推動產業的發展。
4、編寫通俗易懂的培訓教材。為了使參加培訓的學員在課堂上一聽就懂,一看就會,縣農技推廣中心組織全縣農業技術力量,充分調查研究,結合我縣當前實際和農民生產需要,編寫《水稻標準化生產技術》、《油料作物高產栽培技術》、《生豬養殖技術》《果樹豐產栽培技術》《茶葉豐產與加工技術》《實用水產養殖技術》《無公害蔬菜栽培技術》《蜜蜂飼養技術》《農業機械操作、維修、保養知識》、《綠色植保手冊》等實用技術手冊和培訓資料。
5、開展集中培訓和跟蹤指導服務。根據各產業的生產特點和生產季節,以行政村為單位,及時有計劃、有步驟開展培訓,當前農民生產技術需要,同時開展現場跟蹤指導服務,解決他們生產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通過邊學邊用邊指導,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真正把農業科技變為生產。
6、加強技術服務的監管和考核機制。為了使開展農業技術服務取得實效,對培訓教師和農技指導人員實行考核制度,一是推行培訓登記表,每次學員參加培訓后,必須在培訓登記表上進行簽字,并記錄培訓內容和培訓時間,地點等情況,確保培訓次數,和學員進行考評。二是推行服務對象簽名制,農技人員開展下鄉指導服務,被服務對象要進行簽名,對服務質量和次數也進行考核,項目結束由縣農業局和培訓學員進行考核評比,農業局對考核結果優的,在職稱晉升等方面給予優先,通過開展督促、檢查激勵機制等手段,確保培訓效果和服務質量。
1.1技術交流的功能技術交流是泉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形式。在對泉州市德化縣黑雞養殖戶和黃花梨種植戶的調研中發現,合作社成員之間進行農業技術的相互交流對成員的農業生產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農戶的生產經驗是很重要的技術來源,技術交流傳播的技術更貼合實際,農戶也更容易接受同行交流傳播的技術。例如三班鎮龍闕村黑雞養殖戶之前銷售出去的黑雞身上帶有跳蚤,消費者在宰殺的過程中會被傳染,因此影響了黑雞的銷售。在得知這個情況后,專業合作社把社員聚集在一起討論,并提出了解決辦法,解決了這個技術難題,并在合作社內部推廣開來。同時,德化縣的合作社還經常和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一些龍頭企業合作舉辦農業技術交流會,及時的把農戶的技術需求反映給他們,推廣社員在生產過程中的先進經驗和技術。
1.2技術示范的功能農業技術示范是泉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業技術推廣和應用的重要環節。農業技術特別是新品種等風險較大的技術,采用示范的推廣方法效果最好,只有通過示范才能使農業新技術成為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的技術。筆者從南安市農業與海洋局了解到,截至2013年7月,僅泉州南安市就有2家國家級示范合作社,13家省級示范合作社及示范項目、11家泉州級示范合作社和60家南安市級示范合作社,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技術傳遞、技術示范等方面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農業技術的推廣,不斷增加農民的收入。通過對德化縣的調研也發現,德化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對當地黃花梨、油茶種植和黃花菜種植以及黑雞養殖等的技術示范帶動作用十分明顯。春美鄉黃花菜生產專業合作社就是經過專業培訓和技術指導,培養幾戶黃花菜的示范戶,讓農戶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新技術的價值和魅力,看到了新技術所蘊含的經濟利益,主動進行黃花菜種植新技術的運用。
1.3技術咨詢的功能技術咨詢是泉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主要方式之一。南安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就充分發揮其技術優勢,將技術咨詢貫徹始終。從幫助合作社成員了解新農業技術,到農戶使用農業技術遇到難題的時候及時給他們解決問題以及在農業技術推廣后期通過技術咨詢對推廣成果進行評估[2]。在咨詢內容上,南安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技術咨詢能夠協助農戶的生產,加工、儲藏、營銷甚至提供類似農機的修理、培訓等一系列的具體有償,即可以增加合作社成員的收入,同時也可以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和農業產業化。例如康牧山養豬專業合作社通過與河北新世紀藥業有限公司建立合作關系,派專業技術人員幫助養豬農戶解決養殖過程中的技術難題。通過技術咨詢,不僅可以激發合作社成員尊重技術、自覺學習技術的熱情,而且能夠讓農戶感受農業科技的價值,使農技推廣成果得以鞏固。南安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技術咨詢服務有利推動了農業產業的升級,在農業技術推廣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1.4農戶培訓的功能泉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也非常重視對農戶的培訓。調研中了解,在生產管理中開展教育培訓是德化縣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廣技術的重要手段。德化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結合特色產品,有針對性地選擇培訓地點和培訓對象,具有便捷性、靈活性、廣泛性等特征。如德化黑雞育雛技術培訓、黃花菜優良品種的種苗繁育培訓等。在培訓的方式上,創新辦學方式,通過實地指導,改原來的課堂授課為開放式的田間學校,將培訓班開辦到德化縣各鄉鎮的田間地頭,采取理論教育與實踐指導相結合的方式,使農戶培訓獲得更好的效果。在培訓過程中,培訓人員不只是單方面的傳播農業技術知識,而是鼓勵農戶踴躍發言,及時為農戶解惑,對不適宜的內容及時調整,使培訓內容更有效。德化縣農民專業合作社還長期與農業部門在農業氣象、土肥、種質試驗等方面開展合作,合作社成員的產品質量和品種每年都有新的提升,農戶的經濟利益也逐年增加。例如德化縣戴云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的黑雞養殖戶賴實堅是黑雞防病防疫方面的土專家,年生產和銷售黑雞近萬只。從他那里了解到,他的技術就是從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技術推廣人員和院校的專家開展的培訓班上學習到的。
2泉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制約因素
泉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農技推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歷史原因和農業發展特點,還是有制約農技的進一步推廣的因素存在。
2.1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域各不相同的自然條件使得農業生產類型不同,加上分散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導致農業技術需求多樣化。因此,區域間的發展平衡也關系中農業技術的推廣。在泉州市的農民合作社統計數據中顯示,雖然一定規模、運作規范、經濟效益好的合作社有確實存在一些,但是大部分都是集中于安溪縣、德化縣、南安市和永春縣。在新增登記數量上,2012年安溪縣新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數量為239戶,居泉州市首位,其次是德化縣和永春縣,2012年分別增加134家和54家。許多鄉鎮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緩慢,極個別鄉(鎮)只有一個合作社并且有其名無其實,農戶在銷售、加工、運輸、貯藏農產品的各環節都缺乏統一的服務,加上農戶分散、規模小,不利于農業技術的大范圍推廣。
2.2技術實力較弱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成員只是當地的農戶,雖然有農業的生產經驗,也懂得農業科技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有限,通過自學掌握農業科技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其次,泉州大部分合作社地處郊區,缺乏與科研機構和農業高等院校的聯系,沒有建立常態下的技術對接指導,更沒有自己的長期人才供應體系,科技人才嚴重匱乏,使得合作社技術實力較弱。最后,由于農業合作社在完成農業技術創新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科技研發和推廣,成本投入大,回收周期特別長,而且在后期容易出現科研資金不足難以維系下去等情況,風險很大,使得很多人不敢輕易去嘗試。
2.3行業發展相對單一在行業分布上,泉州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主要集中于蔬菜水果花卉樹木種植、水產養殖和生豬家禽飼養等行業,真正進行深加工、精加工等能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合作社很少。因此大部分所涉及的農業技術是比較有限也比較表層的,對于農技推廣的內容也是不夠豐富。行業跨度大,合作社之間難以有效的展開農技合作與交流。
2.4社員之間的技術保密由于搭便車、沒有按技術要求參與分配和農戶自給自足的思想等原因,導致各個成員之間或者各個合作社間不進行技術的交流甚至有意識的對技術進行保密。技術保密,一方面不利于成員之間通過技術交流而取得進步,另一方面若只有單獨一戶采用新技術,也不利于自身農業的生產。因此,技術保密也嚴重影響著農業技術的推廣。
3泉州市農民專業合作社參與農業技術推廣的推進策略
3.1農業科技創新多主體共同開發泉州市合作社由于缺乏資金、人才、技術、信息等資源,在農業技術創新和農技推廣方面都有所限制。因此想要獲得農業科技化、農業產業化,除了合作社自身要重視農業科技、推廣農技外,還需要與其他相關主體建立合作關系,雙方共同經營,共同開發農業技術,取得共贏。一方面,合作社應與統銷企業合作。合作社對于市場需求靈敏度不夠,需與統購企業合作了解市場需求。比如泉州市現在谷物類的農作物收益不高,那么合作社就可以專攻收益較高的經濟作物,只有能為農戶提供實實在在經濟收益的科技,才能贏得農戶主動學習農技,而企業在負責將合作社的產品推向市場外,也可以憑借其雄厚資金的優勢加大對農技科技的投入。結合合作社的傳播優勢,企業的資金優勢、科研機構的人才優勢、農推機構的技術優勢,就可以實現了農業科技創新、科技開發、科技推廣的高效率運作。另一方面,加強與農民創業園的合作與交流。2011年泉州市首個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在惠安縣建成,成為泉臺農業交流合作的重要平臺。另外,泉州市還有許多的農民創業園,如安溪縣農業創業園,永春縣農民創業示范基地等,這些創業園擁有較雄厚的經濟實力以及技術研發能力,合作社應圍繞自身需求主動與之合作,提高合作社的科技創新能力。
3.2與農業科研院所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由于合作社成員大都是農戶,長期忙于田間生產,對農業科技比較懈怠,加上缺乏完善而長期的人才供應制度,因此人才一直是制約農技發展和推廣的瓶頸。泉州市應鼓勵合作社與農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保持長期合作關系,例如福建農林大學、泉州市農業學校、福建省農科院等。一方面,合作社擁有把分散土地集中起來連成片的優勢,為這些院校的專家和學生提供示范和實驗基地,使農業院校的學生能夠常規性來田間地頭學習,專家學者在田間地頭做現場的指導和培訓,讓學生、學者在今后的工作中,不再只是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讓農業技術成果能夠留在千家萬戶。在他們試驗的過程中,合作社也可以進行一個現場的觀摩、學習,是一次很好的了解農業技術的機會。另一方面,要與農業科研院所建立長期的人才供應制度。農業院校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定向培養學生,如農學、動物醫學、食品質量安全等專業學生,鼓勵學生畢業后直接參加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工作,通過這種方式為合作社輸送新的知識、不斷的培養人才,優化農業技術創新推廣隊伍。
3.3依托自身資源優勢,豐富技術創新方向合作社必須依靠自身的資源優勢,結合當地的情況,如地形、氣候條件、農業分布情況的不同,因地制宜,推廣農技,豐富技術創新的方向。一方面,要在宏觀上通過對各縣市的農業自然條件和農業經濟結構進行研究和分析,使各個地區的農業資源獲得充分、科學的利用。比如永春縣可以在蘆柑、食用菌、麻竹等產品的加工技術進行研發創新;石獅、晉江、惠安等縣,重點發展水產品加工技術,進行魚類海上保鮮、精制加工技術與設備集成創新等,以及加強對海帶紫菜等低值海產品精深加工關鍵技術研究,也可以研究糖果、果蔬、罐頭、膨化食品等食品加工技術;德化縣重點研究黑雞、黑兔等特色農產品的養殖技術,積極研發目前最需要解剖技術等等,結合當地的資源優勢,為農業技術創新帶來更多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地區政府對合作社的扶持政策,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為技術創新提供基礎。例如,2013年出臺的《泉州市科技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認定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在農業新品種和新技術引進、示范、推廣、服務等方面具有突出貢獻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可以申報認定為市級科技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市級科技型農民專業合作社可獲得10萬元以上的科技項目經費支持,并納入泉州市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管理,在承擔市級科技計劃等方面給予優先扶持,并優先推薦上報國家、省級科技計劃。泉州市合作社可以抓住機會,積極申報科技項目經費,獲取扶持,加快農業科技轉化和推廣應用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