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出口貿易發展趨勢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中國 美國 紡織品服裝 出口 貿易壁壘
2005年1月1日《紡織品與服裝協議(ATC)》的如期告終,曾意味著世界紡織品貿易進入了一體化的新時代,然而紡織品貿易自由化的時代仍未到來,配額也沒有完全消失,因為當世界各國在享受來自中國物美價廉的紡織品時,歐盟和美國相繼對我國紡織品服裝提出了特保調查,經過長達數月的艱苦談判和斡旋,我國在2005年先后與歐盟和美國簽訂了《中歐紡織品貿易諒解備忘錄》和《中美關于紡織品與服裝貿易的諒解備忘錄》,我國被迫對部分紡織服裝產品進行出口管理,延長了部分紡織品服裝的配額期限。當前,兩個備忘錄面臨到期,而除了高關稅、特別保障措施以及新一輪配額制的延續,反傾銷、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社會責任標準和反補貼等貿易壁壘也成為美國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設限的主要手段,本文擬對當前我國紡織品服裝對美出口面臨的貿易壁壘進行分析,研究其發展趨勢,為我國發展紡織品服裝貿易提供參考。
一、當前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美國的主要貿易壁壘
(一)配額和特別保障措施
中美紡織品服裝貿易經歷了2005年以前《多種纖維協定(MFA)》和《紡織品服裝協定(ATC)》框架下的紡織品服裝出口配額制、2005年配額制取消后歷時近一年的磋商、調整時期和從2006年至今的在《中美關于紡織品與服裝貿易的諒解備忘錄》(下文簡稱《備忘錄》)框架下的出口數量控制時期??梢哉f《備忘錄》的簽署本質上是配額制在中美紡織品服裝貿易中的部分延續。
《備忘錄》的簽署肇始于2005年美國政府對我國紡織品服裝提出的特別保障措施調查,從美國2003年5月公布根據《中國加入工作組報告書》242條款的規定提起紡織品特別保障措施的申訴程序到2005年11月8日中美簽署《備忘錄》,美國紡織品協議執行委員會(CITA)受理的紡織品保障措施案件共計46起(包括重復申請)(ITA,2007)。2005年1月1日后,美國加快了對中國紡織品提起特別保障措施的步伐,多次發起紡織品特保調查,使剛剛擺脫全球紡織品配額約束的中國紡織服裝業重新陷入更加復雜的貿易環境。
針對出口產品進行的配額數量限制在一定程度上類似于“出口稅”的效果,當產品受到出口數量限制時,出口成本和出口價格都將增加,這意味著為了獲得出口許可,出口企業可能需要產生的額外成本。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ITC)用“出口關稅等價率”(export tax equivalent,ETE)來衡量配額等數量限制對出口價格的影響,如表1所示。通常數量限制越嚴格的產品,其ETE水平也越高。
(二)反傾銷措施 按照《中國人世議定書》第15條,中國人世后15年內的“非市場經濟國家”待遇將使得反傾銷訴訟國以“第三國替代價格”核算反傾銷幅度。這一規定加大了反傾銷認定的便利性和針對性,因此反傾銷成為針對中國出口的產業保護工具。例如,在美國訴中國藝術畫布的反傾銷案例中,美方就用印度畫布作為第三國替代價格,在初裁時近乎荒謬地得出我國產畫布的最高傾銷幅度達264.09%的結論,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進一步在2006年4月26日,對原產于中國的藝術畫布做出損害終裁,對中國畫布出口企業課以77.09%至254.09%的懲罰性關稅(ITC,2006)。
(三)反補貼措施 2007年3月30日,美國商務部公布對中國產銅版紙產品反補貼調查初裁結果,決定對中國起用反補貼法,并開始征收臨時反補貼稅。此次裁決了美方自1984年起就確定的不對所謂“非市場經濟國家”適用反補貼法的做法,為美國紡織業提供了在2008年中美紡織品協議到期后限制中國紡織服裝進口的另一種工具。雖然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戴維?斯普納在4月18日訪華時信誓旦旦聲稱“對于其他的中國商品,我們沒有考慮征收反補貼稅”,但美國商務部于6月28日宣布對中國產環狀焊接碳素鋼管發起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而反補貼的暗潮迅速波及到了紡織品服裝行業。2007年7月19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宣布對我國輸美復合編織袋進行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這意味著美國開始運用反補貼調查干預中美紡織品貿易,這將對中美紡織品服裝貿易產生重大影響。
(四)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和社會責任標準 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具有內在的隱蔽性、內涵上的歧視性和形式上的復雜性,尤其是它具有在名義上的合法性和在一定程度上的合理性的特點,發達國家往往利用苛刻的技術標準和法律法規,在保護人類或動植物健康和安全的名義下,以危及消費者利益和生態環境為由來限制其他國家商品的進口,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關稅壁壘和傳統非關稅壁壘越來越受到抵制和反對,而技術性貿易壁壘和綠色貿易壁壘卻可以披著合理合法的外衣暢行無阻。目前在紡織品、服裝貿易中的技術壁壘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從產品設計、生產到報廢、回收的全過程中,對環境影響設置的壁壘,另一類是對產品本身的安全要求,即產品不能對消費者的安全和健康有不良影響。 而社會責任標準(SA8000)是全球第一個道德規范標準。其宗旨是確保供應商所供應的產品,都要符合社會責任標準的要求。SA8000標準適用于世界各地、任何行業、不同規模的公司。SA8000標準的產生,為約束企業道德、保護勞工權益提供了合理的途徑,但在當前關稅和傳統非關稅壁壘不斷削減,作用不斷減弱的形勢下,這一標準很容易被美方利用,成為限制我國紡織品服裝業這一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對美出口的新型貿易壁壘。
(五)美國紡織品服裝的進口關稅及結構
雖然當前美國進口關稅的平均水平很低,2006年按照最惠國待遇(MFN)關稅的算術平均值計算,平均關稅水平為3.5%,2005年按照不同產品類別的加權平均關稅水平僅為2.5%。但是紡織品、服裝類的進口關稅高達7.9%和11.4%,遠高于非農產品2.4%的平均關稅水平(WTO,2007),如表2所示。
同時,在美國的進口關稅稅則中,關稅升級的現象嚴重,隨著加工深度的增加,關稅幅度也不斷增加,如表3所示。2005年美
國紡織品服裝的平均關稅水平高達9.4%,位于低端加工水平的紡織絨呢,進口關稅僅為4.4%,但是一般紡織品的關稅則上升到6.4%,特別是窗簾與帷幕,關稅在9.3%的水平上,而到了深度加工的服飾類產品,進口關稅平均在10.6%的水平,這種關稅結構大大提高了對于高附加值的最終產品的有效保護率,嚴重影響我國對美的紡織品出口,特別是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類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我國的紡織品出口商品結構,阻礙我國的高端紡織品出口。
二、貿易壁壘的發展趨勢
當前我國紡織品服裝對美出口貿易壁壘的設置與否、設置多少的問題,是中美政府、相關企業、進出口商、行業協會,甚至包括歐盟以及與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有競爭關系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等第三國的相關機構、團體及利益相關者多方博弈的結果,其間關系錯綜復雜,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是通過較為深入的分析,可以推測紡織品貿易壁壘的發展趨勢。
(一)配額和特別保障措施
依據中美2005年底簽署的《備忘錄》,中方出臺了《紡織品出口臨時管理辦法》,對部分出口歐美的紡織品服裝產品做出了有效的管理,而美方也將克制使用特別保障措施。迄今為止,中美雙方對《備忘錄》的貫徹都是比較好的,在雙方的共同努力下,近兩年的中美紡織品服裝貿易體現了合理、有序、平穩增長的良好態勢??梢灶A見,在不發生貿易戰等極端情況的前提下,在2008年年底《備忘錄》到期以前,中美雙方依然會恪守雙方《備忘錄》中達成的寶貴共識,為中美紡織品服裝貿易創造一個相對平穩、可預見的貿易環境。從長期來看,2008年年底《備忘錄》到期后,《中國人世工作組報告》第242款這一專門針對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保障過渡期也將結束,但《中國人世議定書》第16條中規定的適用于中國所有的出口產品保障的過渡期依然還將延續到2013年12月10日,因此特別保障措施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會懸在中國紡織品服裝產業的頭上。特別保障措施在2008年以后依然會成為美方限制中國紡織品服裝進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貿易壁壘。美方需要比以前稍微忌諱一點的是《人世議定書》第16條中規定了中方可以其他國家采取特保措施兩至三年后還繼續實施的情況下可以采取補償或貿易報復行為?!吨袣W紡織品貿易諒解備忘錄》將于2007年年底率先到期,到期后歐盟對中國的做法必將會對2008年后的美國產生示范效應。
(二)反傾銷和反補貼 中國在入世15年內都不能享受到“市場經濟國家”的待遇,美方在反傾銷調查中可以用第三國替代價格作為調查依據,這讓中方在應訴中始終處于非常被動的地位,如果中國不做出較大的讓步(如進一步開放國內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的重點市場,而這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幾乎是不可能的),單純通過外交途徑是很難爭取到美國對我國“市場經濟國家”性質的承認的。反傾銷作為一種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美方也將會在中美紡織品服裝貿易中繼續使用。2007年7月一個月間美國對中國連續發動三起反傾銷反補貼合并調查,其中包括~起紡織品案件。加上最早的銅版紙和緊接著的鋼管反補貼案,截至2007年7月美國已經對我國發起了5起反補貼調查。反補貼作為美國對中國適用的一種新的貿易壁壘,必然會在今后體現出其貿易保護的作用。
然而,反傾銷措施對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作用在下降,2007年9月,歐盟貿易委員曼德爾森指出,隨著生產的國際化轉移和全球供應鏈的變化,由于一半以上的中國出口產品是由外國在華投資企業生產的,歐洲企業向低成本國家轉移生產是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歐盟有必要反思現行的反傾銷措施和貿易救濟機制,因此,長久地在歐洲維持勞動密集型生產毫無意義。
(三)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和社會責任標準
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和社會責任標準這三種苛刻的限制標準,因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必然也將在國際貿易中長期存在。我們反對利用制定苛刻標準來限制貿易自由化,但隨著人類社會進步程度的不斷發展,追求更先進更環保的技術標準和更人性化的勞工權利保障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趨勢,美國作為世界上科技最發達和號稱“最尊重人權”的國家,它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和社會責任標準不僅會長期存在,其標準也將會不斷提高。
在國際貿易發展的過程中,在任何時候都不可能存在完全的自由貿易,貿易壁壘必然會長期存在下去。在中美紡織品服裝貿易中,只有坦然面對這些層出不窮、形式多樣的貿易壁壘,并努力加以改善和解決,才可以為我國紡織品服裝對美出口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三、我國的對策
紡織行業是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比較優勢產業,在一體化時代,我國的紡織品貿易發展迅速,目前已成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特別是ATC結束后,在中美、中歐兩個備忘錄的框架下,我國紡織品出口增長平穩,出口增幅放緩,份額逐步增加,產品結構逐步優化,出口價格指數升高,進入穩定發展階段。但是當前的出口模式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包括快速發展中,我國出口紡織品的附加值偏低,缺少自主品牌,在價值鏈上未能占據優勢地位,在技術含量與產品標準、環境標準中存在不足,此外,勞動力成本優勢的逐漸減弱,也為我國紡織品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帶來阻力。這些問題,都不利于我們應對美國設置的紡織品貿易壁壘,因此,我國應該優化出口結構,改善出口模式,進一步提高我國紡織品的國際競爭力。
首先,要大力優化產品結構,政府有必要進一步激勵高新技術在紡織品生產中的應用,提高產品的差異性和附加值。例如,通過大幅度減免先進設備的進口關稅,對于企業技術創新給予稅收優惠,在出口政策上鼓勵、支持資本、技術密集型紡織品的出口。
其次,企業要注重發展自主品牌,發展國際化經營。政府、行業協會要支持和保護有關知識產權和品牌價值,完善加工貿易政策,在政策上向企業自主出口傾斜。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發展對外貿易是國家發展對外經濟的必然之選,是參與世界競爭、融入世界經濟發展浪潮的關鍵渠道。在當前世界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在服務貿易迅猛發展的趨勢下,我國發展對外貿易應選擇一個與國情相符,與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相契合的對外貿易戰略。本文基于對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的探討,為我國對外貿易選定有針對性與可行性的發展戰略,為我國對外貿易的持續長足發展提供科學的戰略性保障。
關鍵詞:國際經濟貿易;對外貿易;戰略
自上世紀90年代始,伴隨著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深化發展,貿易、投資、金融日益趨向自由化,世界經濟開始步入全球化時代。經濟全球化幾乎席卷了全球所有國家,每個國家都不可避免的融入到全球化經濟之中。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以貿易自由化為基礎,貿易自由化使各國更加有序的參與到國際貿易之中。我國加入WTO后,我國貿易自由化發展進程逐步加快,當前,我國在經濟轉軌的關鍵時期,在貿易自由化深入發展過進程中,應竭力爭取利益,規避風險,不斷提升參與國際貿易的綜合競爭實力,保證國際經貿的有序安全。在世界經濟力量向發展中國家轉變,在多邊貿易體系自由化逐漸放緩,區域自由貿易快速發展,服務貿易飛速前進的趨勢下,我國應順應這一新形勢的發展,調整與之相適宜的外貿戰略,緊抓利益增長點,促進國家對外貿易綜合實力的提升,推動對外貿易的持續穩定發展。
1國際經濟貿易發展趨勢
1.1世界經濟力量向發展中國家傾斜
長期以來,世界經濟中美國、歐洲、日本占據主導,上世紀90年代前后,世界經濟格局形成了以美、日、歐為中心的“三足鼎立”狀態,而21世紀后,這些國家經濟增速放緩,甚至趨向低迷狀態。而此時,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經濟走向高速發展之勢,2015年,世界各國GDP排名中,中國位居世界第二,GDP總量為10.3萬億,巴西位居第七,GDP總量為2.5億萬,印度、俄羅斯緊隨其后為2.1萬億。相關研究表明,未來10年,新興力量的金磚國家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力量上將趨平。
1.2多邊貿易談判放緩
現今,世界貿易已然進入貿易自由化發展趨勢,然而與此同時,保護貿易仍在存在,并與之相對立。針對這種情況,世貿組織進行多次多邊貿易談判,但因許多國家未能在一些問題上形成一致,使得多邊貿易談判始終陷于僵局。盡管如此,經濟全球化、貿易自由化仍在持續前行。當前,WTO將進一步就農業問題、服務貿易、貿易便利化、知識產權轉讓等問題做深入談判,著力協調各國立場,努力尋求適宜的解決方法。
1.3區域自由貿易快速發展
上世紀90年代后,步入經濟轉軌階段的國家促使區域經濟合作發展勢頭向好,特別是進入新世紀后,雙邊貿易談判放緩,世界各國貿易以區域經濟合作為主要途徑,國際經貿自由化發展更加深入,國家經濟貿易更加便捷。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區域經濟合作,進一步促進了區域經濟自由化、一體化發展進程,世貿成員國在區域經濟合作上更加頻繁,區域自由貿易更加活躍,且深入快速發展。
1.4世界服務貿易蓬勃發展
現今,服務貿易儼然已是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更是國境經貿中的最高利潤增長點。在電信、通訊、保險等新型服務貿易快速發展的今天,這些都屬于服務貿易中擁有較高附加值的部門,而位于領先地位的依然是北美、歐洲等發達國家。
2我國對外貿易戰略的選擇
2.1轉變出口貿易結構,更新出口貿易方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貿易快速發展,對外貿易戰略伴隨著國際經貿形勢而不斷調整,但一直以來,出口貿易仍為主要的對外貿易形式,且近年來經濟貢獻巨大。但當前的出口貿易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出口結構上,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足。對此,我國應適時轉變對外出口結構,更新出口方式,著力提升產品科技含量,推動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引進國外先進科學技術與生產設備,有效提高出口產品品質,增強其在世界市場中的綜合競爭力。
2.2大力發展戰略性貿易
對于我國在世界市場中競爭力不強的產業,如鋼鐵、汽車等產業,核心技術與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缺乏,主要技術依賴進口,而這些產業又是國家工業產業的重要支柱,對此,我國應對其給予大力保護與扶持。對此,國家應大力扶持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的科研開發,構建科研成果轉化部門,培育發展高科技產業。同時,國家制定適宜的科研補貼,為外貿產品的科研開發提供物質支持。
2.3著力提升服務貿易發展水平
服務貿易是一國對外貿易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但是當前我國服務貿易發展整體水平滯后,競爭能力不強,對此,我國應著力推動新型服務型產業的發展。第一,政府為服務型產業發展營創良好外部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人財物力的支持,著力改進傳統服務產業發展基礎,為服務貿易發展制定適宜的戰略舉措。打破壟斷模式,提高服務業綜合競爭能力,建立健全服務貿易立法,完善貿易管理機構。其二,優化服務質量,完善出口結構,著力提高傳統服務業服務管理水平,提升勞動者素質。具體而言,電信行業應做好對外投資,推動跨國經營;保險投資咨詢行業,優化出口結構,提升服務質量,結合國家相關政策對行業進行兼并重組,不斷擴大自身規模,增強其服務管理水平。
2.4融入區域經濟一體化之中
基于現如今經濟一體化持續發展的大環境,我國應積極融入其中,以增強自身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實力。對此,應從以下幾點著手:第一,密切與港澳臺的合作,促進我國經濟的全面發展與繁榮;第二,立足現實,縱觀世界大局,放眼未來,在世界格局中,在經濟一體化深入發展背景下,找尋與我國關系友好且需求互補的合作對象。
3結語
關鍵詞:國際貿易;非線性經濟學;經濟預測;數據分析;評述
國際貿易是世界各國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通過它可以擴大相互作用,促進相互的經濟合作,改善國際環境,為本國的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
國際貿易是一個復雜時變非線性系統。對國際貿易問題的分析與預測是建立良性經貿環境的前提。國際貿易不僅受到一國(或地區)的經濟條件、自然條件、貿易政策等國內因素影響,還受到國際市場需求、全球經濟增長等國際因素影響,且各影響因素相互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對進出口貿易數據分析與預測,其實質就是建立適當的數學模型并進行應用。研究表明,各個國家的外貿環境復雜多變,導致在原來數據結構之上建立的簡單線性模型失真,這給進出口貿易的分析與預測帶來了很多困難。如何建立能很好擬合該數據特征的非線性模型,是一種積極的探討,近年來日益受到國際貿易領域研究與應用者的重視。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外經貿事業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關于我國外貿的準確分析與預測對于促進經濟的平穩、持續增長,制定有效的外貿政策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介紹了目前用于國際貿易分析與預測的一些方法,以期供相關學者與實際工作者借鑒。
一、國際貿易的非線性特性分析
奴隸社會國際貿易的發展是與暴力掠奪、海上搶劫、販賣奴隸密切聯系在一起的。受自然經濟的制約,國際貿易在奴隸社會經濟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封建社會的國際貿易雖然較奴隸社會有了進一步發展,但由于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因而貿易的規模和范圍還是很有限的。國際貿易真正獲得巨大的發展,出現在資本主義生產形成和發展時期。從16世紀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國際貿易發展迅速。全世界經歷過一次由國際貿易帶動的全球化浪潮,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系因國際貿易的快速增加而大大加強[1]。許多國家對外交往范圍之廣、程度之深,如果以出口占GDP的比重來衡量的話,現在仍有一些國家(如日本等國)的國際化程度不能達到當時的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結束初期到1973年,是國際貿易迅速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國際貿易增長速度之快在歷史上是空前的。這主要是因為:(1)戰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2)國際分工和生產國際化的深入和擴大;(3)跨國公司的發展;(4)國際金融貿易組織的建立和經濟一體化;(5)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的作用。從1973年到1985年,由于經濟危機、能源危機、貨幣制度危機、農業危機的爆發,導致國際貿易由迅速發展轉向緩慢發展,甚至停滯的階段。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至今,是國際貿易發展速度總體回升的階段。近幾十年涌動著又一波全球化浪潮,呈現出兩個新的特征:中間產品貿易的大幅度增長(當然也是國際貿易的大幅度增長)和FDI流動的快速增加。以發達國家為例,過去20年,美國出口占GDP的比重大約翻了一番;OECD國家,即使略去集團內貿易不計,出口占GDP的比重也大致增長了一倍。與GDP相比,國際貿易出現了更快速度的非線性式增長。不管是從國際貿易的發展史,還是從各個國家的發展情況來看,國際貿易從宏觀上看,均呈非線性發展的顯著特點。
此處著重評述一下在微觀上我國學者對非線性特征的認知與分析所做的研究與探討工作。
黃夢橋和王濤生(2005)[2]結合使用相關維數和最大Lyapunov指數方法,采用我國進出口貿易的月度數據序列作為樣本,說明了國際貿易市場具有非線性和低維混沌特征。
湛墾華、張永安和馮宗憲(1997)[3]應用自組織理論與方法,對國際市場演變的非線性機制作了較系統的分析,從新的視角闡述了國際市場演變的一般規律及特點。他們認為從自組織理論看,國際市場作為一個遠離平衡的、開放的非線性系統,在國際政治、地緣關系、自然資源、人口分布等構成的國際經貿市場的勢場背景下,是以一定的基核為始點,在不斷漲落的外界環境影響下,以不同的演化方式,組成有特定功能的系統。
祝寶江(2006)[4]把國際貿易信用系統置于耗散結構狀態下進行了研究。說明在耗散結構狀態下的國際貿易信用系統不停地與經濟社會系統通過實物信用和貨幣信用在內外環境之間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與流通。系統耗掉了一定的能量,具有微小漲落和非線性動力過程,從而使多基元、多組分、多層次的國際貿易信用非線性流動,使系統各要素之間產生協調動作和相干效應。
二、國際貿易的非線性模型與方法
關于國際貿易非線性復雜系統的分析預測的模型與方法目前國內外都有諸多探討,并取得了一定效果。下面按方法分類進行評述。
(一) 神經網絡模型
神經網絡是目前應用廣泛的非線性建模與預測方法,它具有較強的非線性映射功能,具魯棒性(robust)和容錯性,在股市預測、證券預測、GDP預測、財務報警等經濟領域內皆有應用。各個領域的研究與應用結果說明,經過恰當的結構設置與模型學習,神經網絡預測精度可優于其他傳統預測方法。
神經網絡模型在國際貿易問題的分析與預測方面也已有一些結果。李小紅(2007)[5]將BP神經網絡應用于重慶外貿出口額的預測,建立起預測模型并進行實證預測。結果表明,所建立的預測模型具有較高的預測精度,可以作為相關部門制定出口貿易發展目標的參考依據。楊衛和平瑛(2005)[6]利用BP神經網絡建立水產品貿易模型,選取1999年至2003年中國主要出口伙伴國的GDP值、我國水產品總量、出口水產品平均價格、進口水產品平均價格,以其作為參數來考察它們與衡量出口的幾個主要指標: 出口總量、出口總額、各出口方式所占數量及總額等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利用BP神經網絡預測模型可以比較精確地預測水產品貿易情況,但也有些不足,如收斂不夠快,有時會受局部平坦或局部最小的影響。可考慮結合遺傳算法或其它一些全局收斂速度快的算法,來進一步提高精確度。
近期更多的研究側重于考慮采用神經網絡和其他方法的結合,通過建立混合模型來提高預測精度。張一、徐山鷹和汪壽陽(2003)[7]分析了協整技術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誤差校正模型在預測中的應用。結合神經元網絡的特點,他們提出了一個基于神經元網絡的非線性誤差糾正預測模型,選取了出口、外匯儲備和外國直接投資數據,建立了兩個在不同數據基礎上的出口預測模型,并對模型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證實兩個模型反映了中國近幾年出口的變化,都是比較可信的,并對兩個模型的結果取平均值作為2003年全年中國外貿出口最終的預測結果,預測了中國2003年出口貿易的大體情況。傅曉旗和謝雯(2005)[8]運用協整分析方法和誤差校正模型及非線性BP神經元算法,采用進口、出口、外匯儲備、匯率等數據建立經濟計量模型,對2006年我國進出口進行預測。
Lean YU、Shouyang WANG和Kin Keung LAI (2008)[9]提出了一種新穎的非線性集成學習方法,在神經網絡基礎上建立了基于神經網絡的非線性誤差糾正預測模型(EC-VAR),合理地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整合技術和人工智能(AI)方法,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進行預測。
眾所周知,目前最常用的BP神經網絡模型誤差反向傳播神經網絡中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參數較多,并且部分參數要憑經驗主觀確定;模型極難建立,需要經過反復多次訓練和實驗;模型擬合精度與泛化能力矛盾問題,也就是說,可能會對訓練樣本集“過度匹配”達到較高的擬合效果,而對于新的輸入樣本卻可能產生與目標值差別較大的輸出。各個專家都在如何改進這些問題做積極探討。向劍偉(2007)[10]在相空間重構的非線性思想基礎上,采用貝葉斯正則化方法,建立一個時滯BP神經網絡模型,提高了BP網絡的泛化能力。他將該模型應用于某電子行業進出口貿易非線性時間序列預測中,結果說明改進的模型具有較好的泛化能力,較準確地擬合了進出口貿易發展的歷史以及趨勢。
(二) 貝葉斯方法
貝葉斯方法源于英國學者貝葉斯于1763年在皇家學會學報上發表的論文《論機會學說中一個問題的求解》(An Essay Towards Solving a Problem in the Doctrine of Chances)。20世紀50年代后,隨著統計理論及方法的應用范圍擴大,貝葉斯理論也受到了歡迎,并迅速發展。貝葉斯基本思想是,將人們的經驗知識作為先驗信息和采集到的樣本信息一起結合到實際模型中,即利用先驗信息、樣本信息來進行預測。
Bayes方法應用廣泛,嚴格地說并不能歸為非線性方法,但鑒于其靈活選擇先驗分布的技術,對處理復雜經濟問題有其獨特優勢,所以本文也把他作為處理國際貿易問題的工具之一來給于評述與推薦。此處主要給出幾個非線性模型的Bayes分析方法。
Jiang Weijin和Xu Yuhui(2006)[11]在相空間重構思想下,提出了一種時滯BP神經網絡模型,并通過貝葉斯正規化方法,提高了泛化能力,效果良好。祝樹金和賴明勇(2005)[12]針對非線性時間序列預測,根據相空間重構的非線性預報思想,利用G-P算法計算飽和嵌入維,即輸入層節點數,同時結合貝葉斯正則化方法確定隱層節點數,并提高網絡的泛化能力,建立了一類時滯的BP神經網絡預報模型(TDBPNN)。該模型選擇了中國1989年1月至2003年6月進出口貿易的月度數據作為訓練樣本,進行歸一化處理,采用多步預測法,不僅能夠有效地擬合實際數據,而且可以合理地預測實際序列的發展趨勢。前文也提及到向劍偉(2006)[10]采用貝葉斯正則化方法,建立一類新的時滯神經網絡(TDBP)預測模型,選取了一電子外貿企業1989年1月至2003年6月進出口貿易月度數據作為學習樣本,運用多步預測方法預測了該企業2004年進出口貿易發展趨勢。數據結果表明精度較好,能很好地跟蹤原時間序列,具有比現有同類方法更快的響應性能,迭代次數減小,具有較強的魯棒性和泛化能力。
(三) 灰色系統理論
灰色系統是指元素(參數)信息不完全、結構信息不完全、關系信息不完全、運行的行為信息不完全的系統。灰色系統理論即灰色系統所做的預測的一種理論框架,它是由我國著名控制專家鄧聚龍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首先提出的。灰色系統理論是一種新的建模方法,它可以克服線性回歸模型的不足之處,對數據量的要求比較低,并且計算簡單,建模精度高,被廣泛應用于各種分析與預測領域。
在國際貿易方面,一些學者運用灰色系統理論,對進出口額進行分析,預測進出口貿易的發展趨勢。鄒晶和姜志新(2004)[13]建立了基開GM(1,1)的灰色預測模型,選取中國2001年10月份到2003年5月份的外貿出口額作為樣本數據進行預測計算。通過對模型進行應用,將預測值與實際的外貿出口數值進行比較,發現誤差較小,模型基本符合要求。李蘇(2008)[14]采集了我國1990年至2004年的進出口總額,對原始數據經累加生成,經過光滑性、準指數規律性檢驗后,建立GM(1,1)的灰色預測模型,預測了2010、2015、2020年我國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綜合分析,預測結果比較符合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實際發展趨勢。
(四) 支持向量機
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種機器學習算法,由于它具有自學習、自調整模型的特點,能對各種混沌系統產生較好的預測效果,使之成為當前機器學習界的研究熱點。目前支持向量回歸模型已應用在金融時間序列預測、產品需求和銷售預測、電力負荷預測和故障診斷等方面,獲得較好效果。
有學者運用支持向量機方法,對進出口數據進行了分析。肖智和陳婷婷(2006)[15]針對SVM以重慶市外貿出口信息為例,運用SVM方法對重慶摩托車出口進行了實證研究,建立了時序預測模型對其出口總量和發展趨勢做出了較為精確的預測。數據結果顯示,SVM方法在外貿進出口信息分析預測中的運用是可行的,而且SVM模型對樣本量小、波動性強的外貿出口時序具有較高的預測精度,尤其是對其發展趨勢的預測,模型具有較高的擬合度。
(五) 協整分析、向量自回歸和誤差校正模型
基于協整關系的誤差校正(VEC)模型是一個含有協整約束的向量自回歸(VAR)模型,被認為是一種精度較高的動態經濟預測模型。該模型在宏觀經濟領域中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在貨幣需求、消費、投資、進出口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將神經網絡等非線性方法與該模型結合,建立一種非線性混合預測模型,應用于進出口貿易,能得到更精確的預測結果。
協整分析方法的系統提出和介紹歸功于Engle和Granger(1987)。該方法的基礎思想是:如果兩個或以上的變量的值呈現非平穩性,但它們的某種線性組合卻呈現平穩性,表明變量之間存在某種長期穩定關系,即協整關系。如果非平穩的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必然可以建立一個誤差校正模型。
在國際貿易中,很多學者利用了協整分析方法和誤差校正模型,對我國進出口進行預測。徐山鷹和汪壽陽(2006)[8]通過對2005年我國對外貿易形勢和2006年國內外宏觀經濟環境的分析,采用1994年1月份到2005年11月份的月度數據,建立了誤差較正模型,并使用BP神經元網絡方法進行非線性誤差較正,對2006年我國進出口進行預測。程桂云(2007)[16]選取國內生產總值(GDP)、出口額(EX)、進口額(IM)三個變量作為研究對象,選取遼寧省1979-2004年的年度數據作為樣本區間,對各變量數據取對數,然后對LNGDP、LNEX、LNIM三個變量進行平穩性檢驗和協整檢驗,建立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最后對各變量進行GRANGER因果性檢驗,對遼寧省的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短期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的檢驗。菲和馬超群(2008)[17]根據1999年1月到2006年6月的月度出口貿易額數據,建立了一種基于BP神經網絡和誤差校正向量自回歸模型的非線性混合預測模型?!糐P+1〗結果顯示,該模型能夠反映經濟系統中各變量的長期均衡關系,同時非線性的協整變量能夠反映出經濟系統其他變量的短期波動對預測變量的影響,適合于經濟變量的預測。
三、結束語
對國際貿易非線性經濟系統的分析、研究與應用,目前已有一些成果,并在不斷地完善與發展中。國際貿易的定量分析與預測問題極其復雜,影響因素眾多,不可能建立一種完全統一的模型,應該根據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數據特征,應用多種分析方法,去選取、建立合適的模型。而且應該及時根據影響國際貿易的因素的變化來檢驗模型,不斷改進和完善模型及方法,提高分析、評估和預測的效果,為我國相關部門提供正確的決策依據。
參考文獻
[1]王懷民.關稅減讓、垂直專業化與國際貿易的非線性增長. 青海社會科學,2006(2):30-32.
[2]黃夢橋,王濤生.國際貿易系統中的分數維和最大Lyapunov指數[J].經濟數學,2005,22(3):301-306.
[3]湛墾華,張永安,馮宗憲.國際市場演變的非線性機制分析[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1997,31 (增刊1):5-9.
[4]祝寶江.耗散結構下國際貿易信用的非線性流動[J]. 國際貿易問題,2006(2): 34-39.
[5]李小紅.基于BP神經網絡的重慶市外貿出口預測研究[J]. 商場現代化,2007(3):214-215.
[6]楊衛,平瑛.基于BP模型的中國水產品出口規模預測研究[J]. 中國漁業經濟,2005(4):25-29.
[7]張一,徐山鷹,汪壽陽.一類基于神經元網絡的誤差糾正模型的應用——2003年度中國出口預測[J]. 預測,2003,22(3):21-26.
[8]傅曉旗,謝雯,徐山鷹,汪壽陽.2006年中國進出口預測與分析[J]. 管理評論,2006,18(1): 22-25.
[9]Lean YU,Shouyang WANG and Kin Keung Lai. Forecasting China’s Foreign Trade Volume with a Kernel-based Hybrid Econometric-AI Eensemble Learning Approach[J]. Jrl Syst Sci & Complexity ,2008 (21):1-19.
[10]向劍偉.一種新的時滯神經網絡非線性時間序列預測方法[J]. 現代電子技術,2007(4):118-119.
[11]Jiang Weijin and Xu Yuhui. A novel method for nonlinear time series forecasting of time-delay neural network[J]. 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2006,11(5):1357-1361.
[12]祝樹金,賴明勇.基于貝葉斯正則化的TDBPNN模型的中國外貿預報中的應用用評估[J]. 中國管理科學,2005,13(1): 1-8.
[13] 鄒晶,姜志新.基于GM(1.1)的灰色系統模型在我國外貿出口預測中的應用[J]. 國際貿易問題,2004(2):27-29.
[14]李蘇.基于灰色系統模型的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發展趨勢預測[J]. 商業研究,2008(3):113-115.
[15]肖智,陳婷婷.基于支持向量機的外貿出口預測[J]. 科技管理研究,2006(7):231-234.
[16]程桂云.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基于遼寧省的實證分析和檢驗[J]. 國際貿易問題,2007(2):62-66.
[17]王菲菲,馬超群.區域出口貿易非線性混合預測模型及其實證[J]. 統計與決策,2008(1):46-48.
[18]樊重俊,張堯庭.多元自回歸模型的Bayes分析方法[J]. 工程數學學報,1991(1):143-148.
一、探討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給出口貿易造成的影響
事實上,和傳統的貿易措施相比較,全新的技術性貿易措施中所牽連到的技術都非常之復雜,且具有非常強烈的隱蔽性和擴散效應,帶給社會發展很大的沖擊力和影響。多數的國家隨著技術性措施的規定及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的法律約束以及標準的技術依據性等等方面,對我國出口貿易造成了非常嚴重的影響。所以,在面對不同的輿論壓力時我們應該清楚的認識到自己的立場,保持頭腦清晰,將我國貿易在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背景下受到的影響全面了解。首先,我國出口貿易在技術性貿易影響下出現了大面積增加的現象。多數企業出口都受到了來自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影響,和匯率的影響不相上下;其次,由于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形成導致我國出口企業在名譽及形象上都受到了損壞,同時對我國整體的經濟帶去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促使國家整體形象受到嚴重的損害。當前形勢下,多個經濟發展快速的國家之間肯定會在經貿領域發生重大的貿易博弈。
二、基于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規劃有效的應對策略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和不斷變革,當前我國經濟的發展方式呈現不斷轉變的趨勢,而且由于國內外市場的一體化發展,讓我國更加清楚的認識到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合理性,在發展中應大力借鑒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有效促使國家出口企業及各個領域產業在技術感和水平上的完善和提升;此外,應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多國外不合理的要求進行改進,保證不會帶給我國出口貿易嚴重的影響,不管是在戰略戰術還是方法方式上都要針對我國實際情況制定系統性的解決措施。
(一)結合國際規則標準規劃及強化雙邊與區域合作交流
隨著國際化貿易的深入發展,為了能夠在激烈的競爭中立足,我國要充分結合技術性貿易措施中合理的國際規則及標準制訂,保證在符合國際規則的同時,將國際規則的制定融入其中,保證國家利益受到強有力保護的同時,各項規則及標準也合情合理,這樣才能推進我國經濟有條不紊的發展。但是需要我們做到以下幾點:其一,要將國際規則及標準制定要求融入到我國發展中,保證國家利益得到保證,這之中包括了國際組織制定的活動。其二,加強與國際之間的合作與溝通,在國際上彰顯我國良好的形象,保證國家貿易與國際貿易之間的協調關系,彼此之間加強了解和協作,將與技術性貿易措施相關的貿易沖突妥善解決。此外,可以創建雙邊技術磋商與調節體系,讓兩者之間不管是在技術標準還是合格評定程度方便都保持良好的溝通,以此讓更多的技術標準得到認可。
(二)不斷健全我國技術性貿易措施機制,加大對標準戰略的實施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全球貿易發展中國際標準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實際上,國際標準是國家與國家之間開展貿易交往的最基礎且關鍵的依據。在全球貿易中掌握了國際標準的國家就相當于將國際貿易規則的制定權收入囊中。我國要在國際標準制定的過程中積極參與,這樣才能夠將我國企業及產業發展中所累積的技術融入到國際標準中,為我國產品向著國際市場邁進鋪好道路。為了使我國出口貿易在國際上站穩腳跟,應不斷促進國家標準化戰略整體思路向著以我國為中心制定國際標準的方向轉變。
(三)強化自身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應對能力及意識
結合我國實際的貿易發展情況,政府相關部門需要不斷強化自身工作,具體總結為以下幾點:第一,借助部際聯席會議機制的作用實現能力及意識的強化。首先要加大對技術性貿易措施部際聯席會議機制的建設,只有借助這一機制的作用,才能夠協調部委之間的關系,使我國技術性貿易措施機制得到全面完善,從而具備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應對的能力;第二,要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變化情況隨之掌控,并以此為依據進行各種培訓活動的開展,針對性的預警信息,組成評議,為我國企業的發展提供真實、可靠、全面的信息資源,從而使我國應對國外技術性貿易措施的能力及意識得到增強;第三,我國政府部門應積極參與到技術性貿易措施工作中,將自身的作用全面發揮出來,這樣才能為我國企業的發展提供更有利的幫助;第四,應加大對各項技術支撐能力的建設力度,促進我國科研成果的快速發展,加快相關公共檢測平臺的建設速度,對檢測實驗室進行有力的國際認證,保證我國企業的公共檢測服務更加科學、準確、可靠。
站在企業的層面來講,在國家市場經濟活動開展中,企業占據著主置,同時在標準化工作中也是最基礎的單元,更是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的基礎保障,所以要不斷強化各個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想辦法提升科技水平。為了能夠從從技術層面將技術性貿易壁壘中的限制徹底突破,這就需要對自身的創新意識及科研能力不斷提升,為生產處更優質量和技術水平的產品奠定基礎,從而順利完成對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突破;其次要全面調整出口產品的結構。將傳統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摒棄,以一種全新的技術、綠色產業為發展中心,保證我國資源集約使用及生態環境之間動態的平衡;最后要促進出口市場向著多元化方向發展。要讓國家在與部分發達國家實施貿易交往以外,還應該加大與其他發達國家及地區市場的交流,不斷將我國市場進行大規模擴展。
(四)重視質量安全管理,促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增強
產品質量的好壞是證明我國實力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如果能夠保證質量及安全性,我國在國際貿易上的影響力將逐步提升。首先要對質量發展綱要全方位落實,不斷完善和創新質量安全發展體系,規范質量安全監管措施,重視對進出口產品的檢測,避免出現各種違法亂紀的行為,確保我國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能夠符合國際要求。另外,要推動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將其推向一個更高的發展層面,即向著制造業強國方向發展。而想要達成這一目標需要對我國各類型產品的質量及安全性進行重點監督,避免各種突發事件的發生。
三、結語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和不斷變革,現如今在新形勢下社會各個領域都加大了對技術性貿易措施工作的重視度,為了能夠更好的適用于全新的發展趨勢及格局,需要創建完善且有效的應對技術性貿易措施機制,只有這樣才能促進我國進出口貿易水平的提升,將我國推向一個國際化的發展方向,實現我國偉大的中國夢。
[關鍵詞]外貿依存度;外貿貢獻度;經濟增長
2001以來,在西部大開發的發展戰略推動下,陜西省外貿經濟發展迅速,成績斐然。2010年,進出口額高達121.02億美元、出口額62.08億美元、進口額58.93億美元,其中,進出口額位列全國第24位,出口和進口總值均列全國第22位,在西部地區排名分別為6﹑5和 7位。和2001年的進出口額20.62億美元、出口額11.08億美元、進口額9.54億美元相比,增長率分別高達456.51%、 373.89%和610.0%。與此同時,地區生產總值也呈明顯的增長趨勢,2001年陜西省的地區生產總值是1844.27億元,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高達10123.48億元。這幾年,人們開始關注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的研究。
一 ﹑陜西省外貿依存度變化分析
外貿依存度,是指一國的貿易進出口總額與國內生產總值( GDP)的比值,其可以具體分為進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進口依存度。外貿依存度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對外開放程度的大小,同時也反映其經濟對進出口貿易的依賴程度。本文用2001年到2010年陜西省對外貿易數據進行陜西省外貿依存度變化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圖1 2001年~2010年陜西省外貿依存度變化
圖2 2001年~2010年陜西省GDP發展趨勢
從圖中,明顯看出,陜西省地區生產總值一路飆升,2010年更是高達10123.48億元。陜西省進口依存度10年中發展平穩,變化浮動微弱,始終在2.99到4.28的范圍之間。進出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變化波動趨勢一致。說明在陜西省的對外貿易中,存在著輕進口重出口現象明顯。這與我國的發展戰略有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是以出口導向為主,國家大力鼓勵外貿出口。為擴大出口,我國政府運用各種調節激勵措施,包括金融,財政,稅收等方式。
具體來看,陜西省的進出口依存度大致呈弧形變化趨勢, 2010年從弧底略有回升,從2001年4.28%到2010年的8.09%,總體上升了3.81個百分點。出口依存度變化趨勢和進出口依存度一致,只是2009年受到金融危機影響比較大,出口依存度下降幅度較大,出口依存度為3.33%,2010年略有回升達到4.15%,與2001年的4.97%相比,總體上還是下降了0.85個百分點。進出口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的峰值都是在2004年,分別為10.46%和6.88%。對國內31個省市和自治區進行外貿依存度排名,2001到2010年,陜西省進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進口依存度排名分別后移10、6、9位;在中國西部地區的12個省市進行外貿依存度排名,2001年到2010年,陜西省進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進口依存度排名分別后移4、5、3位。2010年陜西省進出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進口依存度在西部地區的排名分別為8、8和7,比較靠后,說明陜西省的經濟偏向內向性,要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優化貿易結構,提升進出口貿易對經濟發展的貢獻,提升陜西省的國際競爭力。
二﹑ 陜西省對外貿易貢獻度變化分析
在目前的學術界,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一般通過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來分析。外貿貢獻度被定義為外貿增量與GDP 增量之比,具體分為出口貢獻度、進口貢獻度和凈出口貢獻度,數值越大,說明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大。陜西省2001 年至2010 年的外貿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見圖,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
表1 陜西省2001年~2010年外貿貢獻度
圖3 2001年~2010年陜西省外貿貢獻度變化
縱觀上圖,2002年和2009年,凈出口貢獻度呈變化波動較大。特別是2002年和2009年,2002年,凈出口貢獻度由2001年的-14.70%上升為16.13%,2009年凈出口貢獻度由2008年的-0.15%降為-14.83%,浮動較大。在2009年大跌后2010年凈出口貢獻度回升。出口貢獻度與凈出口貢獻度變化趨勢大體相致,而進口貢獻度在2002年出現大跌后變化平穩后略有上升,2009年達到7.61%,2010年呈現小幅下降趨勢,為5.21%。
具體來看,凈出口貢獻度除了2001年和2009年為負,其他年份均為正。沿波形曲線變化,總體上升17.28%。而出口貢獻度變化趨勢一致,2001年到2010年增長了16.80%。除了2002年進口貢獻度為負,其他年份為正,總體下降了0.47%,與前兩者不同,進口貢獻度雖然也是在2002年和2009年兩個時間變化大,但是2002年是下降了10.16個百分點,2009上升了3.93個百分點。2010年,陜西省凈出口貢獻度、出口貢獻度﹑進口貢獻度在全國排名分別為16﹑ 23 ﹑25;在西部排名分別為6﹑8和8,顯而易見,不論是在全國范圍還是西部地區排名均比較靠后。從貢獻度的統計數據中可看出,出口進口都對經濟發展有一定的促進和拉動作用,甚至在國內的某些地區,在某個地區的某個年份,進口的積極作用大于出口,因此在發展出口貿易的同時也要加強發展進口貿易。
三﹑陜西省發展對外貿易對策建議
陜西省地處西北內陸地區,在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推動下,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形勢下,對外貿易呈現高速發展態勢,然而放眼全國,陜西省的外貿依存度和外貿貢獻度均排名靠后,就是在西部地區的排名也在中下游,與國內排名靠前的北京﹑上海和廣東相比,差異更是顯而易見。基于前面的分析,對陜西省對外貿易的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1.擴展對外開放空間,提升陜西省國際競爭力。從陜西省的縱向發展趨勢看,外貿依存度總體呈現上升態勢,但是放眼全國,陜西省的對外貿易依存度數值偏低,與全國平均水平有較大的差距,與沿海省市的差距更大,就是放在西部地區的12個省市自治區,排名仍然偏后。這說明陜西省經濟發展從總體上看依然屬于內向型模式。因此要進抓西部大開發的大好機遇和《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規劃》的契機,加快對外開放,美化城市投資環境,抓好招商引資工作,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提升我省的國際競爭力。
2.積極實施進出口貿易并重策略,達到出口和進口協調發展。從上面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陜西省對外貿易發展中,進口貿易和出口貿易在經濟增長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不均衡的。進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還有很大的潛力尚待挖掘。實施進出口貿易并重的政策,適當加大進口力度,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緊缺資源和原材料,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充分發揮進口促進技術進步、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作用,實現進口改善經濟結構的功能,促進進口貿易對陜西省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
3.優化對外貿易結構,加快加工貿易和服務貿易發展。長期以來,陜西省的對外貿易中,以一般貿易為主,加工貿易為輔,加工貿易起步較晚且落后。在2005年一般貿易占進出口總值高達80.9%,加工貿易僅占進出口總值的17%,2010年一般貿易占進出口總值的下降到56.5%,加工貿易占總值的比重提高到35.4%,比2005年提高18.4個百分點。要進一步加快加工貿易的發展,同時要加強陜西省加工貿易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的能力。陜西省在機械,電子航空等領域的加工設備﹑儀器和技術,有著很強的加工能力,但在承接東部地區產業向西部地區轉移中作用的發揮潛力還有待進一步開發。重視服務貿易的發展,陜西省旅游資源豐富,省內交通便捷;高校和科研院所眾多,知識創新能力強;擁有較為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凸顯了商務成本的明顯優勢;機電設備生產設計﹑建筑工程承包設計等產業鏈完整,具有明顯的集群效應;計算機與信息服務業的基礎地位突出,西安軟件園是全國僅有的三個軟件產業基地和軟件出口基地之一,這些優勢足以推動陜西省服務貿易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楊雪等.河南省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貢獻研究[J].中州大學學報,2011(5)
唐山作為渤海灣重要的開放城市和北方重工業城市,長期以資源能源密集型產業為主導,出口產品碳含量高,極易受到碳壁壘的影響,通過對唐山市出口產品的碳排放測算,分析了唐山目前的出口貿易現狀及低碳貿易壁壘對唐山的出口貿易影響,從產業結構和商品結構優化、貿易方式多元化、能源消費結構調整、低碳技術創新等方面對唐山市出口貿易低碳化提出了策略建議。
關鍵詞:
碳排放;出口貿易;低碳貿易
在進行工業化的過程中,由于人口規模加劇,過度的開采使用化石燃料,人類發展面臨嚴峻的能源資源危機和環境問題。在生產過程中無節制的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導致二氧化碳、水汽、甲烷等溫室氣體和其他污染物大量排放,產生全球氣候變暖、霧霾、酸雨等極端惡劣氣候,而且使資源能源面臨枯竭的惡果。過度開采和使用能源資源,也使得全球供給緊張,價格提高。煤炭、石油等傳統的化石燃料是當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類型,但是這種傳統的化石燃料又是不可再生的,世界的消費卻又不斷增加,使得全球能源供給緊張,能源價格急劇波動。自2001年中國入世以來,唐山市出口貿易取得長足的進步,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然而近幾年來,由于世界經濟不景氣和低碳經濟趨勢的影響,唐山市的出口貿易受到嚴重的限制。發達國家為保護本國利益,以環境保護為由征收碳關稅,構筑貿易壁壘,導致唐山市的出口產品成本增加,受到低碳技術標準限制,使唐山的高碳產品出口難以生存,當前唐山市出口貿易的產業結構、商品結構已不適應這樣的低碳出口環境,必須謀求轉變,進行低碳化改革。本文依據《唐山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運用直接能源消耗計算原理對唐山市的出口產品進行了碳排放的測算,從而整體了解唐山市出口貿易的碳排放和貿易發展現狀,并對唐山市出口貿易低碳化提出相應對策。
一、唐山市出口貿易低碳化發展意義分析
(一)有利于唐山加快城市轉型,實現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唐山礦產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重工業發達,國民經濟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資源型工業的發展,但是資源型產業比重過大,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高,發展受到限制,出口貿易也容易遭受低碳壁壘,不利于整個經濟體系的協調發展,尤其是現在國家大力支持低碳經濟的發展,不利于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推進唐山市出口貿易低碳化的發展,將有利于唐山加快城市轉型,實現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二)有利于優化唐山出口產品的結構,轉變對外貿易的發展方式在唐山的出口貿易中,初級產品比重較少,絕大部分為工業制成品,主要包括鋼材、機電、陶瓷等。出口產品中高能耗、高污染排放、低附加值的產品依然占據很大比重。這使得唐山出口貿易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依賴商品出口規模的擴大和出口數量的增加,出口貿易實現低碳化發展,可以淘汰高能耗、高碳排放、低附加值的產業,推動唐山出口產品結構由資源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改變以往粗放型的貿易發展方式。[1]
(三)有利于提高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鞏固傳統市場,開拓新市場由于"低碳壁壘",出口產品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生產產品的成本增加,而且被征碳稅后,產品售價隨之提高,唐山鋼鐵、陶瓷、機電產品貿易摩擦頻繁,主要是因為這些產品附加值低,隱含碳排放量高,實行出口貿易低碳化可以促使企業利用先進技術發展低碳產品,提高競爭力,使產品出口在國際市場上即便面對低碳貿易壁壘也能夠暢通無阻,在傳統市場上站穩腳跟,并不斷開拓新的市場。
二、出口產品的碳排放測算
在產品的生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碳排放,隨著貿易和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逐漸攀升。本節借鑒張子杰(2010)在《中國外貿產品中隱含碳的測算》一文中的測算原理,即:一種產品的隱含碳=該產品量×產品單位能耗×單位能源發熱量×單位能源發熱量碳排放系數×碳氧化因子×CO2對碳分子量調整系數。[2]該公式主要以產品的能源消耗乘以能源的碳排放系數為依據,對產品的碳排放進行計算。本文采用了中國合同能源管理網的能源碳排放系數,見表1。由于唐山統計年鑒中的出口商品分類和分行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能源消費的分類存在差異,因此將出口商品與生產的行業相對應,出口商品的主要生產部門可歸類為農林牧漁業、紡織服裝及服飾業、化學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金屬礦冶煉加工業、機械與電氣設備制造業,然后可以統計出這些出口產品相應行業的能源消耗量。編制能源消耗量情況表如表2所示。具體計算公式:出口商品碳排放量=商品出口額*(能源消耗量/商品總生產值)*能源碳排放系數根據公式選取2004、2014年的相關數據進行碳排放計算,匯率以當年美元兌換人民幣平均匯率計算,編制計算結果表如表3所示。
三、唐山市出口產品碳排放量測算結果及原因分析
(一)碳排放總量逐年上升,規模擴大據測算結果顯示,2004-2014年10年來,唐山市出口貿易的碳排放量大幅增長,除農產品和紡織服裝類產品外,化工產品類、非金屬制品類、機電類、金屬冶煉及加工制品類等產品的碳排放量都大幅增加了,總出口碳排放量也由2004年的672.96噸增加到2014年的5161.84噸,規模不斷擴大。不過碳排放總量的增長是必然的,由圖1可知在2001年入世以來唐山的出口貿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出口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出口產品數量大量增加。出口的碳排放量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大幅度上升。
(二)高碳產品比重過大根據唐山市出口商品中碳排放量的測算結果,2004-2014年10年來,唐山市出口碳排放量以鋼鐵產品為代表的金屬冶煉及加工制品增長最多,結合商品出口量的變化來看,鋼鐵產品出口量增長最為迅速,能源消耗大量增加,碳排放量也大幅增長,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很大。純堿、陶瓷、機電產品的碳排放隨著出口量的增加也有一定增加,而農產品、服裝產品由于本身能源消耗小,碳排放增長不顯著。再比較2008-2014年唐山出口商品情況(見圖1),發現鋼鐵產品占出口商品比重從2008的63.6%升至2014年的73%,占出口額的一半以上的情況長期沒有改變,而機電產品和陶瓷產品在出口所占比重則分別由2008年的12.8%降至9.1%、由2008的7%降至5%,下降幅度不大,仍保持一定比重。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唐山的出口貿易以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使得碳排放量高的產品在出口產品結構中長期占據很大的比重,這是由唐山市的產業結構決定的,預計這種狀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對出口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極為不利。
(三)能源消費結構根據表2中對唐山市出口產品行業能源消耗量的統計,可以看出在唐山的能源消費結構中,"一煤獨大"是唐山能源消費結構的主要特點,以2012年為例,終端消費量中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煤消費量分別為27.40萬噸、2463.99萬噸、141.75萬噸,煤炭在唐山的的能源消費中占90%以上。而煤炭二氧化碳排放率又最高,加上低碳技術落后,能源利用率低,因此,唐山市出口產品的碳排放量比較大。
四、低碳貿易壁壘對唐山出口貿易的挑戰
(一)貿易摩擦增多,出口環境惡化碳關稅政策的實施各國都還處于探索階段,并未得到國際社會上的廣泛認可,在之前的國際貿易史上也沒有參考,各國的碳關稅稅額和稅率必然難以形成統一的標準,但是西方發達國家都在為建立利于于本國利益的政策制度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由低碳壁壘引發的貿易摩擦增多,對貿易雙方造成的損失加大,致使貿易條件惡化,出口市場范圍縮減,必將影響唐山的出口環境。由圖3可知,唐山的主要出口市場分布在亞、歐、北美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如日本、韓國、美國、意大利等,面臨的低碳壁壘形勢較為嚴峻。這些地區對進口的商品的碳含量標準更嚴格,制定了詳盡市場準入政策。
(二)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加大發達國家為了保護自身的利益加快了低碳貿易壁壘的構筑,主要針對傳統制造業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標準,對產品的生產、銷售等各方面做了嚴格的規定,要求這些產品必須符合他們的綠色低碳標準。唐山出口貿易的主體主要以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為主,研發能力和市場開拓能力不強,其出口產品大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另外碳標簽和碳標識的認證也會產生費用,增加了企業的成本。這就使得中小企業的負擔加重,甚至可能因此退出國際市場。唐山出口商品競爭力下降,出口貿易總量下降。
(三)唐山出口商品競爭力下降,出口貿易總量下降各國在國際貿易中對碳關稅的征收暫時還沒有詳細的政策法規出臺,但從一些貿易救濟和反傾銷調查中,我們可以預見唐山的鋼鐵、陶瓷、機電、化工等出口產品面向國際市場時必然會受到碳關稅的阻礙。一方面,碳關稅會使唐山出口商品品要繳納額外稅負而成本提高,進而使唐山的出口商品在進入國外市場后售價上漲,競爭力下降;[3]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如果想避免受到碳關稅的征收,就需要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產品生產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這必然使出口企業承擔更大的負擔,而這一成本也將計入到唐山的出口產品中去,這同樣會使出口產品價格飆升,最終的結果必將是中國產品失去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優勢。這種情況下,唐山出口量和出口額大幅下降不可避免。
五、唐山出口貿易低碳化的發展策略
地處渤海灣的河北省唐山市,一直以來都處于河北省對外貿易的領先地位,在面對全球低碳經濟發展趨勢和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趨勢的雙重機遇時,更應該順應潮流,緊抓機遇,率先進行出口貿易的低碳化轉型,實現唐山出口貿易的大發展。唐山工業基礎雄厚,重工業發達,其出口產品結構的高碳特征已經成為出口貿易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出口貿易低碳化是唐山外貿發展不得不面臨的問題,現今的出口貿易中高碳產品占比偏高,降低高碳產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是唐山出口貿易低碳化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加快出口產品結構的優化和出口產業調整優化出口產品結構。通過政策鼓勵碳排放量低的產品出口,適當減少高碳排放部門商品的出口;同時增加低碳排放部門的商品出口,如農林牧漁業、服裝及家具制造業等。[3]積極引導出口商品從資源密集型產品向技術密集型產品過渡,逐步實現出口產品結構的低碳化轉型。出口商品的優化離不開出口產業的調整。因此,對于高碳產業,政府應發揮"看得見的手"的作用,加大技術投入,提高高碳產業在產品生產過程中的資源利用率,降低單位能耗,支持、鼓勵和引導高碳產業轉型,嚴格控制并逐步提高高碳產品合格標準,從而淘汰落后產業。[4]對于低碳產業,因其具有污染少、能耗低、附加值高的優點,要大力推進其發展。在低碳產品開發上加大資金和技術投入并給予適當優惠政策扶持,從而促進其快速成長。政府也應該采取措施引導出口增長方式的轉變,不再單純依靠出口產品"量"的增加,更應該注重出口產品"質"的提高,通過增加產品的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以及低能耗產品的生產和出口來實現貿易與環境雙贏的目標。在產業結構升級中要加大服務業的比重,同樣的,貿易政策也應該保持與產業政策的同步調整,要逐漸開放我國的服務業出口市場,增加服務貿易的出口比重。
(二)實現出口貿易方式多元化唐山目前貿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貿易和加工貿易為主,而加工貿易和一般貿易在整個國際產業價值鏈中的利潤空間是最低的。由于這種貿易方式本身的特點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在為滿足外國市場需求的情況下,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所產生的碳排放和污染物大量增加,這些年來唐山的霧霾愈加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因此,要實現出口貿易的低碳化,加工貿易的轉型和升級刻不容緩。政府應對此加以重視,積極引導產業企業進行貿易方式的轉型和升級,加強外商投資和國外產業轉移項目的審批,嚴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高碳產業和項目的引進,加大對低碳環保高效益產業和項目的扶持,促進加工貿易的升級。同時,積極探索新的貿易方式,實現出口方式多元化,是目前唐山對外貿易發展的最重要工作,目前已經形成了多種貿易方式并存的局面,主要有一般貿易、對外承包工程貨物出口、加工貿易、出料加工等貿易方式。
(三)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開發利用清潔能源調整能源的消費結構,可以通過制定一些政策法規對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高的企業進行限制,引導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能源利用率。提高其他碳排放量低的能源的使用,如清潔煤、天然氣等。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水電、核能等清潔能源或其他可以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盡量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排放類型能源使用。這些清潔能源大多可再生,排放小、污染少,有利于節能減排,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對于唐山實現出口貿易低碳化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四)引進國外先進的低碳技術和發展經驗,加強國際合作歐盟、美國、日本等在低碳經濟發展上都具有了比較成熟的發展經驗和先進的低碳技術,從技術創新到政策制度都有了比較完善的發展體系,唐山市在發展低碳經濟中缺乏低碳技術和經驗,應合理的借鑒和吸收國際先進技術和發展經驗。首先,唐山應把節能和煤炭的清潔利用技術作為重點,因為目前唐山的能源消費結構還是以煤炭為主導,而利用碳中和技術,就可以對煤炭進行無碳化和低碳化處理,以使煤在燃燒過程中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實現化石能源的低碳化甚至無碳化。[5]其次,企業應建立低碳技術創新機制,鼓勵技術創新。一方面依托現有實用技術,摒棄落后技術,推動技術革新;另一方面通過不斷的創新,尋求技術突破,以更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生產率及能源利用率。最后,加強國際能源技術合作。唐山可以利用好清潔發展機制(CDM),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加強國際低碳項目的合作與交流,引進實施具有排效果的綠色項目??傊粕綉e極主動參與到國際能源技術合作的相關領域,吸收發達國家先進的技術和出口貿易低碳化發展經驗。
(五)積極響應低碳認證,建立外貿低碳預警服務體系,合力支持出口企業發展低碳認證對于保證產品生產和消費的低碳含量,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推進低碳經濟發展有推動作用,但也是一種隱性的貿易保護政策。建立健全完善的低碳認證制度和外貿低碳預警服務體系,抓好低碳產品認證和標志的國際互認,提前對唐山出口到發達國家的產品可能遭遇的低碳貿易壁壘進行預測,并對其帶來的影響進行評估,以便唐山的出口企業能夠提高警覺,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積極參與國際低碳貿易合作,使唐山市的出口產品能夠適應當前的低碳貿易環境,保障出口產品能夠順利進入國際市場。
參考文獻:
[1]崔興巖,李清如,孫妮.碳關稅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學術評論,2014(1):10.
[2]張子杰.中國外貿產品中隱含碳的測算.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
[3]趙忠秀,王冉.中日貨物貿易中的碳排放問題研究.國際貿易問題,2012(5):83-93.
[4]彭永華.低碳壁壘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實質影響與應對思考.行政與法,2011(1):87-91.
關鍵詞:東北亞國家;出口貿易;貿易結合度
中圖分類號:F752.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13)03-0057-05
近年來,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對美國和歐洲的商品出口有所下滑。但在地緣優勢、資源互補等因素影響下,我國對東北亞國家的出口卻有較大提高。因此,我國與東北亞國家間的出口貿易應得到足夠的重視。
一、我國對東北亞國家商品出口的現狀
近年來,我國對東北亞國家出口的商品主要包括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賤金屬及制品、化工產品和家具、玩具、雜項制品等貿易總額在危機后呈逐年增長態勢。其中,機電產品在2011年以前所占比重一直呈上升趨勢,2011年出現大幅下降;賤金屬及制品出口有所波動,國際金融危機前呈上升趨勢,之后呈低位回升態勢;紡織品及原料出口整體呈現份額減少趨勢;化工產品較為穩定;家具、玩具、雜項制品比重有所下降(見表1)。我國對日本出口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化工產品、賤金屬及制品和家具、玩具、雜項制品。其中,機電產品比重呈上升趨勢,2011年約占當年對日出口總額的41%。我國對韓國出口主要商品為機電產品、賤金屬及制品、紡織品及原料、化工產品和礦產品,2011年光學、鐘表、醫療設備超過礦產品躍居第五,金額約41億美元,占當年對韓出口總額的5%。我國對俄羅斯出口商品以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賤金屬及制品、輕工產品、家具、玩具、雜項制品為主。我國對蒙古國出口商品以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賤金屬及制品和化工產品為主,近年運輸設備出口增速較快。我國對朝鮮出口商品在2000年以前以糧食為主,之后機電產品和礦物燃料的比重明顯增加??傮w看,東北亞區域內貿易以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為主,反映出東北亞地區在國際分工中以生產加工為導向,而并非以消費職能為主。
2007~2011年我國對東北亞國家商品出口的主要國別比重沒有大的變化,說明我國與東北亞國家經貿關系較為穩定,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但總體格局并未改變。在主要出口商品中,除賤金屬及制品外,其他主要出口商品近年來以對日本出口所占比重最大,但對日出口所占份額總體呈逐年下降趨勢;賤金屬及制品以韓國所占比重最大,但也呈逐年減小趨勢,這體現了我國出口格局的國別多元化發展。同時,我國對俄羅斯出口的五種商品所占比重均呈逐年上升趨勢。(見表2)
二、我國對東北亞國家商品出口的影響因素
(一)區位優勢
我國與東北亞國家間存在地理位置毗鄰的優越條件,并在發展中逐漸形成了以此為基礎的諸種地緣優勢。首先,交通便捷性與較低的運輸成本是由地理位置形成的最直觀的地緣優勢。其次,臨近的地理位置也為勞動力、知識、技術的流動創造了便利條件??傊?,區位優勢是我國對東北亞國家商品出口地緣格局形成的基礎。
(二)國家間資源互補性
日本、韓國的資金、技術及信息等資源豐富,這是東北亞其他國家發展必需且較為缺乏的資源,而這兩國自然資源較為貧乏。俄羅斯、蒙古和朝鮮自然資源豐富,尤其是俄羅斯,礦產資源種類眾多,生物資源潛力巨大,油氣資源儲量居世界第一,但勞動力資源較為缺乏。我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正好與其他國家形成互補,同時也需要自然資源和資金、技術的支持,這也決定了我國對東北亞國家出口商品在一段時間內將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
(三)各國經濟體制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
在東北亞國家中,我國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家,日本、韓國是自由市場經濟體制國家,俄羅斯處于市場經濟轉型初期,朝鮮仍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蒙古國正處于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而且不同的經濟體制下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日本和韓國已邁入發達國家行列,我國是最具潛力的發展中國家,俄羅斯經濟正處于復蘇階段,蒙古國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但近年有所起色,朝鮮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經濟體制與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對東北亞國家間經貿往來產生了一定障礙,對我國與東北亞國家的出口貿易規模和地理走向均有較大影響。
(四)國際金融危機
國際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衰退、國際貿易出現萎縮,對我國東北亞國家商品出口也有一定不利影響。2009年我國出口額較2008年下降16%,其中對日出口額下降15.7%,對韓出口額下降27.4%,對俄出口額下降47%。在我國對東北亞國家主要出口商品種類方面,賤金屬及制品降幅最大,達52.6%,機電產品降幅和對日出口額降幅基本持平,其余商品變化較小。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在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出現停滯,這主要是由于國際金融危機使韓國和日本經濟陷入低谷,其他國家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響。
(五)東北亞區域外部的吸引
來自東北亞國家以外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外部吸引,是影響我國對東北亞國家出口格局的要素之一,特別是美國對日韓的吸引及歐洲對俄羅斯的吸引都是不可忽視的影響因素。一直以來,俄羅斯的經濟重心都在歐洲,2010年以前,俄羅斯的最大貿易伙伴國均為歐洲國家。由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2010年后俄羅斯的經濟政策向亞洲傾斜,我國成為俄羅斯最大的貿易伙伴國。但當歐洲國家經濟復蘇后,俄羅斯經濟政策是否會發生逆轉還不確定,歐洲對俄羅斯的巨大吸引力仍然存在。同樣,美國與日本、韓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聯系密切,在2007年中國大陸成為日本、韓國最大貿易伙伴之前,美國一直是日本、韓國的最大貿易伙伴,2011年美國對日出口額743.7億美元、對韓出口額為445.67億美元,美國對日韓的吸引也會影響我國對日韓的商品出口。
三、我國對東北亞國家商品出口的發展態勢
可以用出口貿易結合度和出口集中度兩個指標來分析中國對東北亞國家商品出口的發展趨勢。
貿易結合度是衡量國家間經濟關系的基本指標之一,中國對東北亞國家出口貿易結合度可用來表示中國出口與東北亞國家相互關聯的程度,是商品出口地緣格局的重要特征之一。貿易結合度值越大表示聯系越緊密。根據中國商務部網站、中國統計局網站、世界銀行數據庫及中國國際電子商務網關于2001~2011年中國出口總額、對東北亞國家出口額及各東北亞國家進口總額數據,經計算,2001~2011年中國對日本商品出口貿易結合度值分別為3.13、2.96、2.77、2.58、2.32、2.03、1.92、1.76、1.87、1.69、1.64,中國對韓國商品出口貿易結合度值分別為2.16、2.11、2、1.99、1.91、1.84、1.84、1.96、1.75、1.43、1.53,中國對俄羅斯商品出口貿易結合度值分別為1.11、1.2、1.45、1.53、1.49、1.23、1.48、1.31、0.96、1.25、1.57,中國對蒙古國商品出口貿易結合度值分別為5.56、4.3、3.7、3.55、3.82、3.67、3.93、2.91、5.24、4.84、2.9,中國對朝鮮商品出口貿易結合度值分別為7.64、5.14、5.54、5.19、5.68、5.52、4.56。從貿易結合度指數計算結果看,除中俄個別年份外,中國對東北亞其他國家商品出口貿易結合度指數均大于1,說明中國在商品出口方面與東北亞國家聯系較為密切,其中以與朝、蒙兩國最高,俄羅斯最低,說明中國為朝、蒙主要進口來源國,而日、韓、俄進口來源地較多,從中國進口額在總進口額中比重相對朝、蒙較低。中國對東北亞國家出口貿易結合度近年總體較為平緩,中國與韓國、日本、朝鮮貿易結合度呈逐年下降趨勢。中國對東北亞國家出口貿易結合度在2007~2009年均有不同程度變化,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大,其中中日和中蒙出口貿易結合度在2008年最低,2009年有所回升;中韓和中俄出口貿易結合度變化較中日、中蒙具有滯后性,在2009年出現下降,中韓2010年仍在下降,直到2011年才出現回升,而中俄2009年低谷之后穩步回升。
出口集中度指標計算公式為:σ={[n∑X2i-(∑X)2]/[nX(n-1)]}1/2,其中σ為出口集中化指標,n=5(為日、韓、俄、蒙、朝五國),Xi為中國對其中單個國家的出口額,σ越接近0則越平均,越接近l/根號n越趨于集中。經計算,2001~2011年中國對東北亞國家出口集中化指標值分別為0.279、0.268、0.258、0.247、0.234、0.224、0.201、0.196、0.216、0.203、0.195??梢?,2001~2011年中國對東北亞國家商品出口集中化指標整體呈下降趨勢,說明中國對東北亞國家商品出口集中程度正逐年下降,中國商品出口目的地國向多元化發展。2006年以前,中國對東北亞國家商品出口集中程度較高,此后逐漸趨于平均,在2009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出現回升,此后繼續下降。需要指出,由于中國對蒙古國與朝鮮出口的貿易量較小,與中國對日、韓、俄出口貿易量相比相差數十倍,因此,考慮實際問題時應分為兩部分探討。中國對日、韓、俄三國出口集中程度下降較快,日本所占份額逐漸減少,韓、俄出現提升,而以上述三國為主的形勢仍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基于數據分析,我們認為,我國對東北亞國家商品出口的趨勢是:第一,出口貿易規模將不斷擴大。東北亞國家整體處于經濟恢復期,貿易規模正逐漸恢復并超越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前。我國對東北亞國家出口貿易規模必將不斷增大,基礎設施和交通運輸的改善都使中國與東北亞國家聯系更加緊密,經貿往來也更加頻繁。第二,出口貿易結合度在短期內變動不大,將出現小幅波動。貿易結合度的穩定性主要與貿易雙方的資源互補程度、各國產業結構調整、各國貿易政策制定及貿易雙方的經濟互補性相關,而在短期內東北亞地區除個別變量外其余波動較小,這使我國對東北亞國家商品出口貿易結合度變動幅度也將較小。第三,出口的傳統商品在出口總額中所占份額逐漸縮小。我國對東北亞國家出口商品逐漸多元化,傳統的優勢商品份額逐漸減小,而高技術、高附加值商品增長顯著,這也說明我國產業技術水平在東北亞國家中的地位穩步提升。第四,出口集中度將逐年下降。日本一直是我國的主要出口地,韓國經過高速發展成為我國的次要出口地。近年來,俄羅斯經濟重心向亞洲轉移,與我國經貿往來更加密切,我國對俄出口占對東北亞國家總出口份額逐年增加,導致我國出口集中度不斷下降。同時,由于日韓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較大,國內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導致中國與日韓間貿易摩擦加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國與日韓間貿易的發展。第五,在我國對東北亞國家商品出口中各國格局會持續相當長時期。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對東北亞國家商品出口仍將以日、韓、俄為主,蒙、朝由于自然條件、政治、政策等原因所占份額仍會較小。
四、促進我國對東北亞國家商品出口的對策
(一)建立多邊調控機制
在現有的雙邊、多邊機制基礎上,大力度增加峰會、論壇及對話等多邊調控機制。全面構筑東北亞貿易平臺,加強東北亞六國多層次、多角度的交流聯系。著力從國家層面出發為東北亞貿易往來掃清障礙,多國聯動為發展東北亞貿易打開綠色通道。設立東北亞貿易協調組織,強化監督和立法,力圖減少貿易摩擦,提倡貿易公平。
(二)優化貿易環境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開多國聯運、陸海聯運、陸??章撨\航線,以便利的交通運輸作為貿易保障。打造區域信息網絡平臺,擴大企業信息、商品信息電子化規模,提升區域內信息傳遞便捷性,形成區域內信息同步。促進配套金融業發展,積極參與國際金融組織活動,提升我國的全球影響力。加強軟環境建設,聯合東北亞六國共同追求區域整體利益,維護周邊和平穩定。
(三)改善出口貿易結構
短期內仍鼓勵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長期內努力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以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貿易結構優化,階段性地將出口貿易結構由以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為主轉化為以技術密集型為主。有針對性地扶持和保護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大力推動高附加值商品、高級產品及高端產品的出口,鼓勵自主知識產權商品出口。通過國家、機構軟環境建設,為企業提供貿易政策、貿易形勢指引。通過稅收、信貸等優惠政策,鼓勵低耗能產品研發生產,降低資源性產品的出口比重。
(四)推進出口商品和市場的多元化
避免出口商品種類過于單一,盡力發展多元化的出口商品。同時,實行市場多元化理念,擴大對蒙、俄貿易規模和商品種類,避免出口集中度過高,降低因個別國家政策及貿易摩擦對我國出口帶來的影響,努力提升與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規模。
參考文獻:
[1]毛洪梅,東北亞區域內貿易合作研究[J],中國經貿,2009(6):11-12
[2]邱詢立,張志強,東北亞國際貿易發展的新態勢[J],貴州財經學院學報-環中國圈國家發展論壇,2010(5):74-80
[3]鄧力平,鄭甘澍,貿易結合度分析與出口戰略選擇[J],東南學術,2000(5):49-58
[4]劉靖,毛學峰,辛賢,中國農產品出口地理結構的衡量與分析[J],世界經濟,2006(1):40-49
【關鍵詞】中日貿易 GDP 進出口依存度 產業內貿易
一、引言
對外貿易對于一國的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日兩國作為彼此重要的近鄰以及世界上的經濟大國,更應該積極探索互利互贏的貿易模式,為兩國乃至世界的經濟增長提供助力。在這樣的形勢下,深入分析當下中日貿易所存在的問題,把握中日貿易的發展趨勢及未來前景,積極探索出更為合適的貿易發展道路,對于兩國的經濟發展就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二、文獻綜述
Jung. Peton和Marshall(1985)在研究的37個發展中國家中發現只有4個國家支持出口具有促進經濟增長的假設,Chow(1987)得出阿根廷國家的出口與GDP增長之間不存在Granger因果關系,而巴西、以色列、韓國、新加坡、香港、和臺灣的出口與各自的GDP增長之間具有雙向的Granger因果關系的結論;Jang C.Jin和Eden H.Yu發現美國的出口增長對本國的經濟增長是中性的關系。Jianhong Zhang等(2005)計算1992到2001年間中國與50個貿易伙伴國的產業內指數,得到中國的產業內貿易指數在不斷提高,中國的經濟發展促進了貿易結構的升級。
三、中日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關系的動態計量分析
本文選取中國與日本兩國之間1998——2008的貿易與中國GDP的時間序列數據,通過建立計量模型,采用時間序列分析技術,運用協整分析的方法來考察中日貿易與中國GDP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
本文選取中日進口貿易額(JM)、中日出口貿易額(JX)、對日貿易進口依存度(DDJM)、對日貿易出口依存度(DDJX)四個指標衡量中日貿易規模,以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度量指標,相關指標經過自然對數化處理,分別記為Ln(gdp)、Ln(jm)、Ln(jx)。
(1)單位根檢驗。本文采用的ADF檢驗,采用t統計量進行檢驗,分別對Ln(jm)、Ln(jx)、Ln(gdp)、ddjm、ddjx五個時間序列數據的水平、一階差分形式進行檢驗,檢驗結果見表1:
四、結論
自2002年以來,伴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而出現的是中國對日貿易逆差額的持續擴大,該現象反映的是中國對日本關鍵零部件、優質原材料以及機械設備等嚴重依賴。日本對中國的投資及貸款一直是中日貿易最大的動力來源,在中日貿易結構中,日資企業的進出口構成中日貿易的大部分。雖然日資企業主導中日貿易,推動了中日貿易的迅速發展,提高了中國向日本出口商品的檔次和技術含量,但大多情況下,中方只是賺取加工費,并沒有轉移相應的加工產品和技術。通過發展對外貿易帶動國內經濟的發展基本已成為共識,但對于如何以更優的貿易增長方式來促進國內經濟的增長,則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參考文獻:
[1]Van Biesebroeck,J.“Exporting Raises Productivity in Sub-Saharan African Manufacturing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12).
[2]Schank.T,C.Schnabel and J.Wagner.“Exporting Firms do not Pay Higher Wages,Ceteris Paribus.First Evidence from Linked Employer—employee Data”[J].IZA Discussion Paper(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Labor),2004,(1).
[3]Heyman.F,F.Sjoholm and P.G.Tingvall.“Is There Really a Foreign Ownership Wage Premium?Evidence from Matched Employer—employee Data”[J].FIEF Working Paper Series,2004,(3).
關鍵詞:羊絨產業;出口貿易;金融危機;發展特征;發展階段
中圖分類號:F74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0)03-0054-04
一、中國羊絨產業出口貿易發展歷程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羊絨生產國,羊絨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2/3以上。中國的羊絨產業是由絨山羊養殖、羊絨原料流通、羊絨加工、國際國內貿易、市場營銷等環節組成的產業鏈條。早在150多年前,中國羊絨就源源不斷地運往歐洲,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國才開始發展自己的羊絨工業,在經歷了40多年的快速發展之后,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體系,在羊絨產業的國際格局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回顧和總結中國羊絨產品出口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把其歸納為三個發展階段,即初始發展階段、震蕩加速發展階段和調整發展階段,經歷了由低級到高級的原料出口、加工出口、產品出口、企業發展、創新品牌的過程(見圖1)。
(一)中國羊絨產業出口貿易初始發展階段(20世紀50年代以前-1989年)
20世紀50年代以前,中國山羊絨只能以原料形式廉價出口國外,加工能力僅限于搟氈、擰毛繩、編織手工毛衣、修建蒙古包等。60年代,中國羊絨企業開始生產羊絨衫,而英國道森公司早在60年代以前,已經用中國廉價羊絨加工羊絨衫并行銷世界市場150多年。從70年代開始,中國開始批量加工生產分梳山羊絨,以半成品無毛絨形式出口國外,但大量的羊絨還是以原料形式出口國外,出口量也很少(見表1)。
1964年初春,中國第一件羊絨衫在北京麻紡織廠(雪蓮股份公司前身)誕生,1965年6月,生產出2.5萬件雪蓮牌羊絨衫出口中國香港、日本等地區和國家,擁有世界70%羊絨資源的中國不能生產羊絨衫的窘境隨之徹底結束了。1980年伊盟羊絨衫廠(鄂爾多斯集團前身)以補償貿易方式從日本引進設備建立羊絨衫廠,1981年正式投產①,逐步奠定了中國羊絨產業發展的基礎。從此以后,中國結束了單一的無毛絨出口,羊絨加工業開始由初、粗加工向深、精加工發展,產量和出口明顯增加。1983年中國無毛羊絨出口量為209噸,出口金額1 543萬美元,1983年中國羊絨衫出口21.38萬件,出口金額539萬美元。1989年中國無毛羊絨出口量為601噸,出口金額8 449萬美元,其中1988年出口量最高為840噸(見表2)。
這一時期,是中國羊絨產品出口初始發展階段,也曾經發生過“羊絨大戰”,使以外貿出口為主的國內羊絨企業損失慘重,造成中國羊絨及其制品的出口數量大幅下滑。
(二)中國羊絨產業出口貿易震蕩加速發展階段(1990-2004年)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羊絨產業進入迅猛發展期,尤其是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推動了中國羊絨產業的大力發展,尤其是西部地區羊絨產業的高速發展,但亞洲金融危機也使中國羊絨市場形成了跌宕起伏、競爭激烈的形勢。這期間,中國羊絨及其制品在國際市場所占的份額進一步提高,行業分工更加精細,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產品的附加值和品牌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羊絨產業在初加工份額下降的同時,深加工比重得到較大提高,全面創新羊絨企業核心競爭力,樹立品牌意識,并將產業的集團化、集中化、集約化的發展確定為中國羊絨產業出口貿易發展的目標。1990年中國羊絨產量為5 751噸,1999年羊絨產量達10 180噸,2001年羊絨產量為1980年2.74倍,年平均增長4.4%。1990年羊絨衫出口58萬件,出口金額3194萬美元,平均銷售價格為55美元,2004年羊絨衫出口1 436.8萬件,出口金額33 948萬美元,平均銷售價格僅為23.63美元。1990年山羊絨平均出口價格為11.65萬美元/噸,1999年降為4.7萬美元/噸,此后一直徘徊上升,2004年為5.69萬美元/噸。這一時期中國羊絨企業從90年代初的300余家發展到2000年不同規模的羊絨加工企業達到2 000余家,僅知名的品牌就達120多個。總加工能力已超過2 000萬件,羊絨加工企業呈現出“南北兩派”,南派以“春竹”、“兔皇”、“珍貝”為代表,三足鼎立,北派以“鄂爾多斯”、“雪蓮”、“鹿王”、“圣雪絨”、“清河”、“臨河”為代表,六雄稱王。1990年中國山羊絨出口量為749噸,出口金額8 726萬美元,此后出口量波動大,呈震蕩增長發展,2004年中國山羊絨出口產量為4 159噸,出口金額23 574萬美元,這一時期出口量最高的是1999年為5 074噸,出口金額最高的是2000年為25 227萬美元。也正是在這個時期,中國羊絨行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羊絨及其制品的出口金額第一次突破了10億美元大關(見表3)。
(三)中國羊絨產業出口貿易調整發展階段(2005-至今)
這是中國羊絨產業出口貿易發展的關鍵轉折階段,是中國羊絨產業出口貿易從穩定階段逐步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過程。從2005年起,中國羊絨的出口額并沒有明顯下降,但出口量開始明顯下降。中國山羊絨出口產量從2005年的3 662噸降到2007年的3 075噸。自2007年以來,中國的羊絨市場呈現出生產和消費量不斷增長,價格卻不斷下跌的趨勢。
2005年5月1日歐、美等國家取消對中國紡織品配額限制,實現全球紡織品貿易一體化,對中國20種產品進行限制或設限調查。中國羊絨貿易受國際、國內政策影響較大,2005年中國無毛絨、羊絨衫創匯額分別僅為3億美元和6億美元,從2006年開始,羊絨產業的出口量和價格呈現穩步發展,上下浮動不是很大。
2008年下半年中國羊絨產業出口貿易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2008年由于羊絨價格較低,農牧民手中羊絨大量積壓。2009年新舊羊絨疊加,羊絨貨源充足,供大于求。
2009年受美歐等國家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國家出口退稅減少,致使國內羊絨價格下跌。2009年1-6月中國無毛山羊絨出口量為754.8噸,同比下降33.93%,出口金額5 021.8萬美元,同比下降45.4%,出口價格6.64萬美元/噸,同比下降17.37%。資金的短缺、國際市場需求的減少、一些新產品和新技術的不斷問世,給羊絨產業出口貿易發展帶來嚴重的沖擊,使羊絨業處于低谷期,中國羊絨產業出口貿易面臨著新的挑戰和考驗。
二、中國羊絨產業出口貿易發展特征分析
中國羊絨產業出口貿易經過了初始發展、振蕩快速發展和調整發展三個階段,經歷了從初級階段逐步向高級階段發展的過程,呈現出如下特征:
(一)長期平緩的出口增長速度,影響向羊絨強國發展的進程
中國是世界羊絨出口大國,所生產的無毛絨、羊絨紗和羊絨衫等制品,60%以上出口到日本、美國、意大利、英國、法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并有逐年增長之勢。2008年出口羊絨2 385噸,金額為19 444萬美元,比1983年提高了11.4倍;出口羊絨衫1 825.7萬件,金額61 079.7萬美元,是1990年的31.5倍。
但數據顯示,中國羊絨出口量仍處于臺階式震蕩增長階段,總的增長幅度不大。1970-1975年是200噸的臺階,1976-1990年在100噸以內的臺階,1993年到2 000噸后,一直在震蕩徘徊階段,其中1999年達到了5 074噸,但到2008年又回到了2 385噸(見圖1)。羊絨衫出口也同樣表現為臺階式震蕩增長,徘徊不前(見圖2)。
(二)出口產品仍處于國際羊絨產業鏈的低端,缺乏品牌優勢
中國羊絨產業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從原料收購運輸,到初、深加工,再到制成品,最后銷售經營的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但由于大多數企業依然是初加工產品,所以中國大量出口的是利潤非常微薄的羊絨原料。盡管近年來一些企業提高了產品的科技含量,羊絨企業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不足10家發展到2 600余家,并培育了150多家國內知名企業和180多個品牌,初步形成以“鄂爾多斯”為代表的內蒙板塊、以“米皇”為代表的湖州板塊、以“貝加爾”為代表的深圳板塊及以“夢特嬌”為代表的“品牌延伸”板塊。但由于缺乏自主知名品牌,在中國每年出口的羊絨制品中,99%以上為貼牌出口,自主品牌營銷不足1%。目前國際市場上羊絨衫3/4是中國產品,但真正掛中國品牌的不到20%。中國有資源優勢、產品優勢,卻沒有品牌優勢,僅僅是國際市場的原料基地和加工車間。
(三)加工能力明顯過剩,維持在低水平的數量型增長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由產絨大國迅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一羊絨加工大國和制品出口大國,羊絨年產量由2 800噸激增至9 800噸,占世界總產量的70%以上,國內羊絨加工企業多達2 600多家,無毛絨分梳能力突破2萬噸,除加工國內全部原絨外,每年蒙古、俄羅斯等產絨國的3 000噸羊絨也進口中國進行加工,中國的羊絨實際分梳量達到了20 000噸原絨的水平,是資源總量的2倍以上。在生產能力快速擴張的同時,由于“大而全、小而全”的低水平重復建設,大部分企業設備技術落后,難以創新和提高產品質量,初加工、低檔次的重復建設,加劇了國內市場的無序競爭,最終損害羊絨產業的整體利益。
(四)價格長期緩慢增長,羊絨制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價格優勢
盡管中國羊絨收購價一直處于增長趨勢,但羊絨和羊絨衫出口價格自20世紀80年代至今卻增長幅度不大。除1989年和1990年羊絨出口價格出現過14.06萬美元/噸和11.65萬美元/噸的歷史最高價位,其余年份一直在6萬美元/噸~8萬美元/噸的價位上徘徊,直到2008年也只增長到8.01萬美元/噸。受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7月的出口價格甚至降為6.55萬美元/噸(見圖3)。中國羊絨制品在出口量增加的同時卻價格逐年下跌,在國際市場的議價能力并沒有隨著中國羊絨產業的發展而提升(見圖4)。
(五)區域資源尚未完成整合,未能發揮區域集群競爭優勢
羊絨加工企業和品牌生產區域分布全國,各種經濟成分、規模并存。東部地區在銷售模式、營銷手段等方面具有優勢,西北地區在原料和專業經營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鄂爾多斯集團公司、鹿王集團公司、圣雪絨集團是中國實力強大的出口創匯企業。內蒙古鄂爾多斯高科技紡織工業園區、富興羊絨工業園區和寧夏靈武市、同心縣羊絨工業園是中國羊絨產業集群與羊絨工業開發園區有機結合的典范,是西北地區的特色羊絨產業集群。同時,中國還擁有眾多羊絨產業基地,但由于羊絨產業缺乏優勢資源的整合,在資源布局、信息共享、技術創新、市場營銷、出口戰略、品牌創新等方面各自為陣,尚未實現資金、產能、技術、人力、客戶資源的互補共享,難以形成特色資源的整合優勢、實現規?;洜I和產業化生產,從而不能以完整的產業鏈整體參與市場競爭,發揮整體優勢。
注釋:
①王林祥,王鈺華:《面對入世的中國羊絨產業》,載《研究與探索》,2002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田泓.中國羊絨產業現狀[J].中國經貿,2007,(9).
[2]周占琴.中國絨山羊業發展現狀、前景與對策[J].產業透視,2008,(4).
[3]劉新建.我國羊絨產業出口的現狀與策略[J].亞熱帶農業研究,2007,(2).
[4]李岳云,吳瀅瀅,趙明.入世5周年對我國羊絨產業貿易的回顧及國際競爭力變化的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7,(8).
[5]中國羊絨產業出口在嚴峻形勢中重塑信心形象,[EB/OL].省略,2009-05-04.
[6]王軍強.中國羊絨產業出口遭受技術性貿易壁壘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當代經濟,2008,(8).
[7]張瑩瑩.湖北省羊絨產業出口貿易現狀及對策分析[J].當代經濟,2009,(1).
[8]薛鳳蕊,喬光華.世界羊絨產業的發展趨勢[J].世界農業,2008,(6).
The Development Phase and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Wool Industry's Export Trade
Xia Hequn
(School of Business, North Nationality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