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范文

    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

    第1篇: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范文

    1 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一節物理定律應用課,重點是學習“碰撞過程遵循的規律”。在學習了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礎上,學生學習了自然界中更為普遍的能量守恒定律;在學習了有關動量的概念和動量定理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理論推導,得到了動量守恒定律,并指出它們都是自然界中最普遍、最基本的定理[8]。碰撞問題所研究的是兩個或多個物體的運動情境,它們所構成的系統在運動過程中同時遵循能量和動量守恒定律。根據碰撞的特點,本教學過程從生活中打臺球的實例中抽象出所要研究的物理教學論文問題,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系列變式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開動腦筋,恰當地利用數學表達式幫助學生理解動量和能量守恒的概念,進而體會物理學中守恒的思想。在處理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通過聯系實際歸納總結碰撞問題遵循的規律,幫助學生實現對核心概念的深層次理解和遷移應用。 

    2 教學流程 

    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重視方法的教學是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也是本節課的核心指導思想。據此,教學框架流程如下: 

    創設問題情境—核心概念—變式分析—總結提升—核心概念 

    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主要通過以下環節展開: 

    1.從生活情境導入,引出物理問題 

    此環節的目的是通過情境引入,讓學生領悟生活中物理問題的存在,將較簡單的實際情境抽象為與之對應的物理問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之中。通過抽象加工出的例題,讓學生回顧、復習已經學習過的兩個核心概念——動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通過進一步設問,借助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生活經驗,強化學生對彈性碰撞問題的理解。 

    教師:播放生活中打臺球的視頻,抽象出物理問題:如果A、B兩個小球的質量分別為mA和mB,小球A沿光滑水平面以速度v0與靜止的小球B發生彈性正碰,求碰撞后A、B小球的速度分別是多少? 

    學生:根據題設條件分析,得出此碰撞過程為完全彈性碰撞,滿足動量守恒和機械能守恒,據此可解出碰后小球A和B碰后的速度分別為: 

    vA= v ,v = v 。 

    教師進一步設問:據此討論一下兩小球各自的質量和碰后速度之間的關系,并舉出身邊的例子。 

    學生分析:當m >>m ,vA=v ,v =2v ,比如鉛球與相同體積的乒乓球發生正碰;當m = m ,vA=0,v =v ,比如兩相同體積的鉛球發生正碰,互換速度;當m << m ,vA=-v ,v =0,比如乒乓球與相同體積的鉛球發生正碰。 

    2.變式比較,實現對核心概念的基本理解 

    此環節的目的是通過針對例題的兩個變式,讓學生通過思考和探討,加深對核心概念的理解,提高學生在新物理情境中發現物理問題,并應用恰當的研究方法得出結論的應用和探究能力。 

    變式1 在m 、v 恒定的條件下,若要求碰后小球B的動能取得極大值,m 和 mB需滿足什么關系?若要求碰后小球B的動量取得極大值,m 和mB需滿足什么關系? 

    學生:由能量守恒和動量守恒,結合例題的分析可知:當m = mB,碰后小球B的動能取得極大值;當m << mB時,碰后小球B的動量取得極大值,為pB=2mAv0。 

    變式2 若兩個小球A和B碰撞后粘在一起共同運動,則在碰撞過程中系統機械能損失了多少?并據此分析mA和 mB在滿足什么關系時系統機械能損失最大,并舉例說明。 

    學生:此碰撞屬于完全非彈性碰撞,根據相關知識可得碰撞過程中系統機械能損失為: 

    ΔE= v 。 

    對上式進行適當的數學處理,可知在mA、v0恒定的條件下,當mA<< mB時系統機械能損失最大,為 mv ,比如子彈打入墻體的過程。 

    教師:碰撞過程涉及碰撞的能量傳遞和轉化。實際的碰撞過程,系統損失的機械能轉化為系統的內能和聲能,但總的能量是不變的,即滿足能量守恒定律。 

    3.變式遷移,達成對核心概念的深入理解 

    此環節的目的是通過認知沖突,讓學生從更深層次理解核心概念,培養和發展學生在知識遷移應用時注意聯系事實的思維能力,讓學生自覺地把物理知識運用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聯系,感受科學與社會和生活的聯系,提高學生在新的情境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變式3 如果小球A以速度v0與靜止的小球B發生正碰,碰撞后A球的動能變為原來的1/9,那么小球B的速度可能是 ( ) 

    A. v0 B. v0 

    C. v0 D. v0 

    學生:大部分學生會直接根據動量守恒定律 

    mAv0+0=mAvA+mBvB及p2=2mEk,易得選項A、B正確。 

    變式4 如果碰后小球A的動能變為原來的1/4,則碰后小球B的速度可能是多大? 

    學生:類比上面的分析得出兩個結果,分別為v0/4和3/4v0。 

    教師:這兩個問題就這樣解決了嗎?在碰撞發生的過程中,要滿足哪些規律?(讓學生討論這兩個變式的結果)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點撥。 

    學生:變式4的第一個結果,碰后小球A的速度依然大于小球B的速度,不符合實際;第二個結果碰后總的動能增加了,不符合實際。所以,這種情況不可能發生。變式3經過驗證,符合實際情況。 

    4.總結提升,建立科學概念 

    教師:總結一下解決碰撞問題要遵循的原則。 

    學生:(1)系統動量守恒原則; 

    (2)不能違背能量守恒原則(動能不增加); 

    (3)物理情景可行性原則: 

    ①若碰前同向運動:碰撞前,小球A追上小球B發生碰撞,所以有碰前vA>vB;碰撞時,兩球之間是斥力作用,因此前者受到的沖量向前,動量增加;后者受到的沖量向后,動量減小,即碰撞后A球位置在后,所以有v'A≤v'B。 

    (下轉第27頁)(上接第23頁) 

    ②若碰前相向運動:碰后兩物體的運動方向不可能都不改變。 

    5.反饋練習,鞏固科學概念 

    練習題:A、B兩個小球的動量分別是pA=2 kg·m/s,pB=4 kg·m/s,若A球能追上B球發生正碰,且碰后A球動量變為p'A=1 kg·m/s。則A、B球的質量滿足什么關系? 

    學生:依據建立起來的科學概念,解決實際問題。 

    3 教學后記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是否理解和把握物理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對后續知識的學習與建構會產生極大的影響。但物理概念比較抽象、枯燥,學生學習起來難免會感覺困難、乏味。利用生活中的現象,應用多種技術手段創設能激發學生問題意識和探究欲望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圍繞自己身邊的問題展開探究,使學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拉近物理與生活的距離,感受科學與社會和生活的聯系,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的內驅力,同時也能提高學生應用物理知識的能力,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為有效。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將抽象的物理規律與生活聯系起來,設置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更好地掌握核心概念和規律,為后續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范增.我國高中物理核心概念及其學習進階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3. 

    第2篇: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范文

     

    受社會發展與市場需求的推動,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一直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因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發展速度較快,其整體人才質量逐漸降低。理性分析,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人才質量降低是受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專業特征不突出、缺乏層次性與學生整體素質不高,是當前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具體而言,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缺乏個性與層次性,共性趨同特征顯著

     

    近年來,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發展速度十分快,但在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與教學計劃安排等方面仍存在著較多問題,尤其是眾多教材缺乏更新,甚至采用十幾年前的教材,教學方法缺乏創新,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缺乏對學生個性發展的關注,沒有體現出教學特色。眾多學校在人才培養定位上多表現出共性趨同特征,其人才培養越發難以滿足當前時代對多層次、多樣化與復合型人才的現實需求,不利于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二)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人才培養定位偏高

     

    在不同的院校中,其對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有著不同的描述,但整體來看,目前我國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在于:能夠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具備扎實的現代經濟管理理論知識、能夠從事經濟管理實際工作的高級經濟管理專門人才。隨著時展,其“高級專門人才”的內涵并沒有產生多少變化,然而“高級專門人才”培養目標與我國發展的實際國情不符。事實上,經過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畢業的學生成為高級經濟管理專門人才的可能性較低,甚至很大部分一部分學生無法成為高級經濟管理專門人才。然而其院校所秉承的高級專門人才則會給其畢業生以一種虛假的“高級專門人才”身份,學生從內心抵觸、不愿意進入到中小型企業中進行工作,一味去追求高級管理部門的稀少職務。人才培養定位偏高成為了人盡其用的一種客觀限制,也是未來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改革所面臨的重要問題。

     

    二、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核心理念的分析

     

    綜合考慮知識經濟發展的實際,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為宗旨,合理樹立人才培養目標,需要明確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核心理念,其核心理念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識:第一,高素質。當前時代,知識資源尤為重要,直接關系著企業競爭的成敗。為滿足企業需求,學校應加強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學生整體素質,推行素質交易以提高人才的可持續性發展能力,確保所培養出的人才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基礎上,不斷調整自我、自我教育以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推動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相統一,高素質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創新,要求創新教育方式與教育內容,切實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第二,高能力。當前,雖然知識數量出現了大幅增長,但知識老化周期變短,知識結構綜合化與知識傳播數字化等特征越發顯著,為此,在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過程中,要求強化學生基礎理論教育的基礎上,還需要切實提高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包括信息接受能力、信息判斷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信息辨析能力、綜合思維能力、自學能力、表達能力、研究與組織管理能力等;第三,寬廣的知識面。當前,時代要求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人才具備更為寬廣的知識面與更為科學的知識結構,確保人才素質能夠滿足時代創新型人才與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當前,在國外一些院校中十分關注學生適應社會環境能力的培養,推行“百科全書式”教育方式。在很多卓有成就的人才中,其一般是某一些學科的專業人才,同時也是其他學科的通才;第四,創新性。創新性是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理念中十分關鍵的一個核心理念。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創新性主要表現在三個層面,即知識創新、培養創新人才與創新教育體系。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需要以學生知識創新為關鍵節點,充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創業精神與首創精神,引導學生更為關注自身能力的發展。進行教育體系創新,構建出有利于培養創新型與復合型人才的教育體系。

     

    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核心理念的創新,是推動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發展與改革的現實條件與必然基礎,只有在核心理念創新的指導下,方可推動教學模式的變革,并培養出滿足時代需要的經濟管理類專業人才。

     

    三、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路徑探究

     

    在明確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核心理念后,需要推動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教學模式變革。當前,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課程教學存在的突出性問題在于理論突出而缺乏實踐操作,創新性活動少且缺乏自主創新培養,缺乏對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關注。為推動學生全面發展,需要推動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學生整體能力提升,發展復合型人才與具備現代管理觀念與思維的人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市場競爭之中。推動教學改革,是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其改革路徑主要表現為:

     

    (一)轉變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觀念

     

    傳統教學觀念已不適應時展的現實要求,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是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當前教學模式下,更為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倡導學生更多背誦理論知識,這樣教育體制下的學生所具備的判斷力、表現性與創造力十分有限,其整體素養難以滿足知識經濟與市場發展對人才的要求。為此,需要轉變教學觀念,除了在教學生理論知識外,還需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與創新性能力培養。基于此,需要經濟管理類專業課程需要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統一,教學與研究相統一,充分重視知識的可操作性與可實踐性;要求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需要與市場需求相掛鉤,引入當前市場與社會中的一些問題,強化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教師發揮引導作用,試試探究性學習方式與研究性學習方式,引導并幫助學生自主拓展研究新的知識與領域。

     

    (二)選擇靈活而多變的教學方式

     

    在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中,講授法屬于主要的教學方法,但其并不能作為唯一方法來教學。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實際,尤其是應引入經濟管理類相關的實際問題,通過多種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質量。如選擇多媒體教學、視頻教學、探究性教學等,不斷激發學生求知欲望,鍛煉學生思維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要引導學生將理論與現實相結合,學會舉一反三,將知識內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靈活而多變的教學方式,是實現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舉措。

     

    (三)引入生活素材并豐富教學內容

     

    當前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并不能僅僅依靠課本,還可以借助互聯網、多媒體等現代設備,不斷拓展教學內容深度與廣度,拓展學生眼界,不斷向學生介紹經濟管理類前沿變化。教師應善于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教學素材,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豐富與大學生生活相結合的實際問題,確保讓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夠更加關注實際,關注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與自我發展。

     

    (四)以創新為著力點,推動經濟管理類專業教育改革

     

    當前,經濟管理類專業改革需要以創新為著力點,確保讓學生學會思考,具備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在教學環節中,教師需要關注過程教學,盡量表現出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并引導學生參與其中,確保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思維去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進一步創新與進步,高度關注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此外,教師還需要充分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尊重并引導學生個性發展?;诖?,在經濟管理類專業課堂教育中,教師需要提高教學開放程度,增加學生自主探究與學習的強度。

     

    (五)學以致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

     

    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需要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充分反映生活之中存在的客觀性問題,打破理論知識局限,將其拓展到實際問題之中并訓練學生綜合應用技能,強化實踐與操作,鍛煉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學以致用,確保其不僅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還能夠根據實際問題中的信息提出解決方案。引導學生積極開展課外活動,引入豐富而具有趣味性、娛樂又具備知識性的第二課堂,課外活動設置需要體現自主性、創新性與實踐性,作為第一課堂的重要補充,其需要充分拓展學生知識面,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與整體素質。

     

    四、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改革的實踐及其效果初析

     

    在經濟管理類專業核心理念的指導下,我校在經濟管理類領域推行了教學改革,創新了教學模式,獲得了相對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改革層面,采取了以下措施:其一,在教學方式上引入探研型教學方式,在給學生講授經濟管理類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要求學生自主查閱相關圖書與資料,引導學生自我思考,并結合生活實際問題提出選題、設計出解決方案,積極培養學生思維創新能力;其二,在課堂講授過程中,邀請相關企業或一些承擔有科研項目的學生活教師在課堂上介紹實際中所面對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現有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其三,邀請富有經驗的企業工作人員,讓其到校向學生介紹經濟管理類專業知識在工作中的應用,幫助學生深入現實并發現素材,學會將知識與實際問題聯系起來;其四,選出學生設計中具備創新性與優秀的研究方案,引導并幫助學生依據興趣成立科研實踐小組,為科研小組配備一定的經費,安排高年級學生或教師來協助學生開展市場調查工作,引導學生將所學用到實際;其五,積極鼓勵科研小組應用學?,F有的資源,充分應用課余時間開展各項調查與談論工作,以團隊自身努力,解決科研與實踐過程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在學期考核過程中,科研實踐小組應將其所研究的問題通過實踐報告總結出來,并發表自己的體驗與相關收獲。

     

    經濟管理類專業教學改革后,課程教學獲得了十分好的效果。如學生學習興趣獲得了極大提升,學生更為主動投入到學習之中,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學習與探索知識,這些通過考核與試卷考試均可以看出,學生掌握了較好的經濟管理類專業理論知識;學生思維能力獲得提升,尤其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獲得了極大提升,理論知識逐漸內化為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教學素材的豐富,不僅充實了教學內容,還活躍了課堂學習氛圍,拓展了學生知識廣度與深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科學創新能力與科研水平。簡而言之,經濟管理類專業通過改革創新,切實實現了教學質量的提升,學生參與意識獲得增強,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獲得肯定,具備一定的推廣價值。

     

    五、結語

    第3篇: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范文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老年人;心理養生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而社會也逐漸進入老齡化。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老齡化問題,積極老齡化已經成為國內外老齡政策的發展核心,并受政治議程與老齡研究的影響[1]。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迅速,老年人在社會上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成為不可忽視的群體;同時隨著我國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群的平均壽命也在延長,使其對健康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2]。

    1積極老齡化的概念

    1.1積極老齡化概念的提出

    隨著日益嚴重的全球人口老齡化問題,國際社會輿論依次提出了成功老齡化、健康老齡化、生產性老齡化和積極老齡化等概念。20世紀60年代有學者提出了“成功老齡化”的概念,認為外在因素只起中性作用甚至于抵消內在老齡化進程的作用,使老年人的各方面功能沒有下降或只有很少下降,從而使老年人繼續保持中年人的活動和價值觀[3]。美國學者羅伯特(Robert)于1983年首次提出了“生產性老齡化”的概念,認為老年人仍然能夠從事一些適應性活動,其人力資本的生產性參與十分必要[4]。世界衛生組織在1990年的哥本哈根會議上提出了“健康老齡化”的概念,這一概念不僅強調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更強調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5]?!胺e極老齡化”的概念是世界衛生組織于1996年提出的它是“成功老齡化”、“生產性老齡化”和“健康老齡化”等概念的綜合版和升級版。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首先提出“積極老齡化”,其觀點基于對老年人權利的承認,以及《聯合國老年人原則》―獨立、參與、尊嚴、照料和自我實現,從“需求”轉為“權利”,老年人不再是社會負擔。

    1.2積極老齡化的內涵

    2000年4月在第二屆老齡會上正式提出“積極老齡化”,作為政策框架,以《聯合國老年人原則》為指導。其內涵納入大會“政治宣言”,這是為了應對全球人口老齡化。其內涵是:在健康老齡化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延伸,其含義更廣泛、全面,要認識到健康、照料之外的各種因素如何影響老年個體和群體,幫助老年人保持獨立和積極性,促進健康,即健康+活力?!胺e極”是指不斷參與社會、經濟、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務,而不僅指身體和活動能力或參加體力勞動的能力。退休老年人、甚至患病或殘疾老人仍能為其家庭、社區、國家做積極貢獻。積極老齡化的目的在于使所有老年人延長健康預期壽命、提高生活質量。

    2002年舉辦的聯合國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將其寫進了《政治宣言》[6]?!敖】怠薄ⅰ皡⑴c”、“保障”是積極老齡化的三大支柱。“健康”是指人在進入老年期之后,可以保持身體和心理的健康,以及可以很好地適應社會[7]?!皡⑴c”是指老年人要積極地面對老年生活,主動融入社會,積極參與社會發展,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用[7、8]?!氨U稀笔侵笍纳鐣慕嵌缺U侠夏耆说暮戏嘁?,建立健全老年人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政策保障、資金保障、監管評估保障等,以滿足老年人的健康需要、經濟保障需要、精神文化需要、生活照料需要等[9、10]。

    “積極老齡化”概念的提出改變了人類傳統的老齡觀,把戰略規劃重點從“以需求為基礎”(傾向于假定老年人是被動目標)轉變為“以權利為基礎”(承認人們在變老時,他們在生活的各方面都享有機會、待遇平等的權利,以及他們的責任)[11]。

    2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及作用

    2.1積極心理學概念及意義

    2.1.1積極心理學概念

    20世紀末,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樹立起了積極心理學的大旗,扭轉了之前心理學過分關注人性消極面的研究取向,將心理學引向探索和促進人類實現自我、生活幸福、性格完善、和諧發展的道路,使心理學致力于研究如何讓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更充實、更有意義和更有價值[12,13]。積極心理學認為,創造積極的精神,提供積極的機會,肯定積極的價值,才能使它的服務對象在感受積極的過程中,學會發現、創造和積極給予,從而獲得一種實實在在的積極力量,最終幫助人們預防和治愈心理疾病,過上更快樂、更健康、更積極、更有價值的生活。積極心理學的這種積極轉向意味著心理學開始重建人類的新人文精神,體現了心理學的人文關懷[14]。

    Kennon M. Sheldon和Laura King的定義道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特點,“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的科學?!狈e極心理學把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人自身的積極因素方面,主張心理學要以人固有的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提倡用一種積極的心態來對人的許多心理現象(包括心理問題)做出新的解讀,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獲得良好的生活。

    2.1.2積極心理學的意義

    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思想在于強調人本身所固有的積極因素,強調人的價值與人文關懷,主張心理學的研究要以人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為出發點,用積極的心態對人的心理現象作出新的解讀,尋找其規律,從而激發人自身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并利用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潛力并獲得幸福的生活。

    3積極心理學在積極老齡化中的作用

    面對全球老齡化不斷加快的趨勢,聯合國第二屆世界老齡大會《政治宣言》指出的“積極老齡化”已成為老齡觀的一個革命性變革,而積極老齡化的核心和精髓[15]。“積極老齡化”認可老年人有機會均等參與和處理生活各方面的權利,鼓勵和提倡老年人根據自身的條件和需要參與社會發展,從而體現老人的自我價值。

    3.1積極心理學與老年人身體健康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到中年以后機體開始衰老,機體的各器官的功能開始逐漸退化,不可避免的出現生理機能的老化,但如果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良好,能與外部環境協調、適應,人際關系和諧,善于調適自己的負面情緒,則老化現象會大大降低,并表現出老當益壯、老有所為的積極精神面貌。只有身心健康而長壽的老年人,才能在人生旅途最后階段――晚年生活中活得開心、給自己生活帶來樂趣,真正做到歡度幸福的晚年。

    3.2積極心理學可以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包括心理活動正常范圍和標準,以及如何調節心理活動,使老年人身心愉快、健康長壽等內容。21世紀養生保健的主旋律是心理養生,老年人要想健康長壽,就應明確養生必須先養心,要注重心理養生,保持心理健康[16]。

    積極心理學對于老年人心理養生至關重要,關系到老人的心理健康。老年人心理養生是一個多維度的結構模型,由積極認知、積極行為、積極情緒三個維度所構成[17]。廣泛的普及積極心理學對老年人心理養生有著重要的作用,為積極老齡化的推廣普及提供保障。

    3.2.1積極心理學可以增進老人心理養生的積極認知意識

    第4篇: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范文

    高師公共心理學肩負著培養師范生的心理學素養的重任,必須以培養師范生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心理學問題的能力為目標,優化其課程體系。首先,高師公共心理學教材的內容必須具備實用性。具體來說,一方面應注重培養師范生正確的心理學的觀念,為師范生指明了思考教育、教學中心理學問題的正確方向;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師范生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心理學問題的技能,使師范生能迅速有效地組織相關的心理學知識、技能,解決當前的教育教學問題。其次,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必須具備最優化的結構。根據心理學關于學習規律,課程的結構是形成學生認知結構的基礎。高師公共心理學的課程結構要有利于迅速形成良好的心理學的認知結構,有利于調動師范生學習公共心理學的積極性。

    2.現行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的分析與評估回到本文目錄

    現行的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并不是一個統一的課程體系,各高等師范學校差不多都有自己的公共心理學體系,但這些課程體系的內容與結構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我們可以把它們作為一個對象進行分析與評估。

    從現行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的內容來看,闡述心理學基本理論的內容十分詳盡,而指導教育、教學工作的實踐性內容則非常單薄?!爸乩碚摚p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現象十分嚴重。其具體表現為“三多三少”的現象,即對心理學概念、原理進行哲學式的闡述多,對心理學概念、原理的操作性的闡述的少;對一般意義的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知識多,對教育活動中心理現象進行解釋、診斷和控制的操作性知識少;要求學生對心理學的概念、原理進行闡述多,要求學生運用心理學原理解決教育活動中的實踐問題的技能訓練少。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對師范生解決教育、進行工作中心理學問題能力的培養。

    現行公共心理學課程內容陳舊,也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一方面,現行教材中的有些內容,與教育、教學工作關系甚遠,對教育、教學工作沒有實際的指導價值。另一方面,有一些緊密結合教育實踐而進行的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心理學觀念,沒有被吸收進教材。

    從教材的結構來看,現行教材大多采用以所引入的心理學理論為主線方式進行編寫?,F行課程體系涉及到普通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管理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咨詢等心理學分支學科理論,而心理學每一分支學科理論又自成體系。以心理學的相關分支學科的理論為主線編寫教材,使教材形成了“條塊分割”的現象。這種編排方式,似乎有助于師范生掌握心理學理論體系,但是,師范生所學的有關教育、教學工作的心理學知識則支離破碎,不能形成以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心理學問題為核心的、完善的認知結構。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的實用性,妨礙了師范生形成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心理學問題的能力。

    現行教材多以理論為先導,引入教育、教學實踐的內容。這實際上是使活生生的教育、教學實際適合理論的學習,而不是使心理學通論適合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的解決。這難免使人有一種“削足適履”的感覺,也限制師范生公共心理學課堂學習中的思維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師范生學習高師公共心理學的積極性。

    由此可見,現行的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不是一個優化的課程體系,難以適應面向21世紀的社會對高師人才培養的要求,必須加以改變。

    3.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的優化回到本文目錄

    根據面向21世紀高師人才培養的要求,通過對現行高師公共心理學課程體系分析與評估,筆者認為,要建立優化的高師公共心理學的課程體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第一,以師范生確立面向21世紀的心理學觀念為目標,優化課程有關心理學理論的內容。在現行課程體系中許多內容涉及到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心理學觀念問題,例如發揮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觀念、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觀念、依據學生的心理發展的年齡特征與個性特點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觀念,等等。這些內容對幫助師范生確立面向21世紀的心理學觀念有一定的作用。對這些內容要加以提煉并予以保留。同時,面向21世紀,師范生還應確立學會學習的觀念、學會創造的觀念、學會生存的觀念等。這一些在現行教材中并沒有涉及到,應該加以引入,并提出明確的要求。

    第二,以培養師范生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心理學問題的年齡為最終目標,加強課程中有關教育、教學工作實踐的內容。由于教育、教學工作的心理問題的十分復雜,要求高師公共心理學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所有問題,是不現實的。高師公共心理學只能主要地對一些一般的、典型的心理學問題的解決提供指導,同時,還要讓師范生了解如何在高師公共心理學教材之外獲得心理學的指導。具體來說,有三項任務:首先,高師公共心理學必須揭示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心理學的最一般規律,如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學生學習的規律、學生個性形成的規律等。這是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心理學問題的依據。一方面,要堅決刪除現行教材中對教育、教學工作沒有實際的指導價值的內容;另一方面,要吸收那些與教育、教學活動密切相關的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如關于學習不良的研究、關于問題行為的研究等。其次,要強化解決教育、教學工作中典型的心理學問題的基本技能的訓練,讓師范生掌握解決心理學問題的技能技巧。在編寫教材時,應減少對心理現象進行描述的內容,加強對教育、教學活動中典型的心理現象的解釋、診斷和控制的內容,提高對心理學概念、原理闡述的可操作性。再次,公共心理學要應提供可能對教育、教學工作產生影響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心理學的背景知識,讓師范生學會確定心理學問題所涉及的領域,以便在未來的工作中能從相應的心理學著作及心理學專家那里獲得心理學的幫助。

    第5篇: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范文

    【關鍵詞】心理學 作用 發展

    一、心理學促進人的自我認識

    學習心理學加深了人們對自身的了解。通過學習心理學,我們可以更好地解釋自己的行為,并研究這些行為背后隱藏著的心理活動。通過心理學的測驗我們可以明確知道自己屬于哪種氣質類型的人,是膽汁質、粘液質、多血質還是抑郁癥。再根據自己的氣質類型進行自我完善,同時也可以指導我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氣質優勢,豐富生活。

    心理學中的自我認識中包括兩個重要概念,自我概念和自我評價。自我概念就是個體關于自己的總體認識,即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它包括一個人通過經驗、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步加深對自身的了解。自我概念是由反映評價、社會比較和自我感覺三部分構成。反映評價一直伴隨著我們,例如,幼兒園的小朋友在活動中積極配合老師,并因此得到一朵小紅花,那么小朋友的到老師的肯定后自信就會增加,在以后的活動中自然而然表現良好。反之,如果小朋友在活動中因表現不好而受到老師的批評,那么孩子心中就會有挫敗感,在此活動中必然無法充分發揮,以后的活動也許還會受到影響。社會比較,在生活和工作中,人們往往與他人比較來確定衡量自己的標準,這就是在作社會比較。小時候我們會比較哪個小朋友吃飯速度比較快,哪個小朋友比較乖,大一點,同學之間會比較誰的成績高,成年后又會比較誰的收入高、誰的孩子好等等。這些比較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當前的狀況,并及時彌補不足。自我感覺則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的。做作業時自己通過努力思考解決了一道難題,自己動手縫好了掉落的扣子,第一次獨立做好一頓晚餐,這些都可以是我們獲得較好的自我感覺,并因此而更加自信,同時,自我概念也改進了。自我評價是對自我所做的某種判斷。事實上,自我評價與自我概念始終是聯系在一起的。自我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就有自我評價成分的融入,而自我感念形成后又為自我評價提供了框架 。心理學有效地促進了個體對自我的認識。

    二、心理學有利于教學

    心理學研究證明,參與教學活動的心理分為認知因素和情感心理因素兩大類,正確處理這兩大類心理有利于教學活動的進行。教師在教學時采取符合學生學習心理和情感需要的教學方法,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古代的教學是夫子在上面講晦澀難懂的古文,之后學生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方法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固守條條框框、缺乏自己思想的麻木者。現代的教學則吸取教訓,充分研究學生的心理,在教學時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法。例如魏書生先生的“六步教學法”,首先給學生進行“定向”,明確方向,使學生有了學習的動力;第二步讓學生“自學”,學生根據學習的重點和難點自學習教材,獨立思考,自己作答案,這些答案都充滿了學生自己獨特的思想;第三步則進行“答疑”,此處的答疑首先是學生之間互相解答疑惑,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思考了更多問題,答案也集中了全班同學的智慧,對于學生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在給予解答;第四步“自測”,顧名思義,學生根據“定向”中指定的目標來檢測自己,進行自我評定, 檢查學習效果;最后一步“自結”,學生自己總結本科學習的收獲,再選取在自測中成績優秀的同學進行系統的總結,使知識得到強化。這種教學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求知欲,認識求知的重要性,并在獨立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效率,體驗了獲得知識的歡樂和幸福。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與學生通過互動進行情感交流,使學生情況得到及時反饋,教師可以因此調整教學進度。學生具有獵奇心理,教師在教學中不時地展現一些圖片、案例能很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艾賓浩斯的遺忘規律則可以使教師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及時復習,鞏固記憶,提高學習效率。

    三、心理學使人更好地工作

    心理學在工作中運用極為廣泛,有助于企業更好地展開工作。我們平時見到的商場工作人員就是利用消費和廣告心理學的知識重新設計櫥窗、陳設商品,以吸引更多的顧客,如大街經常 “打折”或“瘋狂大甩賣”店鋪,再如企業中總管利用組織與管理心理學的知識激勵員工,鼓舞士氣,促進員工積極工作,等等。心理學在工會工作中的作用則在2010年富士康“13連跳”后得到充分體現。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國有企業要關注職工的心理健康,富士康依此通過定時對員工進行心理咨詢、緩解員工工作壓力等方法來促進員工心理健康。員工心理健康了,工作積極性和工作效率自然提高。

    四、心理學使人際關系更和諧

    人際交往總會存在一些心理效應,如刻板印象、首因效應、近因效應、投射效應、暈輪效應等,這些效應會影響到我們的人際交往。心理學家根據這些效應提出一些合理的交往法則,例如匈牙利傳播學家拉希爾提出了一個拉希爾法則,也稱為人際交往第二法則,核心思想是:人際交往尊重為本。這個觀點與我國儒學大師孟子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相似,這些思想多多少少都能給我們一些啟發,促使我們與他人友好相處,是人際關系更加和諧。

    五、結論

    由此,心理學涉及每個人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凡是人,不論幼兒或老人,正常人或精神病患者,都會運用到心理學,終身受其影響。我們要深刻認識到心理學的重要作用,并積極利用心理學的知識來造福自己,使自己更完善,學習更輕松,工作更順利,人際更和諧,讓生活更加豐富。

    參考文獻:

    [1]時蓉華.社會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2]廖秉宜,等.商家高校市場攻略比較[J].現代廣告,2005,(2).

    第6篇: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范文

    關鍵詞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積極心理學 積極情緒體驗 積極人格

    中圖分類號:B94 文獻標識碼:A

    1東方佛教文化是積極心理學的哲學土壤

    佛教關于積極心理的淵源及意義,主要在于其箴言中關于人的苦難和欲望的表述。它認為世界上沒有什么是永久的,強調因果輪回。佛教中的涅也為積極心理學給予了養分。涅思想的核心就是要改變我們內心的欲望,其實,當我們用客觀的態度來審視我們的欲望時,就會發現許多欲望實際上超過了我們的需要,我們事實上是在為超過需要的欲望在受苦難。當然要真正做到通過改變欲望獲得涅是有一定困難的,這是一種能力,需要多年的修行。故而佛教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獲得這種能力,只有具備了涅能力,人才算是達到了圓滿。一個人要想控制自己的欲望就必須克服五個障礙即懶惰、過分焦慮、疑心、惡意和對財富的貪婪,才能使自己變得更沉著耐心和有幸福感。同時幸福感是積極心理學的一個核心概念,而這個概念和佛教的涅狀態有很大的聯系。故可以說,佛教文化是積極心理學的哲學土壤。

    2《心經》與積極心理學

    《心經》是佛教大乘中,文字最短少且最深奧的經典。僅以二百六十個字濃縮了六百卷般若經的要義。既闡明宇宙人生緣起性空的原理又顯示般若真空妙理的體用與功能。《心經》中蘊含著豐富的積極心理學思想,是一種幸福的智慧??梢哉f一部《心經》就是一門積極心理學?!鞍闳舨_蜜多”的意思是走出苦海到達涅彼岸的最高智慧。然而般若雖然是佛的智慧,但人人可以擁有,沒有種族、階級、信仰之分。因而般若給我們一個人生坐標,給我們充滿智慧的生活和心靈的愉悅。這也就是積極心理學所追求的幸福,積極體驗和積極力量。

    3“照見”與積極情緒體驗

    3.1“五蘊皆空”獲得積極心境

    《心經》中的“五蘊皆空”就是一切存在的現象都是空的,都是我們的妄心所產生的錯覺?!拔逄N”指色、受、想、行、識,實質都是心理的作用?!缎慕洝犯嬖V世人要“五蘊皆空”放下塵世的一切雜念和虛幻,才能“度一切苦厄”,達到幸福的彼岸。同樣地,對于主觀幸福感、快樂、愛等積極情緒體驗,《心經》早已給出了解答,那就是“照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我們只有放下內心的虛妄,欲望,雜念等等物質,放空心靈,看空一切名利,拋棄自我的執著,抽離外面的虛幻世界,發掘內心的智慧寶藏,時刻觀照自己,就能快樂自在。故《心經》啟示我們,放下一切物質的雜念才能獲得快樂,“五蘊皆空”才能獲得積極情緒。

    3.2“無苦集滅道”獲得積極情感

    《心經》中的“無苦集滅道”即四諦道理?!翱嘀B者”,是人對于社會及自然環境的價值判斷。大凡世間上一切煩惱之事,都叫“苦”;“集諦”是指造成世人痛苦的原因。世人所以苦惱,皆因傾向于以“我相”為出發點,因有“我相”,故執著于妄想,一切爭奪欺詐和窮奢極欲無不因之而起。明白了這種業因的來源,自然就會思量逃離苦惱。至于“滅”與“道”二諦,“滅諦”指斷滅產生世間諸苦的一切根源?!暗乐B”是指脫離世間因果關系而超入無苦清凈的修行方法。人有造罪的業因,所以一定會招來苦果。罪業只能自己消滅,要消滅罪業,只有依據一定的方法。故如果我們超越了“苦集滅道”的四諦,也就沒有了一切苦惱憂愁,也就獲得了清凈喜悅。從積極心理學上說,“無苦集滅道”的境界就是一種積極情感的升華。

    4“般若”與積極人格

    4.1“不增不減”獲得仁愛與正義

    《心經》中的“不增不減”是指佛性遍布一切,眾生成佛,并非增加了什么。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離開眾生無佛可成,佛與眾生本來就是一體的。因而,佛性人人皆有,人人平等,人與人之間,也是平等生仁愛正義。故“不增不減”便會獲得仁愛與正義的積極人格品質。

    4.2“究竟涅”獲得智慧與卓越

    “涅磐”即是無漏,就是消滅了苦的因和苦的果。也就是說,離開了生老病死的苦,中文也常常翻譯成滅度、圓寂,就是指智慧和福德都達到了圓滿的成就,達到了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寂靜、安樂狀態,是不可思議的解脫境界。“究竟涅”即是最后終于得以重生,獲得智慧與卓越的積極人格。

    4.3“心無掛礙”獲得勇氣

    這個“心”人空法空,寂滅靜安的大自在心,視世間一切一切皆為虛空,無有邊際,包羅萬象,了無掛礙,心且不有,掛礙何依,苦厄安在?因而心無掛礙就是內心沒有牽掛,沒有負擔,沒有了牽掛與負擔就可以勇往直前,自強不息,堅強不屈,故而“心無掛礙”也就獲得了勇敢的積極人格。

    參考文獻

    [1] 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第7篇: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范文

    一、積極心理學與幸福老人

    (一)幸福老人的生活源于積極心理學

    2000年,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教授塞利格曼(MartinESeligman)在其丨《積極心理學導論、一文中正式提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概念,如今已被普遍認為是致力于研究人的積極品質的一門科學。

    塞利格曼認為,積極心理學的力量,是幫助人們發現并利用自己的內在資源,進而提升個人素質和生活品質。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自我實現的需要,這種需要會激發個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積極心理學利用這些內在資源來幫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賦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潛力,并以此獲得美好的生活。人的這些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是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核心要素。積極心理學的本質體現在修正先前心理學發展的不平衡,強調心理學的發展既依賴于預防和治療人的心理疾病,同時更依賴于培養、建構人的優秀品質,二者可以相輔相成,平衡發展。

    著名心理學家舒爾茨認為:心理學中的一個新方向、新力量主要是認識人的人格成長和變化的能力,即人的成長潛力”他認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對人性采取樂觀的看法,認為人能夠而且必須超越其生物本性和環境特征,相信人自身有擴展、豐富、發展和完善自我的潛能,而這些潛能又皆能實現,成為健康的人格。可見,積極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如何正確把握完美人生的科學。它關注人生從出生到死亡的所有階段,重點關注的是那些可以提升生命價值和幸福感的事件。可以說,積極心理學的原理就是發揚、聚合積極心理因素,抑制、化解消極心理因素,以開發人的發展潛力和美德,求得人生的美滿幸福。

    老年人從退休到離開這個世界,有幾十年的人生路。怎樣過好這段寶貴的時光?怎樣發掘、聚合人生這個階段的積極心理因素,抑制、化解其消極心理因素,以求得老年人生的美滿幸福?已成為心理學界急需研究的重要課題。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著作《黃帝內經》中就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的說法。既然心理與生理肯定是相互影響的,消極心理傾向于傷害生理和消極生活;而積極心理則傾向于有利生理和積極生活。本文提出的命題也就有了初步結論:幸福老人的生活必然源于積極心理學。

    (二)積極心理因素是老人幸福的核心要素

    我們僅舉幾例來證明積極心理因素是老人幸福的核心要素。

    1. 中國最長壽百歲夫妻的事例。在貴州省黔南自治州平塘縣通州鎮黨振村,有一對目前中國最長壽百歲夫妻壽星。這對夫婦壽星男的叫楊勝忠,生于1902年12月,今年109歲,女的叫金繼芬,生于1905年9月,也已經106歲了,兩人的年齡總和達到215歲。詢問這對百歲夫妻的長壽秘訣,他們總是用農村人樸實的語言回答,比如“要天天干活”,“_家人要和和氣氣”,“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放寬心”,“要知足”,等等。楊、金夫婦長壽的“秘訣”,其實最重要的是心態。這種心態,自然包含著在勤快勞作中所享受到的積極心理滿足感和幸福感。

    2. 當代著名作家王蒙的事例。王蒙講過,在過去那個混亂年代,沒有發瘋也沒有自殺,是源于“不可救藥的樂觀主義”。有朋友問他在流放新疆的16年中都做了些什么,他回答說^“我們是讀維吾爾語的博士后,兩年預科,五年本科,三年碩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再有三年博士后,不是整整16年嗎?’年年出好書,常常妙語連珠,78歲的王蒙總能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樂趣。

    3. 胡達克魯斯老太太的壯舉。有兩位年屆70歲的老婦人,一個認為,這個年紀是人生的盡頭而開始料理后事;另_個卻認為,一個人能做什么不在于年齡大小,而在于有什么樣的心態。于是,后者在70歲高齡開始學習登山,其中幾座還是世界名山。最近,在她95歲高齡時還登上了曰本的富士山,打破了攀登此山年齡最高的紀錄。她就是著名的胡達克魯斯。70歲開始學習登山是一大奇跡,而積極心理是老人創造奇跡、并從中感受幸福的主要條件之一。這就如同面對同樣的一種“夕陽”,卻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前者認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后者則認為,“只因是黃昏,夕陽無限好”。這既是兩位老人不同的世界、人生、價值“三觀”在起作用,也是由兩位老人不同的性格、心態、閱歷所決定。胡達克魯斯老太太的壯舉驗證了這一點。

    可見,不論東方還是西方,也不論何種文化背景,積極心理所產生的觀念和行為都是老人感受幸福、追求幸福的核心要素??梢哉f,積極心理決定著老年人的生活與生命質量。

    二、積極心理學如何引領老年人走向幸福

    積極心理學能提高老年人的情商水平。情商是人類認知、控制自身和他人情緒的能力,這種能力有著明顯的個體差異,雖然現在暫時還沒有一套科學的測定儀器和手段,但卻可以認定它是可以量化的。情緒商數就是衡量情緒覺悟力的量化指標。

    現實世界總是存在著能量的流動和轉換,老年人的喜怒哀樂情緒也時刻處于流動和轉換中,積極心理學在幫助老人發掘、聚合積極心理因素,抑制和化解消極心理因素的過程中,如同不良情緒的轉化器,可以及時屏蔽、轉換、消化負面情緒,轉而趨向正面情緒。

    在漫長而曲折的人生旅途中,老年階段本應是享受生活的階段。但是,消極心理產生的陰影會緊跟著每一個人,誘使老年人偏離追求幸福的航線;而積極心理產生的積極行為猶如一艘幸運號渡輪,可以搭載著各種各樣追求幸福的老人們駛往快樂的彼岸。

    積極心理學會幫助老年人調動以下積極心理與行為因素,以化解消極心理與行為因素,引領老年人走向幸福。

    (一)調動樂觀、豁達的積極心態,化解悲觀、狹隘的消極心態

    樂觀、豁達的老年人比悲觀、狹隘的老年人更能調動其產生愉悅的各種感覺。事實上,老年人體驗到的大部分愉悅之感,都源于在樂觀心理作用下對往曰的美好回憶和對未來的勝利預期?!巴分箍省钡牡涔示褪窃诜e極、美好的心理預期下給人們帶來的一種愉悅。積極心理治療理論中兩只白鼠的實驗也說明,有過逃生經驗的白鼠由于多了一種精神的力量,它相信在某個時候,一個跳板會救它們出去,這使得它能夠在惡劣環境中堅持3倍于一般情況下能夠堅持的時間。這種精神力量,就是積極的心態。人們如果不能控制、化解各種悲觀預期,則必然陷入郁悶甚至痛苦絕望中不能自拔。樂觀、豁達的老人,在為人處事上更寬容、謙卑、大度,更能夠懷著感恩之心欣賞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更能夠用知足和感恩對待人生。老年人擁有了樂觀、豁達的積極心態,就沒有了埋怨,沒有了嫉妒,沒有了憤憤不平,自然會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與幸福。

    (二)調動覺悟、堅韌的積極心理,化解偏執、憂慮的消極心理

    盡管覺悟起源于佛教,但是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看,覺悟也是一種積極心理的疏導方法’是指引人不要消極厭世,而是要以更積極的態度處世。如果說人生是一部小說,老年人已由短、中篇寫到了長篇。蕭軍在老年時曾謙虛地說,但得能為天下雨,白云厚自一身輕。啟功先生有感而言,立身苦被浮名累、涉世無如本色難。這些大家都是覺悟的老者,他們用自己快樂而富有價值的人生,證實了擁有覺悟、堅韌和積極心理的老年人比偏執、憂慮的老年人更積極、更幸福的結論。

    (三)調動快樂、幽默的積極心理因子,化解抱怨、郁悶的消極心理因子

    多維度的快樂與幽默比抱怨、郁悶更能調動積極情緒去體驗生活中的真、善、美。仰望天上的—輪明月或一抹彩霞,在快樂情緒的支配下,會引發老年人很多幸福的聯想;而在抱怨、郁悶的情緒下,也許只能給老年人帶來惆悵與哀怨。快樂的老年人比郁悶的老年人更積極、更幸福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是,快樂難得、快樂易逝。所以,善于抓住快樂的老年人,能享受更多的快樂,自然也提升了生活質量。對于老年人來講,調動快樂、幽默的積極心理因子,會活出很高的生命質量。在現實社會中,除了老年癡呆癥,真正做到無憂無慮,也非易事,因此,如果有抱怨、郁悶的消極因素,要想方設法去解脫。譬如,不為不值得煩惱的事情傷腦筋;不為不應該激動的事情動感情;不為無所謂的事情生閑氣;更不為雞毛蒜皮的事情跟自己過不去。

    (四)調動好學、勤快的積極行為,化解愚鈍、慵懶的消極心理

    學習使老年人充實,使之擁有健康的心理,從而幫助他們擁有讓自己快樂、讓所愛的人幸福的內在力量。學習中的積極情緒就像一種“酶”,能夠帶來催化和促進作用,擴展老年學習者的認知,使老年人既獲取感官愉悅又得到心理享受。為什么一些人在一生中能夠“活到老,學到老”而另一些人進入老年就不再改變?如何發現自己的熱忱、力量和才能?事實上,上老年大學、讀書、看報、上網、看輕松有益的電視節目等都是學習的途徑。開闊視野、充實頭腦、老有所學是老年人生活的動力。學習可以使人生永不停步地充實、發展、豐富,學習可以幫助老年人擁有積極幸福的人生。此外,在周而復始、有目的、適度而規律的勤快活動中,老年人得到的是一種積極的生理訓練,不但達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似的強身健體效應;也使老年人在勤快的勞動或鍛煉中體驗到一種心理的滿足和幸福。特別是對那些終生喜好某種勞動或運動的老人,他們每天忙于感興趣的勞動或運動中,簡直就是一種神仙式的高級享受。

    三、在老年群體中普及積極心理學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一)在老年群體中普及積極心理學的必然性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淵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被迫中斷了。直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一些心理學研究者又開始探索和研究人的積極情緒,特別是馬斯洛、羅杰斯等倡導的人本主義思潮,對現代心理學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學家對于心理活動積極一面的重視,也為現代積極心理學的崛起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后的研究進一步證實,積極的心理和情緒狀態對保持或促進生理健康有很大幫助。積極的情緒狀態可以增加和優化人的心理資源,使人相信結果會更好。在面對壓力事件時,常處于積極情緒狀態的人更不易生?。欢鴮τ诓∪耍切┨幱诜e極情緒的人更愿意接受醫生的建議,配合治療并進行鍛煉。積極心理學發展到現在,特別是在世界范圍的老齡化社會迅速到來的背景下,在老年群體中深入普及積極心理學的教育與應用有其必然性。

    顧秀蓮在“第三屆全國老年心理關愛研討會”上指出:“積極心理學的出現,對于探討我國社會轉型時期經濟發展與國民幸福的關系、解決現實發展中出現的各類問題、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與心理健康,具有積極意義。從事心理學研究的專家、學者和廣大實踐者,要積極開展這一學科的研究和實踐。要從關注老年人‘病態、幻覺、焦慮、狂躁’等負面心理,轉換為用‘興趣、愛、滿意、愉快’等積極情緒來面對老年人的心理現象,通過激發老年人自身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和力量,協助他們打開通往幸福生活的大門。這說明,在我國關注老年心理問題的部分高層領導,是認同在老年群體中普及積極心理學知識的,對老年群體開展積極心理學教育與應用是重視的。

    (二)在老年群體中普及積極心理學的迫切性

    《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指出:21世紀的中國將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老齡社會?!盡這意味著試圖改變年齡結構變化的大趨勢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適應老齡化社會的情況。研究表明,2030年以后,我國的人口總撫養比將隨著老年撫養比的迅速提高而大幅攀升,并最終超過50%,此前的有利于發展經濟的低撫養比的“人口黃金時期”即將結束。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抓住這段時間,加強對老齡社會特點和規律的研究。

    據2012年“全國老齡工作會議”透露,截至2011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85億,占總人口的13.7%。在本次大會上,民政部部長、全國老齡辦主任李立國介紹,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期。預計到“十二五”期末,全國老年人口將增加4,300多萬,達到2.21億,屆時80歲及以上的高齡老人將達到2,400萬,65歲以上空巢老人將超過5,100萬。

    伴隨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的是另一組驚人數字:目前,每年至少有10萬55歲以上的老年人選擇自殺,占每年自殺人群的36%,其中,老年人抑郁自殺率是其他抑郁自殺人群的4?5倍。專家介紹,90%的老年自殺死亡者或自殺未遂者從未因其心理問題尋求過有關幫助。以上數字說明,我國人口老齡化來勢迅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很不樂觀,這正是我們在老年群體中深入普及積極心理學教育與應用迫在眉睫的理由。

    四、在老年群體普及積極心理學的對策研究

    在這個已經到來并逐步加快的老齡化社會中,老年問題,尤其是老年人心理問題應該引起社會各方的關注。因為老年人的身體健康、養老等一些外顯的問題比較容易引起人們注意,但是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由于較為內隱而受到的關注較少。人的健康不僅是身體上的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如何實現健康老齡化,需要對老年人心理健康問題做更多的探索研究,尤其是涉及老年人幸福感、抑郁和孤獨感等心理方面的問題。積極心理學是研究“如何獲得幸?!钡目茖W,它不同于傳統心理學主要關注心理病理現象,比如抑郁、焦慮等問題,而是關注自信、愛、美德等個體積極優勢,以發掘潛力、提升幸福感為目標。幸福感作為積極心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應該抓住契機,在為老年群體深入普及積極心理學的道路上開展以下工作。

    (一)開展對老年群體普及積極心理學教育及應用方面的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以城市老年群體為主要對象,同時不能忽略農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我們建議主要采用比較適合國內老年人的三個標準化量表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城區和郊縣老年人在普及積極心理學教育及應用方面的現狀、差異和存在的問題,分析制約對老年普及積極心理學教育及應用方面的因素,提出對策,以促進老年人心理健康。

    調查方式:問卷法。在郊縣農村,調查員要和老年人進行交談,將調查內容逐項讀給被調查者,待其理解后自行回答,調查員如實填寫問卷;在城區,一方面調查員要深入社區走訪調查;另一方面,選取一些社區的老年對象,通過郵遞員向其發放問卷并解釋原因。

    通過開展對老年群體普及積極心理學教育及應用方面的調查研究,了解情況,積累數據,分析城鄉老年人在開展普及積極心理學教育及應用方面的現狀及差異,探討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國外的一項研究發現,老年期抑郁癥的患病率為8.1%?25%,嚴重者可導致老年人自殺。鑒于此,老年抑郁問題就成為我們對老年群體普及積極心理學教育及應用調查研究的第二個切入點。另外,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和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空巢現象曰趨突出,這已經成為我國老齡化進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問題。我國目前城鄉空巢家庭超過50%,部分大城市達到70%,并有快速增長的趨勢。預計到2030年,空巢家庭的比例將達到90%,屆時我國老年人家庭將出現“空巢化”現象,發展趨勢令人擔憂。鑒于此,老年孤獨問題也被納入我們對老年群體普及積極心理學教育及應用方面調查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在空巢老人群體中優先普及積極心理學的教育及應用

    預計到2050年,全國老年人口總數將超過4億,占總人口的31%以上。在老年人口基數大、高齡老人比例高、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和“四二家庭結構普遍存在的形勢下,為解決好空巢老人孤獨、寂寞的難題,優先解決在空巢老人群體中普及積極心理學的教育及應用,必將成為老齡工作中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實際問題。

    第8篇: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范文

    關鍵詞 社會建構論,維果茨基,繼承,發展。

    分類號 B84-09

    “維果茨基熱”方興未艾,在這股研究熱潮中社會建構論首當其沖,扮演了旗手與先鋒的角色,促進并維持了維果茨基研究熱經久不衰。事實上,維果茨基理論與社會建構論心理學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方面,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理論為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產生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從認識論、方法論等方面啟發了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可以說,維果茨基成就了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另一方面,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研究推動了維果茨基研究熱的形成和延續,隨著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在20世紀80年代的興起和影響的不斷擴大,作為其主要思想來源和理論基礎的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理論在心理學界的地位和聲譽也日漸隆起,直到出現“維果茨基熱”[1]。當代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在充分吸取和借鑒維果茨基社會建構思想的基礎上發展了維果茨基的思想,使維果茨基思想在當代的社會建構論心理學中獲得了新生。

    1 社會建構論心理學沿襲了維果茨基對主流心理學的反叛傳統

    維果茨基是敢于面對心理學難題的勇士,他以大無畏的精神對傳統的主流心理學提出了質疑和反叛。在他生活的年代,處于主流地位的心理學是行為主義,其代表有美國的華生、桑代克以及蘇俄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維果茨基一針見血地指明了行為主義研究中意識問題的旁落,條件反射忽略了高級心理機能的研究。他高瞻遠矚地指出意識是心理學不能回避的關鍵問題,只有從社會、歷史、文化的角度進行全方位研究,才能揭開意識的本真面目。維果茨基這些遠見卓識與當時追求自然科學研究范式的主流心理學格格不入。

    社會建構論心理學沿襲了維果茨基的反叛精神,對現代主流心理學的基本預設進行了根本性動搖和沖擊,在批判、反思、解構中提出了自己的系列見解。事實上,當下的社會建構論運動正是反實證主義傳統在后現代境況中的繼續,植根于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長期論戰之中的社會建構論竭力要超越傳統二元論的紛爭,將知識之源置于社會交換過程之中。與主流心理學的基礎主義、普適主義、個體主義以及忽視文化的研究相對立,社會建構論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正像格根在其著名的《現代心理學中的社會建構論運動》一文中所總結的那樣,“社會建構論研究主要是詳細闡述人們描述、解釋或說明他們生活世界(包括他們自己)的方式”[2]。格根正確地指出,居住在不同社會文化中的人描述、解釋、說明他們自身和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即使在同一社會文化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關世界的描述也會存在很大差異??梢?,社會建構論的觀點與維果茨基的文化歷史觀是一脈相承的,對主流心理學的質疑與不滿是通約的,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對主流心理學的反叛集中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1 反本質主義

    心理學是現代性的產物,它采納了現代主義的基本觀點,相信在紛繁復雜的人類行為的表面之下蘊涵著一個不變的規律,決定著人類如何對各種各樣的刺激做出反應。這些規律的形成與自然領域的規律是相同的,由各種變量中的形式運算關系組成,解釋這些規律的方法是現代主義的方法,即假設演繹實驗法。社會建構論反對主流心理學的基本預設,即世界的性質可以被觀察揭示,我們知覺到的存在就是真實的存在,針鋒相對地指出“我們有關世界的知識以及理解世界的共同方式不是源自世界的性質,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建構,正是通過社會生活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互動我們建構了知識”[2]。

    1.2 反實在論

    主流心理學強調心理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在心理反映之前就存在一個實實在在的客觀世界等待我們去反映。反映論是基礎主義的認識理論,主張實在是知識的基礎,人的認識過程就是人的心靈同實在相接觸形成觀念的過程;觀念是實在的副本或表象,正確的觀念即真理同實在相符合。社會建構論主張,語言不是反映現實的工具,而是建構世界的活動形式。每一種知識的生成都是人在社會交往中,用特定文化歷史背景下的語言,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理論觀點積極建構的結果,“有關世界的話語不是真實世界的反映或地圖,而是通過集體互動而產生的人工制品……理解過程不是由自然的力量自動驅動的,而是處于一定關系中的人積極合作的結果”[2]。將人視為知識的發明者、創造者,將心理視為社會建構的產物、新舊經驗相互作用的結果,是對傳統心理學主體與客體、反映與被反映、物質與意識等二元對立的僭越,彰顯了人在心理活動中的積極性、能動性與創造性,突出了認識主體自身因素對知識的影響,克服與避免了傳統心理學的機械論、還原論。

    1.3 反絕對論

    現代范式的宏大敘事追求理論的系統性、連貫性、普遍適用性,堅信可以通過科學方法揭示蘊涵于現象背后的客觀真理,這種經過理性高度抽象的理論放之四海而皆準。當現代主義陶醉于關注規律性與共同性時,后現代主義將關注的焦點轉向了差別性與獨特性。后現代主義強調用單個的整合系統總括現實的話語是一種歪曲本質差異的欺騙,現實不是一個靜止的系統,而是一個持續變化的過程,在不同的時間與地點現實暴露自己的方式不同,人們理解現實的解釋圖式也是根據時間、地點而變化,不同的理解圖式被用來理解和解釋發生在不同文化或同一種文化不同時間的現象與運動。作為后現代主義有機組成部分的社會建構論主張,所有形式的知識,不論是科學知識還是日常知識,都具有歷史和文化的特殊性。因此,心理學尤其是社會心理學的研究目標不再是發現人和社會生活的“真實”性質,“真實”這一觀念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為“我們當前接受的理解世界的方式,不是對世界客觀觀察的結果,而是社會過程中人們彼此互動的結果”[2]。 因而,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們會形成不同的心理規律,受不同規律的支配和影響,不存在一般性的、普遍適用的心理規律。

    1.4 反“鏡像式”語言觀

    在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傳統中,語言是反映現實以及產生、傳播知識的工具。語言是理性的,為了符合理性的要求,語言必須是透明的,其功能僅僅在于表征理性思維觀察到的現實。在知覺對象與表征它們的語詞之間(也就是在能指與所指之間)存在一種穩定而客觀的聯結,換言之,語言是反映現實的鏡子,現代主義的語言觀點是圖畫隱喻。在社會建構論者眼中,知識不是一個有待發現的普遍性的存在,而是不同共同體暫時達成的觀點通約,知識或現實是一種語言建構,由人在特定時間與特定歷史條件下建構。語言不是自然之鏡,正是語言創造了我們知道的自然。社會建構論使用了維特根斯坦語言游戲的隱喻概念,詞不是圖畫現實的反映,它是通過在社會現實中的使用而獲得了意義。也就是說,語言不是表達思維,而是規定思維,因為我們并非被動地反映世界,而是從現有文化的語言中汲取概念和范疇作用于世界,語言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認識世界的框架或思想范疇[3]。

    2 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繼承并發展了維果茨基倡導的認識論

    人是如何認識世界的?人的認識與心理又是如何發展的?認識與心理產生、發展的心理機制是什么?在回答這些認識論的最基本問題的時候,社會建構論從維果茨基的理論中受到了啟發,對人的認識的產生與發展做出了獨具特色的解釋。

    大多數傳統觀點認為,人可以認識世界,知識存在于“腦子中”,客觀現實存在于“世界中”,與此相關的哲學研究關注的問題是知識怎樣進入腦子之中,這種研究取向在現代科學哲學中達到了頂峰,將“客觀的科學方法”作為獲取世界知識的最可靠的途徑。然而,從18世紀的康德那里,人們已經意識到了獨立的客觀世界(物自體)與經驗(現象)之間不存在直接的連接。我們所擁有的是一系列有關直覺和經驗的解讀,這種解讀使我們相信世界的“存在”。如果客觀世界與經驗之間的聯系一直是假設的,那么,什么才能保證“實在”或“知識權威”的存在?與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思想相一致,社會建構論認為,知識不是源自個人,而是源自社會群體或知識共同體,正像庫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所說的那樣,“知識是一個群體的共同屬性”[4]。這種觀點與當代認知心理學家對知識的“生態學效度”的強調是一致的,不過,它將重點從生物生態學轉向了社會生態學。社會建構論的觀點并不意味著人沒有思想,而是意味著人的思想意義歸根結底是由社會環境賦予的,賦予思想意義的社會環境而不是思想內容具有認識論意義上的奠基作用。在社會建構論者眼中,知識、觀念不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應、表征,而是人的主觀建構,這種建構不是個人的而是社會的,產生于人際交往之中,發生在具體的歷史文化背景之下,建構于受特定文化制約的話語實踐?!拔覀冇糜诶斫馐澜绾臀覀冏陨淼哪切┬g語和形式都是一些人為的社會加工品,植根于特定文化歷史條件下的人際交往”[5]。具體而言,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對維果茨基認識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心理學研究的一元論思想

    維果茨基強烈反對心理學研究中的二元論,反對物質和意識、個體和社會等范疇的二元對立,鍥而不舍地追求心理學的一元論解釋,這種一元論追求集中體現在維果茨基提出的活動理論中。維果茨基將活動與意識統一起來,堅持認為人的高級心理機能是在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這一觀點擺脫了以往心理學研究中理性主義的內因決定論和經驗主義的外因決定論之間的兩極搖擺,將個體與他人共同參與的社會活動過程作為人的心理發展的源泉。以維果茨基理論為基礎的社會建構論將知識視作社會建構的結果,其主要依據是,知識的基礎是語言,而語言是由社會建構的。知識的社會建構是一個循環過程,個人的主觀知識經人際交往的社會過程,通過發表而轉化為他人有可能接受的客觀知識,而個人所具有的主觀知識究其本質是內化了的、再建構的社會性知識。社會建構論認為,“意義”是在社會互動過程中建構的,因此,心理學研究的重點應該從個體內部心理過程轉向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互動,心理發展的這種“社會建構觀”是對維果茨基提出的“活動觀”的發展。如果說維果茨基的一元論體現為“活動”,社會建構論則在繼承這一思想的基礎上將“活動”發展為“建構與互動”。社會建構論認為,主客二元世界的劃分是現代主義的一個“宏大敘事”,并沒有相應的證據予以支持。社會建構論心理學超越了主客二元劃分的局限,把知識、心理的形成看成是社會互動的結果。

    2.2 人的心理的社會文化建構觀

    維果茨基堅持用歷史主義的原則從文化發展的視角審視實踐活動和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維果茨基認為,社會中的變化尤其是社會對個體要求的變化需要滿足這些要求的策略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些應對策略可以被視為促進社會和心理發展的實踐活動。維果茨基既強調了社會要求的變化又強調了由此引起的實踐活動的變化,正是實踐活動導致了先前知識技能的轉化與新知識技能的獲得。在此基礎上,維果茨基強調了個體對人類文化的內化,他認為符號系統、語言和工具系統一樣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隨著文化的發展而變化。語言的獲得使個體能夠通過與他人的互動掌握社會的文化成分,理解文化中的符號意義關系。這些符號意義關系不是由抽象或假設的現實決定的,而是由文化歷史決定的。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同樣奉行社會優先的原則,強調社會背景、社會性話語對于個體心理的決定性建構作用,社會建構論的核心命題“心理是社會的建構”證明了這一點。建構并非個體內在水平的建構,而是由社會互動、相互協商和共同意識決定的,這些社會過程決定了知識的標準和知識產生的方式。盡管社會建構論也把學習或意義的獲得看成個體自己的建構過程,但它更關注社會性的文化知識對個體主觀知識建構過程的中介,更重視社會的微觀和宏觀文化與自我的內部建構之間的相互作用,并視它們為不可分離的、循環發生的、彼此促進的社會文化過程[6]。在這種意義上,建構又是一種文化的建構,是特定文化歷史條件的產物。

    維果茨基思想的旺盛生命力及巨大威力在于它對社會和個體之間動態性相互依賴的解釋,它將發展定義為“社會共享活動向內化過程的遷移”[7],直接或間接地揭示出知識建構中個體和社會相互依賴的性質。維果茨基在《高級心理機能的發生》中,明確闡述了包括高級心理機能在內的個體發展的社會起源,“學習者通過參與廣泛的共同活動并將共同活動的結果內化,獲得了有關生活與文化的知識與策略”[8] 。維果茨基關于個體發展的社會起源的闡述蘊含了這樣的社會建構思想:在意義的生成與制造中,社會共同體起著一個核心作用,兒童周圍的人極大地影響了兒童看待世界的方式,這樣的觀點正是社會建構論的基本主張。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概念濃縮了其社會建構思想的精華,涵蓋了對教師觀(積極的促進者)、學生觀(積極的參加者)、教學觀(教學促進發展)、發展觀(在與他人互動中發展)的闡述。在最近發展區里,當教師和學生共享文化工具時,當學習者將這種由文化中介的互動進行內化時,認知的發展就產生了[9]。在這種交互作用中學生并不是被動地獲得文化知識,他們對社會互動有自己的理解,并通過將這些理解與自己在具體情景中的經驗整合起來構建自己的思想。

    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在維果茨基社會建構思想影響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發展觀,盡管不同的社會建構論者所持的具體觀點可能存在差異,但在以下幾個核心觀點上他們形成了共識。首先,個體與社會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社會建構論最為確切的比喻為“對話中的人,即在有意義的語言和超語言的互動和對話中的人”。其次,知識來源于社會的建構。強調社會性的客觀知識對個體主觀知識建構過程的中介,個體的內部建構與社會的宏觀與微觀背景是相互作用的。第三,學習和發展是有意義的社會協商,“社會協商”成為個體學習與發展的相應隱喻。第四,文化和社會情景在兒童的認知發展中起著巨大作用[10]。

    2.3 強調人在知識建構中的積極作用

    維果茨基強調了社會文化在人的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時,他沒有忽視個人在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在他的解釋中,內化既是一個社會過程又是一個個體過程,富有創造性的個體不是被動地接受蘊涵于文化環境中的信息,而是以新的方式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與重組,因而,個體是文化的共同建構者。客觀與建構是知識的一個重要維度,處于知識連續體一端的客觀主義有關知識的假設是,知識是對外部世界的被動反應,有關世界的知識是可靠的,個人的頭腦是一部反映世界特征和信息的裝置,知識可以通過冷靜的觀察在頭腦內部建立起來。社會建構論批判了經驗論者的知識生成范式,對邏輯經驗主義哲學家的基礎主義理論持懷疑態度,主張人類知識不是反射現實的鏡子,而是由認知主體積極建構的,建構是通過新舊經驗的互動實現的,植根于社會文化、他人與自我的相互作用。作為經驗建構組織力量的認知概念模型既存在共同性,也存在差異性,共同性源自我們彼此共享的生理遺傳,差異性源自我們生活的不同歷史、文化、社會與個人環境。

    任何形式的建構主義共同信奉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知識是建構的”,人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社會建構論強調“互動中的人”、“對話中的人”的基礎性潛臺詞就是人是主動的人,具有積極性、創造性的人,不管是“對話”還是“互動”都是由積極的個人完成的。

    3 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發展了維果茨基的工具論和方法論思想

    維果茨基的一個突出貢獻就是提出了著名的“心理工具”概念。他認為,人類活動的實現以及從“自然的”、“即刻性”活動向中介性活動的轉化需要一種中介物,這種中介物就是心理工具 [11] 。起初,心理工具概念是在與物質工具概念的松散性類比中出現的,物質工具是人手和活動對象之間的中介,心理工具是由社會產生和界定的;物質工具指向對自然的控制過程,而心理工具負責將自然的心理過程轉化為高級心理機能,目的在于幫助個體掌握自己的行為和認知過程。心理工具既可能像手勢一樣簡單,也可能像文字話語一樣復雜。維果茨基最為重視的心理工具是語言,他認為,人類行為的高級隨意形式的根源在于社會互動,正是通過社會互動語言符號才開始在行為中發揮心理工具的作用。個體通過參與由語言中介的社會活動運用心理工具與他人相互影響。在具體的分析過程中,維果茨基將詞義作為心理分析的基本單位,認為詞義是不可再分的保留了整體固有屬性的基本單位。

    將詞義作為分析單位,將語言作為研究工具,系統地啟發了社會建構論心理學的研究。社會建構論心理學延續并發展了維果茨基的研究傳統,將語言作為基本的研究工具,關注的焦點由心靈與世界的關系轉到語言與世界的關系,探索語言怎樣影響心靈的社會建構。社會建構論指出,語言不僅建構了現實,也建構了自我,自我概念是在一定的時間、歷史環境和文化中通過關系而建構的,也就是說,自我概念不僅是在具體的關系中建構的,也是宏觀環境的產物,是通過文化、語言和環境之間的互動而建構出來的,并不存在單個人的自我,自我總是存在于關系之中[12]。就像我們出生于具體的環境和語言系統中一樣,關系存在于語言之中,我們通過聽取他人的談論而知道我們是誰,通過對話在關系中、在具體的環境中制造意義。

    既然語言在關系、自我的形成中發揮著如此重要的作用,社會建構論心理學選擇話語分析作為心理研究的途徑和方法就順理成章。話語分析成為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之后,心理學將“不再嘗試探索支配人類思想和行動的規律,而是轉向研究我們用以建構世界和建構我們自己的話語實踐”[13]。嚴格說來,話語不同于語言,話語具有三個突出的具有內在聯系的特征[14]。首先,話語不是現實的鏡像和表征,話語是動態的、創造性的,話語為現實提供了“版本”,賦予現實以具體的結構;其次,話語是個體(或群體)與語言、社會和文化成分之間互動的產物,也就是說,話語的構成具有語言學的根源如詞、短語、語法等,它朝向社會性的他人,反映了思維和活動的文化方式;第三,話語是人類社會現實的共同建構,話語并不僅僅是一種關于社會和私人世界的語言活動形式,話語參與或制造了社會文化經驗(“圍繞”我們的活動與事件)和個人經驗(我們“內部”的思維和感情)。

    維果茨基指出,語言這種心理工具負載了文化和歷史的信息,前輩們積累的社會經驗都濃縮在語言之中。社會建構論主張話語分析,也是出于同樣的考慮。社會建構論站在現代心理學的對立面,不再將心理世界作為實體,不再認為自然科學的方法是達到這一實體的可靠途徑,旗幟鮮明地指出,心理現象并非獨立的實體,而是公共關系的社會建構,是話語的產物。話語所包含的意義具有文化差異性,在不同的文化和歷史環境中同一概念和范疇具有不同的意義。話語是心理形成與表達的環境和方式,正是話語保證了心理的存在,在這種意義上,心理存在于話語之中,心理是由話語的屬性界定和塑造的,話語和心理不可分割。公共話語如此,私人話語也是如此,在私人的情感和思維模式中,心理是以公共話語為模式而建構的,私人心理依賴于具體的語言、環境和話語。內部的思想和情感也是在概念、范疇、短語和其它話語資源中形成、變化的,內部世界也需要使用符號,內部言語和外部言語的差異僅僅是量的差異。

    當然,社會建構論的許多主張也有值得商榷之處,經常受到指責的就是其相對主義觀點,任何知識、觀點都是話語建構、社會協商的結果,彼此之間并不存在真假之分、高低之別,從而否認了心理學知識的客觀性,存在陷入虛無主義和懷疑論泥潭的危險。社會建構論者認為,物質現實的存在也依賴于人們在活動過程中“發明”或“編纂”的概念、范疇和描述,人們對外部世界認知和語言描述的正確性不依賴于“外部”世界的標準;自然語言是一種自主系統,由一些隨意性的符號和詞語組成,語言使用的正確性是由使用者約定俗成的,因而,“真實”這一觀念也是語言使用者約定俗成的,就像我們語言中的其它詞語一樣具有相對性和隨意性;既然對現實的描述和認知隨文化與社會歷史條件的不同而不同,那么,“真實”的觀念也就隨著文化和歷史條件的不同而變化。社會建構論這種“反實在論”的立場和觀點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狀況存在沖突,不斷受到來自其它學術派別的批評與質疑。

    維果茨基提出的理論觀點和研究方法是20世紀世界心理學寶庫中頗具特色的瑰寶,然而由于種種原因,他的理論與觀點在其生前與死后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處于沉寂狀態。這一形成于20世紀初的心理發展理論在20世紀70年代傳入西方后,與建構主義思潮融會,產生了作為建構主義重要范型之一的“社會建構主義”[15]。正因為如此,有人將直接受維果茨基影響的社會建構主義稱為“維果茨基建構主義”。社會建構論心理學作為社會建構主義在心理學界的代表不斷從維果茨基思想中汲取營養,尋求啟發,抨擊了采納自然科學研究范式的當代主流心理學,提出了自己的理論觀點與研究方法,既為方興未艾的“維果茨基現象”注入了活力,提供了詮釋,又促進了當代主流心理學的自我反省與發展完善。

    參考文獻

    [1] 楊莉萍. 社會建構論心理學思想與理論研究. 博士論文. 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 2004. 67~71

    [2] Gergen K J.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movement in moder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5, 40(3): 4 ~267

    [3] 葉浩生. 社會建構論與西方心理學的后現代取向.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4,(1):43~48

    [4] 托馬斯. 庫恩著. 金吾倫. 胡新和譯. 科學革命的結構.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2003. 112~118

    [5] Gergen K J. Realities and relationships: soundings in social construction. Cambridge: Ha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49~68

    [6] 王文靜.社會建構主義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1,(10):15~17

    [7] Vygotsky L S. Thinking and speech . In: Rieber R ed.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S.Vygotsky. Vol.1. 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Press, 1987. 375~383

    [8] Vygotsky L S. Genesis of higher mental functions. In Robert W R. The collected works of Vygotsky. Vol.4. 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Press, 1997. 97~119

    [9] Dorothy R J. Vygotsky’s sychology-philosophy. Kluwer Academic: Plenum Publishers, 2001. 103~135

    [10] 麻彥坤. 維果茨基社會建構論思想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外國教育研究, 2004,(12):36~39

    [11] Vygotsky L S. The instrumental method in psychology. In: Robert W R, Jeferey W ed. The collected works of Vygotsky. Vol.3. New York and London: Plenum Press, 1997. 85~91

    [12] Praetorius N. Inconsistencies in the assumptions of constructivism and naturalism. Theory and Psychology, 2003, 13(4): 511~539

    [13] Alexander L. The concept of social construction . Theory and Psychology, 2001, 11(3): 363~366

    [14] Bozhovich L. Vygotsky’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he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Journal of Russian and East European Psychology, 2004: 20~34

    [15] 高文. 維果茨基心理發展理論與社會建構主義. 外國教育資料,1999,(4):10~14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ocial Constructionism Psychology to Vygotsky’s Ideas

    Ma Yanku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21116, China)

    第9篇:積極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范文

    與傳統的心理學不同,積極心理學是一種關于人的優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科學,它主張以人的善端、道德、健康、愛等積極力量為研究對象,認為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積極觀念的人具有更好的社會道德和更佳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的抗逆力和自我恢復能力也會更好。

    積極心理學汲取了中西方文化中關于美德思想的精華,尤其是秉承了亞里士多德“福德一致”的哲學思想,肯定了“幸?!痹诿赖麦w系中的核心地位,將幸福理解為是美德的實現,甚至是美德的極致,并用系統分類法從經典和現代思想中歸納出具有人類共性的六類美德,然后把美德分解成可以實踐的24種品格優勢,最后對每一個品格優勢的概念給予相應的情景主題,即它們會在什么樣具體的情境中展現出來。這樣就帶來了學校教育實踐的深刻變革:當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追求的目標一致、方法共通時,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幫助學生達至積極的人生幸福中就形成了合力,從而使得道德教育開始從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學生的德性成長,也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充分重視了道德對于一個人的幸福與繁盛中所起到的力量。從而,積極心理學就在最高的人類生活幸福的層面使得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融會貫通,合為一體了。作為具有豐富道德意蘊和心理學內涵的積極心理學中的“美德”概念系統,其優勢不僅在于其對人類身上存在的優勢力量的解釋力度超越了以往哲學領域的美德體系,而且它們有著可供評估的一整套標準。因此,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可結合不同地區的資源,用如下的方式實現學校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通。

    首先,將積極心理學的“美德”體系作為學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課程內容體系。積極心理學的“美德”包含具有跨文化一致性的“智慧和知識、勇氣、仁慈、公正、節制和超越性”等六大內容。其下又包含24種品格優勢,用于描述美德的心理構成,或者說美德實現的過程或機制。圍繞這些內容,可以開發出以“美德的培養”作為主題的綜合課程。其中,對于這些美德的闡述、理解、討論和體驗均可以分別從道德和心理的角度去設置。比如“勇氣”,在道德層面上可以是指冒著失去朋友、職業、隱私或者聲望而保持道德的誠實和真實性的勇氣。在心理的層面上也可以是勇敢地面對使人痛苦的疾病或者毀滅性的壞習慣或狀況的勇氣。又如“節制”,在道德意義上可能表現為某種形式的自我犧牲,最終對自己和別人都是慷慨的,“謹慎”和“謙遜”就是最好的例子。而在心理意義上,“節制”這個專門術語則變成了自我效能和自我管理,即在沒有外部力量的情況下去檢測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動機和行為能力。這種融合了道德特質和心理品質的新型課程,能夠幫助學生在心理體驗與道德情感的雙重維度上,理解并發掘自身具有的美好品質以及與他人共同創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其次,在教育常規活動中增加“美德”主題活動,強化學生以主觀幸福感為核心的積極心理體驗。不論是道德行為的形成還是心理品質的培育,都是在學生具體而生動的切身實踐中才能獲得。而最好的強化劑便是學生的主觀幸福的感受,能夠幸福地感受“美德”帶來的心靈愉悅和自我力量的個體,對于“真、善、美”的接納和生活的價值與意義會有更為樂觀的態度和深度的認同。因此,以“幸福感”為基調,以“美德”為體驗的對象,設計各種整合性的教育活動,有助于學生心靈的整體提升和積極品質的開發。在具體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上,可以借助各種活動形式,如團輔活動、情景劇、拓展訓練、班會活動、節日活動等開展。

    再次,在學校中建設以培養“美德”為目標的團體或組織系統,潛移默化地熏陶學生對“美德”的體認。美德的形成離不開良好的組織環境。人的素質和行為必須納入整個組織系統中來考察。建設富有美德的組織機構或團體,利用環境的浸染功能實現對學生美德的教化與提升,無疑是教育的最高境界。這個群體層面的組織系統功能的發揮,主要是靠組織內部所倡導的價值觀念、文化氛圍與人際互動而使其成員形成對“美德”的實踐經驗的。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成人免费午夜视频| 免费看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自拍视频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小说 |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h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久久久久| 久久99热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在线电影| 国产新疆成人a一片在线观看| 色五月婷婷成人网| 免费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播放|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 国产成人午夜精品影院游乐网| 成人在线激情网|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国产日韩成人内射视频| 欧美成人全部费免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资源在线软件|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视频| 天天躁日日躁成人字幕aⅴ| 成人黄软件网18免费下载成人黄18免费视频| 四虎永久成人免费|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成人看片黄a毛片| 成人网视频免费播放|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av片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va亚洲电影|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一级一级一级成人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