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

    第1篇: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醫學界過去習慣于從生物醫學的角度來考慮健康和疾病的問題,認為生物學的指標是判斷健康和疾病的最終標準。所謂健康,就是沒有癥狀,用客觀測量的方法找不到身體哪一部分有病態的證據。所謂疾病,就是生物學統計常模(Norm)可觀察到的偏離,身體內出現高于正常值的化學和物理變化:如血中白細胞增加至10''000/mm’以上,體溫升高至38攝氏度以上等,以此作為疾病診斷的重要依據。

    但是這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因為:

    1.很多疾病在早期是沒有癥狀的,一般常規檢查也不易檢查出來。在病人沒有查出病變證據以前的某一段時間,不能說他沒有疾病或者說他身體是健康的。與此相反,大多數人都有齲齒,即身體有病理體征,但他們很少被認為是有病的人。

    2.社會人群中疾病發生與否,受人種、年齡、經濟狀況、居住條件制度等影響''不同社會群眾的生活水平不同''判斷個體健康和疾病的標準也不一樣.

    3.健康與疾病的標準''還受各國文化背景、社會道德規范和政治經濟制度等影響。某些特殊行為在不同歷史階段就有不同評價。美國有些州把同性戀當作精神上有病的人,需要接受精神病專科的治療,對酗酒、虐待兒童、喪失道德而犯罪被認為是精神上有病而偏離正常的行為;有些國家把持不同政見者當作精神病;在本世紀二十年代英國婦女爭取選舉權,參政的行為被認為是有精神病;某些宗教中把虔誠教徒聽見上帝或神的聲音視為正常,甚至受到尊敬。

    由此可見,單純從生物醫學的角度來對健康下定義是不夠的。英文中有三個不同的詞來標志疾病的概念,一個是disease,用來說明病人的軀體器官有器質性病變,或功能不正常。這種異常(disorder)是可以觀察測量的。這正是從生物學的角度看問題。其次是illness,用來說明病人有主觀不適感覺,如感到頭痛、惡心、焦慮等一系列癥狀,這顯然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問題。第三是sickness,用來說明病患病了,不能正常執行工作、學習和日常的活動了,失去了健康人應有的行為,這是第三者的看法,也為病人所接受,是上述兩種情況的結果,這是從社會學的角度看問題。

    因此,除從醫學的角度外還要從心理學、社會學的角度綜合考慮一個人的健康問題。所以健康的定義應該是:

    1.無器質性或功能性異常;

    2.無主觀不適的感覺;

    3.無社會(第三者)公認的不健康行為。

    這三條說明健康包括身、心兩個方面的健康,這就是醫學心理學對健康的理解。聯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曾對健康下了這樣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或完全安寧(complete well-being)”。這與醫學心理學的觀點是相似的。

    醫學心理學還認為:健康與疾病不是對立的概念,而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統一體。從疾病最嚴重狀態到健康最頂峰狀態是一個生命的連續過程,它處于經常變化而非絕對靜止狀態,并呈現不同層次的適應水平。如果個體與環境保持正常的適應,就意味著正常的健康,如果適應良好,就是健康良好;反之,如果適應不良,陷入疾病狀態,就意味著健康不良(圖3-1)。

    我國的醫學心理學工作者經過三十年來的工作實踐和科學研究,并引進最新自然科學的思想和概念,已經對人在健康和疾病中的心理和生理的關系、心理和環境關系、心理刺激的致病和治病作用、心理的適應和調節能力等問題建立了自己的理論體系。概括起來,大致有四個基本觀點:

    一、心身統一的觀點

    一個完整的個體應包括心、身兩個部分,兩者互相影響,以“心”為主要方面。對外界環境的刺激,心、身是作為一個整體來反應的。在考慮個體的健康和疾病時,要注意心、身兩個方面的反應,不能只注意這一方面而忽視另一方面。

    二、社會對個體影響的觀點

    一個完整的個體不僅是生物的人,而且也是一個社會的人。他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之內,沐浴在不同層次的人際關系網中。從夫婦、子女構成的核心的家庭關系,到家人、親人、繼而再擴大到同事、鄰居、集體的關系。這些人際關系也同樣對他個體的心、身健康產生影響,另外,還有周圍自然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因此當研究每個個體的心、身健康和疾病時,要考慮各個國家的文化背景、教育修養、經濟狀況、社會職業地位等因素的作用(圖3-2)。

    圖3-2 人的健康受社會和自然(生物)因素的影響

    這一觀點和醫學中的系統思想是類似的,即把人當作系統中一個部分對待。個體的人既是整體,也是部分[見專欄3-1]。

    根據醫學系統思想設計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人是一個多層次的等級系統(圖3-3)。各層次之間既有縱向的相互作用,又有橫向的相互作用。

    圖3-3 人是多層次的等級系統

    三、認知和自我評價作用的觀點

    醫學心理學認為社會因素能否影響健康或導致疾病,不完全取決于社會因素的性質和意義,還取決于個體對外界刺激怎樣認知和評價,有時后者占據主導地位。例如,發生工作上的重大失誤、考大學名落孫山、戀愛婚姻屢遭挫折等不幸事件,對某些人來說,引起悲傷沮喪以至絕望情緒,一蹶不振成為重大精神創傷而損害健康;對另一些人來說,卻能從中吸取教訓,重振旗鼓成為發奮圖強的動力。許多社會因素都必須通過心理的中介作用,才引起心身兩方面不同程度的反應,這些社會因素也必須成為心理刺激后才能對健康或疾病發生影響,即能致病也能治病。

    四、主動適應與調節的觀點

    個體在成長發育過程中,逐漸對外界事物形成了一個特定的反應模式,構成了相對穩定的個性(人格)特點。這些模式和特點使個體在與周圍人和事物的交往中,保持著動態的平衡。其中心理的主動適應和調節是使個體行為與外界保持相對和諧一致的主要因素,是個體保持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

    上述四個觀點貫徹到醫學心理學各個領域,指導醫學心理學各個方面的工作和研究。它說明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社會環境之中,要使一個人自身各個系統器官的生理機能和瞬息萬變的外界保持高度的適應是通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來實現的。個體在生理上、心理上與外界社會三者之間如果保持著相對的動態平衡,就意味著健康,在健康與疾病的連續過程圖式中移向右邊;如果三者之間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破壞了平衡就意味著有病,在圖中就移向左邊。

    專欄3-1 醫學系統的思想

    醫學系統思想來源于行為科學中系統工程思想。過去工程上考慮的方法是“由下而上”、“由細到總”的方法,也就是著眼于一個一個元素(或部分、部件),而系統工程的基本思想正好相反,是從系統總體上、全局上考慮和協調系統中的每一部分。所謂系統,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元素組成的,具有一定綜合功能和屬性的整體。所以系統思想的考慮方法是“由上而下”、“由總而細”。它不只著眼于個別的元素、部件的優良與否,而是要求巧妙地利用元素之間的聯系,來大力提高整體的水平。所謂醫學系統思想就是把醫學研究的對象看作是一個系統整體,并從整體出發研究各要素組成系統的方式。

    1.把人當作一個縱橫交錯的立體網絡系統。人體(成人)大約有60萬億個細胞按照嚴格的分工,特定的結構方式組織起來的。不同的細胞各種組織各種器官某一方面系統,其中神經內分泌系統起著調節作用。從垂直方向確定人體一系列縱深層次:某系統、器官、細胞器、生命大分子及生命量子活動,這些多層次按照一定的聯系,形成一個自我更新、自我復制的開放系統。醫學研究的任務就是從整體聯系的觀點出發,一面揭示系統、子系統,以及各級要素、各級層次之間的縱向聯系;另一方面又提示系統與系統、子系統與子系統、要素與要素之間的橫向聯系。

    2.生物圈是人類共存和活動的環境。如果把人類和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加以研究,就可以發現人類和環境又構成了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體,這一統一體稱為“人類-環境系統”。環境是一個歷史發展的綜合體,它由各個圈層和生態系統構成。

    第2篇: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2000年的語文課標瞄準的是語文,現在的語文課標瞄準的是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恰恰是職業語文教師所轄的教學內容。新課標修訂稿有三點特別值得強調的地方:

    1、要充分發揮教師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作為職業教師,要明確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缺少的東西,并激發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自發的教,自愿的學習,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2、教學中要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所學的知識只有通過實踐才能切實發揮效用,有效提升學科的教學質量。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3篇: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 強心沖劑;心力衰竭;心臟質量指數;血管緊張素Ⅱ

    為了進一步闡明強心沖劑治療心力衰竭的作用及其機制,我們采用家兔腹主動脈縮窄術建立心力衰竭模型,研究強心沖劑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家兔心臟質量指數 及血漿血管緊張素Ⅱ(AngⅡ)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1 動物 純種日本大耳白家兔60只,體質量2.5kg左右,雌雄各半,由天津中醫藥大學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動物合格證號:20060912。

    1.2 藥品試劑及儀器 強心沖劑,由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提供,內含西洋參、桂枝、丹參、葶藶子、漢防己、益母草、枳殼等,地高辛(片劑)、慶大霉素(針劑),均為市售。AngⅡ放免試劑盒,購于解放軍總醫院科技開發中心放免所。電子天平(MP120-1型),上海第二天平儀器廠生產。

    1.3 心力衰竭模型的復制 參照文獻[1,2]方法。家兔適應性喂養1周后,3%戊巴比妥鈉1mg.kg耳緣靜脈注射麻醉,仰臥固定,于無菌條件下操作,從劍突下腹正中切口,分離肌肉,打開腹腔,在腎動脈分支以上鈍性分離腹主動脈,用4號醫用絲線將12號注液針頭與腹主動脈一起平行結扎,抽出針頭,即可形成腹主動脈狹窄,其橫截面積約為原來的30%左右。術后3日內每只肌肉注射慶大霉素1mL,預防感染。

    1.4 分組及處理 假手術組:隨機取家兔12只,分離腹主動脈而不結扎。術后3日開始用胃管灌服15mL蒸餾水,每日1次。模型組及給藥組:造模手術3日后,剩余家兔隨機分為4組,各12只。①模型組:每日灌胃15mL蒸餾水1次;②地高辛組:灌胃前2日,每日用15mL蒸餾水溶解0.05mg地高辛進行灌服,從第3日開始每日灌服0.025mg;③低劑量強心沖劑組:將3g強心沖劑粉末溶于15mL蒸餾水中灌服,每日1次;④高劑量強心沖劑組:將6g強心沖劑粉末溶于15mL蒸餾水中灌服,每日1次。各組連續9日灌服。各組動物均普通飼料喂養,自由進水。

    1.5 觀察指數測定

    1.5.1 心臟質量指數檢測 頸動脈放血處死動物,取出心臟,用濾紙吸干血液,放在電子天平上稱心臟質量,并與體質量相比求得心臟質量指數。

    1.5.2 AngⅡ測定 實驗結束后,頸動脈取血2mL,迅速注入放在冰水浴中冷卻的酶抑制劑(0.30M EDTA.Na20μL、0.34M羥基喹啉20μL、0.32M二巰基丙醇10μL)抗凝管中,搖勻,即刻再放回冰水中冷卻,待離心時取出。于4℃離心1000r.min,5min,分離血漿。-20℃保存,用于AngⅡ的測定。

    1.6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ˉ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及t檢驗。

    2 結果

    強心沖劑對心力衰竭家兔心臟質量指數及血管緊張素Ⅱ的影響 見表1。

    表1 強心沖劑對心力衰竭家兔心臟質量指數及AngⅡ指數的影響(略)

    與假手術組比較,*P

    由表1可見,與假手術組比較,模型組心臟質量指數明顯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心力衰竭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不僅有血流動力學的異常,更有神經—內分泌的激活。而后者既是代償機制之一,又是加重心室重塑和促進心力衰竭惡化的重要因素[3] 。近年來,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S)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之一。RAS是體內調節血壓和水電解質平衡的主要系統,該系統通過一系列酶促反應,最后通過AngⅡ發揮作用[4] 。其中,AngⅡ是已知最強的血管收縮劑之一,能直接收縮動脈血管平滑肌,產生一個快速、短暫的升壓作用,同時控制血管活性、激素分泌,增強交感神經活性,促使左室壁肥厚,加重心力衰竭。因此,它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發病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

    在正常情況下,AngⅡ對血壓的調節不起主要作用,但在心力衰竭時,心排出量減少,血壓下降,腎血流減少,致使RAS系統等自分泌和旁分泌過度激活,表現為血漿AngⅡ顯著升高,其短期效應主要是血管收縮和正性肌力作用,但長期激活則表現為促生長作用,導致心臟結構改變,加速心力衰竭的惡化。AngⅡ是心室重構的關鍵因素。因此,有效抑制血漿AngⅡ水平對于防止心力衰竭的進一步惡化,尤其對防治心肌肥厚和左室重構具有重要意義。本實驗研究表明,強心沖劑可明顯降低心力衰竭家兔血漿AngⅡ水平,并具有明顯的量效關系,說明強心沖劑在防治心力衰竭方面具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 杜曉軍.實驗性心力衰竭的動物模型[M].重慶醫科大學學報,1998,13(1):74-78

    [2] 汪謙.現代醫學實驗方法[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914

    [3] Effect of enalapril on morta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art failure in asymptomatic patients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J].The SOLVD Investigattors.N Engl J Med,1992,327(10):685-691

    第4篇: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信息技術;中學歷史教學;教學問題

    一、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優勢

    現代信息技術的主要功能體現為以下三方面:第一是信息量較大;第二是快捷方便;第三是能夠資源共享。將現代信息技術有效融入到中學歷史教學中,能夠有效的培養中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以及信息意識,與新課程標準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極為相符,是推動中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具體體現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中學歷史教學中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能夠形象直觀的將教學內容展現出來。有助于中學生具體思維與抽象思維的靈活轉換,并且以圖像、聲像、畫面以及文字等方式的呈現,能夠擺脫傳統歷史課堂中的枯燥乏味,不僅能夠吸引中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還能有效激發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開闊中學生的視野。

    第二,讓學生對歷史有足夠的了解并以歷史為借鑒是歷史教學的主要作用,現代社會中網絡信息化應用較為普及,多媒體課件教學使中學歷史教學能夠緊跟時代的步伐,對網絡課程中的新動態能夠及時的關注與了解,促使中學生能夠在第一時間接收最前沿的知識。如此能夠充分的展現出中學歷史教學具備的時效性。

    第三,中學歷史學科的性質導致其授課方式大多采用陳述歷史事實以及對相關歷史資料進行分析等,現代信息技術信息量較大,能夠容納更多的歷史資料,而且減少了教師板書的時間,如此一來,能夠有效引導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挖掘、突出重要知識點,使知識重點更加清晰明了。

    二、中學歷史信息化教學的必然趨勢

    歷史的特殊性在于它的不可重復性,而信息化教學能夠通過各種信息技術手段讓歷史再現,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歷史,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2001年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在基礎教育改革的推動下,信息化教學變得尤為重要,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滲透和運用。2003年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在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建議方面指出“有條件的地方和學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收集豐富的網上資源、制作歷史課件、展示歷史資料、制作多媒體教學軟件、開發歷史網頁和進行遠程教育等,使學生更直接、更全面、更迅速地了解歷史,在更大的范圍內共享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因此,充分利用當下信息技術的發展,讓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充分結合,發揮信息化教學的優勢,提高當代中學歷史教學的質量尤為重要。

    三、中學歷史教學中信息技術的主要運用

    (一)多媒體教學

    中學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教學的典型特點是將無聲、呆板的文字變得生動、形象。課堂上借助課件,向學生提供直觀的畫面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鍛煉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目前中學歷史教材中文字量減少,而圖片的比重相對增大。傳統中學歷史教學中對于歷史圖片的講解主要是通過教師的口述以及掛圖的使用,形式單調,對于歷史知識的整合有所欠缺。而多媒體教學通過音頻、動畫等的使用,使靜態圖得形象生動,利于知識點在圖片上的整合與呈現,易于學生的理解與記憶。

    (二)網絡資源的運用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擴大,學習者將能把這個世界范圍的網絡用作全面的參考指南(詞典、百科全書、數字博物館)、電子顧問、傳播工具(電子郵件、有共同興趣的人的閑談會),以及獲得資源的工具(地址和網址聯結)。”互聯網為中學歷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師生提供了多種學習和交流的網站平臺,拓展了中學歷史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此外,近年來依托于互聯網而廣泛發展的遠程教育為教學提供了方便。師生通過網絡可以多角度的體會不同的見解和看法,并運用于教學實踐,提高教師的教,拓展學生的學。網絡資源的廣泛運用使得中學歷史教學能夠緊跟時代潮流,更好地適應教育改革的步伐。

    四、信息化教學中中學歷史教學的問題

    (一)忽視教師的主導作用

    信息化教學打破了中學歷史傳統教學模式,特別是多媒體教學,不斷突顯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但卻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多教師認為信息化教學是最先進、最有效的教學方式,因此過多的倚重信息化教學,將原來“教師”的滿堂灌變成了“多媒體”的滿堂灌,甚至丟棄了板書,使學生獲得大量歷史知識卻不能及時的理解和消化。大大影響了課堂效果,降低了教學水平。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很難合理的把握教學時間,缺乏適當的引導,導致歷史課堂討論激烈卻缺少重點,學生將注意力過多集中在課件的表象上,缺少對內容的深度思考。

    (二)盲目使用網絡資源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資源繁多,不是所有的網絡資源都適用于中學歷史教學。一些教師拋開歷史教材中的典型素材,完全從互聯網中摘取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導致教學脫離課標,忽視了教學的重點、難點。網絡信息更新速度快,一些教師為了緊跟時展的步伐,盲目地將最新的歷史觀點呈現給學生,卻忽視了學生的實際需求。太過新穎的歷史觀點超出了中學歷史課標的范圍,中學生難以理解。此外,一些歷史視頻的引用不夠典型,缺乏甄別性,容易導致中學生史實性知識的錯誤接收。

    五、結束語

    總之,當下信息化教學在不斷推動中學歷史教學的發展,但它只是中學歷史教學中的一種輔助教學方式,我們不能忽視它更不能完全依賴于它。如何更好地將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中學歷史教學中,提高教學質量,還需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探索。

    參考文獻:

    第5篇: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人學 國民素質 特征 意義

    人學是以人這一特殊社會存在物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生存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馬克思,恩格斯的人學思想是研究人的存在、人得本質,人在實踐活動中處理與自然、社會、他人及自身關系的一般規律的科學,而人的素質是他們人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素質是由人具有的特質所規定的活動能力及其狀態,而構成人的那些特質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即先天特征和后天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特質。

    一“國民素質”范疇之我見

    據此而論,所謂國民素質,從個體意義上講,是指在先天和接受各類教育的基礎上,以價值取向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形成的區別他人的具有相對穩定的特質。從社會階層的角度上講,是指國民在個體素質形成的基礎上,在同期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制度價值力直接引領的作用下,通過對獲得的素質觀念在實踐中內化后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特質。其內涵是國民在生活、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具備的自身條件,以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具備的自身條件,以及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所具備的自身條件主要是身體、心理和社會文化素質,其實質是德、智、體、美諸多條件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所形成的國民素質總體水平;這種能力是潛在能量,即未被發掘利用的力量和發展價值,是實現自身需要的內在條件。從外延上說,它可以作為古代國民個體素質、全民身體素質,也可以作為現代或當代國民個體素質、全體國民素質,還包括一定社會時期的各個地區、各階層和群體的國民素質。

    二“國民素質”的基本特征

    通過對國民素質概念的詮釋和界定,我們可以全面認識國民素質的基本特征即國民素質所特有的性質,國民素質內在本質的反映和外在表現形式。

    第一,先天不同性與后天平等發展性

    馬克思認為人的素質具有天賦性,人具有天生素質,人的生存和發展必須遵循生物運動的客觀規律,人的生命來源于遺傳,所以人得先天素質有很大的不同性,,但同時人作為社會存在物具有平等的地社會地位,享有平等的社會權利,人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有獲得發展的平等性。國民先天素質的不同性影響著后天身心發展的個體差異性,因為人們的思想觀念會隨著社會核心價值觀、教育和環境作用的影響,所以,人們只有在先進制度的規范下,素質才能得到平等的發展,促進自身素質的全面提高。

    第二,歷史繼承性與現實社會制度規范性

    “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顯然人們的一切活動都在創造著歷史的同時都受到同時期社會制度的制約,從國民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國民素質離不開本國現實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制度的引導和影響是歷史的產物,同時又給社會以巨大的影響。

    第三,文化模塑性與教育引導性

    馬克思認為,文化的發展在于主體內部的精神運動,說明文化是人創造的,文化的發展史與人類的發展緊密相連,人類創造文化的同時自身素質也在不斷發展和提高,所以文化必然影響和規范著人類的發展,是社會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文化人們在實踐活動中不斷創造和發展,產生了教育,教育極大的提高人們的勞動能力和技巧,因此,教育在國民素質發展的過程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素質觀念內化性與素質完整發展內在性

    國民素質是以國民的內在的形式存在的,是作為主體的內在屬性存在的,每位國民因為要受到外在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的環境影響,以及在接受教育后,會表現出相對的不穩定性,動態性,只有經過通過主體內化轉化為素質結構的穩定部分。國民素質的結構具有協調性,整體性,其中各部分的內容,他們相互作用,相互滲透,協同整合構成了一個人整體的素質結構

    第五,個體性、群體性與職業性、角色性

    國民素質的個體性,即指國民具有的身心特征與能力的個體表現,因為個人生活在社會中,所以個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國民的個體不能離開社會群體而存在,其必然共處于一個國家或地區之中,在社會中相互交往相互作用,所以國民既具有個體性,又具有群體的共性。與此同時,國民素質反映到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又具有職業性和角色性特征,因為在具有一定結構的群體中不同的成員在其中會占有不同的地位,即具有不同的身份。

    三、國民素質觀念形成的理論意義

    人是社會的主體,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所以人的素質發展在隨著社會發展提高的同時也對生產方式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國民素質是伴隨著國家形式的產生而形成的特殊存在形態,國民素質是從國民性的視閾,以社會制度為邏輯基點,研究國民素質機制,探討國民素質發展規律而初步建立的學科,國民素質學重視國民先天素質在素質中的作用,強調個體與社會的融合,堅持歷史考察與社會制度的統一,提出國民內化與實踐結合的素質提升方法,以促進國民素質均衡發展為目的,在人類文明史上,關于人的素質的學問和知識是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不斷創新發展,國民素質學在人類文化體系中將占有特殊的,無法替代的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必將成為未來社會的一門顯學。和諧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體現,是反映國民素質與經濟、政治、文化的社會統一體在發展中相互依存的表現形式,所以國民素質的均衡發展對于構建和諧社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并且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高價值理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日]池田大作,[意]奧銳里歐?貝恰.21世紀的警鐘[M].北京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8

    第6篇: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體育教學;簡化太極拳;心理狀態;有效調節

    近年來,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大量的個案調查與分析研究表明,當代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普遍較差,心理衛生問題較為突出。在武術進校園的大好機遇下,大力推廣簡化太極拳不僅能夠成為現實,而且通過練習可以使中學生的心理狀態得到積極有效的調節。這和簡化太極拳獨特的運動風格有關系。一些研究機構認為中國太極拳是目前一種較好的能通過形體運動調節不良心理狀態的運動形式。

    運動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狀態是由自己所處的周圍環境的刺激而引起的情緒或感情的喚醒狀態,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是一種微弱而持久,但并非永久的情緒狀態。心理狀態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心理狀態主要體現在精力感和幸福感兩個方面;消極的心理狀態包括抑郁、疲勞、驚慌、憤怒和緊張等情緒,消極心理狀態所包含的這些情緒之間具有很高的相關性。人的某種心理狀態一旦被某種因素喚起,它能持續較長的時間,而且具有穩定性和彌散性特征,并在一定時間段里會影響主體對事物的態度。也就是說,當一個人處于某種特定的心理狀態的時候,往往會以這種特定的情緒審視周圍的各種事物,從而影響自己的行為表現。因此,心理狀態的好與壞,不僅影響主體對事物的態度,而且會影響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持續良好的情緒和情感能促使人們對事業充滿追求,對生活充滿熱愛,對人生充滿暢想,對自己充滿信心;在這種狀態下的人,思維活躍,富于創造,愛好廣泛,行為積極主動,樂于交往,并能與人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友好關系。反之,一個人如果處在持續的消極情緒和過度的情緒反應中,將會嚴重影響其對事物的正確判斷,危害他的身心健康。因此,探討分析目前中學生的心理狀態,對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人格心理,培養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現階段中學生的心理狀態及其特征

    中學階段的學生,其心理處于尚不成熟、還不平衡的階段,因而呈現出一個極不穩定的動態過程。在這個特殊的心理階段中,由于他們自己生活中出現的一些重要事件、學習成績的優劣變化、學習過程中教師的批評與表揚、運動競技中的勝負轉換、人際關系中的磕磕碰碰、身體狀態的發育變化以及自然環境的影響等多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引起他們不同的心理狀態,或長時間影響其學習狀態,或短時間內不時打亂他們的生活計劃,進而造成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的消極態度。如果不及時有效地對這種不良心理現象進行調節,很可能會給學生造成嚴重的心理障礙,進而誘發各種突發的惡性事件。如果能早發現,就可以盡早獲得幫助、梳理和調節,防范不良后果。

    二、簡化太極拳對中學生心理狀態的有效調節

    通過課題實驗,對相關測量數據的對比分析發現,練習簡化太極拳對中學生心理狀態有著明顯的調節作用。

    1.簡化太極拳對中學生形成積極心理狀態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通過實驗統計與比較發現,練習簡化太極拳以后,有46%的學生感到精力更加充沛。這說明練習簡化太極拳對大部分學生的精神和情緒會產生積極影響。其實,我國傳統醫學中的養生之道就十分重視精神、情緒的調養。太極拳鍛煉能對大腦進行特殊的訓練,恰好起到調攝精神、陶冶性情的作用。結合簡化太極拳的發展和太極拳的拳理就可以發現其中的奧秘。太極拳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創造和逐步發展起來的,有著深厚的文化沉積。24式太極拳也叫簡化太極拳,是國家體委于1955年組織太極拳專家在繼承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基礎上去繁從簡,按照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突出太極拳的健身性和大眾性而編排的。盡管它只有24個動作,但相比傳統的太極拳套路來講,其內容更顯精練,動作更顯規范,并且也能充分體現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有人用菲莫夫校正法測定打拳前后大腦皮質的工作效率,發現練太極拳有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從精力的數據上也反映出大部分受試者打拳后感到精力充沛。

    2.簡化太極拳對中學生的消極心理狀態有著明顯的改善作用

    練習太極拳時,不僅要求練習者的動作圓滑、連貫,還要求勻慢速地運動。從廣義上來講,太極拳也可以算是一種“氣功”,外動內動結合,意、氣、形、神,高度和諧統一。氣功練習注重調心、調息、調身,這里所謂的“心”,實質上就是精神意念,屬于生理學上的高級神經活動范疇,是大腦的功能。練習太極拳時的調心,就是要在練習時把精神意念高度集中到拳路上來,排除心中一切雜念,使人的大腦進入一種“恬淡虛無”的安靜狀態,這樣就會使注意力轉移,從而忘掉那些失意、壓抑以及悲傷等不愉快的事情,而這種精神轉移對調節中學生抑郁、憤怒、慌亂的不良心理有良好的作用。太極拳調心、調息、調身的內容確立了練習時必須慢速度練的原因,因為調心、調息、調身不可能在中速或快速中進行,而且調息的過程中還必須要使呼吸做到細、長、勻、深,整個運動過程耗能極少,運動結束,習練太極拳者普遍會覺得身體輕松、精神爽快、疲勞消失。

    中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運動形式快捷多樣,速度追求大幅度、快節奏,這與簡化太極拳練習呈現出柔緩均勻的運動特點截然不同。簡化太極拳練習的這種特點會在大腦皮層形成一個相對興奮的區域。因此,簡化太極拳練習時皮層相應的興奮中樞,會隨誘導的作用降低由于日常生活和學習活動引起的相應中樞的興奮水平,這便從神經中樞的層面緩解了憤怒、抑郁、慌亂、緊張和疲勞等消極情緒。

    總之,現代社會生存競爭異常激烈,社會又極為重視人們的行為效果,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使中學生身心得到健康、平衡、科學發展,在中學生中推廣并學習簡化太極拳,有著積極而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7篇: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摘要:新一輪的體育課程標準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即要促進學生的形態、機能、運動素質與能力、心理、適應自然能力的全面發展與增強。在對小學生進行運動技能教學時,小學生容易出現各種不同的心理障礙,直接影響他們對這一技術的掌握,心理分析與訓練在體育教學中的應用便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恐懼心理 積極情感 心理健康

    一、恐懼心理產生的原因

    恐懼心理是指導外界環境的變化和機體內部狀態所造成的人的心理活動上的紊亂和失調,并阻礙正常心理活動的主觀體驗。它的主要特征表現在:思維紊亂,注意力無法集中,相關肌肉緊張,心率、呼吸加快,血壓上升,體溫升高,甚至出現虛脫等現象。這種心理現象易造成學生技術動作變形,無法完成練習內容,嚴重的會造成傷害事故,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還會產生對某種動作的恐懼心理,也會導致對體育課的厭倦情緒。

    (一)學生方面的因素

    1、生理方面的缺陷

    眾所周知具有一定的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是完成運動練習的基本條件,而現實中因遺傳與生長發育程度不同等因素造成了學生個體間的差異,一些學生便不能正確認識自身矮小、運動能力差、身體笨重等生理方面的缺陷,在教學具有一定協調性、技巧性的分腿騰越動作時,便會感到焦慮或恐懼。

    2、心理方面的缺陷

    有些學生對自己缺乏全面正確的認識,往往過低估計自己,產生自卑心理。而分腿騰越這一技術動作需要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和足夠的勇氣。自卑的心理往往會產生“我可能不行”的念頭,于是便會導致學生不敢放開思想練習,限制能力的發揮。

    3、挫折的影響

    由于體育運動項目本身的危險性或運動者本身的因素,造成一些傷害在體育活動中并不鮮見,一些學生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了這樣的事實或經驗,當他們在體育學習過程中,碰到內容與以前的經歷相類似時,傷害事故的情境就會再現,甚至夸大了危險性,而引發對該內容的恐懼,分腿騰越的教學內容也不例外。

    4、缺乏一定的學習動機

    動機是行動的內驅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源泉,也是激勵學生從事學習活動的主觀動力。在進行分腿騰越教學時中,學生對這一教學內容缺乏足夠的積極性動機,產生了反作用,也正因這種反作用的產生,使學生對分腿騰越的學習產生冷漠心理,進而缺乏積極性和勇氣,引起消極情緒,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礙。

    5、對體育運動科學的無知

    特別是一些平時性格比較內向,不大喜歡與別的同學交流的學生,對體育學科的知識了解、掌握不多,加上體育課程中理論課的內容較少,使學生對體育運動的理解簡單、膚淺,當自己在具體運動項目中出現問題不能解釋時,便會產生恐懼感。

    (二)教師方面的因素

    1、教學方法單調、枯燥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自身示范,學生跟著練習的傳統教學模式,沒有很好地發揮學生主體性的作用,也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再加上部分教師因自身原因而使動作示范不夠優美準確,語言表達冗長重復,平常乏味;分腿騰越動作關鍵不能表達出來,使學生對動作模糊不清,易在練習時產生恐懼心理。

    2、目標單一和不自覺偏愛

    學生之間有個體的差異。而個別體育教師在教學時無視這一差異,對分腿騰越一味地不分層次地同一標準,單一要求。這樣容易使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長期遭受失敗的困擾,再加上教師偏愛技術動作完成較好的學生,使得余下那部分學生自尊心受到打擊,失去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在練習動作時產生畏懼情緒。

    二、解決恐懼心理的方法

    (一)學生方面

    1、了解熟悉學生

    平時作為體育教師要主動接觸學生,深入了解他們的舉趣愛好及個性特點,生活習慣,心理健康水平現狀等,切實做到心中有數,并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各種基本技能訓練,以及身體素質的綜合訓練,使他們在體育學習中不斷積累“實力”,增強自信心,逐漸克服恐懼心理,為學習分腿騰越打下堅實基礎。

    2、提高學生自我認知能力

    學生在進行心理的自我調整時,必須對了自己有一個全面積極的認知,學會辯證的一分為二地看待自己,認識自己的長處,也要認識自己的短處,消除自卑感,樹立自信心。教師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多進行鼓勵,同時,不斷強調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重要性,使學生有正確的學習目的。

    3、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

    積極情感也叫增力情感,它一般表現為訓練目的明確,動機端正,技術進步較快,勇于克服困難。體育教學訓練中的積極情感培養尤為重要。平常多向學生傳授一些跳躍的知識,讓學生明確分腿騰越的意義,展示一些優美的騰越動作等都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也就能培養學生對分腿騰越動作的學習興趣,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

    4、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

    體育教師在教學時應充分指導學生在練習時的互相學習、互相幫助。讓學生把自己真正地看成是集體中的一員,自己的成績得失是與集體融合在一起的。讓學生之間進行正常的感情交流,使情感得以升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個性的發展,有利于對分腿騰越技術動作的學習與掌握。

    (二)教師方面

    1、改革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不斷優化教學,多方位地調動起學生學習分腿騰越技術動作的積極性。重視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的真正體現,正確合理運用現代化多媒體輔助教學,講清楚技術動作的關鍵點。

    2、分層教學,關心落后生

    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充分考慮落后生的情況,適當降低難度,讓他們也能在練習中嘗試成功,分享勝利的喜悅。對他們進行多的激勵性言語肯定,多一些關心,充分肯定他們的成功。

    3、注重心理訓練

    第8篇: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辛伐他汀;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室重構;心功能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2-0053-0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種心臟疾病發展至晚期或終末期的表現。所以,對各種心臟疾病進行早期有效地干預,防止病變的進展,就有可能減少人群中CHF的發病率。他汀類藥物可抑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神經內分泌的激活,從而逆轉心室重構、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遠期預后。本研究以舒張末期容積指數(EDVI)和收縮末期容積指數(ESVI)、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為指標,探討他汀類藥物對CHF心室重構及心功能的影響及可能機制。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所有病例為2008年5月~2009年5月期間我院心內科住院病人,根據參照1971年Framingham心衰診斷標準(見表1)和2005年美國心臟病學會(ACC)及美國心臟學會(AHA)關于《成人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治療指南》,選擇CHF患者126例,其中冠心病58例、高心病48例、擴心病20例。男78例,女48例,年齡30~75歲。所有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隨機分為治療組(64例),對照組(62例)。兩組性別、年齡、心功能、肝功能、腎功能等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排除風濕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其他特異性心肌病、地方性心肌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的患者。

    同時具有兩項主要條件或一項主要條件及兩項次要條件即可診斷為心力衰竭。

    1.2 方法:所有患者人選前均未使用任何他汀類藥物,對照組給以利尿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硝酸酯類藥物、阿司匹林及倍他樂克,合并有心律失常的給予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氟伐他汀20mg/d,每晚口服。當肝轉氨酶(ALT、AST)超過正常上限的3倍和/或CK高于正常上限的5倍,停用阿托伐他汀,此標準為剔除條件。治療前及用藥6個月后分別檢測肝功能、腎功能、CK及超聲心動圖、6min步行距離及NYHA心功能分級評估。心功能療效判定標準(按NYHA分級方法)如下:顯效:心衰基本控制或心功能提高2級以上者;有效:心功能提高1級,但不及2級者;無效:心功能提高不足1級者;惡化:心功能惡化1級或1級以上。

    1.3 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

    2 結果

    2.1 治療前后NYHA心功能分級變化,見表2。

    結果顯示治療組在改善心功能分級療效方面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經Radit檢驗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治療前后6min步行距離的比較,見表3。

    兩組治療后6min步行距離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統計學有顯著性差異(P

    2.3 治療前后超聲心動圖變化的比較,見表4。

    兩組治療后超聲心動圖各項指標均較治療前有所改善,除LVESV外統計學均有顯著性差異(P

    3 討論

    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擴張性心肌病、心肌炎所致的心力衰竭患者,其血漿中的TNF-α、IL-6水平升高,并且隨著心功能不全的加重而逐漸增高。TNF-α與CHF典型病理過程如心室功能不全、肺水腫、左室重塑、心肌纖維化和瘢痕形成等密切相關;IL-6可通過影響細胞內鈣平衡和(或)誘發一氧化碳產生而導致心肌收縮力降低。20世紀90年代以后,人們逐步認識到心肌重塑引起的心肌結構和功能的改變是慢性心衰發生發展的機制,而神經激素一細胞因子系統的激活對心肌重塑起重要的觸發作用,心肌損傷的加重又進一步激活神經激素一細胞因子,形成惡性循環。因此,阻滯這一環節也是治療慢性心衰的關鍵。

    第9篇:對積極心理學的理解范文

    關鍵詞 新大學英語四級 短文聽力理解 多維度 評估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n Testing Design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f Passages of CET4

    TONG Meixi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01)

    Abstract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f passages is one of the assessing methods used by CET4 to measure the competence of the test-takers in comprehending a long and continual account. It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difficult tests for most candidates. However, the quality of test design not only has an impact on candidates, but more on the overall validity of the whole listening testing part. Therefore, it is quite necessary to conduct an assessment on the quality of testing design. This thesis will conduct a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ver the passage comprehension in listening tests of CET4.

    Key words CET4;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f passages;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1 新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現狀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以下簡稱四級考試)是對全國大學生公共英語掌握程度的一種評測標準,其覆蓋范圍廣,影響程度深遠,屬于國家高風險(high-stakes)型考試。自2006年試題改革后,聽力部分由原來占總分權重只有20%上升到了35%,與閱讀部分的權重相同。聽力題型改革后,在原來的短對話和短文理解(以下簡稱段子題)基礎上增加了長對話理解和復合式聽寫。段子題作為一種傳統題被保留并沿用下來。但考生最懼怕而且失分最多的也是這個部分。因此,該部分的寫題質量是一個值得評估的對象。

    2 寫題質量評估

    對于一個測試的寫題質量評估并不僅僅只包括難易度,其評估維度是多方面的。下文將從語言測試的角度展開對四級段子題寫題質量的多維度評估。

    2.1 積極趨勢

    (1)量上符合要求。段子題每一段陳述字數都在200―300之間,不超過400詞,這符合聽力測試對連貫語篇考察的長度。因為聽力不同于閱讀,不能再回頭來聽,因此在字數量的控制上就很有考究。其次,就整個四級聽力而言,權重由老題的20%增加到了35%,題量增加,力求多方位地考察考生的聽力能力。

    (2)材料難易度把握適當。單就聽力材料而言,段子題選材難易度適當,沒有出現材料比同級閱讀難度還大的情況,也多為受試較為熟悉的內容。就試題而言,難易層次較分明,布局較合理。

    (3)語速自然,語音標準。四級聽力語速控制在1分鐘約130詞左右,沒有特意放慢也沒有故意加快,節奏適中,符合聽力試題真實性原則,不會影響測試的效度。其次,讀材料人的語音標準,多為美音和英音,學生接觸多,不會造成語音上的不適應。

    (4)考點對材料內容覆蓋全面。就段子題而言,一段話的問題設置為3到4個,而這些問題設置的順序與材料進展的順序一致,且是層層遞進,涵蓋了整篇材料,而并非只針對一個部分或者幾句話在測試,內容覆蓋全面。

    2.2 亟待解決的問題

    考生在做四級段子聽力時的角色屬于意指的聽著(intended listener),即作為聽力第二方在傾聽對方(即錄音)傳達的信息,而不像聽對話那樣作為旁聽者來聽。作為聽力第二方,在聽一段較長陳述后,是不會去搜索細枝末節的,反而會過濾出這段陳述的信息核心,即中心思想是什么。因此,在針對意指聽者的測試時,四級段子聽力出現了一個很普遍的問題,即

    2.2.1 考點很少覆蓋主信息核心

    按照語言測試聽力寫題標準的要求(李筱菊,1997),考點應按照抓信息核心,到抓主信息,再到抓輔助信息的順序展開,即按信息在篇章結構中的重要性決定考點。這符合意指聽者在真實聽力情景中先抓這段話(如一場關于某種實驗的講座)主要關于什么內容,再抓在哪里進行,關于誰等輔助信息的記憶和理解。

    而四級段子題對于主要信息的掠聽考核不多,而對于直接信息的跳聽則太多。如2006年6月的Passage One,材料是關于古希臘的喪葬習俗的,但是四個題中沒有出現關于材料交待的這一主信息核心,而只是針對某個枝節在提問。如第26題,問“什么辦法可以避免尸體被挖出來?” (What must the Greeks do to keep the dead in ever-lasting peace?);27題問道“為什么尸體三年后要被挖出來?”(Why are most dead bodies in Athens dug up after three years?);下一題問道:“教堂建議尸體該怎么埋?”(What suggestions does the church give about the burying of dead bodies?);最后一題問道:“哪種做法違反了希臘的宗教?”(What practice does the Greek Church object to?)。可見四個問題都在圍繞具體的枝節,即輔助信息在提問,而對于篇章到底要交代什么中心思想卻沒有提問,自然也不會在選項中有相關內容的呈現,導致很多學生聽了半天,還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的。同時,對于考察細枝末節的跳聽過多,有破壞聽力測試效度的嫌疑,因為這樣做,使得測試的重點不是在評估理解能力,而是在測試記憶能力。

    2.2.2 信息探索層次單一,探索范疇較密集

    就信息探索的層次而言,考察局部信息的題量較多,因此跳聽較為常見,而考察全應信息的題目則較少,即試題偏重于捕捉重要信息,而不是理解主要意思。就信息探索范疇而言,考察事實性信息的試題還是占了絕大多數,而考察概念性、態度性的問題在段子題中卻很少見。若是出現了,其分布較為密集,表現在一個段子中的三個問題都是對同一范疇的考察(如2006年12月的Passage Three),容易造成對某種聽力能力的重復考察。

    2.2.3 真實性

    真實性是保證試題質量的重中之重。Bachman 和Palmer(1997)強調,試題所設置的情景應與在實際應用中的情景做到盡量一致,這樣才能保證受試在做題時與題目之間的交互性(interactiveness),也保證了試題能夠測試出受試在目標環境(target language)中真實的運用能力,也才符合某個測試其效度的規定。而四級考試,如前所述,是一種影響范圍廣、程度深遠的全國性高風險型測試,其真實性如何呢?

    (1)材料真實性。縱向分析,從2006年到2010年,四級段子的材料多為故事、傳記和簡單科普文。與大學生的真實生活、學習環境對比,有誰會總是聽故事和名人傳記呢?大學生活中還有聽講座、聽學生會通知、聽一段加入某個社團的廣告、等等較為貼近大學生生活的真實場景,因此四級段子題的材料太過局限,應該加以擴充,使得材料題材和體裁多樣化,并在寫題時充分設想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未來很可能遇到的真實材料。

    (2)情景真實性。如前文所述,情景真實性就是要在測試,這種最不真實的情境中,通過試題的設置來實現所要考察的能力與其在真實環境(或目標環境)中的一種一致。比起其他語言技巧的測試,聽力對于情景真實性的要求則更為苛刻。四級考察的是中國大多數大學生的公共英語能力,而2007年12月的Passage Three 三個問題都是針對即將留學的大學生的。雖然留學也是當代大學中的一種現狀,但絕非大多數都會經歷,因此,這道題不僅情景不夠真實,而且還將留學醫保,國外就醫等大多數學生不會涉及并且不勝熟悉的話題作為考點,存在偏頗性,屬于一道詭題,并未測試到要測試的能力,影響了試題的效度。

    2.2.4 多樣性

    聽力測試的多樣性不僅包括材料的題材和體裁的多樣性,還包括題型的多樣性。而四級聽力的題型太過單一,都是多項選擇題(以下簡稱MC題)。當然這有很重要的客觀考慮。因為四級考試是高風險大規模測試,所以采取標準化測試方式,最先保證測試的信度。同時科技原因也是造成題型單一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目前只有MC題才可以進行機器評卷。

    盡管如此,四級聽力還是可以借鑒一些高質量的國外測試,如雅思,在題型設計上,采用多種類型的客觀題,而不僅僅只是四選一的MC題。這樣一來,同樣也是做選擇,只是方式不同,題型不同,并不影響機器評卷。

    2.2.5 答案唯一性

    四級段子聽力在編寫答案和干擾項時還是做得較為仔細的,編寫也比較科學,并未出現存在同義詞選項的情況。但在意義的推理上出現過模糊概念。如2006年12月的Passage Two第29題,其中A選項的表述為“她不做家庭主婦”(She stopped being a homemaker),C選項的表述為“她成為了公眾人物”(She became a public figure)。這篇段子也是人物傳記,核心意思為女主人公因為女兒被一個邊打手機邊開車的司機撞死后,決心放棄家庭主婦,開始向社會進行宣傳在開車時不可三心二意。29題的問題為“發生在女主人公身上最重要的改變是什么?”(What was the significant change in Patricia Pania’s life?)而A、C都是對女主人公變化的詮釋,此時出現了答案多樣性的情況。

    3 總結

    本文從語言測試角度,根據聽力寫題質量標準對大學英語新四級考試的短文聽力理解進行了多維度的寫題質量評估。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浪潮中,英語四級考試也亟待改革,而聽力,作為未來考試的偏重點,更應成為關注的焦點。從聽力入手,拿聽力“開刀”,不僅是教學,更是測試要進行改革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Bachman, L.F. and A. S. Palmer. 1996.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 成人看免费一级毛片|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99精品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久久久|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AAA片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久久久| 久久综合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亚洲欧美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五级|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七次郎成人免费线路视频|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网站不卡| 成人女人a毛片在线看|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猫咪AV成人永久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成人片|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秒播|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免费h成人黄漫画嘿咻破解版|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 免费国产成人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激情成人综合网| 成人a视频片在线观看免费| 国产成人麻豆tv在线观看|